苦悶的象徵/譯《苦悶的象徵》後三日序

引言 苦悶的象徵
譯《苦悶的象徵》後三日序
作者:魯迅
《自己發見的歡喜》譯者附記
本作品收錄於《魯迅全集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十月一日《晨報副鐫》,後未印入單行本。

這書的著者廚川白村氏,在日本大地震時不幸被難了,這是從他鎌倉別邸的廢墟中掘出來的一包未定稿。因爲是未定稿,所以編者——山本修二[1]氏——也深慮公表出來,或者不是著者的本望。但終於付印了,本來沒有書名,由編者定名爲《苦悶的象徵》。其實是文學論。

這共分四部:第一創作論,第二鑒賞論,第三關於文藝的根本問題的考察,第四文學的起源。其主旨,著者自己在第一部第四章中說得很分明: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

因爲這於我有翻譯的必要,我便於前天開手了,本以爲易,譯起來卻也難。但我仍只得譯下去,並且陸續發表;又因爲別一必要,此後怕於引例之類要略有省略的地方。

省略了的例,將來倘有再印的機會,立誓一定添進去,使他成一完書。至於譯文之壞,則無法可想,拚着挨罵而已。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六日 魯迅。

編註

編輯
  1. 山本修二(1894—1976),日本戲劇理論家。京都帝國大學畢業,曾任京都大學教授。著有《英美現代劇的動向》、《演劇與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