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茶餘客話‧卷一
作者:阮葵生 
卷二

滿文原始

編輯

天聰八年,命額爾德尼巴克什等由蒙古文創立滿文,翻譯漢字書籍,記注我朝政事。崇德六年,命大海加國書十二字頭圈點分別語氣,增外字以備漢字之對音,復連二字切成一字。於是清文大備。大海,滿洲正藍旗人,九歲通滿漢文,事太祖專司文翰,侍內廷。凡與明代及蒙古各國往來詞命,悉出其手,能操漢音傳宣詔旨。見國史列傳。巴克什,漢語文儒也。國初大臣以文儒著稱者甚眾,大學士希福、索尼、剛林尤敏贍。蒙古吳內格、滿洲龍什西翰,皆賜巴克什之號。漢軍高鴻中、鮑承先,亦辦事文館。

建旗辨色

編輯

建旗辨色,制始統軍,尤以相勝為用。八旗分為兩翼:左翼則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則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其序次皆自北而南向離。出治,兩黃旗位正北,取土勝水;兩白旗位正東,取金勝木;兩紅旗位正西,取火勝金;兩藍旗位正南,取水勝火。水本黑色,而旗以指揮,或夜行則黑色不辨,故以藍代之。五行之中虛木,蓋我國家創業東方,木德先王。比統一四海,滿漢一家,乃令漢兵全用綠旗,以備木色。先是天命十年乙卯,太祖初設四旗,旗以純色為別:曰黃,曰紅,曰藍,曰白。後復鑲之,添設四旗,參用旗色,共為八旗。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餘五旗統以宗室王公。按《史記·天官·正義》,河鼓兩旗,左旗九星,右旗九星,皆天之旗鼓,以為旌表。又九斿九旗在玉井南,則天子兵旗也。《周禮》司常掌九旗之物名,蓋在天垂象,惟聖時憲,蒞軍征眾,於旗有取。

清帝甲弓

編輯

盛京實勝寺藏太祖所御甲冑,數人舉之弗能勝。又藏太宗所貽弓,壯士弗能開,矢長四尺餘。太宗體豐鎧重,乘小白行百里,乘大白止行五十里。今昭陵前肖其形立石馬二,呼曰小白、大白。

盛京宮殿規制

編輯

盛京宮殿規制:大門曰大清門,東門曰東翊,西門曰西翊。大殿曰篤恭殿。大殿之西為正殿,曰崇政殿。殿後台上樓曰翔鳳樓,台下閣曰飛龍閣。樓後為中宮,曰清寧宮。東曰關雎宮,西曰麟趾宮,次東曰衍慶宮,次西曰永福宮。

宗室世爵

編輯

我朝宗室世爵,列為九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以上將軍,初封俱三等,後遇加封至二等一等,又奉恩將軍。其餘俱為宗室。親王一子封世子嗣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長子嗣郡王,餘子封貝勒。貝勒子封貝子,貝子子封鎮國公。鎮國公子封輔國公。輔國公一子封輔國公,餘子授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子授輔國將軍,輔國將軍子授奉國將軍,奉國將軍子授奉恩將軍。奉恩將軍子孫,世授奉恩將軍。貝勒貝子庶出子授奉恩將軍。

中宮宗室女爵

編輯

中宮所生女為固倫公主,妃所生女為和碩公主,親王女為和碩格格,漢文稱郡主。側妃生者降二等為郡君。郡王女為多羅格格,漢文稱縣主。側妃生者降二等為縣君。貝勒女為貝勒多羅格格,稱郡君。側夫人生者降二等為鄉君。貝子女為固山格格,稱縣君。側夫人生者食五品俸。公女為公格格,入八分公稱鄉君。側夫人生者食六品俸。未入八分公者以下皆稱宗女,不授封。凡諸格格有為中宮撫養下嫁者,亦稱和碩公主。

宗室夫人稱號

編輯

親王、親王世子、郡王正室,俱稱妃。貝勒以下輔國將軍以上正室,俱稱夫人。奉國將軍正室稱淑人,奉恩將軍正室稱恭人。

八分

編輯

天命年間,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凡朝會宴饗,皆異其禮,賜賚必均及。是為八分。天聰以後,宗室內有特恩封公及親王餘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貝子,準入八分。如在故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八旗六部二院

編輯

創立八旗,設十六大臣,以理政事。天聰五年,初設六部,每部以貝勒一人領其事。設滿承政二員,蒙古承政一員,漢承政一員,參政八員。漢承政,即烏真超哈人員也。崇德三年七月,增設都察院、理藩院,是年始定部院,各設承政一員、參政二員。停王貝勒領部院事。

國務刑政軍政大臣

編輯

先是{{YL|天命十一年]]九月,設八大臣,經理國務,為八固山額真,總理事宜:正黃旗納穆泰,鑲黃旗額駙達爾漢,正紅旗額駙和碩圖,鑲紅旗侍衛博爾晉,鑲藍旗額駙顧三台,正藍旗拖博輝,鑲白旗車爾格,正白旗喀克篤禮。設十六大臣,佐理國政,審斷獄訟,不令出兵駐防:正黃旗拜尹圖、楞額禮,鑲黃旗伊蓀達、朱戶,正紅旗布爾吉、葉克書,鑲紅旗吳善綽、和諾,鑲藍旗舒塞康、喀賴,正藍旗屯布祿、薩壁翰,鑲白旗吳拜、薩什喀,正白旗孟阿圖、阿山。又設十六大臣,專備出兵駐防征討之事,以時調遣:正黃旗巴布泰、巴奇蘭,鑲黃旗多內、揚善,正紅旗湯古代、察哈喇,鑲紅旗哈哈納、葉臣,鑲藍旗孟坦額、孟格,正藍旗昂阿喇、色勒,鑲白旗圖爾格、伊爾登,正白旗康古禮、阿達海。

內三院

編輯

太宗初設文館,處文學侍從之臣,稱為文館大學士。崇德元年,改文館為內三院。一曰內國史院,掌記注起居、詔令,收藏御製文字。凡用兵行政事宜,編纂史書,撰擬郊天告廟祝文,及慶賀表文,纂修實錄,撰擬壙誌文,編纂一切機密文移,及各官章奏,記官員升降,冊擬功臣誥命,追贈貝勒等冊文。凡六部事宜,可入史冊者,選擇記載。外藩往來書劄,俱編入史冊。一曰內秘書院,撰與外藩往來書劄,掌錄各衙門奏疏詞狀,及敕諭各官敕書,諭祭文武官員文字。一曰內弘文院,注釋歷代行事善惡,進講御前,侍講皇子,教諸王,頒行制度。按自崇德元年定三院,至順治二年,此十年中任大學士者,為剛林、范文程、希福、鮑承先、洪承疇、祁充格、甯完我,凡七人。

蒙古官制

編輯

外藩蒙古,以一百五十丁為一佐領,披甲五十副,設驍騎校各一員,領催各六員。十家各設一長。有六佐領,總設參領一員。佐領眾多之旗,設都統一員、副都統二員。十佐領以下之旗,設都統一員、副都統一員。外藩蒙古王貝勒,各照內王貝勒,設長史、司儀長、護衛外,親王,四五品典儀各一員;郡王,五六品典儀各一員;多羅貝勒,五品典儀一員;固山貝子,六品典儀一員;公,六品典儀一員。

台吉塔布囊比照內官

編輯

台吉塔布囊頂帶、坐褥,照在內官。一二等者同一二品,三四等者同三四品。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驍騎校等頂帶、坐褥,比內各卑一級。

外藩封爵

編輯

外藩公主之子、親王之子弟,為一品。郡主之子、郡王貝勒之子弟,為二品。縣主郡君縣君之子,貝子公之子弟,為三品。台吉塔布囊等子弟,概為四品。以上俱於十八歲給爵。

台吉襲爵

編輯

一二等台吉,許以一子襲職外,餘子概為四品。

索倫總管印

編輯

外藩四十九旗管旗紥薩克及索倫總管,俱照內都統給印一顆。索倫總管三品,副總管四品。

蒙古諸部喇嘛

編輯

外藩四十九旗,比內八旗。至蒙古諸部喇嘛厄魯特喀爾喀,視四十九旗為外,屬柔遠司。

民世爵

編輯

民世爵:公三等,侯三等,伯三等。精奇尼哈番,正一品一等襲十四次,二等十三次,三等十二次,今改為子。凡三等。阿思哈尼哈番,正二品一等襲十次,二等九次,三等八次,今改為男。凡三等。阿達哈哈番,正三品一等襲六次,二等五次,三等四次,今改為輕車都尉。凡三等。拜他拉布哈勒番,正四品,今改為騎都尉。拖沙拉哈番,正五品,今改為雲騎尉。乾隆三十二年又增立恩騎尉,正六品。

封爵冊印

編輯

凡封親王用冊寶,郡王用冊印,貝勒、貝子有冊無印。

長白山

編輯

長白山,在船廠東北四百餘里。康熙十四年,遣塞呼禮、覺羅、吳默等五人,查長白山形勢。五月起程,至吉林烏喇地方。六月十三日,行三日,聞有鶴聲。十七日,雲霧敷布,不識山向,因尋鶴聲前進,得鹿行蹤跡。尋跡上山,直至長白山下。又行半里,有白波羅樹成行,香木叢生,黃花遍嶺,上下雲霧遮蔽,不能全見。宣讀聖旨,虔潔行禮,漸見山勢分明。向一小路而上,見山漸平坦,攝衣而登。約百里許,俱積雪成冰。山上五峰迴繞,水池一曲,勢如倒瀉。正中一峰特立,旁如門嶼。清泉甚多,左流入噶松禮烏喇,右流入大納音小納音等江。禮畢下山,見鹿百餘,從山滾下。內有七鹿對面,應手而得。因叩頭,攜鹿下山。回看雲霧遮蓋,一無所見節錄吳默清字譯漢。按長白山,即歌爾民商堅阿鄰,《山海經》作不咸山,《唐書》作太白山,亦曰徒太山。《明一統志》稱在會寧府南六十里。是山高二百餘里,綿亙千餘里。山上有潭,曰闥門,周八十里,源深流廣,鴨綠、混同、愛滹三江出焉。鴨綠江自山南西流,入遼東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流入北海。愛滹江東流入東海。三江孕奇育秀,產珠璣珍貝,為世寶重。其山風勁氣寒,奇木靈藥,應時挺出。

滿洲建國

編輯

本朝發祥於長白山。山之東,有布庫裏山。山下有池,曰布庫裏湖。有天女降池畔,生吞朱果,遂孕生聖子,體貌奇異。及長,母告以故,與小舠乘之,順流下。母遂淩空去。舠至河步,其地有三姓,爭為雄長,亂靡有定。有取水河步者,見而異之,歸語眾曰:「吾取水河步,見一男子,察其貌,非常人也。天必不虛生此人。」眾往視之,皆以為異,問之。曰:「我天女所生天男,姓愛新覺羅氏,名布庫裏雍順,天生我以定汝之亂。」眾驚曰:「此天生聖人也。」遂交手舁至家。三姓定議,以女百里妻之,奉為貝勒,定居長白山東鄂多理城,國號滿洲。是為開基之始。數傳至皇始祖肇祖原皇帝,拓地千五百里,居赫圖阿拉。又三傳至興祖直皇帝,生子六人,各築城分居。其四子,為我景祖翼皇帝,居祖基赫圖阿喇地,生我顯祖宣皇帝,傳位我太祖高皇帝。初征尼堪外闌,克圖倫城。癸巳,建都興京。辛丑,以諸國降服人眾,編三百人為一牛錄,每一牛錄設一額真。己亥,滅哈達。丙午,滅輝發。乙卯,削平諸國,增設甲喇固山梅勒額真,增鑲四旗。丙辰,建號天命元年。戊午,取撫順城界凡。己未,破明四路兵二十萬於薩爾滸,經略楊鎬敗走,劉綎戰死。取開原、鐵嶺二城。滅葉赫,擒金台吉。辛酉,復定沈陽,取遼陽,袁應泰自縊。壬戌,破廣寧。乙丑,定都沈陽,是為盛京。明殺熊廷弼。丙寅,太祖高皇帝賓天,太宗文皇帝即位。丁卯,天聰元年,以七大恨告天,征明。明人自殺經略袁崇煥。辛未,圍大淩城,降祖大壽。癸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先後來降。甲戌,行考試。丙子,太宗文皇帝即尊位,國號大清,改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丁丑,入塞,破寶坻、昌平,回師。戊寅,入薊州,殺總督吳阿衡及在籍輔臣孫承宗,又殺督帥盧象昇。己卯,克濟南,執明德王,回師。壬午,克錦州,殺巡撫邱民仰,降經略洪承疇於松山,入薊州。冬,又破兗州,回師。癸未,師抵江南海州、沭陽,旋。是年八月,太宗文皇帝賓天,世祖章皇帝即位。甲申三月,明亡。九月,定鼎京師。

清兵入關

編輯

順治元年四月十九日己卯,大兵進山海關,破走李自成。五月己丑,師至燕京。八月乙亥,上自盛京遷都來燕京。九月甲辰,上自正陽門入宮。十月乙卯,上以定鼎燕京,告祭天地,即位。

三朝功臣

編輯

三朝國史功臣,聖祖親定一百一十五人。

曼殊切音

編輯

烏思藏進表,皆稱曼殊師利大皇帝。曼殊是佛妙觀察智更切音,與滿洲二字相近,故云。見上御製詩注。

八旗方位

編輯

八旗方位:一、北之東為鑲黃旗,居安定門內,西至鼓樓大街,南至東直門大街,東北皆至城根。二、北之西為正黃旗,居德勝門內,東至鼓樓大街,南至西直門大街,西北皆至城根。三、東為正白旗,居東直門內,北至東直門大街,南至朝陽門大街,西至皇城根,東至城根。四、西為正紅旗,居西直門內,北至西直門大街,南至阜成門大街,東至皇城根,西至城根。五、東之南為鑲白旗,居朝陽門內,北至朝陽門大街,南至東單牌樓,西至皇城根,東至城根。六、西之南為鑲紅旗,居阜成門內,北至阜成門大街,南至西單牌樓,東至皇城根,西至城根。七、南之東為正藍旗,居崇文門內,北至東單牌樓,西至東長安門,東南皆至城根。八、南之西為鑲藍旗,居宣武門內,北至西單牌樓,東至西長安門,西南皆至城根。

康熙論治

編輯

康熙十九年四月壬戌,上御懋勤殿,講官庫勒納講《尚書》畢,上曰:「朕觀《尚書》內,古來君臣,交相誡勉,如此何憂天下不治。嗣後大小臣工,毋得貢諛詞,當永以為戒。」八月己卯,御史拉色奏禁火器,上曰:「治天下在政治之得失,火器何與。夫火器孰有多於吳三桂者,因其悖道,即致滅亡,則火器不足恃可知矣。」四十五年三月,上曰:「漢朝災異見,即誅一宰相,此舉甚繆。宰相佐君宣化之人,休戚共之。或有凡事悉畀宰相,乃其君之過,不得獨咎宰相。康熙十八年地震,魏象樞言有密本,因獨留向朕密言,此非常之變,重處索額圖、明珠,可以消此災矣。朕謂此皆朕身之過,與若輩何涉。魏象樞不能對。」四十八年十月,上諭:「俞益謨、張穀貞在湖廣地方,甚有裨益,彼處苗人,須伊等彈壓。昔趙良棟領兵三萬,進征雲南,實數止有一萬,挑選武勇,三倍其糧,是以人人用命,至今人猶感頌。近來老將銷磨殆盡,止存俞益謨等數人耳。」平定厄魯特時,上諭諸部落云:「朕尊為天子,富有四海,在京師飲食宴樂,無不備具。今朕出征,日止一食,羊肉外無他物。櫛風沐雨,夜寐夙興。每至一處,朕皆步行。及聞噶爾丹確信,朕親率前鋒窮追,凡此特欲為爾諸部落鹹得安居耳。」諸蒙古王奏云:「皇上垂念外藩,不辭勞苦,七旬以內,於無水草處行三千里,立奏膚功,從來未有,邊境永安。聖德神功若此,無不傾心誠服。」五十年,諭曰:「封疆重臣,當察其大節,瑣屑小事,不可苛求。寬則得眾,信則民任。治天下以寬為本,若吹毛求疵,天下人安得全無過失者。嘗見不飲酒之人,必欲人不飲;不用煙之人,必欲人不用。此皆不可。朕即不用煙酒。若以趙申喬任性為之,必殺盡天下之用煙酒者,恐大小臣工不能一日安矣。」又諭:「官之清廉,不在受禮不受禮。張鵬翮居官甚清,在山東亦受人規例,安置田莊。張伯行官亦清,刻一部書,動費千金。此等皆不必究。兩淮鹽差送人禮物,朕非不知,何必追求。總之愚民斷不可欺,居官好者人即知其好,不好者人即知其不好。故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蓋民意即天意也。」四十六年,諭揆敘云:「醫書有一方,又有數方附之,果此方已盡善,又何用多方,蓋著書者亦不能自信也。至服補藥大無益。藥性宜於心者不宜於脾,宜於肺者不宜於腎。朕嘗諭人無服補藥,藥補不如食補。夫好服補藥者,猶人之喜逢迎者也。天下豈有喜逢迎而可為善乎!先年滿洲內老人皆不服藥,朕亦從不服藥,太皇太后、皇太后一生皆不服藥,爾等當以是為法。」四十八年十一月,諭曰:「明季事跡,有萬曆老內監曾在朕前,聞之甚詳。正統在沙漠生一子,今有裔孫。天啟呼魏忠賢為老伴。楊、左受杖,老監有目擊者,能具言之。陳新甲所議,本受指於崇禎,及科道彈劾,崇禎反畏人言,咎新甲。賊兵破外羅城,由西便門攻阜成門,崇禎微行襄城伯家,方閉門演戲。回登萬壽山,欲奔。太監王承恩止之,曰出恐受辱於賊,乃止,以身殉國。又勝國宮中脂粉銀四十萬兩,宮女至九千人,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給,日有餓死者。城西禦溝,相傳石板下出水,石板上出屍。宮中用馬口柴,長三四尺,淨白無點黑,兩端刻兩口。建極殿後階石,高厚數丈,采運之費不貲,不能入午門。太監參奏,此石不肯入午門,乃命將石捆打六十御棍。崇禎學騎馬,兩人執轡,兩人捧鐙,兩人扶鞦,甫乘輒墜,乃責馬四十棍。如此舉動,豈不發噱。皆由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不知人情物理,遂至於此辛巳秋,寓大學士梁詩正賜第,見政治典訓數冊,皆紀仁皇帝聖政。文謨武烈,炳照千古,而厚德深仁,淪肌浹髓,堯舜三代之治,無以加茲。惜是書纂而未成,葵生所見,又僅數冊,敬記數則,殆窺天以管雲。」

大臣壽考

編輯

康熙辛丑元旦,聖祖御極之六十年,早朝慶賀禮畢,大臣同詣內廷獻壽。時相國馬公、松公、蕭公永藻、王公、王公瑣齡、張公鵬翮、大司農田公從典、大宗伯貝公和諾、蔡公升元、大司馬孫公、大司寇賴公、張公廷樞、總憲黨公阿賴、塚宰陳公元龍,共十四人。時華亭年已八十,松、蕭、太倉三相國、張遂寧、田陽城,皆七十以上。馬相國、貝宗伯、孫司馬、賴司寇、黨總憲、陳塚宰,皆七十。蔡宗伯、張司寇年六十八。上有壽考之聖人,下即有平格之碩輔。白眉耆艾,賡拜一堂,一時之盛事,直萬古所希聞矣。

康熙誕辰宴會

編輯

康熙五十二年,聖祖六旬萬壽。三月□□日,賜宴在京之各省現任致仕漢官員及士庶等年六十五歲以上者,共四千二百四十人。越三日,又賜宴滿洲、蒙古、漢軍官員及護軍兵丁等二千六百五人。上諭諸老人云:「今日之宴,朕遣皇子皇孫宗室,執爵授飲,分頒食品。爾等入宴時,勿得起立,以示朕優待老人至意。」二十八日,又賜宴八旗年老婦人,宴於皇太后暢春園宮門前。

康熙賞賜老民

編輯

聖祖六旬萬壽,恩詔賞老民。戶部奏銷各省七十以上至百歲外者,共一百四十二萬一千六百二十五人,賞布絹等價銀八十九萬兩,米十六萬五千餘石。此專指老民老婦,而臣工衿士,不入此數。壽為五福之先,稱七十曰古稀。乃一人有慶,而壽國壽民,其眾若是,非厚澤深仁,涵濡漸被,曷克臻此。

康熙三大事

編輯

康熙二十八年,上諭廷臣云:「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工、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未嘗偶忘,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見靳輔本傳。

康熙至孔廟

編輯

聖祖駕幸闕里,由奎文閣升詩禮堂,御講筵。大學士明珠、王熙等左翼立,詣聖裔右翼立。上諭兗州府知府張鵬翮,為官清正,亦準聽講。傳入,列巡撫之下。講書官孔尚任講《大學》聖經首節,孔尚鉝講《易經·係詞》首節康熙二十二年,見幸魯盛典

裁兵之變

編輯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湖廣督標裁兵夏逢龍作亂,胡耀乾、李廷秀、金奇功、傅爾學等七八十人閉城劫殺。巡撫柯永升出城自縊,各官潰散,糧道葉映榴、都司宣仁皆殉難。賊設六鎮八協兩水師,分兵各府,襲破漢陽、黃州、常德三府。上聞之,料賊必敗,不發一禁兵,飭江寧京口將軍瓦岱等額亦都之孫,敖德第三子,及附近總兵,督師逼剿。七月十五日,偽提督徐治都敗走。黃岡令汪灝灝,山陽人,國初庠生,率生員某,生擒以獻,斬之。僅五十八日,不出睿算外。噫,亦神矣。

內閣沿革

編輯

崇德元年,改文館為三院。至順治元年,俱仍舊制時未設內閣,惟兼用漢大學士。二年,兼用漢學士,定為正二品。衙門以翰林官分隸,稱曰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十五年,改三院為殿閣,銜曰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各設大學士,兼尚書銜。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別設翰林院於東長安門外,以學士一員掌院事,仍兼禮部侍郎銜。十八年七月,復改內閣為內三院。至康熙九年,仍改為內閣,分殿閣,兼部銜。別設翰林院,如今制。

內閣辦本

編輯

內閣辦本,分為五堂:一滿本房,滿侍讀學士統之,專司繕寫清字,校正清文。一漢本房,滿漢四侍讀學士統之,專司翻清譯漢,漢中書三人繕寫本單。一蒙古堂,蒙古侍讀學士統之,專司翻譯外藩章奏,及繕寫頒行西番等國誥敕。一滿票簽處,滿侍讀三人統之。一漢票簽處,漢侍讀二人統之,專司票本,及本內應批駁入奏之事。漢中書二十七人司寫簽撰文,記載絲綸,外紀諭旨,及各館纂修校理之事。部院本章兼清、漢文者,由各衙門當月官送票簽處,擬旨書簽。各省本章不兼清文者,由通政司送漢本房翻譯,滿本房謄寫,學士侍讀閱定無訛,送漢票簽處,擬旨書簽。乾隆十三年諭:向來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題本用印,奏本不用印,式沿前明。因內閣通政司藉以上下其手,同一入告,何必分別,以後著概用題本,以示行簡之意貼黃俱仍舊制,相傳故明崇禎元年輔臣李國所增

漢唐相權

編輯

漢以丞相御史為三公,分任庶政。至武帝之世,才臣進用,丞相權輕。其後霍光、金日珝受遺輔政,以將軍宿衛,共領尚書。至此權歸台閣,不論何官,但錄尚書事者,即為政府丞相,御史奉行,不得與議。此漢制之變也,魏、晉以後因之。《唐書》以尚書、僕射為首相,其後政歸禁苑,中書門下二省號為執政。即五品以上,同二省平章,即為真相,而尚書、僕射反居外奉行,不得稱宰相。故李適之、張九齡去相位,俱拜為左右僕射,罷政事,此唐制之變也。

唐宋宰輔沿革

編輯

唐因隋制,以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為真相秦時侍中乃丞相之史,漢加官得入禁中,品位崇高。中葉後,不以獨授,常以他官兼宰相,稱參預朝政、參議朝政,則參知政之始。蓋唐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是職。由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至僕射李靖,以疾間日至中書門下平章事,則平章之名昉焉。至李勣以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則同三品之名昉焉。自是以降,或稍更定,要以二品為準。晚唐頗兼眾職,用兵則為節度使,崇儒則為大學士,理財則領度支、鹽鐵、轉運。至太清宮諸使,皆宰相兼攝。以百揆之尊,分理庶職,相體輕矣。宋因唐初制,惟同平章事為真相,皆以三省之貳或他官貴要者充其任。又昭文、集賢二大學士,監修國史,以近密示重,二三相臣次第居之。至神宗元豐間,革平章之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各兼門下中書侍郎,行侍中、中書令事,以通三省之政。又別置中書門下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僕射之佐,實即參知政事也。徽宗政和中,徇蔡京意,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正公相位,元豐之制大壞。南渡建炎中,乃復其舊。乾道中,直稱左右丞相,可謂名實俱正者,終宋之世未改。其最重者,惟平章軍國重事,而或兼樞密使、御營使、制國用使、都督諸路軍馬,皆因時取名,而責實寡效。惟以樞密院本兵柄,與宰相並稱兩府五代時以中書為相,樞密為將,謂之兩府,兵民判若兩途。自真、仁而後,皆用儒臣專任。其以武勳授者,百之一二耳舊制無同僉書樞密院者,治平中始以郭逵為之。按樞密之名,始於唐代宗置樞密使,以宦者為之。當時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貯文書而已。後僖、昭時,楊復恭等欲奪宰相權,乃於堂狀後貼黃,指揮公事,此其始也。後梁革唐宦官之弊,開平元年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始更用士人,以備顧問,命宰相郭崇韜兼使,又置院使一人,遂權侔宰相矣。後以樞密使為內輔臣,宰相為外輔臣,宰相之權日輕。如郭崇韜、安重誨,皆以佐命功,入為樞密。刑賞黜陟,無不由之。惟後晉主懲其橫恣,廢樞密,以印付中書。及後漢乾祐中,除樞密使降麻比於宰相,宋因而不改。有使。有副。有知院。有同知。有僉書。其兼官敘進。兩府略同。執國之政。均可以宰輔稱中書令漢之宦官。至江左而為宰相。樞密使唐之宦官。至五代而為輔臣

論明代之相權

編輯

明之相權最重,而不蒙相名。中葉後,非由翰詹起家,無由入閣。為詞臣者,以書生從田間來,不出國門,二十年中,優遊坐食,洊升台鼎。唐宋以來,無此制度。推其所由,則因洪武初年罷丞相,蓋罷相則政歸六部。內外相維,本屬善制。彼時太阿在握,大小諸臣率職奉行,是以權不至於旁落。洎文皇選翰林入直文淵閣,後人皆以此為三百年相權畸重,實萌櫱於此。不知其職止於分掌文案,綜理制誥,不過如唐之左右司。其人亦不盡由翰林來,與宰相二字固風馬牛不相及也。至宣宗之世,三楊在任既久,位日益高,始類相職。嗣是或輕或重,漸啟相端,至嘉靖而真相成矣。然使是時竟顯名之曰相,慎選才望大臣,隆其品秩,以正端揆,何不可行。乃又拘於太祖之禁,有其實而獨靳其名。於是職非昔日之職,官仍昔日之官,並居是官之人,亦仍昔日資格,非是者不得與,而翰林捷得之勢成矣。是因太祖之不設丞相,轉巧為三百年翰林入相階梯也。按相權之萌,起於宣宗之世,歷英、憲、孝、武四朝,其間君能視政,則其權尚微。君不視政,則其權漸熾。至嘉靖,則大柄全歸政府,君若贅旒。世廟以張璁言禮進用,始舉外臣入閣。沿及季世,非詞臣不與閣選,亦終二百年不改。至莊烈,始大破成局,間用一二外僚。翰林諸臣齗齗爭之如水火,即黃石齋之阻楊文弱,其果出於大公乎?周延儒、溫體仁奸私誤國,胡不聞翰苑之力阻耶!

明內閣諸臣

編輯

鄭曉端簡《文淵閣諸臣表序》云:初設中書省,韓、魏二國公以太師太傅兼左右丞相。汪、胡繼之,不得領三公。黨獄起,死徙數萬人,遂詔罷中書丞相,以五府九卿,分理庶務。時翰林春坊官看詳諸司奏啟,署翰林兼平駁諸司文章。雖殿閣大學士如宋訥、吳伯宗,止侍左右,備顧問,不得平章國事如丞相。至成祖,省公孤,而召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胡儼、金幼孜七人直文淵閣。內閣之預機務,自建文四年始也,閣中有文淵閣印。印文獨異諸司,凡封進詔草登答章疏用之,不得下諸司。其下諸司者,以翰林院印諸司上。內閣亦稱翰林院,翰林院之入內閣,自解縉始也。已而解出為交趾參議,胡儼為祭酒。文簡、黃淮下詔獄,胡文穆早卒。楊、金三公事長陵永樂二十三年,官不過五品。獻陵洪熙復設公孤,西楊士奇始加少保。內閣之登三孤也,自西楊始也。東楊以榆木川有大功,特置大學士謹身殿。謹身殿之有大學士,自東楊始也。景泰時乃有孤卿入內閣者,蓋自王文始也。先朝重塚宰,雖內閣元輔,歷二三十年不得領吏部尚書。內閣之領吏部,亦自文始也。內閣未有兼四官者,有之亦自文始也。陳循、高穀遂至領五官。徐有貞以武功伯兼大學士,自署掌文淵閣,益無謂矣。有貞後二十人,惟萬安、邱濬以孤卿入閣,餘皆修撰、讚善、通參、少卿、少詹事、侍郎。自焦芳至於今,非孤卿,則六卿,惟翟鑾以侍郎兼學士。以故內閣職事重於中書,體統尊於三公府,省府之名雖廢,而內閣之權益隆。先是內閣亦外調。宣德中,陳山、張瑛以幹請諸司出,山教小內使書,瑛為南京禮部尚書。景泰中亦出江淵為工部尚書,不獨解與胡也。其入內閣也,亦未必盡出翰林也。西楊士奇齊府審理也,黃文簡中書舍人也,金文靖幼孜戶科給事中也,薛文清監察御史也,李文達吏部主事也。近日丹徒、永嘉、安仁、南海、貴溪,亦中書主事給事中也。列聖嚴於防奸,廣於求賢,故內閣諸臣,類多效職。三楊參合,歷事四朝,文經武緯,內戢外寧,四十餘年,號稱平治。昭後既崩,裕陵正統親政,一時五相,才器尋常,權歸奄振,國社幾搖。景泰諸臣,因人碌碌,強者恣睢,弱者韜默。或陰主邪謀,或曲從密旨。儲宮易位,官賞紛然。天順英宗復辟,誅竄削逐,台閣一空。自是輔臣乍進乍退,恩數輕微,至有囊頭詔獄,荷戟邊隅者。南楊既出復留,最專且久,造膝陳謨,露章抗論,六卿得人,萬幾無叢。成化間,文憲、文毅,事關綱常,扣閽力諫。時值佞幸,請劍行誅。弘治初年,大奸距脫,海內忻然。洛陽端靖寬綽,長沙、餘姚文雅諒直,泰陵弘治晝接再三,虛懷霽色,勵精訪落,將大有為。而諸君子志在包荒,意存裕蠱,多思少斷,坐失良期。然十八年間,財以足民而富,兵以薄伐為威,刑以緩死為恩,士以驟進為恥。正德康陵初,逆瑾用事,盡逐方正大臣。芳宇本衣冠之盜,廁跡綸扉,數年間濁亂天下。新都楊廷和守正應變,綽有餘才,碩果尚存,巨川攸濟。雖大禮之議,未協宸闈,而救時之功,登於鼎鉉。今上獨秉乾綱,輔臣仰承休德,豈非牖巷之遇賢於夢卜,都俞之風幾於獻替乎!

明宦官擅權濫觴自唐

編輯

明之閹寺擅權,流毒宗社,雖宰相無如之何。按之唐代,正復一轍。唐末,兩樞密使柄事,與宰相相表裏,號為中貴,則明司禮監之濫觴也。金吾衛屬南衙,猶明之錦衣衛。羽林衛屬北衙,猶明之東廠。李輔國署察士數十人,潛令聽察細事;魚朝恩於北軍置獄使,令坊市惡少羅告富室。則成化、崇禎西廠之前車矣。

張說辭大學士

編輯

張說傳:帝始欲授說大學士,辭曰:「學士本無大稱,中宗崇寵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為稱。」固辭乃免。後李泌加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建言學士加大,始中宗時,及張說固辭,仍以學士知院事。至崔圓又加,亦引泌讓而止。

閣老

編輯

唐時稱舍人年久者,曰閣老,非宰相之謂也。楊文公詩題有《寄第三廳閣老》,注云:《王沂公言行錄》記楊大年呼沂公為第四廳閣老。又宋胡邦衡除龍圖閣學士,周益公賀詩,有「龍圖便為黃閣老」之句,此閣老之變也。

閣學

編輯

明時稱大學士曰閣學,無中堂之稱。按閣學之名,起於宋宣和末。陳亨伯為龍圖閣直學士,稱龍學。顯謨閣、徽猷閣二直學士欲效之,而難於稱徽學、顯學,乃易閣字。然古稱大學士,正曰大學。明代《殿閣詞林記》,又有殿學、閣學、詹學諸名。明初不立宰相,以本學士加官,故無印,止有文淵閣一印,以備鈐封進御之件。此外文移,皆借用翰林院印。故於翰林院堂上設公座,視相公幾位,則設幾座,故稱曰中堂。是堂乃翰林院之大堂,非內閣之堂也。

誥敕虛飾

編輯

張秉用初名孚敬,嘗言成化以前,誥敕之體,猶為近古。其本身不過百餘字,祖父母父母不過六十字。言者無費詞。受者無愧色。後來飾偽藻情,張百成千,以萬乘之尊,過譽匹夫匹婦之賤,大非政體,請加釐正。詔自今誥敕從簡實,不許競飾浮詞,致褻體制。其實抑揚褒貶,多為中書賄囑之地如故也。

誥敕之濫

編輯

康熙年間,命翰林按官職所掌撰擬告身文字,無須臨事猝辦,不必專切一人。積弊廓清,無能行其私智。今毛大可集中數篇,即當日分撰者。近日國家覃恩疊被,錫類彌廣,凡貤封伯叔兄嫂,以及外祖父母舅氏者,悉蒙恩準,而當日並未撰擬此數項文字。近日誥敕房不敢另擬,即以父母之文,加於伯叔兄嫂外氏,竊有未安。康熙戊子,直隸總督趙弘燮為其外祖郭某請貤封。御史王奐曾劾其怙寵非忠,忘本非孝,語戇而刻。聖祖特允其請,許給誥命,並許凡外祖乏嗣者,皆得援例奏請。翰林某侍讀撰制詞。有云:「緣情作則,厥施用慰夫藎臣;溯本推恩,其義實通於將母。」當時傳為佳句。蓋因人以撰文,事由特旨,不得為例。

告身書法

編輯

中書科所書告身,皆佐史之筆,著泥金五色者,潤筆尤豐。明隆慶中,司馬王崇古以泥金書軸,為言官所糾,甚無理解。唐制皆名手,顏公自書朱巨川一人,而魯公、季海同為之書,巨川賴此以傳。至宋時,則當制之人兼書,字體不拘真行,故當時以得歐、蘇手筆者為瑰寶。

唐宋封贈

編輯

唐時封贈,雖宰相止及其父母一代而已。若以恩回贈,則其祖與異姓皆及之。權德輿以檢校尚書恩,乞其祖贈禮部郎中,戶部尚書楊於陵請回贈祖吏部郎中是也。又如劉總外祖故瀛州刺史張懿,贈工部尚書,制曰:「有外賢孫,為吾閫帥。」外祖母李氏贈趙國夫人,制曰:「段公威德,當流慶於外孫;令伯孝心,願推恩於祖母。」至宋時,官至宰輔,多為其女請封號,不知其夫作何稱,謬亦甚矣。賢如歐公,亦不免俗,不可解也。

封贈本生父母

編輯

宋以前,無封贈本生父母者。李文靖昉為宰相,上言:「臣叔父超,故任工部郎中集賢殿學士;叔母謝氏,故陳留郡君。是臣本生父母。臣不報罔極之恩,為名教罪人。今郊祀覃恩,望與追榮。」太宗嘉予之,贈超太子太師,謝氏鄭國太夫人。至真宗元年八月辛未,詔文武朝官,凡父不在,無嫡母繼母者,許敘封本生父母。惟我國家近例,凡願以本身告身貤封者,悉準給。錫類之恩。均四海邁千古矣。

兼官稱號

編輯

漢制,以本任兼他職者,曰兼常惠以右將軍兼典屬國。以高官攝卑職,曰領劉向以光祿大夫領校書。唐制又曰攝如侍中攝吏部。唐時又有行、守、試之別,大約職事高者曰守,職事卑者曰行,未正名命者曰試。宋制,則高一品曰行,下一品曰守,下二等曰試。元祐以後,又置權官如以侍郎權尚書

朱熹論夫妻封號

編輯

朱子論夫妻封號曰:婦人封號,有夫為秦國公而妻為魏國夫人者。亦有封兩國者,秦檜封兩國。范伯達笑之,曰一妻而為兩國夫人,是何義理。故蔡京皆改隨其夫號,如夫封建安郡,則妻亦封建安郡夫人。夫封秦國,則妻亦封秦國夫人。侯伯子男皆然,如淑人、碩人、宜人、孺人之類,亦京所定,各隨其夫官帶之。後人謂淑人、碩人非婦人所宜稱,看來稱碩人亦無妨,惟淑人則非所宜耳。但有一節未善。有夫方封某郡伯,而妻已先封某國夫人者,此則與京所改者相值,齟齬不可行。蓋其封贈格法如此。當初合並格法,也與整頓過,則無病矣,遂使人得以咎之,謂其法自相違戾如此。是亦京不子細,乘勢粗改,後人以其出於京也,遂不問是非,一切反之。

內閣票簽

編輯

內部票簽舊例,凡關兩部者,必明票某部某部。三部以上,始票該部。明天啟後,閣臣不諳故事,悉趨簡便,遂有一部亦票該部者,其後相沿不改。至舊傳通本部本式樣,皆依樣畫葫蘆也,甚不足為典要。而該部議奏一簽,尤宜討論。記雍正元年,有將已經條奏事,復行陳奏,閣中仍票該部議奏者蔡珽所奏。奉旨嚴加申飭,以為漫不經心者戒。大學士免冠謝罪。則票簽一席,甚不易易,非胸有百年典制掌故者,吾不敢許其稱職。

內閣夜直

編輯

內閣無夜直之官。明初,內閣大堂不得舉火,夜則懸匙於門,掩門而出。宣德中,始會食堂上。舊制,輔臣在直,辰入申出,率為常。崇禎壬申後,二鼓始散。己卯後,至四鼓,間至徹夜者。周宜興議,輪一員宿精微科,候傳票,乃夜直之始,而不專派中書。精微科屋九間,屬內閣,在午門外西廡,其南接兵科,北為尚寶司。

大學士帶殿閣銜

編輯

明代大學士,帶殿閣銜名,俱以次升遷,由東閣遞升至中極,亦有超授一階二階者。惟文華不輕授,終明之世,僅二人耳。我朝初不以此分軒輊,亦無累遷之制。昔惟桐城張文和公於雍正丁未年十月,授文華殿,至戊申年五月改保和殿。後此多以初入之銜為定,後不復再更。即如今相國延清先生劉統勳,拜相十年,猶帶東閣。而後入者,尹繼善、高。俱文華,阿、溫。俱武英,陳宏謀、劉。俱文淵,文淵初無其地。其行走班次,不以殿閣為敘。按本朝殿閣,首中和,次保和,次文華,次武英,次文淵,次東閣。近年二楊相公應琚、廷璋。皆授體仁閣,前此未之有,二楊皆不終其位。

文淵閣

編輯

文淵閣無其地,遍質之先輩博雅諸公,皆無以答。王白齋司馬、申笏山光祿皆以為在大內,亦臆度之詞。予意今之內閣大庫,仿佛近之。當時楊廷和在閣,升庵挾父勢,屢至閣翻書,攘取甚多。又典籍劉偉、中書胡熙、主事李繼先奉命查對,而繼先即盜易其宋刻精本。觀此情形,必非內庭深嚴邃密之地。而沈景倩謂制度隘,窗牖昏暗,白晝列炬,當時俱屬之典籍云云。則與今日大庫形勢,宛然如繪。且紫禁殿閣,綺窗藻井,罘罳玲瓏。惟皇史宬為明季藏本之地,則石室磚簷,穴壁為窗,蓋以本章要區,防火為宜。今大庫之穴壁為窗,磚簷暗室,較史宬尤為晦悶,則為當日藏書之所,正與史宬制度相合。

陸深所記文淵閣

編輯

陸文裕深《玉堂漫筆》一則云:王文端公直《抑庵集》中題梁用之詩後,謂內閣在東角門內紫禁城之東南角,常人不能到。其外為文淵閣,則翰林諸公之所處也。今內閣榜曰文淵,而不在東角門之內。諸學士所處者,則在左順門之南廊,而榜為東閣雲。按文裕所記,已非文淵初制,然皆在紫禁城之東南角門外,與今之內閣大庫皆相近也。

內閣辦事處所

編輯

明臣入閣辦事,預幾務,曰文淵閣,又曰東閣。本朝改為秘書、國史、宏文三院,大學士皆集昭德門之東南隅辦事。惟新拜之日,於內閣一設公案。至康熙二十八年,始辦事於閣中。見《畿輔志》。

陳廷敬在內閣

編輯

內閣北牆下,有楮樹一株。陳午亭廷敬先生愛之,公事畢,移書案坐其下,焚香啜茗。召中翰數人,分劄詠詩,以為常。遂命禹鴻臚之鼎繪卷子,曰《楮窗圖》。午亭先生先題二詩,薇省諸名士皆和之。爾時相臣風雅,閣務清閑,皆可想見。

清帝巡幸送本定製

編輯

康熙年間,聖駕巡幸,凡駐蹕口內,間一日送本。出口外,間二日送本,恤驛遞也。近制,自啟鑾日起,皆間二日送本。其各官陳奏封事,交留京辦事王大臣收接,隨內閣本箱寄行在,內閣隨本進呈。

行在內閣辦事人員

編輯

行在,內閣以滿票簽侍讀一人、滿中書四人隨蹕,專司行在交出諭旨,及由京送到本章奏摺,及摺本改簽等事。漢中書一二人,專司漢字應發應摺應奏之件,俱隨本報寄在京內閣,轉發各衙門。其緊要速辦之件,則由行在當發行在各衙門,到京後,仍傳在京各衙門照抄。

翰林中書混雜

編輯

翰林,著作之庭;中書,絲綸所出。自古並重。明初洪武間,朱孟辨以編修改中書舍人。永樂間,黃淮以舍人召入翰林,備顧問。若庶吉士張孟授中書舍人,仍兼翰林供職。姚友直以舍人升洗馬,庶吉士高穀等七人同授中書舍人。景泰元年,舍人陳學詩等四人同改編修,仍兼內閣辦書。《明實錄》中所載最多,蓋當時以為常典耳。自舍人有胄子而任漸輕,其後貳郎混拜,不問出身,遂多具員。然明之翰林,八股之外無文,一退之外無望。而流品猥雜,唐、宋尤甚,畫工、棋博士、茶酒司咸稱待詔於翰林,非兩制並重遺意。

翰林無禁選

編輯

唐之學士初入院者,試以制書批答三篇,如白居易試段祐加兵部尚書領涇州制、韓偓試武臣受東川節度制是也。若舍人則不復試,多自學士遷授。宋制,知制誥必召試中書而後除,欲觀其敏也。其不試者,號為異禮,當時以為榮。凡試之日,制誥三篇,宰相視其納卷方上馬。次日進呈,除目方下,蓋重之也。今政府代言之職,即古之知制誥,於內閣中書內選擢,亦試以擬旨一二,擇楷書端速,文思敏贍者用之。近日間有不試而用者,蓋大臣素知其才,不須更試。亦有僅供行走者,又不必試。邇來機務益繁,部務亦多,並集檔目三數倍於前,故間選部郎內有學識或世臣子充是職。故事,中書改翰林,即離直。甲戌,莊本淳及第,春和相國欲留之任事,汪文端由敦援故事止其留。予按雍正十一年五月,奉旨,張若靄著在軍機處行走。時張方授編修,是翰林無禁選之說。

內閣大庫

編輯

內閣大庫藏歷代策籍,並封貯存案之件。漢票簽之內外紀,則具載百餘年詔令陳奏事宜,九卿翰林部員有終身不得窺見一字者。部庫止有本部通行,惟閣中則六曹咸備。故中書品秩雖卑,實可練習政體,博古通今。予辛巳夏直票簽,九月,即派入武英殿繕寶譜地球圖說,未得久於其地。計百餘日中,粗翻外紀,一遇夜直之期,檢閱尤便。每次攜長蠟三枝,竟夕披覽不倦。當時十五六日方輪一夜班,每代友承直,他人亦樂以見委。聞近日中翰以夜班為苦,互相推避,予則以日淺未得快睹大庫為憾。緣典籍掌庫事,資深者方轉典籍,惟探開庫之期,隨前輩一觀。塵封插架,隨意抽閱,片牘皆典故也。

內閣副本

編輯

內閣副本,每屆年終,派漢本堂中書查封,送貯皇史宬內。辛巳之冬,祝宣誠前輩維誥應斯役,予偕往觀。百數十年之章疏,積若崇山,而毛西河所稱史宬規制仿古石室金匱者,皆得親睹其盛。今之史宬,即明之南城舊址,惟所稱異種名葩,則無有矣。

按科分敘前後輩

編輯

內閣翰詹科道吏禮二部,皆按科分敘前後輩,終其身不異,不以官職年齒為低昂。初衰於吏部,禮部繼之。後翰林人眾,後生居多,往往脫略。近則內閣不甚如舊。予初入內閣,見陳星齋、曹冰持、錢稼軒諸先生,官皆九列,於前輩老中翰致敬盡禮。公宴之日,拂座奉卮,皆長揖甚恭,今則有此調不彈之歎○十二卷本戴璐附識曰:各道御史初授,先以侍生帖拜諸前輩,見必長揖。進署按資而坐,稍紊者前輩訶之。予與先生先後入台,猶見此風。今則罕有入陝西道列坐者矣

明臣諡法

編輯

明臣諡法。劉基、王守仁文成,李東陽、謝遷文正,曹鼐初諡襄,天順間改、張孚敬、楊廷和、張居正文忠,楊士奇、徐階文貞,王直、周經、吳一鵬、高儀、吳山、陳以勤、王家屏文端,薛瑄文清,楊溥、吳寬、王瓚、張邦奇、陳敬宗、蔣冕、王道、何塘、李春芳、陸樹聲、於慎行文定,鄧以讚文潔,王皞、舒芬文節,劉儼、石瑤初諡文隱,隆慶間改。文介,李時勉、商輅、黃孔昭、倪嶽、傅珪、羅倫、張治、張四維文毅,儀智、馬京、黃淮、劉春、李遜學、毛紀、張碧、毛澄、馬汝驥、孫承恩、穆孔暉、許瓚、呂柟、何夢春、湛若水、董玘、呂調陽、郭樸文簡,徐善述、錢習禮、王鳷、何喬新、謝鐸、吳儼、劉忠、羅玘、嶽正、劉瑞、趙貞吉、王錫爵文肅,王汝玉、金幼孜、魏驥、徐溥、劉健、賈詠、嚴訥文靖,劉鉉、羅洪先、程文德、萬士和、孫應鼇文恭,吳訥、耿裕、宋訥、朱善、王鏊、楊濂、魯鐸、溫仁和、孫升、丁士美、周子義、林燫、范謙、余繼登、楊道賓文恪,葉盛、邱濬、謝一夔、王鴻儒、邵寶、羅欽順、歐陽德、汪俊、鄒守益、馬自強、蔡清、殷士儋初諡文通,後改。蔡毅中為左都御史,亦諡文莊。見光山縣志、河南通誌。文莊,鄭賜、王英、劉定之、周洪謨、林瀚、劉龍、李傑、呂本文安,胡廣、劉吉、傅瀚、許國文穆,宋濂、彭時、費宏、陳於陛文憲,曹鼐、周忱、楊一清、桂萼、方獻夫、唐龍、席書、高拱文襄,苗衷、萬安、梁儲、李時、顧鼎臣文康,高穀、鄒濟、楊榮、姚夔、崔銑、李廷相、徐縉、霍韜、餘有丁文敏,李賢文達,白鉞、陸深、黃佐、王希烈文裕,劉珝、尹直文和,王一寧、李奎、錢溥、費采、殷士儋文通,呂原、楊守陳、劉宣、儲瓘、章懋、翟鑾、瞿景淳、諸大綬、羅萬化、趙誌皋、朱賡文懿,張益、倪謙、董越、黎淳、靳貴、張升、黃珣、顧清、陳升、陶大臨、林廷機文僖,林文俊文修,蕭維禎、江瀾文昭,彭華文思,夏言文湣,石瑤、張治文隱,袁煒文榮。徐達武寧,鄧愈武順,李文忠、陳懋陳、王謨武靖,金朝興、顧成、高成、薛綬、陶瑾、朱永武毅,朱能武烈,康茂才武義,楊璟武信,胡大海、華高、朱麒武莊,潘毅、柳溥、高顯武肅,蔣貴、毛忠武勇,耿再成、梁震武壯,蔡仙、朱崇、沐昂、楊洪、徐亨、朱謙、陳圭、李圭、李旻、劉文、王效、柳珣、周尚文武襄,陸炳武惠,和勇、孫鏜、安國武敏,趙德勝武桓,王貴、陳友、周玉、沐琮、吳繼爵武僖,廖永安、朱勇武湣。王皞初諡文節,正統間改、李時勉忠文,常遇春、劉榮、張玉初諡忠顯,洪熙年改薛祿、郭登忠武,俞通海、徐忠、張輔、孫燧、李如鬆忠烈,吳雲、許逵、楊最忠節,海瑞、楊爵忠介,朱復、蹇義、韓文忠定,張德勝、王簡、周長、張武、曹隆、陳懷、鄭亨、方政、山雲、武興、王驥忠毅,朱榮、夏原吉忠靖,沐晟忠敬,黃福、劉大夏忠宣,鄺野、王翱、於謙初諡肅湣,萬曆年改忠肅,胡濙忠安,王佐忠簡,吳時來忠恪,孫世、孟善、陳亨、林椿、黑春、殷尚質忠勇,濮英、陳珪、金忠、郭資、儀銘、方瑛忠襄,袁容忠穆,張達忠剛,曹良臣、王真、李遠、郭亮、薛貴、冀傑、吳瑾、宗禮、趙傾葵、郭都、張紘忠壯、張濂、楊善忠敏,宋瑛忠順,李賢忠憲,朱冕忠愨,程寬忠威,張玉忠顯,張鋋、劉安、朱希孝忠僖,康鐸、孫興祖、程國勝、徐增壽、劉球、張世忠、李彬、李梅、李淶、汪一中、王治道、楊繼盛忠湣,陳文孝勇。王恕、劉玉端毅,鄭曉、朱裳、劉采、林雲同、毛愷端簡,馬文升、梁才、顧佐、葛守禮、趙錦端肅。楊時喬端潔,冀煉、何維柏端恪,胡世寧、秦金端敏,商大節端湣。徐抃、聶豹貞襄,林俊貞肅。樊瑩、孫需、孫枿清簡,耿九疇、劉麟、吳廷舉清惠,孫繼魯清湣。陳洽、周憲、丁碧、李光啟節湣。軒鋋、吳嶽介肅。李桂毅勇,劉玉毅敏,王文、馬炳然毅湣。餘子俊、王廷相、辛自修肅敏,於謙萬曆間改忠湣肅湣。鄧顒、王、章綸恭毅,年富、潘恩恭定。王廷恭節,陶琰、鄭世威、陳有年恭介,趙輔、周用、張潤、林鶚、曾鈞、熊浹、黃光升、嚴清恭肅,朱英、尹旻、戴珊、屠楷、魏校、歐陽鐸、韓邦奇、王鈁、耿定向、李偉、王樵恭簡,姚廣孝、王忠、蔣用文、張麟、賈銓、李敏、張懋、朱希周、蔣瑤、洪遠、王璟、朱希忠、陳其學恭靖,王用汲恭質,盧淵恭順,孫忠恭憲,陳瑄、馬昂、王瓊、劉丙、張瓚、江東、趙炳然、許論、石茂華、楊炳恭襄,李貞恭獻,楊信民、范鏞、章拯恭惠,李讓、廖莊、白圭、李燧、李全禮、馬森恭敏,張景明、朱輔、許紳、沐朝輔恭僖,周壽恭和,張瀚恭懿,陳瀛、鍾同、陳選恭湣。蕭彥定肅,陳德定襄。毛勝、王竑莊毅,張赫、張悅、常四三、王復、朱儀、秦民悅、熊繡、聞淵、鄒文盛、李浩、喬宇、王學夔、陸光祖、楊成莊簡,張巒、胡鬆、婁誌德莊肅,仇成、沐昆、劉天和、俞諫莊襄。周瑄、張鎣、胡拱辰、閔珪莊懿,蔣廷圭、陳文、徐璜、趙璜、宋珪、陳瓚莊靖,曹義、李瑾莊武,徐問莊裕,陳豫、崔恭、楊鼎、林聰、許誥、陶諧、宋棨莊敏,韓邦問、譚祐新寧伯,清河人、焦棟、張永明、舒化莊僖,寇深莊湣。馬傑、楊守謙恪湣。李彬剛毅,張欽都僉事贈新泰伯,永樂年諡,睢寧人剛勇。張敷華、周延、黃珂、方良永、屠僑、潘潢、方鈍、陳瓚、邱塾、孫植衷、貞吉簡肅,陳壽簡襄。湯和、於顯、馮斌襄武,吳良襄烈,吳楨、李英、譚廣、焦禮、程信、項忠、韓雍、秦紘、許進、王邦瑞、潘鑒、彭澤、楊博、王崇古襄毅。顧時、梁瑤、郭應聘襄靖,屠滽、鄒守愚、洪鍾、張嶽、吳文華襄惠,王誌、王軾、高友璣襄簡,顧溥襄恪,陳亨、郭義、馬愉、楊泰刑侍贈戶尚,正統年諡,山陽人、王永和、鄧棨、李秉、董方、黃鎬、李賓、鄧廷瓚、王越、張珩、周金、唐澤、王以旗、翁萬達、李遂、譚綸、鄭洛襄敏,張信襄僖,胡忠憲襄懋,柳升、丁鉉、方寬、馮禎、曾銑、張經襄湣,沈清襄榮。蔣琬敏毅,陳壽、李世達敏肅,沐紹勳敏靖。彭韶惠安,沐春惠襄。張鵬懿簡。郭宗皋康介,王憲康懿,楊守隨、李鉞、崔文奎、胡韶康簡,孫忠、鄒幹、衛嵒康靖,陳俊、徐貫、林廷昂康懿,胡富、周季鳳、李承勳、楊誌學、宋禮、徐文璧康惠,王鎮康穆,白昂、趙鑒康敏,李充嗣康和,陸瑜、屠勳、邵銳、周倫、蔡震、王承裕、□栻、李環康僖,方壽祥、劉泰康順。任禮僖武,廖紀僖靖,王鍾、陳鎰、吳克勤、周季麟、湯世隆僖敏,吳守義、紀廣、蔣信元名把台僖順,沈榮僖湣。袁洪愈安節,王宗彝安簡,常重五安穆。蕭綬、張偉靖襄,常六六靖懿。馬榮壯武,潭淵壯節,何德壯毅,吳成、馬聚、梁成、吳克忠、衛潁壯勇,高文壯靖,趙勝壯敏,馮恩、嶽懋壯湣。周武、張灊勇襄。孫岩威武,劉聚威勇,吳復、王聰、楊信威毅,郭英、毛銳威襄,施聚威靖。薛顯桓襄,王真桓義。沐英昭靖。丘廣、景成、郭子興宣武。劉俊湣節。陳清崇武。梅殷榮定,墨麟、馬亮榮毅,吳中、韓僖、金濂戶尚贈沐陽伯,景泰年諡,山陽人、孫繼宗、袁宗皋、聶賢榮襄,崔元榮恭,盛端明、鄔景和榮簡,冉保、羅秉忠榮壯,陳政、周能、翁溥、方銳、王源、顧仕隆、夏儒、陳景行榮靖,李玉、周彧、蔣輪、孫交、孫杲、陳萬言、顧可學、錢承宗安昌伯,嘉靖年諡,海州人、徐光祚、顧寰榮僖,汪騑、張侖、邵喜榮和,沐斌、朱鳳榮康,陳塤榮懷,井源榮湣,朱濬榮願。郤永隱懷。李珍悼僖。右見明祠部郎顧應鼇所輯《臣諡彙考》,文武幾七百人。按是編纂於萬曆三十七年,故追諡諸臣及後來者皆未載也。七百人中,文臣共四百五十餘人。應鼇之言曰:諡典予奪,掌於祠曹。洪、永兩朝五十餘年,僅數十人,而文臣惟王文節、胡文穆、朱忠定復,燕府長史嘉靖四十五年中至一百八十一人,萬曆三十七年以前至六十餘人。

文正

編輯

司馬溫公嘗言,諡之美者,極於文正。後竟得之。外此惟王沂公、范希文皆諡文正,終宋世三人而已。若李司空、王太尉皆諡文貞,後以犯仁宗嫌名,遂呼文正,非本諡也。本朝諡文正者,睢州湯公、諸城劉公統勳、大興朱公。睢州係乾隆年補諡。

劉知幾論史官

編輯

劉知幾曰:史曹崇扃峻宇,深附九重,地處禁中,入同方外。可以養拙,可以藏愚。或終年卒歲竟無刪述,而人莫之知也。或輒不自揆,輕弄筆端,而人莫之見也。繡衣直指所莫能繩,強項申威所不能及,斯固素飧之窟宅,屍祿之淵藪也。見陸文裕集。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