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茶餘客話‧卷二十二
作者:阮葵生 
補遺

卷二十二

編輯

○宋濂論九河故道

編輯

治河之議,自漢迄今,無一勞永逸之方。宋金華嚐謂大禹治河之後,無河患者數百年。以其自大伾而下,北過洚水,至於大陸,播為九河,同入海。蓋河流分,而其勢自平也。今河合汴、泗東南以入淮,使一淮兼受黃河,安得不潰。今黃河以北,古道形跡尚存。因而相其地勢,濬為支河,以達平原、直、沽等處,既可殺其合流衝決之勢,又可收其灌溉潤澤之利。而北方旱溢之災,亦因之可免云云。是九河故道,明初尚有遺跡可循也。近日形勢,更難復古,則專主河不分流之說矣。

○李承建堰

編輯

宋《河渠誌》趙伯昌言唐黜陟使李承建捍海堰,是承既建常豐堰於山陽,又於鹽城海門建此堰也。常豐在山陽東南。

○北神堰

編輯

於穀山云:吳王夫差溝通江、淮以窺中國,後人以淮水低,溝水高,故立堰以防之,防溝水之西入淮也。舟行必度是堰方入淮。舟謂之北神堰,在楚州城北五里,即今土壩之所始也。周世宗南征,以舟師自淮入江,阻於此堰,乃鑿楚州城西北老鸛河水以通其道,而淮水之舟始達於江。

○泰不華議掃蕩河泥

編輯

泰不華為禮部尚書兼會同館事,黃河決,奉詔以珪玉白馬致祭河神。竣事,上言淮安以東河入海處,宜仿宋置撩清夫,用輥江龍鐵掃撼蕩沙泥,隨潮入海。朝廷從其言。會用夫屯田,其事中廢。見《元史》本傳。《補齊記》云:江深五里,海深十里。河之患在不深耳。

○潘時良

編輯

潘公印川(字時良)荒度修堰時,夢漢關侯手書四字曰「結歡人主」,且命老兵持帚以示之。公覺而思之曰:帚,埽也,其命我束埽投石乎?試之而其流遂斷。黃浦堤下,陰雨輒聞雞聲,居民云此蛟龍宅不可動。堰成忽中夜雷電交作,挾以厲風,望見黑焰排空而去。比曉,土窟中白骨爛然在焉。就視之,巨顱獨角,其顱骨似牛,而長廣倍之。其角似龍之火帶而稍參差,舐之粘舌。時以為孽龍避公屍解云。見王文肅(荊石)所作公墓誌。楊於臣《淮安府兩朝實錄備草》亦載此,云係萬曆七年三月十八日申時事。潘公及巡撫侍郎江一麟聞於朝,王元美為作《蛻龍亭記》。王堯載詩:「白馬沈波吳練遠,蒼龍蛻骨楚氛銷。」即指此事。

○尾閭

編輯

百川歸於海,海復何歸?謝梅莊所謂河之源,尾閭是也。彼尾閭,此泥丸,委之委,即源之源。此穿鑿不經之談也。乾陽生於坎水,坎水生於天。乾坎本同一氣,一動之後,遂成天淵。故水歸東海化為氣。海之潮汐,氣之升降也。此知道者之言也。

○瀆

編輯

瀆者,獨也,以其獨入於海。故江淮河濟,皆以瀆名。今以一淮而受河濟之全,安得無患乎?朱竹詩云:「只愁四瀆江河合,坐使三吳財賦捐。」南徙之勢,隱隱可畏也。

○范公堤

編輯

下河一帶,堤名范公堤。自呂洪至徐瀆,接連數百里,環繞數十場。外捍海潮,內護鹽河民田,利至溥也。係宋張、胡二公所築,文正不過讚成之。蓋范功在社稷,故天下之善皆歸焉。近議泄下河之積水,開范公堤。但堤外灶戶燒鹽之所,淡水出而鹽課壞。堤內係百姓耕種之地,潮水入而田畝淹,非盡善之策。

○象緯可識河患

編輯

或謂知象緯,則可預識河之為患。曰坎為水為月,月中兔若龍形負之,則洪水滔天。天江四星在尾宿之北,其星明大則天下水災,明而動則水暴出,江河溢。芒角則水沒城郭。月與熒惑,太白及客星流星篲星孛星有一犯之,皆主大水,關津絕。又天津九星在女虛二宿之北,九星明正直吉。石氏曰:天津覆,洪水滔天。天津亡,江河為患。又曰:一星不見津梁絕,三星不見江河決,百川溢。更識天舡九次東井四瀆水位,則天時地利人事之紀,思過半矣。

○黃河五變

編輯

河自古雍域羌中大積石山,東北至冀域遼西郡累縣碣石,凡行九千七百餘里而入海。自帝堯八十載,禹治河功成。至周定王五年,當魯宣公七年,凡一千六百六十餘年,而大河東徙宿胥口,改北行為東行。此一變也。自定王五年,至王莽建國三年,凡六百七十二年,而北濱遂空(河枯也)。又五十九年為漢明帝永平十三年,王景治河功成。於王莽時,魏郡決口之南別開新道,自滎陽至千乘東注之海。此二變也。自永平十三年至宋仁宗慶曆八年,凡九百七十七年河決商胡埽(開州東),河流天津三岔河入海。此三變也。自慶曆八年至金章宗明昌五年,當宋光宗紹興五年,凡一百四十年。河南徙陽武,南北分流。此四變也。自明昌五年,河水大半入淮,至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凡九十年,會通河成,北流漸微。又二百五年為明弘治七年,築斷黃陵岡支渠,北流永絕。又七十八年為隆慶六年,茶城長堤成,於是始以區區清口受萬里全河之水。此五變也。

○邵學址治河疏

編輯

巡撫邵公(學址)勘茅城鋪疏略云:查茅城鋪上年漫溢,各支河雖已堵築,目下止開支河二道。其定國寺倒勾河一道,尚係黃河倒回之水,勢行猶緩,可望澄清。至所開郭家口支河一道,乃黃河大溜之南浚渠而下,水勢甚猛。二河東趨,總歸洪澤湖。查湖納沂、潁、肥、源七十二溪之水,每當彌漫,必開天然壩,泄入高、寶,豈堪再引黃水助其泛溢。至謂茅城鋪減水壩,向亦歸湖,並非始至今日。然前此不過四溢,散漫平衍,淤沙已渟,不致墊入湖底。今則鑿渠東注,幾如建瓴。將來洪澤湖身,不免淤墊。湖不加廣,水來益多,底日益高,不得已必大開天然壩以泄之。而淮揚入江入海之路,開浚尚緩,則下河何以得免淹沒。臣以為茅城鋪減泄之水,不宜太多。而入海入江之路,不可不先為開浚也。蓋茅城鋪減水壩之設,特以徐州逼河而城,不得不防異漲之時,冀稍減泄以分其勢。伏讀聖祖上諭,歸仁堤人謂保護明陵,俱係妄談。此堤之修,專防盛漲。茅城鋪減泄之水至此攔回,仍歸黃河之意,此堤亦應所修築。聖謨洋洋,至明且切。夫歸仁堤既所當修,則茅城鋪不宜多泄,其理甚明。又勘運河疏略云:淮安河高於城,似宜挑挖。然從來止議增堤,不言深浚者,蓋以淮揚地形低窪,恐河身深而黃水灌入,其勢不可阻遏,為害甚巨也。今河臣議挑,而白鍾山謂不可挑。臣虛心訪問,體察此舉,似未妥協。白鍾山奏摺內云黃水倒灌入運之患,大而難治;運河河高地窪之險,小而易防。甚中窾要,臣思萬里黃河,直趨淮北,再遇洪湖水發,滔天之勢,斷非數座閘壩所能阻攔。運河一挑,則天妃閘以下運河形低,天妃閘以上外形愈高。高下懸殊,益增建瓴之勢。漕舡山下逆挽而上,勢更難行。臣意將此工銀五十餘萬兩用於開浚下河,入江入海各路,及雲梯引河各工,則興舉得宜,海口無壅滯之虞,運口無倒灌之患,下河無積水之慮矣。

邵公運河一疏,乃乾隆二年情形。今又將三十年矣,運河之底日高,堤亦日增,即起邵公於今日,亦不能固執前說。所幸者,黃河之底,尚不大增於前。若黃底亦高,則倒灌之患,歲歲不免。且恐黃水日高而清水日低,黃侵入清,因之清口亦淤,必至湖水全向南趨,不由北出。則以清刷黃之成法,將壞盡無餘。此杞人之憂也。嚐讀禦製閱永定河示方觀承詩云:「培厚或可為,加高汝切忌。」又云:「取土於河心,即寓疏淤義。」至哉言乎!南河諸臣以加堤為能事者,當三復斯語。

○渦河

編輯

百詩先生云:渦河在淮之南。自淮入渦,至河南祥符縣銅瓦廂,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以達陽武。陽武去衛河止六十里,此元人陸運之故道。倘漕河中梗,此亦備急之一策,可不經黃河之險也。

○徐武功分泄之議

編輯

徐武功在張秋治水,或謂開一大溝分泄,或謂當多開支河。議不決。乃以一甕鑿竅方一寸者一,又以一甕鑿竅方一分者十,並注水。十竅者水先竭,乃定多開港汊之議。

○黃河關鍵

編輯

黃河自河南武陟至山東曹單境內,河身俱寬數百丈。比至徐州,左山右城,河身止寬六十餘丈。每至伏秋大汛,水勢騰湧不能暢流趨海。是全河關鍵,惟在徐州以北。向來毛城鋪過水太多,往往溢於上江,北岸數十里未設堤防,微山湖亦不免淤墊。比年專事約束,又慮無以為盛漲之備,而黃水年年漫灘,溜勢寬緩。既無當於刷沙,兼有妨於堤岸,不得不詳加籌畫以製其宜。南岸向有蔣家營傅家窪倒勾引河二道,蔣家營河頭太直,以致分泄太過。應改挑倒勾引河頭一道,俟徐城水誌長至九尺以上,始行開放,以減河面浮水。視水勢稍平,即行堵閉。其北岸新堤,應擇地勢高阜之處,挖去數百丈,改建玲瓏亂石壩二道。重門設障,水去沙停,亦不至淤墊。微山湖至冬間水涸,詳加查勘,遇有刷成溝槽,間段堵築。如或將來形勢太順,防其引溜旁趨,即另擇一處建壩。如此籌辦,所以減其盛漲之勢,而洪流滿槽而下。溜急沙行,趨海順利,上下遊均有裨益矣。

○田雯觀水雜記

編輯

康熙丁卯,江南總督董訥、巡撫田雯、漕督慕天顏、河督靳輔,同勘海口下河。山薑持議,頗異於眾,而諸公又各執一說,竟同築舍。山薑著《觀水雜記》,茲錄其數則。

芒稻河受人字河之水,折而南向。東西閘二水門九,地卑岸闊,放閘泄水,數里入揚子江最便。水東向為鹽河,乃商灶往來以通舟楫者,因不利於芒稻河之泄水,而故閉之。閉則利,泄則害。閉則田涸而民利,泄則舟膠而商害。今之議者,大抵利商而害民矣。昔河臣朱公梅麓云:「芒稻河東西二閘,宣泄大浸。王文通水利一書,利害詳明。夫何奸商阻撓,簧鼓當事,將舊閘易卑為高。夫水平之日,原聽東閉,無礙行鹽。及至水漲,不過十餘日耳。況高郵別有一河,亦不過紆回六十里。奈何惜諸商數日之濡滯,而遂忍千萬姓之顛連而莫之顧。傷哉作俑,抑何其不仁之甚耶!」三復斯言,則啟其閘,泄其水,亟浚芒稻河,以使巨浸入江,不可不講矣。泊宜陵,篷窗燈下按輿圖考之,又有白塔河,亦可泄水入江,在芒稻河之左。惜乎鼓枻而東,罕有津逮者。以知今人之略,不若昔人之詳也。

西溪三里為梁垛場,地連丁溪東台,戶口殷繁,煮海為業。因詢十場所產曰鹽品,以散為上。海南之鹽熬於盤鐵,其形散,其色白。至於青黃,色之變也。其味鹹至於苦辛,味之雜也。五行水潤下作鹹,故鹽味之厚者曰鹹。場有十,而產鹽者五:曰東台,曰何垛,曰富安,曰安豐,曰梁垛。而五場所產,亦略不同。東台之鹽,兼形神色,而得其正。富安之鹽,文細體重,而色微青。安豐之鹽,其色青白,日久甜美,入口無鹵苦之味。而質較重,故商多聚焉。獨梁垛之鹽,味鹹而甘,形細而散,色白而光,貢之於上,供宗廟,頒百官,非四場所及也。至於拚茶角斜或土宜之不同,而角斜瀕海,灰為潮汐所浸,致消滅耳。北而丁溪草場,多灰,寡草堰,小海灶不嗜煎,蓋蕩而黍禾矣。灶丁每買他場以供課。此十場大概也。

堤以範公名,傳人也。宋仁宗天聖初,公監泰州西溪鹽倉時,海堰久廢,民苦潮汐,田不可耕。公具書白發運副使張綸奏上,以公知興化縣,董修築之役。會大雨雪,波濤洶湧,役夫散走,旋濘而死者百餘人。於是群相嘩言,以為堰不可成。朝廷遣中使安之,將罷其役,又詔轉運使胡令儀同公度其可否。而令儀常宰海陵,熟知潮患,於是力主公議而不可奪。未幾以憂去,綸表請身自董役。逾年堰成,民卒享其利。夫公一鹽官耳,何與海潮事,乃引為己責,首倡其議,或亦先憂後樂之本懷也。雖然,當是時公有欲為之誌,而無可為之柄,不有綸為之薦達,欲圖斯役,難矣。役事方殷,議欲中輟,不有令儀為之主持,又安望其成功哉!從來舉大事,動大眾,或惑於浮言,或阻於聚訟,蓋成功若斯之難也。而有世道之責者,又利害之心太明,彼此之見未化,因循推諉,終無一成,適足以貽笑於鹽官已矣。沙溝朦朧口廟灣白沙鎮,又二十里黃河北岸,石碑巋然,曰雲梯關。關去海六十里,粘天一線,朝宗萬里,滔滔下注。鳥避雲飛,造化之奇,烏得而測之。嗟乎,秦皇驅石鞭跡猶存,大禹鑿山掌形宛在,循故道而安瀾,頌明德於弗替,不可謂無人事矣。

○捍堰

編輯

范公堤,初名捍海堰,唐淮南黜陟使李承實所建。沿海居民,皆呼曰捍堰。乾隆二十八年,增開下河泄水閘座。匠人用鐵鑿鑿破,日去不數尺。乃知古人創一工程,必為萬年之計。

○山陽沙田灌溉

編輯

山陽多沙田,不宜稻,惟運河東岸城南數十里為腴產。所恃以灌溉者惟涵洞,而資北溪河以宣泄,是溪河乃上下十數涵洞之尾閭。此河不通,合邑無食。雍正五六年間,朱南湖太守親往履勘,詳請分挑。業食佃力十餘年,每遇盛漲,立閉涵洞。田中積水,一泄無餘,連得豐稔。己未、庚申間,久不議挑,河身淤墊。上遊田畝,多沉水底。後來太守如衛我愚、許青君、趙文山、薑禹門諸公,皆留心民事,援例請挑。或業食佃力,或借帑分年歸款。第委之佐貳承辦,有名無實,不似南湖之工歸實濟,帑不虛糜。然有其舉之,尚可細流不涸。近更淤塞不通,一遇雨水盛大,雖閉洞經旬,田水仍涓滴不出。聞邇年運河平堤拍岸,涵洞亦不能久閉。去路堙塞而來源滾滾,將有以田為壑之慮。

○涵洞

編輯

涵洞,從前民充糾首自為修築,汛兵洞頭往往私毀掃土,盜拆鬼臉,暗挖堤跟。以致突塘漏水,責令本家賠修,於中取利。誣陷需索盜竊,每致糾首傾家蕩產,視為畏途。後大吏鑒此弊,改令民捐官修,至今稱便。惟是啟閉之間,關係豐凶,貴順民情,間不容髮。歷來洞頭洞差衙書,蒙蔽本官。需水不開,水多不閉。當迫不及待之時,不得不斂錢飽蠹役之欲。其欲既饜,然後開閉一次。僅止數日,仍復阻掯。勢必三日一斂,六日再斂,無有窮期,此農民大害也。惟是屢斂之後,為數漸減,其意不遂。當望水之際,則涓滴不流。遇盛漲之時,則閘版盡撤。萬畝秧苗,數日盡死。昔湘潭陳滄洲先生督河時,每於農忙時,硃書「聽民啟閉無緩須臾」八字,揭於管洞縣丞廳事前。後來衛我愚太守亦踵行之。衛公舟過河堤,必親身抽查,出其不意。間有暗留穴隙,半啟半閉者,嚴治其罪,管河官仍記大過。至今屍祝之。

○大河衛漕米屯田

編輯

大河衛本屬疲敝,而二三兩幫兌運蘇、常漕米,拮據尤甚,其苦有由。查旗丁駕運一船,每年有添補篷桅繩纜竹蓆等用,約需銀百金。重運舵水身工需銀四十餘兩。沿途涉江渡黃,提溜打閘,停淺起駁,需銀百金。回空身工並舵水食米,需銀五六十兩。統計需銀三百金。所領額款,止漕贈銀六十餘兩,其應領行月本色七十五石。獨大河衛不支本色,每石僅折價三錢,共計二十餘兩,總計不足百兩。雖抵壩後有應領餘米,並夫羨餘等項,然抵扣茶果飯食,毫無所剩。雖歸塢後應領歲修銀七兩二錢,然較應用之油麻工匠等費,難敷十分之二三。入不償出,貸逋完公,漸累漸深,此致疲之由也。更有屯田一項,原給運丁完賦養家。查大河衛屯田,散在淮、海二屬各州縣,全係低窪沙瘠之土。而河湖形勢變遷,其田半沉水底,非江蘇、揚州、淮安、江西、湖廣等衛沃土產稻者可比。甚至一船之田,散在三縣,運丁不能親身料理,每年每船額賦二十餘兩。間獲微收,不敷輸納。或遭刁佃,或遇歉歲,徒賠耔種,稞粒無收。再查輪造一船,額領大料銀二百八兩,邇年木植釘灰油麻等價,數倍於前。查江興等幫,有鑽夫銀兩。泗洲等幫,有工使銀兩。惟大河除領正料銀外,別無餘款。且新例船式,又比從前闊大,而所裝之米,仍係前數。造費徒倍於往昔,而運費未增於今茲。較之他幫,實屬向隅。雖漕臣百方軫恤,日夕焦勞,然勢不能使行。月改給本色,又不能收回。屯田照江興等幫每船給領南屯漕米三十六石,苟議更張,多格成例。一經部駁,計無可施。上年楊尚書欲將大河二三兩幫,照鳳、長等幫之例,將此兩幫並為一幫,裁汰原船之半。所有裁船米石,令現存之船,加裝北運,仍有餘米。其意甚善。查蘇州各幫船隻,均係闊大,每年所裝,艙口俱未滿足。即將大河減船之米灑派加裝,則裁一船可省一船行月。而眾丁加裝,即多得負重五米。殷者不致復疲,而疲者亦漸有起色。惜有其說,尚未得行,逾年尚書故。

○藍田貢冰

編輯

《唐闕史》載藍田貢冰事,附錄雞林國僧言,本國瀕海島,水多鹵或苦,如銼櫱投水中者。惟淮波截海而渡,味甘色澈,愈病析酲以為常。若彼國或一歲息朝貢,則淮水不至。

○趙宏折獄

編輯

《唐闕史》載咸通初,有趙宏者任江陰令,以折獄著聲。累宰劇邑,皆以雪冤獲優考。至於疑似晦偽之案,悉能以情偽辨之。時有楚州淮陰農者,比鄰居,頃以豐歲而貨殖焉。其東鄰則拓腴數百畝,資鏹未滿,因以莊券質於西鄰,貨緡百萬。契書顯驗,且言來歲齎本利以贖。至期果以腴田獲利,首以貯財贖契,先納八百緡。第檢置契書,期明日以餘資換券。止隔信宿,且恃通家,因不征納緡之籍。明日齎餘鏹至,遂為西鄰所拒不認矣。既無保證,又乏簿籍,終為所阻。東鄰訴冤於縣,追勘無證。訴於州,州不能辦。東鄰不勝憤,聞江陰之善政,乃越江密訴於趙宰。趙以地遠逾江,無計以處。東鄰歎曰:「此又不得理,則更無由滌。」經宿,趙召前曰:「吾計就矣。」乃召捕盜之幹事者數輩至淮,曰:「有聚嘯江盜,按驗已具,其同惡相濟者為西鄰,某令請械送至此。」先是鄰州條法,持刃截江,無得藏匿,牒至擒以還。然西鄰自恃無跡未懼,至則趙屢聲詰寇狀。囚號呼曰:「稼穡之夫,未嚐舟楫。」趙曰:「所盜多金銀錦繡,非農家所有,汝宜籍舍之產以辨之。」西鄰意稍開,謂皆無之,且不疑東鄰之越訟也,乃言:「有稻若干斛,莊客某甲納算者。絹若干匹,家機所出者。錢若干貫,東鄰贖契者。銀若干件,匠某鍛成者。」趙大喜,即再審曰:「汝果非盜江者,何為諱東鄰八百緡?」於是慚懼祈死。

○邵蔡之釁

編輯

蕭山進士邵士令山陽,康熙己酉冬,蔡殿撰(啟僔)計偕過淮,以鄉人往拜。邵批其刺云:「查明回報。」蔡怒,大詈去。邵亦不之理。明年,蔡及第,以扇寄詩與邵曰:「去年風雪上長安,驛路誰憐範叔寒。寄語山陽賢令尹,查名須向榜頭看。」構隙甚深。後劉評事價人(始恢)為解紛,其釁乃釋。

○施世綸

編輯

漕督施公世綸,於康熙□十□年蒞淮。時漕艘往來不能應期,沍寒守凍,旗丁甚以為苦。世綸嚴剔運弁扣克之弊,俾旗丁早領趕運,以免稽遲新漕過淮。坐北郭廨廳,船至即驗其米色好醜盈縮,皆親身至河岸,令開船艙挑視,與旗丁面諭,不許屬吏武弁等從旁窺探。舟行既速,而旗丁得免一切需索撞騙之費。過淮畢,輕舟而北。止帶書吏二三人,弁兵十數人,共乘二小舟。不許坐大舫,以絕藏貨納贓之地。小舟令前行,公船在後隨之。每日端坐船中,用小冊詳識晴雨風候及水之緩急淺深,遙測某艘某日應至某處,不差晷刻。公船先行,遇有水淺灘急,即預度某幫船重丁貧,令先備剝船,以待其至。如是偶有運弁因私逗遛而藉口風逆者,公檢冊示之,弁各驚為神明。一年以後,漕艘往返皆寬豫無愆期。公深悉僉丁之弊,皆運弁因以為利。嚐謂各省運艘,有前明隆慶、萬曆舊名,至今未另僉者,今無故改僉,非殷丁被剝,力不能運,即另有謀僉奪艘之人。皆運弁高下其手,期飽私囊。其日削已運之旗丁,其罪小。其挨搜未運之衛民,其罪大。故於報僉未實者,立杖轅門耳箭示眾。三四年間,漕政肅清,軍民安堵。船無疲丁,民無僉報,按期往返。衛幫官員無不戢跡安分。漕儲善政,至今人猶屍祝不忘。按公字文賢,號潯江,漢軍鑲黃旗人。靖海侯琅之仲子。少多疾,長好讀書。年二十六,任泰州牧,有強幹名。康熙二十七年,上命大臣勘視下河水道,從者騷擾供頓。公白其不法者立治之,眾皆帖然。是年夏逢龍作亂,征援兵過境,主兵者不戢,沿途驛騷。公具糧芻道旁,而令民各持一梃列而侍,親身押送,有犯者立擒之。官兵過境,不敢肆誌。次年,聖駕南巡,廉其狀,擢揚州府,謂此江南第一清官也。旋調江寧。有女巫以邪術惑人,白下婦女,多信其言,吃素念佛。公至立杖斃之。會丁憂去,郡民人投一錢建雙亭於署左右,名一文亭。康熙□十□年卒,年六十四。

○李允禎

編輯

李貞甫(允禎)德州人,順治間由工部郎官督清江廠船政,廉潔自矢,材美而工良。窮丁無力供造係累者盡釋之,復修清江書院以造士。

○郎廷極

編輯

漕督郎北軒(廷極)在淮時,頗嚴明。山陽令韓煒不悅於監司,以病乞免。郎尉留之,逾年即卒。韓入哭慟絕,遂喪一目。曰:「善人雲亡,吾安所恃!」三日謝病去。北軒為東撫郎永清之子,兄弟皆任督撫將軍。

○靳輔治河之議

編輯

靳文襄輔,字紫垣。治南河,屢建大議,著有成績,可謂名臣。然好聞新奇之論,創非常之原。如車邏十字河一事,幾陷生民於魚鱉。幸聖祖明燭其害,毅然不行其議。自高堰之南車邏鎮起,東至高郵,又自高郵至白駒場入海。自極西至極東,築丈五尺高堤,挑一長河。運河橫貫其中,形如十字。於交界處四面建四閘,以時啟閉。取土三百里外,估工三百萬兩。幸旨令督撫會議,並令土著之人公議。彼時淮、揚兩屬官於京師者,侍讀喬萊(石林,寶應)、編修李鎧(公凱,山陽)、檢討邱象隨(季貞,山陽)、給事劉國黻(後庵,寶應)、禦史鄭為旭(□□,江都)、郎中劉始恢(價人,山陽)、員外劉謙吉(六皆,山陽)、行人劉師峻(□□,江都)、正字張睿(劬齋,山陽)、學正劉中柱(□□,寶應)、張新杼(□□,山陽)等十一人同列名,遵旨具議。其略曰:河臣靳輔,臬臣於成龍,持議不合,蒙詢土著之人。竊以聖恩欲救七邑災民,與七邑災民所望救於上者,不過欲浚下河之海口。海口各有故道,長河曲港,絡脈相聯。但塞者通淺者深,俾減水各壩及霪潦停蓄之水,悉趨於海。且不壞田廬,不大糜國帑,所謂為下必因川澤也。今河臣議自車邏鎮白駒場數百里之內,毀其村落,壞其隴畝。又掘墟墓,拋白骨,慘不忍言。疊災之民,豈能堪此。不可行者一也。河臣欲先築圍埂車去壩內之水,取土築堤。臣鄉土鬆地薄,三尺之下無乾土。況取土積水之中,投之洶湧灝瀚之內,工必不成,成亦速壞。不可行者二也。河臣議堤高一丈六尺,束水一丈。是堤內之水,高於堤外民舍多矣。伏秋風雨,堤內河高,堤外積水,其勢必潰。南潰則邵伯可憂,北潰則高郵必漫。即幸不潰,亦刻刻有厝火積薪之懼。不可行者三也。且堤內河身,水高一丈,則河內水可流出入田,田中水不能上流入河,一定之勢也。田水既不入河,即不能入海,其於七邑下河之積潦,毫無所泄。即於下河之田疇,毫無所益。不可行者四也。議上,復下部臣會議停止(同時兩府紳士有畏靳勢不入議者,鄉評薄之)。靳文襄初創此說,奇計聳聽,其詞甚辯,廷議亦不能駁。敕下督撫河漕諸臣會議時,督臣董默庵(訥)、撫臣為田山薑(雯)皆山東人,漕臣則慕天顏,悉知其不便。而靳公之勢方張,諸公懾其氣焰。河道利害,難片言而折,各有憂色。有山陽鄒公子者,豪華喜結納公卿,其先人桐崖先生,曾提學齊魯,與田公有舊。聞其至淮,拿舟迎之。家人見官航至,輒投刺延入,則董公也。公子大窘,蹐不安,遂以實告。董詢其家世,喜曰:「吾固辱桐崖先生相知。」即舟中命酒相款,情文殊洽。公子心稍定,漸露豪氣,談論風生,因及開河事。公子習聞人言,亦稱此舉不便於民。董公欲得不便實狀,公子不能答,請退而質之鄉先生。既歸,袖白金三百詣徐上舍北山。北山固才士,而以刀筆稱。公子授金,具述製府意。北山尋思良久曰:「是易易耳。」然終不言。公子起立,解所佩玉帶擲案曰:「事急矣,請以是潤筆,即子夜屬稿。」北山笑曰:「是奚煩吾筆墨為。吾聞開河之說起,道路洶洶,數月以來,赴河臣呈詞告不便者七千餘人。公子誠能得人至其幕下,攫其摘由號簿,殃民百狀,一一具在。簿有河臣篆記,非可狡卸。不便之大,莫詳於此,奚煩屬稿。」公子即遣黠奴通幕友家僮,陰竊印簿至,攜致董公。公一見大笑曰:「是不須口舌爭矣。」次日會議郡庠尊經閣下,先演劇《鳴鳳記》,二伶唱至「烈烈轟轟做一場」,董公拍案大笑點首,自唱「烈烈轟轟做一場。」四座瞪目愕眙,將弁行酒者相視失色。宴罷,屬官持疏稿請畫押。靳公左右指喝,口若懸河。漕撫諸臣無以難之。董公徐置疏搖首曰:「紙上空談,奈於民大不便,吾不忍欺吾君。」出袖中號簿擲向靳公曰:「是千餘人呼號痛哭之聲,胡不並入疏稿耶!」靳公取閱,色變不能發一語,急登輿回署,而車邏十字河之議始息。

○下流之下流

編輯

是年條陳水患,淮、揚兩屬京員,各有奏章。惟泰州某疏內有「臣鄉為下流之下流」,一時傳以為笑。

○洪澤湖大風雨

編輯

康熙庚辰七月六日夜三更後,洪澤湖大風雨,雷電發屋拔木。是時督高堰工大臣如少宰王顓庵(掞)、司農田蒙齋(雯)、王公垂(紳)及江南督撫諸公,皆避匿岸下土穴中。質明見空中十二龍鬥,色皆青,鱗鬛畢現,至七夕入夜始罷。阮亭《居易錄》詳紀之。山薑作歌紀事有云:「老子峰頭日將落,瀲灩晴色紅霞鋪。拄頰清吟恣眺望,幾行垂柳鳴千烏。黑雲崩壞西風起,五神車下鞭石趨。浪鼓磅硠茅屋破,渴虹飲盎飛天吳。」又云:「蝦蟆登床狐晝語,陽侯作意嚇腐儒。杞人抱憂胡為乎,蒼水使者多良圖,郎襜不用生嗟籲。王褒九懷空嗚嗚,漢代陳登真大夫。」蓋有慨乎言之。王樓村、宮友鹿皆有和作。山薑又有《苦雨歎》云:「夏憐四壁千材無,秋傷五穀八月空。行野愁踏土木災,朱牒限比官糧重。河伯雨師亦常職,跋扈飛揚太豪縱。」同一感喟也。

○準塔

編輯

順治二年,命準塔巴圖魯鎮守廬、鳳、淮、揚。六月疏報:臣於五月自徐州水陸並進,明偽伯劉澤清、副將高祐據宿遷,大敗之。師至清河縣,偽總兵馬化豹、副將張思義,率兵四萬船千餘隻,據淮、黃、清三河口,連營十里。臣遣梅勒章京康喀賚、遊擊範炳、吉天相渡清河。擊敗敵艦。都司楚進功率步軍拒黃河北岸。又分二路。一自清江浦上遊進攻。一攻對岸。俱破之。合軍至淮安界次清江浦。偽監司範鳴珂攜敕印來降。澤清與漕督田仰率家口登舟遁。偽總兵柏永馥率官兵出迎,遂克淮安。其廬、鳳一帶,望風納款。是役也,共招降監司總兵以下官員一百六十三人,船五百餘隻,馬九百餘匹,駱駝二十五隻,紅衣炮一百二十位,銀四萬七千兩。捷至,加準塔三等昂邦章京。準塔係達爾漢轄扈爾漢之第四子,滿洲正白旗人,姓佟佳氏。

○張文衡

編輯

張文衡,漢軍鑲黃旗人。順治二年守淮安府,修戰艦,措軍需,皆咄嗟立辦。時地方官議為豫親王建行殿,期迫莫措。文衡取杉木葦席構之,飾以五采布帛,鴛瓦榱題畢備。王至大喜,執其手慰勞之。文衡後擢江南按察使。一日與僚友宴集,忽大風自西北來。文衡素精占候,占之曰:「此應在關西極邊有變,主隕二大僚。然風至此地,意其一即我乎?」俄奉特旨升甘肅巡撫。六年回兵作亂,文衡與總兵劉良臣死之。

○厲豫

編輯

庫禮,滿洲正白旗人,以戶部侍郎督催淮安漕糧。順治四年,偽益王率兵攻取廟灣城,乘勝領八百餘人夜過淮安,從城頹缺處衝入,將衙署圍困。庫禮率標下中軍官張大誌等並家丁與賊擊戰,其妻搜署內材官廝役之箭,令女子遞送戰所。是夜賊敗,斬偽總兵二員,副將一員,遊擊三員,參將一員,都司守備四員,把總二員,賊兵一百八十餘名。淮城得全無恙。見《八旗通誌•庫禮傳》,與郡邑誌所載頗不符。按邑誌成於張岸齋太史,其時新城受兵,乃目睹之事,斷無舛誤。所紀鹽城厲豫糾眾作亂,乃草澤無賴劫掠求食者之所為,嘯聚止數百人,並無潢池之警,何至如本傳所言之甚。邑誌又云:載一朱姓於軍中,揭史閣部旗號,書中興義師,並未有偽益王其人。本傳所采,或從其家狀,誇張官績而未之核實歟。邑誌又云:庫禮心動欲奔,其妾止之曰:「吾登樓望見賊眾不整,易敗也。」是烏合豕突之行徑,即女子亦一望而知其不成,寇亂更可知。而庫禮羊質虎皮,喪膽蜂蠆,貽笑兵民者多矣。乃鋪張其事,飾為佳傳,豈能欺人耳目乎?又王介山(又樸)《雜纂》一則云:「有無為州布衣吳元桂書《州誌沿革》後云:厲賊名豫,淮安鹽城人。順治四年於鹽城倡亂,事敗逃至巢縣,寄寓宋氏。時有宣城朱國材者,嚐為史閣部可法記室,亦至巢。變姓名,主周氏家。敝衣草履,形容枯槁,曰:「我史可法也,誌存恢復,已約合兵數萬,刻日齊集,大事可圖也。」周氏信之,厲豫時與通。五年正月,誘集愚眾千餘,夜襲破巢縣城。復至州,州人從之者漸眾。已而敖土二帥率官兵至剿滅之,而州人罹於法者甚眾。觀此則豫於亡命之後,猶懷不逞之心,真亂民也。然始以偽閣部愚人,而其終亦為偽閣部所愚,以致身膏斧鑕,所謂出爾反爾者也。

○山陽府考名額

編輯

山邑博士弟子分撥郡庠,向無定額。緣府屬淮安衛,大河衛初無衛學。凡十屬之衛籍童子,俱並入山陽民籍內合考。其散居各縣之衛童,復不準隨屯分考,俱並入山陽一縣民籍內合考。國初屢經呈請督撫學道,求另設衛學,增衛童學額。後定議準於府學內多撥山陽十餘名,歷科考案可證。按淮屬舊有商籍商學額,取六名。康熙初年,西商緣事奉革,商學亦裁。商童無籍可歸,且有不願歸者。屢經攻詰,大憲令府縣詳議,亦準並入山陽民籍內合考。準再於府學內增撥山陽五六名,歷科考案可證。乾隆二年,住居清河縣之衛籍童生張,被清河攻訐,控劉南昌學使。迄今張氏雖居清河百有餘年,不準與清河縣試。又乾隆三十一年,住居安東縣之衛籍童生王青選,被安東攻訐,令專考山陽。是各縣衛童,雖塋墓田廬散居各縣,山邑無其尺土,而皆不準隨屯分考,專考山陽。此二案即其證也。海、贛、沭三處向隸淮府,數百年從未撥入府學一名。雍正初年,改為直隸州。因此三屬衛童,不便越府屬而考山陽,各令隨屯考試。仍將淮安府學額設二十五名數內扣除二名,撥給海、贛、沭之衛童。此又府學多撥山陽,實因兩衛之明證也。康熙五十年以前,山陽撥府學皆二十餘名。五十二年,胡學使始間撥外縣一二名。或此有彼無,此無彼有,嗣此山陽每科漸撥十六七名,遇廣額則二十一二名。實因兩衛無學,商額奉裁之故,不僅為文風優劣,人數眾寡起見。不然一百餘年之久,六邑生童之多,孰不知府學為公共之學,豈有甘心帖服獨讓一縣,久不爭論之理。況歷任學使一視同仁,亦斷無偏厚山邑之事。乃近來外邑生童,昧於向例,紛紛投詞,妄希多撥。此固不足呈辨,但恐久而漸忘其所自,當事亦不暇致詳,為其所惑。故筆之於此,以待留心桑梓者。

○衛籍

編輯

衛籍歷官兵部,則削籍入民貫。故明舊製,國初尚有行者。吾鄉徐山琢先生任督捕侍郎,例得去其籍。先生曰:「畏衛籍者,畏充丁耳,得一衿斯可免。存之庶子孫有畏而向學。」卒不請去,當時迂之。明商邱侯太常執蒲,司徒恂之父也。司徒任兵部侍郎,欲去戍籍。太常曰:「若人盡以為苦,如國家何!若吾一人以為辱,如祖宗何!」遂不易。

○劉伶台杜康橋

編輯

城東劉伶台、杜康橋,皆好事者巧為作合,供詞客遊宴之地。往見有募疏云:「詩傳雅詠,先歌既醉之章;書有誥詞,特謹德將之訓。溯曲糵流傳既遠,而古今風味攸同。酒星在天,醴泉出地。舟中之斛三百,市上之價十千。爰有飲中八仙,竹林七子,或沉或湎,孰聖孰賢。緬懷作醴之功,豈止忘憂之具。今杜氏之遺橋尚在,而劉家之故巷猶存。閱歲久而年深,為風侵而雨剝。茲欲樹豐碑之七尺,剪棘誅茅;建祠宇之三楹,崇基疊石。俾千秋相傳為盛事,賴一時共濟以落成。」

○紅葉詩

編輯

前輩集中多有薄甸岡看紅葉詩題,劉水心詩云:「繽紛掩映斜陽裏,岡後岡前紅未已。青簾嫋嫋出紅梢,野望還疑晚燒遙。」則丹林絳樹彌滿岡巒矣。辛未之秋,與友人攜酒岡邊,但見沙塍高下,黃茅白葦,一望無際耳。六十年中,變易如此。

○育嬰堂

編輯

雍正年間,漕督魏公(廷珍)建育嬰堂,令淮商及各省糧道官員,每年捐項,為經理之費。時任太守彭年先生里居,魏公敦請董理其事。先購楊繩祖入官圩田,部價一千兩,先繳一半。魏公旋內擢,而各省糧道不復更捐,商捐隨亦停止。楊田沙薄,豐年止收租一二百石,所欠部價五百兩,檄催無出。任公訪聞寶應喬鐸入官腴地五百畝(值七八千金),得此可充堂用。適有旨入官田房,許撥入地方公用。任公呈請漕督轉諮撫軍,諮請戶部撥歸堂用,其楊田則變價繳部。先奉部駁,以此案係戶刑二部同辦不準。是時揚州太守以寶邑係揚屬,請撥入揚州。育嬰堂起而相爭。任公竭力籌畫,得撫軍允行,復諮戶刑二部。部中初難之,繼乃議準。乾隆初年,淮安太守李公(章)詳淮關每年捐銀八十兩,諮部定例。有此二項,養嬰之費始充。前後經理,皆任公之力也。

○淮郡三城名園亭

編輯

國初淮郡三城,園亭山莊著名者甚多。今其遺址,皆不盡存。後來名流所居,間見於詩文者,其地亦多無可考,以予所知者,略識於此。靳璧星茶坡之茶坡草堂,在新城河北。閻牛叟之眷西堂,在新城東門。張養重虞山之古調堂,劉勃安昭華之綠筠草堂,在駙馬巷。陳階六之鷃笑齋,在南市橋。劉僉事庵之思園、簣園中有簣山,在菜橋茶巷。閻修齡再彭之眷西堂、金石庋、嘉樹軒,在新城。又一蒲庵、影閣、鷦巢、鶴墩,在平湖橋之西岸。又西數里為飲牛草堂。張鞠存吏部毅文檢討之百花廳墩,在北門內。依綠園在蕭湖,中有雲起閣、曲江樓最宏麗。黃甫及鴻臚蘭岩觀察之舫閣、止園、梅花嶺,在蕭湖。徐山琢侍郎家南門大街,其華平園有容園、嶺雲閣在郭家墩。邱曙戒侍講之南齋,季貞洗馬之西軒、玉蕊亭,皆為桐園之一,在西長街。倪天章之一草亭,張泗水之漪園,杜首昌湘草之綰秀園在湖嘴。有揮麈亭、如如室、天心水面亭,在湖中,極亭台花木之盛。黃翁谿之梅花在藕塘,萬年少之溪東村屋在河下,又隰西草堂在北門之西岸,又南村即萬葬處。馬孝廉西樵之清奕軒、不離草堂,在隆興寺塔南。徐動盈之橫秋閣、高臥堂、白賁堂,張力臣之符山堂,在清江浦。樂六舞之曇廬,薑木生之鳧園,邱日庵之東里山莊,張赤岸之竹堂,許念中黃門來鳳軒南樓,在八字橋。程徵君水南之菰蒲曲在伏龍洞,即其葬處。程爽林孝廉之誰莊、小人堂,在城東莊外。戴晦夫之寤硯齋,戴闇士之怡齋,在西長街。楊彙征之南村草堂,在府學東。楊廣文淇益之大椿樓,博士孝廉景西之晴霞山房、老樹軒,皆在南門大街。沈厚肇之移雲堂,崖鴻臚之春水樓,在湖嘴。陳曾餘明經之墨莊、瀟碧亭,在駙馬巷。吳子通樸山之天笠齋、海棠屏,陳謂敬之淇園,徐日馭之北山草堂,劉萬資萬吹兄弟之竹素園、頌酒草堂,邊壽民之葦閑書屋、蓮葉仙舟,在梁皮橋。陸觀察密庵之月湄,孫竹民之素園,皆在北門內。周徵君白民之清耒室、止止齋,在雙刀劉巷。高明經思亭之亦愛廬、芍圃,在丁光橋。先徵君鶴緱先生之宅,在新城之西。宅西有水園,南有山園,曰冬青樓、雙棗軒、經堂、修竹廊、自吟亭、古香樓、鬆石齋,凡十餘處。又夏雲草堂在東村,藍邱草堂在南莊。先大夫於壬申歲移居城內西北隅,家塾東曰詠素齋,西曰七錄齋,為愚兄弟讀書處。勺湖草堂則水面數椽,講學論文之所(○十二卷本戴璐按曰:勺湖草堂繪圖,征詩。余賦四律,為先生所許)。其春風亭、瓣香書屋、魯唄亭,皆門弟子所增葺也。邑中舊有亭榭,為名流屐齒所頻到,而不知為誰何之居者,亦識之:東溪草堂,一漚亭,餐菊草堂,月浪亭,青來園,庚白堂,岸堂,如如居。

○漂母塚

編輯

《水經注》城東有兩塚,西者即漂母塚也。周回數百步,高十餘丈。昔漂母食信於此,淮陰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東一陵即信母塚也。

○敬老貴貴

編輯

明初定鄉飲酒禮揚觶之詞,與誥令之詞,此敬老之義也。《會典》載賓介以致仕官為之,非科貢正途不準預,此尊賢之義也。又《會典》載,民間社會有官者,不得坐無官者之下。又官同則序爵,爵同則序齒。若庶人與貴者,以官禮相見云云。此貴貴之義也。鄉飲誥詞曰:高年有德者居上庠,高年淳篤者次之。蓋淳篤已別於有德者,則不淳不篤者可知,其不專尚齒更可知已。若不考德望而專取高年,則妖人市夫,耄耋頑壽,無地無之。登之賓筵,實繁有徒,非先王製禮之意。雍正元年,舉順天鄉飲酒禮,特命禮部監禮,歲以為常。其慎重如此,可不博考典章,而泥於不學之說乎!今年淮安太守趙君議舉鄉飲,廣文官撰儀注多杜撰,鄉前輩皆辭不就。三代養老之禮遠,不可考記,所載者亦漢人擬議之詞。東京西周仿而行之,未必果三代之舊也。後周以於謹為三老,中楹南向而坐,帝立於黼扆之前西面。有司進饌,帝跪設醬,至親為袒割。謹食畢,帝跽授爵以酳。此拘《禮經》之文,而不達其意者何也?古人之席,以東向為尊。賓師祭祀,皆正東向之席。惟人主立朝,則南面為尊耳。今也以人臣儼然南面,而使人主立於其旁,三代有是禮耶?此不達古之方面也。《禮》曰:授坐不立,授立不跽。古所謂跪,即坐而膝席耳。今也以人臣倨坐於上,而人主跪於其前,三代有是禮耶?此不達古之坐起也。且禮有時而情有順,古今異便,不可強同。古之人君,立而聽朝,今有立者乎?升車者立而乘,今有立者乎?東京以桓榮為三老,儒者譏之。謹何人哉,猥以不經之禮尊之,陋亦甚矣。宋儒學無根柢,不考經製,徒取其能行周禮,而究儀章製度,不亦悖乎!

○官吏致仕居鄉

編輯

明俞汝楫《禮部誌稿》云:庶民以齒為先後,致仕官序爵,爵同則序齒。至處親族,則不得論爵。洪武十二年,令內外官致仕居鄉,於宗族序尊卑如家人禮。其於外祖及妻家,亦序尊卑。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坐於無官者之下。其與異姓無官者相見,不許答禮。庶民則以官禮謁見,有侮淩者論如律。此有明之禮,亦未盡善。君子之居鄉也,清濁太分,則市井切齒;良賤不別,則士類騰譏。《聽雨記談》云:鄉人敘坐以齒,雖貴為卿大夫,其居鄉亦皆謙退從厚,曰鄉黨莫如齒。考之禮,一命齒於鄉,再命齒於族,三命則不齒於族矣,況鄉乎!此吳郡都穆之言,而於義未備。予謂薦紳士庶,同輩中各為敘齒可也。苟非其類,而亦以齒尊之,不幾於失禮乎?藍田《呂氏鄉約》曰:非士類者不以齒。宋人講禮,呂氏舊家,斯言得之。

○生日祝嘏

編輯

《顏氏家訓》言江南風俗,二親若在,每至生日,常有酒食之事。無教之徒,雖以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觴聲樂,不知有所感傷。程氏云:「人無父母,生日當倍悲傷。」唐太宗謂長孫無忌曰:「朕生日,世俗皆為歡樂,在朕翻為感傷。奈何以劬勞之日,更為宴樂乎!」泣數行下,群臣皆為之涕泣。予謂父母生日,為子者承歡戲彩,集僚屬賓親,介祉堂上,乃人情之常。或父母在堂,值己生日,藉是稱觥。一室之內,博老人一日之歡,亦未為背於理。若值蓼莪廢讀之餘生,而自為蓬弧稱觴之樂事,竊有所不忍矣。吾淮縉紳之家,皆守禮法,無背理逆情之舉。後因山右新安賈人擔莢至淮,占籍牟利,未與士大夫之列,往往行其鄉俗。值己生日,輒多招賓侶,以為門庭光寵。近來本地之屠酤兒,尤而效之。而新安人於父母已故,猶作冥壽,明鐙彩筵,藉口祝嘏,益所未安。聞昔有行腳僧,值母八十生辰,以飯一盂經一卷為母壽,而作偈曰:「今朝是我娘生日,剔起佛前長命燈。自米自炊還自吃,為娘齋得一員僧。」此僧可謂孝子,士大夫愧此多矣。

○淮禮聘婦

編輯

淮禮,新婦站席俟賓,進數豆。其姑命之坐始坐。《芥隱筆記》有轉席之禮。白香山詩云:「何處春來好,春深娶婦家。青衣轉(去聲)氈褥,錦繡一條斜。」站與轉音相近,殆其遺意耶。淮人聘婦,珍幣之下,必襯以茶,更以瓶茶分贈戚友。按《品茶錄》載,種茶樹必下子,若移植則不復生子。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取云云。是宋時已有此俗矣。《毛西河集》稱淮人嫁娶,用大禹辛壬癸甲四日,作《四日吟》云:「只盼辛壬至,圖作千年歡。何悟別離此,只在四日間。」此國初時有此俗,今則無之也。

○趙槩

編輯

宋趙槩字叔平,初客漣水軍,郡守召至門下。不數年,叔平以館職守漣水,後守名其所居為豹隱堂。石曼卿有詩云:「熊飛清渭逢何暮,龍臥南陽去不還。年少客遊今郡守,蔚然疑在立談間。」叔平在官,如不能言,然陰以利物者為多。時議比之劉寬、婁師德。

○忌以壺嘴向客

編輯

淮俗忌以壺嘴向客,此亦有所本。《禮記•少儀》云:尊壺者面其鼻。解曰:以鼻向君,見惠自君出也。鼻,柄也,鼻向君則嘴向己。

○趙酉教織

編輯

淮郡有耕無織。壬申歲,隴右趙文山太守(酉)慨然以興利為己任,延蘇、鬆男婦數十人以教織。始於府署堂皇設局,繼移韓侯祠中。城內外婦女就學者數百人,繪圖製式,頒示條約,規模粗具。趙以是冬量移去,繼守者不任事,因經費不充,遂散而遣之。嗚呼,興千百年未興之利,豈易言哉!

○京田時田

編輯

山邑地畝有京田時田之分,丈量往往不清。據《潛邱劄記》云:京田一頃,算時田四頃二十二畝四分四厘。時田一頃,算京田二十三畝六分七厘三毫。京田之大如此。《漢書•食貨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陸龜蒙《江湖散人傳》云有田奇十萬步,自注吳中以二百五十步為一畝。大小懸絕。陳恪勤公(鵬年)尹淮日,詳免增丁文云:查得康熙四十年編審原缺丁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三丁,缺丁銀六千四百一十七兩。後丁足而銀缺,其故何居。查山邑歷年水患,百姓逃亡,是以缺丁甚多。三十年編審,前任朱令以土著無丁可增,乃將淮城北寄居貿易人戶及山西與徽州寄寓之人,編為附安仁一圖。因其流寓,不便多編,每名止編銀一二錢。所以丁幾足而銀數尚缺。至三十五年,後童家營河決西鄉,六壩水衝,逃亡更甚。其西橋寄居流寓之人,各還原籍。及鄰近各戶又畏代完逃丁,亦相繼逃去。於是人去丁懸,反累里甲包賠。所以四十年編審時,孫令因逃亡缺額,將幼丁盡數編入,尚不能足,仍有包賠之累,並未將重則改為輕則也。今部駁疑改重則,總因三十年編審之時,將貿易流寓入戶,止圖一時人丁足額,而不知貽累無窮。及銀數不足,上經部駁,止覆雲下屆足額。其如水患頻仍,逃亡日甚,不準減丁,安能足額。今四十一年,地丁錢糧,均邀捐免,民困少蘇。然逃者不能即返,死者豈能復生。部駁雖嚴,萬難增補。伏乞俯察丁足銀缺之由,及不能增征之勢,恩賜題達,均荷洪慈。

○邑令觀風季考

編輯

邑令觀風季考,近日久無是事。予少時見邑侯金公(秉祚)、楊公(熥)猶屢行之。今閱陳湘潭《淮海文略》,有《季考牒學文》,錄之足覘滄洲治淮不同俗吏也。

本縣校課文武生童各卷,簿書之暇,逐一披閱。或濯濯如三春柳,涓潔清新。或蒼蒼如百尺鬆,離奇曲折。或自成矜貴,逢寶玉於豐年。或獨著清真,擢嘉禾於儉歲。紛披藻采,洵足神怡。羅列珍奇,良難指數。本縣細加衡校,謬定品評,除經發案曉示獎賞外,合牒貴學照牒移事理,傳集諸生,於本月望日,齊赴衙齋,共為賞析。將閱過各卷,面相論定。非敢分甲乙之次第,即以卜午未之聯登。務各惠臨,毋辜跂望。

○徐積祠

編輯

徐節孝祠凡數處,自宋迄今,興廢不一,惟縣治東一祠存耳。考始建祠者為宋守苗仲淵,與趙康州祠相鄰,俱迤縣治之東。所傳世惟忠與孝,訓俗知所止一詩是也,後遂並呼為忠孝祠。郡城東觀風門外二三里許,有先生考妣及先生之墓,後人即墓所建祠。明代屢修不廢。潘熙台先生詩:「出郭晨未啟,下車瞻耿光。」指此祠也。萬曆中,曹於汴司李淮安,增高其墓,行祭於祠。又以先生故居在縣治東,復即其地建祠。自城中祠成,而墓祠漸圮。今治東之祠,未知即宋守苗公所建之舊基否。但舊與康州並祀,今與陸丞相並祀,豈以康州移祀文節,配食張右史,故此以丞相配節孝歟?又按淮舊有忠孝書院,在東門外。巡按禦史毀尼寺,為之祀徐、陸二公於中,見胡侍郎《忠孝書院碑記》,今亦不可考矣。吾淮在宋之季年,遭兵燹最酷,數百里內,幾無雞犬。嘉定以後,朝廷不復遣將,改楚州為淮安軍,但羈縻之而已。故宋時世族,竟無孑遺。迄今宋人之有後於淮者,惟節孝先生及張孝忠正綱二家而已,甚矣忠孝之澤綿也。

○引元兵渡河者

編輯

元世祖收江南,渡黃河無舟,夜夢一老曰:「汝要渡河隨我來。」引之去,指曰:「此處可渡。」遂以物記其岸。及明至其處,傍有一人曰:「此處可渡。」觸夢中語。世祖曰:「你可先往。」其人先行,大軍從之,果獲渡。既平定,欲賞其功。老人曰:「我富貴皆不願,但得自在足矣。」遂封之為答剌罕,與五品印,撥三百戶以養之。見元楊瑀《山居新話》,瑀字元城。

○旃檀佛像

編輯

旃檀佛像在淮安最久。唐太宗貞觀間,自江左至淮。至宋太祖乾德間,復往江南。蓋終唐之世,皆在淮矣。按釋迦如來初為太子,誕七日,母摩耶棄世,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優闐國王欲見無從,乃刻旃檀為像。目犍連尊者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成。及佛返人間,王率臣庶自往迎。此像忽騰步空中,向佛稽首。佛為摩頂受偈曰:「我滅度千年,汝從震旦利人天。」由是飛歷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龜茲六十八年,涼州一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左一百七十三年,淮安三百一十七年,復至江左二十一年,至汴京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十二年,北至上京二十年,南還燕京內殿五十四年。燕宮火,迎還聖安寺一十九年。元世祖迎入仁智殿十五年,遷於萬安寺一百四十餘年。其後復居慶壽寺一百二十餘年。至嘉靖戊戌,慶壽寺災,奉迎於鷲峰寺。至我朝康熙癸卯,迎入大內。距優闐王造像之日,在周穆王五十二年辛卯,至今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凡二千七百九十二年。淮城西北隅龍興寺,建於晉大興二年,而盛於唐。西南有浮屠名敦煌塔,一云尊聖,蓋即供養佛像之地。《傳燈錄》載,釋迦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周書紀異》則云昭王二十二年釋氏生,金履祥因之修入《通鑒》。至今乃以四月八日為佛生日。

○龍興寺

編輯

歲壬午,揚州榷使重修天寧寺,增置殿宇。嫌其佛金身藐小,時龍興寺已成瓦礫,佛皆露處。僧某私以銅像三尊鬻三千金,商人擇日來迎。同學諸子聞之,走告漕帥楊畹蘭先生。先生大笑,即草一劄與普鹺使云:「建廟以妥佛也,今令其舍數千年之舊居,而寄託於他氏之舍,恐非佛之所樂。且新佛占其上座,將置故佛於何地?買佛之名既不可居,供佛之誠亦不可阻。莫若移此金於淮郡,重修龍興寺,以妥佛靈,功莫大焉。」普深以為然,即日送三千金來。於是吾鄉好義之士,復益以三千餘金,而廟貌重新矣。

○龍興寺之今昔

編輯

郭家池即放生池,又作王家池,在龍興寺後。唐時極盛。渭南詩:「城礙十洲煙島路,寺臨千頃夕陽川。」仿佛似之,然不可考矣。以予所聞於前輩父老之言,國初時,龍興寺中屋宇尚有千餘間,環水皆廊,北接放生池大悲閣。每臘後至王正,廟內外列肆櫛比,門攤席舍無尺寸隙地,貨物山積,百戲具陳。端午競渡亦然。而沿池四面,竹籬花圃,酒樓歌館,竟夕笙歌不輟。厥後日就頹傾,竟至寸瓦無有。予於乾隆乙丑始歸里門,壬申移居於城西北隅,相距尺咫。每當夕陽在衣,人影落水,徘徊荊棘瓦礫之中,惟見三金身高聳十數丈,卓立雲表。各踞坐一石磴上,頭頂一箬葉鬥笠,圍遮半面,束麻結纓縛於佛項。自肩臂以下,則任風吹雨淋矣。石磴下有群豕窟處,予與紫坪暇即往遊,十日凡五六至。至則持鞭追豚以為笑樂。三冬湖凍冰堅,每與胡賓南於高兄弟以瓦片擊冰為飛墮之戲,忽忽將二十餘年矣。閻古古遊放生池詩云:「緣市燈搖千屋影,隔溪香靜百花樊。」彼時猶及其盛也。劉水心過放生池詩云:「僧窗曲曲臨池啟,官樹行行倚郭栽。」今皆無有。

○盤古

編輯

《路史》:天地之初有渾敦氏者出為之治。注云:即盤古。又云:「按《地理坤鑒》,龍首人身。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廟祀云云。予閱郡邑誌,皆未詳廟址何處。舊城南門內有三皇廟,亦不記其所祀何人。按《帝王五運歷年記道經》云: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溢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其下品者名為蒼頭,今人自名稱黑頭蟲也,或謂裸蟲。蓋盤古之後,三皇之前,皆裸形焉。

○程咬金墩

編輯

城東紫霄宮前高阜,俗傳為程咬金墩,或為咬金墳在其下。按《唐書》咬金名知節,為峻州刺史。卒贈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安得墳於淮耶?舊誌載宋紹興十年,韓蘄王築城,掘地深丈許,見有棺,得埋銘云唐程智節墓,又云遇韓則破。其信然耶否耶?予聞康熙末年,城東楊氏住水巷口,因治屋掘地,得一小石碑。長尺餘,有字云□□宮,旁一行云臣程智節奉敕監造。字畫類顏、柳,此石尚存楊氏家。文學楊存愚為予言之。意知節蓋曾有事於淮,宮外即墩,後人或指其登臨憑眺之處而名之耳。墩墳音相近,久而沿訛,遂造為蘄王事以實之。

○呂洞賓詩

編輯

宋葉少蘊著《避暑錄話》,載楚州紫極宮有一小軒,人未嚐入。一日忽見壁上題詩云:「宮門閑一入,獨憑欄干立。終日不逢人,朱頂鶴聲急。」相傳為呂洞賓,予見其字亦無異處,已半剝去。土人有危疾者,刮其黑飲之皆愈。紫極宮即紫霄舊名,邑誌所載呂詩,係七律一篇,與此異。

○淮塞

編輯

舊誌云運河水,當明初由舊城西南入許家閘,繞南門東門至北門,又繞新城南門東門至北門,故兩城皆利。自嘉靖間,漕臣懼倭,乃築聯城。於是許家閘漸廢,水不繞城,局勢變而益壞。後人開興文閘,引水入寶帶河,所以救其失也。舊城築於晉時,宋、金交爭,此為重鎮,守臣陳敏曹所築。北使至此,見雉堞堅新,號為銀鑄城。宋人稱淮上曰淮塞。

○三保太監鐵錨

編輯

《七修類稿》載,淮安清江浦廠中草園地上,有鐵錨數個。高八九尺,小亦三四尺。不知何年物。相傳永樂間,三保太監下海所造。雨淋日炙,無點髮之鏽,望之如銀鑄光澤。予壬申在張灣城角,亦見數具,長皆丈餘。

○甘羅城

編輯

甘羅城在河口,其地多古錢,土人往往掘得。世稱甘羅十二相秦,《國策》《史記》皆未之載,僅見賈公彥《儀禮•喪服傳》疏,亦不詳所自。或謂甘茂之誤,郡邑誌皆考據未詳。

○山陽舊治

編輯

《宋史•地理誌》:楚州淮陰縣。嘉定七年徙治八里莊,今之舊城是已。《路史•國名紀》:漢宣帝子封山陽王,在東海郡。今無山陽王遺址,而轉奉後主為山陽公,焚香賽會,作上公之裝,胡為者也。

○文通塔

編輯

文通塔在城西北隅,一名敦煌塔。順治年間,有海鸛數群巢其顛。後有弋者,遂避去。康熙初,復來巢,和鳴如前。馬西樵居相近也,感賦云:「仰面看鳴和,依稀對故人。棲難天路近,情實汝曹親。傍垤曾無故,將雛別有因。那如鄰院鶴,終日苦籠身。」

○況鍾

編輯

明永樂時,朝鼓敝,欲更換。禮部行文淮安府,造鼓送京師。諸胥措詞不成語,時況鍾方在部,易之曰:「緊繃密釘,晴雨同聲。」眾稱善。相傳鍾為禮部郎中時。

○無支祁

編輯

無支祁複見事,小說家記載不一,泗洲士人尤言之鑿鑿,而羅泌謂永泰初李湯知山陽時事。按《路史》集仙錄云:雲華告禹曰:「太上湣汝之誌,將授靈寶之文。陸策虎豹,水製蛟龍。馘邪檢凶,以成汝功。」因授上清寶文,又得庚辰、虞餘之助,遂導波決川。奠五嶽,別九州。天錫元圭,以為紫庭真人。虞餘、庚辰,按《楚詞》乃益稷之字雲華者云。王母之女,巫山神女也。昔李公佐至永和九年,從元公錫泛洞庭,登包山,入靈洞。得《古嶽瀆經》第八卷,奇字蠹毀不能解,其後周焦君詳之云。禹治淮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迅雷,石號木鳴。土伯擁川,天老肅兵,功不能興。禹怒,召百靈搜,命夔龍桐柏等於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濛氏、漳商氏(一作商彰氏)、兜氏、盧氏、犁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猱,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趠,疾利倏忽,視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製。授之烏木田,烏木田不能製。授之庚辰,庚辰能製。鴟脾桓胡,木魅水靈,山妖石怪,奔號叢繞者以千數,庚辰持戟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之淮陰龜山之足,俾淮水永安。庚辰之後,皆圖此形。免淮濤風水之難,而釋氏乃以為泗州僧伽之所降。水母者,惟僧伽以觀音大士應化,於過去阿僧祗劫值如來三慧門入道,以音聲而為佛事,現化此土。如李邕之三碑,蔣之奇所傳三十六化近是,而水母之事非也。方永泰初,李湯知山陽,物嚐出焉,詳予《福地記》。又《山海經》云:水獸好為雲雨,禹鎖之軍山之下,其名巫支祈。

○張太尉祠

編輯

宋時,汴京城外東南隅有張太尉祠。至元豐中,光獻太皇太后祈請有應,加封為嘉應侯。京東州郡,處處有祠,頗著靈異。按《汴京遺跡誌》載侯姓張氏,淮陰人,稱為張舍人。死而為神,隸於東嶽,主幽冥死生之事。汴京以東皆祀之,號張太尉祠。惜不載其名字,不知為何代人。

○李三才

編輯

李修吾(三才)性豪邁,督漕時,李霖寰(化龍)督河濟寧,同里同年。修吾以霖寰性儉嗇,欲調之。遣官致書幣,附百金,托市油胭脂供妾媵用。蓋濟產也。霖寰語使云:「汝主後房人眾,些須不足供,今加買百金作答。」修吾發書,笑而置之,油胭脂竟積而無用。

○金龍四大王

編輯

淮之清江浦金龍四大王廟,碑稱姓謝氏,兄弟四人,紀、綱、統、緒,皆宋會稽處士。緒最少,初為諸生,隱錢塘之金龍山。宋亡,日夜痛哭,陰結義士圖恢復。知不可為,遂赴水死。題詩於石曰:「立誌平生尚未酬,莫言心事付東流。淪胥天下憑誰救,一死千年恨不休。」其徒問曰:「公誌決矣,他日以何為驗。」緒曰:「黃河水逆流,是吾報仇日也。」後明太祖與蠻子海牙戰於呂梁,不利,忽見雲中有天將揮戈,驅河逆流。元兵大敗。帝夜禱問其姓名,夢儒生素服前謁曰:「臣謝緒也。宋祚移,沉淵死。上帝憐我忠,命為河伯。今助真人破敵,吾願畢矣。」次日封為金龍四大王,以緒嚐居金龍山,歿又葬於其地故也。此《施愚山集》所載,較詳於他編也。

○陳造擊球序

編輯

宋陳造《江湖長翁集》,有《楚州秋擊球序》。讀之,想見爾時擾攘情形。舊誌未載,予於館局中見之,附錄於此。

歲乙卯重九,山陽帥熊侯景瞻率郡戍將佐擊球於籌邊堂之北,以修戲馬故事,予與寓目焉。是日也,天清風柔,纖塵不驚。千蹄赴場,合遝崩騰。兟兟戺,檻檻如也。乍整乍亂,倏合驟離。如林而馳,如山而蜚。如蛟螭超騰,翻倒煙雲而下上。飛星流珠,奔迸明滅。拿攫搏掇,有未得而忿鬱贔屭也。馬事已,角刀槊。凡武力士遍閱其技,而罰且賞,以歧能否。少焉,命釂割鮮,交談互笑,喧嘩雜襲。然無非賈勇報上,及時赴功之計。既酣,侯起握予手曰:「凡勞寓於戲,雖懦也樂。張而不弛,莫既其情。天下無可棄之才,此其眾勇怯能否信不齊,振厲用之,無不可者。吾老矣,顧今兵革未息,天將悔禍。一旦有事中州,整暇以前,無捍格幾微,而集不當,計未然乎!懦可作,勇可習。吾日惟此,且從事此,不獨今日是心如是。子必吾信。」予曰:「國家失中原逾六十年,古稱三十年為世,而既再矣。盛衰消復循環,然夫士不素練不可應,卒不淬礪,將惰且偷。今之可投之機,無智愚皆知之,廟堂猶須之,豈恝然哉。後之發,先之至。兵之神算脫兔,自如處女。機不可露。使邊臣皆此心,其何事不立。使擐甲執兵之士聽其上,一心侯之心,其何功不竟。侯年長矣,旅力未衰,頤授豪雄,不有餘乎!昔者廉頗、馬援、趙充國,蓋不以其老而辭君之事,況遺矢之謗,譊々者束喙久矣。而馬革裹屍,固侯夙誌,行見圖淩煙之形,以繼方虎。吾將長裾款侯,道今日語,且作為歌詩以踵賀客後,不已快乎!」侯頷而笑,乃退而為之序。

○淮地用兵之路

編輯

唐荊川謂廟灣剿賊有兩路:一從寶應拖船過壩,水路自清溝喻口進攻,則兵便而饋餉捷。一路從淮安至馬邏陸路進攻,則兵勢迂而饋餉難。此據當日形勢而言,四百年來,河道變遷,支港多而不深,大船難行,不得專靠水戰也。範文正築堤捍海,堤名湯潮岸,又名當潮岸,今皆稱範公堤。東南起呂四場,西北抵姚家場,三四百里皆可為陸兵長驅之地。江北之有倭患,自嘉靖乙卯起,凡二十餘年。

○禿鶖捕蝗

編輯

元大德三年,淮安蝗蟲為害。忽有禿鶖千餘,恬不懼人,以翅打落蝗,爭食之,既飽復吐而再食。遂不為災。於是中書省奏請禁捕禿鶖,著於令,載之《至正條格》云。

○雉入淮水為蜃

編輯

雉入大水為蜃。大水,淮水也。《晉語》曰:雉入於淮水為蜃。

○蔣用文

編輯

蔣用文,淮之儒醫。永樂間以戴元薦,為禦醫,歷院判。仁宗在青宮,甚眷之。年老,卒於京,加院使,諡恭毅,命中使護喪歸淮。以雜流而得佳諡,誠為榮遇,然未免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