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石先生文集/卷十二

卷十一 蒼石先生文集
卷之十二
作者:李埈
1639年
卷十三

雜著

編輯

經筵手記

編輯

癸卯五月初六日。經筵進講易之晉晝日三接。講至程傳有以柔居君位。待下親密語。臣埈曰。人君之德。莫貴於剛健。私慾之萌。非剛無以克。忿怒之發。非剛無以制。紀綱法度。非剛無以立。憸邪諛佞。非剛無以退。然則剛固人君之美德。而然於此言以柔居君位者。豈無所以乎。蓋人君居崇高之位。操威福之柄。群臣畏懼。莫敢仰視。四方承奉。所欲必得。是以。凡常之君。易以驕肆。英明之主。自然滿暇。蔑視臣下。踈遇忠良。此古今通患也。以前代帝王而言。唐之德宗非不英明。而然不能以柔道居君位。精察太過。猜忌忠賢。以致嘉言罔聞。上下疑阻。遂再見奔竄之亂。其言皆出於滿暇自足。蔑視臣下也。竊覸殿下聰明剛毅。逈出百王。俯視一世臣僚。常有不滿之意。不能虛懷曠納。咨訪治道。考之古帝王好問好察之盛德。恐不如是也。況今大亂之餘。庶事草創。弊瘼未除。災異層疊。群情壅欝。宜頻接大臣。訪以治務。或賜召對臥內。遇之親密。庶幾上下交孚。情意不壅。今乃不然。晉接之筵。曠月不御。未嘗討論時務。條畫廟謨。甚非晝日三接。以柔居君位。遇臣下親密之意也。上曰周易微妙難知。臣曰。嘗觀先儒之言曰。周易潔淨精微。學者固難曉得。必先從事於易近之書。漸讀聖經而聖學高明。周易進講。雖不可廢。然以今日之事而言。亦豈無先後緩急之可言乎。伏見唐之陸贄。當國家搶攘之際。進君之說。皆對病之藥。所謂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非過言也。宋之眞德秀。本以經濟之才。補以義理之學。所撰大學衍義。自格致至齊家。存心出治之本。聽言處事之要。莫不該備。此兩書皆切於今日之務。晝夕之講及燕居之中。乞省覽此二書焉。知事李好閔,大司憲朴弘老,大司諫尹暾,都承旨李尙毅啓辭畢。臣埈進言曰。左右所達之辭。莫非急時之務。然以目前最急者而言。則方今天災地變。疊出於數月之間。未有不召而自至之災。亦未有已現而無應之變。天人之際。甚可畏也。若雲某事失則某事應。此乃漢儒傅會之言。然成湯六責。大雨輒注。以此而言則人事失而天變應。必然之理也。成湯。大聖人也。以聖人而理天下。猶有六事之失。至於今日。豈無有以召災異者乎。匹夫匹婦不得其死。尙有召水旱之變。況無罪而死於反逆之獄。其爲冤枉如何。己丑之獄。冤死者甚多。而其中鄭介淸之死。最爲冤痛雲。其人事跡。臣未詳知。然聞之於人。其弟大淸悶其兄之無辜。對人言。哽噎如昨日事。聲淚俱發。有時痛哭於其兄之墓。聞者莫不流涕。期以雪冤後開素。至今不食肉。人情久則必怠。若非深冤至痛積在五內。則豈能開十五年如一日乎。其人之冤。此而可知。罪惡至反逆而極。有反逆之名。而不得伸。則其冤尤極矣。乞速昭雪。以回天怒。以快人心。天之於人。形體雖殊。其心則一也。人之心順則天地之氣亦順。殿下惕然修省。勵之於心。則可以交神明動天地。施之於事則可以慰民心消災異矣。臣於此又有一說焉。衆官和於上則萬物和於下。堯之時九官相讓。是以。簫韶九成。鳯凰來儀。此和之至也。文武之時。濟濟多士。生此王國。十亂九人。同心同德。是以。祥麟至藪。此和之應也。幽,厲之際。說慝盈朝。翕翕訿訿。是以。日食地震。山崩水渇。史不絶書。終至於亡國。此朝廷不和之驗也。頃者朝廷不和。君子道消。幸而大運有開。天啓宸衷。賢邪混淆雖不若向者之甚。然朝著不靖。亦豈無可念者乎。今之致災之由。不可不察也。如以天之所以示警者。謂之出於或然。狃於尋常。不思所以消弭。則臣恐非常之變。不測之禍。迫在朝夕。雖有善者。亦不能爲其後矣。

經筵手記

編輯

講君奭第二大文。臣竊謂此文之義。以天命吉凶。由於召公之留不留。賢者之於國家。其所係甚重如是。成王以幼沖之主。當王室艱難之際。若不能委任周,召。何以致成周之太平。立八百年之根基乎。相臣之有關於國家如是。故曰治天下有本。君之謂也。治天下有要。相之謂也。又曰。人主之職。在論相。上曰。周公以聖人之德。兼叔父之親。相成王致太平。宜不待乎召公。而顧於此留之懇惻。若是其至者何歟。臣曰。當破斧缺斨之時。群叔流言。雖以周公之德。不能安其位。苟非召公協力同寅。相與輔助。則周室之興。未可知也。思王業之艱難。念輔相之無助。則周公之請。不得不爾也。召公之去固難決然也。上曰。召公之請去。何以也。有可去之義乎。當是之時。大臣之義。有不可捨去者。今之大臣。亦有以引退爲節。是何義也。臣曰。是時王室已安。成王已親政則盛滿思退。人情同然。大臣一身。係宗社安危。去就一節。有不可輕易者。然君臣之際。必須言聽計用。誠意交孚。無一毫疑貳。然後方可謂之相遇。苟不如是則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亦大臣之義也。大臣之職。上則燮理陰陽。寅亮天工。下則出納人才。進賢退不肖。如孔明之於漢。崔祐甫之於唐。呂蒙正之於宋。皆能任出納之責。我國大臣。於人才黜陟。漠然不相干涉。其所管。具是常程瑣瑣之事。此曾不如一吏曹郞。烏在其爲大臣也。掌令李惺曰。祖宗朝不以政權責大臣者。其意有在。臣曰。是不然。大臣匪人。初不當任用。旣用之後。疑其有權。豈至誠委任以責成效之意乎。國家。重器也。人主恐重器之歸於人。而終不任大臣焉。然至重之物。旣不可常常把持。則心置之閑處。遂忘其重權之旁落於他人。此歷古之通患也。願殿下勿以大臣之思退。爲大臣之過。而必惕然自念曰。無乃待大臣之誠有不若商宗之待傅說。昭烈之待孔明乎。積至誠之心。廓至公之道。上下相得。如魚之有水則士生斯世。身逢聖主。以展布其志。是其願也。何必以決去爲高節乎。上謂吏判李尙毅曰。銓曹愼用人。以破朋黨。臣進曰。朋黨之弊。豈吏曹所能去乎。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善人與善人爲朋。所與相濟者公與是也。惡人與惡人爲朋。所與相濟者私與非也。唐虞之際有朋黨。而堯舜之明。能進君子之眞朋也。漢宋之際有朋黨。而漢宋之君。用小人之僞朋也。然則今日之破朋黨。其不在於人君之公與明乎。不以公明爲進退善惡之本。而徒以一時權力。欲去其偏重之弊。則譬如欲平舟勢而移左而置右。其爲偏重則一也。然則今日之破朋黨。其不在於盡公明之道。爲取捨之本乎。公與明。非他。在乎務聖學而已。帝王資質。莫不有過人者。然若無學問之功。則紛華波蕩之中。物慾侵蝕之患。萬倍於常人。古之聖主。自爲赤子。其敎已行。入小學而有小學之功。入大學而有大學之功。凡所以涵養其本性。開導其知識者。無所不至。及其內外凝定。思慮通明之後。則輕重取捨。自定於心。賞善罰惡。各當於理。雖有奸言邪說。不得以亂其心術。此所以三代盛際。用舍之明。後世莫及也。降及後世。敎化不明。輔導之方。全廢不舉。旣不能正心修身以爲出治之本。則一日萬幾。茫然不知所以御之之方。尙何以明善惡之歸。識取捨之方。此所以君子常退而小人常進。治日常少而亂日常多也。豈不甚可慮乎。伏願殿下勤學問而盡公明之道。若其所以爲學問之要。則備在尙書一部經。堯舜之精一相傳。禹湯文武之兢兢業業。不敢荒寧。無非學問之方也。且臣竊觀世祖大王作訓辭一篇。以授睿宗大王。且明廟朝。命儒臣周世鵬撰心圖以進。可見祖宗朝敎養之方亦無不備。伏願置此二書於座右。時加留覽則其於治道。不爲無裨。且王世子學問漸就。亦命極擇儒臣可合於輔養者爲僚屬。使之相與薰陶以養其德性。且令抄出古今訓戒之辭可合於輔養者。書揭屋壁。使之濡染於耳目則爲益大矣。臣於頃日。區區愛君之忱。不揆言辭鄙俚。綴進十箴。未知嘗賜睿覽否。玉音曰。常置之於座省覽耳。世子輔養事。爾講官等勉之。予嘗於在東宮時得。見世祖大王訓辭。是冊今在玉堂耶。周世鵬是何如人。臣曰。此人學識該博。官至參判。而爲直提學時。奉敎撰進心圖耳。

書筵會講手記庚戌

編輯

王世子行書筵講禮。師李德馨,傅李恆福,貳師鄭昌衍,左賓客朴弘老,左副賓客鄭協,右副賓客柳希奮,兼輔德李廷馦,輔德尹讓,兼輔德尹孝先,兼輔德李好信,弼善宋英耇,兼弼善金尙憲,閔德男,李惺,兼文學蘇光震,文學朴汝樑,兼文學李埈,任章,兼司書徐景雨,兼說書李景稷,李聖求,說書尹知敬入侍。講大學自物格而後知至擧此而措之耳。講畢。德馨曰。云云。埈曰。所謂物。非但指事物而言也。亦指人身而言也。人之爲生。莫不各有所賦之理。格物雲者。所以窮其爲人之理也。內而有仁義禮智之性。外而有手足耳目之形。自倫理而言。則有君臣父子兄弟之倫。常人徒有軀殼。而不知此理之賦於天。故必格之而後。可以知其理之在本分內矣。然知之不精則行之無力。必透得其理。如飢之當食。渴之當飮。然後可謂知之無不盡矣。此書之旨。以知行爲用力之地。而知行必以敬爲主矣。

書筵手記庚戌

編輯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臣按。老老下老字。言父母也。上老字。指孝奉等事而言也。孝奉等事。備在孝經。世子旣讀是經。孝奉之事。不待臣贅陳而知之矣。世子旣行冠禮。成人之事。可責之身上。問安視膳等事。有不如文王之事王季。則不可謂老老之盡其道也。且臣仰視玉色。多有睏倦之容。近日天氣甚熱。加以有謁廟勞動之擧。未知睏倦之候由此而致也。莊敬日強。安肆日偸。深宮安佚。少有勞動。則睏倦之發。其理然也。從事於禮。則筯骸堅固。志慮凝定。可免因勞睏倦之患。未知常時於視膳等事。逐日服勞。未嘗暫輟耶。且春夏晏起。則熱氣乘人。多致昏倦。養生家春夏忌晏起。以此也。欲望盥漱櫛縰等事。常須趁早如何。正心爲大學之綱領。而正心之耍。在於莊敬。能莊敬則非僻怠惰。不得以來干。臣不必以養生家說上逹。然此言亦有理。故敢達。且考五禮儀。王世子無宮中乘轎節目。弼善導出至闕門外。始得乘輦。亂後草創。未及考禮。禮官謬啓。始乃乘轎。此非禮文本意。豈非未安乎。君子於其所不當處。不敢須臾處。不安故也。臣愚欲望下問於師傅及宮僚。議其合禮與否。如其非禮。速爲改之。此不惟事理當然。前所謂從事於禮。可以固人筯骸者。亦在此矣。臣之所言。自常情而言則減去儀物。請以步趨。誠若有罪矣。然君子愛人以德。不敢不達。以爲愛人姑息之歸。

經筵手記甲子四月三十日晝講

編輯

進講論語言忠信行篤敬。臣埈曰。敬字之義。見於聖經多矣。易曰。敬以直內。禮曰。毋不敬。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又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書曰。嚴公寅畏。又曰。欽崇天道。至子思而其意尤備。曰戒愼恐懼。敬者。聖學之所以成始成終。凡爲學皆以敬爲主。而在人君則尤當惕然加意。存養此心。非敬不可。而然其維持此敬之力。則須有賴於親君子。但念親近君子。古今所難。人君有六難。君子難近。小人難退也。須任之勿貳。不以讒言間之。然後庶有用賢之效。而欽崇天道之實。亦在其中矣。聖心恬虛。無怠欲之乘。臣知殿下之用功於敬字者誠有力矣。昨答諫院之敎有曰。應天以實。不以文。爾等不以讜言陳之。而乃舉祈禱末節。爲弭災之術耶。臣知殿下之已盡心於欽崇天道也。殿下欲聞讜言如許。而在廷之臣。未有以直言進者。是誠臣下之罪也。講訖將罷出。中官宣言李埈進前。上曰。時事有可言歟。曰臣所謂未有以直言進者。直臨文率爾而發耳。未信而言。聖人所戒。臣雖有欲言。用此不敢發。今蒙導之使言。咫尺天顏。寧有含糊不吐者乎。臣請言之。仁城珙之出於逆口。非一再。人臣處嫌逼之地。自後世而言。固未有保全之路矣。然殿下至仁如天。欲全骨肉。是誠三代帝王事也。人臣引君以三代爲法。秦,隋以下。不足言也。書曰。以親九族。曰。惇敍九族。曰。立愛惟親。周家忠厚。內睦九族。今考諸行葦常棣之詩。可見矣。今於罪狀未著之前。遽爲猜防之計。如入置宮中之計。以臣所見。未見其可也。傳曰。親親而仁民。親親之道旣壞於始。則何望仁民之善於後乎。帝王御物之道。得失有二。誠與疑而已。布至誠之道則化攜貳爲訢合。有疑忌之心則用親戚爲讐敵。漢高豁達大度。人皆輸心。項羽疑降卒復叛而盡坑之。秦始皇威虐雄猜而荊軻逞隂計。漢光武不修邊幅而士皆樂附。四君防患之道踈密懸殊。而畢竟兩漢興而秦項敗。可見興敗之不由於防虞也明矣。廢朝因疑忌而害宗室多矣。而宗社舊物。終歸於應天順人之眞主。殿下聖德神功。參天配地。上自朝廷。下至僻壤。莫不仰之如日月。愛之如父母。雖跋扈如逆適。強梁如明璉。罪旣通天。禍不旋踵。誠以神器之重。非臣子所得潛竊。而叛逆之賊。實人鬼所其誅也。何況逆家餘孽。已盡屏黜。寧有包藏禍心。相與煽亂者乎。大槩推誠則人亦誠於我。疑阻則人亦阻於我。凡人之情。窮則思亂。求以弭變而適以生變。恐非計之得也。古之明王。虛心坦懷。無猜防之勞而反側自安。漢帝燒通書數千章。宋祖微行愈數曰。有天命者任自爲之。至以黃袱封緘賜吳越王。其不設禁防如是。而當時未聞有逆節之萌。帝王大度。須以此爲心。庶免於役智任私之歸矣。天下之禍變無窮。豈可以計慮而周防之也。上曰。爾言甚是。子以此意已言耳。臣曰。論議之有異同。不可以人力而倒置之也。論事雖迂切不同。而其心則同於爲國。必須虛懷曠納。使之盡言。然後言路無壅。而禍階不作。今尙同而惡異。豈盛世事也。上曰。鄭經世箚子有曰。論議不必苟同。其言是也。以所見言之可也。不必雷同也。臣曰。玉堂之不爲上箚。非但鄭經世主張。臣亦與有力焉。經世於此論。非欲立異也。其心以爲若慮其難保終始善處則固善矣。而但恐入置闕中之後。或有難處事變。則恐無以淑其後。而未免爲盛德之累。遂不果雷同。而終爲李貴之所深攻。此豈古之相臣廣忠集衆之意乎。上曰。李貴之言。不擇而發。何可較也。又曰。副提學近不入經筵。何也。臣曰。士之名節大矣。士生於世。莫甚羞於辱名。今無事而得奸人之名。寧欲強顏淸朝乎。經世一生讀書。有識見有踐履。感不世之遇。言無不盡。謂之迂闊則或有之矣。奸詐之名。甚不着題也。上曰。忠詐之分何如。而乃如許慢侮也。李貴之事。可罪之也。臣曰。同寅協恭。濟濟相讓。古之道也。比肩事主。工師相規則有之矣。至此罵詈則前所無聞也。吳允謙曰。近日國事多虞。所特者朝論無乖耳。今不幸有此暌違。卻恐從此朝著不靖。夙夜憂念。願自上鎭定之。上曰。李貴事非矣。君臣之間猶相敬。況同僚如此䝱之耶。忠詐之言。尤極率爾。或稱不忠。或稱詐臣。甚爲非矣。臣曰。公議者天理也。煕寧之際。或以爲新法不可行。紹興之際。或以爲和議不可行。雖以一時諸人氣力。終不能沮遏。上曰。一時雖沮遏。國隨以危矣。臣曰。天意如此。何不嚴斥其論。而頃日聖批似過於宛轉矣。且答經世劄曰。玉堂守經雲。以玉堂之論。爲守經。則李貴之論。中於權耶。權之爲言。權其輕重。而使之得乎中也。今以兩論。謂之一是一非則可矣。以臣愚而言。恐未可謂之權也。此論爲時所諱。而臣獨吐盡底蘊。其自爲謀則踈矣。而爲國慮則不無所見矣。

附聖批

編輯

答諫院曰。李埈。經幄之臣也。欲置君於無過之地。不避人言。吐盡所懷。可謂盡其職者也。任自爲之說。欲辨群疑而發。非必謂如是。以言獲罪。實非美事。更勿煩瀆。勳臣一出言。人莫敢矯其非。則非國家之福。爾等勿學李貴攻擊異己之論也。

答諫院曰。不允。有天命者任自爲之說。古人之美談也。豈偶然之言哉。人君徒懷猜疑之心。妄殺無辜之人。因以宗戚不保。人心不服。終至於喪國而後已。豈不痛哉。此言之本意。必是有則誅之。無則勿疑。使無辜之人得免撗罹之患也。李埈之言。非謂束手待天。亦此意也。不可以言語小失。罪之。使士言遜。更勿瀆擾。

經筵手記甲子十一月

編輯

副提學崔鳴吉曰。祖宗法制。久而弊生。須有所更變。國事可爲。方今聖明在上。勵精圖治。而百事不理。漸就弛紊。今日之事。可謂有體而無用也。領經筵申欽曰。此言是也。夫亙古不可變者。三綱五常也。其餘法度。有隨時而變者。臣曰。祖宗立法定製非不盡美。至於後世。多至廢墜。今之當勉者。修舉而已。治國譬如居室。非大壞。不更造也。國家於亂政之餘。寧免於居室風雨之漏也。今欲更造。須得良匠美村。可更造。未知今有其具耶。今者兵額多闕。田制不均。今之所當經紀者莫此爲急。而但念民生旣悴。不可猝舉大役以擾之。凡做事。以人才爲本。內外之官。各擇賢才。委任責成。雖無奇效近功猝然改觀。行之以漸。自當月異而歲不同。若患其治效之遲。而驟加更張。則譬如人之有病積聚於中。服峻劑以下之。雖快於一時。而其有傷於元氣多矣。若誤服毒藥。不止於傷元氣耶。不如用和平之藥。雖得力遲而補元氣之爲善也。漢承秦弊。豈無可改之政。而曺參承蕭何約束。無所變更。天下晏然。崔鳴吉曰。此則蕭何旣已立法。曺參但遵而勿失而已。承旨李𣖶曰。蕭何雖立法。而大抵皆襲秦故耳。臣曰。漢高入關。約法三章而已。未聞有所變更也。豈惟漢哉。武王革商。政由舊。然則雖周亦用商政也。曺參之治漢。本於蓋公之言。始參爲齊相。求所以安集百姓。召長老諸儒百數問其道。人人殊未知所定。聞有蓋公者善治黃老。禮而問之。得聞治道貴淸淨之說。用其言而齊大治。其後以治齊者而治漢。民用寧謐。漢文躬行玄默。無所變更。而治道之盛。後世莫及。景帝更易法令。卒致禍亂。古之英睿之君。勇於立事。其終未有無悔者。上曰。祖宗之法。不可改也。

家兄行蹟

編輯

家兄孝友出於天性。奉養父母。竭其心力。父母病。晝夜侍側。煉藥調膳盡其節。適壬辰歲罹棘。流離奔竄之際。執喪過制。幾不保。再朞之內。未嘗一近房幃。篤行苦節。可質之神明。有妹患梅核腫。醫雲傅蟾酥則易潰蟾酥絶稀貴。乃手自刻剔。過數百頭始得之。又雲斑㹨消腫毒。乃於炎天暑日。網採勤劬。無幾微厭倦之色。戊子歲。弟埈染癘疫。父母諭令出避。辭曰。兄弟有手足相捍之親。何可捨弟而獨避乎。弟之疾。終賴以救。而兄亦無恙。甲午歲。埈又遘癘。在傍扶護如前日。癸巳春。在中牟陣中。斥候報倭寇大至。時埈患霍亂仆地。謂兄曰。兄弟決難兩全。兄可得脫也。曰古有爭死。義難獨生。負弟上白華山。二賊抽刃突前。兄彎弓以卻之。仰天祝曰。天若有知。我則無罪。因掬取小便飮弟。得吐瀉而愈。兄時方持服。以柴毀餘喘。負弟登峻嶺。二賊將逼遽退。玆二者非天佑至誠耶。常時撫養寡弟。如保嬰兒。念念不忘。書示治心制事攝生調疾之方。血誠炳然。縷縷盈篋矣。有疾則藥必親劑。衣必手覆。飮食必親授匕箸。愛育諸姪。一如已出。諸姪常呼爲爺。昵愛之逾於其親。爲人未嘗以虛僞之念萌於心。苟且之事行於身。鄙俚之言發於口。義利之分。一刀兩段。硬着脊梁。賁,育不能奪。誠一生快活人也。然性簡而直。不能容人之過。人之不悅者亦多。

寡弟免死於疫癘兵刃之中。保有今日。皆吾兄護持之力也。今抱病京口。睽闊已多。客窓風雨。不堪相戀之情。且念兄之操履如是。而世之人知之者少。吾若一朝隕先朝露。恐純德懿行湮泯而不傳。遂書其大略。以示子姪軰。戊申六月日。在直廬書。

題伯氏書後

編輯

莊周以形骸爲逆旅。其見似高矣。而將人倫物理爲虛假。此實吾道之蟊賊也。今之一種崇飮之弊。其害尤有甚於此者。伯氏書中所謂玩弄其父兄。侵侮其長老雲者。實切中其病。甚者乘氣而罵坐。至相仇怨。古所謂能移謹厚性。化爲凶險類者是也。至於以學校禮讓之地。而士習之惰慢無知識如是。雖以一鄕大老之言。而不可救藥。俗習滔滔。非一葦可抗。然數行格語。激切如是。待得他日還鄕。欲將此書大讀於衆坐之中。惟此一才膠。尙可以救千尺之渾耶。

附寄蒼石弟書

編輯

酒之爲害。易溺難救。喪失其德性。隳廢其職事。古今傾敗。恆由於斯。顧其相染之弊有一二。負才不羈之人。相與倡率同類。群酗於酒。自許以高致。惟彼輕俊無識之軰。爭歆艶而趨附之。不自知其自放於禮法繩檢之外。甚至於玩弄其父兄。侮辱其長老。此在嵇,阮曠達有不可。而況於其下者乎。善伯到其兄之衙。一飮燒酒輒數十升。醉必呼兄字而嘲戲之。爲其兄者。未嘗嚴呵。而日相酬酢。其不近於相戕乎。畢竟腸銷胃爛。卒倒於逆旅。此同於壓溺而死。無可弔也。近有鄕中年少之游於洛者。與酒徒五六人。拍肩執袂。其恣睢之甚。漸不可長。而且有群居鄕校者。脫冠露髪。日以爲常。此亦高陽餘習之亦染也。愚伏病臥。無復彈壓之人。吾雖恨之。人微言輕。無以救之。咄咄奈何。

書伯氏書後

編輯

壬申冬。余左洛。伯氏書薜敬軒箴及朱先生語於書尾。勉之以莊重沈密之意。恐其書本。易於散失。遂謄一件於此。以識佩服勿失之意。復月長至之前夕。弟埈書於終南客館之燈下。

附書謹言箴後寄蒼石弟

編輯

先賢所以用力於謹言者如是之嚴。其在後學。造次顚沛。何可少忽也。況今入朝應接之際。人情難測。尤宜謹飭。無至於有悔也。

朱先生與人書有曰。所示佳篇。句法高簡。亦非世俗所及。然憤世太過。恐非遜言之道。千萬謹之雲。竊念君或於遣懷之作。誤及傷時之語。或得以爲射者之的也。幸體念先師之訓。謹於詞語。以安晩節也。

偶書示兒輩

編輯

截趾適屨。豈不愚也。剖身藏珠。又其甚者。此胡之惑。誰不冷嗤。嗟今之人。其惑似之。目眩姸姿。口悅厚味。羽苞火蓄。蟻穴河潰。何況䆠海。幾尺其渾。前車旣覆。後人益昏。達觀炳幾。急流勇退。我告昧者。知止不殆。

示兒輩

編輯

爲學之方。自有聖賢謨訓。丁寧開示不啻提耳而面命之。所謂爲學之方。非主敬與致知乎。主敬者。存心之要。致知者。進學之事。二者交相發。智益明而守益固。日累月積。方有歸宿處矣。所謂主敬者。非整齊嚴肅之謂乎。內則一思慮。無非僻之干。外以正容貌。無怠惰之設。此皆主敬之事也。所謂致知者。非思索義理之謂乎。讀書則究其精微。應事則察其是非。此皆致知之屬也。其眞詮妙訣。具在程朱書。反覆沈潛。自覺眼前路脈不迷矣。吾嚮來非全然無意於此事。而只是讀書涉獵無根本。畢竟於自己分上。無毫髪所得。近於閑中。外誘漸省。時取舊業而溫習之彷彿窺得。隙間光影乃知致知主敬之爲入德門戶。而其功用之相須。如車之有兩輪。廢一不可。汝等氣稟之凡。雖未見其卓然有守。而然其意思終欲靠裏近實。無嗜欲之偏。走作之失。尙覬其可與語此事也。惟願用堅礭之心。加刻苦之功。完養其精神。思索其文義。無忘而有失珠之歎。無助而有揠苗之患。主一而靡他其適。愈久而益致其力。庶不至放廢究竟法。而自有箇安檼受用處矣。朱先生曰。學問別無他巧。只要持守純固。講誦精熟。而兩事皆以專一悠久爲功。二三間斷爲敗。旨哉言乎。躬所未逮。姑誦所聞。此生失學爲可懼。歲月如流爲可惜。願汝等之惕然於斯。

題西厓山城說後贈金元帥

編輯

嘗聞攻不足者守有餘。國勢積弱之餘。無精卒利器可與虜騎而相角於平野。則攻不足矣。山川形勢。險阻可據。豈非所謂守之有餘者乎。老先生文有武備。乃於經營四方之餘。嘿觀制勝之要舍守城無他策。著此一說。以爲兵家龜鑑。我東之自三國以來枝梧西賊者。無不出此道。而東入以善守。聞於天下者。亦以此也。收聚一境穀物。入於城中。使渡江之寇。不得因糧於我。此亦從古兵家勝算。而昇平數百年。猝遇壬辰之亂。沿邊列城。皆不能保。諸將之見。皆以守城爲危地。卻請平野出戰。以爲卻走之計。國家於此。豈不思所以振肅頽綱者乎。自義州至黃州。其間可扼之地。想多有之。每邑設險。賊至則入而守禦。去則出而耕種。賊欲深入則必有躡後之慮。未必馳過有備之地。如入無人之境。況此賊甲馬馳突。乃其所慣。而陷城非長技。觀於屢卻於皇都而可知之。何況於山城攻守。其難易之勢百倍於平地乎。兩西咸鏡之兵。素稱驍健。用其地方之力。足以拒此賊。此乃宋人用麟州土豪以保河外者也。然則不必徴發三南之兵。以困一國之力。未知今之廟算亦出於此否。卽當元戎啓行之日。謄出山城說於本集中。以備採用。

題重植壯元栢詩後

編輯

國學廣庭之西隈。有栢蒼然高出半空。號曰壯元栢。豈學庭較藝之日。坐其下者或占魁。而好事者始名之也。余於壬午春。始掇蓮入學中。讀書意倦。往往與一時衿佩。乘月徘徊於樹影之中。夜深而歸。是後數十年。嘗以館職。屢試多士於庭中。見其栢已枯。枝柯摧盡。獨有古榦窿然於風雨震凌之餘。感念舊事。不但有桑下之戀而已。今年春。觀海李子時以重植壯元栢詩示之。乃知公繼金斯文廷叟爲國子。植兩稚栢爲庭實。立木以援之。揷棘以護之。日夜之息。雨露之潤。昻霄之氣已蔚然矣。余因此而知二公之於培養人才也亦猶是也。布詩書之澤。以養其賦於天之性。加蔉穮之功。以去其害於心之物。如匠師之護良材。無宋人之揠其苗。勉勉循循。日新不已。且恨夫群居息游之際無觀省之資。於是而移新甫之根。植古查之墟。二公之於士。可謂養之厚矣。未知士之所以自厚者又何如也。一草一木之生。無不稟造化之理以遂其生。此宜朝夕寓目者之思以養吾胸中之仁。使其生意藹然。況夫出塵之標。捎雲之榦。無非可以爲吾成身之則。而有異於奇卉異植之玩。則問鑄金得鑄人者。其具亦在是矣。愚旣以此說而勉菁莪之徒。又下一轉語附之於下。夫受天地之正氣。而獨秀於凡木者莫如松栢檜。而槪是一物也。當初此庭所植之意。必有慕於孔庭之植。而自夫後世德行廢而文藝興。每於設科之日。試藝於此。變周庠禮讓之風。爲多士戰藝之地。偶然以文魁之坐其下。而仍勒以壯元之號。顧其直立亭亭。凜然可敬。如正人君子之玉色立於朝。其於世俗之號。必蹙然而有所不受矣。栢是植物中君子。而今又爲有斐君子之所植。則惟此二義皆合於號爲君子栢。而兼寓夫不忘嘉樹之義。未知如何。或曰。前日之稱栢以壯元者。固有嫌於重文藝之末矣。今以壯元二公所植而有是名。亦何害也。余偶苦薪憂。隱几而睡。未及酬酢之際。夢有蒼髥丈夫揖余而言曰。後凋有稱。知我者聖。何世之人質喪文盛。壯元非浼。君子何榮。欲知者稀。古者無名。余乃瞿然而醒。遂序其言而示二公。崇禎癸酉二月日。

題鄭孝子傳後

編輯

余於癸酉春。待罪禮部。取各邑所列孝行於朝者而閱視之。其中有進士鄭惟明。安陰人也。觀其至行純備。直可以追季偉。偉元諸公於百世之上。使人不覺斂衽而改容。折磬而致肅。噫。若公之孝。眞可謂生事葬祭之一於禮而無違者也。以公懿行之篤。未免窮死於林下。不得推其所以居家者而行之於當世。使家家而興孝悌之化。天之所以報善人之道似若差爽。而至竟敎誨爾子。式榖似之。公之子蘊。得公家傳學行。登儒科躋顯仕。當昏朝戕殺至親之日。上書極諫。直氣凜然。屹然爲禹門一柱。遂坐此竄瘴海之中。歴一紀而不死。至聖上更化。首膺弓㫌之招。入長兩司。出按一路。雋望赫然。世澤未艾。隱德之報。其不在是乎。故曰。天於善人。不有以福其躬。必有以昌其後。詩之所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者。於是而驗矣。噫。孝者民性之常。雖人之所同得。而若其修道之教。則實本於聖人之司教化者。周之以六行導民。漢之以三事設科者。無非所以倡孝悌而爲褒勸民彝之本。聖朝初政。他未暇及。獨訪問窮閻逸行。將有顯異之典。而又能寵擢其嗣子。使春雨之澤自葉而流根。又使一世之人皆知其馨風峻節無非乃考之所貽。厥古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者。非此之謂歟。嗚呼盛矣。

題養生訣後

編輯

余受氣甚薄。加以攝理多爽。中年以後。健日常少。兒輩求得養生訣於人以示之。衛生之術。多有所賴。誠可謂中流之一壷也。然吾家養生之法。與此不同。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蓋人之一身。榮衛流布。與天地之運化。無一刻息焉。苟不以理養其心。則氣決而如駟奔。情放而如川潰。血脈不得循䡄。風邪易以乘虛。疢疾之發。恆由於斯。而夭閼隨之。其與立巖墻而死。何別焉。君子知徇欲之有害於養生。必淸明其心地。䟽淪其化源。有天理之渾然。無人慾之汨焉。其所養之效。終至於面粹而背盎。伊川於七十後較其筋骨於盛年無損曰。吾以忘生徇欲爲恥。豈非得於養心之驗也。然則外養心而求養生於他岐雜術者。皆末也。韓公曰。將息之道。當先理其心。蓋心虛則外邪自不能入。此於寡慾之說爲近之。而然孟子主養心。而養心之法自然行於日用之常。韓公所說。專以養生而自利。此其所言之爲不同也。吾於方寸之地。自治之功。初未嘗專然無見。而風埃顚倒。汨喪已盡。白首歸來。枵然無一物。今困於七情之失其中。六氣之攻其外。百病侵凌。求所以免其苦。欲藉力於外家糟粕之說。眞所謂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鉢效貧兒者也。然何可自分於鼎器之已破。而敢忽於吾人究竟法也。所謂究竟法者。不過曰寡慾二字也。遂書之以自勖。而亦以示兒輩。

題王孫賈母語後

編輯

暮出而不還。倚閭而望。此數句語。實父母之至情痛切處也。人子於此母之語。苟能心念而身體之。則必能反面之以時。可免懸眼於過期矣。余嘗讀史而惕然於此。因衍其義而爲之說曰。慈愛之性。本出於天。朝暮之出。暫時不忘如是。而況於行役之遠。寒暑載罹之久乎。疾病飢渇。細事不放過如是。而況於立身掦名。以扶持門戶之大者乎。苟於是而日夕竦然。求無以失其望。則必能攝生之善。持身之謹。一出言之悖而或恐辱及於其親。一舉足之妄而或恐禍及於遺體。文學思其進益。德業思其成就。處事必欲精詳。居官不至曠廢。夫如是然後。可謂能敬其身。而無忝所生之道盡矣。嗚呼。受氣於父。成質於母。精神所透。喘息罔間。是以。母有噬指而子心先動父。有嬰疾而子身遍汗。無不惕臨淵之戒而慰陟屺之思。況以身老而怠其心。親歿而貳其行乎。故曰。大孝終身慕父母。又曰事亡如事存也。兒輩有行。企予之苦。書此而將示之。且以自省耳。

風水說答兒問

編輯

余家後有小澗。透西墻而入北廳下。東流數十步。合於前澗。深不過濡足。鳴不至聒耳。源遠而不渇。流近而易挹。眞所謂泌之洋洋。可以樂飢老也。一日。友人鄭慶輔過此。謂仲兒曰。墻內有流水。術家所忌。況此洞地窄而多狠石。非十分善地。豈若遷卜永錫之明朗。寛平之爲吉也。仲兒決其流於墻外。且請移居。余曰。此地乃先人所貽燕於余者。今若輕棄之。先人之靈。其肯曰余有後弗棄基。風水說。多不經。若無正論以折中之。左牽右掣動輒相礙。人之生與死。無措身處矣。聖人爲後世慮患深矣。而其所言吉凶。但曰。惠迪吉。從逆凶。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而已。至於生居則惟筮宅卜日。死葬則皆於國都之北。微一語及於山水之美惡。其所居之無擇吉凶。而兆域之必有常處。從可知矣。漢唐而後其說始盛行於世。至謂禍福之應。無不改神工而奪天命。信如所言。雖身備百行。而不選地者不得福。罪犯十惡。而占吉地則皆可利耶。然則福善禍淫。無可徵於上穹。而滅罪資福。皆聽命於吉地。豈理也哉。古之定鼎。其地一也。而歷年長短各不同。是知祈天永命無與於地利。而其必以疾敬德爲本者。實古今之定理。國家之通論也。詩曰。求福不回。孟子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此豈非守道之士所佩服也。兒曰。人有恆怛言曰。人傑地靈。非可徵耶。曰維岳及河。孕靈毓才。其理則有之。而人之生應間氣者。世不常有也。先儒有擇地之說。其術非他。但主於拱揖環抱而已。則儒家所擇。其與術家之說異矣。至於書之營卜瀍澗。詩之乘虛望楚。未必卜其風水之吉凶也。況其變化融結之形。微乎微矣。非世之麁心者所可發。文山於山人獻地之說。常不滿一笑。其以此也。世之深於其術者旣鮮矣。則其於禍福之說。何可以輕動乎。至於葬說。兩先生定論。昭在家禮一書中。後之守禮之士。本不可旁求雜說。而況自開闢以來。地有限而葬無窮。未知從何處發天慳而邀地利也。此古之所以族墳墓。而禮有墓地不請之說。蓋有族葬之序。人不得請也。又雲祔葬者不筮。蓋葬地有定處。不卜其吉凶也。今世之人。一爲利害所動。則雖敓人田拔古塚。亦恬然爲之。若無官罰之至。必有陰譴之報。至竟何益於事也。世俗之惑。其來固久矣。獨鶴林羅大經。力攻俗流之非。至謂人之貴賤壽夭。各自有定。豈塚中枯骨所能轉移也。亦恐其論之與先儒說扺捂。及觀北京無山。纍纍荒塚之在平野。多是簪纓家祖禰。以此而知世澤靈長未必專由於葬地也。余之學術粗淺。其於幽明之故。旣有所未燭。則何可主張偏見。果於自是耶。但見今世於風水之說。無論上智下士。擧皆波蕩風靡。茲就先賢所謂不及者。略引經傳以曉之。非好爲高論也。朱子嘗應旨上議狀。又曰。但不用某山某水之說。若於此而看得透。庶可以知酌中恰好處矣。旣以此而答兒問。且識其說。將與慶輔而細評之。崇禎辛未四月朔日。蒼石識。

司馬公兄弟及楊誠齋。皆不信風水之說。且言郭璞精於風水。宜妙選吉地。而身不免刑戮。子孫卒以衰微雲。惟此一言。足以破後世之惑也。今表出於此。欲後人之參考也。

申氏行蹟

編輯

幼學金德民妻申氏。副提學湜之女也。天性孝順。事舅姑甚謹。遇婢妾以恩。鄕里嗟異之。丁酉歲。避兵於山谷中。常佩刀衣帶間。有必死之志。一日。倭賊猝至。申氏與德民妾同被執。申氏謂妾曰。死吾志也。爾未應倂命。可以計避也。賊見其有容色。䝱與俱去。申氏抗聲罵曰。吾不爲汝辱。第速殺。我右手引所佩刀奮揮。左手攀木不去。賊怒擊其右臂。卽仆地而死。時年二十五。其婢燕之負主家兒匿其傍。見其主被害。出而抱持之。賊竝殺之。德民妾自賊中回言其事。悲咽不自勝。觀察使金信元。上其事。禮官啓曰。申氏平時所守堅礭。臨亂有此樹立。生爲孝順之婦。死作貞烈之女。求之古人。罕有其比。宜擧褒美之典。以勸後人。命旌門復戶。

康起之字說

編輯

康君伏龍。始字漢輔。易之以起之。愚谷所命也。壬子夏。過余於玉成而徵其說。余曰。司馬名相如。錢氏名希白。彼皆有取於一時事爲之粗跡。而子獨寓意於諸葛。其朱晦庵名巖作記之意乎。卷者舒之本。一朝起而天行神。變化水下土。亦公他日事也。子能循名思義。務盡其實。則於起之道。可幾矣。不然則非愚谷字子之意。余不爲子願焉。因衍其義而祝之以辭曰。龍之爲物淵。蟄自珍。忽然變化。奮爪揚鱗。騰踔九天。霖雨八垠。漢家有龍。潛德堪倫。隆中蹤跡。心上經綸。一朝契合。幡然起莘。忠義大節。白日蒼旻。今之取名。慕其爲人。凡物之理。張翕相因。字曰起之。欲屈之伸。賁然一躍。汗漫與隣。舒爲雲雨。澤被生民。仰惟武侯。蹈義履仁。子欲慕之。先實後賓。無變於世。自樂於身。見可而動。以濟於屯。其守不堅。其樂非眞。其動有悔。豈曰其神。何異有欲。垂頤就馴。我吿我友。我語書紳。

鄭文中字說

編輯

愚谷之子杺。年十有六而冠。請字於蒼石叟李某。辭以不敏。而其請愈勤。則按字書。杺黃中木也。黃中色而在中。其內積至美之義乎。美在於中。莫揜於外。乃取坤之六五。字之曰文中。而祝之以辭曰。吾黨之豪。惟愚谷公。有子式穀。玉樹臨風。錫名曰杺。義取黃中。易著黃裳。其象卽同。字以文中。可昧反躬。中之有文。繇德之充。中正之德。盎然心胸。而不自章。聲華日崇。彩溢拱璧。聲聞鼓鍾。霈然有餘。燁然無窮。欲名實稱。加直方功。至美森具。德字淵沖。涵養未熟。天理未融。中旣不文。外曷能通。欲達於理。空言奚庸。有斐愚谷。前聖是宗。中以養中。若金在鎔。典刑斯存。宜則乃翁。勉祝之辭。何待空空。姑誦昔聞。以牗爾衷。的然日亡。訓在中庸。華而無實。聞諸揚雄。蔽縕中閟。文錦外蒙。實之不務。文將焉從。卽名求實。有始有終。爾質旣美。爾聽宜聰。順爾之德。腴爾之容。期之異日。道盛業隆。非徒善稱。旨哉南豐。

鄭從直字說

編輯

㰒者。小木依大木之謂也。按制字之義。學字從木。其竝立學直之象乎。木之生。因托根之失其地。擁腫拳曲之不齊。而惟彼鄧林之木。亭亭直立。上干靑雲者。豈不以林林攝生。有夾立相長之益也。人之於友。資直諒有樹立者。其事。政相類。故玆於鄭生㰒之將冠也。字之以從直。而推衍其義爲之辭曰。苑彼山木。大小竝植。不待矯揉。如矢斯直。而直之由。問之何因。曰有大木。正直爲隣。君子則之。交友以德。取友之直。正吾之曲。資友之信。實吾之妄。矧伊多聞。吾隘可廣。益者三友。夫是之謂。嗟哉㰒也。松麓之嗣。資質之美。培養之勤。譬彼園木。有根易蕃。相長之益。尙待友朋。端爾所趨。不倍準繩。切切相規。唯唯是戒。何異彼木。扶樹斯賴。旣直且秀。聳壑拂冥。材成合抱。功在扶傾。柔佞之害。藤蘿附物。不絶於蚤。奈至固結。我告爾㰒。從直爲字。毋友匪人。必取勝己。汝伯之請。旣字文中。中之有文。直方所充。今於汝字。以直加勖。此令兄弟。是究是復。爲國之禎。承家之氊。所系如是。盍相勉旃。

兒輩名字說

編輯

圭卽禮之鎭瓚土穀琬琰。而其質則皆玉也。玉之爲物。備九德而班六器。天下之所同貴也。是以。古之名字多以此。如孔稚圭,留元圭,業仲圭,殷文圭之頪非一。而亦吾之所取而名爾等者也。爾等思其名之美。而亦思有以美其德。則庶幾吾訓爾之旨也。玉不雕則不成器。不敬則不完。切磋之繅襲之。旣得全其寶。而亦以衆其德。齊美稱於瑟。若待善價而沽之。不亦可乎。然則今之命名於兒者。實是取德於玉也。凡制字從玉者多。而獨從土而名圭。何歟。曰。以先世諱字多從土故也。若夫玉之見貴於君子者。聖人答子貢之問詳之。其說在禮。宜爾等之莊誦也。管子曰。玉之所爲貴者。九德出焉。○禮以玉作六器。○子曰。美哉璠璵。近視之瑟若也。

李童子

編輯

童子名身圭。吾伯氏某之子也。幼有孝行。父母病。憂形於色。將護未嘗暫釋。父母不食。亦不食。父母悶其忱。意有不欲而強食者。母安氏嘗患疾甚篤。童子取遺矢嘗之曰。吾聞矢苦則病癒。母之病當愈矣。翌日果愈。時童子年十歲。童子性潔淨。當食有些埃墨。雖甚飢不御。然而於此而獨恬然。是孰強之然哉。伯氏事父母有至性。平日所行。皆絶出等夷。噫。非此父。不能生此子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玆其驗歟。願童子因此而善充之。

記趙完璧見聞

編輯

秀才趙完璧。晉陽人也。丁酉之亂。沒倭中。嘗隨商倭。再往安南國。卽古越裳氏界也。所經海水有五色之異。竒詭之物。朝暮見伏無常。不可殫記。一日。望見數十步之外。白沫灑空。鱗甲閃閃。漸見蜿蜒而前。若欲跨行舟而偃息者。蓋龍。自海中欲奮迅騰空。而未易致力故也。一行愕眙。煨活鷄累十投之。乃避去。大洋茫茫。莫可端倪。有華人之鮮事者同在行中。鉤出水底土。視色而辨方焉。越重溟冒層濤。如附桔橰而下上。水行五十日。方到彼岸。國俗被髪涅齒。其性柔順。習詩書之敎。官製法度。略倣中朝。聞生爲東國人。爭來見。以一律誦而告曰。此乃儞國李芝峯作也。其詩曰。萬里來從瘴癘鄕。遠憑重譯謁君王。提封漢代新銅柱。貢獻周家舊越裳。山出異形饒象骨。地蒸靈氣產龍香。卽今中國逢神聖。千載風恬海不揚。生意謂芝峯是異代人。謾不致省。後數年回本國。具以事語人。始知所謂芝峯乃今春官亞卿李公睟光所自號。而詩卽公聘上國時遇安南使臣馮克寛於逆旅。相與酬唱者也。豈謂適然而遇。咳唾餘屑。散落銅柱之表。人之寶之。不啻若九苞一毛自絳霄而墜也。噫。世之人嘔心肝詠月露。欲托此而名不朽者何限。而風聲過耳。湮沒無聞。況望傳播於重譯之鄕。使人雋永之不已耶。彼之有意而所不可得者。公無爲而得之有餘。是何以而致也。詩曰。鼓鍾於宮。聲聞於外。言有其實則其應甚異也。以此而推。安知公前後朝天之作。不竝被天墀管絃。以鳴吾東大雅之盛也。金君而靜。聞此事於趙生。語余甚詳。異而識之。下一轉語。以備史氏之採取。萬曆辛亥暮春。興陽姓某識。

異聞錄

編輯

鰲城。素性泊如。視貨貝如草芥。家居尤儉約。子弟服餙。常加貶損。婚娶之後。有服華鮮者。輒於目前。盡脫其表裏。分給貧族之在座者。卽令仍服貧時舊衣。

鰲城第宅僻陋。殆不可堪居。隣居張晩。嘗於公執弟子禮。按嶺日。辭於公曰。相國居處甚陋。若卜他居。則俺當辦得累百布以輸其直。公笑曰。令公欲白晝攫公家物以累我耶。晚曰。吾家財稍足。何至損公物也。不然則當搬得一屋之材。以助工役。公亦不許。

鰲城平居訓誨子弟。有不善。但微示不悅之色而已。未嘗有恚詈之加。一日在村莊。二郞着白薴裌袴。自外來見。公呼侍婢持綿袴來。使之遞着。而卽以薴袴。與村老之來謁者。

癸丑逆獄。有玆山人李春福者爲人所告引。金吾郞到玆山跟捕。則境內無李春福而有李元福。金吾具聞於朝。鞫廳欲拿問之。時鰲城以委官在座。見群議已定。堅不可破。欲不言則恐無辜橫罹。乃曰。吾名亦與彼相近。須上章自辨。然後可免矣。左右相笑。事遂寢。時逆獄大起。收司之律甚嚴。公不動聲色而能以一語而解之。人莫不偉之。一日。見人情跡不明而有誣伏者。公歎曰。吾嘗見擣松皮而成餅矣。今見擣人而成逆賊矣。其氣像恢廓。雜以諧詼。而獄事賴而平反者甚多。

鰲城居相位。有達官來謁。皆坐而受拜。一日。有報申訓導在門。公徒跣而出迎。入升堂。俛受所言。應對甚恭。家人怪問之。是公兒時所受業者也。翌日。公往謝所館。將綿布十餘端。大米數碩。以供旅次之用。其人曰。行橐所需。數斗米足矣。其餘謝不受。可見其人之賢。必有所可敬者。而亦見公尊師好德之誠。足以爲範於衰世也。

書芝峯採薪雜錄後

編輯

文者貫道之器。世之人離道而爲文。華藻雖可觀。亦何益於道。今觀採薪雜錄。富哉言乎。正學高識。積中形外。往往有先儒所未發者。眞所謂鳴道之文。非後世工琱鏤者比。而其詩格力亦高。趣味幽遠。直可以追還正始矣。嘗因其言而叩其人。襟度和粹。表裏如玉。忠厚之風。一家相承。無一刻核之論。可見其學之有體有用。而常恨其抱負之盛。未盡布於世。更化之初。窹寐賢哲。一朝起公爲天官亞卿。公之所學。將自此而大用。其黼黻皇猷。行有日矣。某嘗辱公之知。今見所著。起敬於心。敢以一言題其卷末而歸之。錄中有若干識疑處。酌蠡測海。非曰自是。想有以復之耳。

題鶴峯紀實石左

編輯

先生之葬。得異石於壙中。形如賁鼓而膩理可剞劂。乃轉置之墓左。略鐫先生行蹟之槩。實鄭寒岡所敍也。石之閟此地凡幾劫。而一朝正人君子幽堂之卜。適値其所出。而爲阡表紀實之用。造物者之意。必有所爲。嗚呼奇哉。

題鄭景任玉堂箚後

編輯

古今之事變無窮。而事變之來。必有一世偉人隨事盡言。以開晤主心。裨益治道。若唐之陸敬輿。宋之李伯紀是已。以今日之事言之。朝廷狃於和議。苟安目前。不爲自立之本。是時愚翁在玉堂。前後上劄。明白正大。變化開闔。無不切中時弊。百世之下。直與陸,李二公之見。相表裏。且其所言多直截。使當前代諱言之朝。有不可容者也。而聖明乃降溫諭以答之。而無幾微厭聞之色。倘蒙次第施措。國恥不難雪。中興之業不難致。吁亦盛矣。

答或說

編輯

余之之眞珠也有朋友止之曰。本府有異事。府使夢見白頭翁自竹林出則不祥。公無強赴。余曰。人之命數旣盡。則有妖物先乗耳。豈白頭翁之能生死人也。到府之後。疊遭悼夭之慘。人又有歸咎於邑運之不淑者。余曰。脩短之於人。各有一定而不可易者。非本府運氣所得與也。且人之分量有限。有偉器然後可大受。余嘗作詩以自戒。其詩曰。年遠於顔食富黔。男兒陶五我還添。自惟所得踰涯分。此外求多造物嫌。吾之懍然朝夕以慶爲憂常如此。誠以世界本缺䧟。而禍福相配如糾纏。況自省平日所行之有負於神明而無可以享其佑者。今於殃禍之來。何可曰我之無罪。而徒歸咎於邑運之不淑耶。吾人平日讀古書。其於知命之訓。不可謂專然無見。世間悠悠之說。非老人之所知也。

題一善人物誌後

編輯

一善多偉人碩士。其道學行誼。名當代而垂後世者。累累相望。實我東之廬陵鄕也。若最其節義之著聞者而言。如吉注書之不貳於其朝。河司諫之盡忠於所事。名聲磊落。固已震輝宇宙。雖婦人孺子。無不知當時有二公之忠。而當二公之時。有二公之忠之節。而有不爲世之所知者。籠巖金先生諱㴻奉使皇朝。使還到鴨綠江。聞聖祖應天受命。麗運已訖。東向痛哭。寄書與妻子訣。還入中國。家人具衣冠葬於故山。耕隱李先生諱孟專當景泰甲戌間。見時事艱虞。晦跡丘園。托以昏聵。足不出戶外。家居三十餘年。未嘗面闕而坐。其貞亮堅苦之節。不但勉強於一時之暫而已也。嗚呼。士方平居。孰不抵掌慨然。以節義自許。一朝變故。神喪色沮。其不負國而失身者。千百人而不見其一二。獨二公於此。屹然不撓。一則知家國事不兩立。能一刀兩段。寧爲羈窮萬里之鬼。而不忍屈節於二姓之朝。其比古之逾河入海。尤有所難焉。一則事機末然而燭之已早。離世絶俗。有終焉之志。其與古之逸民遁跡方外。淸而不汚者。千載相符。豈非天之以完節畀二人。與前所稱二忠。聯芳而竝美。爲一世之防。立人臣之紀也。惜乎其樹立之偉。必有本於平日所養之厚者。而世無如柳儀曺之收拾逸事。以明其大節之非偶爾一奮者。非有此誌闡其潛光。則二公心跡幾乎湮泯矣。一善吾舊桑梓之鄕也。先哲高風。耳濡心稔。而耕隱先生於吾五代王母。爲外兄弟也。苽葛之分。景行逾久。今有感於此誌。謹端拜識之。崇禎庚午正月壬寅日。蒼石叟題。

題金參判季昌二律後

編輯

右二律。故吏曹參判金公之所著也。其孫上捨生信伯過余而屬之曰。吾先祖平生所著遺稿甚多。而壬辰之亂。爲宗孫所不守。獨此雙璧得保於崑尖千劫之餘。今欲掛諸座右。以寓羹牆之慕。願公藻飾之。余乃作而言曰。子孫之欲揄揚先美者。宜無所不至。杜羔見其先人筆跡於屋柱煤煙之下。猶再拜而謹護之。況此咳唾之餘。精神英彩之所發乎。宜後人之寶惜之。如九苞一毛之墮自雲霄間也。遂書於板以歸之。且下一轉語。以識上舍之永言孝思也。參判公諱季昌。成廟朝。爲知申事。一夕被賜酒於便殿。不覺醉倒。自上脫錦袍以覆之。寵遇之盛。一時少比雲。

書穌齋年譜後

編輯

萬曆甲申春。余隨沙潭,省克兩公。謁穌齋先生於沙谷之山廬。是時先生年已七十矣。燕居危坐。肩背竦直。慓慓捧盤水。及其命觴賦詩。風流嫺雅。亦不出於繩尺之外。可見敬之一字爲先生一生受用之地。不以老而暫輟也。心醉而歸。歎服累日。其年先生還朝。又六年而下世。雖欲一叩函丈。求其指歸。而不可得。則搜得緒言餘論爲今日立腳之本者。是惟可勉。而鹵莾之資。嚮往無力。歲月侵尋。頹波如昨。靜循初心。爲之憮然。上年夏。竹磵康侯撰出先生年譜。間以示余。且要書一言於後。於是而因其言以證其學。因其書以求其心。則有問辨以致其知。有履行以充其實。眞所謂深造而自得者也。嗚呼。先生之學。其本末可考有如是。而嘗側聽於當世一二之議。或有譏其學術之非醇者。謂於羅整庵道心未發之說。主張太過也。余嘗觀整庵之學。實非與先儒相倍。而獨於心之體用之說。未免爲張無垢左袒。所論之異。良所未喩。而先生之見。偶同於此。此固出於一時所見之差。而坐此一句語失解。卻將有體有用之學。便疑其談空說妙。何可乎哉。先生之學之正如是。而竹磵所錄。又該而不煩。非其心之有得於此。豈至是耶。然則此譜之有功於先生也亦大矣。竹磵名復誠。早從先生游。得諸傳授者旣的。故其言皆實錄也。

題輿覽

編輯

洛之源出於小白山及眞寶,靑松等處。而惟出於太白之黃池者最大。其出於聞慶之龍淵。尙州之屏川者皆是裔流。而其名以洛東江者。以其過上洛之東故也。輿考但言聞慶,龍淵,軍威,屏川諸水至州東北。合於河豐。南流爲洛東江云云。而不詳言其源之所自與夫得名之由。踈漏甚矣。若軍威水則由丹密至合江臺八洛。其所謂合於河豐者尤誤矣。黃河出崑崙外不知幾里之遠。而世有泝其源者。此水近出數舍之地。而乃不詳其源委如此。其亦在廬山而不見眞面目者耶。地誌之考據不精可類推。而亦無博雅能正之者。爲可恨也。

答客難

編輯

藺相如望見廉將軍。引車避匿。余嘗讀史至此。乃撃節歎曰。璧返於趙。缻聲於秦。威行強國。名重泰山者相如也。當是時也。習尙任俠。因眉睫之失。而有露刃相讐者矣。孰謂以戰國之士。而獨不爲聲氣所移。以昨日咆勃之人。而爲今日降挹之美乎。嗟乎。絃急韋柔。氣之偏也。虛己屈人。謙之至也。若無矯治之力。鮮有退讓之節。相如而能之。司馬氏以爲兼處知勇。信矣。傍有客曰。應侯一於修怨。固非有德者事。至於忘怨如老氏。亦豈以直報怨之道乎。曰。怨有大小。須時其輕重而持衡也。安國無憾於田甲。武陽求謝於劉易。亦有作耐辱歌以保終始者。玆豈果於忘怨者哉。誠以小怨不足較也。中庸曰。不報無道。無道是橫逆之謂也。橫逆而直受。而況下於此者乎。不幸而有詬詈及於親處。此當何如。房相不報郗昻。其心豈不曰人之侵凌。如獸自奔。吾當順受逆境而已。吾於彼何哉。世之人有一遭愆忤。輙怒目奮拳。怨毒漸積。抵死無悔。譬之蟲豸相噬。適足自殘。古雲。十鬪九勝。無一錢利。誠可鑑矣。然則如之何而可。曰。有局量則能有容。局量之進。非由於識見乎。人能有識見則凡遇難。耐隨而自解曰。他實不思也。他實無知也。我若相較。卻與他一般也。以此排遣。忿氣不生而身心安寧。眞所謂安樂法也。不然而欲含忍以制怒。一再可忍。而已忍蓄於中。積之旣久。或猝然川決。其害尤大。豈若以理裁之。初不置胸次之爲善也。識見之進非他。亦在於學而已。故曰。人果不可以無學。客曰。盍書以相勉。於是乎識。

閑居偶書

編輯

丁卯歲。聖上下敎。李埈獻替之誠。白首彌篤。宜超一資以奬之。昔宋仁宗謂歐陽公擧筆不忘規諫。臣之庸懦。何敢爲役於古人。聖主容諫之美。則與古之明主。實千載同符也。趙槩致仕。集古今諫諍爲諫林奏之。仁宗賜詔曰。士大夫請老而去者。皆以聲跡不至朝廷爲高。得卿所奏。知有志於愛君之士。雖退休山林。未嘗一日忘也。今臣在外。豈無憤歎於時事者。尙以苟容於世。安過晚節爲念。未嘗一爲明主言之。臣之所以負聖明知遇之恩者多矣。使盛朝而有臣如歐陽脩,趙槩輩數人。其致治之盛。豈至如今日而止哉。老成忠厚之士。謂之無能。輕銳儇辨之人。謂之可用。憂國愛民者。謂之流俗。深文峻法者。謂之通變。今日之憂。豈惟國家大論之無所爭哉。

書戊辰疏後

編輯

欲吾君之舜且堯。從世人之恚且嘲。百歲之後。其必有推其用心而哀其勤。驗於己事而信其言者矣。

書疏箚後

編輯

吾自做秀才時。妄有憂世之心。其心以爲時無不可爲。身雖不在其位。言行則道亦行。況在其位。何可一於畏愼而含默不言。以負國家乎。是以。遇有所言。雖知其忤權倖觸刑辟。而無所避。一忤於竒自獻。再忤於鄭仁弘。三忤於宋象仁。雖因此而至死。猶不可悔。況於讒謗之喧然。又何足恤乎。百世之後。其必有哀其用心而繼之以歔欷者矣。

答客難

編輯

余於壬申冬。以病在告。杜門不出者久。客有過余者曰。神龍以不見爲德。言非其時。招禍之道。子在昏朝。以言而忤二兇。論奇鄭戊辰之歲。又惹鬧於論五事。今可懲毖。而旬月之間。連上二疏。其所論列者。皆時俗之所不與也。譏誚之來。獨無瞿然於心乎。思不出位。聖人有訓。身且隱矣。焉用文爲。余曰子之愛我則厚矣。謂之知我則未也。十年去國。千載逢辰。嘗以獻替而蒙睿奬矣。忍以含嘿而負聖恩乎。況其所言。皆利害所係。苟不吐心吐膽以爭之於君父。豈所謂事君無隱之義乎。鄕隣有事。不以所見而爭是非。爲不忠不信之人。一家有事。不以此理而辨得失。爲不孝不悌之歸。況此所爭之有大於此者乎。人鬼雜處而聽於神。夷狄制命而亂乎夏。子以是爲薄物細故而不足恤耶。士習不競。全身爲計。視國家之利病。如越秦之肥瘠。人主之所以寄聰明於臣下者。果何在也。畏愼之甚。旣不肯自言。而識見之寡。又誚人之盡言。不斥之以風漢。則謂之癡人。此余之所以慨然於心。不以將退而不言也。況三代之時。人人得言。左右前後無非敢言之人。吾豈以不在其位。而喑嘿如秋蟬乎。客唯唯而退。

偶書

編輯

余所居多亂石。突爾如獸挺。偃然如牛臥。錯布如碁圍。傍峙如㦸列。間有如人形。如鳥翼。如覆鼎。如編磬。以致當逕而礙步。治圃則妨鉏。至於爲花摀爲草砌。皆爲其所凌阻。余於閑居讀書。意倦則用衆力搬運之。時或劬躬以助其曳。累之而爲臺。甃之而爲階。緣澗而爲堤。遶屋而爲垣。於是而向之俯者昻者傾者側者。縱橫奇詭者。始乃如床如席如屏如幾。方可坐而憑醉而臥也。其中或有大於賁鼓。重於巨木。排置之際。有許多凹凸不齊者。常欲整理。而力有所不能焉。仍忽自念曰。惟此一箇身。尙有不循榘度者。其所自盡於檢飭者。惟吾方寸之地而已。人之所欲爲者其類無窮。必求所以滿其欲。必至於以小而害大。念到於此。日暮途遠。雖凝塵滿室。若亡覩也。況此用力於眺聽之誤者。非惟不自能。實有所不自暇也。

書櫟翁稗說韋得儒傳後

編輯

上穹高遠。其佑善而殛惡者誠若茫昧。而或其報應之往往而有不爽者。麗朝有韋得儒者。以謀逆誣金相國方慶。我朝有文弘道者。以郿塢讒柳西厓。自謂萋斐之巧可奪是非之公。而赫赫有臨。陰譴不差。至竟兩奸之死不以他病。而皆以唇舌之爛。殃禍之以類而降如是。後之欺高而蔽明者。尙有以知所戒也。

書七歲童子沈智源,九歲童子崔淑男孝行傳後。

編輯

事之出於自然。無所爲而爲之者。此實天性之本善而無以加也。惟此江陵兩兒。乃於髫齕之年。但知父母身之重於吾身。父母痛之重於吾痛。能割斷一指。視同折枝之易。吾之一指雖不全。而父母已絶之命。自此而續焉。皆以癡騃童稚之日。而乃能有此今古所無之絶行。推而長之。他日之爲君父蹈水火。乃其分內事也。噫。世敎衰。天性之親。物我久矣。然則惟此烈行。宜高揭通衢。爲一世激勸之地可也。而揄揚之擧。迄猶寥寥。寧不爲世道一慨也。

曾王父墓碣識

編輯

曾王父墓碣。立於隆慶之初。歲久而圮。今乃易以新石。刻仍舊文。下方附見逸事實。先公所嘗言。而伯氏所追錄也。崇禎甲戌三月曰。曾孫埈識。

記金東岡詩

編輯

金東岡肅夫與鄭仁弘善。中因仁弘所爲多狠愎不近理。絶不相見。後自洛至星。有所親致意兩間。使之相待於中路幽靜處。東岡爲其所拘迫。遂往之。談間。歷擧西厓及李公勵爲社稷臣。仁弘捍言其非。凡其所見每相反。東岡卽索紙書一絶曰。山人不可見。山路黑如漆。何以贈夫君。一片巖頭月。仍起出。不復與言。

家戒

編輯

忌日之祭。夫婦祔食。非禮也。自我而後。單祭一位。以革俗間徑情直行之習。宗子只行四時正享。衆子有財則將祭需助之。春冬墓祭則惟衆子輪行之。而欲勿行於宗家者。蓋慮宗家力竭於四時之享也。凡祭主於罄誠愨。而祭物。稱家之有無。無至於分外求備也。用翰音代牲。永爲恆式。違此者同於棄遺命也。貧乏之甚。翰音亦難得則只奠時羞何害。有財可辦牛肉。或偶得於饋遺則無汝禁也。右祭式

喪禮非豫講則初喪急遽之時。鮮不失禮。此豈合於愼終之義也。屬纊。候之旣絶。正其眼目。伸其手足。約束肩肘。無至屍體過大。小歛。但布絞不結。至大斂。始乃掩首結絞。其節次在家禮書。有浮氣者。小斂結絞亦可。治喪有定製。切不可過於奢僣。況我情事。須用籧篨束體。庶得自安於心。而汝輩爲親之情亦不可拒。則斂用舊衣。不可新造。柩衣用紬。不可用錦。壙深一丈。墳高四尺。油灰松脂悉無用也。內棺廣不足則連板。槨則依司馬說。雖勿用可也。右治喪

不勝喪。謂之非孝。毀而死。同於無子。甚言徑情踰制之非宜也。節哀順變。初喪食粥。葬而蔬食。期而練服。聖人制禮之意。本欲全其孝而已。人子事親之道。不尙厓異。一部家禮。遵行無失。可以爲曾,閔。如歠粥過毀。凡事之不得中者。同歸於不及而爲不孝。宜惕然念之。況汝輩虛弱非他。比旣至難支之境。雖悔無及。可量氣力處之也。右居喪

凡慶殃之來。隨善惡所積。非風水所得與也。人子葬其親。須得土厚水深與風氣不散處藏之。今以葬地吉凶。而或起爭訟。或淹時月。無識甚矣。況葬期遠近。隨貴賤有一定之禮。初不以山運吉凶而前卻焉。禮經壞而妖說作。以致溺陰陽家說。而有淹滯襄事者。可勝痛惋。凡巫覡不經之說與夫世俗禁忌之拘。於理無稽。於事有害。世之禮法之家。有未免溺心於詭誕。邀福於冥漠。或至於壞了家法。可爲深戒也。人情。惡言凶。非所以順大化者。吾年逾稀。恐風燭無常。預言之。吾瞑目之後。宜銘心體之。右守法

吾嘗與愚伏言。我等於兵間酷罹家棘。附身附棺之物。情事未伸。忍令吾子孫不體此意。而厚於治我喪耶。衣不用新錦。灰止於恆俗所用。而勿和以油。松脂但止於補內棺之罅隙。其欲遺戒於後如是。而今於愚谷之喪。不得守此戒。所得以救者。惟塗棺用紙而不用錦。柩衣不用二色數事。其有負於亡友者大矣。願兒輩之體此。無至於破戒而有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