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蕉軒隨錄
卷一
卷二 

汝居稷

編輯

舜典》:「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穀。』」蔡沈集註:「後,君也。」按:堯使棄居稷官,更國邰地,遂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劉向撰《列女傳》,謂姜源〔嫄〕生子棄,好種稼穡。堯崩,舜即位,乃命之曰:「棄,黎民阻饑,汝居稷播時百穀」。其後世世居稷云云。君申命於臣,似不必稱其爵土之號。漢去古未遠,向必有所據。則後字當作居字為是。且堯之使棄,亦使之居稷官,後與居字形相仿,其為錯誤無疑。閱《鄭》注亦作居字。阮郎中(福)序向所撰《列女傳》最詳。

贛州府署楹帖

編輯

寶坻李公(光先),吾師滋園先生之尊人也。乾隆戊申科舉人,由工部郎出守江西贛州。循聲卓著,為政不尚苛刻,嘗題贛州府署大門楹帖云:「禮防於未然,惟願人人自化;弊去其太甚,無庸事事更新。」存心如此,宜其熾昌厥後也。

太必兔

編輯

康熙丙午,相國馮公(溥)官吏部侍郎,時四大臣欲各省差大臣二員設衙門於督撫之旁,以廉督撫。吏部滿尚書阿思哈、侍郎太必兔議設衙門於各省東西,一切書役蒯隸人員,聽其招募,頒與敕印。先生執不可,謂創造衙門,費將不貲。內之傷度支,外之勞民力,毀房壞屋,勢必不免。且國家設立督撫,皆系重臣,今又不信,復遣兩大臣實逼處此,東西相望而稽察之,甚無謂也。夫權太重,則勢相軋,勢相軋,則當之者碎,保無下屬仰承左右譏苛為民害者。太必兔蒙古人,性暴無禮,聞先生語大恚,瞋目起立,張拳向先生。先生徐應曰:「雞肋何足安尊拳?爾我等也,既系公議,何必不容吾兩議耶?且議之可否,自有聖裁,豈爾我所得而專主。」疏上,上是先生議,其事得止。其後太必兔反修好,每事就先生商酌,然終以夤緣得官伏誅。語詳毛西河所撰《馮益都年譜》。

國書十二字頭

編輯

乾隆十五年五月,奉上諭:「我朝創制國書,分十二字頭,簡而能該,用之無所不備,而音韻尤得天地之元聲。惟是漢人初學清字者,辯字審音,每借漢字音注,以便記誦。而漢字不能悉葉,不得已各從俗音,以意牽合,未經校正畫一,將恐久而益差,閑嘗讀漢字《金史》,其用漢字音注國語者,本音幾不可曉。諦尋之,則原清語所常悉。又如《元史》之達魯花赤,以今蒙古音譯之,當為達魯噶齊,不華當為補哈,此類未易枚舉。在史氏或以己意為音,或出於當時承習,蓋由以漢字而注清語、蒙古語,既非本字,又無一定,是以訛復傳訛。以此知官為較定之不可以已也。夫一天也,國書謂之阿補喀,蒙古謂之騰格哩,西番則謂之納穆卡。至國書之騰格哩,則漢語所謂弦子耳。又如一日也,國書謂之舜,漢文謂之日,蒙古謂之納蘭,西番謂之尼嗎。又如國語呼爾者,其音為西,而西方則稱斡呼基。此在兼通清音漢文者無所疑義,而通清不通漢者,但知西之為爾,通漢不通清者,但知西之為西,而語之以斡呼基,且不知為何物矣。蓋凡物之命名,本屬後起。《爾雅》、《釋名》,方言土訓莫可殫悉,皆假像耳。若夫以漢字注清文,實假像中之假像,而必執此以較是非、定高下、寓褒貶,此特私心妄見耳。爰命大學士傅恆率同儒臣,重定十二字頭音訓。開章六字,則用直音,如阿、額、伊、鄂、烏、諤;餘用二字合音,如阿納、額訥、伊呢、鄂儺、烏努、諤懦;其餘十二〔一〕字頭,首六字用二字合音,如衣阿、衣額、衣伊、衣鄂、衣烏;以下俱用三字合音,如阿納衣、額訥衣、伊呢衣、鄂儺衣、烏努衣、諤懦衣。以分輕重緩急,而國書之元聲略可得梗概。是不過同文之一端,無關奧義,然習之於童蒙之始,有不容忽者。用申其義,傳示久遠,俾知所法守焉。特諭。」謹按:《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增定清文鑒》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綱》一卷,《滿洲蒙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鑒》三十三卷,皆經欽定,條分縷析,貫串精詳。余官京朝時,曾與滿洲友人精習翻譯者時加討論,惜心計粗鈍,究未能一一體會也。

習坎

編輯

六十四卦名皆無卦上加字者,《坎卦》獨加習字。或云:習上有坎字,蓋《坎》卦名,習《坎》卦義也。程子《易傳》:「習謂重習,他卦雖重,不加其名,獨《坎》加習者,見其重險。險中復有險,其義大也。」按:郭雍《易說》孔氏正義云:「以《坎》為險難,故特加習名。」王原叔先生引徐氏《新義》,謂習坎字上脫卦名一坎字,而《易》中卦名之下,亦無重言卦者。故《離卦》不曰離、重離,《巽卦》不曰巽、重巽,其重言卦名者,皆孔子彖辭也。或者曰:本無習字,緣《坎卦》六畫漫滅,正如習字,故傳寫者誤以漫滅之卦畫為習字,又於上添畫一卦,是坎字上十二畫矣。然雖以習字漫滅,觀之僅有六畫之象,如此則其誤在隸古既出之後,而彖象皆已先言習坎,則此說又非矣。大抵《坎》加習字,學者思慮終不能得,不可更附會穿鑿也。《坎》、《離》等六卦,卦辭並彖皆只以三畫取義。《坎》以剛中而實,故稱有孚。心亨有剛中之德者,未有不能濟難也,故行有尚。如《頤》、《大過》、《噬嗑》、《中孚》之類,皆六畫取象者也。《坎》以三畫取義,是一卦之中,其象再見,故云習坎。豈《乾》、《坤》不可稱習,而六子之序始於《坎》,故《坎》獨稱歟?其義則六卦俱有之矣。疑當闕之,未可深辯也。所論甚當,後之說《易》者,無此明晰也。

木中現進士二字

編輯

沈存中《筆記》云:杭州南新縣民家析柿木,中有「上天大國」四字,筆法類顏真卿。並雲木中有文,皆是柿木。咸豐辛亥,建德張硯秋刺史子錫康,於柴薪中拾七寸許木,生成陽文「進士」二字。刺史尊人繪《童孫獻瑞圖》,廣征題詠。余在東流時,曾親見之。兵亂,圖木俱付灰燼。刺史賦《滿江紅》一闋志之。詞曰:「

佳木成文,曾一笑,童孫攜到。想個裏,奇緣應是,春闈先兆。照眼光生銀畫細,繪圖珍比金鉤繞。記同人咳唾落珠璣,皆高調。
才認取,奇材好,怎付與,狂灰掃。歎茫茫春夢,去來誰曉。霄漢佇沖雛風翼,丹青重寫科名草。莫輕教韻事就銷磨,傷懷抱。

黃州謝上表

編輯

王禹偁為知制誥,坐事責守黃州。《謝上表》有「宣室鬼神之間,豈望生還;茂陵封禪之書,惟期身後」之語。真宗覽表,驚其詞之悲,方欲內徙,會黃州境有二虎鬥而食其一,占者以為咎在守土之臣,遽有旨移守蘄州,以避其變。敕下而禹偁死矣。此見魏泰《東軒筆錄》所記。後見彭文勤公所編《宋四六選》,有禹偁《在黃州謝上表》,並無此一聯。或別有一表未傳耶?抑節錄未全登耶?姑存以志疑。吳處厚《青箱雜記》雲是《徙蘄州謝上表》。按蘄州敕下,禹偁已死,焉得有謝表耶?

協辦內閣事

編輯

協辦大學士兼管總督者,不必仍帶協辦銜,見乾隆十三年邸鈔。大學士張廷玉恩准五日一朝,協辦大學士陳大受因病調理,漢大學士惟史貽直一人,需員協辦,尚書汪由敦暫在內閣署理,見乾隆十四年邸鈔。

雷同被黜

編輯

乾隆壬子江南鄉試,首題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桐城家勿庵先生(諸)文格老識高,主司已定元,及搜落卷,得常字四十號,與先生文無一字異,遂被黜。先生始終未得一第,以明經終。惜哉!其同里光君(石均)跋先生文云:「方君墨卿(先生別號)以詩文馳聲藝苑,凡吾鄉工為文者,咸慕師之,謂足繼百川、靈皋兩先生。而起家貧,授徒鳳、潁間,錄窗課十餘篇為諸生程式,蓋有年矣。壬子省試,因窗課首藝有此文,不復重構,主試亟為歎賞,乃以常四十號復鈔襲是文。魯鼎之投,真偽莫辨,而方君遂被落。同人刻其遺卷,俾世之愛惜斯文者,知衡鑒之公,與先生暴腮之故,故在於此。」云云。昔歐陽文忠任滑州時,宋子京謂公曰:「某大官頗愛子文。」文忠遂授以近著十篇,後文忠知制誥,人或傳有某大官極稱一丘良孫之文章。文忠使人訪之,乃前日所投十篇,良孫盜為己文以贄。而稱美之者,即昔日子京所示之某大官也。文忠不欲斥其名,但大笑而已。以贗亂真,古今一轍。科名有命,當付之達觀可也。

楊介坪中丞

編輯

憶幼時曾記吾師楊壬生先生(若午)言,先生之叔父介坪公(懌曾)以辛酉翰林開春坊,受知仁廟,為大理卿最久。道光初,開府楚北,風骨錚然。薨後猶荷「清名夙著」之褒。嘗被召,值天暑,公方掀簾,見上搖扇揮汗,即入跪。上將扇子卻在座右,不復用,問公事甚詳。良久熱甚,上面汗如雨,竟不用扇。又久之,乃出,公已濕透紗袍矣。我朝君臣相見,嚴重如此。謹恭錄而識之。

校對責戍詩

編輯

嘉慶間恭修高廟《實錄》,校對官吾鄉龍子嘉駕部(汝言)、杭州顧渚茶中翰(英)暨某公與焉。每稿本成,必敬謹恭校,恐有訛錯。未幾進呈御覽之本,誤落甚多,並將高宗廟號「純」字亦誤書「睿」。皇帝震怒,將以大不敬論。諸校對皆下刑部,總裁為長白英公、江西陳公,俱革職待罪。龍公等三員,旋發新疆效力。適未多日,姚伯昂總憲業開坊,以大考三等降編修,朱詠齋尚書開列名次並不在先,忽擢春坊。京師有好事者合而成詩曰:「這回提調太荒唐,斷送英陳兩侍郎。出口可憐三校對,碰頭空惱八親王(某王曾為乞恩,故邀寬典)。一封緘奏推卿相,五月還官笑伯昂。開列儘先都是夢,詠齋今日竟春坊。」讀之令人失笑。

宋明兩太祖畫像

編輯

宋太祖微時游關中,寺僧嚴老常周之,往來無倦,陰異其骨氣,使工人貌之。繪事本褐衫青巾,後易靴袍。明太祖本句容人,遷徙濠州,今鳳陽府也。少年窮乏,為皇覺寺僧;神常示兆。御極後,遂改皇覺寺為龍興寺,在府城外三里。佛堂中供太祖像,幅長丈餘,神采勃勃現紙上。寺僧尊藏惟謹,不肯輕出示人。凡遊客取觀者,皆今畫師所摹擬也。近年粵匪破鳳陽,僧某負像逃,流離數省,亂後復歸,像得無恙。豈高皇帝之陰靈有以呵護歟?惜宋祖之像,未知仍在關中否?(嚴老名守嚴,見《邵氏聞見錄》)

一生不笑

編輯

魏艾陵伯萇一生不笑,雖逢吉慶,未嘗開口。見《魏書》。

家玉屏先生

編輯

先生諱永,為五世祖奉政公從兄。博學工詩,尤精書法。晚年僑寓江寧,遨遊三山二水間,卒遂葬焉。浚師曾在荒肆得先生素紙一書幅,自錄《雨齋漫興詩》,詞翰雙美。時尚童稚,不識收藏,今不知尚在荒篋中否也。僅記其詩曰:「雨團柳絮成幹雪,香繞簷牙墮濕雲。又是舊來雙燕子,隔年離別語殷勤。」蕉窗憶及,敬錄於此。

陳文愨公

編輯

濰縣陳文愨公(官俊),嘉慶戊辰進士,吾鄉楊介坪公會試分校所取士也。入翰林後,侍學三天。時宣宗尚在潛邸,獨喜公,公亦知無不言。故登極後,公之恩遇最隆。屢以事罷而復起。道光己亥,公已工部尚書矣。未幾復因事罷,旋授通政使。至乙巳,遂拜副相。初,文愨同年錢金粟學士(林)人號為冥官,一日文愨與學士言:「人稱君掌冥司職,能預知人富貴。君識我將來為何官耶?」學士應聲曰:「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文愨以學士為戲語也。至己酉,文愨果以協揆長吏部,竟終於位。奇哉!文愨入相時,太夫人尚在堂。先世父屬先資政代作賀啟,中云:「天官掌六卿,持衡聿班三事;帝命協百揆,作相已遲十年。」又云:「袞衣依日月之光,知遇荷九重天子;萊服煥星辰之采,歡欣有八座慈親。」公喜甚,每於家兄前稱述之。

卓椅機凳

編輯

周祈《名義考》:「天子諸侯席有黼黻純飾,憑則設幾。今俗言椅以代席也,言棹以代幾也。棹椅本無此字,乃俗書。」《正字通》:「俗呼几案曰棹。」李義山《河陽篇》詩云:「憶得鮫絲裁小卓,蛺蝶飛回木棉薄。」此卓字之見於詩者。《宋史·輿服志》有靠背椅,真宗咸平、景德中,主家多造檀香椅卓(椅作倚)。此椅字之見於史者(按《默記》:「藝祖初命徐鉉往見李煜,老卒取舊椅子相對。鉉謂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頃李主出,下階引其手以上。徐引椅稍偏,乃敢坐。」此見於宋初者)。《易·渙卦》:「渙奔其機。」《家語》:「仰視榱桷,俯察機筵。」此機字之始。《方言》:「榻前幾,趙魏之間謂之筵。」又:「俎,機也。西南蜀漢之郊曰杫(音賜)。杫省,肉機也。」《後漢書》:樂崧獨直臺上,無被杫,食糟糠。又[木省]亦肉機,音箵。似皆載肉之器。如《詩》「有救天畢,載施之行」,畢亦助載鼎實者,與今之几案不同(《儀禮》:「宗人執畢。」鄭註:「狀如叉。」)《禮記》 於禁,似幾屬,然無足。斯禁似凳屬,亦未能明言其製作。《世說》顧和外孫瞑在凳上。凳一作橙。晉《王獻之傳》:「魏時淩雲殿榜未題,匠人誤釘,不可下,使韋仲將懸橙書之。比訖,鬚髮盡白。」此凳字之始(王弇州譏楊升庵孟光舉案以為青玉碗為無據。不知宋曾《鞏耳目》志載云:「孟光舉案齊眉,俗直謂几案耳。呂少衛云:桉乃古碗字,故舉與眉齊。張衡《四愁詩》『何以報之青玉樓』,即青玉碗也。據此則《考工記》『案十有二寸』,亦作此解為當。」曾說如此,豈可議升庵為無據耶?浚師又按:《考工記》:「諸侯享夫人案十有二寸。」註:「十有二列也。」是案字當作碗字解無疑)

完白山人寄鶴書稿

編輯

完白先生有《上樊太守陳寄鶴書》,復自錄稿本一通,筆法蒼勁,文亦如之。道光庚戌,先生哲嗣少白茂才(傳密)以此冊請先資政題識,因得鈔一副本。先輩文字,獲睹為幸。原文甚長,節錄於此:

完白山民鄧石如頓首,奉書為啟,陳寄鶴事。此鶴之主人閑有歲月可證者,已百三十有零歲,曆公卿之門四。據宛陵張涵齋太史燾《古鶴行詩》,滇南中丞孫公曰秉刻之金陵藩署中,敘此鶴先在常熟蔣家,次居吳興沈家,後歸德清徐家。京口農部袁禮堂以千金聘歸三十六峰山館中,此百三十有餘歲可屈指而計者。其前之歲月,則不可得而考矣。山民游於袁公家有年,農部之子廷極命鶴謂山民曰:「此爾主也。」謂鶴與山民宜,遂以贈山民。山民年垂耳順,得此為老伴,洵曠事也。嘉慶元年秋,舟過金陵,孫中丞悅之,欲聘山民鶴,兼以灰鶴二贈山民。此海雀也,非鶴也。與鶴為奴,鶴不受也。卻之,載吾鶴歸。山民家徒壁立,食指甚繁,每一硯四方以活妻子,恐鶴遭野人之厄,遂擇地而寄鶴於集賢關僧舍中。雖禪室荒陋,而林木蓊鬱,竹樹交翠,關隘險固,山石嵯峨,為達天衢之衝要道,又皖城龍脈所特起。僧欲仗佛力創興之,以扶持行道,培護風水,其志誠深遠矣。離山民居遙不三十里,擔糧飼鶴,月有常例。雖待此鶴也,亦隱以待僧矣。因向僧喚鶴訓而祝之曰:「爾乃胎禽浮丘,著經雲門,鼓翅華表,飛聲負霄漢淩雲之志,恐終非貧家有也。爾有遐心,亦聽爾之翱翔寥廓,可不爾羈也。今屬爾寄於僧,以修爾齡。僧托於爾,以輔成其名。爾無負山翁寄鶴之意,以徜徉於此。此地有修竹古木,可庇蔭爾;有古佛青燈,可懺悔爾;有靈幡寶蓋,可威儀爾;有法座經壇,可莊嚴爾;有蹲獅伏象,可護持爾;有蘿月松風,可徘徊爾;有山花野卉,可紓爾步;有溪泉潺湲,可濯爾羽;有積石漫山,可厲爾喙;有苔華繡砌,可逞爾狂;有高梧重重,可張爾蓋;有蒼藤垂垂,可排爾幢;有鐘鼓鏜釒答聲,可遂爾海嶠搏風盤礴乎青雲之志;有風雨草木搖撼聲,可觸爾引領高唳,若有捍衛牧圉之任;有山禽鳴雜訊,可助爾群下相融物我,熙熙共樂林泉之度;有車馬行邁聲,可慨其塵途僕僕,爾則梳翎戢羽,矯首而遊觀;有冠蓋往來,賢士大夫之憩止,可念其幹旌在野,載馳載驅,長路迢迢,趑趄日夕,益顯爾之清曠勁逸,孑然而孤標。凡山中四時之致,雪月花風之候,陰晴雷雨之辱,爾得默領其常變。爾其欽承吾訓辭。」又曰:「僧歸爾伴,僧出爾守。月白風清,聽經點首。毋徒飲啄,端潔毛羽,他日太清衣裳楚楚,豈不爾駕騎,爾遨遊。貫無十萬,難上揚州。我居不遠,於焉卅裡。爾若懷歸,龍山鳳水。爾其諦聽吾祝詞。」祝畢,鶴四顧惶然,若有逸志。乃慰之曰:「爾來前,爾其安於此矣。」鶴遂皈依於佛。雖皈依佛,鶴仍為山翁之鶴也。僧擬其名,餘曰:「是昂藏物,非可以幾名辱之也,惟佛可以使之。」遂更其名曰佛奴。寄鶴之地莫此若也,怡鶴之情莫此適也。鶴耶僧耶,其相助為理耶。山民家無擔石儲,前曾以十金助僧創寄鶴亭,施茶以濟行人。昨秋枯旱,猶以錢十千佐僧架此東軒,今修竹萬竿,清陰滿座,過者可憑滌煩囂也。今聞僧言,閣下花驄住此,鶴舞階下,從官稱慶,以為官階一品之兆,直指日事耳。左右不察,爰遣廝卒束縛以去,送至署中。僧號於途,鶴厄於卒,不聞軒車之迎,而有囚系之辱,物之報人以嘉祥者,顧身受如是之困乎?從此蓮幕賓朋,競賞芸窗不聘之禽,而使冷院枯僧,日頳顏於寄鶴之山翁矣。山民知閣下意萬不如是,不過近侍之人圖此以邀賞賚耳。亦或梅開東閣,暫借娛情,張瓊筵以詠花,命羽觴而醉客,不有𤾫𤾫之白鳥,其何足以暢此雅懷。乘興招之,盡興揮之,則鶴不日仍歸山民。亦或政閑遐賞,睹物懷人,慕古人琴鶴之風,以益勵其清廉,而光照皖國。山民得為治下之民,亦與有榮焉。若徒手而有之,山民能負袁郎中贈鶴之意乎?亦負慚於此鶴也。且起外議謂太守奪山人鶴之名。若以草野冒瀆尊嚴而罪之,則山民化鶴,鶴化山民,所不辭也。故曆陳古鶴之始末,與僧人、山民同此心事,特用縷述上陳,不勝恐懼悚惶之至。山民再頓。

又書後自記一則云:「鶴壽不知其紀,人壽修短,極之不過百年。均宇宙之寄物耳。此鶴寄於公卿,寄於山民,寄於僧佛,又寄於太守。太守也,僧佛也,山民也,公卿也,皆寄於鶴耳。鶴寄於人耶?人寄於鶴耶?然人鶴之壽雖有長短不齊,亦終當還宇宙也,於我何有哉!余長年僕僕四方,自有此鶴,歸時不過以為耳目一瞬之玩,究未嘗與鶴性靈相周旋也。作此書成,用鶴、戀鶴、訓鶴、祝鶴,吾何得忘情於鶴。顧此雖亦無負於鶴,而心中有不釋然於鶴者。存書以存鶴,可謂有鶴而無鶴,無鶴而有鶴也。鶴兮,鶴兮,不待吾他日碧水蒼山偕遊觀於冥漠耶?奚去之遽也?

寢衣

編輯

《寢衣》註:「孔安國曰:『今之被也。』」《說文》:「被,寢衣也。長一身有半。」《廣雅》:「寢衣、衾𩏩,被也。」《毛詩》疏:「今名曰被,古者曰衾。《論語》謂之寢衣也。」自漢迄唐,皆以寢衣為被,然從未作謹齋之說。管緘若先生作此文,謂:「《魯論》記夫子必有寢衣,義自系之於寢,而不系之於齋。長一身有半,是謂寢衣之長,視一身有半,而非以半覆足。」議論絕大,足破拘經之習。先生自記云:「此論本之錢茶山尚書。」

帝王淫亂

編輯

《七修類稿》載《帝王淫亂》一則,仍有未盡錄者,爰補記之:如晉文公納侄婦懷嬴,衛庶子頑於宣姜,靈公夫人淫於宋公子朝,宋文公通於祖母襄夫人王姬,衛宣納僅妻,晉惠賈君,鄭文公納叔父妃而生子臧,甘昭公通於隗後,共仲通於哀姜,襄仲通於文公妃敬嬴,宋武帝其母路氏,廢帝淫其姑,稱為謝貴嬪,狎其姊山陰公主,北齊文宣帝高洋汙其嫂,且曰「吾兄昔奸我婦,我今須報」,其弟武成帝亦淫之,齊高祖高歡收魏孝帝后爾朱氏為妃,又其妃鄭氏生子馮翊王潤與妃同寢,有穢雜之聲。他若曹丕之收父妾,朱溫之奸子婦,北魏張祚其叔母馬氏及姑姊妹,兄弟之子皆淫之。蒙遜子牧犍淫其嫂李氏,兄弟三人傳嬖之。嗚呼!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瀛台設宴

編輯

康熙二十年辛酉七月聖祖仁皇帝駐蹕瀛台,召大學士以下各部院衙門官員賜宴,命內大臣傳諭慰勞,賞賚有差。乾隆十一年丙寅八月,高宗純皇帝亦設宴瀛台,先宴王公及近支宗親,次宴大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並准諸臣中入宴賦詩。盛矣哉!喜起明良之風,於茲再見矣。

魏廓園先生年譜

編輯

先生有自譜一冊,云:「萬曆三年先孺人將坐蓐,壁棟間火光熒熒。先孺人以為鬼燒不祥,而火光緣棟上升,至脊樑正中。而予生時,先都諫睡夢中則又若見兩童子執燈,導一金冠緋衣少年者入臥室。蘧然起,則聞予哭聲矣。時十一月十四日亥時也。」先生名大中,官給事中,以劾魏閹事牽連下獄死。忠義貫日月,其前身豈偶然哉!

李仲達先生就逮詩

編輯

仲達先生(應升)就逮詩有「臣罪應難赦,君恩本自寬」一聯,此正合「臣罪當誅,天王明聖」之意。嗚呼!若先生者,可以風矣。

賢母賢相

編輯

公父文伯退朝,其母方績。文伯以為歜之家而主猶績,懼乾季孫之怒,敬姜則以勞逸之論訓之。公儀休為相,歸見其妻織,謂其妻曰:「吾為相食祿,今爾奪百姓之利,使民安歸?」乃焚機以為戒。夫敬姜,賢母也。公儀休,賢相也。兩人之語孰是孰非?

黃袍

編輯

趙氏因點檢之讖,遂有志天下。陳橋議起,黃袍加身。未及十朝,而高宗南渡。再傳至紹熙,親崩不能執喪,臨朝一僕,以太后旨立嘉王。當嘉王之將立也,聞命驚惶欲走,憲聖令知閤門事韓侂胄掖持,使不得出。嘉王連稱:「告大媽媽(憲聖也),臣做不得!做不得!」憲聖命侂胄:「取黃袍來,我自與他著。」侂胄從旁以天。命為勸,王乃衣黃袍亟拜(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祖開國運,孫承大統,上下百六十餘年,都被這一件黃衣,若必待強而後可。余謂太祖之黃袍,固是假意造作,即甯宗之黃袍,亦未必真意推辭。顧太祖任用趙普、曹彬諸賢,永綏國祚。惜甯宗只專任侂胄,不免國家倒置,根本剝喪,未始非兆於此。則八世孫誠愧乃祖萬萬矣。

側室授封

編輯

尹文端公側室張氏曾蒙特恩,封一品夫人。隨園先生有啟賀之。恭讀乾隆三十七年二月諭旨:「於敏中之妾張氏,於例原不應封。但于敏中現無正室,張氏本系伊家得力之人,且其所生次女,已適衍聖公孔昭煥長子孔憲培,系應承襲公爵之人,將來伊女亦可並受榮封。張氏著加恩賞給三品淑人。欽此!」此等曠典,亦本朝所稀有也。

三元皆安徽人

編輯

平湖徐辛庵少司農(士芬),道光壬午為江南副考官,得解元胡學博(國梁),寧國人。甲辰典禮部試,得會元焦錦江大令(春宇),太平人。是年秋復為江南主試,則解元林遠村(之望)也,系懷遠人。咸謂少農與安徽人有緣,信矣。

偽稿案

編輯

乾隆十七年有偽作孫文定公(嘉淦)奏稿累萬言,指斥乘輿,遍詆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徐本、尚書訥親等,傳播遐爾。事聞,上震怒,飭各省窮治,久不得主名。覆命尹繼善來京,隨同在京各大臣審辦,始訊出盧魯生、劉時達等會商捏造實情。奉上諭:

各省傳鈔偽稿一案,朕屢經降旨,宣示中外。此等奸徒,傳播流言,其誣謗朕躬者,有無虛實,人所共見共知,不足置辯。而譸張為幻,關係風俗人心者甚大,不可不力為整飭。乃各省督撫,僅視為尋常案件,唯任屬員取供詳解,過堂一審,即為歸案了事,以致輾轉蔓延,久迷正線。各省就案完結情形,大略不過如此,而在江西為尤甚。即如施廷翰案之張三、施奕度,江西承審各官草率錯謬,及到江南,亦不能審出實情,幾認為捏造正犯,經朕命軍機大臣等審明昭雪。而千總盧魯生在江西兩次到案,俱被狡飾脫漏,又經軍機大臣從解京之書辦段樹武、彭楚白等供詞互異之處細加窮詰,始將千總盧魯生、守備劉時達傳稿情節,逐層究出。比盧魯生、劉時達先後到京,朕督令諸臣虛心研鞫,反覆推求,始則藉端支飾,繼則混指同寅,既不能推卸傳稿實情,又不能供得稿來歷。詰問再四,即各委之伊子,忍心害理,莫此為甚。迨情竭詞窮,始得其會商捏造種種奸偽情節,並將偽稿條款逐一默寫,及其造謀起意、於破案後商同借線掩飾情由,一一吐露,矢口不移。當此光天化日之下,乃有此等魑魅魍魎,潛形逞偽,實出情理之外。今不待重刑,供情俱已確鑿。殆由奸徒罪大惡極,傳鈔貽累多人,好還之道,自無所逃耳。盧魯生、劉時達著議政王大臣、大學士、九卿、科道,會同軍機大臣再行詳悉研鞫定擬具奏。至督撫為封疆大吏,不特此等大逆之犯,即尋常案件,孰非民生休戚攸關,而養驕飾偽,妄自托為敦體可乎?此案若查辦之始即行竭力根究,自可早得正犯。乃粗率苟且,江西舛謬於前,江南迷誤於後,均無所辭咎。江西近在同城,群衛弁騰口囂囂,毫無顧忌,串供借線,幾於漏網吞舟,厥罪較重於南省。解任巡撫鄂昌、按察使丁廷讓、知府戚振鷺俱著革職拿問,交刑部治罪。總督尹繼善及派往江西同問之周承勃、高麟勳俱著交部嚴加議處。錢度、朱奎揚等尚與專委承辦者有間,俱著交部議處。至衛弁乃總漕專責,瑚寶亦不能辭責,亦著交部嚴察議奏。當日查辦之始,未知根源所在,須披葉尋枝,勢不得謂法不及眾,畏難中止,以致顢頇了事。朕猶恐拖累者眾,屢經密諭各省督撫分別發落,以省拖延,即武弁大員曾經私看者,亦悉置不問。然在伊等食毛履土,見此大逆不道之詞,當為痛心疾首,譬聞人詈其父祖,轉樂為稱述,非逆子而何?然使非有首先捏造之人,則伊等亦無從傳閱。是傳閱者本有應得之罪,不可謂被所愚弄。而朕則憫其無知,譬子雖不孝,父不忍不慈。今首犯既得,不妨曲宥,除在京人犯已予省釋外,著傳諭各省督撫通行出示曉諭,無論已未發覺,概行從寬免究釋放。凡屬此案例應擬罪人眾,蒙朕格外寬宥,務宜痛自改悔,動尊君親上之天良,戒造言喜事之惡習,安靜守分,庶不致良苗化為稂莠,永受朕保全愛養之恩。夫讒說殄行,為聖世所不容,奸頑不除,則風俗人心何由而正?而吏治狃於因循,尤關治道。朕宵旰憂勤,與諸臣共相敦勉者,豈肯稍存姑息,致啟廢弛之漸。將此一併宣諭中外知之。欽此!

先是,御史書成不知大義所在,恐株連多,奏請罷查辦。上以書成身為言官,不能備悉原委,遠方傳說,更難保其必無浮議,褫其職。蓋上知外省姑容積習,非明白追究,無以正人心、維風俗也。而斯案始終於文定一無所問雲。

惜抱論詩

編輯

惜抱先生云:「黃仲則詩,讀之固亦有才,然未為絕出。若管生,異日當或過之。」管生者,管異之(同)也。

戊辰召試

編輯

嘉慶十三年戊辰春,聖駕巡幸澱津,特開召試之典。御製《賦得雨過潮平江海碧詩》云:「巨浸涵新漲,洪波浩瀚盈。雨收雲霧淨,潮卷水天平。大海一泓湛,長江萬里晴。翠奩浮瀲灩,碧浪晃晶瑩。遠挹三山秀,遙連四瀆清。淵渟接蓬閬,澄澈達滄瀛。透潤敷青甸,餘霞建赤城。濟川欣作楫,繼起望群英。」御製詩註:「國家辟門籲俊,務博其途。即巡幸所蒞省分舉行召試之典,頗為得人。今朝列中如戴衢亨,即乾隆丙申我皇考巡幸天津所取一等二名士也。茲伊已渥荷兩朝恩遇,薦用至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且每日趨直樞廷,宣綸出諭,堪稱任使。茲予以閱視河堤要工,蒞臨駐此,亦舉斯典。惟冀爾多士中有能自砥礪,繼起有人,為異日作楫之用。此予命題拈詠以望爾多士之至意也。」是年御試題是《竹箭有筠松柏有心賦》、《損上益下論》,五言八韻詩即御製題。一等共取六人,第一為桐城龍汝言,第二為婺源齊彥槐,第三為含山唐人最,第四為天津李大壯,第五乃臣伯父(士淦),順天許椿頤則第六名也。恭識於此,以昭榮遇。

重榮樹返魂梅

編輯

常熟福山寺中有銀杏一株,大可數畝。後寺毀於火,樹亦尋枯。未幾,僧人募化重修,此樹復活。土人美其名曰「重榮樹」(見錢希言《獪園》)。道光初,阮(元)總督兩廣時重修書院,有梅樹百餘年物也,礙於建屋,命工人移之後院,將枯死矣。一夕大風雨不止,清晨視此樹,則依然暢茂。阮因題為「返魂梅」。可與「重榮樹」作的對也。

許抑齋

編輯

許抑齋少尉(祖益),華亭人也。少時隨其叔父少萼太守宦閩,頻遊海上。後官安徽,署吾邑主簿,有聲。善繪事,尤工松樹。其法本於黃金吾,而神韻過之。先世父曾集杜句贈之云:「雲閑到處觀滄海,天下幾人畫古松。」

半園主人

編輯

吾家自順治初遷定遠之爐橋鎮。爐橋,古曲陽治也。地平衍,少岡巒。先伯曾祖余齋公歸田後卜宅於曲陽門外後街,饒有花木,題其居曰半園,自號半園主人。今牡丹數十本,桂枝數株,皆六十年物也。公生平以廉潔自持,在都受業於竇東皋先生,能盡得所學。乾隆壬辰,公初捷南宮,東皋先生謂公曰:「謝侍郎(墉)慕君久矣,思欲收君門下,君盍往謁之?」侍郎文名藉甚,若得其揄揚,鼎甲可望也。公以為在京十餘年,於侍郎從無一面,今方通籍,遂有幹謁,殊失平日所守,竟毅然不顧。未幾殿試,公卷已置前列,適侍郎亦奉派讀卷,以公不願在弟子之列,頗不喜,獨抑置十名外,以朝考第八入館選。朝殿閱卷者例得為師,公引見後謁侍郎,大加獎譽,贈五古一章,末句雲「當時海上琴,大有成連在」,深以不先往謁為公惜耳。公恬然安之。公官編修十三年,始開春坊。純皇帝知公名,將大用矣。復因不入故相和珅之門為所銜。至己酉京察,授浙江糧道,又緣事忤和相,未赴任即調江西。後授河庫道,終以鯁介不諧於俗,引疾辭去。公門下士,蔣相國(攸銛)、玉尚書(保)皆尤著者也。

植桂圖

編輯

先大父有《植桂圖》,徐君怡亭所畫也。齊太守梅麓(彥槐)題五古一首云:「淮南有珍木,蜿蜓在山幽。上枝棲鸞鳳,下根蟠蛟虯。此種月中來,人間安可求?仙人斫其下,丹實落齊州。先生得數粒,偶然植林丘。栽培歲月久,葉茂花復稠。八月秋風來,天香散書樓。樓中讀書子,折桂登瀛洲。何必珠作林,何必玉作疇。樹德莫如滋,即此良詒謀。郤詵已青雲,竇公未白頭。會邀姮娥宴,一醉三千秋。」幽秀之語,逼真王孟。

皖省山名

編輯

吾皖據江之上游,叢山峻嶺,山名同者最夥。今特表出之:安慶府西有黃山,潛山縣北亦有黃山(以黃魯直得名)。太平府西北亦有黃山,廬州府東亦有黃山,而池州府西南黃山,其上三十六垣,實與歙之黃山三十六峰相峙。按:歙之黃山本名黟山,唐改今名,高三千七百餘丈,盤亙三百里。人之譚黃山者,歙之外不知仍有五黃山也。安慶之黃山,形如臥象,當冶湖之口,故又名象鼻山。而甯國縣之南亦有象鼻山。潛山縣北有鳳凰山,宋王珪故宅在焉,而休寧縣西北亦有鳳凰山(一名靈鳥山,金聲讀書處)。祁門縣南亦有鳳凰山(南唐謝詮棄官居此),繁昌縣西北亦有鳳凰山,銅陵縣東亦有鳳凰山,石埭縣南亦有鳳凰山,鳳陽府北亦有鳳凰山,靈璧縣西北亦有鳳凰山,和州白雲山亦名鳳凰山,則已有九鳳凰山矣。和州有白雲山,而潛山之南、太湖之東北亦有白雲山,至東流之白雲山,則有洞可容數百人,是白雲有四名矣。安慶府東北龍山,其名最著,而太湖之西有龍山(王荊公詩「吾欲鞭龍起,為霖遍九州」是也)。徽州之西有龍山,東流之東有龍山,太平之南有龍山。徽州府之靈山,香煙極盛,每年有會,朝山者以數萬計,而池州之靈山、廣德之靈山,得此為鼎足矣。甯國府有陵陽山,所屬太平縣亦有陵陽山。鳳陽府有獨山,所屬宿州亦有獨山,而建平、六安兩處亦有獨山。休寧有東山,元趙汸築舍於上,虞集為撰記,即此山也,而黟之東山峭絕天半,人跡罕到,巢之東山,相傳為許由所居,即古之箕山,盱眙之東山,則舊名馬鞍山,是四東山之稱,亦與白雲同。若馬鞍山則更多於東山也,安慶府西北有之,滁州西南亦有之,廣德州境內亦有之,而霍山縣西北、西南、正西三處並有之,尤奇也。晉裴仙修煉於青山之中,草木秋冬皆青,仙跡昭然,今桐城青山是已,不知桓溫、袁宏之游青山,則在太平府東南也,青陽以山得名,故青陽之北有青山也,而與石印山並峙者,又有建德之青山,在古之桃州治者,又有廣德之青山。宿松之橫山在其北,建德之橫山在其東南,合之廣德之橫山、天長之橫山,又四橫山矣。桐城浮山為諸山之冠,層巒聳翠,石洞連雲,海峰先生文集中《浮山記》詳言之,而盱眙之山亦有以浮名者。滁之豐山,昔歐陽文忠所為記豐樂亭者,即指是山也,而和州之山亦有以豐名者。陡山之稱,見於定遠,而盱眙亦有陡山。涇縣之眉台、眉池,著名於眉山者也,而無為連曲如眉之山亦曰眉山。李白詩「築土接響山,頻臨宛水湄」,今甯國府南之響山也,而舒城、六安之山亦曰響山。桐城有大凹山,為平地突起,而廬江之大凹山,復以形凹得名。太湖之百藥山以白香山命名而盛,廬江之百藥山以李百藥所遊而名。建德有梅山,舒城有梅山,霍丘、含山亦各有梅山。池州有齊山,廬江復有齊山。石埭有曆山,東流亦有曆山,辨舜之耕曆山者,至今紛如聚訟焉。他若鳳陽、滁州之並有蔣山,繁昌、來安之並有三山,巢縣、鳳台、和州之並有八公山,以及得勝、荊山等名,各有所同。我國家統一函夏,地大物博,即一省之山已可概見,況按之天下之大乎?

鍾馗

編輯

終葵二字見於《考工記》並《玉藻》,不知何時訛作鍾馗,《日知錄》辨之審矣。今則專以玄宗入夢之事屬之終南進士,似更不經也。梁山舟學士有《題董旭終南進士圖》云:「一人碩且儼,兩脛偉而毳。突兀升我堂,白日吠狂犬折。咄哉唐進士,入夢要皇帝。科名亦偶然,胡乃為此厲!爾家終南山,捷徑一條在。是中鬼所聚,豈獨一方外?其鬼多尖頭,衣冠而軒騎。不比俾禮多,大可恣一嘬。市區萬餘鱗,無地著妖魅。公若伸指臂,塞破屋子大。鬱鬱非汝居,齪齪非汝對。門戶床笫間,宵晝守毋怠。狀貌各猙獰,伎倆百狡獪。徒為群兒嬲,反受鼠輩紿。莫怪變惱羞,發植齒齽齘。主人亦同袍,願告鐘先輩。爾醜人豈知,作俑畫師畫。遂令曲江仙,而作鬼伯賣。要當淬長劍,下搜虛空界。先縛鬼董孤(董旭以畫鍾馗名,而筆墨甚惡),撲殺此獠快。遊戲之筆,足以解頤。(按:詩後學士復成一短序云:「吾鄉陋俗,遇菰黍之節,凡高門大戶、窮簷近市,無不揭鐘進士像於堂壁,以辟惡厲,甚至溷圃之所,亦有進士在焉。其為狀也,或嚼鬼肝,吸鬼髓,擢筋監腦,又或刀之、鋸之、敲之。撲之,窮極變怪,靡所不至。而鬼實未嘗不時時出沒於青天白日之下。豈人見之而猶栗者,鬼見之而獨不懼乎?吾想天地間,大鬼、小鬼、新鬼、故鬼,鬼生子,鬼又生孫,族類繁夥,不可算數。鐘進士欲以一人而食盡天下之鬼,豈不難甚?且所隨從者鬼,役使者鬼,跳踉跋扈於左右者何莫非鬼,安知鐘進士當蒲觴一醉,不轉為若輩所鼓弄哉?亦可為愚且拙矣。吾欲結柳車以送之,而其骨專車不能載,吾欲漬目粽以享之,而其腹彭亨不可飽。無已,則莫若出下策以攻之。斯時鐘進士必眥裂髮指,掀髯奮袂而去,而妖麽邪魅失所依歸,因是望風而遁焉,各鳥獸散,未可知也。吾既舉前詩為鐘進士解嘲,復張此說於堂室窗戶間,候天陰雨濕鐙青夜悄時,果有嘻嘻出出嗟嗟䰰䰰者否,吾將瞪目以伺之」。此一則尤為雅謔也。又唐溫庭筠容貌陋甚,時人號為鍾馗。《日知錄》遺載,並識於此。)

徐太守祭先世父文

編輯

先世父蓮舫公卒於道光己酉閏四月十二日,五月赴至京師,余兄子箴方拜典試雲南之命,徒跣南歸,輦下諸公錫以銘誄詩聯甚夥。余曾鈔錄副冊,藏之篋衍。兵燹後久已遺失,庚午在嶺西,讀六合徐彝舟太守(鼒)《未灰齋文集》,中有祭公文一篇,傳體頌文,哀終榮始,不減潘安仁之誄楊荊州也。文曰:

維屠維作噩之歲,招搖指午之月,某等謹具牲醪,致祭於方公之靈曰:維蘭有芳,焚而逾烈。維劍有芒,折之不缺。英英我公,萬人曰桀。幽關洞開,蒙泉清洌。八歲讀《雅》,曰周公作。梁山晉望,疑出依託。仁廟巡狩,召試多士。獻冊河干,天顏有喜。賜列賢書,作官中秘。遂來荊襄,盤錯是治。白蓮天主,莽戎潛伏。公殲厥渠,弗株其族。帝用嘉之,庸爾車服。諮汝浙西,秉鞭作牧。歲在癸未,民漸於洿。擉鱉以食,產蛙及廬。我公惻然,告諸大府。懲彼吏胥,蠲其全賦。三駁三申,大府積怒。石塘甫修,輪台遠戍。祖帳峴南,士民痛心。公獨灑然,賦壯遊吟。曲澗通馬,懸岩挾龍(公遊崆峒句)。劍倚絕壁,篆鐫崆峒(公有「西至崆峒」篆章)。逆回鴟張,殺我長吏。四城鼎糜,列戍烽燧。二楊桓桓,國之將帥。我公槃槃,軍中掌記。詩唱刀頭,墨磨盾鼻。伊犁邊寒,轉餉孔艱。公告將軍,後路形孱。大營停運,軍實乃完。冰嶺千仞,凍裂人肌。天子有命,改道濟師。公謂冰嶺,天險可恃。准夷窺伺,棄之非計。將軍入告,遂格前議。逆回縶轅,論功釋愆。玉關生還,優遊湖山。有子象賢,翱翔木天。義躍酒,群季翩翩。孤臣餘生,得此已足。嗚乎鬼伯,胡相迫促。敷衽徨,敢告巫陽。絕域殊鄉,我公所傷。魂兮歸來,毋適四方。荷屋藥房,我公尚羊。粔籹飠長飠皇,我公卒嘗。魂兮歸來,欣欣樂康。嗚乎哀哉,靈其尚饗!

計吾世父之卒,邇來二十有二年矣。重展是篇,不禁感泣。又先師黃琴士先生(典五)挽公聯語云:「五年典郡,二載從軍,憶隻身由絕域歸來,教子盡成名,方期書著《蔗餘》,坐擁百城誇學富;千里江雲,三春淮雨,訪先生正落花時節,贈詩偏愛我,詎料舟回菊所,別經日痛星沉。」蓋先生為先公延至東流學署,浚師從而受業。東流為古彭澤,即淵明作宰處,名菊所。《蔗餘偶筆》,先世父所著書也。先生與世父交誼最深,故吐詞淒切乃爾。謹附志之。

論耶穌教

編輯

魏默深前輩(源)撰《海國圖志》搜采極博,其論回教、論天主教詳矣。特僅分敘事蹟,斥駁其書,而於回教、天主教源流,仍未能一一辨晰。大西洋瑪姬士輯著《外國地理備考》,總其目為五大州,曰:歐羅巴州、曰亞細亞州、曰亞非里加州、曰亞美里加州、曰阿塞亞尼亞州。歐羅巴除回回國外,其餘各國皆奉耶穌教,大同小異。亞細亞州(西藏、印度等處)。教門分歧,曰儒,曰釋,曰道,以及回回、天主、大秦、星德(亦作新德)。那內克,趣向不同。亞非里加教有回回、有耶穌、有大秦等名目。亞美里加原奉古教,自歐羅巴人前往,始有奉耶穌教者,而餘教亦復遵奉。阿塞亞尼亞有回教,有釋教,有諸神教,有耶穌等教。其說紛紜,究亦莫能詳其原始。浚師曾細考之,大要仍不出釋、道兩途。漢使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過焉耆山,得休屠祭天金人。顏師古注曰:「作金人,以為天神之主。」則不必遠引襖祠之說,可斷為天主二字之始。後《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又有五誡,去殺、盜、淫、妄言、飲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泰西人紀猶太古事,示十誡以訓民,教以事神天、敬父母、勿殺、勿奸、勿妄證、勿貪財、七日禮拜省過愆,則不必旁征天堂。地獄之說,而斷為拾釋氏之唾餘。唐建中二年大秦寺僧景淨述《景教流行中國碑》,有「三一妙身,無元真主」,按《升元經》曰:「道有大法,得之立得,是謂三一之道。」《太上素虛經》曰:「三一者,一身之虛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是以胃池體方而受物,腦宮圓虛而適真。」《登真隱訣》曰:「太極帝君寶章者,東海青童君授涓子以封掌名山。涓子剖鯉所獲,是太上召三一守形也。以朱書素,佩之左肘,勿經履汙穢,佩之八年,而三一俱見矣。三一者,三元真一君也,授其封掌之教。」《真誥》:「紫陽真人受蘇君三一元丹之道。」則不必廣窮其開生滅死之說,而斷其為竊道流之宗旨。不特此也,《三才圖會》載吉慈厄國皆大山圍繞,盤山為城,禮拜堂百餘所,出金、銀、金絲錦,富民居住皆樓臺。吉慈厄非即今之千絲蚋轉音乎?《建康實錄》吳赤烏十年:「胡人康僧會入境,帝曰:『昔漢明帝感夢金人,使往西方求之,得摩騰(名)、竺法蘭(名)來中國立經行教』。」今法蘭西非即本法蘭而名其國乎?回教自隋開皇中始入中國,《西域圖志》:「回人尊敬造化之主,以拜天為禮,每城設禮拜寺,始生教主曰天主。」劉智(明江寧人,回回)。《天方輿地經》:「東土、西土、中土,自東至西作一直線,自南至北作一橫線,兩線相交為十字形,天方當其十字交處。」今天主教十字架非即回教之支流乎?天方經典:「凡我域中,不容歐若堂。」魏氏註:「歐若堂,天主教也。」不知亞細亞州各國所奉之教,天主、大秦亦所常有,似歐若堂,絕非天主堂。總之,釋教、道教、回教,皆在天主教之前,彼蓋變化而出之,以為不立新論則不能聳眾,欲聳眾則非撇去釋、道、回回一切門面語不足以見立論之高,於是曼衍支離,患遂中於人心而莫之底止。和議既定,彼教遍行中國,愚夫愚婦從而習者,滔滔皆是。惟在地方大吏督率牧令,遇事持平,據其理之是非,化其心之畦畛。更以其暇勸農桑,興學校,野無遊手,家有蓋藏,所以固結人心者,正不在刑驅勢迫也。因閱《海國圖志》而一論之,其他書所述未見於志中,及志中所載有於吾意不合併有舛誤者,附錄於後:

《外國所奉各教名目》:羅馬天主公教,加爾威諾修教,路得羅修教,厄肋西亞國修教,德亞古教,屙瑪律回教,大秦教,星德教,那內克教,巴拉馬教,諸神教。

《地理圖考》惟於高麗國志云:「士則業儒,俗則崇釋。」幾內亞國云:「或拜山河,或奉禽獸,各從其志。」

《釋氏通鑒》云:「河州東穀有一天寺,常聞鐘聲。」當是天主堂之濫觴。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天說》一云:「老宿言:『有異域人為天主之教者,子何不辯?』予以為教人敬天,善事也。奚辯焉?老宿曰:『彼欲以此移風易俗,而兼之毀佛謗法,賢士良友多信奉者故也。』因出其書示予,乃略辯其一二:彼雖崇事天主,而天之說實所未諳。按經以證,彼所稱天主者,忉利天王也,一四天下三十三天之主也。此一四天下從一數之,而至於千,名小千世界,則有千天主矣。又從一小千數之,而復至於千,名中千世界,則有百萬天主矣。又從一中千數之,而復至於千,名大千世界,則有萬億天主矣。統此三千大千世界者,大梵天王是也。彼所稱最尊無上之天主,梵天視之,略似周天子視千八百諸侯也。彼所知者,萬億天主中之一耳。餘欲界諸天,皆所未知也。又上而色界諸天,又上而無色界諸天,皆所未知也。又言天主者,無形、無色、無聲,則所謂天者,理而已矣。何以禦臣民、施政令、行賞罰乎?彼雖聰慧,未讀佛經,何怪乎立言之舛也!現前信奉士友皆正人君子,表表一時,眾所仰瞻,以為向背者,予安得避逆耳之嫌,而不一罄其忠告乎?惟高明下擇芻蕘而電察焉。」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天說二》云:「又問:『彼雲梵網言一切有生皆宿生父母,殺而食之,即殺吾父母。如是則人亦不得行婚娶,是妻妾吾父母也;人亦不得置婢僕,是役使吾父母也;人亦不得乘騾馬,是陵跨吾父母也。士人、僧人不能答,如之何?』予曰:梵網止是深戒殺生,故發此論,意謂恆沙劫來,生生受生生,生必有父母,安知彼非宿世父母乎?蓋恐其或己父母,非決其必己父母也。若以辭害意,舉一例百,則儒亦有之,禮禁同姓為婚,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彼將曰:卜而非同姓也,則婚之固無害。此亦曰娶妻不知其為父母、為非父母,則卜之,卜而非己父母也,則娶之亦無害矣。禮云:倍年以長,則父事之。今年少居官者,何限其舁轎、引車、張蓋、執戟,必兒童而後可?有長者在焉,是以父母為隸卒也。如其可通行而不礙,佛言獨不可通行乎?夫男女之嫁娶,以至車馬、僮僕,皆人世之所常法,非殺生之慘毒比也。故經止雲一切有命者不得殺,未嘗雲一切有命者不得嫁娶、不得使令也。如斯設難,是謂騁小巧之迂談,而欲破大道之明訓也,胡可得也?復次,彼書杜撰不根之語,未易悉舉,如謂人死其魂常在,無輸回者,既魂常在,禹、湯、文、武何不一誡訓於桀、紂、幽、厲乎?先秦、兩漢、唐、宋諸君何不一致罰於斯、高、莽、操、李、楊、秦、蔡之流乎?既無輪回,叔子何能托前生為某家子,明道何能憶宿世之藏母釵乎?羊哀化虎,鄧艾為牛,如斯之類,班班載於儒書,不一而足,彼皆未知,何怪其言之舛也。」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天說三》云:「復次南郊以祀上帝,王制也。曰欽若昊天,曰欽崇天道,曰昭事上帝,曰上帝臨汝,二帝三王所以憲天而立極者也。曰知天,曰畏天,曰律天,曰則天,曰富貴在天,曰知我其天,曰天生德於予,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是遵王制集千聖之大成者夫子也。曰畏天,曰樂天,曰知天,曰事天,亞夫子而聖者孟子也。天之說何所不足,而俟彼之創為新說也?以上所陳,倘謂不然,乞告聞天主,倘予懷妒忌心,立詭異說,故沮壞彼王教,則天主威靈洞照,當使猛烈天神下治之,以飭天討。」

張爾岐《蒿庵閒話》云:「利瑪竇,歐羅巴國人,萬曆辛巳來貢耶穌像、萬國圖、自鳴鐘、鐵絲琴。上命馮琦叩所學,惟嚴事天主,精器算耳。越庚戌,瑪竇死,詔以陪臣禮葬阜城門外。劉侗《帝京景物略》雲。然又聞瑪竇初至廣下舶,髡首袒肩,人以為西僧,引至佛寺,搖手不肯拜,譯言我儒也。遂僦館延師,讀儒書。未一二年,四子五經皆通大義,乃入朝京師。其所著書,有《交友論》二十五言、《畸人》十篇、《天主實義》。同至諸人,亦各有論著。分言理、言器為二種,刻之曰《天學初函》。又所攜書七千餘卷,並未及翻譯。所言較佛氏差為平實,大指歸之敬天主,修人道,寡慾勤學,不禁殺牲。專以闢佛為事,見諸經像及諸鬼神像,輒勸人毀裂。所詆皆佛氏之粗者、誕者,有答虞德口、僧蓮池二書,頗令結舌,亦一快事。然其言天主,殊失無聲無臭之旨。且言天堂地獄,無以大異於佛,而荒唐悠謬殆過之。甲申後,其徒為耶穌教會者,男女猥雜,幾與白蓮、無為等,大非利氏之舊矣。以此為闢佛助儒,何異於召外兵而靖內難乎?要之,曆象器算,是其所長,君子固當節取。若論道術,吾自守吾家法耳。」

張爾岐《蒿庵閒話》云:「耶穌教每月數日祀天主,剪牲陳饌,隨其所有,質之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之義,僭甚矣。或曰貴賤雖殊,皆乾父坤母而為之子,先王制禮,乃大有限制,諸侯而下皆不得伸一獻以答生成,於心不有歉乎?曰:不然。天子圜丘方澤,所陳者皆四方郡國之筐篚、田野細民之拮据也。賤者修其物,貴者修其儀,普天之下,固未嘗一人不祭天地也。譬之事親,亞旅耕田,牧者豢羊豕雞豚,庖人司烹宰,婦孺潔器具、冪酒醴,奉而進之,二人之前者,宗子、方婦而已,餘人未嘗輒得至前也。苟欲事天,士大夫各勤其職,庶人謹身節用以供王稅,於義備矣。因是而推,斯民和樂之氣即為德馨,怨恫之聲即為腥聞,諸吏朘民自養者,即盜竊天地神祗之牲牷粢盛而食者也。利氏固解人,當時何不以此告之?」

《海國聞見錄》:「東南洋諸番,惟呂宋最盛。因大西洋幹絲臘(即幹絲蚋)是班牙(即西班牙)。番舶運銀到此,交易島番,土產雲集。西洋立教建城,聚夷族,原系呂宋土番。」按:徐松龕中丞《瀛寰志略》引「呂宋原系土番」句節刪不清,黃可垂《呂宋紀略》雲呂宋為幹絲蚋,當是千絲蚋據呂宋地。觀《聞見錄》及《紀略》後載可知。

《海國圖志》引趙氏翼《簷曝雜記》:「天主堂供天主如美少年,名耶穌,彼中聖人也。像繪於壁而突出,似離立不著壁者。」按《建康實錄》曰:「一乘寺,梁邵陵王綸所造。梁末賊起,遂延燒。陳尚書令江總舍堂宇寺,今之堂是也。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跡。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即平。世鹹異之,乃名凹凸寺。」今洋人用藥水映人像於鏡中,及一切畫冊,望之無不凹凸隨形者。趙蓋未知西竺法耳。

李衛《改天主堂為天后宮碑記》、丘嘉穗《天主教論》、沈大成《讀通典職官》,其貶斥與楊光先同。惟趙翼《天主堂說》頗有原委,《海國圖志》均未載。

王昶《金石萃編》謂《景教碑》西洋與大秦相距遼遠,似不能合。不知其地雖遠,其教可傳。如亞美里加州亦何嘗不因歐羅巴人到其國,遂習耶穌教耶?今之航海來中國者,其相距不更遠耶?昶又謂《唐傳》載波斯國俗,似與今回回相同。碑稱「常然真寂,戢隱真威」等,真字不一而足,回回禮拜寺亦謂之真教寺,似乎回回之教,未始不源於景教。其說更謬。回回入中國,見於《隋書》,景淨《述景教碑》在唐時。天主教實從回教變幻而出(前已載明)。昶又謂碑稱景教,景字之義與景星、景光流照之義相符,是真三家村學究解高頭講章語。道書具在,言景字者多矣,昶何以不一寓目耶?

國子

編輯

《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此公卿大夫之子弟名曰國子也。《左傳·僖二十五年》:「衛人伐邢,二禮從國子巡城,掖以赴外,殺之。正月丙午,衛侯毀滅邢。同姓也,故名。禮至為銘曰:『餘掖其國子,莫餘敢止。』」杜註:「邢之正卿國子。」後世以國子名官,殆仿此。馮惟訥《詩紀·古銘詞》中遺未收入。

政由葛氏

編輯

蜀後主謂諸葛公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葛氏之稱特奇。

容甫書函

編輯

汪容甫先生(中)乾隆丁酉科拔貢,湛深經學,以科名為不足重,遂不求進取。稚存太史詩中所謂「不敢隨車試大廷,頭銜應許號明經」是也。先生恃才傲物,多所白眼。畢秋帆宮保撫陝西時,知先生名而未之見也。一日,先生忽以尺書報之。宮保拆視,乃箋紙一幅,上僅書四句云:「天下有中,公無不知之理。天下有公,中無窮乏之理。」畢公閱竟大笑,即以五百金馳送其家。先生之曠達,宮保之禮賢,時兩稱之。先生子孟慈太守(喜孫)為先世父丁卯同年,余侍先世父時嘗聞斯語雲。

管夫人畫卷

編輯

管仲姬工繪山水人物,人罕知者。先世父曾藏其《海靈朝龍王》紙本卷子,長一丈餘。島嶼蒼茫,洪濤洶湧,幅中黿鼉若者,龜鱉若者,魚若者,蝦若者,蚌蛤螺蜃若者,大而至於巨鼇怒蛟、長蛇封豕,(似江豚而圓黑。)出沒隱現,神氣勃勃。復有鬼怪騰踏波浪間,若金銀,若珠貝,若珊瑚、木難,或頂於首,或負於背,或捧以玉盤,或裹以素綃,爭作供獻狀。千變萬化,不可思議,令觀者目奪神駭。而章法細密,傅染雅潔,實為收藏家不可多得之品。宋三百年,宗室中惟趙仲輗妻和國夫人王氏與仲姬皆稱書畫名手。王氏真跡傳者絕少,仲姬所傳者亦只蘭竹二種。若此卷,則世所僅見也。世父卒後,卷歸先兄子應先生。咸豐丁巳春,兄避兵亂居懷遠,猶攜以自隨。未幾兄病歿,懷遠亦陷,大約付之劫火矣。高要何叔度(元)《江上萬峰樓詩鈔》載管夫人墨竹畫並自書一絕云:「夫君去日竹初栽,竹已成林君未回。玉貌一衰難再好,不如花落又花開。」款署「管仲姬寄子昂君覽。」叔度題云:「至今見者猶銷魂,何況泥裡你我人。」頗有風趣,爰附記之。

歙肩

編輯

《後漢書·張衡傳》:「捷逕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幹進苟容,我不忍以歙肩。」歙肩,即脅肩也。

䀈領

編輯

居䀈,獸名,似蝟,毛赤。䀈音「𧝞」。《山海經》作居䀈。《韓詩外傳》:「昔者,舜甑盆無膻,而下不以餘獲罪。飯乎土簋,啜乎土型,而農不以力獲罪。麑衣而䀈領,而女不以巧獲罪。法下易由,事寡易為功,而民不以政獲罪。」

  ↑返回頂部 卷二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