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藥泉集
第八
作者:南九萬
1723年
第九

疏箚

編輯

辭特拜領議政疏甲戌四月五日在結城

編輯

臣於今月初四日。祗受史官齎來有旨。雲今以卿拜議政府領議政。卿其斯速乘馹上來者。伏以臣庸愚譾劣。百無肖似。而猥荷洪造。曾蹄極位。覆敗之災。勢所必至。妄言脫口。自速嚴誅。而聖恩如天。罪止流竄。追尤省愆。感悔次骨。而在配未幾。又蒙全釋。還歸田裡。優游有年。隨便飮啄。歌詠德澤。庶畢餘生。圖報結草矣。不意今者收召有命。而處分卒急。瞻聆驚愕。況臣身當何以自定。神飛魂越。五內無主。受恩如罪。匪福伊殃。靜言思之。莫測端倪。非敢恤私。憂實在國。臣之無狀。聖明已悉。旣誤於前。其可再又。臣雖冥頑。亦具心腸。焉得抗顏。復入脩門。然此陳籲。猶以國體義分言之耳。且臣沈年痼疾之狀。已到十分。更無餘地。天威之下。不敢列錄症情。以煩上聽。而跬步之間。亦不能自運。肢體宛轉牀席。只待朝夕溘然而已。遙望象魏。若隔天上。雖欲一進玉陛。扣謝恩命而退。亦不可得。席藁涕泣。伏俟誅罰。蒼黃逼塞。言不暴心。伏乞聖明哀憐閔惻。收回恩召。使天覆之慈。及於一物。而更卜賢德。以幸國事。臣不勝震慄戰灼之至。

到城外辭職疏四月十七日

編輯

伏以臣孱骸縷息。朝夕待盡。嚴畏分義。冒死作行。賴天之靈。倖免殞斃於路次。發程六日。今始來及城外。魏闕入望。就日益急。況伏聞壼位新復。擧國欣慶。臣子起居之禮。亦不宜一時少緩。臣之陋穢之疾。只是微命所關。今到此地。不敢復言。而第伏念今者天心廓然。萬景俱新。當此時傾否回泰之幾。專在於輔相之得其人如何耳。此豈臣之才分素望所可萬分之一可以承堪者耶。臣之一身。雖陷於罪戾。萬被誅戮。固不足惜。而臣身之顚敗。國事必將隨之而傾覆。臣於此跼天蹐地。終不敢冒進。不得不更煩籲號於父母之下。伏乞聖明深量時勢之艱大。且念賤臣之殘劣。亟命遞臣匪據之職。更求匡時之才。國家幸甚。臣竊效晉臣固辭臨軒之召。敢陳漢相涕泣推印之誠。不勝憂怖戰灼之至。

陳情勢辭職箚四月二十八日

編輯

伏以臣於再昨。以鞫廳事請對也。到闕下伏見禁府公事。有張希載嚴刑得情之命。臣之淺慮。竊以爲古之治獄。親與老貴者。有不忍加以拷掠之刑者。則以衆證定其罪。乃是法例也。今此希載所坐則乃自上親見其札而問之者。其爲明白。不啻衆證而已。以此照勘。自有其律。至於必欲取服。輒加血肉之刑。於心終有所不安者。至於閔黯則自禁府旣以判付取供不服矣。若欲取服則亦當加以刑訊。毋論國朝遠事。近若許積爲堅之父。吳始壽假託異國之言。誣及先王者。猶不加刑訊。則今黯之所坐。未必有加於彼二人。而況其事之明白。出於聖明親見其札。則亦不待衆證而可定者乎。臣之陳達之意。本出於此。而聖敎有希載以再下判付定罪之命矣。入侍臺官誤聽聖敎以還發配所之不可。爲引避之語。處置臺官。亦因其避。以不可還配爲言。咫尺承命。其錯聞猶如此。而況外人之傳說者乎。然而入侍臺官。旣以不能爭執。引避見遞。仍囚嚴覈之請。又發於臺章。臣之率爾陳啓。有咈執法之論大矣。不勝惶恐。且臣有積年沈淹之疾。而猝承恩命。且値朝著空虛之日。忍死趨朝。奔走累日。疾病轉劇。殆將頃刻垂盡者然。鞫廳推問。何等重大。而以臣病劇。連日不得開坐。臣罪益合萬殞。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謝物議。以延殘喘。不勝幸甚。

因金時傑疏待罪箚四月二十九日

編輯

伏以臣昨日陳箚。非但爲臺啓之未安。以癃疾之身。連日奔走。從前宿疾。挾感重發。以致鞫廳之坐。連日頉稟。臣實惶恐。不知所出。不得已祈懇於聖慈之下。而批旨例下。未蒙許遞。所患賤疾。夜間尤劇。決無回蘇之望。方欲更陳血懇。早得處分矣。卽伏見問事郞廳金時傑疏本。歷擧獄情之疏漏。法例之乖舛。不一而足。人臣職分。雖於尋常獄囚。無不服念。必要審克。而況逆獄鞫問。何等重大。而乃敢曲爲周遮。以爲速了之計哉。臣雖孱劣。名曰大臣。專斷鞠問。則一任一知事之所爲。而不得爲有無者。不但失職之罪。其爲沒身之羞愧爲如何哉。干連人等。不得請拿之意。獄事虛實之形。臣旣與鞫廳諸臣細達於榻前。而聖明亦已允許矣。臣於此何敢更有所察察言哉。臣之罪戾。當被沈族之誅。臣之疾病。卽有垂絶之狀。伏乞聖明先遞臣職。下臣司敗。以正王法。不勝幸甚。

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者金時傑之疏。專出於喜事也。首尾遣辭。一則曰文重。二則曰文重。齮齕兵判。無所不至。而又曰雖以委官之尊。不能沮止。此則侵逼參鞫之大臣也。予於是尤不覺駭然。而亦慮卿心之不安。才已有問於政院者矣。令觀箚辭。果以此事。大段引嫌。而至有當被沈族之誅等語。心切愕然。無以爲喩。噫。卿等之心事。予固洞照。則情外傾軋之論。何足介懷乎。卽今朝著有同草創。此時倚毗。實在大臣。卿其宜體至意。深念國事。安心勿辭。亦勿待罪。速出論道。以副如渴之望。承旨李東郁傳諭

別諭後書啓五月四日

編輯

傳曰今日國勢。可謂岌岌乎殆哉。更張之初。有同草創。雖君臣上下聚精會神。孜孜圖治。猶懼其不克。而不幸鬧端橫生。疑人太甚。致令大臣諸宰。一時引入。廊廟殆空。景象不佳。言念國事。幾忘寢食。然念前後批旨。業已開釋。嘵嘵浮議。何足深咎乎。噫。夫人之情。屢經事變。自有懲毖之心。況十數年來。朝著之數數反覆。究厥所以。寔予燭理不明之過。予方深悔。旣往痛自刻責。快祛疑阻。務盡誠意。願卿須勿以予言爲不可信。而亦自惕厲。展布所蘊。上下有交修之美。國家致和平之福。實區區冀望於今日者也。卿其念哉。勿之介懷。俟得少間。卽起視事。毋孤心腹之諭。承旨李東郁傳諭

伏承近臣傳諭聖旨。敷心腹示誠懇。不啻十行而已。奉讀感激。五內如裂。自古未有上以誠待下。而下不感者也。況臣所處之地爲如何。而專守拘滯咫尺之分。頑然無所動念哉。臣子之道。身非己有。事窮勢迫。無容他辭。今臣一出之後。雖卽陷重戮。亦有所不敢恤者。然臣狗馬之疾。困篤至此。只恐未報天恩。先塡丘壑。以此悲泣。情不自勝。

請收金時傑罷職遞徐文重知義禁箚五月六日

編輯

伏以日昨近臣來傳聖諭也。臣極知罪戾之不可自贖。人言之不可不恤。而卽今國事之潰裂。誠是古今之所未有。聖明乃以幾忘寢食爲敎。獨使至尊憂社稷者。此誠臣等之罪也。臣於此不敢更計其他。旣以一出仰對。而第狗馬之疾。尙在危苦之境。不能卽日造朝。其耿耿危衷。何敢一刻弛也。昨聞禁府諸堂上。一日之內。三承召命而並不進雲。此皆臣居於百僚之右。首先誤事。波及諸人之故也。慙惶憂悸。尤不知所出焉。臣竊念諸臣一味惶恐。終不敢承命者。非但以誤事引罪。且似有甚不安者。何者。國家之有言路。猶人之有血脈。言路絶則國亡。血脈斷則人死。此必然之理也。金時傑之疏。旣是指斥臣等。則其言之虛實是非。非臣之所敢論。然使殿下得聞其所不聞。則實是今日之言路也。言可用則用之。言不可用則置之而已。何可先加罪罰。使一線之言路。乃至於阻塞也。斥逐言者而使被言者晏然於其職。誠有所不敢者。伏乞聖明收還時傑罷職之旨。以示優容言者之意。然後昨日三招不進之禁府堂上。更命政院。以屢棄君命。別爲警責。更招出仕。使稍存朝廷體貌幸甚。至於兵曹判書徐文重則言者之言。非但與諸臣一例汎擧而已。其密囑郞官。近上用杖。欲罪人之速斃雲者。郞官必有其人。參聽亦必有證。自朝家不可不一番辨覈。以定其虛實。然後文重之進退。乃可議也。勢難與諸堂上同其去就。今姑許遞其金吾之任。而差出其代。亦似可矣。臣以同罪之人。如是仰陳。極涉猥越。固知本罪之外。又將添罪。而伏想聖明憂勞於上。心腸如焚。冒此進言。尤不勝戰灼俟罪之至。

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病裏憂國。陳白甚當。可不依施哉。卿其須體前後之敦勉。安心勿待罪。俟得小間。出而論道。以濟時艱。

陳情病辭職箚五月二十七日

編輯

伏以無狀小臣。濫蒙不世之恩。收之罪廢之中。置之百僚之首。非但才分之萬分不堪。抑亦筋力之實難支撐。但因國事鼎新。聖諭敦迫。不得不出而承命。而誤事於前。屬疾於後。自分鈇銊不加則纊息必絶矣。不意聖度如天。不加嚴誅。醫來問疾。優渥稠疊。身旣縻職。不卽死則又不得不出。而形容氣息。直未冷之行屍耳。著衣束帶。雖外似人形。其中則昧然昏然。茫無省識。循常擧行公事。尙不可總察。而況莫大之獄。其敢望出入之無失乎。只緣朝中無他大臣。不得已連日按問。而繼而思之。謂國無人。濫居不稱之任。使重獄旣誤而復誤。終至於不可救藥之地。則臣身之被罪。固不足言。其於國事何哉。且伏念臣於鞫廳開坐。推案未下之前。伏見曾前咸以完所告各人供辭。則其中有密旨下於南政丞之語。其所謂南政丞者。卽臣也。密旨之下不下。聖明在上。臣不敢更辨。而在臣之道。其爲驚惶駭怖。爲如何哉。臣又有賤從弟南從萬者。其名亦在於各人所告聚銀中。臣臣已驚悸矣。昨日李時棹與閔章道面質時。從萬之名又出。毋論其事之虛實。臣決有所不敢晏然參鞫者。伏乞聖明俯諒微臣神識之消亡。疾病之困劣。情勢之危苦。亟命刊去臣名於朝籍。俾得歸死於畎畝。而益加誠禮。敦召在外之輔臣。改卜賢德。以成交修之治功。不勝幸甚。

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不我遐棄。出而視事。欣慰良深矣。乃者引嫌之章。若是其過。還切愕然。無以爲諭。至於密旨之事。構誣手段本自如此。誠未滿一哂。而仍記昔庚申之獄。尹鑴網打異己之箚。下於鞫廳。使與鑴之他罪。一體訊問。而故相臣閔鼎重之名亦在箚中。故初雖引嫌。及承批旨。仍卽同參。今卿所遭。與此一般。則尤無不安之嫌也明矣。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辭。速出行公。以副上下之望。

陳張希載事筵奏閏五月二日鞫廳請對時

編輯

張希載自禁府推問時。有嚴刑得情之命。而臣適於其時。以鞫廳事入侍。故以遽加血肉之刑未安之意。仰達矣。厥後又有酌處收議。臣又不敢以聖敎爲不然矣。今則希載移於鞫廳。臣自爲按問。而累次嚴問。終不吐款。以獄體言之。請刑之外。無他可言。然臣旣獻議於前而請刑於後。則非但所言相左。心甚不安。臣之本意。初非爲希載發。而前日啓達時。惶恐不敢盡言矣。事雖有難言者。殿下旣置臣此位。則何敢不盡所懷於咫尺之下乎。蓋希載諺書。非自達於殿下者。必有所由上達之處。今以此罪刑訊希載。則其勢安得不延及於禧嬪耶。禧嬪今日之心。以恆人之情推之。其惶恐畏懼之心爲如何。而同氣之人。受刑於牢獄。其事且連於自己。則憂怖之心。想必無涯。袁盎霚露之慮。亦安知其必無。禧嬪若是其不安。則其於王世子。亦豈平安耶。己巳以後尊卑易位。人情久鬱矣。及至今日。聖上覺悟。名分已正。從前百事。今可勿論。只祈中宮殿下有樛木之恩於禧嬪。禧嬪盡小星之禮於中宮。王世子之盡孝於中殿。亦如漢章帝之於馬太后。宋仁宗之於劉太后。是臣子日夜區區顒望之血誠。而今若因希載之獄。以致漸次不安。則日後宮闈之間。雍穆和平。亦何敢必保其一毫無歉也。臣之本意如此。故於希載不得以盡法仰請。物情大以爲拂鬱。皆曰希載所坐。是何等極罪。而乃可以世子至親。有所容貸耶。此言誠是矣。守法之論。臣何敢不服。而爲國家深思過慮。不得不出於此矣。臣且見希載於章道所通小札事。章道雖不服。而希載則卽爲吐款。並與其所答之言而一一直告。獨於流入諺札事。以自上親覽。不可隱諱之意。累次嚴問。而欲言不言。終不明白吐實。此雖因章道父子哀乞敎誘之致。亦似出於慮其就服之後。有所延及故也。鞫廳完議之啓則本無各陳所見之例。故今與禁府堂上及兩司諸臣入對。以俟聖明各詢諸人而裁處矣。上曰予之酌處之意。亦在於大臣所言之內矣。○臣纔以愚妄之言。有所陳達。而此外亦有所深憂者。殿下於世子。有宗社萬年之託矣。不可不有所顧藉於禧嬪。今若以全無慰安之意。示之於下。則宮中之人。亦必無嚴敬之心。若然則今此干涉事外。前頭罪過之層出。又不可量。若到此地。殿下亦何以善處耶。帝王家例有此患。故唐德宗有所不悅於太子。李泌請勿令左右得知者。慮此故也。殿下於此等事。豈可不長慮卻顧。曲爲之防。預爲之所耶。臣且念殿下臨御十四五年。未有繼嗣。群心之憂悶。如何可極。而世子當其時誕生。若有不欲爲殿下臣子者則不可知。不然則孰無欣聳仰戴之意。而元子定號之時。事太急遽。故諸臣或有持難者。若其本意則斷斷無他。而己巳一番人爲讒說者。乃以世子爲渠等所獨屬心。而他人則有不然者。故罔測之禍。至於己巳五月而極矣。今若事或有礙於世子。有所不安而不能預慮。以致他日果有難言之事。則無乃與己巳一番人所言。爲髣髴之歸耶。此又今日臣子所當不顧死生禍福。而竭誠致力之地也。上曰大臣所言亦是予意。予豈不知其所達之意乎。希載依前酌處判付處之可也。

因朴尙絅疏出城外待罪疏閏五月十一日

編輯

備忘記。噫。政在草野。本非國家之美事也。矧今中壼復位。姦黨逬裔。國是旣定。懲討已嚴。則又非一儒生之續續陳疏。妄有所干預者也。大凡天下之事。一主於快活。而鮮有得其中者。喉司之陳啓。詞臣之撰述。斷無他意。予所洞燭。而乃以臣子不忍聞之說。抑勒句斷。至於正淑等之處罪。元非干涉臺位者。則未知所謂鉤覈者何事也。至若離間圖廢等說則隱然語逼寡躬。實無顏面以臨於民上也。噫。當己巳出就私第之後。黯之矯誣王言。造言流入之罪。希載聽受傳說之狀。固已昭著難掩。而若其離間於君父之前。圖廢於未廢之前。則不但無一毫近似者。後漢光武,皇明宣宗之世。未聞有此等說話。顧予涼德。縱不敢擬議於二君。而試以更張之初。布告中外之備忘辭意觀之。足可知寡昧之本心。而尙絅之獨不信君父之明敎。而必欲臆逆情外。擬之於不當擬之地。辭氣之間。全不稱停。已極駭然。而所以罪狀大臣者。無所不至。一則曰引用於庇護逆賊。是其心只知有希載。不知有殿下中宮。而並與亞聖而誣之。可勝痛哉。一則曰不幸爲大臣所誤。至下減死之敎。街謠巷譏。首及於庇護希載之人。大臣之獨排輿論。且犯衆怒。發死力而爭之。以爲塗一時耳目之計。抑獨何也。一節深於一節。詬罵殆同輿儓。其他侵斥諸臣。亦無所顧藉。噫嘻。此何人斯。而乃敢縱恣無嚴至此哉。予當一一辨破。以明其不然也。噫。希載之罪。不是暗昧。則寧有容貸之心耶。此斷非曲爲希載地也。抑有說焉。若使希載伏法。事端展轉。世子大不安於心。則到此境界。大小臣子惶恐罔惜。已不可言。而父子之至情。其果安乎。不安乎。噫。國母之受誣。誠不可不辨。而世子一國之本。父子五倫之首。尙絅亦一臣子。而於此莫重之二大義。略不動念。惟汲汲論議者。抑獨何哉。頃日備忘中。以爲世子不廢定省之禮之敎。今日希載酌處之敎。前後意思。自相照應。曷嘗動大臣之言。遽下減死之命。而大臣之意。亦予之意。安敢庇護希載而發哉。予之此心。固已料量。守之如金石。終不可撓奪。而臨大事不變志。自是大臣之職。則於此關係至重之事。予亦知領相之意莫或變改也。噫。深悔旣往。治化更張。圖任舊臣。情志流通。正宜保合大和。期臻無疆之福。而幺麽一腐儒。乃敢挺身自當。疑君父而輕朝廷若是之甚。如此乖激之言。不思所以隄防。則亂我國家之漸。從此始矣。論議岐貳之漸。從此起矣。此疏還出給。朴尙絅姑先停擧。

伏以昨聞楊州儒生呈疏政院。論希載,黯等事雲。而原疏未下。故未詳措語之如何。只自驚怖俟罪矣。卽見儒疏。且伏見備忘記。聖明所以辨釋疏中辭說者。更無餘蘊。臣於此捧讀嗚咽。血淚交頤。臣雖有喙三尺。復何言哉。但念儒生之罪狀臣。雖多深文。至於希載,黯之不加刑訊。人情之憤鬱。實是中外之所同然。非特一鄕儒爲然。營護希載。不明國母之誣雲者。雖末減其罪。猶足滅身而有餘。殿下雖曲加容貸。祗所以益咈人心。尤增臣戾。臣何敢仰恃寵靈。不畏人言。晏然於具瞻之地哉。玆敢出伏城外。席藁陳章。伏乞聖明亟命鐫臣職名。放還田裡。使之得保首領。從先人於丘墓。不勝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朝者備忘記中。業已辨釋之詳矣。夫復何言。但念金時傑喜事之疏。已惹一場鬧端矣。曾未數月。尙絅之疏繼起。而其語意之深險。不啻十倍。投石助瀾。汲汲如狂。致令大臣出仕未幾。旋又狼狽。蒼黃出城。爻象不佳。予竊恐若此不已。國事日益潰裂。論議日益乖激。待罪之章。日徹於上。而靡所底定也。此豈但卿之不幸而已。實國家之不幸。然而此時寡昧之所以倚毗者。不過二三元老。則豈因情外之誣詆。過自引嫌。以孤勤懇之旨乎。言出心腹。卿宜體諒。安心勿辭。亦勿待罪。從速入來。勉副虛佇之望。承旨洪受疇傳諭

因朴尙絅疏出城外待罪疏[再疏]閏五月十三日

編輯

伏以臣於昨日。再承承宣之傳諭。非但恩數異常。惶恐罔措。抑且意竭辭窮。無以奉復。只以短疏陳暴爲對矣。玆敢更瀝血忱。仰首鳴號。惟聖明之垂察焉。臣雖極無似。旣當此任。則一心耿耿。唯在圖報萬一。凡於死生禍福。本不敢有所計較。而況一時人言之詆斥。何敢有所介念。以爲規避之計哉。然被人之言。亦有輕重。吾之所執。自知其必是。而人之爲言。亦知其必非。則此不足恤也。聽於輿人之誦。以我爲是。而以人爲非。則此不足恤也。我雖有所失。其事不至重大。人之言之者。只出於相規攻闕之意。則此不足恤也。所失雖大。自量才分。可以補過於後而收桑楡之功。則此不足恤也。今臣所遭。於玆數者。皆無與焉。若然而承恩命更進則直是貪戀榮祿。喪失廉恥。辱身而負國而已。臣雖萬萬庸下。實不欲爲此無狀底小人。殿下亦何取此等人。以置百僚之首哉。今雖國事草創。莫可收拾。與其置臣而益有所傷。無寧退臣而更圖其新。今臣之號泣請命。亦非敢忘國。實所以報國也。且殿下雖敎以洞照心事。自古人臣恃上之知。不顧衆怒。及其罪極莫救。終陷於大戮者無限。且臣之敢此煩籲。乞蒙哀憐者。亦恃聖明或諒臣心之無他故也。不然呑聲隱默。坐待鈇鉞而已。亦何敢費此辭說。仰徹於黈纊之下哉。臣危厲薰心。悲苦盈腸。而不敢一一塵累於天聽。伏乞聖明俯加裁量。亟命鐫罷職名。放還田裡。毋致重誤國事。不勝幸甚。臣無任涕泣哀懇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之批。罄竭所蘊。而只緣情志不孚。丐免之章愈懇。缺然且慙。無以爲諭。噫。卿心之斷斷無他。不惟寡昧之洞知。亦可質於神明。則於卿寧有一毫不安之端哉。矧今大禮迫近。決不可一向退在而恝視。卿其宜體此意。安心勿辭。卽速入來。以副如渴之望。承旨黃欽傳諭

書啓

編輯

聖上革新之後。所以開示悔悟之端。冀成保合之治者。實足以透金石而感豚魚。臣於此際。首膺收召。雖知才分萬萬不及。其欲承聖明之意。贊一分之力者。亦曷可涯量哉。唯其見識昏塞。不知義理之所在。誠意淺薄。無以孚信於衆心。以致拂人情而招人言。至於此地。然猶遲回近城之地。不敢爲決然之計者。徒以受命都監之役。冊禮已有期日。如得遞此匪據之職。則願以西樞散班。與於率舞之列矣。今此聖批亦以大禮迫近爲敎。此誠臣之志也臣之願也。至於復入廟堂。與聞國政。臣雖欲強顏冒進。其於公議之嚴何。其於貽辱國家何。區區血誠。唯望天鑑之照臨。惶恐涕泣。不知所措。

因朴尙絅疏出城外待罪疏[三疏]閏五月十四日

編輯

伏以臣於昨日。旣上疏本。又於近臣傳諭之還。悉暴微衷。而天鑑未燭。不卽斥罷。且以兵曹判書擬薦政官。至於再度來問。顧念臣方泥首請命之不暇。何敢與聞於此等事耶。今臣所遭。非但儒生之詆斥而已。伏見持平鄭澔之疏。辭意尤嚴。其所謂平問之下。自相掩覆雲者。正指希載事。而其上下論斥之語。無非人臣之極惡大罪。況臣又其滿庭諸臣之首也。臺臣之疏。卽一彈章。臣雖欲冒昧更進。其可得乎。殿下於徐文重。知其決不可出仕則亦遞之矣。兵判尙然。而況首相乎。伏乞聖明俯諒臣悶迫窮蹙之狀。卽命鐫改臣職。無令國政曠廢。千萬幸甚。臣情急勢危。不敢更陳支辭。惟聖明之矜察焉。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言念今日之國事。良可於悒。以幺麽一書生。而敢爲敲撼朝廷。泮渙至此。無非王綱陵夷。國體不尊。有以致之。厥咎在予。大臣奚罪。矧今卿等所遭。不惟寡昧之洞知。其萬萬情外。問諸在朝。而皆曰至冤。則一種眩惑疑亂之說。何足有無於其間哉。至於鄭澔之疏語。亦不過掇拾乖激之論。又何足介懷耶。卿若不諒前後勤懇之旨。過自引罪。莫或改圖。則予將誰與爲邦乎。實不知稅駕之所也。特遣天官之長。申誥心腹之辭。卿其須念國勢之岌嶪。大禮之匪遠。安心勿辭。擬薦。從速偕來。以副上下之至望。吏曹判書柳尙運傳諭

請收疏儒遠配諫臣特遞箚閏五月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於昨日。伏蒙不世之異數。至有特遣天官之長之命。且伏聞筵中聖明憂勞之敎。臣子分義。身非已有。不得不顚倒入城。一身廉隅。前頭狼狽。俱不敢復顧矣。雖然於其中。亦有可爲不可爲者。若昨日兵判薦望事。身旣入城。猶是可爲者。至於未了之鞫獄。則身負何許罪名。而乃敢復蒞其事。在殿下體下之道。亦何忍使臣冒此罪治此獄。使之益陷於蔑國言無忌憚之罪哉。今臣入城。旣迫嚴命。而且緣冊禮之當前故也。其他國事。固不敢有所參涉。而至若昨日疏儒之遠配。諫臣之特遞。實是聖朝過中之擧。其事且緣臣而致。則臣雖在負罪悶蹙之中。又安得默然而已乎。尙絅疏中諸說。皆是人人所云云不已者也。初非元無事端而白地構出之比。特其言之太深。責之非情耳。至於言臣罪過者則尤是衆論之所同然。兩司亦以此方爲爭執。雖以臣心言之。亦知其論之不可無。在殿下處之之道。雖或不卽聽納。亦宜扶植之不暇。何可以威怒而折之。重法而繩之哉。至若諫臣之請收停擧。其在臺閣體例。每以言路爲重。此自是循常職事。亦何必加以聲色。至於特遞哉。且念殿下雖以浮議之盛於今日爲敎。臣則以爲不然也。雖以堯舜之盛時。亦立誹謗之木。雖以子產之治鄭。亦有鄕校之議。人口之嘵嘵。所自來遠矣。唯導而宣之則人情通達而其國興。壅而絶之則人心鬱結而其國亡。此古今之至戒。而事勢之必至者。以殿下之明聖。胡不念及於此耶。且殿下以浮議與讜論。分而二之。臣則亦以爲不然也。自古惡浮議而罪之。其害必並及於讜論。所謂烏鳶覆巢。鳳凰不至者。良以此也。臣旣以昏識。誤國事於前。而又緣臣身。使言者被罪。一時迷錯。其罪或可貰。而使言路閼絶。人心憤激。終至於危亡之域。則臣安得以一身之誅戮。謝其罪一分哉。伏乞聖明。深念前古之鑑戒。人言之不可以威制。亟命有司。收還疏儒遠配之命。且於旣遞之諫臣。卽賜牽復。以定人心。以延國脈。不勝幸甚。

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體予至懇。卽日入城。竊自幸情志之交孚。國事之庶幾矣。今者鞫獄不敢復蒞。國事不敢參涉之語。實出於意外。愕然之心。可勝雲諭。噫。參鞫諸臣之屢遭狼狽。曾所未聞。此豈今之大臣不如古人而然哉。職由於世道之日降而人心之日渝。則卿之引嫌。旣涉太過。至於以浮議而廢國事。尤是萬萬無此理者。以卿休休之量。胡不念及於斯耶。箚中所陳。固知出於憂愛之忱。而第尙絅之立言造意。極其陰險。必欲空朝廷而後已。此而不罪。何以爲國家。朴權之特遞。不過一時糾警之意也。卿其亟遵前旨。安心卽出視事。毋孤如渴之望。承旨傳諭

辭職兼請敦召右相箚閏五月十八日

編輯

伏以臣於三昨。謹上一箚。仰陳血懇。誠未上格。未蒙恩遞。反蒙承宣之傳批。臣於是乎聞命戰懼。不知所出。欲出而蒞職則事勢之礙阻。有若牆壁之在前。欲更陳情實則非但辭意之窮竭。反爲誤恩頻繁之歸。前卻俱難。語默皆罪。日月雖明。重蔀莫照。天地雖大。眇身靡容。臣之情勢。誠可謂深可哀而重可悶也。昨今二日。雖連以冊禮習儀。不遑他事。然而聖明之所以責臣入城者。非欲臣優游自在。延過時日而已。臣於此安得不又有呼天之訴也。念臣前後所遭之人言。聖明旣已開釋無餘矣。雖臣亦不敢自謂臣罪果如言者之言。然而市中之無虎。三人成之。曾參之不殺人。三至而投杼。臣之見疑於人。已及再矣。若又至三則殿下亦難屢赦之矣。唯膏斧湛宗。是俟而已。又何敢復言一去字乎。今臣知殿下不必疑臣。而求去者。所以全其進退之節。今殿下雖不必疑臣。而許退者。亦所以全其君臣之義。伏願殿下俯諒而垂察。亟命遞改臣職。使國事不至於重誤。衆怒不至於更激。此實關國家大體。豈爲臣一身私計耶。且臣竊伏聞古語云偏聽生姦。獨任成亂。以此雖虞朝之命官。必曰稽衆。成周之立政。亦有三宅。是以皐陶之所言。大禹曰吁。周公之所爲。召公不悅。此所以各悉心力。長短相補。以成交修之功者也。上古尙然。而況於後世乎。今臣適當改紀之初。首拜相職。獨以一身任國之重者。至今三閱月矣。設令臣賢如王陵。而無陳平之相助。才如姚崇。而無懷愼之鎭俗。難望其言皆得中而事皆合理。而況百不如人。萬萬不及者乎。臣之畏此悶此。固已久矣。然殿下於在外二大臣。招徠誠禮。夐出千古。前後諭旨。可感神明。意謂二大臣幡然而起。不俟終日矣。今聞左議政朴世采附奏承旨。庶幾有俟間登道之意雲。不勝欣幸。而至於右議政尹趾完則亦欲於坤聖受冊之日。舁進城外。而自量疾病。無辦得之望雲。其疾病之危苦則誠然矣。聞其沈年難瘳者。唯腳疾爲重。其他症情則亦不無緊歇之往來。距京城未滿果腹之地。豈無一致身之少間耶。且殿下之必欲致之者。亦豈在於氣力之強健。步趨之便利耶。伏望殿下以此意明降指揮。且賜便輿擔人。使之安意作行。而赴朝之後。亦用故相臣李尙眞前事。賜舁於闕中。賜扶於引對。則以趾完體國憂時之誠。亦何忍終始不起。孤負虛佇之至意哉。伏乞聖明加意而亟處之。幸甚。

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予意已竭。更何多誥。卿若一向引入。不思所以弘濟之道。則是使予將不免憂勞而成疾。以卿平日體國之誠。胡不念及於斯乎。今日紀綱。雖曰陵夷。如非別樣無狀底人。必欲角勝浮議。乖亂國事者。決不敢復售傾軋之態也。箚中所陳右揆事。正合予意。可不留心焉。卿其須體如渴之旨。亟斷巽讓之章。安心卽出視事。以濟時艱。承旨洪受疇傳諭

辭獨按鞫獄仍辭職箚六月十一日

編輯

伏以臣於昨昏。伏見禁府郞廳來示擧行條件。有令臣獨爲議啓鞫獄諸囚之命。噫。卽今僚相皆有故。鞫獄之稽滯。前古所無。則殿下之命臣者誠是也。雖然在臣私分。實有萬分惶恐。臣之受命按鞫。今已四朔矣。雖疾病垂死而不得免焉。人言罔極而不得免焉。雖僚相在外。同參無人而不得免焉。跋前㚄後。顚頓狼狽之狀。一節加於一節。而及至今日。又受玆命。僚相在外之時。則猶有可諉。今又獨按鞫獄。不但臣心之憂愧欲死。人之見之者。亦必曰彼漢之老病殆死如彼。人之指斥如彼。又自揚揚入廷尉。獨斷人死生之命者。抑燭何心哉。臣何忍冒沒於此而莫之顧哉。殿下如以臣爲有罪。則固不當更任以事。如以臣爲無罪。則亦宜稍加矜恤。使得自全其身。何忍更命以必不敢膺之事。使之益陷於難赦之誅哉。僚相之病。今雖未復。調治之久。自有差日。獄事遲滯。雖曰未安。自初按鞫。以及於今。一則曰臣。二則曰臣。使他相終不得與聞於其間。其爲未安。又如何哉。伏乞聖明亟命還收。臣獨按鞫獄之命。不勝萬幸。且臣昨赴諸司褒貶之坐。猝中暑熱。氣塞殆絶僅得還家達夜終朝。昏昏不省。多施救急之藥。而皆無其效。此是積傷之所發。非一時偶感之比。當此朝著空虛之日。不可每以病爲解。曠廢職事。伏乞聖明諒臣崩迫之懇。憐臣危凜之喘。亟命遞改臣職。俾得安意待盡。不勝瞻天望聖涕泣祈懇之至。

因姜敏著疏歸龍仁別諭後詣本縣乞免疏六月二十一日

編輯

傳曰噫。自昔危險之輩。欲其傾陷倚重之藎臣。必先假託大事然後。自以爲眩惑主聽可行胸臆。而實不知其人主已燭慝態。深惡而痛疾之。此類情狀。古今何殊。夫政在草野。本非治世氣象。而況頃日罪尙絅之批。業已明辨快斥。則苟有忠君愛國之心。惟當上體予意。下念時事。扶持保合之不暇。而敏著無狀底人。改頭換面。百般構捏。略無顧忌。至於侵斥臺閣。專在於中傷大臣。其所設計。尤爲慘毒。致令相臣屢遭狼狽。諸臣皆懷不安。似此擧措。實未前聞。如使王威有所鎭服。則何敢指嗾無識之鄕儒。再三嘗試。必欲角勝。若是其無嚴哉。然則今日敏著之疏。不但在於驅逐大臣。實是慢侮君父也。噫。爲人上者。受侮至此。而旣不能快施肆市之典。反令股肱之臣。相繼奔逬。只足以中其計。古今天下安有如許道理如許國體乎。予恐若此不已。亂亡無日也。卿之心事之斷斷無他。不惟予所洞察。亦可質於神明。則意外橫逆。何足介懷。噫。朝著草創。憂虞溢目。而鼎席殆空。倚毗無人。中夜嘅惋。若恫在躬。以卿平日體國之誠。胡忍一朝棄予。恝視若是其邁邁耶。抑鬱思想。日深一日。卿或莫之改圖。予當決意親逆。不容但已也。卿其亟體此意。與近侍卽速就途。以副虛佇之望。都承旨李彥綱傳諭

伏以臣之遭罹人言。奔逬出城也。自知罪名彰著。司寇將至。故留疏告辭。亦有所不敢。徑退荒野。恭俟嚴命矣。不意銀臺之長。繹屬追至。傳諭相守。以至今日。震灼之極。罔知攸措。玆者又承有旨之傳示。十行勤懇。無非賤臣之不敢承當者。矧此親逆之敎。自周朝以後。非但無此事。亦未有此言。無論臣有罪無罪之如何。此豈王言所宜輕加於臣子者。亦豈賤臣所可得聞於君父者也。噫。此是臣謬寵誤恩。盈涯溢分。自底於顚覆滅死之秋也。臣承此命持此身。將何以自容於天地之間耶。且念殿下之於賤臣。日下召命。稠疊若此者。必以臣爲有一分可進之義。而故爲盤桓不前故也。此實臣大慼深痛。無以自達於蓋高之聽者。非臣自言。誰復爲臣言者。臣玆敢冒鈇鉞之誅而略陳之。惟殿下垂省焉。臣之自初誤事之罪。前後箚啓。首謝已悉。今不敢更有所覶縷。而惟其關係至重。公議難遏。章甫之疏相繼而起。爲人臣子。負此罪名。其敢曰鄕儒之言而曾莫之恤乎。且令此言獨出於二鄕儒而已。則臣亦何敢輕爲去就。不念休戚與共之義耶。第觀今日中外之人大小之言。無非彼二鄕儒類也。千人之聚。猶曰其言未嘗不公。而況擧國之人乎。與擧國之人角立爲敵。只欲依憑寵命。廁跡朝端。而任論道經邦之責者。寧有是理耶。今不必遠引前代。只以近事論之。淸城府院君金錫胄之爲右相也。其爲朝廷之所倚重。殿下之所深信者爲如何。而只因儒生一番疏斥。終至於遞職而後已。錫胄所坐。不過斥補一二名官於外邑而已。此臣今日罪名。何等輕微。而猶且如此。況臣是何人。公議又如何。而敢爲呈身冒進之計哉。臣旣被罔極之人言。又聞非常之聖諭。神魂飛越。進退皆窮。不敢乃伏弊廬益增其偃蹇之罪。進詣官門。席藁封章。伏乞殿下垂日月之明。推天地之仁。察其悶蹙之情。納其危苦之辭。亟命鐫改職名。以謝物情。且卽召還銀臺之長。使國體無傷。私分得安。千萬幸甚。臣不勝涕泣祈懇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今日是何等時。輔相是何等職。而遽因無識鄕儒危險不正之說。蒼黃去國。棄予如遺。此豈平日所望於卿者乎。目今國事之泮渙至此。日夜焦勞。食息靡寧。以卿爲國之深忠。亦豈自安於心耶。允若玆。罔或改圖。國事更無可爲。而危亂立至矣。其所關係。詎不重歟。予志已定。但當益篤誠禮。期於造朝而後已。卿其深念元首股肱一體相須之大義。安心勿辭。與近侍卽日就途。毋孤虛佇之至望。

因姜敏著疏歸龍仁別諭後詣本縣乞免疏[再疏]六月二十四日

編輯

伏以臣自頃日伏承承旨傳諭非常之命。魂不附體。汗流及踵。晝而不知求食。夜而不遑假寐。皇皇爲狂惑之人。唯不妄叫與胡走耳。縣門封章之後。猶不得矜許之命。則竊擬匍匐進詣於近城之地。更暴肝膈。以俟鈇鉞之誅矣。乃者伏聞筵中託以儒疏侵斥首相者。一切勿捧事有敎雲。臣於此尤不勝驚愕失措之至。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者。古人已垂明訓矣。曾前朝家論議乖張。屢經事變。各隨其時。有執以爲定論者。故凡其立異之疏。多有勿捧之命。臣每以此爲駭歎矣。不意今於臣身。乃有此事。臣之無狀。罪戾已極矣。誠不忍復添此爲罪也。夫加言者以罪。尙雲有妨於聽納。而況先立防禁。使之勿捧。此豈是聖朝之事而可久之道乎。堯舜之聖。尙不禁誹謗之言。今因幺麽。賤臣。使國家有防人口之擧。臣之情勢。其於更趨朝端則已無望矣。亦何敢乘此時。稍自轉動。進卻一步。自恃以爲更無侵攻之言。而揚揚爲得計哉。伏乞聖明上念朝家事體。先收儒疏勿捧之敎。且命亟削臣職名。無使人言有鬱於下。而不得上聞之弊。千萬幸甚。不勝涕泣祈懇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自卿蒼黃去國之後。念時事之孔艱。痛人心之偸薄。中夜無寐。如失左右手也。噫。顧予誠禮未至。縱不能感回卿心。獨不念兩朝知遇之恩乎。抑鬱思想。日甚一日。卿之造朝。若或少遲。使予必生疾病。以卿體國之誠。胡不念及於此。而退在恝視。若是其邁邁耶。至於危險之疏勿捧之敎。實出於深惡矯弊之意。則有何不可乎。卿其亟體勤懇之旨。安心勿辭。與近侍卽速登途。以副上下之望。

到松坡乞免疏七月一日

編輯

傳曰今觀史官書啓。又因諫臣疏辭。轉益難安。造朝愈漠。缺然思想。無以爲心。噫。國事之渙散。已到十分地頭。而顧予誠意淺薄。莫回卿心。允若玆。不肯幡然。今日國家。實不知稅駕之所。但當體祖宗朝故事。決意枉駕而已。卿其須念此意。與重臣卽速偕還。以慰如渴之心。六月二十八日戶曹判書李世華傳諭

伏以臣伏承前後聖諭。有非人臣所敢聞者。臣於此若晏然不動。終不承命。則是無人臣之禮也。臣之前後負犯。背是湛族而不可贖者。臣於此仰恃誤恩。冒沒趨朝。則是無人臣之義也。無禮無義。厥罪惟均。臣於此不得不來伏江圻。仰首鳴號。惟聖明垂察焉。令殿下之必欲致臣。恩召絡繹者。非以重臣之身。乃以重臣之任也。臣之任則誠重矣。雖然當其任者。必其爲人。爲國人之所皆賢。必其處事。爲國人之所皆可。然後庶可以稱殿下所以重之之意。不然則有之不如無之。況可使旣出而復入乎。孔子曰大臣不可不敬。是人之表也。夫人主之所以敬大臣者。以其爲人之表故也。旣不可爲表於人。則何敬之有。又何可勤召必致之。有若但以文簿期會之多滯。酬應裁稟之宜速而已。則恐非殿下所以置相之本意。而亦豈賤臣所敢藉手而冒入者乎。今臣之不可爲表於人。則殿下亦已諒之矣。然則殿下之許臣辭避者。非所以哀憐臣身而已。乃所以重國體也。臣之冒死祈免者。非所以自安私分而已。乃所以答聖恩也。伏乞聖明亟命鐫臣之職。許臣之退。俾勿再誤國事。千萬幸甚。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卿之不我遐棄。幡然改圖。實是國家之幸也。欣慰曷已。朝廷不可一日無宿德元老。而此時小子之企待。又不啻大旱雲霓。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辭。卽速入來。以副如渴之望。承旨南弼星傳諭

到松坡乞免疏[再疏]七月二日

編輯

伏以臣之進詣江畿。只緣嚴敎屢降。驚惶無地。不敢不致身近京。爲冒死懇扣之計。非敢爲進步朝端。與聞國政之圖也。纔於昨者。瀝血呼籲。而誠未上格。未蒙恩許。又有此承旨傳諭偕來之命。噫。若令臣冒罪復入。自取鈇銊之誅而已。則臣今年位已極。更無餘地。螻蟻賤命。有何一分顧惜哉。但念人君之職。論相爲重。任相之道。礪廉恥爲大。人之罪臣。其言云何。而至再至三。必無終捨之理。初旣出城而還入。今又逃遁而復進。則自知匪久。又將見逐而奔逬。其於朝家之事體何。其於四方之聽聞何。且今一相在朝。乃是朝野之所想望。聖明之所倚重。至於位在卿列。可膺爰立者。亦自有其人。殿下何必執臣不捨。終使拂人心而辱淸朝哉。今若曰鄕儒之言不足恤。則謀及庶人。聖經之明訓。又如曰諫臣之疏不必尤。則語關廊廟。宰相待罪者。抑何謂也。今殿下一進臣則衆怒益激。一退臣則百事都休。違命之誅。止於臣身。冒入之罪。上及國家。玆敢更犯萬死。復此號天。伏乞聖明亟收承旨偕來之命。仍許鐫削臣職。使之退塡溝壑。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今批旨。已悉如渴之意。復何多誥。卿之違離禁闥。已浹二旬。缺然思想。愈久愈切。卿獨無戀予之心耶。若或不肯幡然。枉駕之意。前後何殊。卿其須念君臣之大義。勿以廉隅爲重。安心斯速入來。勉副虛佇之望。

陳獄事袖箚七月四日引見時

編輯

伏以昔在甲寅年。先王新棄群臣。殿下初卽位。而富於春秋。楨,柟出入官禁。威行掖庭。而交結外朝。爲其羽翼者亦多。其時國勢之凜凜。不啻千勻之一髮。殿下當其時。或有未及盡察者。而群下莫不爲之寒心。惟其如此。故淸城府院君金錫胄以肺腑之親。居中兵之地。始有詗察之事。庚申逆節。因此發覺。堅,柟以首惡伏法。宗社幾危而復安。幸甚幸甚。雖然此乃迫不得已之事。一番之後。不可踵而行之者。而庚申以後亦不無此事。雖鉤得一二兇徒隱伏之狀。其疑亂人心。虧傷世道。可勝言哉。然則其心雖曰願忠於國。其事固宜見斥於公議。及至己巳變更之後。其時當國者。以詗察爲前人之極罪。加之以淫刑酷律。不可勝記。而及今閔黯又誘脅咸以完上變。張大蔓延。將擧一世一半人。盡驅入於罟擭之中。幸賴天日之明。不得售其魚肉搢紳之計。而自陷於大戮。然此蹊逕一開之後。覆轍相尋。仍成風習。喧沸之聲。無時可已。此乃源開於庚申。而流漫於今日。每一變革。層節益加。從此已往。若不痛絶此風。一變前習。則國必莫之救以滅。其爲社稷之憂。豈但痛哭流涕而止哉。然則其在今日爲第一件大事。惟在於此逕之一掃。而去之之道。不但在於嚴治咸以完而已。至於康晩泰,崔格,李時檜,韓重爀四人之罪。亦宜明白區處。使一國之人。曉然皆知其情犯之輕重。然後方可以快衆心而服群情矣。何以言之。當初以完所告中諸囚取服者。乃是晩泰,格,時檜三人。而皆以圖復坤位爲結案。此何等事。而渠輩敢圖耶。其圖之雲者。將欲圖之於何所耶。以幺麽無賴之賤士。乃敢生心於此事。毋論所執之如何。其罪可得而容貸耶。人心世道。至於如此。國勢安得以不卑。群情安得以不至於波蕩乎。雖然此則渠輩猶自依託於大義。至於晩泰等結案中所謂任臺,韓構議迎海上眞人之說。非問目中所問。而渠自置對。若以其事爲實。則並與任韓而論以大逆。若以其事爲虛則誣人以大逆之罪。亦不可免。此而置之則國何以爲國。人何以爲人耶。至於韓重爀。所與交最深密者。乃是李時棹,康晩泰等。所聚者銀貸。而多歸之於酒食被服鞍馬之費。若其事跡則自有渠手筆書札。不待渠就服而可決。獄官雖有前後之變易。朝廷則自是一朝廷。罪犯如此。而止於流竄。國人之疑惑。豈不滋甚乎。且念殿下今日擧措。乃是千古之所無。群下億兆所以歡欣踴躍者。非但以中殿之復位爲慶幸。尤以殿下所作爲。光明夬斷。如日月之更。無纖毫之翳。爲大慶。若果如晩泰諸人之言。則是中壼之復。不能無一分得助於晩泰等也。其爲聖德之羞累。何可勝言哉。或者以爲晩泰等。以完之所告。而黯之所欲殺者也。以完,黯將被極律。而晩泰等亦不免王法。則有若爲世充,建德報仇者然。此言似然。而實不然。何也。黯之欲殺晩泰等者。以其復坤位之有害於渠等也。今之欲殺晩泰等者。以坤位之復。爲渠等之所圖雲者。辱及於國家。誣歸於上躬故也。前後罪名。雖若相似。而用法之意則實如天壤之判。何得以襲前人所爲爲疑哉。雖然今若並拿其時逮捕諸人。更加鉤問。則是眞是黯事。決不可也。若仍置此四人不問。則是掩匿惡逆。容護不逞。一時國人之言。後世公議之發。終不可得以抑止。在今處之之道。先拿晩泰。鞫問其凶言虛實。快行王誅。格,時檜亦正其誣上之罪。重爀則以其手札。論定其罪。斷不可已。如此然後朝家擧措。方爲明白正大。此後詗察之說。私逕之疑。可得永永止息。表裏洞徹。風習不變。而淸明之治。庶可復見。豈不痛快矣乎。此事所係。旣在國家。則餘事固不暇論。雖以在朝諸臣論之。其名之出入諸囚之招者甚多。若無此痛辨一著。則毋論虛實。擧將受疑被衊於有無之間。終不得自解。雖以臣身言之。臣名亦在於受密旨之中。臣之從孼又在於聚銀之類。臣當此地。終不明白陳達。快有處分。則人將謂臣亦欲掩蔽而不敢發。臣雖剖心到肝。何以洗滌其醜辱耶。以臣眇未塵土之人。猶欲遠嫌而自潔如此。而況堂堂聖明。赫赫在上。何可掩覆於此而受闇黮之譏耶。臣自初受命鞫獄之日。有此懷久矣。金寅所告之獄。未及究竟。故遲待至今矣。今者在囚諸人。議啓旣畢。敢此冒陳愚妄之見。伏乞聖明深念而俯納焉。不勝幸甚。

進戊辰論革邑箚箚九月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曾於戊辰年待罪本職時。適有綱常罪人。革邑罷守之事。故欲陳一箚。以明其非法。而適緣被罪去國。未及上徹矣。卽者恩津縣。又因罪人忠立等。有革縣罷守之命。玆敢謄書前箚於紙末以上。伏乞聖明俯加裁察。如以爲不悖於法理。則更詢諸大臣以處之。不勝幸甚。

戊辰擬上箚

編輯

伏以外方州縣有惡逆之人。則降其邑號。罷其守令。非但中國歷代律令之所無。至於我朝經國大典前後續錄。皆無此文。考見輿地勝覽沿革。則或因邑民有功而陞號。有罪而革邑。此似是一時之特命。而非有一定之格例也。國初事雖不能詳。曾在中宗大王癸卯年。安城有賊子。憲府啓請降號罷守。諫院以紛擾請置。上命弘文館考出故事。館啓唐太宗貞觀二十年。戴州民有犯十惡者。有司以敎化不行。劾刺史賈嵩。太宗曰堯大聖。柳下惠大賢。其子丹朱不肖。其弟盜跖極惡。以聖賢之訓。父子兄弟之間。尙不能陶染變革。去惡從善。而況刺史之於邑民乎。若坐此貶降。則或相掩蔽。罪人斯失。但令明加糾察。庶幾肅淸姦惡。中宗大王然其言置之。厥後宣祖朝安東又有弒逆之變。臺諫請擧降號罷守之典。以示警動之意。筵臣柳希春引中宗朝事。力爭其不可。此出於希春私藏日記。未知其後因何論議。遂爲例行之定式矣。及至先王朝癸卯年。刑官大臣又以爲降號罷守。本非法典所載。而施之於罪人胎生之地。尤涉不當。遂以居生邑施罪。然其時所稟。只在綱常罪人。而不及於逆賊。故頃於庚申年逆獄時。降號罷守。皆施於胎生之邑雲。事無依據。錯出於一時之稟定。前後矛盾。莫或是正。誠可歎也。且考見無冤錄則載張知州。不以罪人被罪。只以明覈陞用一條。以爲後世刑法之指南。仍以貞觀中事證之。律家於此。其講之亦審矣。且前人所慮。只在於因貶降而爲掩蔽。此弊則固然矣。今以西原罪人順立事觀之。本邑縣監爲物議所迫。他道通文所動。嫌不敢自當推官。移囚他邑。致有失入之患。日後地主苟皆嫌不敢可否。如此則他邑流聞。必不如本邑之詳的。雖有誣枉。實難申雪。又不但掩蔽之爲害而已。至於平山罪人首陽代。則以過去乞人作變。適在於境內。而亦以不能化俗。責罷其守令。豈不是虛文之尤者乎。然州府郡則皆降爲縣。而縣則無可降。遂革其邑而屬於旁邑。主縣官吏待之如屬司。故官屬逃散。民人怨咨。數年之後。便成荒邑。此又不可不念者也。惡逆之變。古人所以處之者。以其見於經史言之。禮記邾婁定公之言曰。壞其室汚其宮而瀦焉。蓋君踰月而後擧爵。降及後世。或有缺其城角。以示恥而已。至於降號罷官則非但古今法文之所無。前史故實。律家所錄。祖宗遺事。先賢所論。皆以爲不可。則恐非今日所當必遵之規也。邑民之毀傷殿牌者。罷官革邑。本與綱常逆亂無異。而爲其有弊。罷之於先朝。革邑必以十年爲限。而上年又以其有弊。減之爲五年。臣意惡逆之變。與毀殿牌者同科。旣曰有弊則五年與十年。相去幾何哉。如或以爲人倫大變。不可視以爲恬常。無所警懲之道雲爾。則雖不罪其守令。凡自縣令以上之邑。皆使降號爲縣監。至於縣監則從禮窮於制之義。仍以置之。只令班次於諸縣之下。則亦足以使本邑人知恥。此於方今例行之規。無甚逕庭。而畏罪而掩蔽。引嫌而不申。罷官之煩。革邑之弊。庶幾可息。豈不幸甚哉。然而遵行旣久。見聞旣習。今欲變通。不可不廣採群議。愚臣一人之見。亦何敢自以爲必是。伏乞聖明特垂睿鑑。下之該曹。詢諸諸大臣裁處焉。幸甚。

請更推韓重爀竄韓構箚十月一日

編輯

伏以臣於夏間鞫獄按問時。得見康晩泰,崔格,李時棹,韓重爀等供辭及書札。晩泰之以海上眞人爲說者。殊極驚慘。無論他犯。只此一節。不可不究竟處斷。至若崔格之與重爀,時棹等聚合銀貨。圖復坤位。謀換朝著。李時檜與重爀及其兄時棹等。夤緣納賂。謀議換局之說。具已承服結案。不勝驚痛。至於重爀則鞫問時雖不承服。其見發書札有三張。爲時檜代筆。寄其兄時棹書。庇仁承旨宅兩度送人邀來。故方到京中。主人定於摠戎使本宅門前。摠戎使極爲款接。且與韓生員多有相議之事。而有許多妙理。此間喜幸。何可盡達詳細。得聞韓生員言則今番萬無可慮雲。時棹答其弟時檜書。韓生員銀子一百兩堅封下送。則衝東報西爲計。古言云以陳平之大略。散千金事順矣。況於匹夫之事乎。此意與韓生員同覽。詳細思之。然後告達於承旨令監前。更通爲可雲。重爀寄時棹書。令監之如是久謫。實是吾輩不幸。莫非天意。只自咄歎。自今秋後得一好妙理。而旣無令監。無路相議。故不得已令季氏再度送人邀來。方與我同到洛中。旣見摠戎使。得見萬般款接。自他路有奇奇之好消息。非但令之見釋不遠。吾輩亦當不久見入。此間喜狀。如何言如何言。今番則不如前日之虛浪。望令監勿慮雲。觀此書札三張。其聚銀謀議。情節盡露。不待其承款而後可知。以此斷罪。渠必無辭。故臣於頃日袖呈短箚。請鞫問晩泰。得其凶言虛實。快行王誅。格,時檜亦正其誣上之罪。重爀則以其手札論定其罪。斷不可已。如此然後朝家擧措。方爲明白正大。私逕之疑。永永止息。淸明之治。庶可復見雲者。實出於瀝血之誠矣。晩泰則旣已承款正法。而格,時檜則該府方以變幻納招。情狀可惡。啓請刑推。連下嚴刑之命。處分正當。更無可言。獨重爀之事。於臣之愚。不能無疑。重爀聚銀之事。具載於時棹答弟之書。寅緣蹊逕。謀議通囑之跡。亦載於渠之代筆時檜書及渠之自寄時棹書矣。今此禁府推問時。乃以好妙理。歸之於築堰。以奇奇好消息。歸之於圖放時棹之竄謫。以吾輩不久見入。歸之於慰解時棹。以收聚銀貸。歸之於千萬無據。其虛辭抵賴之狀。昭著難掩。凡推問罪人。不吐實情。則惟當啓請刑推。而禁府之遽請上裁。旣非法例。及其照律。請極邊定配。其後雖以罪重律輕。更請絶島定配。無論律之輕重。從其虛供。徑先擬律。其在獄體。實涉未安。今之請治重爀等者。本欲爲聖明解釋中外之疑惑。爲坤宮昭明復位之正大。爲朝著士大夫洗滌千古之羞辱。是古人所謂尊朝廷於日月之上之意也。到今治之止於此而已。則深恐不足以釋疑。而反足以起疑。初不如不治之爲愈也。伏乞聖明更令該府推問重爀巧節隱諱之狀。得情處置。俾快中外之人心。不勝幸甚。臣且伏念重爀乃是乳臭迷童。固不足說。至於韓構。年已老矣。官亦不卑。而今以時棹答弟書觀之。則其謀議宗主。實在於構。噫。是誠何心哉。當坤殿之退處私第也。凡爲臣子者孰無叩心飮泣之誠。而此事只可待聖上一朝覺悟而已。何敢爲聚貨鑽刺之計乎。其言雖似外託大義。其罪實歸誣及聖躬。凡此之類。若或容貸。則從今繼起者。有何懲戢。亦何以有辭於天下後世哉。構之被陷於晩泰者。雖得伸雪。與其子招聚不逞之徒。圖議不敢議之事。決不可得逭。其罪本當與重爀一體拿問。若以父子同議之事。互相詰問。爲有傷事體。則亦宜逬諸遐裔。俾無疑亂淸朝之患。伏願聖明俯鑑愚忱。快賜明斷。不勝萬幸。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日處分。斷自予心。明白正大。縱有不逞之徒誣上之言。實無愧怍於中。而第以堂堂千乘之尊。而乃敢圖議不敢議之事。良可痛心也。箚中所陳。辭意明正。予甚嘉歎。韓重爀令禁府嚴鞫得情而處置。韓構則極邊遠竄。俾正其罪焉。

因臺啓儒疏辭職再疏十一月二十六日

編輯

伏以臣之前後陳章瀝血祈懇者。本出於事勢窮迫。萬不獲已。毋論前代。以我朝故事及殿下臨御後所處觀之。豈有相臣騰於臺啓之論劾。列於多士之聲罪。而冒據其位者乎。此非爲相臣自便之地。蓋以統率百僚。不可先喪其廉恥故也。是以雖倚任如世廟之黃喜。旣有臺彈則不得不解其職雖勳戚如向日之金錫胄。旣有儒疏則不得不遞其任。初非論所遭之言曲直是非也。特以朝廷事體。不得不如是故耳。況如。賤臣有何萬分之一可以比擬於前人者。而乃敢耐臺彈蔑士論。委蛇盤礴。因仍於具瞻之地耶。卽今左相去朝。右相不出。臣又無狀。遭此人言。獨使聖上憂惱於上。念及於此。心焉如割。誠願亟伏刑章。且欲早自殞斃而不可得也。而況恩諭日下。誤命薦加。臣雖無狀。亦具心腸。感德之深。畏威之嚴。寧有窮已哉。但念朝家於輔相之臣。禮遇雖隆。任使雖專。至於人言之來。則亦未嘗有所容貸。此宋臣蘇軾所謂臺諫未必皆賢。所言未必皆是。而事關廊廟。宰相待罪者。所以奮揚言者之風采。過防鄙夫之患失者也。今臣徒畏嚴誅。不恤公議。則自今以後。憸人當國。倖臣得位。皆必以臣爲口實。雖臺閣忠憤之言。賢關正直之論。四面而起。亦將無如之何矣。臣何忍以此眇末不肖之身。貽國家無窮之害。終至於不可救藥之地哉。且念臣子於君父之命。本有不俟駕之義。苟非萬分切迫。必無坐違召命之理。而近有史官承旨命與偕來之例。聖意雖出於敦勉。而求其歸則實非所以尊君命重國體也。且或施之於遠外之地。猶之可也。今臣方在都城之內。象魏之近。號召之聲。可以相及。北之外居之臣。又有大相不同。而亦命承宣使之相守而偕來者。尤有所未安。伏乞聖明上念朝廷之事體。俯諒賤臣之危悃。亟命鐫臣職名。改卜賢德。毋致國事之曠闕。且命召還承宣。毋令久辱君命於委巷之中。公私萬幸。臣不勝危懼涕泣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連章丐免者。豈不由於臺諭與儒疏乎。然而臺論之抉摘深文。避辭之專主好勝。不惟予所知之。公議莫不以爲非。則責固在彼。於卿何損。至於章甫之言。雖不諒卿心。以大臣弘量。不必深咎。而盍念前後勉諭之勤懇。繼上巽牘。棄予恝然若是乎。心甚愕然。無以爲諭。噫。時勢之捏杌。日甚一日。客使之先聲。定在不遠。而兩相引入。左揆去國。廊廟空虛。憂虞溢目。靜言思之。中夜無寐也。卿若一向邁邁。莫或改圖。則抑鬱之極。必成心疾也。偕來之敎。出於必致之意。有何事體之未安耶。不出之前。決難召還。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視事。以副如渴之望。承旨徐宗奉傳諭

因鄭澔疏辭職疏十二月二日

編輯

伏以臣於昨夕。伏見修撰鄭澔上疏。歷擧今日風色之不佳。以爲與權姦蠧國之時。未甚相遠。而其所以致此之由。則又以爲當事之臣。不能對揚休命。反以繚繞苟且之說。以爲遠大深長之慮。使殿下不得明刑政之權。正義理之辨。人心拂鬱。國勢波蕩雲。噫。臣昧於義理。暗於國體。誤國至此。人言至此。臣雖欲一向強顏。何可得也。殿下雖欲一向敦迫。亦何可得也。自古及今。寧有得罪於公議重。犯於衆怒。乃如臣者而仍居輔相之職者乎。臣從前陳懇。非止一再。辭已竭矣。意已窮矣。不敢更有覶縷。以煩聖聰。而臣之不可一日仍冒則於今益決矣。伏乞聖明深察國事因臣而日非。俯諒群情由臣而日激。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少謝人心之憤鬱。不勝萬幸。臣無任戰慄俟罪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今日國事。可爲於悒。老成大臣。爲國家深長慮。而又爲喜事輩之所齮齕。迭相敲撼。殆無虛月。似此氣象。未之前聞。其流之害。幾何不至於分朋乖激。莫可收拾耶。然則此不但卿之不幸。實國家之不幸也。凡天下事變無窮。初不審愼。後必有悔。況此事所關非細。則澔也亦豈不知。而一向務勝。罔念國事者。其意所在。實未可知也。如此浮薄之論。輒自引咎。才出旋入。則未知何日能做國事耶。以卿之進退而國之安危判焉。其不可恝然也決矣。玆遣銀臺之長。諭予心腹之辭。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辭。亦勿得罪。速出論道。以濟時艱。都承旨金鎭龜傳諭

因鄭澔疏辭職疏[再疏]十二月五日

編輯

伏以昨者銀臺之長來宣聖批。反復丁寧。委曲開示。咎言者以浮薄勉賤臣以速出。噫殿下之所以爲賤臣地則至矣。深恐非所以恢言路而服人心。解衆怒而靖朝廷也。蓋臣之當初所陳白。雖出於區區之血忱。而卽今言者之所爭。乃是直截之正論。日後之慮。隱而未形。經常之法。顯於目前。人以此責臣。臣自可甘心受罪而不敢辭。亦望殿下計其輕重。以權濟經。而不宜於言者之言。有所摧折。使直氣不伸而正論不行也。是以臣於前後鄕儒之疏。亦不敢有一毫尤之之意。而以朝廷事體言之。且以爲此一段言論。不可不深加扶植也。何可專以浮薄喜事斥之也。且以臣身之當退言之。以權道而廢常法。終不可以勝正論一也。以一身而犯衆怒。終不可以鎭朝廷二也。且念自改紀以後。專任國政。凡除拜進退刑獄科試之事。皆出於臣。其騰罪於儒疏。列狀於臺彈者。固已多矣。且其衆非群譏。積菀而不平。有指不可勝屈者矣。在臣自處之道。豈可一日冒居於玆地。在朝廷處臣之道。亦豈可一向拘執。使國事益至於傾覆。使人心益至於憤激哉。且殿下雖或知臣之本心無他。亦宜念簪履之舊。察蹤跡之危。哀之憐之閔之恤之。曲賜保存。使之迴避其言鋒。實天地父母生成之德。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靖朝廷。公私不勝萬幸。且伏念判義禁府事申翼相。以罪人宋道成,尹夏濟,盧以益等事。陳疏請議於大臣。而其時臣在呈告中。不得獻議矣。出仕未數日。又此遭言。不敢有所陳說。與前無異。刑獄重事。不可因此等待。一向稽滯。且念王獄重地。與他該司事體自別。凡大小罪人。自可察情議法。裁稟而斷決。收議大臣。似非事例之當然。伏乞收還議大臣之命。使該府趁卽讞議處置。俾無經年滯獄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戰慄俟罪之至。

待罪兼陳罪人議律。禁府堂上變通事箚。十二月二十三日

編輯

伏以臣精神消盡。氣血耗落。本不堪一日供職。而因仍摯曳。以至於今矣。一自遇寒以來。風氣外鑠。百疾交劇。一伏牀席動輒經旬。今玆所患。旣傷於內。又感於外。久而不解。仍成壞症。症情危惡。實無更起之望。醜穢之狀。不敢煩達於天聽。而其不可抱此難強之疾。供此難冒之職則決矣。況當客使垂到之日。中外百僚。莫不奔走治事。而臣乃在家偃臥。一無猷爲。今日賓廳日次。又以臣病不得開坐。不勝惶怖俟罪之至。且伏念判義禁申翼相頃日陳疏。論在囚諸人請議大臣稟處。而臣意謂此是廷平所當讞議。似非議及大臣之事。故頃日乞免疏中。略及此意。而聖批不許。臣旣出仕之後則所當趁卽獻議。而疾病沈淹。稽延及此。尤不勝惶恐。宋道成則申翼相後疏以爲非一體收議之意雲。今不必擧論。至於廬以益則所謂祕史中誣及聖躬雲者。初出於尹義濟之口。而其弟夏濟爲之立證。以此歸之於以益。加之以白地粧撰。肆爲汚衊之罪。則渠之不服。蓋以此也。唯其陳疏上請請考祕史者。乃是以益則不可以夏濟之勸與不勸。輕重其罪矣。考出祕史。欲遂網打之計者。前有柳子光。後有盧以益。子光旣被戮屍之律。則以益安得免肆市之誅乎。此則本不係於祕史本文虛實之如何。以此蔽罪。則旣無隱情之可問。渠亦執何說抵賴乎。至若尹夏濟則政院置對。旣言其兄常有憤慨欲陳之誠。則到今不服。只是勸以益陳疏一節。而其他情狀。畢露無餘。更無可問之端矣。雖然做出言根。在於義濟。陳疏上請。出於以益。而義濟則先已自斃。以益則今爲罪囚。夏濟之罪。間於其間。比之以益似。當以次律處之。以此論斷。似合於審克之道。更議他大臣而處之幸甚。且伏念判義禁申翼相雖有宿病。本非長臥牀席之症。調治已久。想必有痊可之時。伏乞更命牌招出仕。俾無一向滯獄之弊。知義禁李世白方以遠接使出去。回還尙遠。而勑使之歸。又將以伴送使西下。不可使之累月虛帶。知義禁李世華亦方有延接都監之任。似難兼察禁府之職。並命改差。差出其代。使之推移開坐。趁速處斷。不勝幸甚。

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有疾未參。別無所傷。箚陳得宜。當令依施。卿其安心勿待罪。俟病少間。出而論道。以副予望。

請差除別薦人箚十二月二十五日

編輯

伏以頃者左議政朴世采建議。請令中外薦進經明行修及行義純固者。旣薦之後。當自廟堂磨勘啓下。而因諸道監司薦聞之不能一齊來到。遷延至今矣。卽者諸道所薦。猶有未盡到者。而爲此一二之不齊。不可一向遲待。所當卽爲勘啓。而當初旣令諸人各薦所知。則一人見聞。有難周知。必須三公與諸宰齊會僉議。可定其等級。卽今左相在外。右相旣遞。臣疾病沈淹。不得開坐。前頭備員無故之日。遲速不可期。今當都目大政。初入仕窠闕必多。而薦擧命下。迄今半年。以終不得勘啓之故。薦剡中人無一得參於擬望者。則其在朝家事體。無實莫甚。今雖未及勘啓。先令兩銓擇其中名聞最著者。擬望差除。以示朝家急於求人之意。待廟堂備員開坐之日。磨勘其餘人。分等以啓。亦似非晩。伏乞聖明裁處焉。幸甚。

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箚辭得宜。可不依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