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註疏/卷04
卷四•里仁第四
編輯疏正義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體仁,必能行禮樂,故以次前也。
子曰:「里仁為美。(鄭曰:「里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里,是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鄭曰:「求居而不處仁者之里,不得為有知。」)
疏「 子曰」至「得知」。○正義曰:此章言居必擇仁也。「里仁為美」者,里,居也。仁者之所居處,謂之里仁。凡人之擇居,居於仁者之里,是為美也。「擇不處仁,焉得知」者,焉。猶安也。擇求居處,而不處仁者之里,安得為有知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孔曰:「久困則為非。」)不可以長處樂。(孔曰:「必驕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
疏「 子曰」至「利仁」。○正義曰:此章明仁性也。「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長處貧約,若久困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樂」者,言亦不可令久長處於富貴逸樂,若久長處樂,則必驕佚。「仁者安仁」者,謂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識前事,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也。○注「 包曰」至「安仁」。○正義曰:此《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與《表記》正同,理亦不異。雲「唯性仁者自然體之」者,言天性仁者,非關利害,自然汎愛施生,體包仁道。《易•文言》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是也。○注「王曰」至「行之」。○正義曰:雲「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謀者,貪利而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非本情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曰:「唯仁者能審人之所好惡。」)
疏「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正義曰:章,言唯有仁德者無私於物,故能審人之好惡也。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孔曰:「苟,誠也。言誠能誌於仁,則其餘終無惡。」)
疏「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正義曰:苟,誠也。此章言誠能誌在於仁,則其餘行終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孔曰:「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馬曰:「造次,急遽。顛沛,偃仆。雖急遽、偃仆不違仁。」)
疏「 子曰」至「於是」。○正義曰:此章廣明仁行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者,富者財多,貴者位高,此二者是人之所貪欲也,若不以其道而得之,雖是人之所欲,而仁者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者,乏財曰貧,無位曰賤,此二者是人之所嫌惡也,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而得之,雖是人之所惡,而仁者不違而去之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者,惡乎,猶於何也。言人慾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若違去仁道,則於何得成名為君子乎?言去仁則不得成名為君子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者,言仁不可斯須去身,故君子無食頃違去仁道也。「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者,造次,急遽也;顛沛,偃仆也。言君子之人,雖身有急遽、偃仆之時,而必守於是仁道而不違去也。○注「 馬曰」至「違仁」。○正義曰:雲「造次,急遽」者,造次猶言草次。鄭玄云:「 倉卒也。」皆迫促暇之意,故云急遽。雲「顛沛,偃仆」者,《說文》云:「偃,僵也。仆,頓也。」則偃是仰倒也,仆是踣倒也。雖遇此顛躓之時,亦不違仁也。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孔曰:「難複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惡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義於已,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曰:「言人無能一日用其力脩仁者耳。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曰:「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云為能有爾,我未之見也。」)
疏「 子曰」至「見也」。○正義曰:此章疾時無仁也。「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孔子言,我未見性好仁者,亦未見能疾惡不仁者也。「好仁者,無以尚之」者,此覆說上好仁者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為德之最上,他行無以更上之,言難複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覆說上惡不仁者也。言能疾惡不仁者,亦得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所為仁矣也,唯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義於已身也,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言世不脩仁也,故曰有人能一日之間用其力於仁道矣乎,言人誠能一日用其力脩仁者耳。「我未見力不足」者,言德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須用力,故曰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也。「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者,此孔子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曰蓋有能為之者矣,但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孔曰:「黨,黨類。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疏「 子曰」至「仁矣」。○正義曰:此章言仁恕也。「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者,黨,黨類也。言人之為過也,君子小人各於其類也。「觀過,斯知仁矣」者,言觀人之過,使賢愚各當其所。若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
疏「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正義曰:此章疾世無道也。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疏「子曰」至「議也」。○正義曰:此章言人當樂道固窮也。士者,人之有士行者也。言士雖誌在善道,而衣服飲食好其華美,恥其粗惡者,則是誌道不篤,故未足與言議於道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疏「子曰」至「與比」。○正義曰:此章貴義也。適,厚也。莫,薄也。比,親也。言君子於天下之人,無擇於富厚與窮薄者,但有義者則與相親也。
子曰:「君子懷德,(孔曰:「懷,安也。」)小人懷土,(孔曰:「重遷。」)君子懷刑,(孔曰:「安於法。」)小人懷惠。」(包曰:「惠,恩惠。」)
疏「 子曰」至「懷惠」。○正義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者,懷,安也。君子執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遷者,難於遷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者,刑,法製;惠,恩惠也。君子樂於法製齊民,是懷刑也。小人唯利是親,安於恩惠,是懷惠也。
子曰:「放於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孔曰:「取怨之道。」)
疏「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正義曰:此章惡利也。放,依也。言人每事依於財利而行,則是取怨之道也,故多為人所怨恨也。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難。)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包曰:「如禮何者,言不能用禮。」)
疏「 子曰」至「禮何」。○正義曰:此章言治國者必須禮讓也。「能以禮讓為國乎」者,為,猶治也。禮節民心,讓則不爭。言人君能以禮讓為教治其國乎?雲「何有」者,謂以禮讓治國,何有其難。言不難也。「不能以禮讓為國」者,言人君不能明禮讓以治民也。「如禮何」者,言有禮而不能用,如此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已。」)
疏「 子曰」至「知也」。○正義曰:此章勸學也。「不患無位」者,言不憂爵位也。「 患所以立」者,言但憂其無立身之才學耳。「不患莫己知」者,言不憂無人見知於己也。「求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學行之,使已才學有可知重,則人知已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曉不問,故答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疏「子曰」至「已矣」。○正義曰:此章明忠恕也。「子曰:參乎」者,呼曾子名,欲語之也。「吾道一以貫之」者,貫,統也。孔子語曾子言,我所行之道,唯用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也。「曾子曰:唯」者,曾子直曉其理,更不須問,故答曰唯。「子出」者,孔子出去也。「門人問曰:何謂也」者,門人,曾子弟子也。不曉夫子之言,故問於曾子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者,答門人也。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更無他法,故云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猶曉也。」)
疏「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正義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曉不同也。喻,曉也。君子則曉於仁義,小人則曉於財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包曰:「思與賢者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疏「子曰」至「省也」。○正義曰:此章勉人為高行也。見彼賢則思與之齊等,見彼不賢則內自省察得無如彼人乎。
子曰:「事父母幾諫,(包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於父母。」)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包曰:「見誌,見父母誌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
疏「 子曰」至「不怨」。○正義曰:此並下四章,皆明孝事父母。「幾諫」者,幾,微也。父母有過,當微納善言以諫於父母也。「見誌不從,又敬不違」者,見父母誌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勞而不怨」者,父母使已以勞辱之事,已當盡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鄭曰:「方,猶常也。」)
疏「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正義曰:方,猶常也。父母既存,或時思欲見已,故不遠遊,遊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處也。設若告雲詣甲,則不得更詣乙,恐父母呼已於甲處不見,則使父母憂也。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鄭曰:「孝子在喪,哀戚思慕,無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為。」)
疏「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正義曰:言孝子在父母喪三年之中,哀戚思慕,無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為故也。此章與《學而篇》同,當是重出。《學而篇》是孔注,此是鄭注,本或二處皆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曰:「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
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正義曰:言孝子當知父母之年也。其意有二:一則以父母年多,見其壽考則喜也;一則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見其衰老則憂懼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為身行之將不及。」)
疏「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正義曰:此章明慎言躬身也。逮,及也。言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為身行之將不及故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則驕,佚招禍,儉約無憂患。」)
疏「子曰」至「鮮矣」。○正義曰:此章貴儉。鮮,少也。得中合禮,為事乃善。設若奢儉俱不得中,奢則驕佚招禍,儉約無憂患,是以約致失者少也。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
疏「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正義曰:此章慎言貴行也。訥,遲鈍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遲鈍於言,敏疾於行,惡時人行不副言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方以類聚,同誌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
疏「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正義曰:此章勉人脩德也。有德則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誌相求與之為鄰也。○注「 方以」至「不孤」。○正義曰:雲「方以類聚」者,《周易•上係辭》文也。方,謂法術。性行各以類相聚也。雲「同誌相求」者,《周易•乾卦•文言》也。言誌同者相求為朋友也。「故必有鄰,是以不孤」者,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義以接於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亦德不孤也。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謂速數之數。)
疏「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正義曰:此章明為臣結交,當以禮漸進也。數,謂速數。數則瀆而不敬,故事君數,斯致罪辱矣;朋友數,斯見疏薄矣。○注「數,謂速數之數」。○正義曰:嫌讀為上聲去聲,故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