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三 歷代州域形勢三 晉 十六國 下一卷▶

司馬晉世管魏權,傾危弱主,西滅蜀,東滅吳,遂並天下。

史略:初,司馬昭謀侵吳、蜀,諭其衆曰:「吳地廣大而下濕,攻之用功差難,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後,因順流之勢,水陸竝進,此滅虢取虞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衆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沓中,在今洮州衛西南,羌中地也。時維軍敗於洮陽,內畏黃皓,不敢歸成都,因求種麥沓中。洮陽,即今洮州衛治。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駱谷,在今西安府盩厔縣西南百二十里,舊爲南入漢中之要路。詳見今漢中府儻駱道。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弱,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乃以鍾會都督關中規進取。姜維聞之,表後主宜遣軍分護陽安關口陽安關即陽平關也。見前蜀漢重鎮。及陰平之橋頭,在今鞏昌府階州文縣東南白水上。詳見階州陰平道。以防未然。後主不省。既而昭遣鄧艾督軍自狄道趨甘松、沓中,狄道,今臨洮府治。時艾爲征西將軍,屯狄道。甘松,在今洮州衛西南。以連綴姜維,諸葛緒督軍自祁山趨武街、橋頭,絕維歸路,緒爲雍州刺史,屯上邽。武街,今鞏昌府成縣治,橋頭即陰平橋頭。鍾會統大軍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趨漢中,斜谷,在鳳翔府縣西南三十里。駱谷見上,子午谷,在西安府西南百里,俱詳見漢中府褒斜等道。以衛瓘持節監軍事。時漢勅諸圍皆不得戰,退保漢、樂二城,漢城,今漢中府寧羌州沔縣西南西樂城是也。樂城,今漢中府城固縣東南舊城是也。初,諸圍皆據險拒敵,令不得入平地。姜維易其制,欲誘敵深入,而後擊之。會遂平行至漢中,分軍圍漢、樂二城,徑趨陽安關,關口無備,遂下之,長驅而前。鄧艾擊維於沓中。維敗走,聞諸葛緒已塞道屯橋頭,乃入北道,欲出緒後。緒引卻,維還從橋頭過至陰平,聞關城已破,即陽平關。乃退趨白水,白水,今保寧府昭化縣西百里景谷城,即故白水縣。合諸軍守劍閣,劍閣,在四川劍州,即劍門也。見前。以拒會。會不能前。鄧艾進至陰平,上言:「敵已摧折,宜遂乘之。若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今龍安府東北有故德陽亭。趨涪,今成都府綿州治也。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出其不意,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必寡矣。」遂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谷高深,至爲艱險,先登至江油,今龍安府江油縣,進擊諸葛瞻於涪,瞻敗退住綿竹,綿竹故城,見前公孫述據成都。復擊破之。漢人洶懼,後主遂降,悉定蜀地。其後十餘年,羊祜鎮襄陽,請伐吳,曰:「期運雖天所授,而功業必由人而成。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陸俱下,時王濬監益、梁諸軍。荊、楚之衆進臨江陵,即祜所統也。平南、豫州直指夏口,時胡奮爲平南將軍,王戎爲豫州刺史。徐、揚、青、兗竝會秣陵,徐、揚,王渾所統,青、兗、瑯邪王伷所統。秣陵,即吳都也。以一隅之吳當天下之衆,勢分形散,所備皆急。巴、漢奇兵,出其空虛,一處傾壞,則上下震動,雖有智者不能爲吳謀矣。吳緣江爲國,東西數千里,唯有水戰,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則長江非復所保,還趨城池,去長入短,非吾敵也。」及祜卒,舉杜預自代。預復請伐吳,許之。命瑯邪王伷出塗中,塗、滁通,今南直滁州。胡氏曰:「即滁州,取真州之路。」真州,今揚州府儀真縣。王渾出江西,渾時都督揚州。江西,自和州出橫江渡之路。王戎出武昌,胡奮出夏口,杜預出江陵,王濬、唐彬下巴、蜀,時彬爲巴東監軍。凡六道,而使賈充將中軍屯襄陽,節度諸軍。王渾出橫江,在今和州東南二十五里,即大江也。所向皆捷。王濬克丹陽,在荊州府歸州東南七里。進克西陵、荊門,荊門,見前岑彭破荊門。夷道。即今夷陵州宜都縣。杜預克樂鄉,見前吳重鎮。取江陵,於是沅、湘以南沅湘,見七國楚南卷沅、湘。接於交、廣,望風降下。胡奮克江安,江安即公安,吳南郡治此,杜預定江南,改曰江安縣。王濬復進克武昌,長驅至建業,吳人或降或潰。濬舟師過三山,在應天府西南五十七里。入石頭,石頭城在應天府西二里。吳主皓出降,吳地悉定。

仍都洛陽。

都邑攷:晉都洛陽,湣帝都長安,南遷後都建康。即孫吳建業也。

分州十九。沈約《》:「太康元年,天下一統,凡十六州。後又分雍、梁爲益,荊、揚爲江,益爲寧,幽爲平,凡二十州。」今從《通典》。

司州治洛陽。統郡十二。晉改漢、魏之司隸爲司州,永嘉以後洛陽淪沒。大興四年司州僑治合肥,尋治滎陽。咸康五年又治襄陽。永和十二年還治洛陽,後沒於符秦。太元五年收復,隆安中,又沒於姚秦。義熙十二年司州復治洛陽。

河南郡,漢郡也。領洛陽等縣十二。洛陽,即秦、漢時舊治。
滎陽郡,本屬河南郡,泰始三年分置,領滎陽等縣八。滎陽見前。
弘農郡,漢郡也。領弘農等縣六。弘農即漢舊治。渡江以後,僑立弘農郡於尋陽界內,今江西九江府有尋陽故城。
上洛郡,本漢之京兆及弘農郡也。泰始二年分置,領上洛等縣三。上洛,今陜西商州治也。
平陽郡,魏分漢河東郡置,領平陽等縣十二。平陽,即魏舊治。
河東郡,秦郡也。領安邑等縣九。安邑即漢故郡治。渡江後嘗僑立河東郡於孱陵縣界之上明地。上明,今湖廣松滋縣西有故城。
汲郡,本魏之朝歌郡,後廢。泰始二年改置汲郡,領汲縣等縣六。汲縣,即魏朝歌郡治。其後石勒析置東燕郡,治燕縣,今衛輝府胙城縣也。
河內郡,漢郡也。領野王等縣九。野王,今懷慶府治河內縣是。
廣平郡,魏增置郡也。領廣平等縣十五。廣平,即魏舊治。本屬冀州,晉屬司州。
陽平郡,亦魏所置郡。領元城等縣七。元城,魏郡治也。本屬冀州。
魏郡,漢郡也。領鄴縣等縣八。鄴,漢郡治也。本屬冀州。
頓丘郡,漢東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領頓丘等縣四。頓丘,今大名府清豐縣有頓邱故城。漢、魏俱屬兗州。

兗州治廩丘,今東昌府濮州範縣東南有廩丘故城。統郡、國八。惠帝以後,兗州淪沒。建武初兗州僑治鄒山。太寧三年寄治廣陵,建元二年寄治金城。永和八年僑治下邳。太和四年移治山陽,尋還廣陵。太元六年以廣陵爲南兗州,鄄城爲兗州,既而青、兗二州皆寄治淮陰。義熙七年復以兗州治廣陵。八年青、兗二州皆鎮京口。鄒山,今兗州府鄒縣東南故邾城是。金城,今江寧府上元縣北三十五里有故金城。山陽,今淮安府附郭縣。淮陰,今淮安府西北四十里故淮陰城是也。餘竝見前。

陳留國,漢郡也。領小黃等縣十。小黃,今開封府陳留縣東北三十里有小黃故城。其後石虎改爲建昌郡,屬洛州。東晉咸康四年於北譙界僑置陳留郡。
濮陽國,本漢東郡地。晉泰始初分置,領濮陽等縣四。濮陽,即漢東郡治。南渡後僑治淮南。
濟陽郡,漢郡,領定陶等縣九。定陶,即漢濟陰郡治。南渡後僑治淮南。
高平國,漢山陽郡也。晉改爲高平國,領昌邑等縣七。昌邑,亦漢山陽郡治。晉安帝時,僑置山陽郡,治山陽縣,即今漢陽府治。
任城國,漢故郡也。領任城等縣三。任城亦舊治。
東平國,漢故郡。領須昌等縣七。須昌,今兗州府東平州治是。
濟北國,漢郡,領盧縣等縣五。盧亦舊治也。
泰山郡。漢郡,領奉高等縣十一。奉高,漢郡治地也。

豫州治項,今開封府陳州項城縣。統郡、國十。永嘉之亂,豫州淪沒。大興中,豫州寄治譙,尋又寄治雍丘。太寧初,寄治壽春。咸和四年又寄治蕪湖。咸康三年寄治邾城。邾城旋陷於石趙,復治蕪湖。永和元年移屯牛渚。二年仍治蕪湖,九年治歷陽,十一年移鎮壽春。自是進取則屯壽春,守江則屯歷陽、蕪湖。隆和元年移鎮汝南,旋還壽春。太元初鎮姑孰。九年以姑孰爲南豫州,汝南爲豫州,既而以豫州寄治歷陽,謂之西府。義熙六年復鎮姑孰。沈約曰:「永和十一年豫州屯馬頭,昇平元年戍譙,咸安元年鎮歷陽,寧康元年復徙姑孰,太元十年又戍馬頭,十三年又徙歷陽,義熙二年則復戍姑孰也。」雍丘,今河南杞縣。見春秋杞國。蕪湖,今南直太平府屬縣。姑孰,即今太平府治。馬頭,今南直鳳陽府懷遠縣南二十里有故城。餘並見前。

潁川郡,秦故郡。領許昌等縣九。許昌,即漢末舊都也。
汝南郡,漢郡,領新息等縣十五。新息,今河南息縣。見春秋息國。《晉志》:「惠帝分汝南立南頓郡,治南頓縣。」今河南商水縣是。亦見春秋頓國。又明帝分置汝陽郡,治汝陽縣。咸康中廢,尋復置。今汝寧府治是。
襄城郡,本潁川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領襄城等縣七。襄城,今開封府許州襄城縣。南渡後元帝僑立襄城郡,治繁昌縣,今南直太平府屬縣也。
汝陰郡,魏增置郡,後廢。泰始二年復置,領汝陰等縣七。汝陰,即魏故郡治。《晉志》:「惠帝時分汝陰立新蔡郡,治新蔡縣。」今汝寧府屬縣。南渡後孝武又僑置南新蔡郡,屬南豫州,在今廬州府舒城縣境。
梁國,漢故郡也。領睢陽等縣十二。睢陽,亦漢梁國舊都。《晉志》:「武帝省陳郡入梁國。惠帝復分梁國立陳郡,治陳縣,即故郡治也。東晉孝武太元中,僑立南梁郡,在壽春南界。」
沛國,漢舊郡。領相縣等縣九。相,即漢沛郡治。
譙郡,魏增置郡也。領譙縣等縣七,譙,即魏故郡治。
魯郡,漢郡,領魯縣等縣七。魯縣,即漢魯國舊都也。
弋陽郡,魏增置郡。領西陽等縣七。西陽,今黃州府東南百三十里西陽故城是。沈約云:「晉惠帝分弋陽郡爲西陽國,屬豫州。宋嘗改屬郢州,治西陽縣。」疑惠帝以後弋陽還魏舊治也。劉昫曰「吳分江夏置蘄春郡,晉改曰西陽郡,即唐之蘄州」雲。
安豐郡,魏增置郡。領安風等縣五。安風即魏郡治。

冀州治房子,今真定府趙州高邑縣西南十五里有房子故城。魏收曰:「治信都。」統郡、國十三。胡氏曰:「晉南渡後,幽、青、冀、並四州,俱僑治於江北。孝武太元七年復取齊地,幽、冀二州皆徙治焉。」

趙國,漢郡,領房子等縣九。房子即州治。
鉅鹿國,秦郡也。領廮陶等縣二。廮陶,今趙州寧晉縣西南二十五里故城是。
安平國,漢故郡也。領信都等縣八。信都,即漢信都國都也。
平原國,漢郡,領平原等縣九。平原,即漢舊治。
樂陵國,魏增置郡。領厭次等縣五。厭次,今山東武定州治也。
勃海郡,漢郡,領南皮等縣十。南皮,今河間府滄州屬縣也。
章武國,魏置郡,後廢。晉泰始初復置,領東平舒等縣四。東平舒,即魏故郡治。
河間國,漢郡,領樂城等縣六。樂城,即漢故國都也。
高陽國,漢郡,領博陸等縣四。博陸即漢治。《晉志》云:「泰始元年置」,蓋中間或廢,後復置也。
博陵國,漢郡,領安平等縣四。安平即漢故治。
清河國,漢郡,領清河等縣六。清河,今廣平府西北故甘陵城是也。
中山國,漢郡,領盧奴等縣八。盧奴,即漢中山國故都。
常山郡,漢郡,領真定等縣八。真定,漢真定國舊都也。

幽州治涿,見前涿郡。統郡、國七。太元中幽州寄治廣固。廣固故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范陽國,即漢涿郡也,魏改曰范陽,領涿縣等縣八。涿即州治。
燕國,漢故郡也,亦曰廣陽國,魏更舊名。領薊縣等縣十。薊,即漢廣陽國故都。
北平郡,秦郡,領徐無等縣四。徐無,今北直薊州玉田縣東故城是也。
上谷郡,秦郡,領沮陽等縣二。沮陽,即漢舊治也。
廣甯郡,本上谷郡地,太康中分置,領下洛等縣三。下洛,今北直保安州西百里有故城。
代郡,秦郡,領代縣等縣四。代縣,今大同府蔚州治是。
遼西郡,秦郡,領陽樂等縣三。陽樂,在今太寧廢衛故柳城郡東。

平州治昌黎。今北直太寧廢衛故柳城東南,有昌黎廢縣。統郡五。魏嘗置平州,後罷。晉咸寧二年復分幽州置。永嘉以後平州屬於慕容氏。

昌黎郡,魏增置。領昌黎等縣二。昌黎見上。
遼東郡,秦郡,領襄平等縣八。襄平,即漢舊治。
樂浪郡,漢郡,領朝鮮等縣六。朝鮮,即漢舊治。
玄菟郡,漢郡,領高句麗等縣三。高句麗,即漢舊治。
帶方郡,本公孫度置,魏因之。領帶方等縣七。帶方,即魏舊治。

并州治晉陽,即後漢舊治,統郡、國六。建興以後并州淪沒。義熙五年嘗寄鎮淮陰。十四年移鎮蒲阪雲。

太原國,秦郡,領晉陽等縣十三。晉陽見上。
上黨郡,秦郡,領潞縣等縣十。潞,今潞安府潞城縣。
西河國,漢郡,領離石等縣四。離石,今汾州府永寧州治。
樂平郡,魏增置郡也。《晉志》云:「泰始中置,領沾縣等縣五。」沾,即魏舊郡治。
雁門郡,秦郡也,領廣武等縣八。廣武,今太原府代州西十五里有故城。
新興郡,魏置。領九原等縣五。九原,即魏故郡治。

雍州治京兆。統郡七。惠帝時河間王顒據長安,州治安定,又移新平。建興以後雍州淪沒。元帝時雍州僑治於酇城。孝武時於襄陽僑置雍州。太元十一年寄治洛陽,以鎮衛山陵,尋還襄陽。酇城,今襄陽府光化縣東有故城。

京兆郡,漢郡,領長安等縣九。長安見前。太元十二年分京兆、馮翊、弘農置華山郡,領鄭縣等縣五。鄭縣,今華州治,亦見前。
馮翊郡,漢郡,領臨晉等縣八。臨晉,今西安府同州朝邑縣西南二里故城是。
扶風郡,漢郡,領池陽等縣六。池陽故城在今西安府三原縣西北,見前。惠帝初改爲秦國。
安定郡,漢郡也,領臨涇等縣七。臨涇,今平涼府鎮原縣東六十里有故城。
北地郡,秦郡,領泥陽等縣二。泥陽,今西安府耀州治是。
始平郡,本扶風郡地,泰始三年分置,領槐里等縣五。槐里,見前周都犬丘。南渡後僑立始平郡於武當城,今襄陽府均州也。
新平郡,魏置郡。領漆縣等縣二。漆即魏故郡治。

涼州治武威,統郡八。永寧以後,其地爲張氏所據。

金城郡,漢郡,領榆中等縣五。榆中,今臨洮府蘭州西二百里有故城。
西平郡,魏置郡。領西都等縣四。西都,即魏故郡治。
武威郡,漢郡,領姑臧等縣七。姑臧,即漢郡治。
張掖郡,漢郡,領永平等縣三。永平,今甘州衛治是。
西郡,魏初置郡。領日勒等縣五。日勒,即故郡治。
酒泉郡,漢郡,領福祿等縣九。福祿,即漢舊治。
敦煌郡。漢郡,領昌蒲等縣十二。昌蒲,在今沙州廢衛西。又惠帝元康五年分敦煌及酒泉地置晉昌郡,領宜禾等縣八。宜禾,在今塞外故瓜州西北百三十里。

秦州初治冀城,後治上邽。統郡六。《晉志》:「魏始分隴右置刺史,領護羌校尉,中間暫廢。泰始五年又以雍州隴西五郡及涼州之金城、梁州之陰平,合七郡置秦州,鎮冀城,太康三年復併入雍州,七年復立,鎮上邽,統郡六。江左以秦州寄治梁州,又於氐池立北秦州。」氐池即仇池,今陜西成縣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冀城,見後漢涼州注。上邽,見三國魏秦州治。

隴西郡,秦郡,領襄武等縣四。襄武,今鞏昌府城東南五里襄武故城是。惠帝分置狄道郡,領狄道等縣九。狄道,今臨洮府治,見前。
南安郡,漢郡,領䝠道等縣三。䝠道,即後漢故郡治。
天水郡,漢郡,後漢及曹魏皆曰漢陽,晉復曰天水,領上邽等縣六。上邽即州治。
略陽郡,魏廣魏郡也。泰始中更名。領臨渭等縣四。臨渭,即魏故郡治。
武都郡,漢郡,領下辨等縣五。下辨,今鞏昌府成縣是也。
陰平郡。魏置。《晉志》云:「泰始中置。」領陰平等縣二。陰平,即魏故郡治。南渡後復有南、北二陰平郡。南陰平,今四川龍安府東百里有陰平故城。

梁州治南鄭。統郡八。東晉大興初梁州寄治襄陽,咸康五年寄治魏興。建元二年戍西城,太元二年復鎮襄陽,義熙初又移魏興,九年治苞中。西城,今漢中府興安州治,見前。苞中即今漢中府褒城縣也。

漢中郡,秦郡,領南鄭等縣八。南鄭即州治。
梓潼郡,蜀漢置,領梓潼等縣八。梓潼,今保寧府屬縣。《晉志》:「江左孝武時分梓潼北界立晉壽郡,領晉壽等縣四。」晉壽,即蜀漢梓潼郡治漢壽縣也。
廣漢郡,漢郡,領廣漢等縣三。廣漢,今潼川州射洪縣東南有故城。《晉志》:「桓溫平蜀,復置遂寧郡。」或曰譙氏所置。今潼川州遂寧縣是也。
新都郡,本廣漢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領雒縣等縣四。雒即東漢益州治。太康三年郡罷,尋復置。
涪陵郡,蜀漢置。領漢復等縣五。漢復,今涪州南九十里故城是。
巴郡,秦郡,領江州等縣四。江州,即漢以來舊治。
巴西郡,蜀漢置。領閬中等縣九。閬中即故郡治。《晉志》:「蜀漢割巴郡置宕渠郡,尋省入巴西。晉惠帝復分置宕渠郡,又以魏荊州所統之新城、魏興、上庸,俱改屬梁州。」東晉孝武又分巴西、梓潼,置金山郡。或曰今綿州即故金山郡。
巴東郡。蜀漢置。領魚復等縣三。魚復,今夔州府治,亦即蜀漢故郡治也。《晉志》:「穆帝時嘗改屬荊州。」

益州治成都,統郡八。惠帝永安以後沒於李氏,益州寄治巴郡,後又移治巴東。永和三年桓溫滅蜀還治成都。咸安二年又沒於苻氏。太元十年復爲晉有。義熙初沒於譙縱。九年益州平,仍治成都。

蜀郡,秦郡,領成都等縣六。成都即州治。
犍爲郡,漢郡,領武陽等縣五。武陽,今眉州彭山縣東十里有故城。
汶山郡,漢郡,領汶山等縣八。汶山,即漢郡舊治汶江道也。
漢嘉郡蜀漢置,領漢嘉等縣四。漢嘉即故郡治。
江陽郡,蜀漢置,領江陽等縣三。江陽即蜀郡舊治。
朱提郡,蜀漢置。領朱提等縣五。朱提,即蜀郡舊治。沈約曰:「懷帝分置南廣郡,領南廣等縣四。」南廣,今敘州府南溪縣是。
越嶲郡,漢郡,領會無等縣五。會無,今建昌行都司會川衛治是。
牂牁郡,漢郡,領萬壽等縣八。萬壽,今遵義府治是。《晉志》:「永嘉五年分牂牁立平夷、夜郎二郡,改屬寧州。」平夷,今雲南曲靖軍民府陸涼州即其治。夜郎,今遵義府桐梓縣東二十里有故城。又有西河郡,領芘蘇等縣,今雲南大理府雲龍州西有芘蘇城。

寧州治雲南。統郡四。《晉志》:「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太康三年復廢入益州,立南夷校尉護之。永寧二年復置寧州,咸和八年沒於李雄,咸康五年復入於晉。」

雲南郡,蜀漢置,領雲平等縣九。雲平,今大理府趙州雲南縣北有故城。永嘉三年分雲南、永昌立河陽郡,治東河陽縣。或曰故河陽城在今大理府東北境。亦曰東河陽郡。沈約曰:「成帝分雲南置興寧郡,領梇棟等縣。」今姚安軍民府治是也。
興古郡,蜀漢置,領律高等縣十一。律高即蜀漢舊治。沈約曰:「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興古之東置西平郡,領西平等縣。」在今曲靖府東境。成帝時又分興古置梁水郡,領梁水等縣。梁水,今臨安府寧州東有故城。或曰梁水郡亦建興中王遜所表置。
建寧郡,蜀漢改置。領味縣等縣十七。味縣即蜀漢舊治。《晉志》:「惠帝分建寧以西七縣別立益州郡,永嘉二年改爲晉寧郡,領建伶等縣。」建伶,今雲南府西有故城。成帝時又分建寧置建都郡,領新安等縣六。沈約曰:「郡去寧州建寧郡六十里。」
永昌郡。漢郡,領不韋等縣八。不韋,即漢郡治。

青州治臨菑,統郡、國六。永嘉喪亂,青州淪沒。大興二年,青州僑治淮陰。太元九年青州復歸於晉,僑置幽州於廣固。十五年青、兗二州俱寄治京口,其後仍鎮廣陵。義熙四年移鎮丹徒,六年始置青州於東陽,亦謂之北青州,而僑置青州曰南青州。十年南青州仍治廣陵。後省南青州,北青州直曰青州。東陽,今青州府治益都縣。廣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齊國,秦郡,領臨菑等縣五。臨菑即州治。
濟南郡,漢郡,領平壽等縣五。平壽,今青州府壽光縣東四十里有故城。
樂安國,漢郡,領高苑等縣八。高苑,今青州府屬縣,見前。
城陽郡,漢郡,領莒縣等縣十。莒即漢城陽國治。《晉志》:「惠帝元康十年分城陽置平昌郡,領平昌等縣。」本三國魏所置郡,後廢,晉復置。又分城陽置高密國,領高密等縣。本漢高密國,後漢廢晉復置。
東萊國,漢置。領掖縣等縣六。掖,漢郡舊治也。
長廣郡。魏置。領不其等縣三。不其,魏郡舊治也。

徐州治彭城。統郡、國七。元康末改治下邳。永嘉之亂,徐州淪沒者半。太寧二年寄治淮陰。咸和初寄治廣陵,尋又移鎮京口。永和八年復鎮下邳。隆和元年移屯山陽。太和二年還治京口。寧康二年復移廣陵。明年又還京口。太元九年始以京口爲南徐州,彭城爲徐州。義熙七年又以彭城爲北徐州。

彭城國,漢郡,領彭城等縣七。彭城,即漢郡治。渡江後亦曰沛郡。
下邳國,漢郡,領下邳等縣七。下邳,即東漢下邳國治。
東海郡,漢郡,領郯縣等縣十二。郯即漢郡治。《晉志》:「元康初,分東海置蘭陵郡,領蘭陵等縣。」今兗州府東六十里有蘭陵城。
瑯邪國,秦郡,領開陽等縣九。開陽,今兗州府沂州東南有故城。元康七年分置東安郡,領東安等縣,即曹魏東安郡舊治也。江左僑置瑯邪郡於江乘縣境,又改治臨沂。江乘、臨沂,竝在今江寧府東北七十里。
東筦郡,魏置,後廢。太康中復置,領東筦縣等縣八。東筦,故魏郡治。
廣陵郡,漢郡,領淮陰等縣八。淮陰,故魏郡治。義熙中,分廣陵置海陵、山陽二郡。海陵,今揚州府泰州治。山陽見前。
臨淮郡。漢郡,後漢改置下邳國。太康初復析置,領盱眙等縣十。盱眙,今鳳陽府泗州屬縣。《晉志》:「元康七年分臨淮置淮陵郡。」今盱眙西北九十里有淮陵故城。後又分臨淮、淮陵,置棠邑郡,今江寧府六合縣故棠邑也。義熙中改曰秦郡,又於盱眙改立盱眙郡。

荊州初治襄陽,後治江陵。統郡、國二十二。《晉志》:「惠帝元康初,分桂陽、武昌、安成三郡及揚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七郡爲江州。懷帝永嘉初又分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及廣州之始安、始興、臨賀共九郡置湘州,咸和四年復併入荊州。義熙八年復置。十三年仍併入荊州,而江州如故。」《通釋》:「咸和四年陶侃嘗移荊州鎮巴陵,建始初仍鎮江陵,太元二年移鎮上明,後仍還江陵,其江州初治豫章,後移武昌。建元中寄治半洲。咸安末移鎮尋陽。」上明,今荊州府松滋縣西一里有故城。半洲,在今九江府西九十里。

江夏郡,漢郡,領安陸等縣七。安陸,今德安府治。《晉志》:「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治竟陵縣。」今承天府沔陽州景陵縣西有竟陵故城。初屬江州,後還荊州。
南郡,漢郡,領江陵等縣十二。江陵,即州治也。《晉志》:「惠帝時蜀亂,分南郡僑立成都國,領華容等縣四。」華容,今荊州府監利縣東五里有故城。建興中復併入南郡。又安帝時析置武寧郡,領樂鄉等縣,今承天府荊門州北八十里樂鄉城是。又析置長寧郡,領長寧等縣,今荊門州西南有長寧廢縣。劉宋改曰永寧。
襄陽郡,魏置。領宜城等縣八。宜城,今襄陽府屬縣。又咸和初,分置義成郡,領義成等縣。義成,今襄陽府穀城縣也。
南陽國,秦郡,領宛縣等縣十四。宛即秦以來郡治。《晉志》:「惠帝分南陽立新野郡,領新野等縣。」新野,今南陽府鄧州屬縣。
順陽郡,本魏所置南鄉郡,晉太康中改曰順陽,領酇縣等縣八。酇,今襄陽府光化縣東有故酇城。
義陽郡,本魏置,後廢。太康中復置,領新野等縣十二。新野見上。惠帝時,義陽郡移治義陽縣,今信陽州南義陽故城是也。又分置隨郡,領隨縣等縣,今德安府隨州也。
新城郡,魏置,領房陵等縣四。房陵即魏郡治。
魏興郡,魏置,領晉興等縣六。晉興,今興安州東有晉興故城。
上庸郡,亦魏置,領上庸等縣六。上庸,即魏舊治也。晉惠帝時,分新城、魏興、上庸三郡屬梁州。又南渡後謂魏興、新城、上庸、襄陽、義成、竟陵、江夏爲沔中七郡雲。
建平郡,本吳置,治秭歸。晉滅蜀,亦置郡,治巫縣。太康初以吳置郡併入,領巫縣等縣八。巫,即今夔州府巫山縣,見前。
宜都郡,吳置,領夷陵等縣三。夷陵即吳郡治。
南平郡,本吳所置南郡,吳得江陵,移南郡治公安。晉平吳,南郡復治江陵,而改故南郡爲南平郡,領作唐等縣三。作唐,今岳州府澧州安鄉縣東北有故城。元康以後,南平仍治江安,即公安也。
武陵郡,漢郡,領臨沅等縣十五。臨沅,今常德府治武陵縣是。
天門郡,吳置,領零陽等縣五。零陽,即吳郡治。
長沙郡,漢郡,領臨湘等縣十。臨湘,即漢長沙國都也。沈約曰:「元康九年分長沙置建昌郡,領巴陵等縣四。宋元嘉十六年爲巴陵郡。」巴陵,今岳州府附郭縣。
衡陽郡,吳置,領湘鄉等縣九。湘鄉,即吳舊治。
湘東郡,吳置,領酃縣等縣七。酃即吳舊治。
零陵郡,漢郡,領泉陵等縣十一。泉陵,今永州府治零陵縣是。《晉志》:「穆帝時分零陵立營陽郡,領營道等縣。」營陽亦孫吳舊郡也。
邵陵郡,吳置,領邵陵等縣六。邵陵,亦孫吳舊郡治。
桂陽郡,漢郡,領郴縣等縣六。郴,即漢郡治。
武昌郡,吳置,領武昌等縣七。武昌,即吳故都也。
安成郡。吳置,領平都等縣七。平都,亦吳故郡治。《晉志》:「吳屬揚州,晉改屬荊州。」

揚州初治壽春。太康二年移治秣陵,即吳建業也。統郡十八。惠帝末復治壽春。東晉時治建康。興寧二年桓溫自江陵移鎮赭圻,遙領揚州。三年移鎮姑孰,尋復故。赭圻,今太平府繁昌縣西南十里有故城。

丹陽郡,漢郡,領建鄴等縣十一。建鄴即州治。建興中改曰建康。元帝建都揚州,改丹陽太守爲尹。
宣城郡,本丹陽郡地。太康二年分置,領宛陵等縣十一。宛陵,即漢丹陽郡治。
淮南郡,秦漢舊郡也。領壽春等縣十六。壽春即揚州舊治。惠帝永興初分淮南置歷陽郡,領歷陽等縣。歷陽,今和州治也。成帝時又分置鐘離郡,領鐘離等縣,屬南徐州,今鳳陽府東二十里鐘離故城是也。
廬江郡,漢郡,領陽泉等縣十。陽泉即曹魏廬江郡治。義熙中分置晉熙郡,領懷寧等縣。懷寧,今安慶府治。
毗陵郡,《晉志》:「吳分吳郡無錫以西爲屯田,置興農校尉。太康三年省校尉爲毘陵郡,領丹徒等七縣。」丹徒,今鎮江府附郭縣,見前。惠帝永興中以郡封東海王世子毗,因改爲晉陵郡。
吳郡,漢郡,領吳縣等縣十一。吳,即漢郡治。
吳興郡,吳置,領烏程等縣十一。烏程,即吳舊治。《晉志》:「永興中割吳興及丹陽郡置義興郡,領陽羨等縣。」陽羨,今常州府宜興縣是。
會稽郡,秦郡,領山陰等縣十。山陰,即漢郡治。
東陽郡,吳置,領長山等縣九。長山,即吳舊治。
新安郡,吳所置新都郡也,晉改曰新安,領始新等縣六。始新,即吳郡舊治。
臨海郡,吳置,領章安等縣八。章安亦吳郡舊治。《晉志》:「明帝太寧初分臨海立永嘉郡,領永寧等縣。」永寧,今溫州府附郭永嘉縣也。
建安郡,吳置,領建安等縣七。建安,即吳舊郡治。
晉安郡,本建安郡地,太康二年分置,領原豐等縣八。原豐,即今福州府治閩縣是也。
豫章郡,漢郡也,領南昌等縣十六。南昌即漢郡治。《晉志》:「永興初分廬江、武昌郡地置尋陽郡,永嘉初又以豫章之彭澤縣屬焉,領柴桑等縣。」柴桑,今九江府南九十里有故城,蓋即孫吳所置彭澤郡,太康初廢,至是改置,
臨川郡,吳置,領臨汝等縣十。臨汝,即吳舊郡治。
鄱陽郡,吳置,領廣晉等縣八。廣晉,今饒州府北百五十里有故城。
廬陵郡,吳置,領西昌等縣十。西昌,今吉安府泰和縣西三里有故城。
南康郡。本吳所置廬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改置郡,領贛縣等縣五。贛,今贛州府附郭縣。

交州治龍編。統郡七。龍編即吳交州治。

合浦郡,漢置,領合浦等縣六。合浦,今廉州府治。《晉志》:「太康初省珠崖入合浦郡。」
交趾郡,漢置,領龍編等縣十四。龍編即州治。
新昌郡,吳置,領麋泠等縣六。麋泠即吳郡治也。
武平郡,吳郡,領武寧等縣七。武寧即吳舊治。
九真郡,漢郡,領胥浦等縣七。胥浦即漢舊治。
九德郡,吳置,領九德等縣八。九德即吳舊治。
日南郡。秦象郡也,漢曰日南。領象林等縣五。象林,在今占城國境內。

廣州治番禺,統郡十。《晉志》:「太康初吳平,以荊州之始安、始興、臨賀三郡來屬。懷帝永嘉初又以三郡屬湘州。成帝時,又以三郡還屬荊州。」

南海郡,秦郡,領番禺等縣六。番禺即州治。成帝時分南海立東官郡,領寶安等縣。寶安,今廣州府東筦縣也。安帝又分東官立義安郡,領海陽等縣。海陽,今潮州府附郭縣。恭帝時又分南海立新會郡,領盆允等縣。盆允,在今廣州府新會縣境。
臨賀郡,吳置,領臨賀等縣六。臨賀,即吳郡治。
始安郡,吳置,領始安等縣七。始安,即吳舊治。
始興郡,吳置,領曲江等縣七。曲江,即吳舊治。
蒼梧郡,漢郡,領廣信等縣十。廣信,即漢郡治。《晉志》:「穆帝分蒼梧立晉康郡,領端溪等縣。」端溪,今肇慶府德慶州治。又立新寧郡,領新興等縣。新興,今肇慶府新興縣。又立永平郡,領安沂等縣。安沂,今梧州府藤縣南有故城。
鬱林郡,漢郡,領布山等縣九。布山即漢郡治。又元帝大興初分置晉興郡,領晉興等縣。晉興,在今柳州府象州境。
桂林郡,吳置,領潭中等縣八。潭中,即吳郡治。
高涼郡,漢置,領安寧等縣三。安寧,在今肇慶府陽江縣境。
高興郡,吳置,領廣化等縣五。廣化即吳舊治。《晉志》:「武帝後省入高涼。」
寧浦郡。吳合浦北部也。晉改置郡,領寧浦等縣五。寧浦,即吳都尉治。

郡國一百七十有三,晉太康初,因後漢及三國之舊,其改易及增置者一十五郡而已。《晉志》雲「增置二十有三」,悞也。縣一千一百有九,幾於秦、漢之境矣。

史略: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內。魏嘉平中,鄧艾嘗言於司馬師,宜分并州境內匈奴左部爲二國,魏公操初分匈奴之衆爲五部,時左部最強。部帥左賢王豹單于於扶羅之子也。徙居雁門。其羌胡與民同處者,亦以漸出之,使居民表議,未及行,至是郭欽上言:「戎狄彊獷,歷古爲患。魏初民少,西北諸部皆爲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朔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爲戰場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漸徙內郡,雜部於邊鄙,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長策也。」不聽。元康末關中氐齊萬年等叛,事平,江統復作《徙戎論》警朝廷,朝廷不能用。統議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內諸羌,著先零、罕開、析支之地;徙扶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其并州之地,本爲匈奴部落,散居六郡。今五部之衆戶至數萬,皆可發遣,還其本域,庶華夏無纖介之憂雲。先零、罕開、析支之地,自湟中西至賜支河首是也,在今陜西西寧衛境內。
王氏曰:「晉承三分之季,復一統之規,分州列郡,依然秦、漢之疆矣。乃創守失經,用荒厥緒。永嘉以後,中原州郡,星離豆剖,莫可究極,先王之阪章不復見者垂數百年。豈非古今升降之大變也哉。」

十六國

編輯

迨賈氏煽亂,八王構兵,八王,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也。羣翟起而乘之,於是中原板蕩,不可復問。南渡封域,廣狹無常,然上明、見晉荊州注。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建初二年,合肥陷於後趙,永和六年復取之。壽陽、即壽春,咸和二年陷於後趙,永和二年復歸於晉。太和四年袁真以壽陽叛降燕,又降秦,六年克之。太元八年苻堅大舉入寇,壽陽爲所陷,旋復取之。淮陰,見上兗州注。往往爲邊圉重鎮,而漢中、建武初梁州陷於李雄,桓溫平蜀,遂復梁州,北守漢中。寧康初爲苻堅所陷。太元九年復取之。義熙初譙縱作亂,漢中爲仇池楊盛所竊據,旋屬於姚秦,三年復爲盛所據,羈屬於晉,縱平漢中亦來歸。襄陽、太興初梁州寄治襄陽,咸和五年陷於後趙,七年復取之。永和五年以後司、豫諸州多附於晉。十年桓溫伐秦,出自襄陽,不克而還。十二年復引兵北出,收洛陽。興寧五年洛陽陷於慕容燕,太元四年襄陽爲苻堅所陷。九年復取襄陽,又北出宛、洛,置戍洛陽,司、豫多爲晉境。隆安三年,洛陽陷於姚秦,司、豫之間,多見侵沒,以襄陽爲重鎮。彭城,太寧中,彭城陷於後趙。永和五年以後,後趙衰亂,徐、兗諸州漸歸於晉。太和四年桓溫伐燕,直至枋頭,不克而還。太元三年彭城爲苻堅所陷,九年復歸於晉,於是進取青、兗諸州,河南郡縣皆來歸附。十年劉牢之軍於枋頭,尋入鄴城,既而慕容垂取鄴,河、濟以南爲所侵陷,於是以彭城爲重鎮。枋頭,在今大名府濬縣西南八十五里。亦間爲藩翰。

殷仲堪曰:「劍閣之隘,蜀之關鍵。巴西、梓潼、宕渠三郡,去漢中遼遠,在劍閣之內,而統屬梁州。蓋定鼎中華,慮在後伏。自南遷守在岷、邛,衿帶之形,事異曩日。是以李勢初平,割三郡隸益州,將欲重複上流爲習坎之防也。」○李延壽曰:「壽春形勝,南鄭要險,乃建業之肩髀,成都之喉嗌。」
胡氏曰:「六朝增重上遊,庾亮欲經略中原,則先分戍漢沔;劉裕欲伐魏,則先廣襄陽資力;晉何充有言:『荊楚,國之西門。』」

於斯時也,劉淵據離石今山西汾州府永寧州。稱漢,劉曜據長安,改漢曰趙。

史略:初,魏人居南匈奴五部於并州諸郡,《漢魏春秋》:「魏武於建安二十一年居匈奴左部於茲氏,右部於祁縣,南部於蒲子,北部於新興,中部於大陵。」茲氏,今汾州府南十五里有故城。祁縣,今太原府屬縣。蒲子,今平陽府隰州。新興見前。大陵,今太原府文水縣東北十二里有故城。左部帥劉豹最強。豹子淵襲位,惠帝初拜五部大都督。及晉亂,其黨推淵爲大單于,都離石。既而還都左國城,淵本居左國城,在今永寧州東北二十里。建國號曰漢,略取太原、上黨、西河境內數邑。永興二年離石饑,徙屯黎亭。今潞安府黎城縣。永嘉二年寇陷平陽及河東郡,於是徙都蒲子,遣王彌、石勒等寇掠冀州諸郡及兗、豫以東。明年徙都平陽,寇陷上黨郡邑,南犯洛陽。四年淵子聰篡立。五年寇陷洛陽,王彌、石勒等復分道東略。會蒲阪叛降漢,蒲阪,見舜都。遣劉曜等引兵陷長安,旋復失之。明年襲陷晉陽,尋亦不守。建興四年劉曜復陷長安,使曜督陜西諸軍事,封秦王。聰死,靳準作亂,盡誅劉氏。曜因討準,至赤壁,遂自立,赤壁,在今蒲州河津縣北,曜僭號於此,與石勒共討準等,平之。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大興三年曜取隴右諸郡,既又南降仇池,仇池,在今鞏昌府成縣西北,見前秦州注。楊氏世據此,詳見後。西脅涼州。太寧元年劉曜自隴上西擊涼州,軍於河上,張茂懼,遣使稱藩於曜。咸和三年曜攻後趙將石生於金墉,洛陽城西北隅曰金墉。先是大興三年趙洛陽守將尹安等叛降後趙,後趙將石生引兵赴之,安等復降司州刺史李矩於滎陽,矩亦遣兵入洛,河南民相率歸矩,洛陽遂空。既而爲石生所據守,太寧三年曜遣將攻之不克,至是復攻之。石勒馳救,爲勒所獲。曜子熙及允棄長安走上邽,尋復引兵趣長安,爲石虎所敗。虎乘勝取上邽。秦、隴悉入於後趙,趙亡。○二劉盛時,其地東不過太行,南不越嵩、洛,王彌、石勒以及曹嶷等,雖寇略縱橫,東至青、齊,南抵江、漢,然皆不置戍守,或各私其地,名爲附漢而已。西不逾隴坻,劉聰時,未有隴右,劉曜始取之。北不出汾、晉。時劉琨以并州拒守,石勒始有其地。劉淵嘗置雍州於平陽、幽州於離石。劉聰又置荊州於洛陽。其時又置殷、衛、東梁、西河陽、北兗五州,而未詳所治。劉曜以秦、涼二州並置於上邽,又置朔方於高平,今平涼府鎮原縣。并州於蒲阪,改置幽州於北地,又嘗置益州於仇池。至郡縣分合,類不能詳也。

李雄據蜀稱成,李壽尋改稱漢。亦謂之後蜀。

史略:漢末,賨人李氏自巴西、宕渠徙漢中,賨,賦名也。蜀人謂賦爲賨,蓋蠻戶之賦。宕渠,見前蜀漢梁州置。依張魯,及魏武克漢中,復遷略陽,謂之巴氐。元康中,關中亂,歲饑,李特等帥流民就穀漢川,尋入劍閣,見前三國蜀胡氏論劍門。會益州刺史趙廞據州叛,特等依之。既而廞殺特弟庠,特等怨廞,引兵屯綿竹,故城在今漢州德陽縣北,見前。還攻成都,廞走死。朝議以梁州刺史羅尚爲益州刺史,特等共迎尚入成都。尚復與特等隙,又敦迫流民還秦、雍。特等因之作亂,復屯聚綿竹,攻辛冉於廣漢,冉,廣漢太守也。尚信其謀,故特攻之。冉敗走,遂據其城;攻羅尚於成都,屢敗晉兵,略取梓潼、巴西。尋入少城,在成都城西。成都舊有太城及少城。羅尚自太城襲特,斬之。特弟流等復還據綿竹,尋徙據郫城。今成都府郫城。流旋卒,衆推特子雄爲益州牧,治郫城。進攻羅尚,尚遁走。雄入成都,即成都王位,尋稱帝,國號大成。建興二年漢中亂,郡人張成等以地歸成。於是北取漢中,東略涪陵、巴郡,西收漢嘉、越嶲,涪陵、漢嘉,俱見蜀漢梁州。久之,復取巴東及建平二郡,寧州亦盡入於成。雄卒,子期篡立。咸康四年李壽廢期自立壽,特弟驤之子,封漢王,屯涪,引兵入成都,廢期而代之。改國號曰漢。壽卒,子勢立,永和二年桓溫討滅之。○李成盛時,東守三峽,三峽,在巴東、建平二郡之境,咸康中二郡復屬於晉。南兼僰、爨,南中蠻也。西盡岷、邛,北據南鄭。李雄置益州於成都,梁州於涪,寧州於建寧,又分梁州置荊州於巴郡,分寧州置交州於興古。領興古、永昌、牂牁、越嶲、夜郎等五郡。《晉志》:「咸康四年李壽又分牂牁、夜郎、朱提、越嶲四郡置安州,既又以興古、永昌、雲南、越嶲、朱提、河陽六郡爲漢州。八年以安州併入寧州,既又以越嶲還屬益州,省永昌郡。」《晉紀》云:「咸康二年夜郎、興古入於晉,五年寧州皆爲晉所得。壽或於境內遙領寧州諸郡也。」及雄卒而成業遂衰。李壽時寖以削弱,子勢繼之,亡不旋踵矣。

石勒據襄國,今北直順德府,見前。稱趙,史曰後趙。冉閔據鄴改趙曰魏。

史略:初,匈奴別種曰羯,入居上黨。《匈奴傳》:「北狄入居塞內者十有九種,羯其一也。」石勒生長於武鄉,武鄉,今山西沁州屬縣。後爲羣盜,寇掠冀、兗二州,爲晉兗州刺史茍晞所敗,乃降劉淵,統兵寇掠,所向有功,東越豫、兗,南極江、漢,悉被殘破。永嘉五年與劉曜等攻陷洛陽,復引而東,屯於葛陂,今在汝寧府新蔡縣西北。尋北據襄國,山東郡縣多爲所陷。建興二年襲入幽州,時幽州治薊。勒執王濬殺之。大掠而還。州旋入於段匹磾。大興二年匹磾爲段末桮等所敗,南奔樂陵,薊始入於石勒。四年取并州,時并州治陽曲。劉琨失并州,走歸段匹磾。北至代郡。勒將孔萇追殺故代將箕澹於代郡。代郡,《載記》作「桑乾」。胡氏曰:「此後魏之代郡。」非也。漢代郡南境有桑乾川。大興初靳準作亂,弒劉粲,勒與劉曜討滅之。勒入平陽,置戍而還。曜封勒爲趙公,既而貳於曜,稱趙王。勒自以河內等二十四郡爲趙國,改太守皆爲內史,仿古冀州之制,南至孟津,西至龍門,東至河,北至塞垣,皆爲冀州,兼領冀州牧雲。四年攻取厭次,即樂陵郡治。於是幽、冀、並三州,皆沒於勒。太寧初又克廣固,時曹嶷據廣固,專制青、齊。廣固,見前青州注。並有青州。又略兗、豫之境,取許昌,與劉曜爭洛陽。時洛陽亦附於勒,勒遣石生戍守。咸和三年,壽春叛附於勒。四年曜攻金墉,勒馳救,與曜戰,獲之。長安亦來降,進並秦、隴,涼州稱藩。於是淮、漢以北,悉爲趙境。勒自稱趙天王,旋稱帝,營鄴宮,以洛陽爲南都,置行臺。勒死,石虎篡立,復稱天王,尋遷於鄴,東取令支,今永平府東北有令支故城。時爲遼西鮮卑段遼所據,虎與慕容皝共攻滅之。久之復稱帝。虎死,養子閔與其子遵舉兵李城,今懷慶府溫縣治即故李城。入鄴,遂篡立。閔尋殺遵而立鑒,閔悉誅諸羯,又更趙曰衛,易鑒姓曰李。既又殺之而自立,號大魏,復姓曰冉。閔本內黃冉氏子也。虎之子祗復稱帝於襄國,閔攻圍之,祗改稱趙王,旋爲其將劉顯所殺,降於閔。未幾,顯復稱帝於襄國。永和八年閔攻殺之,因遊食常山、中山諸郡。燕將慕容恪擊閔,戰於廉臺,在今真定府無極縣西。獲閔。慕容評等復攻鄴,克之。○石趙盛時,其地南逾淮、漢,晉咸和三年石趙取壽春。五年取襄陽。七年襄陽復入於晉,而合肥、邾城,皆爲所陷,其地遂南及於江。東濱於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石勒置冀州於信都,因晉舊治。并州於上黨,朔州於代北,晉志》:「勒並朔方置朔州。」兗州於鄄城,後漢東兗州治也。徐州於廩丘,廩丘,晉兗州治。幽州於薊,因王濬舊治。青州於廣固,廣固,見前青州治。雍州於長安,秦州於上邽,揚州於壽春,豫州於許昌。皆因魏、晉舊治也。荊州初置於襄陽,後徙魯陽。今汝州魯山縣是。司州仍置於洛陽。石虎改置司州於鄴,而分置洛州於洛陽,又增置營州於令支,涼州於金城。及虎之殞,國隨以喪矣。

慕容氏據遼東,稱燕。

史略:三國魏景初中,鮮卑莫護跋自塞外入居遼西棘城之北,棘城,在今廢大寧衛故柳城東南百七十里。號慕容部,再傳至涉歸,遷遼東之北,數從中國征討有功,拜大單于。晉太康二年,涉歸始寇昌黎,昌黎故城,亦在柳城東。晉時爲平州治。又再傳至廆。廆即涉歸子也。涉歸死,弟刪篡立,尋爲其下所殺,部衆乃復奉廆。歲犯遼東西境,擊破夫餘,夫餘國,在朝鮮北境。大爲邊患。十年,廆請降,拜鮮卑都督,以遼東僻遠,徙居徒河之青山,徒河故城,在柳城東百九十里,青山在焉。尋復徙居大棘城,永嘉初自稱大單于。建興初侵遼西段氏地,西至陽樂。鮮卑段氏國於遼西令支,與慕容氏接境。陽樂故城,在徒河西南。令支見前。大興二年平州刺史崔毖時平州與遼東郡同治襄平,今遼東都司城北七十里故城是也。構高句麗、高句麗時國於樂浪之丸都,今朝鮮王京東北有丸都故城。段氏、宇文氏鮮卑宇文氏國於遼西紫蒙川,在今柳城西境。共攻廆。廆以計先卻高句麗、段氏之兵,乃擊宇文氏,大破之,遂引兵擊毖於遼東,毖遁去,廆使其子仁鎮遼東。既而晉拜廆平州牧、遼東公。廆又以其子翰鎮遼東,仁鎮平郭。平郭,在今遼東蓋州衛南。廆卒,子皝嗣。其弟仁以平郭叛,盡有遼東之境,皝尋擊平之。自稱燕王,西摧段氏,敗石虎,咸康四年皝與石虎約攻段氏,皝攻掠令支以北諸城,大獲而還,既而趙入令支滅段氏,以皝不會趙兵,自專其利,移兵擊皝,敗去。遷都龍城;即柳城也,皝更營之,號曰龍城。東破高麗,咸康四年擊高句麗,入丸都,毀其城而還。北滅宇文,建元二年皝擊滅宇文部。又兼夫餘,永和二年,時夫餘西徙近燕,皝使世子雋等襲之,拔夫餘,虜其王而還。日以強熾。子雋繼之,因趙之衰,席捲幽州,遷都於薊永和六年雋伐趙,拔薊,幽州郡縣相繼降下,於是徙都薊,以龍城爲留都,進略冀州,擊滅冉閔,遂取鄴城,永和八年雋遣慕容恪等略定冀州郡縣,與閔戰,獲閔,進攻鄴,取之。雋遂稱帝。既又南並三齊,永和十二年時段龕據廣固,雄於東方,雋使慕容恪攻之,悉平其地。漸規河南,乃遷於鄴,昇平元年雋自薊遷都於鄴。於是西取并州,二年燕慕輿根等攻拔上黨,進收晉陽。既而平陽亦歸燕,尋入於秦。南略豫、兗。三年,許昌、潁川、譙、沛諸郡皆爲燕有,既而許昌復入於晉。雋歿,慕容恪輔政,復兼陳、汝,興寧二年燕將李洪等復攻取許昌及汝南、陳郡。取洛陽,三年慕容恪取洛陽,略地至崤、澠,秦人屯陜城以備之。東至泗上,南至宛城,皆爲燕境。太和元年燕取魯、高平諸郡,又宛城亦叛降燕,明年晉復攻拔宛。及恪卒,桓溫北伐,直抵枋頭,枋頭見前。不克而還。是年秦取洛陽。明年秦拔壺關,今潞安府治,即故壺關縣。克晉陽,破慕容評於潞水,即漳水也,在今潞安府潞城縣東。長驅圍鄴,鄴城下,追執燕主暐於高陽,即高陽郡。悉定燕地。○慕容燕盛時,南至汝、潁,東盡青、齊,西抵崤、黽,北守雲中。燕自慕容雋以後常戍雲中備代。初,平州仍置於襄平;幽州置於龍城,後徙於薊;冀州初置於常山,後還治信都;常山亦謂之北冀州。青州初置於樂陵,後還治廣固;兗州置於陽平,見前司州屬郡。或雲後還廩丘。中州置於鄴,慕容雋改司州爲中州。洛州置於金墉,并州置於晉陽;荊州初置於梁國之蠡臺,在歸德府城南。後置於魯陽;即石趙荊州治,燕末與洛州並治洛陽。豫州初置於陳留,後置於許昌。迨其亡也,秦所得郡凡百五十有七焉。

張氏據河西,稱涼。

史略:張軌仕晉爲散騎常侍,永康二年軌以時方多難,隱有保據河西之志,乃求爲涼州,從之。軌至姑臧,即涼州治。芟夷盜賊,討破鮮卑,威著西土。再傳至茂,軌卒,子寔嗣。寔爲其下所弒,弟茂代爲涼州刺史。規取隴西、南安地,與劉曜相持。張駿時爲曜所敗駿,寔之子也。}}金城、枹罕諸郡皆沒於曜,曜亡,乃復收河南地,即金城、枹罕諸郡也。至於狄道。晉惠帝所置郡。時又遣將伐龜茲、鄯善、西域諸國,焉耆、于闐之屬,皆詣姑臧朝貢,諸國皆在今甘肅塞外。子重華始稱涼王。《通釋》云:「重華據敦煌。」考涼九世皆居姑臧,未始徙敦煌也。於時金城以東皆屬後趙,晉永和二年後趙伐涼取金城,進攻枹罕諸郡,不克。後趙亡,復略有隴西諸郡。再傳至玄靚,重華傳子曜靈,庶兄祚廢殺之,而篡其位。祚尋爲其下所殺,乃共立曜靈弟玄靚爲王。復稱涼州牧。既而重華弟天錫殺玄靚自立。晉太和二年,枹罕諸郡皆沒於苻秦,先是永和十一年,涼河州刺史張瓘起兵枹罕討張祚,州郡皆附瓘。隴西人李儼,獨據郡不受命,略有武始、大夏、枹罕諸郡。天錫討之,儼求救於秦,秦敗涼兵於枹罕東,天錫引還,枹罕諸郡遂入於秦。武始在今臨洮府北,大夏在今河州東北,皆張氏所增置。太元初爲秦所並。○張氏盛時,嘗南逾河、湟,張駿因前趙之衰,南略至洮陽,置武街、石門、侯和、漒川、甘松五屯護軍,是越河、湟而南也。洮陽,今洮州衛治。武街,在今岷州衛境。侯和、漒川、甘松,俱在洮州衛境。東至秦、隴,西包蔥嶺,蔥嶺,在今甘肅塞外于闐西南。北暨居延。居延,即晉西海郡。張軌時分置武興、晉興諸郡,武興,今涼州衛西北有故城。晉興,在今蘭州西南。張寔復分置廣武郡。廣武,今蘭州西二百二十里有故城。其後增置益多,張茂嘗置秦州,永嘉初茂取隴西、南安地置秦州。又置定州;晉志》:「茂分武興、金城、西平、安故爲定州。」安故,今臨洮府西南有故城。張駿更以武威等郡爲涼州,統十一郡:曰武威、西平、張掖、酒泉、西郡,皆故郡也;曰武興、建康、湟河、晉興、須武、安故,皆張氏所置。建康,今甘州衛西北二百里有故城。湟河,今西寧衛。南二百八十里廢廓州是。須武亦在西寧衛境。興晉等郡爲河州,統八郡:曰興晉,在今蘭州西,張氏所置,據西秦,乞伏乾歸以翟溫爲興晉太守,鎮枹罕,則興晉即今河州也;曰金城、南安,皆故郡也;曰武始、永晉、大夏、武成、漢中,皆張氏所置。永晉,在今河州東。武成、漢中,亦在河州境。敦煌等郡爲沙州;統三郡、三營:曰敦煌、晉昌,皆故郡也;曰高昌,今甘肅西僥外州衛是,張氏所置郡,此三郡也。曰西城都護,曰西城校衛,曰玉門護軍,此三營也。玉門,今廢沙州衛西北有故玉門關。張祚又增置商州。《晉志》「祚以敦煌郡爲商州,其後張玄靚又增置祁連郡,張天錫又置臨松郡」雲。祁連,今甘州衛西北有故城。臨松,亦在甘州衛東南。涼張瓘嘗言:「吾保據三州,西包蔥嶺,東距大河。」蓋涼以涼、河、沙三州爲封域雲。

苻健據長安,稱秦。

史略:晉永嘉四年,略陽臨渭氐蒲洪自稱護氐校尉、秦州牧、略陽公,臨渭即晉略陽郡治。大興二年降於劉曜。曜亡,降於後趙,既又附於張駿。咸和八年復降於石虎。虎徙秦、雍民及氐十餘萬戶於關東,以洪爲流民都督,居枋頭。及虎卒,鄴中亂,秦、雍流民相率西歸,路由枋頭,推洪爲主。石鑒以洪爲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牧,領秦州刺史。洪仍屯枋頭。尋自稱三秦王,改姓苻氏,未幾爲降將麻秋所酖死。子健統其衆,且請命於晉,稱雍州刺史,西入關,據長安,略秦、雍二州地。永和七年自稱天王,國號秦,尋稱帝。時并州亦附於秦,又並有隴西地。健卒,子生嗣。昇平元年苻堅舉兵,廢生自立。是時,平陽、弘農以東皆爲燕境。太和四年取燕洛陽,明年分軍攻上黨,略晉陽,長驅入鄴,遂滅燕,盡得其地。咸安元年取仇池。仇池,見前。寧康元年陷晉漢中,取成都,梁、益二州皆沒,邛筰、夜郎悉附於秦。邛筰、夜郎,即《漢志》所稱西南諸夷也。太元初取晉南鄉郡。又攻涼,克姑臧,盡取河西地,至於高昌。既又擊定代地,分代爲東西二部。四年陷晉襄陽及順陽郡,又東取彭城、下邳。時又拔淮陰、盱眙,略淮南地,爲晉所敗,淮陰、盱眙復入於晉。八年,大舉入寇,克壽陽及鄖城,鄖城,今湖廣德安府治。既而敗於肥水,在壽州城東。奔還。於是慕容垂稱兵於河北,慕容泓、姚萇等作亂於關中,晉亦乘間收河南及梁、益、徐諸州地,北戍黎陽、枋頭。黎陽在北直濬縣,與枋頭俱見前。十年,堅爲慕容沖所逼,長安危困,乃留其太子宏守長安,出奔五將山,五將山,在今西安府醴泉縣西北二十里。爲姚萇所執。宏亦棄長安奔下辨,今鞏昌府成縣治。又自武都奔晉。堅世子丕守鄴,困於慕容垂,西奔晉陽稱帝,既而南屯平陽,爲慕容永所敗,走死。其族子登,前爲狄道長,狄道,見前。枹罕諸氐共推爲雍、河二州牧,帥衆下隴,拔南安,丕因封爲南安王。及丕死,登稱帝,都雍,與姚萇戰於新平、安定、長安間。太元十九年姚萇卒,登自雍悉衆而東,敗於廢橋,在今西安府興平縣西北。衆潰,奔平涼馬毛山,馬毛山,在今平涼府固原州西。姚興追戰,殺登。登子崇奔湟中,今蘭州湟水之西。稱帝,爲乞伏乾歸所逐,奔楊定於秦州。定保據仇池,時兼有上邽,稱隴西王。定與崇共討乾歸,皆敗死,秦亡。○苻堅盛時,南至邛、僰,東抵淮、泗,西極西域,苻堅末,車師、鄯善皆來朝貢,又遣呂光將兵逾流沙擊西域之未服者。《十六國春秋》:「時東夷、西域凡六十二國入朝於秦。」北盡大磧。置司隸於長安,秦州於上邽,南秦州於仇池,雍州於安定,後併入司隸。太和六年復置於蒲阪。安定,今平涼府涇州也。涼州於姑臧,太和二年置於枹罕,四年移金城,太元初始移鎮姑臧。并州於晉陽,初治蒲阪,後徙晉陽。冀州於鄴,昇平初冀州治上黨,又徙晉陽,旋入於燕,滅燕後始治鄴。太元九年冀州移治信都,或謂之東冀州。豫州於洛陽,初置於許昌,旋移於弘農,又徙陜城,最後移治洛陽。又置東豫州於許昌。荊州於襄陽,初置於豐陽川,今陜西商州鎮安縣東南有豐陽廢縣。尋徙於魯陽,太元三年始徙襄陽。,洛州於豐陽,初治宜陽,尋改治陜,太和五年移洛陽。太元四年復徙豐陽。梁州於漢中,初置於陳倉。河州於枹罕,太和六年置於武始,旋徙於枹罕。晉州於晉興,或雲置於平陽。益州於成都,初置於扶風界。寧州於墊江,即巴西郡治也。寧康初置於此。兗州於倉垣,今開封府陳留縣西有倉垣故城。太元中置於湖陸,今南直沛縣北五十里胡陵故城是。亦曰南兗州。苻登時兗州寄治新平。徐州於彭城,太元三年置。揚州於下邳,亦太元三年置。幽州於薊,初置於和龍,太元四年移治薊。平州於和龍,太元四年分幽州置。和龍即龍城也。青州於廣固。十六國中,爲最盛焉。

慕容垂據中山,爲後燕。

史略:初垂自燕奔秦,垂,慕容皝之子,以嫌忌奔秦。爲苻堅所寵任。晉太元八年堅入寇,敗還,垂軍獨全,以兵授堅,西行至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請安集北鄙,堅許之。垂渡河至鄴,冀州牧苻丕館垂於鄴西。會丁零翟斌起兵於新安,丁零,世居康居,後徙中國。晉咸和五年翟斌歸於石趙,趙封斌爲句町王,趙亡,歸燕。永和七年慕容雋復封翟鼠爲歸義王,居中山。秦滅燕,徙其族居新安、澠池間,斌因起兵叛秦。新安,今河南府屬縣。康居,在今西域哈烈境內。句町,今雲南臨安府是其地,石趙取其名以授斌耳。謀攻洛陽,堅驛書使垂討之。垂因聚兵至河內,濟河焚橋,欲襲洛陽,豫州牧苻暉閉門固守,翟斌遂率其衆歸垂。垂以洛陽四面受敵,欲取鄴據之。乃引兵而東,取滎陽,自稱燕王,自石門濟河,石門,在鄭州河陰縣西二十里。長驅向鄴,遂攻之。而分兵略故地,冀州郡縣,次第皆歸於燕。又北取薊城及和龍。時鄴中饑困,苻丕棄鄴奔晉陽,垂取鄴,又狥下勃海、青河諸郡,都中山,尋稱帝。十二年,垂遣軍南取歷城,今濟南府附郭縣。青、兗、徐諸州郡縣壁壘亦多附燕。會丁零翟遼據黎陽寇略河、濟間,初翟斌叛燕,慕容垂殺之。其黨翟真等相繼爲亂於中山、常山間,爲燕所敗滅。翟遼奔晉黎陽太守滕恬之,恬之愛信之。遼乘間作亂,遂據黎陽。尋稱魏天王,徙屯滑臺。滑臺,今北直滑縣,見前。遼卒,子釗繼之。十七年垂擊釗,盡取其地。《晉紀》:「釗據有黎陽等七郡。」十九年復並西燕,又遣慕容農等濟河南略東平、高平、泰山、瑯邪諸郡,進軍臨海,轉入臨淄而還。時臨淄以東爲辟閭渾所據。二十一年垂卒,子寶嗣位。魏拓跋珪侵奪并州,東圍中山,盡取常山以東郡縣,惟中山、鄴、信都爲燕城守。隆安元年魏拔信都,中山圍急,寶遂東保龍城,中山人推慕容詳爲主以拒魏,慕容麟復襲入中山,斬詳稱帝。詳,皝曾孫。麟,寶庶弟。既而魏克中山,取鄴,大河以北,悉爲魏地。龍城復亂,寶爲其臣蘭汗所弒。寶子盛尋殺汗,復有遼西東地。又擊高句麗,拔其新城、南蘇二城。新城,在今遼東金州衛西。南蘇,即今金州衛治。《十六國春秋》:「盛伐高句麗,開境七百里,徙五千餘戶而還。」隆安五年盛爲其臣段璣所弒,慕容熙代立。熙,垂之庶子。義熙五年馮跋等作亂,推高雲爲主。燕亡。○後燕盛時,南至瑯邪,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冀州仍治信都,初屯廣阿,後復舊。廣阿故城,在今真定府趙州隆平縣東十里。幽州治龍城,初治薊。平州治平郭,初治龍城。兗州治滑臺,初治東阿,太元十七年以兗、豫二州皆治滑臺。青州治歷城,徐州治黎陽,初置徐州於黃巾固,在今濟南府章丘縣北。後徙黎陽,太元二十一年又徙治鄄城。并州治晉陽,雍州治長子。及東保龍城,州郡類多僑置,幽州置於令支,隆安二年慕容盛置幽州於肥如。元興初慕容熙復移置於令支。肥如,在今永平府西北。令支,在今永平府東北。俱見前。平州置於宿軍,宿軍,在故龍城東北,義熙初慕容熙改置營州於此,其後馮跋復改爲平州。青州置於新城,新城,在柳城之東,慕容熙始置青州。并州置於凡城,凡城,在柳城西南。冀州置於肥如。慕容盛時幽州治也。視前燕版圖,抑又末矣。

慕容永據長子,爲西燕。

史略:晉太元八年,苻堅入寇,敗還。九年,慕容垂起兵攻鄴,北地長史慕容泓聞之,泓,暐之弟。亡奔關東,收集鮮卑,還屯華陰。平陽太守慕容沖亦起兵平陽,進攻蒲阪,戰敗奔泓。泓進向長安,爲謀臣高蓋所殺,立沖爲皇太弟。沖屢敗秦兵,進據阿房,阿房城,在西安府西三十四里。稱帝,與秦兵相持。秦兵數敗,且饑困,旋棄長安,沖入據之。十一年沖爲其將韓延所殺,推段隨爲燕王。未幾,慕容恆、慕容永共殺隨,立慕容顗爲燕王,去長安而東至臨晉。在同州朝邑縣西南二里。恆弟韜誘殺顗,恆復立沖之子瑤爲帝。永與韜等相攻,衆皆去瑤奔永。永執瑤殺之,又立泓之子忠爲帝。至聞喜,今平陽府解州屬縣。刁雲等共殺忠,推永爲河東王,稱藩於燕。既而秦主丕自晉陽移屯平陽以拒永,永求假道東歸,弗許,戰於襄陵,今平陽府屬縣。丕大敗,走死。永東據長子稱帝,有上黨、太原、平陽、河東、樂平、新興、西河、武鄉武鄉,石勒所置郡也,今沁州武鄉縣。見前。八郡地。十九年,爲垂所滅。

姚萇據長安,亦稱秦。史謂之後秦。

史略:初,姚弋仲爲南安赤亭羌酋,赤亭,在今鞏昌府東五里。永嘉六年東徙隃眉,今鳳翔府隴州汧陽縣東三十里有隃麋故城。戎、夏繈負隨之者數萬,自稱護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風公。太寧初降於劉曜。曜亡,降於後趙。咸和八年石虎以弋仲爲西羌大都督,帥衆數萬,徙居清河之灄頭。今真定府冀州棗強縣東北有灄頭戌。永和八年弋仲卒,子襄降晉,尋復叛,侵擾淮、泗,出沒許、洛間。昇平初襄自河東圖關中,秦苻生遣苻黃眉等擊之。襄敗,死於三原,今西安府屬縣。弟萇帥衆降秦。太元八年苻堅入寇,以萇爲龍驤將軍,督益、梁諸軍事。堅敗還,慕容垂起兵關東,慕容泓等應之,軍於華陰。堅使苻叡討之,以萇爲司馬。叡敗死。萇懼罪奔渭北馬牧,馬牧即牧苑也。羌豪共推萇爲盟主。萇自稱秦王,進屯北地,攻新平,尋克之,復取安定。會堅自長安出奔五將山,注見前。萇遣將吳忠襲執堅,幽於新平,既而殺之。十一年萇以慕容顗去長安,乃自安定引兵而南,遂入據之稱帝。既而與秦王苻登相持於新平、安定間。時新平爲登所取。十六年新平復降於萇。十八年,萇卒,子興嗣,尋敗苻登於廢橋,見前。登走死,西取上邽,東收蒲阪。時平陽亦屬於姚秦。隆安初,略取弘農、上洛諸郡。三年陷洛陽,淮、漢以北諸城多降於秦。四年伐西秦,取枹罕,西秦王乾歸降。明年伐後涼,呂隆亦降。於是禿髮傉檀、沮渠蒙遜、李暠皆奉朝貢,爲藩臣。元興二年徵呂隆入朝,使王尚鎮姑臧。義熙元年割南陽諸郡歸於晉。《晉紀》:時劉裕請和於秦,且求南鄉諸郡,興割南陽、順陽、新野、舞陰十二郡歸於晉。二年以姑臧畀傉檀。三年,赫連勃勃叛,嶺北郡縣,多被侵陷。六年乾歸復攻略隴西諸郡,秦日以弱。十二年,興卒,子泓嗣。明年爲劉裕所滅。○姚秦盛時,其地南至漢川,東逾汝、潁,西控西河,北守上郡。置司隸於長安,秦州於上邽,雍州於安定亦曰北雍州,并州於蒲阪又冀州亦置於蒲阪,河州於枹罕,涼州於姑臧,元興二年以王尚爲涼州刺史。時又有梁、益諸州,未詳所置。或曰梁州治下辨,亦稱南梁州。下辨見前。豫州於洛陽,兗州於倉垣,即苻秦兗州治。徐州於項城,見晉豫州治。荊州於上洛。較之苻秦,蓋及半而止矣。

乞伏乾歸據苑川,苑川城,在今靖虜衛西南。亦稱秦。史謂之西秦。

史略:初,隴西鮮卑乞伏述延居於苑川,乞伏,鮮卑部落名也,後以爲姓。歸劉曜。曜亡,述延懼,遷於麥田,在今靖虜衛北。再傳至司繁。晉咸安元年苻堅將王統攻司繁於度堅山,在靖虜衛西。司繁降,秦以爲南單于,留之長安,而以司繁從叔吐雷爲勇士護軍,勇士城,在靖虜衛西南二百里。撫其部衆。寧康元年還鎮勇士川,尋卒,子國仁嗣。太元八年堅入寇,以國仁爲前將軍,領先鋒騎。會國仁叔父步頹叛,堅命國仁還討之,步頹迎降。及堅敗,國仁遂迫脅諸部拒秦。十年國仁自稱秦、河二州牧,《載紀》:「時國仁分其地置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歷陽、漒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其地皆在今鞏昌、臨洮及洮、岷諸衛境內。築勇士城而都之。十二年,苻登封國仁爲苑川王,尋卒,衆推其弟乾歸爲河南王,時乞伏氏跨有涼州、河南地也。遷都金城。十四年苻登以乾歸爲金城王。後又改爲河南王,又進封梁王。十九年苻登爲姚興所敗,死,其子崇稱帝於湟中。乾歸逐之,崇奔隴西王楊定,定時據上邽及仇池之地。與定共擊乾歸,皆敗死。乾歸於是取隴西郡,稱秦王。二十年乾歸遷於西城。苑川西城也。二十一年略陽爲後秦所取。先是略陽爲休官夷權千成所據,是年姚興遣將姚碩德攻苻秦故將姜乳於上邽,降之,遂進取略陽。隆安四年,乾歸遷都苑川。是年姚興伐西秦,乾歸兵敗,其部衆悉降於秦。興進軍枹罕,乾歸自金城奔允吾,在今蘭州西北。乞降於武威王利鹿孤,尋又南奔枹罕降於姚秦。秦以乾歸爲河州刺史,居長安。五年姚興使乾歸還鎮苑川,盡以其故部衆配之。義熙二年乾歸朝秦,復留之,而以其子熾磐監其部衆。既而秦河州刺史彭奚念叛降南涼,秦以熾磐行河州刺史。四年熾磐招結諸部築城於嵻㟍山而據之。嵻㟍山在蘭州南百七十里。五年熾磐克枹罕,時乾歸從秦主興於平涼,聞之,逃歸苑川,令熾磐鎮枹罕,乾歸徙都度堅山,見上。既而復稱秦王。六年攻拔秦金城,仍徙苑川。復攻秦略陽、南安、隴西諸郡,皆克之。七年復降秦,仍封爲河南王。會西羌彭利髮襲據枹罕,乾歸擊平之,又徙都譚郊,譚郊城,在今河州西北。攻南涼取三河郡,今西寧衛南白土城,即故三河郡治。尋爲乞伏公府所弒。公府,國仁子。熾磐遣兵討誅之,遷於枹罕,命其弟曇達等分鎮譚郊、苑川。自稱河南王。九年秦隴西郡降於熾磐。十年襲南涼,入樂都,在今西寧衛西。遂並其地,復稱秦王。十一年廣武爲北涼所拔,廣武城,在今蘭州西二百二十里。傉檀亦襲克其湟河郡。見張氏所置郡。十三年劉裕滅秦,熾磐因取秦上邽。元熙元年取漒川。漒川時爲西羌彭利和所據,今洮州衛南有漒川城。永初元年,夏取上邽。元嘉三年熾磐與傉檀相攻,夏主昌遣兵攻苑川,拔南安,又敗秦兵於嵻㟍山,進攻枹罕及湟河、西平,大略而還。五年熾磐卒,子暮末立。六年北涼拔西平。七年暮末爲蒙遜所逼,求迎於魏,如上邽,爲夏人所拒,乃保南安。其故地皆入於吐谷渾。自苑川至西平、枹罕是也。既而略陽復降於夏。八年夏主定遣將攻南安,暮末窮蹙出降,旋爲夏所殺。○乞伏盛時,其地西逾浩亹,今西寧衛東有浩亹城。東極隴坻,北距河,南略吐谷渾。置秦州於西安,初曰東秦州。河州於枹罕,又嘗置定州於此,義熙十年改置涼州,尋復爲河州。涼州於樂都,義熙十四年置沙州於此,尋改置涼州。梁州於赤水,赤水,今鞏昌府東五里赤亭水是也。元嘉四年熾磐置梁州於此,旋爲仇池所破,移置南漒。未幾,又爲羌所破,梁州遂罷。南漒即漒川也。益州於漒川,元熙初置。商州於澆河,澆河城,在今西寧衛西百二十里。初張祚置商州於敦煌,熾磐又僑置於此。沙州於湟河。元嘉四年熾磐嘗改置沙州於西平,五年暮末又改置涼州於此。又乾歸初置秦、梁等州及北河州,皆未詳所治。蓋乞伏於西北諸國,差爲盛強,歷年亦最久雲。

楊茂搜據仇池,仇池,見前劉曜取仇池。亦稱秦。

史略:漢建安中,天水氐楊騰者世居隴右,子駒徙居仇池,孫千萬附魏,魏封爲百頃王。仇池山有平田百頃,因名。千萬孫飛龍復居略陽,飛龍以其甥令狐茂搜爲子。晉元康六年關中齊萬年作亂,茂搜率部落還保仇池,自是益強。茂搜自稱輔國將軍、右賢王。建武初子難敵自稱左賢王,屯下辨;其弟堅頭自稱右賢王,屯河池。河池,今鞏昌府徽州也。永昌元年劉曜擊之,難敵請降。太寧初難敵奔漢中,降成,仇池歸於劉曜。未幾難敵襲據武都,武都,今成縣西北廢武都縣是。叛成自守。三年復襲據仇池,尋稱藩於晉。咸和九年,子毅稱下辨公。以堅頭之子盤爲河池公。既而其族互相爭殺,國亂。咸安初苻秦遣兵攻之,仇池亡。太元十一年秦苻丕以楊定爲雍州牧,定亦隴右氐,仕苻堅爲衛將軍,與慕容沖戰,爲所獲,亡奔隴右,收集舊衆,丕因而命之。定自上邽徙治歷城,今成縣西建安故城是也。置儲蓄於百頃,仍稱仇池公,稱藩於晉。又略取天水、略陽地,稱秦州刺史、隴西王。十九年與秦主登之子崇攻乞伏乾歸,敗死,隴西之地皆入於乾歸。其從弟盛先守仇池,復稱秦州刺史、仇池公。亦稱藩於晉。義熙元年,譙縱亂蜀時漢中空虛,盛遣其兄子撫據之。是年後秦伐仇池,攻漢中,拔成固,今漢中府城固縣。楊盛請降於秦。三年,盛復使其黨苻宣入漢中。仍通於晉,盛因以宣行梁州刺史。八年,後秦攻仇池,敗還。九年,漢中復歸於晉。宋永初三年封盛爲武都王,元嘉二年子玄嗣。四年魏主燾拜玄爲梁州刺史、南秦王。六年玄卒,其弟難當廢玄子保宗而代之。九年以兄子保宗鎮宕昌,今岷州衛南百二十里故宕州是。以其子順爲秦州刺史,守上邽。是年赫連定西遷,難當因襲取上邽。十年魏拜難當爲南秦王,難當旋畔宋,取漢中地,以其黨趙溫爲梁、秦二州刺史。明年宋復取梁州。十三年,難當自稱大秦王。既而魏主燾以難當擅有上邽,遣拓跋丕等伐之。難當懼,攝上邽守兵還仇池,以其子順爲雍州刺史鎮下辨,又以其子虎爲益州刺史守陰平。十七年復稱武都王。十八年入寇益州,宋遣裴方明等討之,克其武興、下辨、白水諸城,武興即今漢中府寧羌州略陽縣。白水在今寧羌州西南。遂平其地。二十年仇池爲魏所取,分其地爲武都、天水、漢陽、武階、仇池五郡。武階,今鞏昌府階州東七十里廢福津縣是。既而楊玄子文德復據白崖,在今寧羌州沔縣西北。徙屯葭蘆,在今階州東北。其後轉徙於葭蘆、白水、武興之間。至梁天監四年魏取漢中,楊集起等懼,率羣氐叛魏,復立其兄子楊紹先爲帝。魏人擊敗之,克武興,執紹先,遂滅之。其後紹先乘魏亂,自洛陽逃還武興,復稱王。西魏大統十七年達奚武入漢中,兼取武興,楊氏始亡。

呂光據姑臧,亦稱涼。史謂之後涼。

史略:呂光仕苻秦,爲驍騎將軍。晉太元七年車師前部及鄯善王朝秦,車師,在今甘肅塞外。鄯善,見前。請爲鄉導,以討西域之不服者,堅使光將兵伐西域。八年光行,越流沙三百餘里,流沙在今廢沙州衛西。焉耆等國皆降。焉耆,見前。九年光以龜茲不下,龜茲亦見前。攻之,獪胡王及溫宿、尉頭諸國,合兵救龜茲,獪胡諸國皆在龜茲西。爲光所敗,王侯降者三十餘國,遂入龜茲,撫定西域。尋引還,至高昌,高昌迎降。高昌,見前涼沙州注。入玉門,敦煌、晉昌皆降。敗涼州兵於安彌,今肅州西境有廢綏彌城。武威太守彭濟殺涼州刺史梁熙以降,光遂有涼州,自領州刺史,尋稱酒泉公、三河王。十七年擊南羌彭奚念,取枹罕。二十一年自稱天王。隆安三年,立子紹爲天王,自稱太上皇帝。旋卒,紹庶兄纂弒紹而代之。五年呂超殺纂而立其兄隆。隆,光弟寶之子。既而秦主興使姚碩德伐涼,自金城濟河,直趨廣武,廣武本屬後涼,時爲禿髮利鹿孤所取,秦師至,利鹿孤攝守軍以避之。軍至姑臧,涼兵大敗,隆尋請降。元興二年秦徵隆入朝,以王尚代爲涼州刺史。○呂光初據姑臧,前涼舊壤,宛然如昨也。乃未幾而紛紜割裂。迨涼之亡,姑臧而外,惟餘倉松、番禾二郡而已。倉松,在今莊浪衛西。番禾,在今永昌衛西。

禿髮烏孤據廉川,廉川城,在今西寧衛西南百二十里。爲南涼。

史略:初,鮮卑禿髮樹機能雄長河西,其從弟曰務丸。務丸三傳至烏孤。晉太元十九年呂光遣使拜爲河西鮮卑大都統。二十年破乙弗、折掘部,二部在禿髮部之西。築廉川堡而都之。隆安初自稱西平王,治兵廣武,廣武,在蘭州西,見前。克涼金城。二年取涼嶺南五郡,嶺,洪池嶺,在涼州衛南。五郡,廣武、西平、樂都、湟河、澆河也。樂都、湟河、澆河三郡,俱在今西寧衛境,見前。改稱武威王。三年徙治樂都,尋置涼州於西平,以其弟利鹿孤鎮之。明年利鹿孤嗣立,遂徙治西平。五年更稱河西王。元興元年克涼顯美及魏安,顯美,在今涼州衛西北。魏安,在今莊浪衛西。徙其民於樂都。利鹿孤卒,弟傉檀襲位,更稱涼王,遷於樂都。義熙二年傉檀獻羊馬於秦,秦主興使爲涼州刺史,代王尚鎮姑臧,傉檀遂入姑臧,使其弟文支鎮之而還。繼又遷於姑臧。三年與沮渠蒙遜相攻,蒙遜取西郡。又赫連勃勃來伐,入枝陽,今靖虜衛西南有故城。傉檀追之,大敗於陽武下峽。在今靖虜衛東北。四年秦遣兵襲姑臧,敗去,傉檀復稱涼王。既而屢爲蒙遜所敗,六年復還樂都,姑臧遂入於蒙遜。九年蒙遜進圍樂都,湟河降於蒙遜。十年傉檀西襲乙弗等部,留其子虎臺居守。西秦王熾磐乘虛襲樂都,樂都尋潰。傉檀還,降於熾磐,既而爲熾磐所殺。南涼之亡,有樂都、西平、廣武、浩亹四郡。○南涼盛時,東自金城,西至西海,南有河、湟,北據廣武。至拱手而得姑臧,爲計得矣,乃卒不能守,並樂都而失之,然則廣地固不可恃哉!

沮渠蒙遜據張掖,爲北涼。

史略:蒙遜本匈奴左沮渠王之後世爲張掖、臨松、盧水諸部帥。臨松城,在今甘州衛東南,見前。晉隆安初,蒙遜諸父沮渠羅仇等仕於呂光,爲光所殺。蒙遜因與諸部結盟,起兵攻拔臨松郡,屯據金山。金山,在永昌衛北二里。旋爲呂光子纂所敗,逃入山中。其從兄男成,聞蒙遜起兵,亦聚衆屯樂涫,在今肅州衛東北五十里。攻拔酒泉,進攻建康,建康城,在甘州衛西北。見前。因推建業太守段業爲涼州牧。蒙遜亦帥衆歸業,業拜爲鎮西將軍。二年業使蒙遜攻涼西郡,拔之,晉昌、敦煌皆降於業。又取張掖,因徙治焉。既又取西安郡。在今甘州衛東。三年業稱涼王,尋遷蒙遜爲張掖太守,又出爲西安太守。五年蒙遜自西安襲擊業,殺之,其黨共推蒙遜爲涼州牧、張掖公。義熙三年蒙遜攻南涼,取西郡,又屢敗南涼兵。傉檀懼,引還樂都,姑臧降於蒙遜。七年蒙遜置秦州,鎮姑臧。八年蒙遜遷於姑臧,稱河西王。九年敗南涼兵,圍其樂都,取湟河郡。十年南涼爲西秦所滅。十一年蒙遜攻西秦,拔其廣武郡。十三年敗西涼兵,城建康而戍之。宋永初元年,蒙遜滅西涼,並其地。元嘉五年,攻西秦樂都郡。六年取西平郡。八年魏拜蒙遜爲涼州牧、涼王。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七郡。時金城仍爲吐谷渾所據。九年卒,子牧犍嗣,魏復拜爲涼州刺史、河西王。十六年魏主圍姑臧,姑臧潰,牧犍出降。十七年牧犍弟無諱起兵敦煌,初牧犍滅,無諱奔於敦煌。拔魏酒泉;及攻張掖,不克,退保臨松。尋請降於魏,歸酒泉郡,魏因以爲涼州牧、酒泉王。既而其弟唐兒以敦煌叛,無諱擊殺之。魏復攻拔其酒泉,無諱乃遣其弟安周西擊鄯善,克其東城。在鄯善國都之東,因名。十九年無諱棄敦煌奔鄯善,鄯善王比龍懼,將其衆奔且末,且末國,在甘肅西徼曲先衛西。無諱遂據鄯善,旋襲取高昌而據之,高昌,今甘肅塞外火州也。見前。奉表降宋,宋封爲河西王。二十一年無諱卒,弟安周代立。二十七年襲車師前部,車師前部,今甘肅塞外吐魯番是其地。拔其城。大明四年,柔然攻滅之。○蒙遜盛時,西控西域,東盡河、湟。嘗置沙州於酒泉,牧犍以弟元津爲沙州刺史,督建康以西諸軍事,兼領酒泉太守。秦州於張掖,牧犍以弟宜得爲秦州刺史,督丹嶺以西諸軍事,領張掖太守。丹嶺,刪丹嶺也。而涼州仍治姑臧,前涼舊壤幾奄有之矣。較於諸涼,又其後亡者也。

李暠據敦煌,爲西涼。

史略:初,隴西李暠仕段業爲效穀令。今廢沙州衛東北有效穀廢縣。隆安四年,敦煌護軍郭謙等共推暠爲敦煌太守。既而晉昌太守唐瑤以郡叛,業移檄六郡,六郡,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也。涼興,在今廢瓜州西北七十里,段業所置郡。祈連,在今甘州衛西北。見前。推暠爲沙州刺史、涼公。暠遣兵東取涼興,西取玉門以西諸城。玉門,在今廢沙州衛西北,見前。五年,蒙遜所部酒泉、涼寧二郡來降。涼寧,在今肅州衛東北,後涼所置郡。義熙元年暠自稱秦、涼二州牧,遷治酒泉。胡氏曰:「暠遷酒泉,置瓜州於敦煌。」十二年卒,子歆嗣。宋永初元年爲蒙遜所滅。○西涼有郡凡七,最爲弱小,其亡亦忽焉。七郡,曰敦煌、曰酒泉、曰晉興、曰建康、曰涼興,皆故郡也;又有會稽郡在今肅州衛西境,廣夏郡即今廢沙州衛之廣至城,皆李暠所置。涼亡時又有新城郡,或曰李歆所置,亦在今沙州廢衛境。

慕容德據滑臺,滑臺,今北直滑縣,見前。爲南燕。

史略:晉太元二十一年,後燕慕容寶嗣位,以范陽王德爲冀州牧,鎮鄴。德,垂之弟。既而魏拓跋珪取并州,自井陘進攻中山,井陘,在今真定府獲鹿縣西十里,詳北直重險。分軍攻鄴,德拒卻之。隆安元年燕主寶東走龍城,中山尋爲魏所陷,將並軍攻鄴。會慕容麟自中山奔鄴,說德曰:「鄴城大難固,不如南趨滑臺,阻河以伺釁。」德從之,棄鄴南徙,自稱燕王。三年德西討叛將苻廣,廣,秦主登之弟。滑臺叛降於魏。陳、潁之民,亦多附魏,德無所歸,乃引師而南,兗州北鄙郡縣皆降。尋據瑯邪取莒城,莒城,今山東莒州,見前。進克廣固,廣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見前。遂都之。四年,德稱帝。義熙元年卒,其兄訥之子超嗣位。六年,劉裕討滅之。○南燕之地,東至海,南濱泗上,西帶鉅野,北薄於河。置司隸於廣固,慕容德初置青州於廣固,荊州於東萊。慕容超改荊州爲青州,而以青州爲司隸也。兗州於梁父,今泰安州南六十里有梁父城。青州於東萊,并州於平陰,今兗州府東平州屬縣。幽州於發干,發干故城,在今東昌府堂邑縣西南五十里。徐州於莒城,慕容超自謂「據九州之地」者也。

譙縱亦據蜀,稱成都王。

史略:晉義熙元年,益州刺史毛璩以桓振陷江陵,振,桓玄族子也。將討之,使其弟瑾等出外水,即蜀江也。參軍譙縱出涪水。涪水源出松潘衛小分水嶺,至合州東南入嘉陵江,所謂內水也。見四川大川涪江。縱等至五城水口,在今潼川州中江縣東。其黨作亂,襲殺毛瑾於涪城,今成都府綿州治是。推縱爲涼、秦二州刺史。璩行至略城,晉書》:「略城去成都四百里。」聞變還成都,遣軍討之,大敗。益州營戶李騰開城納縱兵,殺璩,縱自稱成都王。二年,劉裕遣毛修之討縱,至宕渠,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縣。見前。軍中作亂,還屯白帝。白帝故城,在今夔州府城東五里。三年,使劉敬宣討之,不克。六年,縱使譙道福陷巴東。九年,豫復遣朱齡石討滅之。○譙縱之地,北不得漢中,南不逾邛、僰。初置益州於成都,巴州於白帝,又常僑置秦、梁二州,或曰:梁州置於涪城,秦州置於晉壽。規模亦淺狹矣。

赫連勃勃據統萬,今榆林衛西北二百里故夏州城即統萬城。稱夏。

史略:初,匈奴劉務桓世爲鐵弗部落大人,務桓,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之後。再傳至劉衛辰,降於苻秦,又叛附於代,尋復叛代。興寧三年秦將鄧羌討擒之於木根山,在今榆林衛西北。既而復使統所部。寧康二年,爲代王什翼犍所敗。太元元年衛辰患代之逼,求救於秦。秦王堅遣兵擊定代地,分代民爲二部,自河以西,皆屬衛辰。尋復叛秦,劉庫仁擊破之,是時秦分代民,自河以東屬庫仁。追至陰山西北千餘里。陰山,在今榆林塞外。久之,堅以衛辰爲西單于,屯代來城,在今榆林衛北。士馬漸盛,雄於朔方。十六年,魏主珪擊滅之。少子勃勃奔薛幹部,薛幹部送之於沒奕干薛干。沒奕干,俱鮮卑別部帥也。薛干在五原,今寧夏後衛境。沒奕干在高平,今平涼府鎮原縣境。元興初,魏遣軍擊高平,沒奕干棄部衆,與勃勃奔秦州。既而姚興以勃勃爲安北將軍,使助沒奕干鎮高平。尋又以勃勃爲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郡鮮卑三交城,在榆林衛故夏州西。及雜虜二萬餘落鎮朔方。會秦復與魏通,勃勃怒,遂謀叛秦,襲殺沒奕干於高平而並其衆。義熙三年自稱大夏天王。既而破鮮卑薛乾等部,進攻秦三城以北諸戍,三城,在今延安府東南。侵略嶺北諸城,九嵕諸山以北曰嶺北。九嵕山,在今陜西醴泉縣西北六十里。秦人爲之困弊。又西擊禿髮傉檀於枝陽,枝陽,在靖虜衛西南,見前。大獲而還。七年攻秦平涼,拔定陽,定陽城,在今延安府鄜州洛川縣北。又寇隴右諸城鎮。九年,築統萬城而居之。十二年襲破秦上邽,毀其城,進陷陰密,今涇州靈臺縣西五十里有陰密城。又陷安定及雍,雍,今鳳翔府治。見前。復棄不守。十三年劉裕滅秦,勃勃乃進據安定,嶺北郡縣鎮戍皆降。十四年入長安,稱帝。東略至陜,又取蒲阪。宋元嘉二年,勃勃卒,子昌嗣。三年,魏主燾襲破統萬,分兵取弘農、蒲阪,遂入三輔,取長安。四年魏復襲統萬,克之,昌奔上邽。既而安定亦降於魏。五年爲魏將尉眷所攻,自上邽退屯平涼。尋攻安定,爲魏將安頡所擒。其弟定奔還平涼稱帝,魏安頡追擊之,敗沒,定因復取安定及長安。七年,定復爲魏所敗,走保上邽。魏取安定,圍平涼,既而隴西降魏,平涼亦下,於是長安、臨晉、武功諸城鎮臨晉故城,在今同州朝邑縣西南。武功,今乾州屬縣。俱見前。皆入於魏。八年定攻南安,滅西秦。尋畏魏人之逼,自治城濟河,治城,今河州西北有故城。欲擊沮渠蒙遜而奪其地,吐谷渾王慕璝遣兵邀擊,擒之,夏滅。○勃勃盛時,南阻秦嶺,東戍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置幽州於大城,在今榆林衛東北。朔州於三城,見上。雍州於長安,義熙七年置雍州於陰密,旋罷。元熙初於長安置南臺,並置雍州鎮焉。并州於蒲阪,秦州於上邽,初置於杏城,後移上邽。杏城,在陜西中部縣東南。梁州於安定,北秦州於武功,豫州於李閏,李閏,在同州東北。荊州於陜。其地不逮於姚秦,而雄悍則過之矣。

馮跋據和龍,亦曰龍城,見前燕慕容皝都龍城。爲北燕。

史略:初,慕容皝破高句麗,徙其支屬於青山,青山,在今太寧廢衛故營州東。見前。高雲仕燕主寶爲侍御郎。隆安元年寶遷龍城,其子會作亂,雲以功爲建威將軍,封夕陽公,爲寶養子,與中衛將軍長樂馮跋相友善。跋父和事慕容永爲將,永敗徙和龍。及慕容熙即位,無道,跋得罪,亡命山澤。義熙三年因間入龍城,與其徒作亂,推雲爲主,殺熙,雲復姓高氏,於是幽州刺史慕容懿以令支降魏。令支,在今北直永平府東北。見前。跋爲雲所寵任,其弟弘等皆柄用。五年雲爲寵臣離班、桃仁所殺,衆推跋爲主,跋遂即天王位。宋元嘉七年跋卒,弟弘篡立。九年魏人圍和龍,肥如諸城皆降魏。肥如亦在永平縣西北。見前。明年魏復攻弘,取凡城。凡城在故營州西南。見前。十二年魏兵復圍和龍,大略而還。燕日危蹙,因請迎於高句麗。十三年魏將娥清等復伐燕,高麗來迎,弘遂焚和龍而東,旋爲高麗所殺。○馮氏襲燕舊壤。司隸治和龍,以並、青二州鎮白狼,白狼城亦在故營州西南。幽、冀二州鎮肥如,其餘悉仍燕舊。

何氏曰:「曹魏承喪亂之餘,西北諸郡,地荒民少,戎夷僭居。晉之興,劉淵,匈奴也,而居晉陽;石勒,羯也,居上黨;姚氏,羌也,居扶風;苻氏,氐也,居臨渭;臨渭即魏、晉略陽郡治。慕容,鮮卑也,居昌黎。及劉淵一倡,並、雍之間乘機四起,始於永興之初,訖於元嘉之季,爲戰國者一百三十有六年。」○王氏曰:「志所稱十六國者,二趙、五涼、四燕、三秦、一蜀、一夏也。附劉淵於前趙,附冉閔於後趙,附西燕於後燕,附譙縱於李蜀,故不曰二十國雲。」又仇池嘗臣附於南北間,故不稱國。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