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美國總統咨文

評美國總統咨文
《人民日報》評論員
1972年1月3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美國總統尼克松最近向國會提出了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和《預算咨文》。儘管尼克松在咨文中說了一大堆玩弄詞藻的空話,但他仍然無法掩蓋美帝國主義危機重重、日益沒落的處境。同時,這兩個咨文表明,美帝國主義在力不從心的情況下,還要繼續進行掙扎,對內加強反動統治,對外堅持侵略擴張,企圖扭轉其內外交困的局面。

尼克松在咨文中不得不承認,「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哀嘆美國的「國際經濟地位一直在慢慢地惡化」,美國有「日益加劇的衰弱現象」,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工人罷工成了「最令人煩惱的經濟問題」,美國統治集團內部也存在着「真正的意見分歧」。尼克松說要「認真地應付」這些「挑戰」,但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兩個咨文,反映了形勢的發展越來越不利於美帝國主義。

尼克松在咨文中把美國描繪成為世界上的「公正力量」、「進步力量」、「和平力量」,再一次吹噓他要「建立一代的和平」。但是,咨文本身就揭穿了這些動聽的言詞。人們從這兩個咨文中、特別是從咨文所宣布的對外政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統治集團不甘心於它的失敗,仍然堅持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第一,咨文提出了一個龐大的擴軍計劃。美國下一財政年度的直接軍事開支比上一年度增加七十八億美元,達到七百八十三億美元。尼克松聲稱美國必須「保持足夠的戰略核威懾力量」,強調要發展美國「在海上的力量」,並加強「一般任務部隊」。他說,美國所以要加緊擴軍備戰,是為了對付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緊急情況」,同時也因為「不能忽視別人」正在「大大擴大他們自己的武器計劃」。這表明,美帝國主義要繼續鎮壓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並加緊同另一個超級大國進行軍備競賽,爭奪世界霸權。

第二,咨文宣稱美國要「幫助其他國家發展自衛的能力」。這就是說,要繼續武裝各國反動派,在印度支那大搞「越南化」、「老撾化」、「柬埔寨化」,在遠東加緊復活日本軍國主義作為它的侵略工具,在中東繼續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霸占巴勒斯坦和侵略阿拉伯國家。一句話,就是由美國出錢出槍,讓各國反動派出人,繼續推行「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用非洲人打非洲人」的「尼克松主義」。

第三,咨文強調美國要「忠實履行」它的「一切條約義務」。大家知道,美帝國主義為了向全世界擴張,搞了一系列的侵略性條約。所謂「忠實履行」這些條約的「義務」,就是要繼續侵犯別國的主權,霸占別國的領土,保持對許多地方的控制,扶植被人民唾棄的一小撮反動派,與各國人民為敵。

第四,咨文還聲稱,美國「將隨時隨地採取行動來保衛我們的利益,如果這種利益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受到威脅的話」。這是典型的超級大國的侵略邏輯。所謂「保衛」美國的「利益」,顯然是為美國可以隨時隨地對其他國家進行干涉和侵略製造藉口。

尼克松在咨文中說,美國在越南「得到許多教訓」,但是,他又說美國既不能做得「過多」,也不能做得「過少」,如果美國「現在退出它的全部或大部國際責任」,這將是「犯了危險的錯誤」。多麼奇怪!立即結束這一場不得人心的、絕望的侵略戰爭,怎麼會是錯誤呢?可見,美國政府並沒有從侵越戰爭的失敗中得到真正的教訓。即使尼克松認為做得既不「過多」也不「過少」,美國只要堅持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的戰爭,都必將遭到更加慘重的失敗。

美帝國主義在加緊對外擴張的同時,必然要加緊進攻本國人民。尼克松在咨文中聲稱,美國人民不管喜歡不喜歡,都要接受龐大的赤字預算這劑「烈性藥」。他還誣衊一切罷工鬥爭是「不負責任」的,要美國人民遵守「紀律」。這就清楚地說明,美國政府要加強對美國人民的剝削和壓迫,來維護它在國內的反動統治。

美帝國主義面臨的內外矛盾,是不可克服的。尼克松在咨文中提出的一套辦法,不過是自欺欺人。美帝國主義的急劇衰落,是同它對外瘋狂地進行侵略擴張分不開的。美國政府既然要繼續推行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就必然遭到世界各國人民更猛烈的反對,使美國國內的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進一步尖銳化。尼克松政府為了加緊擴軍備戰,緩和經濟危機,搞了一個戰後赤字最大的預算(收入二千二百零八億美元,支出二千四百六十三億美元,赤字二百五十五億美元),其結果只能加深美國的財政危機,加劇美國國內的階級矛盾。尼克鬆開出許多騙人的空頭支票和發出一些要制止罷工之類的威嚇,都不能阻止美國革命群眾運動的繼續發展。美國政府實行向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轉嫁經濟危機的「新經濟政策」,鼓吹「更加有效地進行競爭」,結果只能繼續擴大美國同它的「盟國」之間的矛盾,促進其他國家聯合抗美的趨勢。所有這一切,必將使美帝國主義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美國總統的咨文說,美國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點」。不過,這個轉折點絕不是美國統治集團所幻想的「新紀元」的開始,而是美國人民新覺醒的到來。今天,美國國內,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全世界人民的反美鬥爭正在不可阻擋地向前發展。美帝國主義的進一步衰敗和沒落是不可避免的。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