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起義之革命團體

辛亥武昌起義之革命團體
作者: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革命逸史

中華民國之肇建,世咸歸功於清季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中國同盟會數大革命團體,而中國同盟會實總其成,此公言也。至最後之辛亥武昌起義一役,則有日知會、共進會、文學會三團體為之策動,均與同盟會有直接間接之關係。茲分別敘述其源流及組織經過與事業等等如次:

(一)日知會湘鄂二省之基督教徒向在武昌、漢口、長沙等處設有傳教機關,名曰聖公會。在武昌之聖公會設於高家巷,胡蘭亭牧師主之。在長沙之聖公會設于吉祥巷,黃吉亭牧師主之。胡、黃俱抱革命思想,故自庚子(一九〇〇年)八月,唐才常、林錫圭失敗之後,湘、鄂二省志士劉貞一、馮特民、曹亞伯、禹之謨等恆假聖公會為護符。癸卯、甲辰(一九〇三至一九〇四)間,遂組織日知會為革命運動之樞紐。其會所書報社即附設干聖公會內,藉以避免軍警耳目。先後入會者,在鄂有胡華亭、劉貞一、馮特民、曹亞伯、季雨霖、李亞東、朱子龍、吳貢三、殷子衡、石志泉、吳崑、熊子貞、徐祝平、梁鍾漢、吳兆麟等。在湘有黃吉亭、黃軫(後更名興字克強)、禹之漠、劉揆一、宋教仁、易本羲、陳天華、胡瑛等。甲辰九月,黃軫、劉揆一、馬福益等謀在湖南舉事,不幸期前事泄,黃軫潛避於長沙吉祥巷聖公會,賴黃吉亭、曹亞伯之助,間關出險。乙已(一九〇五年)東京同盟會成立,特派駐日湖北分會長余誠(劍儕)回國,會同劉貞一在鄂進行黨務,凡日知會員一律加盟於同盟會,對外仍稱日知會如故。劉家運等每於星期日假座文華書院演講世界列國革命史事,旁及中國革命,軍人學生多為感動。丙午(一九〇六年)夏間,劉貞一等以運動軍界漸次成熟,乃遣吳崑(壽天)至香港《中國日報》訪黃克強求措款大舉。黃以華僑款未到手,囑其靜候。是年冬,孫總理因法國有意贊助中國革命,特派山西人喬義生隨法國武官歐極樂週遊長江各口岸調查革命黨實力,劉貞一等在聖公會開會歡迎。法武官及喬義生演說革命,異常激昂。事為清吏張之洞、張彪所知,乃於十一月二十九日派兵圍困聖公會堂,捕獲劉貞一、朱子龍、梁鍾漢、季雨霖、胡瑛、李亞東、孫鴻鈞、殷子衡、吳貢三等多人,並檢出名冊四巨本,多屬軍學界中人,吳崑、馮特民、余誠等幸脫逃。自是日知會及同盟會鄂分會遂被摧殘殆盡。劉貞一、朱子龍竟瘐死獄中。胡瑛、季雨霖、李亞東、梁鍾漢等至辛亥武昌起義始獲重見天日。

(二)共進會繼日知會而起者,有共進會焉。是會成立於丁未(一九〇七年)秋間,發起人盡屬東京同盟會員。其規章方略略如同盟會,惟於入會志願書所標宗旨上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語中之「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耳。入會資格不若同盟會之嚴,手續亦無同盟會之繁重。同盟會先須經長時間之嚴密考察,以定去取,而共進會則無之,此其略異也。其盟書亦用天運甲子紀年,與同盟會同。徽章旗幟用十八錐角交錯形,取十八行省鐵血聯合之義,實為丙午東京同盟會本部討論國旗各方式之一種,即辛亥舉義時所用者是。會員相見時另有隱語暗號,大率以「中華民國」四字分析嵌用為準,有時亦參用同盟會之握手禮。其最高幹部亦戴同盟會總理為總理,以示不與同盟會分門別戶獨成系統。所規定官制全襲用同盟會革命方略之三等九級制,故有都督副督參督及校尉等稱。其初目的在運動國內各秘密團體,如三合、哥老、洪江、孝義等會黨,使明白共和真理,而共進於革命之大路。本部設於東京,初舉四川人張伯祥為會長,江西人鄧文輝副之。會員有四川人余竟成,雲南黃毓英、張大義,湖南焦達峰、楊錫庶、鍾劍秋,江西彭素民,湖北劉公、劉鐵、向壽蔭,廣東聶荊、熊越山,山東劉玉成、譚嗣黃,安徽方漢城等。張伯祥原為四川孝義會首領,黨徒極眾。戊申(一九〇八年)由日本返國謀大舉。鄧文輝繼任會長,劉公為副。張伯祥等至內地收效頗著,先是長江下游沿岸各黨會各守碼頭,各名山堂。至是乃將各會山水堂名均改為中華山興漢水光復堂,統一於共進會內,黨勢由是日振。其後居正、孫武、余邦憲、李殿鈞、謝鳴藻、文群、蔡銳霆、鄧玉麟、季雨霖等,相繼入會。居正嘗為厘定章程,依其班輩分為 八部。己西(一九〇九年)×××、黎仲實等至漢口,謀炸清吏端方於京漢鐵路車站,以事不果。瀕行乃將所攜帶炸藥鐵彈等物存放孫武處。辛亥八月十七晚,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機關部被炸受傷,即此物也。孫武於己酉冬,至香港,訪余於《中國報》,始正式加盟於同盟會。據言,是時黨人運動軍界已漸臻成熟,群以梅花徽章為號。其通信地址一在武昌省城內黃土坡街第五號李寓轉孫治安,一在漢口新馬路大成印刷公司丁佛堂轉金相(號泉山)。自是香港機關部與武漢黨人通信不絕,相約同時並舉,使清廷首尾不能相顧。庚戌(一九一〇年)共進會東京本部復派黃毓英回滇,焦達峰迴湘,劉玉山回桂,劉英、劉公等回鄂,鄧文輝、余邦憲等回贛,分頭活動。以其工作僅在聯絡會黨,招納亡命,故成績不著。至辛亥春,譚人鳳、居正先後到鄂,集合同志孫武、劉英、楊舒 武、查光佛、焦達峰、楊晉康、鄧玉解等宣布黃克強來書,雲定期四月初一開校,屬武漢及各省籌備響應。查光佛謂新軍振武社諸同志與共進會宗旨相同,且在各標營同志不少,應聯合進行,以收實效,眾贊成之,並預舉劉公(原名湘號仲文)為都督,劉英為副都督,孫武為總參謀,宋鎮華為第一鎮統制,黃申薌為第二鎮統制。及是年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失敗,兩派同志聞之仍合力進行,志不少懈。劉公即以所寓之雄楚樓第十號門牌為集合機關,更出其預備北上納粟捐官之五千金為發動費。夏間,兩派開聯合大會分組各部,以蔡濟民、吳醒漢、楊玉如、張振武等任參議,居正、楊時傑等任內務,查光佛、牟鴻勛等任交際,劉公、李作棟等任財政,蔣翊武、劉堯澄(復基)等任軍務,彭楚藩、徐萬年熊秉坤等任各標營代表。後又議發難時以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劉復基副之,孫武為參謀長,蔡濟民為參議長,吳醒漢、徐達明、王憲章、張廷鋪、王文錦等為參議,謝石軟、潘公復、丁笏堂、陳磊等分任秘書幹事等職,鄧玉麟、李作棟任傳達命令。舉事時同志皆以臂纏白布為號。會四川鐵路風潮大起,清廷派端方率湖北新軍四十二標入川鎮壓,眾以事勢緊急,先期令居正赴滬,邀黃克強、宋教仁蒞鄂主持大計。旋決定八月中秋日大舉,因初八夜南湖炮營同志飲酒鬧事而止。復改期十八夜十二時發動。詎是日下,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十四號機關部因制炸彈不慎被炸,即避入日人所設之同仁醫院。當被俄輔將彈藥文告名冊印信旗幟概行搜去。被捕之同志彭楚藩、劉堯澄、楊宏勝三人即於是晚為鄂督瑞澄殺害。武昌山前山後胭脂巷小朝街各處機關陸續破獲。劉公、張廷輔等數十人先後被逮,是時湖北新軍三十一標已隨端方入川,四十一標中之大部則開往荊州,三十一標及馬隊炮隊陸軍中學均在南湖,四十二標則駐漢口城內,惟二十九標三十標同駐一營房,第八鎮工兵營亦駐附近。察濟民等聞彭、劉、楊三人遇害及諸同志被鋪,決計於十九夜八時在本營房冒險發難,屆時工兵營士兵金兆龍、熊秉坤開槍擊隊官阮某,斃之。方興繼擲炸彈,全營俱起,隨進攻楚望台軍械庫。三十標同志吳醒漢、胡效騫等繼之,更合南湖炮營會攻督署。蔡濟民復率二十九標會攻,架炮於蛇山以擊之。天明,瑞澄、張彪相繼逃走。眾以秩序急須維持,而革命軍諸首領黃克強、宋教仁、劉公、蔣翊武、孫武等均不在城,乃強脅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為都督。首由蔡濟民、吳醒漢、鄧玉麟、高尚志、張廷輔、徐達明、王憲章、王文錦、謝石欽、陳宏誥等十五人組織謀略處,繼復組織都督府及軍務、軍令、內務、財政、外交各部,布告安民,事乃大定。劉公出漢口獄渡江後,眾以都督一職已歸黎元洪,而劉無所得,乃推任為總監察。九月一日,焦達峰、陳作新起義於長沙,殺清總兵黃忠浩,眾推達峰任都督,作新副之。至初十日,有降將梅某等以代黃忠浩復仇為辭,煽動黃部兵士作亂,焦、陳先後被戕。譚延闓繼其位。鄧文輝初率蔡銳霆、余邦憲、彭素民等奔走於萍鄉、醴陵一帶,與焦達峰相呼應。適駐萍營長胡謙棄職逃去,鄧等領有其眾,遂光復贛西數郡,後率北伐軍會師南京,南北和議成後始遣散。黃毓英返滇後為人殺害。楊錫庶、鍾劍秋在湘亦死於非命。張伯祥在蜀以孤立無援致敗。至是共進會會員之得志者僅湖北一省而已。統一政府既成立,共進會宣布解散。有一部會員組織民社,因與黃克強意見不愜,乃附於共和黨,與國民黨相抗衡。而另一部會員則仍由同盟會改組而為國民黨員,始終不渝也。

(三)文學社鄂省軍界革命同志自丙午日知會被封禁後,次年(丁未)即有群治學社之組織,是為湖北新軍創設革命團體之嚆矢。發起人為士兵楊王鵬、潘康時(隊官)、林兆棟,黃申薌、黃元吉、鄧玉麟、榮維亞、曾省三等。同時上海中國公學學生蔣伯夔(號翊武)至鄂,入四十一標當兵,結識查光佛、蔡大輔、唐犧支、李抱良、鍾琪、劉堯澄(復基)諸人,力贊其成。查光佛、劉堯澄、宛思演、詹大悲等且在漢口發刊《商務報》以從事鼓吹,於己西冬月出版,頗受社會歡迎。庚戌三月,湘省有鬧米案發生,而漢口同時亦有爭路風潮。鄂督特調新軍入湘協助彈壓,黨人擬乘此時機舉事。黃申薌、劉堯澄、查光佛等在四十一標計劃發難,命陸軍學生孫昌復自漢口潛運炸彈入省城,以爆裂為號。機泄,統制張彪恐激成大變,不敢深究。於是黃申薌走滬,林兆棟、黃孝霖走川,《商務報》亦被查封。群治學社遂為之一頓挫,然眾志不為少懈。是年六月,劉堯澄復投四十一標為兵士,與蔣翊武、楊王鵬、唐犧支、李抱良、蔡大輔、潘康時、王守愚等謀賡續進行,更名振武學社。查光佛更聯絡各標營同志,以蛇山蘄春學社為機關,兵士報名入會者絡繹不絕。計當時與謀者,有二九標排長蔡國楨(濟民)高尚志,見習學生甘績熙、杜武庫、夏一鳴、楊選青、馬驥 雲等,三十標隊長張廷輔、隊官潘康時、兵士吳醒漢(基培)、王憲章、萬國寶、徐達明、王文錦、陳復元、馮中興、羅良驥等,三十一標曾省三、黃元吉、李建中等,三十二標孫昌復、向海潛、單道康、李成牧、馮扶青、朱黃強等,四十一標蔣翊武、丁人傑、蔡大輔、廖湘芸、李抱良、唐犧支、曹衍、王華國、李達五、章裕昆等,四十二標丘文彬、曾漢城、張喜天、劉化義、胡玉珍、黃鎮中、祝制六等,炮隊徐萬年、孟發成、黃駕白、陳國楨、陳子龍等,馬隊錢升甫、江炳靈、陳孝芬等,工兵營熊秉坤、金兆龍、方興、馬榮、李乃斌等,陸軍中學席正銘、雷洪、謝萊、侯源英等,陸軍測繪學堂李翊東等,輜重營胡祖舜等。振武社成立後一月,蔣翊武等利用星期假日,約集各標營代表二十餘人在蛇山抱冰堂開一秘密會,制定標營隊排各代表負責公約、規程,重行制定簡單口號 以為志,以是部勒完整,進行益猛。未幾潘康時辭差出洋,施化龍代為隊官,偵知其事,乃向上峰告密。楊王鵬、蔡大輔、李抱良因此被黜。凡稍涉黨籍嫌疑者多託故避去,而團體復散。是年冬,蔣翊武鑑於屢次失敗,欲求一完善保全之策,遂以研究文學為由,更名文學社。同時詹大悲、何海鳴辦《大江報》於漢口,與為聲援,胡瑛在獄亦與聞其事。辛亥正月元日,蔣翊武、孫昌復、詹大悲等九人召集發起會於黃鶴樓,討論進行方法。時社員已有八百餘人,推蔣翊武為臨時社長,詹大悲等為起草員,編訂社章。社中置正副社長各一人,下分參謀總務兩部,部分數科。各標各營均舉一人為代表。二月十五開成立大會於小東門內同文學舍,選舉職員,舉定蔣翊武為正社長,王憲章副之,參謀部劉復基,參議員王華國、楊載雄。偵探科唐鼎甲,聯絡科王守愚、李肇甫,調查科龔使初、陳 磊,總務部長張廷輔,庶務科羅良駿、唐犧支,會計科鄒毓琳,糾察科胡培才、蔡子勝,懲罰科胡玉珍。此外蔡大輔任書記,詹大悲任漢口交涉聯絡事宜,胡瑛參與社中一切機要及各處聯絡事宜。各標營代表為王文錦、曹子青、江光國、廖家驥、祝制六、陳俊德、高尚志、張哲夫、單道康、葉振中、陳道行、黃駕白、李翌寰、黃繼漢、餘風齋、晏柏青、劉斌一、鍾繼武等。又陸軍中學代表為雷洪、席正銘、盧華等。不數月,勢力膨脹,大有不可過抑之勢。於是更派員赴各省運動。計當時所派者,上海楊王巽,江蘇鍾崎,安徽鄒運猷,湖南楊王鵬,兩廣李抱良,山東、直隸劉九穗,雲南喬,東三省鄧韜。是年三月,查光佛、劉堯澄建議與共進會聯絡大舉,會眾咸贊成之,由是兩派合力進行,勢益雄厚,乃更組織一將校研究團,內附屬下士班,專為運動下級幹部及士兵等,即以察濟 民、吳醒漢、張廷輔、王憲章諸人主之。迨川路事起,兩派均主乘時大舉,公推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劉堯澄副之。時社員已增至三千人。社中經費除由李曉湘說湯化龍使擔任數十元外,余概由社員醵集。正計議間,而漢口俄租界機關部於八月十八日,以失慎破獲。同志楊宏勝亦因運送炸彈在其中和門正街寓所被執。憲兵彭楚藩及劉光澄、蔣翊武等在另一機關會商急發。翊武主走避。堯澄拔手槍止之曰:「事前公舉兄為臨時總司令,事急應負責。若兄畏死,請先領予一彈。」楚藩急止之,正待下令,而邏者追至。堯澄擲以炸彈,而彈不發,遂被捕。楚藩、翊武越牆逃,為後門步哨所執,同解至巡警道署。翊武服常服,狀若傭役,得乘間逃脫走避岳州。彭、楊、劉三人在督署受訊,怒叱清吏瑞澄、鐵忠,歷數滿虜禍國罪狀,卒為瑞澄殺之於督署門外。於是各秘密機關均被破獲,交通斷絕,人人自危。各標營同志為死中求生計,遂於十九晚大舉發難,而開國逐虜之義舉成矣。當發動時,王文錦、彭紀麟、馬得勝、謝用權、張哲夫、李重任、餘風齋、闕龍、胡培才、江光國、王萬年、熊秉坤、馬世忠、楊載雄、金兆龍首先進攻,奪炮據軍械庫。黃駕白、單道康、黃維漢、蔡漢卿、劉斌一、鍾繼武、陳國鎮、雷洪、席正銘、盧華、侯源英、謝代槨等先後率同志人城,攻督署,分占楚望台及蛇山。瑞督逃竄,省垣克復。繼是王憲章、胡玉珍、祝制六、戈承元邱其斌、黃振中等克復漢陽。詹大悲、何海鳴、林翼支、趙繩武、鄢樹藩等克復漢口。三鎮遂盡為我有,大局以次底定。其他如恢復荊宜一帶則有唐犧支等。荊襄、鄖安一帶則有季雨霖、闕龍、彭玉珍、章裕昆等。克復重慶則有林兆棟等(後為夏之時所忌謀害)。此文學社實行革命之大概情形也。嗣南北統一,同盟會改組政黨,文學社乃宣布取消名義,全體加入同盟會。無何,同盟會等六政團合併而成立國民黨,文學社員咸為當然黨員。癸丑(一九一三年)七月,贛、寧討袁軍起,舊文學社員踴躍赴義者,大不乏人。黃克強在南京敗逃後,何海鳴、王憲章等尚能守城拒敵,血戰經旬,世人咸稱道弗衰。討袁軍既敗,蔣翊武、王憲章、蔡大輔等先後為袁政府殺害。餘人逃亡各地,備嘗艱苦,今生存者已寥寥可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