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二
目錄 |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 |
◀上一卷 |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 | 下一卷▶ |
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
古襄寇才質集
持而盈之章第九
編輯此章《通玄經》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驕,用心奢廣,不可長久,驕奢亡國也。《南華經》曰:古聖毀志之勃。富貴驕奢二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
持而盈之,
《南華經》曰:盈則溢矣,不可自滿也。
不如其已。
《通玄經·微明篇》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
《南華經》曰:銳則挫矣,不可自驕也。
不可長保。
《通玄經》曰: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沖虛經》曰:揣利害,不如其已。
金玉滿堂,
《通玄經》曰:古者聖王處大滿而不溢,故能長久。末世滿溢者亡。
莫之能守。
《通玄經》曰:處大不溢,盈而不虧,所以長守富也。末世不能守之,失天下也。
富貴而驕,
《通玄經》曰: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末世富貴驕奢者亡。
自遺其咎。
《通玄經》曰:富貴不以明自鎰而能無為,非而不亡者寡矣。
功成名遂,
《通玄經》曰:天地極則反,盈則損。日月是也,日中則移,月滿則虧,而況於人乎。
身退,天之道。
《通玄經》曰:主驕則恣,恣則極物,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載營魄章第十
編輯此章《南華經·天道篇》言:夫虛靜柔弱平易無為純粹素樸此六者,道之形體也。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慮息心焉。休則虛靜無為而天下治,無不為也。是故太古神人真人至人聖人道人德人,體之以虛靜柔弱平易無為純粹素樸,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神聖。至真之人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
載營魄抱一,
《通玄經》曰:太古神人體道虛靜,曰虛無者,道之舍也。虛者,中無載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機械智巧不載於心君,通於一而萬事畢。《南華經》曰:神人者,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之謂神人。
能無離乎?
《南華經》曰:古之人內直善道無為,其一者與天為徒。今之人外曲禮敬有為,不一者與人為徒。
專氣致柔,
《通玄經》曰:太古聖人體道守柔弱曰柔者,道之剛也。弱者,道之強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積柔成剛,積弱成強,不積而成,未之有也。《南華經》曰:聖治者,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
能如嬰兒乎?
《南華經》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無為守其內而不為其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有為為其外而不守其內。
滌除玄覽,
《通玄經》曰:太古至人體道守平易,曰平者,心無累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平易者,道之素也。平易恬淡,此天地之平也。《南華經》曰:至人者用心若鐘,不將不迎,應物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此之謂至人。
能無疵乎?
《南華經》曰:古之人無為治其內,而不有為治其外。今之人有為治其外,而不無為治其內。
愛民治國,
《通玄經》曰:太古道人體道守無為●●,曰無為者,守靜也。守靜能為天下王。清靜者,道之鑒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捲握而不散,謂其私好不害於公道邪?欲不傷於正德,故常虛而無為,見素抱樸,不與物維,謂之曰無為。
能無為乎?
《通玄經》曰:古之人味道不舍也,今之人舍道不味也。釋道而任學者危,棄德而用才者困。
天門開闔,
《通玄經》曰:太古真人體道守純粹,曰純粹者,道之幹也。不與物雜,粹之至也。靜而與陰同閉,動而與陽同開,能至於無淫樂,即無不樂也。無不樂即至樂極矣,此真人遊純粹之道也。《南華經》曰:古者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純粹而不雜,此養神之道也。純粹之道,唯神是守,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能無雌乎?
《通玄經》曰:今上觀真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恥,澆薄不淳。
明白四達,
《通玄經》曰:太古德人體道守素樸,曰不憂不樂,德之至也。孔子問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智,正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容,道將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實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無心可謀,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南華經》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為悅,共給之之為安,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
能無知乎?
《通玄經》曰:上古之人明白入素,無為復樸,大正不險,故民易道,至忠復樸,民無偽匿。今後世之人以聰明為治者,勞心而不明;以智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
生之畜之,
《通玄經》曰:此六守者,先王所以無為守天下,故能為。大道生畜無為之君,是謂玄德。
生而不有,
《南華經》曰: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南華經》曰: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南華經》曰: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通玄經》曰:太古聖人執玄德於心而化馳若神,不發號令,移風易俗,其惟心行神化無為也。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芒乎大哉?後世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無為之道也。
三十輻章第十一
編輯此章《南華經·馬蹄篇》言:吾意古之善治天下者,規矩不然。古者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人民淳樸無工巧焉。後世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鈎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而陶匠善治埴木,生其巧偽,此亦後世治天下者,教土木之工,巧偽之過也。古者白玉不毀,孰為珪璋。純樸不殘,孰為犧樽。故殘樸以為器,後世工匠巧作之過也。《洞靈經》曰:古者至治之代,輿服純素則人不勝羨,嗜欲希微而服役樂業矣,治國之宗也。後世衰末之代,輿服文巧則流俗炎慕,人不忠潔而恥樸貴華矣。夫恥樸貴華之謂浮浮者,亂國之梯也。故後世五帝創作車室三器,恥樸貴華矣。
三十輻共一轂,
《通玄經》曰:上古為國之道工無淫巧,其車素而不雕,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通玄經》曰:後世工為奇巧,車輿極於雕琢,歷歲不成,無益於用,有益於費。
埏埴以為器,
《通玄經》曰:古者為國之道工無淫巧,其器素而不飾。
當其無,有器之用;
《通玄經》曰:後世工為奇巧,器用遂於刻鏤,歷歲不成,無益於費。
鑿戶牖以為室,
《南華經》曰:古者巢居穴處,謂之有巢氏,晝食橡栗,暮棲木上。
當其無,有室之用。
《通玄經》曰:後世處一主之勢,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專於宮室臺榭溝池苑囿。《洞靈經》曰:時事不襲奪之以土功,是謂大凶。《沖虛經》曰:齊魯多機巧,有善土木者。
故有之以為利,
《通玄經》曰:今器有形者,逐事也。逐事者,成器也。故有功以為利,利器喪道也。
無之以為用。
《通玄經》曰:古道無形者,作始也。作始者,樸也。故無名以為用,用樸不器也。
五色章第十二
編輯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末世人也孰能得無為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夫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於形也,傷身損性,亦愚癡哉。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取捨亂心,使性飛揚。羽旄之容,色之末也;鐘皷之音,樂之末也;口徹為甘,味之末也。此五末者,皆生民損命之大害也。此戒末世王者好聲色禽荒失天下也。
五色令人目盲,
《通玄經·九守篇》曰: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南華經》曰:目觀錦繡彩艷之色,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五音令人耳聾,
《通玄經》曰: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南華經》曰:耳營鐘鼓管籥之聲,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五味令人口爽,
《通玄經》曰:三曰五味亂口,使口生瘡。《南華經》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顙。五味濁口,使口厲爽。口兼於芻豢醪醴之味,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通玄經》曰:四曰取捨亂心,使性飛揚。馳騁田獵,以奪民時,以罷民力。衰世之主刳胎焚郊,覆巢毀卵,焚林而畎,竭澤而魚,鳳凰不翔,麒麟不遊。《沖虛經》曰: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欲放生,故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通玄經》曰:末世求貨者爭難而為,寶珠玉貴而天下爭。衰世之主鑿山石,挈金玉,剔蚘蜄,消銅鐵,萬物不滋。
是以聖人
《沖虛經》曰:今天下之人皆迷於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通玄經》曰:為正之本,在去聲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不顧後患者,邪氣也。
為腹
《通玄經》曰:目好色,耳好聲,鼻好香,口好味,合而悅之,不離利害嗜欲也。耳目口鼻不知所欲,皆心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觀之,欲不可勝亦明矣。
不為目,
《通玄經》曰:目悅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聲,鼻香五臭,七竅交爭,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故去彼取此。
《通玄經》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則咎去福來。
寵辱章第十三
編輯此章《南華經》言:古聖去志之勃。名利榮顯二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也。唐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為天子,猶之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寄託天下也。舜以天下讓,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況乎戰國亂世之君,爭名競利,亡身滅國者,榮貴患身也。可以讓王寄託天下,尊生貴身,故能長久。
寵辱若驚,
《沖虛經》曰:名者,賓也。身者,實也。名者實之賓,而悠悠者趨名而已。有名則尊榮,名亡則卑辱。尊榮則逸樂,順性者也,卑辱則憂苦,犯性者也。
貴大患若身。
《沖虛經》曰:夫守名而累身,將恤危亡之不殺,豈徒逸樂憂苦之問哉。
何謂寵辱若驚?
《南華經》曰:榮辱立,然後睹所病,敢不慎乎。
寵為上,
《通玄經·道原篇》曰:富貴有名。有名者,尊寵也,高賢為上矣。
辱為下,
《通玄經》曰:貧賤無名。無名者,卑辱也,卑賤任下矣。
得之若驚,
《通玄經》曰:利為福始,利與害同門。
失之若驚,
《通玄經》曰:福為禍先,禍與福同鄰。
是謂寵辱若驚。
《南華經》曰: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何謂貴大患若身?
《通玄經》曰:今之春秋以為大患者,利害禍福不可不察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
《通玄經》曰:志有所欲,忘其所患。
為吾有身,
《通玄經》曰: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其大患。
及吾無身,
《通玄經》曰:不求名則無息,不求利則無害。
吾有何患。
《通玄經》曰:身以全為本,富貴其寄也。
故貴以身為天下,
《通玄經·上仁篇》曰:古之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名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遣爵,必重生之所由來遠矣,而輕失之,豈不惑於名利哉?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託天下矣。
若可寄天下;
《南華經》曰: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犬馬珠玉,皆不受,狄人之所求土地也。大王亶父曰:與人之兄居而殺其弟,與人之父居而殺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為吾臣與為人臣奚為異?且吾聞之:不以所用養害所養。因杖策而去之,民相連而從之,遂成國於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
愛以身為天下,
《南華經》曰:古之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若可託天下。
《南華經》曰: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搜患之,逃於丹穴。而越國無君,求王子搜不得,從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玉輿。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捨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惡為君之息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生矣,此固越人所欲得為君也。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編輯此章《沖虛經·天瑞篇》言:昔者聖人因陰陽虛無之道,以統天地之有形。夫有形天地者,生於陰陽無形之道,則天地有形從道陰陽無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故太易者神之始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天地氣形質具而相離,故曰混沌。混沌者,言天地相混沌而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大道。道無形坍,謂之自然。若能太古造化,天地之始,陰陽混沌,是謂太極。大道之綱紀為八十一章之首焉。
視之不見名曰夷,
《沖虛經》曰:太初者,氣之始也,視之不見。《通玄經》曰:太初有名,視之不見其色,是謂虛無之氣。實出於虛,無色而使天地色焉。
聽之不聞名曰希,
《沖虛經》曰:太易者,神之始也,又曰太極,聽之不聞。《通玄經》曰:太極有名,聽之不聞其聲,是謂陰陽至神。有生於無,無聲而使天地聲焉。
搏之不得名曰微。
《沖虛經》曰:太始者,精之始也,搏之不得。《通玄經》曰:太始有名,搏之不得其形,是謂微妙之狀。形生於微,無形而使天地形焉。
此三者,不可致詰,
《通玄經》曰:大道陰陽,靜而無體無色無聲,所以論道不可言也。道無問,問無應。《南華經》曰:道無問,問無應,不可言也。心困焉不能知,口闢焉不能議。
故混而為一。
《沖虛經》曰:太素者,質之始也。言天地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通玄經》曰:天地未形,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南華經》曰:夫道無形,在太極之先而道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道不為深。
繩繩不可名,
《通玄經》曰:道至大者無形狀,樸至大者無度量。
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通玄經》曰:道者,陰陽和氣,所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南華經》曰:無有之道,視無狀貌,杳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色,聽之而不聞聲,搏之而不得形,是謂恍惚虛無之道。《通玄經》曰:天道恍惚無際,遠不可止,近無所終,是謂大道之經。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南華經》曰:太清之道,其始無首,其終無尾,無始終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南華經》曰:冉求問於孔子曰:未有天地,可知古始之道邪?仲尼曰可,古道猶今天地也,無古無今,無始無終。
能知古始,
《沖虛經》曰:昔者聖人因陰陽虛無之道,以統天地之有形。天地者,生於陰陽虛無之道。
是謂道紀。
《沖虛經》曰:則天地有形從道陰陽無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極,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編輯此章《通玄經·守弱篇》言:古者三皇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虛則正,其盈則覆。夫物盛則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則悲,是故聰明廣智守之以愚,多聞博辯守之以狹,德施天下守之以讓,武力勇毅守之以畏,富貴廣大守之以儉。此七者,先王所以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故弊不新成。上古聖人善治天下者,無為之道七守謙也。
古之善為士者,
《通玄經·上仁篇》曰:古之善為天下者。
微妙玄通,
《通玄經》曰: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而無為也,玄通大治而無不為也。
深不可識。
《通玄經》曰:無為而無不為也,故為天下有容。
夫唯不可識,
《通玄經》曰:能得其容,無為而有功;不得其容,動作必凶。
故強為容:
《通玄經》曰:故為天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樸,混兮其若濁,廣兮其若谷,此為天下容。
豫若冬涉川,
《通玄經》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不敢行者,退不敢先,守退讓也。
猶若畏四鄰,
《通玄經》曰:猶兮其若畏四鄰者,恐四傷者,守柔弱不敢矜。
儼若客,
《通玄經》曰:儼兮其若客者,謙欽敬也。謙欽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
渙若冰將釋,
《通玄經》曰:渙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積藏也。不敢積藏者,自損弊不敢堅也。
敦兮其若樸,
《通玄經》曰;敦兮其若樸者,不敢康成,自虧缺不敢全也。
曠兮其若谷,
《通玄經》曰:曠兮其若谷者,不敢勝盈也。不敢勝盈者,見不足不敢自賢也。
混兮其若濁。
《通玄經》曰:混兮其若濁者,不敢明清也。不敢明清者,處濁辱而不敢新鮮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通玄經》曰: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通玄經》曰:沖以虛之徐盈。
保此道者
《通玄經》曰: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自損弊故實堅,自虧缺故成全,見不足故能贊,處濁辱故新鮮,服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盈。
《通玄經》曰:古者三皇有誡之器名曰侑卮,其虛則正,其盈則覆。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通玄經》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道無為而無不為也。
致虛極章第十六
編輯此章《南華經》言:古士不導引而壽,無不忘心養神也,無不有道守靜也,此天地之道,聖人無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寞,虛靜無為,比天地之平道德之質也。聖人休慮息心,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年壽長矣。故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此養神之道也。夫道無為,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彭祖得之於道,上自有虞,下至五霸,凡八百歲矣。太上老君得之於道,五百餘歲,莫知其所終。古聖守靜,延命千歲也。
致虛極,
《通玄經·道原篇》曰:古聖賢治身而賤治人,幾於道矣,故曰至虛極也,守靜篤也。
守靜篤。
《通玄經》曰:守靜篤無為者,守靜也。《沖虛經》曰:莫若虛,莫若靜。虛靜者,得其居也。
萬物並作,
《通玄經》曰:萬物並作,春生夏長也。
吾以觀其復。
《通玄經》曰:吾以觀其復,秋收冬藏也。
夫物芸芸,
《南華經》曰:春氣發而百草生,萬物芸芸動也。
各復歸其根。
《南華經》曰:正得秋而萬寶成名,復歸其根靜也。
歸根曰靜,
《通玄經》曰:草木之有根,故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南華經》曰:草木之倒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病,然靜可以補病,眥搣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
靜曰復命。
《南華經》曰:今己為物也,欲復歸其根,不以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通玄經》曰:太古真人呼吸陰陽,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領理隱密,自成純樸,純樸未散而萬物大優。
復命曰常,
《通玄經》曰:至伏犧神農軒轅氏,昧昧懋懋,皆欲離其童蒙之心而覺悟乎天地之間,其德順而不一。
知常曰明。
《通玄經》曰:五帝唐虞之世,竅領天地,綱紀四時,調和陰場,於是萬民莫不悚身而思,戴聽而視,故治而不亂。三王夏殷之世,嗜欲連於物,聰明誘於外,性命失其真。
不知常,
《通玄經》曰:施及周室,淳散樸離,道以為文學之偽險,德以為禮樂之行,智巧萌生,祖學以疑聖,華誣以脅眾,天下澆漓。
妄作,凶。
《通玄經》曰:五霸戰國,諸侯背叛,民人以攻擊為業,災害生,禍亂作。舉兵為難,攻城濫殺,使陣死伏屍數十萬,老弱飢寒而死者不可勝計。自此之後,天下未嘗得安其性命也。
知常容,
《通玄經》曰: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
容乃公,
《通玄經》曰:欲屍名者,必生事。事生則捨公就私,背道而任欲,是故公道行而私慾塞也。
公乃王,
《南華經》曰: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
王乃天,
《通玄經》曰:清虛者,天之明也。
天乃道,
《通玄經》曰:清靜者,道之鑒也。《洞靈經》曰:虛者,道之體。靜者,道之地。
道乃久,
《通玄經》曰:虛靜之道,天長地久。
歿身不殆。
《通玄經》曰:養命之本在於虛靜。《南華經》曰:大無為治於天下,小無為養於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