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營衛之辨

編輯

風爲陽邪而上行,衛爲陽氣而主外,以陽從陽,其氣必浮,故曰「陽浮者熱自發」。陽 得風而反強,陰無邪而反弱,以弱從強,其氣必餒,故曰「陰弱者汗自出」。 傷寒發熱者,陽氣被鬱而不伸也;中風發熱者,陽氣被引而外浮也。鬱者必發之,浮者 不徒解散而已。此桂枝湯所以兼陰陽、通合散爲劑也。 仲景衛強營弱之說,不過發明所以發熱、汗出之故。後人不察、遂有風並於衛,衛實而 營虛 ;寒中於營,營實而衛虛之辨。不知邪氣之來,自皮毛而至肌肉,無論中風、傷寒,未有不 及於衛者,甚者乃並傷於營耳!郭白雲所謂涉衛中營者是也。衛病而營和,則汗自出;營與 衛俱病,則無汗矣。無汗必發其汗,麻黃湯所以去表實而發邪氣也;有汗不可更發汗,桂枝 湯所以助表氣而逐邪氣也。學人但分病證之有汗、無汗,以嚴麻黃、桂枝之用,不必執營衛 之孰虛孰實,以證傷寒、中風之殊。且無汗爲表實,何雲衛虛?麻黃之去實,寧獨遺衛?能不 膠於俗說者,斯爲豪傑之士。營衛本是和諧,衛受邪而反強,榮無邪而覺弱,邪正不同,強 弱異等,雖欲和諧,不可得矣,故曰營氣和者外不諧。 傷寒分立三綱:桂枝主風傷衛,麻黃主寒傷營,大青龍主風寒兩傷營衛。其說始於叔微 許氏 ,而成於中行方氏、嘉言喻氏。以愚觀之,桂枝主風傷衛則是,麻黃主寒傷營則非。蓋有衛 病而營不病者,未有營病而衛不病者也。至於大青龍證,其立方之旨,因煩躁而獨加石膏。 王文祿所謂風寒並重,而閉熱於經,故加石膏於發散藥中者是也。若不過風寒並發,則麻黃 、桂枝已足勝其任矣,何必更須石膏哉? 寒邪閉皮毛而鬱陽氣,是以發熱而汗不出。麻黃、杏仁開肺氣、發腠理。若桂枝、甘草 ,爲 辛甘發散之用也。風邪不能外閉陽氣,而反內擾陰氣,是以其汗自出。用芍藥者,所以救其 營也。書謂風邪傷衛,營未受病,與芍藥以安營者,尚隔一層。

寒邪六經俱受不必定自太陽

編輯

傷寒傳經次第,先太陽,次陽明,次少陽,次太陰,次少陰,次厥陰,此其常也。然而 風寒 之邪,亦有徑中陽明者。仲景云: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 而緊。又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是也。不獨陽明、少陽爲然,即三陰 亦有之。雲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少陰初受寒邪之症也。太陰中風,四肢煩疼, 陽微陰澀而長者,太陰初受風邪之症也。厥陰中風,脈微浮爲欲愈,不浮爲未愈,此厥陰初 受風邪之脈也。此三者,又與三陰直中不同。直中者,病在臟,此則病在經也。是以六經皆 能自受風寒,何必盡從太陽傳入;即從太陽傳入,亦不必循經遞進。海藏言之最詳,茲不重 述。 傷寒傳足不傳手者,寒邪中人,先着皮膚,而足太陽膀胱之脈,在最外一層,故先入之 ;稍 深則去皮膚而入肌肉,肌肉爲足陽陰之分,故次入之;又稍深則在軀殼之內,臟腑之外?而 足少陽之脈,正當半表半裏之間,故又次入之。迨去表而之裏,離陽而入陰,則三陰者,太 陰爲開,厥陰爲闔,少陰爲樞,故邪氣入之,先太陰,次少陰,次厥陰也。合而言之,陽主 表而陰主裏,表爲腑而裏五臟,故邪氣在表,則足三陽受之,在裏則足三陰受之也。手之三 陽,雖亦主表,而太陽小腸、少陽三焦、陽明大腸,並從手至於頭,位偏而脈短,不若足經 之自下行上,綱維一身也。手之三陰,雖亦主裏,然太陰肺、少陰心、厥陰胞絡,並處上焦 ,不若肝、脾、腎之實居陰位也。是故手三陽經雖陽,而脈絀於表,惟足三陽爲獨主陽之表 ;手三陰臟雖陰,而位不處陰,惟足三陰爲獨主陰之裏。傷寒之邪,所以恆在足而不在手歟 !發明所謂傷寒止傷西北,而不傷東南,亦穿鑿之語。夫邪氣侵淫,自足及手者有之。如《 玉機》所謂足經實,手經虛,故能冤熱。潔古所謂壬病傳丙、丙病傳丁者是也。然非汗下差 誤,或七情勞倦之故,焉有傳及手經者哉?

陽結陰結

編輯

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名曰陽結,十七日當劇;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 便反 硬,名曰陰結,十四日當劇。蓋天人之氣,十五日一更,更則結者當解,設不解,其病則劇 。雲十七日者,陽結能食,故過期;十四日者,陰結不能食,故不及期也。成氏過結再傳之 說,失之泥矣。

縱橫

編輯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傷寒,發熱,嗇嗇 惡寒 ,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按腹滿、譫語 ,其脈當實沉,而反浮緊,此非裏實,乃肝邪乘脾,氣窒而實也;發熱,惡寒,病爲在表, 其證本不當渴,而反大渴,此非內熱,乃肝邪乘肺,氣鬱而燥也。以裏無熱,不能消水,故 腹滿,而汗出便利,則肺氣已行,故愈。二者俱瀉肝邪則愈,設不知而攻其實熱,則誤矣。 此病機之變,不可不審也。

戰慄

編輯

邪氣入,正氣抑,則病;正氣復,邪氣退,則汗出而愈矣。然邪猶未強而未即服,正猶 微而未即勝,此所以戰也。 邪氣外與正爭,則爲戰;內與正爭,則爲慄。慄者,心內鼓慄。經曰:陰中於邪,必內 慄也 。若戰,則但肢體戰搖而已。戰者,正氣勝,則有得汗而解者;慄者,內氣虛,不能御邪, 遂成厥脫也。

熱入血室

編輯

熱入血室三條,其旨不同。第一條,是血舍空而熱乃入者,空則熱不得聚,而游其部, 故胸 脅滿。第二條,是熱邪與血俱結於血室者,血結亦能作寒熱,柴胡亦能去血結,不獨和解之 謂矣。第三條,是熱邪入而結,經尚行者,經行則熱亦行而不得留,故必自愈,無犯胃氣及 上二焦,病在血而不在氣,在下而不在上也。若誅伐無過,變證隨出,烏能自愈耶?

圊血

編輯

下利,寸脈反浮數者,陽之盛也;尺中自澀者,陰之虛也。以陽加陰,必圊膿血。 少陰熱在膀胱而便血者,臟邪還腑,血去熱出,當愈;強發少陰汗而動血者,熱邪內迫 ,血去陰竭,多死。

吐利煩躁四逆

編輯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爲陰極而陽絕也;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爲陰盛而陽爭也。病症則同,而辨之於爭與絕之間,蓋亦微矣。

亡陽無陽

編輯

亡陽,陽不守也;無陽,陽之弱也。陽亡者,藩籬已徹,故汗出不止;陽弱者,施化無 權,故不能作汗。

絕陽

編輯

陽爲津液之源,津液爲陽之根。汗出過多,胃氣生熱,津液竭矣。陽氣雖存,根本則離 ,故曰絕陽。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按本論云:脈陽盛則促,則手足厥逆。而脈促者,非 陽之虛,乃陽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陽外通。若厥而脈微者,則必更以四逆溫之。 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胸中,陽也,陽實氣於四肢。邪結胸中,其陽 不布 ,則手足無氣而厥冷。胸邪最高,高者因而越之,故曰當吐之,宜瓜蒂散。脈促者,陽結不 通,故宜引其陽;脈緊者陽爲邪遏,故須吐其邪。二者皆與陽虛厥逆不同。 脈微而厥者,陽之虛也,宜四逆輩;脈細而厥者,血虛不營於四末也,宜酸甘辛藥溫之 、潤之、行之,當歸四逆是也。

厥熱

編輯

傷寒先厥者,寒邪乍中,陽氣暴折也;後熱者,陽氣漸復,陰邪將卻也。五日厥,熱亦 五日 者,陰勝陽復之常也。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謂有勝則有復,勝之甚者,其復 亦甚。非以外厥之微甚,卜裏熱之淺深也。 傷寒前厥而後熱者,其病多吉,陽復而陰剝也;前熱而後厥者,其病多凶,陰進而陽退 也。 厥四日,熱反三日,即顯陽微之機,不待覆厥,至五日而知其病之進也;熱四日,厥反 三日即顯陰負之兆,不待覆熱,至五日而知其病之必愈也。

三陰下症

編輯

太陰,有桂枝加大黃湯下之一症;少陰,有大承氣急下三症;厥陰,有小承氣下之一症 。夫 邪入三陰,病已深矣,其幸而不死者,其邪仍從陽而出耳!張季明所謂太陰脾經,溫燥不行 ,亦當溫利自陽明出,如桂枝加大黃是也;少陰腎經,雖用附子,復使麻黃,厥陰肝經用桂 枝,則知少陰亦自太陽出,厥陰亦自少陽出;及其太陽、少陽鬱閉不行,則當自陽明出。故 三陰皆有下症也。

桂枝湯

編輯

風之爲氣,能動陽氣而泄津液,所以發熱、汗自出,與傷寒之發熱、無汗不同。此用桂 枝外 發邪氣,即以芍藥內安津液;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藥之酸,足以安內;生薑 、大棗甘辛相合,亦助正氣去邪之用。蓋以肌解而邪不去,故不用麻黃髮表,而以桂枝助陽 以爲表;以其汗出而營自和,故不用石膏之清裏,而用芍藥斂陰以爲裏。此桂枝湯之所以大 異於麻黃、大青龍也。

麻黃湯

編輯

寒邪傷人陽氣,鬱而成熱,皮膚閉而成實,麻黃輕以去實,辛以發陽氣,溫以散寒氣。 杏仁佐麻黃通肺氣,使腠理開泄,王好古謂其爲治衛實之藥者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 枝、甘草雖以佐之,實監製之耳!東垣云:麻黃湯是陽經衛藥也,開腠理使陽氣申泄,此藥 爲衛實也。

大小青龍湯

編輯

大青龍治風寒外壅,而閉熱於經者;小青龍治風寒外壅,而伏飲於內者。夫熱鬱於經, 而不 用石膏,汗爲熱隔,寧有能發之者乎?飲伏於內,而不用姜、夏,邪與飲摶,寧有能散之者 乎?其芍藥、五味,不特靖逆氣而安肺氣,抑且制麻、桂、姜、辛之勢,使不相而相就, 以成內外協濟之功也。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編輯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 湯主 之。按此所謂陽者,乃心之陽,蓋即神也。火氣通於心,神被迫而不收,與發汗亡陽者不同 。發汗者,動其腎,則厥逆、筋惕肉,故當用四逆;被火者,傷其心,則驚狂、起臥不安 ,故當用龍、牡。其去芍藥,加蜀漆者,蓋欲甘辛急復心陽,而不須酸味更益營氣也。與發 汗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同。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 中邪結氣。此症火氣內逼心包,故須以逐邪而安正耳!

五苓豬苓

編輯

五苓、豬苓,並治脈浮,發熱,渴而小便不利之症。然五苓則加桂枝、白朮,而治太陽 ;豬 苓則加滑石、阿膠,而治陽明。蓋太陽爲開,陽明爲闔。太陽爲表之表,其受邪也,可以熱 發,可以辛散;陽明爲表之裏,其氣難泄,其熱易蓄,其發散攻取,自與太陽不同。是以五 苓散加甘辛溫藥,假陽氣以行水;豬苓湯加甘鹹寒藥,假陰氣以利水也。

瀉心諸湯

編輯

傷寒下後,心下滿而不痛者,爲痞,半夏瀉心湯主之。蓋客邪內陷,既不可從汗泄;而 痞不 實,又不可從下奪。故惟半夏、乾薑之辛,能散其結;芩、連之苦,能泄其滿。熱其所以泄 、散者,雖藥之能,而實胃氣之使也。此用人參、甘草者,非以下後中傷,故以益氣而助其 能耶! 甘草瀉心、生薑瀉心,雖同爲治痞之劑,而生薑瀉心意在胃中不和,故加辛溫以和胃; 甘草瀉心意在下利不止與客氣上逆,故不欲人參之增氣,而須甘草之安中也。 大黃黃連瀉心腸,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成氏云:此虛熱也, 與大 黃、黃連以導其虛熱。按成氏所謂虛熱者,對燥屎而言也。蓋邪熱入裏,與糟粕相結,則爲 實熱;不與糟粕相結,則爲虛熱;非陰虛、陽虛之謂。本方以大黃、黃連爲劑,而不用枳、 朴等藥者,蓋以泄熱,非以蕩實熱也。

白通四逆

編輯

白通、四逆,俱用姜、附,俱爲扶陽抑陰之劑。而白通意在通陽,故用蔥白,凡厥而下 利脈 微者用之;四逆意在救裏,故用甘草,凡厥而清谷不止者用之。若通脈四逆,則進而從陽, 以收外散之熱;白通加人尿豬膽汁,則退而就陰,以去格拒之寒也。

麻杏甘石湯

編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經腠,而在肺中,故非桂枝所能發。麻、杏辛甘,入肺 散邪 氣;肺被邪鬱而生熱,石膏辛寒,入肺除熱氣;甘草甘溫,安中氣,且以助其散邪清熱之用 。乃肺臟邪氣發喘之的劑也。

飲證類傷寒

編輯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云云。按此非傷寒症,乃屬飲家也。《金匱》雲 ;膈 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義。又云:其人振 振身動者,必有伏飲。又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是也。成氏以爲裏虛氣逆,與 此藥和經、益陽、散氣,恐未切當。 病如桂枝症,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爲胸有 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寒,謂寒飲,非寒邪也。此亦痰飲類傷寒症。《活人書》云:痰飲之 爲病,能令人增寒發熱,狀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爲異耳!

簡誤

編輯

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疑是汗少則熱愈,汗多則便難。太陽篇云:脈陽微而汗出少 者, 爲自和也;汗出多者,爲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爲亦太過,太過爲陽絕於裏,亡 津液,大便因硬也。成氏謂汗少則邪熱不盡,又走其津液者,非。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 者, 與麻黃湯。謂脈但浮而不細,嗜臥者,邪猶在外,宜麻黃湯;脈浮細,不嗜臥,而胸滿、脅 痛者,邪又在少陽,宜小柴胡湯。非外已解,而又和之、發之之謂也。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 ,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按「麻黃湯 主之」句,當在「此當發其汗」下。謂服麻黃湯已,病雖未除,而又發煩,目瞑;劇者,陽 邪上盛,必將衄血而後解。非既衄血,而又以麻黃湯發之也。然亦須審微、甚而處之。若其 欲衄而血不流,雖衄而邪不解者,則仍宜發汗。仲景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 麻黃湯主之是也。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按陽明篇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 煩, 背微惡寒者,白虎湯主之。厥陰篇云: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審此,本 文當作裏有熱,表有寒;表寒即手足厥、背惡寒之謂。蓋傳寫之誤,不必曲爲之解也。 症象陽旦一條,蓋即前條之意,而設爲問答,中間語意殊無倫次,豈後人之文耶?昔人 讀《考工記》,謂不類於周官。餘於此條亦云。 下利清谷,汗出,必脹滿者,傷其陽而氣不行。成氏謂亡津液者,非也。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當作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 物白散。舊本必有誤也。既已寒實,何可更用栝蔞、黃連寒藥耶?

傷寒雜論

編輯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者,陽邪痹於陽而不散也,故先刺風池、風府,以通其痹。 陽邪被抑而未服者,仍當從陽因而去之。此桂枝湯去芍藥之意。 病在陽而反下之,邪氣被抑而未復,正氣方虛而不振,是以其脈多促。然當辨其仍在表 者, 則純以辛甘發之,桂枝去芍藥湯是也;辨其兼入裏者,則並以苦寒清之,葛根黃芩黃連湯是 也。 餘寇未平,複合爲亂;餘邪未淨,復集爲病。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是也。 大下之下之後,復發汗三條,均是汗、下之後。然小便不利者,傷其陰也;振寒脈微細 者, 陰陽俱傷也;晝日煩躁不得臥者,傷陽而不傷陰也。於此見病變之不同。發汗則動經者,無 邪可發,而反動其經氣也。餘謂此條爲飲症者,未必謬也。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者,是動其經氣也。但陽脈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脈微者, 下之而解,逐堅攻瑕之法。 喘而汗出,有陽氣虛脫者,亦有熱氣內迫者。太陽病下之,下利,脈促,喘而汗出,葛 根黃連黃芩湯主之是也。 利水、逐血,爲熱入膀胱兩大法門。利水釐清、溫,五苓、豬苓是也;逐血辨微、甚, 桃仁承氣、抵當湯丸是也。 青龍湯主散表寒,而兼清裏熱,故麻黃多於石膏;麻杏甘石主清肺熱,而兼散肺邪,故 石膏 多於麻黃。桂枝湯主散表邪,故桂枝倍芍藥,而益生薑之辛;建中湯主立中氣,故芍藥倍桂 枝,而益飴糖之甘。品味相同,而君臣異用,表裏、補泄,因之各異矣。 太陽轉入陽明,其端有二:一者汗出不徹,邪氣不服而傳。曰: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 ,汗 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一者汗出過多,胃中乾燥而傳。曰:太陽病,若發汗、若吐、若 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也。 經邪不能聚,故傳入腑,則聚而不傳。經邪未變,故惡寒;入腑,則變熱而不寒。曰: 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爲陽明入腑症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氣內蒸而津不從也。 痞症表未解者,宜先解表,不可便治其痞。若兼下利不止者,則不拘此例,宜合表裏而 並治 。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 湯主之是也。 陽明津涸,舌干口燥者,不足慮也;若並亡其陽,則殆矣。少陰陽虛,汗出而厥者,不 足慮 也;若並傷其陰,則危矣。是以陽明燥渴,能飲冷者生,不能飲者死;少陰厥逆,舌不干者 生,干者死。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邪自本而之標,自臟而入腑也,雖便血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