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說癰疽所由第一

內容:《劉涓子方》雲∶九江黃父問於岐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 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 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 先滿,乃注絡脈,絡脈皆盈,注乃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 天協議,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法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留。去虛補實,補則有餘, 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所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 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岐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 道流溢,草 不成,五穀不植,經絡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 言其故。 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澀,血澀則不 通,不通則氣歸之,不得復返,故癰腫焉。與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不膿,膿不 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煎枯空虛,筋骨肌肉不相親, 經脈敗漏,內熏(熟也)於五臟,五臟傷故死矣。 又雲∶黃父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營衛稽留於脈,久則血澀而不行, 血澀不行則衛氣從之,從之不通,壅遏(於葛反,絕也)不得行也。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 肉腐為膿。猶不能陷肌膚,枯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為癰。 黃父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當其下筋骨,良肉無餘,故命曰疽。疽上皮咬以 堅,狀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 黃父曰∶乃知所說,未知癰疽姓名、發起處所、色診形候、治與不治、死活之期,願事 事聞之。 岐伯曰∶《癰疽圖》曰∶赤疽發額,不瀉,十餘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膿赤多血死, 未有膿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額,不可見血,見血者死也。 禽疽發如疹者數十處,其四日腫,合牢核痛,其狀若攣,十日可刺。其內發身振寒,齒 如噤欲痙,如是者,十日死也。 杼(除呂反)疽發項,若兩耳下,不瀉,十六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而腐者死, 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 九十九,神在兩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疔疽發兩肩,此起有所逐惡血,結留內外,營衛不通,發為疔疽。三日身腫痛,甚口噤 如狀,十一日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肩隅,二十日不瀉死,其八日可刺。其色赤黑,膿見青死,不治。 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肩,不可見血, 見血者死。 陰疽發髀(卑履反)腹外,若陰股,始發腰強而不能自止,數飲不能多,五日堅痛,如 此不過三歲死。 刺疽起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 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 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脈疽發環頭(一方作頸),如痛,身隨而熱,不欲動, 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 躁而不精(靖),上氣咳逆,氣絕,其發引耳,不可以動,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龍疽發背起胃俞(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若腎俞(第十四椎下社各一寸半),二十 日不瀉死,九日可刺。在刺,其上赤下黑,若青膿黑死,發血膿者不死。 首疽發熱,發熱八十日,大熱汗頭引身盡,如癩身熱,同同(齊也)如沸者,擇皮頗腫 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俠(胡頰反)榮疽發脅,若起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發赤白間,其膿 多白而無赤可治也。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 十六,神皆在脅,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行疽發如腫,或複合相往來,可要追其所在,刺之即愈。 勇疽發股起太陰,若伏鼠,二十五日不瀉死,其十日可刺。勇疽發膿赤,黑死,白者尚 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 一,神皆在尻尾,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標叔疽發熱同同,耳聾。後六十日腫如裹水狀,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後及有血,血出即 除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KT (□先反)疽發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瀉死,其十二日可刺。KT 疽,發赤白膿 而不反(死),大多其上白癢,赤黑膿死不可治,不黑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 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見血,見血者死。 沖疽發少腹,痛而振寒熱。四日可刺,五日 ,六日變而可刺之,不刺之,五十日死。 敦(熟,殊六反)疽發兩手五指頭若足五趾頭,十八日不瀉死,其四日可刺。其發日而黑, 癰不甚,未過節可治也。 疥疽發腋下,若臂、兩掌中,振寒熱而嗌干者,飲多即嘔,煩心 ,或六十日軫(軟 歟)及有合者,如此可汗,不汗,入腹內死。 筋疽發背俠脊兩邊大筋,其色蒼,八日可刺也。有癰在肥(胞)腸(腹)中,九十日死。 陳干疽發兩臂,三四日痛不可動,五十日身熱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肺無血,三四 日病已,無膿者死。 蚤疽發手足五指頭起,過節其色不變,十日之內可刺也,過時不刺後為蝕(飲)。有癰 在腋,三歲死。 叔疽發身腫,牢核而身熱,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即已除。 白疽發膊若肘後,癢,目痛,傷精,乃身熱、多汗,五六處死。心主疽癰在股脛六日死, 發膿血六十日死。 黑疽發腫,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過時不刺為骨疽。骨疽膿出不可止,出碎骨,六 十日死。 脅少陽有腫癰,在頸八日死,發血膿十日死。 創疽發,身先癢後痛。此故傷寒寒氣入髒,篤發為創疽。九日可刺,不刺九十日死。 尻腰太陽脈有腫,交脈屬於陽明。癰在頸十日死,發膿血七十日死。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陽明、少陽,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十七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肩太陽太陰脈在腫癰,在脛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腋淵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 黑疽發腋淵死;黑疽發耳中如米,此大疽死;黑疽發肩不死可治;黑疽缺盆中,名曰伏 癰死,不治;黑疽發胸可治;黑疽發肘上下,不死可治;赤疽發陰股,堅死,濡可治;赤疽 發髀樞(昌朱反),六日可治,不治出歲死;赤疽掌中可治;髀解際,指本黑、頭赤死;赤 疽發陰死不治;黑疽發肥腸死;黑疽發膝臏,堅死,濡可治;黑疽發趺上,堅死;足下久癰, 色赤死,不可治。 又雲∶夫癰疽者,初發始微,多不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療之,療之不若速,病成難 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條黃父癰疽論,論癰所着,緩急之所, 死生之期,期如有別癰之形色、難易之療如下∶ 發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療先愈。 發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白、黑,或復微熱而赤,宜急療之,成消中半。 發附骨者,或未覺內肉,內肉已殃,已殃者癰疽之甚者也。 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堅為疽。如此者多現先兆,宜急療皮堅甚大者,多致禍矣。 《太素經》雲∶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已,已則含豕膏,毋冷食,三 日而已。(今按∶《劉涓子方》癰疽極者十八種雲則是也。)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熱也)肝 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鑠(書藥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 治。 發於肩及 ,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今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 逆之。(今按∶《劉涓子方》"癰發四五逆 之"此七字無。) 發於腋下赤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數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 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嬰,急治之。(今按∶《劉涓子方》作"鼠膏"。)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發於臆者,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蔞瓜,常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 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 豆,治之,銼連翹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三升,即強飲,濃衣坐釜上,令汗 出至足已。 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發於股 ,名曰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發於尻,名曰兌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矣。 發於股(故戶反)陰,名曰赤絕。不急治,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六十日而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破,破之死。須其柔,乃破之者 生。 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丈夫陰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者百日 死,發於陰者四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齒。其狀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 發於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不死。 發於足上下(足跌上下也),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色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旁,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 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不然則 死矣。 又雲∶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腓者, (都館反)也;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 五部有癰疽者死。 又雲∶楊上善曰∶癰生所由,凡有四物也∶喜怒無度,爭氣聚生癰,一也;飲食不依節 度,縱情不擇寒溫為癰,二也;髒陰氣虛,腑陽氣實,陽氣實盛生癰也,三也;邪客於血, 聚而不行,生癰,四也。癰疽一也,癰之久者,敗骨名疽也。 又雲∶夫積石成山,積氣成癰,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皆由不去脆(青碎反)微故也。 《病源論》雲∶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 凡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一尺至三尺者,竟 體膿,膿成,九孔皆出。諸氣憤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 凡發腫高者,疹(恥忍反)源淺。腫下者,疹源深。大熱者易治,小熱者難治。 凡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癰疽癤。 凡人汗入諸食中,食之則作疔瘡、癰癤。 凡銅器蓋食,汗入食,食之令發惡瘡內疽。 凡鯽魚膾合豬肝肺,食發疽。 凡醉,強飽食,不幸發疽。 《醫門方》雲∶凡癰腫發於背,欲得高,高即腫浮,淺在外,縱結膿者,亦多瘥;腫不 高,沉在肉里者,其腫深,膿潰向內必死。 《范汪方》雲∶經言∶五臟不調,致疽;六腑不和,生癰。疽急者,有十∶一曰瘭疽者, 急者二三日殺人,緩者十餘日;二曰癰疽,急者十餘日殺人,緩者一月;三曰緩疽,急者一 年殺人,緩者數年;四曰水疽,所發多在手足,數年猶可治。疽者有數十種,要如此。癰之 疾,所發緩地不殺人,所發若在險地,宜令即消,若至小膿,猶可治,至大膿者致禍矣。一 為腦(乃道反)戶,在玉枕下一寸;二為舌本;三為懸壅;四為頸節;五為胡脈;六為五臟 俞;七為五系;八為兩乳;九為心鳩尾;十為兩手魚際;十一為腸屈之間;十二為小道之後; 十三為九孔;十四為兩脅腹;十五為神主之舍。凡四十五處不可傷,而況於疽乎?若癰發此 地,遇良醫,能令不及大膿者,可救,至大膿者害及矣。 癰疽脈洪粗難治,脈微澀者易愈。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惡寒,癰也。 癰起於節解過,遇頑醫不能即消,令至大膿者,豈膏藥可得生復?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癰疽未膿方第二

內容:《醫門方》雲∶扁鵲曰∶癰腫癤疽風腫惡毒腫等,當其頭上灸之數千壯,無不瘥者;四 畔亦灸三二百壯。此是醫家秘法。小者灸五六處,大者灸七八處。療癰疽腫一二日未成膿, 取伏龍肝下篩,醋和如泥,塗爛布上,貼腫,燥即易,無不消。(今按∶《葛氏方》和雞子中 黃塗。) 《劉涓子方》雲∶癰疽之甚,未發之兆,饑渴為始,始發之始,或發白疽似若小癤,或 復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便隱痛,復按四邊,比方得失。審 定之後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壯。少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 灸八處,壯數、處所不患多也。灸應即貼即薄,令得即消,內服補暖湯、散。不已,服冷導 外即冷薄。不已,用熱薄帖貼之法,當開其口,泄熱氣也。 治癰疽始作腫不赤而熱長甚速、非薄帖所制犀角拓湯方∶ 犀角(三兩) 大黃(三兩) 升麻(三兩) 黃芩(三兩) 梔子(三兩) 黃連(三 兩) 甘草(三兩) 上七物,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使極冷,以故練兩重入湯中,拓腫處,小燥易, 恆令濕,一日,一夜數百過。 治癰腫黃 帖治癰腫瘰 及欲發背覺痛方∶ 黃 (一兩) 黃芩(一兩) 芎 (一兩) 當歸(一兩) 黃連(一兩) 白蘞(一 兩) 夕藥(一兩) 防風(一兩) 上八物,搗篩,以雞子白和塗故布上,以貼腫上,燥復易。患熱者加白蘞,患痛者加當 歸各一兩。 《千金方》雲∶凡癰疽始發,或從小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米粒大白膿子,此 皆微候,宜善察之。見有少異,即須大驚忙,急治之。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 無醫藥處,即灸當頭百炷,其大重者,灸四面及頭二三百壯,壯數不必多也,復薄冷藥帖。 種種救療,必瘥速也。亦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即瘥。 凡諸異腫種種不同者,無問久近,皆服五香湯,刺去血,小豆薄敷之,其間數數以針刺 去血。若失治已潰爛者,猶服五香及漏蘆湯下之,以升麻湯拓洗熨之,摩升麻膏。若生息肉 者,白蘆茹散敷之,青黑肉去盡即停之。好肉生,敷升麻膏;肌不生,敷一物黃 散。若敷 白蘆茹,青黑惡肉不盡者可以柒頭、 茹半錢和三錢白 茹散稍敷。(今按∶五香湯在丁腫 方,漏蘆湯、升麻湯、升麻膏在治丹之方;黃 散、 茹散在緩疽之方。) 內消散 凡是癰疽皆宜服之,方∶ 赤小豆(一升,熬,納酢中,往還七返)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瞿麥(二兩) 白蘞(三兩) 當歸(二兩) 黃芩(二兩) 豬苓(二兩) 防風(一兩) 黃 (三兩) 薏苡仁(三兩) 升麻(四兩) 十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長服取瘥。(今按∶《廣濟方》同之。但《范汪方》雲∶ 內消散治癰腫不潰∶ 白芷十分 白薇十分 芎 七分 夕藥十分 椒七合 乾薑七分 當歸七分 草七分 凡八物,冶合,以酒服五分匕,日再。 又《令李方》內消散治癰腫不潰方用∶ 白芷十分 夕藥十分 蜀椒七合 芒硝十分 芎 十分 當歸七分 乾薑七分 七物,下篩,酒服五分匕,日二。一方有白蘞一分。) 治癰腫痛煩困方∶ 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布帛裹,緩勿令急,日二易。止痛消腫,食膿勝於眾帖,冬以先干 者,臨時鹽湯潑潤用之。(《葛氏方》、《劉涓子方》同之。) 廣濟犀角丸 治一切毒腫癰乳發背,服之止痛化膿為水,遂大小便出神效方∶ 犀角(十二分) 升麻(一兩) 大黃(五分) 黃芩(五分) 防風(一兩) 當歸 (一分) 黃 梔子仁 乾薑 黃連 人參 甘草(各一兩) 巴豆(二十三枚,去心、 皮,熬) 凡十三物,冶下篩,以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飲服十丸,取二三行快利,常服為微痢。 (忌生菜、熱曲、酢蒜、海藻、豬肉、筍、粘食。) 《效驗方》治卒癰腫白蘞帖方∶ 大黃(三分) 黃芩(三分) 夕藥(二分) 白蘞(三分) 赤石脂(一分) 凡五物,冶合下篩,以雞子白和如泥,塗紙以薄腫上,燥易之。 《錄驗方》治癰腫運赤痛及已潰松脂帖方∶ 成練松脂(一斤) 蠟蜜(半斤) 豬脂(四斤) 當歸(二兩) 黃連(一兩) 黃 柏(一兩) 凡六物, 咀三物,盡合,煎三沸三下,候帖色變微紫色者藥成,絞去滓。若初腫未有 膿者塗紙貼腫上,日三易,夜再。若以潰有口者,穿紙出瘡口,貼四邊,令膿聚食旁肉速瘥。 (今按∶諸方松脂帖已多,但《劉涓子方》松脂二斤,黃連一兩,附子一兩,黃芩一兩,夕 藥一兩,細辛一兩,石膏二兩也。又《效驗方》杏仁一兩,臘蜜一兩,松脂一兩,厚朴一兩 也。) (今按∶以下宇治本注也。) 千瘡萬病霜膏 治金木瘡,癰疽惡瘡,若始得癰,摩腫上五百過即消。若以潰者着瘡中 食膿云云,具在本方。 《短劇方》雲∶經言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氣凝(李亢反)澀不行,壅結則為癰疽也。 不言熱之所作。其成癰,久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爛為膿也。依經診候之由,人體中有熱, 被寒冷搏之,血脈凝澀不行,熱氣壅結則為癰疽也。是以治癰疽方,有灸法者治其始,其始 中寒未成熱時也。其用冷薄帖者治其熱已成,以消熱,使不成膿也。今人多不悟其始,不用 溫治及灸法也。今出要方以治其成形者耳。赤色腫有尖頭者根廣一寸,以還名為癤,其廣一 寸以上者便為小癰也,其如豆粒大為 。 治作癰令消方∶ 取鹿角就磨刀石上水摩之,以汁塗燥,復塗則消也;內宜服連翹湯下。 又方∶生舂小豆下篩,雞子白和如泥,塗之。 治始作癰正赤熱痛方∶ 單燒鹿角作末,苦酒和薄之,干復塗之自消。 又方∶單搗大黃,苦酒和薄之,溫則易。 治癰及癤始結腫赤熱方∶ 水摩半夏,塗之燥,更塗得皺,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生半夏乃佳,神效。 《葛氏方》治諸癰疽背及乳房初起, 赤急痛,不早治殺人,使速消方∶ 但灸其上百壯。 又方∶釜底土,搗,以雞子中黃和塗之。 又方∶搗苧根薄之。 又方∶搗黃柏下篩,以雞子白和,濃塗,干復易,立愈。 治癰發背腹陰處通身有數十方∶ 取干牛矢,燒,搗細,重絹篩下,以雞子白和塗,干復易。秘方。 《范汪方》治癰腫初腫痛急方∶ 以冷鐵熨溫輒易。 又方∶取粢粉,熬令正黑,末作屑,以雞子白和之。以塗練上敷腫上,小穿練上作小口 以泄氣,癰毒便消。當數易之,此藥神秘方。(今按∶《葛氏方》∶治諸癰疽發背及乳房初起 赤急痛,使速消。《爾雅》雲菜□也。和名∶支美乃毛知。) 《本草拾遺》雲∶水蛭(音質),人患赤白游疹及癰腫毒腫,取十餘枚令KT 病處,取 人皮皺肉白,無不瘥者。冷月無蛭,泥中掘取暖湯養令動,先洗人皮,咸以竹筒盛啜之,須 臾咬血滿,自脫,更用飢者。(今按∶《經心方》雲∶以水蛭食去惡血。) 《僧深方》治癰方∶ 梁上塵、燒葵末分等,苦酒和敷之,燥復敷。治乳癰亦愈。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癰疽有膿方第三

內容:《病源論》雲∶凡癰若按之都牢堅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掩腫 上,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凡覺有膿,宜急破之,不爾,侵食筋骨。 《劉涓子》雲∶癰大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薄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便可破。可 破之法,應在下逆上破之,令膿易出,用鈹(披眉反)針。膿深難見,上肉濃而生內大針。 若外不別有膿,可當其上數按之,內便隱痛者,肉殃堅者,未有膿也。按更不痛於前者,內 膿已熟也。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連,連則不良。 癰審知有膿者,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即復者有膿;初腫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 便痛者病淺也。凡破癰之後,病患便綿 欲死,便內寒熱,腫自有似癰而非者,當以手按腫 上,無所連是風毒耳,勿針,可服升麻湯、升麻膏,破癰,口當令下流三分,近下一分,令 針極熱,極熱便不痛。 夫癰壞後有惡肉者,當以豬蹄湯洗去其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乃敷生肉膏、散, 乃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復常,乃可自勞耳。不爾, 新肉易傷,傷則重發,慎之。 治癰疽洗瘡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 黃連(五兩) 芎 (三兩) 當歸(三兩) 甘草(三兩) 夕藥(三 兩) 薔薇(一斤,又方代大黃三兩) 上七物,以水二斗,煮蹄取一斗,納諸藥復四升洗之。 治癰疽食惡肉蘆茹散方∶ 蘆茹(一兩,柒頭) 礬石(二分) 雄黃(二分) 硫黃(二分) 上四物,下篩,着兌頭納瘡口中。(今按∶《錄驗方》∶雄黃一兩,礬石一兩,蘆茹一兩 也。) 治癰疽發背已潰未潰生肉排膿散方∶ 當歸(二兩) 桂心(二兩) 人參(二兩) 芎 (一兩) 厚朴(一兩) 防風(一 兩) 甘草(一兩) 白芷(一兩) 桔梗(一兩) 上九物,搗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可長服之。 (今按∶《僧深方》治癰腫自潰長肉排膿蜀椒散方∶ 蜀椒 桂心 甘草 乾薑 芎 當歸各一兩 凡六物,服法如上。 又方∶治癰腫排膿散方∶ 黃 四分 夕藥二分 白蘞二分 芎 二分 赤小豆一分 凡五物,冶下,服如上。) 治癰疽食惡肉膏方∶ 松脂(五兩) 雄黃(二兩) 雌黃(二兩) 冶葛皮(一兩) 柒頭蘆茹(三兩) 巴 豆(百枚) 豬膏(一升) 上七物,煎,松脂消下諸藥,微火上煎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着兌頭,納瘡中,日六 七,食惡肉,初用病當更腫赤,但用如節度,惡肉盡止,勿使過也。 治癰疽發背已潰生肉膏方∶ 甘草(二兩) 當歸(二兩) 白芷(二兩) 烏喙(六枚) 肉蓯蓉(二兩) 蜀椒 (二兩) 蛇銜(一兩) 細辛(二兩) 薤白(二兩) 干地黃(二兩) 上十物,切,以好酒半升和漬再宿,以不中水豬肪三斤,煎一沸,下余止,復三上三下, 膏成,急手絞之。 (今按∶《錄驗方》治癰疽生肉膏方∶ 草二兩,生地黃五兩,當歸二兩,續斷一兩, 黃芩二兩,白芷三兩,甘草二兩,薤白二兩,豬脂一升,大黃四兩。凡十物, 咀,煎三上 三下,膏成,敷之。) 治癰疽臭爛洗大黃湯方∶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白蘞(一兩) 上三物,合搗下篩,以水一升二合煮一沸,絞去滓,適冷暖以洗瘡,日十過。 《范汪方》治癰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排膿,內塞散方∶ 防風(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芷(一兩) 桔梗(一兩) 遠志(一兩) 甘草(一 兩) 桂心(二分) 人參(一兩) 芎 (一兩) 當歸(一兩) 附子(二枚,炮) 濃 朴(二兩) 龍骨(一兩) 黃 (一兩) 赤小豆(五合,熬) 凡十五物,冶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同之,有下發背條。) 《集驗方》治癰瘡膿血不止,瘡中空虛疼痛,排膿內補散方∶ 防風(一兩) 遠志(一兩) 當歸(二兩) 黃 (一兩) 白芷(一兩) 甘草(一 兩) 桔梗(一兩) 通草(一兩) 厚朴(二兩) 人參(一兩) 桂心(一兩) 附子 (一兩) 赤小豆(五合,熬) 芎 (一兩) 茯苓(二兩) 凡十五物,冶合篩,食未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廣濟方》同之。) 《令李方》治癰內補排膿散方∶ 黃 (二兩) 當歸(二兩) 赤小豆(三十枚) 芎 (一兩) 夕藥(二兩) 大 黃(一兩) 凡六物,冶合下篩,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 又雲∶治癰腫桂心散方∶ 黃 (六分) 夕藥(四分) 桂心(一分) 凡三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錄驗方》洗癰疽並惡瘡毒氣豬蹄湯方∶ 當歸(四兩) 甘草(四兩,炙) 夕藥(五兩) 芎 (二兩) 白芷(四兩) 草(二兩) 黃芩(四兩) 野狼牙(四兩) 豬蹄(一具) 薔薇根(一兩) 大黃(四兩) 凡十一物,先以水二升半,別煮豬蹄取一升半,去蹄納諸藥,煮得再沸下桑灰汁一升, 又煮取一升半,湯成稍稍以洗瘡癰結疽。初腫時去野狼牙納灰汁;瘡既(所教反,斷已)潰, 用野狼牙除灰汁。 《僧深方》治癰疽瘡臭爛洗瘡青木香湯方∶ 青木香(一兩) 夕藥(一兩) 白蘞(一兩) 芎 (一兩) 凡四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洗瘡,日三,明日以膏納瘡中,日三。 《醫門方》瘡癰腫已膿,懼針令膿自出方∶ 上取鹿角刮取細末,和醋聚安腫上,經宿膿自出。若膿深者先嚼生栗敷之,撮膿向上, 極妙。 療癰腫不消,已有膿不能針,自令穿潰方∶ 空腹服葵子一枚,一宿即穿出膿,神妙。 《葛氏方》治癰已有膿,當使膿速潰壞方∶ 雀屎以苦酒和,塗上如小豆。 又方∶吞薏苡子一枚,勿多。 《新修本草》雲∶癰膿使速潰方∶ 吞 ( )實一枚,破癰腫。 《蘇敬本草》注云∶吞惡實一枚,出癰疽頭。 《千金方》治癰潰後瘡不合方∶ 燒鼠皮一枚,作灰封孔中。 又方∶塗牛屎,干易。 又方∶燒故蒲蓆灰,和豬脂,納孔中。 《救急單驗方》療頭癰因即骨陷方∶ 先燒杏仁令黑,磨塗後取棗木、紫葛蔓及乾魚燒灰,和薰黃蜡月豬脂塗,神驗。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癰發背方第四

內容:《病源論》雲∶癰發背,多發於諸腑俞也。六腑不和則生癰,諸腑俞皆在背,其血氣結 絡於身,六腑氣不和。腠理虛者,經絡為寒所客,寒折於血,則壅不通,故結成癰,發其俞 也。 熱氣加於血,則肉血敗,化而為膿。癰初結之狀,腫而皮薄以澤。背上忽有赤腫而頭白, 搖之連根,入應胸里動,是癰也。 發背若熱,手不可近者,內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背膏、大黃帖。若在背生,破無苦, 良久不得膿,以食肉膏、散着兌頭,納癰口中。人體熱氣歇,服術散。五日後癰欲瘥者,服 排膿內塞散。 《千金方》雲∶論曰∶凡發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 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發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 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不救。其臨困時,方圓徑三 四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之中膿皆乃出,尋即失音不言。 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即取淨土水和作泥,捻作餅子,徑一寸半,濃二分, 以粗艾作炷,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若如榆英大,灸七七炷 即瘥。若至錢許大,日夜灸不住乃瘥,並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恆冷水射之, 漬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 凡腫起於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背。不灸治即入 內,灸當針瘡上七八百壯。 又方∶飲鐵漿三升,下利為度。 又方∶鹿角灰,酢和塗之。 排(步皆反)膿內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瘡痛方∶ 防風(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芷(一兩) 桔梗(一兩) 遠志(一兩) 甘草(一 兩) 桂心(二分) 人參(一兩) 芎 (一兩) 當歸(一兩) 附子(二枚) 厚朴 (二兩) 龍骨(一兩) 黃 (一兩) 赤小豆(五合,熬) 十五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范汪方》雲∶非酒則藥勢不宣。) 《廣濟方》療鍾乳及五石等發背毒熱方∶ 黃芩(三兩) 白鴨屎(五合) 白蘞(一握) 香豉(五合) 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經心方》療發背方∶ 以冷石熨腫上,驗。 又方∶馬糞敷,干易之,婦人髮乳亦瘥。 《范汪方》治發背及諸癰腫已潰未潰方∶ 搗豉小和水,令如強泥作餅,餅可腫大,濃三分所,若有瘡孔空遺之,勿覆,令汁得出, 得以艾羅灸豉上欲燥,若熱則易,令大熱剝爛皮也。癰痛尋當轉減,便得安。為灸或有 一日、二日、三日,瘡孔中當汁出。(《千金方》同之。) 治癰腫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二升(成末)〕 甘草(五兩) 冶葛(二兩) 桂心(四分) 當歸(四 兩) 凡五物,冶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葛氏方》治癰發背腹陰匿處通身有數十方∶ 取干牛屎燒,搗細,重絹篩下,以雞子白和以塗之,干復易。秘方。《劉涓子方》同之。 又方∶用鹿角、桂心、雞矢,當別燒,合之搗,以雞子白和,塗之。秘方。 又方∶生栝樓根細搗,以苦酒和,塗上,干復易之。 又方∶赤小豆塗之亦良。 《劉涓子》治癰發背發房初起赤方∶ 其上赤處灸百壯。 又方∶搗苧根,少水解以薄上。 又方∶灶黃土、雞子白和,塗上。 又方∶樹上不落桃子,末,以好苦酒和,敷上良。 又雲∶欲使速潰方∶水研半夏,雞子白和塗之,亦能令消。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附骨疽方第五

內容:《病源論》雲∶附骨疽者,由體熱當風入骨解,風與熱相搏,復遇涼濕;或秋夏露臥, 為冷濕所折,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着大節解間,丈夫及產婦、女人,喜着鼠膝、髂 頭、髀膝間,嬰孩、嫩兒亦着膊肘、背也。其大老子着急者,則先覺痛,不得轉動,按之應 骨痛,經日便覺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則是也。其小兒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身便啼喚, 則是肢節有痛處,便是其候也。大老子着緩者,則先覺如肥洪洪耳,經日便覺痹痛不隨也。 其小兒則覺四肢偏有不動搖者,如不隨狀,看肢節解中,則有肥洪洪處,其若不知是附骨疽, 乃至稱身成膿,不潰至死,皆舉體變青黯也,其大老子,亦有不別是附骨疽,呼急者為賊風 ,其緩者謂為風腫而已。皆不悟是疽,乃至於死。 《短劇方》雲∶附骨疽一名 (許及反)疽,其無頭附骨成膿故也。又名癰疽。以其廣 大,竟體有膿故也。附骨急疽與賊風實相似也,其附骨疽者,由人體盛有熱,久當風冷,入 骨解中,風與熱相搏。其始候為欲眠沉重、惚惚(音忽,恍恍也)耳,急者熱多風少,緩者 風多熱少也;賊風者其人體平,無熱,中暴風冷則骨解深痛。附骨疽久者則腫見結膿。賊風 久則枯消,或結瘰 。以此為異也。是附骨疽而作賊風治,則益其病深,膿多也;是賊風而 作附骨疽治,則加其冷風,增遂成瘰 偏枯攣曲之疾也。 附骨急疽者,其痛處壯熱,體中乍寒乍熱,痿痿惡寒,不用熱,小便或赤,大便或難, 無汗也,即得治下去熱,便得消也。縱不消盡,亦得浮淺近,外易得壞潰,其不復附骨也。 賊風之證,但痛應骨,不可按仰痛處,不壯熱,體不仁,乍寒乍熱,但覺體KT 以冷,砍 得熱,熱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也,即得針、灸、熨,服治風溫藥便效也。初得附骨疽即服 漏蘆湯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下利利已虛,而腫處未消者,可除大黃,用生地黃及干地黃 也;熱漸退,餘風未歇者,可服五香連翹湯,除在黃也;餘熱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時不 消成膿者,用火針膏散如治癰法也。(今按∶漏蘆湯、升麻膏在第十七卷治丹之方;五香翹 湯在第十六卷治惡核腫方,皆出《短劇方》。) 《千金方》雲∶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附骨之始未腫但痛而已,其賊風亦痛不熱,附骨 則其上壯熱。 凡初得附骨疽即須急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連翹湯。 治骨疽方∶ 又方∶末蕪菁子敷,帛裹,一日一易。 《葛氏方》治久疽附骨以積年,一合一發汁出不瘥方∶ 火烊飴以灌瘡中,日三。 又方∶以白楊葉屑敷之。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石癰方第六

內容:《病源論》雲∶石癰者,亦是寒氣客於肌肉,折於氣血,結聚所成。其腫結確實,至牢 有根,核皮相親,不甚熱,微痛,熱時自歇。此寒多熱少,堅如石,故謂之石癰也,久久熱 氣乘之,乃有膿。 《短劇方》雲∶有石癰者,始微堅皮核相親着,不赤頭,不甚尖,微痛熱,熱漸自歇, 便極堅如石,故謂石癰難消,又不自熟,熟皆可百日中也。初作便服防己連翹湯,自針氣瀉 之,敷練石薄,積日可消,若失時不得治,不可消,已有膿者,亦用此薄,則速潰。膿淺易 為火針,諸癰潰後用膏散,依治緩宜法,初作即以小豆薄塗之,亦消也。 治癰結腫,堅如石,或如大核,色不變,或作石癰不消者方∶ 鹿角八兩(燒作灰),白蘞二兩,粗里黃色磨石片一斤,燒石極令赤,納五升苦酒中復 燒,燒竟復更納苦酒中,令減半止,搗石作末,並鹿角屑、白蘞屑,余苦酒和如泥,濃塗癰 上,才幹更塗取消也。 《千金方》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方∶ 生商陸根搗敷之,燥則易。又治漏癤。(《醫門方》同之。) 又方∶酢和莨菪子末敷,極亦得。 凡發腫至堅而有根者曰石癰。 又方∶當上灸百壯,石子當出。 又方∶梁上塵、葵莖灰分等,酢和塗。 又方∶蜀桑根白皮,陰乾,搗末,消膠,以酒和桑皮敷上,敷上即拔出。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痤癤方第七

內容:《病源論》雲∶痤癤者,由風濕冷氣搏於血,結聚所成也。腫結如梅李也。 《養生方》雲∶人汗入諸食中,食之作癰癤。 又雲∶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棗,發痤癤之。 《太素經》雲∶汗出見濕,乃生痤疽。注云∶痤癰之類,然小也,俗謂之癤子。 《短劇方》治癰及癤始結腫赤熱者∶ 水摩半夏塗之,燥更塗,得皺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生半夏乃佳,神驗。 《千金方》治癤子方∶ 凡癤無頭者,吞葵子一枚,多服頭多。 又方∶牛矢封之。 《徐伯方》治癰癤方∶ 搗商陸根和糟敷之。 又方∶搗百合根敷之,食之亦得蒸。 又方∶搗苦苣葉敷上。又生倉食苦苣。 《徐伯方》雲∶搗商陸根和糟敷之。 又方∶搗生牛膝根敷之。 《范汪方》雲∶癰癤初生即灸其頭數百壯,即愈。 又雲∶癰癤初生尚微者,取如雞子所石若瓦十餘枚,燒,以布帛裹熨之,重按令極熱, 熱微者輒易,二三十枚則消。 《刪繁論》雲∶治癰癤方∶ 搗生苧根以薄腫上乃止。 《救急單驗方》療初患似癤後破無痂,疼痛不可忍,名豬啄(竹角反)瘡方∶ 燒豬鼻作灰,附立瘥。 《陶景本草》注∶伏龍肝搗篩,合葫塗甚效。 《劉涓子方》治癰癤虛腫方∶ 當歸(二兩) 草(二兩) 赤石脂(二兩) 升麻(四兩) 白蘞(四兩) 芎 (四兩) 大節〔(黃)四兩〕 干玄參(三兩) 上八物,下篩,雞子白和如泥(塗)故布上,隨腫所大小作帖貼,燥復易之。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疽方第八

內容:《病源論》雲∶ 疽之狀,肉生小黯點,小者如粟米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 乍白,有實核,慘痛應心。或着身體,其着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別者呼為代指。不急治, 毒逐脈上,入髒則殺人。南方人得此疾,皆斬去指,恐其毒氣上攻髒故也。 又雲∶十指端忽然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向明望之,晃晃黃赤,或黯黯青黑,是 疽。 直斬後節,十有一冀。 又雲∶風疹痛不可忍者, 疸也。 疽,發五臟俞,節解相應通洞, 疽也。諸是 疽 皆死。又齒間臭熱,血不止, 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爾着人。 又雲∶諸是 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寒毒之氣客於經絡,氣血痞澀,毒 變所生。 《短劇方》雲∶瘭疽者,肉中忽生一 子如豆粒,小者如米粒粟,劇者如梅李大,或赤 或黑,或青或白,其黯狀實核,核有根而不浮腫也,痛 應心,其根極深達肉肌也。小久不 治,便四面悉腫,瘡黯KT (丁甚反)紫黑色,能爛壞筋骨也,毒流散,逐脈走入臟腑, 則殺人。南方人名為 ,着毒得着濃肉處皆即割去之,亦燒鐵令赤,爍 上令焦如炭,亦灸 黯瘡上百壯為佳。單舂酸摹(和名之)葉薄其四面,以防其長也。飲葵根汁、藍青汁、犀角 汁、升麻汁、竹瀝汁、黃龍湯諸單方,治能折其熱耳,內外治法依治丹毒方也。 瘭疽着指頭者,其先作黯疽,然後腫赤黑黯,(丁甚反),KT 痛入心是也。代指者, 其先腫欣欣熱痛,色不黯KT 也。(以上《千金方》同之。) 《千金方》雲∶瘰疽秘方世所不傳,神良無比方∶ 夜干(二兩) 甘草(二兩) 大黃(十分) 麝香(二分) 干地黃(二兩) 枳實 (二兩) 犀角(六分) 前胡(三分) 八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瘥止,不限劑。 治瘭疽着手足、肩背,累累(良偽反)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復發方∶ 黃 (六分) 款冬花(二分) 升麻(四分) 赤小豆(一分) 附子(一分) 苦 參(一分) 六味,下篩,酒服半錢匕,漸漸增至一錢,日三。 又方∶熬蕪菁子,熟搗,帛裹,輾轉其上勿止。 又方∶熬麻子,末,摩上,日五。 又方∶鯽魚(三寸長者),亂發如雞子大,豬脂二升,煎塗。 《病源論》雲∶凡疽發諸節解及腑臟之俞,則猝急也;其久疽者,發身體閒處,故經久 積年,致膿汁不盡,則瘡內生蟲,而變成 。 《范汪方》治久疽眾醫所不能治方∶ 沸飴灌瘡中,三灌即愈。《葛氏方》同之。 治久疽惡瘡連年不瘥方∶ 黃連(二分) 赤小豆(二分) 附子(半分,炮) 凡三物,各搗為屑,合藥之,若瘡有汁,以屑敷之;無汁皆以豬膏和屑,銅器中火上使 一沸,以敷之。 《錄驗方》治 疽方∶ 燒鐵令赤爍之。 又方∶蛭KT 尤佳。 又方∶飲葵根汁。 又方∶飲藍青汁。 又方∶飲犀角汁。 又方∶飲黃龍湯。 《龍門方》治瘭疽徹骨痛方∶ 取狗糞,當戶根前燒作灰,塗之。燒時勿令患人知,驗。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久疽方第九

內容:《千金方》治久疽方∶ 取鯽魚,破其腹,勿損腸脬,納上白鹽末,以針縫合,於銅器中火煎令干,末,着瘡中, 無膿者以豬脂和敷,小疼痛,勿怪也。 《令李方》治久癰疽漏夕藥散方∶ 夕藥(三分) 大黃(三分) 白蘞(三分) 莽草(二分) 凡四物,冶合下篩,和調之,以酒服半錢匕,日二。不知可稍增至方寸匕。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緩疽方第十

內容:《病源論》雲∶緩疽者,由寒氣客於經絡,致營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氣盛者, 則腫結痛深,而回回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與皮肉相親着。熱氣少,其腫與 肉色相似,不甚赤,積日不潰,久乃變紫黯色,皮肉俱爛,如牛領瘡,漸至通體青黯,不作 頭,而穿潰膿出是也。以其結腫積久,而其肉腐壞遲,故名緩疽;亦名肉色疽也。 《短劇方》治緩疽方∶ 初作宜服五香連翹湯, 去血,以小豆薄塗之,其間數以 針去血。又敷之取消良也, 不消色未變青KT 者,以練石薄敷之。若失時,不得消已爛者,猶服五香連翹湯及漏蘆湯 下之,隨熱多少投方也。外以升麻湯 洗之,敷升麻膏。若生臭惡肉者,可以單行一物白 茹散敷之,青黑肉盡便敷也。好肉熟生但敷升麻膏良,肉不生敷單行一物黃 散也。若敷白 茹散,積日青黑惡肉不盡者,可以柒頭赤皮 茹散。取半錢匕和雜三大錢匕白 茹散中合, 冶之,稍以敷之。惡肉去盡還淳用白 茹散也,視好肉慾生可敷黃 散也。 白 茹散、柒頭 茹散、黃 散。 上三方並一物單行,隨多少舂下篩用耳。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甲疽方第十一

內容:《病源論》雲∶甲疽之狀,瘡皮濃,甲錯剝起是也。其瘡亦癢,恆欲搔抓之,汁出。其 初皆是風邪折血所生,而瘡里亦有蟲也。 《醫門方》療甲疽,其候甲際生 肉,痛不得着靴鞋(戶皆反),膿血不止方∶ 上取石膽火上燒令煙盡,研末敷瘡上,消痛,不過三五度必瘥。極效,宜保愛之。 《隨時方》治甲疽方,因割甲傷肌作瘡癢,浸淫相染,膿血如火燒,瘡日夜漸引,名醫 不能療者,此方必瘥如神。 綠礬狀似朴硝,綠色,炭燒沸盡候看色赤,停冷,簡取好者搗篩為散,粗石不堪棄之勿 用。上若患前件瘡者,先以鹽湯淨洗,以綠礬散濃敷之。用帛纏裹經一日KT 膿水即干。 若覺瘡乾急痛,即塗酥取潤,每一兩日一洗,濃敷之。病初患瘡尚小膿小,未多之時,只取 少許散藥,和蘇如軟面敷一兩日,即瘥。(《極要方》同之。)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腸癰方第十二

內容:《病源論》雲∶腸癰者,寒溫不適,喜怒無度所致,使邪氣與營衛相干,在腸內,遇熱 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少腹微強,小便 似淋,惡寒,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而穿膿 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又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 癰。猝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則殺人。 《千金方》腸癰之為病,小腹重,而抑強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 身皮甲錯,腹皮急如腫狀。 又雲∶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似赤白下,必死,治之方∶ 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愈。 又方∶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桃仁(五十枚) 冬瓜仁(一升) 芒硝(二 兩) 五味,水六升,煮取一升,盡服,當下膿血。 《集驗方》治腸癰湯方∶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三兩) 桃仁(三兩) 冬瓜仁(一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范汪方》治腸癰方∶ 大黃(一斤,金色者) 大棗(十六枚) 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宿勿食。能一服,須臾攻痛如火燒之,癰壞血即隨大便 出。 《醫門方》療腸癰方∶ 甘瓜子(一升,碎) 牡丹皮 大黃(別浸) 芒硝(各三兩) 桃仁(去尖) 甘草 (炙,各二兩)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下大黃,更煮二三沸,絞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當下膿血。


<目錄>卷第十五

<篇名>治肺癰方第十三

內容:《病源論》雲∶肺癰者,由風寒傷於肺,其氣結聚所成也。肺癰之狀,其人咳,胸內滿, 隱隱痛而戰寒。 又肺癰有膿而嘔者,不須治其嘔也,膿止自愈。 又雲∶咽干,口內燥而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難治。 又雲∶癰膿吐如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又雲∶肺癰者在胸間,咳有血也。 《千金方》雲∶咳,胸中滿而偏振寒,脈數咽干而不渴,時時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 米粥,是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桔梗(三枚) 甘草(一兩) 凡二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滓。適寒溫,分為再服。朝飲暮吐膿血即愈。 (《葛氏方》同之。) 《范汪方》治肺癰方∶ 用薏苡一升, 咀,淳苦酒三升,煮得一升,適寒溫一服,有膿血當吐之。(《葛氏方》 同之。) 《百濟新集方》治肺癰方∶ 黃 一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葛氏方》同之。) 《僧深方》治肺癰經時不瘥,桔梗湯主之方∶ 桔梗(三兩) 甘草 薏苡仁 敗醬 干地黃 術(各二兩) 當歸(一兩) 桑根皮 (一升) 凡八物,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汁,去豆納清酒三升,合藥煮三升半, 去滓,服七合,日三夜再。禁生菜。 《醫門方》療肺癰喘氣急,臥不得安者方∶ 葶藶子(三兩,熬,搗如泥) 大棗(三十枚,破。) 水二升,煮棗二沸,去滓,納葶藶脂一兩,煎取一升,又以布濾,頓服之。忌豬肉酸咸。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