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说痈疽所由第一

内容:《刘涓子方》云∶九江黄父问于岐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 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 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 先满,乃注络脉,络脉皆盈,注乃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 天协议,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法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留。去虚补实,补则有余, 血气已调,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所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 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 道流溢,草 不成,五谷不植,经络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 言其故。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 通,不通则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焉。与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不脓,脓不 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煎枯空虚,筋骨肌肉不相亲, 经脉败漏,内熏(熟也)于五脏,五脏伤故死矣。 又云∶黄父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营卫稽留于脉,久则血涩而不行, 血涩不行则卫气从之,从之不通,壅遏(于葛反,绝也)不得行也。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 肉腐为脓。犹不能陷肌肤,枯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为痈。 黄父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当其下筋骨,良肉无余,故命曰疽。疽上皮咬以 坚,状如牛领之皮,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 黄父曰∶乃知所说,未知痈疽姓名、发起处所、色诊形候、治与不治、死活之期,愿事 事闻之。 岐伯曰∶《痈疽图》曰∶赤疽发额,不泻,十余日死,其五日可刺也。其脓赤多血死, 未有脓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百神皆在额,不可见血,见血者死也。 禽疽发如疹者数十处,其四日肿,合牢核痛,其状若挛,十日可刺。其内发身振寒,齿 如噤欲痉,如是者,十日死也。 杼(除吕反)疽发项,若两耳下,不泻,十六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见脓而腐者死, 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 九十九,神在两耳,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疔疽发两肩,此起有所逐恶血,结留内外,营卫不通,发为疔疽。三日身肿痛,甚口噤 如状,十一日一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蜂疽发背,起心俞,若肩隅,二十日不泻死,其八日可刺。其色赤黑,脓见青死,不治。 人年六岁、十八、二十四、四十、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皆在肩,不可见血, 见血者死。 阴疽发髀(卑履反)腹外,若阴股,始发腰强而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如 此不过三岁死。 刺疽起肺俞,若肝俞,不泻,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发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 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 皆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脉疽发环头(一方作颈),如痛,身随而热,不欲动, 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 躁而不精(靖),上气咳逆,气绝,其发引耳,不可以动,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龙疽发背起胃俞(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若肾俞(第十四椎下社各一寸半),二十 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在刺,其上赤下黑,若青脓黑死,发血脓者不死。 首疽发热,发热八十日,大热汗头引身尽,如癞身热,同同(齐也)如沸者,择皮颇肿 处浅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侠(胡颊反)荣疽发胁,若起两肘头,二十五日不泻死,其九日可刺。发赤白间,其脓 多白而无赤可治也。人年一,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 十六,神皆在胁,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行疽发如肿,或复合相往来,可要追其所在,刺之即愈。 勇疽发股起太阴,若伏鼠,二十五日不泻死,其十日可刺。勇疽发脓赤,黑死,白者尚 可治。人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三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 一,神皆在尻尾,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标叔疽发热同同,耳聋。后六十日肿如裹水状,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后及有血,血出即 除也。人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皆在背,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KT (□先反)疽发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泻死,其十二日可刺。KT 疽,发赤白脓 而不反(死),大多其上白痒,赤黑脓死不可治,不黑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 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冲疽发少腹,痛而振寒热。四日可刺,五日 ,六日变而可刺之,不刺之,五十日死。 敦(熟,殊六反)疽发两手五指头若足五趾头,十八日不泻死,其四日可刺。其发日而黑, 痈不甚,未过节可治也。 疥疽发腋下,若臂、两掌中,振寒热而嗌干者,饮多即呕,烦心 ,或六十日轸(软 欤)及有合者,如此可汗,不汗,入腹内死。 筋疽发背侠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也。有痈在肥(胞)肠(腹)中,九十日死。 陈干疽发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肺无血,三四 日病已,无脓者死。 蚤疽发手足五指头起,过节其色不变,十日之内可刺也,过时不刺后为蚀(饮)。有痈 在腋,三岁死。 叔疽发身肿,牢核而身热,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脓刺之即已除。 白疽发膊若肘后,痒,目痛,伤精,乃身热、多汗,五六处死。心主疽痈在股胫六日死, 发脓血六十日死。 黑疽发肿,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过时不刺为骨疽。骨疽脓出不可止,出碎骨,六 十日死。 胁少阳有肿痈,在颈八日死,发血脓十日死。 创疽发,身先痒后痛。此故伤寒寒气入脏,笃发为创疽。九日可刺,不刺九十日死。 尻腰太阳脉有肿,交脉属于阳明。痈在颈十日死,发脓血七十日死。 尻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心阳明、少阳,八日死,发脓血八十日死。 头阳明脉肿痈,在尻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 股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太阳十七日死,发脓血百日死。 肩太阳太阴脉在肿痈,在胫八日死,发脓血四百日死。 足少阳脉有肿痈,在胁八日死,发脓血六百日死。 手阳明脉有肿痈,在腋渊一岁死,发脓血二岁死。 黑疽发腋渊死;黑疽发耳中如米,此大疽死;黑疽发肩不死可治;黑疽缺盆中,名曰伏 痈死,不治;黑疽发胸可治;黑疽发肘上下,不死可治;赤疽发阴股,坚死,濡可治;赤疽 发髀枢(昌朱反),六日可治,不治出岁死;赤疽掌中可治;髀解际,指本黑、头赤死;赤 疽发阴死不治;黑疽发肥肠死;黑疽发膝膑,坚死,濡可治;黑疽发趺上,坚死;足下久痈, 色赤死,不可治。 又云∶夫痈疽者,初发始微,多不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疗之,疗之不若速,病成难 救,以此致祸,能不痛哉?且述所怀,以悟后贤。谨条黄父痈疽论,论痈所着,缓急之所, 死生之期,期如有别痈之形色、难易之疗如下∶ 发皮肉,浅肿高而赤,贴即消,不疗先愈。 发筋肉,深肿下而坚,其色或青、黄、白、黑,或复微热而赤,宜急疗之,成消中半。 发附骨者,或未觉内肉,内肉已殃,已殃者痈疽之甚者也。 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如此者多现先兆,宜急疗皮坚甚大者,多致祸矣。 《太素经》云∶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已,已则含豕膏,毋冷食,三 日而已。(今按∶《刘涓子方》痈疽极者十八种云则是也。)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热也)肝 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铄(书药反)。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 治。 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今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 逆之。(今按∶《刘涓子方》"痈发四五逆 之"此七字无。) 发于腋下赤坚,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细而长,数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 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婴,急治之。(今按∶《刘涓子方》作"鼠膏"。)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发于臆者,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蒌瓜,常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治,十岁死, 死后脓自出。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 豆,治之,锉连翘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三升,即强饮,浓衣坐釜上,令汗 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股 ,名曰脱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兑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矣。 发于股(故户反)阴,名曰赤绝。不急治,六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六十日而死。 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破,破之死。须其柔,乃破之者 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丈夫阴器曰阳,妇人阴器曰阴)者百日 死,发于阴者四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齿。其状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 发于踝,名曰走缓。其状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不死。 发于足上下(足跌上下也),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色变,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旁,名曰厉疽。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 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活,不然则 死矣。 又云∶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腓者, (都馆反)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 五部有痈疽者死。 又云∶杨上善曰∶痈生所由,凡有四物也∶喜怒无度,争气聚生痈,一也;饮食不依节 度,纵情不择寒温为痈,二也;脏阴气虚,腑阳气实,阳气实盛生痈也,三也;邪客于血, 聚而不行,生痈,四也。痈疽一也,痈之久者,败骨名疽也。 又云∶夫积石成山,积气成痈,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皆由不去脆(青碎反)微故也。 《病源论》云∶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 凡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者,竟 体脓,脓成,九孔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血气蓄积,多发此疾。 凡发肿高者,疹(耻忍反)源浅。肿下者,疹源深。大热者易治,小热者难治。 凡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枣,发痈疽疖。 凡人汗入诸食中,食之则作疔疮、痈疖。 凡铜器盖食,汗入食,食之令发恶疮内疽。 凡鲫鱼脍合猪肝肺,食发疽。 凡醉,强饱食,不幸发疽。 《医门方》云∶凡痈肿发于背,欲得高,高即肿浮,浅在外,纵结脓者,亦多瘥;肿不 高,沉在肉里者,其肿深,脓溃向内必死。 《范汪方》云∶经言∶五脏不调,致疽;六腑不和,生痈。疽急者,有十∶一曰瘭疽者, 急者二三日杀人,缓者十余日;二曰痈疽,急者十余日杀人,缓者一月;三曰缓疽,急者一 年杀人,缓者数年;四曰水疽,所发多在手足,数年犹可治。疽者有数十种,要如此。痈之 疾,所发缓地不杀人,所发若在险地,宜令即消,若至小脓,犹可治,至大脓者致祸矣。一 为脑(乃道反)户,在玉枕下一寸;二为舌本;三为悬壅;四为颈节;五为胡脉;六为五脏 俞;七为五系;八为两乳;九为心鸠尾;十为两手鱼际;十一为肠屈之间;十二为小道之后; 十三为九孔;十四为两胁腹;十五为神主之舍。凡四十五处不可伤,而况于疽乎?若痈发此 地,遇良医,能令不及大脓者,可救,至大脓者害及矣。 痈疽脉洪粗难治,脉微涩者易愈。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恶寒,痈也。 痈起于节解过,遇顽医不能即消,令至大脓者,岂膏药可得生复?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痈疽未脓方第二

内容:《医门方》云∶扁鹊曰∶痈肿疖疽风肿恶毒肿等,当其头上灸之数千壮,无不瘥者;四 畔亦灸三二百壮。此是医家秘法。小者灸五六处,大者灸七八处。疗痈疽肿一二日未成脓, 取伏龙肝下筛,醋和如泥,涂烂布上,贴肿,燥即易,无不消。(今按∶《葛氏方》和鸡子中 黄涂。) 《刘涓子方》云∶痈疽之甚,未发之兆,饥渴为始,始发之始,或发白疽似若小疖,或 复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处,是便隐痛,复按四边,比方得失。审 定之后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壮,又灸四边一二百壮。少者灸四边,中者灸六处,大者 灸八处,壮数、处所不患多也。灸应即贴即薄,令得即消,内服补暖汤、散。不已,服冷导 外即冷薄。不已,用热薄帖贴之法,当开其口,泄热气也。 治痈疽始作肿不赤而热长甚速、非薄帖所制犀角拓汤方∶ 犀角(三两) 大黄(三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三两) 黄连(三 两) 甘草(三两) 上七物,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使极冷,以故练两重入汤中,拓肿处,小燥易, 恒令湿,一日,一夜数百过。 治痈肿黄 帖治痈肿瘰 及欲发背觉痛方∶ 黄 (一两) 黄芩(一两) 芎 (一两) 当归(一两) 黄连(一两) 白蔹(一 两) 夕药(一两) 防风(一两) 上八物,捣筛,以鸡子白和涂故布上,以贴肿上,燥复易。患热者加白蔹,患痛者加当 归各一两。 《千金方》云∶凡痈疽始发,或从小疖,或复大痛,或复小痛,或发米粒大白脓子,此 皆微候,宜善察之。见有少异,即须大惊忙,急治之。及断口味,速服诸汤,下去热毒。若 无医药处,即灸当头百炷,其大重者,灸四面及头二三百壮,壮数不必多也,复薄冷药帖。 种种救疗,必瘥速也。亦当头以大针,针入四分即瘥。 凡诸异肿种种不同者,无问久近,皆服五香汤,刺去血,小豆薄敷之,其间数数以针刺 去血。若失治已溃烂者,犹服五香及漏芦汤下之,以升麻汤拓洗熨之,摩升麻膏。若生息肉 者,白芦茹散敷之,青黑肉去尽即停之。好肉生,敷升麻膏;肌不生,敷一物黄 散。若敷 白芦茹,青黑恶肉不尽者可以柒头、 茹半钱和三钱白 茹散稍敷。(今按∶五香汤在丁肿 方,漏芦汤、升麻汤、升麻膏在治丹之方;黄 散、 茹散在缓疽之方。) 内消散 凡是痈疽皆宜服之,方∶ 赤小豆(一升,熬,纳酢中,往还七返)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瞿麦(二两) 白蔹(三两) 当归(二两) 黄芩(二两) 猪苓(二两) 防风(一两) 黄 (三两) 薏苡仁(三两) 升麻(四两) 十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长服取瘥。(今按∶《广济方》同之。但《范汪方》云∶ 内消散治痈肿不溃∶ 白芷十分 白薇十分 芎 七分 夕药十分 椒七合 干姜七分 当归七分 草七分 凡八物,冶合,以酒服五分匕,日再。 又《令李方》内消散治痈肿不溃方用∶ 白芷十分 夕药十分 蜀椒七合 芒硝十分 芎 十分 当归七分 干姜七分 七物,下筛,酒服五分匕,日二。一方有白蔹一分。) 治痈肿痛烦困方∶ 生楸叶十重贴之,以布帛裹,缓勿令急,日二易。止痛消肿,食脓胜于众帖,冬以先干 者,临时盐汤泼润用之。(《葛氏方》、《刘涓子方》同之。) 广济犀角丸 治一切毒肿痈乳发背,服之止痛化脓为水,遂大小便出神效方∶ 犀角(十二分) 升麻(一两) 大黄(五分) 黄芩(五分) 防风(一两) 当归 (一分) 黄 栀子仁 干姜 黄连 人参 甘草(各一两) 巴豆(二十三枚,去心、 皮,熬) 凡十三物,冶下筛,以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饮服十丸,取二三行快利,常服为微痢。 (忌生菜、热曲、酢蒜、海藻、猪肉、笋、粘食。) 《效验方》治卒痈肿白蔹帖方∶ 大黄(三分) 黄芩(三分) 夕药(二分) 白蔹(三分) 赤石脂(一分) 凡五物,冶合下筛,以鸡子白和如泥,涂纸以薄肿上,燥易之。 《录验方》治痈肿运赤痛及已溃松脂帖方∶ 成练松脂(一斤) 蜡蜜(半斤) 猪脂(四斤) 当归(二两) 黄连(一两) 黄 柏(一两) 凡六物, 咀三物,尽合,煎三沸三下,候帖色变微紫色者药成,绞去滓。若初肿未有 脓者涂纸贴肿上,日三易,夜再。若以溃有口者,穿纸出疮口,贴四边,令脓聚食旁肉速瘥。 (今按∶诸方松脂帖已多,但《刘涓子方》松脂二斤,黄连一两,附子一两,黄芩一两,夕 药一两,细辛一两,石膏二两也。又《效验方》杏仁一两,腊蜜一两,松脂一两,厚朴一两 也。) (今按∶以下宇治本注也。) 千疮万病霜膏 治金木疮,痈疽恶疮,若始得痈,摩肿上五百过即消。若以溃者着疮中 食脓云云,具在本方。 《短剧方》云∶经言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气凝(李亢反)涩不行,壅结则为痈疽也。 不言热之所作。其成痈,久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烂为脓也。依经诊候之由,人体中有热, 被寒冷搏之,血脉凝涩不行,热气壅结则为痈疽也。是以治痈疽方,有灸法者治其始,其始 中寒未成热时也。其用冷薄帖者治其热已成,以消热,使不成脓也。今人多不悟其始,不用 温治及灸法也。今出要方以治其成形者耳。赤色肿有尖头者根广一寸,以还名为疖,其广一 寸以上者便为小痈也,其如豆粒大为 。 治作痈令消方∶ 取鹿角就磨刀石上水摩之,以汁涂燥,复涂则消也;内宜服连翘汤下。 又方∶生舂小豆下筛,鸡子白和如泥,涂之。 治始作痈正赤热痛方∶ 单烧鹿角作末,苦酒和薄之,干复涂之自消。 又方∶单捣大黄,苦酒和薄之,温则易。 治痈及疖始结肿赤热方∶ 水摩半夏,涂之燥,更涂得皱,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生半夏乃佳,神效。 《葛氏方》治诸痈疽背及乳房初起, 赤急痛,不早治杀人,使速消方∶ 但灸其上百壮。 又方∶釜底土,捣,以鸡子中黄和涂之。 又方∶捣苎根薄之。 又方∶捣黄柏下筛,以鸡子白和,浓涂,干复易,立愈。 治痈发背腹阴处通身有数十方∶ 取干牛矢,烧,捣细,重绢筛下,以鸡子白和涂,干复易。秘方。 《范汪方》治痈肿初肿痛急方∶ 以冷铁熨温辄易。 又方∶取粢粉,熬令正黑,末作屑,以鸡子白和之。以涂练上敷肿上,小穿练上作小口 以泄气,痈毒便消。当数易之,此药神秘方。(今按∶《葛氏方》∶治诸痈疽发背及乳房初起 赤急痛,使速消。《尔雅》云菜□也。和名∶支美乃毛知。) 《本草拾遗》云∶水蛭(音质),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KT 病处,取 人皮皱肉白,无不瘥者。冷月无蛭,泥中掘取暖汤养令动,先洗人皮,咸以竹筒盛啜之,须 臾咬血满,自脱,更用饥者。(今按∶《经心方》云∶以水蛭食去恶血。) 《僧深方》治痈方∶ 梁上尘、烧葵末分等,苦酒和敷之,燥复敷。治乳痈亦愈。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痈疽有脓方第三

内容:《病源论》云∶凡痈若按之都牢坚者,未有脓也;按之半软者,有脓也。又,以手掩肿 上,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为有脓。凡觉有脓,宜急破之,不尔,侵食筋骨。 《刘涓子》云∶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薄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可 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易出,用铍(披眉反)针。脓深难见,上肉浓而生内大针。 若外不别有脓,可当其上数按之,内便隐痛者,肉殃坚者,未有脓也。按更不痛于前者,内 脓已熟也。脓泄去热气,不尔长连,连则不良。 痈审知有脓者,按之处陷不复者无脓,按之即复者有脓;初肿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 便痛者病浅也。凡破痈之后,病患便绵 欲死,便内寒热,肿自有似痈而非者,当以手按肿 上,无所连是风毒耳,勿针,可服升麻汤、升麻膏,破痈,口当令下流三分,近下一分,令 针极热,极热便不痛。 夫痈坏后有恶肉者,当以猪蹄汤洗去其秽,次敷食肉膏、散,恶肉尽,乃敷生肉膏、散, 乃摩四边,令善肉速生。当绝房室,慎风冷,勿自劳动,须筋脉复常,乃可自劳耳。不尔, 新肉易伤,伤则重发,慎之。 治痈疽洗疮猪蹄汤方∶ 猪蹄(一具) 黄连(五两) 芎 (三两) 当归(三两) 甘草(三两) 夕药(三 两) 蔷薇(一斤,又方代大黄三两) 上七物,以水二斗,煮蹄取一斗,纳诸药复四升洗之。 治痈疽食恶肉芦茹散方∶ 芦茹(一两,柒头) 矾石(二分) 雄黄(二分) 硫黄(二分) 上四物,下筛,着兑头纳疮口中。(今按∶《录验方》∶雄黄一两,矾石一两,芦茹一两 也。) 治痈疽发背已溃未溃生肉排脓散方∶ 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人参(二两) 芎 (一两) 厚朴(一两) 防风(一 两) 甘草(一两) 白芷(一两) 桔梗(一两) 上九物,捣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疮未合可长服之。 (今按∶《僧深方》治痈肿自溃长肉排脓蜀椒散方∶ 蜀椒 桂心 甘草 干姜 芎 当归各一两 凡六物,服法如上。 又方∶治痈肿排脓散方∶ 黄 四分 夕药二分 白蔹二分 芎 二分 赤小豆一分 凡五物,冶下,服如上。) 治痈疽食恶肉膏方∶ 松脂(五两) 雄黄(二两) 雌黄(二两) 冶葛皮(一两) 柒头芦茹(三两) 巴 豆(百枚) 猪膏(一升) 上七物,煎,松脂消下诸药,微火上煎三上三下,膏成绞去滓,着兑头,纳疮中,日六 七,食恶肉,初用病当更肿赤,但用如节度,恶肉尽止,勿使过也。 治痈疽发背已溃生肉膏方∶ 甘草(二两) 当归(二两) 白芷(二两) 乌喙(六枚) 肉苁蓉(二两) 蜀椒 (二两) 蛇衔(一两) 细辛(二两) 薤白(二两) 干地黄(二两) 上十物,切,以好酒半升和渍再宿,以不中水猪肪三斤,煎一沸,下余止,复三上三下, 膏成,急手绞之。 (今按∶《录验方》治痈疽生肉膏方∶ 草二两,生地黄五两,当归二两,续断一两, 黄芩二两,白芷三两,甘草二两,薤白二两,猪脂一升,大黄四两。凡十物, 咀,煎三上 三下,膏成,敷之。) 治痈疽臭烂洗大黄汤方∶ 大黄(二两) 黄芩(一两) 白蔹(一两) 上三物,合捣下筛,以水一升二合煮一沸,绞去滓,适冷暖以洗疮,日十过。 《范汪方》治痈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空虚,疼痛排脓,内塞散方∶ 防风(一两) 茯苓(一两) 白芷(一两) 桔梗(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一 两) 桂心(二分) 人参(一两) 芎 (一两) 当归(一两) 附子(二枚,炮) 浓 朴(二两) 龙骨(一两) 黄 (一两) 赤小豆(五合,熬) 凡十五物,冶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同之,有下发背条。) 《集验方》治痈疮脓血不止,疮中空虚疼痛,排脓内补散方∶ 防风(一两) 远志(一两) 当归(二两) 黄 (一两) 白芷(一两) 甘草(一 两) 桔梗(一两) 通草(一两) 厚朴(二两) 人参(一两) 桂心(一两) 附子 (一两) 赤小豆(五合,熬) 芎 (一两) 茯苓(二两) 凡十五物,冶合筛,食未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广济方》同之。) 《令李方》治痈内补排脓散方∶ 黄 (二两) 当归(二两) 赤小豆(三十枚) 芎 (一两) 夕药(二两) 大 黄(一两) 凡六物,冶合下筛,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痈肿桂心散方∶ 黄 (六分) 夕药(四分) 桂心(一分) 凡三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录验方》洗痈疽并恶疮毒气猪蹄汤方∶ 当归(四两) 甘草(四两,炙) 夕药(五两) 芎 (二两) 白芷(四两) 草(二两) 黄芩(四两) 野狼牙(四两) 猪蹄(一具) 蔷薇根(一两) 大黄(四两) 凡十一物,先以水二升半,别煮猪蹄取一升半,去蹄纳诸药,煮得再沸下桑灰汁一升, 又煮取一升半,汤成稍稍以洗疮痈结疽。初肿时去野狼牙纳灰汁;疮既(所教反,断已)溃, 用野狼牙除灰汁。 《僧深方》治痈疽疮臭烂洗疮青木香汤方∶ 青木香(一两) 夕药(一两) 白蔹(一两) 芎 (一两) 凡四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洗疮,日三,明日以膏纳疮中,日三。 《医门方》疮痈肿已脓,惧针令脓自出方∶ 上取鹿角刮取细末,和醋聚安肿上,经宿脓自出。若脓深者先嚼生栗敷之,撮脓向上, 极妙。 疗痈肿不消,已有脓不能针,自令穿溃方∶ 空腹服葵子一枚,一宿即穿出脓,神妙。 《葛氏方》治痈已有脓,当使脓速溃坏方∶ 雀屎以苦酒和,涂上如小豆。 又方∶吞薏苡子一枚,勿多。 《新修本草》云∶痈脓使速溃方∶ 吞 ( )实一枚,破痈肿。 《苏敬本草》注云∶吞恶实一枚,出痈疽头。 《千金方》治痈溃后疮不合方∶ 烧鼠皮一枚,作灰封孔中。 又方∶涂牛屎,干易。 又方∶烧故蒲席灰,和猪脂,纳孔中。 《救急单验方》疗头痈因即骨陷方∶ 先烧杏仁令黑,磨涂后取枣木、紫葛蔓及干鱼烧灰,和薰黄蜡月猪脂涂,神验。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痈发背方第四

内容:《病源论》云∶痈发背,多发于诸腑俞也。六腑不和则生痈,诸腑俞皆在背,其血气结 络于身,六腑气不和。腠理虚者,经络为寒所客,寒折于血,则壅不通,故结成痈,发其俞 也。 热气加于血,则肉血败,化而为脓。痈初结之状,肿而皮薄以泽。背上忽有赤肿而头白, 摇之连根,入应胸里动,是痈也。 发背若热,手不可近者,内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发背膏、大黄帖。若在背生,破无苦, 良久不得脓,以食肉膏、散着兑头,纳痈口中。人体热气歇,服术散。五日后痈欲瘥者,服 排脓内塞散。 《千金方》云∶论曰∶凡发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 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发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 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不救。其临困时,方圆径三 四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之中脓皆乃出,寻即失音不言。 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痛痒有异,即取净土水和作泥,捻作饼子,径一寸半,浓二分, 以粗艾作炷,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即瘥。若如榆英大,灸七七炷 即瘥。若至钱许大,日夜灸不住乃瘥,并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恒冷水射之, 渍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 凡肿起于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者,名发背。不灸治即入 内,灸当针疮上七八百壮。 又方∶饮铁浆三升,下利为度。 又方∶鹿角灰,酢和涂之。 排(步皆反)脓内塞散主大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疮痛方∶ 防风(一两) 茯苓(一两) 白芷(一两) 桔梗(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一 两) 桂心(二分) 人参(一两) 芎 (一两) 当归(一两) 附子(二枚) 厚朴 (二两) 龙骨(一两) 黄 (一两) 赤小豆(五合,熬) 十五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范汪方》云∶非酒则药势不宣。) 《广济方》疗钟乳及五石等发背毒热方∶ 黄芩(三两) 白鸭屎(五合) 白蔹(一握) 香豉(五合) 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经心方》疗发背方∶ 以冷石熨肿上,验。 又方∶马粪敷,干易之,妇人发乳亦瘥。 《范汪方》治发背及诸痈肿已溃未溃方∶ 捣豉小和水,令如强泥作饼,饼可肿大,浓三分所,若有疮孔空遗之,勿覆,令汁得出, 得以艾罗灸豉上欲燥,若热则易,令大热剥烂皮也。痈痛寻当转减,便得安。为灸或有 一日、二日、三日,疮孔中当汁出。(《千金方》同之。) 治痈肿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二升(成末)〕 甘草(五两) 冶葛(二两) 桂心(四分) 当归(四 两) 凡五物,冶合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葛氏方》治痈发背腹阴匿处通身有数十方∶ 取干牛屎烧,捣细,重绢筛下,以鸡子白和以涂之,干复易。秘方。《刘涓子方》同之。 又方∶用鹿角、桂心、鸡矢,当别烧,合之捣,以鸡子白和,涂之。秘方。 又方∶生栝楼根细捣,以苦酒和,涂上,干复易之。 又方∶赤小豆涂之亦良。 《刘涓子》治痈发背发房初起赤方∶ 其上赤处灸百壮。 又方∶捣苎根,少水解以薄上。 又方∶灶黄土、鸡子白和,涂上。 又方∶树上不落桃子,末,以好苦酒和,敷上良。 又云∶欲使速溃方∶水研半夏,鸡子白和涂之,亦能令消。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附骨疽方第五

内容:《病源论》云∶附骨疽者,由体热当风入骨解,风与热相搏,复遇凉湿;或秋夏露卧, 为冷湿所折,风热伏结,壅遏附骨成疽。喜着大节解间,丈夫及产妇、女人,喜着鼠膝、髂 头、髀膝间,婴孩、嫩儿亦着膊肘、背也。其大老子着急者,则先觉痛,不得转动,按之应 骨痛,经日便觉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状,则是也。其小儿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身便啼唤, 则是肢节有痛处,便是其候也。大老子着缓者,则先觉如肥洪洪耳,经日便觉痹痛不随也。 其小儿则觉四肢偏有不动摇者,如不随状,看肢节解中,则有肥洪洪处,其若不知是附骨疽, 乃至称身成脓,不溃至死,皆举体变青黯也,其大老子,亦有不别是附骨疽,呼急者为贼风 ,其缓者谓为风肿而已。皆不悟是疽,乃至于死。 《短剧方》云∶附骨疽一名 (许及反)疽,其无头附骨成脓故也。又名痈疽。以其广 大,竟体有脓故也。附骨急疽与贼风实相似也,其附骨疽者,由人体盛有热,久当风冷,入 骨解中,风与热相搏。其始候为欲眠沉重、惚惚(音忽,恍恍也)耳,急者热多风少,缓者 风多热少也;贼风者其人体平,无热,中暴风冷则骨解深痛。附骨疽久者则肿见结脓。贼风 久则枯消,或结瘰 。以此为异也。是附骨疽而作贼风治,则益其病深,脓多也;是贼风而 作附骨疽治,则加其冷风,增遂成瘰 偏枯挛曲之疾也。 附骨急疽者,其痛处壮热,体中乍寒乍热,痿痿恶寒,不用热,小便或赤,大便或难, 无汗也,即得治下去热,便得消也。纵不消尽,亦得浮浅近,外易得坏溃,其不复附骨也。 贼风之证,但痛应骨,不可按仰痛处,不壮热,体不仁,乍寒乍热,但觉体KT 以冷,砍 得热,热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也,即得针、灸、熨,服治风温药便效也。初得附骨疽即服 漏芦汤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下利利已虚,而肿处未消者,可除大黄,用生地黄及干地黄 也;热渐退,余风未歇者,可服五香连翘汤,除在黄也;余热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时不 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治痈法也。(今按∶漏芦汤、升麻膏在第十七卷治丹之方;五香翘 汤在第十六卷治恶核肿方,皆出《短剧方》。) 《千金方》云∶候附骨与贼风为异者,附骨之始未肿但痛而已,其贼风亦痛不热,附骨 则其上壮热。 凡初得附骨疽即须急服漏芦汤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连翘汤。 治骨疽方∶ 又方∶末芜菁子敷,帛裹,一日一易。 《葛氏方》治久疽附骨以积年,一合一发汁出不瘥方∶ 火烊饴以灌疮中,日三。 又方∶以白杨叶屑敷之。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石痈方第六

内容:《病源论》云∶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气血,结聚所成。其肿结确实,至牢 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坚如石,故谓之石痈也,久久热 气乘之,乃有脓。 《短剧方》云∶有石痈者,始微坚皮核相亲着,不赤头,不甚尖,微痛热,热渐自歇, 便极坚如石,故谓石痈难消,又不自熟,熟皆可百日中也。初作便服防己连翘汤,自针气泻 之,敷练石薄,积日可消,若失时不得治,不可消,已有脓者,亦用此薄,则速溃。脓浅易 为火针,诸痈溃后用膏散,依治缓宜法,初作即以小豆薄涂之,亦消也。 治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不消者方∶ 鹿角八两(烧作灰),白蔹二两,粗里黄色磨石片一斤,烧石极令赤,纳五升苦酒中复 烧,烧竟复更纳苦酒中,令减半止,捣石作末,并鹿角屑、白蔹屑,余苦酒和如泥,浓涂痈 上,才干更涂取消也。 《千金方》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方∶ 生商陆根捣敷之,燥则易。又治漏疖。(《医门方》同之。) 又方∶酢和莨菪子末敷,极亦得。 凡发肿至坚而有根者曰石痈。 又方∶当上灸百壮,石子当出。 又方∶梁上尘、葵茎灰分等,酢和涂。 又方∶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消胶,以酒和桑皮敷上,敷上即拔出。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痤疖方第七

内容:《病源论》云∶痤疖者,由风湿冷气搏于血,结聚所成也。肿结如梅李也。 《养生方》云∶人汗入诸食中,食之作痈疖。 又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枣,发痤疖之。 《太素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疽。注云∶痤痈之类,然小也,俗谓之疖子。 《短剧方》治痈及疖始结肿赤热者∶ 水摩半夏涂之,燥更涂,得皱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生半夏乃佳,神验。 《千金方》治疖子方∶ 凡疖无头者,吞葵子一枚,多服头多。 又方∶牛矢封之。 《徐伯方》治痈疖方∶ 捣商陆根和糟敷之。 又方∶捣百合根敷之,食之亦得蒸。 又方∶捣苦苣叶敷上。又生仓食苦苣。 《徐伯方》云∶捣商陆根和糟敷之。 又方∶捣生牛膝根敷之。 《范汪方》云∶痈疖初生即灸其头数百壮,即愈。 又云∶痈疖初生尚微者,取如鸡子所石若瓦十余枚,烧,以布帛裹熨之,重按令极热, 热微者辄易,二三十枚则消。 《删繁论》云∶治痈疖方∶ 捣生苎根以薄肿上乃止。 《救急单验方》疗初患似疖后破无痂,疼痛不可忍,名猪啄(竹角反)疮方∶ 烧猪鼻作灰,附立瘥。 《陶景本草》注∶伏龙肝捣筛,合葫涂甚效。 《刘涓子方》治痈疖虚肿方∶ 当归(二两) 草(二两) 赤石脂(二两) 升麻(四两) 白蔹(四两) 芎 (四两) 大节〔(黄)四两〕 干玄参(三两) 上八物,下筛,鸡子白和如泥(涂)故布上,随肿所大小作帖贴,燥复易之。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疽方第八

内容:《病源论》云∶ 疽之状,肉生小黯点,小者如粟米豆,大者如梅李,或赤或黑,乍青 乍白,有实核,惨痛应心。或着身体,其着手指者,似代指,人不别者呼为代指。不急治, 毒逐脉上,入脏则杀人。南方人得此疾,皆斩去指,恐其毒气上攻脏故也。 又云∶十指端忽然策策痛,入心不可忍,向明望之,晃晃黄赤,或黯黯青黑,是 疽。 直斩后节,十有一冀。 又云∶风疹痛不可忍者, 疸也。 疽,发五脏俞,节解相应通洞, 疽也。诸是 疽 皆死。又齿间臭热,血不止, 疽也,七日死。治所不瘥,以灰掩覆其血,不尔着人。 又云∶诸是 疽皆死,唯痛取利,十有一活耳。此皆寒毒之气客于经络,气血痞涩,毒 变所生。 《短剧方》云∶瘭疽者,肉中忽生一 子如豆粒,小者如米粒粟,剧者如梅李大,或赤 或黑,或青或白,其黯状实核,核有根而不浮肿也,痛 应心,其根极深达肉肌也。小久不 治,便四面悉肿,疮黯KT (丁甚反)紫黑色,能烂坏筋骨也,毒流散,逐脉走入脏腑, 则杀人。南方人名为 ,着毒得着浓肉处皆即割去之,亦烧铁令赤,烁 上令焦如炭,亦灸 黯疮上百壮为佳。单舂酸摹(和名之)叶薄其四面,以防其长也。饮葵根汁、蓝青汁、犀角 汁、升麻汁、竹沥汁、黄龙汤诸单方,治能折其热耳,内外治法依治丹毒方也。 瘭疽着指头者,其先作黯疽,然后肿赤黑黯,(丁甚反),KT 痛入心是也。代指者, 其先肿欣欣热痛,色不黯KT 也。(以上《千金方》同之。) 《千金方》云∶瘰疽秘方世所不传,神良无比方∶ 夜干(二两) 甘草(二两) 大黄(十分) 麝香(二分) 干地黄(二两) 枳实 (二两) 犀角(六分) 前胡(三分) 八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瘥止,不限剂。 治瘭疽着手足、肩背,累累(良伪反)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复发方∶ 黄 (六分) 款冬花(二分) 升麻(四分) 赤小豆(一分) 附子(一分) 苦 参(一分) 六味,下筛,酒服半钱匕,渐渐增至一钱,日三。 又方∶熬芜菁子,熟捣,帛裹,辗转其上勿止。 又方∶熬麻子,末,摩上,日五。 又方∶鲫鱼(三寸长者),乱发如鸡子大,猪脂二升,煎涂。 《病源论》云∶凡疽发诸节解及腑脏之俞,则猝急也;其久疽者,发身体闲处,故经久 积年,致脓汁不尽,则疮内生虫,而变成 。 《范汪方》治久疽众医所不能治方∶ 沸饴灌疮中,三灌即愈。《葛氏方》同之。 治久疽恶疮连年不瘥方∶ 黄连(二分) 赤小豆(二分) 附子(半分,炮) 凡三物,各捣为屑,合药之,若疮有汁,以屑敷之;无汁皆以猪膏和屑,铜器中火上使 一沸,以敷之。 《录验方》治 疽方∶ 烧铁令赤烁之。 又方∶蛭KT 尤佳。 又方∶饮葵根汁。 又方∶饮蓝青汁。 又方∶饮犀角汁。 又方∶饮黄龙汤。 《龙门方》治瘭疽彻骨痛方∶ 取狗粪,当户根前烧作灰,涂之。烧时勿令患人知,验。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久疽方第九

内容:《千金方》治久疽方∶ 取鲫鱼,破其腹,勿损肠脬,纳上白盐末,以针缝合,于铜器中火煎令干,末,着疮中, 无脓者以猪脂和敷,小疼痛,勿怪也。 《令李方》治久痈疽漏夕药散方∶ 夕药(三分) 大黄(三分) 白蔹(三分) 莽草(二分) 凡四物,冶合下筛,和调之,以酒服半钱匕,日二。不知可稍增至方寸匕。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缓疽方第十

内容:《病源论》云∶缓疽者,由寒气客于经络,致营卫凝涩,气血壅结所成。其寒气盛者, 则肿结痛深,而回回无头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冰冰与皮肉相亲着。热气少,其肿与 肉色相似,不甚赤,积日不溃,久乃变紫黯色,皮肉俱烂,如牛领疮,渐至通体青黯,不作 头,而穿溃脓出是也。以其结肿积久,而其肉腐坏迟,故名缓疽;亦名肉色疽也。 《短剧方》治缓疽方∶ 初作宜服五香连翘汤, 去血,以小豆薄涂之,其间数以 针去血。又敷之取消良也, 不消色未变青KT 者,以练石薄敷之。若失时,不得消已烂者,犹服五香连翘汤及漏芦汤 下之,随热多少投方也。外以升麻汤 洗之,敷升麻膏。若生臭恶肉者,可以单行一物白 茹散敷之,青黑肉尽便敷也。好肉熟生但敷升麻膏良,肉不生敷单行一物黄 散也。若敷白 茹散,积日青黑恶肉不尽者,可以柒头赤皮 茹散。取半钱匕和杂三大钱匕白 茹散中合, 冶之,稍以敷之。恶肉去尽还淳用白 茹散也,视好肉欲生可敷黄 散也。 白 茹散、柒头 茹散、黄 散。 上三方并一物单行,随多少舂下筛用耳。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甲疽方第十一

内容:《病源论》云∶甲疽之状,疮皮浓,甲错剥起是也。其疮亦痒,恒欲搔抓之,汁出。其 初皆是风邪折血所生,而疮里亦有虫也。 《医门方》疗甲疽,其候甲际生 肉,痛不得着靴鞋(户皆反),脓血不止方∶ 上取石胆火上烧令烟尽,研末敷疮上,消痛,不过三五度必瘥。极效,宜保爱之。 《随时方》治甲疽方,因割甲伤肌作疮痒,浸淫相染,脓血如火烧,疮日夜渐引,名医 不能疗者,此方必瘥如神。 绿矾状似朴硝,绿色,炭烧沸尽候看色赤,停冷,简取好者捣筛为散,粗石不堪弃之勿 用。上若患前件疮者,先以盐汤净洗,以绿矾散浓敷之。用帛缠裹经一日KT 脓水即干。 若觉疮干急痛,即涂酥取润,每一两日一洗,浓敷之。病初患疮尚小脓小,未多之时,只取 少许散药,和苏如软面敷一两日,即瘥。(《极要方》同之。)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肠痈方第十二

内容:《病源论》云∶肠痈者,寒温不适,喜怒无度所致,使邪气与营卫相干,在肠内,遇热 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少腹微强,小便 似淋,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而穿脓 出;或脓自脐中出;或大便去脓血。惟宜急治之。又大便脓血,似赤白下,而实非者,是肠 痈。猝得肠痈而不晓,治之错者则杀人。 《千金方》肠痈之为病,小腹重,而抑强之则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 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 又云∶绕脐有疮如粟,皮热便脓血,似赤白下,必死,治之方∶ 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愈。 又方∶大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桃仁(五十枚) 冬瓜仁(一升) 芒硝(二 两) 五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尽服,当下脓血。 《集验方》治肠痈汤方∶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三两) 桃仁(三两) 冬瓜仁(一升)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范汪方》治肠痈方∶ 大黄(一斤,金色者) 大枣(十六枚) 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宿勿食。能一服,须臾攻痛如火烧之,痈坏血即随大便 出。 《医门方》疗肠痈方∶ 甘瓜子(一升,碎) 牡丹皮 大黄(别浸) 芒硝(各三两) 桃仁(去尖) 甘草 (炙,各二两)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下大黄,更煮二三沸,绞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当下脓血。


<目录>卷第十五

<篇名>治肺痈方第十三

内容:《病源论》云∶肺痈者,由风寒伤于肺,其气结聚所成也。肺痈之状,其人咳,胸内满, 隐隐痛而战寒。 又肺痈有脓而呕者,不须治其呕也,脓止自愈。 又云∶咽干,口内燥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难治。 又云∶痈脓吐如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又云∶肺痈者在胸间,咳有血也。 《千金方》云∶咳,胸中满而偏振寒,脉数咽干而不渴,时时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 米粥,是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三枚) 甘草(一两) 凡二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绞去滓。适寒温,分为再服。朝饮暮吐脓血即愈。 (《葛氏方》同之。) 《范汪方》治肺痈方∶ 用薏苡一升, 咀,淳苦酒三升,煮得一升,适寒温一服,有脓血当吐之。(《葛氏方》 同之。) 《百济新集方》治肺痈方∶ 黄 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葛氏方》同之。) 《僧深方》治肺痈经时不瘥,桔梗汤主之方∶ 桔梗(三两) 甘草 薏苡仁 败酱 干地黄 术(各二两) 当归(一两) 桑根皮 (一升) 凡八物,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汁,去豆纳清酒三升,合药煮三升半, 去滓,服七合,日三夜再。禁生菜。 《医门方》疗肺痈喘气急,卧不得安者方∶ 葶苈子(三两,熬,捣如泥) 大枣(三十枚,破。) 水二升,煮枣二沸,去滓,纳葶苈脂一两,煎取一升,又以布滤,顿服之。忌猪肉酸咸。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