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志 (四庫全書本)/卷17

巻十六 長安志 巻十七 巻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長安志巻十七     宋 宋敏求 撰縣七
  櫟陽  涇陽  髙陵  乾祐  渭南櫟陽
  櫟陽縣唐畿今次畿西南至府九十里本秦舊縣獻公自雍徙居焉漢髙帝元年項羽以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如淳曰櫟音藥二年髙帝為漢王還都櫟陽七年徙都長安髙帝既葬太上皇於萬年陵遂分櫟陽置萬年縣以為陵邑治櫟陽城中故櫟陽城亦名萬年城王莽改曰師亭後漢省櫟陽入萬年後魏孝文太和二十二年析萬年置鄣縣宣武景明元年又析置廣陽縣屬馮翊郡周明帝二年省萬年入廣陽髙陵二縣更於長安城中別置萬年縣廣陽仍𨽻馮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廣陽𨽻雍州唐武徳元年改為櫟陽二年析置粟邑縣貞觀八年廢粟邑入焉天授二年𨽻鴻州大足元年還雍州
  縣境東西五十三里南北三十一里
  四鄉管四里唐二十五鄉元和元年析大澤鄉𨽻富平縣奉豐陵十五年析萬年鄉𨽻奉先縣奉景陵餘不傳
  五陵鄉在縣東管平定里
  清州鄉在縣西北管奉尊里
  永豐鄉在縣東北管芬芳里
  寧逺郷在縣西南管髙唐里
  縣城周三里
  櫟陽鎮在郭下
  粟邑鎮在縣東北三十四里石川河東莽曰粟成
  渭水渡七西抵髙陵縣東至下邽縣
  田王渡 田家渡 周夏渡 聖力渡 萬安渡耿渡  孟渡
  石川河渡二並在縣東
  橋渡 粟邑渡
  渭河西自髙陵縣界來入縣界流入下邽石川河亦曰沮河在縣東三十里自華原富平兩縣來入縣界合渭水水經注曰沮水東經萬年故城十三州志萬年縣南有涇渭北有小河謂此水也
  五丈河在縣西南今涸
  清渠在縣西耀州界青冶谷水下流也自三原髙陵縣界來入白渠至縣界合渭水
  五渠其水自洪門分入髙陵縣北下並入渭水
  中白渠從北第一斗門七析波渠第五斗門二中南渠第三斗門七髙白渠第四斗門二隅南渠第五在北原之南斗門一
  煑鹽澤在縣南十五里澤多鹽鹵苻秦時於此煑鹽周二十里
  清泉陂在縣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畦畤在縣東北三十里史記秦獻公時櫟陽雨金自以得金瑞故於此作畦畤櫟陽以祀白帝晉灼曰形如種韮畦畤各一土封
  古縣城在縣北東西五里南北三里
  漢師徳宮在縣界
  翊唐觀在粟邑鎮西南去縣三十里舊圖經曰觀內有寇尊師舉家白日上昇今廢
  要冊廟在清川鄉隂村去縣五里
  漢武帝廟在五陵鄉嚴店村去縣西南十八里
  廬陵王廟在五陵鄉大順堡西南去縣二十里
  漢太上皇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郡國縣道里記曰髙帝葬太上皇於櫟陽北原其陵在東者太上皇在西者昭靈後也
  涇陽
  涇陽縣唐畿今次畿南至府七十里本秦舊縣史記秦昭王弟封涇陽君案今渭州平涼界涇陽故城是漢屬安定郡惠帝四年改池陽縣屬左馮翊故城在今縣西北二里以其地在池水之陽故曰池陽苻堅於今縣東南二十八里置涇陽縣後魏於縣置咸陽郡後周建徳中省池陽縣隋開皇三年罷咸陽郡徙縣置於廢郡𨽻雍州即今縣也唐天授二年𨽻鼎州大足元年還𨽻雍州
  縣境東西七十五里南北三十五里
  六鄉管六里唐十八鄉
  瑞寧鄉管神狐里
  永順鄉在縣東管□南里□字類篇無之疑只是偶字
  㑹仙鄉在縣東管仙洞裡
  廣吉鄉在縣東管張良里
  河池鄉管養生里
  宜善鄉在縣外管輔政里
  洪池監在縣西北五十里掌三白渠
  涇陽鎮在縣城西街北
  臨涇鎮在縣西北宜善鄉白渠貫其中
  迎冬驛在廣吉鄉十道志曰舊池陽縣城俗名迎冬城城中有尹吉甫碑後為驛今廢
  涇水渡九
  百光渡 寧甘渡 涇甘渡並縣西 臨涇渡縣西北睦城渡縣西南 劉洪渡縣南 張茹渡 郭渡 孫渡並縣東南
  石安原在縣西南七里崇二十丈東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陽縣界崔鴻前秦録曰苻健攻張琚於宜秋還登石安原而歎曰美哉斯原也悵然有終焉之志長平坂在縣西南五十里俗名睦城坂東方朔記曰漢武上甘泉至長平坂上馳道有蟲盤而覆地赤如生肝狀頭目口鼻耳齒盡具先驅旄頭馳還以聞方朔從上在後車上使往視之還對曰怪也上曰何謂對曰秦始皇拘繫無罪幽殺無辜衆庶恨怨憤氣之所生也是地必秦之故獄處也詔丞相公孫𢎞按地圖果秦獄也上曰善當何以去之朔曰積憂者得酒而忘致酒其上以消糜之以酒澆之果消上大笑曰東方生真先生也賜帛百疋自此之後屬車上盛酒以此故也
  
  涇水在縣西北自池陽縣界來東南入髙陵縣界白渠在縣西北六十里堰涇水入焉西自雲陽縣界來東入髙陵縣界十道志曰太白中白南白謂之三白渠也渠上斗門四十八元和郡縣圖志曰太白渠在縣東北十里中白渠首承太白渠東流入髙陵縣界南白渠首承中白渠東南流亦入髙陵縣界隋志有茂農渠疑是此
  三限口在縣東北分南北三渠處
  限上十廵管斗門十一
  限下八廵管斗門八
  南限管斗門十三
  中限管斗門十二
  北限管斗門三
  焦穫澤一作藪在縣北亦名瓠口爾雅十藪周有焦穫郭璞曰今扶風池陽縣瓠中是也詩曰玁狁匪茹整居焦穫謂此也史記鄭國鑿涇水自仲山西底瓠口為渠水經注曰涇水東南流經瓠口鄭白二渠出焉凡溉田萬頃
  龍泉陂在縣南三里周六里多蒲魚之利
  胡縣城在縣西南角
  秦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
  漢池陽宮在縣西北八里
  長平觀在縣東南九里
  赫連臺在縣北宜善鄉
  龍泉廟在縣城西門外街北
  涇河廟在瑞寧鄉
  顯聖廟在廣吉鄉
  五齊神廟在㑹仙鄉
  白鹿神廟在瑞寧鄉
  鄧太尉廟在河池鄉
  髙陵
  髙陵縣唐畿今次畿西南至府八十里本秦舊縣孝公置左輔都尉治所也史記秦昭王弟封髙陵君漢𨽻左馮翊王莽改曰千春其治在縣西一里故城後漢左馮翊自長安出治髙陵魏黃初元年改為髙陸縣𨽻京兆郡其治在今縣西南後魏徙於今所隋大業二年復為髙陵唐武徳元年析置鹿苑縣貞觀元年天授二年𨽻鴻州大足元年還雍州
  縣境東西二十八里南北三十三里
  五鄉管一百一十九村唐七鄉㑹昌元年析清平鄉𨽻三原縣奉荘陵餘不傳仁義鄉在縣西七里管村二十
  奉君鄉在縣北八里管村一十五
  修真鄉在縣東一里管村二十五
  上原鄉在縣西南一十里管村二十八
  潤國鄉在縣南一十八里管村二十一
  縣城周二里餘一百二十步隋大業七年
  髙陵鎮在縣城內
  渭橋鎮在縣南一十八里
  毗沙鎮在縣西南一十八里
  鴻臚館在縣南一十八里今廢
  神𦤎驛在縣北一百五十步今廢
  奉政原在縣南一十一里東西長三十里南北闊三里鹿苑原在縣西南三十里東西長一十五里南北闊一里三輔黃圖曰安陵有果園名鹿苑
  涇水西南來自涇陽縣界合渭水
  渭水在縣西南二十里來自咸陽界流入櫟陽界白渠自涇陽縣界三限下中限為一渠流至縣界彭城堰下分為四渠並溉民田唐寳厯元年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劉公渠彭城堰中南渠東西長三十五里
  髙望渠東西長三十五里
  耦南渠東西長四十里
  中白渠東西長三十里四渠下流並入櫟陽縣界
  古縣城在縣西一里周七里崇一丈五尺闊四尺髙陵故城在縣西南周二里
  唐龍躍宮在縣西十四里唐神堯舊宅武徳六年以奉義宮建龍躍宮徳宗改為修真觀內有神堯真容御井靈栢梁開平中廢
  正道觀在縣北十三里有吳道子畫今存
  法隆院在縣南一十五里唐大厯元年置
  昭惠院在縣東南三里唐大中年置
  慶安尼寺在縣西南十里唐初置貞觀元年重修後廢晉天福六年再修
  鹿臺神廟在鹿苑原上郡國志曰鹿臺祠百姓祈禱水旱有應俗名鹿臺將軍
  後秦二主墓姚萇姚興在縣東十三里
  唐西平王李晟墓在縣東南十里
  乾祐
  乾祐縣次畿西北去府三百五十里本漢洵陽縣地唐萬嵗通天元年析商州豐陽縣地置安業縣景龍三年𨽻雍州景雲元年復𨽻商州乾元元年改為乾元縣𨽻京兆府尋還商州永泰元年為羌賊燒毀徙治今縣西北三十步長慶二年復治今縣光啓二年經蔡賊焚蕩復徙今縣西北西王谷龍紀元年復歸舊縣漢乾祐二年𨽻京兆府改為乾祐縣
  縣境東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三百五十里
  五鄉管十五里
  乾祐鄉在縣西管里五
  藴谷里 東柱里 長陵里 西柱里 乾祐里
  小和鄉在縣西管里三
  太和里 小和里 仵谷里
  大和鄉在縣東北管里三
  瓦谷里 長望里 西王里
  左綿鄉在縣西北管里三
  黃花里 青度里 團田裡
  平定鄉在縣東北管歸安里
  歸安鎮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長陵山在縣東七十五里
  夢谷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其山崇峻常有雲起
  石驢山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山有石狀如驢
  石馬山在縣南三十里山有石狀如馬
  車輪山在縣南五里
  考山在縣北七十里
  重崖山在縣東五里
  泎水在縣東五里出萬年縣界秦嶺下流入金州洵陽縣界
  藴水在縣西南七里出考山下流入泎河
  洵河在縣西南一百里出萬年長安兩縣界秦嶺下南流經縣入金州洵陽縣
  渭南
  渭南縣唐畿西至府一百三十里本漢新豐縣地前秦苻堅置渭南縣屬京兆郡漢初有渭南郡因以取名述征記曰渭南縣夷狄所置則謂堅也後魏孝昌三年徙置今縣東南四里明光原上為南新豐縣仍置渭南郡西魏廢帝二年分置靈源中源二縣改南新豐為渭南縣後周建徳二年郡及二縣並廢入渭南屬雍州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徙縣於今治兩京道里記曰隋文帝過縣以原上乏水故徙之武徳元年𨽻華州五年復𨽻雍州天授二年於零口鎮鴻州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領渭南慶山髙陵櫟陽鴻門五縣大足元年廢鴻州併鴻門入渭南縣𨽻雍州周顯徳二年析𨽻華州
  縣境東西三十八里南北七十五里
  四鄉管八里唐十九鄉
  神徳鄉在縣郭下管里二
  仁和里 豐隂里
  石泉鄉在縣西南管里二
  曹劉里 崛泉里
  神川鄉在縣南管里二
  清化里 樂坊里
  廣陽鄉在縣東管里二
  臨渭里 金泉里
  縣城周三里餘二十步崇九尺括地誌曰隋焬帝大業九年
  渭南鎮在縣郭下
  赤水鎮在縣東一十五里
  堠子鎮在縣西南與藍田縣接境以南山多虎故立斥堠於此
  渭南驛在縣郭內東至華州佑順館三十四里西至臨潼縣驛六十二里南至商州洛南縣秦嶺為界無堠館北至耀州富平縣驛七十里
  東陽驛在縣東一十三里兩京道里記曰西魏大統十四年置在東陽谷側因以為名
  杜化驛在縣西一十三里兩京道里記曰亦大統十四年置在杜化川二驛今廢
  酋橋在縣東五里橋架酋水因名之
  靈臺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倒獸山一名𤣥象山在縣東南三十七里十六國春秋曰王嘉字子年隠於東陽谷鑿崖穴而居弟子傳業者數百人亦皆穴處石季龍兵亂棄其徒衆至於長安潛隠終南山結庵廬而止門人聞而復隨之乃遷於倒獸山即此也
  廣狗谷在縣南三十里
  廣鄉原在縣東南十里水經注曰東陽水西陽水並南出廣鄉原北垂
  新豐原一名青原在縣西南二十里水經注曰泠水歴隂盤新豐二原之間按今泠水經此原之右
  胡城波在縣南一十五里東西一十五里南北接山三十里
  楊桞坡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東西一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
  牧羊坡在縣西南二十里東西三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
  蜯蛤塠在縣南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步
  孟家塠在縣南六十里崇一百尺周四百步
  灰塠在縣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一百步
  渭水西自臨潼縣界流入去縣四里東流入鄭縣界酋水出縣西南石樓山水經注曰酋水出倒獸山南總五水單流北注經秦步髙宮東歴新豐原東而北經步夀宮西又入渭
  東陽谷水出縣東南廣鄉原北
  西陽谷水出縣東南廣鄉原北
  杜化谷水出縣西南
  零谷水出縣西
  梁泉在縣東南一百五步
  甘泉在縣城內
  姜泉在縣城內唐陸贄為尉有詩曰遶堦流㶁㶁夾砌樹隂隂蓋縣內多引流泉漕渠在縣北一里來自臨潼縣東入鄭縣界今涸王尚澤在縣西十五里
  靈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後魏永熙元年水自湧出因而成池周八十步
  鴻門亭即漢髙帝見項羽之處大道北下坂口名半日村太平寰宇記曰此村以山髙蔽虧陽影常照其一半風門三秦記曰在新豐縣東南兩阜相對其所多風釣魚峰在縣東南十七里
  縣故城在縣城北周一里餘二百八十步崇一丈括地誌曰渭南故城在縣治東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統十六年按縣故城疑苻堅所置渭南縣括地誌所引當是南新豐縣
  右倉堡城在縣東三里
  張堡城在縣東南三十里
  嚴堡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青原堡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姚堡城在縣南二十里
  胡城在縣南十里舊説匈奴休屠王部落降漢築此城以居因名胡城
  秦步髙宮一名市丘城在縣西南三十里
  隋崇業宮在縣東十五里煬帝大業二年置唐逰龍宮在縣西一十一里兩京道里記曰唐開元二十五年勑兩京行宮逺近不等冝令將作大匠康𧦬與州縣均融修葺取黒龍飲渭名之今有遺址
  建明觀在縣西二十里後魏普泰元年置今廢
  慈雲寺在縣城內本唐啟休寺元和中置後改今名後魏孝武帝孝陵在縣東南二十二里廣鄉原陵崇六丈周一百二步石人虎尚存








  長安志巻十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