陔餘叢考/22
卷二十一 ◄ | 陔餘叢考 卷二十二 |
► 卷二十三 |
經史子集
編輯古書分類,未有經、史、子、集四部之名。漢哀帝時,劉歆著《七略》。宋元徽中,王儉撰《七志》。梁普通中,阮孝緒撰《七錄》。隋大業中,許善心撰《七林》。此皆以七分部者也。其以四部分者,自晉秘書監荀勖始,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二乙部,則諸子及兵家、術數等;三丙部,則《史記》、《皇覽》等;四丁部,則詩賦及汲塚書等。其中編次,子先於史,汲書又雜詞賦內,位置俱未免失當,然後之以四部編者,實本於此。宋謝靈運、殷淳,梁任昉、殷鈞等因之,各造四部書目。竟陵王子良集學士依《皇覽》例為《四部要略》,猶皆以甲、乙、丙、丁為部。隋煬帝於觀文殿東西廂藏書,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亦仍舊稱。其名以經、史、子、集者,則唐武德初魏鄭公收東都圖書,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以船,泝河西上,凡八萬六千九百六十六卷。其後又因馬懷素奏,乃令殷踐猷等治經,韋述等治史,毋煚等治子,王灣等治集(見《馬懷素傳》)。自此經、史、子、集之為四部,一成不變矣。今《隋書·經籍志》已分經、史、子、集者,《隋書》本唐人所修也(《宋史·謝泌傳》云:唐景龍中,分經、史、子、集,命薛稷、沈佺期、武平一、馬懷素分掌)。近代說部之書最多,或又當作經、史、子、集、說五部也。(《隋書》:辛彥之撰《墳典》一部,《六官》一部,《祝文》一部,《禮要》一部,《新禮》一部,《五經異義》一部,此又私集稱部之名。)
詩文以集名
編輯《漢藝文志》有輯略。師古曰:輯與集同。然當是時,猶未有以集名書者,故志所載詩賦等皆不曰集。晉荀勖分書為四部,其四曰丁。宋王儉撰《七志》,其三曰文翰,亦尚未有集之名。梁阮孝緒為《七錄》,始有文集錄。故《隋經籍志》以荀況、宋玉等所著書及詩賦等皆謂之集。然《經籍志序》云:別集之名,漢東京之所創也。靈均以降,屬文之士多矣,後之君子欲觀其體勢而見其心靈,故別聚焉,名之為集。則集之名又似起於東漢。然據此則古所謂集,乃後人聚前人所作而名之,非作者之自稱為集也。
詩筆
編輯陸遊《筆記》:六朝人謂文為筆。顧寧人亦引其說。不知六朝人稱文與筆,又自有別。《文心雕龍》曰:今俗常言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是六朝人以韻語為文,散行為筆耳。按《南史·沈約傳》:謝元暉善為詩,任彥升工於筆,約兼而有之。《庾肩吾傳》:梁簡文《與湘東王書》曰:「詩既若此,筆又如之。」又曰:「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任昉傳》:昉以文才見知,時人謂任筆沈詩。昉聞甚以為病,晚節轉好著詩,欲以傾沈。用事過多,屬辭不得流便,都下士子慕之,轉為穿鑿。又劉孝綽稱弟儀與威雲三筆六詩(三孝儀,六孝威也)。是皆以詩、筆對言。放翁因其以詩對筆,遂疑筆即文耳。然《北史·邢昕傳》:雜筆三十餘篇。此專言筆也。而《邢臧傳》:文筆九百餘篇。《劉邈傳》:文筆三十餘篇。則又文與筆並言。可見文與筆自是二種,若筆即是文,何以有專言筆者,又有兼言文筆者;則六朝所謂文筆,當以劉勰言為據也。至老杜《寄賈至、嚴武》詩云:「賈筆論孤憤,嚴詩賦幾篇。」元好問詩亦云:「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亦襲六朝語也。
序
編輯孫炎云:序,端緒也。孔子作《序卦》及《尚書序》,子夏作《詩序》,其來尚已。然何休、杜預之序《左氏》《公羊》,乃傳經者之自為序也。史遷、班固之《序傳》,乃作史者之身為序也。劉向之《敘錄》諸書,乃校書者之自為序也。其假手於他人以重於世者,自皇甫謐之序左思《三都》始。
章句、集注
編輯朱子作《大學、中庸章句》、《論語、孟子集注》,其名非創也。漢《藝文志》:《易經》有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尚書》有歐陽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春秋》有《公羊章句》、《穀梁章句》。張禹為帝師,以上難數問,乃為《論語章句》上之,後漢楊終作《春秋外傳》,改定章句,牟長著《尚書章句》,趙岐作《孟子章句》,梁武作《孔子正言章句》,沈洙通《五經》章句。此章句之所本也。晉灼集服虔、應劭等《漢書音義》彙為一部,名曰《漢書集注》。陶宏景著《孝經、論語集注》,崔靈恩有《集注毛詩》二十二卷,《集注周禮》四十卷。此集注之所本也。
題目
編輯《北史·念賢傳》:魏孝武作行殿初成,未有題目,詔侍臣各名之。念賢擬以圓極,帝曰:「正與朕意同。」題目二字始見於此。孔穎達《尚書·大禹謨正義》云:史將錄禹之事,故為題目之詞。北齊文宣帝令辛術選百官,時參選者二三千人,術題目士子,人無謗讟,此則品題之意。
破題
編輯今八股起二句曰破題,然破題不始於八股也。李肇《國史補》:李程試《日五色賦》,既出闈,楊於陵見其破題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許以必擢狀元。是唐人以作賦起處已曰破題。劉貢父《詩話》云:有閩士作《清明象天賦》破題云:「天道如何,仰之彌高。」《螢雪雜說》:俞陶作《天之曆數在舜躬賦》,破題云:「神聖相授,天人會同。何謳歌不之堯子,蓋曆數在於舜躬。」陳元裕主文衡,出「大椿八千歲為春秋」,滿場破題皆閣筆,遂自作云:「物數有極,椿齡獨長。以歲歷八千之久,成春秋二序之常。」蔡曼卿作《君人成天地之化》,破題云:「物產於地,形鍾自天。賴君人之有作,成化功之未全。」陳尹作《文帝前席賈生賦》,破題云:「文帝好問,賈生力陳。忘其勢之前席,重所言之過人。」陳季陸出《皇極統三德與五事賦》,魁者破題云:「極有所會,理無或遺。統三德與五事,貫一中於百為。」張亢門客作《坤厚載物賦》,誦其破題於亢曰:「粵有大德,其名曰坤。」亢應曰:「續兩句可贈和尚,曰:非講經之座主,是傳法之沙門。」又范蜀公賦《長嘯卻敵騎》,破題云:「製動以靜,善勝不爭。」宋景文破題云:「月滿邊塞,人登戍樓。」是皆賦之破題也。詩亦有破題。《六一詩話》謂,梅聖俞《河豚》詩開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只此破題,已道盡河豚好處。《螢雪雜說》:湯黃中試《秋燕已如客》詩,破題云:「近人方賀廈,如客已驚秋。」《石林詩話》亦謂,駱賓王《靈隱寺》詩唯破題「鷲嶺鬱召嶢,龍宮隱寂寥」是宋之問所作,下皆賓王作。此又詩之破題也。《夷堅志》:程覺改習《易經》,謁老儒張師韓傳《易》義。張教以預擬題目,如「聖人作,萬物睹」之類。仍教以破題及主意,於是遂捷。此則經義之破題也。
別字
編輯字之音同而義異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此亦有所本。《後漢書·儒林傳》:光武令尹敏校讖書,敏曰:「讖書非聖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別字,頗類世俗之辭,恐疑誤後生。」
音字用點
編輯一字數音者,漢時但借他字比其音,鄭康成所謂倉卒無字,以音類比方假借者也。至魏孫炎始作反音,則今反切之學也。張守節云:初音者皆為正字,不須點發。字或數音,觀義點發皆依平上去入,若發平聲,每從左起。然則非本音而假借從他音者,古人皆用點也。顏師古《匡謬正俗》謂:副本音劈,後人誤以為副貳之副,係其本音,而於《詩》坼副讀作劈者,轉以朱點發,失其本矣。此亦用點別他音之據。今人於字之讀作別音者,各於其平上去入方位,或用點,或用圈,本古法也。
重字二點
編輯凡重字下者可作二畫,始於《石鼓文》重字皆二畫。後人襲之,因作二點,今並有作一點者。
厶字
編輯《天祿識佘》云:今人書某為厶,皆以為俗從簡便,其實即古某字也。《穀梁》:櫃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范注云:鄧厶地。陸德明《釋文》曰:不知其國,故云厶地,本又作某。
文章忌假借
編輯文章家於官職、輿地之類,好用前代名號,以為典雅,此李滄溟諸公所以貽笑於後人也。孫樵云:史家紀職官、山川、地理、禮樂、衣服,宜直書一時制度,使後人知某時如此,某時如彼,不當取前代名器以就簡牘。畢仲詢《幕府燕閑錄》載,范文正公嘗為人作墓銘,已封將發,忽曰:「不可不使師魯見。」明日以示,師魯曰:「希文名重一時,後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今謂轉運使為部刺史,知州為太守,現無其官,後必疑之。」希文憮然曰:「賴以示子,不然幾失之!」朱子亦云:舊見徐端言石林嘗云:「今世安得有文章,只有減字換字法耳。如言湖州必去州只稱湖,此減字也。不然,則稱霅上,此換字也。令人於官名地名好用前代名目以為古,將一代制度疆理皆溷亂不可考矣。」此三說為古學者不可不知。朱國楨亦云:近日文章家多用換字法,黽勉曰閔免,尤甚曰郵甚,新婦曰新負,異曰異,須臾曰須搖,赤幟曰赤誌。又以殊代死字,古稱殊死,乃斬首分為二也。此皆可笑。空棺為櫬,盛屍曰柩,大曰索,小曰繩,自換字法行,扶柩悉改扶櫬,而舟子所呼為力索者,亦寫為力繩。櫬則何屍,而繩則何力耶?又郎瑛記嘉靖中文人多用換字法,有虞子崖戲改岳忠武《送張紫崖》詩云:「誓律飆雷速,神威震坎隅。遐征逾趙地,力戰越秦墟。驥騥匈奴頂,戈殲韃靼軀。旋師謝彤闕,再造故皇都。」按忠武原詩乃「號令風雷迅,天聲動北陬。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馬蹀月氏血,旗梟可汗頭。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也。子崖逐字換之,以嘲時人之好換字者,可為捧腹。按宋時自宋子京後,多效為澀體以避俗。歐陽公嘗戲改「夜夢不祥,書門大吉」八字為「宵寐匪禎,紥闥洪庥」,令子京見之,以為笑資。並可見換字之不始於明也。
古人追敘前事文法
編輯洪容齋謂《武成篇》周王發之語,是時武王尚未代商,安得已稱周王?蓋史官追記之誤也。然不特此也,《堯典》四嶽薦舜曰:「有鰥在下曰虞舜。」虞者,舜有天下之號,其時方在下,乃已稱虞舜。《左傳》衛州吁弒君,石碏之子厚問定君於碏,碏告以覲王,曰:「陳桓公方有寵於王,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 是時陳桓公尚在,乃已稱桓公。又楚公子子幹自晉歸國,將立為王,晉韓宣子問叔向:「子幹其濟乎?」叔向以為不能。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言桓、文皆已出亡在外而終得國也。宣子晉臣,乃稱其先君曰「晉文」。伍子胥謂使者曰:「語爾平王,欲國不滅,釋吾父兄。」是時平王尚在,乃稱其謐。《戰國策》:齊使使問趙威後,使者曰:「奉使使威後,而不問王,先問歲。」是覿面稱其諡也。《韓詩外傳》:周公謂伯禽曰:「我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時成王尚在,乃已稱王。《史記·田世家》:田成子以大斗出,小斗入,齊人歌之曰:「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是進成子尚在,乃已列成子。(《韓非子·外儲篇》亦述歌曰:「謳乎其己乎,苞乎其往歸田成子乎!」)又漢高祖朝太公,家令說太公曰:「高祖適子,人主也,太公適父,人臣也。」又高祖過趙,張敖上食,高祖箕踞慢罵,趙相貫高等說敖請殺之,敖曰:「吾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國,秋毫皆高祖力也。」是時高祖尚在,乃已稱高祖。古人追敘前事,文法往往如此,疏節闊目,文義自明,固不如後人之密也。
古文用韻
編輯古人文字未有用韻者。《尚書》喜起及五子歌、三風、十愆之類,皆歌耳。《洪範》「無偏無黨」之類,亦是使民歌詠。《左傳》「鳳凰於飛,和鳴鏘鏘,龍尾伏辰,天策焞焞」之類,皆繇詞耳。其行文則無韻也。散文有韻,顧寧人以《尚書》「帝德廣運」一節及《繫詞》「鼓之以雷霆」一節,謂皆化工之文,自然成韻者。今按《管子·牧民篇》「毋蔽汝惡,毋異汝度,堅者將不汝助。」「言室籌室,言堂籌堂,是謂聖王。」及《小稱篇》、《心術篇》、《地員篇》俱有韻語。又《國語》中范蠡對越王「柔而不屈,強而不剛,德虐之行,固以為常」等數段皆有韻。此為散文用韻之始。以後則老子《道德》五千言,大半用韻。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之類,不可勝數。然其書自成箴銘一種,非散文也。《莊子》「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塗卻守神,以物為量」等句,《韓非子》「四海既藏,道陰見陽,左右既立,開門而當。勿變勿易,與二俱行,不知其名,復修其形。形名參同,用其所生。二者誠信,下乃貢情」等句,皆散文之用韻者。《史記》褚少孫所補《淳于意傳》數千字,通首用韻,尤奇,此又《客嘲》、《賓戲》等文所由仿也。
漢諺用韻法
編輯漢人諺語多七字成句,大率以第四字與第七字葉韻,此京一體也。《庶物名義疏》漢武宮中用李少君續膏,一名都膚,婦人傅之,膚色都麗,又能接骨。宮中語曰:「枯容碎軀有都膚,折爪落發有接骨。」《後漢書》賈逵博學,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楊政善說經,京師為之語曰:「說經鏗鏗楊子行。」 魯丕為趙相,就學者常數陌人,關東號之曰「五經復興魯叔陵。」井丹通五經,善談論,京師為之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許慎博學,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重平聲,與雙通也)。丁鴻高才,論辨最明,京師語曰:「殿中無雙丁孝公。」楊震為人所仰,時人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召馴以志義自厲,鄉里號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胡廣練達朝事,京師諺曰:「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馮豹以《春秋》救人,鄉里稱之曰:「道德彬彬馮仲文。」董宣為洛陽令,百姓歌之曰:「桴鼓不鳴董少平。」范丹為萊蕪令,居官清苦,人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郭賀為荊州刺史,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憲卿。」郭憲以俠聞,時人諺曰:「關東觥觥郭子橫。」戴良初尚俠,時人為之語曰:「關中大豪戴子高。」《黨錮傳》:桓帝嘗受學於周福,及即位,擢為尚書,而福河南尹植有名,鄉人為之語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逸民傳》:王君公遭亂隱居,時人稱曰:「避世牆東王君公。」楊阿若任俠,好為人報仇,時人語曰:「東市相斫楊阿若。」俱就其人姓氏之韻,而以品題語協之,亦一時風氣然也。三國時鄧颺好貨,京師語曰:「以官易富鄧元茂。」又吉茂嘲蘇則曰:「仕宦不止執虎子。」《晉書》:王坦之字文度,時人語曰:「江東獨步王文度。」裴秀少時,人稱之曰:「後進領袖有裴秀。」江統字應元,時人語曰:「嶷然希言江應元。」杜預使周旨等直入孫歆帳擒之,軍中謠曰:「以計伐戰一當萬。」荀愷字道明,蔡謨、諸葛恢亦俱字道明,時人語曰:「京師三明各有名。」劉宏字終嘏,粹字純嘏,潢字衝嘏,時人語曰:「洛中雅雅有三嘏。」梁時賀琛為武帝所寵,語常移晷,省中語曰:「上殿不下有賀雅。」《魏書》:祖瑩與袁翻齊名,時人語曰:「京師楚楚袁與祖,洛中翩翩祖與袁。」《北齊書》:蘇珍之、宋世軌俱斷獄平允,寺中語曰:「決定嫌疑蘇珍之,視表見裏宋世軌。」陽休之工詩,時人語曰:「能詩能詩陽休之。」《後周書》裴漢為丞相府參軍,府中語曰:「日下燦燦有裴漢。」《北史·李義深傳》:「劍戟森森李義深。」《宋遊道傳》:「見惡能討宋遊道。」《崔暹傳》:「講義兩行得中郎。」於仲文字次武,為安國太守,時人語曰:「明斷無雙有於公,不畏強御有次武。」《南史》:時人以世家仕宦之捷,諺云:「上車不落為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唐書》:賀德仁與兄德基俱以文學稱,時人語曰:「學行可師賀德基,文質彬彬賀德仁。」皆沿此體。
謎
編輯謎即古人之隱語。《左傳》申叔展所云「山鞠窮河魚腹疾」,公孫有山之呼庚癸,其濫觴也。亦曰廋詞。《國語》:秦客為廋詞,範文子能對其三。楚莊、齊威俱好隱語。漢東方朔射覆「龍雲角,蛇無足。生肉為膾,幹魚為脯」之類,尤為擅長。劉歆《七略》有《隱書》十八篇,則並有輯為書者,然皆不傳。惟「卯金刀」、「千里草」之類出於風謠者,略存一二。至東漢末仍盛行,謂之「離合體」,如蔡中郎書曹娥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楊修解之謂「絕妙好辭」四字也。又孔北海有四言一篇:「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寺弛張。呂公饑釣。闔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方。好是正直,女固子減,海外有截,隼逝鷹揚。六翮不奮,羽儀未彰,龍蛇之蜇,比他可忘。玫璿隱耀,美玉韜光。無名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共二十四句,每四句離合一字,乃「魯國孔融文舉」也,如首四句漁字去水為魚字,時字去寺為日字,合之則魯字也。下皆仿此。詩載《石林詩話》。又《越絕書》不知何人所撰,楊用修據其書後序云:「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復之以庚,」謂漢人袁康所作。又《越絕篇外傳》云「文字屬定,自於邦賢。以口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乃吳平也。黃佐曰:吳平因袁康所錄成書。又《三國志注》:曹操初作相國府門,自往觀之,題一「活」字。人皆不曉,楊修曰:「門中活,乃闊字也,相國嫌太大耳。」據此可見東漢末之好為隱語也,然猶未謂之謎。其名曰謎。則自曹魏始。《文心雕龍》曰:魏代以來,君子嘲隱,化為謎語。謎者,回互其詞,使昏迷也。魏文,陳思,約而密之,高貴鄉公又博舉品物。然則高貴鄉公時又嘗輯之成編矣。《南史》:孫廣為吳興守,有高爽者,嘗有求不遂,乃有屐謎以譏之,曰:「刺鼻不知喋,蹋面不如嗔,齧齒作步數,持此得勝人。」《北史·斛律光傳》:褚士達夢人授以詩曰:「九升八合粟,角斗定非真。堰卻津中水,將留何處人。」祖珽解之曰:「角斗,斛字;津卻水,何留人,合成律字,謂斛律也。」又魏孝文帝云:「三山橫,兩人從,妓女白日行青空,屠兒斫肉與秤同,有人辨得賞金鍾。」彭城王勰曰: 「乃一習字也。」又咸陽王禧敗逃,謂防閤尹龍武試作一謎以解憂。龍武曰:「眠同同眠,起則俱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己。」謂箸也。則謎之為技,六朝更盛行。唐蘇頲嘲尹姓者云:「醜適有足,甲不全身。見君無口,知伊少人。」宋陶谷使於南唐,書十二字於驛舍,曰「西川狗,百姓眼,馬色兒,御廚飯。」宋齊丘曰: 「乃獨眠孤館也。」《錢記私志》載字謎云:「目字加二點,不得作貝字猜,貝字欠兩點,不得作目字猜。」乃賀、資二字也。「四個口,盡皆方,加十字,在中央」,乃圖字也。洪{艸巽}《陽谷漫錄》載「儉」字謎云:「一人立,三人坐。兩人小,兩人大。其中更有一二中,教我如何過?」莊綽《雞肋編》又云:「兄弟四人兩人大,一人立,二人坐,家中更有一兩口,便是凶年也好過。」「婦」字謎云:「左七右七,橫山倒出。」王介甫柄國時,有人題相國寺壁云:「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落柘條。阿儂去家京洛遙,驚心寇盜來攻剽。」東坡解之曰:「終歲,十二月也,十二月為青字。荒蕪,田有草也,草田為苗字。湖浦焦,水去也,水去為法字。女戴笠,為安字。柘落木,剩石字。阿儂是吳言,吳言為誤字。去家京洛,為國寇盜,為賊民。蓋言『青苗法安石誤國賊民』也。」《西溪叢語》有一鏡隸字云:「一生有十口,前牛無角。」蓋甲午也。此皆謎之見於書傳者。前明並有刻為成書,曰《謎社便覽》。又賀從善編一書曰《千文虎》,其序有云:宋延祐間,東坡、山谷、少遊、介甫以隱字相倡和者甚眾,刊集四冊,曰文戲。金章宗好謎,蜀人楊圃祥為首,編曰《百斛珠》刊行。元至正間,省掾朱士凱編者曰《揆敘萬類》。又四明張小山、太原喬吉、古瀰鍾繼先、錢塘王日華、徐景祥編者曰《包羅天地》。然則此狡獪小技、編集成書者,且不一而足矣。
用《千字文》語
編輯湯若士演《牡丹亭》劇,有石道姑白話一段,全用《千字文》語打諢。其實亦有所本。《太平廣記》引《啟顏錄》有祭社語云:「社官三老等,竊聞政本於農,當須務茲稼穡。若不雲騰致雨,何以稅熟貢新?聖上臣伏戎羌,愛育黎首,能閏餘成歲,律呂調陽。某等並景行維賢,德建名立,遂乃肆筵設席,祭祀蒸嘗,鼓瑟吹笙,弦歌酒宴,上和下睦,悅豫且康,禮別尊卑,樂殊貴賤。酒則川流不息,肉則似蘭斯馨,非直菜重芥薑,兼以果珍李柰。莫不矯首頓足,俱共接杯舉觴。豈徒戚謝歡招,信乃福緣善慶。但某索居閑處,孤陋寡聞,適復屬耳垣牆,未曾攝職從政。不能堅持雅操,專欲逐物意移。憶肉則執熱願涼,思酒則骸垢想浴,老人則飽飫烹宰,某乙則饑厭糟糠。欽風則空谷傳聲,仰惠則虛堂習聽。倘蒙仁慈隱惻,庶有濟弱扶傾。希垂顧答審詳,望感渠荷滴瀝。某等即稽顙再拜,終冀勒碑刻銘。但知悚懼恐惶,實若臨深履薄。」據此則唐人已有以此為戲者,臨川特仿為之耳。又唐閻立本善畫,後拜右相,而薑恪以戰功為左相。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嘲。此又在《啟顏錄》之前。
釋文瑩《玉壺清話》及《宋史·李至傳》載:宋太宗曰:「《千字文》本梁武帝得鍾繇破碑,愛其書,命周興嗣次韻成之。」然《南史·文學傳》則謂梁武帝有王羲之書,命興嗣次韻為之,則所謂鍾繇書者,蓋宋人傳記之誤。《劉公嘉話錄》亦云:《千字文》本梁周興嗣所撰,而有王右軍書者,皆當時集字成之也。按梁時撰《千字文》者甚多,梁武嘗自製《千字文》,命沈眾為之注,見《南史·沈約傳》。又南平王嘗使蕭子範製《千字文》,命記室蔡薳為之注,亦見《南史》。而《隋經籍志》興嗣《千字文》外又有二本,一為梁國子祭酒蕭子雲注,一為胡肅注。又有《篆書千字文》一卷,《演千字文》五卷,《草書千字文》一卷,俱不載氏名。隋秦王俊又令潘徽為《萬字文》。唐以後又有改次《千字文》者。封演《聞見記》:周逖改《千字文》首句以「天寶應道」起,將進之,先呈右相陳公。陳問曰:「翻盡乎?枇杷二字如何?對曰:「惟此二字依舊。」陳曰:「如此還是未盡。」逖逡巡退。明人卓珂月崇禎中作《千字大人頌》,又將枇杷二字拆開,有云 「鬱尊黃金,膳枇素木(枇音七,義取祭用素枇也)。姑婦任績,夫男秉杷(杷,田器也)。」此又皆從《千字文》翻新以見巧者。至楊文公《談苑》謂《千字文》開首題云「敕員外郎散騎侍郎周興嗣次韻」,敕字乃梁字傳寫之誤,當時帝王命令尚未稱敕,至唐顯慶中始謂「不經鳳閣鸞台,何名為敕也」云云。此說甚謬。上命為敕。自漢已然,第唐以前上下猶得通用耳,非朝廷轉不稱敕也(說見「敕」字條內)。況此開首數字,應即興自嗣書,興嗣方仕梁,何由即自標梁代耶?
敕
編輯詔敕為君上之詞,本漢制。《文心雕龍》曰:漢初定儀命有四品,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蓋本《尚書》敕天之命也。又云:戒敕為文,實詔之切者。然漢以後,敕字猶通用,凡官長之諭其僚屬,尊長之諭其子弟,皆曰敕。《漢書·成帝紀》詔公卿大夫、部刺史明申敕守相。又詔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誡。元帝詔:吏妨農職,公卿其申敕之。又王尊出教敕掾功曹各自砥厲。丙吉敕乳母善視皇曾孫。《後漢書》:陳寵為廣漢太守,府中多積骸,寵敕縣盡葬之。《魏略》:鮮卑求互市,梁習與之約相會空城中,遂敕郡縣自將兵往就之。《三國志》:高堂隆以郡督軍呼其太守薛悌名,隆即按劍敕督軍曰:「臨臣名君,義之所討也。」又高貴鄉公被弒,司馬昭上言:「高貴鄉公率兵向臣,臣懼兵刃相接,即敕將士不得有所傷害,乃成濟橫入兵陣,公遂隕命。臣今輒敕侍御史收濟家族,結正其罪。」龐淯懷匕首欲殺太守張猛,猛知其義士,敕遣不殺。此長官之敕僚屬也。《漢書》:韋賢以長子當為嗣,敕令自免。《後漢書·張純傳》:純臨卒,敕家丞死後勿議傳國。光武詔其子奮襲爵,奮稱純遺敕,固不肯受。《逸民傳》:向子平男女婚嫁既畢,敕斷家事。《魏略》:曹操征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卓謂張邈也。又李豐少時,聲稱日隆,其父不願其然,遂令閉門,敕使斷客。《吳書》:李衡密於龍門上種橘千株,敕其子曰:「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絹千匹。」《世語》:薛夏,天水人,臨終敕其子無還天水。《北史》:雷紹臨卒,敕其子薄葬。又崔光疾甚,敕子侄等曰:「吾荷先帝厚恩,史功不成,歿有遺恨。」此尊長之敕子弟也。惟北齊樂陵王百年之被害,因賈德胄奏其嘗作敕字,武成帝因發怒,召使作敕字,與賈所封進相似,乃殺之,則又似專為君上之用。蓋古時詔敕本朝廷,而民間口語相沿,亦得通用。至唐顯慶中再定製,必經風閣鸞台始名為敕,而其令始嚴。然《唐書》安祿山討契丹,敕人持二繩,欲盡縛之。李生母早卒,為嫡母晉國夫人所養。晉國卒,父晟以非嫡子,敕服緦,不肯。則臣下猶有用敕字者。此或修書者習用古文之字以為文,非必當日實事也。(《甕牖閑評》云:敕字從束從文,不從來從力,或作敕字,乃變體書,猶可用也。至乃作敕字,則賚字,非敕字矣。)
旨
編輯旨字,古人亦不專以為君上之稱。《後漢書·曹褒傳》:褒為圉令,有他郡盜入,捕得之。太守馬嚴諷縣殺之,褒敕吏曰:「皋陶不為盜製死刑,今承旨而殺之,是逆天心,順府意也。」《三輔決錄》:遊殷以其子托張既,既難違其旨。《宋書》:江夏王義恭請以庶人義宣還其屬籍,文帝答詔曰:「以公表付外,依旨奉行。」是上於臣下所矣。《梁溪漫志》記宋時士大夫名刺末稱裁旨。《甕牖閑評》云:本朝君相曰聖旨、鈞旨,太守而下曰台旨,又次曰裁旨。則宋時旨字猶上下通用。
朝
編輯古人凡詣人皆曰朝。《呂覽》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是也。秦漢時,僚屬謁長官亦曰朝。《史記》項羽晨朝上將軍是也。《論語》冉子退朝。則大夫家亦稱朝。秦、漢以來,郡縣坐衙視事亦曰朝。《後漢書·任延傳》:延為會稽都尉,辟龍邱萇為議曹。龍邱萇卒,延自臨殯,不朝者三日。《劉寵傳》:寵為會稽太守,去任,有父老出送之,曰:「山谷鄙生,未嘗識郡朝。」《南史·范雲傳》云:為竟陵王子良主簿,寵冠府朝是也。又漢時凡官署皆稱寺。《吳志·淩統傳》:統領兵路過本縣,步入寺門,見長吏恭敬盡禮。是在外官署亦稱寺也。
宅
編輯《同話錄》謂:今世達官稱府稱宅,下焉則稱家。《書》云五流有宅,則宅反不若家字矣。愚按此說非也。士大夫相稱曰宅,此名最古。《儀禮·士相見禮》:宅者,在邦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敖繼公曰:宅,未仕而家居者也《周禮·地官》載師:以宅田任近郊之地。鄭康成注又云:宅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也。然則未仕與致仕之家均稱宅耳。
次
編輯托宿曰次。《春秋》莊三年,冬,公次於滑。《左傳》曰: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漢書》:周亞夫軍次細柳。臣瓚亦引過信為次以釋之。是次乃托宿之久者也。今人行文,凡至某處,不論久暫,動曰次某處,誤矣。
宦
編輯《禮記》宦學事師,非禮不親。注云:仕與學皆有師。此蓋泥於《說文》以宦為仕之說而強合之也。學則有師,仕豈有師乎?不知宦字原有仕與學二義。《左傳》:驪姬之亂,晉無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嫡子為公族。杜註:宦,仕也。此以仕為宦之義也。趙盾飼翳桑之餓者,食之,舍其半,曰:「宦二年矣,未知母之存亡,今近焉,以遺之。」杜註:宦,學也。此以學為宦之義也。
二十八宿
編輯二十八宿,宿字今人皆讀作秀。然《禮記》曰:宿離不忒,以初為常。《說苑·辨物篇》:天之五星,運氣於五行,所謂宿者,日月五星之所宿也。則宿字仍當讀本音為正。《說文》宿字本只入聲一音。白香山《贈溪翁》詩云:「辭翁向朝市,問我何官祿。虛言笑殺翁,郎官應列宿。」是唐人猶讀入聲也。《懶真子錄》亦云:二十八宿,亦謂之二十八舍,又謂之二十八次。舍也,次也,皆有止宿之義,今乃音繡,此何理也?然庾信《哀江南賦》「飛狄泉之蒼鳥,起橫江之困獸。地則石鼓鳴山,天則金精動宿」,是六朝時已讀作去聲。
帳
編輯賬簿,古人作帳字。《北史》:宋世良括丁河內,魏孝莊帝勞之曰:「知卿所括過於本帳,若官皆如此用心,便是更出一天下也!」又後周蘇綽始製計帳戶籍之法。《隋書》開皇十年詔:「凡流寓之人,悉屬州縣,墾田籍帳,皆與民同。」又《裴政傳》:趙元愷造職名帳,未成,劉榮云:「但須口奏,不必造帳。」及奏,太子問帳安在。元愷曰:「劉榮謂不須造帳。」《唐書·宇文融傳》:鉤檢帳符,得偽勳亡丁甚眾。皆作帳。
饕
編輯東坡詩有老饕之語,蓋謂貪於飲食也。按以饕為貪飲食,唯《韻會》有此說,而《左傳》「饕餮」杜注則云:貪財為饕,貪食為餮。《玉篇》亦曰:饕貪財也。則老饕當作老餮為是。然《山海經》饕餮本惡獸名,又《呂氏春秋》周鼎饕餮,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所以示戒也。然則饕餮本是一物之貪食者。杜注不過因《左傳》有「貪於飲食,昌於貨財,謂之饕餮」之語,故以二字分屬之。其實此物本貪食之獸,縉雲不才子貪冒似之,故人藉以名之耳。不必以饕屬財、餮屬食也。然則東坡所云老饕,亦未為失也。
寫
編輯《曲禮》:器之溉者不寫,其餘皆寫。注謂傳之器中也。並無以為作字者。《漢書·藝文志》:武帝置寫書官,寫字始作抄錄解,蓋因此器注於彼器,有傳遞之義,故借為傳抄書寫之字。《後漢書·竇融傳》:融作書勸隗囂降,漢光武之詔曰:「從天水來者,寫將軍所讓隗囂書。」則以此字作抄錄解固己久矣。
睬
編輯俗語不禮人為不睬,亦有所本。《北史》:齊後主緯穆皇后之母,名輕霄,本穆子倫婢也。後既封,以陸令萱為母,更不睬輕霄。
甄
編輯甄字,許氏《說文》作居延反,本與堅同音。《吳志》:孫堅入洛,於城南甄官井探得傳國璽,堅以甄與己名協,以為受命之符。是三國以前未有讀甄為之人切者。宋大觀中,甄徹登進士,時林攄為樞密院,唱名讀甄為堅,上以為當作真音。攄辨,遂以不識字被黜。則宋以前久讀作真音矣。莊綽《雞肋編》謂即起於三國,孫權即帝位,尊堅為武烈皇帝,江左諸儒遂避堅諱,因其聲之相近乃讀為真耳。《說文》顛、蹎以真為聲,煙、咽以甄為聲,可見甄本音乃堅,而非真也。
員
編輯吳曾《能改齋謾錄》:《左傳》「伍員」,陸德明《釋文》音平聲。然《唐書》員半千十世祖凝之,以忠烈自比伍員,因改姓員。《唐書音釋》云王問切,則作去聲矣。張嘉貞薦苗延嗣、呂太一、員嘉靖、崔訓,皆位清要,日與議政事。當時語曰:「令君四俊,苗呂崔員。」則以員為去聲,自唐已然。又《左傳》:季孫行父城鄆。杜註:今城陽姑幕縣有員亭,員即鄆也。員音雲,一音運,則員之去聲並不自唐始矣。
犬
編輯犬即狗也。《月令》孟春毋殺孩蟲、胎夭、飛鳥。《說文》未生曰胎,初生曰夭也。《呂氏春秋》則云:無殺孩蟲、胎犬、飛鳥。高誘注曰:麝子曰犬,則又有以犬為麝子者。此《說文》、《玉篇》諸書皆未見。
隔
編輯窗戶之有疏欞可取明者,古曰綺疏,今曰槅子。按槅當作隔,謂隔限內外也。《夷堅志》云:廊上列金漆涼隔子。《甕牖閑評》作亮隔,《淵海》則竟作格,謂學士院格有火燃處,太宗嘗夜至,蘇易簡己寢,遽起無燭,宮嬪自窗格以燭入照之。後以為玉堂盛事,遂不復易。是隔、格俱有典故,俗作槅者非。
都鄙
編輯世以文雅者為都,樸陋者為鄙,其來最古。《詩》云:洵美且都。《國語》:楚靈王為章華台,使富都那豎讚焉。註:都,閑也。那,美也。《楚詞》云:此德好閑習以都。《史記》:司馬相如車從甚都。是皆以都為美也。《論語》:出辭氣斯遠鄙倍。註:凡陋也。《漢書》:周勃為布衣時,鄙樸庸人。曹大家《女誡》云:鄙人愚闇。是皆以鄙為庸陋也。其實都、鄙二字,蓋即本周制。都乃天子諸侯所居之地,聲名文物之所聚,故其士女容止可觀。鄙則郊遂以外,必多樸僿也。猶今人言京樣、京款、村氣、鄉氣也。顏師古則謂鄙字本作否,乃蔽固不通之稱,故《尚書》否德忝帝位,《史記》作鄙德,以其字同也。(按王充《論衡》引《論語》「子見南子」章「予所否者」,亦云「予所鄙者」,是否鄙二字古本通用。)則鄙字自有凡陋本義,非田野之謂也。又都者是閑美之稱,亦非上京之謂。今按《論語》:先進於禮樂,野人也。非指郊外之民乎?質勝文則野,非以郊外之人樸僿,而即以野為樸陋之稱乎?《左傳》:楚申舟過宋而不假道,華元曰:「是鄙我也。」杜註:以我同於其邊鄙也。然則都美之本於國邑,鄙樸之本於郊野,有自來矣。師古之說,未可信也。況都者,凡建立宗廟之地之通稱,亦非專指京邑也。而師古以上京當之,則其於都字之本義亦未深考也。(按《周禮》大都、小都在王四百里、五百里之內,公卿及王子弟食采之邑,大司徒凡造都鄙。此即所謂都鄙用助法,皆指郊外之地。至子產使都鄙有章,則以都為邑都,鄙為野鄙。)
雅俗
編輯雅、俗二字相對,見王充《論衡·四諱篇》引田文問其父嬰不舉五月子之說,謂田嬰俗父也,田文雅子也。然則雅、俗二字蓋起於東漢之世。(又劉熙《釋名序》有名號雅俗之語。熙,漢末魏初人,益見雅、俗二字起於東漢。)
猖獗
編輯今人見人恣橫不可製者,輒曰猖獗,史傳亦多用之。然更有別義。漢昭烈謂諸葛武侯曰:「孤智術淺短,遂用猖獗。」王彪之謂殷浩曰:「無故匆匆,先自猖獗。」劉善明謂蕭道成曰:「不可遠去根本,自詒猖獗。」丘遲《與陳伯之書》:「君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金將張柔為蒙古所敗,質其二親,柔歎曰:「吾受國厚恩,不意猖獗至此!」凡此皆有傾覆之意,與常解不同。
絕倒
編輯今人遇事之可笑者,每云絕例。其實此二字不僅形容可笑也。《晉書·衛玠傳》:王澄每聞玠言,輒歎息絕倒。時人為之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 《世說》:王敦見衛玠後,謂謝琨曰:「不意永嘉之後,復聞正始之音。阿平若在,當復謂倒。」《魏書·李苗傳》:苗覽《周瑜傳》,未嘗不諮嗟絕倒。此皆言傾倒之意。《北史·崔瞻傳》:瞻使於陳,過彭城,讀道旁碑文,未畢而絕倒。從者遙見,以為中惡。此碑乃瞻父徐州時所立,故哀感焉。《隋書·陳孝意傳》孝意居父喪,朝夕哀臨,每發一聲,未嘗不絕倒。此又極形其悲愴之致也。惟《五代史·晉家人傳》:出帝居喪,納其叔母馮氏為後,酣飲歌舞,過梓宮前,叕而告曰: 「皇太后之命與先帝不任大慶。」左右皆失笑,帝亦自絕倒。此則與捧腹、鼓掌等字意義相近耳。然《宋史·王登傳》:登夜分正理軍書,幕客唐舜申至,登忽絕倒,五藏出血而卒。元趙秉文《雜擬》詩:不敢上高樓,惟恐愁絕倒。則宋、元之間亦尚不以絕倒字專指詼笑。趙與時《賓退錄》亦引衛玠事,而論流俗以絕倒為大笑之誤。
饑、餓二字有別
編輯饑、餓二字亦有分別。《淮南子·說山篇》:寧一月饑,無一旬餓。註:饑,食不足;餓,困乏也。沈作喆《寓簡》云:饑非餒也,不及飽耳。
釐氂
編輯王西莊《十七史商榷》「釐氂」條謂「差人豪釐,謬以千里」,釐、裏同是一韻,而或作豪氂二字,蓋傳寫之誤;而以顏師古音氂為離,謂其不識字。按豪氂本權度之數。《孫子算術》:「蠶吐絲為忽,十忽為秒,十秒為豪,十豪為氂,十氂為分,十分為寸,後人又移之於稱,是權度皆以豪毛起數,其字本應從毛,而反謂釐字傳寫之誤,未免臆說。況《史記·儒林傳》有禽滑氂,即孟子所載滑釐,可見釐、氂二字原屬相通,古無四聲之別,釐氂一也。而必謂由釐訛寫為氂,則是古來本無氂字,豪釐之釐,但應作釐,不應作氂矣。西莊所最據者許氏《說文》,然《史記》禽滑氂、《漢書》劉屈氂,岑元熙為魏郡守,人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其字皆在許叔重之前,豈漢人早撰別字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