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菴先生集/卷二十五

卷二十四 陶菴先生集
卷二十五
作者:李縡
1803年
卷二十六

雜著

編輯

男濟遠冠後戒辭

編輯

冠者。成人之道也。所謂成人之道。只是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所當行者。將以是責之幼騃之人。其禮豈不重歟。吾晩而得汝。今始冠汝。而禍故之餘。不能備儀三加。此爲觖恨耳。但近世士大夫冠子。多行古禮。而考其成人之實則蔑如也。豈周末文勝之弊耶。然則吾雖不能備儀。而所以期望汝者。在實不在文也。噫。四者於汝。不假強爲。天旣賦之以仁義禮智之性。形之爲愛敬忠弟之實。存之則人。去之則禽獸。其幾至可畏也。汝年不滿十五。不能粗知禮義之方。吾旣不素敎汝。一朝遽責以成人之行。實愧爲父之道矣。然而今之所以敎汝。亦不他求。更取小學書。熟讀精思。言言而顧之。事事而顧之。惟恐一言一事或背於是。則其於成人之道。尙庶幾矣。吾平日苦勸汝讀書。非欲能文章取科第。只願汝識得義理。不負爲人之名而已。朱子曰不願作貴人。但願汝作好人。正此意也。勤謹二字。循之以上。有無限好事。反之以下。有無限不好事。此又朱子所以敎子者。勉之勉之。且吾家世以孝友爲根基。而仁厚忠朴。乃其本色。此尤不可不知也。小子冠之明日。書眎濟遠。用代賓祝。壬寅陽月之念也。

書勉從弟維

編輯

聰明外颺有餘。精神內蘊不足。不患志卑而近。但憂言易而大。虛襟受善之美未易得。騖名遺實之病終是勝。維乎維乎。欲去子之客氣。充子之良心。惟闇然自修而已矣。君讀小學二編。頗奮勵自新。復書此以砭之。

書贈金處安

編輯

金處安者。長興庫吏也。父興順。事我祖考議政府君。安又事仲父尙書公。公特愛之。壬寅尙書公遘禍。故吏皆散去。安獨不去。爲之經紀喪事。至則立階下哀哭。哀動傍人。葬畢。尙書公嗣子平康君。擧室入峽。安猶存訊不絶。或衝冒巖崿濤瀧之險。幾死者數。爲尙書公心喪三年。洎尙書公雪寃。平康君不忍還舊居。棲遑窮谷。自春州移於洞陰之溪上。未幾病卒。安聞病亟往救之。仍躬執殮肂如禮。時大暑。人皆畏癘。安無難意。晝夜哀哭。如哭尙書公時。目盡腫。卒扶櫬以歸。尙書公歿已五年。安語及輒流涕。平康君死無後。而又爲之盡力。嗚呼。今世士大夫當氣勢翕赩。握手出肝肺若相生相死然。及其時移勢殊。掉臂而過。視之如無覩。安賤人也。而獨能如是哉。安間謁余郊居。聞講讀聲。每低回不肯去。余恠之。蓋聞安性嗜書。終日奔走吏事。歸則夜讀論語。宜其重信義。不以窮達存亡而貳者。由是觀之。士大夫尤不可不讀書也。余孤居病俗久矣。嘉安之志。於是乎書。

書贈金時鐸

編輯

金君時鐸。從余游者有年。一日纍然憂服而來。爲其父請樹墓之文。蓋聞父死時歎曰吾不及見時鐸成就一恨也。不得一拜寒泉公二恨也。余感其意。欲爲之辭。旣而曰姑徐徐雲爾。余非有惜乎言。蓋有待也。夫爾之藉手而爲請者。以己之有嚮學之志耳。余之不能辭者。亦以此耳。然而學固未易言也。孔子曰如有所譽者。必有所試矣。余奚敢苟譽。以驕爾之志招爾之咎。待爾志益固知益明行益力。不愧乎志學之名而後始爲之辭曰。時鐸之成就如此。則豈不慊於吾心。而亦有以塞乃父地下之望耶。嗚呼。顯親之心。無間乎貴賤。親有善而顯之。固孝也。而立身成德。使人人有幸哉之願者。是孝之大者。鐸乎鐸乎。無急於小而忽於大也。戊午大寒後二日。寒泉翁書。

書贈金時鐸

編輯

乙丑夏。余病少間。人家墓文之積久逋負者。次第償過。金君時鐸時在傍。欲有言而囁嚅。情跡甚悶蹙。余知其意。卽爲草成而與之。旣而從容謂曰。爾之乞文已七八年所。余之有待雲者。意實有在。而爾學未見其長進。此爾之罪也。今余強副其願。非以爾志益固知益明行益力。有足以慊吾心而塞乃父泉下之望。顧餘年益老病益甚。人事難料。誠恐一朝緯繣。以成爾沒身之恨。爾苟或以此萌一毫驕妄之心。則余之此事。無亦近於賊夫人之子耶。爾其愼之。爾向來頗擾攘於外事。今則專心向裏。此不可謂無一分之長。然知行則未也。毋曰志願已滿。而益勉其所不足也。抑又聞門下諸生。以爾乞文爲踰濫。此亦不可不明言得失。昔揚子雲以西蜀富人載錢數十萬。願入於太玄經中不許。此則不過好名。子雲不許可也。顯親之情。無間於尊卑貴賤。爾之爲此請。職由讀書耳。旣不禁爾讀書則何可禁此請乎。余之初不峻塞。受之而姑徐者此也。爾若終不得此文。則進而遊於門下。退而居鄕黨。都無面目之可施。論語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此豈仁人君子之所可忍耶。此則謂爾踰濫者誠過矣。然亦不當恃此而犯踰濫之戒。易之謙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也。夫自高者。人必陵之。卑則無此患矣。此言宜服之終身也。泉翁書。

書贈劉汝豪

編輯

劉生汝豪悅道。北靑人。徒步從余遊。三載不去。寇難作。余奔問入城。勸其去不肯。奮然請從曰願死生以之。余義其志。不能強。難已隨余歸。旣數月。余遭罹不測。將走伏窮山。生泣辭曰非欲後。不敢也。嗚呼。生孤身客千里外。一日遇變亂。能毅然撥一死守不去。余矍索焉惟禍是遠。不能相攜以去。子不負余。而余負子矣。然子歸而事父母。一以小學爲師而後。是眞不負余矣。子其能之乎哉。

書贈金潤海

編輯

端川遠在磨天磨雲兩嶺之間千四百餘里。而金生潤海爲乞其祖父墓文。委訪余於寒泉之上。余以病辭。且惟中古以前。非吾耳目所逮者。其毀譽難得其眞。凡人狀德如畫像。一毛髮不似。便是別人。吾爲是懼。非有先賢敘述可以憑信者。一例辭卻。四方之士虛返者甚多。而君之所處絶遠。尤所矜悶。然蓋聞禮曰先祖有美而不知。是不仁也。但朱子於人乞銘也。不許而書贈務實二字。豈不以爲善而貽父祖令名。其孝尤有大於謁銘顯親者耶。君須歸而讀書。以小學爲先。一依經傳次第。而繼之爲北之賢士則幸矣。吾於後日將得之公誦。勿負贈言之意也。丙寅閏春下澣。陶菴書於泉食齋。

栗谷先生文集修正凡例

編輯

一。先生集有詩集一卷。文集九卷。續集四卷。外集四卷。蓋詩集與文集刊出。在於萬曆辛亥。而詩集則朴守菴枝華諸公所選。文集則牛溪先生所定。而其分類編次。多出於先生門人朴公汝龍諸人之手。詮次鮮法。又多缺而不備。故玄石以是病之。續集外集鱗次而成焉。一主文集草本。草本先生仲兄璠所錄寫。凡九卷。而且廣聚海陽,臨瀛,坡山及當時親舊子孫家所藏片言一作而編入之。故或不無不分早晩。博取不精之嘆焉。故尤菴俱病於先後集。以不能一番釐正爲恨雲。今適書院所在板本。朽刓多缺。早晩須將改刊。故玆依尤菴遺意。通詩文續外四集。滾合爲一焉。

一。詩集初則分體類會。別爲一呇。而非朱子大全及諸家文集之體。故一從年條編次。而間有年條未甚分明者。亦考其時世辭意而附之。合以爲一通焉。

一。先生文集。非諸家詞章文字之比。一以明道學關治體。有補於世敎者爲主。少時戲漫吟詠及科場賦表之類。皆爲刪去焉。

一。與退溪先生論學書札。皆附退溪答書。以便考證焉。

一。聖學輯要擊蒙要訣。亦皆編入於外集之首。以倣二程全書之例。易傳亦載書中

一。箚啓全文之載於日記而疊出於集中者。亦皆刪去。院府啓辭無甚關係者。亦從刪定焉。

一。先生答門生問目及諸家撰述中關於先生平日言語者。今皆裒集。名之以語錄。附於外集之下。以倣河南程氏外書例。而太極問答一篇則尤菴以爲出於宋龜峰。故不敢收入焉。

一。臨瀛所刊先生年譜。乃尤菴所編。而其時鄭進善瀁以杆城倅。臨歸刊出。工役甚急。故尤菴亦以悤卒不盡精爲恨。其後玄石錄出誤錯處。爲年譜考證。質之於尤菴。則尤菴許以更爲勘定。玄石又爲別本一件。置諸續外兩集之下。今依尤菴遺意。參考兩本。改正誤錯處。編成而間以他事之不載者添入焉。

一。年譜附錄中如行狀碑誌表記諸文字外。又以諸家記述雜錄。續入下端。以倣記譜及他譜遺事之例。

一。先生外集續集。旣與原集合以爲一。故依二程全書例。改名之曰全書。文集詩集外集。以細字分書於編內。

圃隱先生立宗議

編輯

檀弓孔子曰立孫一句。卽禮之大經。亘萬世而不可易者。若夫帝王家則當別論。有非匹庶所敢僭引。近世寅平都尉家謬例一出。而士大夫行之者衆。其害理也大矣。鄭錫之第一子道濟。爲宗子鎬之後。主祀旣十年。而不幸無子而死。禮當爲道濟立後。而乃改立錫之第二子夏濟爲宗嗣。是則寅平家例也。以道濟而言則是宗子而無罪見廢也。以夏濟而言則是支子而殆近奪宗也。死者固寃甚。而生者其得自安於心乎。今夏濟又不幸死而無子。當此擇定宗嗣之日。似若爲夏濟立後。而此則實有大不可者。夫父子天屬也。倫紀一定。本無可絶之義。況道濟已死矣。死後何罪而見絶。已死之人。又安有罷絶之可言哉。所謂還歸本宗者。爲本宗無後。歸奉其祀也。已死之道濟雖曰還本。亦豈有奉祀之實乎。道濟與夏濟。死則同而其無後亦等耳。欲立宗子則不可不乘此機會。以正其失。今當爲道濟立後。俾主先祀。至於所以處夏濟者。則雖或以爲當如道濟罷繼還本之例。而一之已大謬。其可再乎。宜仍以夏濟爲鎬之次子。錫則更求宗族中可繼者爲後。如此則揆以禮法與情理。似可兩得而無憾矣。或曰夏濟旣爲其本生親服期矣。又爲承重祖母服則是宗子也。道濟則雖曰十年主祀。旣無此二事。且其罷繼至於七年之久。今乃捨宗子而反爲已罷繼者立後。豈有是理。曰夏濟之代其兄。正所謂不當立而立者。頭顱旣不是。中間二事何足論也。道濟則所謂不當廢而廢者。旣知其失則雖累十年之久。安得不爲之釐正乎。或曰以宗子而無罪見廢。今而得伸則於道濟固幸矣。而夏濟亦是宗子。旣服承重之喪。而不得爲繼統之人。亦不寃乎。曰自夏濟而言之則始以朝命。黽勉代其兄。而其心則固不安也。生前雖不得讓位。而猶足爲死叔齊。斯豈非順天理而協人心者乎。或曰錫有二子。而渠則不免絶嗣。得一他人子。豈不寃憫乎。夏濟則其將讓統於兄。而亦爲無後之人耶。曰世之只有一子而出後於大宗者亦多。以所重有在故也。今錫之二子雖盡歸大宗。此於孝子慈孫之心。焉有寃憫之理。且寧己之絶嗣。而不忍父兄之無後者。人之至情也。錫與夏濟之心。亦奚間於生死哉。況錫之後雖非己出。自可不絶。夏濟旣爲鎬之次子則亦可立後。自爲別宗。如此則宗統旣得正。而二人俱各有後。使死者有知。必甘心而無所恨也。或曰義理則固然矣。而此非自本家所可變通之事。始也道濟之罷繼歸宗。夏濟之代爲宗嗣。皆出於君命。今欲捨夏濟而立道濟之後。則必須更煩陳稟而後方可爲之。而朝議未必其如此。爲夏濟立後則易。爲道濟立後則難。奈何。曰天下事只有是非兩端。是則從之。非則改之。小事猶然。況倫紀之大者乎。尋常士夫家猶然。況大賢之後事乎。圃隱先生。我東方道學之所從出。於宗統之重。尤當一以禮律。不敢少忽。何可從俗苟且而爲之也。往年陳白。不過一時權宜之策。旣知其苟且。則所當釐正之不暇。況往年則道濟子行未有生者。今則多有之。前後事勢。亦自不同矣。此事體重。固不可不復經稟裁。苟能據實陳奏而得請。則所以改之者。亦君命也。何疑之有。

記洪處士行蹟

編輯

愼君爾儀可象旣免喪。來見余於寒泉之上。作而言曰。吾鄕有洪處士薳者。以行誼重於鄕里。不幸死無後。惟一孤墳在耳。爾儀日昨過而拜之。蔓草蕪沒。躑躅不忍去。爾儀固慕悅之甚者。而一鄕公誦。蓋莫不追悼之。然而若差過數十年寒暑。則其及見其人者殆盡矣。雖其厚德美行。誰復有知者。是以悲之。仍爲之泣下。余本樂道人之善者。遂扣其所以然之實。則曰如冰之淸如弦之直者。其心事也。凡論人邪正事是非。如一刀割斷者。其言論也。又篤於內行。兄𫈱與其室偕歿。有男女一人皆幼。其治喪也。盡賣己田。及嫁女亦如之。權奉宗祀。宗家世傳田民。盡心收拾。一不費以他用。財力旣贍足。俟其孤姪之取婦成家。悉以歸之。破屋數間之外無遺者。其妾失心狂走。又畜一妾。後以其女弟之夫入於戊申逆黨。卽出之。人以爲難。孑然作一窮人而無慍意。好讀書而老年一目眇。艱於看字。益自傷其命窮矣。公字自邇。南陽人。大父稙。文化縣令。丙子之亂。死於國。贈官旌閭。父賜湖。世居全義。公年六十四庚戌卒。葬於川西故里之後。其從兄蒑決大小科。官臺憲。然公文雖不如。而望則優焉雲。可象從余遊久。知爲一鄕善士。其言固可信。而可象又言其仲父大谷先生以公有孝友之行愛重之。公亦敬事大谷。終始如一。余幸而拜大谷先生。常謂其篤實爲己。近世學者殆莫及焉。是必非苟譽人者。以先生之賢而見待如此。其人可知。爲故交而哀其窮。思所以闡發幽潛於墓草屢宿之後。若可象者亦可謂賢矣。余故以其所與酬酢者。錄爲一通文字。以付可象之歸。後有立言者作。不欲窮鄕寸善之見遺焉。則或可以採擇也歟。

烈婦李氏傳

編輯

烈婦李氏者。高麗直提學楊首生之妻也。首生死。李氏年尙少。父母憐其早寡。欲奪而嫁之。李方有娠。泣告曰。幸而生男。楊氏之祀不絶。解娩而適人。亦非晩也。旣生子。父母復欲強之。李氏又泣告曰。兒未離乳而遽他適則長成未可知。天使楊氏有後。而吾忍絶之乎。請待其免懷之日。及至兒能食能言。則李氏乃毅然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之死矢靡他。父母猶不見諒。李氏始欲自決而義不可。遂與數三婢。使逃歸夫家南原之別業。千里顚頓。足爲流血。初住府西蛟龍山下。未幾避漆齒之亂。登飛鴻山。望見淳昌之龜岳曰山氣佳哉。卽往宅焉。楊氏子孫仍世居其地。兒旣成童。好田獵不事學業。一日李氏廢食蒙被而臥。兒從外來。問母氏何病。李氏曰非病也。未亡人惟汝相依爲命。讀書飭行。不墜父祖緖業。是所望者。今汝所爲如此。無望成立。吾是以欲死也。兒感悟。卽日焚其獵具。從隣居金注書學。遂至成材。咸平縣監思輔是也。李氏老而享專城之養。及沒葬於淳之郡東二十里許。本朝嘉其貞烈。特表其葬地。封石至今宛然。事載玉川誌。其命旌閭則在世祖朝雲。嗚呼。東方之俗。婦人貞信不淫。蓋由於八條之敎。至我朝禮義益明。殆近於比屋可封。而又重之以改嫁人子孫勿許東西班正職之法。是則敎與禁。幷行而相須矣。麗末則不能如此。大家世族。以夫死改嫁。爲常行之典。舊時譜書子女錄中至載後夫。其恬不知羞可知也。當是時也。李氏獨自拔於頹波之中。卒全其節。使腹子得以成立。後承至今蕃昌。眞古所稱烈婦者矣。如李氏者一之已奇。而若宋進士克己,金翰林問之配。幷出於同時。豈亦天啓我邦文明之運而然耶。楊氏子孫固多顯者。而未有如沙溪二宋者出焉。則歐陽子所謂爲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者。豈不然歟。第聞其葬地有偸葬數塚。而法官以歲久置而不問。今世尙節懲惡之人。將不可復見耶。良可慨然。後孫應秀篤志向學。從余遊。余舊聞其事頗詳。遂爲之立傳。以垂永世。蓋其好德之心。出於天賦。有不容銷鑠者存雲爾。

鄭梓字說

編輯

鄭生梓始字美材。余改命之曰敬之。蓋取諸詩梓美木也。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愛之。然是或生於墟落之間。爲父母之所種植則不徒愛之。而必恭敬止。豈爲木之可敬哉。子知子身之所由以生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而浩然剛大之氣。粹然健順之德。則本乎天地。以父母之遺體。立乎天地之中。敢不敬與。髮膚之或傷。猶爲不孝。斧斤而伐其天。可以爲人乎。孔子曰身也者。親之枝也。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嗚呼可畏也已。夫詩所以感發善心。苟因是而培於小學。達於西銘。以求所謂體受而歸全者。則庶幾不負父母大父母生我育我之仁也歟。敬之敬之。丁未二之日壬辰書。

吳瓘字說

編輯

吳君瓘將冠。其兄瑗請字於余。余應之曰伯玉乎。爾旣取諸蘧大夫矣。盍又以了翁之字字之。遂命之曰瑩中。夫玉之爲德。其質明以潔。故其色溫而栗。有諸中者形諸外。外之玷。尙可磨也。中有玼。不可爲也。是以君子。必反之於身心。以致琢之之功。及其至也。査滓便渾化。發於事業者。亦磊落光明。表裏洞然矣。禮曰君子比德於玉。了翁之所取義。其以斯歟。昔司馬相如慕藺相如而名。相如特一戰國豪俠。雖直似之。奚取焉。今之所慕者。異乎是。張紫巖雲元符間貴人紆金拖紫者何限。惟陳瑩中名字。與日月爭光。誦其言。胷中灑然。若求其所以然者。則豈非朱子所稱剛方正直而輔之以學問之力者耶。瓘也毋徒取其名而取其德可乎。丁未月正。德陽野逸書。

李最中改字說

編輯

李君最中從余游。嘗請其字說。余問其名之義。全無所當。余釋之曰人於天地之中爲最貴。苟以此義爲名則字之曰仁夫可乎。夫天地萬物之中。人爲最貴。所以然者。以其性則有仁義禮智之德。以其倫則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序。以其日用則有出入起居應事接物之則焉。若論其序與則則都管轄於一箇仁。故仁爲四德之元。孟子又反而言之曰仁。人也。能盡其性則雖是一箇血肉腔窠。而氣質之累。消落得盡。天理之公。渾然在我。所謂參三者也。向所贈超凡入聖四字。外看雖似卓絶難及。以此言之。顧不在於己分內事耶。仁夫。勿以吾言爲迂。勿以聖人爲不可及。於其所謂性所謂倫者。先窮其理。以至出入起居應事接物之際。一一思盡其則。不緩不急。行之不已。如是而曰聖人不可學而至。則吾未之信也。其勉之哉。乙丑冬。陶菴書於泉食菴。

人不可以不學說

編輯

或問於余曰。先生嘗言人不可以不學。願聞其所以不可不學之由。余應之曰。果有是也。子欲聞之則吾請悉言之。夫人者。萬物之靈也。天之所以生人而使別於禽獸者。以其實有爲人之理也。人之所以爲人而得免於禽獸者。以其實有爲人之事也。人旣有所以爲人之實理。故必行所當爲人之實事而後。方可以副爲人之名。不爾則名雖人而實非人。所謂學者。所以學爲人也。初非吾人分外事也。然人旣不能盡其爲人之實。而人或比己於禽獸。則未有不怫然而怒者。禽獸固可賤惡。而我之所識寒煖飢飽生死趨避之類。禽獸亦能之。至於君臣父子之大倫。與夫事物當然之則。則禽獸固不能。而我亦不能。烏在其彼塞而此通。彼偏而此全之別也。但以圓頭方足之形而自謂之人耳。以禽獸而比禽獸。何怒之有。其亦不思之甚也。然而知禽獸之可賤惡而羞比於己者。以其具仁義禮智之性。發而爲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端故也。苟能擴充其端則不徒得免於禽獸。雖聖人亦可馴致。何憚而不爲哉。大抵人而盡爲人之實者。方是聖人。人之爲學。必先以聖爲志而後。方有進步處。而人或有自期之遠則羣起而非毀之曰。非愚則狂。人而旣不欲爲禽獸則當爲希聖之徒。己雖不能。何忍非毀之也。夫世之自暴自棄者。固有氣質強弱之不同。而要其歸則皆流俗害之也。流俗最惡吾學。以爲不足學。然而彼得聖道糟粕之餘以爲人。語其大則父子也君臣也長幼也朋友也夫婦也。語其小則居處也飮食也動靜也語默也。人倫日用之間。縱不能行其當然之則。而聖人所謂爲人之道。不外乎此。彼猶藉此而裝點一箇人底貌樣。苟無聖人所謂學者則流俗亦何所恃而自立於人數哉。欲人之待己以人。而惡其學爲人之道者。其亦惑矣。或曰先生之言雖如此。抑有所不然者。夫以窮鄕賤子。目不識一字書。而有至行於父子兄弟之間者。人或讀萬卷書。號爲有識。而夷考其內行。有不能及於常人者。書之不必有益於人如此夫。曰彼則固得於天賦之性。而與禽獸一點明處相似。特朱子所謂死孝悌者。但局於是一端。而不能推將去。終身只如此。至於名爲讀書而無實行者。則不過假學之名。以自欺而欺人耳。何足道哉。曰抑又有可疑者存焉。世之武人俗吏號爲不知書者。而其爲州郡。能擧其職者多。儒者則迂於爲政。全不識治理。若是乎學之無益於爲政也。曰武人俗吏雖或能於職事。其中必有無識之不可掩者。儒者之不能爲邑。特不善讀書之致。豈學之罪哉。朱子曰爲治當以學爲本。爲天下國家。決無舍學有成之理。學之不可不講。尤爲政者之所急也。曰以先生之言觀之則人果不可以不學矣。然而先生之意雖如此。先生之敎不能行於家。子孫未聞有一人爲學者。吾恐徒言而無其實。人孰信其然也。曰父子固一氣而分形。朝夕語之而有從有不從者。氣之異也。今有所不識何狀之人。居於千里之外。一聞吾言而應之如桴鼓之速者。理之同也。吾之爲此說者。亦豈敢必其驅一世而盡歸於學也。顧以與人同善之志。自不能已。惟見者信不信如何爾。

深谷書院學䂓

編輯

學者。所以學爲人也。爲人之方。都在小學一書。故朱子曰那箇是做人底樣子。士之有志於學者。捨是書奚以哉。於惟我靜菴文正公先生。實東方道學之宗。而其學一以小學爲主。以及於四書,近思錄。蓋聞寒暄金先生老年猶以小學童子自處。先生少受學於寒暄。故篤信是書如此。淵源其有所自矣。吾鄕幸而得先生杖屨於是衣履於是俎豆於是。凡我縫掖之士。孰不聞風而興起也哉。自今游先生之院者。當讀先生所讀之書。欲讀先生所讀之書。又當自小學始。盍相與勉之。

一。讀書次第。先小學次大學兼或問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次詩經次書經次易經。而心經,近思錄,家禮諸書則或先或後。循環讀過。

一。掌議別擇有文行士望所歸者。直月亦擇有經學人。使掌講事。非有故。切勿許遞。要以久任責成爲主。

一。講生則以從前赴講人員抄成講案。案中人如自願居齋則聽。

一。書院本爲士子羣居講學而設。而近來游書院者。但以春秋參祀爲重。故書院只爲先賢享祀之所。有其名而無其實。往往或有居齋者。而不過習科文而觀雜書。未見有講習之美。可勝歎哉。此後居齋者勿讀異端之書。又勿做科業文字於齋中。惟專意於義理之說。朝夕肄習。

一。白鹿洞是書院之祖。而朱夫子學䂓。辭約而義盡。且諸生自修之方。莫上於栗谷先生學䂓模範。隱屛精舍學䂓約束。幷書揭於壁上。居齋及出入者。一以是爲法。無或踰越。

一。居齋儒生。每日平明。皆以常服笠子直領。或冠巾直領之類。詣廟庭。不開中門。只再拜。分立東西。相向行揖禮。

一。每月朔日焚香後。掌議與直月。與居齋儒生設講。錄中之人。雖不能常時居齋。亦可趁期來會。講時先讀壁上所揭諸書。一人抗聲讀之。諸生竦然聽之。

一。每講會。先定一朔內所當讀之章數。起某章止某章。後次講會。就其中抽一章講誦。四十以下背講。掌議與直月。同爲出栍。定其高下。四十以上方許臨講。而臨講者亦出栍。○掌議直月是出栍者。許令除講。有司年老則勿爲之。色掌則同諸生爲之。

一。每講輒列書案中人姓名。名下錄其起止及通略粗不之屬。一件置於院中。一件上於院長。各得以考其勤慢。

一。一朔內所定章數。必須不多不寡。要以熟讀精究爲主。講時無徒令一塲誦過。就文義上。反復討論。而直月錄其講說。上於院長。以質其是非。使後來就講者。得以參考。

一。講案中人大段事故。衆所共知外。毋敢公然不參。不參者。掌議察其有故無故。責罰之。

一。講學外。不可有他事。如有起鬧之人。則掌議輒施重罰。

一。每夏冬之末。通計前後講生畫數。或賞或罰。就四十歲以下爲之。

一。院長無故時。或詣院會諸生而試講。以課其勤惰。

一。講學時必須贍財而後可以供士。有司專掌此事。必極擇勤幹擧職者而久任之。院中錢穀。自前多有稱貸之䂓。動成逋欠。此後則一切嚴禁。或有犯者。與受幷施極罰。

一。院力凋弊。居齋者固難供饋。而講會時禦飢之資。不可不隨力爲之。

一。院中書冊。閪失居多。餘存者一一錄成一冊。齋任赴院時。往往曝曬而檢察之。雖齋任亦不得擅出一卷於院門外。犯者責罰之。

一。春秋享事時。入齋諸生。先爲習祭儀。次讀退溪先生所撰行狀。或栗谷先生所撰誌文。

忠烈書院學䂓

編輯

於惟我圃隱先生。倡明道學。實爲百代之宗師。東土之人。孰不均被罔極之恩。而況吾鄕卽先生衣履之所藏。俎豆崇奉。蓋數百年於玆矣。凡我縫掖之士。苟不志先生之學讀先生之書。其何顔入先生之廟哉。竊嘗聞先儒稱先生之學。橫說竪說。無不當理。而蓋一以朱夫子爲主。今欲志先生之學讀先生之書。只當依朱子讀書次第。先小學次四書。以爲入道之門路。萬一因是而爲興學善俗之端。則是亦先生之賜也。盍相與勉之。節目詳深谷院講規。

道基書院學䂓

編輯

惟我文元先生。學成行尊。道全德備。蔚然爲一代之儒宗。原其所以得此者。則實惟眞積力久。不能不措。眞所謂有準的可據守者。後之有志於爲學者。舍先生誰法哉。玆邦幸而得先生爲守。又仍而尸祝之。庶幾攀化於無窮。而近年以來。寂然不復有絃誦之聲矣。詩曰濟濟多士。秉文之德。駿奔走在廟。今之祀先生者。不能讀先生之書秉先生之德。徒以俎豆奔走爲敬。則先生之靈。亦豈顧饗於斯也哉。自今出入院中之士。亟取先生行狀而讀之。凡讀書次第及用力功程。一以先生爲法。萬一因是而儒敎復闡鄕。俗丕變。則是亦先生之賜也。盍相與勉之。院中舊有同春先生所定學䂓。只當一一遵守。不可他求。而但其講學之節。致齋之式。略有未備。玆又列錄如左。

一。每月朔。朔日有故則望。諸生齊會。相講所讀之書。先小學次四書五經。間以家禮,心經,近思錄。○講錄中必各書所讀起止。以考勤慢。如有疑義。直月錄出。取正於師長。○雖於習科文時。亦當兼治所講之書。月一赴會。

一。每四孟月。掌議會講檢察等事。一依院䂓。

一。春秋。師長會諸生試講。諸生年三十以下背講。三十以上臨講。若自願誦者聽。長老雖不講。而願與覩者聽。

一。直月每月檢察講會。如有違越䂓式者。一一糾警。或有無故而屢次不參者論罰。直月不必一月一遞。極擇有士望者。久任責成。

一。講會時自院當供饋諸生。而院財不給。實有難繼之患。姑宜人各持糧。以爲蓄力徐議之地。

一。白鹿洞是書院之祖。而朱夫子學䂓辭約而義盡。且同春所定院䂓。實取栗谷先生模範約束而裁正者。幷書揭於壁上。居齋及出入者。常目在之。一一體行。

一。每月朔望焚香後。諸生會於講堂。讀壁上所揭書。一人抗聲讀之。諸生竦然聽之。

一。享祀入齋時。諸生先習祭儀。次讀尤菴先生所撰先生行狀。於總論處。尤當誦習不忘。

一。祭時不飮酒不茹葷。禮也。入齋之後。戒醉禁臭。無敢少懈。

一。自致齋至飮福。一切整肅。無得喧譁雜談。

龍仁鄕塾節目

編輯

擇定社長一人或二人。童蒙訓誨一人。直月一人。直月每月一遞。本縣兩書院。每月講會。或朔或望。鄕塾則以初五日二十日兩次設講。講式錄在下方。

一。每講日。直月先至書塾。凈埽室堂及庭。齊整書冊筆硯諸具。以待諸講員之至。

一。社長就書堂北壁立。諸講員就其前再拜。社長答再拜或揖。諸講員則立東西。相向行揖禮。各就坐。童蒙則皆南行。向社長以下諸講員一行再拜禮。仍就坐。

一。所講書。必先小學次四書次六經。間以先賢性理文字及史記。年三十以下背講。

一。講時必先讀栗谷先生學校模範一通。直月抗聲讀之。諸生肅然敬聽。

一。社長就所講書。抽栍試講。各一員誦訖。又出栍以別其高下。社長若不在則諸講員相議爲之。童蒙屢居首或連居下者。輒論其賞罰。

一。訓誨率童蒙。先期習誦。以赴講會。童蒙不通居半或全粗。則訓誨就社長前俯伏受面責。或過半不通則訓誨就末座俯伏。滿座面責。

一。講時。長幼皆正衣帶。拱手危坐。無敢回顧。無敢喧譁。無敢頻數出入。雖素所親狎者。言語之際。務爲相敬。社長或出入則諸講員皆起立。童蒙則諸講員出入時亦必起。座中如有失儀之事。直月必痛加䂓責。

一。講時務以思索確論爲主。如有文義疑晦。又或見解各殊者。則直月一一錄出。稟質於書院院長。院長不在則鄕先生。或他士友亦可。必以不知不措爲心。

一。講訖。必議定下面起止。以爲後日繼講之地。或有新入人員則亦令小學初頭始。

一。小學畢讀後。雖繼講他書。必更就小學初頭。隨其編數多少。預定以某月某日了一編。講日往往抽栍溫習。務歸爛熟。終而復始。循環不已。以各期眞知實踐而後已。

一。講罷。長幼各拜揖而退。一如上儀。

一。講員有實病或遠出。則先期呈單。以告不能赴講之由。無故不參者。初則社長前受面責。再次則滿座面責。三次則社長略施夏楚。以愧其心。

一。每朔望。諸講員一齊赴講於書院。如非大段病故。毋敢或廢。又連次不赴。則直月告於社長而責罰之。

靈光郡講學節目趙重稷爲郡守時

編輯

一。本郡二十四坊四十八面內。各面各出訓長一員。以有文行者擇定。貴在得人。不必苟備其數。雖合兩三面而置一訓長亦可。

一。面內諸生中。年少聰敏可以爲學者。從公論抄出。或隨自願。錄成一冊。名之曰講案。自童子十歲以上有志者皆許入。案成報於官長。雖秩卑之人。願入者聽。而亦不可使昧分。依館學例坐末座。

一。鄕校掌議二員。別擇有士望者。使主講事。又出直月一人以佐之。

一。所講之書。先以擊蒙要訣。起立志章止處世章。次小學次大學次大學或問次論語,孟子,中庸訖。仍及詩書易。

一。朱子白鹿洞䂓辭約而義盡。允爲學校之模範。精寫一通。臨講必先讀一遍。令諸生慣熟。以爲眞知實踐之地。

一。每月朔。官長詣聖廟展拜後。仍以章服坐明倫堂。各面訓長各率面內諸生入講案者。具巾服趁期齊會。掌議與直月立東階下。諸訓長同行諸生。以齒立西階下。相向而揖。以次揖讓而升。詣官長前再拜。官長立而答揖。

一。直月詣書案前跪。抗聲讀白鹿洞䂓。諸生竦然聽之。而後開講。

一。三十以上臨講。三十以下背講。而背講者註則臨講。臨講者正文與註同。然雖三十以上。自願背講者聽。

一。講時設書案於堂中。官長坐北壁。掌議直月及諸訓長坐東壁。諸生坐西壁。西壁人多坐不盡則坐南壁。東壁諸人以次詣書案前講誦。仍及諸生。訓長年老者否。諸生則一以抽栍爲先後。

一。每講。就所當講之篇。以人抽栍。相繼講誦。以一章爲率。而人多章少則篇盡後。又抽栍未講之人。復自第一章循環講誦而止。人少章多則畢讀後。又抽栍已講之人。繼誦其下。盡編而止。

一。講時官長出栍。而務以文義爲主。勿徒取誦讀之熟。

一。講訖。掌議以下諸生詣官長再拜。官長立而答揖。又就庭下。東西相向揖而退。如上儀。

一。初講會時。必分排一歲內逐朔所當講之書。如某月講要訣幾篇。某月講小學立敎。某月講明倫之類。使諸生預先肄習。以爲臨期應講之地。而所定篇數。必須不多不寡。要以熟讀精究爲主。

一。每講。輒列書會中人姓名。名下錄其所講起止。一件置於校中。一件上於官長。各得以考其勤慢。

一。講案成冊時。當參而不參者多則主張抄報人論責。講會日無故不至者。就本案一一考點。再犯則其人停擧。訓長亦論責。

一。四時每季朔。取講案通計畫數多少。論其賞罰。賞則豐薄隨官力爲之。罰則少者夏楚稍。長者滿座面責。

諭道峰院任

編輯

夫書院者。本爲士子羣居講習而設。而羣居講習之所。不可不立之師。則又必擇鄕先生之可爲師表者俎豆之。以爲瞻依師法之地。及夫末世。士習日壞。未見有羣居講習之美。則書院不過爲先賢享祀之宇。是則名爲書院而無書院之實者也。至於本院則奉安二先生。而爲洛中儒士藏修之地。其事體之尊重。亞於國學。而近年以來。不徒羣居講習之未有聞。幷與享祀之節而不能如其儀。春秋舍菜時。一二齋任。塞責將事。久爲士林之所羞。寧不慨然哉。噫。有書院而不讀書。則不如無書院。爲士者苟讀書於斯也。則又必尊賢而致恪於享事。而旣不能讀書則其於享事。自不免爲慢忽之歸。此其勢然也。鄙人之意。自來如此。故每以斯義誦於朋友之間。自頃年忝爲山長於本院。業欲以此奉勖於諸君子。而未信而言。難見其效。故不敢遽然發說。前冬始引栗谷先生所著書院重修記。略有所䂓勉。先生之言曰居是院者。一意以居敬窮理力行。爲深造之功程。日趨乎居安資深之域。則可謂能報先生之恩者。瞻拜廟庭。可無愧矣。如使立志不篤。舊習作祟。飢食飽嬉。寸陰不惜。則其有負於先生大矣。何面目能入廟門乎。其爲言。懇至痛切。有足以感動人者。鄙人之以此擧似於諸君子者。實出至誠。蓋所以發講學之端。而諸君子不惟不能體念服行。今幾匝年。而終無一言相復。鄙人之見輕。固不須言。而尊敬先賢之道。果如是乎。鄙人於是宜不當復以山長自居。而區區爲士林蘄望之意。尙不能自已。又此覼縷。毋謂我言耋而明聽之也。卽今本院之事。若不大振作大更張。一變前轍。則不足以爲書院。就中最急切不容已不容緩者。惟講學一事。而此非可以猝然行之者。且有士然後可以語講學。而院在楊州。主張之者則洛中也。主客之勢旣異。而洛中儒士則參享一二齋任外。鮮有及院門者。本州則自待以局外。夫尊慕先賢。豈間於京鄕。而不速之賓。勢難自來。講學固無論。而享事之不成樣。職此之由也。本院靑衿錄之䂓。久廢不行。只有院任六人。雖使六院任終年守齋。亦不成講學之䂓。況春秋享事之外。未嘗有到院者乎。今宜重修靑衿錄。不拘其數之多少。惟取士人之有志於學問者而錄之。且本院異於國學。故入仕者嘗有仍帶院任之例。苟有意讀書。則雖在仕路者。亦無不可錄之義。本州儒生之聰敏可望成就者。亦不可不選取。發通本校。使其齋任。一從公誦。且聽自願。務爲十分精當。錄送於本院而後。合京外諸生。編爲一冊。名之曰講案。使錄中人隨便來留。朝夕肄業。至於朔望焚香。院任必輪回擧行。而仍於其日開講。以講錄報於山長。其間條目之詳則惟在臨時講定。講事旣始則享儀之苟𥳑。自不足爲慮矣。此事不可草草了當。僉尊齊會而同確後。一二齋任來見面議。可以成立約束。若僉尊終以鄙言爲迂闊而不可行。則鄙人不敢苟然於山長之任。亦當有以自處者矣。惟諸君子諒之。院儒旣相聚而講學。則宜思贍財之道。而近聞本院財力蕩然。非舊日之比。此蓋由於一委之京庫直鄕有司。而不甚照管。以致花消乾沒而然也。是亦不可不釐正者。而亦在面確而處之也。此文覽訖。令院人轉送於楊州鄕校。仍使徧示於其一鄕也。

諭道峰講儒

編輯

有書院則自應讀書。此非愚之言。乃栗谷先生之意。觀於院記可知。愚自忝叨山長以來。勸諭講事。已三載於玆。始也人謂京洛士子。決無樂赴之理。而區區不敢預必以暴棄。誠亦自笑其迂矣。初頭十數人之來會。固非始料所及。意謂連次設行。施之以不息之功。則庶幾慣習成風。以臻丕變之實效矣。數月以來。員數漸減。至於獨講之域。噫。或者之說果驗矣。京洛雖是聲利塲中。好德之天。自是均賦。是豈盡爲榮利之心所奪而然哉。愚嘗妄謂流俗之害。甚於異端。此無他。流俗有以害之也。間或有往赴者。而前嘲後笑。多方沮撓。故雖有善端之發見者。而不能卓然自立。如是而何事可做。伏聞聖上特頒四書,三經,朱子大全,綱目等書。此誠曠世之盛典。夫賜書者。謂書院必有好學之儒。而使之讀是書也。名爲儒士而不肯讀書。以負我聖上右文崇道之美意。此豈理也哉。繼自今革心改圖。無或爲譏笑之言所沮撓。勿憚莽蒼往來之勞。非有疾病事故大段難強者。則齊心勇赴。探討經旨於泓渟森秀之間。豈非世間好事。勸諭之後。又復惰廢如前。無所奮發。則愚誠無顔可據此任。玆用敷告。諸生盍亦念之哉。

諭道峰院儒

編輯

嗚呼。國朝儒賢輩出。浸淫乎洛閩之盛。然而光明正大。心事如靑天白日。則未有盛於靜菴,尤菴二先生者也。其出處事業。曠世同揆。非如袞,貞,䥴,穆之徒。而均有好德之良心者。則疇敢不痛念二己之禍。奔走一體之享哉。不幸士風委靡。崇奉儒先之節。亦不如前。春秋二祀。全不成樣。往往至有借過去儒生行祀之時。寧不寒心。近日講學。蓋欲培養其善心。以責夫儒行。而行之數年。樂赴者少。享祀之日。何望其濟濟之美乎。以此推之。假令二先生生今之世。居在東門之外。其能聞風覿德。如渴赴泉。不至於李文公所歎好賢不如好色者乎。語曰祭神如神在。言聖人於事。無所不用其敬。而祭外神之時。益致其誠也。詩云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今諸生讀先生之書。行先生之道。進而與籩豆之列。不愧乎古所稱秉文之德者。則先生之靈。豈不悅豫而益垂嘉惠也哉。苟其反是。雖幸而備執事之數。不亦顙有泚而顔忸怩乎。此余所以願諸君齊會。而亦望其自勉厥修。無愧乎祼將之際也。秋享迫近。第用通諭。

諭興賢院儒

編輯

夫書院者。本爲士子羣居講習而設。而羣居講習之地。不可不立之師。則又必擇鄕先生之可以爲師表者而俎豆之。以爲瞻仰師法之所。末世士習漸壞。旣無羣居講習之事。則書院不過爲先師享祀之宇。是則名爲書院而無書院之實者也。我東崇尙儒學。書院殆遍於八路。然而究其實則徒有其名。此則今世通患。不敢知貴鄕不至如是之甚歟。本院雖在荒僻之鄕。旣奉安兩老先生矣。先生之遺風餘澤。雖百世而不泯。意者必有豪傑之士聞風而興者。一何寥寥如此也。北方風土甚厚。習氣剛勇。生於此地。其資質之好。有勝於他路。苟能濟之以學力。則夫子所謂君子之強。不難致矣。似聞講堂方重新。大殺之餘。能成此巨役。豈非士林之幸。但有是堂而無講學之儒。則何用堂爲哉。今宜就本院靑衿錄中。擇士子之聰敏可望成就者。別爲講案。雖見漏於本錄者。自願則聽。勿論年之老少及本府與他邑。但以有志爲主。務精而不務多。必令葉於一鄕公議。錄成後以一件送上山長。仍令錄中人隨便來住於院齋。朝夕肄業。朔望則齋任焚香後。仍設講會。而以邑中長老士望所歸者一人。名曰講長。使之出栍定諸生高下。每月講錄修置。以待膰便送上山長。但念院力凋殘。似難供士。來留之儒。使各齎糧。其中或有志而無食者。則自院饋之。講會時禦飢之資則亦可隨力爲之。所講之書則小學,大學及或問論語,孟子,中庸,詩傳,書傳,周易,心經,近思錄,家禮諸件。幷依此次第。一書訖繼以一書。每講起止。一齊同之。無或過多。其中起疑處。各自箚錄。院便往來時。一一奉質於山長。則當卽答送。所問答亦可幷爲錄置院中。使後來來讀者。得以參據。亦可以得力矣。鄙人忝爲山長。亦已多年。意諸君子或有以講學爲請者。而迄未之聞。每年坐辱致膰盛禮於千里之外。詩人素餐之愧。可勝言哉。玆不得不爲之提警。若以此言爲迂闊而不可行。則願勿見待以山長也。

忠烈深谷兩院講儒勸諭文

編輯

愚竊謂士之遊於庠序者。不可不學。猶人之飢必食寒必衣。不可一日闕焉者也。況鄕先生表章而俎豆焉者。有若我圃隱先生。實東方理學之祖。而靜菴文正先生又繼起而闡明之。得以依仰於斯藏修於斯。玆豈非吾輩一鄕之幸也歟。如余無似。自忝山長以來。仰體先生之遺志。下憫鄕俗之貿貿。勸以講學。今已十年有餘。似聞威儀動作之節。講論問答之說。略有勝於未講之前。而區區以德之愛。豈但欲其如此而已哉。惟其行之久也。故人情易以怠惰。不克有終。每月講員有減無加。勢必撤罷而後已。豈不大可惜哉。夫學。所以爲己。非爲人。內而愛親敬兄之道。外而處鄕黨接朋友之則。靡不在學。雖月一赴講。果能誠心誦讀。其於己分上進益如何。藉曰科累所蔽。不能專意。程子已有一月內十日爲科業。餘日可學之訓矣。不必爲推託自畫之地。況講讀經傳者。義理明白。文辭條暢。大非外家雜書之比。利害之易見如此猶昧然而莫之顧。其亦惑之甚矣。僕若是不病之時。則有時往觀而賞罰之。或有興起作成之望。而今則已矣。故山首邱之思。老而冞切。一朝去此之後。則雖欲聞勸講之言。恐亦不可得。同鄕二十年。有講學之名而無講學之實。僕亦自愧。人謂斯何。不惟僕無顔以見僉賢。僉賢亦將何以見僕耶。深念深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