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村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卷三十二 陽村先生文集
卷之三十三
作者:權近
1674年
卷三十四

雜著類

編輯

玉冊

編輯

太上王封崇玉冊文奉敎撰

編輯

應千齡而作之君。肇開景運。以一國而傳之子。宜極尊稱。玆率典章。庶申誠孝。恭惟勇智天錫。聖敬日躋。武烈偉於濟時。寬仁溥於育物。肆迫輿情之推戴。以建王業之興隆。方百度之維新。遽萬機之是倦。庸釋大位。傳付眇躬。遂黽勉以恭承。每祗勤而惕勵。欲彰盛德之至。惟在徽號之崇。率籲臣僚。擧行冊禮。伏惟廓包容之度。推覆育之恩。體一大之曰天。勿嫌強名之道。蒞萬姓而爲父。永享多壽之期。

哀冊

編輯

王后哀冊

編輯

維洪武九年丙辰秋閏九月朔壬午二十一日壬寅。順靖王后梓宮。啓自權𣪁。遷座於殯。越五日丙午。葬於國之西陵。禮也。祖庭旣徹。綃幕將移。龍轜蜷局。翟茀𮟋遲。酸風動兮銘旌婀娜。寒霧霏兮丹旐葳蕤。孝子嗣王。號天永慕。履霜增欷。痛範儀之已闕。懷慈訓之早違。慼形於色。情見乎辭。爰命法從。式敍孝思。其詞曰。

粵唐聖胤。荒我大東。蔚五百祀。德洽仁豐。王化攸始。肇自中宮。溥彼沔土。氣鬱精鍾。有美景族。曰韓其宗。積善累世。慶發無窮。是生碩媛。道侔有娀。芳猷淑愼。玉度淵沖。儷尊楓禁。祕儀椒風。履武載震。彌月不遲。虹流表瑞。天日挺資。徵蘭果信。簪奈纏悲。堯門闃爾。姒幄淒其。嗚呼哀哉。惟先敬孝。巍乎垂衣。前星久晦。後掖韜輝。憂疑黈纊。慮及宗祊。天作之合。曰賓於京。祥膺震索。位御離明。維功之盛。維德之光。生養不逮。愼終以誠。名增顯諡。禮率彝章。追崇旣極。孝慕彌深。褘褕如此。珩珮綸音。嗚呼哀哉。藹仙仗兮雲移。哀楚挽兮曉咽。儼慼見於宸容兮。紛感集於具列。雲冥冥兮天爲愁。路漫漫兮地無垠。悼風樹之不止兮。何窆穸之莫晨。嗚呼哀哉。物凋彩兮凜秋。蘭謝芳兮墜露。覽草木而傷感兮。跼窮壤而戀慕。搖予心其若旌兮。灑余淚其如雨。出都門而夷猶兮。望山原而歎息。風吹野而悲聲。日出霧而慘色。思無極涯。恨可轉石。嗚呼哀哉。佳城天設。吉兆坤寧。山扶擁而繚繞。水瀉出而淸泠。乃安乃宅。惟靈樂康。祚我嗣聖。萬壽無疆。本支百世。福祿攸慶。謂余不信。敢矢此章。嗚呼哀哉。

謝書

編輯

謝端木先生書

編輯

翰林史官金陵端木先生之奉使而來也。予以嘗所欽蒙太祖高皇帝御製詩及應制詩若干首進見。先生受而誌其後。援引漢志大師之採詩與夫程朱之論春秋。其論甚美。且辱稱譽。非海外陋儒所敢當也。昔黎陽公。聖門高弟。亞於顏子者也。其自歎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是蓋子貢學旣有得。而聞夫子之至論。歎美之辭也。夫以穎悟之資。親炙聖人之門。尙且得聞其至論如此其難也。今先生以黎陽公之後。文章道學。克紹前烈。中國才俊之士從遊而受業者。不知其幾人。其有學成而得蒙一言之譽者。又不知其有幾也歟。先生不以予海外之產而卑鄙之。旣加以禮貌。又惠以文章。吾今日深喜而歎美之情爲如何哉。然吾今所得而深喜之者。亦先生之文章爾。吾安得又聞先生之至論。以變吾孤陋之學問也哉。先生使還有日。予雖欲從而願學之。是終無由而得之也。然苟因其文章而求之。則其至論之所未聞者亦不外是。先生所引春秋大義數十。炳如日星者。皆至理之所寓而至論之所在也。先生以是言之。其敎之也深而示之也切矣。吾將終身服膺而不忘焉爾。

願文

編輯

釋王寺堂主毗盧遮那左右補處文殊普賢腹藏發願文奉敎撰

編輯

諸佛衆生。本同一心。但迷悟不同爾。故諸佛能以其心。而爲衆生之心。衆生亦可以其心。而爲諸佛之心。億身之化無非濟接於衆生。則諸佛之心非順於衆生歟。一念之善亦可感通於諸佛。則衆生之心非合於諸佛歟。蓋雖人心迷妄之極。苟一念之善萌於中。則一念之妄已除也。一妄之除。卽一眞之現。譬如鑿墻而牖明斯生。鑿地而穴空斯在。明與空非自外至。但去其弊而全體自現爾。但覺性常寂。無去無來。必因人心之感。而後靈應赫然。是人心誠願之所湊。卽佛心之所在也。故或塑或範或雕或繪以成佛身。而歸人心之敬信。則佛之靈變於斯應矣。誠格於此。應現於彼。感通之妙。不疾而速。一心可分千百億佛。千百億佛不出一心。雖以吾心爲佛之心可也。安邊有釋王寺。古鎭兵裨補也。予在潛邸。嘗爲願剎。重新營搆。幸賴天地之佑祖宗之德。化家爲國。以致今日。思欲上福先世。下利群生。畫成三千佛。釋迦三尊,毗盧遮那三尊,地藏菩薩,十府冥王。石造五百羅漢。又今舊造堂主毗盧遮那。獨尊而無左右補處。於是又以木造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尊像。外餙旣嚴。中藏亦謹。爰書願意。實於腹中。惟願先代祖宗先耦神德仙駕。下及法界有情超登淨剎宗親宰輔朝野臣民。共膺福慶。兵塵永息。國祚永康。世世生生。保佑無疆。終覩慈光。證成妙果。惟願大聖照此誠願。以吾今日之心爲心。令我大願具足圓滿。永無窮盡。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田父唁

編輯

陽村子以言逐牛峯之明日。有田父來唁曰。子席門蔭而餙文藝。履班序而敭淸華。馳通衢而騁軌。糜厚祿以肥家有年矣。廊廟未嘗子棄。臺閣疇不子知。聯裾旅進。接軫群戲。飛靑雲而拂翼。奉白日以聸輝。外足以輝閭里。內足以悅庭闈。子之立於朝榮矣。是宜公耳不阿私。實耳不要名。不苟悻悻。不苟營營。則功名可保。誰敢子爭。富貴可守。誰敢子攖。子不是圖而官是侵。乃黨孤纍而失盍簪。欲逭彼之有罪。而不知爲己之累。欲辨彼之不孝。而不恤傷親之心。子之罪大矣。尙賴聖君之仁。賢相之庇。不抵常刑。不投遐裔。於玆是來。幸之至矣。胡不釋然。色若不豫。陽村子起而謝曰。叟之言是矣。敢不承敎。愚有所蘊。亦敢陳告。方今國家。聖賢相逢。任能爵德。群彥奮庸。文弘敎化。武暢威風。明者致其察。達者行其通。材者效力。智者獻忠。峨峨纓冠。謇謇匪躬。卓犖之傑。瑰偉之雄。山林之逸。草野之窮。莫不躍鱗振羽。趨事儳功。迎機應變。背私嚮公。斥逐邪佞。拔去頑兇。讒謟不進。媦疾不容。令修弊革。理道惟豐。而予也材無適用。識不通方。口吶而言不得達志。學淺而文不得成章。濫承殊擢。久廁周行。無能裨益。思有薦揚。唯知好德。而色而康。人有是善。我服其賢。人有是能。我信其良。見一善者不憶其爲惡。觀一能者不料其否臧。施誠相愛。敷布腎腸。況夫人也行己端潔。稟性慈詳。志不諂於媚竈。學已造於升堂。文摛國華。德著民望。未嘗以能而自伐。寧有趨利而自商。一旦被謗。竄逐南荒。鴟嚇其腐。鸞鳳高翔。士有負屈。賢智遁藏。安得不爲國家而惜。爲世道而傷乎。假若斯人潛光岩穴。遁跡草箂。世莫知識。猶當招徠。或拘胥靡。或處倍儓。人所賤惡。猶爲發闔。而況搢紳之秀。縫掖之魁。英聞振於華夏。文章動乎昭回。一國已被其功。一時皆服其才者乎。非我有黨。惟賢是推。非我有私。公道是恢。庶或更思而加察。寧知衆怒而群猜。此愚所以敢叫天陛。而不暇念吾之菑者也。於乎。一夫不獲。阿衡斯惻。議賢議能。周有典則。孔稱錯直則民不服。孟戒進賢有如不得。大哉訓辭。後王之式。雖有百鷙。不如一鶚。如我林立。何補於國。緇衣之歌。白駒之縶。寧絀於時。不負所學。交章請刑。禍在不則。吾君之仁。吾相之德。優示寬恩。郊畿是逐。載欣載奔。維山之谷。維山巖巖。維水曲曲。山高水長。感德何極。維尼維行。維榮維辱。天也非人。我何不懌。田父於是操觚挈榼。相與獻酬。旣醉而作。

策題類

編輯

重試策問

編輯

王若曰。古昔帝王立法定製。必因時宜以隆至治。唐虞三代致治之道。可得聞歟。精一執中。堯舜禹相授心法。建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心法。曰精曰一。其功何異。曰執曰建。其義何同。謂之中則未至乎極。謂之極則似過乎中。二者將安所折衷歟。揖讓征伐。文質損益。事與時異。而同歸乎治。何歟。漢唐以降。迄於宋,元。代各有治。其有合於中道而可述者歟。予以否德。蒞於一國臣民之上。雖無德敎可以及民。庶幾夙夜思致少康。其於帝王之心之道。蓋嘗有志而願學焉。聽政之暇。覽覩經籍。究求厥旨。而未知所以用力之方。動靜雲爲之際。政敎法令之間。豈無過與不及之差者乎。其有過而當損者何事。有不及而當益者又何事歟。今我國家創業未久而法制尙未備。遷都未幾而力役尙未弭。政治之得失。田裡之休戚。可言者多。姑擧其大者言之。銓選欲其精也。而僥倖冒進之未除。考績之法。何以合宜歟。田制欲其正也。而多寡高下之不均。踏驗之事。果能無議歟。賦役不可不均也。隣保之制。號牌之設。何者可行。漕轉不可不急也。海運之謀。陸輸之策。何者可用。衣冠法度。悉遵華制。而獨女服尙仍舊俗。是果不得而盡革者歟。冠昏喪祭。亦可盡從華制歟。凡此數者。施爲之道必有其宜。伊欲使其不戾乎古而不駭於今。其術安在。思與賢俊共圖庶政。親策子大夫於庭。願聞爲治之說。子大夫通經術識治體。有志斯世久矣。其於帝王存心出治之道。當今立法定製之宜。稽諸古訓。酌乎時中。高不務於苟難。志不流於汚淺。各底所蘊。悉著於篇。予將親覽而致用焉。

壬午年會試策問題

編輯

問。自古有國家者。必立制度以興一代之治。然在草創。未遑製作。必待守成而後定。故文武造周。至成王而禮樂大備。漢自高帝以歷文,景。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及至武帝。興太學。改正朔。易服色。協音律。漢家制度於是乎備。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之論者。乃以文,景比擬成,康。而不及武帝。何歟。自是厥後。世道日降。曰唐曰宋。治不古若。禮樂制度。無足議爲也。恭惟我太上王神武應期。肇開邦國。創業垂統。規模宏大。上王承緖。讓於有德。今我主上殿下以聰明冠古之資。精一執中之學。持盈守成。文致太平。禮樂之興。維其時矣。草創因循。以至今日。而禮樂之未備。制度之未定。豈無可言者歟。內而成均五部。外而府州郡縣。皆置師生。講明經術。學校不可謂不興也。然而文廟之建。踰年未成。人材之出。視古不加。何以致敎養之實。而得人材之盛歟。宗廟讌享之有其制。會朝班序之有其儀。禮樂不可謂不備也。然而玄牡之用。未變其禮。是可因而不可革者歟。登歌下管之節。尙襲前朝之律。廟中之樂。其已備乎。文德武德之曲。猶雜女樂之褺。讌享之樂。其已正乎。且此二曲。詠歌太上受命之德。獨可奏之讌享。而不可薦之宗廟歟。何以使廟樂鼎新而音律之皆協。讌樂皆雅而倡優之不雜。以成治世之正音歟。儀章之等已辨。而上下服色之無定。公服可以辨色。而私服難可以有辨歟。禮典之書已成。而節文詳定之無已。將其書未備而然歟。抑奉行者不能推類以通。而必欲更定歟。何以使上下有服而不至於混淆。節文皆具而不輕於變易。以成永世之大典歟。淫祀汰矣。而巫覡之風未殄。何以使人明於義理而不惑於鬼神歟。徭役苜矣。而愁歎之聲未息。何以使民安於生養而不困於賦斂歟。伊欲使沿革合其宜而制度定。情文得其備而禮樂興。神人和而妖誕息。民俗美而頌聲作。致治之盛。比隆成周。以爲萬世無疆之休。必有其道。諸君子講明經濟之學久矣。其悉心以對。以副我殿下求賢圖治之美意。

殿試策問題

編輯

王若曰。大學一書。聖賢所以垂範萬世。修己治人之道備焉。先儒眞氏推衍增益。以成衍義之書。願治之君。志學之士所當參究者也。予以否德。叨居君位。思學治道。期底乂安。聽政之暇。已嘗觀覽。其間節次多有可疑。悉論不能旣其目。姑擧其大者言之耳。大學八條之目。格物致知爲始。治國平天下爲終。是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者也。眞氏之書則於格物之上。先之以帝王爲治之序。次之以帝王爲學之本。然後及於格物致知之要。其下又列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要。而不及於治國平天下之要者。何歟。抑所謂治國平天下者。卽帝王爲治之事。而爲治之道。必先由學而進。故大學先言格致之學。而推之以及於治平之事。眞氏之書則以爲治之序先於爲學之本者。又何歟。且爲學之方。爲治之要。子大夫講明已久。如欲言治國平天下之要。以補眞氏之所未備。其說安在。予自在位以來。夙夜祗勤。勵精圖治。於玆三年。水旱相仍。災變屢興。是予雖觀衍義之書。行有所不逮而然歟。抑政令有所未合而致之歟。子大夫其悉言之。以副予願治之意。

策問題

編輯

問。有志者事竟成。君子之學。在乎立志而已。立志遠大。然後事業可成。古之聖賢。咸由是道。伊尹耕莘。而樂堯舜之道。太公釣渭。以待天下之淸。其志尙之高可想已。故能左右商周。以興至治。吾夫子十五志學。聖人之志。可得而聞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使各言其志。子路則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則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爲之。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則曰。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爲小相焉。夫兵勇民足而禮樂興。爲治之道備矣。孔門諸子其志如此。皆實學也。擧而措之亦若是耳。曾點獨言沂上詠歸之事。夫子與之。何歟。說者謂有堯舜氣像。使點有爲。能興堯舜之治否歟。孟子學孔子者也而曰。士尙志。其所尙者。亦可得而言歟。秦漢以降。寥寥千載。人物渺然。僅有隆中長嘯之夫。河汾講道之士蓋庶幾焉。然或親於其身。以輔昭烈之業。而不免於偏霸。或傳諸其徒。以佐貞觀之治。而不免於慙德。亦不足議也。宋興。眞儒輩出。道學大明。有曰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其言足信歟。諸君子志伊尹之志。學顏子之學。以待於用久矣。其所尙慕者何人。願爲者何事歟。治兵歟。治食歟。興禮樂歟。方今明良相遇。求賢圖治。士君子出而有爲之秋也。將以興堯舜之治。成伊呂之功者何道歟。抑如師旅飢饉。能使有勇而知方者。何以如由。能使足民。且興禮樂。何以如求。宗廟會同。能爲其相。何以如赤。能知聖人之志。髣髴堯舜氣像。何以如點歟。能如昭烈之將而免於偏霸。如貞觀之相而免於慙德。如明道如希文者。亦皆素講而自信之矣。施設之方。緩急之序。盍各言之。願聞其說。

策題

編輯

問。自古有天下國家。而能長治久安者莫三代若也。蓋由禹湯文武皆以聖人之德。創業垂統。克開厥後。宜其子孫傳世之久也。然啓方繼禹。有扈已叛。又不數世。而有羿,浞之禍。及少康旣壯。僅復舊物。自後賢君無聞焉。商之中衰。未有僣竊。其復興也。賢聖之君六七作。夏何中絶之暴。而商多子孫之賢歟。禹湯之德。猶有優劣歟。周自四世之後。王道衰微。諸侯不睦。有得天瑞而僣號者焉。有逼畿甸而問鼎者焉。然而未有代德。猶爲天下共主者垂八百年。其間稱中興者唯宣王爾。夫商以賢君之多而歷年不及於周。周以衰微之久而能多歷年所。何歟。湯武之德。亦有可議者歟。五伯雖不足道。然孔子謂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是其行事猶有彼善於此者也。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功烈可謂盛矣。身沒未斂。五公子爭立。禍亂相尋。天下不復宗齊。晉文之業。不盛於桓。悼公復伯。子孫相繼。主盟中夏幾二百年。是何桓公之正。而其遺澤不及晉文歟。三代以降。歷年之久。惟漢唐爲盛。其所以貽謀永世。亦有可法者否歟。恭惟國家。太上神武而創業。主上文明而守成。治具畢張。庶績咸熙。以逮萬世無疆之基。主上乃於宵旰之暇。孜孜興學。敎育賢才。旁求俊彥。蓋欲貽謀裕後。以爲子孫萬世計也。諸生講明經術。刮摩治道。以待有司之擧久矣。將使我朝聖賢之君多於有商。歷年之久過於宗周。其道安在。請悉陳之。以弘長久之規。

策題

編輯

問。爲治之道必有先務。苟得其本。何難善治。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先儒以謂堯舜之治亦不過此。然則此三言者。誠爲治之本。而所當先務者也。如欲爲敬。若何而用功。如欲爲信。若何而致力歟。成湯之聖敬日躋。文王之緝熙敬止。有可勉強而能之者歟。魏文侯不失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令。亦可足法而示信者歟。節用或失於出納之吝。愛人或陷於姑息之仁。屯膏吝賞。古人所戒。節用之道。何以不至於斯失歟。博施濟衆。聖人猶病。愛人之仁。何以能周而不偏歟。使民以時。用農隙也。然周公三月而營洛以播民和。方叔六月而興師以匡王國。勞民動衆。皆用農月。能使民和而國定。其術安在。先儒又謂孔子之言。特論所存而已。未及爲政也。敢問其所以爲政者又何事歟。有可枚擧而詳言之者歟。本末先後之序。施爲緩急之方。諸君子講之熟矣。其悉陳之。毋泛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