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五十卷)/卷第 40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受者,以是因緣得生天帝釋處。謂天帝釋本為人時,供養父母,及家諸尊長,和顏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於慳悋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慳惜,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會供養,等施一切。」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供養於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麁言兩舌。  調伏慳悋心,  常修真實語,  彼三十三天,  見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離車名摩訶利,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見天帝釋不?」

佛答言:「見。」

離車復問:「世尊!見有鬼似帝釋形以不?」

佛告離車:「我知天帝釋,亦知有鬼似天帝釋,亦知彼帝釋法,受持彼法緣故,得生帝釋處。離車!帝釋本為人時,供養父母,乃至行平等捨。」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供養於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麁言兩舌。  調伏慳悋心,  常修真實語,  彼三十三天,  見行七法者。  咸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佛說此經已,時摩訶利離車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名釋提桓因?」

佛告比丘:「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行於頓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飲食、錢財、穀、帛、華香、嚴具、床臥、燈明,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故,釋提桓因復名富蘭陀羅?」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數數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以是因緣,故名富蘭陀羅。」

比丘復白佛言:「何因、何緣故,復名摩伽婆。」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名摩伽婆故,釋提桓因即以本名,名摩伽婆。」

比丘復白佛言:「何因、何緣復名娑婆婆?」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數以婆詵私衣布施供養。以是因緣故,釋提桓因名娑婆婆。」

比丘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復名憍屍迦?」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為憍屍族姓人。以是因緣故,彼釋提桓因復名憍屍迦。」

比丘問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名舍脂鉢低?」

佛告比丘:「彼阿修羅女名曰舍脂,為天帝釋第一天後,是故帝釋名舍脂鉢低。」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復名千眼?」

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復名千眼。」

比丘白佛:「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復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彼天帝釋於諸三十三天,為王為主。以是因緣故,彼天帝釋名因提利。」

佛告比丘:「然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受持七種受。以是因緣,得天帝釋。何等為七?釋提桓因本為人時,供養父母;乃至等行惠施,是為七種受。以是因緣,為天帝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如上廣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鞞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夜叉鬼,醜陋惡色,在帝釋空座上坐。三十三天見此鬼醜陋惡色,在帝釋空座上坐。見已,咸各瞋恚。諸天如是極瞋恚已,彼鬼如是如是隨瞋恚漸漸端正。

「時,三十三天往詣天帝釋,白帝釋言:『憍屍迦!當知有一異鬼,醜陋惡色,在天王空座上坐,我等諸天見彼鬼醜陋惡色,坐天王座,極生瞋恚,隨彼諸天瞋恚,彼鬼隨漸端正。』釋提桓因告諸三十三天:『彼是瞋恚對治鬼。』

「爾時,天帝釋自往彼鬼所,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三稱名字而言:『仁者!我是釋提桓因。』隨釋提桓因如是恭敬下意,彼鬼如是如是隨漸醜陋,即復不現。

「時,釋提桓因自坐已,而說偈言:

「『人當莫瞋恚,  見瞋莫瞋報,   於惡莫生惡,  當破壞憍慢。   不瞋亦不害,  名住賢聖眾,   惡罪起瞋恚,  堅住如石山。   盛瞋恚能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善御士,  非謂執繩者。』」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歎說不瞋。汝等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讚歎不瞋,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師壇,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爾時,祇桓中有兩比丘諍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其罵詈者,即便改悔懺謝於彼,而彼比丘不受其懺,以不受懺故。時,精舍中眾多比丘共相勸諫,高聲閙亂。

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於人耳,聞祇桓中高聲閙亂。聞已,從禪覺,還精舍,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還至安陀林,坐禪人晝正受,聞精舍中高聲大聲,紛紜閙亂,竟為是誰?」

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諍起,一比丘罵,一者默然。時,罵比丘尋向悔謝,而彼不受。緣不受故,多人勸諫,故致大聲,高聲閙亂。」

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癡之人,人向悔謝,不受其懺,若人懺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有三十三天共諍,說偈教誡言:

「『於他無害心,  瞋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  於瞋以不住。   雖復瞋恚盛,  不發於麁言,   不求彼開節,  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  以義內省察,   不怒亦不害,  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  剛彊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御,  非謂執繩者。』」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復讚歎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行忍辱,讚歎忍者,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天、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語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莫得各各共相殺害,但當論議,理屈者伏。』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言:『設共論議,誰當證知理之通塞?』天帝釋言:『諸天眾中自有智慧明記識者,阿修羅眾亦復自有明記識者。』毘摩質多羅阿修羅言:『可爾。』釋提桓因言:『汝等可先立論,然後我當隨後立論,則不為難。』

「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說偈立論言:

「『我若行忍者,  於事則有闕,   愚癡者當言,  怖畏故行忍。』

「釋提桓因說偈答言:

「『正使愚癡者,  言恐怖故忍,   及其不言者,  於理何所傷。   但自觀其義,  亦觀於他義,   彼我悉獲安,  斯忍為最上。』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復說偈言:

「『若不制愚癡,  愚癡則傷人,   猶如兇惡牛,  捨走逐觸人。   執杖而強制,  怖畏則調伏,   是故堅持杖,  折伏彼愚夫。』

「帝釋復說偈言:

「『我常觀察彼,  制彼愚夫者,   愚者瞋恚盛,  智以靜默伏。   不瞋亦不害,  常與賢聖俱,   惡罪起瞋恚,  堅住如石山。   盛瞋恚能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善御士,  非謂執繩者。』

「爾時,天眾中有天智慧者,阿修羅眾中有阿修羅智慧者,於此偈思惟稱量觀察,作是念:『毘摩質多羅阿修羅所說偈,終竟長夜起於鬪訟戰諍,當知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教人長夜鬪訟戰諍;釋提桓因所說偈,長夜終竟息於鬪訟戰諍,當知天帝釋長夜教人息於鬪訟戰諍,當知帝釋善論得勝。』」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以善論議伏阿修羅。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立於善論,讚歎善論。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當善論,讚歎善論,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天、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語三十三天眾言:『今日諸天與阿修羅軍戰,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擒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繫縛,將還天宮。』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告阿修羅眾:『今日諸天、阿修羅共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當生擒釋提桓因,以五繫縛,將還阿修羅宮。』當其戰時,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

「時,彼諸天捉得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繫縛,將還天宮,縛在帝釋斷法殿前門下。帝釋從此門入出之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縛在門側瞋恚罵詈。

「時,帝釋御者見阿修羅王,身被五縛,在於門側,帝釋出入之時輒瞋恚罵詈。見已即便說偈,白帝釋言:

「『釋今為畏彼,  為力不足耶,   能忍阿修羅,  面前而罵辱。』

「釋即答言:

「『不以畏故忍,  亦非力不足,   何有黠慧人,  而與愚夫對。』

「御者復白言:

「『若但行忍者,  於事則有闕,   愚癡者當言,  畏怖故行忍。   是故當苦治,  以智制愚癡。』

「帝釋答言:

「『我常觀察彼,  制彼愚夫者,   見愚者瞋盛,  智以靜默伏。   非力而為力,  是彼愚癡力,   愚癡違遠法,  於道則無有。   若使有大力,  能忍於劣者,   是則為上忍。  無力何有忍?   於他極罵辱,  大力者能忍,   是則為上忍。  無力何所忍?   於己及他人,  善護大恐怖,   知彼瞋恚盛,  還自守靜默。   於二義俱備,  自利亦利他。   謂言愚夫者,  以不見法故,   愚夫謂勝忍,  重增其惡口,   未知忍彼罵,  於彼常得勝。   於勝己行忍,  是名恐怖忍。   於等者行忍,  是名忍諍忍。   於劣者行忍,  是則為上忍。』」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行忍辱,讚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忍,讚歎於忍,應當學!」

佛說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欲入園觀。時,勅其御者,令嚴駕千馬之車詣於園觀。御者奉勅,即嚴駕千馬之車,往白帝釋:『唯!俱屍迦!嚴駕已竟,唯王知時。』天帝釋即下常勝殿,東向合掌禮佛。爾時,御者見,即心驚毛竪,馬鞭落地。

「時,天帝釋見御者心驚毛竪,馬鞭落地,即說偈言:

「『汝見何憂怖,  馬鞭落於地。』

「御者說偈白帝釋言:

「『見王天帝釋,  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馬鞭落地者。   常見天帝釋,  一切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悉皆恭敬禮,   何處更有尊,  尊於帝釋者。   而今正東向,  合掌修敬禮。』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我實於一切,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王,  三十三天眾,   最為其尊王,  故悉來恭敬,   而復有世間,  隨順等正覺,   名號滿天師,  故我稽首禮。』

「御者復白言:

「『是必世間勝,  故使天王釋,   恭敬而合掌,  東向稽首禮。   我今亦當禮,  天王所禮者。』

「時,天帝釋,舍脂之夫說如是偈,禮佛已,乘千馬車,往詣園觀。」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尚恭敬佛,亦復讚歎恭敬於佛。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恭敬於佛,亦當讚歎恭敬佛者,應當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廣說如上。差別者:「爾時,帝釋下常勝殿,合掌東向敬禮尊法。」乃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廣說。差別者:「爾時,帝釋說偈答御者言:

「『我實為大地,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如是等一切,  悉尊重恭敬,   然復有淨戒,  長夜入正受。   正信而出家,  究竟諸梵行,   故我於彼所,  尊重恭敬禮。   又調伏貪恚,  超越愚癡境,   修學不放逸,  亦恭敬禮彼。   貪欲瞋恚癡,  悉已永不著,   漏盡阿羅漢,  復應敬禮彼。   若復在居家,  奉持於淨戒,   如法修布薩,  亦復應敬禮。』

「御者白帝釋言:

「『是必世間勝,  故天王敬禮,   我亦當如是,  隨天王恭敬。』

「諸比丘!彼天帝釋,舍脂之夫敬禮法、僧,亦復讚歎禮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當如是敬禮法、僧,當復讚歎禮法、僧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欲入園觀,王勅御者,令嚴駕千馬之車。御者受教,即嚴駕已,還白帝釋:『乘已嚴駕,唯王知時。』

「爾時,帝釋從常勝殿來下,周向諸方,合掌恭敬。

「時,彼御者見天帝釋從殿來下,住於中庭,周向諸方,合掌恭敬。見已驚怖,馬鞭落地,而說偈言:

「『諸方唯有人,  臭穢胞胎生,   神處穢死屍,  飢渴常燋然。   何故憍屍迦,  故重於非家?   為我說其義,  飢渴願欲聞。』

「時,天帝釋說偈答言: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遊諸方,  不計其行止。   城邑國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資生具,  一往無欲定。   往則無所求,  唯無為為樂,   言則定善言,  不言則寂定。   諸天阿修羅,  各各共相違,   人間自共諍,  相違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於諸諍無諍,   於一切眾生,  放捨於刀杖。   於財離財色,  不醉亦不荒,   遠離一切惡,  是故敬禮彼。』

「是時,御者復說偈言: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間勝,   故我從今日,  當禮出家人。』

「如是說已,天帝釋敬禮諸方一切僧畢,昇於馬車,遊觀園林。」

佛告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而常恭敬眾僧,亦常讚歎恭敬僧功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當如是恭敬眾僧,亦當讚歎敬僧功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阿修羅王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時,三十三天欲共鬪戰。時,天帝釋聞阿修羅王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來欲共戰。聞已,即告宿毘梨天子言:『阿公知不?阿修羅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欲與三十三天共戰。阿公可勅三十三天興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彼阿修羅共戰。』爾時,宿毘梨天子受帝釋教,還自天宮,慢緩寬縱,不勤方便。

「阿修羅眾已出在道路,帝釋聞已,復告宿毘梨天子:『阿公!阿修羅軍已在道路,阿公可速告令起四種兵與阿修羅戰。』宿毘梨天子受帝釋教已,即復還宮,懈怠寬縱。

「時,阿修羅王軍已垂至,釋提桓因聞阿修羅軍已在近路,復告宿毘梨天子:『阿公知不?阿修羅軍已在近路,阿公!速告諸天起四種兵。』

「時,宿毘梨天子即說偈言:

「『若有不起處,  無為安隱樂,   得如是處者,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隱。』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若有不起處,  無為安隱樂,   若得是處者,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若處無方便,  不起安隱樂,   若得彼處者,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隱。』

「時,天帝釋復說偈答言:

「『若處無方便,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若處不放逸,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當與我是處,  令得安隱樂。』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若處不放逸,  不起安隱樂,   若人得是處,  無作亦無憂。   汝得是處者,  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復說偈言:

「『懶惰無所起,  不知作已作,   行欲悉皆會,  當與我是處。』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懶惰無所起,  得究竟安樂,   汝得彼處者,  亦應將我去。』

「宿毘梨天子復說偈言:

「『無事亦得樂,  無作亦無憂,   若與我是處,  令我得安樂。』

「天帝釋復說偈言:

「『若見若復聞,  眾生無所作,   汝得是處者,  亦應將我去。   汝若畏所作,  不念於有為,   但當速淨除,  涅槃之徑路。』

「時,宿毘梨天子嚴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與阿修羅戰,摧阿修羅眾,諸天得勝,還歸天宮。」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興四種兵,與阿修羅戰,精勤得勝。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常以精勤方便,亦常讚歎精勤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勤精進,讚歎精勤。」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聚落,有諸仙人於聚落邊空閑處住止。

「時,有諸天、阿修羅去聚落不遠,對陣戰鬪。

「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脫去天冠,卻傘蓋,除劍刀,屏寶拂,脫革屣,至彼仙人住處,入於門內,周向看視,不顧眄諸仙人,亦不問訊。看已,還出。

「時,有一仙人遙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入園,看已,還出。見已,語諸仙人言:『此何等人?有不調伏色,不似人形,非威儀法,似田舍兒,非長者子,除去五飾,入於園門,高視觀看,亦不顧眄問訊諸仙人。』有一仙人答言:『此是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除去五飾,觀看而去。』彼仙人言:『此非賢士,不好不善,非賢非法,除去五飾,來入園門,看已,還去,亦不顧眄問訊諸仙人。以是故,當知天眾增長,阿修羅損減。』

「時,釋提桓因除去五飾,入仙人住處,與諸仙人面相問訊慰勞,然後還出。

「復有仙人見天帝釋除去五飾,入於園門,周遍問訊。見已,問諸仙人:『此是何人?入於園林,有調伏色,有可適人色,有威儀色,非田舍兒,似族姓子,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出。』有仙人答言:『此是天帝釋,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去。』彼仙人言:『此是賢士,善好真實威儀法,除去五飾,來入園門,周遍問訊,然後還去,以是當知天眾增長,阿修羅眾損減。』

「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聞仙人稱歎諸天,聞已,瞋恚熾盛。

「時,彼空處仙人聞阿修羅王瞋恚熾盛,往詣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所,而說偈言:

「『仙人故來此,  求乞施無畏,   汝能施無畏,  賜牟尼恩教。』

「毘摩質多羅以偈答言:

「『於汝仙人所,  無有施無畏,   違背阿修羅,  習近帝釋故。   於此諸無畏,  當遺以恐怖。』

「仙人復說偈言:

「『隨行殖種子,  隨類果報生,   來乞於無畏,  遺之以恐怖。   當獲無盡畏,  施畏種子故。』

「時,諸仙人於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面前說呪已,凌虛而逝。

「即於是夜,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心驚三起,眠中聞惡聲言:『釋提桓因興四種兵,與阿修羅戰!』驚覺恐怖,慮戰必敗,退走而還阿修羅宮。

「時,天帝釋敵退得勝已,詣彼空閑仙人住處,禮諸仙人足已,退於西面諸仙人前,東向而坐。

「時,東風起,有異仙人即說偈言:

「『今此諸牟尼,  出家來日久,   腋下流汗臭,  莫順坐風下。   千眼可移坐,  此臭難可堪。』

「時,天帝釋說偈答言:

「『種種眾香華,  結以為華鬘,   今之所聞香,  其香復過是,   寧久聞斯香,  未曾生厭患。』」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恭敬出家人,亦常讚歎出家人,亦常讚歎恭敬之德。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常應恭敬諸梵行者,亦當讚歎恭敬之德。」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天帝釋晨朝來詣佛所,稽首佛足,以帝釋神力,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精舍。

時,釋提桓因說偈問佛言:

「為殺於何等,  而得安隱眠?  為殺於何等,  而得無憂畏?  為殺何等法,  瞿曇所讚歎?」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害兇惡瞋恚,  而得安隱眠,  害兇惡瞋恚,  心得無憂畏。  瞋恚為毒根,  滅彼苦種子,  滅彼苦種子,  而得無憂畏。  彼苦種滅故,  賢聖所稱歎。」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一一一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月八日,四大天王勅遣大臣,案行世間:『為何等人供養父母、沙門、婆羅門,宗親尊重,作諸福德,見今世惡,畏後世罪,行施作福,受持齋戒,於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神變月,受戒布薩?』至十四日,遣太子下,觀察世間:『為何等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至十五日,四大天王自下世間,觀察眾生:『為何等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諸比丘!爾時,世間無有多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者。

「時,四天王即往詣三十三天集法講堂,白天帝釋:『天王當知,今諸世間,無有多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時,三十三天眾聞之不喜,轉相告語:『今世間人,不賢不善,不好不類,無真實行,不供養父母,乃至不受戒布薩。緣斯罪故,諸天眾減,阿修羅眾當漸增廣。』

「諸比丘!爾時,世間若復多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者,四天王至三十三天集法講堂,白天帝釋:『天王當知,今諸世間,多有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時,三十三天心皆歡喜,轉相告語:『今諸世間,賢聖真實如法,多有人民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緣斯福德,阿修羅眾減,諸天眾增廣。』

「時,天帝釋知諸天眾皆歡喜已。即說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變之月,  受持八支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所說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變之月,  受持八支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此非善說。所以者何?彼天帝釋自有貪、恚、癡患,不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故。

「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心善解脫,說此偈言:

「『若人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及神變之月,  受持八支齋。   如我所修行,  彼亦如是修。』

「如是說者,則為善說。所以者何?阿羅漢比丘離貪、恚、癡,已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此偈則為善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疾病困篤,往詣釋提桓因所,語釋提桓因言:『憍屍迦!當知我今疾病困篤,為我療治,令得安隱!』釋提桓因語毘摩質多羅阿修羅言:『汝當授我幻法,我當療治汝病,令得安隱。』毘摩質多羅阿修羅語帝釋言:『我當還問諸阿修羅眾,聽我者,當授帝釋阿修羅幻法。』

「爾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即往至諸阿修羅眾中,語諸阿修羅言:『諸人當知,我今疾病困篤,往詣釋提桓因所,求彼治病。彼語我言:「汝能授我阿修羅幻法者,當治汝病,令得安隱。」我今當往為彼說阿修羅幻法。』

「時,有一詐偽阿修羅語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其彼天帝釋質直好信不虛偽,但語彼言:「天王!此阿修羅幻法,若學者,令人墮地獄,受罪無量百千歲。」彼天帝釋必當息意,不復求學,當言:「汝去!令汝病差,可得安隱!」』

「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復往帝釋所,說偈白言:

「『千眼尊天王,  阿修羅幻術,   皆是虛誑法,  令人墮地獄。   無量百千歲,  受苦無休息。』

「時,天帝釋語毘摩質多羅阿修羅言:『止!止!如是幻術,非我所須,汝且還去,令汝身病寂滅休息,得力安隱!』」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長夜真實,不幻不偽,賢善質直。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不幻不偽,賢善質直,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時,有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有絕妙之容,於晨朝時,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身諸光明,普照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鞞盧闍那阿修羅王說偈白佛:

「人當勤方便,  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  何須復方便。」

時,天帝釋復說偈言:

「若人勤方便,  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  修忍無過上。」

說是偈已,俱白佛言:「世尊!何者善說?」世尊告言:「汝等所說,二說俱善。」

然今汝等復聽我說。

「一切眾生類,  悉皆求己利,  彼彼諸眾生,  各自求所應。  世間諸和合,  及與第一義,  當知世和合,  則為非常法。  若人勤方便,  必令利滿足,  是利滿足已,  修忍無過上。」

爾時,天帝釋及鞞盧闍那子婆稚阿修羅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修行於忍,讚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修行於忍,讚歎於忍!」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白佛言:『世尊!我今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要不反報加惱於彼。」』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聞天帝釋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我不反報加惱於彼。』聞已,執持利劍,逆道而來。

「時,天帝釋遙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執持利劍,逆道而來,即遙告言:『阿修羅!住!縛汝勿動!』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不得動,語帝釋言:『汝今豈不受如是戒:「若佛法住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必不還報。」耶?』天帝釋答言:『我實受如是戒,但汝息住受縛。』阿修羅言:『今且放我!』帝釋答言:『汝若約誓不作亂者,然後放汝。』阿修羅言:『放我當如法作。』帝釋答言:『先如法作,然後放汝!』

「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即說偈言:

「『貪欲之所趣,  及瞋恚所趣,   妄語之所趣,  謗毀賢聖趣。   我若嬈亂者,  趣同彼趣趣。』

「釋提桓因復告言:『放汝令去,隨汝所安。』

「爾時,天帝釋令阿修羅王作約誓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佛前受如是戒:「乃至佛法住世,盡其形壽,有惱我者,我不反報。」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聞我受戒,手執利劍,隨路而來。我遙見已,語言:「阿修羅!住!住!縛汝勿動!」彼阿修羅言:「汝不受戒耶?」我即答言:「我實受戒,且汝今住,縛汝勿動。」彼即求脫,我告彼言:「若作約誓不作亂者,當令汝脫。」阿修羅言:「且當放我,當說約誓。」我即告言:「先說約誓,然後放汝。」彼即說偈,作約誓言:

「『貪欲之所趣,  及瞋恚所趣,   妄語之所趣,  謗毀賢聖趣,   我若作嬈亂,  趣同彼趣趣。』

「『如是。世尊!我要彼阿修羅王令說約誓,為是法不?彼阿修羅復為嬈亂不?』

「佛告天帝釋:『善哉!善哉!汝要彼約誓,如法不違,彼亦不復敢作嬈亂。』爾時,天帝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天帝釋於三十三天為自在王,不為嬈亂,亦常讚歎不嬈亂法。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不嬈亂,亦當讚歎不擾亂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