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 200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作者:周伯華 |
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2005年1月27日在湖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查,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全省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緊密結合湖南實際,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經濟社會保持協調發展,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邁上新的台階。全年完成生產總值56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7.4%、16.2%和10.2%;實現財政總收入608億元,增長28.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16.5億元,增長26.4%。
———宏觀調控成效明顯,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着力解決經濟運行中不健康、不穩定的因素。嚴格保護耕地,全省共撤銷開發區129個,核減幅度57%;核減規劃面積88.5萬畝,削減48%;劃定了基本農田5040萬畝,連續5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嚴格控制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能耗行業的投資,增幅分別比上年回落171.8、55和676.6個百分點。加強煤電油運的生產供應和協調,緩解了緊張狀況。加強市場價格監管,物價保持基本平穩,居民消費價格上漲5.1%。加強金融調控、監管和信貸管理,促進了金融業的穩定發展,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355.1億元,比年初新增552.5億元,保證了重點信貸投入。
———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各級狠抓中央1號文件的宣傳落實,農業投入進一步加大,全省支農支出72.3億元,增長28.2%。糧食種植面積7604萬畝,總產量562.1億斤,比上年增加73.5億斤。農村稅費改革成效顯著,落實國家「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全省農民共減負增收28.2億元。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優質稻米、柑橘等十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全面啟動,初步形成了糧油棉麻、肉奶水產、果蔬茶、竹木林紙、煙草等五條產業鏈,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萬多家,其中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116家,帶動農戶490多萬戶。勞務經濟加快發展,全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新增92.4萬人,勞務總收入600.6億元,增加61億元。
———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強勢增長,全省規模工業完成增加值1198.1億元,增長24.1%;電子信息、新材料、裝備製造、鋼鐵有色、捲菸食品等十大優勢產業完成增加值912億元,占規模工業的76.1%。十大標誌性工程企業完成增加值391.2億元,增長28.8%。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強勁,實現增加值增長27.9%。技改投入完成431.8億元,增長43.1%。華菱鋼鐵、泰格林紙、長豐汽車、HEG玻殼和衡陽特變電工等技改項目陸續投產。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新增私營企業1.2萬戶,新增註冊資本376.8億元,實現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達46.2%。一點一線地區已成為全省經濟快速增長帶,實現GDP3420.9億元,增長13.1%;長株潭的龍頭作用顯現,實現GDP增長14%。湘西開發力度加大,出台的政策措施已見成效,產業項目開工率達76%。縣域經濟活力明顯增強。消費需求旺盛,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9.8億元,增長14%。旅遊業實現總收入370.7億元,增長26.1%。
———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順利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省屬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啟動,市縣國有大中型企業全部實行公司制改造,其中82%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要素市場改革進一步深化,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和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取得新的成效。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多元化投資主體初步形成,全省非國有投資完成1134.5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7.3%。財政改革深化,非稅收入管理進一步規範,國庫集中支付範圍擴大,政府採購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金融、稅收、保險以及行政審批制度等改革取得新的進展。糧食收購市場放開,政府對糧食生產與供應的宏觀調控加強。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54.4億美元,其中出口31億美元,增長44.3%。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舉辦「湘洽會」等重大招商活動,「深洽會」履約率為7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4.2億美元,增長39.3%;引進省外境內資金510.5億元,增長52.2%。
———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城鄉面貌發生新的變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81.3億元,增長27.3%。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林牧漁業、衛生、環保、公共設施等建設投資,分別增長20.8%、68.2%、102.3%和139.7%。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48個在建項目共完成投資423億元。常張、邵懷、懷新、常吉高速公路及株洲航電樞紐、常德至鯰魚口航道工程進展順利;耒陽電廠二期及鳳灘、碗米坡機組投產發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省市政建設投資達136億元,增長9.9%;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鎮化率達35.5%。農村「六小工程」建設繼續推進,185萬畝退耕還林任務全面完成。全省新增裝機容量147.2萬千瓦、二級以上公路231公里、自來水日供水能力25萬噸、污水日集中處理能力55.3萬噸,城市道路新擴建127公里。
———八件實事圓滿完成,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省上下集中力量為民辦實事,至年底,縣鄉公路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城鄉環境改善以及農村沼氣、人畜飲水解困、「五保戶」集中供養等46項考核項目全部通過驗收,對全省人民的承諾如期兌現。就業和再就業進一步加強,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6.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9.8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8.9萬人。「兩個確保」和低保工作成效顯著,共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92.3億元、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3.5億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0.5億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8元,分別實際增長7.9%和8%。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全省投入扶貧專項資金12.3億元,共有21.2萬貧困人口解決溫飽或越過低收入線。全面實施農村特困戶生活補助,受災群眾和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科技教育穩步發展,其它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科技的經濟功能和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電力機車、工程機械、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普工作力度加大。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兩基」工作在鞏固中提高,農村教育「一費制」收費辦法全面試行,普通高校布局優化、招生規模繼續擴大,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民辦教育在規範中壯大。初步建立了全省家庭困難學生救助體系,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各項政策得到落實。群眾文化活動普遍開展,民族優秀文化進一步發揚,文化市場管理得到加強。社會科學、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事業有新的進步。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和體育產業步伐加快,全民健身網絡體系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進一步健全,霍亂、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成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基本建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較好成績,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09‰。礦產資源管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明顯加大,森林覆蓋率達到54.32%,以湘江流域為重點的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民族、宗教、對台、信訪、工商、外事、僑務、海關、商檢、貿促、參事、文史、檔案、審計、統計、氣象、地震、人防、老齡等各項事業和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工會、共青團、婦聯和殘聯、紅十字會等作用進一步發揮。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社會保持基本穩定。全省深入開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教育,廣泛宣傳先進典型,弘揚了社會正氣和時代精神。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建立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堅持「掃黃打非」,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專項治理網站、網吧成效明顯。開展「改陋習,樹新風」和「打造誠信湖南」等文明創建活動,促進了城鄉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質的提高。
各級政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認真執行其決議、決定。積極支持政協和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接受其民主監督。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995件、省政協委員提案698件,辦復率為100%。依法行政取得新的成效,全年共提請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草案、省政府規章19件。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清理審核行政審批項目1835項,保留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883項;廢止省本級涉及行政許可的政府規章、規範性文件以及省直部門文件214件;修改了部分省政府規章。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入開展,社區建設和村(居)民自治穩步推進,民間組織管理加強。妥善解決難點熱點問題,認真處理徵地拆遷、國企改革等方面的來信來訪,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質量監督和安全生產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廉政建設不斷推進,反腐敗鬥爭力度加大,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全面開展創建「平安湖南」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危害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打擊黑惡勢力,打擊職務犯罪和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犯罪,維護了社會穩定。
駐湘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認真做好軍事鬥爭準備,積極適應軍事變革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駐湘部隊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在抗洪搶險、扶貧幫困、維護穩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各位代表,2004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省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結果;是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堅定不移地推進「三化」進程的結果;是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全省各條戰線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駐湘部隊、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向支持湖南建設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向所有關心湖南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不快,二產業比重低;農民增收基礎不牢固,縣鄉財政困難;煤電油運和資源瓶頸制約突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社會穩定、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存在一些隱患;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政府職能需要進一步轉變,工作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二、2005年工作的主要目標和指導原則
今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環境總體趨好,全國各地競相加快發展,我省經濟自主增長活力增強,具備加快發展的環境和基礎。我們必須冷靜分析和正確面對新的形勢,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以及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等有利於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積極拓展發展空間,更好地營造發展環境,變壓力為動力,變動力為發展,實現全省人民思進求富的強烈願望。
全省各級政府各個部門一定要深刻認識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要體現在加快發展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核心仍然是發展;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要的是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最終要落實到加快發展上;貫徹中央的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及時消除經濟運行過程中不健康、不穩定的因素,最終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要贏得群眾的擁護,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關鍵還在於加快發展。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進一步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着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財政總收入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新增城鎮就業5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按照總體要求和主要預期目標,必須做到「四個堅定不移」:
一是堅定不移地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遲疑地去改。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堅持科教興湘、人才強省戰略,努力實現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
二是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正確把握中央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重點,認真落實國家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正確處理貫徹宏觀調控政策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關係,切實把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與加快全省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把服從宏觀調控大局與造福一方的責任統一起來。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着力優化投資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強經濟運行協調,注重在調控中加快發展步伐,在發展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轉變增長方式中提高質量和效益。
三是堅定不移地推進「三化」進程特別是工業化進程。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突出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集中力量培育產業集群,構建優勢產業鏈,壯大核心企業,努力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的產業格局。
四是堅定不移地加快改革開放。繼續推進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消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進一步推進開放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緊緊抓住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機遇,認真實施CEPA,積極參與泛珠三角等區域經濟合作,有效利用外部各種有利因素,以開放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
三、大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全社會都要進一步關心和支持農業,各項支農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弱,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千方百計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產業,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認真落實國家「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從今年起全省免徵農業稅。嚴格糧食生產市州縣長負責制,嚴格保護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進一步落實糧食增產措施,挖掘糧食生產潛力;推廣超級稻、優質稻種植,提高糧食單產和質量;優化糧食區域布局,抓好糧食主產縣建設,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總產。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組織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運用「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繼續抓好糧油棉麻、肉奶水產、果蔬茶、竹木林紙和煙草五大產業鏈,集中力量建設優質農副產品基地、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創建農產品加工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從今年開始,全省重點支持10個年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30個10億元以上、100個億元以上的優質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進村入戶,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因地制宜發展名牌、特色農產品和生態農業。抓好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檢測認證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購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等,暢通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
抓好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湖區兩水夾堤堤段治理、重點防洪工程建設、山丘區病險水庫除險保安、大中型灌區的完善配套、小型農田水利和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大辦引資水利、民營水利,提高農業防澇抗旱能力。繼續退耕還林,力爭新增退耕還林和造林面積277萬畝。加強鄉村道路、人畜飲水、電網改造、小水電和沼氣等工程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加強水文、氣象等預測預報現代化建設,提高防災減災和安全保障預警能力。因地制宜發展避災農業,在自然災害多發區重點發展抗災能力強、受災影響小和投入產出高的農業項目。
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認真清理和取消對農民工的各種限制性規定,落實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促進農民跨地區轉移和進城務工、經商及創業。整合各種培訓資源,積極開展委託、定向等培訓,強化農民的職業技能,提高技術工比重,改善農村勞動力輸出結構。規範和扶持勞務中介組織,加強勞務信息服務,建設勞務基地,創立勞務品牌,多種形式擴大勞務輸出。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拓寬農村就業空間,積極引導有資金、有技術的農民工回鄉自主創業。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繼續抓好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等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化解鄉村債務的辦法和機制,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動員和組織農民對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設施投工投勞,通過國家財政直接補助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獎勵。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擴大農業投入來源,加大財政支農力度,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業。繼續抓好農村全面小康示範村建設。
(二)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着力優化經濟結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充分發揮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倍增和催化作用,全力推進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提高企業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增強工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抓好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加快以信息產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速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融合,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重點支持標誌性工程企業和優勢企業的改擴項目建設。
着力培育產業集群。今年以至「十一五」期間,全省着力抓好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裝備製造、鋼鐵有色、捲菸加工、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築材料、林紙等十大優勢產業,力爭今年十大優勢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工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引導和支持企業向園區聚集,把工業園區辦成產業聚集區。以具有發展優勢和潛力的產業為重點,擴大產品覆蓋面,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形成上下游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產業鏈。以知名品牌、知名企業為龍頭,集中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技術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儘快實現產權多元化、機制市場化和輔業社會化,使之成為國際國內技術、管理、效益、規模一流的大企業集團。從今年開始,全省重點支持一批銷售收入過300億、200億、100億和5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進入優勢產業鏈,建立健全服務體系,認真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
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能源、資源,做到從節約資源中求發展,從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循環經濟中求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堅決遏制生產能力過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嚴重的行業和產品的低水平擴張,發展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節能、節水,堅決實行高能耗、高物耗設備和產品淘汰制度,重點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紙等行業節能、節水的技術改造,實現低代價增長。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規劃和管理,嚴格限制一般性開採,嚴禁亂采濫挖,着力發展深加工、精加工,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充分利用價格調節機制和政策導向,促進循環利用各種資源,實現資源可持續消費和利用。
(三)繼續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互動發展
加快培育長株潭為龍頭的核心增長極。按照做強一點,壯大一線,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要求,繼續加大一點一線地區的政策、資金、項目扶持力度。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大力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揮其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較好、擴散集聚能力強的作用,突出抓好產業整合和產業集群式發展。抓好長株潭城市基礎設施和世行貸款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長株潭城市群的綜合功能。堅持城市建設、產業發展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推進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
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切實落實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擴大縣(市)的經濟決策權、事務統籌權和社會管理權。注重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特色經濟和民營經濟,注重在資源整合中培育特色,在科技進步中提升特色,注重選擇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和項目,提高鄉鎮企業素質,培育支柱產業。堅持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主體來抓,擴大資產規模,提升發展素質。突出縣城和中心城鎮對縣域經濟的帶動輻射作用,堅持產業興鎮,完善基礎設施,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城鎮體系。
進一步加大湘西地區開發力度。加緊實施湘西地區開發總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確保湘西開發各項優惠政策落實到位。進一步加快湘西地區城鎮建設步伐,增強城鎮的產業支撐能力。突出抓好湖南西部藥谷、鳳凰旅遊開發等168個產業項目,加快建設常吉高速、懷化托口水電站等319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着力落實銀企洽談會362個簽約項目。以湘西自治州為扶貧攻堅主戰場,統籌財政、扶貧、以工代賑、退耕還林等資金,着力推進扶貧進村入戶,加快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建設,改善「老、少、邊、窮、庫」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
(四)堅持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加快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堅持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與優化要素配置相結合,加大資源、資本和資產整合的力度,推進國有資產向優勢產業和領域集中。堅持以產權多元化為核心,以提高國有資產配置效率為目的,推進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轉制,推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堅持發展壯大一批、轉制搞活一批、關閉破產一批,重點對500多戶省屬國有企業分步實施改革。堅持推進企業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加快剝離企業自辦的中小學、醫療、公安和其它服務機構。多渠道籌措改革成本,妥善處理改革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堅持國有資產監管的改革方向,重點加強全過程監管國有資本營運,建立健全國有資產業績考核、獎懲等經營責任制度,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法規,明確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的權限和範圍,鼓勵非公有資本投向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行業和領域。鼓勵非公有制企業收購、兼併或參股國有、集體企業。進一步完善政策、法制和市場環境,使非公有制企業與公有制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推動非公有制企業機制、技術和管理創新,發展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企業,支持有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做大做強。
積極推進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等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稅收體制,依法加強征管。全面規範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加大省財政對縣鄉的轉移支付力度,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財政資源,重點壓縮行政基建、節會活動和一般性支出;增加支農、科教文衛、社會保障和財源建設投入;加大向「三農」、困難群體、縣鄉和貧困地區傾斜的力度。優化信貸結構,確保信貸投放正常合理增長。支持國有商業銀行深化改革,完善中小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充分發揮其支持「三農」和中小企業的作用。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大力整治信用環境。堅持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切實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融資方式多樣化,增強企業的自主投資能力。改革完善投資方式,多途徑引導和利用社會資金。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健全政府投資和項目法人監督機制。加強政府對投資的引導,強化對競爭性行業投資的監管,強化對重點建設項目的稽查。
健全和完善市場體系。按照完善土地市場、嚴格土地管理、加強用地調控的要求,改革土地開發模式,加強二級市場監管,確保公開、公正、公平交易。規範發展資本市場,提高企業融資能力。大力提升技術產權市場的層次和水平,推進技術產品的商品化、產業化。建立完善城鄉統一的人才和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信息網絡,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加快培育和發展各類獨立公正、規範運作的市場中介組織。完善市場監管體系,規範和優化市場秩序,營造公平交易、正當競爭、誠信為本的市場環境。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善招商引資的環境,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採取委託、代理、網上等多種招商形式,充分發揮民間商會、行業協會和諮詢機構的作用,推進和組織以企業為主體的招商活動,抓好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提高招商引資的有效性。以重點地區、園區、產業和企業作為招商主陣地,依託資源和產業基礎擴大招商,由單個項目招商轉變為整個產業或行業招商。以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為依託,引導鼓勵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環保產業、基礎設施和優質的國有資產項目。重視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把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加工製造環節和研發機構吸引來湘,用擴大開放做大增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注重引進資本與引進人才、引進先進管理經驗相結合,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和質量。
促進和擴大對外貿易。堅持「科技興貿」,扶持、保護和發展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出口品牌,提高機電產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商品檔次和附加值。深度開發出口市場,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完善出口退稅機制。認真做好貿易壁壘應對工作,建立健全產業損害和風險預警體系。把擴大出口與優化進口結合起來,積極引進國外高新技術、先進裝備和省內短缺資源,擴大有效進口。積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建立加工基地,開發境外資源,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
(五)優化投資結構和擴大消費需求,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後勁
加強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集中力量抓好市場前景好、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建設項目,尤其是要集中抓好十大優勢產業集群的重大項目建設。落實重大項目建設責任,改善施工環境,強化工程監管,保證進度和質量。堅持以項目為載體,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積極爭取國債投入和信貸投入,引導民間投資;注重以資產重組、產權轉讓、投資參股等多種方式引入資金和項目,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50億元。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加快交通、能源、城建、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加快建設常張、邵懷、醴潭、常吉、長潭西線等高速公路,積極抓好衡炎、邵永、衡邵等高速公路,以及武廣鐵路客運專線、洛湛鐵路永州南段的開工建設,改造提升長沙黃花機場,建成常德至鯰魚口千噸級航道。能源,加快長沙西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電網建設進度;力爭石門、華能岳陽電廠各一台機組投產,加快金竹山、湘潭等電廠擴建項目進度,爭取益陽電廠二期、長沙電廠、鯉魚江B廠等項目開工,做好衡陽電廠、株洲B廠等項目前期工作,支持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城建,重點抓好長沙二環線、衡陽和株洲快速環道及市州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等項目建設。信息,加快高速寬帶、多媒體、智能化網絡平台建設。
提升服務業的素質和水平。在加快改造提升商貿等傳統服務業的同時,着力發展為工業製造業、農業產業化配套的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和其它新興流通業態,在長株潭等中心城市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和引進一批大的物流企業。適應消費升級和多樣化需求,拓寬信息、社區、會展等服務領域,大力發展銀行、證券、保險業,提升法律、會計等中介組織的服務水平。培育壯大影視、出版、娛樂等文化產業。整合旅遊資源,打造以長沙為中心、張家界為龍頭,建設韶山、南嶽、炎陵、岳陽樓等8條旅遊精品線路,大力發展與旅遊業密切相關的服務業,延伸旅遊產業鏈條,壯大旅遊產業規模。
促進和擴大消費。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努力培育和擴大消費熱點,引導居民擴大住房、教育、電信、保健、汽車等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轉變消費觀念,完善信貸政策,大力發展信用消費。進一步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改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條件,優化農村消費環境,挖掘農民消費潛力;加強農村市場流通設施建設,拓寬消費品進入農村的渠道。進一步依法整治消費市場,繼續推進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堅決打擊製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四、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努力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努力提高幼兒入園率。鞏固「兩基」成果,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發展完善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以就業為導向的中、高等職業教育,加強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進一步加強「211工程」建設,切實加強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建設。積極引導依法發展民辦教育。努力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和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加快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特別是湘西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嚴格規範各類學校招生和收費,完善家庭困難學生的救助體系,進一步落實國家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各項政策。
強化科技創新和推廣。加大十大優勢產業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力度,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提高基層科技能力,創新農村實用技術推廣機制,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優質種苗、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生物技術等產業化科技項目。深化省屬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加強國際國內科技合作。確立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支持大中型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技術合作。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大力加強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技素養。
加強多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培養、引進、用好和穩定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實施「新世紀121人才工程」和「芙蓉學者計劃」,培養和引進一批傑出科技專家、學科帶頭人、專業梯隊後備人才,加強兩院院士後備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創新團隊和群體。造就一批懂經營善管理、有創新精神的產業領頭人物和優秀企業家。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注重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推進人才流動,多途徑吸引留學人才和外國專家來湘工作、創業。建立健全人才激勵、競爭和保護機制,營造有利於各類人才幹事業、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
加強公共衛生和文化體育事業建設。以公共衛生和農村衛生防治體系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全面建成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完成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切實做好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穩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整合城鎮醫療衛生資源,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基層基礎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控制人口出生性別比失衡。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和基層文化建設,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保護利用歷史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推動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積極備戰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爭取好成績。
(二)堅持以人為本,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全省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着眼於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努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堅持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充分發揮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就業的作用。引導全社會加快轉變就業觀念,提倡和鼓勵彈性就業、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的扶持政策,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街道、社區的作用,大力開展再就業援助。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的就業工作。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兩個確保」,繼續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妥善解決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強化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力度,提高保費征繳率。提高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高度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抓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嚴格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好各種資源,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抓好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防護林體系、生態公益林等生態建設,建設完善的區域性生態保護機制。進一步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強化環境執法,集中力量抓好以湘江為重點的區域、流域污染防治。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推動企業達標排放。
繼續堅持為民辦實事。強化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辦好人民群眾最需要辦的事。今年全省要在關係群眾衣食住行、就學、就業、就醫、社會保障等方面,繼續組織實施八件讓群眾看得見、摸得着、得實惠的實事。
一是積極擴大城鄉就業。城鎮新增就業5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0萬人,其中大齡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7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增加70萬人。
二是繼續抓好農村公路通達和洞庭湖區暢通工程建設。新建與改造縣及縣鄉公路150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300公里。洞庭湖區橋梁建成1座,開工建設2座。
三是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新增參保人數50萬人,失業保險新增參保人數20萬人,醫療保險新增參保人數25萬人。財政「低保」資金增長15%。
四是加快農村沼氣池建設。新建農村沼氣池12萬口。
五是抓緊農村中小學校危房改造。改造農村中小學校危房面積192.6萬平方米。
六是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建、改造600所鄉鎮衛生院。全面推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七是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建成區綠地率分別達到40%、37%和27%,新建城鎮經濟適用房100萬平方米。
八是進一步做好農村「五保戶」供養工作。擴、改、建鄉鎮敬老院300所,新增集中供養「五保戶」1萬人。
(三)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高全民道德素質和水平。廣泛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互聯網管理,淨化網絡環境。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堅持「掃黃打非」。
就湖南而言,農業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的步履艱難。「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們,影響着發展。農業沒有形成真正強勢的產業支柱,沒有形成真正優勢的品牌產品,難以走出低質低效的陰影,農民也無法從有限的土地中獲取更多的收入。整個農村經濟負重而行,活力不強,缺乏發展的興奮點。面對這種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發展,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關鍵」來抓。我們要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決策上來,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迎接新的挑戰,創造新的輝煌,在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安天下、穩民心」,對農業這個基礎產業,在我國歷來看得很重。但它又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央連續兩年推出「一號文件」,體現了對農業的重視,對農村的厚愛,對農民的關懷。中央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戰略決策,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業發展的客觀實際,是應對挑戰的重大舉措,也是一件深得人心、深得民意的事情。它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城鄉統籌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在中國,沒有農業的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裕,沒有農村的小康,我們就不能輕言全面小康。只有農業發展壯大起來了,中國才能真正走向富強。更何況,在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今天,從農業提取積累轉向工業反哺農業、財政反哺農業,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理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農業是個弱質產業,受四時季節和災害的影響很大,農業發展問題說到底是個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的問題。我們必須樹立全局觀念,把發展農業、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支農力度,多給農業一些支持,多給農村一些傾斜,多給農民一些實惠。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讓農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得起風浪,步入發展的新水平、新境界。
湖南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面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機遇和新挑戰,我們要有正確的分析,要有充分的準備,要有應對的策略。這些年,省委、省政府對「三農」問題,是極端重視的。特別是「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三化」進程的推進,8件實事的實施,三湘農村發生了新變化,農民種糧有了積極性,農業發展有了新的起色。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不能陶醉在「農業大省」的光環里,沾沾自喜,也不能妄自菲薄,坐失良機。必須從實際出發,發揮湖南自身的優勢,積極主動地去面對現實,迎接挑戰。湖南是魚米之鄉,蘊含着十分豐富的資源,糧、豬、油幾大農產品,總量均居全國前列。我們要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把這些傳統的拳頭產品做大做強,創造特色,打響品牌,發揮出應有的效應。我們還要十分注意針對「北澇南旱」的省情,在洞庭湖治理卓有成效的同時,加大對山丘區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使農業的基礎更加穩定,更加鞏固。我們抗擊市場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增強了,農業就會走得更好,必將迎來一個又一個豐收的年景。
湘江北去,洞庭浩蕩。在萬里神州涌動的興農熱潮中,讓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去擁抱湖南農業的美好春天!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