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略/卷三
東觀漢記
编辑《東觀漢記》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記注至靈帝。長水校尉劉珍等撰。按︰《後漢書‧文苑傳》︰「劉珍字秋卿。永初中,鄧太后詔使典校書劉騊駼、馬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永寧元年,太后又詔珍與騊駼作建武已來名臣傳。」「李尤字伯仁。安帝時,爲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俱撰《漢記》。」又按︰《顯宗起居注》,明德皇后自譔。漢之后宮好文通史有如此者。其後有《後漢記》一百卷,晉散騎常侍薛瑩所撰,當本諸此。永元十三年正月丁丑,和帝幸東觀,覽書林,閱篇籍,博選藝術之士充其官。《洛陽宮殿名》曰︰「南宮有東觀。」永初中,學者稱東觀爲左氏藏室,道家蓬萊山太僕鄧康竇章入觀,靈帝詔圖高武象於東觀。
入東觀人
编辑劉珍 劉騊駼 馬融 蔡邕 張衡 曹褒 黃香 李尤 楊彪 馬日磾 盧植
劉知幾曰︰「後漢東觀大集羣儒,而著述無主,條章靡立。伯度譏其不實,公理以爲可焚,張、蔡二子紏之於當代,傅、范二家嗤之於後葉。」
漢記中鄧禹傳
编辑序曰:賢駿思聖主,風雲從龍武,自然之應也。鄧禹以弱冠睹廢興之兆,嬴糧筴馬,以追世祖,遂信竹帛之願,建社稷之謀,襲蕭何之爵位,可謂材難矣。受命之初,躬率六師。中興治定,勒號泰山。聖上繼體,立師傅,位三公,功德之極,而禹兼之。《易》稱「利見大人」,《詩》有「自求多福」,其禹之謂與?
漢記中吳漢傳
编辑序曰:自古異代之忠,其詳不可得聞也。已近觀大漢高祖、世祖受命之會,建功垂名之忠,察其屈伸,固非鄉舉里選所能拔也。吳漢起鄉亭,由逆旅假階韓鴻,發筴彭寵,然後遇乎聖王,把旄杖鉞,佐平諸夏,東征海嵎,北臨塞漠,西踰隴山,南平巴、蜀,遂斬公孫述、延岑、劉永、董憲之首,斯其跨制州域,竊號帝王,章章可數者。熛起糜沸之徒,其所洒掃衆矣。天下旣定,將帥論功,吳公爲大。覽其戰剋行事,無知名,無勇功,令合於孫、吳。何者?建武之行師,計出於主心,勝決廟堂,將帥咸承璽書,倚威靈,以治剋亂,以智取愚,其勢然也。及漢持盈守位,勞謙小心,懼以終始,勒功帝佐,同名上古,盛矣哉!
- 右劉知幾大譏《漢記》述前人之言以爲可焚、可嗤。其對蕭至忠有曰︰「古之國史皆出一家,未嘗籍功于衆。惟後漢東觀集羣儒纂述,人人自爲政、駿。其言盡之矣。」今姑錄二序于前。夫張衡、蔡邕豈不以辭筆自騁,而所序者如此,是可與班、馬抗歟!
歷代春秋
编辑《戰國春秋》〈二十卷。〉
趙曄《吳越春秋》〈十二卷。又有楊方《吳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吳越春秋傳》十卷。〉
陸賈《楚漢春秋》〈九卷。〉
司馬彪《九州春秋》〈十卷。記漢末事。又有《九州春秋抄》一卷,劉孝標注。〉
袁曄《獻帝春秋》〈十卷。〉
孔衍《漢春秋》〈十卷。〉
孔衍《後漢春秋》〈六卷。〉
孔舒元《漢魏春秋》〈九卷。〉
孫盛《魏氏春秋》〈二十卷。又有《魏楊秋異同》八卷,陳壽譔。〉
員半千《三國春秋》〈三十卷。〉
崔良輔《三國春秋》〈卷亡。深州安平人。日用從子,居白鹿山,門人謚曰貞文。〉
習鑿齒《漢晉陽秋》〈四十七。晉滎陽太守,字彥威,襄陽人。博學洽聞,以文筆著。〉
孫盛《晉陽秋》〈三十二卷。訖哀帝。盛著《魏氏春秋》、《晉陽秋》,詞直而理正,咸稱良史焉。字安國,太原人。〉
檀道鸞《續晉陽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
王韶之《晉陽秋》〈韶之,琅耶臨沂人也。私譔《晉陽秋》成,時人謂之宜居史職。卽除著作郎,使續後事,訖義熙九年。善叙事,辭論可觀,爲後世佳史。〉
杜延篤《晉春秋略》〈二十卷。唐人。〉
王琰《宋春秋》〈二十卷。梁吳興令。〉
鮑衡卿《宋春秋》〈二十卷。〉
吳均《齊春秋》〈三卷。〉
臧嚴《栖鳳春秋》〈五卷。〉
吳兢《唐春秋》〈三十卷。〉
韋述《唐春秋》〈三十卷。〉
陸長源《唐春秋》〈六十卷。〉
尹洙《五代春秋》〈二卷。〉
崔鴻《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十卷。魏人。〉
《十六國春秋略》〈二卷。〉
蕭方《三十國春秋》〈三十卷。漢中元建安,訖晉元熙,凡一百五十六年。以晉爲主,包吳孫、劉元海等三十國事。又有《三十國春秋鈔》二卷。〉
包胥《河洛春秋》
武敏之《三十國春秋》〈一百卷。〉
太史公作《史記》,最采《楚漢春秋》,意其論著瓌傑弘演,必有以合乎軌轍者。今得《楚漢春秋》讀之,不見其奇。試以一二言之。其一曰︰「沛公閉函谷關,無內項王。項王大將亞父至關,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即令家發薪策,欲燒關,關門乃開。」其一曰︰「項王在鴻門,亞父諫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氣衝天,五色相糾,或似雲,或似龍,或似人,此非人臣之象也。不若殺之。」其一曰︰「上南攻宛,匿其旌旗,人銜枚,馬束舌,雞未鳴,圍宛城三匝。」其一曰︰「上過陳留,酈生求見,使者入通。方洗足,問:『如何人?』曰:『狀類大儒。』上曰:『吾方以天下爲事,未暇見大儒也。』使者出告。酈生瞋目按劍入言︰『高陽酒徒,非儒也。』」《楚漢春秋》所載僅如此,太史公所采,亦以漢初之事未有記載,故有取於此乎?至習鑿齒、孫盛、檀道鸞作魏、晉《春秋》,意義閎達,辭采清雋,斯亦一代之奇著。桓溫見盛《春秋》,怒謂盛子曰︰「枋頭盛爲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其子遽拜請刪定。諸子號泣謂爲百口計,盛怒,不許。諸子自改定之,盛乃書兩本寄於慕容雋。泰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殆於遼東得之,以相參校,多有不同。時溫旣覬覦非望,鑿齒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起光武,終於晉愍帝。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爲正,魏武雖受漢禪,尚爲篡逆。文帝平蜀,乃漢亡而晉始興焉。二子之作嚴且正矣,善乎唐史臣之言曰︰「丘明旣歿,班、馬迭興。自斯以降,分明競爽。」此之謂乎?陽秋者,避晉太后家諱,故曰陽秋。
歷代紀
编辑荀悅漢紀〈 三十卷後漢獻帝好典籍常以 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
左氏傳體爲漢紀二十篇辭約事詳論 辦多美其序云立典有五志焉一曰達 道義二曰法章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
功勳五曰表賢能於是天人之際事物 之宜粲然顯著罔不備矣漢四百有六 載撥亂反正統武興文永惟祖宗之洪 業思光啓乎萬嗣聖上穆然惟文之恤 瞻前頋後是紹是繼闡崇大猷命立國 典於是綴叙舊書以述漢紀中興以前 明主賢臣得失之執亦足以觀矣荀悅傳 應劭注荀悅漢紀三十卷唐李大亮爲 涼州都督表諌求鷹太宗報書賜荀悅 漢紀曰悅論議深博極 爲政之體公其繹味之 〉
袁宏後漢紀〈 三十卷字彦伯自吏部郎爲 東陽太守有逸才文章绝美 〉
張璠後漢紀〈 三十卷 〉
劉艾漢靈獻二帝紀〈 六卷 〉
環濟吳紀〈 十卷晉太 學博士〉
陸機晋紀〈 四卷字士衡晋平原内史天才 秀逸胡藻宏麗葛洪稱其文宏 麗妍贍英銳漂逸 亦一代之絕乎〉
鄧粲晉紀〈 十一卷訖明帝晉荆州别駕其 傅云著元明紀十篇晋史曰鄧 粲謝沈述前史竒 辭異義見稱焉〉
干寶晉紀〈 二十卷自宣帝訖愍帝五十三 年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 史干寶著晉論二千七百一十有七言 載於晉史者一千八百八十有五言載 於通鑑者七百二十有四言可 以爲殳夷煩亂翦截浮辭之法〉
曹嘉之晉紀〈 十卷晉前 軍諮議〉
劉璨晉紀〈丗說注〉
劉謙之晉紀〈 五卷宋 大夫〉
王韶之晉紀〈 十卷宋吳興太守字休泰琅 琊人善叙事辭論可觀爲後 代佳 史 〉
徐廣晉紀〈 四十五卷宋中㪚大夫侍中邈 之弟丗好學至廣尤精純百家 數術無不研究尚書奏有造中興記者 煥乎史策宜勑著作郎徐廣撰成國史 於是廣勒成晉紀凡 四十六卷表上之 〉
郭季產續晉紀〈 五卷宋新 興太守。 〉
王智深宋紀〈 三十卷〉
沈約齊紀〈 十卷〉
蕭韶梁太清紀〈 十卷梁 長沙王〉
梁末代紀〈 一卷〉
梁帝紀〈 七卷〉
梁皇帝紀〈 七卷〉
盧彥卿後魏紀〈 三十卷〉
崔彥發北齊紀〈 三十卷〉
陳彭年唐紀〈 四十卷 本朝人〉
皇甫湜謂荀氏漢紀強欲復古以爲編年然其善語 嘉話細事詳政多所遺矣予以爲不然此書專爲正 史繁博而作辭約則事必省事省則史必精編年之 體難乎其詳且細矣王通氏曰荀悅史乎是蓋知悅
者矣而杜預尤爲善言史者有謂史之舊章從而修 之故日約史記而修春秋殆此意歟自悅而後紀凢 二十有一家往往取則於荀氏如陸機鄧粲徐廣沈 約數家殊爲精覈而家家有史人人戴筆難乎其考 矣隋史氏以爲史官廢絕久矣魏晉以來其道愈替 南董之位以禄貴遜正駿之司罕因才授故梁世諺 曰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祕書尸素之儔盱 衡延閣之上立言之士揮翰蓬茨之下一代之記至 數十家傳說不同聞見舛駁此之謂歟
二
编辑張璠漢紀曰范孟博〈滂〉爲功曹辟公府掾升車攬轡 有澄清天下之志百城聞滂髙名皆解印綬去又曰 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模楷李元禮鄧粲晉紀曰劉 子驥〈驎之〉少尚質素虛退寡欲好遊山澤志尚遁逸 又曰王平子〈澄〉放曠不拘時謂之達又曰王處仲性 簡脫口不言財其操尚如此又曰王導恊赞中興敦 有方靣之功又曰裴遐以辯論爲業善叙名理辭氣 清暢泠然若琴瑟〈 按晉諸公賛遐字叔道河東人少 有理稱辟㪚騎郎又按永嘉流人 名三夷甫以 第四女適之 〉 曹嘉之晉紀曰荀勗爲中書監令尚同 車至和嶠令而勗爲監嶠意強抗專車而坐乃使
監令異車自此始劉謙之晉紀曰王獻之性甚整峻 不交非類又曰桓玄欲復武賁中郎將疑應直與不 訪之僚佐咸莫能定參軍劉簡之對曰潘岳秋興賦 序云余兼武賁中郎將寓直于㪚騎之省以此言之 是應直也玄歡然從之徐廣晉紀曰劉遵祖〈爰之〉少 有才學能言理又曰殷浩清言妙辯玄致當時名流 皆爲其美譽又曰凢稱風流者皆舉王劉爲宗焉〈 劉 真 長王 仲祖 〉 庚道季〈龢〉太尉亮子也風情率悟以文談致稱 於時又曰王道阿衡之丗經綸夷儉政務寬恕事從 簡易故垂遺愛之譽以上諸史學者所未見故爲㮣
舉一二庶知其筆墨焉
實錄
编辑六朝實錄
梁實錄
编辑梁皇帝實錄〈周興嗣譔〉
梁皇帝實錄〈謝昊譔〉
梁太清實錄
===唐實錄唐六典曰官掌修國史凢天地日 月之祥山封域之分昭穆繼代之 序禮樂師旅之事誅賞興廢之 政皆本於起居注以爲實錄。===
高祖實錄〈 許敬宗敬播譔褚遂良讀 之於前太宗感動流涕 〉
太宗實錄〈 元曰今上實錄 敬播顏胤譔 〉
貞觀實錄〈 長孫無 忌譔〉
高宗實錄〈 許敬宗譔〉
高宗後實錄〈 初令狐續成此再修中劉知 幾吳兢德業譔乾封者也又 有韋述所譔三十卷 武后所譔一百卷。 〉
則天實錄〈 魏元忠武三思祝欽明徐彦伯 柳冲韋承慶崔融岑羲徐堅譔 劉知幾吳兢剛正又有 宗秦客聖母神皇實錄 〉
中宗實錄〈 吳兢譔〉
太上皇實錄〈 劉知幾譔〉
睿宗實錄〈 吳兢譔〉
今上實錄〈 張說唐穎譔 次開元初事 〉
開元實錄〈 失譔人名 〉
玄宗實錄〈 令狐峘譔 〉
肅宗實錄〈 元載監修 〉
代宗實錄〈 令狐峘譔 〉
建中實錄〈 沈既濟譔 〉
德宗實錄〈 蔣乂樊紳林寳韋 處厚獨孤郁譔 〉
順宗實錄〈 韓愈沈傳師 宇文籍譔 〉
憲宗實錄〈 沈傳師鄭澣宇文籍蔣係 李漢陳夷行蘇景胤譔 〉
穆宗實錄〈 蘇景胤王彥威楊 漢公蘇滌裴休譔 〉
敬宗實錄〈 陳商鄭亞譔 〉
文宗實錄〈 盧耽蔣偕王渢盧告牛叢譔偕 三丗修史丗稱良筆其父乂有史才 〉
武宗實錄〈 韋保衡譔 〉
五代實錄
编辑梁太祖實錄三十卷〈 梁郗象 等譔 〉
後唐獻祖紀年錄二卷
後唐懿祖紀年錄一卷
後唐太祖紀年錄十七卷
後唐莊宗實錄三十卷〈 後唐趙鳳張昭逺 等譔獻祖懿祖太 祖爲紀年莊 宗爲實錄。 〉
後唐明宗實錄三十卷〈 姚顓等譔 〉
後唐廢帝實錄十七卷〈 皇朝張昭 劉温叟譔 〉
後唐愍帝實錄三卷〈 張昭等譔 〉
晋高祖實錄三十卷〈 漢竇正固 賈緯等譔 〉
晋少帝實錄二十卷〈 竇正固 等譔 〉
漢高祖實錄二十卷〈 漢蘇逢 吉等譔 〉
賈緯乾祐中受詔與王伸竇儼脩晋萬祖少帝漢高 祖三朝實錄緯以筆削爲已任然而褒貶任情記注 不實晉宰相桑維翰執政嘗薄緯之爲人不甚見禮 緯深銜之及叙維翰傳稱維翰身沒之後有白金八
千鋌他物稱是翰林學士徐台符緯邑人也與緯相 善謂緯曰聞吾友書桑魏公白金之數不亦多乎乃 改爲白金數千鋌書法如此他可知矣
漢隱帝實錄十五卷〈張昭等譔〉
周太祖實錄三十卷〈張昭劉温叟譔〉
周世宗實錄四十卷〈皇朝王溥等譔〉
實錄之作史之基也史之所錄非藉此無所措其筆 削矣今狐峘修玄宗實錄號爲著述甚精喪亂之餘 實錄㪚失纂開元天寶間事唯得諸家文集編其詔 冊名臣傳記十無三四後人以漏略稱之初至德二
年史官于休烈等奏自經賊火國史實錄並無其本 合詔府縣搜訪重加購賞數月唯得書一二百卷前 史官韋述家藏國史一百十三卷乃以送官又僅若 此歐陽公宋景文公受詔分課唐史一時有請法爲 唐自武宗後並無實錄何所攷訂則實錄有補於史 可知矣又如柳玭以下十五人分修宣宗懿宗僖宗 實錄踰年不能編錄一字是非難平歐公作五代新 史往往多據建康實錄耳 先公預修 神宗 哲宗 徽宗 欽宗四朝史 高宗實錄其史冊散逸記載踈略尤有甚於令狐峘 之時分修志四傳五十實錄十年而訪搜訂載略不 少恨其有分秦檜傳者筆不得下今檜傳僅數葉而 已〈似孫〉乃爲纂修檜傳極爲精竅史館移牒取索不 欲錄報也
二
编辑顯慶中高宗以許敬宗譔太宗實錄所紀多非實謂
劉仁軌曰朕觀國史所書多不周悉卿等必須窮微 索隱原始要終盛業鴻勳咸使詳備憲宗編讀列聖 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謂宰臣曰太 宗之創業如此玄宗之致理如此我讀國史始知萬 倍不如焉文宗嘗曰順宗實錄似未詳實史官韓愈 不是當時屈人否李石曰韓愈貞元末爲四門博士 上曰司馬遷與任安書全是怨望所以漢武本紀事 多不實鄭覃曰漢武中年後大發戎馬拓土開邊生 人耗竭本記所述亦非過言初愈撰順宗實錄說禁 中事頗切直内官惡之往往於上前言其不實累朝
有詔改修及修憲宗實錄文宗復令改正永貞間事 跡隨奏乞條示舊記最錯誤者委史官條定乃詔刋 去實錄中所書德宗順宗朝禁中事其他不要更修 〈 按愈進順宗實錄表曰監修李吉甫授臣以前史官 韋處厚所撰先帝實錄三卷云末周悉令臣重修臣 與修撰左拾遺沈傳師直館咸陽尉宇文籍等共加 採訪修成削去常事著其繫於政者比之舊錄十益 六七忠良姦侫莫不備書觀此則內官所惡者在是 矣又云沈傳帥等採事得於傳聞致有差誤聖明無 遺恕臣不逮重令刋正今並添改訖其奉天功烈更 加尋訪已据所聞載於首卷愈秉史筆而所言云爾 嗚呼 難哉〉 唐史筆所修往往視其人之才否至於高宗文 宗尚能知所刋整其視委成史氏無所攷擇者固有 間矣
起居注
编辑漢一〈 獻帝起居注 〉
晉十六〈 㤗始起居注。咸寍起居注 建武大興永昌起居注。咸和起居注 㤗康起居注。元康起居注 咸康起居注。建元起居注 永和起居注。升平起居注 太元起居注。崇寍起居注 晉起居注。流別起居注 晉宗起居注。晋起居注鈔 〉
宋七〈 永初起居注。景平起居注 元嘉起居注。孝建起居注 大明起居注。泰始起居注 㤗豫起居注 〉
齊一〈永明起居注〉
梁一〈大同起居注〉
陳四〈 永定起居注。天嘉起居注 天康光大起居注。至德起居注 〉
後魏一〈起居注〉
隋一〈開皇起居注〉
唐二〈 大唐創業起居注 開元起居注〉
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明德馬后自撰顯宗起居注 〈 后削去兄防參醫藥事章帝請曰黄門舅日夕供養 且一年旣無褒異文不錄勳勞無乃過乎太后曰吾 不欲後代聞先帝數親 後宫之家故不錄也 〉 漢有起居注久矣不止獻帝
也〈 漢時起居注似在宫中爲女史之 職蓋周内史所記王命之副也 〉 梁吳均欲撰齊 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羣臣行狀武帝弗許遂私撰奏 之是知記注之作有補於史太宗謂褚遂良曰卿知 起居注可得見否遂良以爲不聞帝王躬自觀史正 元中上問趙憬起居注所記何事憬言國朝自永徽 以後起居唯得對仗承㫖伏下後謀議皆不得聞其 曰注記但出於已行制敕內操錄更無他事長壽中 姚璹知政事以爲親承謨訓若不宣自宰相史官無 由得知遂請仗下後所言軍國政要宰相專知撰錄 號時政記〈 李弘憲曰時政記者姚璹修之於長壽璹 罷而寢賈耽齊扰修之於貞元耽扰罷而
發李德裕曰璹所撰時政記厥後因循多闕乞依故 事知印宰相撰錄歲末送史館杜牧曰舊例宰臣於 閤內及延英奏事知印宰臣盡書送史館名時政記 但記示已之辭或忘同列之對獻替之說史冊不詳 欲乞人自爲記共成一編必無遺漏觀 唐諸公之言如此則記亦非詳且核矣 〉 月送史館無 何此事又廢上曰君舉必書義存勸戒宜依故事爲 之李德裕言延英奏事後向外傳說三事猶兩事虛 謬堂有起居注皆三二年後採於傳聞耳目已隔固 非實事宜如故事每季送史館如軍國大政傳聞疑 誤許於政事堂見宰相臨時酌量如事已施行非關 機密者並一一言說所異書事信實免有傳疑按興 慶官有起居注并餘書三千六百卷則起居注不爲
不詳矣
唐左右螭坳書事
编辑唐制朝日左右史分立赤墀之下〈 丹淹泥以 塗殿墀〉 郎左舎 人右李肇國史補曰兩省謔起居爲螭頭以其立近 石螭也鄭覃傳曰記注操筆在赤墀下張次宗傳文 宗始詔左右史立螭頭下韋絢初除右史中謝署筆 札於玉階欄楯之石趨而書辭拜舞〈 絢嘉 話 〉唐志曰宣 政殿朝日殿上設黼扆躡席薫爐香案而宰相兩省 對班于香案前則是香案自在殿上向之兩省對班 而直案前者乃從殿下準望而言非夾立香案左右
也又按王仁裕入洛過長安見含元殿前玉階三級 第一級可高丈許每間引出一石螭頭東西鱗次第 二第三級各高五尺蓮花石頂階兩面龍尾道谷六 七十步方達第一級而宣政殿紫宸螭頭雖不明載 然據唐志御正殿則起居郎舎人分左右立有命則 俯陛以聽退而書之正殿者宣政也志又曰若伏在 内閤則夾香案分立殿下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 螭處內閣者紫宸也三殿皆有螭於此可見姚璹所 謂延英奏事者小殿也
延英殿時政
编辑六典言宣政殿西上閤門之左即延英殿上元二年 殿中當御座生玉芝延英召對宰臣始於代宗時以 苗晉卿年老特御是殿優禮也陽城欲救陸贄約拾 遺王仲舒守延英殿閤上䟽其言守閤者開延英以 受其對也錢希白南部新書記唐制内有公事即開 延英長安志以延英在紫宸殿東吕大臨圖引李庚 賦曰東則延英耽耽又按會要元和十五年詔於西 上閤門西廊內開便門以通宰臣自閤中至延英則 延英不在紫宸之東矣會要之說蓋與六典合僖宗 時易延英爲靈芝表芝瑞也還自蜀仍曰延英正元
七年詔諸司官長許對延英德宗又詔今後有陳宜 於延英請對憲宗時元稹爲拾遺亦乞於延英訪問 自後諸州刺史又於延英陛辭韓臯爲中丞奏事紫 宸殿上曰我與卿言不盡可來延英與卿從容又天 祐後一旬三開延英元和中義式節度張茂昭舉族 歸朝故事雙日不坐是日特開延英亦禮之特璹修 時政記請延英奏事宰臣書送史館其謂是歟
時政記
编辑永徽後左右史唯對伏承㫖伏下謀議不得聞武后 以姚璹表尚符瑞擢平章事璹奏帝王謨訓不可闕
記請伏下所言軍國政要責宰相自撰號時政記以 授史官從之時政有記自璹始大中六年平章事裴 休言宰相論政上前知印者爲時政記他議事有所 闕史氏莫得詳請宰相人自爲記付史官詔可元和 八年上以時政記問於宰相監修國史李吉甫對曰 是宰相記天子事以授史官之實錄也上曰其間或 修或不修何也吉甫曰凢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樞機 周密固不可書以送史官其間謀議有發自臣下者 又不可自書以付史官及事已行者制旨昭然天下 皆得聞知即史官記之不待書以授也姚璹修於長
壽璹罷而事廢賈耽修於正元耽罷而事廢
唐曆
编辑肅宗詔柳芳與韋述綴輯吳兢所譔國史會述死芳 續成之叙天寳後事熏取不倫史官病之後坐事貶 黔中從高力士質開元天寳及禁中事倣編年法爲 唐曆四十篇頗有異聞然不立褒貶義例爲諸儒譏 訕按唐曆起隋義寍元年訖建中三年又續唐曆二 十二卷又有唐曆目錄一卷唐崔令欽譔其後又有 唐曆目錄一卷唐年曆一卷唐劉軻譔唐曆帝紀一 卷又按前史有吴曆六卷胡冲譔晋曆二卷陳曆二
卷唐曆蓋因乎此芳字仲敷河東人
==唐會要 五代會要。西漢會 要不知誰作甚簡約 == 唐蘇冕譔唐會要四十卷起高祖迄代宗崔鉉譔唐 會要四十卷次德宗以來至大中間事。本朝王薄 譔唐會要一百卷起宣宗至唐末合蘇崔二書合爲 百卷薄又譔五代會要三十卷起梁開平迄周末
玉牒
编辑玉牒見於唐所以奠丗繫分宗譜也開成中李衢上 皇唐玉牒一百一十卷李乂有玉牒行樓二卷其在 本朝志丗繫之外更爲一史以紀大事大事者降誕
符瑞即位大臣除拜大政事大詔令也是所謂大事 必書者其書一年一進按建武三十二年梁從等奏 求元封封禪故事當用方石再累置壇中用玉牒書 藏方石牒厚五寸長尺三寸廣五寸有玉檢又用石 檢十枚列於石傍以告曰刻玉牒書凾藏金櫃璽印 封之又按唐麟德元年有事岱宗造三玉冊皆以金 繩編玉碟爲之刻玉填黃金爲字又爲玉匱以藏蓋 太史公所曰紬金匱石室之書者也韓昌黎有曰功 德鏤乎白玉之牒抑謂是歟今玉牒殿制度玉碟以 銷金羅爲紙書之夾以銀梵葉
先太史在牒寺最久乃得專修 神宗一朝玉牒事旣專則筆削不亂唯 神宗國史有所謂朱墨本者史之所載殊多私意 先公是正特爲精覈可以言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