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九十二至一百九十四

卷一百八十九至一百九十一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九十二至一百九十四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九十五至一百九十七

大清一統志

陳州府

︹名官︺︹漢︺申屠嘉梁人孝惠時為淮陽守剛毅守節不受私謁汲黯濮陽入武帝時

  拜為淮陽太守政清令黯以諸侯相秩居淮陽十𡻕而卒韓延夀燕人遷淮陽太守治甚有

  鄭宏山陰人顯宗時遷淮陽太守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早隨車致雨白鹿方道挾

  轂而行主簿黃國拜賀曰聞三公車轓畫作鹿明府必為宰相戴封剛人永元初為西華今時

  汝潁有蝗災獨不入西華界㑹督郵行縣蝗忽大至督郵其日即去蝗亦頓除一境奇之是𡻕大旱

  封禱請無𫉬乃積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走而大雨𭧂至於是遠近歎服周磐安成人和帝時

  遷陽夏令有惠政韋義平陵人順帝時為陳令政甚有績官曹無事牢獄空虚及卒吏民為

  義舉駱俊烏傷人擢拜陳相值袁術僭號羣盜並起陳與比界奸慝四布俊勵威武保疆

  境賊不敢犯養濟百姓災害不生𡻕𫉬豐稔李祥赴郡人建安中爲淮陽太守時經喪亂之

  際民多流徙祥循撫有方歸者萬餘家︹晉︺鍾雅長社人舉四行除汝陽令︹南北朝︺

  ︹宋︺李熙國元嘉初爲鮦陽令任事有方人思其政︹魏︺辛穆隴西人静帝時爲汝

  陽太守遇水澇民饑請輕租税帝聽以小絹爲調︹唐︺陸景倩吴人爲扶溝丞按察使畢

  構覆州縣殿最欲必得其實有吏言狀曰某彊清某詐清惟景倩曰真清劉昌裔陽曲人德

  宗時爲陳州刺史韓全義敗於溵水引軍走陳求入保昌裔登陴揖曰天子命軍討蔡何爲來陳且

  賊不敢至我城下君其舍外無恐明日從十餘騎持牛酒抵全義營勞軍全義迎拜嘆服︹五代︺

  ︹晉︺陸思鐸澶州人高祖時爲陳州刺史有善政︹周︺王明成安人廣順初藥元福奏

  署陳州判官會劉崇入寇元福將兵援之事多咨於明先是州縣吏部送丁壯餉糧一夕丁夫盡遁

  去元福怒盡驅官吏將就戮明馳白元福曰今軍儲無闕丁夫數萬人文吏懦不能制斬之何益不

  如寬以待之賊敗凱旋公無專殺之名不亦善乎元福感悟盡免其死︹宋︺韓億雍邱人真

  宗時通判陳州會河決治隄費萬計億不賦民而營築之范仲淹吳縣人天聖中由秘閣校

  理改通判河中府徙陳州上疏請罷修寺觀減常𡻕市木之數以蠲除積負召為右司諫陳鑄

  興化人仁宗時通判陳州會有水患悉力拯援全活甚衆部使者上其勞朝廷嘉之李仕衡

  成紀人仁宗時知陳州州大水築隄以障水患魏炎仁宗時通判陳州適𡻕饑百姓相率强取

  人粟坐死者甚衆炎曰此迫於窮餓豈得巳者坐其首黥之張孜開封人仁宗時為陳州兵

  焉都監築隄袁家曲捍水陳以無患孫思恭登州人知宛邱縣轉運使以水災時調春夫思

  恭爭之弗能得乃棄官去范鎮華陽人英宗時出知陳州陳方饑視事三日擅發錢栗以貸民

  監司繩之急即自劾詔原之是𡻕大熟所貸悉還向經開封人知陳州𡻕終閲囚活重辟三

  人西華令掠人至死誣以疾經得其情窮治如法嵗大雪輒弛公利僦錢以寬民有司持不可經曰

  民窮蓋我責我自為此不爾累也方鎮别賜公使錢例私以自奉經斥歸有司惟以供享勞賓客軍

  師之楊仲元管城人調宛邱主簿民訴旱守拒之曰邑未嘗旱校吏導民而然仲元白

  之曰野無青草公日宴黃堂宜不能知但一出郊可見矣校吏非他實仲元也竟免其税張方

  平南京人神宗時知陳州時韓絳主西師慶卒亂京西轉運使令一路各會兵於州民大駭方平

  持檄不下而奏之帝曰守臣不當爾耶命罷諸郡兵程顥河南人知扶溝縣瀕河惡子無生理

  脅取行舟財貨顥捕得一人使引其𩔖貰宿惡分地處之令以挽繂為業且察其為奸者自是境無

  焚剽吳擇仁永興人建中靖國初畿内多盜以擇仁知太康縣始至令賊曹曰民窮而

  盜非天性也吾以静鎮之若亡命椎埋故犯我一切誅之羣盜相戒不入境中貴人譚稹奴犯法按

  致於理稹羞恚造譖詔郎中宋喬年往鞫喬年慮囚摘隱剔抉帑庾出入不能得毫毛罪遂薦擢之

  霍端友武進人徽宗時知陳州為政以寬聞不立聲威陳地汙下久雨則積潦時疏新河八

   百里而去淮尚遠水不時洩端友請益開二百里徹於淮自是水患遂去内侍石燾傳詔索瑞香花

   數十本端友疏罷之趙子崧宣和末知淮寕府汴京失守子崧與潁昌府何志同等盟傳檄

   中外起兵勤王又請濟王進兵南京以號召四方豪傑向子韶開封人知淮寕府建炎中

   金兵至淮寕子韶率諸弟守城城陷率軍民巷戰力屈為所執闔門皆遇害陳亨祖

   大豪也紹興末領民兵據淮寕以城來歸命知淮寕府金兵攻城亨祖力戰死之舉家五十餘人皆

   死贈容州觀察使︹金︺武都東勝州人大定間為商水令縣素多盜凡奸民嘗縱火行刦椎

   埋發塚者都皆廉得姓名榜之通衢約毋再犯盜悉奔他境趙重福豐州人章宗時同知

   陳州防禦事宋諜人蘇泉入河南重福迹之至魚臺將渡河見前一舟且渡令從者大呼泉姓名前

   舟中忽有倉惶失措者執之果泉也王浩南遷後為扶溝令開興元年正月民錢大亨等執縣

   官送款於北以浩有恩不忍加刃日勸之降終不聽於是殺之無血主簿劉坦尉宋乙並見害棄屍

  道路自春祖夏獨浩屍儼然如生目且不瞑鳥犬莫敢近殆若有神護者葉赫納慎

  初擢陳州防禦使時兵戈搶攘道路不通葉赫納慎受命毅然䇿孤騎由間道以往陳自兵興軍民

  皆避他郡葉赫納慎為之擇官吏明號令完城郭立廬舍寶倉廩備器械未幾聚流亡數十萬口明

  年哀宗改陳州為金興軍馳使奬諭以為節度使 葉赫納慎舊作粘葛奴申今譯改︹明︺劉

  恭獻陜西人洪武初為陳州知州平徭均税撫綏勞來流民復業者五百餘户復立社學擇師

  以教㓜稚民知向學李子義江西人洪武中為陳州知州勸農興學教民節儉以地多卑下

  督民築隄防之由是州無水患孫元仁丹徒人洪武中為商水縣丞導民以德不任刑罰有

  兄弟争田者元仁以義諭之感泣相讓教化大行黃福昌邑人洪武中為項城主簿臨政公

  廉吏民懷畏邑有好訟者福捕寘之法獄訟遂清張志道武進人正統初為陳州知州涖

  政廉勤教民耕織值𡻕多蝗鄰𬒳災者甚衆州境獨不為害周庠麻城人正統中為陳州知

   州緩刑罰興學校其復業之民計口授田教以種植居數年州漸富庶朱祥旴𣅿人成化間

   知陳州勤明有為仁慈撫下興學校捍水患稱一時賢守萬宣當塗人景泰中為陳州知州涖

   政剛明約束吏胥無敢䲭張蠹民者時境内多盜宣捕得之悉寘於法合境宴然立四社學選州之

   俊秀者教之部使者上其績賜詔旌異李景廣靈人正德初為西華知縣涖政明敏吏民畏

   服時巨寇劉六等攻城景率衆拒之力屈𬒳擒罵賊死詔贈光祿寺丞孔環南宫人正德初

   為西華教諭流賊陷城環被執賊欲屈之環厲聲曰我恨不碎汝萬段肯媚汝求活耶遂被殺典史

   楊紹龍大理人亦為賊脅降不從見殺杜斌大寕人正德中為沈邱縣丞賊攻縣急斌同都

   指揮王寶督衆出禦失利俱死之詔贈知縣王良輔鞏昌人正德中為沈邱訓導賊至被

   執與長子禮俱死於難事聞詔廕一子劉世光山隂人萬厯中為沈邱知縣倣常平社倉

   法置倉七所勸民粟實之並益以公廩羡餘擇耆老有士行者司其出入會潁州饑民倡亂突至沈

  邱世光單騎諭降給以社米衆歡然散去孫紹武棠禎中為陳州衛指揮闖賊攻沈邱紹武

  奉檄守禦城陷死之子璉赴援亦死侯君擢成安人崇禎中為陳州知州賊圍城時身先士

  卒運木石擊賊後被縛罵不絶口死贈布政使右參議王化行崇禎中為商水知縣賊陷

  城被害姚文衡代之賊復至赴水死並𫉬贈卹劉伯驂河間人崇禎中為西華知縣賊圍城

  急有勸出降者立斬之登陴死守城陷伯驂抗節死士民立廟以祀魏令望武鄉人崇禎中

  知太康縣賊至固守及城陷闔門自焚死

 ︹本朝︺田六善山西人順治中知太康縣招集流亡振興學校恤良鋤暴治稱第一劉允

  謙夀州人順治四年知沈邱縣英敏廉介以教養士民為務邑人德之劉嗣理全州人康

  𤋮四十六年知扶溝縣渾厚精敏案無留牘積訟數年片言而決刁健斂跡尤留心民瘼四十八年

  麥秋𬒳水設法賑貸全活無算吳本涵當塗人雍正十一年知太康縣撫良除暴為政嚴明

  奸棍蠧胥一時斂跡康邑素不諳蠶織本涵捐俸買桑諭民種植教以養蠶之法又創設書院捐俸

  爲膏火資

 ︹人物︺︹漢︺鄭當時陳人少以任俠自喜聲聞梁楚間孝景時爲太子舍人置驛馬長安諸郊

  請謝賓客常恐不徧孝武時遷爲大司農客至無貴賤執賓主之禮以其責下人每朝候上問說未

  嘗不言天下長者其推轂士常引以爲賢於巳聞人之善言進之上惟恐後仕終汝南太守

  霸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以待詔入錢賞官補侍郎謁者後爲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

  獨用寛和爲名宣帝即位召爲廷尉正數決疑獄廷中稱平坐夏侯勝事繫獄霸因從勝受尚書獄

  中出復爲諫大夫擢揚州刺史三𡻕爲潁州太守累遷爲丞相封建成侯漢世言治民吏以霸爲首

  甘露三年諡曰定侯彭宣陽夏人治易事張禹舉爲博士遷東平太傅禹薦宣明經有威

  重可任政事累官大司農光祿勲右將軍哀帝即位徙爲左將軍𡻕餘以關内侯歸家元壽元年

  鮑宣薦召爲光祿大夫遷御史大夫轉大司空封長平侯王莽秉政專權宣上書乞骸骨歸鄉里

  鍾興汝陽人少從丁恭受嚴氏春秋恭薦興學行高明光武召見拜郎中稍遷左中郎將詔令

  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宗室諸侯封關内侯興以讓其師丁恭於是更封恭而興遂固辭不受

  薛漢陳人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著名漢尤善說災異數授常數百人建武初爲博士當時言

  詩者推漢爲長永平中爲千乘太守政有異迹周防汝陽人年十六爲郡小吏世祖召掾史試

  經防尤能誦讀拜爲守丞防以未冠謁去師事徐州刺史蓋豫受古文尚書舉孝廉拜郎中撰尚書

  雜記三十二篇太尉張禹薦補博士稍遷陳留太守汝郁陳郡人性仁孝親沒遂隱處山澤以

  賈逵薦累遷魯相郤巡陳郡人從樊英學傳其業官至侍郎袁安汝陽人祖良習孟氏

  易舉明經至成武令安少傳良學爲人嚴重有威見敬於州里舉孝廉累遷太僕章和元年拜司徒

  竇憲北征安等上書諫輒寢安與任隗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衆皆爲之危懼安正色自若又劾竇

  景罪舉奏諸二千石免官四十餘人竇氏大恨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權每進見及與公卿言未嘗

  不噫嗚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賴之四年薨子京習孟氏易作難記三十萬言官至蜀郡太守

  何熙陽夏人少有大志永元中為謁者身長八尺五寸善為威容贊拜殿中音動左右和帝偉

  之厯司隸校尉大司農永初三年南單于與烏桓俱反以𤋮行車騎將軍事進擊大破之卒於軍三

  子臨瑾阜臨瑾並有政能阜俊才早歿臨子衡為尚書以正直稱坐訟李膺等免官袁敞

  弟少傳易經教授以父任為太子舍人和帝時厯位太僕光祿勲元初三年為司空敞廉勁不阿權

  貴失鄧氏指遂自殺朝廷以三公禮葬之復其官應順南頓人事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將

  作大匠公廉約巳明達政事生十子皆有才學袁原汝陽人安帝時拜司徒忠蹇匪躬盡誠事

  國中興以來最為名宰周舉防之子博學洽聞為儒者所宗京師語曰五經縱横周宣光順

  帝初舉茂才為平邱令上書言當世得失辭甚切正陽嘉中拜尚書與僕射黃瓊同心輔政名重朝

  廷時數有災異詔書以舉才學優深特下䇿問後詔遣八使巡行風俗皆選素有威名者乃拜舉侍

  中與杜喬等分行天下舉劾奏貪猾表薦公清朝廷稱之累拜光祿大夫卒詔賜錢十萬以旌其節

  袁彭京之子少傳父業厯廣漢南陽太守順帝時為光祿勲行至清為吏粗𫀆糲食終於議郎

  尚書胡廣等追表其有清潔之美比前朝貢禹第五倫未䝉顯贈當時皆嗟嘆之蔡叔陵

  南頓人學通五經門徒著鋉者萬六千人順帝時詔徵拜議郎講論五經異同甚合帝意遷侍中出

  為宏農太守蔡衍項人少明經講授以禮讓化鄉里有爭訟者輒詣衍決之其所平處皆無

  怨舉孝廉稍遷冀州刺史徴拜議郎梁冀聞衍賢請欲相見辭疾不往後以表救成瑨等言甚切厲

  坐免官靈帝即位復拜議郎袁湯彭之弟少傳家學諸儒稱其節桓帝初為司空以豫議定

  䇿封安國亭侯累遷司徒太尉子二逢寛厚篤信著稱於時後為司空卒於執金吾靈帝嘗以逢為

  三老特優禮之隗少厯顯官獻帝初拜太傅為董卓所害袁盱敞之子官至光祿勲時梁冀擅

  朝内外莫不阿附惟盱與邯鄲義正身自守及桓帝誅冀使盱持節收其印綬周勰舉之子以

  父任為郎自免歸家梁冀貴盛前後三辟竟不能屈常隱處竄身杜絶人事巷生荆𣗥十有餘嵗至

  延熹二年乃開門延賓遊宴及秋梁冀誅年終勰卒時年五十蔡邕以為知命李巡汝陽人為

  中常侍時宦官縱横巡獨守凊忠不爭威權見諸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至有行賂定蘭臺漆書

  經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與諸儒共刻五經文於石於是詔蔡邕等正其文字五經一定爭者頓

  應奉順之曾孫少聰明讀書五行並下著漢書後序多所述載舉茂才拜武陵太守後為

  司隸校尉糾察奸違不避䝉威以嚴厲為名田貴人見幸桓帝有建立之議奉以田氏微賤不宜起

  登后位上書諫帝納其言黨事起奉慨然引疾自退著感騷三十篇袁紹湯之孫壯健有威容

  愛養名士為軍校尉將兵誅宦官拜渤海太守起兵誅董卓後引兵攻曹操軍潰疾作卒袁閎

  彭之孫少勵操行苦身修節父賀為彭城相閎徒行省謁比返無知者及賀卒縗絰扶柩體貌枯毁

  見者傷之累徵不應桓帝末黨事將作閎欲投跡深林以母老不宜遠遁乃築土室四周於庭不為

  戸自牖納飲食而巳旦於室中東向拜母潛身十八年黄巾賊起不入其閭鄉人就閎避難者皆得

  袁忠閎之弟與同郡范滂為友俱證黨事得釋初平中為沛相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後

  客會稽上虞見太守王朗徒從整飾心嫌之遂稱病自絶孫䇿破會稽忠浮海南投交阯獻帝都許

  徵為衛尉未到卒弟宏字邵甫以門族貴勢乃變姓名徒步從師不應徵辟終於家封觀

  人有志節當舉孝廉以兄名位未顯恥先受之遂稱風疾喑不能言後數年兄得舉觀乃稱損仕郡

  為功曹從太守趙謙擊黃巾軍敗以身捍刃死袁秘忠之子為郡門下議生黄巾起從太守趙

  謙擊之軍敗秘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捍刃皆死於陳謙以得免詔表秘等門閭號曰七賢

  劭奉之子少篤學博聞多覽靈帝時舉孝廉累官太山太守劭凡為駮議三十篇又刪定律令為

  漢儀奏之獻帝稱善後為軍謀校尉時遷都於許舊章湮没書計罕存劭乃綴集漢官禮儀故事凡

   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又著中漢輯序𢰅風俗通後世服其洽聞穎容長平人博學多

   通師事太尉楊賜善春秋左氏著條例五萬餘言郡舉孝廉州辟公車皆不就初平中避地荆州劉

   表以爲武陵太守不肯起建安中卒︹三國︺︹魏︺袁渙扶樂人父滂爲漢司徒渙清浄舉動

   必以禮劉備爲豫州舉渙茂才後爲吕布所拘留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布以兵脅之渙曰渙他

   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詈將軍可乎布慚而止歸魏武爲諫議大夫丞

   相軍諮祭酒前後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乏則取之於人不爲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魏

   國建爲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請大收籍篇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居官數年卒袁徽

   弟以儒素稱初天下將亂渙慨然嘆曰惟强而有禮可以庇身乎徽曰見幾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

   徽將遠迹以求免身及亂作各行其志應瑒奉之孫爲五官將文學多諳朝廷制度文帝與

   吳質書稱應瑒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學足以著書何䕫陽夏人幼以孝友稱魏武辟爲司空

  掾屬出為城父令遷長廣太守徴還參丞相軍事海賊郭祖寇暴樂安濟南界魏武以䕫前在長廣

  有威信拜樂安太守到官數月諸賊悉平入為丞相東曹掾魏國既建拜尚書僕射文帝踐祚封成

  陽亭袁亮渙從子父霸公恪有功幹魏初為大司農及同郡何䕫並知名於時亮貞固有

  學行疾何晏鄧颺等著論以譏切之位至河南尹尚書應璩瑒之弟博學好屬文善為書記

  明帝時厯官散騎常侍遷侍中後曹爽秉政多違法度璩為詩以諷焉其言多切時要世共傳之

  袁侃渙之子精粹閑素有父風厯位黄門選部郎號為清平稍遷至尚書早卒侃議論清當柔

  而不犯善與人交在廢興之間人之所趨騖者常謙退不為也弟準忠信公正不恥下問以世事多

  險不敢求進著書十餘萬言論治世之務為易周官詩傳及論五經滯義官至給事中︹吳︺程

  秉南頓人逮事鄭康成仕吳為太子太傅著周易摘商書駮論語弼凡三萬餘言胡綜

  固始人仕呉為鄂長後典軍國密事蜀漢聞孫權踐阼遣使申前好綜為盟文文義甚美官至偏將

  軍兼左執法自權統事諸文誥策命鄰國書符畧皆綜所為也鄭泉陳郡人博學有奇志為吳

  大中大夫孫權嘗與之言卿好於衆中面諌或致無禮不畏龍鱗乎對曰臣聞君明臣直今值朝廷

  上下無諱實恃鴻恩不畏龍鱗︹晉︺應貞璩之子善談論以才學稱初為武帝參軍及帝踐阼

  遷給事中帝於華林園宴射貞賦詩甚美初置太子中庶子官以貞為之後遷散騎常侍以儒學與

  太尉荀顗撰定新禮卒有文集行世何曾䕫之子好學博聞性至孝閨門整肅自少至老無聲

  樂嬖倖之好夫妻相見如賓仕魏入晉爵朗陵公進位太宰王銓陳人少好學有著述之志

  仕為厯陽令每私錄晉事及功臣行狀未就而卒王瑚銓之子少重武節成都王穎舉兵向

  洛以為冠軍參軍累官遊擊將軍與司隸校尉滿𡚒等屯大司馬門以衞宫掖時上官巳縱暴瑚與

  奮等謀除之反為所害應詹璩之孫幼孤居祖母喪以孝聞性質素宏雅犯而不校以學藝

  文章顯初辟公府鎮南將軍劉宏請為長史委以軍政著績漢南遷南平太守聞洛陽傾覆詹攘袂

  流涕勸王澄赴援澄不能從後與陶侃破杜弢於長沙賊中金寶溢目詹一無所取唯收圖書累遷

  尤祿勲王敦作逆詹慷慨請討之假節都督朱雀橋南斬賊帥杜發賊平封觀陽縣侯遷使持節都

  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卒次子誕有器幹厯六郡太守龍驤將軍謝鯤陽夏人父

  衡以儒素顯仕至國子祭酒鯤少知名通簡有高識任達不拘恬於榮辱王敦引為長史知敦有不

  臣之迹每從容諷議及敦至石頭鯤力勸入覲不從時朝望被害皆為其憂而鯤推理安常時進正

  言出為豫章太守卒王隱瑚之弟以儒素自守不交勢要博學多聞受父銓遺業西都舊事多

  所諳究太興初召為著作郎令與郭璞撰晉史預平王敦功賜爵平陵鄉侯袁瓌陽夏人渙

  曾孫南渡後累官臨川太守以功封長合鄉侯徙大司農尋除國子祭酒加散𮪍常侍於時喪亂之

  後禮教陵遲瓌上疏請備學徒博士成帝從之國學之興自𭹹始弟猷少與兄齊名歴位侍中衛尉

  袁耽凖之孫耽少有才氣俶儻不羈為士𩔖所稱蘇峻之役王導引為參軍隨導在石頭

  路永匡術等皆峻心腹耽潛説永等使歸順峻平封秭歸男拜建威將軍厯陽太守子質以孝行稱

  厯官琅邪内史東陽太守鄧嶽陳郡人少有將帥才畧司徒王導命為從事中郎遷西陽太守

  平蘇峻討郭黙嶽俱有功遷督交廣二州軍事建武將軍封宜城縣伯咸康中嶽遣軍伐夜郎破之

  加督寕州遷平南將軍卒子逸亦有武幹監交廣二州建威將軍殷浩長平人識度清遠弱

  冠有美名建元初徴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累遷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豫徐兗青五州軍事浩以

  中原為已任上疏北征開江西疁田千餘頃以為軍儲請屯洛陽修復園陵既至許昌會姚襄反浩

  擊之失利為桓温所廢浩雖被黜口無怨言談咏不輟謝尚鯤之子㓜有至性七𡻕喪兄哀

  慟過禮及長辨悟絶倫善音樂博綜衆藝司徒王導深器之辟為掾襲父爵咸亭侯累遷尚書僕射

  進號鎮西將軍鎮壽陽於是採拾樂人並制石磬以備太樂江表有鐘石之樂自尚始徵拜衛將軍

  加散騎常侍卒袁喬𭹹之子初拜著作佐郎桓温鎮京口引為司馬領廣陵相尋督沔中諸戍

  江夏隨義陽三郡軍事時混謀伐蜀衆以為不可喬獨勸之温使喬領二千人為軍鋒進逼成都與

  賊大戰前鋒失利矢及馬首左右失色喬因麾而進聲氣愈厲遂大破之進號龍驤將軍封湘西伯

  尋卒喬博學有文才注論語及詩並諸文筆皆行於世子方平亦以軌素自立厯官義興瑯琊太守

  鄧遐嶽之子勇力絶人氣蓋當時桓温以為參軍數從温征伐厯冠軍將軍數郡太守號為名

  將襄陽城北沔水中有蛟常為人患遐遂拔劒入水蛟統其足遐揮劒戮蛟數段而出後温憚遐勇

  果因免遐官尋卒謝奕尚之從弟父裒太常卿奕少有名譽初為剡令與桓温善温辟為安

  西司馬猶推布衣好在温坐岸幘笑詠無異常日遷都督豫兗冀并四州軍事豫州刺史未幾卒官

  長子泉有名譽厯義興太守謝安奕之弟少有重名累徵不起年四十餘始為桓温司馬除

  吳興太守徵拜侍中遷吏部尚書中䕶軍簡文帝崩桓温入赴山陵大陳兵衛呼安及王坦之欲於

  坐害之坦之見温流汗沾衣安從容就席笑語移日温威振内外人情噂𠴲互生同異安與坦之盡

  忠匡翼終能輯穆進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加侍中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幽州之燕國諸軍

  事時苻堅强盛諸將敗退相繼安遣弟石及兄子元等應機征討所在剋㨗堅後率衆號百萬次於

  淮肥京師震恐加安征討大都督元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指授將帥各當其任既破堅有驛書至

  安方對客圍碁了無喜色進拜太保後出鎮廣陵薨贈太傅諡曰文靖又以平苻堅勲更封廣陵郡

  謝萬安之弟才器儁秀早有時舉工言論善屬文簡文帝作相召為撫軍從事中郎累遷

  豫州刺史監司豫冀并四州軍事子韶少有名位車騎司馬孫恩宏達有遠畧為黄門郎武昌太守

  謝石萬之弟初拜秘書郎累遷尚書僕射征苻堅將句難以功封興平縣伯淮肥之役詔石以

  將軍假節征討大都督與兄子元等破堅遷中軍將軍尚書令更封南康郡公於時學校陵遲石上

  疏請復興國學以訓胄子頒下州郡普修鄉學孝武帝納焉後為衞將軍加散騎常侍卒袁宏

  猷之孫有逸才謝尚引為參軍累遷大司馬桓温記室性彊正亮直雖被温禮每不阿屈卒於東陽

  太守撰後漢紀三十卷及竹林名士傳三卷詩賦誄表等雜文三百首傳於世幼子明子有父風最

  知名官臨賀太守袁山松喬之孫博學有文章著後漢書百篇襟情秀遠善音樂厯位吳

  郡太守孫恩作亂山松守滬瀆城城陷被害謝朗石兄子善言元理文義豔發名亞於㓜度

  仕至東陽太守子重明秀有才名為會稽王驃騎長史謝元奕之子少潁悟為叔父安所重

  及長有經國才畧為桓温掾轉征西司馬監北征諸軍事時苻堅彊盛數侵邊境朝廷求文武良將

  安以元應拜兗州刺史兼江北諸軍事屢破賊衆及堅自率兵次項城衆號百萬詔以元為前鋒堅

  列陣淝水元以精鋭八千決戰堅中流矢臨陣斬苻融衆遂奔潰復遣諸將分攻兗青司豫平之加

  都督徐兗青司冀幽并七州軍事封康樂縣公還鎮淮隂轉授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内史卒孫靈

  運少好學博覽羣書文章之美為江左第一襲封康樂縣公累官永嘉太守謝瑗度

  子弱冠以幹貞稱拜著作郎累遷散騎常侍侍中苻堅之役出為輔國將軍與從兄元俱陷陣破堅

  封望蔡公太元末為右將軍假節都督前鋒軍事討平王恭孫恩作亂以瑗度為會稽内史與賊戰

  於千秋亭敗績為帳下都督張猛所害二子肇峻俱被害詔以瑗度父子隕於君親贈瑗度侍中司

  空諡忠肅贈肇散騎常侍峻散騎侍郎謝邈石弟子性剛骾無所屈撓頗有理識累遷侍中

  後為吳興太守孫恩之亂為賊所執逼令北面邈厲聲曰我不得罪天子何北面之有遂為所害

  謝混瑗度子少有美譽善屬文父及兩兄為張猛所害後劉裕生擒猛送混混剖肝生食之襲

  父爵厯官中書令中領軍尚書左僕射袁湛耽之孫少有操植以沖粹自立與弟豹俱為謝

  安所知累官尚書右僕射封晉寕縣男袁豹湛之弟好學博聞喜談雅俗毎商較今古兼以

  誦詠聽者忘疲仕為御史中丞丹陽尹卒官以參伐蜀謀追封南昌縣子謝裕朗弟子博聞强

  識為著作佐郎義熙中累遷左僕射先是宋武帝欲伐慕容超朝議不可裕獨曰公建桓文之烈應

  天人之心宜推亡固存廣振威畧豈容縱敵貽患哉宋武從之殷顗浩之從子性通率有才氣

  少與從弟仲堪俱知名太元中以中書郎擢為南蠻校尉涖職清明政績肅舉及仲堪將與王恭興

  兵南伐顗密諫辭甚切至仲堪不從遂以憂卒︹南北朝︺︹宋︺謝述裕之弟少有至行父

  純在江陵遇害述奉喪還都喪舫遇風流漂述乘小船冒浪尋求見純喪幾没述號呌呼天幸而𫉬

  免常不為裕所愛及裕疾述衣不解帶不盥櫛者累旬裕深感愧友愛甚篤為彭城王義康長史涖

  官清約宅無私舍卒於吳興太守初述唯勸義康退及義康得罪文帝嘆曰謝述若存義康必不至

  謝澹安之孫任達仗氣不營當世與范泰為雲霞交厯位尚書武帝受禪以澹方外士不

  以任寄嘗因侍飲謂帝曰陛下用羣臣委順者乃見貴汲黯之徒無用也景平中累遷光祿大夫常

  憂從弟混終當破家混尋誅朝廷以澹先言不及禍元嘉中位侍中卒謝方明安之從孫

  父沖為孫恩所害方明屯苦備嘗而貞履之揉在約無改為宋武中軍主簿嚴恪自居雖暗室未嘗

  有惰容累遷驃騎長史南郡相位侍中丹陽尹有能名轉會稽太守東土稱咏之卒於官謝瞻

  安之從曾孫六歲能屬文與從叔混族弟靈運俱有盛名為武帝相國從事中郎時弟晦為宋臺右

  衞權遇巳重賓客輻輳瞻驚駭謂晦曰此豈門戸福耶乃籬隔門庭曰吾不忍見此及晦建佐命功

  瞻愈懼臨終遺晦書曰吾得歸骨山足亦何所恨弟思自勉為國為家謝㬭瞻之弟年數歲

  所生母郭氏疾㬭晨昏温凊勤容戚顔未嘗暫改恐僕役懈倦躬自執勞母為疾畏驚一家尊卑感

  㬭至性咸納屨行屏氣語如此者十餘年位終黄門侍郎謝密萬之曾孫㓜時精神端審時然

  後言為叔父混所重起家散騎常侍瑯琊王參軍性嚴正舉止必修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伯

  叔二母歸宗兩姑晨夕瞻奉盡其誠敬僕婢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元嘉中厯位

  中庶子加侍中志在素宦畏忌權寵毎獻替及陳事必手書焚草人莫知之謝惠連

  子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後為彭城王義康法曹行參軍卒年三十七文章並行於世

  景仁長平人少有大成之量國典朝議舊章記注莫不撰錄為武帝太尉參軍厯位黄門侍郎

  文帝即位遷侍中與王華等以風力局幹冠冕一時嘗薦劉湛共參朝政湛入結彭城王義康以傾

  之景仁稱疾家居文帝待之甚隆凡朝政大小必密函問之累遷尚書僕射後拜揚州刺史卒

  淑豹之子博學多通不為章句學為司徒祭酒劉湛欲其附巳淑不為改意以疾免官元嘉中累

  遷太子左衞率太子劭將為逆淑不從被害孝武即位贈侍中太尉諡忠憲有文集傳於世

  莊密之子七歲能屬文孝武時累遷左將軍於時搜才路狹莊表陳求賢之義拜吏部尚書再遷

  侍中領前軍將軍時孝武夜行出還勅開門莊居守以棨信或虛須墨詔乃開帝後因宴從容曰卿

  欲效郅君章耶後為中書今散騎常侍卒所著文章四百餘首行於世謝孺子裕之孫父

  恂鄱陽太守孺子少與族兄莊齊名多藝能尤善聲律車騎將軍王或與孺子宴桐臺孺子吹笙彧

  自起舞旣而嘆曰使人飄飄有伊洛間意除廬江郡主簿後以家貧求西陽太守卒官子璟亦知名

  仕梁至侍中殷淳景仁從祖弟父穆以和謹致稱宋特進光祿大夫淳少好學有美名厯中

  書黃門侍郎高簡寡言早有清尚愛好文義未嘗違捨在秘書閣撰四部書大目凡四十卷行於世

  子孚有父風位吏部郎殷孝祖長平人少有氣幹以軍功累遷兗州刺史明帝初即位四

  方多叛司徒參軍荀僧韶請徵孝祖入朝孝祖聞命即日棄妻子率文武二千還都人情大安拜冠

  軍將軍時賊據赭圻孝祖與戰中流矢卒贈建安縣侯諡曰忠袁粲湛之從孫少好學有清才

  以操行見知孝武時厯遷司徒右長史泰始末為尚書令受顧命元徽元年丁母憂居喪毁甚桂陽

  王休範為逆粲扶曳入殿時兵難危急咸莫能𡚒粲慷慨謂諸將當以死報因命左右被馬衆感激

  出戰賊即平殄順帝即位遷中書監鎮石頭及齊革命粲自以身受顧託不欲事二姓與劉彦節王

  藴等謀攻齊主道成不克遇害袁最粲之子昇平初粲謀攻齊不克戴僧静奮力直前最年十

  七大呌抱父乞先死兵士莫不隕涕粲謂最曰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遂俱遇害︹齊︺袁

  彖粲從子少有風概善屬文仕齊為中書郎累遷冠軍將軍性剛常以微言忤武帝為王晏所譖

   免官付東冶久之得釋後爲侍中彖㓜而母卒養於伯母王氏事之如親伯父顗見誅投屍江中彖

   微服求屍四十餘日乃得密瘞石頭後岡人稱其孝義焉袁廓之宏之曾孫父景雋仕宋爲

   淮南太守以非罪見誅廓之終身不聽音樂布衣蔬食足不出門時人以比晉王裒齊國建方出仕

   官太子洗馬何澗爲文惠太子作楊畔歌太子甚悦廓之諌曰殿下當降意簫韶奈何聽亡國之響

   太子改容謝之謝超宗靈運孫少隨父鳳徙嶺南元嘉末乃還好學有文辭盛得名譽補新

   安王國常侍王母殷淑儀卒超宗作誄奏之帝大嗟賞謂謝莊曰超宗殊有鳯毛靈運復出矣入齊

   爲黃門郎謝朓述之孫少好學文章清麗執筆便成善草隸長五言詩沈約見之嘆曰二百年

   無此作矣累遷尚書吏部郎朓好奬人才謂孔珪曰士子聲名未立應共奬成無惜齒牙餘論其好

   善如此嘗輕江祏爲人後卒爲祏所害︹梁︺謝朏莊之子幼聰慧莊撫之曰真吾家千金仕

   宋爲侍中領祕書監入齊累徴不起梁天監初徴爲侍中司徒尚書令改中書監卒著書及文章行

  於世子譓不妄交接門無雜賓位右光祿大夫謝幾卿超宗子㓜號神童超宗徙越巂詔家

  人不得相隨幾卿年八歳别父於新亭不勝慟遂投江救之得免居父憂哀毁過禮及長博學有文

  采入梁累遷尚書左丞幾卿詳悉故實僕射徐勉每有疑滯多詢訪之後為左光祿長史卒有文集

  袁昂彖之從弟父顗宋雍州刺史為明帝所誅昂以父亡不以理終身不聽音樂仕齊厯

  遷御史中丞劾奏不憚權豪當時號為正直出為豫章内史丁所生母憂以喪還江路風潮暴駭昂

  乃縛衣著柩誓同沈溺及風止餘船皆沒惟昂𫉬全咸謂精誠所致入梁累遷尚書令在朝謇諤雅

  有人鑒入其門者號為登龍門進司空卒袁峻陽夏人篤志好學家貧無書毎從人假借抄寫

  自課日五十紙紙數不登則不止訥言語工文辭梁武帝雅好辭賦峻乃擬揚雄言箴奏之帝嘉焉

  除散騎常侍直文德學士省抄史記漢書各為二十卷謝微孺子孫好學善屬文為中書舍

  人武帝餞魏中山王元峉於武德殿賦詩三十韻限三刻成微二刻使就辭甚美仕至尚書左丞卒

  於南蘭陵太守謝覽朏弟子父瀹齊太子詹事覽仕齊為太子舍人梁武帝平建鄴諸公卿皆

  拜覽獨長揖意氣閑雅帝謂徐勉曰覺此生芳蘭竟體厯遷吏部尚書出為吳興太守卒官

  舉覽之弟幼好學與覽齊名弱冠丁父憂幾致毁滅起家秘書郎為豫章内史晉陵吳郡太守甚

  得民心㦄官尚書令謝藺安之八世孫五歲時父未食乳嫗欲令先飯藺終不進舅阮孝緒聞

  之嘆曰此兒在家則曽子之流事君則藺生之匹因名曰藺授以經史過目能誦及丁父憂晝夜號

  慟毁瘠骨立後為散𮪍常侍使魏母在家卒及藺還入境夜夢不祥旦便投劾馳歸號慟幾絶水漿

  不入口親友勸以飲粥藺勉受之終不能進經月餘卒殷鈞長平人九歲以孝聞及長恬静

  好學善隸書為當時楷法武帝時厯祕書丞遷侍中東宫學士出為臨川内史母憂去職居喪過禮

  昭明太子手書戒諭官至國子祭酒殷芸長平人倜儻不拘細行然不妄交遊門無雜賓勵精

  勤學博洽羣書位秘書監司徒長史後直東宫學士省卒周興嗣項人博學善屬文天監初

   奏休平賦其文甚美武帝嘉之拜安成王國侍郎直華林省其年河南獻舞馬詔興嗣與待詔到沆

   張率為賦帝以興嗣為工擢拜散騎侍郎次韻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為之帝稱善賜金帛後遷給

   事中直西省卒所撰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等百餘卷文集十卷︹陳︺殷不害長平人性

   至孝居父憂過禮由是知名家貧有弟五人皆㓜弱不害事母養弟勤劇無所不至以篤行稱仕梁

   為廷尉平名法有輕重不便者輒上書言之多見納用侯景陷臺城帶甲入朝過謁簡文景兵士衝

   突不遜侍衛莫不驚恐辟易唯不害與徐摛侍側不動元帝時為中書郎兼廷尉卿魏克江陵不害

   督兵他所失母所在時甚寒雪凍死者滿溝壑不害行哭求之見死人溝中即投身捧視水漿不入

   口七日始得母屍每憑而哭輒氣絶行者皆流涕入陳累遷光祿大夫殷不佞不害弟少

   立名節居父喪以至孝稱好讀書尤長吏術仕梁為武康令會魏克江陵而母卒道路隔絶久不得

   奔赴四載之中晝夜號泣居處飲食常為居喪之禮及第四兄不齊迎喪歸葬不佞身自負土手植

  松柏每歲伏臘必三日不食入陳累遷尚書左丞加通直散騎常侍卒袁敬昂之子純素有

  風格幼便篤學老而無倦仕梁為太子中舍人魏克江陵流寓嶺表高祖受禪敬在廣州依歐陽頠

  及頠卒其子紇據州有異志敬為陳順逆之理紇不從而敗朝廷義之徴為太子中庶子厯金紫光

  祿大夫加特進卒謝哲朏之孫舉止醖藉襟情豁朗為士君子所重仕梁至廣陵太守入陳

  厯吏部尚書司徒左長史袁樞昂之孫父君正吳郡太守樞性沈静少好學居父喪以孝聞仕

  梁為吳興太守入陳累遷吏部尚書領丹陽令謹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職司鮮有遊其門者官至

  尚嘗左僕射謝貞藺之子幼聰敏有至性祖母阮氏苦風眩每發便一二日不能飲食貞年

  七歲見祖母不食貞亦不食年十三善左氏春秋工草𨽻蟲篆丁父艱號頓於地絶而復蘇數矣及

  江陵陷沒入長安周趙王厚相禮遇聞貞獨處晝夜涕泣因訪知其母老在南乃奏放還國始興王

  叔陵辟為主簿貞度叔陵將有異志每有宴遊未嘗參預及叔陵肆逆貞獨不坐遷南平王長史以

   母憂去職哀毁羸瘠遂卒︹魏︺袁式陽夏人式在南厯武陵王諮議參軍歸魏為上客賜爵陽

   夏子與司徒崔浩盡國士之交朝儀典章浩所草創恒顧訪之性長者雖羈旅飄泊而清貧守度不

   失士節時皆呼曰袁諮議沈静樂道周覽書傳至於訓詁倉雅偏所留懷作字釋未就卒子濟襲父

   爵為魏郡太守政有清稱袁翻項人宣武帝時厯官豫州中正是時修明堂辟雍翻議明堂五

   室請同周制郊建三雍求依故所又議選邊戍神龜末遷涼州刺史孝昌中拜都官尚書加撫軍將

   軍建義初遇害河隂袁躍翻之弟博學儁才性不矯俗篤於孝友翻常謂人曰躍我家千里駒

   也厯仕尚書都兵郎中散騎常侍將立明堂躍乃上議當時稱其博洽蠕蠕主阿那瓖亡破來奔朝

   廷矜之送復其國既而辭㫖頗不盡禮躍為朝臣書與瓌陳以禍福其辭甚美遷車騎將軍有文集

   ︹齊︺袁聿修翻之子七歲遭喪居處禮若成人性深沈有鑒識清静寡欲與物無競天

   保初除太子庶子行博陵太守遷秘書監天統中出為信州刺史即其本鄉也為政清靖不言而化

  自長史以下爰逮鰥寡孤獨皆得其歡心還除都官尚書聿修和平温潤素流之中最為規檢以名

  家子厯仕清華時望多相器待︹唐︺㼼權扶溝人以母病與弟立言究習方書遂為高醫仕隋

  為秘書省正字稱疾免唐貞觀中㩲巳百歲帝幸其舍視飲食訪其術擢朝散大夫賜几杖衣服尋

  卒年一百三𡻕所𢰅脉經鍼方明堂等圖傳於時立言仕為太常丞殷侑陳州人通經術貞元

  末及五經第其學長於禮擢太常博士元和八年使囘鶻可汗不為屈再遷諫議大夫論時政得失

  前後凡八十四通文宗即位拜義昌軍節度使以仁惠為治累官刑部尚書時李訓鄭注已誅文宗

  問侑治安術侑言朝廷宜任耆德母輕用新進帝善之終忠武軍節度使侑以經術進臨事鋭敏有

  彊直殷盈孫侑之孫廣明初為成都諸曹參軍僖宗至蜀聞有禮學擢太常博士昭宗

  郊祠中尉及樞密皆以宰相服侍盈孫奏非令典當隨所攝資品猶免僭逼從之時喪亂後制度彫

  紊追補容典皆所折衷終大理卿趙犨宛邱人資警健善騎射世為忠武軍牙將黄巢亂陳

  人請授為刺史犨乃培城疏塹實倉庫峙藁薪為守計未幾巢將孟楷宼項城犨擊擒之拜檢校司

  空巢聞揩死乃悉軍攻之州人大恐犨曰士貴建功立名節徒懼無益且死國不愈生為賊乎引鋭

  士大小數百戰會汴軍至犨因急擊賊破之圍凡三百日而解累遷檢校司徒加彰義軍節度使卒

  趙昶犨之弟神采軒異而内沈厚有法度破孟楷功多犨領泰寕節度使以昶為州刺史及犨

  老昶授留後遷忠武節度使亦留陳勸課農桑於人有恩惠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趙珝

  犨之子雄毅喜書善騎射黃巢圍城珝激勵麾下約皆死庫有巨弩機牙壞不能張珝以意調治激

  矢至五百步人馬皆洞賊畏不敢逼以勞授檢校尚書右僕射昶卒為忠武節度使陳州土惡善圯

  珝曡甓表墉遂無患光化中封天水郡公按鄧艾故蹟決翟王渠溉稻以利農一家三節度使相繼

  二十餘年陳人宜之位至右金吾衞上將軍卒︹五代︺︹唐︺符存審宛邱人晉王克用以

  為義兒軍使賜姓李氏為將有機畧從莊宗破梁軍走遼兵敗劉鄩大小百餘戰未嘗敗衂與周德

  威齊︹宋︺常真項城人父母死廬墓終喪負土成墳不茹葷血開寶中詔旌其門真妻病

  子晏割股肉以療疾及死次子守規徒跣日一食廬墓三年太平興國中旌表沈倫太康人少

  習三禮周顯德中太祖領節鎮署從事掌留後財貨以廉聞及受禪召為戸部郎奉使至越歸奏便

  宜十數事皆從之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泗饑倫白太祖以軍儲賑饑民王師伐蜀為隨軍水陸轉運使入成都獨居佛

  寺東歸篋中所有纔圖書數卷而巳太祖知之以倫為戸部侍郎樞密副使倫第卑陋太祖遣中使

  督工治之倫私告使者願得制度狹小帝亦不違其志厯官右僕射門下侍郎以左僕射致仕卒

  喬維岳南頓人治三傳明習吏事有治劇才太平興國中為泉州通判會盜起攻城維岳抗

  議堅守民賴以全詔襃之為淮南轉運副使累遷太常少卿京府事繁維岳評處詳敏真宗立拜給

  事中知審官院以年衰乞外遷上嘉其静退厯壽州刺史卒萬適宛邱人六歲能詩及長喜

  學問精於道德經與高冕韓伾交遊唱酬不求仕進專以著述為務有狂簡集百卷雅書三卷志苑

  三卷雍熙詩二百首經籍摘科討論四十卷淳化中伾任翰林學士帝問嵩陽遺逸伾以適對召至

  闕下特授慎縣主簿樊可行陳州人五世同居真宗時旌表仍蠲其課調李宗易

  宛邱人少好學爲詩效白樂天詳於吏治慶厯間官至太常少卿晏殊相知尤深後歸優遊林泉者

  十六年時蘇轍爲宛邱博士常與之遊姚仲孫商水人父煜舉進士第一官著作佐郎仲

  孫早孤事母孝擢進士補許州司理參軍通判彭州嘗以天下不可弛兵備上防邊龜鑑入爲右司

  諫閻文應求爲都知仲孫數其罪出之兼侍御史論諫議大夫不宜以歲月序進請艱其𨕖以處材

  望乃詔當𨕖者奏聽㫖後權三司使事屬西北備邊募兵益屯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輒廢事出

  知蔡州卒黃寔陳州人舉進士哲宗時累遷寶文閣待制知定州卒寔孝友敦睦世稱其内行

  蘇轍在陳與結婚又與軾友善故不得久於其朝謝文瓘陳州人舉進士爲大名教授元

  豐中上疏言新法不便哲宗時遷考功右司員外郎時建廣武四埽石岸黃流湍悍役人多死文瓘

  條别利害罷其役徽宗立擢為給事中後入名黨籍帝披籍曰朕究知文瓘本末命出籍乃以為集

  英殿修𢰅知濟州謝貺文瓘子宣和中為駕部員外郎知汝州欽宗時上封事十篇論事切

  至擢提點京西北路刑獄會金師攻汝州貺自襄陽領兵往援戰死︹元︺徐世隆西華人弱

  冠登金正大進士辟為縣令其父戒曰汝年少學未至母急仕進世隆遂辭官益篤於學元世祖在

  潛邸召見於日月山時方圖征雲南以問世隆世隆對以不嗜殺人之語及即位擢燕京等路宣撫

  使召為翰林集賢學士以疾辭卒年八十所著有瀛洲等集百餘卷邵敬祖宛邱人父喪廬

  墓母繼殁河決不克葬殯於城西敬祖露宿於其側風雨不去友人哀之為縛草舍庇之前後居廬

  六年兩體俱成濕疾至治三年旌其家韓元善太康人父克昌監察御史以論事有名聲

  元善由國子監生積分中程釋褐除新州判官厯中書左丞同知經筵事至正十二年卒元善性純

  正明達政體以文學治才羽翼廟謨論議之際秉義陳法不偭鄉上官國是所在倚之以為重嘗效

   范文正公遺規置田為義莊以周貧族為義墪以教族人子弟︹明︺王鈍太康人元至正間進

   士知猗氏縣洪武中徵授禮部主事遷吏部郎中福建右參政以廉慎聞遣諭麓川卻其贈金或曰

   遠人疑且貳鈍乃受之以輸雲尚官庫遷浙江左布政使在浙十年帝嘗稱於朝以勸庶僚厯官户

   部尚傅安太康人洪武時為禮科給事中奉使西畨羈留十三年執節不屈永樂中始歸

   宋伯義西華人剛介有守洪武中入太學以才行𨕖擢山東右參政永樂初轉陜西布政使

   清譽益彰劉逵項城人性寡黙善書翰鄉邦稱之洪武中以人村薦舉累官刑部尚書

   樸陳州人洪武中由鄉舉厯兵部即中建文時擢兵部侍郎成祖即位調户部宣德初拜南京户

   部尚書入仕四十年持身廉介家無贏資顧佐太康人由進士厯御史兩京府尹並有聲累遷

   通政使宣德初以朝臣貪汚擢佐為都御史奏黜不職朝臣二十餘人正身率屬百僚肅然非議政

   不與諸司同坐人皆稱為獨坐云婁志德項城人正德進士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

  政使巡撫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穆宗特賜敕襃美

  出光扶溝人萬厯進士任監察御史時巨璫連結外戚互相黨援權傾内外出光抗疏劾之抵

  羣姦法再按山東發京考預洩之弊為忌者所中奪職歸張維世太康人萬厯進士厯官平

  陽知府公正廉潔大得民和崇禎九年巡撫宣府坐事遣戍巳釋還明年李自成陷太康抗節死

  宋一韓陳州人萬厯中任漢中推官遷兵科給事立朝忠直毎疏論時事切中利弊號為諫

  垣鳴李引嘉沈邱人剛方好俠崇禎間薦授潛山知縣甫三月張獻忠兵至力戰被執

  遂遇害贈太僕寺卿張質商水人官臨汾知縣解職歸崇禎中流賊陷商水質抗賊死

  恩澤扶溝舉人慷慨能任事崇禎中流賊逼城衆議守禦而縣令騃不解事恩澤蹶起痛哭曰

  我不幸從汝曹木偶而死自題樓壁曰千古綱常事男兒肯讓人城陷墜樓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予祀忠義祠王受爵陳州人崇禎中以舉人偕知州侯君擢守城城陷受爵擊

   殺數賊大罵死贈宛平知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龔作梅陳州人年

   十七父母俱亡殯於舍賊火民居作梅跪柩前焚死馬呈瑞西華人天啟甲子舉人崇禎中

   城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王 繼東沈邱人流賊猖獗倡土民

   築壘固守寇力攻衆寡不敵遂遇害 本乾隆四十一年   予祀忠義祠耿燿

   人少從異母兄光學事之如父凡事諮而後行光嘗與之財燿曰家有長兄我無用此為也闖賊陷

   太康燿與弟炳奉母避河朔孝養備至容城孫奇逢高其行為作傳耿於𢑴燿從子有學行

   父喪未葬闖賊陷城居民逃竄於𢑴抱父柩號泣不去賊推墜城下幾斃𡻕大祲人相食邑令餉穀

   四十斛悉推以賑貧者耿氏自光兄弟以孝友著名子姪守其家法中州稱禮讓者首耿氏

   璞沈邱人拔貢生事母以孝聞崇禎末流宼猖獗璞椎牛享士日夕守陴城賴以全設義塾延名

   師課里中子弟多所成就

 ︹本朝︺李渙沈邱人歲貢生父引嘉明李殉難渙匍匐叩閽疏三上卒得贈太僕少卿事母以孝

  聞入 本朝厯任睢鄧陜三州訓導勤於教士晚居林下敦宗族樂施予李鼎玉煥弟父引

  嘉殉難鼎玉扶柩還時寇氛未靖晝夜露處資野蔬澗水以給母病衣不解帶事兄煥如父年逾七

  十猶朝夕省視寒暑不輟順治壬辰進士累官御史柳同春太康人順治初授江西都司金

  聲桓叛同春夜越城變服晝夜馳三百里引兵進𠞰身為軍鋒陷陣妻子留省城者殲焉賊平擢狼

  山鎮總兵妻安氏得 旌孫馥沈邱人性孝友好讀書精研經義為文闡廉洛關閩之旨嘗因

  盜賊竊發散資招募鄉勇助守孤城城賴以全順治已亥進士生平好義樂施族中㓜弱無依者收

  養之教以成人祀鄉賢王輔運太康人順治丁亥進士官禮部郎中議祀典黜張浚進子

  謙從祀時論韙之終湖廣提學副使杜俊彦扶溝人由拔貢除廣西賀縣知縣出榖以賑凶

  荒偽帥投誠者為督撫所疑俊彦單騎叩壘撫定其衆卒無他變其幹畧𩔖如此盧愈奇

   扶溝人康熙戊戌進士授平涼府通判疏理鹽法擢知涇州涇糧賦多逋欠愈奇設法勸諭不事𫾣

   撲人爭輸納時西陲用兵愈奇辦運軍需既不誤公民亦不擾程孔述淮寕人性好善康𤋮

   四十八年賈魯河決溺死者甚衆孔述駕舟渡活人無算是年鄰人有因貧鬻妻者孔述悉贖歸之

   崔吉士襄城人乾隆三十九年為襄城營把總值山東壽張逆匪王倫倡亂吉士隨河北鎮

   總兵在臨清舊城堵禦陣亡事   聞廕卹何之璞扶溝人乾隆甲辰武進士嘉慶元年

   任上江協遊擊隨𠞰湖南苗匪有功二年隨𠞰貴州狆苗先後擒𫉬甚多斬馘尤衆自捧鮓至黃草

   壩一帶悉平得   㫖奬勵旋擢撫標參將四年隨𠞰四川邪匪於忠州陣亡事   聞議卹

      子雲騎尉世職張遠覽西華人乾隆巳卯舉人少孤事母盡孝母喪廬墓三年仕

   正陽教諭擢貴州鎮遠知縣攝黎平府通判所至有聲致仕歸嘉慶六年邑中土棍東玉林滋事遠

   覽與縣令密謀擒𫉬復躬率紳民嚴緝餘黨不以老疾辭鄉里賴之卒入祀鄉賢祠曾禮廷

  沈邱人武生嘉慶十八年隨𠞰滑縣教匪在道口鎮擊賊陣亡   賞卹如例

 ︹流寓︺︹漢︺魏朗會稽上虞人以報讐亡命到陳國從博士郤中信學春秋圖緯丁蘭

  人寄居西華縣東北築臺以祀母木像今有丁蘭冢︹宋︺張耒淮陰人遊學於陳學官蘇轍愛

  

 ︹列女︺︹漢︺陳孝婦淮陽人年十六嫁而無子其夫當戍囑曰吾生死未可知幸有老母在無

  他兄弟備養吾不還汝養吾母乎婦應曰諾後夫果不還婦紡績織絍養其姑二十有八年姑卒盡

  賣其財物田宅以葬終奉祭祀淮陽守以聞賜金四十斤號曰孝婦︹唐︺殷敬仲妻顔

  氏長平人敬仲官吏部郎中為酷吏所陷顔率二女割耳為敬仲愬冤敬仲得減死李侃

  妻楊氏侃項城令建中末李希烈謀襲陳州分兵畧諸縣侃欲逃去楊曰君縣令寇至當守

  力不足死焉職也君如逃尚誰守李從之楊請重賞募死士侃率以乘城楊身㸑以享衆報賊曰項

  城父老義不下賊矣侃中流矢還家楊責曰君不在人誰肯守死於城不猶愈於家乎侃遽登城會

  賊將中流矢死遂散去城賴以全陳之胥妻佚姓氏建炎中統制王淵討陳州賊杜用

  軍於鄧灣從賊中得之見婦美欲與通不允又逼之婦曰統制軍官隨都統來破賊本為百姓除害

  若要新婦充婢使則可若欲見私則不願也淵張之且曰我當殺汝婦曰若此統制亦賊爾死何懼

  淵命擁出斬之︹明︺孟七保妻張氏名鍼姑陳州人年十四許同郡孟七保未幾七

  保輸税於開封卒葬祥符之蘇村父母欲嫁之鍼姑曰既許孟氏今雖亡其母無所依願歸以養父

  母從之乃與姑詣祥符負其夫骨還葬守節終身永樂中旌表常友妻盧氏名温柔陳

  州人祖母張氏寢疾三年温柔事奉甚謹親戚異之後字太康常友未及婚友卒温柔往弔之遂潛

  自縊死鄉人為合葬焉天順末詔旌其門樊亨妻翟氏名粉兒陳州人年十七字樊亨

  未幾亨卒父母往弔粉兒入房縊死杜維訥妻董氏陳州人訥家徒四壁董安之訥

  死即其旁自縊州守洪蒸為具棺給地以葬魏氏三烈陳州人一魏體坤女適劉忠貞

  劉死無子魏年二十二家有庶姑袁氏生二歲子魏泣屬曰幸姑善視劉氏後婦從夫死矣尋自縊

  一魏體泰女適謝用賓謝死竟以腰絰縊死年亦二十二一魏體咸女適朱試不數年試病卒魏以

  身殉年亦二十二三婦皆產於魏而死時年齒相同竸稱魏氏三烈云張氏女名合兒沈

  邱人宏治中合兒年十四饁父於田途遇里人武鑑欲强汚之合兒不從遂投河死姜國才

  妻姚氏沈邱人女年十六字姜國才未婚而國才歿女聞訃紿父同母徃弔遂縊死縣令申

  請建馬旺妻楊氏西華人正德七年流賊陷城旺夫婦俱為所𫉬義不從賊皆被

  害詔旌其門李時蘭妻高氏商水人時蘭卒高潛入隱室縊死時蘭復甦聞高死

  流涕曰待我與汝俱行須臾亦死事聞旌其門

 ︹本朝︺李賢相妻聶氏項城人賢相商於外鄰人潛入室拒之得免誓自殺以滅恥姑

   防之甚謹得閒卒行其志雍正年間 旌張氏女淮寕人許聘田鼇鼇亡女投繯以殉同縣

   節婦焦維正妻李氏徐之龍妻于氏孫夢雷妻張氏許長祚妻李氏高洪遠繼妻王氏許如義妻鄭

   氏竇瑶妻李氏竇瑜妻何氏竇炎妻龔氏孟國瑞妻王氏孟誥繼妻王氏烈婦杜注妻王氏任黒妻

   石氏王士坤妻馬氏陳某妻葛氏貞女劉正聘妻崔氏阮永登聘妻鄭氏烈女羣姐張二姐趙氏女

   尤氏女欒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李太璞妻安氏商水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

   紫袍妻王氏李紫衣妻雷氏烈婦高黒妻吳氏胡曰仁妻康氏王忠妻李氏文某妻王氏烈女福姐

   煥姐均乾隆年間 旌李洵妻徐氏西華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金相鼎妻紀氏金

   鶴妻祁氏金文鼎妻張氏胡緒虞妻于氏胡士介妻屈氏胡作舟妻朱氏胡曰璞妻淩氏劉珩妻朱

   氏劉璘妻王氏劉琪妻馮氏王向哲妻李氏烈婦徐二尼妻王氏畢氏尹氏劉氏烈女愛姐李拘姐

   婢李蘭香均乾隆年間 旌閻永言妻艾氏項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閻煦妻

  王氏衛濬哲妻閻氏衞堦妻張氏閻培仁妻孫氏衞增妻趙氏閻熾妻趙氏胡子旭妻周氏王允仁

  妻郭氏王宏璠妻錢氏閻懋第妻張氏竇漁妻朱氏閻太妻馬氏田謨妻師氏田世南妻馬氏烈婦

  胡德富妻王氏郭三妻夏氏朱四海妻張氏趙某妻胡氏張某妻楊氏楊某妻戚氏劉某妻任氏貞

  女關培璵聘妻劉氏李紹朱聘妻田氏烈女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海化龍妻解氏

  沈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申妻閻氏劉中岱妻王氏王德敬妻蕭氏普鵬翼妻李氏韓秉𢑴妻

  吳氏趙儀妻李氏普重熙妻劉氏王輔弼妻趙氏于得貞妻張氏劉世聞妻王氏張德音妻王氏李

  焸妻劉氏馬大安妻李氏劉學謙妻王氏程登臨妻普氏劉三遜妻王氏劉勤妻程氏張悦妻李氏

  劉雲鵬妻李氏劉光藜妻程氏劉誌妻趙氏趙竚妻李氏李成立妻楊氏孫焜燿妻張氏楊念之妻

  蘇氏烈婦原介妻孫氏程介齡妻郭氏李某妻崔氏張某妻于氏又張氏烈女武正姐張紀姐均乾

  隆年間 旌張有造妻王氏太康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濬妻劉氏王澐妻汪

  氏張永謙妻李氏劉士舜妻焦氏耿存訥妻蔣氏商景星妻王氏周廣德妻孫氏馮大成繼妻楊氏

  王明文妻孫氏李環妻張氏烈婦鄭西廣妻江氏翟榮妻汪氏韓山妻宋氏張增瑞妻王氏張崇朔

  妻李氏李澤珩妻韓氏黃永海妻張氏張二妮妻李氏楊天位妻南氏高興旺妻孫氏王甲妻王氏

  烈女李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陳中振妻弋氏扶溝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李琚妻

  董氏張念兹妻聶氏張肄經妻何氏路克配妻盧氏郭學閔妻林氏齊望裔妻熊氏李基高妻鄭氏

  孫纘續妻劉氏郝育禮妻薄氏郝永年妻王氏郝永安妻劉氏郝永静妻高氏張廷玫妻蔡氏李節

  貞妻陳氏邢珍妻郝氏盧梠妻谷氏張含章妻郝氏郭永良妻盧氏王汝翼妻盧氏徐天成妻土氏

  盧維宗妻寇氏盧允恭妻李氏賈雲龍妻楊氏王保成妻淩氏王克昌妻楊氏李生京妻王氏齊中

  興妻王氏杜宗工妻張氏妾張氏王士奇妻田氏魏義妻李氏嚴聖基妻萬氏盧傳學妻劉氏盧生

  光妻馬氏方之緒妻嚴氏李之菘妻杜氏李樞妻曹氏陳可學妻樊氏何奎麟妻杜氏郝榮光妻何

  氏劉顯祖妻田氏烈婦孟興順妻邵氏又宋氏梁氏尹氏周良柱妻嚴氏黄成玉妻高氏陳氏李氏

  烈女李氏女均乾隆年間 旌齊丙妻龐氏淮寕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穆燦妻方氏

  烈婦張涿魁妻周氏烈女張氏女吳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李氏西華人守正捐軀同縣張

  淳妻袁氏劉三春妻胡氏馬成龍妻蘇氏李某妻許氏趙某妻許氏均嘉慶年間 旌閻懋

  衍妻田氏項城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春融妻郭氏烈婦鄒某妻吕氏孫某妻李氏均

  嘉慶年間 旌王喬年妻張氏沈邱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召陸妻楊氏烈婦張

  天有妻柳氏貞女張氏女烈女石蘭姐均嘉慶年間 旌黃清漣妻畢氏太康人守

  正捐軀同縣劉成妻李氏烈女師愛姐張氏女均嘉慶年間 旌何麟妻路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孫起瑞妻張氏郭天府妻陳氏烈婦賈元麟妻惠氏周福妻田氏蕭雙妻吕

  氏聶句妻李氏王宗培妻趙氏又梁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商︺宛邱先生失其名居宛邱故號宛邱先生殷湯之末已千餘年弟子美若春亦

  三百歲視之如嬰兒狀彭祖師之

 ︹土産︺藍府志有三種蓼藍染綠大藍染碧槐藍染青俗名靛出西華縣志夏亭有梨甘脆異

  常土人名曰𡊮家梨疑即哀家梨之譌蕪菁一名薞蕪詩疏坊記註云陳宋之間謂之葑方

  言云陳楚謂之蘴綬草本名鷊一作虉詩陳風卭有㫖鷊傳鷊綬草也鮦魚出沈邱縣

  鲖陽史記云陳夏千畝漆今太康間有之 按唐書地理志陳州土貢絹宋史地理志淮

  寕府貢紬絹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李學植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歸德府表               

                   

大清一統志

 歸德府在河南省治東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江蘇徐州府

  蕭縣界二百九十里西至開封府𣏌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陳州府淮寕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山

  東曹州府曹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安徽鳳陽府宿州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南至陳州府太康縣界一

  百三十里東北至山東曹州府單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衞輝府考城縣界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

  師一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房心分野大火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豫州之域商爲亳都地史記殷本紀湯始居亳注

  皇甫謐曰梁國榖熟爲南亳即湯都也周爲宋國戰國屬魏漢書地理志周

  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後爲齊楚魏所成三分其地魏得梁地元和志梁即今宋州也

  置碭郡水經注秦始皇二十二年以為碭郡漢高帝五年改置梁國

  屬豫州後漢及晉因之劉宋曰梁郡屬徐州宋書州郡

  志梁郡孝武大明元年度徐州二縣還豫 按二縣謂下邑及碭也漢碭縣晉巳省入下邑漢下邑

  在今江南碭山宋之梁郡必非舊治其大明元年度徐還豫之郡縣乃僑置也尋入於魏

  亦曰梁郡北周改曰梁州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

  置宋州大業初復曰梁郡唐武德四年復曰宋州

  天寶元年改睢陽郡乾元初復曰宋州屬河南道

  建中二年置宣武軍節度使興元初移軍治汴州

  五代梁復為宣武軍治時改汴州為東京因移軍於此後唐改為

  歸德軍宋曰宋州睢陽郡歸德軍至道中屬京東

 路景德三年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

  京熙寕五年分屬西路金天會八年改曰歸德府

  并置宣武軍屬南京路元仍曰歸德府置京東行

 省尋罷屬河南行省明洪武初降為歸德州屬開

 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復陞為府隸河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河南省領州一縣八商邱寕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

  考城柘城乾隆四十八年以考城縣改隸衞輝府今領

  州一縣七

  商邱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夏邑縣界六十里西至寕陵縣界

  四十五里南至鹿邑縣界七十里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安徽潁州府亳州界九

  十里西南至柘城縣界六十里東北至虞城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衞輝府考城縣界六十里古閼

  伯之墟曰商邱周為宋固都秦置睢陽縣為碭郡治漢初屬梁國文帝時為梁國都後漢及晉因之

  劉宋屬梁郡後魏為梁郡治隋開皇十八年改縣曰宋城為宋州治大業𥘉為梁郡治唐為宋州治

  五代因之宋為應天府治金為歸德府治承安五年復曰睢陽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入歸德州嘉靖

  二十四年州陞為府置縣改曰商邱為歸德府治 本朝因之寕陵縣在府西六十里東西

  距三十八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商邱縣界十八里西至睢州界二十里南至柘城縣界四十里北

  至衞輝府考城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鹿邑縣治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陳州府太康縣治一百十里東

  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治一百里西北至開封府儀封㕔治一百十里古葛國戰國屬魏為甯邑漢

  置寕陵縣屬陳留郡後漢建初四年改屬梁國晉因之劉宋屬譙郡後魏因之北齊省隋開皇六年

  復置屬梁郡唐屬宋州五代因之宋屬應天府崇寕四年改屬拱州大觀四年還屬政和四年又屬

   拱州宣和六年還屬金大定二十二年移治屬歸德府元因之明初屬歸德州嘉靖十屬歸德府

   本朝因之鹿邑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安徽潁州

   府亳州界二十里西至陳州府太康縣界七十里南至陳州府項城縣界一百十里北至商邱縣界

   六十里東南至安徽潁州府太和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陳州府淮寕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夏邑縣界

   六十五里西北至柘城縣界四十五里春秋楚苦邑秦置苦縣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晉初屬梁

   咸康三年改曰谷陽屬陳郡宋因之後魏屬陳留郡北齊省入武平隋開皇六年復置谷陽縣屬

   譙郡十八年改武平曰鹿邑屬淮陽郡唐武德初二縣皆屬亳州乾封元年改谷陽曰真源載初元

   年又改曰仙源神龍元年復曰真源五代因之宋大中祥符七年又改真源曰衞真金因之元并衛

   真入鹿邑移鹿邑治衞真仍屬亳州明初屬歸德州嘉靖中屬歸德府 本朝因之夏邑縣

   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江南徐州府蕭縣界六十里西至商

   邱縣界六十里南至永城縣界三十五里北至虞城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永城縣界九十里西南

   至鹿邑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徐州府碭山縣治七十里西北至虞城縣界七十里戰國楚下邑

   地秦置栗縣漢爲栗侯國屬沛郡後漢省後魏孝平二年始移置下邑縣於此屬馬頭郡隋開皇三

   年屬亳州十六年屬宋州大業初屬梁郡唐仍屬宋州五代因之宋屬應天府金屬歸德府興定五

   年改屬永州元至元二年還屬歸德府明初改曰夏邑縣屬歸德州嘉靖中屬歸德府 本朝因之

   永城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安徽鳳陽府宿州

   界五十里西至商邱縣界六十里南至宿州界四十里北至江蘇徐州府碭山縣界七十里東南至

   宿州治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江南潁州府亳州界八十里東北至徐州府蕭縣治九十里西北至夏

   邑縣治五十里秦置芒酇二縣漢屬沛郡後漢建武中改芒曰臨睢屬沛國晉省臨睢以酇屬譙郡

   後魏并廢酇縣隋大素六年始置永城縣屬譙郡唐初屬譙州貞觀十七年屬亳州五代及宋因之

    興定五年陞爲永州元至元二年復降爲永城縣屬歸德府明初屬歸德州嘉靖中屬歸德府

    本朝因之虞城縣在府東北七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江南徐州府碭山

    縣界五十里西至衞輝府考城縣界五十里南至夏邑縣界二十里北至山東曹州府單縣界三十

    里東南至夏邑縣治七十里西南至商邱縣治一十五里東北至單縣治七十里西北至山東曹州

    府曹縣治一百十里夏時虞國秦置虞縣漢屬梁國後漢及晉因之故魏省延昌初僑置蕭縣兼置

    沛郡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虞城縣屬宋州大業初屬梁郡唐武德四年置東虞州五年州廢

    縣屬宋州光化二年改屬輝州五代因之宋屬應天府金屬歸德府後廢元初復置屬東平路至元

    二年并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明嘉靖九年移治屬歸德府 本朝因之睢州在府西一

    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寕陵縣界五十里西至開封府𣏌縣界七十里

    南至陳州府太康縣界五十里北至開封府儀封㕔界六十里東南至柘城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

     太康縣界四十里東北至衛輝府考城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開封府蘭陽縣界五十里春秋宋襄

     牛邑秦置襄邑縣漢屬陳留郡後漢因之晉屬陳留國劉宋屬譙郡後省後魏景明元年復置屬梁

     郡東魏屬陽夏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宋州大業初屬梁郡唐武德二年屬𣏌州貞觀初

     屬宋州五代梁改屬開封府後唐還屬宋州晉仍屬開封府宋崇寕四年於縣置供州保慶軍節度

     建為東輔大觀四年州廢縣屬開封府政和四 年復置仍為輔郡宣和二年罷輔郡屬京東西路 金

     天德三年改曰睢州屬南京路元屬汴梁路明初省襄邑縣入州屬開封府嘉靖中改屬歸德府

     本朝因之柘城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商邱縣界四十

     五里西至陳州府太康縣界四十 里南至鹿邑縣界二十里北至寕陵縣界四十里 東南至安徽潁

     州府亳州界五十里西南至陳州府淮寕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商邱縣界四十里西北至睢州

     界四十五里春秋陳株野地秦置柘縣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晉省隋開皇六年置柘城縣屬宋

  州大業初屬梁郡唐貞觀元年省入穀熟寕陵二永淳元年復置屬宋州五代因之宋屬應天府

  崇寕四年改屬拱州宣和二年還屬應天府六年又屬拱州金元屬睢州明洪武中省入寕陵旋復

  置嘉靖中移治本朝屬歸徳府

 ︹形勢︺梁爲天中居天下膏腴地帶以黍邱之野包

  以閼伯之疆盟豬出其右汳水亘其旁宋王仲旉南都賦

  平衍四達控江淮聯蕭碭袵河脇汴

 ︹風俗︺睢陽猶有先王遺風厚重多君子好稼穡惡衣

  食以致蓄藏漢書地理志習俗淳厚喜勤尚質元史地理志

 ︹城池︺歸德府城周七里有奇門四池廣五大二尺明洪武二十二年因舊基修築正德中

  改築 本朝順治和修康熙二十六年乾隆十一年十三年二十九年重修商邱縣附郭寕陵

   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八尺明成化十八年改築 本朝雍正七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

   鹿邑縣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池廣八尺明洪武二年増築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乾隆二

   十三年二十五年重修夏邑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八尺明正統十四年増築崇禎十

   一年改建 本朝康𤋮二十七年修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永城縣城周五里有奇門五池

   廣二丈三尺明景泰元年增築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乾隆十一年二十九年重修虞城縣

   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二丈五尺外爲護城堤明嘉靖中改築崇禎十一年甃甎 本朝乾隆二十

   八年睢州城周十里有奇門四池廣三丈明洪武元年增築 本朝康𤋮二十一年修

   乾陸二十七年重修舊志有舊城亦周十里宋崇寕中建與新城相屬柘城縣城

   里門四池廣三丈明嘉靖二十一年改築 本朝順治十四年康熙二十八年四十二年乾隆十

   年二十八年重修

 ︹學校︺歸德府學舊在府治東北宋初為應天書院大觀中改南京國子監明洪武六年

  為學宏治中圯於水始遷府治東正德嘉靖中修 本朝順治三年修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

  商邱縣學在縣治北明萬厯元年建崇禎七年修 本朝順治六年雍正六年

  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寕陵縣學在縣治後明洪武三年建成化十四年改建 本朝順治

  六年修康熙十七年三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鹿邑縣學在縣治東元舊址明洪武

  三年重建嘉靖萬厯間修 本朝順治六年康熙四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夏邑

  縣學在縣治東南金舊址明洪武三年主簿記懋重建嘉靖四年修 本朝順治中修入學額

  數十五名永城縣學在縣治西南元延祐三年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正德嘉靖間修 本

  順治十五年修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虞城縣學在縣治西元舊址明洪武

  四年重建成化萬厯間修 本朝順治七年修康熙二十二年五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睢州學在州治西明洪武三年嘉靖二十一年修 本朝順治二年徙建南城康𤋮十年

  修湯斌為記入學額數二十名柘城縣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後圯於水成化三

  年重建 本朝順治二年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范文正公書院在府城東

  門内明萬厯三十九年建甯城書院在寕陵縣治東 本乾隆十二年鳴鹿

  書院在鹿邑縣治東 本康熙二十八年崇正書院在夏邑縣治西明嘉靖中

  澮濱書院在永城縣南二十五里澮河之濱元縣尹張思立建錦襄書院

  在睢州治東北駱駝岡上祀二程子嘉靖四年建 本朝康𤋮九年修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一萬二千三百九十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百二十八萬七千八百八十六

  名口計六十五萬二千一百一十户

 ︹田賦︺田地八萬八千二百七十六頃五十六畝額徴地丁正雜銀三十五萬四千五百二十四兩一

  錢三分正兑改兑米一百三石一斗有奇麥三千八百八十九石一斗有奇豆五千三百四十九石

  一斗有奇耗米三十石四斗有奇耗麥六百六十二石二斗有奇耗豆一千一百二十四石四斗有

  

 ︹山川︺隱山在鹿邑縣東十三里巑岏起伏望之常有雲氣世傳陳摶鍊丹處又陰靈山在縣東

  十一里與隱山對峙柏山在永城縣東南二十五里澮水北碭山在永城縣北八十里

  與江南碭山縣接界亦曰宕山上有紫氣巖史記高祖本紀髙祖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漢書地

  理志梁國碭山出文石元和志碭山縣碭山南去永城縣五十里為二縣之界詳見江南徐州府

  按碭山又有磨山白毛石洞黄土戯山之稱延亘幾二十里唐咸通九年龎勛作亂居民逃匿磨山

  上即虞山在永城縣北九十里一名魚山山前有釣臺存焉亦與江南碭山縣接界隋書

  地理志碭山有魚山恒山在睢州西北十二里崒嵂南向為州主山廓山在柘城縣東北

   甘露嶺在寕陵縣西五里寰中記隋開皇十三年幸岱至此甘露降因名横嶺

   在鹿邑縣西南二十五里縣志自西北而東南延亘二十餘里金鎖嶺在睢州治後其形窿

   然而高避水患者多趨其上河隄嶺在雎州東南三十里杏岡在商邱縣東南十五

   里又青岡在縣南十八里三王岡在商邱縣西北寰宇記三王陵在宋城縣西北四十五里

   鎮頭岡在寕陵縣南三十五里又駝腰岡在縣西南十里虎頭岡在鹿邑縣西四

   稍閊在虞城縣東南二十五里又大岡在縣西北三里柱岡在縣東北四十里縣地平衍

   無山惟三岡有環統屈曲之勢黄閊在睢州東南四十里又三里有安陵閊其州南四十里為

   平岡西七里為黎岡西南三十里為長岡相近有中岡厚臺岡又恒山之西有青岡山北二里有澗

   岡其州北為龍塘岡曠德岡二十五里有荆山岡五十里有野鷄岡駱駝岡在睢州東北名

   勝志壁立蒼翠起伏如駝其北有桃花祠曲岡在柘城縣北三十里西三十里有霸王岡西北

   四十里有褚岡明淨岡又有山臺以高廣如山而名夫子巖在永城縣北名勝志述征記云

   碭山南嶺有夫子石室約三楹世傳夫子經此避雨其中後人肖像於壁商邱在商邱縣西南

   三里周三百步相傳即閼伯所居榖邱在榖熟故城黎邱在虞城縣北二十里髙二

   丈寰宇記梁地有黎邱鬼效人即此縣志今有黎邱村黃河自開封府儀封㕔界流入東逕

   睢州考城商邱虞城夏邑縣北又東入江南碭山縣界胡渭禹貢錐指元至元中河徙出陽武南由

   渦至懷逺入淮及泰定元年改從汴渠至徐城東北合泗入淮即今河所行也自蘭陽儀封又東南

   逕睢州北河去州七十里又東南逕考城縣北河去縣三里賈魯河在縣北四十里又東南逕商邱

   縣北城舊在河北自元至元迄明正德屢經河決城或南或北今河在城北三十里賈魯河在城北

   四十里其新集口丁家道口皆河濱衝要也又東逕虞城縣北河去縣十五里又東逕夏邑縣北河

   去縣二十二里 按宋開寶四年河決榖熟又汴決宋城此河決歸德之始也太平興國四年淳化

  二年河兩決宋城縣金大定二十年河決衞州瀰漫至歸德詔自衞州埽下接歸德南北兩岸増築

  堤以捍湍怒遂於歸德創設巡河官自是河流逕府城之北正大九年𫎇古攻歸德決河灌城水從

  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睢水故道城反以水為固自是河流在府城之西南元大德三年河決蒲口

  浸歸德郡縣至大二年河決歸德隨塞隨決歸德常在河北至順以後河決而北歸德仍在河南至

  正九年賈魯議疏塞並舉挽河北行以復故道歸徳自哈只口至徐州路三百餘里修完缺口一百

  七處水復故道明正統十三年河決而南歸德又在河北宏治三年河決原武支流為三汜溢於考

  城歸德以至於宿乃浚宿州古睢河以達泗從小河抵歸德飲馬池中經符離橋而南皆浚深廣又

  築月河十餘以殺其勢自後河復故道歸德仍在河南嘉靖十九年河決睢州野鷄岡經渦入淮三

  十七年河北徙舊河淤而為陸隆慶五年河決雙溝萬厯二十五年河大決山東單縣之黄堌口溢

  於河南之夏邑永城界次年劉東星由趙家圈尋賈魯老黃河故道開挑三十一年河決歸德曽如

  春挑北河引水入淮下流淤淺水遂四溢天啟三年河決睢陽崇禎六年北築太行堤西起虞城界

  東抵沛縣 本朝康熙四年河決虞城永城夏邑三縣十一年虞城河溢二十五年築商邱傅家莊

  月堤三十四年築虞城黃堌壩堤六十一年於黄堌壩對岸挑引河長一百六十丈河流自是通暢

  乾隆五十四年於睢州下汎七堡新南堤前添做六段并於工尾築挑水壩以資挑護嘉慶十八年

  沁黃二河水勢異漲南岸睢工下汎二堡漫口築堤挑濬於二十年合龍 又按舊黄河在府境者

  有三一在商邱縣北三十里合賈魯河沁河諸水流入虞城縣北又流入夏邑縣北又流入永城縣

  北又東入碭山界今淤一在寕陵縣界明正德四年於寕陵西五里鋪開地四十里接黄河故道尋

  罷一在睢州北七十里又東南流入柘城縣界分為二其一南逕柘城西屈而東逕石城南入磚橋

  其一名清水河東南流會於磚橋渦水二派亦會焉合流入鹿邑縣界逕縣北二十里賈家灘東南

  至兩河口合渦水入亳州界又睢州更有舊黄河自州西北渾子集北分為二流一東流逕野鷄岡

  龍箱集北又東逕荆山岡南始東南流一南流逕奉家店北又東南逕河陽集南又東流至雙冢北

  合東水入柘城縣界今湮古汴河舊自開封府𣏌縣流入逕睢州北又東逕考城縣南又東

  逕寕陵商邱虞城縣北又東南逕夏邑縣北又東入江蘇碭山縣界隋後改流逕商邱縣南又東南

  逕夏邑永城縣南又東南入安徽宿州界即古汳水亦名獲水今湮漢書地理志𫎇獲水首受甾獲

  渠東北至彭城入泗過郡五行五百五十里水經注汲水東逕濟陽考城縣故城南為甾獲梁又東

  逕寕陵縣之沙陽亭北又東逕黃蒿塢北又東逕斜城又東逕周塢側又東逕葛城北又東逕神坑

  塢又東逕夏侯長塢又東逕梁國睢陽縣故城北而東厯襄鄉塢南又東逕貰城南又東逕違縣故

  城北又東逕大𫎇城北又獲水出汲水於梁郡𫎇縣北亦稱丹水蓋汳水之變名也自𫎇東出東逕

  長樂固北巳氏縣南東南流逕於𫎇澤又東逕虞縣故城北又東南逕空桐澤北又逕龍譙國又東

  合黃水口又東入櫟林又東南逕下邑縣故城北隋大業開河記煬帝以麻叔謀為開河都護既達

   睢陽界今自睢陽西穿渠南去囘屈東行過劉趙村連延而去元和志汴水逕宋州城南寰宇記古

   汴渠在襄邑縣北四十五里 按汴水本在睢水北隋䟽汴渠南通睢水即水絰所謂餘波南入睢

   陽城之故道也又東南逕夏邑永城則又絶睢水使南出考水經注睢水南分為蘄水是又因蘄水

   故迹疏導耳陳梁沙河自開封儀封𠫊流入逕寕陵縣入商邱縣合古宋河至鹿邑縣

   入渦河下逺安徽亳州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開濬深通水流暢利豐樂河在府城東

   商邱縣舊志牧馬集溝長一里半即其地自商邱縣朱家雙廟流至焦家庄入夏邑縣界名曰響河

   又東流至朱家橋入永城縣界名曰巴溝河又流至梁家橋入江南境出睢河以達洪澤湖此為商

   邱夏邑永城受水洩水之幹河名雖有三其實一河也 本朝乾隆十七年二十二年兩經挑濬又

   毛家河自夏邑縣八吉村流入響河𡵨河自夏邑縣響鈴村流入永城縣巴溝河亦於乾隆二十二

   年修古宋河在府治南門外自古宋集北接引河流至趙家口西南入陳梁沙河 本

   乾隆十七年挑濬深通又南門外東引河自南門外城濠流至古宋舊河又西南門外引河自城

   濠迤東南流入古宋河俱於乾隆十七年挑濬何家窪河在寕陵縣城東流入商邱縣爲

   安家河下入陳梁沙河又冀家河亦自寕陵縣流入商邱縣界入陳梁沙河又馬三河在商邱縣西

   流入冀家河五里堡河自寕陵縣五里堡東流入商邱縣馬三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並加濬築

   水流通暢八里屯河在寕陵縣南八里又縣南三十里有張公河縣西二十里有陽驛河

   縣北十二里有韋家河三十里有桃園河皆趙皮寨支河所分注也刺河在鹿邑縣一名茨河

   鹿邑縣志上承偃王陂水東流逕唐橋店南瀖河注之刺河南流逕丁村東又東南流至安徽潁州

   入潁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急三道河鹿邑縣志急三道河舊逕鹿邑城中今塞

   至城東隄外分而爲三東南後合又東南逕陳家橋合南八里河北支東南逕鄭家橋後分爲三又

   東過斑竹簾寺入於白河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 明 河在鹿邑縣南沙水支流也亦自

  陳州府淮寕縣流入又東流入安徽亳州界水經注明水上承沙水枝津東出逕宜祿縣故城北又

  東北流注於陽都坡九域志鹿邑縣有明水鹿邑縣舊志沙水發源於滎陽渠南逕陳留又東南逕

  扶溝又東南至陳州北而明水稱焉曲而南流逕陳州城東又東逕鄲城北又東逕雙樓北又北逕

  寕平城南以上闊不盈丈又東逕丁村南注於陽都陂又東逕白馬驛又東南入淝河新志明河今

  分為東西明河西明河自汲塚集北至傅家集入刺河東明河自刺河之張胖店入淝河東西止一

  水中逕刺河因分為二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開濬白河在鹿邑縣南十五里渦水支流也逕

  夏邑永城達於小黃河又有南八里河在縣南入里自黃堌渦河故道南出分而為二俱流入白河

  棟溝河在鹿邑縣南四十里受偃王陂水東南流至十字河集入肥水清水河鹿

  邑縣西南二十里縣志清水河上受渦水之津於太康之馬厰東逕鹿邑故城北又東入於九龍口

  衆水匪焉其一枝自九龍口東流逕鳳凰嶺北又南逕生鐵塜又東南至汲水集復合於清水河清

   水河自九龍口曲而南流逕鳯凰嶺西又東逕清河寺西分為二其一枝南流入於偃王陂清水河

   東逕横嶺店北又東南逕汲水集北又東南至半陂堌堆入江南淝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

   深通又北清水河在縣北十里自柘城縣磚橋南流入渦河近經黃河淤塞磚橋水合流賈家灘清

   水多巴清河在夏邑縣亦名巴河上承虞城縣惠民溝自八吉村流入逕王家口白岡

   村入桶子河由陳家橋至羅家口入横河俗名老黃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小黃河

   在永城縣北二十里上承白河自夏邑縣流入又東入安徽宿州界達於睢明嘉靖十二年開㝷淤

   澮河在永城縣自永城商邱交界之馬頭寺流逕商邱順河和順新橋諸集至李家口入安徽

   宿州界 本朝乾隆十七年巴河在睢州北五十里自開封府儀封㕔流入又東逕寕陵縣

   北入河今湮其餘流入考城縣界亦名沁河明正統中濬又巳河在夏邑縣北二十二里自虞城縣

   流入東經永城縣北又東入江南碭山縣界本黄河支流也今湮會河在柘城縣東北自寕

  陵縣流入逕胡襄集北西扺黃岡集又有劉家河在縣東北四十里亦自寕陵界東流入焉

  濟河自開封府𣏌縣流入逕睢州柘城至鹿邑由太清宫東北兩河口與渦河會入安徽亳州

  北迤邐至荆山達於淮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開濬淤淺水流無阻横河自開封府𣏌縣流入

  睢州合惠濟河又姫家河亦自𣏌縣流入睢州惠濟河又康家河自睢州護城堤流至李家口入惠

  濟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睢水自開封府𣏌縣流入逕睢州北又東逕寕陵縣南又

  東逕商邱縣南又東逕夏邑縣北又東南逕永城縣北又東南入安徽宿州界今上流漸淤夏邑以

  東久湮左傳僖公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注云睢水受汴東逕陳留梁譙沛彭

  城縣入泗漢書地理志芒睢水出焉水經注睢水東逕襄邑縣故城北又東逕雍邱城北又東逕寕

  陵縣故城南厯鄢縣北又東逕横城北又逕新城北又東逕高卿亭北又東逕亳城北又東逕睢陽

  縣故城南積而為逢洪陂陂之西南有陂又東合明水又東南厯竹國又東逕榖熟縣故城北又東

   蘄水出焉又東逕栗縣故城北又東逕太邱縣故城北又東逕芒縣故城北與碭縣分水元和志襄

   邑縣睢水西自雍邱縣界流入寕陵縣睢水西北自襄邑縣界流入宋城縣睢水西南自寕陵縣界

   流入寰宇記睢水在拱州三十里在宋城縣南五里古渙水自開封府杞縣流入逕睢州南

   又東逕柘城縣北寕陵縣南又東逕商邱縣南又東南逕永城縣南又東入安徽宿州界一名⿰氵⿱山⿵戌小 -- 𣿄

   今湮戰國策楚宣王伐魏取睢⿰氵⿱山⿵戌小 -- 𣿄之間水經注渙水東南流逕雍邱縣故城南又東逕承匡城又東

   逕襄邑縣故城南又東逕巳吾縣故城南又東逕鄫城北又東南逕鄢城北新城南又宋南左合明

   溝水又逕亳城北又東逕榖熟城南又東逕楊亭北又東逕建平縣故城南又東逕酇縣故城南又

   東南逕費城南元和志寕陵縣渙水西自襄邑界流入柘城縣渙水在縣北二十九里宋城縣渙水

   西南自寕陵界流入榖熟縣渙水在縣南三十八里 按述異志云睢渙二水謂之澮水府志今武

   津關有澮水故道又永城縣志澮河在縣南二十里東流入淮當即渙水遺跡也古蘄水

   本睢水支流自商邱縣南分流東逕夏邑縣南又東南逕永城縣南又東入安徽宿州界水經注蘄

   水首受睢水於穀孰城東北東逕建城縣故城北 按水經注又曰睢水逕榖熟兩分而睢水為蘄

   水故二水所在枝分通為兼稱榖水之名蓋因地變然則榖水即睢水也九城志金志亦皆曰榖水

   即睢水之變名舊志蘄水故道巳不可考而隋唐時汴水絶睢水而南流蓋即蘄水故道也

   水自陳州府太康縣流入逕柘城縣南又東逕鹿邑縣北又東入安徽亳州界 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於鹿邑境内開濬淤淺修築堤岸水流深通無滯水經注渦水受沙水於扶溝縣逕大扶城西

   又東南逕陽夏縣西又東逕邈城北又東逕大棘城南又東逕安平縣故城北又東逕鹿邑城北又

   東逕武平縣故城又東逕苦縣西南分為二水枝流注於東北賴城入谷為死渦也又東南屈逕苫

   縣故城南又東北屈至賴鄉谷水注之又屈東逕相縣故城南又東逕譙縣故城北東南逕層邱北

   又東南逕城父縣故城又東逕下父城北又東南逕渦陽城北又東南逕龍亢縣故城南元和志鹿

   邑縣渦水西自太康縣流入舊志元至元初張柔守亳州於今城北四里閒東西直河上下通渦口

   以便饋餉明初因黃河衝決水道大變惟城東尚循故道其城西與北雖有數支旁出皆隨地易名

   直趨東南不復屈而東北與城東之渦水合矣至所謂苦縣西南至相城縣南者久塞無復舊迹

   沙水在鹿邑縣南五十里一名蔡河自陳州府淮寕縣流入又東南入安徽潁州府阜陽縣界

   水經注沙水自陳城百尺溝東流逕寕平縣故城南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 按

   鹿邑縣新志今自陳以至寕平故城東者不名為沙水而稱明河其下流至太和境尹家橋入於淝

   河詳見明河瀖水自陳州府淮寕縣流入鹿邑縣境縣志瀖河發源於扶溝縣蒗蕩渠今謂

   之黒河上流淤塞但承陳州西北明馬集諸城水東流由唐橋店南入刺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特加開濬深通無阻寰宇記鹿邑縣有瀖水一名曲水源從陳州宛邱縣東北涸河出至縣界入真

   源縣 按漢書溝洫志漢武帝元光五年河水泛溢使汲黯疏決數十道瀖水即陳郡内舊引水瀆

  苞水在永城縣南五十里今名包河自安徽亳州流入又東入安徽宿州界水經注苞水

  出譙城北自汀陂東流逕酇縣南又東逕鄲縣故城南又東至稽山古谷水本渙水支流自

  睢州東南分而南流逕柘城縣北又東南逕鹿邑縣北入渦河水經注谷水首受渙水於襄邑縣東

  東逕承匡城東又東南逕已吾縣故城西又東逕柘縣故城東又東逕苦縣故城中水泛則四周塹

  耗則孤津獨逝又東逕賴鄉城南東入渦水寰宇記谷水於苦縣界相縣故城西南五里分流入靈

  溪池東入渦水九域志衞真縣有谷水泓在柘城縣西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

  楚人戰於泓泓水名寰宇記在柘城縣西三十五里金史地理志柘城有泓水舊志即渙水支流

  孟諸澤在商邱縣東北接虞城縣界亦名望諸書禹貢導菏澤被孟豬周禮職方氏青

  州其澤藪曰望諸疏望諸即孟諸也爾雅十藪宋有孟諸郭璞注今在梁國睢縣東北左傳僖公二

  十八年楚子玉夢河神謂已曰賜汝孟諸之麋注孟諸宋藪澤水草之交曰麋漢書地理志睢陽盟

   諸澤在東北元和志在虞城縣西北二里週迴五十里俗號盟諸澤寰宇記今俗呼為湄臺禹貢錐

   指今虞城縣西北十里有孟諸臺接商邱縣界即湄臺也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里孟諸澤皆在其

   䝉澤在商邱縣東北左傳注䝉澤宋地䝉縣也後漢書郡國志䝉縣有䝉澤水經注獲水

   東南流逕於䝉澤闞駰十三州志曰在䝉縣東寰宇記在宋城縣北三十五里空桐澤

   城縣南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宋景公遊於空澤注空澤宋邑水經注獲水又東南逕空桐澤北澤在

   虞城東上有空桐亭焦州湖在永城縣東南十里俗名焦種湖又縣西南六十里有白泠湖

   西北十里有栁國湖十三里有大鴨湖西湖在睢州北駱駝岡後週迴十四里陽都

   陂在鹿邑縣南四十里水經注沙水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都明水注之陂水東南流謂之細水

   魏書地形志谷陽有陽都陂偃王陂在鹿邑縣西南四十里縣志明隆慶六年自偃王陂

   東至神蟲窪開溝十餘達棟溝河又自多迷店至棉家窪開溝十餘達淝河其上自華家窪開八里

  逹黒河虎八里口開十里達刺河王家窪上受戴家窪之水開數里亦達黒河萬厯元年續開大溝

  上自十家河下至三丈口長四十八里自是縣境積水得由亳入渦而達淮新溝有二一在

  商邱縣東一在鹿邑縣南商邱縣志邑東四十里有流臘陂地最卑下秋雨河漲往往成川明萬厯

  八年濬溝長十五里上通湖提控寨受黄河支流下引文家集河入於淮泗自是水有所洩鹿邑縣

  志新溝在縣南自陳州流入與沈邱縣接界潁水支流也誌溝在商邱縣西南 按舊志有宴

  家店溝毛堌店溝皆其故道自司家集起流逕扳繪口入河又睦鄰溝在商邱縣東南自虞城縣豐

  家窪流入豐樂河俱於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漆溝在商邱縣北元和志隕石水源出宋

  城縣北四十里春秋時隕石於宋其處為潭寰宇記隕石水一名漆溝吕家窪溝

  陵縣南自吕家窪流逕王家庄髙家樓入商邱縣西南王家橋河又郭家樓溝在寕陵縣東南自郭

  家樓溝流入商邱縣西南賈家河 本朝乾隆十七年試量集溝在鹿邑縣西縣志明

   萬厯三十二年自試量集東南至太和縣界開溝洫三萬一千九百餘步下通偃王陂以下績又改

   濬刺河使鹿邑之水由刺達潁不復由亳入渦縣境水患漸平城北溝在鹿邑縣北縣志明

   崇禎五年開濬城北溝數道引水入清水河井開近城溝數道引水入渦河及急三道河小引

   溝在夏邑縣自會里村觀音閣流逕太平村至虬龍橋入永城縣巴溝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減水溝在永城縣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大澗溝在永城縣西南相近又有

   小澗溝俱流入澮河 本乾隆二十二年修濬白洋溝在永城縣東北接巴河南入澮

   水又縣東南有清溝南有黄溝九里溝北有漬溝大溝洪溝東北有陶洫溝挑溝張村溝縣境凡十

   有餘溝俱入澮河惠民溝在虞城縣東南明邑人楊東明與知縣王納言開濬 本朝康

   熙二十九年重濬自城東南郭外流逕陽堌寺秦家庄至王家口下入夏邑縣巴清河乾隆二十二

   年挑濬深通又小引河自苑家隄口流入惠民溝亦於二十二年挑濬深通又支溝自惠民溝支分

  小渠由吳家堂逕玉堂閣東至横河又坡河自縣西義元村流至李家橋東入惠民溝又洪益溝自

  王家窪流逕李家庄入坡河永豐溝自范家庄流逕朱家廟迤東入坡河俱乾隆十七年

  便溝在虞城縣自汪家隄口流入商邱縣睦鄰溝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蔡家橋

  溝在睢州自蔡家橋流逕平岡後入惠濟河又古路溝自平岡集流入沙河申家屯溝自柘城縣

  官溝流入十八里河潘家河溝由七里河入惠濟河寄岡集溝由鹿家河入惠濟河 本朝乾隆六

  年十六年十七年俱開濬深通仵家集溝在柘城縣自仵家集起流入鹿邑縣界又胡襄

  集溝自胡襄集流入商邱縣河周家庄北溝上接商邱縣下至柘城縣南仍入商邱縣河王需堂溝

  自王需堂坡窪下入仵家集溝官莊溝自縣東下八仵家集溝葉家堂溝自縣東坡窪下至徐家樓

  官路王家集溝自縣東坡窪流逕商邱縣十字河集西至單家墳明净岡溝由紅廟後入商邱縣河

  開化店溝自縣東流逕徐家橋入商邱縣河褚岡寺溝上自睢州界起下入惠濟河伯岡集溝自寳

   臺廟西北流逕三孔橋入沙河山臺寺窪溝由楊家橋流逕𡊮家莊南入鹿邑縣草寺河李灘店溝

   自縣西流逕程家溜入沙河鶿老店溝自鶿老店廟前流入惠濟河八里營溝自呉家樓流入老黃

   河魏家樓溝自魏家樓東北下逕王家樓入八里營溝劉家屯溝上接睢州界下入横溝横溝自縣

   北西逕惠濟河東入老黄河雙廟集溝自縣北坡窪下至半坡店後入老黃河慈勝集溝自集南坡

   窪流至牛家店後入老黃河李鐵集溝自高八寨流至鄭家樓南入王需堂溝 本朝乾隆十六年

   十七年次第開濬白沙渠在商邱縣東有税課司又有石梁渠宋張亢知應天府治此二

   渠民無水患黑龍潭在商邱縣西北二十里白龍潭在永城縣界金史地理志

   酇有白龍潭皇城潭在柘城縣舊柘城西南縣志宋真宗幸太清宫駐蹕於此楊家

   窪在柘城縣東二里又縣南有祁家窪百萬窪司家窪周家窪西有炒鐵窪北有閻王窪東北有

   郭家窪縣界共有八窪清泠池在商邱縣東元和志清泠池在宋城縣東二里寰宇記梁

  孝王故宫内有釣臺謂之清泠臺下有池號清泠池鷹鷺池一名南湖在商邱南五里宋晏

  殊放馴鷺於湖中蘇轍有記金史地理志睢陽有鷹鷺池黄池在商邱縣西三十里明統志梁

  惠王十六年侵宋黃池宋復取之即此觀渙池在鹿邑縣城内西北隅蓮花池

  在永城縣南城濠外東西二里許南北亦如之濯錦池在睢州西漢書地理志襄邑有服官

  魏都賦錦繡襄邑水經注睢滇之間出文章天子郊廟御服出焉蛟龍池在睢州北寰宇

  記在襄邑縣北七十五里春秋龍鬭于時門之外洧淵即此 按洧淵在新鄭縣寰宇記誤

  子池在柘城縣城内東南隅濟瀆池在柘城縣西濟瀆廟前遇旱禱雨多應

  井在商邱縣南四十里帝嚳廟中府志井始有四今存其一遇旱取水禱雨多應黃龍井

  在寕陵縣東明統志魏甘露四年有黃龍二見於井中九龍井在鹿邑縣老子廟中後漢

  書郡國志注伏滔北征記曰老子廟中有九井水相通元和志九井隋季皆竭自武德以來清泉沁

   溢或云汲一井而八井皆動李令泉在虞城縣治内以唐縣令李錫得名李白虞城李令

   去思頌序官宅舊有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車嘗之曰既清而苦是以符吾志汲用之遂變為甘泉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封官盧𣗳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

 大清一 統志

  歸德府

  ︹古蹟︺榖熟故 城 在 商 邱 縣 東 南 春 秋 桓 公 十 二 年 盟於 榖 邱 注 榖 邱 宋 地 後 漢 建 武 二 年

     封 更 始 子 歆 為 榖 熟 侯尋置 縣 屬 梁 國 晉 因 之 宋屬 平 昌 郡 永 初 郡 國 屬南梁 元 徽 元 年 廢 隋 開 皇

     十 六 年 復 置 唐 武 德 三 年 於 縣 置 南 榖 州 四 年 州廢 元 和 志 榖 熟 縣 西 北 至 宋 州 五 十 七 里 縣 理 置

     於 古 榖 城 亦 殷 之 所 都 謂 之 南 亳 宋 開 寶 五 年 汴水 決 遷 治 城 南 寰 宇 記 穀 熟 縣 在 宋 州 東 南 四 十

     里 有 榖 邱 在 縣 南 二 百 步 縣 志 榖 熟 故 城 元 至元 二 年 併 入 睢 陽 置 巡 司 於 此 明 洪 武 初 廢  睢

     陽故 城 在 商 邱 縣 南 左 傳 襄公 九 年 士 弱 曰 陶 唐氏 火 正 閼 伯 居 商 邱相 土 因 之 注 商 邱 在

     宋 地 史 記 命 微 子 代 殷 後 國 於 宋 注 世 本 曰 宋 更名 商 邱 曰 睢 陽 秦 置 縣 漢 高 祖 三 年 彭 越 攻 下 梁

     地 睢 陽 十 一 年 為 梁 王 都 景 帝 時 呉 楚 七 國 反 梁孝 王 守 睢 陽 拒 之 明 年 孝 王 廣 睢 陽 城 七 十 里 後

   漢書郡國志汪戴氏北征記曰城周三十七里凡二十四門地道記曰梁孝王築城十二里自鼓唱

   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水經注睢水經睢陽縣故城南元和志隋開皇三年廢梁郡以縣屬亳州

   十六年於此置宋州睢陽屬馬十八平改爲宋城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州南一里外城中本漢睢

   陽縣張許守一城捍天下蔽遮江淮即此地也按宋城唐爲宣武軍治有三城長慶二年李㝏攻

   宋州陷南城刺史高承簡保北二城與戰卻之是也宋爲南京城宫城周二里三百一十六步京城

   周十五里四十步中有隔城明宏治中稍徙而北其南門即故城北門廢址也薄縣故城

   在商邱縣西北與山東曹縣接界本商景亳三亳之一也亦作薄尚書伊訓朕哉自亳史記殷本紀

   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爲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爲名水經注汳水又東逕大蒙城北疑即蒙薄

   也所謂景薄爲北薄矣椒舉云成湯有景薄之命者也春秋爲宋邑左傳莊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說

   奔亳又僖公二十一年楚执宋公以伐宋冬會於薄以釋之漢屬山陽郡後漢屬梁國晉省入蒙縣

   按左傳及水經注縣為北亳而元和志誤以為南亳漢屬梁國而梁節王傳謂以濟陰之薄益梁

  國應自山陽改屬濟陰後改梁國也又見山東曹州府䝉縣故城在商邱縣東北左傳

  莊公十二年宋萬弑閔公於䝉澤注䝉澤宋地漢置縣屬梁國晉因之苟晞自倉垣徙屯䝉城置行

  臺尋為石勒所陷縣遂廢宋移譙郡治此後魏因之北齊省水經注汳水逕䝉縣故城北俗謂之小

  䝉城盧思道西征記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莊周之本邑也元和志蒙故城在宋城縣北二十二

  甯陵舊城在寕陵縣南戰國魏安釐王以弟無忌為信陵君而食邑於甯史記秦二

  世二年周布至魏立故魏公子甯陵君咎為王漢置縣曰寕陵後漢建初四年以陳留之寕陵益梁

  國舊唐書地理志寕陵漢縣久廢隋時置貞觀元年併柘城縣入元和志寕陵縣東至宋州五十九

  里金史地理志寕陵大定二十二年徙於汴河堤南古城縣志故城在南關外俗呼甯王城

  吾舊城在寕陵縣西南後漢永元十一年分置屬陳留郡陳留風俗傳故梁國寕陵縣之徙

   種龍鄉也永元十一年以大𣗥鄉直陽鄉自鄢隸之命以嘉名曰已吾晉初省後魏復置縣屬馬頭

   郡興和中徙治平石城隋志齊併人下邑縣元和志故城在寕陵縣西南四十里苦縣故

   城在鹿邑縣東十里史記老子楚苦縣厲鄉人注苦縣本屬陳楚滅陳而苦又屬楚漢置縣晉成

   帝更名谷陽水經注渦水東屈逕苦縣故城南高齊省入武平縣隋開皇六年復置理苦城乾封元

   年高宗幸賴鄉以元元皇帝生於此遂改曰真源載初元年又改仙源神龍元年復曰真源宋改衞

   真九域志縣在亳州西六十里元併人鹿邑移縣治此 按谷陽宋志誤作父陽苦縣前漢屬睢陽

   國宋志謂前漢屬陳亦誤寕平舊城在鹿邑縣西南五十里漢置縣屬睢陽國後漢屬陳

   國晉省入苦縣一作甯平東海王越傳石勒追及於苦縣甯平城元和志寕平舊城在真源縣西南

   五十五里鄲縣故城在鹿邑縣西南七十里漢置縣屬沛郡在今永城界後漢因之晉省

   水經注苞水逕鄲縣故城南隋開皇六年復置屬淮陽郡在今鹿邑界唐初省九域志鹿邑縣有鄲

    城鎮縣志 今為鄲城集鹿 邑故城在今縣西春秋陳鳴鹿地左傳成公十六年晉知武

    子以諸侯之 師侵陳至於鳴鹿注武 平縣西南有鹿邑水經注 渦水逕鹿邑縣城北世 謂之虎鄉地

    非 也隋改武 平置鹿邑縣元和志故城在縣西十三 里俗名牙 鄉城寰宇記鹿邑縣有鳴鹿臺在城

    内 明統志故城在今縣西六十里許縣志又 有虎鄉城在縣西七十里訛為護相集武 平故

    城在鹿邑縣西北四十里後漢置縣屬陳國建 安元年以封曹操晉初屬梁國後省後魏正始 中

    復置屬陳留 郡隋開皇中改置鹿邑縣此城遂 廢水經注渦水 逕武平縣故城元和志武平故城 在

    鹿邑縣東北十八里栗縣故城今夏邑縣治 史記章邯軍至栗注徐廣曰 縣名在沛漢征

    和元 年封趙敬肅王子為侯國後漢省後魏改 置下邑 縣寰宇記下邑在宋城東一百二十里魏 孝

    昌二年置碭郡於下邑城移下邑縣於此即古 栗城也 按隋志酇縣注云後魏又置下邑縣後 齊

    廢考水經 注栗與酇相去至近是今縣實魏所置元和志以 為漢縣非也漢下邑縣詳江南碭山

   祁鄉故城在夏邑縣東北秦縣史記曹參擊秦司馬尼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注

   穀熟有祁亭漢永始二年封梁夷王子賢爲祁鄉侯國屬沛郡後漢省括地志故祁城在宋州夏邑

   縣東北四十九里縣志今縣北有祁邑鄉建成故城在永城縣東南秦縣史記曹參世家

   楚懷王封參爲執帛號建成君注建成縣屬沛郡漢高祖元年封曹參六年封吕釋之五鳳元年

   黄霸皆爲侯國後漢省酇縣故城在永城縣西南春秋襄公十年會呉於柤注柤楚地

   秦置酇縣史記陳渉世家葛嬰將兵狥蘄以東攻酇下之注徐廣曰在沛漢書地理志沛郡酇注此

   縣本爲𨝹借酇字爲之耳後漢建武十三年封臧宫爲侯國晉屬譙郡宋元嘉八年屬厯陽元徽元

   年改屬平昌郡後魏廢水經注渙水逕酇縣故城南春秋襄公十年公會諸侯及齊世子光於酃

   其地酃聚是也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譙郡唐屬亳州舊唐書地理志開元二十六年移於汴城洹

   陽驛置元和志酇縣西南至亳州七十里宋因之金興定五平改屬永州元至元八年併入永城縣

    志今為酇縣鄉建平故城在永城縣西南漢縣景帝六年封程嘉元鳳元年封杜延年皆

    為侯國屬沛郡後漢因之晉省後魏正光中移馬頭郡治此北齊郡廢九城志酇縣有馬頭鎮即故

    縣也府志建平故城在永城縣西南酇縣鄉 按晉置馬頭郡舊治當塗魏天平後始移治建平後

    漢書注云建平故城一名馬頭城在酇縣西北是也太邱故城在永城縣西北三十里左

    傳 襄公元年鄭子然侵宋取太邱注酇縣東北 有太 邱城爾雅注宋有太邱漢書郊祀志周顯王 四

    十一年宋太邱社亡是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恭王子節侯政為敬邱侯國屬沛郡後漢明帝改

    曰太邱陳寔為太邱長即此晉省寰宇記太邱故城在今永城縣西北 按漢表作瑕邱侯政元朔

    三年封史記表注云屬山陽考山陽郡之瑕邱並不言侯國蓋表誤芒縣故城在永城縣

    東北 秦縣漢屬沛郡高祖六年封耏跖為侯國後漢世 祖改臨睢晉省元和志隋大業六年於馬甫

    城東北三里 割彭城睢陽置縣屬譙郡武德五年移於馬甫城 即今理寰宇記芒縣故城在今永城

   縣地永城故城在今縣東北三里縣志故芒城俗呼為大睢城在縣東北甫城鄉 按永城舊唐書

   曰隋縣元和志云大業六年置屬譙郡而隋志失載今縣係唐武德五年移治寰宇記作大業十二

   年亦虞縣故城在虞城縣西南古虞國商均所封左傳哀公元年伍員曰少康逃奔

   有虞是也史記漢王乃西過梁地至虞又曹參攻下邑以西至虞注虞城縣在宋州北五十里舊唐

   書地理志虞城隋分下邑縣置元和志虞城縣西南至宋州七十里縣志明嘉靖十年改築今城故

   城在縣西南三里襄邑故城在睢州西一里春秋宋地本承匡襄陵鄉也宋襄公所葬

   故曰襄陵戰國時屬魏史記魏惠王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又楚懷王六年柱國昭陽將兵攻魏破

   之於襄陵是也秦始皇以承匡卑濕故徙縣於襄陵謂之襄邑縣漢屬陳留郡後漢更始二年立成

   丹為襄邑王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求為侯邑初平四年袁紹自封邱走襄邑晉仍二漢不改宋屬譙

   郡後魏屬梁郡魏書地形志襄邑治胡城水經注故宋承匡襄牛之地元和志襄邑縣東至宋州一

   百一十四里高齊省入雍邱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杞州大業三年割屬梁郡武德六年復置𣏌州

   以縣屬焉貞觀元年州廢縣隸宋州宋因之金元屬睢州明省入州州志古城在今城西一里許避

   黄河遷今治 按應劭以襄陵為襄牛顔師古巳辯其非金史襄邑注云古襄牛地殆沿應説而誤

   也魏志陽夏郡亦有襄邑後罷景明元年復應是初屬梁孝昌中分立陽夏改隸又襄邑屬𣏌州舊

   唐書作武德二年其屬宋州新唐書作貞觀九年皆與元和志異柘縣故城在柘城縣

   北秦置縣史記陳涉使葛嬰將兵狥蘄以東攻柘下之注徐廣曰柘屬陳水經注谷水逕柘縣故城

   東元和志柘城東北至宋州一百十里羅城即古株邑城也寰宇記柘城縣即古朱襄氏邑以縣有

   柘溝而名府志明洪武十年省入寕陵縣十三年復置柘城縣舊城在今城北嘉靖中始築今城

   傿縣故城在柘城縣北亦作𨻳通作鄢漢縣屬陳留郡後漢屬梁國晉省漢書地理志注

   應劭曰鄭伯克段於鄢是也元和志故傿城在寕陵縣南五十三里寰宇記在柘城縣北二十九里

    按潁州有鄢陵故屬鄭地在今開封鄢陵縣西北此陳留之傿非也應劭説誤元和志寰宇記俱

   仍其考城故城在黄河北岸明正統中建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黄河漫溢城没於

   高辛城在商邱縣南今名高辛里元和志高辛故城在榖熟縣西南四十五里帝嚳初

   封於新城在商邱縣南左傳文公十四年同盟于新城注新城宋地在梁國榖熟縣西後

   漢志榖熟有新城括地志在宋州宋城縣界南亳城在商邱縣西南帝王世紀榖熟為南

   亳三亳之一水經注睢水又東逕亳城北南亳也即湯所都矣寰宇記亳城在榖熟縣西南三十五

   里與寕陵葛城相去八十里横城在商邱縣西南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宋華向入樂大心豐

   愆華牼禦諸横水經注杜預曰梁國睢陽縣南有横亭今在睢陽縣西南世謂之光城蓋光横聲相

   近習傳之非也括地志故横城在宋州宋城縣西南三十里貰城在商邱西北與山東曹縣

   接界左傳僖公二年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貰杜預注宋地公羊作貫澤貰與貫字相似水經注

   汳水又西逕貰城南俗謂之薄城非也十三州志以為貰城也在𫎇縣西北括地志貰城今名𫎇澤

   城在清陰縣南五十六里又見山東曹州府汋陵城在寕陵縣東南左傳成公十六年鄭

   子罕伐宋宋將鉏樂懼敗諸汋陂退舍於夫渠不儆鄭人敗諸汋陵注汋陂夫渠汋陵皆宋地元和

   志汋陵在寕陵縣南二十五里期城有二寰宇記東期城在寕陵縣南三十里西期城在縣南

   二十五里賈子曰梁楚邊亭皆種𤓰梁數灌而羙楚稀灌而惡楚乃夜滅梁瓜梁邊令乃竊灌楚瓜

   𤓰亦美楚人恠而問之及見自謝以重幣而交於梁國故曰期城俗猶呼為𤓰城也沙隨城

   在寕陵縣西北左傳成公十六年晉會諸侯於沙隨注宋地梁國寕陵縣有沙隨亭水經注汳水東

   逕寕陵縣之沙陽亭北古沙隨國世以為堂城非也寰宇記在寕陵縣西北七十里葛城

   陵縣北書仲虺之誥葛伯仇餉孟子湯居亳與葛為鄰注葛夏諸侯嬴姓之國漢書地理志寕陵注

   孟康曰故葛伯國今葛鄉是社預左傳桓公十三年葛人來朝注葛國在梁國寕陵縣東北水經注

  汳水東逕葛城北葛於六國屬魏魏以封信陵君其地葛鄉即是城也元和志故葛城在寕陵縣北

  十五賴鄉城在鹿邑縣東十里亦名厲鄉史記老子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注正義曰

  厲音賴晉太康地記苦縣東有賴鄉村老子所生地魏書地形志武平有賴鄉城水經注谷水東逕

  賴郷城南相城在鹿邑縣東十五里秦時故縣非漢沛郡治之相縣後漢書郡國志苦春秋時

  曰相水經注渦水東逕相縣故城南其城卑小實中邊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縣人也相縣虚荒今

  屬苦故城猶在賴游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即此城也寰宇記相縣在瀨水東欒城在鹿邑縣

  南十八里魏書地形志谷陽有欒城廣鄉城在鹿邑縣西水經注渦水東逕廣鄉城北圈稱

  曰襄邑有虵邱亭故鄉矣改曰廣世後漢順陽嘉四年封侍中摯填爲侯國即廣鄉也安平

  城在鹿邑縣西北水經注渦水東逕安平縣故城北陳留風俗傳曰大𣗥鄉故安平縣也縣志安

  平集在縣西北七十里譙城在夏邑縣北元和志故譙城在夏邑縣北三十一里祖逖進據

  太邱城遂克譙城而居之謂此𣗥城在永城縣南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聲子曰子靈通呉於晉

  使其子狐庸為呉行人呉於是克𣗥注𣗥楚邑譙國酇縣東北有𣗥亭寰宇記棘城在酇縣東北十

  費城在永城縣南後漢書郡國志酇縣有費亭水經注漢建和元年封中常侍沛國曹騰

  為侯國此地即其所食之邑也寰宇記費城在永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南臨渙水綸城

  城縣東南左傳哀公元年伍員曰少康逃奔有虞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注綸虞邑後漢

  書郡國志虞有綸城少康邑括地志故綸城在虞城縣東南三十五里廣樂城在虞城縣

  西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三年呉漢率七將軍與劉永將蘇茂戰於廣樂大破之注廣樂地闕今宋

  州虞城縣有長樂故城蓋避隋煬帝諱也承匡城在睢州西春秋宋地左傳文公十一年叔

  仲彭生會晉卻缺於承匡戰國策犀首以梁與齊戰於承匡後漢書郡國志襄邑有承匡城注地道

  記曰在縣西水經注京相璠曰今陳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元和志在襄邑縣西南二十五

   始基城在柘城縣南元和志始基故城在寕陵縣南九十里晉都護衞策所築初乞活

   魁陳川遣將魏碩於谷水南立營祖逖遣䇿等追戰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䇿曰從祖公北伐數年

   功始基此因名寰宇記在柘城東南十里大𣗥城在柘城縣西北左傳宣公二年宋華元及

   鄭公子歸生戰於大𣗥注大𣗥在陳留襄邑南史記呉楚先擊梁林壁注宋華元戰於大𣗥蓋即棘

   壁是世括地志云大棘故城在宋州寕陵西南七十里後漢書郡國志已吾有大𣗥鄉水經注過水

   東逕大棘城南故鄢之大𣗥鄉也元和志故城在寕陵縣西南七十里寰宇記在柘城縣西北三十

   鄫城在柘城縣北左傳襄公元年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持晉師注鄫鄭地在陳留襄邑

   縣東南水經注渙水東逕鄫城北仇留城在柘城縣北元和志仇留故城在寕陵縣南六

   十五里初陳川自始基敗後遣將仇留伐鄢以逼蔡州祖逖遣衞䇿進伐谷水北高邱以禦仇留故

   呼為仇留城寰宇記在柘城縣北五十里頤鄉在鹿邑縣南史記灌嬰列傳嬰攻苦譙復得亞

   將周蘭與漢王會頤郷注徐廣曰苦縣有頤郷首鄉在睢州東南左傳僖公五年會王世子於

   首止注首止衞地陳留襄邑縣東南有首鄉後漢書郡國志已吾有首郷注襄邑東南有首止城金

   史地理志柘城首止地在焉陽梁聚在商邱縣東南三十里在傳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

   庶長無地伐宋師於陽梁注梁國睢陽縣東有地名陽梁後漢書郡國志睢陽有陽梁聚水經注睢

   陽東南三十里有故陽梁今曰陽亭鄍聚在永城縣南後漢書郡國志酇有鄍聚夏侯

   塢在商邱縣西北水經注夏侯塢至周塢各相距五里襄鄉塢在商邱縣東北水經注西

   去夏侯塢二十里黄蒿塢在寕陵縣北水經注堂城至黄蒿二十里矅華宫

   邱縣漢梁孝王建西京雜記梁孝王作矅華宫三輔黄圖王作此宫與諸宫觀相連延互數十里

   宋故宫在商邱縣城内宋志京城内爲宫城殿曰歸德沃宫在商邱縣南舊城内左傳

   哀公二十六年宋大尹奉景公如沃宫注沃宫宋都内宫名鴻慶宫在商邱縣西南隅府

  志宋之原廟也真宗以聖祖殿為鴻慶宫奉祀太祖太宗像侍於聖祖之側名神御殿又曰三聖殿

  梁苑在商邱縣東一名兎園亦名修竹園史記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西京雜記梁孝王

  苑中有白靈山落猨巖棲龍岫雁池鶴洲鳬島諸宫觀相連奇果佳樹瑰禽異獸靡不畢備水經注

  睢水又東南流厯於竹圃水次綠竹䕃渚菁菁實望世人言梁王竹園元和志兎園在宋城縣東南

  十里九域志兎園中有修竹園漆園在商邱縣東北䝉縣故城中史記莊子列傳周嘗為漆園

  吏注括地志云漆園故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里其城古屬䝉縣水經注莊周為䝉之漆園吏郭

  景純所謂漆園有傲吏也王嘉拾遺記莊周隱濠上漆園碎錦園在夏邑縣舊東門外

  衍宅在商邱縣城内宋史杜衍傳衍致仕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才數十楹老子宅

  在鹿邑縣東括地志苦縣有老子宅古史考苦縣有曲仁里老子里也照碧堂在商邱縣

  南舊城上明統志宋建南都作堂於城上以臨南湖元祜六年留守曾肇重建晁補之有記

  老堂在商邱縣城内明統志宋慶厯中少師杜衍侍郎王渙司農卿畢世長郎中朱貫馮平致

  仕里居年俱八十餘用香山九老故事作五老堂結社賦詩去思堂在虞城縣治縣志唐

  天寶中縣令李錫有清操李白為𢰅去思頌後人因建此堂觀光亭府志觀光亭望雲亭

  俱在舊城内宋留守王勝之建南都賦云聯觀光與望雲指中天之魏闕又妙峯亭亦勝之建

  亭在商邱縣城外府志王勝之建新亭曰流觴綠波檜陰四合照碧妙峯朝雨暮雲暖風殘月玉

  燭金縷光華燕喜嘶馬落帆芳草柳枝合前觀光望雲妙峯亭凡十有二秦觀詩云宋都隄上十二

  亭一一飛驚若鸞鳳即此鴻口亭在商邱縣東左傳昭公二十一年齊師宋師敗呉師於鴻

  口注梁國睢陽縣東有鴻口亭黍邱亭在夏邑縣西左傳襄公七年宋圍曹築五邑於其郊

  黍邱其一也杜預曰下邑縣西南有黍邱亭空桐亭在虞城縣南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宋

  大尹興空澤之士千甲奉景公自空桐入注梁國虞城東南有地名空桐後漢書郡國志虞有空桐

  地有桐亭寰宇記在虞城縣南五里巢亭在睢州南左傳哀公十一年城鉏人攻太叔疾衞莊

  公復之使處巢注巢衞地寰宇記巢亭在襄邑縣南二十里滑亭在睢州西北左傳莊公三

  年公次於滑注滑鄭地在陳留襄邑西北後漢書郡國志襄邑有滑亭寶墨亭府志在睢

  州舊城西北濠外乾明寺宋蘇軾適嶺表信宿於此書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後人刻於石建亭

  以覆蠡臺在商邱縣城内晉書姚襄載記殷浩遷襄於梁國蠡臺水經注睢陽城内有高

  臺甚秀廣謂之蠡臺亦曰升臺續述征記曰迴道似蠡故謂之蠡臺非也余按闕子稱宋景公登虎

  圏之臺蠡臺即虎園臺也蓋宋世牢虎所在臺西又有一臺俗謂之女郎臺臺之西北城中有凉馬

  臺臺東有曲池池北列兩釣臺水周六七百步蠡臺直東又有一臺世謂之雀臺池東又一臺世謂

  之清泠臺文雅臺舊志在商邱縣東南里許孔子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即此閼伯

  臺在商邱縣西南三里清涼臺在商邱縣西北十八里相傳宋太祖避暑於此平臺

  在商邱縣東北史記梁孝王大治宫室為複道自宫連屬於平臺三十餘里注平臺在梁東北離宫

  所在也水經注晉灼曰或説平臺在城中東北角亦或言兎園在平臺側如淳曰城東二十里有臺

  寛廣不甚高俗謂之平臺 按複道自宫東出楊州之門左陽門即睢陽東門也連屬於平臺側近

  矣屬之城隅則不能是知平臺不在城中也元和志平臺在虞城縣西四十里縣志縣東北十七里

  有平臺集接虞城界陳摶臺在鹿邑縣東十二里隱山下造律臺在永城縣北三

  里上有漢蕭何廟儀臺在虞城縣西南史記魏惠王六年伐宋取儀臺注表亦作義臺義臺

  見莊子郭象曰義臺靈臺也寰宇記靈臺在虞城縣西南四十里襄臺在睢州北駱駝岡南

  臺四面有水環之相傳宋襄公所築楚王臺在柘城縣西十五里項羽築升仙臺

  在柘城縣北二十里有老子遺跡忘憂館在商邱縣城内明統志梁孝王遊於忘憂之館

  集諸遊士各使為賦定婚店明統志在府舊城内磨韋固遇月老卜婚處三仁街

  在商邱舊城内微子廟前

 ︹關隘︺武津關在商邱縣東南三十五里路通江南徐亳二州舊設巡司今裁桃園關

  在寕陵縣北三十五里明置巡司今裁有桃園集濟陽鎮在商邱縣東南九十里九城志

  榖熟縣有高辛濟陽營郭三鎮金史地理志榖熟鎮二營城洛場又有舊髙卒鎮 按府志商邱縣

  有高卒集營郭集濟陽集金史所載營城當即營郭洛場當即濟陽之訛葛驛鎮在商邱縣

  南九域志宋城縣有城東河南葛驛三鎮金史地理志睢陽鎮一葛驛府志葛驛今有東西中三鄉

  長安鎮在寕陵縣界九域志寕陵縣有新興長安二鎮谷陽鎮在鹿邑縣東九域志

  衞真縣有谷陽鎮新興鎮在永城縣北縣志唐咸通中康承訓帥師討龎勛屯兵於新興

  即此今為新興鋪保安鎮在永城縣東北九域志永城縣有保安鎮縣志鎮在故芒縣之

  東虞山之南金嘗移碭山縣治此治平鎮在虞城縣界九域志虞城縣有治平鎮

  化鎮在睢州界九域志襄邑縣有歸化黎驛二鎮重華鎮在睢州界金史地理志襄

  邑鎮一重華八橋鎮在柘城縣東九域志柘城縣有八橋鎮縣志今有磚橋集即此鹿

  塘寨在永城縣東北縣志唐咸通中康承訓將諸道兵屯柳子之西自新興至鹿塘壁壘相屬

  白沙渦在寕陵縣北縣志唐至德初張巡守雍邱以抗賊賊衆屯兵於白沙渦巡乘夜

  襲擊之大破其衆劉家口在商邱縣城外有管河通判駐此商邱驛在商邱縣

  城西門外甯城驛在寕陵縣治北會亭驛在夏邑縣南三十五里舊有驛丞今裁

  按九域志下邑有會亭鎮即此地也寰宇記下邑縣有牛戍驛在縣西北五十里隋大業元年廢漢

  梁孝王牧牛戍也今無可考太邱驛在永城縣治東石榴堌驛在虞城縣南六

  蔡邱驛在睢州新城内

 ︹津梁︺先春橋在商邱縣城東門外又西門外有泝洛橋南門外有通濟橋北門外有睢陰橋

  海雁橋在商邱縣南五里南湖上宋夏竦自青社移二雁至湖中因名石橋在寕陵縣

  北十二里乘駟橋在鹿邑縣北門内㑹仙橋在鹿邑縣東十里太清宫後

  濟橋在夏邑縣東門外又南門外有迎薰橋西門外有普濟橋北門外有懷遠橋狐父

  橋在夏邑縣東五十餘里即泰狐父邑地酇城橋在永城縣南二十里澮河之上又南

  五里有薛疃橋塔岡橋在永城縣南五十里包河上胡父橋在永城縣北八十里

  巴河上亦名狐浮橋南津橋在虞城縣南二里又西津橋在縣西三里俱跨小股河上

  橋在柘城縣東南十五里黄渦二流所會也廣濟橋在柘城縣西五里係黄河故道

  家屯渡在鹿邑縣西北五十五里又有安家溜楊湖口俱渦河渡口也丁家路口

  渡在鹿邑縣北又有丁家路賈家灘王家口俱古黄河渡口也梁公渡在柘城縣東南

  十里又有楊章渡李仲渡白家渡陳鐸渡皆古黄河渡口也

 ︹隄堰︺漻隄在商邱縣北東接夏邑虞城二縣界明統志漻隄自開封府東至歸德州三百餘里

  世傳梁孝王徙都睢陽時所築俗訛為蓼隄 按舊圖經蓼隄自汴州𣏌縣入至宋州城東分為三

  道在夏邑縣南者為南蓼隄寰宇記謂從榖熟界入東入永城界是也中蓼隄在虞城南三十里北

  蓼隄在虞城西南四十里隋隄在商邱縣舊城外三里東逕夏邑永城二縣即汴河故道隋時

  所築夏邑縣志隋隄在縣南三十里西連汴道東接太邱永城縣志隋隄環縣治東南護城

  隄在商邱縣城外寕陵鹿邑夏邑睢州皆有之在商邱者明嘉靖中築周十六里高視城之半在

  寕陵者明吕坤築周十四里在鹿邑者嘉靖十五年築周十二里在夏邑者周八里在睢州者即汴

  城舊隄故地宏治中増修汴隄在寕陵縣東十里高阜巋然亦名隋隄賈魯隄

  陵縣南七里元賈魯築渦河隄在鹿邑縣南東接安徽亳州西抵陳州府太康縣界明成

  化十二年築新隄在夏邑縣南三里明嘉靖中浚治白河積土所成巴清隄

  邑縣北二十里黄河南岸東接江南蕭縣西接商邱縣界明嘉靖十年韓家後隄

  城縣北明萬厯二十九年築鳳池口在商邱縣西北二十二里正大九年䝉古兵圍歸

  德守將議決鳯池大橋水以護城即此口也明洪武二十三年河決於此丁家道口

  邱縣北三十里接虞城縣界舊管河主簿駐北明正統十年置巡司後省虞城縣志丁家道口在縣

  西四十里又有羅家口在縣北皆河防要地

 ︹陵墓︺古燧皇陵明統志在閼臺西北二里帝嚳陵在商邱縣東南四十五里

  襄氏陵在柘城縣東十里今地名朱堌︹商︺湯陵在商邱縣北史記殷本紀注皇覽曰

  湯冢在濟陰亳縣北東郭去縣三里有湯塚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處平地水經注劉向言

  殷湯無葬處為疑杜預曰梁國䝉縣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湯冢今城内有古冢方墳疑即所謂湯

  閼伯墓在商邱縣西南閼臺之下即古商邱也世傳閼伯葬此商均墓

  城縣西南三里古倉頡墓在虞城縣西南四十里︹商︺伊尹墓明統志在商邱

  縣東南四十里 按史記葬伊尹於亳注皇覽曰在巳氏亳近巳氏故水經注寰宇記皆云巳氏有

  伊尹微子墓在商邱縣西南寰宇記在宋城縣北十二里 按縣志微子墓在縣西南

  二十五里青岡蓋舊城在今縣南也箕子墓在商邱縣北水經注薄城西有箕子冢寰宇記

  箕子冢在宋城縣北四十一里三十步古䝉城内晉伏滔北征記望亳䝉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冡皆

  爲邱墟 按古䝉城即大䝉城水經注所謂䝉薄爲北亳也︹周︺李母墓在鹿邑縣東水

  經注李老君母廟前有李母冢冢東有碑是永興元年譙今長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於曲渦間

  寰宇記李母墳在真源縣東十三里宋襄公墓在睢州東北元和志在襄邑縣城東隅故

  號襄陵州志即襄臺舊志雙冢在柘城縣西北三里世傳長沮桀溺葬此︹秦︺召平墓

  明統志在永城縣北碭山鄉︹漢︺橋元墓在商邱縣北水經注睢陽城北五六里得漢太

  尉橋元墓即曹孟德親酹處冢列數碑寰宇記橋元墓在宋城縣北十里陳思王墓鹿

  邑縣西五十里縣志漢明帝孫陳王鈞葬此諡曰思故名思陵汲黯墓在鹿邑縣西南九十

  里縣有引水故瀆漢元光中汲黯所開瀆上有祠後人因以墓附會虞詡墓在鹿邑縣西北

  四十七里水經注武平故城之西南七里許有漢尚書虞詡碑陳平墓明統志在永城縣太

  邱城梁孝王墓在永城縣北水經注碭山有梁孝王墓斬山作郭穿石為藏行一里

  到藏中有數尺水水有大鯉魚黎民謂藏有神不敢犯之寰宇記在永城縣北五十里碭山南嶺上

  高四丈周一里張堪墓在永城縣北保安鄉盛允墓在虞城縣東三里水經注虞縣

  故城東有漢司徒盛允墓延熙中立廟中有石碑︹唐︺雷萬春墓在商邱縣東一里

  按宋范成大詩注雷萬春墓在南京城南環以小牆榜曰忠勇雷公之墓張巡墓在商邱縣

  北府志巡死節後招魂而葬從李翰請也 按李翰表云宜於睢陽城北擇一高原招魂葬巡并將

  士大作一墓即此孔德倫墓在寕陵縣北二十五里楮堌村孔子三十三世孫唐貞觀

  十一年封襃聖侯卒葬此朱仁軌墓在永城縣東北甫城鄉︹宋︺杜衍墓

  邱縣東南仁孝原歐陽修銘張方平墓在商邱縣東永定鄉蘇軾銘趙㮣墓

  在商邱縣北天巡鄉蘇軾銘王堯臣墓在商邱縣東北平臺鄉歐陽修銘曹彬

  墓在永城縣太邱城西北一里許︹明︺沈鯉墓在商邱縣西十里宋纁墓

  邱縣西北二十里吕坤墓在寕陵縣西北十二里鞋城村梅思祖墓在夏邑縣

  南白河之右練國事墓在永城縣北十五里王三善墓在永城縣東北二十

  軒輗墓在柘城縣西三里

 ︹祠廟︺莊子祠在商邱縣東南宋蘇軾有記襃忠祠在商邱縣城西祀宋凌唐佐明

  董綸陳聞詩吕司寇祠在寕陵縣北關今移北門内祀明吕坤韓公祠

  城縣治西祀宋韓億陳仲弓祠在永城縣西北太邱集祀漢陳實又縣西亦有祠

  王祠在夏邑縣北郭外縣志漢將耿夔以戰功封栗侯後追封為王建祠祀之慶順祠

  在睢州朱家寨祀河神微子廟在商邱縣城内西北隅一名象賢祠顏魯公廟

  在商邱縣南二里開元寺中帝嚳廟在商邱縣西南高辛里宋開寶六年協忠

  廟在商邱縣城西祀唐張巡許遠以雷萬春南霽雲姚誾貫賁配唐大厯二年敕建宋大觀中表

  廟額舊在城南明正德中徙建今所閼伯廟在商邱之巔旌忠廟在寕陵縣城内

  東南隅祀唐守臣劉昌沙隨廟在寕陵縣城内祀宋程𮞉李老母廟在鹿邑縣

  東一名洞霄宫水經注渦水之側又有李老母廟唐書地理志真源洞霄宫先天太后祠也元和志

  李母祠在真源縣東一十四里乾封元年冊號先天太后今謂之洞霄宫縣志宫前有宋真宗御製

  碑銘蔡襄書老子廟在鹿邑縣東十里一名太清宫水經注渦水又北逕老子廟東廟前

  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宦者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𢰅碑北有雙石闕唐書地理志真源有

  老子祠天寶二年曰太清宫元和志元元皇帝祠在真源縣東十四里寰宇記太清宫元元舊宅前

  有闕魏黄初三年所立其闕有銘是鍾繇書縣志宋大中祥符七年建太清樓漢高祖廟

  在永城縣北碭山漢文帝以高祖嘗隱此立廟於巖前今廢宋仁宗廟在虞城縣東南

  三十河神廟在睢寕堤工乾隆五十四年高宗純皇帝御書扁曰金隄綏佑

 ︹寺觀︺靈臺寺在商邱縣城東靈臺上隋開皇二年靈古寺在商邱縣城南宋時

  開元寺有二一在商邱縣城南唐時建宋更名寶融寺又名興隆寺内舊有唐顔真卿

  書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一在虞城縣舊縣城北宋紹聖三年建後改建於今縣治西南隅

  岡寺在寕陵縣西南三十里後魏大定三年福壽寺在鹿邑縣北北武平四年

  將軍寺在夏邑縣東北二十里縣志寺旁有古冢號將軍堌白塔寺在永城縣舊城

  東宋大觀五年建均慶寺在永城縣北唐初建大厯元年賜額靜林宋大中祥符中真宗

  幸亳改今名住堽寺在虞城縣東南五十里宋元豐五年興國寺在雎州西

  門内宋太平興國中建無夏寺在睢州南四十里中有塔三清觀在虞城縣治東

  元至元中建又有洞元觀在縣治東南元泰定中建洪慶萬壽宫明統志在府城北正

  統間因廢址重建明道宫在鹿邑縣治東唐時建初名紫微宫天寶二年改太清宫宋真

  宗改今名宮後為昇仙臺

 ︹名宦︺︹漢︺張武平陽人宣帝時為梁相梁王驕貴民多豪強號難治武凡敞問武欲何以治梁

  武謙不肯言敞使吏送至關戒吏自問武武應曰馭黠馬者利其銜䇿梁國大都吏民凋敝且當以

  柱後惠文彈治之耳吏還道之敞笑曰審如掾言武必辦治梁矣武既到官其治有迹馮魴

  湖陽人建武三年拜虞令為政敢殺伐以威信稱陳寔許人元嘉中除太邱長修德清靜百

  姓以安鄰縣人户歸附者寔輒訓譬遣還司官行部吏欲禁訟者寔曰訟以求直禁之理將何伸其

  勿有所拘竟無訟者以沛相賦斂違法解印綬去吏人追思之︹三國︺︹魏︺盧毓涿郡人文

  帝時爲梁睢二郡太守帝以譙舊鄉故徙民充之以爲屯田而譙土地磽瘠百姓窮困毓憫之上表

  徙民于梁使就沃衍失帝意左遷睢陽典農校尉心在利民躬自臨視擇居美田百姓賴之

  渙扶樂人文帝時爲梁相渙每敕諸縣務存鰥寡高年表異孝子貞婦爲政崇教訓恕思而後行

  外温柔而内剛斷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唐︺李峘開元時爲睢陽太守以清簡爲二千石最

  李錫成紀人天寶中拜虞城令邑中有大猾錫訓以義遂爲純人易其里曰大中正之里官宅

  舊井水清而味苦錫甞之笑曰既清且苦足符吾志後變爲甘泉張巡南陽人天寶中調真

  源令土多豪猾大吏華南金樹威恣肆巡以法誅之赦餘黨莫不改行遷善安祿山反巡起兵討賊

  會賊將楊朝宗謀趨寕陵巡與太守許遠合兵討賊拜河南節度副使守睢陽賊將尹子奇以十餘

  萬衆來攻守數月城中食盡援絶殺愛妾饗士羅雀掘鼠而食城陷罵賊死神色不撓詔圖巡遠像

  於淩烟閣睢陽立雙忠廟祀之許遠新城人天寶中爲睢陽太守賊圍睢陽遠與張巡合兵拒

  守自以才不及巡軍事一以禀巡而巳專治軍糧戰具城陷被執至偃師不屈見害南霽雲

  頓邱人張巡守睢陽以霽雲爲將與雷萬春擊賊寕陵北殺萬餘人尹子奇來攻巡使霽雲數敗之

  射子奇中目圍急霽雲如臨淮告急於賀蘭進明進明無出師意愛霽雲壯欲留之爲大饗霽雲泣

  曰睢陽士不粒食巳彌月矣義不忍食因拔佩刀斷指一座大驚爲出涕卒不食去城陷死之

  萬春張巡守睢陽萬春爲偏將令狐潮圍雍邱萬春立城上與潮語伏弩發六矢著面萬春不

  動潮疑刻木人諜得其實乃大驚遥謂巡曰向見雷將軍知君之令嚴矣後睢陽陷與巡俱死難

  姚誾洛陽人本城父令與張巡同守睢陽城陷死之高承簡幽州人德宗時爲宋州

  史宣武將李㝏反遣使責財於宋承簡囚之前後數輩輒繫獄一日并出斬於牙門威震部中㝏悉

  兵來攻宋有三城南城䧟承簡保北兩城數與賊角會徐州救至㝏為李質所執劉昌

  人德宗時攝濮州刺史以兵三千守寕陵李希烈率衆五萬攻城昌深塹以遏地道令守陴内顧者

  斬賊數敗乃解圍去︹五代︺︹周︺趙延進頓邱人世宗時父暉為宋州刺史延進從為牙

  職睢陽盜為民患領牙兵悉擒戮之︹宋︺李防内黄人景德中知應天府鑿府西障口為斗門

  洩汴水淤旁田數百畝民甚利之王曾益都人天禧中知應天府民間訛言有妖起若飛㡌

  夜搏人自京師以南人皆恐曾令夜開里門敢倡言者即捕之卒無妖韓億雍邱人真宗時

  知永城縣有治聲他邑訟不決者郡守皇甫𨕖輒屬億治之晏殊臨川人仁宗時知應天府

  延范仲淹以教生徒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劉航魏人厯知虞城犀浦縣虞城多

  奸猾喜寇盜犀浦民弱而馴航為政寛猛急緩不同兩縣皆治范純仁呉縣人皇祐間知襄

  邑縣有牧地衞士牧馬踐民稼純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隸縣主者怒曰天子宿衞令敢爾𫆀白

  其事於上刻治甚急純仁上言養兵出於税畝若使暴民田而不得問税安所出詔釋之且聽牧地

  隸縣時旱久不雨純仁籍境内賈舟諭之出糶所蓄十數萬斛至春諸縣皆饑獨境内民不知也

  孫鼛錢塘人調武平尉捕獲名盜數十謝賞不受張田澶淵人知應大府司錄歐陽修

  薦其張亢臨濮人仁宗時為應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無水患苗時中

  宿州人神宗時以䕃主寕陵簿邑有古河久湮請開導以溉田為利甚溥人謂之苗公田蘇頌

  南安人神宗時知應天府吕惠卿嘗語人曰子容吾鄉里先進苟一詣吾執政可得也頌聞之笑而

  杜誼黄巖人知永城縣𡻕捐俸三十萬收瘞渠之溺死者又出俸錢新學宫兩旁為學

  舍數十區旦夕講學於其堂永城父老稱誼之政為不可及曾幾贑州人徽宗時為應天府

  少尹庭無留訟時諌官劉安世亡恙黨禁方厲無敢窺其門者幾獨從之談經論事郭僎

  人徽宗時為鹿邑丞中貴楊逢周率軍士以捕賊為名入邑境所至騷動僎檄取所授文書逢周不

  與僎令尉畿察之逢周歸愬於徽宗逮赴開封府獄獄以狀聞乃使還任孫安道為應天府

  兵馬鈐轄金兵下淮南城陷不得歸謀挺身還朝為金所害贈忠州刺史淩唐佐休寕人建

  炎中加直秘閣知南京值城陷劉豫因使為守唐佐密疏其虚實遣人持蠟書告於朝江淮都督吕

  頤浩得唐佐從孫憲俾持帛書遣之憲至睢陽事泄豫捕唐佐見豫責以大義豫怒斬於境上贈徽

  猷閣待制︹金︺張奕高平人𤋮宗時為府通判劉豫廢兵在郡者謀為亂奕知之選士人丁壯

  授以兵結陣扼其要巷開小南門以示生路亂不得作擒其首惡誅之都統完顏木補以軍至歸德

  欲根株餘黨奕以闔門保郡人無他遂止 完顏木補舊作完顔魯補今改正毛碩甘陵人皇

  統元年權知拱州宋將張浚據亳州柘城酒監房人傑叛應浚碩發兵討之至柘城躬扣城門呼耆

  老諭意遂縛人傑以降碩逕入縣署召百姓慰安之︹元︺董文貞獻州人中統中為寕陵達

  魯噶齊邑苦盜剽掠文貞教民習武備境内以安 達魯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改正宋世

   元符離人至元中爲永城縣尹治績卓然有歧麥嘉禾之瑞卜天璋洛陽人皇慶初知歸

   德府勸農興學復河渠河患遂弭時羣盜據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數百人悉磔以狥盜爲止息

   趙璧兖州人至治初爲寕陵縣尹勸農賑饑塞汴河支流復起隄障厯有成續固影

   人泰定間知歸德府廉明剛斷發摘如神民有衘冤不直者雖數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來訴立爲

   剖決一日悉清嘗行部至亳民訴蝗食禾遂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飲是𡻕蝗不爲災 固影

   舊作觀音奴今改正許義夫碭山人至正初爲夏邑縣尹每親詣鄉社教民稼穡見民勤謹

   者出巳俸賞之怠惰者罰之三年之間境内豐足額森瑭古特人至正中爲柘城主簿𡻕饑

   請捐租民德之邑多盜擒其魁良民有爲盜誘者自誣服力辨出之治豪猾不少恕在職以廉能稱

    額森舊作埜僊瑭古特舊作唐兀今並改正︹明︺盧熙崑山人洪武初以睢州同知攝知府

   事適御史銜命搜舊軍籍民充之睢民當入伍者千人檄熙追送熙令民自實得甞隸尺籍者數人

   𢌿之御史怒械繫曹吏必盡得𤋮自詣御史曰州軍籍盡此矣迫之民且散獨有同知在耳請以充

   役御史不能奪乃罷去𤋮卒於官貧不能䘮官為其殮喪歸吏民挽𡘜者塞道大雨無一人却者

   梁祖榮高要人永樂中知柘城縣值霖雨教民疏濬溝洫邑無水災民有負租者貧無以償

   祖榮捐巳俸倡富民出粟助之民免流亡畢用博平人成化中為歸德知州時河水泛溢用築

   堤捍水城得不壊巨閹過州境吏皆望塵拜用獨長揖閹怒誣奏逮獄未幾復官王鼎

   人正德中知永城縣流賊陷城鼎繫印於肘端坐待賊不屈死安宣山西人正德中為夏邑縣

   丞初授官賊逼其境或勸無往宣兼程進抵任七日賊大至宣拒守有功城陷死之贈開封通判

   石阯青城人嘉靖中為寕陵知縣柘寇師尚詔謀亂阯先授兵登陴為守禦計尋歸德府陷阯

   泣厲將士誓以死守寇諜知之不敢犯後坐誣去官民遮道泣送者數千人董綸太谷人嘉

   靖中為歸德檢校柘城賊師尚詔入歸德聚衆剽掠綸請於知府願自往捕賊知府不許賊尋陷城

   綸率民兵巷戰𬒳執垂死猶手刃數賊妻賈氏及童僕皆從死贈歸德同知立祠於死所鄭三

   俊建德人萬厯中知歸德府持身峻潔刑不妄用建范文正公書院文教蔚興劉作民

   東明人萬厯中知柘城縣邑西地窪下鑿渠以洩之名永利渠民賴其利孫傳庭振武衞人

   萬厯末知柘城縣以才調商邱天啟初白蓮賊黨居歸德謀應徐鴻儒傳庭弭其變郡以無虞

   勇安樂人崇禎中為歸德推官流賊來攻乘城設守擊却之居官清節冬月不能具裘有以裘獻

   者𨚫不受王世琇清苑人崇禎中為歸德推官屢平土寇黄老山等李自成來犯時世琇巳

   内遷主事將行慨然曰久官其地臨難而去之非義也誓衆堅守城陷遂遇害盛以恒

   衞人崇禎十年知商邱縣明年張獻忠來攻時以恒巳遷開封府同知將行吏民留之遂登城設守

   督家衆殺賊力屈城陷罵賊死贈河南按察司副使王徴俊陽城人崇禎中謫歸德照磨巡

   按御史李日宣薦於朝給事吕黄鍾亦請用徵俊以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乃移知滕縣顏則

  孔沂州人崇禎中為歸德同知城陷死之其女亦自縊徐一源海鹽人崇禎中為歸德經

  厯賊至一源分守北城城陷巷戰罵賊死夏世英祥符人崇禎中為商邱教諭城陷世英持

  刀罵賊死於明倫堂妻石氏亦自刎紀懋勲膠州人崇禎中為鹿邑知縣流賊陷城死之

  孔亮興平人崇禎中為虞城主簿署縣事死流賊之難

 ︹本朝︺白明登漢軍鑲白旗人順治五年任柘城知縣廉潔自守治尚嚴明擒賊魁按以法䘏

  民荒殘多方招撫力請停減增派河夫設條教以勸耕讀十年考最以升任去趙申喬

  康熙二十年知商邱縣邑舊多雜派悉革去之祀名宦武宏祖奉天人康熙三十一年知

  歸德府屬邑催科多陋規宏祖悉為革除嚴禁牙帖胥吏苛取税銀痛懲以法史鑑仁和人康

  熙二十七年知柘城縣開溝洫興水利凡卑窪之區俱成膏壤設立義學百餘所延師講課文教振

  胡國佐遼陽人知歸德府值𡻕荒設法賑濟全活數十萬人劉暟大興人任歸德

   府河捕通判沿河堤岸故卑暟督役加築堅固堡夫舊多雜差皆與蠲除𡻕饑捐俸施粥諸晉

   餘姚人康𤋮五十 五年知夏邑縣清廉自矢卒於官幾不能 殯士民斂貲歸其柩









                     前總纂官張 琴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王式和恭 校

                     校對官章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