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六十八至三百七十

卷三百六十四至三百六十七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六十八至三百七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七十一至三百七十三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6.djvu/5

沅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沅州府在湖南省治西一千一百三十五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五里東至辰

  州府辰溪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至晃州廳界八十三里南至靖州㑹同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

  鳳凰廳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靖州㑹同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貴州鎮遠府天柱縣界八十里

  東北至辰州府瀘溪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貴州思州府黄道土司界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

  三千九百八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漢武陵郡地後漢以後因之梁爲南陽郡

  地陳及隋爲沅陵郡地唐貞觀八年置巫州天授

  二年改曰沅州長安四年析置舞州開元十三年

  復沅州曰巫州亦名潭陽郡屬江南西道又改舞

  州曰鶴州二十年又改曰業州天寳元年爲龍溪

  郡大厯五年改巫州曰敘州又改業州曰奬州五

  代後唐長興三年楚馬希範置懿州漢乾祐三年

  馬希萼又改曰洽州宋乾德三年復洽州曰懿州

  遂爲羈縻州屬荆湖路熙寕七年收復置沅州潭

  陽郡元豐中屬荆湖北路元至元十二年立沅州

  安撫司十四年改沅州路總管府屬湖廣行省明

  初改爲沅州府洪武八年復爲州隸辰州府屬湖

  廣布政使司天啓二年設偏沅巡撫於沅州

 本朝初因之康熙三年移巡撫駐長沙府乾隆元年

  升沅州為府於府治置芷江縣分辰州府之黔陽

  麻陽二縣隸焉領縣三

  芷江縣附郭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一十五里東至辰州府辰溪縣界一百三十

  五里西至晃州㕔界八十三里南至黔陽縣界四十五里北至麻陽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辰州府辰

  溪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貴州天柱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麻陽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貴

  州思州府黄道土司界八十五里漢置舞陽縣隸武陵郡後漢省晉太康間復置舞陽縣義熙中徙

  治故鐔成縣今為黔陽縣境梁陳隋為龍檦縣地唐初為龍標夜郎縣地天授中析置渭溪縣先天

  中又析置潭陽縣屬沅州大厯五年屬敘州五代時楚以潭陽縣為懿州治後改洽州治宋熙寕中

 置盧陽縣為沅州治元為沅州路明洪武八年縣入州 本朝乾隆元年置縣曰芷江為沅州府

  黔陽縣在府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寶慶府武岡州界

  二百四十里西至芷江縣界四十五里南至靖州㑹同縣界三十五里北至辰州府辰溪縣界一百

  八十里東南至寳慶府武岡州界百六十里西南至貴州鎮遠府天柱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辰

  州府漵浦縣治二百里西北至沅州府治九十里漢置鐔成縣隸武陵郡後漢因之晉義熙中省移

  舞陽縣治於此齊改曰㵲陽梁改為龍檦縣隋屬沅陵郡大業以後縣廢唐武德中復置改名龍標

  縣屬辰州貞觀八年為巫州治又析置朗溪縣天授二年為沅州治開元十三年仍為巫州治大厯

  五年為敘州治五代没於蠻宋𤋮寕七年置黔江元豐三年併鎮江寨入為黔陽縣隸沅州元屬

  沅州路明隸沅州屬辰州府 本朝乾隆元年屬沅州府麻陽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東西

  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辰州府辰溪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貴州銅仁府銅仁縣界五

  十里南至芷江縣界五十里北至鳯凰𠫊界五十里東南至芷江縣界百二十里西南至芷江縣界

  百三十里東北至辰州府瀘溪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鳯凰㕔界五十里漢沅陵辰陽二縣地陳天嘉

  三年置麻陽戍唐武德三年置麻陽縣屬長州垂拱三年析置錦州兼設盧陽縣為州治又置招諭

  縣四年又祈置龍門縣㝷省五代廢錦州為寨宋熙寕七年麻陽改屬沅州八年併錦州寨及招諭

  縣入麻陽元屬沅州路明隸沅州屬辰州府 本朝乾隆元年屬沅州府

 ︹形勢︺連接溪峒扼塞羣蠻西南一隅仰此氣息方輿紀要

  深谷峻嶺而阻塞可恃枕山帶水而明秀堪觀固

  雲貴之通衢辰常之藩障也明侯加地志綰轂四省控

  馭五溪山水竒秀之地袁廓宇學記

 ︹風俗︺嗜好居處與巴渝同俗隋書地理志雜以蠻夷率多

  勁悍唐梁載言十道志君子勤乎耕學婦女愼乎閨門藹

  然中土之風明辰州府志

 ︹城池︺沅州府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水門一明洪武初因宋址築土城嘉靖中甃石 本朝

  順治康熙間屢葺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重修 芷江縣附郭黔陽縣城周三里有奇門

  四明正統間築成化中甃石 本朝康熙年間屢修雍正六年乾隆四十六年重修麻陽縣

  城周三里有奇門五明洪武初築正德中甃磚本朝康熙雍正年間屢葺乾隆七年五十三年

  

 ︹學校︺沅州府學在府治東舊為州學在州東南宋大觀中建明嘉靖萬厯中屢遷 本朝

  康熙二年重建四十一年改建州城北乾隆二年升州為府改州學為芷江縣學別建府學於今所

  二十一年四十五年嘉慶十一年屢修入學額數十四名舊額十五名嘉處二十三年割芷江縣地

  設晃州㕔分撥一名歸入㕔學芷江縣學在府城南舊在城北乾隆二年升州為府設縣

  附郭即州學改設嘉慶二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五名黔陽縣學在縣治東舊自宋立

  學後厯元明屢遷 本朝康𤋮四十九年遷建西門外乾隆十二年移建今所四十四年五十五年

  嘉慶十二年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新童三名麻陽縣學在縣西舊在縣西南宋慶元間

  建元明屢遷 本朝順治十二年遷同天寺旁康𤋮三年復遷城南乾隆二十年遷於今所嘉慶二

  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明山書院在府城西舊名文清書院在明山南明嘉靖中建後遷城

  北 本朝乾隆八年遷建今所易今名耀文書院在府城外五里明建金繼震有記

  秀水書院在芷江縣治北乾隆五十三年建嘉慶二十三年重建寶山書院

  在黔陽縣城東舊在赤寶山麓宋寶慶中縣令饒敏學建明成化中知縣陳鋼重建以祀敏學並祀

  唐義士張抃後人遷建城東增祀鋼焉龍標書院在黔陽縣西門外舊在縣北康熙五

  年建乾隆十二年遷建今所錦江書院在麻陽縣南門内舊在院西乾隆二十年建四

  十二年改建

 ︹戸口︺原額人丁六千六十四今滋生男婦五十三萬七千三百九十六名口計八萬三千八百五十

  

 ︹田賦︺田地塘六千八百三十九頃二十畝額徴地丁正雜銀二萬六千五百七兩二錢一分二釐又

  麻陽縣苗疆屯田六十九頃八十三畝一分

 ︹山川︺花山在芷江縣東三十里明統志石色青赤如繡謂之繡巖亦曰赤巖名勝志花山出花

  石上有花山寨舊為居民避兵處孤險四絶一綫當關右有松林寨左有山坡寨三寨相倚

  泉山在芷江縣東四十里懸巖峭峙下俯深淵瀑布山在芷江縣東五十里飛泉倒瀉

  潄玉噴珠望者擬諸匡阜香爐焉板門山在芷江縣東八十里山巖對峙如門方輿紀要

  此為宋時向蠻據守處長嵐山在芷江縣東九十里擁嵐拖翠神秀獨鍾一石平面繡紋

  如畫方罫相傳為仙人弈局洞天山在芷江縣東九十里孤聳拔侵曉雲氣積東則晴

  積北則雨占驗不爽圞山在芷江縣東九十五里山體圓秀松桂覆巖四時青郁一水環其下

  流可溉田二百畝達麻陽境入江保牢山在芷江縣東一百里𮞉巖曲嶺重複深阻上有

  前後中三寨曰井水灣曰姑娘衡曰倒塘又有景龍寨一名麻池寨更髙險此與板門山皆古鎭江

  筆架山在芷江縣東一百里髙峯插雲横側異態在保牢山前髙明山

  江縣東一百二十里方輿紀要髙峻為諸山之冠上有池水極清冽板門溪之源也黄巖山

  在芷江縣東一百二十里週𮞉可五六十里峽路盤曲中多洞壑絶頂平衍有田數千畝居民數百

  家山產硫黄往時設場採取今禁山下二水一為鴨籠港一為黔陽之龍巖港金鑾山

  江縣東一百二十里古臺山在芷江縣東南五里一名古壇山上有塔曰雁塔明建耀文書

  院於雙髻山在芷江縣東南五十里二峯對峙如綰髻狀故名葉家山

  江縣南四里一名榜山又名梅坡潕水經其下登臨眺覽為郡中勝境石洞山在芷江縣

  南四十里山有幽壑飛泉灌溉遠近流入三渡溪太和山在芷江縣西南三十里天外三

  峯翠巘如削山麓有泉曰沙溪流合楊溪入潕水羅山在芷江縣西三十里一名巖羅坡峭

  壁嶙峋峯巒特異石壁下流泉三道滙而成井巖刻靈派流芳四字迤東有洞曰巖羅洞厂穴谽谺

  淙淙曲水達為溪流凡二里東流四十里㑹楊溪入潕水鐵山在芷江縣西四十里嶺嶠險峻

  水木清華縣志山壁立如方響色黝如鐵故名寶龍山在芷江縣西六十里盤拏倔强宛然

  洪山在芷江縣西七十里髙可百仞山色蒼翠可挹下引清泉灌田數百畝竹山

  在芷江縣西北八十里一名竹坡山多大竹故名明山在芷江縣北二十里髙可千仞週𮞉

  二百里郡鎮山也九域志盧陽縣有明山方輿勝覽岡巒重複朝抱郡治飛雲濃黛如列畫屏東為

  五士坡舊傳唐五髙士結廬於此稍西為百子峯峯西為𥠖溪膏液所凝厥產色石頂有眞武殿為

   郡人報賽之所武陽山在芷江縣東北四十里一名武山隋書地理志龍標縣有武山方輿

   勝覽盧陽縣有武陽山一名青鶴山龍標山在黔陽縣治東元和志武德七年置縣因龍標

   山為名 按隋書地理志龍檦梁置自梁至隋未之有改唐時始作標李白詩聞道龍標過五溪是

   也然失其舊矣虎頭山在黔陽縣東二里狀如蹲虎故名鼇魚山在黔陽縣東三

   里縣志江勢東下山則西𮞉下流賴以關鎖故亦名水口山上有亭宇松栝之勝為邑人遊憩處相

   近亦有明山梁山在黔陽縣東六十里下有洞洞口有池白雲山在黔陽縣東六

   十里髙二十里時有白雲環繞其上馬腦山在黔陽縣東八十里髙險幽阻為安江巨鎮縣

   志昔里人立寨於此以避苗寇文峯山在黔陽縣東一百里鋭削秀起如卓筆然赤竹

   山在黔陽縣東一百四十里岡巒盤紆叢生赤竹故名古佛山在黔陽縣東一百五十里

   孤峯别嶺無與偶倫移山在黔陽縣東南水經注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

  移水南故名羅公山在黔陽縣東南一百六十里一名羅翁山即水經注之龍橋山接寳

  慶府武岡州及靖州㑹同縣界名勝志週𮞉五百里絶頂有池廣數十里昔有羅姓隱此得道因名

  名山志黔陽縣有羅公山四面險絶上有鵂鶹鳴即雨應方輿紀要宋𤋮寕間土人舒光明起寨於

  此為猺人所破西北有地廣數百畝歳大旱此處獨稔號曰熟坪山各有洞洞各有寨皆猺居之一

  居木古界在山東北曰風亞六一居藍家洞近木古界曰狗榮山一居山西面曰靛岡山後徙居梓

  木駝曰沈懷山一居照面山曰克紹宇地無菽粟鹽布所產惟黍及蕎麥山有八面惟西北一面通

  黔陽赤寶山在黔陽縣南里許沅水潕水合流於此本名七寶山九域志黔陽縣有七

  寶山名勝志山勢插空日出霞映如錦縣志未邑時居民避㓂其上名為赤寳寨山中有二十四勝

  峯之最著者曰白雲香藤蘿月嵐峯𮞉峯觀瀾芙蓉待月先月乳峯翠雲小山曰螺山谷曰盤谷坪

  曰翠雲澗曰琴澗嶺曰楓香亨曰翠微又有梅花逕梅花塢花時如雪遊人集馬 按赤寶即七寳

  舊志分二山誤馬鞍山在黔陽縣南三十五里接靖州㑹同縣界金龍山在黔陽縣

  南一百里下有風穴蟠龍山在黔陽縣西南二里沅水南上有石室清泉又麻陽縣西五里

  亦有蟠龍山金斗山在黔陽縣西三里牛坡山在黔陽縣西北十里一名牛角

  坡山𫝑環曲如牛角紫霄山在黔陽縣北十五里九域志黔陽縣有紫霄山名勝志巖谷中

  常有紫氣騰霄故名雞翁山在黔陽縣北四十里形似雞尾距皆具故名 按荆州記武陵

  舞陽縣有淳于白雉二山絶壑之半有一石雉遠望首尾可長二丈伸足翔翼芳虚中翻飛頭綴著

  石今黔陽即舞陽地白雉豈即雞翁山耶至淳于未詳所在附識於此天龍山在黔陽縣

  北六十里髙峯插空下俯深磵鈎崖山在黔陽縣北七十里中有石如置盎在地瀵湧靈泉

  奰響外發土人取以禱雨無不應者謂之鈎崖聖水瀘㑹山在黔陽縣東北四十里迂𮞉峻

  絶溪徑最為艱險明時里人結寨自衛多所保聚湘山在麻陽縣東一里名勝志縣東門有

  錦水渡路通辰沅其上為湘山唐宋時名東山上有東山寺龍門山在麻陽縣東六十里

  水經注獨母水出龍門山是也方輿紀要龍門縣蓋以山名連岡帶隴崖石對峙最為險絶

  石山在麻陽縣東七十里辰水濱獨峙江漘髙數十丈江漲若浮天河山在麻陽縣

  東八十里下汊中有天井出泉苞茅山在麻陽縣東九十里茅玶村元和志芭茅山產茅有

  刺而三脊尚書蔡傳今辰州麻陽縣芭茅山出苞茅有刺而三脊石梯山在麻陽縣東一

  百二十里峯巒峻起石磴崚嶒如梯青紅山在麻陽縣東南十里巖嶺幽奇花竹掩映如畫

  齊天山在麻陽縣東南五十里與西晃山連麓別峯明統志峰巒髙出雲表天晴則秀色愈

  見故又名霽天山宋置齊天鋪於山下西晃山在麻陽縣南三十里元和志西晃山在盧

  陽縣南一百里出丹砂自麓至頂可二十里中有一澗横㫁之亙以石梁曰仙人橋長百尺頂上有

  洞曰雷公洞聲殷般出其問過者怖甚半山有洞三曰三嶺洞曰鐃鈸洞曰沈家洞洞水歕欱滙為

  溪流曰石橋溪犀迷山在麻陽縣西五里距犀迷溪五里而近因以名山昔傳犀出其上為

  人所𫉬紗帽山在麻陽縣西北五里山側有泉四時不竭此邑城第一關鎖學宫與此山

  羅裙山在麻陽縣西北二十里上有尖峯四圍如裙摺一曰青雲山羅瓮山

  在麻陽縣西北四十里山石紆廽層曡⿱㓁大 -- 𥤮如瓮昔土人築寨於上自衛曽置官兵守之巖門

  山在麻陽縣東北五十里一溪中瀉雙峽建標舟楫往來其下雄山在麻陽縣東北一百

  花巖在芷江縣東一百三十五里上有巨石花紋如界畫居民每於此巖祈禱有應巖後

  十五里即辰溪縣界燕子巖在芷江縣北五里趾江峭立髙十丈許狀如菡萏石壁上磨崖

  鑱有古篆縣志昔時有白燕自壁穴間出入一云巖罅歲為羣燕棲止尖巖在芷江縣北三

  十里曡石成奇體圓而鋭秀巒環峙筍峰稜露又黔陽縣東八十里亦有尖巖鑱峯嶄然圭角顯露

  觀音巖在黔陽縣東三十里鸕鷀灘之側峭壁卓峙河漘雙石巖在黔陽縣東南

  九十里一名屏風巖有二石對立相傳石根髓水髙下𩔖浮磬然明景泰中築崖置戍名安江雙巖

  上有靈洞禱雨輒應洞泉釀酒著名曰安酒三里巖在黔陽縣南十五里崖石鋩列每阻

  行舟明成化中知縣陳鋼鑿之卧龍巖在黔陽縣西南四十里有石洞濶數十步深凡數里

  流泉羃䍥散布石上石竈二相傳武𠉀屯兵時置舊時里人避㓂於此鐘鼓巖在黔陽縣

  西門外兩石對峙扣之一作鐘聲一作鼓聲香鑪巖在黔陽縣北門外潕水旁危削如冠

  鎮壓江流城堞藉以捍衞果老巖在黔陽縣北五里二石中流宛然人跡白巖

  陽縣北六十六里撑壁如頫江自鏡巖間產肉芝其趾曰白巖塘深險獨絶相傳犀怪穴之人不敢

  巖坡在芷江縣東七十里山勢横亙如蔓瓞石質堅靭𤋲之成粉用資堊壁上有風洞梢

  下為林家洞有石室巖半曰巖坡洞皆有泉滙於山趾為洞水溪牛坡在芷江縣東八十里

  昔時居人聚守亦號為寨盧坡在芷江縣東一百里坡下有白衣洞流泉資以溉田青坡

  在芷江縣東一百二十里巉巖斗絶水環其下往時里民避冦於此巽宫坡在芷江縣東南

  四十里地居巽位郡城之維也上有石馬洞靈巖洞與縣北四十里之亥宫坡側照測影不差累黍

  登龍坡在芷江縣南十五里與學宫對照上有池曰天池三繞坡在芷江縣南六

  十里板橋曲盤路徑三折溪流皴摺沿趾縈紆長灘坡在芷江縣北十五里髙二里許懸崖

  仄坂登陟為艱 本朝乾隆二十年修除行路三曜坡在芷江縣北三十里三峯相次

  牛峯在芷江縣東九十里犀牛塘出其下溉田甚廣碧雲洞在芷江縣東四十里寛廣

  如數洞屋豁然空明白石洞在芷江縣東七十里潕水出其下龍井洞在芷江縣

  東一百三十里泉出其間溉田可二百餘畝其側為甘泉洞中有石佛牀几皆天成又有冰井洞流

  泉溉田特宜晚稻鐘鼓洞在芷江縣東一百四十里有石屋上懸石如鐘下一石圜置𩔖

  鞔鼔水出欒銑間鵝公洞在芷江縣北四十里有攢石成樓𩔖人工架構天橋洞

  在芷江縣北五十里洞壑岞崿無徑可通往時避亂者設飛梁渡入插花洞在芷江縣北六

  十里與麻陽接壤昔里人避㓂於此大溪洞在黔陽縣東南五十里一名大谷洞方輿勝覽

  大谷洞在黔陽洞中深邃泉流不竭涵虛洞在黔陽縣北七十里有山曰飛雲洞在山中漸

  進髙廣如屋其地浮沙軟滑俗名沙子坪躡磴上通見頂穴如屋霤隙光所照鬚眉畢見巖泉

  洞在黔陽縣東北六十里地名豐坡幽深空窈中有可泉水通中溪林禄洞在麻陽縣

  西十五里俗名乾洞明時士人避兵藏書於此亦名亞酉洞上有宋大觀二年題名四十六字

  蠟洞在麻陽縣西二十里又相近有對家洞紫燕洞天擎洞在麻陽縣西三十里俗名

  破巖崇崖崿嶂石湍飛溜有石柱髙三百餘尺上鏤菡萏曰蓮柱觀音洞在麻陽縣西三

  十五里左有潭曰髙洞潭飛瀑千尋直注其下相近有半山洞白羊洞雨珠洞在麻陽縣

  北二十里俗名巖洞髙百丈深如之有四門其最著奇蹟曰石鐘仙田石屋仙池石屏石佛石龍石

  馬石筍石水晶石鍾乳石佛手石城石柱洞後一門宛如中霤庚子洞在麻陽縣北五十里

  巖壁崢嶸石室宏敞相近有御史洞里人報賽之所禱雨亦多應石網洞在麻陽縣東北

  五里濱水深處有石羅布如網大角尖在黔陽縣南三十里髙聳入雲產竹可資用中多薇

  蕨明末里民保聚其上石梁在黔陽縣西門外俗名石橋無水在郡城西南自貴州

  思州府玉屏縣東流二十里至掛榜灘入郡城界又東流百七十里至郡城西又經城南折而東南

  流至黔陽縣城西入沅水一曰巫水亦曰潕水又曰舞水一作㵲水武陵五溪之一漢書地理志無

  陽無水首受故且蘭南入沅行八百九十里水經注無水出故且蘭南流至無陽故縣又東南入沅

  謂之無口元和志龍標縣本漢舞陽縣地縣本在舞水之隂方輿勝覽㵲水在盧陽通典巫州在巫

  水之陽方輿紀要無水一水五名其實一水也為九江之二 按尚書蔡傳九江之一有元水元為

  无字之訛即無水也沅水在黔陽縣西南源出貴州遵義府境自靖州㑹同縣東北流入至托

  口與郎江合又東至縣西與無水合又東逕城南至縣東與洪江合又至縣東北一百八十里銅灣

  入辰溪縣界山海經注沅水出象郡鐔成西水經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爲旁溝水又東至鐔成縣爲

  沅水東過無陽縣九域志黔陽縣有沅水白旗水在麻陽縣東五十里入辰水方輿紀要亦

  謂之白旗溪十獨母水在麻陽縣東今名龍門溪水經注獨母水源南出龍門山厯獨母溪

  北入辰水辰水在麻陽縣南一名錦水又名錦江爲九江之一亦爲五溪之一源出貴州境之

  梵淨山自施溪以下東南流入縣界而辰水名焉去縣西四里而近爲唐錦州故城舊設盧水口以

  州治前多文石望之似錦也辰水逕其下故亦名錦水又流逕縣城南又折而東北流一百八十里

  入辰溪縣界九域志麻陽縣有辰水舊志麻陽縣城南河自施州長官司流入五十里至縣城名錦

  雄溪在芷江縣東源出縣學左由水東門流遶古臺山下至磨溪口注於無水又治西有

  雌溪源與雄溪近由西城暗瀉達無水猛當溪在芷江縣東二十里一名𪷟壋源出黔陽

  界經雙江口受三渡溪流六十里入無水三渡溪在芷江縣東三十里源出巽宫坡石馬洞

  㑹王家溪胡家溪又㑹茶溪合流四十餘里入猛當溪浮蓮溪在芷江縣東四十五里一

  名青鶴溪源出瀑布山流六十里入龍門溪豐溪在芷江縣東八十里源出田家山流入無

  板門溪在芷江縣東九十五里源出板門山隔嶺之瑰坡寨曲流逕鎮江寨北入豐溪

  冷溪在芷江縣東一百里源出保牢山名木山思溪東流滙黔陽之奇溪入沅水烏溪

  在芷江縣東一百十里源出黄巖山後為黔陽縣界流三十里出黔陽中坊溪口入無水 按烏溪

  發源黄巖在縣之東舊志云源出保牢因冷溪而誤方輿紀耍以為在沅州西南八十里省志云在

  州西二十里俱誤其經行皆在黔境由黔陽上游入無水舊志云東流至黄田入無水亦微有異

  九溪在芷江縣東一百二十里源出髙明山右滙為游家溪與板門溪合龍門溪

  江縣東一百四十里源出寅門山東北流五十里至辰陽縣界名仙靈澗西北入辰水楊溪

  在芷江縣南十里有二源一出關洞一出上五團界雲寨合流二十五里入無水柳林溪

  在芷江縣西七十里源出貴州青溪坡東南流入無水黎溪在芷江縣北十里源出明山俗

  名白水洞西流注漁溪中產石紫質緑章漁溪在芷江縣北二十里源與五郎溪同西流黎溪

  滙焉入於無沿溪田畝資以灌溉五郎溪在芷江縣北二十里源出明山之隂晃山之陽

  東流南繞至羅舊橋入無水大源溪在黔陽縣東五里源長不竭灌溉中莊田畝下流入

  沅水又縣東八十里有茶陵溪下流亦入沅長坡溪在黔陽縣東九十里崖屋中流入沅

  小龍門在黔陽縣東九十里源出柘木巖近木占界西北流入沅大洞溪在黔陽縣

  東南五十里源出大溪洞流入沅水熊溪在黔陽縣東南五十里自靖州㑹同縣流入至縣界

  入沅一名洪江人名雄溪一名渠河武陵五溪之一上流名運水水經注無陽縣南臨運水水源出

  東南岸許山西北逕其縣南汪於熊溪熊溪南帶移山下注沅水大龍溪在黔陽縣東南

  一百里源出羅公山西北流入沅水水經注龍溪水南出於龍橋之山北流入於沅水稔禾

  溪在黔陽縣東南一百六十里源出羅公山灌溉甚饒西北流入沅水柳溪在黔陽縣南五

  里源出大角尖流入於沅木溪在黔陽縣南二十五里源出靖州㑹同縣界流入沅水

  朗溪在黔陽縣西南四十里自靖州㑹同縣流入縣界至托口入沅水一名郎江亦名渠水唐

  置朗溪縣以此淅溪在黔陽縣西十里源出芷江縣西界龍鄉南流至縣界入沅煙溪

  在黔傷縣北十里源出金龍山西北流入無水灌溉甚多宋煙溪鋪置此淇溪在黔陽縣東北

  一百七十里石保鄉疑即水經注之滏水經注滏水南出扶陽之山北流㑹於沅麻伊溪

  在麻陽縣東八十里源出芷江縣界後山鄉北流至濫泥入辰水縣以此名太平溪

  陽縣東一百十里源出辰州府瀘溪縣界流入辰水蠻村溪在麻陽縣東一百二十里源出

  瀘溪縣界南流入辰水西陂溪在麻陽縣東南二十里源出西晃山流三十里逕湖口入

  石龍溪在麻陽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西晃山流三十里逕石眼潭入辰水中流一石

  穴如卧龍溪流資以溉田龔溪在麻陽縣東南四十里源出西晃山之東嶺東北流入辰水

  石橋溪在麻陽縣南二十里源出西晃山流三十里逕楠木村入辰水梁源溪

  陽縣西八里源出五寨司界流逕縣前入辰水犀迷溪在麻陽縣西八里即銅信溪西有潭

  亦曰犀迷相近灘曰牛口甚險施溪在麻陽縣西三十里源出貴州思州府玉屏縣界東北流

  至縣界入辰水八洲在芷江縣東三十里無水中沚澗數百弓草長煙浮龍陽洲

  陽縣西南無水入沅處龍潭在黔陽縣東五里土人禱雨者瓶汲於此劍潭在麻陽縣

  東門外本名官潭明知縣朱瓚得劍於此因易名獅子灘在黔陽縣東三里沅水中下有

  伏石狀如獅子因名水流至此沸聲如雷又東五里有紫蘿百丈灘瀵水灘在黔陽縣東十

  三里白馬角上水源自底沸湧而出因名鸕鷀灘在黔陽縣東三十里沅水中勢極險惡居

  人又壘石為漁梁行舟愈苦連珠灘在黔陽縣東四十里沅水中洲渚相連其下即洪江

  大洑瀉灘在黔陽縣東六十里沅水中其水傾瀉而𮞉洑因名又東十五里有小洑

  瀉灘又東五十五里有盌盞灘黄絲滚洞灘在黔陽縣東九十里沅水中水勢抝折舟

  行最髙溜洞灘在黔陽縣北三十里無水中其水迅折行舟畏之巖屋灘

  在麻陽縣東伏波廟下辰水中甕泡灘在麻陽縣西四里辰水中大坡灘在麻陽縣

  西四十里多峻石扼舟唐家溜在黔陽縣北五里雪騰湫在黔陽縣東南九十

  里泉觱沸如密霰禱雨輒應










                         前總棊官李光涵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陳國治恭 校

                         校對 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沅州府

︹古蹟︺龍標故城在黔陽縣治梁置縣隋屬沅陵郡唐初屬辰州貞觀八年為巫州治後為

  敘州治五代時為蠻地宋初為黔江城元豐三年置黔陽縣於此隋書地理志沅陵郡龍標梁置元

  和志龍標本舞陽縣隋初於此置辰州煬帝廢州武德七年置縣因龍標山為名貞觀八年於縣置

  巫州天授二年改為沅州開元十三年以沅原聲相近復曰巫州大厯五年以境接漵浦改曰敘州

  舊唐書地理志巫州今理龍標縣九域志元豐三年以黔江城為黔陽縣屬沅州 按元和志謂唐

  置龍標縣因山為名今龍標山在黔陽縣城内則今之黔陽為唐巫州治無疑况巫州後改名敘州

  以境接漵浦亦於黔陽為近今府治乃唐潭陽縣也舊志以今府治即唐巫州治非也朗溪

  故城在黔陽縣西南四十里卧龍岩相傳諸葛侯駐兵處為唐朗溪故城址方輿紀要唐貞

   觀八年析置朗溪縣屬巫州五代時縣廢鐔成故城在黔陽縣西南漢置縣晉義熙中徙

   舞陽縣於此漢書地理志武陵郡鐔成水經注無陽縣故鐔成也晉義熙中改從今名 按義熙以

   後之舞陽實兩漢之鐔成也梁後改置龍標縣於其地麻陽故城在今麻陽縣東唐置

   縣宋移治於錦州界而此城廢元和志陳天嘉三年於麻口置麻陽戍舊唐書地理志辰州麻碭武

   德二年分沅陵辰溪二縣置宋書地理志熙寕七年以麻陽隸沅州縣志舊縣在令東桑林約

   豐故城在麻陽縣西南方與紀要唐埀拱二年置萬安縣屬錦州天寶初改為常豐縣後廢

   錦州故城在麻陽縣西四里唐置五代時為蠻地廢為砦宋省入麻陽縣元和志錦

   州本辰州盧陽縣垂拱三年以地界濶逺分置錦州兼盧陽縣為治原在盧水口以州理前多文石

   望之似錦因名長安四年移於伏溪水灣曲中即令理惟東面平地餘三面並臨溪岸舊唐書地理

   志天寶七年改州為盧陽縣乾元元年復為錦州宋史地理志𤋮寕八年併錦州砦入麻陽文獻通

   考宋無此州其地則入辰沅二州富州故城在麻陽縣東北髙村蠻地宋史蠻夷傳南

   江諸蠻曰富向氏居之又熙寕五年遣章惇察訪明年富州向晤獻先朝所賜劍及印來歸順

   陽廢縣在府東南漢置縣後漢省晉復置曰舞陽隋省宋書州郡志武陵太守領縣舞陽前

   漢作無陽水經注無陽故縣對無水因以名縣按水經注謂晉義𤋮中舞陽徙故鐔成宋以後之

   舞陽當在今黔陽界非漢之舊矣潭陽廢縣即今府治唐置潭陽縣始屬沅州繼屬巫

   州後屬敘州五代時爲懿州治後爲洽州治宋於其地改置盧陽縣爲沅州治元和志潭陽在舞水

   東岸唐書地理志敘州潭陽先天二年析龍標置宋史蠻夷傳乾德三年洽州刺史田處崇上言湖

   南節度馬希範建敘州潭陽縣爲懿州其弟希萼改爲洽州願復舊名詔從其請又南江諸蠻自辰

   州達於長沙邵陽各有溪峒曰敘曰峽曰中勝曰元則舒氏居之曰奬曰錦曰懿曰晃則田氏居之

   曰富曰鶴曰保順曰天賜曰古則向氏居之張翹言南江諸蠻皆可郡縣熙寕五年遣章惇察訪明

  年惇進兵破懿州南江州峒悉平遂置沅州以懿州新城為治所又地理志沅州潭陽郡本懿州𤋮

  寕七年𭣣復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明統志沅州明初為沅州府尋復為州省盧陽縣入焉 按唐

  書元宗本紀先天無二年史志誤龍門廢縣在麻陽縣東輕土村唐書地理志辰州麻

  垂拱四年置龍門縣尋省招諭廢縣在麻陽縣東北唐置屬錦州宋初屬辰州熙寕

  七年屬沅州八年省元和志錦州招諭縣埀拱三年析辰州盧溪縣置宋史地理志沅州熙寕七年

  以辰州招諭縣隸州八年廢招諭縣入麻陽馬王城在黔陽縣東五代馬氏征蠻時築

  竒兵營在府東門外舊志衛官練兵處金吾營在府北門外即宋馬雄指揮駐泊處

  諸葛有四俱在黔陽縣一在縣東南安江一在縣南渡名㽋城一在縣西原神鄉一在縣

  西南托口相傳俱葛亮屯兵處細栁營在麻陽縣城外縣志在得勝洲明參將孫賢練

  兵於最髙臺在麻陽縣治後明嘉靖中築芙蓉樓在黔陽縣境唐王昌齡有

  芙蓉樓送辛漸詩三足堂在黔陽縣西敷敎堂在黔陽縣南宋知縣饒敏學建

  盍簪亭在黔陽縣東宋知縣饒敏學建太古亭在黔陽縣東三十里澄練亭

  在黔陽縣西南宋知縣饒敏學建紫霄軒在黔陽縣北一里蓮花院在黔陽縣

  東北雄山上明太僕滿朝薦讀書其中古柏在府舊署之東纓絡埀絲翠色可挹數百年物

  

 ︹關隘︺蔣家關在芷江縣東盈善鄉七里關在芷江縣東十里鎮江關

  江縣東八十里即宋鎮江砦大栗關在芷江縣西四十里便溪關在芷江縣西五

  十里有砦宋史地理志沅州盧陽有蔣州舖又便溪砦崇寕三年以蔣川改蜈蚣關

  江縣西六十五里鼇魚關在黔陽縣東三里即鼇魚山蟠龍關在黔陽縣西南

  二里即蟠龍山天河關在麻陽縣東八十里即天河山雄關在麻陽縣東北一百里即

   懷化巡司在芷江縣東一百二十里宋置舖明洪武中置驛 本朝因之兼置汛乾

   隆四十一年改設巡司兼管驛務便水巡司在芷江縣西五十里明洪武中置驛後廢

    本朝乾隆間設巡司兼管驛務安江巡司在黔陽縣東九十里帶江負山明洪武初

   置巡司 本朝因之又有安江堡亦名雙崖砦景泰初置今裁宋史地理志熙寕復硤中勝雲鶴繡

   凡五州六年以硤州新城為安江砦巖門巡司在麻陽縣東北五十里明置 本朝因之

   嘉慶元年設縣丞駐此原設巡司移駐髙村髙村巡司在麻陽縣東北舊駐巖門嘉慶

   元年於巖門設縣丞移巡檢駐此竹砦在芷江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宋置西龍砦

   在芷江縣西五十里若溪砦在芷江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宋史地理志沅川若溪砦崇寕三

   洪江砦在黔陽縣東南五十里宋史地理志洪江砦元祐五年竹灘砦

   陽縣南二十里宋史竹灘砦元祐五年托口砦在黔陽縣西南四十里渠水之右通貴州

  鎮逺府天柱縣為峒水所必由明時木商皆聚於此後移天柱之逺口宋史地理志沅州元豐三年

  置托口砦八年罷方輿紀要托口當九溪諸蠻之衝今為戍守處銅安砦在黔陽縣東北

  今名銅灣砦宋史地理志辰溪有銅安砦熙寕七年廢又沅州宣和元年復置銅安砦黔陽

  堡在黔陽縣無水南明景泰初置後徙於縣西門内安溪堡在麻陽縣東南八十里

  小坡哨在麻陽縣西三十里石羊哨在麻陽縣北六十里龍首營在麻陽縣

  東九十里濫泥坪明建羅舊驛在芷江縣東北四十里明置 本朝乾隆二十年裁五十

  七年移榆樹灣外委駐守於此富順新市在黔陽縣東南六十五里 本朝康熙六年

  市今為窯廠

 ︹津梁︺洛溪橋在芷江縣東十里雙橋在芷江縣東二十里州志即古之結溪橋

  蓮橋在芷江縣東四十里跨浮蓮溪一名青鶴橋永興橋在芷江縣西四十里宋紹

  興間魚藏溪橋在黔陽縣東南二十里路通洪江登龍橋在黔陽縣南一

  里明成化中建大岳溪橋在黔陽縣南二十里白巖橋在黔陽縣東北二百十里

  門十有二為邑境諸橋之冠龍首橋在麻陽縣東九十五里濫泥坪明萬厯中建環石為

  三門覆以亭永安橋在麻陽縣西二十里小坡便水渡在芷江縣西六十里驛前

  安江渡在黔陽縣東南九十里黔江渡在黔陽縣南門外沅水上沅水渡

  在黔陽縣西門外無水上長潭渡在麻陽縣東五里瑶里渡在麻陽縣東六十二

  

 ︹隄堰︺銅礦堰在芷江縣大溪口又黄家堰魚肚堰草岩堰木堰岩堰俱新開溪之委

  堰在芷江縣楊村九溪板門溪之源人游家堰大楊堰毛橋堰早禾堰俱九溪之委大聖

  塘堰在芷江縣鐵爐冲又川㘭堰木橋塘堰源出關洞滙上楊溪淵溪堰在芷江縣

  栁林溪又桐木堰新堰家羊洞堰從王堰上坪堰草塘堰黄龍堰銅錢堰新店坪堰皆其委

  麻坪堰在芷江縣五郎溪又蕭家堰川背堰廖家園堰梁家堰羅家堰賀家堰皆其委

  岩堰在芷江縣花橋溪又劉家堰石龍堰車堰岩洞堰皆源出清水塘大源堰

  陽縣大源溪自一堰至四堰皆源出黄桑坡麓鄧廣田堰在黔陽縣楠木洞自一堰至四

  堰皆分承泉委田溪堰在黔陽縣田溪冲自一堰至四堰又三岩二堰俱源出大角尖

  泥溪堰在黔陽縣蔣公溪有二堰皆其委船溪堰在黔陽縣境自一堰至三堰源

  自石擔流入崖嘴堰在黔陽縣熟坪有二堰流出竹坪鷄公洞雙江口堰

  陽縣小黎溪有二堰承洞泉之委麻伊堰在麻陽縣東麻伊溪石網洞堰

  陽縣東北招諭堰在麻陽縣東北

 ︹陵墓︺︹宋︺楊潄墓在黔陽縣南五十里向貞墓在麻陽縣東白羊峽︹元︺胡江

  墓在芷江縣北門外︹明︺馬元吉墓在芷江縣東門外米壽圖墓

  江縣東門外鼓臺山劉有年墓在芷江縣南竹坪塘宋以方墓在黔陽縣東南

  安江

 ︹祠廟︺張襄惠祠在芷江縣城内西南祀明總督張岳薛文清祠在芷江縣西城

  内祀明薛瑄陳公祠在黔陽縣城東寳山書院側祀明知縣陳鋼三閭祠

  陽縣西門外無水岸祀楚屈原饒公祠在黔陽縣北門外宋建祀宋知縣饒敏學三忠

  祠在黔陽縣北門外府志舊有祠祀漢馬援關忠義適水流屈原像於祠下合祀之四節

  祠在麻陽縣辰水東岸祀明烈女向明女並烈婦張明儒妻向氏向廷表妻田氏向廷相妻田氏

  祠山廟在芷江縣城内東北祀漢張渤昭烈廟在芷江縣南二里祀唐義士張扞宋

  政和中賜號黔陽縣城東亦有昭烈廟昭靈廟在芷江縣南五里楊溪口一名黄龍廟祀

  楚屈原宋嘉定中賜額水府廟在芷江縣西門外無水岸祀水神顯應廟

  江縣西北六里祀明山之神宋慶元中賜額南公廟在黔陽縣東祀唐南霽雲向崇

  班廟在黔陽縣東北祀宋死事指揮向貞武侯廟在麻陽縣城内祀漢諸葛

  山廟在麻陽縣城北祀唐楊再思伏波將軍廟在麻陽縣迴龍山祀漢馬援

 ︹寺觀︺景星寺在芷江縣南四里葉家山宋淳𤋮中建為郡人遊讌之所中有攬秀閣

  頭寺在芷江縣西南二十里宋紹興間建通天柱縣大路連雲寺在芷江縣西三十里

  羅山宋淳𤋮中建又山頂有兜率寺普明寺在黔陽縣城内龍標山宋熙寕中建寺中有𭔃

  亭十笏院香林伏虎石梅花塢松竹廊諸勝天柱寺在黔陽縣東六十五里崖山宋𤋮寕

  長安寺在黔陽縣東南九十里安江鎮為里中名刹又鎮東有勝覺寺宋祥符中建

  歸化寺在黔陽縣西四十里宋𤋮寕中建同天寺在麻陽縣城内治西唐大厯中

  建為錦州古刹宋𤋮寕中賜額青雲寺在麻陽縣西北十五里青雲山為邑治來脈

  妙觀在芷江縣城内西南隅宋紹興二年佑聖觀在芷江縣城内東北隅元至正

  元靈觀在黔陽縣城内西北宋火觀初建

 ︹名宦︺︹宋︺謝麟甌寕人熙寕中通判辰州㑹朝使拓沅州舉麟為守猺賊犯辰溪麟且捕且招

  一方以安余卞分寕人良肱子由鼎州推宫知沅州蠻殺沿邊廵檢卞設方畧討平之及蠻復

  叛斷渠陽道官軍不得進卞適使湖北其帥唐義問即授卞節制諸將隂選死士三千人夜銜枚繞

  賊背伐山開道漏未盡入渠陽黎明出戰遂大破之七遇七敗蠻遂降詔廢渠陽軍為砦盡㧞居人

  䕶出黄㽦分寕人知盧陽縣五溪獠獷悍㽦為詩諭之獠感悦莫敢違教汪長源

  紹興中知沅州増浚城池軍需悉備時巨㓂曹成來攻沅長源多方禦之成遂遁去黄徹

  人由辰溪丞調沅州判官攝倅事苗酋憾汪長源將鼓衆乘城徹入其巢諭以禍福遂愧謝權麻陽

   縣遭曹成之擾徹率羣獠拒敵擒其賊將衆遂宵遁劉龜年紹興中通判沅州立防邊條約

   以靜鎮之蠻人帖服劉理紹興中知沅州振興學校定釋菜行禮法又撥没官田並桑柘米二

   百斛以養士周闢淳熙中知沅州増造文廟祭器甃地以甓籍記入官田土十餘所納租於

   學為賓興費士林德之周傳淳熙中知沅州念沅州距行都三千餘里移文所隸令措置津

   遣即於𡻕計田内擇百九十餘畝益以山畬之租使就學輸納三年為率資給津遣沅士碑記其事

   徐霖衢州西安人理宗時沅州教授時宰相史嵩之挾邊功要君植黨霖疏其姦狀未幾嵩之

   匿父喪求起復霖復攻之理宗感悟潘萬運知沅州時城垣傾圯萬運請度牒為工役費又

   以學糧數少議郡帑錢五萬米五十石給之方公輔知沅州増厚城垣甓砌内外工役費

   用不勞於民饒敏學昭武人寶慶元年知黔陽縣修縣志廣學宫建寶山書院士子始知

   向學凡有興作民不知勞︹元︺郭昂林州人至元中沅州安撫司同知招降溪峒八十餘柵播

   州張華聚衆容山昂率兵𠞰之諸峒盡降十六年以諸酋入朝帝賜金綺鞍轡進安逺大將軍又是

   年徇沅州西南界復新化安仁二縣擒劉賊張虎降之并衆三千人悉歸民籍田德明

   人至正中麻陽主簿㑹峒苗倡亂縣無城郭德明率弟德興仗義糾衆創寨於河之南岸團練兵民

   百戰禦寇復縣治遂授縣令︹明︺齊伯良四川人洪武中知麻陽縣時經苗亂民多逃亡

   遺糧甚累伯良清釐佃户招辰沅平清偏鎮六衛軍屯種民實頼之秩滿陞僉事沈文宣

   宣德中知麻陽縣律己嚴慎蒞政廉明撫字有方重修學校遇事立解洞燭人情誠偽孫華

   正統中知沅州賦役均平勤於撫字去任後人多思之席貴正統中同知沅州居官九載廉

   而不苛寛而有制民不忍犯吏不敢欺髙淳新㑹人天順中知沅州鯁介公正苞苴盡絶重

   建黌宫公𪠘壇宇民不告勞又奏接遞夫馬於衛堡有司軍三民七兼濟應付以蘇民困沅人德之

   陳鋼應天人成化中知黔陽縣楚俗居喪好擊鼓而歌鋼教以古哀詞人為感動縣城當沅潕

   合流數決廬舍鋼募採石甃隄千餘文水不為害南山崖官道徑窄行者多墮崖死鋼積薪燒山沃

   以醯拓徑丈許行者便之鋼病民爭𥸤神願減算益鋼夀范順休寕人成化末知麻陽縣勸農

   興學務以禮義化民有廢必舉呉世溥天台人宏治初知黔陽縣撫流移墾田地賑饑築城

   壇社橋梁學宫悉為修治士民翕然向化李勝宏治初知麻陽縣鎮草苗叛屯軍乘民避兵遂

   占民田勝上疏請復民感之史學瀘州人正德中知沅州時境内寇盜剽掠學乃𫉬渠魁值

    大兵進𠞰湖貴自沅振旅學區畫周悉張熇東陽人正德中知麻陽縣值禾溪寇向龍作亂

   熇躬率捕𠞰有竒功又創築城池修理學𪠘偶雨暘不時禱應如響朱崇芳新寕人嘉靖中

   知麻陽縣捐介公平無私家念苗亂崇芳登城諭以理苗引去士民感戴若慈汪俸

   人嘉靖中知黔陽縣庭無滯獄興廢補弊多出俸資政暇進諸生課業人才頼以成就陳大

   經南寕人嘉靖中知黔陽縣蒞官嚴肅勤政愛民遷學於龍標山士民懷之孫賢忠州人嘉

  靖中授參將駐麻陽時鎮筸苗與銅仁播凱諸苗相𠋣為亂賢經制苗事動中機宜事平伐石紀績

  朱纘新淦人嘉靖中知麻陽縣時蠟耳苗叛三省㑹兵討之纘内嚴守禦外調兵食多方撫綏

  修復水門題曰與存及卒百姓立祠祀之李㫤歙縣人嘉靖中知沅州節費省刑愛民興學均

  州衛丁徭詳請靖州幫貼衝疲之地百姓不受偏累西溪土蠻甘昧苗叛㫤出竒計討平之請築便

  晃二朱衣錦衣衛人萬厯中知沅州治礦徒之亂下令執鐵者賊空拳者民不得妄誅乃

  戮其首惡餘悉貰之守兵以缺餉譟衣與約期給餉衆遂定蔡心一漢州人萬厯中知麻

  陽縣虚心𦗟訟政有不便者輒去之邑多石田苦無水心一度地勢築陂堰四十餘所至今民食其

  利始至日列樹表道及其去也樹皆合抱郭繼曽晉江人萬厯中知沅州時值征播征皮兩

  役繼興大軍駐沅繼曽擘畫綽然

 ︹本朝︺周文煜浙江人順治六年知黔陽縣陳友龍叛文煜悉力固守相持六旬矢盡援絶被

   執於洪江不屈死之妻施氏自經以殉妾王氏投井死㓜子及賓從八十餘口悉遇害黔陽人立祠

   祀之乾隆間祀名宦茹道通順天人順治中知黔陽縣時地初闢又值𡻕饑道通收拾凋殘

   撫綏有方民皆安堵蕭來鸞南昌人順治中知沅州時大師雲集來鸞招撫流亡苦心蠲賑

   四境帖然戴廷對中江人康熙初知沅州有善政去之日沅人刋芷水遐思録頌之

   扶翼霍𨚑人康熙初知黔陽縣邑境羅公山峒猺與武岡諸砦負險鬬兵扶翼請發鎮兵駐安

   江調鄉勇為掎角而自將直擣其巢猺懼欲降復單𮪍深入諭以利害猺感泣詣降給以荒田令佃

   作免其役大兵自滇凱旋派黔邑榖八千石草二十八萬斤扶翼以民困陳上官皆得免又陳招徠

   之義去𭔃莊之害寛盡墾之限議清丈之法凡城垣學校官𪠘多所完葺手纂縣志以備掌故民思

   之弗田慶曽昌樂人康𤋮中任辰沅僉事駐沅州沅經呉逆竊據民不堪命慶曽履畝

   按稽開除浮派人始知太平之樂捐置賓興田士林稱之王舜年掖人康熙中辰沅僉事屏

   供張志興革修學峻城皆捐俸為之人稱清節祖光珮奉天人康熙中知沅州凡編審丈量

   一本至公沅人有青天之稱趙寛漢軍人康熙中知沅州捐俸遷學築龍津橋沅人徳之祀

   於橋黄志璋晉江人康熙中知麻陽縣均里甲清驛傳邑中疾苦一時蠲除殆盡

   珣濟源人雍正中權道事於沅州黔九股苗叛民奔沅者數萬珣與知州朱炎度發倉賑之全活

   袁守定南昌人乾陸元年設芷江縣以守定知縣事首清一郡積牘建普濟堂立義學

   課士徴收許民自封以投常俸外一錢不取巡撫許容薦為賢良第一㝷乞養歸民祠祀之

   鐄嘉興人乾隆中知芷江縣值𡻕早發廪以賑勸富民設糜兼製救飢丸遂多全活栁秉

   謙蘭谿人乾隆中知黔陽縣值𡻕旱設法賑飢民頼生全縣東門火朝服拜禱火遂熄人以為德

   政所蔡鴻章安平人乾隆中知黔陽縣性慈愛鞫訟諭以理不忍笞扑以事至鄉必進

   父老勸以孝弟力田民感其化去之日皆揮涕送之孫萬備寕海人知麻陽乾隆六十年

  逆苗滋事縣城猝𬒳賊擾萬備親督義勇力疾防守又奉檄管轄三站急公盡瘁以勞卒事

  聞議䘏照例

 ︹人物︺︹宋︺向貞麻陽人神宗時為峽州軍衙頭指揮使㑹蠻叛貞奮然曰大丈夫當捐軀報國

  垂名汗青豈可碌碌人後耶乃身先士卒前驅力戰被執脅降矢詈不屈遂遇害事聞贈内殿崇班

  詔立廟祀之 按貞為宋歸明溪峒人後隸麻陽其峽州今黔陽縣西江鎮也楊潄黔陽人兄

  弟三人並稱英勇屢禦苗寇民多頼焉邑人立廟祀之︹明︺劉有年沅州人洪武中為本

  州訓導擢御史激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有聲出知太平府永樂中上儀禮逸經十有八篇官終交阯按察僉事

  奎沅州人洪武進士官給事中性剛介在諌坦雅著直聲屢上封事切中時弊當時憚之

  拱元沅州人少讀兵書建文中應募入京試𮪍射對䇿稱㫖授錦衣衛鎮撫軍前差遣占𠉀輒

  中主將令引步兵防餉舟靖難後不屈死之向文敏沅州人永樂鄉舉任湖口訓導清修

   自好士𩔖頼其成就卒於官與陳質林純合祀稱三先生趙彬沅州人宣德九年御史薛瑄以

   賢良薦除都察院檢校胡𰖍沅州人宣德間以貢入南監選書誥敕授安慶府通判攝府事

   奏豁忠臣余闕元孫先戍籍田子義麻陽人有浦口人宿其家遺金席下子義物色歸之

   謝以半固辭龔潮沅州衛人正德七年討鎮筸叛苗潮効力軍前無所撓避人莫不義之

   李仲謙麻陽人正德間苗叛仲謙奉檄倡義從征捍禦有功事上當道給以冠帶侯以

   凝沅州衛人事每至孝母患氣疾痛欲絶以凝日夜禱籲願減己算益母夀仍刲股為羹疾忽愈

   後𦵏母天雨連旬泣禱竟霽人以為至孝所感楊啟貴麻陽人正德中苗掠其里啟貴守母

   䘮苗欲斫其柩抱棺跪泣以身衛之苗感其孝釋之且遺以布有誣以通苗者將按其事邑諸生以

   孝狀白𡨚始雪奬異之田豐麻陽人嘉靖中令廣西天河縣擒右江刼蠻𨚫那地州餽金遷

   建縣治㝷調南江廉介有擊馬元吉沅州人涉獵經史沈潛理學為湛若水髙弟子初官

   國子監助教遷徽府長史歸隠明山即無水南闢耆院祀薛瑄學者稱明山先生没祀於鄉

   茂沅州人官沅州衛指揮僉事屢立軍功擢湖廣都指揮使天順五年朝廷廉其才敕授參將恊

   總兵鎮守淮安成化元年晉前府都督僉事充總兵官掛漕運印六年加都督同知賜玉帶茂督漕

   有方廉能茂著年七十一致仕歸卒賜祭葬侯位沅州人正德進士令無錫判斷如神邑當

   水陸衝位性剛毅有不畏强禦聲行取兵部主事轉員外郎諫武宗微行廷杖直聲大震後擢操江

   巡撫奏浮糧清海防累官兵部左侍郎危嶽黔陽人嘉靖進士以春秋啟迪後學任吉安府

   推官廉慎律身明𠃔㫁獄屬邑安福田糧數為豪强所欺匿嶽往覆丈量盡祛𨼆弊時方行取以疾

   卒於官士民哀之立祠以祭滿朝薦麻陽人萬厯進士令咸寕税監梁永縱其下刼諸生

   槖朝薦捕治之後永遣人蠱巡按余𢡟衡朝薦捕𫉬其人永益怒誣劾朝薦刼上供物殺人詔獄長

   繫後用葉向髙請釋歸邱式耔黔陽人為諸生鼎革後鎮帥械送武昌幽拘數年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 單 之賓沅州人官劍州學正崇禎時流寇陷城從

  容就死贈國子監學録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龍霖沅州人順治初流寇未靖負二親逃巖谷間猶日求甘㫖奉養親没居廬枕塊

  階黔陽人為諸生順治初餘寇潰入黔沅間階掖母走避㑹同山中負米百里外遇虎黙禱虎竟

  去持未歸母頼以雍正六年 旌劉星沅州人為人傭作積貲以塟父負母避寇山中越險

  墜崖母子並全雍正七年 旌張世正沅州人性純孝父病禱於神遂愈著家範十四條教

  諭族人每授生徒訓以先器識而後文藝鄉里不能婚𦵏者助之邑有通衢阻河造舟以濟雍正九

   田 仁德沅州人雍正十三年貴州苗叛仁德以把總隨征屢著功績苗匪據砦章

  諸險要以敵官軍仁德奮勇深入援軍不至力竭死事   聞   賜祭𦵏張可智

  沅州貢生弱冠遭呉逆亂奉親避山谷中負米供㸑而自掘茅根以噉親没家漸𥙿終身惟食粗衣

  布子孫有以華腴進者輒愀然𨚫之曰吾父病求一臠不可得死無尺寸帛吾不忍也蒲宗

  瑾芷江人六世同居男女共百二十三人宗瑾主持家政規條整飭人無私財滕家瓚

  麻陽人乾隆六十年逆苗大掠麻陽家瓚悉出家資數十萬招集丁壯數千以禦斬馘無算授五品

  職既而苗大至家瓚力鬭援絶殁於陣兄家瑞弟家泰俱先家瓚遇害事   聞並   予䘏

  䕃祀昭忠祠陳傑黔陽人純樸性成孝思不匱自少至老内外悉無間言同郡楊𤋮業芷江

  人亦醇謹能得親歡俱以孝行 旌從大雄芷江人乾隆間隨征金川數𬒳槍傷因功拔外

  委洊升守備六十年隨征黔楚逆苗時總兵明安圖被阻永綏大雄由西路抄後夾攻𫉬斃甚多五

  月追捕龍團苗匪至董蕩受傷陣亡同縣人外委劉應聯擊賊長䕃坡亦遇害事   聞議䘏均

  廕雲𮪍尉王廷弼芷江人任長安五寨營外委嘉慶元年隨守備宫啟文進𠞰黔楚苗匪奮

  勇殺賊擒斃甚多後擊賊於鳯凰㕔被傷陣亡事   聞議䘏廕雲𮪍尉陳世文

  人官守備嘉慶元年甘肅逆回滋事𣲖赴𠞰捕擊賊於近鳳山受傷殁於陣事   聞議䘏䕃雲

  𮪍趙盛朝芷江人性敦孝行樂善好施其子安松亦事親竭力又黔陽監生羅昌教持躬

  端謹克敦孝友均嘉慶二十四年 旌

 ︹流萬︺︹宋︺李明黔陽人本籍河南祥符來家於安江髙宗時官廣勇衞指揮使金兵南下從宣

  撫使楊存中遏之外援不繼力戰死焉事聞詔以其子守中為武校尉︹明︺方以智

  人崇禎進士授檢討避亂至沅州結茅蘭地山中有離草蘧菴集蘭溪曉月吟

 ︹列女︺︹明︺周冕妻張氏芷江人為指揮周冕繼室永樂間苗寇沅州冕從征死焉氏聞

  慟絶復甦堅志守節撫孤承襲辰州府同知茆大綬妻陳氏芷江人大綬卒時氏

  年十八孀居十六年潰兵作亂懼為所辱携一子一女投江死向春妻張氏黔陽人適

  春時年十七甫數月春卒七日後自縊柩旁彭猋妻胡氏漢陽人明末隨夫避亂黔

  陽王進才作亂氏被執强之渡河不可罵賊被斫身無完膚一男一女同死張烈女

  人字周成年二十成殁謂其母曰兒雖未嫁受聘即其妻也周死我何生也是夜自縊死向氏

  四烈麻陽人一向明室女名晩女一向明女名焦女張明儒妻一向明子廷表妻田氏一向明

  姪廷相妻田氏嘉靖中蠟爾苗叛四人走入岩穴為賊搜得逼之驅至甕泡灘湍流深處同赴水死

  苗退求屍悉𫉬靣如生邑令為建四節祠鄭命賢妻黄氏麻陽人鄭以廪(“㐭”換為“面”)應選没於

  鄂氏年十九閗訃誓死襯歸斂祭畢自縊死

 ︹本朝︺徐雲清妻陶氏芷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祁文明妻劉氏鄧鍾喬妻陳氏均

  雍正年間 旌潘浚妻李氏黔陽人夫亡守節同縣貞女向安聘妻廖氏均雍正年間

  滿世聲妻張氏麻陽人夫亡守節雍正四年 旌唐熙妻徐氏

  芷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趙世竒妻李氏劉柱史妻鄭氏田宏𤋮妻李氏劉文顯妻彭氏胡之瑛

   妻蕭氏馮仁孝妻胡氏龔祖武妻侯氏烈婦蒲老應妻田氏胡懋妻李氏蒲三多妻龍氏曹善興妻

   奚氏貞女張秀瑋聘妻龍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希釗妻王氏黔陽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周成射妻賀氏唐國柱妻向氏危霳妻蔣氏潘亦變妻謝氏潘亦炤妻廖氏黄文烈妻何氏

   烈婦潘亦熺妻段氏貞女湯彦聘妻蔣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可棟妻田氏

   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向自達妻龍氏龔造極妻張氏張世仁妻滕氏張光朝妻郭氏唐啟萍妻龍

   氏唐啟源妻張氏董步翰妻孫氏聶名榮妻龍氏田嘉璽妻張氏烈婦譚龍秀妻劉氏貞女龍氏子

   聘妻滕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世亨妻譚氏芷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龍應𨕖

   妻李氏舒俊魁妻余氏舒秀章妻儲氏胡啟桂妻張氏龍世灝妻田氏楊之上妻龍氏尹登科妻郭

   氏均嘉慶年間 旌周氏婦王氏黔陽人里人偪汚之不從被毆死嘉慶十一年 旌

   滕一德妻張氏麻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聶仕妻趙氏均嘉慶年間 旌

 ︹土産︺絲絹麻陽葛布黔陽麻陽出芷江白蠟芷江黔陽出

  花府境皆出芷江出一曰園茶桃枝竹府境皆出可以織簟即呉都賦所謂桃笙

  麻陽出書傳辰州麻陽縣苞茅山出苞茅是也巖鯿芷江明山石

  










                        前總纂官李光涵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余廷珪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永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永州府在湖南省治西南六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五百九十里東至衡州府常

  寕縣界二百里西至廣西桂林府全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廣西平樂府富川縣界四百二十里北

  至寶慶府邵陽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桂陽州治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平樂府治六百三十里東

  北至衡州府治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寶慶府治三百八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五十五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春秋為楚南境秦為長沙

  郡地漢武帝元鼎六年為零陵郡地後漢移郡治

  泉陵三國屬吳晉以後因之隋平陳郡廢置永州

  兼置總管府尋廢大業初復曰零陵郡唐武德四

  年復置永州天寶初復曰零陵郡乾元初復曰永

  州屬江南西道五代屬楚後屬周行逢宋亦曰永

  州零陵郡屬荆湖南路元為永州路至元十三年

  置安撫司十四年改置總管府屬湖廣行省明洪

 武初改永州府屬湖廣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屬湖南省治領州一縣七

  零陵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寕遠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廣

  西桂林府全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道州界六十五里北至祁陽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寕逺縣治

  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全州治一百四十里東北至祁陽縣治一百十里西北至東安縣界三十里漢

  置泉陵侯國屬零陵郡後漢為縣移郡來治晉以後因之隋改縣曰零陵仍為邵治唐為永州治宋

   為郡治元為路治明為府治 本朝因之祁陽縣在府東北一百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

   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衡州府常寕縣界一百里西至東安縣界九十里南至零陵縣界三十五

   里北至寶慶府邵陽縣界一百二十七里東南至常寕縣界八十里西南至零陵縣界六十里東北

   至衡州府清泉縣界一百里西北至寳慶府邵陽縣界一百里漢泉陵縣地三國呉析置祁陽縣屬

   零陵郡晉因之宋泰始初屬湘東郡五年復故齊以後因之隋省入零陵縣唐武徳四年復置屬永

   州宋因之元屬永州路明屬永州府 本朝因之東安縣在府西九十里東西距一百里

   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零陵縣界五十五里西至寳慶府新寕縣界三十五里南至廣西桂林府

   全州界二十里北至寳慶府邵陽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全州界二十五里西南至全州界十五

   里東北至邵陽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新寕縣界五十里漢泉陵縣地晉分置應陽縣宋以後因

   之隋省入零陵縣五代時馬氏置東安場宋雍熙元年置東安縣屬永州元屬永州路明屬永州府

   本朝因之道州在府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寕遠縣界

  四十五里西至永明縣界四十里南至江華縣界三十五里北至零陵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廣東直

  隸連州連山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永明縣界四十里東北至衡州府常寕縣界二百里西北至廣西

  桂林府灌陽縣界五十里漢置營浦縣屬零陵郡後漢因之三國呉孫皓分置營陽郡晉初省仍屬

  零陵東晉又分置營陽郡宋齊因之梁初置永陽郡後兼置營州尋廢隋平陳郡廢為永陽縣仍屬

  零陵郡唐武德五年改為南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天寶初改為江華郡乾元元年復為道州屬

  江南西道五代屬楚後屬周行逢宋曰道州江華郡屬荆湖南路元置安撫司旋改道州路總管府

  屬湖廣行省明洪武𥘉曰道州府九年改曰道州屬永州府 本朝因之寕遠縣在府東南

  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九十八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新田縣界四十里西至道州界二十里南

  至桂陽州藍山縣界五十里北至零陵縣界八十里東南至藍山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道州界三

   十里東北至新田縣界三十里西北至零陵縣治一百八十里漢置營道泠道二縣屬零陵郡元朔

   中為舂陵侯國置縣𥘉元四年徙省三國呉復置舂陵縣東晉三縣俱改屬營陽郡宋齊以後因之

   隋省泠道舂陵入營道仍屬零陵郡唐武德四年改置唐興縣屬道州長夀二年改白武盛神龍元

   年復故大寶元年改曰延唐五代時屬楚改曰延昌後唐同光初復故晉天福七年改曰延喜宋乾

   德三年始曰寕遠屬道州元屬道州路明屬道州 本朝屬永州府永明縣在府西南二百

   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道州界三十里西至廣西平樂府㳟城縣界六十

   里南至平樂府富川縣界四十里北至廣西桂林府灌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江華縣冶六十里西

   南至恭城縣治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道州界四十里西北至灌陽縣界四十五里漢置謝沐縣屬蒼

   梧郡後漢因之晉屬臨賀郡宋屬臨慶國齊仍屬臨賀郡梁陳因之隋省入永陽唐武德四年徙置

   永陽縣屬營州貞觀八年省入營道天授二年置屬道州天寶元年始曰永明屬江華郡宋熙寕

   五年省為鎮入營道元祐元年復置元屬道州路明屬道州 本朝屬永州府江華縣

   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百五十五里南北距百七十五里東至廣東連州界二百五十里西至永明

   縣界二十里南至廣西平樂府富川縣界一百里北至道州界三十里東南至平樂府賀縣界一百

   五里西南至富川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桂陽州藍山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永明縣界三十里漢置馮

   乘縣屬蒼梧郡後漢因之晉屬臨賀郡宋屬臨慶國齊仍屬臨賀郡梁陳因之隋改屬零陵郡唐屬

   賀州武德初析置江華縣屬道州文明元年改曰雲溪神龍元年復故宋屬道州元屬道州路明屬

   道州 本朝屬永州府新田縣在府東少南二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八

   十里東至桂陽州界二十里西至零陵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寕遠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桂陽州界

   二十里東南至桂陽州界四十里西南至寕遠縣治一百里東北至桂陽州界二十里西北至寕遠

   縣界五十里漢泠道縣地隋為營道縣地唐大厯二年析延唐置大厯縣屬道州宋乾徳三年省入

  寕遠明崇禎十二年復析置新田縣屬永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南接九疑北接衡嶽舊圖負九疑面傃瀟湘

  周中行元結祠堂記環以羣山延以林麓唐柳宗元遊宴南池序後環

  列嶂前瞰重山唐曹中永州謝表

 ︹風俗︺地極三湘俗參百粤左祍居椎髻之半可墾乃

  石田之餘唐柳宗元永州謝表瀟湘間無土山無濁水民乘

  是氣往往清慧而文唐劉禹錫集家閑禮義而化易孚

  地足漁樵而人樂業唐曹中永州謝表

 ︹城池︺永州府城周九里有奇髙三丈門七明洪武中因舊址重築西以瀟水為濠 本朝

  順治四年雍正五年乾隆二年五十九年重修 零陵縣附郭祁陽縣城周七里有

  奇門六有濠明景泰中築 本朝順治十二年雍正十年乾隆五年二十七年五十九年相繼修

  東安縣城周三百五十丈門三有濠明洪武中築土城成化中甃甎 本朝順治十二年

  修康𤋮二十二年乾隆十七年相繼修築道州城周五里有奇門五有濠舊城夾江為之宋

  淳熙中築明洪武中改建於江北 本朝康𤋮四十八年乾隆二十二年相繼修葺寕遠縣

  城周四里門五有濠明洪武中築 本朝乾隆五十四年永明縣城周三百六十丈

  門四南面阻江東西北三面有濠明天順八年江華縣城周八百五十餘丈門三有

  濠明天順六年築 本朝雍正七年乾隆十九年屢修新田縣城周五百三十七丈門

  四有濠明崇禎中築 本朝康熙六年修乾隆十七年重修

 ︹學校︺永州府學在府治西南宋胡寅有重修永州府儒學記舊遷徙無常明萬厯中移建

  府治東 本朝康熙雍正中修乾隆三十八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二十名零陵縣學

  在縣城東自宋嘉定初建後屢遷明嘉靖中遷建城東 本朝順治雍正中屢葺乾隆四年遷縣治

  後四十年遷城東舊學左即今學所嘉慶八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新童三名祁陽縣

  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治之左李東陽有重修學記 本朝順治十四年遷建後燬康熙十九年

  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新童三名東安縣學在縣治左舊在縣南門外自宋建後屢遷明萬

  厯𥘉復遷城外 本朝康熙十九年修嘉慶六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十二名新童一名道州

  學在州西門外唐柳宗元有道州文宣王廟碑文明洪武𥘉因唐故址建羅洪先有記 本朝順

  治八年重建十三年十八年康熙十八年隆六十年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新童三名寕遠

  縣學在縣治西南明嘉靖中因宋故址建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二名新童五

  永明縣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初因宋故址建本朝順治十年重建康熙乾隆中重

  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新童一名江華縣學在縣治左唐建厯宋元明屢遷舊在縣南 本

   雍正十年遷建縣南門外乾隆五十八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八名新童三名新田縣

   學在縣治西舊在縣東門内明崇禎中創建 本乾隆三十二年遷建今所入學額數八名新

   童三宗濓書院在府學後明嘉靖中建羣玉書院在零陵縣治左乾隆

   二十六年建東邱書院在零陵縣西南隅漢蔣琬故宅捨爲寺唐曰龍興寺栁宗元嘗

   僦居之宋元豐四年名太平寺後改建書院文昌書院在祁陽縣治東明隆慶中建後

   廢 本朝康𤋮七年重乾隆十七年重修浯溪書院在祁陽縣南浯溪上元至元中

   建祀唐元結顔眞卿清溪書院在東安縣西南隔江二里舊爲清溪寺明嘉靖𥘉改建書

   院一名景濂書院濂溪書院在道州學西宋理宗賜御書扁額朱子歐陽原功有記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賜御書學逹性天扁額乾隆六十年嘉慶十一年重修

   崇正書院在寕遠縣西關内舊在東關内名春陵書院乾隆三十二年徙建更名

 ︹戸口︺原額人丁五萬二千五百二十四今滋生男婦一百六十二萬九千九百四十六名口計三十

  萬四千二百五十四戸

 ︹田賦︺田地塘二萬五千三百四十二頃八十二畝六分二釐額徵地丁正雜銀十一萬六百四十二

  兩二錢四分八釐

 ︹山川︺萬石山在府城内九域志縣有萬石山上有亭柳宗元有記歐陽修有詩又有髙山在

  城東隅亦名東山宋張拭有游東山記又有輝山在城西隅香零山在零陵縣東柳宗元

  嘗登蒲洲石磯以望之舊志在縣東瀟水中山中所產草木當春皆有香氣陽明山

  陵縣東一百里黄溪之尾山最髙朝陽始出而山已明故名多石少土山根皆露其麓險絶無徑可

  陽和山在零陵縣東南一里山如虹形草木經冬不枯故名嵛山在零陵縣南二

  十里山勢尖秀四望如卓筆以其踰越衆山故名鴉山在零陵縣南五十里多怪石望之如

   鴉故羣玉山在零陵縣西南山石皆白故名有巖曰徳星洞曰宅仙明統志巨竹清修

   古木樛曲怪石萬狀一郡之奇觀也雞冠山在零陵縣西南入愚溪三四里許溪南岸去水

   數丈⿱㓁大 -- 𥤮起一峯戴花山在零陵縣西南五十里山麓横互百餘里一峯特立羣岡俯伏下有

   溪水名茨頭江一匯於賢水一匯於梅溪永山在零陵縣南方輿勝覽永山州因以名明統志

   在縣西南一百里永水出焉西山在零陵縣西唐柳宗元有始得西山宴遊記縣志在縣西

   隔河二里自朝陽巖起至黄茅嶺北長互數里皆西山也又有芝山在縣西北隔江可二里許斷壁

   千尋俯眺田疇仿彿似罨畫山頂一洞可坐十餘人入數十步稍暗復從東北出見瀟湘合流處

   石城山在零陵縣西其石如林中空外方如城城外怪石纍纍無徑可通從石上走入則烟

   雲草樹景物萬狀小石城山在零陵縣西唐柳宗元記自西山道口徑北踰黄茅嶺而

   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稍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㫁而川分有積石横當其垠其上

   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縣志此山與石城相似

   而差小故名焦山在零陵縣西宋晏殊𩔖要舜南巡所憩之地乳泉山在零陵縣

   西北有泉垂流如乳石角山在零陵縣東北十里柳宗元詩石角恣幽步即此縣志山有小

   隱洞極深𮟏巋山在零陵縣東北四十里巋然獨立福田山在零陵縣東北五十

   里與黄溪相近山下有石眼出泉名如意泉舊置福田寨於此宋廢龍山在祁陽縣城内中峯

   最為竦傑相屬者為小東山有茂林修竹又萬羅山在縣東七里以萬山羅列而名馬鞍山

   在祁陽縣東四十里邵陽諸山入縣境綿互數十里至湘江而止狀如鞍具故名香鑪山

   在祁陽縣東六十里羣峯黛列中一峯如紫葢亭亭上有亭紫觀相近為秋塘山產鐵砂玉盤

   山在祁陽縣東八十里馬江埠下苦竹山在祁陽縣東一百里山多苦竹白水山

   在祁陽縣東南六十里白水流徑其下雙嶺夾峙亦名紫羅峽府境之下關也左嶺有白泥塘方三

   四尺泥白如粉樂山在祁陽縣東南一百里接衡州府常寕縣界雙童山在祁陽縣

   南十里兩山對時卓立如人相接者為長流山花山韓家山在祁陽縣南十八里產鐵砂

   排城山在祁陽縣西七里巖壁如城烏塘山在祁陽縣西三十里産鐵砂旁有相

   半天羅山在祁陽縣西北二十里下有羅口路甚險要石榴仙山

   陽縣西北四十里髙五千餘丈石燕山在祁陽縣西北九十里水經注其山有石紺而狀鷰

   因以名山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羣飛頡頏如眞燕矣元和志山在縣西北一百十里出石燕湘中

   記零陵有石燕得風雨則飛翔風雨止還為石舊志烟江源出此又香湖山在縣西北一百十里武

   水所四望山在祁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接邵陽縣界山勢髙峻北有騰雲嶺當天宇

   開霽登其嶺可望見祁東零邵四縣故名元成宗時湖南盗詹一仔嘯聚四望山為左丞劉國傑所

   破即祁山在祁陽縣北十五里縣因以名遠望如城壁與衆山環裹縣治北五里為金華

   山髙數千仞為祁山華葢又北有東江石山層巖曡嶂稱為奇勝熊羆山在祁陽縣北三

   十里一名熊羆嶺又名黄羆嶺崖壁崚嶒明末建關其上烏符山在祁陽縣北六十里縣之

   望山也元成宗時劉國傑討平永盜相要地為三屯衡曰清化永曰烏符武岡曰白蒼選衆耕屯使

   賊不得復為巢穴烏符即此府志又有梅塘山在縣北七十里下有泉名梅塘為烟江之源

   台山在祁陽縣東北十五里三峯秀出江水𮞉注其下白鶴山在祁陽縣東北三十

   里巖壑幽深縣境名山也相連者曰掛榜山雲頭山在祁陽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雲頭嶺

   重巒複嶺延互百里相近有大寶山山腹有路蜿蜒透梅溪青岡之支徑中有水流紆曲凡十餘渡

   七星山在祁陽縣東北八十里一名大雲山又名邪薑山接衡陽邵陽二縣界上有七峯亦

   名七姑嶺中有瀑泉泉之左十里為鯉魚山石門山在祁陽縣東北九十里亦名峽山自

   西舂入髙巖夾立長樂水湧出其中奔流數十里峭壁上合仰視見天一線又十里許石橋横渡亂

  流匯㵼自此漸入衡境其水西㑹烟水入湘排山在祁陽縣東北百餘里盤壁成城横岡如

  界建驛於此為衡永要道象鼻山在東安縣東一里形狀奇詭修鼻肖𧰼下有⿰𧾷攴石潭石崖

  峭立潭水宏深水底有洞稍北曰唐帽山與象鼻對峙一峯突髙如帽刀擺山在東安縣

  東五十里峭壁倚空社山在東安縣南一里上有古廟鄉民春秋祀之文筆山

  安縣南二里正當學宫之前上有小峯森列赤石山在東安縣西五里山石皆赤又西五

  里有觀音坪亦名觀音山奇石森列其左有乳雀洞金鳳山在東安縣西三十里列嶂蒼然

  如鳳衝霄下有小泉溉田五百餘畝高山在東安縣西北一里五峯突出石上有宋刻尚存有

  幽巖自外達内凡九門門隔一洞極深遠石壁山在東安縣西北三十里巖泉沸湧禱雨輒

  元陂山在東安縣北一百里上有石壁立如屏乂北十里曰三門山八十四

  渡山在東安縣北一百五十里山根迤邐不㫁四十餘里蘆洪水出焉周𮞉曲折人經此山者

   凡八十四涉因名東山在東安縣東北二十五里地名清井四圍崇巒峻峭曲徑迂迴中落

   平曠相近有龍山下有湧泉峩眉山在東安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山形陡絶曡嶂參差頂

   有流泉可溉田又十里有獬豸山翠峯聳起前昂後跌以形似名龍合江出此髙霞山

   安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接祁陽縣及寳慶府邵陽縣界數峯矗起形若連屏根蟠數十里連峙者為

   雲霞玉城山在道州治東其石嶙峋奇峻可愛又斌山在州治北石峯奇瑰下有龍泓

   雁墖山在道州東門外前臨瀟水北拱宜山擔山在道州東五里山有二皆石崖俯臨

   江水二石似擔故名下有扁擔洲蔣居山在道州東南四十里一名大尖嶺連絡九疑蒼

   梧之墟主為深阻又十里有白石壁山石壁峭立望之如屏其色瑩白可愛銀山在道州南

   二十五里極高峻與州北宜山對峙又南五里為荆山俗名了髻嶺元山在道州西半里儒學

   後相近為虞山唐刺史元結立舜廟於此荷山在道州西五里一名禪林山上有石臺

   岡山在道州西十八里下有泉池可以溉田安定山在道州西二十五里俗名安心

   寨山濓溪出其下平正山在道州西四十里舊名太平山唐天寳六載改名營山

   在道州西四十里接廣西灌陽縣界層巒曡嶂綿互數十里實為州之西屏其中峯最髙營水出此

   其西南為龍母山在道州西四十里魚壘山在道州西五十里接廣西灌陽縣界山極深阻

   旁有大江名潘家源猺人常出没其問明設固西營以守之今裁五老山在道州西北五

   里下有泉名五龍井瀟山在道州西北二十五里俯臨大道下有泉可以溉田即瀟水上源也

   遥山在道州西北四十五里龍遥水出此營道山在道州西北方輿勝覽在道州西四

   十五里其始名曰營陽又曰南營又曰洪道明統志在州西北五十里狀如蟠龍亦名龍山至宋始

   改今名舊志與零陵之白水山相接壘山在道州西北五十里舊名永山唐天寳六載改名相

   近有上洑山𫝑極髙峻白雞山在道州西北六十里與廣西灌陽縣諸山相連勢極髙峻

  應朝山在道州北十里三峯聳立宜山在道州北十五里山極髙峻蟠踞十里八面環

  觀方正如一為州之鎮山龍跡山在道州北四十里即古有庳之墟木壘山

  州北五十里當往來官道山勢峭拔俯臨瀟水沿流而下五十里皆石磴懸絶麻山在道州北

  八十里亦臨瀟江兩崖對峙石壁千仞麻灘走其下聲如雷吼水陸必由最為險𡾟舊置麻灘驛今

  馬蹄山在道州東北二十五里巖上有仙人及驢馬足跡嘗改名仙跡山大源

  山在寕遠縣東四十五里相近又有黄花源山皆仙政水所出萬歲山在寕遠縣東南

  四十里淹口之東九峯之西麓牀之南一名漳山一名存山土人名為萬夀山北有仙洞天門

  山在寕逺縣東南四十里平地直上千餘文雖晴霽不見其頂金印山在寕遠縣南五

  里下土上石方平如印相近為鼇頭山有三峯卦山在寕遠縣南十里兩山相對如立筶故名

  永樂山在寕遠縣南二十里下有永水東南流入巽江淹口山在寕遠縣南三十里

   兩崖夾峙如門山風從口衝出寒甚又南為五指山五峯相連俗名五臣山九疑山

   遠縣南六十里史記舜葬於江南九疑漢書地理志九疑山在營道縣南文頴曰其山半在蒼梧半

   在零陵水經注九疑山盤基蒼梧之野峯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岨異嶺同勢遊

   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山南有舜廟自廟仰山極髙直上可百餘里古老相傳言未有登其峯者括地

   志山在唐興縣東南一百里唐元結九疑山圖記山方二千餘里衡連郴道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

   峯相似望而疑之有九水出於山中四水南流注於南海五水北注合於洞庭方輿勝覽亦名蒼梧

   山其山有九峯一曰朱明峯其下瀟水源二曰石城峯其下沲水源三曰石樓峯其下巢水源四曰

   娥皇峯其下池水源五曰舜源峯亦名華葢峯最髙其下瀑水源六曰女英峯其下砅水源七曰簫

   韶峯其下漭水源八曰桂林峯其下洑水源九曰梓林峯其下泗水源舊志又有舜峯不列九峯之

   鶴鳴山在寕遠縣西南二十里當大陽溪之下流對峙者為黄村嶺瀟水經其間

   山在寕遠縣西南三十里又名大陽山下有巖谷上有寨址虎山在寕遠縣西五里水滸境

   内諸水四㑹於此攱嶺山在寕遠縣西十五里𨺗峻特甚寶葢山在寕遠縣西北

   三十里諸山多連互惟此山獨立無倚又十里為木華山西山在寕遠縣西北五十里仁澤水

   大富山在寕遠縣北五里一名黄馬山縣之主山也又五里為白面山黄連山

   在寕遠縣北二十里多黄連木有巖𥥆密中通鳳梧山在寕遠縣北五十里上有岡曰武髙

   相近曰武崇山天柱山在寕遠縣北九十里形如柱立相近有洛陽山上有舂陵故侯祠

   白石山在寕遠縣東北十里延袤十餘里崖壁皆白大谷山在寕遠縣東北二十

   五里叢峯連崿不可名狀石龍山在寕遠縣東北四十里其形盤踞有石門可通亦名石門

   舂陵山在寕遠縣東北接新田縣界水經注都溪水出舂陵縣北二十里仰山方輿勝

   覽山勢秀拔舂陵水出焉上流山在寕遠縣東北山勢連累如水波相屬故名限山

   在永明縣東五里一名礛山又名龍頭山縣志自都龎嶺分支三十里遇縣治後東南隔瀟水若城

   墉之限故名往時路沿山下𡻕久陷於江宋紹興中邑簿牛姓者始鑿山通道人以為便望髙

   山在永明縣東南一里山勢髙峻山有石如階級便於登眺馬山在永明縣東南十里有溪

   水環繞又南二里為蠟燭山一名重曡嶺又名總子嶺興化水出此聖人山在永明縣南十

   里青石渾成如削卓然一峯獨髙神光遇廖山在永明縣南二十里府志昔有盧姓

   居此每夜見野外有光默識其處翼日跡之遇一叟自稱廖山人指示葬地忽不見因名青山

   在永明縣南六十里其最髙者曰天門寨竹木蓊鬰四時常青夏曾山在永明縣西南二十

   餘里前有讀書巖雄山在永明縣西南五十里有半月巖宛然半月下有清泉澄潔不涸

   荆子崤山在永明縣西南六十里接廣西平樂府恭城縣界羣山連亙如城其斷處若關

   鎻然相近有扶靈山白塔山在永明縣西五里唐時嘗遷縣於此山南塹江東西北皆水曰

   有池深廣中多紅蓮其北為媳婦山崖石壁立人不能上小礛山在永明縣西八里山平如

   馬陵山在永明縣西五十五里舊有巡檢寨荆峽鎭山在永明縣西六十里

   南去荆子崤山十里接廣西平樂府恭城縣界為入粤通衢雨山對峙勢若城壘中通小江泄桃川

   扶靈之水白鵞山在永明縣西北九里山嶺有石如鵞舊志左闢華崖右飛瀑布前列凹山

   又有古澤源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古澤水出此大掩山在永明縣西北十五里一名烏頸山

   又小掩山在縣北二十里俗名眼睛山稍東為父子山三峯髙下連峙如尊卑之列亭山

   明縣後半里許以其雙峯髙聳故一名雙鳳山又名鳳翼山豸山在江華縣東一里矗然而

   髙通體玲瓏前臨沱水一名蝦蟆山歌父山在江華縣東南九十里荆山記馮乘鄉有善歌

   者聲振林木故名半逢山在江華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半逢水出焉禾田山

   華縣東南一百七十里高不可登旁多沃壤呉望山在江華縣南五十里明統志舊名秦

  山秦人嘗於此避亂孫權未建號時山忽有聲如雷因開洞穴石有文彩權以為瑞唐天寳中改吳

  望山山有秦巖從巖口入用火而行至一處其地平坦穴多透明冬冷山在江華縣南一

  百二十里接廣西賀縣界髙聳陰寒故名沱山在江華縣西南四十里其山三島相連委曲盤

  旋二島稍低一島聳拔淩霄周圍約四十里土人謂之沱嶺又謂之鳳嶺岑山在江華縣西三

  十里小而峻險白泉山在江華縣西北五里有白泉洞洞中有井大旱不竭鷓鴣山

  在新田縣東門外里許明李張恂改名鳳凰山挂榜山在新田縣東十里木石森列蒼翠清

  幽又東有青雲山萬華山在新田縣東南三十里相傳有何嵩兄弟修眞於此宋乾道元

  年封其山曰萬華馬頭山在新田縣南二里水口山勢髙削有石似馬其地有殊砂巖

  鼇魚山在新田縣南五里兩水夾流湧流一山芥子山在新田縣南三十里原田

  曠隰突起一峯狀如浮圖春頭山在新田縣西南三十里有大井出泉一方賴之天堂

  山在新田縣北十五里崇峻嶽立上有大坪五龍山在新田縣北二十里烟嵐環結天半

  最為秀上金雞山在新田縣北三十里獨立髙聳竹樹迷離蒼翠欲滴臚山在新田縣

  東北十五里突起平原髙出羣山之外衣架山在新田縣東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上有

  泉水流溢不竭東河水經其下馬鞍嶺在零陵縣東三十里路通寕遠猺峒山勢險峻嶺左

  一里有水流成壑嶺下田多賴之石門嶺在零陵縣東五十里上有雙石門崛起如城壁

  復有石如樓閣羚羊嘗往來其間杉木嶺在零陵縣東一百里接寕遠縣界上多杉木

  金牛嶺在零陵縣東南二十里數峯秀疊傍有石巖寛廣可以布席瀟水繞其下了髻

  嶺在零陵縣東南五十里雙頂聳峙下臨深谷通寕遠縣黄蘗嶺在零陵縣東南一百

  二十里接道州界中有洞皆猺獞所居五星嶺在零陵縣南四十里上有路甚險左右皆

  深谷有蒲溪繞其麓黄華嶺在零陵縣西南一百餘里接廣西全州界湘水繞其足下有小

  溪流至東安石期市入湘鳴水嶺在零陵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接道州及廣西全州界嶺頭

  一水噴薄萬丈聲聞數里王公嶺在零陵縣北六十五里接祁陽縣界有關竹嶺

  陽縣東六十里山産篠竹峻壁四周蒼翠無間界牌嶺在祁陽縣西北一百十七里接寶慶

  府邵陽縣界湖口嶺在東安縣東二十五里有泉大旱不竭又東五里有獅子嶺驛路所

  白鶴嶺在東安縣東南三十里當湘江之口諸葛嶺在東安縣南半里相傳武

  侯嘗駐兵於此壁壘之跡猶存金字嶺在東安縣西四十里其脈自武岡新寕來層巒曡嶂

  髙接雲表下有舜廟又名舜峯雷霹嶺在東安縣西北五十里接寳慶府新寕縣界上下各

  八里有猺民六峒石牛嶺在東安縣北一百十里有石如牛金紫嶺在東安縣

  北一百八十里接寶慶府邵陽縣界石坑嶺在東安縣東北八十里坑坎崎嶇驛路所經

  霧頭嶺在寕遠縣東二十里髙入雲霧又五里爲繖嶺牙梳嶺在寕遠縣東南五十

   里九疑深處山勢高峻滂嶺在寕遠縣南三十里下皆沃壤桂嶺在寕遠縣西南四十

   里古多丹桂因為鄉名桂水出焉少西又有梅嶺古有梅花梅水所出猪鼻嶺在寕遠縣

   西五里山路盤紏通水塞横嶺在寕遠縣西十五里亦名黄嶺又西五里為浯溪嶺路通道州

   石梯嶺在寕遠縣西北八十里上多峻石為西鄉要阨白水嶺在寕遠縣西北一百

   里累石髙險有水瀑流而下其上有營小路通零陵分水嶺有二一在寕遠縣東北一百里

   其水西南流注縣境西北流入祁陽縣界一在縣南一百里其水北流注縣境南流入廣東連州界

   銅嶺在永明縣東南又有黄甲嶺在縣東南二十里本名寒拍町皆青石蒼崖松篁夾道

   源嶺在永明縣西南十五里以其横亙亦名横嶺水自嶺東出者注瀟江自嶺西出者注桃川

   永明嶺在永明縣北五十里通典有都龎嶺今謂之永明嶺為永明縣五嶺之一王象之曰

   山絶頂曰都逢土人語訛曰龎也明統志東北連月巖西南連荆峽鎭綿亙百里其南五里有囘山

  石壁峭絶萌渚嶺在江華縣西南十五里水經注萌渚水南出於萌渚之嶠五嶺之第四嶺

  也其山多錫亦謂之錫方矣通典道州有甿渚嶺今謂之白芒嶺召雷嶺在新田縣北五

  里有朗下洞滿田嶺在新田縣東北二十里自衡岳分支屹然聳秀又東岡嶺在縣東北

  四十賽武當峯在新田縣東南三十里髙數里有相公巖泉極清冽有石羊洞

  角峯在新田縣北最峭又白雲峯亦在縣北上有巖深廣若室新巖在零陵縣東南三里

  四壁皆峭石巖面向東下臨瀟水華嚴巖在零陵縣南唐柳宗元有詩方輿勝覽唐時為

  石門精舍據法華寺南隅崖下澹巖在零陵縣南二十五里唐張顥記盤伏兩江之間周𢌞二

  里中有巖竇可容萬夫昔有澹姓者家焉因名宋王淮記山有二門壁立萬仞東南角有一石竅遥

  矚雲日方輿勝覽中有澹山寺樓殿屋室隱𨻶罅中雖風雨不能及四顧石壁削成傍有石竅古今

  莫測其遠近易三接山水記澹山巖宋黄山谷始題識之今洞中一石載山谷詩與書縣志去澹巖

   三里有暗巖秉燭而入其中廣袤可容萬人髙巖在零陵縣南四十五里廣袤里許山頂寛

   坦傍有一穴復通一巖峭壁懸崖不可攀視又有二洞相連如雙環火星巖在零陵縣西南

   方輿勝覽在州西江外地勝景清為零陵最奇絶處縣志巖在羣玉山側明嘉靖中改名德星巖

   朝陽巖在零陵縣西南唐元結銘序自春陵至零陵愛其郭中有水石之異泊舟尋之得巖

   與洞以其東向遂以命之明統志在縣西瀟水之滸巖有洞名流香洞有石淙源自羣玉山伏流出

   巖腹氣若蘭蕙從石上瀉入緑潭柳巖在零陵縣西南方輿勝覽在瀟水西五里宋王淮記

   在愚溪之右柳子厚嘗遊焉四仙巖在零陵縣西南縣志由梅溪西行四十里突起一峯

   半壁皆石嵌空玲瓏下有二潭一潭澄靜一潭瀑直下潭北為洞洞中有石井甘冽可飮有石門

   上至懸崖間為石樓几案榻櫈皆天然石物福仙巖在零陵縣西四十里有洞名紅玉入

   門開敞儼若堂室洞賓巖在祁陽縣東五十里深入約三里許鐵板巖在祁陽縣

  西十五里前有鐵門深二三里後有洞水常不竭棲眞巖在祁陽縣北三十里巖頂有竅

  透漏天日過石門有石田九區旁出一泉可引溉田隱仙巖在祁陽縣東北四十里又靈巖

  在縣東北六十里積石曡成有清泉伏流自石洞溢出渟泓十餘里入清江峩眉巖

  安縣東二十五里中有混沌窩頂有蓮花池外有飛仙臺顯聖巖在東安縣東南二十里地

  本平坦頓起髙崖下有二竅五峯星拱湘水環繞獅子巖在東安縣東南四十里巖内深

  廣可以布席相對者曰朱陵巖中有三洞仙人巖在東安縣西二十餘里一洞約五里餘又

  西有石乳巖嘯巖在東安縣西北三十五里内閎下坦豹尾巖在東安縣北四十五

  里又九龍巖在縣北一百里山形陡起奇石錯立巖前有池明統志相傳有樵者遇黄衣九士謂曰

  吾九龍居此久矣言訖莫知所在華巖在道州西八里兩巖對峙一明一暗月巖

  州西營山西南二里一名太極巖東去濂溪十五里明統志巖形如圓廪(“㐭”換為“面”)中可容數萬斛舊志東西

  雨門望之如城闕而虛其頂自東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如月之望故名月

  巖又以其東西相通亦名穿巖中郎巖在道州西北四十里一名進賢巖石洞幽邃内有泉

  從石罅出泠泠不竭石崖層磴若斲削所成沿磴而上如开樓閣玉琯巖在寕遠縣東南

  元和志漢景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汵道舜祠下得玉琯十二方輿勝覽今舜祠後石室是也舊志

  巖下有洞亦名嘉魚洞唐元結名曰無為洞篆存焉洞在永福寺東十步上有至元間李嶠篆

  行五里有南北二徑一徑通舜峯一徑通紫虚洞行二十里有石穴有元結永泰年題名斜巖

  在寕遠縣東南方輿勝覽斜巖古木蒼烟石田棊布巖竇可二丈執炬而入見峻崖峭壁寒泉冷風

  滴乳如佛像如車蓋如花果如器皿如飛走唐刺史薛伯髙命名至道初太守張觀更名紫虚洞舊

  志明嘉靖中改曰重華洞又曰紫霞巖中有石堂可坐百人其東有洞廣大無際兼有雷洞風洞之

  異鄧雲霄九疑山記紫霞巖有坡逶迤仄立其巖壁亦仄如坡勢故名斜巖髙士巖

  遠縣東南方輿勝覽舊名野猪巖昔有獵者見羣豕逐入巖不見得樂器一部無為觀道士獻之朝

  事見王維賀表宋邱欽若改名髙士又有月陂巖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龍巖在寕透縣西南

  丹桂郷方輿勝覽相傳巖有龍吟聲即其鄉有登科者縣志巖臨瀟水居大陽溪之上逍遥

  巖在寕遠縣北五里左竇上有竅可望大富山石竇通往來巖後有圓門可俯而出又泅水巖在

  縣北八里連亙里許有水自巖北入巖南出水雲巖在永明縣東一里北面瀟江其南一

  里有虎子巖一名栖霞洞曲折深窈麒麟巖在永明縣南二里空洞中突石如麟故名

  巖在永明縣西南三里層山之隂洞穴空廣髙數十丈廣數百歩有澗自巖中出横紆如帶

  纓巖在永明縣西北一里下有清泉同巖在永明縣北三里水石之奇與層巖同故名洞

  口石門有泉自崖湧澄泓數畝從門流出中空廣可容數千人有明有晦晦者需炬而行此巖中虚

  外固前堂後寢内外有辨邑人常保聚於此陽華巖在江華縣東南唐元結銘九疑萬峯

  不如陽華陽華巉嶃其下可家洞開為巖巖當陽端巖髙氣清洞深泉寒陽華旋回岑巔如闢溝塍

  松竹輝映水石金剛巖在江華縣東南百里沿崖三十又崖口有石車立如巨人形

  巖在江華縣西十里巉巖奇秀中有石柱如蓮花俗名蓮花崖又有小溪大光巖在縣西北七里

  獅子巖在江華縣南五里舊名奇獸巖宋蔣之奇有銘清風巖在新田縣西十五里

  形如螺殻彎環劉四巖在新田縣西北十三里巖右有穴穴口僅容一人其内寛敞可坐千

  風神巖在新田縣西北二十里陡峻巉崿止一小徑可盤旋而上丹崖在零陵縣

  南四十里一名赤石𭰁唐元結銘瀧上未盡瀧水猶峻忽見淵𭰁丹崖千仞方輿勝覽在州南百里

  石色如丹東崖在祁陽縣南五里浯溪之東唐元結有東崖銘並序東邱在零陵縣治西

  南龍興寺内唐栁宗元有記小邱在零陵縣西唐柳宗元有鈷鉧潭西小邱記大陽

  原在道州南一名斑竹巖元和志在道州南五十步多小斑竹相傳舜二妃以手拭淚染竹成斑

  暖谷在江華縣南五里方輿勝覽在寒亭傍盛寒入谷其氣温然雖挾纊熾炭不若硃砂

  坑在零陵縣東八十里厯代採砂之跡具存紅玉洞在零陵縣南四十里洞上松杉排列

  龍洞在零陵縣西南六十里洞最廣濶有四十八源承平洞在零陵縣西南一百

  孤峯特立洞勢髙懸洞中有水流為小溪瀠𭰁左右雷洞在祁陽縣西七里崖髙數十文

  洞容數百人洞南有石門又南數十步石崖通竅泉湧其下曰雷澤洞舊建道觀於上亦曰雷壇

  含暉洞在道州南四里石洞如屋東西兩門内有泉從石罅出極清冽唐劉禹錫記薛君景

  晦為道州刺史得異境有石室穹然如夏屋因名其地曰含暉洞宋治平四年周子與鄉人遊此有

  題名三十七字犀牛洞在永明縣東北一里洞壑深窈有潭澄潔香冽樵䜿戲以穢物投之

  水則怒湧潮起數尺穢盡乃止新田洞在新田縣西門溪口崖上窊樽石在道州東

  唐元結集州東有左湖湖東有小石山山巔有窊石可以樽乃作亭其上五如石在道州東

   唐元結銘序涍泉之陽得怪石馬左右前後及登石巔形均有似故命之曰五如石石皆有竇竇中

   有泉泉詭異於七泉故名為七勝泉石有雙目一目命為洞井井與泉通一目命為洞樽樽可貯酒

   初寮石方輿勝覽在道州西子城西開元寺前江中王安中謫居道州嘗遊此湘江

   自廣西全州流至黄沙河入東安縣境一百七十里至石期市入零陵縣境又東流七十里至湘口

   合瀟水北流一百四十里入祁陽縣境又東北入衡州府常寕縣界水經注湘水自洮陽合洮水又

   東北過泉陵縣西與營水合又東北與應水合又東北得口水又東北徑祁陽縣南餘溪水注之

   又北與宜谿水合元和志湘水逕零陵縣西十餘里祁陽縣南三十步明統志湘江流至湘口與瀟

   水合水至清雖十丈見底中有穴名大𮑮每春夏江漲數百步外皆奔入穴中有聲如雷府志湘江

   自全州柳浦流入徑東安縣東南四十里中多灘險東流至零陵縣界有垂慢灘石簰灘又其下為

   石馬古牆巴州冷水七里等灘經祁陽城稍折而南過歸陽九洲始折而北其中灘磧最多有蔣瀨

   灘人字灘獅子洑灘柘洲灘姑洲灘⿰氵厯 -- 𤁋浙灘鳳凰⿰氵厯 -- 𤁋澗灘三門灘圓鼓灘馬口灘黄魚口灘茅箭

   灘紫羅灘西洲灘溘浪灘石板灘歸陽灘九洲灘洋瀨灘水石俱險峻石期江在東安縣

   東南四十里源出零陵縣黄華嶺東北流至石期市入湘大陽江在東安縣南九域志縣有

   大小陽江舊志有清溪江源出縣西舜峯萬山間亦曰陽江奔汎東注合衆水逕縣城南又東流四

   十餘里入湘又有東溪江在縣西三十餘里源出雷霹嶺分流三十里合清溪江又夏豐江在縣西

   北三十里源出嘯巖亦東南流三十里合清溪江又白牙江在縣東二十里源出龍溪沿流而下百

   步許入清溪江又宥江在縣東北四十餘里源出黄泥洞亦入清溪江營水源出寕遠縣南

   西流徑江華縣東又北流徑道州東又北流至零陵縣西入湘水自道州以上今謂之沲水自道州

   以下今謂之瀟水水經注營水岀營陽泠道縣南山西流徑九疑山下又西徑營道縣馮水注之又

   西北屈而徑營道縣西又東北徑營浦縣南又北都谿水注之又北流入營陽峽又北至觀陽縣而

   出於峽又西北徑泉陵縣西又北流注於湘水明統志沲水在江華縣東源出九疑山石城峯至縣

   别為二又十里合為一又北徑三江口合瀟水圖經沲水西北流至道州南合永明水又西北至州

   城西南隅合濂溪水折而東徑州城南又東北至宜陽鄉合寕遠水曰三江口蓋以江華永明寕遠

   三縣之水於此合流故名舊志瀟水至三江口合三分石水北流以入於瀧至零陵縣界之瀧白灘

   謂之出瀧瀧名凡二十餘雷石鎮正當其口賢水在零陵縣南六十里源出進賢鄉衆山中

   縣志進賢鄉南有二洞西曰大聞東曰龍洞二水合而為賢水其合處有巖崛起横數十丈髙十餘

   丈源出嗚水嶺由龍洞繞東至澹巖又東入瀟水永水在縣南九十里源出永山流入湘江

   舊志東流合賢水入瀟水又羲水在縣南百餘里源出白水嶺流徑丹崖亦名桴江逶迤曲折七十

   里入瀟水又有水在縣南八十里源出白江水在祁陽縣東六十里有二源皆出寕

   遠縣界至兩江口合流又北與零陵之黄溪合為三江口亦曰小三江又北五里入湘又吳水在縣

   東百里源出寕遠縣猺洞北流入湘祁水在祁陽縣北十五里古名口水水經注口水出

   永昌縣北羅山東南流徑石燕山東又東南徑永昌縣南又東流注於湘水府志祁江有二源一出

   騰雲嶺一出梅塘山下二水至雙江口合流徑祁山下曰祁江又東過祁山南至城東入湘 按明

   統志以此水在祁陽之東遂目為餘溪不知水經注所云祁陽乃孫呉故縣唐時巳遷治西南去故

   城九十里餘溪何得復附近縣東也又按祁水之流正在石燕山東故知為水無疑而餘溪則今

   之清江也應水在東安縣北東至零陵縣界入湘水經注應水出邵陵縣厯山東南流徑應陽

   縣南又東南徑有鼻墟南又東南注於湘舊志有蘆洪江在縣東北一百里源出九龍巖東南流入

   湘新志源出八十四渡山瀠𭰁於蘆洪司東南至零陵髙溪江口入湘又有龍合江在縣北百里源

   出黄石祠斷巖千尺飛瀑從空而下瀠𢌞南注徑豸山至龍合附三潨水入蘆洪江又有南江在縣

   北七十里西江在縣東北八十里皆流入蘆洪江泡水在道州東南五十里源出白石壁山

   西流入沲水濂溪水在道州西張栻周先生祠堂記先生晚築廬山之下以濂名其溪世

   稱爲源溪先生舂陵之人言曰流溪吾鄉里名也先生世家其間及寓於他邦而不志所自生故亦

   以是名溪方輿勝覽溪在營道縣西二十里州志源出安定山下東南流合營小右溪至道州城西

   西合沲水龍遥水在道州西北四十里源出遥山南流二十里入瀟水又有下洑水在州西

   北七十里源出上洑山東流十里與上洑水合入瀟水瀟水在道州北源出瀟山東流入營

   水州志瀟水源有三一岀瀟山東流繞宜山亦曰宜水從州東北宜江口入沲水一曰小瀟水在小

   西門穿城入由瀟源坊繞玉城山從玉城橋入沲水一出寕遠縣九疑山下流俱入湘 按瀟湘自

   古並稱然漢志水經俱無瀟水之名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始稱謫瀟水上然不詳其源流宋祝穆始

   稱瀟水出九疑山今細考之唯道州北出瀟山者爲瀟水其下流皆營水故道也至祝穆所謂出九

   疑山者乃水經注之泠水北合都溪以入營者也又將本厚山水志云瀟水一支出江華一支出永

   明一支出濂溪唯出源溪者猶為近之出江華者乃以沲水為瀟水岀永明者以掩水為瀟水蓋後

   人以營小所經統謂之瀟水而遂不知有營水矣都溪水自寕遠縣西流至道州入營水

   水經注都溪水出舂陵縣北二十里仰山南徑其縣西又南徑新縣東又西徑縣南左與五溪俱㑹

   縣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㑹於縣門故曰都溪又西北流徑泠道縣北與泠水合又西北入於營水

   方輿勝覽有春溪在故大厯縣即都溪水也縣志有東鄉水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分水嶺西

   鄉水在縣北六十里二水合流至董州水寨下合瀟水即都溪水也又有仁水在縣西北五十里源

   出西山南流至江口入瀟水泠水在寕遠縣南一名泠道水今謂之瀟水水經注泠水南出

   九疑山北流徑泠道縣西南又北流注都溪水又西北入營水元和志延唐縣泠水今名遅水源出

   九疑山舊唐書地理志延唐泠水在南六十里九域志寕遠縣有冷道水方輿勝覽謂之瀟水源出

   九疑小明統志瀟小自九疑山西流至三江口東北與池水合又東北流至府山水志瀟水出九疑

   三分石自夏陽至寕遠城中過大洋出青口入瀧舊志瀟水出朱明峯古泠水也明統志有舜源水

   在縣南六十里源出舜源峯流至縣東西折而北與沲瀟二水合舊志謂之瀑水又巢水出石樓峯

   亦名子江北流與瀑水合又漭水出蕭韶峯北流與巢瀑二水合流徑縣南又池水出娥皇峯亦名

   母江又有父江源出三分石蓋即山水志所謂瀟水也西北流與子母二江合是為舜溪通碧虚橋

   又名巽江又仙政水源岀舜壇側其由村黄華淹口朱砂各源之水俱出仙政鄉又有桂水源出桂

   嶺北流至大陽溪與瀟水合又有梅水源出梅嶺西流徑黄村嶺下與瀟水合興化水

   明縣東南源出重曡嶺麓曰濯錦溪浮出地面清深可掬復没入嶺者數次自山後廣竅噴出有渡

   濤聲灌田甚廣又東北入掩水瀑帶水在永明縣南源出神光遇廖山其自髙注下長丈餘

   如曳素練者為瀑水其平深數丈長里許宛如青羅者為帶水二水同流異名東北入掩水

   水在永明縣西南十里源出警潭初名清水潭唐天寳初改名東北流徑白塔山南合掩水又古

   澤水在縣西北源出大古小古東流合瀏水凍水又東南合警水沐水在永明縣西南三里

   西流入廣西恭城縣界即古平樂水也水經注平樂水出謝沐縣南厯山西北流徑謝沐縣西南又

   西南至平樂縣志沐水源出縣西南謝沐鄉西北流徑桃川北合遨水又西徑荆峽鎮遨水

   在永明縣西南源出廣西富川縣木馬山西北流入縣界徑遨岡鎮西合扶靈水又北徑桃川西入

   沐水又扶靈水在永明縣西南源出廣西平樂府恭城縣猺洞北流徑扶靈山東合遨水掩水

   在永明縣西北源出掩山有石掩穴口故名溉田數千頃南流徑白塔山東麓合警水又東徑縣南

   門外曰瀟水又東合瀑帶水又東北合興化水又東徑桐口舖南入道州界合沲水馮水

   華縣東南水經注馮水出臨賀郡馮乘縣東北馮岡其水導源馮溪西北流帶約衆流渾成一川謂

   之北渚厯縣北西至關下又左合萌渚之水又徑營道縣而右㑹營水舊志東河即麻貝二江自錦

   田嶺東流合半逢水又半逢水源出半逢山北流合東河入沲水又宜遷水源出廣東連州連山縣

  昆湖山流八十里徑縣東南宜遷村與東河合東河水源出嶺東山皆即古馮水派也萌渚

  水在江華縣西南水經注萌渚水南出於萌渚之嶠北徑馮乘縣西而北注馮水縣志西河源出

  舂頭源為正派其下有紅花牛部流車旦久諸源㑹成大江繞沱山而北瀠洄曲折名曰沱水約二

  百五十餘里與東河合又秦水源出呉望山西流與冬泠水合入沱水又冬泠水源出冬泠山北流

  與秦水合又折水在縣西南源出廣西賀縣界東流四十里與冬泠水合皆古萌渚水派也

  水在新田縣南東流入桂陽州界漢書地理志来陽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過郡二行七百

  八十里水經注舂水上承營陽舂陵縣西北潭山又北徑新寕縣東明統志源出舂陵山東南流徑

  桂陽州藍山縣界下流入湘縣志有二源一曰西河從九十九峯烏江發源南流徑金雞山逶迤至

  城西南與東河合其東河源從東岡白水而來徑滿田曲折以至城東又南與西河合二水合流東

  入桂陽界黄溪在零陵縣東七十里唐柳宗元記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兩山

   牆立揭水八十步至初潭若剖大甕側立千尺溪水即焉南去又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臨峻流

   又南數里石益瘦水鳴皆鏘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府志源出陽明山流徑福田山東又北至祁

   陽縣合白江水入湘愚溪在零陵縣西南源出鴉山其水徹底皆石舊名冉溪亦名染溪唐柳

   宗元改名愚溪有愚溪詩序府志源出戴花山分二派一東合賢水一北徑鈷鉧潭入瀟水舊志又

   有梅溪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戴花山逶迤曲折匯於愚溪浯溪在祁陽縣西南五里唐元

   結銘序溪在湘水之南北匯於湘愛其勝異遂家溪畔命曰浯溪又結嘗竹大唐中興頌顔眞卿書

   刻於此崖舊志水自雙井發源繞漫郎宅書院前過渡香橋北入湘梅溪在祁陽縣東北六十

   里源出竹嶺巖洞泉流曲折二十餘里入湘餘溪在祁陽縣東北水經注水出西北邵陵縣

   東南流注於湘其水楊清汎濁水色兩分舊志有清江水在縣東百里源自七泉龍潭東南流至歸

   陽司兩江口與白河江合流入湘白河江在清江東源出馬江埠黄龍町大泉陂南流合清江清江

   水緑白河水白如涇渭兩分右溪在道州西唐元結記州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千步合

   營溪水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以其在州之右遂命之曰右溪府志有汴河池其水流

   出名右溪南入濂溪水又七眼泉在州東北水流為左溪南入沲水𭰁溪在江華縣東南合馮

   水入沲唐元結有贈𭰁溪翁詩方輿勝覽𭰁溪在江華縣東三十里四山之間乳竇松膏之所漬泉

   甘宜稻飲之者夀縣志源出禾田山下流四十里與沲水合石魚湖在道州東唐元結詩

   吾愛石魚湖石魚在湖裏魚背有酒樽繞魚是湖水縣志在潓泉南袁家渴在零陵縣南唐

   柳宗元袁家渴記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莫若袁家渴楚越之間万言謂水之反流者

   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與南館髙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平者深黒峻者

   沸白舟行若窮忽又無際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其地世主袁氏故以

   名焉又柳宗元石渠記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

  扺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儵魚

  又北曲行紆餘睨若無窮然卒入於渴又柳宗元石澗記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至山之陰

  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亙石爲底達於兩涯水平布其上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

  百家瀨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蒲洲在零陵縣東南六里瀟水之涯唐柳宗元有登蒲洲石磯

  白蘋洲在零陵縣西瀟水中洲長數十大水横流如峽舊産白蘋最盛又有浮洲在縣

  西北瀟湘合流處落蘋洲在祁陽縣東一百三十里湘江中湮塘在零陵縣東北

  百餘里其深莫測庳灘在道州北州志從州治東行沿江而下四十里地名江村即庫亭其

  下曰漫潭舟行至此便謂之入瀧宋嘉定問太守林致祥命工沿瀧鑿山開道自庳亭達之雷石行

  者遇險則舍舟趨陸去州治八十里有麻灘流灘大家灘皆舟行所戒青澗在寕遠縣東南

  王韶之神境記九疑山半其路皆植松竹夾路有青澗澗中生黄色蓮花香氣盈谷大塘蕩

   在寕遠縣北五里大富山下九井同流上湧灌田四百餘頃相近又有山陂蕩其泉湧出分左右流

   灌東西二洞之田鈷鉧潭在零陵縣西三里中有小泉合愚溪入瀟水唐柳宗元記鈷鉧

   潭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扺山石屈折東流旁廣而中深其清而平者且十畝有樹環焉

   有泉懸焉小石潭在零陵縣西小邱之西唐柳宗元記從小邱西行百二十步下見小潭水

   猶清冽泉石以為底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沈香潭

   在東安縣東十五里岸壁上舊有沈香南池在零陵縣東南唐柳宗元有宴南池序名勝志

   池當南山之缺設自神功無容工鑿隨山周旋可容巨艦望岡池在祁陽縣北六十里山岡

   上可半畝許愛蓮池在道州學西濂溪書院之北寒泉在祁陽縣西南唐元結銘

   序湘江西峯直平陽江口有泉出於石穴為其當暑大寒故命曰寒泉甘泉在祁陽縣北一

   里許隨汲隨滿贍足一方宋鄒浩有銘濫泉在祁陽縣東北七十里冬温可浴定田

  泉在東安縣西二十五里源出衆山連通五竅凝流蓮花峯下溉田萬計七泉在道州東

  唐元結銘序道州東郭有泉七穴皆澄流清漪旋沿相湊又有叢石欹缺為之島嶼殊怪異相不可

  名狀命五泉曰潓𣷡涍汸淔欲來者飲漱其流而有所感發矣一泉命曰漫泉蓋欲自矜漫浪不厭

  歡醉者也一泉出山東故命之曰東泉各刻銘以記之州志在州東北状𩔖七并五泉相連屬二泉

  稍離亦脈理相連流為溪入沲知時泉在道州城南鑿石象龍以導其流夏至則盈秋分則

  麗澤泉在永明縣東又雲從泉在縣東里許不老泉在江華縣南三十里𭰁溪

  之旁其地產蘭謂之𭰁溪蘭龍泉在江華縣西北三里源流不竭極灌溉之利龍井

  在祁陽縣西南八十里寛二里許不溢不涸崇柏井在永明縣東南四十里澄澈甘美汲

  飲不鵝井在新田縣東南石羊下漕二洞間舊名鵝安蕩泉出最清灌溉極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