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31

卷三十 山西通志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三十一
  水利三 津梁附
  潞安府
  長治縣
  長治西南逼近漳河舊鮮渠道
  長治山多水少漳水經縣境西勢差平坦東山暨城鎮諸水西入於漳者雨集則怒漲奔騰橋梁時受嚙焉金皇綂中髙平舉子六七輩赴都試憩於韓店一道士徧視諸生得李晏執其手曰公富貴壽考他年當建節於此值水敗道賴公治之語畢不見其年登第歴官至中丞歸老起為昭義節度使水果敗道父老請修治晏欣然從之卽今石牐也
  長子縣
  漳河源於鹿谷山長子以發源地河流細㣲附近河身皆碎石淤沙兩岸民田地髙河卑不能上引以資灌溉舊志神農井在羊頭山下
  蓮花池在南七里李村西上黨少蓮志之以見土無遺利云
  師古註鹿谷山濁漳水所出東至鄴入清漳
  東魏尚書左僕射髙隆之以漳水近鄴城起長堤以防泛溢又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磑並有利於時
  宋太常博士王沿言漳水一石其泥數斗古人以為利今人以為害繫乎用與不用爾願募民復史起十二渠渠復則水分水分則無奔決之患以之灌溉可使河北數郡瘠鹵化為膏腴通判洺州王軫言漳河岸髙水下未易疏導又其流濁不可溉田沿又駁之明萬厯時臨漳知縣袁應泰築長堤四十餘里捍禦漳水屯留縣
  屯留絳河發源西南盤秀山流經縣北又東流三十里滙入漳河但紆廻逺折距田甚逺土人不能引溉舊志張厚泉縣北二十里周二丈淵深莫測不涸不溢歳旱鄉人淘泥沙輒雨
  師古註桑欽言絳水出西南東入海
  襄垣縣
  襄垣雖有漳河舊鮮渠道
  舊志暖泉西十五里水温浴之已疾
  西門外城基在甘水涯康熈四十三年濬河東流不逼城垣矣
  漳河水堤足埀永乆惟創水小堤獨當其衝易於圯潞城縣
  潞城漳河經流地勢最卑近河民田岸髙百尺不能資灌溉
  舊志翟店渠山水侵田築堤而渠入漳水宋至和間造至明成化嘉靖重修萬厯三十二年知縣鄭崇厚又修
  逺患渠在西門外距城二十步許舊有河漕無水土人名枯河遇大雨則横流溢城下城北鐡王村數被其災間亦入城
  國朝康熈四十二年知縣張士浩築堤
  養生井縣北北行村井舊屬一家歳旱衆不得汲後易私為公名養生井焉
  漢潞城臨潞胥荀林父伐石為梁在縣北四十里臨城
  黎城縣
  黎城四面皆山雖漳河折入境内而岸髙河卑鮮衝決之虞亦鮮渠道之利
  舊志田溪在縣北横亘如𢃄井里園畦皆資灌溉上黨水多衝決溪獨為民利焉
  玉泉北五十里原泉村泉出石山下深不可測金大定間道士關安道鑿山趾為三孔水自孔出别𣲖合流灌溉畮圃居民賴之
  漳河性湍急中皆沙石善遷徙雨發濤湧輒數日不能渡有舟及中流困於洲渚二日者
  壺關縣
  壺關居太行之巔無瀕河民田
  舊志惠澤池在南關洪武九年縣丞郭栢濬知縣張鯤修
  國朝順治間因乆湮知縣朱輔重開康熈二十年知縣章經修濬壺關地髙峻鑿井甚艱自栢修池民始獲利
  杜斆新築南池記壺關踞太行巔地髙亢土峭剛獨闕井泉利洪武丁巳三月丞三山郭公栢以南關故地向集雨潦第以澣衣飲畜乃集近縣郭民鑿濬不旬日池成其漘則䕶以木栅而防衝嚙之患其岸則繚以垣墉而限汙穢之雜坤隅為閘兩壁翼張而環板横施俟大雨則起之以石硤注瀉而入水艮隅為門令衆人汲挹則開之由石級上而出水名曰惠澤甘泉池在縣治東南隅景泰初知縣藺興開鑿壺關城缺井池與惠澤池胥便民汲
  濟衆池在縣北門外成化間知縣王佐開鑿
  李郭井邑缺井泉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李用敬在甘泉池側義門郭氏地鑿四井故名
  平順縣
  平順漳河在平北鄉兩岸胥石山髙嶺峻壁雖有田畝無繇引溉
  舊志濟衆池在縣南城外迤東主簿李鸞開濬城内水胥注焉植物利之
  好水池在城外東南角
  三岔口池在縣東南河渠
  漳義隘口東北九十里兩山峭立中有石壑漳水經流入繇壑厓行達河南
  上黨記潞濁漳也縣城臨潞晉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又東北八十里有黎城臨壺口關至建安十一年從洶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於海
  按後趙程機記則潞城黎城平順之間漢季嘗加濬鑿漳水始得循口以通於海不可以山隘而遂謂縣無水利也
  侯璧里奥治村西有錯鑿溝土人傳鯀治水欲濬漳河南流鑿山勢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東流始通鑿痕今存
  津梁
  長治縣
  永濟橋在縣南韓店宋宣和時建元重修
  淘清橋在縣南淘清河上嘉靖時建漸圯
  郜金橋在南關二里山水河上
  通晉橋在西關二里故城水河上後名老胡橋舊橋圯有番僧修之一夕成云
  石子河橋在北關外明萬厯四十五年僧妙光建龍泉橋在南關一里
  雍水橋在北一里許雍河上路通澤州洪武二十五年縣丞胡通建
  藍水橋在西二十里藍河上
  金橋在縣西南關唐𤣥宗封泰山廻車駕次上黨父老迎謁獻食上受之親加存問賚錫有差及過金橋顧見旗羽鮮嚴謂左右曰張說言我勒兵三十萬旌旗徑千里真才子也遂召呉道元韋無忝陳閎令製金橋圖圖成時稱三絶
  長子縣
  藍水橋在北三十里藍水上明洪武二十六年縣丞馮道古建半圯
  雍水橋在北一里雍水上明洪武二十五年
  喜陽溝在西南二十里窟隂溝中河西村後
  雙濟橋在鮑店張荘舗
  固葢橋在縣南大道青仁荘
  東裏橋二
  屯留縣
  良馬橋在西南八十里邊寨鎮西通河東路
  青苗橋在西南二十里雞鳴河上後為水衝康熈五年復建
  積石橋在西二十四里積石河上元至正十五年建讓功橋在東門外
  仙濟橋在東北二十里上村鎮
  通沁橋在西門外
  襄垣縣
  虒亭橋在西北六十里虒亭鎮
  夏店橋在西二十里夏店鎮明成化間知縣張曉建南營橋在西北四十里磁窯村北相傳石勒屯兵時建太平橋在縣紫岩寺東宋天聖二年
  永惠橋在北門外甘水上金天㑹間建
  市橋在縣故城先天觀後相傳豫讓伏橋下云
  潞城縣
  鳳棲橋在東一十五里馮村元至正年間建
  徴子橋在東北十五里
  潞河橋在縣北潞河上明嘉靖中勅創建二年始成後被雨衝没
  黎城縣
  漳河渡南二十里
  吾兒峪橋在東北三十里吾兒峪清漳水經其下通涉縣
  峪口橋在東北十五里通古關
  漢跋橋在西十里斷岸百尺工積數年始成
  田溪橋在北關廂
  疏嵐橋在南關廂
  鳳凰橋在縣辛村
  石橋在横山下
  壺關縣
  進徳橋在北關外城壕上元延祐六年
  黄山橋在南三十里橋甚古
  合峪橋在𱗮壤村明正徳中建
  龍溪橋在北元建
  平順縣
  天橋在石灰里北澗水東流
  栢橋在遷善里
  落絲橋在遷善里以水細名通上黨道
  通濟橋在王曲里知縣揭文獻建
  西平橋在東庄村
  汾州府
  汾陽縣
  峪道河渠發源縣西北二十五里馬跑泉經金荘村水泉村峪道河村劉村南荘下村北荘下村太平村長畛堡董寺村古浮圖羅城鎮金井村賈家荘陳家荘馬寨村雷家堡宣柴堡義安村康家堡安頭村北荘村乾河村師家荘共袤八十五里民引水成渠繇上及下輪期溉田至師家荘東入汾
  汾河繇平遥縣羌城村流入縣境經尹家社狄家荘閆家社裴家㑹郭家荘東社村李家荘九支社韓家橋西河堡新葢村師家荘共袤六十五里流入北小堡孝義縣界地形髙阜兩岸築堤河身窪下瀕河民田間有用桔橰汲水溉畦者
  舊志汾河淮南子曰汾水濁宜麻明嘉靖間副使趙祖元疏渠造江浙水車教民引水灌注民甚利之後汾河淤徙不常遂廢
  善利渠在縣西南自西山由城南十里經行與文谷㑹逹於汾明洪武八年重修劉希參碑記畧曰汾地髙亢數多旱災惟渠西跨諸山北則葫谷泉稍南澗河古堤跡雖存水已枯竭又稍南一支自薛頡山即狐岐山尾入汾其源初發曰出谷泉後改今名首尾百里有竒從靳家里迤邐漸東四五十里間始散漫而行故陽城見喜乾河等村隨在開築甚賴其利
  文谷河按地輿綜要文水歴交城文水縣南入汾河文湖城東十里漢唐本大澤與汾河不相通後決流通汾水遂涸
  麻窟水在張家堡由東南入汾民引溉田
  向陽水繇金鎖峽出有龍神廟水過向陽村溉地清溝水即董師河經城南入喬東等村民引以溉田馬跑泉在城西北白彪山麓由峪道河經王化里和羙里太和里董正里羅城里共村落則金庄尉家水泉田家溝李家溝劉村庄下太平董村古浮圖羅城金井五里十二村滙諸泉為一渠輪流澆灌復開渠引三分之一遶城壕入泮池詳明趙日昌永復馬跑泉舊例碑記萬厯二十一年知州劉復碑曰水經金荘村分三孔二孔流溉民田一孔入城
  國朝康熈二十六年復濬入城水循山南注至谷口轉折而東歴城東北數十村灌田萬餘畝東南與文湖合雨澤豐㴻則漲流至施庄入於汾以故東方多沃壤焉
  靈浮泉東流與三泉水合居民引以溉田
  悶泉渟滀無聲民穿引藝稻旱歳不竭故旁多沃地三泉水出西山半有三泉洞舊志分三堰二屬汾陽一屬孝義灌分時刻載水利碑今止存一孔本村萬户均賴之瀦城濼在義安里去汾河二十五里明冀南道張士佩開渠袤九千二百五十步濶四丈深五尺兩堰胥髙七尺下濶一丈上六尺渠髙連堰共深一丈二尺濼胥引渠溉田 孔天印田渠碑義安里有瀦水一區曰瀦城濼其濼西北受張堡河十八澗之流東南隔汾河二十五里滙不得輸天雨暴漲則彌原淹野敗壊民田凡七里十一村旱則無補於溉分守冀南道參政澽濵張公令鑿渠增堰自濼頭起逕通河口渠長九千二百五十步濶四丈深五尺堰髙七尺兩堰基各濶一丈收頂各六尺渠髙連堰共深一丈二尺渠有長長有夫渠以衍澇堰以禦衝計民得安好腴田二萬三千四百畝有竒乆之渠水充積猶足以資灌注而退灘之餘又信利秔麥
  唐武徳二年汾州刺史蕭顗引常渠水過汾水南入汾溉田數百頃
  唐汾州刺史薛從隄文谷濾河二水引溉公私田汾人利之
  宋熈寜元年正月復汾州西河濼濼舊在城東圍四十里歳旱以溉民田雨以瀦水又有蒲魚茭芡之利可給貧民前轉運使王沿廢為田人不以為便至是知雜御史劉述請復之
  平遙縣
  官溝河在縣西南發源門士神等山繇南而北 河西引溉常村侯冀村杜村地 河東引溉安社村七同村梁趙村地胥設渠
  路牛河在縣南發源石城等山繇南而東北 河西引溉石渠村薄泥村黎基村岳璧村地 河東引溉偏城村西泉村地胥設渠
  超山河在縣東南發源油房溝等山繇南而北 河西引溉西坡村西源寺村地 河東引溉水磨村圪㙮村東泉村趙璧村地胥設渠
  邢村河在縣東南發源鍋嶺等山繇南而北止於河東引溉辛村郭休村青村邢村西郭村地胥設渠
  魯澗小河在縣東南發源朱坑溝繇東南而西北 河西引溉東郭村洪堡村閆良荘龎荘村地 河東引溉細腰村金荘村地胥設渠惟龎荘村乃河尾散漫餘水㣲潤地畝無渠道
  中都河在縣東北乃路牛超山邢村等三河滙流也繇南而北環繞至西止於河北岸引溉侯郭村道備村東遊駕村西遊駕村南政村劉家荘地胥設渠
  麓臺河在縣東北發源祁縣麓臺山繇東南而西北河西引溉府底村地 河東引溉羅鳴後村地繇羅鳴後村北河分兩股 西股之西引溉閆村五里荘地西股之東引溉新盛村大閆村小閆村地 東股之西引溉西襄垣村欽賢村郝同村郝家堡洪善村地 東股之東引溉東襄垣村梁官村地胥設渠
  盤石河在縣東北發源盤石山繇東南而西北分兩股西股之西引溉白城村地 東股之西引溉栢生村
  地 東股之東引溉郝開村地胥設渠
  以上諸渠胥繇上及下以次用水
  汾河繇東北文水縣石家荘流入縣境經郝荘村桃同村安固村香樂村至羌城村西南入汾陽縣境各村地髙河卑不能引溉
  舊志中都河在縣東南三十里合源嗣水入鄔城泊復入汾河溉縣西十三村明崇禎間山水暴漲堤壊繇縣東北注溉下八村
  源祠水在縣東南平地湧泉溉田
  南澗水在縣東由朱坑西注東郭龎荘二里定為一十四程以溉民田
  原公水一名賀魯水出超山下湧注東北流堤引溉田三十頃有竒
  汾河介休志萬厯二十七年介保令史記事同平遙令魏學徵開渠灌平遙田一百頃而平遙志不載孝義志載汾河五渠平遥與焉
  中都堰在縣東南河古西流後洪善驛告分飲馬水北注明嘉靖間水衝城修築堤堰水仍西流萬厯間復修加厚民免病涉至崇禎間堤又壊水遂北流西注
  雷潔疏中都河記平遥城南綿山有大谷三發源連潢合流為一名中都河在城南旋逝㑹歸于汾又城東河名魯澗自東引入城後衝湮溝塹不復入已失地靈今城西民厭水淹城北民倖水利復以洪善驛決堤飲馬水之分壊此中都大河自東迤北淜渤飛流城東北一角衝激傾圯諸生李僕等陳言知縣曹俸委典史呉欽督夫開河渠深七尺濶二丈長二里築堤長一百二十步髙三丈五尺濶一十五步建鎮河禹王廟兩楹
  汾州府志中都河古跡西流後北注嘉靖十三年築堤堰仍西流萬厯二十六年定西村使水七分北村田相等分一小渠使水三分用石砌渠口以防衝決二十九年山水漲渠口衝塌水獨北流三十六年府勘議地形西髙北下向北易向西難仍照前三七分水衝決處厚加堵塞使水全力西注但於堤中開一小口細流向北修砌水口務極堅固西北兩村均受水利無水害矣
  惠濟橋碑記云合亭岡祠源兩水為中都河畧平陶城東北北西趨汾夏秋山水怒漲人不利涉仍兩津處曰下水橋處實無橋劉澤民爰遴匠石傞尺寸而駕之廣幾五十尺縮二百尺有竒而橋基成乃鼻乃楥廣二十尺有竒容兩牛車間獨輪推車一綽縮一百二十尺而橋梁成
  介休縣
  洪山源神池村渠發源東南二十五里狐岐山即東南三十里洪山水水經注所謂石洞水也分東西中三股東河開渠引溉武屯里屯北張南王里北王里仁安董霍孟村南辛武沙堡等村
  中河開渠引溉石屯洪善宋安西段屯西湛泉下磨頭三焦七村
  西河開渠引溉楮屯曹麻温村宋底崇賢下荘六村三河共溉地二十里有竒田二百四十四頃
  狐村河水渠發源南山
  狐村河開渠引溉張良兩水義安三村
  悶津泉渠源出東三十里南山
  悶津泉開渠引溉東陽屯西陽屯東窟則頭西窟則頭東胡龍西胡龍上里下里後柳溝鹻塲十村
  以上諸渠設循環二水簿渠長司之視水簿定註時刻以炷香為度自上及下週而復始
  縣西南鄉義安村古河 縣東十里舗石馬河 縣北鄉沙河 縣西門外及十里舗古河
  以上諸河南山水發漲流分注以殺其泛濫之勢不資引溉
  汾河經流霍家堡接孝義縣界韓同村羅王荘大宋曲小宋曲東西堡孫暢村劉同村師屯村義堂鎮流入靈石縣界民田雖濱汾河而地形髙亢河身卑凹居民多掘井澆溉未開渠道
  古志澤物渠東南一十里
  利民渠西南四十里引綿上水溉興化村田西經靈石縣旌介村入汾
  東渠中渠西渠宋文彦博引勝水作三渠溉北張韓扳諸村田九十餘頃
  舊志鸑鷟泉土人名河為源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洪山村古所謂狐岐山其泉數百孔混混湧出禹貢治梁及岐蔡註狐岐之山勝水出焉即酈道元所稱綿山石洞水北流而注於汾者也宋文潞公始開三河引水灌田迤西一分為東河轉而北至石桐分為中西兩河東西河地額六十頃水程六十日中河地四十頃水程四十日其泉水發源據上流者為洪山河自狐村下者又名狐村河舊冊日澆地二十七畝水程一十七日其次有灰柳灰南謝谷諸泉日可澆地六十七頃而程期多不甚逺古人立程輪期設水老人渠長給印信簿籍開渠始三月三日終八月一日明嘉靖二十五年呉紹曾申明前法修築隄防後又有賣水買水之𡚁隆慶元年劉旁立舊管新收冊訟釁少杜又有地無水有水無地者萬厯十五年王一魁釐正之以水隨地以糧隨水惟中西二河同源異𣲖至二十六年旱西河聚訟知縣史記事考文潞公分水初中河三分西河七分古有石夾口水閘板木朽石埋三七莫辨故利歸於中害貽於西乃至石同照地定水中河地近四十頃水四分西河地近六十頃水六分又以石夾木閘易敝新築一渠石鑲水洞鐡鑄水孔上蓋磚窰下立石欄一孔四尺歸中河一孔六尺歸西河門鎖老人執掌無故擅入者以盗論兩河利始均至二十七年夏復旱見同畝而槁茂異問之槁者乃東西河地茂者乃灰柳狐岐等泉地也始悟東西河程雖有六十日不如程近灌少者其利先得且狐岐水湧日可澆六十畝有竒而水冊止載二十七畝地多者借一灌十少者以餘水媒利乃牌諭程逺程近俱以二十四日為則照程加地貧民無水分者與水二三畝共四百三十餘家各泉共加地一十二頃七十八畝九分有竒加糧七十五石七斗八升有竒邑内稱平崇禎間三河搆訟李若星於發源處鑄一鐡孔濶三尺髙五尺無論水盛衰洪山河以滿鐡孔為例訟始寝
  國朝康熈八年知縣李鍾盛於三河分水處易木平以鐡平二十二年李應龍於洪山分水處易石平以鐡平二十八年西河中河争訟石同藉圪㙮水使中霸西使西霸中西河以五分作一刻私増水刻紊亂舊規知縣王埴令造花名地畝水程冊石同村應用西河水六分中河水四分其有餘不足又設四六折算以水還水之法𡚁乃少息
  王埴水利碑西河水老人曰石同應得西河水六分大約於七十日之内該用九程十一時石同應欲中河水四分大約於四十五日之内該用四程五時二刻三分五釐合中西兩河之水共使一十四程四時一刻三分予又思石同中河水於四十五日之内計該水五十三時二刻三分五釐則西河七日之内自然該水七十九時七刻五分二釐五毫然兩河水分多寡不齊因使石同人於七十日内用西河水七十九時七刻五分二釐五毫用中河水七十九時七刻五分二釐五毫再補以四六折算之水借中河二十三時三刻四分八釐五毫此外中河人又貼石同方程水七刻四分以上石同人各河共該使一百四時四刻一釐此四六折算兩河並行之法也於石同西河九程十一時中河四程五時二刻三分五釐之原額毫無増減西河借中河時辰亦用四六折算法還中河六分水一十四時四刻五分九釐外浸河水一時如此通變則各使各水兩河原額不増不減下流憤氣可平又何受使中霸西使西霸中之害哉又以八月田苖尚須澆灌改定至九月寒露後輪牌方停止
  三月以後八月以前水程有定額至春冬間多閒洩於汾知縣史記事開渠二十餘村竊意其無滲水矣至二十七年冬間各泉原有間洩者乃令近泉居民凡無水分者胥開報别僉春冬水老人渠長澆法與夏秋同即中河多水磨至盡流處亦許折而溉田共准過水地六百五十六頃有竒山水不可數計水程原額
  東河水地五十三頃六十七畝七分有竒水程五十三程四十一刻
  中河水地三十八頃八十五畝一分有竒水程四十程八時
  西河水地六十頃七十六畝二分有竒水程六十九程六時四刻
  洪山河地一十六頃七十六畝七分有竒水程一十七程五時五刻
  狐村河地二十頃一畝七分四釐水程二十六程四刻澆至大許村止週而復始輪流灌溉 狐村河與洪山河共為一河四六分用洪山河六分狐村河四分上有四六分水石眼下有四六分水鐡眼洪山當石眼上用水下六分鐡眼不用石眼上不用下聽四六鐡眼公用
  灰柳泉地二十三頃九十三畝九分有竒水程二十三程十時三刻
  利民泉地一十二頃七十畝九釐水程十七程 利民泉與靈石民均使靈石十二日介休十七日謝谷泉地七頃六十一畝一分六釐有竒水程二十七程
  灰南泉即龍泉地五頃八十二畝五分
  西野悶津泉地一頃九十五畝二分有竒水程一十六程
  龍雨泉地二十五畝四分
  蒲地泉地一十九畝七分有竒
  龍洞溝地四十二畝二分
  龍白溝地一十四畝九分三釐
  宋璧村泉地一十二畝五釐
  南河泉地二畝
  武同泉地一十五畝
  春冬水額
  東河二十村分溉共地一百三十一頃
  中河九村分溉共地七十三頃
  西河十八村分溉共地六十九頃八十畝
  狐村河大許村分溉共地八頃九十五畝水程二十日畢即放流入東河
  馬家河中河下流十四村分溉共地一百七十二頃水程四月先上十村後下四村
  灰柳泉十村分溉共地八十三頃
  謝谷泉八村分溉共地三十一頃
  磨溝泉六村分溉共地一頃五十一畝水程十日畢放水謝谷泉溉下八村地
  西野悶津泉八村分溉共地二十六頃
  葫蘆三道河六村分溉共地二十頃 後東河民欲壊冬春水額知縣李雲鴻批冬春水不侵額内而廣利額外此惠而不費前令為民苦心不易之法也仍照舊規週行
  渠井附
  城北十里接孝義縣界汾河交城孝義瀕河民各有水渠冬春溉地萬厯二十六年春旱知縣史記事欲繇北界霍家堡開鑿以韓板民不願而止至二十七年春又旱孫暢大宋小宋羅王村民言諸村無水誠鑿渠引水可溉五村田五千畝有竒特霍家堡民以為開孝義地利介休民不欲韓板民恐岸髙水不得上利歸下村亦不欲記事乃繇羅王村起至孫暢村止開渠濶一丈五尺深一丈長一千五百二十七村逺八里有竒渠成而羅王東宋地髙不能徧灌復循河勘至小宋北離渠五丈别開通之可溉孫暢小宋西宋地三十六頃有竒羅王東宋亦引汾入渠用水車灌之
  禮城與洪相駱駝村皆沙地㣲風苗即没萬厯二十七年史記事於大期東神洪相各開渠分冬春水溉田一百二十頃獨禮城地髙泉水不能上欲引汾水而南主簿温鑛言汾河經平遥離禮城二十五里經汾陽離二十里經孝義離十五里孝義雖近而地形下惟汾陽可但渠口地髙恐不願耳汾陽民果不從乃欲自平遥羅城村開而羅城與西王治二村民亦不從禮城民願止記事曰渠地逺我増其價爾力乏我助其工奈何憚煩為㑹平遥令魏學徴訪渠過羅城即可潤北宫等四村地且北關等四村與禮城同瘠遂勸諭二村民即委温鑛督工渠自羅城起至西王治而下經北官地中官地南官地宋家官地後至介休孔家堡復經中街村禮城村萬户堡張家寨宋家圪㙮洪相駱駝村通馬家河止計渠口濶六丈訖西王治共七百九十丈過西王治至界渠乂長一千八百四十丈平遥四村分修渠在介休又長二千二百八十丈共長四十里有竒溉地平遥一百頃介休一百十二頃水程平遥分十四日介休十五日澆次先介休而後平遥此足下行上之法不可易也萬厯二十七年旱史記事敎民穿井六百眼有竒貧民不能持畚鍤者申請一井借榖五斗共開一千三百眼有竒
  堤堰附
  興地村利民泉石堰崇禎十五年綿山暴水亟發漂民田王廷傅於河南谷口壘石堰一道址厚一丈髙八尺長一百二十丈俾山水胥歸於河
  孔天印興復西渠水記縣東南有勝水出狐岐之山其流湛洋汪濊自宋文潞公始作三渠分引溉田其東渠中渠則繇東北灌浸張宋安等村之田西渠則繇石城而西經邑城黌泮灌浸韓板等村之田其後石河壅閼西渠乃遂不流葢近百年莫之能復辛丑夏分守大參政疊川於公行縣得西渠所繇廢興顓命縣丞李敏徳主簿董舉正興理石河之役又命知縣董君宗魯督視之河深遂浚七尺而暗構石隧於中袤二百餘步髙三尺廣二尺有竒作十日而功成西渠之水遂復流如故又為鑿泮池廣橋門受新秘之流
  孝義縣
  汾河北繇汾陽縣北小堡村界起南流經新荘村小堡村大堡村崔家荘張家荘橋頭村盧家荘至東十里五樓荘胥引水溉田分定水程又東至霍家堡村入介休界
  永安渠引汾河經辛荘村鹽鍋頭村南盤頭村小堡村福溪渠引汾河經大堡村程家荘李家荘
  濟民渠引汾河經橋頭村張家荘
  蘆橋渠引汾河經蘆家荘
  仁徳渠引汾河經新家荘
  孝河在縣南發源西狐岐山東流經上村元杶村賈家荘六璧頭張家荘大村小村長興村盧家荘引水溉田分定水程至五樓荘入汾河 潤民渠引孝河經城東大村小村長興村長黄村馬荘屯青義村仁智村南辛安村盧家荘東盤糧村 興隆渠引孝河經城東橋子上長黄村馬荘屯青義村仁智村蘇家營
  義河在縣北發源縣西頡山東流經大虢城村中辛安村司馬鎮閆家荘引水溉田分定水程至新荘村入汾河
  義河渠引義河經中辛安村司馬鎮閆家荘南辛安村東荘村仁智村青義村新荘村
  南曹河以縣南南曹里名南曹里南姚里乃縣南八里至十五里境也河發源縣西南玉泉山東流經曹村梧桐村長魏村引水溉田分定水程至西盤糧村入孝河普濟民渠引南曹河經曹村梧桐村長魏村西盤糧
  
  孝河流經縣西南隅穿渠築堰引水繇柳巷而東溉田三十頃有竒
  以上諸渠水程渠長司之
  舊志汾河五渠繇縣東北逹東南明萬厯二十九年知縣周佑請分四縣水利三十七日歳十月起至次嵗二月終止平遥縣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七日止介休縣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止汾陽縣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二十一日止孝義縣正月二十二日至二月終止縣境共堰四道於三十七日内永安渠分九日福溪渠分十一日濟民渠分九日蘆橋渠分八日
  仁徳渠東二十里辛荘村繇平遥縣王政村引汾水溉田詳知縣張日昇碑
  孝河在西二十里一名勝水源出狐岐山合左水諸溪經縣南一里又東入汾
  潤民渠在縣南廂馬補橋下自縣西張村疏勝水溉附郭及東北諸村田知縣王儒水程碑曰十月一日始尚義坊城東十六日大孝里大村五日五樓里長興村五日小村五日長黄村四日馬荘屯四日辛安里青義村四日仁智村四日南辛安村四日東盤糧村四日盧家荘四日共五十九日二月一週
  義河渠北十五里源亦出狐岐山民引溉田分三堰水程以次分用詳知縣劉令譽碑曰上堰正月一日起中堰三月二十一日起下堰五月十九日起至八月三日止餘水上堰八月四日起中堰十月四日起下堰十一月十四日起至十二月晦止閏月兩堰照日重用
  普濟渠在南五里引玉泉山水自道相村入南曹五樓等村溉田水程以一月計郭尚義碑曰南曹村六日一日至六日止呉屯村十四日七日至二十日止張魏村四日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止西盤糧村六日二十五日至三十日止
  三泉西北二十八里東流入板峪民引以溉田海眼西北七里水深不可測舊資灌溉今廢
  白龍渠西二十里白璧關民決以溉田
  興隆渠縣東南隅
  國朝康熈十三年間渾水清水築堰溉地知縣陳之文水程碑曰橋子上一分半四月一日起三日止城東一分四日起五日止長黄村一分六日起七日止馬荘屯一分八日起九日止青義村一分十日起十一日止蘇家營一分十二日起十三日止仁智村半分十四日即止週而復始
  利導渠東十五里舊渠歳乆淤塞橋頭張家荘等地疊被水患
  國朝雍正三年挑濬使水歸汾河
  洪露渠大村南明萬厯三十二年署縣趙評有碑仁和渠蘆家荘北街
  元署縣事朱守謙開渠堰之利
  金正隆中張元祐濟民渠記孝子河救旱功為最郊之西南層巔崇丘屬谿駢壑經積雨支流吞併洶湧之勢洪波怒濤不止三二丈邑東卑下之田舄鹵之地變為膏腴民實賴之自正隆二載雨不時降邑蘇仲禮世習儒業宋湛精通算術以積水窺管知地形髙下慨然曰孝子河岸髙百丈開崖穿洞流渠行水可以救旱乃集工七十五買渠地十餘里就藥家里河口三處導及邑之東北司馬里上下二十里中間地之出者削而平坎者積而坦堆阜者鑿而深之缺窪者補而完之斷岸則刳木為槽以通焉至落成牛車并人力總二萬五千
  明王𢎞廣濟渠記髙唐之山有孝子河源出縣西北山駢於白璧之左右旁分二水合流一𣲖開渠東注環流城郭賜額曰廣濟渠歳乆淤澱洪武庚戌春三月乆旱判簿濠梁成公器之訪於耆宿成執中驗形勢故道不旬月而渠復成
  明武徳新潤民渠記洪武九年亞尹成公器之治是邑曰潤民渠廢未乆當起𭐏導水乃卜於髙崖底壅築堤堰疏通水道繇縣南廂逹縣東北隅次則文瑞中義等鄉首末輪流循環不已
  明知縣張日昇普濟民渠記孝義西有勝水河舊疏潤民渠廣濟渠新開上原村渠賈家荘蘆家荘渠北有行春渠舊開虢城渠柳陂渠東有汾河舊疏王政村渠文峪河渠歳乆多淤塞𢎞治二年予合疏通之維五里有渠曰普濟民源出西南七十里玉泉山下經流南曹村入勝水河東道於汾其勢悍急堤防易壊先永樂間知縣劉祥創修以大水坍塌予於三年春急成渠二載大水防復崩六年尋舊蹟而仍增築堤堰髙厚倍於昔傍栽柳樹仍立分水日期歴數載無衝決之患
  明洪露渠碑大孝里南有勝水河自洪武初開渠城西四里九村輪溉今舊渠廢别開新渠地二十畝出夫一
  城濠淺陿又經填淤舊有溪濠堤岸
  臨縣
  入湫河十六河
  郝馬坡河 小馬坊河 喬子川河 榆林河 甘泉河 安業河 大峪河 小峪河 鐘底河 故縣河窰頭河 太平河 萬安河 麻峪河 善卷河
  青堂河
  以上十六河胥山中溝道衝徙不常間遇山水可溉田内麻峪溉蔬圃
  入黄河五河
  孝子河 青凉河 曲峪河 杏林荘河 第八舗河以上五河亦間可溉田内孝子㣲溉蔬圃
  臨縣四境皆山惟湫河起興縣自北而南經縣境白文鎮過縣治至三交鎮折而西南共袤二百三十里入黄河附近地亦可少資灌溉但無渠道
  舊志甘泉縣南三里許萬厯間知縣葛昇教民開渠築堤引水溉田
  萬厯三十五年張惟學甘泉溝水利記湫川北自興縣來至縣南三交又西南折而出大同磧口其間千溝萬壑之水㑹歸於此而入黄河古無人治之諸葛侯昇創疏渠築𭐏引水滋田之制渠道深與寛相等堤堰髙與厚相等度地以分區區以分畦塍植以粳稻乃以堤堰逆其水以渠道分其流引而注之南畝曲盡水利
  尹同臯諸葛侯興水利記臨邑東甘泉西麻峪北榆林㑹於湫河四時皆泛注非乏水鄉也諸葛侯昇路經佛堂峪見水雖奔流直去然近村地勢頗卑可引以灌南畝遂令築堤𭐏不日告成
  明𢎞治中知縣髙峻築堤禦水患
  嘉靖中知縣脱鎬修堤却水患
  明雷應志陳侯石砌城堤記臨縣編杶挑濠鑿渠引流無水不然陳侯舜道集士紳耆老親誼衝流要害之地而告之曰徒濬河築堤無益莫若運大石以砌髙堤䕶其基完其縫斯可障狂瀾而東之此一勞永逸之計也於是肇工萬厯丁丑之三月戊寅秋告成石樓縣
  石樓縣僻處萬山重巒疊嶂無近河民田亦無設立渠道
  丁其譽修南關官路記康熈元年夏五月大雨髙原激為湍平畛流為川縣境迤南而東城内外諸水皆滙其地洶湧莫遏因決焉袤延九丈餘髙約五十三尺窈若深谷予毅然任之迺運迺築厥道遂平自詣城西運石其面水口圍以甎塗以灰於舊水口造屋六
  永寜州
  永寜州萬山叢雜胥崗坡地無水渠
  舊志温泉在西城下明𢎞治初知州吕大川教民種稻灌園今苦河患有蔬畦無稻田
  香水巖在州南十五里繇大士河路口石璧中瀉出甚甘冽鄉人資灌溉焉
  寳泉在州北六十里山頂有泉山下之田資其灌溉雖經冬不凍民甚賴之名曰寳泉建寺
  靈泉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孟門之南水色清冽如玉金大定間靈泉寺僧喜賡引水入田有嘉禾合穎之瑞有司以聞
  河堤東河出骨節山西流北河出赤堅嶺南流至州城西北滙而為一源逺流長山水暴漲城迤西多被河患明𢎞治初衝州城知州吕大川築堤防䕶多植樹以固堤嘉靖中知州髙遷補修後寖廢萬厯二十六年知州夏惟勤改築大堤旋被衝坍損西城并城樓三十六年知州李橘復修後堤多塌卸
  寜鄉縣
  清水河渠發源南三十里東㑹蕉山合泉子山水蕉泉水北入永寜州界合青龍泉水入黄河
  南鄉引清水河繇黄蒿嶺村起經車村朱家店寨子村瑶峪村至水峪村溉地
  西南鄉引清水河繇暖泉鎮起經堡村韓家庒雷家荘王家荘至沙塘村溉地
  青龍泉渠源發永寜州西六十里青龍鎮
  西北鄉引青龍河溉鋤溝鎮地
  以上諸渠舊設渠規長溝頭司之
  舊志車轍泉源出南三十五里車轍山冬夏不竭民多引渠
  清水堰明嘉靖間知縣張鏜建通濟橋行水灌田歳乆湮塞萬厯三十一年知縣黄應貞典史唐汝濟繇下流引入故道水經厚子坪至城内溉田二頃有竒有碑記三十五年知縣賡得寳修濬堤堰稱永利云泉子堰溉田九十畝有竒
  段家堰溉田七十畝有竒
  寺灣堰水經寺子灣龔家灣等地溉田二頃有竒旱則纎流不竭
  東觀堰萬厯十五年修溉田八十畝有竒
  朱家堰引水入村街旁多園共溉八十畝有竒沙澮堰澮坪舊溉田二頃有竒今廢
  大髙堰萬厯十五年張堯佐引山泉循崖而西流入髙坪溉田四十畝
  豸灣堰
  津梁
  汾陽縣
  康家堡渡在東二十里今在白石村渡汾河
  泰和橋在東大街上
  古風橋在南郭中
  通濟橋在南十里陽城村
  王荘橋在東北十里陳家庄
  太平橋在北十二里太平村南
  太溝橋在城北盡善村北
  攀龍橋在西北二里朱之俊建有大學士韓爌王鐸光禄卿文翔鳳碑記
  董師橋在東郭南門外清溝水所經也後渠道塞瀦城橋明萬厯十四年曹禄修
  石家荘橋在東七里亦清溝水所經也
  陸安橋在西頂近山溝塹甚深康熈初冀南道陸光旭修
  平遥縣
  文津橋在東八里聚賢荘
  濟逺橋在西十里城西舗乃古西河橋也
  中都橋在縣東洪武七年知縣許䕫建
  惠濟橋在下東門外有碑記康熈三十六年修築沙堤并南接四洞焉
  通濟橋在上西門外
  介休縣
  大宋渡在西北十五里
  小宋渡在西北十二里
  羅王荘渡在北十里
  霍家堡渡在北十里
  橋頭村渡在北十五里
  永利橋又名師屯橋在西二十里跨汾河為郡孔道明正徳五年縣丞張敬建髙濶二丈有竒袤七十步有竒萬厯十一年知縣王一魁重修更名虹霽馬初登碑記晉陽土易汾水善潰倐忽遷流橋梁罔功非舟莫渡惟邑西南谷連山參差土勁多石故不受衝損而以天邊一虹通全省之血脉
  西門橋在西門外山水時暴漲明萬厯二十五年知縣史記事増修髙濶棚以厚木柱以甎石而水得直下天啟三年復壊知縣何騰蛟更疊石易棚
  永固橋在西二十三里義安村
  昇平橋在北關街中
  崇仁橋在東城門外
  利民橋在東四十五里郝家堡
  内封橋在西十里舗
  普濟橋在東二十里
  通順橋在杜家荘
  孝義縣
  小宋曲津在東南二十里通介休縣
  霍家堡津在東南十五里通介休縣有船户
  太平橋在縣東十五里盧家荘洪武中河徙橋廢今船濟往來世傳有鐡橋六
  勝水橋在縣南二里知縣劉大觀名三仙橋
  東橋在城東
  馬補橋在縣南廂
  行春橋在縣北十五里跨義河上一名盧橋
  白璧橋在縣西二十里宋宣和時里人李隆建
  臨縣
  尅狐寨渡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黄河東岸路通陕西葮州古置浮梁今以舟濟金大定偹西夏築城屯兵歴元基廢洪武五年置廵檢司其南二十餘里有曲峪村渡胥通葮州又南十二里有索逹安潞路通陜西呉堡縣
  兎兒坂橋在西八十里
  許家峪橋在西南六十里
  關王廟橋在南二十里
  時家灘橋在南五里
  崔家坪橋萬厯二十四年知縣常時芳建後廢
  石樓縣
  夷吾橋在縣東以晉公子夷吾封屈故名縣東二十五里有夷吾舘
  故縣橋在縣東五里故縣趾知縣周上章重修
  殿底峪橋在東二十里
  曹家坡橋在西七十里又有仁里橋
  永寧州
  官菜園渡在州西南一百七里黄河東岸
  青龍渡在州西一百二十里舊設巡檢司今仍之靈濟橋在南城門外
  松風橋在東北二十里
  王家㙮寨東橋在東十五里
  洪濟橋在西十里
  沙曲橋在西三十里
  柳林橋在西六十里
  廟灣橋在州西七十里
  寧鄉縣
  三交口渡在西一百五十里黄河東岸
  永濟橋在北門外
  慶豐橋在北郭外
  永寜橋在南郭外
  大同府
  大同縣
  康石荘渠縣東源出天鎮縣龍池溝泉繇天鎮陽髙二縣入引水成小渠溉地四十八頃五十一畝有竒雍正七年定按時輪溉法
  大同縣胥旱地自康石荘外無渠道
  舊志御河在城西北開山口與得勝河西源合流經府東門外折而南民資灌溉
  郭傳芳守道曹秋嶽去思碑龍沙止生寒黍不知六榖有粳稻先生開渠東阡因玉河下流且溉且糞立田秔稻千畦
  懐仁縣
  懐仁無渠道
  舊志新庄子河縣南七十里源出新庄村西經黄花嶺南山隂縣諸村皆資灌溉
  鎮子海縣東十五里周四十五里中産鯉魚大數十斤居人決退水渠導流於桑乾河
  南河縣南五十里内産地棃居民賴以救荒
  山隂縣
  山隂無渠道
  舊志知縣劉以守書水利碑隂黄水溉田上則元英黑圪㙮下則五伏圖李珠荘擅利乆矣共近城前後可引可灌自奉分日之令又禁上村無得壅閼責坐堡督察而以縣法繩之城民舊苦鹵飲逺及城南石井擔水日費二三文今河遶三門童稚可汲夏秋飲長流冬春飲積氷民咸宜之
  西伯渠在縣南明巡撫王某開濬以殺復宿山諸谿水漲之害
  應州
  應州舊無渠道
  舊志大井在城南古龍王廟前民咸利賴
  大石谿水舊繇城東門遶流城北向西北入桑乾康熈二十四年水漲幾没城乃築堤下社村逼水北流入於渾河桑乾河不受橋亦不受艇葢怒漲則奪橋而去之縮流又淺不可方舟
  渾源州
  渾源州無渠道
  舊志黑龍河州城秀嶺之下雲氣升不三日即雨渾源川在州西南源出歎土峪
  温泉州東南一百里湯泉舗疾者浴之即愈
  神峪元麻治律吕神祠記渾源州西北七里許有小丘神峪之水出其陽峪之泉以十數而趵突為最或者濬而堰之水既合湍為碾磨側置紙房池漚麻泉西引灌溉其利無窮流益逺利益大
  靈丘縣
  靈丘縣舊無渠道
  舊志白龍池縣西北三十里旱取池水祈禱即雨甘泉在縣治西圃味甚甘冽居民賴之
  廣靈縣
  廣靈縣舊無渠道
  舊志洒雨泉在縣西南五十里直峪山源從石孔中突出可溉田數十頃
  鴉兒滙在縣西南四里鴉多飲啄於此中有積氷寒疾取食汗出即愈
  廣昌縣
  廣昌縣舊無渠道
  舊志湯河在縣南六十里源出靈丘縣北渾源州南湯頭舗流入直𨽻唐縣界又名唐河昔年水勢甚盛居民結筏以渡今淤成水田可以種稻
  陽髙縣
  西坦坡渠縣東源出天鎮縣龍池溝泉繇天鎮縣入縣境二邑民多争截雍正七年四月定自上而下循次按時引溉法馬官屯小渠縣西始馬官屯止北徐屯繇大同縣入大雨水漲晴輒涸瀕河民不資引溉
  舊志鑿石通渠西山麓張氏鑿之遂成渠焉徐化⿰氵専 -- 溥詩一水巨靈搤五丁擘劃流揮鞭驅石馬擐甲挽金牛莎濕林臯茂瓴髙灌溉優開渠千載利奕世食先疇
  十里河繇守口堡之開山口入居民取行水磨兼資灌溉馬邑河在城西溉圃
  天鎮縣
  縣南定安營小渠源出縣境定安營龍泉溝自北南流諸村歴陽髙西坦坡大同康石荘村春夏資水溉田古多争截雍正七年四月定循次輪溉法
  縣南引溉興隆堡張家窰城窊堡顧家營鹹水皂縣東南引溉嘴兒頭
  舊志七股泉在湧泉南順流而下水勢寖盛邑人導以溉圃
  氷泉城西南孫家園可溉圃
  湧泉在城西南隅其水萬人用之不竭終年不用亦不溢人名海子
  津梁
  大同縣
  興雲橋在東門外跨渾河上元泰定元年河東連帥圖們重建題曰興雲之橋虞集記曰泰定元年秋大同路城東新修石橋成河東連率圖們公題曰興雲之橋葢大同古平城如渾之水循其城東而南行亦名曰御河朝㑹轉輸東趨京師必踰是焉河水盛遇積雨益横益阻行者故自元魏以至於唐河流分合不同率造橋以達舊橋凡二十有七間其西不壞者二十有二石柱也東當水所趨而柱皆木鄉徒取其易成而不計其易壞也乃採石於𢎞山之下凡為柱二十四自上下流望之屹然壁立然後棧木甃石明成化十三年廵撫李勉増脩劉翊撰記萬厯間總兵郭琯拓而更之翼以石欄規制壯麗
  右定橋在東南七十里跨桑乾河明洪武中縣丞劉炳建
  樂安橋在城南六十里跨桑乾河
  小龍門在府舊城東南百餘里桑乾河水勢洶湧渉者病之明時土人解銘解九思解文廣當河上流鑿石為梁髙數丈嘉靖間廵撫侯鉞題曰小龍門
  懷仁縣
  西安橋在東南三十里跨桑乾河
  山隂縣
  安銀子橋在西北二十五里桑乾河上明成化六縣知縣許安建萬厯九年知縣王居仁重修
  沙堆河橋在西南十五里黄水河上後廢今城南黄水河上有橋河陽堡橋在城西北三十里桑乾河上明萬厯二十五年大學士王家屏建撰記
  麻家疃橋在北十五里桑乾河
  應州
  朱家荘橋在西北十里
  青虹橋在姜家荘韓元帥建
  曹娘子村橋在西二十里
  沙城村橋在西北十五里
  宼家寨橋在西北八里
  渾源州
  太白橋在北五里明𢎞治三年知州黄錫建後廢渾河橋在西北十里明成化元年知州關宗建後廢樂安橋在西北十里金時僧志賢建成化元年知州關宗修
  亂嶺水橋在東北沙圪坨
  樓閣虹橋在磁峽口詳關隘
  廣靈縣
  北關橋在縣關外
  八角橋在東十里相傳有民八家環居共建後誤名八角
  平水橋在西五里跨澗砌以石
  淶源橋在城東一里明嘉靖五年建有碑記左右水碾水磨林木叢茂三十八年指揮孫獻策修甎樓以備外患
  新橋在南關東門外知縣杜一竒建
  永安橋在縣南門内明嘉靖十三年
  廣昌縣
  淶源橋東一里
  拒馬河板橋東門外
  落水橋在南門外明知縣劉登建有記
  陽高縣津梁無
  天鎮縣
  雙成橋在東十五里雙橋相連
  東橋
  西橋







  山西通志卷三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