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經圖義例 (四庫全書本)/全覽

授經圖義例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四
  授經圖義例      目錄類一經籍之屬提要
  等謹案授經圖義例二十卷明朱睦㮮撰睦㮮有易學識疑已著錄是編所述經學源流也案崇文總目有授經圖三卷叙易詩書禮春秋三傳之學其書不傳宋章俊卿山堂考索嘗溯其宗𣲖各為之圖亦未能完備且頗有舛訛睦㮮乃因章氏舊圖而増定之首叙授經世系次諸儒列傳次諸儒著述厯代經解名目卷數每經四卷五經共為二十卷睦㮮自序稱釐為四卷疑傳寫有脱文也舊無刋板惟黄虞稷家有寫本康熙中虞稷乃同錢塘龔翔麟校而刻之虞稷序稱西亭舊本案西亭即睦㮮之别號先後不無叅錯予與龔子蘅圃重為釐正易則以復古為先書則以今文為首其他經傳之闕佚者復取厯代史藝文志及通志通考所載咸為補入而近代傳註可傳者亦間錄焉視西亭所輯庶幾少備云云又睦㮮義例稱周漢而下至金元作者凡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國朝三十九人經解凡一千七百九十八部二萬一千七十一卷虞稷等附註其下稱新増入古今作者二百五十五人經解凡七百四十一部六千二百一十八卷則虞稷等大有所竄改非復睦㮮之舊矣今以所竄改者觀之易稱以復古為先而所列子夏易傳實王弼本非古易也書稱以今文為首而所列朱子書古經實孔安國本非今文也以是例推殆未能盡允且睦㮮之作是書大㫖病漢學之失傳因溯其専門授受欲儒者飲水思源故所述列傳止於兩漢其子勤䓺跋案䓺字原本誤作羮今改正亦稱秦燼之餘六經殘滅漢興諸儒頗傳不絕之緒於是専門之學甚盛至東京則授受鮮有次第而經學亦稍稍衰矣故是編所列多詳於前漢云云其著書之意粲然明白虞稷等乃雜採諸家以補之與睦㮮所見正復相反然朱彛尊經義考未出以前能條晰諸經之源流者此書實為之嚆矢正不以有所㸃竄併其原書而廢之矣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授經圖義例序
  六經大義至宋儒昌明之而始無遺憾學者守為章程宜也不知絶續之際漢儒為難當日秦書既焚往聖遺言澌滅殆盡幸而去古未逺間得之屋壁所蔵女子所獻老生所口述然而僅矣迄學者代興遐搜博攷或一人集衆是或數人成一經要其授受各有師承非若後人以意見為予奪也劉歆遺書博士謂孝宣時廣立經文義雖相反不嫌並設與其過而廢之寧過而立之㫖哉斯言夹漈鄭氏乃云秦焚書而書存諸儒窮經而經絶于是有指斥漢儒跡其同異紛紜為詆訶所自起豈知前型未墜盡信非也概疑之亦非也六經之義如江湖日月無所不該解之者惟其不背于經斯已爾而又何同焉夹漈之言過矣授經諸圖見于章氏考索明西亭宗正復加釐定并採諸儒言行列為小𫝊由是師友淵源燦如指掌自漢以後晨星相望専家雖不逮漢儒而亦多有纉承惜其未暇補入然傳注義疏序解辨問條犁然各具于圖之左方覽者因目以求其書則得矣是集未經鏤版黄徵君俞邰向蔵寫本龔主事蘅圃髙舎人澹人刻之白下世之師心黨同薄前賢為不足法庶幾知所返也然則漢儒洵有功于六經而為功于漢儒者三子又將與西亭並𫝊也夫秀水朱彛尊粤自經籍之傳聖言𢎞廣後世未易窺測言之者人殊其義于是易有施孟梁丘京氏之學費直晚出其説盛行于今書則歐陽大小夏侯為今文孔安國為古文詩則有齊魯韓毛四家之異三禮則二戴之大小記髙堂生之儀禮劉歆之周官春秋則公羊之嚴氏顔氏穀粱之瑕丘江公左氏之賈䕶劉歆各以其家法教授縁及東京相仍未改班范二書之儒林傳與散見于諸列傳者可攷也宋崇文總目有圖三卷縁存而書亾明萬厯初中尉西亭本其𭥍因章俊卿山堂攷索圖更為細訂每經之首著凡例數則其次為授經之圖又其次為諸儒之行履有闗經術者節為傳末則附其所著而下及于魏晉以来傳注之目俾後人按籍以求瞭若掌録誠有功經學之書也惜其所載傳注時有缺誤而類例亦未盡善如古本之易經上下十傳各自有書王弼本始以彖象文言繫各爻辭之下書則伏生口授之二十九篇先興于齊魯之間古文後出于孔壁先儒多疑之者西亭舊本先後不無㕘錯予與龔子蘅圃重為釐正易則以復古為先書則以今文為首其他經傳之缺軼者復取厯代史藝文志及通志通考所載咸為補入而近代傳注可存者亦間録焉視西亭所輯庶㡬少備矣乎然是編也于漢儒畧具矣而有宋諸儒之著述如藍田上洛洛陽延平則程門之嫡嗣也金華新安則伊洛之孫曽也逮婺源朱子出而五經之學益明雙湖雲峯之于易慶元輔氏之于詩九峯蔡氏之于書勉齋信齋之于禮清江張氏之于春秋與夫元明以後諸儒闡明羽翼亦等于漢儒之家法而義理過之其源流派别未有序而圖之者苟得續是編以傳其為禆益經學不更大乎世多cq=11留意正學之士予且有厚望矣温陵黄虞稷















  授經圖義例序
  余觀崇文總目有授經圖不著作者名氏叙易詩書禮春秋三家之學求其書亾矣及閲章俊卿考索圖六經皆僃間有訛舛余因考之葢自東漢而下諸儒授受尠有的派云其經義或私㳤或自治或受之國學俱繫之為某受為某𫝊可乎余于是稽之本傳叅之諸説以嘗請業及家學者各為之圖以一二傳而止者亦錄之以僃咨考舊圖俱無傳圖後或錄經論數條而諸儒行履弗具使覽者不知其為何如人也余既為圖復捃摭其要而作傳無闗經學無裨世教者皆略焉傳成以諸儒著述及厯代經解附之釐為四卷藏之家塾以俟同好庶斯道之不墜也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一
  明 朱睦㮮 撰
  
  禮儗人必以其倫漢諸帝能從師受經至美也美而不録不可與儒生儕也不可儕故殊之殊之者尊之也諸儒傳有關經學則詳否則識其出處大節而已事實鮮少不可為傳者附其姓氏爵里於諸傳内以見之諸儒有通四經五經者𫝊秪一見餘皆繫名於各派之下覽其圖則自知矣
  京房有二其一頓丘人其一不知何許人皆以易學顯為太中大夫者顔師古謂書字誤耳不當作京房今圖竝存以備參考
  費直自為易以相授受原無師𫝊故别為一圖
  髙相易自言出丁將軍寛寛為景帝時人相為平帝時人相去甚逺或亦私淑者也欲附丁易一派無所安置經籍考謂相受易王潢潢費派也兹因之圖從費氏舊圖授受非的派者不録書十七人詩十九人周禮二人移置别派者易三人詩四人禮一人
  舊圖所遺者余據註疏及史漢諸書補入易二十九人書二十八人詩十四人春秋三十三人禮記一人周禮十一人
  諸儒經解非有作者姓氏不録録之或因人以存其書或因書以彰其人周漢而下至金元作者凡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國朝三十九人經解凡一千七百九十八部二萬一千七十一巻 新増入古今作者二百五十五人經解凡七百四十一部六千二百一十八巻




  授經圖義例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二
  明 朱睦㮮 撰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授經圖義例,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三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傳畧
  商瞿魯人字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人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人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人田何
  田何字子裝漢興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易丁寛及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齊人服生光皆著易傳數篇王同授淄川楊何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為太中大夫著易二篇又授齊人即墨成成至城陽相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淄主父偃周王孫授衛人蔡公著易二篇皆以易貴顯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寛字子襄梁人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寛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寛寛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景帝時寛為梁孝王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義而已寛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讐孟喜梁丘賀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主父偃齊國臨淄人受易於王同遊齊諸子間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諸侯莫足遊者元光元年迺西入闗見衞將軍青青數言於上上不省資用乏留久諸侯賓客多厭之迺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是時徐樂嚴安亦俱上書言世務上謂三人曰公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迺拜偃等皆為郎中偃數上疏言事遷謁者中郎中大夫嵗中四遷元朔中拜偃為齊相無何齊王懼偃發陰事自殺上怒迺徴下吏治遂族偃偃方貴幸時客以千數及族死無一人視獨孔車収𦵏上聞之以車為長者
  施讐字長卿沛人沛與碭相近讐為童子從田王孫受易與孟喜梁丘賀竝為門人謙讓常稱學廢不教授及梁丘賀為少府事多迺遣子臨分將門人從讐問讐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乃授臨等於是薦讐結髪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詔拜讐為博士甘露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於石渠閣讐授張禹琅邪魯伯伯為會稽太守禹為丞相禹授淮陽彭宣沛戴崇子平崇為九卿宣大司空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㬅客莫如至常山太守繇是施氏有張彭之學
  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父號孟卿善為禮春秋授后蒼疏廣世所傳后氏禮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繁雜乃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舉孝亷為郎曲臺署長以病免後為丞相掾博士缺衆人薦喜上聞喜改師㳒遂不用喜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人翟牧子兄讀曰況皆為博士繇是孟氏有翟白之學
  梁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初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淄川楊何弟子也非為課吏㳒者及房中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為易明求其門人得賀賀時為都司空令坐事免因召賀入說經上善之以賀為郎㑹八月飲酎行祠孝昭廟先驅旄頭劍挺墮墜首垂泥中刃鄉乘輿車馬驚於是召賀筮之有兵謀不吉帝還使有司侍祠是時霍氏外孫代郡太守任宣坐謀反誅宣子章為公車丞亡在渭城界中夜𤣥服入廟居廊間執㦸立廟門待帝至欲為逆發覺伏誅賀以筮有應繇是近幸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子臨
  臨𫝊父業亦入說經為黄門郎甘露中奉使問諸儒於石渠臨學精熟専行京房㳒琅邪王吉聞臨說善之時宣帝選髙材郎十人從臨講吉乃使其子郎中駿上疏從臨受易臨受五鹿充宗君孟充宗為少府駿為御史大夫充宗授平陵士孫張仲方沛人鄧彭祖子夏齊人衡咸長賓張為博士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牧光禄大夫給事中家世𫝊業彭祖真定太傅咸講學大夫繇是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
  張禹字子文河内軹人為兒時數隨家至市喜觀於卜相者前久之頗曉其别蓍布卦之意時從旁言卜者愛之謂禹父是兒多知可令學經及禹壯從沛郡施讐受易既明習舉為郡文學甘露中諸儒薦禹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師法試為博士初元中詔令授皇太子遷光禄大夫數嵗出為東平内史成帝即位徴禹以師賜爵闗内侯食邑六百戸秩中二千石給事中領尚書事是時帝舅平陽侯王鳯為大將軍輔政専權而上富於春秋方嚮經學敬重師傅而禹與鳯竝領尚書事内不自安數病上書乞退上報曰朕以㓜年執政萬幾懼失其中君以道徳為師故委國政君何疑而數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君其固心致思總秉諸事推以孶孶無違朕意加賜黄金百斤養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醫視疾使者臨問禹惶恐復起視事河平四年代王商為丞相封安昌侯為相六嵗以老病乞休上加優再三乃聴許賜安車駟馬罷就第建平二年薨諡曰節侯
  葢寛饒字次公魏郡人從孟喜受易為郡文學以孝廉為郎累擢司𨽻校尉舉刺無所廻避京師為清寛饒剛直髙節志在奉公家貧俸錢月數千半以給吏民為耳目言事者子嘗步行自戍北邊公亷如此以上封事坐怨謗下吏寛饒自剄
  焦贛字延夀梁人以好學得幸梁王王共其資用令極意學贛初從孟喜繼又得𨼆者之傳學既成為郡史察舉補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姦邪盜賊不得發愛養吏民化行縣中舉最當遷三老官屬上書願留贛有詔許増秩留卒於小黄贛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以兑震坎離應二至二分其餘卦以中孚起每一卦六日七分更直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騐所著有易林十六卷
  趙賓蜀人好小數書持論巧慧易家不能難云受孟喜喜為名之後賓死黄能持其說
  京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受易梁人焦延夀延夀云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夀易即孟氏學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説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義畧同惟京氏為異京氏以明災異得幸為石顯所譖誅房授東海殷嘉河東姚平河南乘𢎞及任良皆為郎博士繇是易有京氏之學
  彭宣字子佩淮陽陽夏人治易事張禹舉為博士遷東平太傅禹以帝師見尊信薦宣經明有威重可任政事繇是入為右扶風歴遷大司空封長平侯及王莽秉政宣上書乞骸骨莽恨宣求退遂白太后策免不賜黄金安車駟馬宣居國數年薨諡頃侯
  劉昆字桓公陳留東昬人梁孝王之𦙍也平帝時受施氏易於沛人戴賓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餘人莽以昆多聚徒衆繫昆及家屬於外黄獄莽敗得免建武五年舉孝廉不行遂逃教授江陵光武聞之即除為江陵令遷𢎞農太守有異政帝聞而徴之代杜林為光禄勲令入授皇太子及諸小侯五十餘人二十七年拜騎都尉以老乞骸骨詔賜洛陽第舎以千石祿終其身中元二年卒子軼字君文𫝊昆業門徒亦盛永平中為太子中庶子建武中稍遷宗正卒官遂世掌宗正焉
  姚平河東人京房弟子房欲建考功課吏法薦平為刺史時石顯疾房言之元帝遂出房為魏郡太守至新豐因郵上書曰臣弟子姚平謂房曰房可謂知道未可謂信道也房言災異未嘗不中今涌水已出道人當逐死尚復何言臣謂陛下至仁於臣尤厚雖言而死臣猶言也平又曰房可謂小忠未可謂大忠也昔秦時趙髙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髙而死髙威自此成今臣出守自詭效功惟陛下毋使臣塞涌水之異當正先之死為姚平所笑房去月餘竟徴下獄
  費直字長翁東萊人治易為郎至單父令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文言為十篇解說上下經琅邪王璜平中一曰仲能𫝊之
  髙相沛人治易與費公同時其學亦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受之王璜傳子康及蘭陵毋將永康以明易為郎永至豫章都尉繇是易有高氏之學












  授經圖義例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四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著述附歴代三易傳注
  連山十巻夏后氏易司馬膺注 歸藏十三巻商易薛貞注
  周易二巻卜子夏傳   周易古經一巻宋萟文志
  古易十三巻王洙   錄古周易八巻晁說之
  古易十二篇一巻吕祖謙集古易一卷宋萟文志
  周易古經二巻吕大防 古周易十二巻吳仁傑
  古易世學十五巻豐坊 古易彚編十七巻李本固何氏古周易訂詁十六巻何楷
  連山備遺四巻朱元升 歸藏備遺三巻朱元升
  周易備遺三巻朱元升
  右古易
  古字石經周易一巻  今字石經周易三巻秦本石經周易九巻  蜀本石經周易十一巻
  右石經
  周易章句十巻孟喜   周易章句二篇施讐
  周易章句二篇梁丘賀  周易章句四卷費直
  周易章句十巻京房   周易章句十巻馬融
  周易章句五巻劉表   周易章句十巻荀爽
  周易章句一巻吕大臨  周易章句十巻程迥
  右章句
  易傳二篇王同    易傳二篇服光
  易傳二篇周王孫   易傳八篇丁寛
  易傳二篇韓嬰    易傳二篇蔡公
  易傳二篇楊何    易傳三卷京房
  易傳十一卷施孟梁丘三家 易傳十巻干寳
  易傳一巻闗朗    易傳十二卷僧一行
  子夏易傳十一卷張弧 易傳十巻陸希賢
  周易外傳二十二巻髙定易傳十卷程頥
  易傳九巻蘇軾    易傳十巻王逢
  易傳二十二卷李綱  易傳十巻朱熹
  易傳十卷王令    易傳十卷倪天𨼆
  易傳十巻譚世勣   易傳十巻龔原
  易傳三十二巻王宗傳 易傳十一巻朱震
  易傳十一巻李光   易傳十一巻毛璞
  易傳十二巻陳禾   易傳十一卷丁易東
  周易本傳三十三巻李舜臣
  易傳十三巻鄭夬   易傳十卷張浚
  周易傳二十巻楊萬里 易詁訓傳十八巻晁公武周易言象外傳十卷王洙周易傳義補遺十二巻姜寳周易小傳六巻沈該  周易翼傳二巻鄭汝諧
  周易外傳一巻胡宏  周易釋傳二十巻錢時
  易傳拾遺十卷胡銓  易傳闡庸一百二巻姜陽
  右傳
  周易注十卷鄭𤣥   周易注十巻宋衷
  周易注五巻劉表   周易注十巻王肅
  周易注十巻董遇   周易注上下經六巻王弼周易注十巻荀煇   周易注十巻姚信
  周易注九巻虞翻   周易注十三巻陸績
  周易注十巻干寶   周易注十巻蜀才
  周易注十巻傅氏   周易注六卷尹濤
  周易注十巻盧景裕  周易注十卷黃潁
  周易注十卷何𦙍   周易注十巻王廙
  周易注十三巻崔覲  周易注十巻崔浩
  周易注十巻王凱沖  周易注七巻姚規
  易一行傳注十二巻李吉甫
  周易注八巻伏㬅容  周易注十巻任希古
  周易注十巻王𤣥度  周易注十巻王又𤣥
  周易注十巻劉彛   祥符注十巻龍昌期
  周易注十巻張葆光  周易注六巻劉枚
  易補注三卷皇甫佖  周補注六巻龔鼎臣
  周易注十巻宋咸   周易注十巻張應珍
  易傳注二巻張清子  周易重注十卷鮑極
  周易衍注四巻王哲  周易旁注十二巻朱升
  周易旁注四巻李恕  易解十巻胡瑗
  易解五巻石介    易解十九巻皇甫佖
  周易補解一巻皇甫佖 易解十四巻王安石
  易解十巻張弼    易解五巻卲古
  易解一巻郭丙    易解六巻徐古為
  易解二卷陳普    易解二巻沈括
  易解二卷郭忠孝   傳家易解十一巻郭雍
  郭氏易解八巻   易解二巻李舜臣
  易解三十卷李開   逍遥公易解八巻李椿年易解一巻吕大臨   易解六巻劉翔
  易解十二巻蘭廷瑞  易解六巻鄒巽
  易解六巻徐直方   易解十巻程逵
  易解十巻齊夢龍   易解二巻何夢桂
  易解十巻劉禹偁   蔡節齋易解四巻
  陳譜易解四巻  龍舒易解一巻王日休
  虚谷子解周易三巻劉烈周易經傳訓解二篇蔡淵周易經傳訓測十巻湛若水
  來氏易解十五巻來知徳周易正解二十巻郝敬
  周易約解九卷鄭東卿周易約解九巻潘夢旂
  繫辭注二巻韓康伯 繫辭注二巻桓𤣥
  繫辭注二巻謝萬  繫辭注二巻卞伯玉
  繫辭注二巻宋褰  繫辭注二巻荀柔之
  繫辭注二巻荀該   繫辭注二卷謝平
  繫辭注二巻王栢   易繫辭解一巻程頤
  繫辭解十巻劉槩   繫辭說二巻司馬光
  易象解二卷劉濂   卦變解二卷徐庸
  右注
  周易集解十巻馬鄭孔王四家周易集注十巻荀爽九家
  集二王注十巻楊氏  周易集解十巻張璠
  周易集注一百巻朱异 周易集解十七卷李鼎祚周易會釋記二十卷陸希覺
  周易集注一百卷元載
  易五十家解四十二卷楊文煥
  易統删定十卷古成之  周易集解三十六巻林栗周易集注六巻劉牧鄭夬二家 周易集注十巻張清子周易集傳十一巻經籍志 周易集解十卷吕大圭易義海一百巻房審權  易義海撮要十二巻李衡四李易全解十巻李彦章李端行李舜臣李士表
  玩易彚編十二卷王懋  大易粹言十卷曾穜
  大易集傳粹義六十四卷陳隆山
  周易集義七十四卷魏了翁
  周易集義十二卷宋諸儒 三家易解三十巻李宏周易輯聞六卷趙汝禖  周易叢書十卷趙汝楳周易集解六巻凌唐佐  周易集傳二十卷紇石烈周易集說十卷俞琰   周易纂言十二巻吳澄周易纂注十四卷董真卿 周易詳解四十巻吳黻周易詳解三十巻李杞  周易傳義附録一巻董楷周易本義集成二卷熊良輔
  周易大全十四巻胡廣等
  周易古今文全書二十一巻楊時喬
  古易詮二十九巻鄧伯羔 今易詮二十四巻鄧伯羔
  右集注
  周易義疏二十巻宋明帝與羣臣講
  周易義疏十四巻蕭子政 周易義疏十六卷周𢎞道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四巻陸徳明
  周易文句義疏二十巻梁蕃
  周易證義疏二十巻范諤昌
  周易乾坤義疏一巻劉瓛 繫辭義疏一巻梁武帝繫辭義疏二卷蕭子政  繫辭義疏二巻劉瓛
  周易講疏二十巻張該  周易講疏三十五巻梁武帝周易講疏三十巻張譏  周易講疏十六巻禇仲都周易講疏十三卷何妥  周易大義二十一巻梁武帝周易大義疑問二十巻梁武帝
  周易文外大義二巻陸徳明
  周易括囊大義十卷四庫書目
  周易要義十巻長孫無忌 周易要義十巻魏了翁
  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巻薛仁貴
  周易正義十四卷孔頴達周易正義補闕七巻邢鑄周易正義十六巻任希古周易甘棠正義三十巻任貞一周易㑹通正義三十二巻縱康□
  周易新傳疏十卷隂𢎞道周易王道小疏十卷張弧周易廣疏三十六巻勾徽周易異義一巻許慎
  周易幾義一巻蕭偉  周易發義一巻蕭偉
  周易發義一巻劉不疑 周易開題義十巻梁蕃
  易釋序義三巻梁蕃  周易口訣義六巻史證
  周易新義上下二巻沈季長
  易說精義三巻四庫書目 易箝精義二巻孫坦
  繫辭精義二巻吕祖謙 周易總義二巻戴端明
  周易總義二十巻易祓 周易證義十巻王大寶
  周易繫辭義二巻劉向 周易文言注義一巻王弼
  爻義一巻干寶    周易義一巻范歆
  周易義六巻魏徴   易義五巻盧行超
  周易義三十巻全緩  易義十巻黄晞
  易義一巻黄通    易義二巻李賁
  易義一巻周孟陽   易義十巻彭汝礪
  易義五巻趙仲鋭   易義十二巻謝湜
  易義八巻皇甫佖   易義二卷葉子長
  周易本義十二巻朱熹 周易本義通釋十巻胡炳文周易本義八巻張清子 易本義附録十四巻胡一桂周易正書十巻董楷  河圖易象本義一巻陳訥朱氏大義發揮七巻何基周易口義二十巻胡瑗
  周易口義十巻石介  周易義畧九巻張簡
  周易義略十巻冀辰  周易解義四十巻胡有開周易解義十巻耿南仲 易續解義十七巻龔原
  吳園易解義九巻張根 周易解義十二巻安詠
  周易衍義十二卷許復 周易衍義八巻胡震
  周易演義十二卷徐師曽大象衍義一巻王柏
  周易講義十巻龔原  周易講義三巻湯羲
  周易講義九巻夏休  周易講義三巻湯渙
  周易講義六巻商飛卿 周易餘義一巻楊幅
  周易經解通義三十巻李授之
  易象通義二巻馮去非 周易贊義七巻馬理
  易原奥義二巻經籍志 周易㕘義十巻梁寅
  易象義五卷周滿   大衍義一巻李覺
  易義叢十六卷葉良佩 周易私記二十巻隋萟文志周易難王輔嗣義一巻顧夷
  義決一巻僧一行   易訓三十巻倪思
  周易指要二十巻代淵 易學五十巻馮椅
  易釋象一巻曽幾   繫辭義纂二巻鄒浩
  周易辯録四巻楊爵  易學義林十巻顔鯨
  周易義證總要二巻通志畧
  像象管見七巻錢一本 啟新齋易象抄一巻錢一本家人衍義二巻文淵閣書目
  右義疏
  道訓二篇淮南九師   說畧三篇五鹿充宗
  易辨一巻王弼    周易論三巻阮渾
  周易論十巻周顒   周易論四巻范氏
  周易論三巻僧一行  周易論三十三巻王昭素
  易論十巻陳臯    易論十三篇李覯
  易論三巻馮時行   易論要纂一巻尹天民
  通易論一巻宋岱   易通論一巻阮籍
  易通論一巻宋處宗  明易論一巻應吉甫
  通易象論三巻欒肇  易象論一巻宣聘
  周易無互體論三巻鍾㑹周易盡神論四巻鍾㑹
  周易略論一卷張璠  廣論一巻通志畧
  周易窮微論一巻王弼 周易闡微論六巻冀珍
  周易卦序論一巻楊乂 周易統略論三卷鄒湛
  周易開題序論十巻梁武帝
  二阮難答論二巻阮長成阮仲容
  易卦正名論一卷劉不疑周易異義論十卷劉遵
  周易制器尚象論一巻陳希亮
  卦徳統論一巻劉枚  周易演聖通論十六巻胡旦周易通神論一卷吳秘 删定易圖序論六巻李覯易摭卦總論十巻朱承祖四學淵源論一巻郭忠孝呉園易序論七巻張根 易二五君臣論一巻閭丘昕羲文易論微六巻樂只道人大衍論三巻王弼
  大衍論三巻唐明皇  大衍論二十巻僧一行
  周易宗塗四巻干寳  周易髓十巻郭璞
  周易發揮五巻王勃  周易口訣六巻魏徴
  周易口訣六巻王錡  周易口訣七巻陸太易
  周易𤣥談六卷孔頴達 周易微㫖一巻陸希聲
  周易𤣥解三卷裴通  周易開𤣥闗一巻蘇鶚
  周易𤣥品二巻隋萟文志 周易𤣥悟三巻通志畧
  周易啟𤣥一巻張元  周易𤣥統一巻白雲子
  大易鈎𤣥三巻鮑恂  周易精微三巻周鎮
  周易精微三巻皇甫佖 周易通神二巻孫坦
  周易析藴一巻孫坦  周易啟源十巻蔡廣成
  周易外義三巻蔡廣成 周易明文十巻郭思永
  周易析微通說三十巻楚秦
  周易聖斷七巻鮮于侁 周易意藴一巻徐庸
  周易意學十巻陸秉  易通四十篇周惇頤
  周易發𨼆二十巻陳良獻學易蹊徑二十巻田疇
  學易濫觴 巻黄澤 周易發微十巻趙令湑
  大易觀象三十二巻鄭子厚
  易學索𨼆一巻袁樞  室中記師𨼆訣一巻黄黎獻周易綱㫖二十巻王哲 周易變體十六巻都潔
  周易通變四十巻張行成周易述衍十八巻張行成周易玩辭十六卷項安世易通六巻趙以夫
  易訣九巻林徳祖   周易窺餘十五卷鄭剛中周易發題一巻張元  周易發題一巻任奉古
  大易璇璣三卷吳沆  周易宏剛八巻劉文郁
  周易原㫖六巻保八  周易辭微三巻宋萟文志
  周易或問十卷姚麒  周易時用書十二巻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明用書九巻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周易𨼆訣一巻通志畧
  周易述問一巻皇甫佖 周易述説一巻詹一麟
  周易㑹通四巻經籍志 周易宗㫖八巻甯欽
  周易流演五卷通志畧 周易發揮七巻何基
  繫辭發揮二卷何畧  周易正䝉十卷史于光
  周易直指十卷楊士竒 周易疑通五卷何諲之
  周易問難二巻王氏  周易問答一巻徐伯珍
  周易物象釋疑一巻東鄉助
  周易要削二巻王𨼆  周易折中三十三巻趙采周易絶筆書四巻龍昌期周易辨惑一巻邵伯温
  易疑問一巻李椿年  易餘意一巻李宏
  易辨三巻何萬    易正經明疑録一巻宋萟文志周易釋疑一巻通志畧 周易㕘疑十二巻孫化光周易問二十巻隋萟文志 易指歸議一巻通志畧
  易蘊一巻劉采    易樞十卷宋萟文志
  學易疑義三巻鍾芳  古易辨一巻季本
  圖文餘辨一巻季本  易經存義一巻林希元
  易詮七巻李翺    易筌一巻阮逸
  易筌六卷焦竑    周易釋變一巻陸希聲
  易忘象三巻崔良佐  周易卦斷一巻丘鑄
  辨劉牧易一巻陳希良 王劉易辨二巻宋咸
  易訣一巻許季山   易訓三巻宋咸
  觀變外篇一巻林至  易裨傅二卷林至
  易童子問一巻陳宏  易童子問三巻歐陽脩
  易心三巻王愷    羲易正元一卷劉半千
  易學五巻李燾    易學一巻王湜
  廣川易學三十四巻董逌易述古言二巻林起鰲
  易原三巻楊忱    易原十巻程大昌
  易原一巻常豫    易索十三巻張汝明
  觀畫所見二巻李椿年 述釋葉氏易一巻袁聘儒易變卦八巻林儵   變卦纂集一巻林儵
  淵源錄三巻何萬   正易心法一巻麻衣道人
  易外編一卷程迥   易書一百五十卷裴通
  窮理盡性經一巻通志畧大易忘筌二巻經籍志
  九師遺説十六卷經籍志集鄭康成易註一卷王應麟易雅一卷趙汝楳
  東阜老人百一易一卷書目
  易象意言一巻蔡淵  法象通賛七卷鄭滁孫
  中天述考一卷鄭滁孫 中天述衍一卷鄭滁孫
  大衍索𨼆三巻丁易東 大傳雜說一卷李熹
  因說外傳名一巻晁補之太極傳五巻晁補之
  易外編一巻程迥   學易記三巻周方
  讀易記八巻方實孫  學易記九巻李簡
  讀易記十巻王柏   讀易别記十巻王炎
  淙山讀易記六巻經籍志學易記五卷金賁亨
  讀易記三卷王漸逵  丙子學易編十五卷李心傳易經遺說三十卷朱熹 朱子易說二十三巻朱鑑編易學啟𫎇三巻朱熹  啟䝉問答二巻朱熹
  周易啟䝉通釋二卷胡方平
  周易啟𫎇小傳一巻祝汝權
  周易啟䝉翼傳四巻胡一桂
  易學啟䝉意見四卷韓邦奇
  易說三巻鄭東卿   易説十巻張載
  易說一巻司馬光   易說一巻李沐
  易說三卷趙汝談   東萊易說二卷吕祖謙
  復齋易說六卷趙彦肅 易說十巻喬執中
  周易說九巻李賛   易說一巻徐幾
  易說一巻楊明    易說一巻㳺酢
  了翁易說一巻陳瓘  易說十一巻張栻
  易說十二卷李過   易說二巻趙善譽
  易說九巻林徳祖   易說十二巻林儵
  易說十巻李光    易說拾遺二巻尹天民
  易說一巻吳如愚   涵古易說一卷王柏
  浠南易說九巻程轍  周易約說一巻趙善湘
  周易本說十巻齊履謙 探易說一巻丘富
  周易說約一巻黎立武 易叢說三巻朱震
  周易總説二巻戴溪  周易說翼三巻吕柟
  周易約說十二巻方獻夫學易管見七巻吕大圭
  讀易管見七巻孫嶸叟 讀易舉要四卷易祓
  讀易舉要四巻俞琰  讀易備忘四巻黄潛翁
  讀易考原四巻蕭漢中 讀易愚得一巻顧應祥
  讀易餘言五巻崔銑  淮海易談四巻孫應鰲
  易經𫎇引十二巻蔡清 易象大㫖八巻薛甲
  周易象㫖決錄七卷熊過易學四同十二巻季本
  繫辭要㫖一巻宋萟文志 易象正 巻黄道周
  易象通八卷朱謀煒  易大象解二巻崔銑
  大象述一巻王畿   六龍解一卷管志道
  復卦說一巻真徳秀  河圖解二巻康平
  河圖洛書解一巻沈濟 河圖傳一巻李平西
  周易外傳一巻方逢時 易外别傳一卷俞琰
  已易一巻楊簡    易老通言十巻程大昌
  右論說
  周易略例一巻王弼  略例注十卷韓康伯
  略例注一卷邢璹   略例疏一巻莊通明
  略例義一巻黄黎獻  卦略一巻王弼
  卦略注一巻邢璹   周易通例十巻崔覲
  周易日月變例六巻虞翻周易編例十巻經籍志
  略例一巻桂詢    易指略例一巻孫逢吉
  周易義類三巻顧棠  周易卦類三巻宋萟文志
  先儒遺事一巻劉牧
  右類例
  略譜一巻袁宏    周易譜一卷沈熊
  易𤣥星紀譜一巻晁說之
  右譜
  周易舉正三巻郭京  周易撰證一巻陸希聲
  周易證墜簡二卷范諤昌
  易古經考異釋疑一巻洪興祖
  古易考一巻程迥   易正誤二巻鄭亨仲
  歴代因革一巻董真卿
  右考正
  周易卦象數㫖一巻李顒皇極經世二十巻邵雍
  經世系篇序述二巻邵雍觀物内篇解二巻邵伯温皇極經世索𨼆二巻張行成
  觀物外篇衍義二巻張行成
  易數一巻陳髙    易軌一巻蒲䖍貫
  三易洞璣 巻黄道周
  右數
  易圖一巻陸希聲   大衍𤣥圖一巻僧一行
  周易普𤣥圖八巻薛景和龍圖一巻搏
  周易罔象成名圖一巻張杲
  流演窮寂圖五巻成𤣥英易傳纂圖三巻王弼
  周易稽𧷤圖十巻荆州田氏書目
  卦氣圖一卷樂洪   周易卦圖系述五巻趙震隣周易圖義二巻葉昌齡 易象數鈎𨼆圖三巻劉牧續鈎𨼆圖一巻黄黎獻 易圖一巻田疇
  易卦圖三巻朱震   大易源流圖一巻范諤昌周易先天流演圖十二巻孫份
  伏羲俯仰畫卦圖一巻彭汝礪
  周易乾生歸一圖十巻石汝礪
  周易通考圖說二篇馮去非
  易或問類例圖象四巻趙以夫
  周易圖說三巻吴仁傑
  易卦疑難圖二十五卷鄭東卿
  逢軒錢氏圖說三巻 八卦小成圖二巻陳髙
  大易圖說二十五巻鄧錡周易圖三巻張理
  易象數鈎深圖六巻張理易象圖說六巻張理
  周易旁注前圖二巻朱升周易圖釋一巻劉定之
  伏羲圖賛六巻陳第
  右圖
  周易音一巻李軌   周易音一巻徐邈
  周易音一巻范氏   周易竝注音七巻陸徳明周易釋文一卷陸徳明 古易音訓二巻朱熹
  古易音訓二卷吕祖謙 雜音三巻沈熊
  周易音訓二卷李恕  讀易韻考七巻張獻翼
  右音
  乾坤鑿度二卷伏羲文黄帝演倉頡修
  乾鑿度二巻鄭𤣥注  稽覽圖七卷鄭𤣥注
  是類謀一巻    辨終備一卷
  乾元序制記一卷  坤靈圖一巻
  通卦騐二巻    流演通卦騐一巻
  易緯九巻
  右緯
  災異占六十六篇孟喜 易林十六巻焦贛
  周易四時占候二巻京房京氏略說十二篇殷嘉
  周易錯八巻京房   積算雜占條例法一巻京房周易逆刺占災異十二巻費直
  易旗七十一巻任良  周易林四巻管輅
  周易集林律厯一巻虞翻周易林十六巻崔篆
  周易質疑卜傳三十卷楚泰
  周易筮占二十四巻徐苗周易林七巻張滿
  周易雜占筮訣二巻梁運周易雜占七巻許峻
  周易集林十二卷伏㬅容周易雜占八巻尚廣
  蓍卦辨疑三巻通考  蓍卦考誤一巻朱熹
  揲易古法一巻鄭克  周易筮宗一卷趙汝楳
  揲易法一巻青城子
  先天易鈐太極寳局二巻牛師徳
  周易古占法并圖一巻程迥
  周易筮傳一卷湯建  易占經緯四巻韓邦奇
  蓍法别傳一卷季本
  右占筮
  太𤣥經九巻揚雄   太𤣥經注十巻宋衷
  太𤣥經注十二巻陸績 太𤣥經注十四巻虞翻
  太𤣥音訓一巻馮元  太𤣥圖一卷林共
  太𤣥經注十巻蔡文劭 太𤣥補正十巻范諤昌
  太𤣥經發𨼆三巻章察
  太𤣥經講疏四十六巻章察
  太𤣥經注十二巻范望 太𤣥經注六巻王涯
  太𤣥正義一巻孫胄  太𤣥經傳三巻杜元頴
  太𤣥經注十卷宋維翰 太𤣥經注十卷林禹
  太𤣥經釋文一巻林禹 太𤣥經注十巻司馬光
  太𤣥經疏十八巻郭元亨太𤣥經手音一巻程賁
  通𤣥十巻王長文   演𤣥十巻陳漸
  說𤣥一巻王涯    翼𤣥十二巻張行成
  元包十巻衛元嵩   元包數義二巻張行成
  洞林三巻郭璞    太易十五巻張志和
  潛虚一巻司馬光   潛虚衍義十巻張行成
  右擬易









  授經圖義例巻四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授經圖義例>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五
  明 朱睦㮮 撰
  
  孔延年及子霸漢書雖未載受書安國孔僖本傳稱安國以下世受古文尚書以此延年輩俱附安國之派舊圖不分古文今文按漢書及雜志所載古文首孔安國今文首伏生以見二派各有傳也
  舊圖有歐陽世按本傳兒寛𫝊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髙始為博士世非名也故不載
  杜林蓋豫習古文俱無師傳自相授受今各立一傳以明非安國之派也
  舊圖牟長授書張堪及攷堪𫝊止言受學長安無請業牟長事張奐𫝊注又稱牟卿受書周堪以此知舊圖多誤今從傳註改正
  舊圖楊仲績受龔勝尚書傳春卿卿傳綂綂傳厚按漢書楊厚祖父三世善圖䜟學綂又從鄭山伯受河洛書并天文推步之術無仲績傳經事而益都耆舊傳畧著仲績傳夏侯書又不詳言從大小夏侯疑皆私淑非的派故不載











  授經圖義例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六
  明 朱睦㮮 撰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授經圖義例,卷六>















  授經圖義例巻六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七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傳畧
  伏生名勝字子賤濟南人故為秦博士孝文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徃受之當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繇是學者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儒無不涉尚書以教矣伏生授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為博士而伏生孫以尚書徵弗能明也自此魯之周霸雒陽賈嘉皆能言尚書云
  張生魯人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授族子勝為大夏侯氏學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髙仕至太子太𫝊為小夏侯氏學三家皆立博士
  晁錯潁川人以文學為大常掌故文帝即位初遣晁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説帝悦詔錯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尋遷博士景帝時言事輒聽累遷至御史大夫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以尚書授兒寛寛有俊才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寛説可觀乃從寛問一篇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寛寛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髙子陽為博士髙孫地餘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為博士論石渠元帝即位地餘侍中貴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後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亷潔可以自成及地餘死少府曹屬共送數百萬其子不受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地餘少子政為講學大夫繇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
  何比干字少卿汝隂人學尚書於晁錯武帝時為廷尉正與張湯同時湯持法而比干務仁恕數與與湯争雖不能盡得然所活者者以千數後遷丹陽都尉本始元年自汝隂徙居平陵代為名族
  宋登字叔陽京兆長安人少𫝊歐陽尚書教授數千人為汝隂令入為尚書僕射順帝以登明識禮樂使持節臨太學奏定典律轉拜侍中數上封事抑退權倖繇是出為潁川太守市無二價道不拾遺以病免
  夏侯始昌魯人以尚書教授自董仲舒韓嬰死後武帝得始昌甚重之始昌明於隂陽先言栢梁臺災日至期果災時昌邑王以少子愛之帝選為師者始昌為昌邑太傅以夀終族子勝
  勝字長公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範五行𫝊徵為博士㑹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數出勝當乗輿前諌曰天久隂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是時霍光與張安世謀欲廢昌邑迺召問勝勝對言在洪範𫝊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隂時則下有伐上者光安世大驚以此益重經術之士及宣帝立勝遷長信少府賜爵闗内侯坐事下獄語在黄霸𫝊後赦出勝為諫大夫給事中朝廷每有大議帝知勝素直謂曰先王通正言無懲前事勝復為長信少府遷太子太傅年九十終
  周堪字少卿齊人事夏侯勝為譯官令論於石渠經學最髙後為太子少傅光禄大夫為石顯所譖免官堪授牟卿及長安許商長伯牟卿為博士商善為算著五行論歴至九卿號其門人沛唐林子髙為徳行平陵吴章偉君為言語重泉王吉少音為政事齊炔欽幼卿為文學
  黄霸字次公淮陽陽夏人霸少學律令喜為吏累遷為河南太守丞宣帝即位聞霸持法平召以為廷尉正數決疑獄守丞相長史坐夏侯勝非議詔書霸不舉劾下獄霸因從勝受尚書獄中積三歳乃出擢霸為揚州刺史遷潁川太守治行為天下第一徵守京兆尹代丙吉為丞相封建成侯
  張山拊字長賓平陵人事小夏侯建受尚書為博士至少府授同縣李尋子長鄭寛中少君山陽張無故子儒信都秦恭延君陳留假倉子驕無故善修章句為廣陵太傅守小夏侯說文恭増師法至百萬言為城陽内史倉以謁者論石渠至膠東相尋善説災異為騎都尉寛中有雋才以博士授太子成帝即位賜爵闗内侯食邑八百户遷光祿大夫領尚書事繇是小夏侯有鄭張秦假李氏之學寛中授東郡趙𤣥無故授沛縣唐尊恭授魯馮賓賓為博士尊至太傅𤣥御史大夫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千乗人自歐陽生𫝊伏生尚書至歙八世皆為博士歙既𫝊業而恭謙好禮讓更始立為原武令世祖平河北到原武見歙在縣修政遷河南都尉世祖即位封被陽侯建武九年更封掖侯歙在郡教授數百人視事九歳徵為大司徒坐事下獄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餘人歙竟死獄中
  李尋字子長平陵人治尚書事丞相翟方進除為吏及王根為大司馬厚遇尋是時多災異根數虚已問尋尋見漢家有中衰阸㑹之象乃説根宜急求幽𨼆拔擢天士諸闒茸佞讇以時廢退政治感隂陽猶鐵炭之低卭見效可信者也根乃薦尋哀帝召尋侍詔黄門數上書抑外親舉有徳帝雖不從然采其語每有非常輒問尋尋對屢中遷黄門侍郎建平時坐事徙敦煌郡
  云敞字幼孺平陵人師事同縣吴章章治尚書為博士平帝即位莽秉政以平帝為成帝後不得顧私親帝母及外家衛氏不許至京師莽長子宇懼帝長見怨與吳章謀夜以血塗莽第門冀懼莽章欲因對其咎事覺莽誅宇并滅衛氏章坐腰斬時敞為大司徒掾自劾為吴章弟子收抱章尸歸𦵏京師稱焉比之欒布後薦為諌大夫
  曹曾字伯山濟隂人從歐陽歙受尚書門徒三千人位至諫議大夫子祉𫝊父業至河南尹
  髙獲字敬公汝南新息人少與光武有舊舊師事歐陽歙歙下獄當斷獲鐵冠帯鐵鑕詣闕請歙帝雖不許謂曰敬公朕欲用子為吏宜改常性獲曰曰臣受性於父母不可改之於陛下出便辭去三公争辟不應郡守每行縣輒軾其閭獲遂逺遁江南卒於石城人思之共為立祠
  禮震字仲威平原人年十七聞師歐陽歙坐事下獄當斷馳之京師行到河南獲嘉縣自繫上書求代書奏歙已死獄中光武嘉其髙義拜震為郎中後以公事左遷淮陽王廏長
  林尊字長賓濟南人治尚書事歐陽髙為博士後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當梁陳翁生當至丞相翁生信都太傅家世傳業繇是歐陽有平陳之學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國龔勝崇為博士勝右扶風而平當授朱普鮑宣普為博士宣司隸校尉徒衆尤盛
  平當字子思平陵人以明經為博士毎有災異當輒傳經術言得失文雅雖不及蕭望之匡衡然指意畧同哀帝時累遷御史大夫至丞相賜爵闗内侯子晏以明經歴位大司徒封防鄉侯漢興唯韋平父子至宰相鮑宣字子都渤海宣城人受尚書於平當舉孝亷為郎病去官哀帝初大司空何武復薦宣為諫大夫每言事語極切直帝以宣名儒優容之㑹地震宣復諫帝納其言拜宣為司隸坐忤丞相孔光下廷尉獄太學諸生救宣者千餘人遮丞相車不得行又守闕上書帝減宣罪徙之上黨王莽秉政宣及何武等以不附已俱誅龔勝字君賓楚人受書陳翁生三舉孝亷哀帝時徵為諫大夫數上書言事二歳餘遷丞相司直徙光祿大夫出為渤海太守勝謝病歸王莽篡國拜勝為講學祭酒勝稱疾不應徵後二年莽復遣使者奉璽書以太子師友祭酒印綬安車駟馬迎勝勝累辭使者不聽勝謂弟子髙暉等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今年老矣義豈以一身事二姓哉語畢遂不復開口飲食積十四日死時年七十九矣
  桓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習歐陽尚書事博士九江朱普貧窶無資常客傭以自給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王莽篡國榮抱經書逃匿山谷建武十九年始辟大司徒府召拜議郎使授太子㑹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讓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臯𢎞因拜榮為博士引閎𢎞為議郎榮又薦門下生九江胡憲侍講二十八年拜榮太子少傅賜以輜車乗馬榮謂諸生曰今日所䝉稽古之力也顯宗即位尊以師禮甚見親重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榮為五更榮毎疾病帝幸其家問起居入街下車撫榮垂涕良久乃去自時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乗車到門皆拜牀下榮卒帝親自變服臨喪送𦵏賜冢塋於首陽之下子郁
  郁字仲恩敦厚篤學𫝊父業以尚書教授門徒常數百人榮卒郁當襲爵上書讓於兄子汛顯宗不許不得已受封帝以郁先師子有禮讓甚見親厚常居禁中論經書問政事稍遷侍中和帝即位以郁及宗正劉方並入教授歴遷侍中奉車都尉永元初代丁鴻為太常門人楊震朱寵皆至三公
  丁鴻字孝公潁川定陵人年十三從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句善論難為都講父綝卒鴻當襲爵上書讓與弟盛不報鴻遂逃去初九江鮑駿與鴻同事桓榮及鴻亡封與駿遇於東海陽狂不識駿駿乃止而讓之鴻感悟遂還就國累遷侍中建初四年肅宗詔鴻與諸儒論定五經同異於白虎觀帝親稱制臨決時人歎曰殿中無雙丁孝公擢徙校書門下繇是益盛彭城劉愷北海巴茂九江朱倀陳留陳弇皆至公卿
  何湯字仲弓豫章南昌人事沛郡桓榮以才明知名榮年四十無子湯乃去榮妻為更娶生三子榮甚重之後拜郎中以明經授太子建武中守開陽門候世祖微行夜還湯閉門不納更從中東門入明旦召詣太官賜食諸門候皆奪俸
  桓焉字叔元少以父任為郎明經篤行永初元年入授安帝三遷為侍中步兵校尉永寧中順帝為皇太子以焉為太子少傅月餘遷太𫝊踰年廢皇太子為濟隂王焉諫不能得順帝即位與太尉朱寵並錄尚書事以焉前議守正封陽平侯固讓不受遷太尉弟子傳業者數百人黄瓊楊賜最為顯貴
  楊震字伯起𢎞農華隂人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闗西孔子楊伯起年五十始舉茂才四遷荆州刺史延光二年代劉愷為太尉累上疏言事樊豐等懼遂譖震怨懟帝夜遣使者取震印綬於是柴門謝客客豐等復請大將軍耿寳奏震不服罪詔遣還本郡震以為姦臣狡猾不能誅嬖女傾亂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乎遂飲酖而卒順帝即位誅樊豐等震門生虞放陳翼詣闕追訟震事詔改𦵏華隂令太守丞以中牢具祠
  劉愷字伯豫宣帝𤣥孫居巢侯般之子少受尚書於丁鴻愷當襲爵讓與弟憲遁逃避封久之有司奏請絶愷國肅宗美其義特優假之乃徵拜為郎愷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風行元初二年代夏勤為司徒以病免詔以千石祿歸養河南尹常以歳八月致半酒無何復召拜太尉視事二年乞骸骨久乃許之下河南尹禮秩如前楊倫字仲理陳留東昏人少為諸生受尚書於司徒丁鴻為郡文學掾志乖於時遂去職講授於大澤中弟子至千餘人安帝時為清河王𫝊坐上書切直免歸陽嘉中前後三徵俱不應
  楊秉字叔節震中子少𫝊業𨼆居教授年四十乃應司空辟拜侍御史桓帝即位以明尚書徵入勸講拜大中大夫左中郎将遷侍中尚書以言事忤㫖免官歸久之復拜太常代劉矩為太尉秉性不飲酒又早喪夫人遂不復娶所在以淳白稱嘗從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年七十四薨子賜
  賜字伯獻少𫝊家學篤志博文又事桓焉教授門徒不荅州郡禮命建寧初靈帝當受學詔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舉賜乃侍講於華光殿中遷少府光祿勲為司徒熹平光和中以災異數上封事忤曹節等以病免無何復拜太常累遷尚書令後遷司空卒諡文烈
  黄瓊字世英江夏安陸人師事桓焉受尚書五辟不應順帝時詔下縣以禮慰遣始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㑹連有災異瓊奏諌帝多納之元嘉中欲褒崇大將軍梁冀下特進胡廣等議廣等咸稱冀之勲徳宜比周公錫之山川土田附庸瓊獨不從冀以為恨㑹地動策免及冀被誅以瓊不阿梁氏乃封邟鄉侯是時五侯擅權傾動中外瓊稱疾不起其年復為司空疾篤猶上疏諌語甚激切卒諡忠侯
  桓典字公雅𫝊其家業以尚書教授潁川舉孝亷為郎是時宦官秉權典執政無所回避常乗驄馬京師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獻帝即位三公奏典與何進謀誅閹宦功雖不遂忠義炳著詔拜家一人為郎賜錢二十萬從西入闗拜御史大夫賜爵闗内侯仕至光祿勲
  張奐字然明敦煌酒泉人少游三輔師事太尉朱寵學歐陽尚書舉賢良對策第一擢拜議郎延熹中拜武威太守平均徭賦率厲散敗常為諸郡最遷大司農上災異疏申雪竇武陳蕃而曹節等疾其言卒陷黨罪禁錮卒年七十八武威多為立祠世世不絶
  楊衆賜從子𫝊先業以謁者僕射從獻帝入闗累遷御史中丞及帝東還夜走度河衆率諸官屬步從至太原建安初追前功封蓩亭侯從弟彪
  彪字文先以能家學徵拜議郎遷侍中京兆尹中平六年為司空明年闗東兵起董卓欲遷都闗中彪不從坐免及遷洛陽復拜尚書令魏文受禪欲以彪為太尉先遣吏示㫖彪固辭乃賜几杖衣袍因朝㑹引見令彪著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
  孔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一世孫武帝時魯共王欲壊孔子舊宅於壁中得古文虞夏商周之書乃不壊宅悉以其書還孔氏書皆科斗文字時人無知者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為諫議大夫承詔作書傳傳成遭巫蠱事遂不立學官安國出為臨淮太守安國授都尉朝司馬遷朝授膠東庸譚譚授清河胡常少子常授虢徐敖敖為右扶風掾授平陵塗惲子真子真授賈徽及河南桑欽徽授子逵自有傳
  兒寛千乗人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閒行傭賃以給衣食行常𢃄經止息則誦習之以試次第補廷尉史寛為人温良亷智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不能道也張湯以為長者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後位至御史大夫寛授東平簡卿卿亦以儒術顯司馬遷字子長龍門人年十歳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㑹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阸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畧邛筰昆明還報命後三歳而遷為太史令紬石室金鑎之書述陶唐以來至漢武止作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餘萬言拾遺補藝成一家言嘗從孔安國問尚書故史記載堯典禹貢洪範金縢諸篇多古文詞
  孔延年安國兄武之子治尚書為武帝博士子霸字次孺亦治尚書宣帝時為太中大夫以選授皇太子經遷詹事髙密相元帝即位徵霸以師賜爵闗内侯食邑八百户號褒成君給事中加賜黄金二百斤第一區徙名數於長安霸為人謙退不好權勢帝數欲致相位霸力辭以是尤重賞賜特厚卒策贈以列侯禮諡曰烈君子光
  光字子夏經學尤明舉為議郎成帝時為博士歴轉僕射尚書令周密謹慎凡典樞機十餘年有所薦舉惟恐人知哀帝初授丞相博山侯印綬以忤傅太后策免及后崩復徵光詣公車問日食事書奏帝悦拜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尋為丞相復故國博山侯年七十薨諡簡烈侯子僖
  僖字仲和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僖㳺太學與崔駰友嘗上書辯譏刺肅宗始亦無罪僖等意及書奏立詔勿問拜僖蘭臺令史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特過魯幸闕里僖因召對帝悦遂拜郎中賜褒成侯僖從還京師使校書東觀是年冬拜臨晉令崔駰以祖篆所為易林筮之謂為不吉止僖曰子盍辭乎僖曰仕不擇官吉凶由已而由卜乎在縣三年卒官子季彦
  季彦守其家學門徒數百人延光元年河西雨雹大者如斗安帝詔有道之士極陳變眚乃召季彦見於徳陽殿帝親問其故對曰此皆隂乗陽位當今貴臣擅權母后黨盛陛下宜修聖徳慮此二者左右皆惡之帝默然後舉孝亷不就年四十七終於家
  桑欽字君長河南人受古文尚書於塗惲成帝時又作水經三卷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有七其源委吐納枝煩條貫蓋皆本於禹貢云
  杜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人少好學沈深博洽光武徵拜侍御史時東海衛宏濟南徐巡皆受林學林初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巻常寳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出以示宏等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絶曷意東海衛子濟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也古文雖不合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巡益重之於是古文遂行宏字敬仲光武以為義郎作尚書訓㫖
  周防字偉公汝南汝陽人師事徐州刺史蓋豫受古文尚書舉孝亷拜郎中撰尚書雜記二十二篇四十萬言仕至陳留太守子舉
  舉字宣光博學洽聞為儒者所崇故京師為之語曰五經從横周宣光延熹間舉茂才為平丘令轉冀州刺史陽嘉二年徴拜尚書數有論諌左右憚之以事免大將軍表為從事中郎時連有災異召問舉對曰書稱僭恒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若夫僭差無度則言不從而下不正陽無以制則上擾下竭宜密嚴勅州郡以察姦宄其後江淮滑賊處處並起如舉所陳及梁太后臨朝以殤帝幼崩宜在順帝之下詔下公卿舉議曰春秋魯閔公無子庶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躋僖於閔上傳曰逆祀也今殤帝在先順帝在後先後之義昭穆之序不可亂也詔從之舉累遷光祿勲












  授經圖義例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八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著述附歴代尚書傳注
  經二十九卷漢萟文志  書古經及序五卷朱熹定今文尚書纂言六卷吳澄
  右伏生今文
  書古文經四十九卷漢萟文志
  古文尚書十三卷孔安國傳古文尚書九卷鄭𤣥注
  孔安國隸古文尚書二巻宋萟文志
  古文尚書舜典一卷范甯注
  古文大義二十卷任孝恭注
  古文尚書釋文十三卷通志畧
  書古文訓十六卷薛士龍
  右孔壁古文
  三字石經尚書古篆三卷
  今字石經尚書五卷 今字石經鄭𤣥尚書八巻古今石經尚書六卷 秦本石經尚書十三卷蜀本石經尚書十三卷
  右石經
  尚書章句三十一卷歐陽生
  尚書章句二十九卷夏侯勝
  尚書章句二十九卷夏侯建
  尚書章句二十九卷牟長尚書章句訓解十卷尹洪
  右章句
  尚書傳四十一篇漢萟文志尚書大傳三卷伏勝
  書傳十三卷蘇軾   書傳十一卷葉夢得
  書傳一卷康伯成   書傳八卷錢時
  書禆傳十三卷吴棫  書小傳十八卷王炎
  尚書小傳四卷李舜臣 書小傳 卷張震
  尚書訓詁傳四十六卷晁公武
  書集傳六卷蔡沈   書附傳四十卷王栢
  右傳
  尚書注十一卷馬融  尚書注十一卷王肅
  尚書注十卷范甯   尚書注十五卷謝沈
  尚書注十卷王元度  尚書表注二卷金履祥
  尚書旁注六卷朱升  注書經三要三卷明世祖御注洪範一卷明太祖 書全解 卷蔡卞
  尚書觧十三卷孫覺  書解 卷王十朋
  尚書解四卷胡銓   尚書解三十卷陳鵬飛
  尚書解王日休  尚書解十六卷夏僎
  書解 卷薛肇明  書解 卷袁黙
  尚書句解十二卷朱祖義尚書辨解十卷郝敬
  右注
  書集解三卷梅教授  尚書集解十一卷李顒
  尚書集解五十八卷林之奇
  尚書集解十四卷顧臨 書集解 卷李子林
  書集解五十二卷孫泌 書青霞集解二十卷劉甄書四百家集解五十八卷成申之
  書集傳 卷陳大猷 尚書集釋十一巻江道盛尚書集注二十卷孔子祛尚書纂傳十卷王天與
  尚書㑹解十三卷四庫書目尚書詳說五十卷張九成尚書全解二十八巻胡瑗尚書詳解五十卷陳經
  尚書詳解十三卷胡志行
  纂集柯山尚書句解三卷李公凱
  尚書輯錄纂注六卷董鼎書傳㑹通十一卷陳大猷書傳㑹選六卷劉三吾 書傳大全十卷胡廣等
  尚書世學六卷豐坊  書傳集成 卷文淵閣書目
  右集注
  歐陽説義二篇漢萟文志 尚書義三巻巢猗
  尚書大義二十卷梁武帝尚書義三卷隋劉先生
  尚書義二十卷孔子祛 尚書義十五卷全緩
  尚書大義三卷吴孜  尚書義疏十卷費甝
  尚書義疏三十卷蔡大寳尚書義疏十卷巢猗
  尚書義疏二十卷顧彪 尚書義疏三十卷劉焯
  尚書新修義疏三十六巻尹恭初
  尚書述義二十巻炫 尚書正義二十卷孔頴達尚書義注二卷吕文優 尚書文外義一卷顧彪
  尚書百篇義一卷炫 尚書小疏十三卷馮繼先尚書廣疏十八卷馮繼先尚書集傳纂疏六卷陳櫟尚書疏衍四卷陳第  尚書講義三十卷張綱
  尚書講義三十卷曾収 書講義二十二卷史浩
  書講義八卷曾肇   新經書義十三卷王雱
  尚書要義二十卷魏了翁尚書精義六十卷黄倫
  書經精義三卷真徳秀 尚書原義一卷文淵閣書目書解義 卷胡伸  書約義二十五卷應鏞
  尚書演義一卷梁演  書義卓躍六卷陳雅言
  書義㑹元一卷張國賓 尚書義粹二卷王若虚
  尚書口義發題一卷洪興祖
  書傳通釋六卷彭朂  書疏叢抄一卷王祖嫡
  書經撮要一卷章㻓
  右義疏
  石渠議奏四十二篇漢諸儒
  尚書釋問四卷鄭𤣥注 尚書釋問四卷王粲
  尚書釋問一卷虞炎  尚書義問三卷鄭𤣥王肅孔晁孔安國問荅二卷王肅 尚書駁議五卷王肅
  尚書百釋三卷巢猗  尚書百問一卷顧歡
  尚書糾繆十卷王元感 書辨訛七卷鄭樵
  尚書集說或問二巻陳大猷書義辨疑一巻楊時
  尚書辨疑一巻趙𣏌   書疑九巻王柏
  尚書通考十卷黄鎮成  讀書管見二卷王充耘尚書因問一卷吕柟   蔡傳辨一卷程直方
  讀蔡傳疑一巻余芑舒  砭蔡篇一卷袁仁
  右問難
  尚書暢訓一卷伏勝   尚書雜記二十二篇周防尚書釋義四卷伊説   尚書新釋二巻李顒
  尚書要畧二卷李顒  尚書孔目一卷炫
  尚書畧義三卷炫  尚書畧義一卷樂敦逸
  尚書義宗三卷楊玉  書說十述一卷孫覺
  尚書斷章十三卷成伯璵書經體要一卷徐蘭
  尚書解題一卷宋萟文志 渾灝發㫖一卷宋萟文志
  尚書闗言三卷黄君俞 尚書翼範一卷陳伯達
  書經直指六巻經籍志 書經補遺五卷國子監書目書九意一卷楊繪   書說七卷朱熹
  書說一卷程頤門人記  書説十卷吕祖謙
  書說十三卷孔武仲  書說七卷黄度
  書說 巻黄幹   書說一卷鄭敷文
  書說 卷王希旦  書解說一卷上官公裕
  書說三卷趙汝談   書說 卷張沂
  書說張景    書說 卷畨衡
  書說三十卷時瀾   書説 卷史仲才
  書說陳梅叟   書說 卷余九成
  尚書說要五卷吕柟  家塾書鈔十卷袁燮
  家塾讀書記二十三卷袁覺
  讀書記十卷王柏   書鈔 卷陳傅良
  尚書日記十六卷王樵 尚書演聖通論七卷胡旦書蔡傳旁通六卷陳師凱書經旁通十卷黄瑜
  讀書叢説六卷許謙  尚書類數二十卷卞大亨尚書名數索至十卷方時發
  書義要訣四卷倪士毅 堯典舜典解一卷程頤
  二典義一卷陸佃   禹貢論五卷程大昌
  禹貢後論一卷程大昌 禹貢論二卷傅寅
  禹貢傳注詳節一卷鄭慶宜
  禹貢要畧一卷葛大紀 禹貢集說 卷鄒近仁禹貢指南一卷毛晃  禹貢解一卷徐常吉
  禹貢解一卷焦竑   禹貢纂注六卷夏允彛
  禹貢圖注一卷何模  洪範五行傳論十二卷劉向洪範五行傳記一篇許商洪範外傳十卷穆元休
  洪範傳一卷曾致   洪範傳一卷王安石
  洪範傳一巻曾鞏   洪範㑹傳一卷孫諤
  洪範補傳一卷馮去非 洪範口義一卷胡瑗
  洪範明義二卷黄道周 洪範解一卷張景
  洪範解六卷劉彝   定正洪範集説一卷胡一中洪範皇極内篇十四卷蔡沉
  洪範統一卷趙善湘  尚書洪範五行説一卷孟先洪範疇解一卷俞深  洪範九疇數解八卷熊宗立範衍十卷錢一本   洪範洛書辨一卷田澤
  洪範考疑一卷吳世忠 五誥解一卷楊簡
  無逸講義一卷司馬光 無逸說命解一卷吳安時
  右訓説
  尚書圖一卷宋真宗  尚書百篇圖一卷李夀
  尚書治要圖五卷宋萟文志禹貢治水圖一卷孟先
  禹貢論圖一卷程大昌 禹貢圖一卷王柏
  禹貢圖説一卷鄭曉  洪範圖論一卷蘇洵
  尚書洪範辨圖一巻呉仁傑
  洪範圖解一巻韓邦奇 無逸圖一巻王洙
  右圖
  書譜二十巻程大昌  尚書譜四卷梅鷟
  尚書别記名數一卷通志畧
  禹治水年譜一卷鄭瑶
  右譜
  今文尚書音一卷顧彪 古文尚書音五卷顧彪
  古文尚書音一卷徐邈 尚書大傳音二卷顧彪
  尚書古字一卷通志畧 尚書音義四卷王儉
  尚書釋文一卷陸徳明 新定尚書釋文三卷陳諤周書音訓十二巻王炎 蔡傳音義六卷鄒季友
  右音
  尚書緯三卷鄭𤣥注  尚書中候五卷鄭𤣥注
  右緯
  汲冢周書八卷孔晁注 古三墳一卷毛漸注
  古文璅語四卷通志畧
  集解周書王㑹篇一卷王應麟
  尚書逸篇注三卷徐邈 書經亡篇序一巻劉叔嗣
  右逸書
  漢尚書後漢尚書二十六卷孔衍
  續書一百五十篇王通 續尚書二卷陳正卿
  續尚書三卷宋韓氏  尚書演範一卷崔良佐
  體尚書二卷明仁宗  文苑春秋四卷崔銑
  右續書






  授經圖義例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九
  明 朱睦㮮 撰
  
  韓嬰精詩又通易舊圖兩見今以韓詩為専門特置於此
  毛詩謝曼卿魯詩髙嘉右師細君魏應韓詩薛漢雖無師承而傳有次第姑識之以備咨考
  舊圖許晃受詩申公傳李業按漢書申公髙帝時人許晃平帝時人相去甚逺非的傳故置别派
  舊圖孔建孔僖皆治毛詩而授受未詳本傳亦無世學之文故不載



  授經圖義例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十
  明 朱睦㮮 撰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授經圖義例,卷十>















  授經圖義例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十一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傳略
  卜商字子夏衛人孔子弟子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子夏作詩序以授魯申申授李克克授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荀卿荀卿授毛亨亨作詩訓傳以授毛萇以二公所傳故稱毛詩
  荀卿名况趙人從根牟子受詩又從虞卿受春秋年五十始游學於齊齊襄王時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齊人或讒荀卿卿乃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及廢遂家蘭陵著書數萬言號曰荀子
  毛亨魯人為詩訓詁𫝊於其家漢初河間獻王好學得詩傳而獻之朝是時有毛萇者授亨詩為獻王博士毎說詩獻王恱之因復取詩傳加毛字以别齊魯韓三詩也故世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亨詩傳繇萇盛行於漢鄭𤣥為之箋箋表也識也𤣥以毛學審備遵暢厥㫖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稱為箋云萇趙人以詩授同國貫長卿長卿授解延年延年為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陳俠及王璜俠為講學大夫繇是毛詩有徐敖之學
  賈徽扶風平陵人學毛詩於謝曼卿又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從塗惲受古文尚書徽精四經又作左氏條例二十一篇子逵悉傳之元和間帝令逵撰齊魯毛韓詩同異若干萬言
  衛宏字敬仲東海人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初從杜林受古文尚書又從九江謝曼卿受毛詩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㫖
  浮丘伯齊人受業荀卿秦時為儒士楚元王交少與魯申公穆生白生俱受詩於浮丘伯及秦焚書各别去髙后時浮丘伯在長安元王遣子郢客與申公俱卒業焉後言魯詩者皆宗浮丘伯
  申公名培魯人少治魯詩漢興髙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於魯南宫漢六年封弟交為楚王王至楚以申公為中大夫文帝時聞申公為詩最精以為博士及楚元王薨郢客嗣立申公失博士隨郢客歸復以為中大夫令傅太子戊戊不好學及嗣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歸魯家居教授終身不出獨王命召乃往弟子自逺方至者千餘人申公以詩為訓無傳疑疑者則闕王臧趙綰武帝時欲建明堂不能成二人乃言師申公於是帝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既至帝問治亂之事申公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帝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黙然然已招至即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明堂廢申公以病免歸申公弟子七十餘人孔安國自有傳周霸膠西内史夏寛城陽内史碭魯賜東海太守蘭陵繆生長沙内史徐偃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膠東内史
  劉交字㳺髙祖同父弟好書多才藝少受詩於浮丘伯從髙祖入蜀漢還定三秦漢六年封交於楚是為元王元王好詩諸子皆讀詩申公始為魯詩𫝊號魯詩元王亦次之詩𫝊號曰元王詩世或有之子郢客亦傳詩穆生魯人白生奄里人在秦時俱習詩漢初元王封於楚以申公及穆生白生為中大夫初元王與三人同師故敬禮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稱疾臥申公白生强起之曰獨不念先王之徳與今王一旦失小禮何足至此穆生曰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與乆處豈為區區之禮哉遂謝病去申公白生獨留王戊淫暴後與呉通謀申公諌不聽胥靡之
  瑕丘江公受詩申公武帝時為博士其治官民皆以廉節稱其為學弟子至大夫郎掌故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瑕丘江公盡𫝊師說與魯許生奄中徐公皆守學教授瑕丘𫝊孫博士江公徒衆甚盛為魯詩宗又善春秋語在劉向傳
  王臧蘭陵人趙綰代人俱受詩於申公臧事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備宿衛一歲累遷至郎中令綰為御史大夫二人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申公上使使迎申公㑹竇太后不恱儒術得臧綰之過以讓上曰此復為新垣平也上因廢明堂下臧綰吏皆自殺
  王式字翁思東平新桃人事奄中徐公及許生為昌邑王師及昌邑嗣立以行滛亂廢昌邑羣臣皆下獄誅惟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諌免治獄使者責問師何亡諌式對曰臣以詩三百篇朝夕授王至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覆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甞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篇為訓是以亡諌書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歸家不教授山陽張長安先事式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葢不言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亦皆素聞式賢共薦式詔除博士江公嫉式遂謝病歸終於家張生唐生褚生皆為博士張生自有𫝊唐生楚太傅繇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
  唐賢字長孺魯國鄒人受詩瑕丘江公徵為博士稍遷給事中授昭帝帝崩大將軍光與公卿共立宣帝賢亦與謀議賜爵闗内侯徙為長信少府以先帝師甚見尊重本始三年為丞相以老病罷子𤣥成
  𤣥成字少翁𫝊家學以父任為郎擢為諌大夫累遷淮陽中尉受詔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於石渠閣條奏其對以𤣥成為少府御史大夫永光中為丞相兄子賞亦明詩授哀帝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繇是魯詩有韋氏之學
  卓茂字子康南陽宛人學於長安受詩於博士江公平帝時以儒術舉為郎給事黄門遷密令數年教化大行蝗不入境及王莽居攝以病免光武即位徵茂為太傅封褒徳侯賜長子戎為大中大夫
  薛廣徳字長卿沛郡湘人受詩王式教授楚國龔勝龔舍師事焉蕭望之為御史大夫除廣徳為屬數與論議器之薦廣徳經行宜為博士論石渠遷諌大夫長信少府御史大夫廣徳為人温雅有藴藉及為三公直言諌諍帝雖聽不恱其年以歲惡民流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黄金免歸沛以為榮懸其安車傳子孫
  張長安字㓜君山陽人治魯詩薦為博士論石渠至淮陽中尉長安兄子游卿為諌大夫以詩授元帝其門人琅琊王扶為泗水中尉陳留許晏為博士繇是張家有許氏之學
  龔舍字君倩楚人與兄勝相友並著名節故謂之楚兩龔皆好學明經勝為郡吏舍不仕久之楚王入朝聞舎髙名聘為常侍舎不得已隨王歸國懇辭願卒學復至長安徵授諌大夫博士俱不就哀帝時拜舍為太山太守既至乞骸骨天子徙為光禄大夫舎終不起乃遣歸舎通五經以魯詩教授郡二千石長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師弟子之禮年六十八卒勝自有傳
  李業字巨游廣漢梓潼人少習魯詩師博士許晃元始中舉明經除為郎㑹王莽居攝以病去官及公孫述僭號徵以博士業固辭述乃使大鴻臚尹融持毒酒以刼業若起授以公侯之位不起賜之以藥融致其意業不從遂飲毒而死蜀平光武詔表其閭
  魏應字君伯任城人建武初詣博士受業習魯詩除濟隂王文學以疾免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將詔授千乘王伉肅宗甚重之時㑹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帝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應以經明行修弟子至者數千人
  包咸字子良㑹稽曲阿人少為諸生受業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王莽末往東海上立精舍講授光武即位乃歸鄉里太守黄讜欲召咸授其子咸辭不往讜遂遣子師之建武中舉孝亷除郎中入授皇太子屢遷大鴻臚每進見錫以几杖入屏不趨贊事不名經傳有疑輒遣小黄門就舎問之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賞賜珍玩束帛奉禄増於諸卿年七十二卒
  髙詡字季囘平原般人曽祖嘉以魯詩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父容少𫝊嘉學哀平間為光禄大夫詡以父任為郎世傳魯詩以信行清操知名不仕莽世光武即位大司空宋𢎞薦詡徵為郎除符離長復為博士在朝以方正稱官至大司農
  轅固齊人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居官亷直拜清河王太傅疾免武帝即位復以賢良徵諸儒多嫉毁謂固老罷歸時已九十餘矣公孫𢎞亦徵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勿曲學以阿世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弟子知名者昌邑太傅夏侯始昌始昌授后蒼蒼授匡衡翼奉蕭望之衡授琅琊師丹伏理滿昌昌為詹事理自有傳丹大司空繇是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滿昌授九江張邯瑯邪皮容皆至大官徒衆尤盛翼奉字少君東海下邳人治齊詩與蕭望之匡衡同師三人經術皆明衡為後進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學不仕元帝時諸儒薦徵待詔宦者署數言事燕見天子敬焉後拜中郎為博士諌大夫年老以壽終子及孫皆以學為儒官
  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治齊詩既事同縣后蒼且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竒三歲以射策甲科為郎宣帝時望之屢上疏言事多見采納及帝寢疾以望之為前將軍受遺詔輔政領尚書事元帝即位益見尊重為𢎞恭石顯所搆陷自殺
  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好學家貧傭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人諸儒為之語曰無説詩匡鼎來匡説詩解人頤衡射策甲第以不應令除為太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不宜在逺方事下蕭望之等問衡對深美宣帝不甚用儒遣衡歸官而皇太子見衡對私善之及元帝即位以為郎中遷博士給事中㑹日蝕地震衡上疏陳政治得失帝悅其言遷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居數年拜御史大夫代韋𤣥成為丞相封樂安侯後坐事免為庶人終於家子咸亦明經歴位九卿家世多為博士者
  伏理字君㳺琅邪東武人受詩於匡衡為當世名儒授成帝為髙密太傅子湛性孝友少𫝊父業教授數百人成帝時以父任為博士弟子五遷為繡衣執法吏始立以為平原太守時倉卒兵起天下驚擾而湛獨晏然教授不廢光武即位徵拜尚書典定舊制建武三年代鄧禹為大司徒封陽都侯是時賊徐異卿等萬餘人據富平連攻不下惟云願降司徒伏公帝知湛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異卿等即日歸降湛雖造次必於文徳以為禮樂政化之首顛沛猶不可違其冬車駕征張步留湛居守時烝祭髙廟而河南尹司隸校尉於廟中争論湛不舉坐策免六年徒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國十三年徴湛勅尚書擇拜吏日未及就位因燕見中暑病卒曽孫晨謙敬博愛好學尤篤尚高平公主奉朝請位特進𤣥孫無忌亦𫝊家學博物多識為侍中屯騎校尉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黄景校定五經又撰漢紀無忌卒子質嗣官至司農質卒子完嗣尚桓帝女陽安長公主女為孝獻皇后曹操殺后誅伏氏國除自伏生已後世傳經學清靜無競故東州號為伏不鬭云師丹字仲公琅邪東武人治詩事匡衡舉孝廉為郎元帝末為博士免建始中復為博士出為東平王太傅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舉丹議論深博廉正守道徴入為光祿大夫丞相司直數月復以光禄大夫給事中繇是為少府光禄勲侍中甚見尊重成帝未立定陶王為皇太子以丹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領尚書事封高樂侯月餘徙為大司空及上追尊定陶王為共皇帝尊傅太后為共皇太后丁后為共皇后又郎中令冷褒等復奏立廟京師上下其議有司皆以為宜丹議不可由是不合上意會有上書言古者以龜貝為貨今以錢易之民以故貧宜可改幣丹使吏上議吏私寫其草丁傅子弟聞之使人告丹上封事漏泄下廷尉治廷尉劾丹大不敬給事中申咸炔欽上書言丹經行無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少發憤懣奏封事不及深思逺慮過不在丹以此貶黜恐不能厭衆心竟坐䇿免廢歸鄉里數年平帝即位徴丹詣公車賜爵闗内侯加以厚丘之中鄉戶二千一百徙封義陽侯月餘薨諡曰節侯
  伏黯字稚文理之子以眀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説九篇位至光禄勲無子以兄子恭為後恭少𫝊黯學太常試經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守敦修學校教授不輟繇是北州多伏氏之學永平四年拜司空以病罷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肅宗行饗禮以恭為三老年九十終子夀官至東郡太守
  韓嬰燕人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推詩人之意作内外𫝊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皆宗之嬰又以易授人推易之意而為之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武帝時嬰甞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眀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為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亦其後也韓生以易徴待詔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甞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太傅故専傳之趙子河内人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食生為博士授泰山栗豐吉授淄川長孫順順為博士豐部刺史繇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豐授山陽張就順授東海髮福皆貴顯徒衆尤盛
  蔡誼河内人以眀經給事大將軍幕府數嵗補覆盎城門候久之詔求能為韓詩者徴誼待詔久不進見誼上疏曰臣山東草萊之人行能無所比容貌不及衆然而不棄人倫者竊以聞道於先師自托於經術也帝召見誼説詩甚悦擢為光禄大夫數嵗拜少府遷御史大夫代楊敞為丞相封陽平侯年八十餘終諡節侯
  王吉字子陽琅邪皋虞人少好學受韓詩於蔡誼又通今文尚書舉孝廉為昌邑王中尉昌邑好游獵動作亡節吉諫不聴後以病免復徴為博士諫大夫宣帝時外戚許史王氏寵貴而帝躬親政事任用能吏吉復上書言得失帝以其言迂濶不甚寵異吉罷歸後徴以老病道卒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著名漢少𫝊父業教授常數百人建武初為博士當世言詩者推漢為長永平中為千乗太守政有異跡弟子㑹稽澹臺敬伯鉅鹿韓伯高最知名
  杜撫字叔和犍為人少有髙才受業博士薛漢定韓詩章句歸鄉里教授沈静樂道動必以禮後為東平王蒼所辟及蒼就國撫為大夫建初中為公車令所作詩題約義通學者傳之
  趙曄字長君㑹稽山隂人少嘗為縣吏奉檄迎督郵曄恥於厮役遂棄車馬去到犍為資中從杜撫受韓詩卒業乃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著詩細蔡邕至㑹稽讀而嘆息以為長於論衡邕還京師𫝊之學者咸誦習焉時山陽張匡字文通亦習韓詩作章句後舉有道博士徵不就









  授經圖義例巻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十二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著述附歴代四詩傳注
  古字石經魯詩六巻 今字石經毛詩三巻
  蜀本石經毛詩二十巻
  秦本石經毛詩二十卷
  右石經
  詩經故訓二十八巻魯齊韓三家
  魯詩故訓二十五巻申公韓詩故訓三十六巻韓嬰毛詩故訓二十卷毛萇傳鄭𤣥箋
  齊詩故訓二十巻后蒼 齊詩孫氏故二十七巻廣川詩故四十卷董逌 毛詩故四卷李恕
  詩故訓三巻錢文子  詩故訓十巻朱謀㙔
  右故訓
  齊詩章句九篇伏黯  韓詩章句二十二巻薛漢韓詩章句二十巻張匡
  右章句
  詩傳一巻端木賜   齊孫氏傳二十八卷漢萟文志韓詩内傳四巻韓嬰  韓詩外傳十巻韓嬰
  詩傳十巻毛萇    詩傳三十九卷后蒼
  潁濵詩傳二十巻蘇轍 毛詩詁訓傳二十巻晁公武夾漈詩傳二十巻鄭樵 詩傳六十巻鮮于侁
  詩傳十巻李常    詩傳二十巻沈銖
  楊氏詩傳二十巻楊簡 白石詩傳十巻錢文子
  詩補傳三十卷范處義 逸齊補傳十二巻經籍志詩傳旁通八巻翟思忠 詩傳旁通十五巻梁益
  詩傳旁通二十四巻黄佐四詩表傳一巻楊慎
  陸詩别傳十二巻陸奎章
  右傳
  韓詩卜商序注二十二巻韓嬰
  毛詩注二十卷王肅  毛詩注二十巻江熙
  毛詩傳注二十巻葉遵 毛詩注二十巻王元度
  毛詩義注五巻崔靈恩 毛詩旁注朱升
  詩解一巻范祖禹   詩解二十巻黄𥢾
  詩解二十巻項安世  毛詩詳解三十六卷李樗毛詩新解二巻鄭頤門人記陳氏詩解二十巻陳鵬飛詩解二十巻李少南  毛詩原解三十六巻郝敬詩頌解三巻鮮于戣
  右注
  毛詩集注二十四巻雀靈恩
  毛詩總集六巻何𦙍  周詩集解二十巻丘鑄
  詩集傳二十巻朱熹  詩緝三十六卷嚴粲
  叢桂毛詩集解三十巻段式昌
  毛詩集解四十二巻李樗詩集解 巻魯有開
  毛詩集解十二巻李迂仲毛詩㑹解一百巻林岊
  詩集說十巻毛漸   詩傳通釋二十巻劉瑾
  詩錢氏集傳 巻文淵閣書目
  詩傳大全二十巻胡廣等詩義集説四巻孫鼎
  魯詩世學三十六巻豐坊十五國風咨解一巻吳景山
  右集注
  毛詩雜義十巻賈逵  毛詩義四巻劉璠
  毛詩釋義十巻謝沈  毛詩釋一巻何偃
  毛詩異義二巻楊乂  毛詩篇次義一巻劉瓛
  毛詩𨼆義十巻何𦙍  毛詩義二十巻全緩
  毛詩義府三巻元延明 毛詩檢漏義二巻謝曇濟毛詩大義十一巻梁武帝毛詩大義三巻蘇子才
  毛詩述義四十一巻炫毛詩纂義十巻許叔牙
  毛詩義疏十巻殷仲堪 毛詩義疏五巻張氏
  毛詩義疏二十八巻沈重毛詩義疏二十巻舒援
  毛詩章句義疏四十巻魯世達
  毛詩正義四十巻孔頴達毛詩通義二十巻宋萟文志毛詩小疏二十巻張訢 毛詩本義十六巻歐陽修詩本義補遺二巻吳氏 毛詩意疏三巻宋萟文志
  詩疏要義一巻宋萟文志 毛詩釋篇目疏十巻宋萟文志新經詩義二十巻王安石毛詩折衷義二十巻劉宇詩外義二巻宋咸   毛詩義方二十巻林洪範詩義三巻趙仲鋭   周詩義二十巻茅知至
  毛詩解義三十巻鄭諤 詩義二十巻彭汝礪
  詩要義二十巻魏了翁 毛詩演義八巻梁寅
  詩講義十巻喬執中  詩講義二十巻趙令湑
  詩講義五巻林岊   詩講義三巻黄邦彦
  詩經集傳纂疏八巻胡一桂
  毛詩疏義二十巻朱公遷
  詩經世本古義二十八巻何楷
  右義疏
  毛詩義問十巻劉楨  毛詩雜答問五巻韋昭朱育等毛詩義駁八巻王肅  毛詩問難二巻王肅
  毛詩駁五巻王基   毛詩異同評十巻孫毓
  難孫氏毛詩評四巻陳統毛詩辯異三巻楊乂
  毛詩辯義難十巻唐萟文志毛詩釋疑一巻通志略
  毛詩引辯一巻孫暢之 毛詩餘辯四巻通志略
  詩經疑問六巻朱倬  諸儒疑問二巻經籍志
  毛詩辯疑一巻楊時  詩辯疑十巻趙徳
  詩疑大鳴錄一巻曽堅 詩傳辯妄二十六巻鄭樵詩傳辯誤八巻周式  詩童子問二十巻輔廣
  詩辯說二巻王栢   詩釐正二十巻湛若水
  詩考五巻許洞    詩考五巻王應麟
  詩考五巻梁寅    詩地里考六巻范處義
  詩地里考五巻王應麟 詩地里考五巻許洞
  右問辯
  齊說二十八巻漢萟文志 齊雜記十八巻漢萟文志
  韓說四十一巻漢萟文志 韓詩翼要十巻侯苞
  申公詩說一巻申培  毛詩雜義説八巻王肅
  毛詩奏事一巻王肅  毛詩解題二十巻張邰
  毛詩别錄一巻張邰  詩表𨼆二巻陳統
  毛詩略四巻郭璞   毛詩拾遺一巻郭璞
  毛詩箋傳是非二巻劉璠毛詩正論十巻劉孝孫
  毛詩斷章二巻成伯璵 毛詩指說統論一巻成伯璵毛詩正數二十巻張訢 毛詩判篇一巻劉泉
  毛詩𤣥談一巻宋萟文志 毛詩提綱一巻宋萟文志
  毛鄭詩學十巻宋萟文志 比興窮源一巻宋萟文志
  毛詩演聖通篇二十巻胡旦
  毛詩闗言二十三巻黄君俞
  詩總問二十巻王質  毛詩前説一巻項安世
  讀詩備忘二十四巻李簡詩可言二十巻王柏
  詩正紀三巻宋咸   别集正義一巻經籍志
  詩解統論一巻黄𥢾  詩論一巻程大昌
  詩學一巻范處義
  吕氏家塾讀詩紀三十二巻吕祖謙
  續讀書記三巻戴溪  誦詩訓五巻許洞
  解頤新語十四巻范處義詩經解頤四巻朱善
  詩說解頤三十巻季本 詩說三十巻張貴謨
  詩說三十巻周堯卿  詩說二十巻孔武仲
  詩說一巻張載    詩說三十巻黄度
  毛詩三巻許奕    詩說一巻輔廣
  詩說一卷髙瑞叔   詩說三十巻曹粹中
  放齋詩說十巻經籍志 詩重文說七巻吳良輔
  詩傳遺說六巻朱鑑  方山詩說八巻薛應旂
  儼山詩微一巻陸深  詩臆二卷馮時可
  詩二南義一巻㳺酢  詩闗睢義解一巻宋萟文志詩解頤總論二巻季本
  右論說
  詩太序一巻卜商   毛詩序注一巻阮珍之
  毛詩序義七巻孫暢之 毛詩發題序義一巻梁武帝毛詩集解序義一巻顧歡毛詩序注一巻陶𢎞景
  毛詩序義疏一巻劉瓛 毛詩序義二巻雷次宗
  毛詩集小序注一巻炫詩統解序一巻宋萟文志
  詩序辯一巻朱熹   毛詩序義索𨼆二巻王商範毛詩序說一巻吕柟  詩序解頤一巻邵弁
  毛詩序說八巻郝敬
  右序解
  毛詩譜三巻鄭𤣥   毛詩譜三巻徐整
  毛詩譜二巻炫   詩譜三巻李燾
  謝氏毛詩譜鈔一巻隋萟文志
  補注毛詩譜一巻歐陽修韓詩譜二巻趙曄
  右譜
  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巻陸璣
  草木鳥獸蟲魚廣疏六巻王應麟
  毛詩名物解二十巻蔡卞
  毛詩名物性門類八巻宋萟文志
  詩集傳名物鈔八巻許謙詩名物疏五十五巻馮復京多識篇七篇林兆珂
  右名物
  毛詩圖三巻蕭偉   毛詩孔子圖經十二巻蕭偉毛詩古賢聖圖二巻蕭偉
  毛詩草木蟲魚圖二十巻隋萟文志
  小戎圖二巻通志略  詩纂圖四册文淵閣書目
  詩圖説一巻文淵閣書目
  右圖
  毛詩諸家音十五卷鄭𤣥毛詩音十六巻徐邈等
  毛詩箋音証十卷劉芳 毛詩音二巻徐邈
  毛詩注音八巻魯世達 毛詩釋文三卷陸徳明
  毛詩釋文二十巻宋萟文志詩古音辯二巻鄭犀
  毛詩叶韻補音十巻吳棫
  詩集傳音義㑹通三十巻汪克寛
  詩集傳音釋二十巻羅復毛詩音訓四卷李恕
  詩解頤字說八巻季本 毛詩古音考四巻陳第
  右音
  詩緯注三巻鄭𤣥   詩緯注十八卷宋均
  右緯














  授經圖義例巻十二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授經圖義例>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十三
  明 朱睦㮮 撰
  春秋
  左傳世傳丘明所著觀其文辭不類丘明其傳他國事略楚國事詳或為左史倚相之作倚相楚人故紀楚獨詳也今姑依舊圖為丘明以俟知者
  何休傳稱與其師羊弼追述李育以難二傳註疏又稱公羊夀四傳而至何休經學大明以此知休受於弼弼受於育育受於仲舒當是一派兹略著其梗概
  褚大殷忠吕步舒漢書俱稱事胡母子都而叙述亦未詳及考史記乃為仲舒一派子都别有傳者今圖從史記
  樓望舊圖從嚴彭祖及考漢書本傳受學丁恭今圖從本傳
  翁君按本傳尹更始字舊圖列為二人今從史汰去丁褚大按本傳無丁字段仲温本傳無温字或傳寫之誤今圖俱從史改正
  房鳳字子元漢九江太守侯霸受學於房元史氏或書名或書字其例不一故繫霸於房氏之派
  段仲殷忠舊圖為二人史記徐廣注曰殷作段仲忠聲相近當是一人今圖從之
  舊圖張敞受學荀卿按史記荀卿六國時人張敞宣帝時人相去年代頗逺非的傳今圖不載







  授經圖義例巻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十四
  明 朱睦㮮 撰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授經圖義例,卷十四>















  授經圖義例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十五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傳略
  左丘明魯人受春秋於孔子作傳授魯申申授吳起起授子期期授鐸椒椒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張蒼及賈誼張敞劉公子皆修左氏春秋傳誼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貫公授子長卿為蕩隂令長卿授張禹禹授尹更始更始授子咸及翟方進胡常常授黎陽賈䕶哀帝時待詔為郎授蒼梧陳欽至將軍劉歆從尹咸及翟方進受繇是言左氏者本之賈䕶劉歆
  呉起衛人從魯申受春秋左氏傳事魏文侯文侯以起善用兵亷平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起曰美哉山水之固此魏國之寳也起對曰在徳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徳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徳武王殺之繇此觀之在徳不在險若君不修徳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及公叔為相欲害呉起乃譖於武侯起懼而之楚楚之貴戚忌其能乘楚亂射殺之子期亦𫝊家學鐸椒楚人受春秋於呉期為楚威王傅以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
  虞卿不知何許人從鐸椒受左氏春秋為趙上卿以魏齊之故不重萬户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卒去趙困於梁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為虞氏春秋張蒼陽武人受學荀卿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漢興蒼為常山守復徙代相臧荼反蒼以擊荼有功封北平侯更為列侯明習天下圖書計籍又善算律厯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郡國上計者累遷御史大夫年百餘歳卒
  賈誼雒陽人受左氏學於荀卿年十八能屬文稱於郡中文帝召為博士誼以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迺草具其儀法奏之文帝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毁之出為長沙王太傅後歳餘復拜誼為梁懐王太傅懐王文帝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誼傅之梁王墜馬死誼自傷為傅無狀歳餘亦死武帝初舉賈誼之孫二人為郡守賈嘉最好學世其家
  翟方進字子威汝南上蔡人少入京從博士尹更始受春秋左氏傳復從劉歆講授積十餘年經學明習徒衆日廣以射䇿甲科為郎二三歳舉明經遷議郎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與方進同經常為先進名譽出方進下心害其能論議不右方進方進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時遣門下諸生至常所問大義疑難因記其説如是者乆之常知方進宗讓已内不自得其後居士大夫之間未嘗不備述方進遂相親友河平中轉博士累遷御史大夫㑹丞相缺羣臣多舉方進帝亦器其能遂擢為相封髙陵侯居九歳以災異賜冊自裁天子親臨禮賜異於他相故諡曰恭侯子宣亦明經篤行為南郡太守鄭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從博士金子嚴為左氏春秋天鳳中又將門人從劉歆講大義歆美興才使撰條例章句訓詁及校三統厯建武六年以杜林薦徴為太中大夫數言事依經守義文章温雅坐奉使買奴婢左轉蓮勺令復以事免世言左氏者多祖興而賈逵亦善説春秋故左氏有鄭賈之學興去蓮勺遂不復仕客授閿鄉三公連辟不肯應卒於家子衆自有傳
  孔奮字君魚扶風茂陵人少從劉歆受春秋左氏傳歆稱之謂門人曰吾已從君魚受道矣光武時奮為武都太守為政明㫁甄善疾非見有美徳愛之如親其無行者忿之如讐郡中稱為清平弟竒游學洛陽奮以竒經明當仕乃上病去官守約鄉閭卒於家竒博通經典作春秋左氏删奮子嘉官至城門校尉作左氏説云陳元字長孫蒼梧廣信人父欽習左氏春秋事黎陽賈䕶與劉歆同時而别自名家元受父業為之訓詁鋭精覃思至不與鄉里通以父任為郎建武初元與桓譚杜林鄭興俱為學者所宗及立左氏學選博士四人元為第一後辟司空李通府又辟司徒歐陽歙府數陳當世便事帝不能用以病免
  公羊髙齊人受春秋於卜子夏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至漢景帝時乃與弟子董仲舒胡母子都著以竹帛仲舒以公羊顯於朝四傳而至何休作解詁其學遂大行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傳公羊春秋為景帝博士與仲舒同業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宗事之授東平嬴公廣川段仲嬴公為昭帝諌大夫授東海孟卿卿授魯人眭孟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顔安樂彭祖為春秋嚴氏學安樂為春秋顔氏學孟卿自有傳
  董仲舒廣川人從公羊夀受春秋漢景帝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乆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仲舒不觀於舎園其精如此武帝即位出為江都相中廢為中大夫仲舒為人廉直是時公孫𢎞治春秋不如仲舒而疾之言於帝使相膠西王膠西王素聞仲舒有行亦善待之仲舒恐乆獲罪疾免家居不治産業修學著書為事故漢興五世之間惟仲舒名為明於春秋仲舒弟子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温吕步舒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為郎謁者掌故者以百數而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公孫𢎞字季少齊菑川國薛縣人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餘始受春秋於胡母生養後母孝謹建元元年徴以賢良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以病免元光五年復以文學徴𢎞讓謝國人固推𢎞及對䇿天子擢𢎞第一召入見状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毎朝㑹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上以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縁飾以儒術二歳中至左内史元朔三年代張歐為御史大夫五年為丞相年八十終於位自𢎞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吾丘夀王字子贛趙人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詔使從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髙材通明遷侍中中郎坐法免㑹東郡盜賊起拜壽王為東郡都尉後徴入為光禄大夫侍中丞相公孫𢎞奏禁民挾弓弩上下其議壽王對曰愚聞聖王合時以明教未聞弓矢之為禁也且為禁者為盜賊之以攻奪也攻奪之罪重誅不避也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是擅賊威而奪民救也竊以為無益於禁姦而廢先王之典使學者不得習行其禮大不便上以難丞相𢎞𢎞詘服焉及汾隂得寳鼎上問夀王夀王對上善之賜夀王黄金十斤後坐事誅
  貢禹字少翁琅邪人師事嬴公以明經潔行著聞宣帝時舉賢良為河南令歳餘以職事為府官所責免冠謝禹曰冠一免安復可冠也遂去官元帝即位徴禹為諌大夫數虗已問以政事是年饑禹奏切直帝善其忠拜光禄大夫後乞骸骨詔褒荅遷御史大夫禹又奏罷郡國園廟定漢宗廟迭毁禮禹卒後帝追思竟下詔行其議
  眭𢎞字孟魯國蕃人以字行從孟卿受春秋以明經為議郎至符節令昭帝元鳳三年春萊蕪山南匈匈有數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上林苑中柳樹㫁枯卧地亦自立孟推春秋災異之義使友人内官長賜上書言事時昭帝幼霍光惡之下其書廷尉奏賜孟妄言惑衆皆伏誅後五年宣帝即位徴孟子為郎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受孟卿春秋家居教授徴為博士地節三年立皇太子廣為少傅居數月徙太傅廣兄子受亦以賢良舉為太子家令好禮恭謹敏而有辭拜少傅太子毎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後父子并為師傅朝廷以為榮在位五歳皇太子年十二通論語孝經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即日父子俱以病乞歸詔賜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廣既歸鄉里日令家供具請族人故舊與相娯樂不置田宅或勸廣廣曰吾豈老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子孫勤力足供衣食今復増益但教子孫怠惰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於是族人悦服後廣受皆以夀終
  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休為人質樸訥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以列卿子召拜郎中非其好也辭病而去不仕州郡進退必以禮坐陳蕃黨錮作春秋公羊解詁覃思不闚門十有七年妙得公羊本意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以難二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黨錮解又辟司徒府羣公表休道術深明宜侍帷幄乃拜議郎屢陳忠言遷諌大夫卒年五十四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與顔安樂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餘人惟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義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專門教授繇是公羊春秋有顔嚴之學彭祖為宣帝博士至河南太守以髙第入為左馮翊遷太子太傅亷直不事權貴或説曰天時不勝人事君以不修小節曲禮亡貴人左右之助經誼雖髙不至宰相願少自勉强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從俗苟求富貴乎彭祖竟以太𫝊官終授琅邪王中中為元帝少府家世𫝊業中授同郡公孫文東門雲雲為荆州刺史文東平太傅顔安樂字公孫魯國薛人眭孟姊子家貧為學精力官至齊郡太守丞安樂授淮陽冷豐次君淄川任公公為少府豐淄川太守繇是顔氏有冷任之學始貢禹事嬴公成於眭孟至御史大夫疏廣事孟卿至太子太傅廣授琅邪筦路路為御史中丞禹授潁川堂溪惠惠授泰山㝠都都為丞相史都與路又事顔安樂故顔氏復有筦㝠之學路授孫寳為大司農豐授馬宫琅邪左咸咸為郡守徒衆尤盛官至大司徒
  丁恭字子然山陽東緡人習公羊嚴氏春秋恭學義精明教授常數百人州郡請召不應建武初為諌議大夫博士封關内侯十一年遷少府世稱大儒後拜侍中祭酒騎都尉卒於官
  孫寳字子嚴潁川鄢陵人從筦路受春秋初為郡吏御史大夫張忠薦寳經明質直宜侍近臣為議郎遷諌大夫㑹益州蠻夷犯法巴蜀不寜詔以寳為廣漢太守蠻夷既輯徴為京兆尹平帝立寳為大司農越嶲郡上黄龍游江中廷臣咸稱莽功徳比周公宜告祠宗廟寳曰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説著之經典兩不相損今風雨未時百姓不足毎有一事羣臣同聲得無非其美者時大臣皆失色侍中奉車騎都尉甄邯即時承制罷議未幾寳坐事免建武中録舊徳以寳孫伉為都長
  鍾興字次文汝南汝陽人少從丁恭受嚴氏春秋恭薦興學行髙明光武召見問以經義應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遷左中郎將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重複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封關内侯興自以無功不敢受爵帝曰先生教訓太子及諸王侯非大功耶興曰臣師丁恭於是復封恭而興固辭不受爵卒於官
  樓望字次子陳留雍丘人少從丁恭習嚴氏春秋操節清白有稱鄉閭建武中趙節王栩聞其髙名遣使齎玉帛請以為師望不受後仕功曹永平初為侍中越騎校尉入講省内累遷左中郎將教授不倦世稱儒宗樊鯈字長魚南陽湖陽人宏之子從侍中丁恭受春秋謹約有父風事後母至孝永平元年拜長水校尉以決獄見知於明帝嘗刪定嚴氏春秋章句世號樊侯學教授門徒前後三千餘人弟子潁川李修九江夏勤皆為三公勤字伯宗為京宛二縣令廬陵太守所在有理能稱安帝時至司徒
  承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受春秋於丁恭勤學不倦永平中徴詣公車拜博士遷左中郎將數陳時政論議切慤朝臣憚其節仕至侍中祭酒
  馬宫字游卿東海戚人治顔氏春秋以射䇿甲科為郎遷楚長史免官後為丞相司直師丹薦宫行能髙潔遷廷尉平青州刺史汝南九江太守所在見稱徴為詹事光禄勲右將軍代孔光為大司徒封扶徳侯元始中坐議𫝊太后諡上大司徒印綬以侯就第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年數歳而知孝讓雖出入飲食自然合禮鄉人號曰張曽子七歳通春秋復欲進餘經父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故字曰饒焉後就長水校尉樊鯈受嚴氏公羊春秋遂博覽五經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旁以就學焉舉孝亷稍遷光禄主事永元中為㑹稽太守表用郡人處士顧奉公孫松等奉後為潁川太守松為司𨽻校尉並有名稱其餘有行業者皆見擢用郡中争厲志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聲初霸以樊鯈刪嚴氏春秋猶多繁辭乃減定二十萬言更名張氏學霸後四遷為侍中當為五更㑹疾卒將作大匠翟酺等與諸門人追録本行諡曰憲文中子楷
  楷字公超通父嚴氏春秋門徒常百人賔客自父黨夙儒偕造門焉車馬填街徒從無所止黄門及貴戚之家皆起舎巷次以候過客往來之利楷疾其如此輒徙避之家貧無以為業常乗驢車至縣賣藥足給食輒還鄉里司𨽻舉茂才除長陵令不至官隱居𢎞農山中學者隨之所居成市後華隂山南遂有公超市五府連辟舉賢良方正不就建和三年詔安車備禮聘之辭以篤疾年七十終於家
  榖梁赤一名淑字元始魯人受經於子夏作春秋傳授荀卿卿授魯申公申公授瑕丘江公江公授子及孫博士公其後寖微惟榮廣皓星公二人傳其學
  瑕丘江公與董仲舒並時仲舒本治公羊能持論善屬文江公呐於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卒用仲舒於是詔太子受公羊春秋太子既受公羊復私問穀梁而善之
  劉向字子政年十二以父徳任為輦郎既冠以行修飭擢為諫大夫會立穀梁春秋詔向受經博士江公講論於石渠元帝初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薦向宗室忠直明經有行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與侍中金敞拾遺於左右四人同心輔政為𢎞恭石顯所譖愬下獄其春地震上感悟徵向為中郎尋以恭顯誣罔復免為庶人成帝即位顯等伏辜向復召用領䕶三輔都水數奏封事遷光禄大夫校中秘書時政由王氏災異浸甚向曰外家日盛其漸必危劉氏復上書極諫天子召見向嘆息悲傷以向為中壘校尉每陳奏言皆痛切發於至誠上數欲用向為九卿輒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終不遷向卒後十三歳而王氏代漢子歆自有傳榮廣字王孫魯人受春秋於博士江公髙才捷敏與公羊大師眭孟等論數困之故好學者頗宗焉蔡千秋少君周慶幼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千秋又事皓星公其學益顯
  蔡千秋沛人治穀梁春秋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榖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髙皆魯人言榖梁子本魯學公羊氏迺齊學也宜興榖梁時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説帝善榖梁説擢千秋為諫議大夫給事中後有過左遷平陵令復求能為榖梁者莫及千秋帝愍其學絶迺以千秋為郎中户將選郎十人從受
  尹更始字翁君汝南人本事蔡千秋能説春秋矣會千秋病死徵江公孫為博士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榖梁欲令助之江博士亦死迺徵周慶丁姓待詔保宫使卒授十人自元康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歳皆明習迺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評榖梁公羊同異各以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榖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公羊家多不見從欲請内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内榖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義對多從榖梁繇是榖梁之學大盛慶為博士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為博士至長沙太傅徒衆尤盛尹更始為諌大夫長樂户將又受左氏傳取其變理合者以為章句𫝊子咸及翟方進琅邪房鳳咸至大司農方進鳳自有傳
  房鳳字子元不其人以射䇿乙科為太史掌故太常舉方正為縣令都尉失官大司馬王根薦鳳明經擢為光禄大夫遷五官中郎將九江太守至青州牧時光禄王龔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始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梁蕭秉君房為講學大夫繇是榖梁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學
  侯霸字君房河南密人篤志好學不事産業師九江太守房元治榖梁春秋為元都講少舉徳行遷隨宰光武初時無故典朝廷又少舊臣霸明習故事收録遺文乃徵霸令條奏善政法度有益於時者皆施行之明年拜大司徒封闗内侯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囘薨於位












  授經圗義例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十六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著述附歴代春秋傳注
  春秋古經十二篇漢藝文志
  右古經
  古字石經春秋一卷  字石經春秋三卷
  古篆石經左傳十二卷
  今字石經左傳十卷今秦本石經左傳三十卷蜀本石經左傳三十卷
  今字石經公羊傳九卷
  秦本石經公羊傳十卷
  蜀本石經公羊傳十二卷
  秦本石經穀梁傳十卷
  蜀本石經榖梁傳十二卷
  右石經
  春秋章句三十八篇公羊髙
  春秋章句三十三篇穀梁赤
  春秋左傳章句二十卷賈逵
  春秋左傳章句三十卷董遇
  春秋左傳章句二十二卷王肅
  春秋穀梁傳章句十五卷尹更始
  右章句
  春秋傳三十卷左丘明 春秋傳十一卷公羊髙
  春秋外傳五十篇公羊髙春秋傳十一卷穀梁赤
  春秋外傳二十篇穀梁赤春秋傳十一卷鄒氏
  春秋傳十一卷□氏
  春秋公羊穀梁傳十二卷劉兆
  春秋傳一卷程頥   春秋傳十二卷陳禾
  春秋傳十五卷劉敞
  春秋繹聖新傳十二卷任伯雨
  春秋傳三十卷胡安國 春秋傳十二卷鄭樵
  春秋傳二十卷程𮞉  春秋故訓傳五卷晁公武春秋傳十二卷陸佃  春秋傳補遺一卷陸佃
  春秋傳三十卷林拱辰 春秋後傳十二卷陳𫝊良春秋後傳補遺一卷陳傅良
  春秋傳二十卷葉夢得 春秋傳十二卷劉絢
  春秋新傳十三卷余安行春秋外傳二十五卷朱臨春秋正傳三十七卷湛若水
  春秋傳 卷朱睦㮮 春秋傳十二卷張銓
  左氏正傳十卷王栢
  右傳
  春秋左氏傳解詁三十卷賈逵
  春秋左氏傳解義十一卷服䖍
  春秋左傳注三十卷王肅春秋左傳注十二卷王朗春秋左傳注十卷士爕 春秋左傳注十卷杜服二氏春秋左傳注三十卷董遇春秋左傳注二十八卷孫毓春秋左傳注三十卷王之感
  春秋左傳注二十卷王栢春秋左傳補注十卷趙汸左傳附注五卷陸粲
  春秋左氏傳經解四卷王述之
  春秋左傳句解七十卷林堯叟
  春秋左傳節解三十五卷朱申
  左傳直解十二卷郭登 春秋公羊傳注十二卷何休春秋公羊傳注十二卷嚴彭祖
  春秋公羊傳注十三卷王愆期
  春秋公羊傳注十二卷髙襲
  春秋公羊傳注十二卷戴宏序
  春秋公羊傳注十四卷孔衍
  公羊解詁十三卷唐藝文志
  春秋穀梁傳注十五卷尹更始
  春秋穀梁傳注十四卷段肅
  春秋穀梁傳注十二卷唐固
  春秋穀梁傳注十二卷麋信
  春秋穀梁傳注十卷張靖春秋穀梁傳注十四卷孔衍春秋穀梁傳注十二卷徐邈
  春秋穀梁傳注十六卷程闡
  春秋穀梁傳注十二卷徐乾
  春秋穀梁傳注十二卷范𡩋
  春秋外傳注解十五卷王汝猷
  春秋指訓五卷孔君  春秋經傳解六卷沈宏
  春秋經傳解六卷崔靈恩春秋解十五卷孫覺
  春秋解十二卷黎錞  春秋解十二卷崔子方
  春秋解二卷劉易   春秋解二卷吕本中
  春秋解十卷楊簡   春秋解十二卷胡定
  徐潮州春秋解十二卷徐徳操
  春秋通解十二卷馮山
  春秋經解指要十四卷薛士龍
  右注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杜預
  左氏集傳三十卷許康佐等春秋公羊集解十四卷孔氏春秋穀梁集解十卷胡訥
  春秋穀梁傳集解十卷沈仲義
  春秋穀梁傳集解四卷張程孫劉四家
  春秋三傳集注十一卷劉兆
  春秋集三傳經解十二卷胡訥
  春秋公羊穀梁集傳十二卷劉琨
  春秋集注二十卷陸淳 息齋春秋集注十四卷髙閌春秋集注十一卷張洽 春秋集傳十七卷陸淳
  春秋集傳十五卷樊宗師春秋集傳十五卷王葆
  春秋集傳十二卷蘇轍 春秋集傳十五卷王㳂
  春秋集傳二十六卷張洽春秋集傳三十卷楊時秀春秋集傳詳説三十卷鉉
  春秋集傳十五卷趙汸 春秋集解十一卷張𢎞靖春秋集解三十卷吕祖謙春秋集解三十三卷林栗春秋集義五十卷王夢應春秋集義五十卷李明復春秋㑹義二十六卷杜諤春秋㑹傳十五卷饒秉鑒春秋諸傳㑹通二十四卷李亷
  春秋輯傳十五卷王樵 春秋大全三十卷胡廣等春秋纂言十二卷吴澂 春秋四傳三十八卷左胡公穀
  右集注
  春秋左氏達義一卷王玢
  春秋左氏傳立義十卷崔靈恩
  春秋左氏經傳義略二十七卷沈文阿
  續沈文阿義略十卷王元規
  春秋左傳述義四十卷炫
  春秋述義略一卷炫 春秋左氏義略三十卷張沖春秋左氏引帖新義十卷蹇遵品
  左傳引帖繼義七卷蹇遵品
  春秋左氏講義十卷時瀾春秋左氏講義四卷范沖春秋正義三十六卷孔穎達
  春秋公羊傳疏二十八卷楊士勛
  春秋公羊傳疏三十卷徐彦
  春秋穀梁傳義十卷徐邈問春秋穀梁義三卷薄叔𤣥荅春秋穀梁義三卷徐邈春秋穀梁疏十二卷楊士勛公羊穀梁文句義十卷崔靈恩
  春秋三傳集義三十卷李堯俞
  春秋義函傳十六卷干寳春秋義囊二卷炫
  春秋發題辭及義記十一卷王元規
  春秋義疏六十卷徐文逺春秋義鑑三十卷郭翔
  春秋排門顯義十卷張翰春秋叙鑑三卷黄彬
  春秋義林一卷隋藝文志
  春秋五十凡義疏二卷隋藝文志
  春秋雜義五卷舊唐書藝文志春秋科義雜覽十卷塗昭良春秋通略全義十五卷恵簡
  春秋義略十四卷董敦逸
  春秋義宗一百五十卷髙叙端
  春秋通義十二卷王哲 春秋通義二十四卷家安國春秋通義十二卷蹇遵品春秋口義五卷胡瑗
  春秋講義三卷王哲  春秋講義六卷戴溪
  春秋講義三卷朱振  春秋講義五卷黄叔敖
  延陵先生講義二卷宋藝文志
  春秋精義三十卷黄彬 春秋訓義十一卷蔡芳
  春秋括義三卷邵川  春秋要義二十卷魏了翁春秋要義十卷蔡延龜 春秋經社要義六卷孫覺春秋要義三十卷胡瑗 春秋折衷義十一卷吴孜春秋義解十二卷王棐 春秋異義解十二卷王哲春秋義二十卷王棐  春秋義二十四卷謝湜
  春秋總義三卷謝湜  春秋正義十二卷毛邦彦春秋名義二卷周彦熠 春秋名義一卷王日休
  春秋原經十七卷詹萊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俞臯
  春秋本義三十卷程端學春秋讞義十卷王元杰
  春秋讞義十二卷干文傅春秋新義十卷宋堂
  春秋新義二卷王崇慶 春秋事義攷二十卷姜寳春秋翼二十卷黄正憲 春秋經筌十六卷趙鵬飛春秋大㫖十卷魏謙吉 春秋闕疑八卷鄭玉
  春秋纂疏三十卷汪克寛春秋私考三十六卷季本春秋丗學三十八卷豐坊春秋讀傳解略十二卷姜寳
  右義疏
  春秋雜記八十三篇公羊髙
  左氏微二卷漢藝文志  鐸氏微三篇鐸椒
  虞氏微二篇虞卿   張氏微十篇漢藝文志
  春秋公羊記十一篇顔安樂
  石渠議奏三十九篇漢藝文志
  春秋繁露十七卷董仲舒春秋决事十卷董仲舒
  春秋漢議十三卷何休 駁何氏漢議十一卷服䖍駁何氏漢議二卷鄭𤣥 理何氏漢議二卷糜信
  春秋議十卷何休   春秋成長説九卷服䖍
  春秋釋訓一卷賈逵  春秋塞難三卷服䖍
  春秋荅問五卷荀爽徐欽 春秋成奪十卷潘叔度
  春秋攻昧十三卷炫 春秋規過三卷炫
  春秋左氏經傳朱墨列一卷賈逵
  春秋左氏膏育十卷何休左氏膏肓釋疴五卷服䖍左氏釋滯十卷殷興
  左氏傳賈服異同略五卷孫毓
  春秋左氏傳評二卷杜預
  春秋左氏區别三十卷何𢎞真
  左氏鼓吹一卷吴元緒 左氏解一卷王安石
  左氏䝉求二卷楊彦齡 左氏指元二卷楊希範
  春秋左氏傳雜論一卷晁補之
  左氏章指三十卷陳傅良左傳類編六卷吕祖謙
  左氏博議二十五卷吕祖謙
  博議綱目一卷吕祖謙 左氏説一卷吕祖謙
  左氏廣誨䝉一卷李浹 左氏類事始末五卷章沖左傳約説一卷石朝英 左氏發揮六卷吴曽
  左氏説十卷李孟𫝊  左氏鈔十卷唐藝文志
  左傳事例二十卷茅應泰左傳編紀十卷張𫝊靖
  左氏摘竒十二卷宋藝文志左氏綱領四卷
  左氏聮璧八卷葉紹鳯 左氏統紀三十卷吕祖謙左氏屬事二十卷𫝊遜 左氏國紀二十卷徐得之左氏始終三十卷程公説左氏始末十二卷唐順之春秋左傳類解二十卷劉績
  左傳羅氏節文
  左傳詳節八卷許孚逺 左傳節文十五卷汪道昆春秋左傳釋附二十七卷黄洪憲
  左氏討二卷馮時可  左氏論二卷馮時可
  左氏釋二卷馮時可  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何休公羊違義三卷劉實  春秋穀梁廢疾三卷何休問穀梁傳義三卷蕭邕 春秋三家訓詁十二卷賈逵春秋三傳論十卷韓益 春秋三傳評十卷胡訥
  公穀二傳評三卷江熙 春秋二傳異同十二卷鉉三傳異同三卷馮伉
  春秋經合三傳通論十卷潘叔度
  三傳指要十五卷劉軻
  春秋三傳纂要二十卷姜䖍嗣
  春秋三傳正附論十三卷陳藻林希逸
  三傳經字異同一卷丁副續明三傳説略八卷鉉三傳分門事類十二卷晁氏讀書後志
  三傳𤣥談一卷經籍志 春秋説要十卷
  春秋難答論一卷王愆期
  春秋申先儒傳論十卷崔靈恩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陳岳春秋要論五卷馮擇言
  春秋皇綱論五卷王哲 春秋總論三卷孫復
  春秋正論三卷龍昌期 春秋復道論十五卷龍昌期春秋論三十卷趙瞻  春秋統論一卷陳禾
  春秋時論一卷李棠  春秋中論三十卷劉本
  春秋百論一卷石朝英 春秋類論四十卷趙震揆春秋得法忘例論三十卷徐徳操
  春秋五論一卷吕大圭 春秋十三伯論一卷莊穀春秋决疑論一卷隋藝文志
  春秋辨証明經論六卷唐藝文志
  春秋集議論略二卷李堯俞
  春秋論一卷唐順之  元山春秋論一卷席書
  春秋㫖通十卷王述之 春秋碎玉一卷李瑾
  春秋指掌十五卷李瑾 春秋微㫖三卷陸淳
  春秋摘微四卷盧同
  春秋纂微闡類義統十卷趙匡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孫復
  春秋統微二十五卷章拱之
  春秋指微十卷魯有開 春秋見微五卷范柔中
  春秋探微十五卷馮駢 春秋叢林十二卷李謐
  春秋振滯二十卷王元感春秋通一卷韓滉
  春秋指元十卷張傑  春秋纂要四十卷髙重
  春秋纂要十卷姜䖍嗣 春秋事要十卷元保宗
  春秋原要二卷王曉  春秋纂類十卷葉清臣
  春秋纂類義統十卷蹇遵品
  春秋要類五卷袁希政 春秋總要十卷李撰
  春秋指要一卷朱振  春秋集要二卷鍾芳
  春秋傳類十卷張徳昌 春秋元㑹十二卷鄭昭慶春秋關言十二卷黄君俞春秋本㫖四卷何涉
  春秋意十五卷皮元  春秋褒貶志五卷劉夔
  春秋意林二卷劉敞  春秋通志二十卷朱長文春秋要㫖十二卷吕大圭
  春秋正名賾𨼆要㫖十二卷朱振
  春秋賾𨼆要㫖叙論一卷朱振
  春秋通㫖一卷胡安國 春秋書法大㫖一卷髙允憲春秋書法鈎𤣥四卷石光霽
  春秋直指三卷宋藝文志 春秋本㫖一卷髙拱
  春秋意見一卷許誥  春秋臆六卷徐學謨
  春秋索𨼆五卷陳洙  春秋索𨼆五卷朱定序
  春秋釋幽五卷許洞  春秋集表二卷楊彦齡
  春秋機括二卷沈括  春秋邦典二卷唐既濟
  春秋諫類二卷沈緯  春秋紀諫三十卷洪皓
  春秋守鑑一卷王叡  春秋龜鑑一卷王叡
  春秋應判三十卷塗昭良春秋紀詠三十卷宇文虚中春秋綴英二卷謝璧  春秋對事五卷李塗
  春秋扶懸三卷蔡延龜 春秋䇿問三十卷蔡延龜春秋夾氏三十卷蔡延龜春秋樞宗十卷李融
  春秋琢瑕一卷鞏濬  春秋䝉求五卷王邦彦
  春秋文權五卷蹇遵品 春秋備對十三卷謝子房春秋指蹤二十一卷鄧驥春秋指南十卷張根
  春秋權衡十七卷劉敞 春秋讞三十卷葉夢得
  春秋集善十三卷胡銓 春秋正辭二十卷畢史
  春秋總鑑十二卷董自任春秋素志三百十五卷夏休春秋麟臺獨講十一卷夏休
  春私私記一卷朱臨  春秋分記九十卷程公説春秋分記四十卷程伯剛
  春秋三傳分國紀事本末 卷勾龍𫝊
  春秋本末三十卷孔克表春秋諸國統紀六卷齊履謙春秋分門屬類賦三卷崔昇撰楊均注
  春秋門例通解十卷炫春秋學纂十二卷孫覺
  春秋集義綱領二卷李明復
  春秋通訓十六卷張大亨春秋類聚五卷王仲孚
  春秋比事三卷蔡延龜 春秋比事二十卷沈棐
  春秋比事十卷程公説 春秋屬辭比事五卷辛次膺春秋提綱十卷陳則通 春秋屬辭十五卷趙汸
  春秋師説三卷趙汸  春秋通説十三卷黄仲炎春秋學十卷李燾   清全齋讀春秋編三卷陳深春秋説一卷張載   春秋説一卷張邦竒
  春秋説志五卷吕柟  春秋或問六卷吕大圭
  春秋或問十卷程端學 春秋解問一卷丁裔昌
  春秋備忘十卷鉉  續備忘遺説三十卷鉉續屏山杜氏遺説八卷鉉
  春秋啟鑰龍虎正印五卷彭飛
  春秋明經二卷劉基  續春秋明經十二卷黄佐春秋作義要訣一卷汪克寛
  春秋録疑十七卷趙恒 春秋加減一卷唐元和中定春秋先儒異同三卷鉉春秋表記一卷宋藝文志
  春秋易簡四卷湯虺  春秋備覽四卷魏謙吉
  春秋透天闗十二卷晏兼善
  春秋金鑰匙一卷經籍志春秋紀愚十卷金賢
  紀愚或問一卷金賢  春秋明志録一卷熊過
  春秋通議一卷邵弁  春秋文苑六卷沈宏
  春秋嘉語六卷沈宏  春秋大夫詞三卷隋藝文志春秋詞苑五卷隋藝文志 春秋詞命三卷王鏊
  春秋後語十卷盧藏用 春秋機要賦一卷裴光輔續機要賦一卷李象  春秋括囊賦集注一卷王霄汲冢師春一卷  春秋繁露節解十卷吴鵬舉
  右論説
  春秋集解序一卷劉實 春秋序論二卷干寶
  春秋序注一卷賀道養 春秋序注一卷崔靈恩
  春秋序注一卷田元休
  春秋左傳杜預序解一卷炫
  春秋左傳序注一卷隂洪道
  春秋公羊序解一卷鮮于公
  右序解
  春秋釋例十卷頴容  春秋釋例十五卷杜預
  春秋釋例集説三卷李衡左傳條例九卷鄭衆
  春秋左氏傳條例二十卷劉歆
  春秋左傳例苑十九卷梁簡文帝
  春秋左氏條例十卷崔靈恩
  春秋公羊諡例一卷何休春秋公羊條例一卷何休春秋公羊例序五卷刁氏
  春秋公羊新例十四卷陳徳寜
  春秋穀梁傳例一卷范𡩋春秋穀梁新例六卷陳徳寧公羊總例十卷成𤣥  鄒氏春秋總例一卷宋藝文志三傳異同例十三卷唐李氏
  春秋三傳總例二十卷韋表微
  明三傳例八卷鉉  春秋牒例章句九卷鄭衆春秋條例十一卷劉實 春秋啖趙纂例十卷陸淳春秋通例三卷陸希聲 春秋總例十二卷周希聖春秋經例十一卷方範
  春秋經傳説例疑𨼆一卷吴略
  春秋統例二十卷朱臨 春秋演聖統例二十卷丁副春秋義例十卷通志略 春秋説例十一卷朱瑗
  春秋通例一卷胡安國 春秋例六卷宋藝文志
  春秋顯微例目一卷程迥春秋經解義例二十卷趙瞻春秋本例二十卷崔子方春秋類例十二卷石公孺春秋指要總例二卷石林春秋五禮例宗十卷{{{1}}}春秋序例一卷鉉 春秋國君名例一卷通志略春秋類六卷宋藝文志  春秋總例三卷吴澄
  春秋輯傳凡例三卷王樵
  右類例
  春秋圖七卷嚴彭祖  春秋圖五卷張傑
  春秋盟㑹地圖一卷嚴彭祖
  春秋列國圖一卷劉英 春秋左氏圖十卷梁簡文帝春秋指掌圖二卷張傑 春秋指掌圖十五卷李瑾春秋指要圖一卷黄恭密春秋龜鑑圖一卷張暄
  春秋興亡圖鑑一卷沈滋仁
  春秋圖鑑五卷洪勲  春秋手鑑圖一卷
  春秋諡族圖五卷陳岳 演左傳世族圖五卷通志略春秋世次圖四卷鄭夀 世本圖一卷崔表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馮繼先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岳本
  春秋明例櫽括圖一卷王哲
  右圖
  春秋左氏分野一卷鄭𤣥春秋釋例地名譜一卷杜預春秋土地名三卷裴秀 春秋地名譜十卷鄭樵
  春秋歴代郡縣地名沿革表二十七卷張洽
  左傳地名録二卷劉城 春秋地名考一卷楊慎
  帝王厯紀譜三卷經籍志春秋世譜七卷杜預
  春秋列國王伯世紀三卷李琪
  春秋十二公譜一卷鄭𤣥王侯丗表一卷宋藝文志
  公子姓譜二卷荀卿  春秋小公子譜六卷杜預春秋公子譜一卷楊藴
  春秋左氏諸大夫世族譜十三卷顧啟明
  春秋世族譜一卷經籍志
  春秋字族名諡譜五卷通志略
  春秋人譜一卷孫子平練明道同撰
  春秋人表一卷韓璜  春秋列國臣子表十卷環中春秋年表一卷楊藴
  春秋十二國年厯一卷蹇遵品
  春秋二十國年表一卷環中
  春秋年表一卷岳珂  春秋四譜一卷鄧世名
  辨論譜説一卷鄧世名 左氏譜學一卷黎良能
  春秋名字異同録五卷馮繼先
  春秋列國諸臣傳贊五十卷王當
  春秋諸侯傳三十卷鄭昂春秋列傳五卷劉節
  左氏紀傳五十卷經籍考
  右譜
  春秋五辯一卷沈宏  春秋辯証六卷隋經籍志
  春秋辯疑十卷陸淳  春秋經辯十卷蕭楚
  春秋明辯十一卷任公輔春秋公穀考異五卷楊士勛春秋三傳辯疑二十卷程端學
  春秋經傳辯疑一卷童品春秋諸傳辯疑二卷朱睦㮮春秋左氏辯失一卷王日休
  左氏釋疑一卷黎良能 左氏釋疑七卷裴安世
  左鐫一卷邵寳    左氏鐫二卷陸粲
  左氏傳辯誤二卷𫝊遜 春秋非左二卷郝敬
  春秋公羊辯失一卷王日休
  春秋穀梁傳辯失一卷王日休
  春秋孫復傳辯失一卷王日休
  春秋胡傳辯疑二卷陸粲鍼胡篇一卷袁仁
  春秋釋疑二十卷宋藝文志春秋質疑四卷任桂
  春秋志疑三十卷胡志寜春秋傳疑一卷余本
  春秋考十二卷鄭樵  春秋考三十卷葉夢得
  春秋三傳㑹考三十六卷王應麟
  春秋考異十三卷李心𫝊春秋考異四卷吴曽
  春王正月考一卷張以寧
  右考正
  春秋左氏音一卷服䖍 左氏傳音三卷髙貴鄉公髦春秋左傳音一卷杜預 春秋左傳音三卷嵇康
  春秋左傳音三卷李軌 春秋左傳音三卷徐邈
  春秋左傳音四卷荀訥 春秋左傳音三卷王元規左傳音三卷孫毓   春秋左傳音三卷徐文逺左傳音三卷曹耽   左氏音十二卷唐藝文志
  春秋左氏音義六卷陸徳明
  春秋左傳口音三卷韓台春秋公羊音二卷王儉
  春秋公羊音一卷陸徳明春秋公羊音一卷汪淳
  春秋穀梁音一卷徐邈 春秋穀梁音一卷陸徳明春秋傳類音十卷張冒徳春秋直音三卷方淑
  春秋本音二十卷洪興祖春秋音義賦十卷尹玉羽春秋字源賦二卷楊文舉三傳釋文八卷陸徳明
  右音
  春秋緯三十卷宋均注 春秋災異十五卷郄萌
  春秋災異録八卷陳岳 春秋災異應録一卷通志略春秋内事六卷通志略 春秋秘事十一卷通志略春秋包命二卷通志略 晉史春秋卦名一卷通志略
  右䜟緯
  春秋外傳國語二十卷左丘明
  春秋外傳國語注解二十卷賈逵
  春秋外傳國語五十四篇劉向
  春秋外傳國語注解二十一卷虞翻
  春秋外傳國語章句二十二卷王肅
  春秋外傳國語注解二十二卷韋昭
  春秋外傳國語註解二十卷孔晁
  春秋外傳國語註解二十一卷唐固
  國語補音三卷宋庠  國語音略一卷通志略
  國語音義一卷魯有開 内傳國語十卷劉攽
  左氏國語類編六卷吕祖謙門人
  非國語二卷栁宗元  是國語七卷葉真
  辯國語三卷林概


  授經圖義例卷十六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授經圖義例>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十七
  明 朱睦㮮 撰
  三禮
  高堂生舊圖不載余録之且為一編之首以見古禮多出自高堂生也
  舊圖謂徐生授蕭奮五傳至戴聖按註疏徐生以容為禮自有傳不在蕭奮之𣲖今圖從註疏
  按註疏鄭康成云高堂生所傳十七篇即儀禮也故後儒以儀禮禮記合為一書今圖不更列儀禮
  註疏序云鄭衆賈逵皆從杜子春受周官舊圖以鄭興賈徽受子春非是今從註疏更置二子别𣲖
  鄭𤣥通三禮今註疏皆用其說舊圖從戴聖之𣲖及考本傳鄭從馬融受周官今從本傳改置
  世或謂杜子春緱氏人及閲鄭樵通志謂劉歆傳周禮於子春及緱氏禮又有緱氏要抄四卷以此觀子春非緱氏人歆㑹亦兩釋緱氏曰地曰氏如孝子傳陳留緱氏女是也今圖姑仍其舊以竢博雅者考焉













  授經圖義例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十八
  明 朱睦㮮 撰




























  授經圖義例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卷十九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傳略
  高堂生魯人或曰字伯漢初為博士傳禮十七篇至武帝時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篇獻之朝後又得孔子壁中古文禮五十六篇其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同而字多異其十七篇外則皆逸禮也儒林傳云漢興傳禮者十三家惟高堂生五𫝊得戴徳戴聖而禮大明今行於世小戴記者是也
  孟卿東海人事蕭奮以授后蒼魯閭丘卿蒼授戴徳戴聖慶普及沛聞人通漢子方子方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
  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事夏侯昌又事孟卿以禮為博士在曲臺校書因説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漢藝文志又載曲臺后蒼九篇或即此明興考求古禮以后蒼為禮之宗詔令從祀闕里
  戴徳字延君戴聖字次君俱梁人事博士后蒼漢初得先儒所記禮書凡二百四篇徳删之為八十五篇號大戴禮聖又删徳之書為四十九篇號小戴禮今立之學官者是也宣帝時徳為信都太傅聖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為博士家世𫝊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季卿楊榮子孫仁為大鴻臚榮琅邪太守繇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橋楊氏之學
  慶普字孝公沛人事后蒼為東平太傅授魯夏侯敬伯又授族子咸咸為豫章太守繇是禮有慶氏之學徐生魯人善為容漢文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𫝊子至孫延襄襄資性善為容不能通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亦以容為大夫至廣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滿意桓生單次皆為禮官大夫諸言禮為容者繇徐氏曹充魯國薛人持慶氏禮建武中為博士顯宗即位充上言五帝不相㳂樂三王不相襲禮大漢自當制禮以示百世帝問禮樂云何充對曰河圖括地象曰有漢世禮樂文雅出尚書璇璣鈐曰有帝漢出徳洽作樂名予帝善之下詔曰今且改太樂官曰太予樂歌詩曲操以俟君子拜充侍中作章句辯難若干卷子褒
  褒字叔通少篤志有大度結髪𫝊父業博雅疎通常憾朝廷制度未備晝夜研精沈吟専思寢則懐抱筆札行則誦習文書當其念至忘所之適初舉孝亷再遷圉令以禮理人以徳化俗坐釋盗免歸復徵拜博士㑹肅宗欲制定禮樂褒兩上疏帝忻納以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勅褒以禮條正褒次序百五十篇為新禮㑹帝崩未及行褒亦出為河内太守有治績復為侍中褒博物識古為儒者宗作通義十二篇演經雜論百二十篇又𫝊禮記四十九篇教授諸生千餘人慶氏學遂行於世
  董鈞字文伯犍為資中人習慶氏禮事大鴻臚王臨元始中舉明經遷廪犧令病去官建武中舉孝亷辟司徒府鈞博通古今數言政事永平中為博士時草創五郊祭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輒令鈞參議多見從用當世號為通儒年七十餘卒於家
  劉歆字子駿為黄門郎河平中受詔與父向領校秘書講六藝傳記諸子方技無所不䆒向死歆復為中壘校尉哀帝使歆卒父業周禮始得列序著於録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足之時衆儒並出共排以為非是唯歆獨識其年尚幼務在廣覽博觀又鋭精於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具在於斯遭天下倉卒兵革並起疾疫喪荒徒有里人緱氏杜子春能通其讀頗識其説語在子春傳
  杜子春緱氏人永平初年且九十家於南山通周官教授鄉里初周官行於世始皇見其書深惡之禁絶不傳至武帝時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路於是周禮出於山巖屋壁復入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至成帝時通人劉歆表而出之其後馬融鄭𤣥各為訓詁其學始傳鄭衆字仲師蓮勺令興之子年十二從父受左氏春秋精力於學兼通易詩知名於世聞緱氏杜子春能讀周禮與賈逵徃受業焉二子洪雅博聞又以經書傳記轉相證明為解逵解行於世衆解不行兼攬二家為備然衆所解說近得其實獨以書序言成王既黜殷命還歸在豐作周官則此周官也失之矣永平初衆辟司空府以明經給事中持節使匈奴不為屈單于大怒圍守閉之不與水火欲協服衆衆拔刀自誓單于懼而止及還累遷為武都守郡小少事乃述平生之意著易尚書詩禮皆訖惟念前業未畢者唯周官年六十六目昏意倦自力補之謂周官傳也子安世亦傳家業為長樂未央廏令延光中安帝廢太子為濟隂王安世與太常桓焉太僕來歴等共正議諌争及順帝立安世已卒追賜錢帛除子亮為郎
  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父徽善古文尚書左氏國語毛詩逵悉𫝊父業是時杜子春明周禮又與鄭衆同受之語在衆𫝊逵顯宗時拜為郎與班固並校秘書肅宗立召逵入講帝善之以逵為左中郎將復為侍中兼領秘書近署甚見信用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餘萬言學者宗之
  摯恂字季直京兆長安人𨼆於南山明三禮兼綜百家之言其弟子馬融桓驎等自逺方至者十餘人既通古今而性復溫敏不恥下問學者宗之永和中博求名儒公卿薦恂行侔曾閔學擬仲舒繇是公車徵不詣大將軍竇憲舉賢良亦不就清名懸於當世以夀終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為人美詞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融從其㳺永初四年召拜校書郎中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因自劾歸安帝時召還郎署復在講部出為河間王廏長史陽嘉二年徵詣公車對策拜議郎三遷為南郡太守以忤梁冀㫖免官赦還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以病去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𤣥皆其徒也年八十八卒於家所註詩易三禮尚書各若干卷
  鄭𤣥字康成北海髙密人尚書僕射崇八世孫也師事京兆第五元通京氏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闗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𤣥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髙業弟子傳授於𤣥㑹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𤣥善算乃召見於樓上𤣥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𤣥既歸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及黨事起乃被禁錮𨼆修經業杜門不出黨禁解大將軍何進聞而辟之設几杖禮待甚優𤣥不受朝服以幅巾見一宿逃去又舉趙相不至㑹黄巾宼青部道遇𤣥皆拜相約不敢入縣境其為强暴所服若此年七十四卒所註禮記六十三巻周禮四十二卷儀禮十七巻自郡守以下受業者千餘人門生相與撰𤣥答諸弟子問五經依論語作鄭志八篇其門人山陽郄慮至御史大夫東萊王基清河崔琰河内趙商著名於世又樂安國淵任嘏時並童幼𤣥稱淵為國器嘏有道徳其餘亦多鍳拔皆如其言
  盧植字子幹涿郡涿人建寧中徵為博士復拜九江太守以疾去時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植乃上書曰臣少從故南郡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冗臣以周禮諸經發起粃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寫上願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官財糧専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得失庶裁定聖典刋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實逵鄭興父子並敦恱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表裏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㑹南夷叛以植嘗在九江有恩信拜廬江太守植深逹政宜務存清静𢎞大體而已嵗餘復徵拜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説等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補續漢記帝以非急務轉侍中拜尚書忤董卓免官𨼆於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子毓知名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師事鄭𤣥後與邴原管寧辟地遼東既還舊土司空辟為掾屬每於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建安中欲廣治屯田使淵典其事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廪豐實百姓競勸樂業遷魏郡太守入為太僕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賜散之舊故宗族以恭儉自守卒官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少訥好擊劒尚武事年二十就鄭𤣥受學學未期徐州黄巾賊攻破北海𤣥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時穀糴縣乏縣罷謝諸生琰既受遣而宼盗充斥西道不通於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間以琴書自娯大將軍袁紹聞而辟之以為騎都尉時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諌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聴遂敗於官渡及紹卒二子交争欲得琰琰稱疾固辭由是獲罪幽於囹圄頼隂䕫陳琳營救得免曹操破袁氏領冀州牧琰為别駕及操為丞相琰為東西曹掾屬遷中尉後坐與楊訓書操令自裁王基字伯輿東萊曲城人少孤與叔父翁居翁撫養甚篤基亦以孝稱年十七郡召為吏非其好也遂去入琅邪游學黄初中察孝亷除郎中擢為中書侍郎明帝盛修宫室百姓勞瘁基上疏諌止散騎常侍王肅著諸經傳解及論定朝儀改易基師鄭𤣥舊説而基據持𤣥義常與抗衡累遷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封安樂鄉侯基疏求分户二百賜叔父子喬以報拊育之徳有詔特聴及淮南定進封東武侯累加食邑千七百户薨贈司空諡景侯





  授經圖義例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授經圖義例巻二十
  明 朱睦㮮 撰
  諸儒著述附歴代三禮傳注
  古經五十六巻漢萟文志 經七十篇漢萟文志
  記百三十一篇漢萟文志 古禮十七卷張淳較
  右古經
  古字石經儀禮九巻 今字石經儀禮四卷
  秦本石經儀禮十七卷
  秦本石經周禮十巻 蜀本石經周禮十二巻秦本石經禮記二十卷
  蜀本石經禮記二十卷
  右石經
  儀禮傳十七篇高堂生 儀禮傳八十卷張沖
  周官經六篇傳四篇漢萟文志
  周官經傳六篇劉歆  周官禮傳十二卷馬融
  周禮傳十二卷胡銓  周禮沿革傳魏莊渠周禮傳九卷王應電  禮記傳十六巻吕大臨
  禮記傳十八卷胡銓  禮記外傳四卷成伯璵
  少儀外傳二卷吕祖謙
  二禮經傳測六十四卷湛若水
  右傳
  禮記章句八卷張孚敬
  右章句
  儀禮注十七卷鄭𤣥  儀禮注十七卷王肅
  儀禮注一卷孔倫   儀禮注二卷袁凖
  儀禮注一卷蔡超宗  儀禮注一巻陳銓
  儀禮注二卷田僧紹  儀禮注三十二卷陳祥道儀禮經傳通解二十三卷朱熹
  續儀禮經傳通解二十九卷黄幹
  儀禮雲莊經解二十卷劉爚
  儀禮節解十七巻郝敬 周禮注十二卷鄭𤣥
  周禮注十二卷王肅  周官禮注十二巻干寶
  周官禮注十二卷伊説 周禮句解十二卷朱申
  周禮互注十二卷張翊 周禮明解十二卷何喬新周禮完解十二巻郝敬 周禮考工記解四卷林希逸考工記述註二卷林兆珂禮記纂十三卷戴徳
  禮記纂二十巻戴聖  禮記注二十巻盧植
  禮記注二十卷鄭𤣥  禮記注三十卷孫炎
  禮記注三十巻王肅  禮記注十二巻葉遵
  注禮記二十巻王𤣥感 禮記略解十卷庾蔚之
  禮記解七十卷馬希孟 芸閣禮記解十六巻吕大臨禮記解四十卷陸佃  少儀解一卷張九成
  禮記通解二十二巻郝敬三禮考注六十四巻呉澄
  右注
  儀禮集釋十七卷李如圭儀禮集注十四巻李如圭儀禮經傳集注十四巻楊復
  儀禮詳解十七卷周燔 儀禮集説十七卷敖繼公周官禮集注二十卷崔靈恩
  周禮集注七巻何喬新 周禮㑹注十五巻李如圭周禮集傳十三卷毛應龍周禮詳解四十卷王昭禹周禮集説十三卷陳友仁禮記集傳十六卷陳伯聰禮記集説一百六十卷衛湜
  禮記集説十六卷陳澔 禮記詳解十巻陳櫟
  禮記詳解十卷朱周幹 禮記纂言三十六卷呉澄禮記大全三十巻胡廣等禮記集注三十巻徐師曽坊記集傳二卷黄道周 表記集傳二卷黄道周
  儒行集解二卷黄道周
  大戴禮踐祚篇集解一卷王應麟
  二禮集解十二卷李黼 三禮纂注四十九卷貢汝成
  右集注
  儀禮義疏三十巻沈重 儀禮義疏六巻經籍志
  儀禮義疏見二巻隋經籍志儀禮正義五十卷孔頴達儀禮疏五十卷賈公彦 儀禮義十七卷陸佃
  儀禮要義五十卷魏了翁儀禮詳疏二十四卷楊復周禮要鈔六巻緱氏
  周禮寧朔新書二十卷司馬伷
  周官禮義疏四十卷沈重周禮疏十二卷賈公彦
  周禮正義五十卷孔頴達周禮講義二卷鄭宗顔
  周禮闗言十二卷黄君俞周禮解義二十二卷王安石周禮解義二十二卷鄭諤周禮中義十卷劉彛
  周禮講義十四卷史浩 周禮講義四十九卷林之竒周禮秋官講義一卷王與山
  周禮要義三十卷魏了翁周禮總義三十六卷易祓古周禮釋評六卷孫攀 考工記標義二巻徐應魯禮記要鈔十巻緱氏  禮記義記四卷鄭小同
  禮記寧朔新書二十巻司馬伷
  禮記文外大義三巻禇暉禮記新義疏二十卷賀瑒禮記義疏四十巻熊安生禮記義疏四十卷沈重
  禮記義十卷何佟之  禮記義證十卷劉芳
  禮記講義九十九卷皇侃禮記講疏四十八卷皇侃次禮記二十卷魏徴  禮記正義七十巻孔頴達禮記正義十巻王芳慶 禮記疏五十巻賈公彦
  禮記要義三十卷唐諸儒禮記小疏二十卷宋萟文志禮記要義二巻王安石 禮記精義十六卷李格非禮記要義三十三卷魏了翁
  禮記解義二十巻方慤 禮記詳節 巻吕祖謙禮記解義十六巻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曲禮講義二卷上官均
  曲禮口義二卷戴溪  學記口義二卷戴溪
  孔子閒居講義一巻楊簡三禮大義十二卷隋經籍志禮義二十巻戴聖   三禮雜大義三卷通志略三禮宗義三十卷崔靈恩三禮名義五巻歐陽丙
  三禮通義五巻魯有開 三禮編繹二十六巻鄧元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二禮講義一巻胡銓
  右義疏
  大戴禮記十三巻戴徳 石渠禮論四巻戴聖
  大戴記喬記八巻喬仁 曲臺記九篇后蒼
  雜禮義十一巻呉商  禮論要抄一百巻賀瑒
  禮義二十巻鄭𤣥   禮論三百巻何承天
  續禮論一百五十卷孔子衭
  禮論抄六十六巻唐萟文志禮論條牒十卷任預
  禮論帖三巻任預   禮論要帖十卷王儉
  禮議一巻傅隆    禮論抄二十卷庾蔚之
  禮雜抄畧二卷荀萬秋 禮論糾畧十三巻唐萟文志禮論六十卷李敬𤣥  禮類聚十巻唐萟文志
  禮區分十卷唐萟文志  禮統十二巻賀述
  禮志十卷丁公著   禮畧十卷杜肅
  類禮二十卷陸淳   禮例詳解十卷陳祥道
  類禮義疏五十巻元行沖禮逆降義三巻顔延之
  禮粹二十卷張頻   古禮外傳十卷成伯璵
  述禮新説四巻陸佃  禮書一百五十巻陳祥道直禮論一卷何洵   禮義一卷何隆
  中禮八卷王慤    禮象十卷陸佃
  直禮一卷李洪澤   儀禮類例十卷宋萟文志
  經禮補遺九卷汪克寛 古禮綱目一巻李如圭
  釋宫一巻李如圭   周官致太平論十卷李覯禮經㑹元四卷葉時  太平經國書十巻鄭伯謙周禮全書六卷丘葵  周禮定本三卷丘葵
  周禮復古編三卷俞廷椿周禮定本十三卷舒芬
  周禮全經十三巻柯尚遷周禮類例義㫁二卷宋萟文志周禮折衷二卷魏了翁 周禮綱目八卷林椅
  周禮摭說二十三卷林椅周禮説五巻黄度
  周禮説一巻陳傅良  周禮㣲言十卷徐行
  周禮丘乗説一卷項安世周禮并田譜二十巻夏休禮記發明一巻王安石 禮記資記十八巻汪鏜孫破禮記二十卷夏休  禮記𨼆三十六巻唐萟文志禮記新說四巻陸佃  禮記說四巻韓性
  禮記覺言八巻葉遇春 禮記全經十五巻柯尚遷禮記名義十卷通志畧 禮記名數要記三巻通志畧禮記外傳名數三卷通志畧
  三禮目録一巻鄭𤣥  三禮名義疏五卷鄭氏
  三禮宗畧二十卷元延明
  二禮分門統要三十六巻宋萟文志
  右論說
  答問雜儀二卷杜預  禮論答問十三卷徐廣
  禮義答問八巻王儉  禮問答六卷庾蔚之
  禮答問三巻王儉   禮雜答問十卷王儉
  禮論答問九卷范寗  禮雜問十巻范寗
  禮雜問答抄一巻何佟之禮答問十巻何佟之
  問禮俗十卷董勛   雜禮義問答四巻戚夀
  禮疑義五十二卷周捨 禮雜答問十巻王方慶
  禮儀雜記故事十一巻唐萟文志
  禮問 卷吕柟   儀禮識誤一巻張淳
  古禮辨誤三巻張淳  周官駁難五巻虞喜
  周官禮異同評十二卷陳邵
  周官論評十二卷傅𤣥 周禮義決三巻王𤣥度
  周官禮駁難四巻孫畧 周禮或問五巻毛應龍
  周禮辨畧十八巻徐煥 周禮訂義八十巻王與之周禮辨疑一卷楊時  周禮折衷二卷魏了翁
  周禮考疑七卷樂思忠 禮記評十卷劉雋
  禮記繩愆三十卷王𤣥感禮記評要十五卷通志畧深衣考正一卷馮公亮 深衣考一巻王庭相
  三禮圖駁義二十巻宋萟文志
  丁丑三禮辯二十六卷李心𫝊
  禮疑六巻季本
  右問難
  中庸講疏一梁武帝
  私記制㫖中庸義五卷隋經籍志
  中庸傳二巻戴顒   中庸傳一巻胡瑗
  中庸集傳一卷錢文子 中庸大傳一卷晁公武
  中庸傳一卷張邦竒  中庸外傳三巻顧起元
  中庸義一巻盛喬   中庸義一巻喬執中
  中庸解義一巻程顥  中庸解義一卷吕大臨
  中庸解義五卷㳺酢  中庸解義一巻楊時
  四先生中庸解義一巻程吕㳺楊
  中庸集義一巻倪思  中庸章句一巻朱熹
  中庸定本一巻朱熹  中庸或問二卷朱熹
  中庸章句詳説一卷劉清中庸集解二巻石墪
  中庸輯畧二卷朱熹  中庸説一卷郭忠孝
  中庸説一巻郭雍   中庸説一巻張九成
  中庸説一卷項安世  中庸説十三巻陳堯道
  中庸説一卷劉駟   中庸詳説二卷袁甫
  中庸集説硌䝉一卷謝東山
  中庸䝉紀一巻許謙  中庸發明要覽二巻陸琪中庸纂疏三巻趙順孫 中庸發明一卷王奎文
  中庸指歸一卷黎立武 提綱一卷黎立武
  中庸凡一卷崔銑   中庸原一卷方獻夫
  中庸測一卷湛若水  中庸述一卷許孚逺
  中庸問政章說一卷景星中庸釋論十二卷呉應賓中庸大學講義三卷謝興甫
  六家中庸大學解一卷司馬光
  中庸大學廣義三卷司馬光
  庸學通㫖二卷黄潤玉 大學中庸日録一卷袁明善庸學議一卷金賁亨  學庸口義三巻馬森
  右中庸
  大學改本一卷程顥  大學改本一卷程頥
  大學定本一卷朱熹  大學章句一巻朱熹
  大學或問二卷朱熹  大學解一巻喻樗
  大學解義一巻吕大臨 大學統㑹五巻周公恕
  大學通指要畧一巻經籍志
  大學詩解一巻許衡  大學要㫖一卷許衡
  大學疏義一卷金履祥 大學叢説一卷許謙
  大學明解一卷月湖季氏師道大學發㣲一卷黎立武
  本㫖一卷黎立武   大學說一巻張九成
  大學說十一卷陳堯道 大學通㫖一卷蔣文質
  大學億一巻王道   大學纂説一卷程復心
  大學指歸一卷魏莊渠 大學全文通釋一卷崔銑大學千慮一卷穆孔暉 大學原一巻方獻夫
  古大學測一巻湛若水 大學古本一巻王守仁
  古大學義一卷蔣信  大學愚見一巻孟淮
  大學拾朱一巻李承恩 大學述一卷許孚逺
  石經大學章句輯注一卷管志道
  大學約言一卷李材  古本大學釋論一巻呉應賓石經舊本大學一卷錢一本
  大學衍義四十三卷真徳秀
  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巻丘濬
  大學格物通一百巻湛若水
  右大學
  月令注一卷鄭𤣥   月令章句十二卷蔡邕
  月令章句十二卷戴顒 月令解十二卷張虙
  月令訓解十二卷髙誘 刋定禮記月令一巻唐𤣥宗月令疏三卷經籍志  月令圖一卷王涯
  月令明義四巻黄道周 夏小正解四巻傅崧卿
  夏小正解一卷王廷相
  右月令
  批㸃檀弓一卷謝枋得 檀弓叢訓二卷楊慎
  檀弓述注二卷林晁珂 檀弓標義二巻徐應魯
  右檀弓
  喪服經傳一巻馬融  喪服經傳一巻鄭𤣥
  喪服經傳一巻王肅  喪服經傳一卷袁凖
  喪服經傳一卷陳銓  集注喪服經傳一卷孔倫集注喪服經傳一卷裴松之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田僧紹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蔡超宗
  畧注喪服經傳一卷雷次宗
  喪服經傳義疏一卷何佟之
  喪服經傳義疏四卷沈文阿
  喪服傳一卷裴子野  駁喪服經傳一巻卜氏
  喪服要記一卷蔣琬  喪服要記二巻王肅
  喪服要記二巻劉逵  喪服要記十卷賀循
  喪服要記五巻庾蔚之 喪服行世要記十巻王逡之喪服記十卷王氏   喪服要記五巻賀循撰謝徽注喪服儀一卷衛瓘   喪服要集二巻杜預
  喪服要畧一巻澴濟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王儉喪服義疏二卷賀瑒  喪服經義五巻沈重
  喪服義十巻謝嶠   喪服文句義疏十巻皇侃喪服極議一卷殷价  喪服義抄二卷隋經籍志
  喪服要畧一卷嚴氏  喪服抄三巻王隆伯
  喪服變除一巻鄭𤣥  喪服變除一巻葛洪
  喪服變除一卷戴立徳 喪服制要一卷徐允
  論喪服決一巻  喪服發題二卷沈文阿
  喪服正要二卷孟銑  喪服制一卷龎景昭
  喪服假寧制三卷隋經籍志喪服問難六巻崔凱
  喪服要問二卷張燿  喪服答要難一卷袁祈
  喪服問荅目十三巻皇侃喪服要問六巻劉徳明
  喪服問疑一卷樊深  士喪禮義注十四巻經籍志内外服制通釋九卷車垓五服集証六巻徐駿
  五服志三卷經籍志  喪服譜一巻鄭𤣥
  喪服譜一巻蔡謨   喪服譜一巻賀循
  喪服圖一卷王儉   喪服圖一巻賀游
  喪服圖一巻崔逸   喪服圖一巻崔游
  五服圖儀一巻隋經籍志 喪服天子諸侯圖一巻謝慈五服圖十五卷仲子陵 五服圖一卷張薦
  喪禮五服圖七巻袁憲 五服圖解一巻龔端禮
  右喪服
  儀禮圖一巻朱熹   儀禮圖解十七巻楊復
  儀禮旁通圖一巻楊復 周官禮圖十四巻經籍志周禮圖十卷龔原   周禮圖一巻俞言
  周禮纂圖一卷陳祥道 周禮十五圖一巻王與之周禮開方圖説一巻鄭景天
  周禮丘乗圖説一巻項安世
  周室王城明堂宗廟圖一巻祈諶
  考工記補圖二巻張鼎思禮記纂圖十四卷經籍志禮記圖說一卷衛湜  王制井田圖一巻阮逸
  王制井田圖一卷徐希文三禮圖九巻鄭𤣥
  三禮圖十二巻夏侯伏朗 三禮圖九巻張鎰
  三禮圖注二十巻聶崇義三禮圖二巻劉績
  五禮古圖一巻吕景䝉 四禮圖一巻張鯤
  服飾圖三巻李徳裕
  右圖
  儀禮音二卷鄭𤣥   儀禮音二巻王肅
  儀禮音二卷劉昌宗  儀禮音二卷沈重
  古禮釋文一卷張淳  周官音三卷王肅
  周禮音三巻劉昌宗  周禮釋文一卷陸徳明
  周官音訓三鄭同異辨二卷王曉
  禮記音三卷曹躭   禮記音三卷徐邈
  禮記音二卷尸毅   禮記音一巻繆炳
  禮記音二卷李軌   禮記音義𨼆二巻謝慈
  禮記音一卷孫毓   禮記音二巻劉昌宗
  禮記音二卷沈重   禮記音五巻謝貞
  禮記音二巻徐爰   禮記音二巻王元規
  禮記釋文一卷陸徳明
  禮記音訓指説二十巻楊逢殷
  禮記字訓異同一巻唐元和中刋定
  右音
  禮緯注三卷鄭𤣥   禮記黙房注二巻宋均
  五禮緯書二十巻韋彤 禮緯舍文嘉三巻
  右緯
  諸經解
  白虎通徳論六巻  五經通義九巻劉向
  五經雜義七巻劉向  五經要義五巻劉向
  五經異義十巻許慎  五經異義十巻鄭𤣥
  五經要義五巻雷氏  五經然否論五巻樵周
  五經鈎深十巻楊方  五經大義三巻戴逵
  五經大義十巻樊文深 五經答義八巻楊思
  五經異同評一巻賀瑒 五經大義十二卷沈文阿五經大義五巻何妥  五義通義八巻炫
  五經正名十二卷炫 五經音十卷徐邈
  五經類語十巻慕容宗本 五經析疑二十八巻邯鄲綽五經宗畧三十三巻元廷明
  五經雜義六卷孫暢之 五經要畧二卷顔真卿
  五經㣲㫖十四卷張鎰 五經對説四巻趙英
  五經要㫖五十卷齊唐 五經指歸五巻僧十朋
  五經釋題雜問一卷章崇業
  五經文字三卷張參  五經通畧二卷黄俊
  五經傳授一巻李燾  五經疑辨録三巻周洪謨五經蠡測六巻蔣悌生 五經疑義 巻李讚
  五經稽疑六卷朱睦㮮 五經四書明音八卷王寛五經繹十五卷鄧元錫 五經異文十一巻陳士元五經疑問六十巻姚舜牧六經通數十巻鮑泉
  六經外傳三十七巻劉貺六經説五巻劉餗
  六經刋誤二卷李涪  六經圖七巻葉仲堪
  六經講義一卷黄幹  六經圖六巻楊甲
  六經圖説十二巻俞言 六經辨疑五巻張綱
  六經確論十卷張綱  六經天文編六巻王應麟六經圖五卷趙元輔  六經奥論六巻鄭樵
  莆陽二鄭六經圖辯十巻
  六經緯六卷隋經籍志  六家經要四卷晁氏讀書後志六經説五巻劉𨑙   六經疑難十四卷宋萟文志六經音義十二巻周爚 六經釋文二巻李盛
  六經正誤六卷毛居正 六經四書講藁六巻黄淵六經篆文四十四卷陳鳳梧
  六經圖全集六卷胡賓 六萟綱目 卷
  三經義辯十卷楊時  三經辯學七巻王居正
  三經演義十一卷劉元剛七經義綱畧三十巻樊文深七經論三卷樊文深  七經質疑五巻樊文深
  七經小傳五巻劉敞  七經中義一百七十巻劉彛九經師授譜一卷韋表微九經餘義一百巻黄敏求九經釋難五卷馬光極 九經演義十卷蘇鶚
  九經要畧一巻李涪  九經字様十卷唐𤣥度
  九經直音九巻許奕  九經正訛一卷許奕
  九經疑難十巻張伯文 九經類義二卷通志畧
  九經㫖九卷通志畧  九經經㫖纂義九卷宋萟文志九經要義類目六卷魏了翁
  九經治要十卷歐陽長孺 九經要覽十巻經籍志
  九經三傳沿革一巻經籍志
  九經考異十二巻周應賓二經雅言二卷汪應辰
  十一經問對五巻何異孫諸經解三十巻楊時
  諸經講義七卷李舜臣 諸經説十巻項安世
  諸經正典十卷許奕  山堂諸經疑問一巻劉光祖羣經音辯七巻賈昌朝 經典𤣥儒大義十巻沈文阿經傳要畧十卷高重  經典釋文三十巻陸徳明經典釋文序録一巻陸徳明
  辯經正義七巻張沂  經典質疑六巻胡順之
  經典分毫正字一巻歐陽融
  經傳發𨼆七巻李景陽 經典集音三十卷劉鎔
  羣經索音三十卷通志畧經史釋題二巻李肇
  引經字源二卷李行中 石經注文考異四十卷張貞經典稽疑二卷陳耀文 遺經四解四巻徐常吉
  經序録五卷朱睦㮮  河南經説七巻程頥
  龜山經説八巻楊時  經學理窟三巻張載
  經説一巻林觀過   經括一巻周士貴
  畏齋經學十二巻㳺桂 晦菴經說三十巻黄大昌編授經圖三巻崇文總目  經解三十三巻楊㑹
  端本堂經訓要義十巻李好文
  經譜一巻王潤玉   經野經說三十六卷吕柟升菴經說八巻楊慎  經説一巻顔宗道
  經書補注三巻王潤玉 羣經類要一卷孔克表等
  說經劄記八卷蔡汝楠 六萟論一巻鄭𤣥
  鄭志十一巻鄭小同  鄭記六巻鄭𤣥門弟子
  聖證論十二巻王肅  長春義記一百巻梁簡文帝遊𤣥桂林二十巻張機 匡繆正俗八巻顔師古
  㣲言注集二巻僑卿  叙元要抄一巻通志畧
  詩樂注三卷通志畧
  麗澤論說集録十巻吕祖謙門人
  西山讀書記三十九巻真徳秀
  考信録三十巻賈鑄  演聖通論六十巻胡旦
  鄉黨少儀咸有一徳論孟十一巻張九成
  項氏家說十巻附録四巻項安世
  論語尚書周禮講義十巻許奕
  西齋清選二巻戴勛  泮林講義三巻張貴謨
  詩書遺意一巻姜得平 兼明書十二卷丘光庭
  鹽石新論丁編一卷呉仁傑
  石渠意見一巻王恕  石渠意見補遺六巻蘇濓









  授經圖義例巻二十
  授經圖義例跋
  授經圖二十巻乃家君所著藏之笥中乆矣癸酉秋䓺亍講習之暇請付諸梓因叙其大略云粤考易自田何而下其説大義略同至京房為異書自孔安國𫝊者為古文之學伏生傳者為今文之學詩則有毛韓齊魯四家春秋有左氏公榖三傳三禮得二戴劉歆纂次始大明于世其相傳之詳咸具圖傳中葢自秦燼之餘六經殘滅漢興諸儒頗傳不絶之緒子是専門之學甚盛至東京則授受鮮有次第而經學亦稍稍衰矣故是編所載多詳于前漢舊圖頗有訛異闕略家君俱為正之補之研精殫思亦有年矣其所錄經解雖或未盡其書而古今善言經者思過半矣萬厯二年孟春十日子勤䓺跋


  授經圖義例䟦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