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卷二百六

 卷二百五 文獻通考
卷二百六 經籍考三十三
卷二百七 

地理、時令

编辑

※《歷代宮殿名》一卷

陳氏曰:翰林承旨李昉等纂。歷代及僭偽宮殿、門闕、樓觀、園苑、池館名,無不畢錄。

※《五嶽諸山記》一卷

陳氏曰:無名氏。多鄙誕不經。

※《王屋山記》一卷

陳氏曰:唐乾符三年道士李歸一撰。

※《華山記》一卷

陳氏曰:不知名氏。

※《西湖古跡事實》一卷

陳氏曰:錢塘進士傅牧撰。以楊蟠《百詠》增廣,共為一百八十三首。紹興壬午序。

※《青城山記》一卷

鼂氏曰:偽蜀道士杜光庭賓聖撰。集蜀山若水在青城者,悉本道家方士之言。

※《峨眉志》三卷

鼂氏曰:皇朝張開撰。峨眉,山名也,隋開皇十三年以名其邑。奇勝冠三蜀。郡守呂勤命開考圖經及傳記、石刻,綴輯成書,析為十四門。宋白、吳中復詩文附於後。

※《茅山記》一卷

陳氏曰:嘉祐六年,句容令陳倩修。

※《幕阜山記》一卷

陳氏曰:葛洪撰。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記》一卷

陳氏曰:贊皇李上文撰。嘉祐丁酉歲。

※《玉笥山記》一卷

陳氏曰:唐道士令狐見堯撰。山在新淦。別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後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記》三卷

晉耒陽羅含君章撰。范陽盧拯注。其書頗及隋、唐以後事,則亦後人附益也。

※《天台山記》一卷

陳氏曰:唐道士徐靈府撰。元和中人也。余假守臨海,就使木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趨會稽治所,道過之,銳欲往游。會大雪不果,改轅由驛道,至今以為恨。偶見此《記》,錄之以寄臥游之意。

※《顧渚山記》一卷

陳氏曰:唐陸羽鴻漸撰。鄉邦不貢茶久矣,遺跡未必存也。

※《廬山記》五卷

鼂氏曰:皇朝陳令舉舜俞撰。先是,劉煥嘗為《記》,令舉因而增廣之,又為俯視圖,紀尋山先後之次云。陳氏曰:劉煥凝之、李常公擇皆為之序。令舉熙寧中謫居所作。

※《續廬山記》四卷

陳氏曰:南康守廣陵馬玕錄山中碑記之文,以續前錄。

※《九華拾遺》一卷

陳氏曰:山居劉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錄》於前,沈太守撰《總錄》於後,博考傳聞,復得三十餘節。」

※《九華總錄》十八卷

陳氏曰:邑人程太古撰。裒集諸家所記,萃為一編也。

※《武夷山記》一卷

陳氏曰:杜光庭撰。

※《霍山記》一卷

陳氏曰:知循州林須撰。山在循州境內。

※《羅浮山記》一卷

陳氏曰:廬陵郭之美撰。皇祐辛卯序。

※《雁山行記》一卷

陳氏曰:永嘉陳謙撰。嘉定己巳游山,直至絕頂,得所謂「雁蕩」者,前人蓋未之識也。然繼其後者,亦未有聞焉。

※《廬阜紀遊》一卷

陳氏曰:開封孫惟信季蕃撰。嘗大雪登山至絕頂,盡得其景物之詳,嘉定初年也。惟信能為詩詞,善談謔。蓋嘗有官,棄去不仕,自號花翁,遊江湖間,人多愛之。

※《何氏山莊次序本末》一卷

陳氏曰:尚書崇仁何異同叔撰。其別墅曰「三山小隱」。三山者,浮石山、岩石玲瓏山,其實一也,周回數里。敘其景物序為此篇。自號月湖,標韻清絕,如神仙中人,膺高壽而終。其山閒今蕪廢矣!

※《湘江論》一卷

陳氏曰: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濤志》一卷

陳氏曰:唐竇叔蒙撰。

※《太虛潮論》一卷

陳氏曰:永泰縣令錢棲業述。末稱天祐六年

※《海潮圖論》一卷

陳氏曰:龍圖閣學士燕肅撰進。

※《潮說》一卷

陳氏曰:知錢塘縣張尹房撰。凡三篇。

※《西南備邊錄》十三卷

巽岩李氏曰:唐李德裕撰。今特存其第一卷,而《崇文總目》亦止載一卷,豈嘉祐以前巳亡逸乎?德裕之深謀遠慮,雖至今可用也,而所存止此,可惜哉!

※《西南備邊錄》十二卷

陳氏曰:嘉州進士鄧嘉猷撰。紹興未,犍為有蠻擾邊,初莫知其何種族也。巳而,有能別識其為虛恨蠻者。時蜀邊久無事,既去而朝廷憂之,詔有司經度。嘉猷取秦、漢以來訖於本朝,凡史傳所載蠻事,皆著於篇,時乾道中也。其為志九,為圖一。

※《北邊備對》六卷

陳氏曰:程大昌撰。淳熙中進《禹貢圖》,孝廟因以北虜地理為問,對以虜無定居,無文史,不敢強言。紹熙退居,追采自古中華、北狄樞紐相關者,何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備對》。

※《南北攻守類考》六十三卷

陳氏曰:監進奏院趙善譽撰進。以三國、六朝攻守之變,鑒古事以考今地,每事為之圖。

※《海外使程廣記》三卷

陳氏曰: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麗,所記海道及其國山川、事跡、物產甚詳。史虛白為作序,已未十月,蓋本朝開國前一歲也。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陳氏曰:唐三藏法師元奘譯,大總持寺僧辯機撰。

※《南詔錄》三卷

陳氏曰:唐嶺南節度巡官徐雲虔撰。乾符中,邕州遣雲虔使南詔所作。上卷記山川風俗,後二卷紀行及使事。

※《至道雲南錄》三卷

陳氏曰:左侍禁、知興化軍辛怡顯撰。李順之亂,餘黨有散入蠻中者,怡顯往招安之,繼馳賜蠻酋告敕而歸,遂為此錄。天禧四年自序。或云此書妄也。余在莆田,視壁記無怡顯名字,恐或然。

※《契丹疆宇圖》一卷

陳氏曰:不著名氏。錄契丹諸夷地及中國所失地。

※《遼四京記》一卷

陳氏曰:亦無名氏。曰東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麗圖經》四十卷

陳氏曰:奉議郎徐兢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麗,兢為之屬,歸上此書。物圖其形,事為之說。今所刊不復有圖矣。兢,鉉之後,善篆書,亦能畫,嘗自題「保大騎省世家」、「宣和書學博士」,又自號自信居士。

※《諸蕃志》二卷

陳氏曰:福建提舉市舶趙汝適,記諸蕃國及物貨所出。

右地理。

※《夏小正傳》四卷

陳氏曰:漢戴德傳,給事中山陰傅崧卿注。此書本在《大戴禮》,鄭元注《禮運》「夏時」曰:「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後人以《大戴禮》鈔出別行。崧卿以正文與傳相雜,仿《左氏經傳》,列正文其前,時附以《傳》,且為之注。

※《荊楚歲時記》四卷

鼂氏曰:梁宗心稟撰。其序云:傅元之《朝會》、杜篤之《上巳》、安仁《秋興》之敘,君道《娛蠟》之述,其屬辭則已洽,其比事則未弘。率為小說,以錄荊楚歲時風物故事,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餘事。

※《錦帶》一卷

陳氏曰:梁元帝撰。比事儷語,在《法帖》中章章《月儀》之類也。

※《玉燭寶典》十二卷

陳氏曰:隋著作郎博陵杜臺卿少山撰。以《月令》為主,觸類而廣之,博採諸書,旁及時俗,月為一卷,頗號詳洽。開皇中所上。

※《歲華紀麗》四卷

鼂氏曰:唐韓諤撰。分四時十二月節序,以事實為偶儷之句附著之。

陳氏曰:其書採經子史傳歲時事類聚,而以儷語閒之。

※《保生月錄》一卷

鼂氏曰:唐韋行規撰。分十二月,雜記每月攝養、種藝、祈禳之術。李翱為之序。

※《金谷園記》一卷

陳氏曰:題李邕撰。《館閣書目》云唐中散大夫。按邕字泰和,江都人,至北海太守,世號李北海。其父善,注《文選》者也。中散大夫,唐文散階,本傳不載,不知《書目》別何所據。唐世不應有兩李邕也。

※《秦中歲時記》一卷

陳氏曰:唐膳部郎中趙郡李綽撰。綽別未見,此據《中興書目》云爾。其序曰:「緬思庚子之歲,薦周戊辰之年。」庚子,唐廣明元年;戊辰,梁開平二年也。又曰:「偶記昔年皇居舊事,紀筆自嘆,橫襟出涕。」然則唐之舊臣國亡之後感傷疇昔,而為此書也。按朱藏一《紺珠集》、曾端伯《類說》載此書,有杏園探花使、端午扇市、歲除儺公儺母,及太和八年無名子詩數事,今皆無之,豈別一書乎?

※《咸鎬故事》一卷

陳氏曰:韋慎微撰。其書與前大同小異,竟不知何人作也,末卷却有「神鬼大者號儺公母」一語。按《館閣書目》,《秦中歲時記》一名《咸鎬歲時記》。

※《輦下歲時記》一卷

鼂氏曰:唐李綽撰。綽經黃巢之亂,避地蠻隅偶,記秦地盛事,傳之晚學。

※《千金月令》三卷

陳氏曰:唐孫思邈撰。

※《國朝時令》十二卷

鼂氏曰:皇朝賈昌朝撰。景祐初,復《禮記》舊文,其《唐月令》別行。三年,詔昌朝與丁度、李淑採國朝律歷典禮,百度昏曉,中星祠祀,配侑歲時施行,約《唐月令》定為《時令》一卷,以備宣讀。後昌朝注為十二卷,奏上頒行。
陳氏曰:唐因《禮記》舊文,增損為《禮記》首篇,天寶中改名《時令》。景祐初,始命復《禮記》舊文,其唐之《時令》別為一篇,遂命禮院修書官丁度等約《唐時令》,撰定為《國朝時令》,以便宣讀。蓋自唐以來,有明堂讀《時令》禮也。及昌朝解相印治郡,五臣皆巳淪沒,乃采經史諸書及祖宗詔令典式,為之集解而上之。
《兩朝藝文志》:詔因入閤讀《時令》,問禮官:五月朔日夏至,百官入閤可否?皆曰:五月朔朝會,合唐舊制。雖是大祠,比冬至圓丘禮成受賀,在質明後無嫌。然據《易》象《月令》,及蔡邕有閉關靜事不賀之說,鄭康成據《樂緯·春秋》之說,夏至有前殿從八能作樂,後漢嘗行其儀。入閤讀《令》,既屬嘉禮,在朔與假,本無所礙。惟夏至則於經義有妨,移用七月朔,又罷。寶元二年,宋庠論入閤之非兩制議。入閤者,是唐朝只日紫宸殿受常朝儀。若隔日行,禮頗為煩,況今殿宇與舊不同。乃止。慶歷七年,復詔來年四月一日讀《時令》,禮院約定儀注,以通禮參用唐宣政殿朔望朝參儀,草定御文德殿,皇帝服靴袍,百官公服,減正仗半,不設樂。尋停。皇祐初,又詔立夏讀《時令》,禮官邵必請四時皆讀,然亦不果。

※《歲時雜詠》、《續歲時雜詠》

宣獻公宋庠及其孫剛叔撰。濟北鼂無咎補之作序曰:余元豐六年六月遇畢公叔於京師,公叔言宋氏藏詩曰:「《歲時雜詠》者,蓋宣獻公所集,唐以前詩人之作,仿佛具在。」公叔曰:「夫天地變化,其情至微,有不可道以辭者。四時之閒,氣候物色,俯仰輒異,使一人言之,雖其巧如簧,恐不得與造物者爭功。於是雜眾言而觀之,不亦可乎?宋氏故多賢,而宣獻之孫曰剛叔,尤篤志於學,不愧其先人。又常集宋詩人之所為《為續歲時雜詠》,以成其祖之意,蓋若干篇。且詩之作,患言不能稱物者,以得之偏也。嘗試丹青,眾言憑幾肆目於方尺之閒,而四時氣候物色,慘舒榮槁,所以過乎吾前者,每觀每異,其致亦足樂也。」因以其集屬補之為序。補之復於公叔曰:「《詩》之亡久矣!《豳詩·七月》,其記日月星辰、風雨霜露、草木鳥獸之事盛矣。屈原、宋玉為《離騷》,最近於《詩》,而所以托物引類,其感在四時可以慷慨而太息,想見其忠潔。剛叔於宋詩所取若此,其亦有得於昔人之意乎?」宋有天下百年,而詩之作,中間尤盛。蓋叔之所取,小大咸備。今觀其錄,一時顯人,用是名世,其尤宏傑者,雖以磅礡天地,呼吸陰陽,而成歲功可也。其下者亦因所長而傳,猶之一氣候至生者,皆作灼然而華,嚶然而鳴,以謂天地之巧盡此矣!

※《歲時雜記》二卷

陳氏曰:侍講東萊呂希哲原明撰。希哲,正獻公公著之子,呂滎陽公。在歷陽時與子孫講誦,遇節日則休學者,雜記風俗之舊,然後團坐飲酒以為樂,久而成編。承平舊事,猶有考焉。
周平園序曰:本朝承平歲久,斯民安生樂業,凡遇節物,隨時制宜。雖有古有今,或雅或鄙,所在不同,然上而朝廷,次而郡國,下逮民庶,驩娛熙洽,未嘗虛度,則一也。侍講呂公,當全盛時,食相門之德,既目擊舊禮,又身歷外官,四方風俗,皆得周知。追記於冊,殆無遺者。惟上元一門,多至五十餘條,百年積累之盛,故家文獻之餘,茲可推矣。慶元戊午秋,公之元孫仙游,邑大夫祖平,以示平園老叟,周某竊有生晚不及見之嘆云。

右時令。

 卷二百五 ↑返回頂部 卷二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