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附李景隆解縉等進實錄表

 進實錄表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
附李景隆解縉等進實錄表
卷一 

《皇明文衡》《皇明文徵》錄入,並以嘉靖羅洪先刊本《解學士文集》校之。太祖實錄書成時所進表與今校刊者為再改之本,原不相屬,然再改本自初改本出此,可供學者參考,以識其淵源,故附入之。


  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監修國史都總裁官李景隆等,誠惶誠恐,頓首上言[1]

  伏以[2]聖人受命,啟萬世之鴻基;史氏纂書,示百王之大法。是故堯舜之事,載之[3]典謨;文武之政,布在方册[4]。俾文獻之足徵,實古今之通誼[5]。矧創業垂統者[6],皆在於貽謀;而繼志述事者[7],敢忘於紀載。鼎彝有勒,聖哲相承[8]。鋪張極盛之閎休,揚厲無窮之偉績[9]。歷述[10]前聞之作,允為達孝之規。

  欽惟大明[11]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應千年之景運,集羣聖之大成。天命眷顧之隆起,徒步不階於尺土。人心嚮[12]服之誠[13],未三年已定於京都。龍飛雲從,而華夏蠻貊罔不率俾[14];日照月臨[15],而山川鬼神莫不攸寧。有過化存神之妙,有綏來動和之應。英傑不期而會,遐邇不令而從。盡收當世之賢才,大拯生民於水火。群雄歸命[16],不戮一夫。元主遁荒[17],禮遣其嗣。四方幅員之廣,亘古所無;中國先王之典,悉複其舊。守帝王心法之言,明聖賢道學之統[18]。罷黜百氏,彌綸六經。範圍造化[19],曲成萬物。天休滋[20]至而兢業貫乎始終[21],諸福畢臻而謙抑純乎表裡。在位之久,三十餘年;昇遐之日,萬方哀悼。比於近古,邈然罕儔。漢高年不登於中壽,光武運僅紹於中興;唐高祖因隋之資,宋太祖承[22]周之業;元世祖席累世之威,皆未有若斯之盛者[23]也。

  欽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天生聖善,克相肇基。側微[24]德邁於嬪虞[25],開創[26]功超於胥宇[27]。夙開[28]文定之祥,允[29]葉坤元之吉[30]。螽斯有[31]百男之應,鳴鳩均眾子之恩[32]。保合承天之慶,簡能造化之仁。歷考古之[33]后妃,蓋莫盛於周室。然摯任[34]有誕聖之祥[35]而無輔運之績[36],邑薑有輔運之迹[37]而無誕聖之祥。矧皆起於[38]邦君,式[39]克承其[40]世緒。降及近世,皆非等倫。若夫同起布衣,化家為國。調元翊運,參機贊謀[41]。正位中宮,十有五年[42]。家邦承式,天下歸仁。誕育聖躬,萬世永賴。自古以來未之有也。

  欽惟皇帝陛下合體乾坤,重華日月。上天申命,卓然中興[43]。煥帝堯之文章,纘武王之繼述。孝事太祖,有見而知之[44]之實;廣詢當世,得聞而知之之詳。發蘭臺記注之書而徵以藩邸之副,紬[45]金縢石室之秘又考於世家之藏。爰當嗣位之初,首頒修史之詔[46]。命景隆、忠誠伯茹瑺、翰林[47]學士解縉、總裁翰林學士王景、禮部尚書李至剛、侍讀胡靖曾日章王灌[48]胡儼、侍講鄒緝楊榮金幼孜楊士奇、修撰李貫吳溥、編修楊溥}}、鄭好義、檢討王洪、博士張伯頴王汝玉、典籍沈度潘畿、待詔王延齡、給事[49]朱弦[50]、吏部郎中徐旭、禮部郎中胡遠、戶部主事端孝思[51]、太常博士錢仲益、國子博士金玉鉉、助教王達、行人蔣驥、僉事李燁[52]、知府劉辰、知州鄒濟[53]、知縣王褒楊覯梁潜趙季通沈瑜、教諭劉宗平解榮、訓導羅思程[54]傅貴、清晋府陪讀蘇伯厚、靖江府教授張顯、儒士端禮楊孟力[55]朱逢吉莫士安纂修,慎選多士,賜宴[56]便蕃。即開館於禁中,屢翻閱於幾[57]暇。以百人之多[58],歷期年之久。惟盡[59]校讐之力[60],實無黼黻之能。巍巍道冠於百王,蕩蕩功超於千古。是知禮樂征伐之自出[61],必有訓誥[62]之文;雲霞華卉[63]之生色[64],不[65]勞繪畫之工[66]。開玉[67]府而見璠璵,惟自慶其希遇;仰青天而瞻象緯,又[68]奚罄於多言。皆據事而直書,不假一辭之贊美[69];但纘次以成編,永示萬年之大訓[70]。謹撰述《大明[71]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實錄》[72]一百八十三卷,繕寫成一百六[73]十五册,謹伏闕上進。景隆等無任瞻天仰聖,慚懼屏營之至,謹奉表以聞[74]

  永樂元年六月十五日,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監修國史都總裁官李景隆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進。

 進實錄表 ↑返回頂部 卷一
  1. 《解集》無以上四十七字。
  2. 二字據《解集》補。
  3. 《解集》作「於」。
  4. 《解集》作「策」,健按《解集》「策」下有「昭明日月炳耀丹青」八字。
  5. 《文衡》《解集》並作「議」,健按清敦仁堂刊本《解文毅公集》作「義」。
  6. 《解集》無「者」字
  7. 《解集》無「者」字
  8. 以上八字據《解集》增入。
  9. 《解集》誤「續」,健按清刻本不誤。
  10. 《文衡》《文徵》誤「選」。
  11. 《解集》無「大明」二字。
  12. 《解集》作「悅」。
  13. 《解集》作「固」。
  14. 《解集》作「服」。
  15. 《解集》作「日臨月照」。
  16. 《文衡》「命」下有「者」字
  17. 《文衡》「荒」下有「而」字
  18. 以上二句《解集》作「傳聖賢道學之統,守帝王心法之言」。
  19. 《解集》「造化」作「化工」。
  20. 《解集》作「茲」。
  21. 《文衡》誤作「終始」。
  22. 《解集》作「乘」
  23. 《文衡》《文徵》無「者」字。
  24. 《文衡》作「則徽」,《文徵》作「嗣徽」,均誤。
  25. 《文衡》《文徵》誤「妃」。
  26. 《解集》作「劍」。
  27. 《解集》脫「宇」字。
  28. 《文衡》《文徵》作「聞」。
  29. 《解集》作「永」
  30. 以上二句《解集》互倒。
  31. 《解集》作「奄」。
  32. 《文衡》《文徵》作「奄」。以上二句《解集》互倒。
  33. 《文衡》《文徵》無「之」字。
  34. 《文衡》脫「任」字。
  35. 《解集》「有誕聖之祥」作「誕聖」。
  36. 《文衡》作「跡」。
  37. 《文衡》作「跡」,《解集》「有輔運之績」作「輔運」。
  38. 《文衡》《文徵》無「於」字
  39. 《解集》作「或」。
  40. 《文衡》《文徵》無「其」字。
  41. 以上八字《文衡》《文徵》無。
  42. 健按《解集》「年」下有「慈訓昭明文德通理」八字。
  43. 以上八字《文衡》《文徵》無。
  44. 以下十三字《解集》脫。
  45. 《解集》作「抽」。
  46. 以下《解集》作「臣縉總裁臣某等纂修」下接「慎選多士」。
  47. 健按《實錄》進呈時縉官翰林侍讀學士,見《實錄》永樂元年六月辛酉條此脫「侍讀」二字。
  48. 健按周應賓《舊京詞林志》卷四記永樂初重修《太祖實錄》,纂修官無王灌,灌事跡亦不見實錄,疑表文有誤,俟考。
  49. 健按「事」下應補「中」字。
  50. 《文徵》作「統」。健按《舊京詞林志》作「紘」。《實錄》記永樂元年六月丙寅太祖實錄成升給事中朱弦為編修。抱經樓本廣方言館本「弦」作「紘」。
  51. 《文徵》作「恩」。健按《實錄》永樂元年六月丙寅條作「思」作「思」是也。
  52. 健按《實錄》永樂元年六月丙寅太祖實錄成陞廣東(廣方言館本作西)按察司僉事,李燁為福建布政司左參議僉事葉砥改吏部考功郎中,則此方圍應改作「李燁」葉砥,《舊京詞林志》記永樂元年重修史臣正有僉事李燁葉砥。
  53. 健按《舊京詞林志》謂鄒濟官知府誤。
  54. 健按《實錄》永樂元年六月丙寅條「思」作「師」。《舊京詞林志》作「思」。
  55. 健按《舊京詞林志》作「王孟易」
  56. 《解集》作「宴錫」。
  57. 《文衡》《文徵》作「機」。
  58. 《解集》作「眾」。
  59. 《解集》作「務」。
  60. 《解集》作「事」。
  61. 「之自出」《解集》作「所自」
  62. 《文衡》《文徵》誤「古」。
  63. 《文衡》《文徵》誤「弄」。
  64. 《解集》無「色」字。
  65. 《解集》作「何」。
  66. 《解集》作「力」。
  67. 《文衡》誤「王」。
  68. 《解集》作「尚」。
  69. 以上二句《解集》作「因文序次莫抽一辭之贊揚」。
  70. 以上二句《解集》作「據事直書永示萬年之大訓」
  71. 《解集》無「大明」二字。
  72. 以上《解集》僅作「太祖實錄」。
  73. 《解集》作「二」。
  74. 以下《解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