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晩翁集

晩翁集跋

编辑

曾祖考晩翁先生遺藁。到耄著述。統在坡山宗家。昔年遭回祿。失傳者多矣。時祖考灌園公八旬五歲。以恨未剞劂。撫卷流涕。不肖在傍年十二。不勝驚悚。如昨日事也。衰替之門。幸餘舊緖。卽涵齋先生文字綴輯也。外此京鄕各房。散逸之詩文零星。年譜漏落。亦半和爲苔蝕蟲齕。而屢經世故。完者又損。殘璋斷玦。當以眞爲貴。豈在多邪。不肖近日始辭職暇休。使兒九淳收拾編摩。一依舊草抄式。校正訛謬。繕寫入梓。爲傳世不朽之計。而不肖適當祠版影幀遞奉之時。追慕悲哽。謹識卷末。歲乙未孟秋。曾孫守公州觀察使晩輔謹跋。

右我從曾祖考晩翁公遺稿也。嗚呼。公早襲詩禮之訓。自孝友睦婣而發之爲庸德庸行。若得展施於當時。則其炳烺之事業。豈不耀縑簡而銘彝鼎。爲今古所夸彰者哉。後有知人論世之君子。誦公詩讀公文。當信臣輔之非私諛於公。而抑亦不能無豐齎嗇售之疑乎天者也。然以蔭塗下僚。得人主一言。尙可爲終身榮。况屢被寵褒於英正盛際。歷試內外。擢置九卿之列。亦可曰不遇乎。公平日所著。藏于坡山宗家。散佚殆多。公曾孫觀察使晩輔。懼愈久而愈泯。蒐輯若干所存。合爲一卷。將鋟于梓而壽其傳。竊自幸公幽潛之光。於是乎復顯。禮曰先祖有善而不知不明。觀察君可謂能闡先美者也。重爲之幸。而至若踐履之篤實。造詣之醇深。已詳載於弁卷之文。小子何敢復述焉。

己亥孟秋。從曾孫嘉義大夫前任吏曹參判兼同知經筵春秋舘成均舘事臣輔謹跋。

右詩文集若干卷。吾族大父知中樞府事號晩翁先生遺藁也。公篤學力行。先小學後大學。以立志居敬爲本。以八條目爲程。確守禮法。講明實用。然後漸進於天人之原。旁及百家之言。于榮利泊然無所求。朝廷薦之爲東宮僚。出入离筵。每陳古聖王敍彝惇倫之大經大法。受主知荷宸奬。公實不負所學矣。公有纂著。不應止是。而不免零殘璅爛之歸。以子孫貧弱。不能自振。藏秘巾箱。任其蟫蝕鼠囓也。公之曾孫觀察使晩輔。愳先德之永泯。慨潛光之莫闡。割食剔衣。汲汲登梓。此其爲堂搆之美也。族叔褧齋序公之集。揄揚敍說。殆無一遺。顧相雨不文。庸寓景仰。自幸托名於跋言也。

聖上龍飛三十六年太歲己亥夏五月之望。族孫崇政大夫前任議政府左參贊兼知經筵事相雨題。

晩翁徐公。以涵齋先生之靈裔。溯其眞源。旁涉文章。而尤篤於性理之學。當時士友推爲模楷。咸以公輔期之。迨英正盛際。俱膺宮僚之選。克暢講義。累被寵褒。歷試內外。擢置正卿之列。爲德之報。其徵於斯。所著詩文。冲澹蘊雅。深造古人之奧。至若學約諸圖經餘等篇。博洽縝密。爲正學之指南。公之學其邃乎哉。小子以公之外裔。常所景仰。非餘人比。日公之玄孫箕城尹九淳君。袖公集。要此一言。噫。君之家百餘年中微。如公之風韻精華所不可泯者。將至珠沉劒埋。君今用是爲懼。圖所以繡于梓而公于世。惟公幽潛之光。於是乎復顯。君可謂善繼述者也。信乎君子之道久而益彰。其顯晦抑有待歟。

光武三年己亥季夏下澣。外玄孫嘉義大夫前大司憲德水李暐敬跋。

余與徐君九淳。十世講誼。以故凡兩家故事。互能說焉。君之高祖晩翁先生文學政事。有名當世。余亦因家庭傳聞。私淑者久矣。一日君以其大人命。袖示一冊曰此晩翁稿也。今將付梓。幸爲我校定之題跋之。余曰吾烏能當是求也。君曰此足以敦我世好。請毋見却。余感君爲先之誠。欣然領之。乃一邊敬讀。一邊易其編次。正其詿誤。錯者別之。疑者明之。數日而畢。於其歸之也。告于君曰人之從事文墨者固多。而能兼實學者甚少。能言學問者有之。而能踐履者爲尤少。今讀先生之集。而知先生造詣之深矣。盖其爲學之要則有初學爲學等圖。進德之序則有學約圖識之博。而辨之明則有經餘子餘史餘等稿。孝親則有其先大人家狀。追遠則有慈仁壇祭文,涵齋先生位祭文,寄子書及修譜時補遺等文。厚於姻親則有還券之文。愛君則有牲署入直檜山望闕諸詠。未嘗須臾忘心乎國家。爲官盡職則以長史而進文義。以地部而陪睿駕。幹局通達則禿城代行宮。機敏逈出於衆智。太廟營翼室舖置。亶由於獨得。愛民則兼綰晉符。而發倉賑恤。二千飢口。終至全活。前後得君之深則牲署地部之特點陞敍。宜寧之末擬蒙除。僉樞之帳前謝恩。由嘉善陞資憲而輒邀優渥也。嗚呼。若先生者。可謂才德兼備。知行俱足者也。而文章特先生之餘事。詩又其文章之餘事也。昔我曾祖考學生公嘗受學于先生。然則吾家之樸素爲質。謹拙爲䂓。歷屢世而不變者。惟先生薰陶之力是資也。由是論之。今日之集之刊之。在君家當曰善述先事。而余之校之跋之。豈徒欲敦世好而已。雖謂之能繼先志。亦未爲過語云爾。

光武三年龍在己亥黃梅月下浣。後學資憲大夫議政府贊政永嘉權在衡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