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09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九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八十九

  外診法一望一

  黃帝素問五臟生成篇 移精變氣論 玉版論要篇 診要經終論 脈要精微

  論 平人氣象論 玉機真臟論 三部九候論 通評虛實論 刺熱篇 評熱病論 舉

  痛論 痿論 大奇論 脈解篇 皮部論 經絡論 方盛衰論 解精微論

  靈樞經九鍼十二原篇 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師傳篇 五閱五使篇 逆

  順肥瘦篇 五變篇 本臟篇 五色篇

藝術典第一百九卷

醫部彙考八十九

编辑

外診法一望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五臟生成篇》

编辑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心主血脈,故合於脈。《經》云:「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心之華在面,故其榮在色。五臟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則生化。心主火而受制於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肺主氣,氣主表,故合於皮。《傷寒論》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聲商,毛髮長,毛附於皮,氣長則毛榮。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餘,故其榮在爪。

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其主肝也。

脾主中央土,乃倉稟之官。主運化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故合肉。脾開竅於口。故榮在脣。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腎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髮乃精血之餘,故其榮在髮。《五運行論》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此天一生水,而五臟之相生也。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 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 見死也。

五味藏於請幫助識別此字。胃以養五臟之氣,五臟內藏五神,五氣外見五色,五臟之氣受傷,則見五行之敗色。「茲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帶白也。枳實者,黃,帶青色也。炲,煙塵也。黑而帶黃。衃者,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也。枯骨者死,白而乾枯也。五色乾枯,而兼有所勝之色,故死。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 《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

五色正而華彩光潤故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 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 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縞,素白也。朱,紅之深也。紅,淡白紅也。紺,青揚赤也。「栝樓實」,紅黃色也。紫,赤黑之間色也。此五行之色而俱兼紅者也。蓋氣主白而榮主紅,如以縞裹者,五臟之氣包於外也。五色之俱兼紅者,五臟之榮隱見於內也。

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 甘,黑當腎鹹。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 骨。

言色味之應五臟者,色外而味內也。故曰:「白當肺辛」,言辛生肺而肺生白也。此言五臟死生之色,生於五臟之氣,五臟之神氣生於五味也。肺合皮,心合脈,肝合筋,脾合肉,腎合骨,此言生於心,生於肺之色,承五臟之合而見於外也。

夫脈之小大滑濇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 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 脈,可以萬全。

此以診脈察色,而知五臟之病也。「小者正氣虛,大者邪氣盛,滑主血傷,濇為少氣,浮為在外在腑,沉為在裡在臟」,此六者,脈之提綱,而可以指別也。五臟在內,而氣象見於外,以五行之理,可類而推之。五臟之相合於五音,發而為聲,可以意識;視五色之微見,可以目內察之。能審色脈之相應,以辨病之死生,則萬全而無失矣。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 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奇脈奇經》,衝任之脈色也。衝任為經血之海,皆歸於肝,外榮於目也。面主氣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俱見。面黃者,五臟之陰,而俱見胃脘之陽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 皆死也。

《經》云:「人無胃氣者死」,面無黃色,無胃土之陽矣

面之青黑赤色,皆臟邪乘陽,純陰無陽,故皆死也。夫生於心,如以縞裹朱者,論五臟之生色也;察於目者,論五臟病成之色也。

《移精變氣論》

编辑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色脈之道,上帝之所祕藏,非其人不教,非其真弗授」,先師《僦貸》季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 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

八風者,天有八風,在人則有五經之風,謂調理五脈之邪也。言上古之師,經理色脈而通神明,總不外乎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之常理也。

「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 矣。

色者氣之華,脈乃精之液,變化相移者,移精變氣也。觀其移精變氣,以通神明之妙,欲知其要道,則色脈是也。蓋言理色脈而通神明,則知精氣之盛衰矣。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日月者,天地陰陽之精也。夫色為陽,脈為陰,常求其色脈之要,總不外乎陰陽。故知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則其要在是矣。

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 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色之變化,五色以應四時之脈,色生於脈也。能貴重色脈以合於神明,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是謂聖王。

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

色脈者,陰陽之道也。臨病人觀色脈,知死生而無嫌疑,治之大法,盡於是矣。

《玉版論要篇》

编辑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 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 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 氣絕,死。

言奇恆之病,發於五臟之中,而五脈之氣色,外見於明堂上下左右,各在其深淺順逆之要耳。色見淺,其病亦微,故以湯液治之,而十日可愈。夫奇恆之道,五臟皆稟氣於胃,足太陰為之轉輸,病則逆回,而色見於面,故用湯液治之。蓋以稻米之液,助土氣之資生,十干已周,俾五臟之氣復也。色見深,其病亦深,故必齊毒藥攻其中。二十者,偶數之終。「一」者,生陽之始,以十干而再周,復得甲而化土。五臟為陰,氣色為陽,二十一日,五臟之生氣已復轉矣。色大深則病更深。醪醴熟穀之液,其氣慓悍,飲以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榮衛運行,則所逆之色亦散矣。因色大深,至甲十復而後已也。所謂「色」者,因五臟之變而見於五色也。五臟之氣榮於脈,五經之脈見於色。氣血衰則面色脫而夭然不澤,故至百日,五臟之氣盡而已矣。若脈短氣絕,乃虛脫已極,喪無日矣。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 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

《五色篇》曰:「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女為陰,右亦為陰,故女子色見於右為逆,見於左為從。男為陽,左亦為陽。故男子色見於左為逆,見於右為從。如男女之左右反易,是為重陽者死,重陰者死。

《診要經終論》

编辑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 出則死矣。

「太陽主筋,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太陽之經氣已絕,是以筋脈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牽引也。」「手太陽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絕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脫,則血內亡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少陽主骨,諸節皆屬於骨。少陽氣終,故百節皆縱。《經脈篇》曰:「少陽是主骨,所生病者,諸節皆痛。」手足少陽之脈,皆至目銳眥,終則牽引於目,故目如驚而邪視也。絕系,目系絕也。少陽屬腎,腎藏志,系絕則志先絕,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氣外脫也。白者,三焦之榮內亡也。夫陽生於陰,色生於氣,是以六經之氣,終而先見於色。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 仁則終矣。

手足陽明之脈,皆俠口承目,故口目動作而牽引歪邪也。聞木音則惕然而驚,是陽明之善驚也。罵詈不避親疏,是陽明之妄言也。「色黃」,陽明土氣外脫也。上下經盛,胃氣絕而無柔和之象也。榮衛者,中焦水糓所生。肌膚不仁者,榮衛之氣絕也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心之華在面,面黑者,水氣上乘,火氣滅而水氣脫矣。「齒長而垢」,骨氣洩也。「腹脹閉而上下不通」者,心腎水火之氣並絕,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 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為腹脹。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滿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嘔則氣逆於上,故為面赤。不逆則否塞於中,故為上下不通。脾氣敗則無以制水,故黑色見於面;肺氣敗則治節不行,故皮毛焦。

《脈要精微論》

编辑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 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赤如白裹朱,白如鵝羽,青如蒼璧,黃如羅裹雄黃,黑如重漆,乃五臟之氣章華於色也。」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黑如地蒼,此五臟之精象見於外也。夫臟者,藏也,如五臟之真色,見而不藏,則其壽不久矣。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 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臟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後能視萬物,審短長。如精微象見於外,則精氣內衰,視物昏瞶,而壽不久矣。

頭者,精明之腑,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 腑,背曲肩隨,腑將壞矣。」「腰者,腎之腑,轉搖不能,腎將 憊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 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 失強則死。」

諸陽之神氣,上會於頭,諸髓之精,上聚於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腑。髓海不足,則頭為之傾,神氣衰微,則視深目陷。肩背為陽,胸腹為陰,陽為腑,陰為臟。心肺居於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為胸之腑。兩腎在於腰內,故腰為腎之外腑。筋會陽陵泉,膝乃筋之會腑也。僂曲其身,依附而行也。筋乃肝之合。筋將憊者,肝臟之精氣衰也。髓藏於骨,故骨為髓之腑,不能久立,髓竭於內也,髓竭則骨將憊矣。此五者得腑氣之強則生,失強則腑壞,而臟將絕矣。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 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 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主血而主色,脈盛而色不見者,血蓄於下也,當病墜傷,或為手搏所傷,因血凝脅下,故令人喘逆。蓋肝脈貫膈上注肺,血積於下,則經氣上逆而為喘也。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 食痹。

足陽明之脈,從氣衝下髀,抵伏兔,下足跗,髀傷,故脈盛而色赤也。食入於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氣不足,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 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盛,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其不及,當病足胻腫,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 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腰者腎之腑,腰傷故腎脈盛也。傷於骨者,其色赤黃,則外應於肌肉間,其不及當病少血。蓋腎為牝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復上入心而為血,精虛至令不復化赤而為血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 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 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 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下奪者,新 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 見血,濕若中水也。

有故病因傷五臟之色脈,復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變,故帝有此問,而伯嘉其詳悉焉。病久則色脈傷,脈小而色不奪,故知其為新病脈不奪。色奪,言病者由五臟而見於脈,由五脈而見於色,至於色脈之敗傷,又因色而脈,脈而臟也。脈與五色俱奪,此血氣俱傷,故為久病。暴至之病,自外而內,色脈之傷,從內而外,故有病。「色脈俱不奪」者,知其為新感之病也。此言有故久之病,至五臟之氣發作,而後見於色脈也。毀傷筋骨,故肝與腎脈並至,而其色蒼赤。不見血者,謂筋骨傷而血不傷也

如已見血而血傷,則又若中水傷心,而心脈亦並至矣。

《平人氣象論》

编辑

臂多青脈曰「脫血。」

「臂多青脈」者,臂內浮見之絡脈多青,蓋因血脫而不華於色也。

頭脈動,喘《疾欬》,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足 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

見頸脈動疾,目裹微腫,足脛腫者,知水病之在裡也。溺赤,安臥已,食如飢者,知為黃疸、胃疸也;面腫者,知為風水也。此一望而知其病也。

《玉機真臟論》

编辑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 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兩臂、兩腿之骨;大肉、兩臂、兩腿之肉,蓋腎主骨而脾胃主肌肉四支也。夫胃氣之資養於五臟者,宗氣也。宗氣積於胸中,從虛里之大絡貫於十二經脈,經脈逆行,是以胸中氣滿,陽明氣厥,故喘息不便也。其氣動形者,心病而欲傳之於肺,肺主氣,故氣盛而呼吸動形也。期以六月死者,今心始傳之肺,肺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而後死,故有六月之久也。真臟脈見,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予之期日者,當死於壬癸日之中夜也。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 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此言肝病至肺而死也。「內痛者,肺受其傷,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項也。」肝病而已傳及於所勝之臟,故當期本月之內而死也。真臟脈見,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絃,予之期日,當死於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 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日之內死。

肺病故痛引肩背,傳於心,故身熱。夫心主血而生於腎臟之精血氣盛則充膚熱肉,心腎傷而精血衰,故曰「脫肉破䐃。」䐃,肉之標也。真臟脈見,大而虛,如毛羽中人膚,病傳於心,故期以十日之內死。蓋心不受邪,故死之速。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 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脾病而津液不行,故肩髓先內消也。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會於腦,是以項骨傾者,死不治也。脾主四肢,脾病則四肢懈惰,故動作益衰。真臟來見者,如水之流,如烏之啄。脾土主於四時,脾氣灌於四臟,故雖有真臟來見,尚期有一歲之久。蓋以四時五臟之氣,終而後死也。期死之月,見其真臟之乍數乍疏,乃與之期日,謂當死於《甲乙》之昧旦也。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 項身熱,破䐃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 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本經》曰:「腎病者,大小腹痛。腎傳之心,故心中不便;心傳之肺,肺傳之肝,故肩項身熱;肝傳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臟脈見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如目不見人。腎之精氣已絕,故立死。其見人者,餘氣未盡,至所不勝之時而死,謂當死於日昃。腎為生氣之原,生氣絕於下,故死之更速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絃,色 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 以羽毛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 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 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 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如循刀刃,如按琴瑟絃」,肝木之象也;「如薏苡子,如彈石」,心腎之象也。皆堅勁之極,而無柔和之氣也。乍數乍疏,欲灌不能,脾氣欲絕之象也;「如羽毛中人膚」,肺氣虛散之象也。蓋堅勁虛散,皆不得胃氣之中和,人無胃氣則死矣。色青白不澤,赤黑不澤,皆兼尅賊所勝之色。色生於血,脈氣將絕,故不澤也。夫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而後行氣於臟腑,是臟腑之氣欲絕,而毛必折焦也。《靈樞經》曰:「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又曰:「經脈空虛,血氣弱,枯腸胃。」請幫助識別此字。《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是皮毛夭折者,血氣先絕也。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 無後其時。

五臟乘傳,有淺有深,而胃氣不資,有虛有絕,故當察其形氣色脈,宜急治之,無後其時,而致於死不治也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形氣相得,病之新也。「色澤以浮」,乘逆淺也。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

形氣相失,病之久也;「色夭不澤」,乘傳深也。

《三部九候論》

编辑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夭死色》,言五臟之形氣,由形臟之資生;五色之外榮。由五臟之所發。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 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 期。

「肥人者,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其氣濇以遲,刺此者宜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宜淺而疾之。實者邪氣盛也,虛者精氣奪也,宜瀉者迎而奪之,宜補者追而濟之。去血脈者,除宛陳也。」蓋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後瀉有餘,補不足,無問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氣至和平,而後乃出其鍼也。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 者死,形氣相得者生。

夫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鍼經》曰:「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蓋形瘦者,正氣衰也;脈大者,病氣進也;胸中多氣者,氣勝形也;氣勝形者,邪氣盛而正氣脫也。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形氣和平,是為相得。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 要,不可不察也。

夫九鍼九候之道,貴在神與氣。心藏神,而為陽中之太陽,腎為生氣之原,而膀胱為之表裡,是以獨候手足之太陽者,太陽主諸陽之氣也。瞳子高者,乃太陽之神氣不足。蓋手太陽之脈,上頰,至目銳眥,其支者抵鼻,至目內眥,虛則經氣急,而瞳子高大矣。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系氣絕,故死必戴眼。雖然,手足之經氣,交相貫通。手經之不足,緣生氣之衰微。如生氣脫於下,手太陽先絕於上矣。故虛於上者宜補之。絕於下者為死證。所謂「木敷者其葉發,絃敗者其音嘶。」

《通評虛實論》

编辑

尺虛者,「行步恇然。」

尺虛者,脈氣虛於下也。恇,虛怯也。陽明之氣虛於下,則令人行步恇然,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刺熱篇》

编辑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 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

「五臟之色,各有其部,肝屬木而位居東方,故左頰先赤。」顏,額也,心合火而位居南方,故顏先赤,土位中央,故脾熱病者鼻先赤,肺屬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頰先赤。顋下謂之頤,腎屬水而位居北方,故頤先赤。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 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內連 腎,少陽之脈色也。

太陽之為病,脈浮見太陽之脈者,乃六氣之病始在太陽之表陽,此外因之熱病也。赤色之榮於顴頰間,乃五臟之熱始病氣而見於色,此內因之熱病也;曰骨者,謂尚在內而隱見於皮膚之間,當此之時,五臟之榮色,尚未與表陽之氣相交,表陽之熱尚未與五臟之榮氣相交,故《良工》曰:「病在太陽者,可從表汗而」解。熱在五臟者,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今且得汗,是可待時而已矣。若不急從汗解,則太陽之熱與臟熱相交,而太陽與厥陰之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矣。少陽屬腎,蓋少陽之氣發源於腎,故熱病內連。腎者,少陽之脈色也。

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 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外見少陽之脈,少陽之熱病也。色榮頰前,腎臟之熱病也。

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脅痛。頰上 者鬲上也。

如頰下之色,上逆於顴,是腎熱乘肝,當為大瘕泄。如下於牙車,是腎熱乘胃,當主腹滿。逆於顴後,是熱邪乘膽,當為脅痛。如逆於頰上者,是鬲上,心肺之分也。蓋言五臟之熱色,見於面部,而有外邪之熱者,當治其未病交爭,勿使外內相合,而成不救之死證。

《評熱病論》

编辑

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 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太陰者,至陰也。水邪上乘於腹,始傷胃而漸及於脾,故微腫先見於目下,脾主約束也。

《舉痛論》

编辑

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 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五臟六腑之氣色,皆見於面,而各有所主之部位,視其五色而可見其病矣。中有熱則色黃赤,寒則血凝泣,故面白脫色也。青黑乃陰寒凝滯之色,故為痛。

《痿論》

编辑

痿病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 熱者,色黃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 黑而齒槁。

痿病之因,皆因五臟熱而津液竭,不能榮養於筋脈骨肉。是以有因肺熱葉焦,致五臟熱而成痿者;有因悲思,內傷,勞倦外熱,致精血竭而臟氣熱者,皆當診之於形色也。爪者筋之應,齒者骨之餘。

《大奇論》

编辑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 先見黑白壘發死。

「頹土」,傾頹之頑土也。脾主肌肉,如頹土而按之不得者,無來去上下之象,是肌氣受所予之不足也。土位中央,而分主於四季,當五色具見而先主黃,若五色之中而先見黑,是土敗而水氣乘之矣。壘葛屬葛,色白而發於春,白壘將發,木氣旺,而頹土之氣絕矣。

《脈解篇》

编辑

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秋時陰氣正出,則內奪其所藏之陰,陰氣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皮部論》

编辑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 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 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 主外,陰主內。

陽明之陽絡,名曰害蜚。蜚,飛動也。陽明者,午也。為盛陽之時,如萬物之飛動,陽盛而陰氣加之,有害於飛,故名害蜚。上下同法,謂手足二經皆同此法。部中,皮之分部中也。夫邪之中人,始於皮膚,次於絡脈,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經,故視其皮部之浮絡,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絡盛而不瀉其邪則入客於經矣。在陽明之部分,則為陽明之病。在少陽之部分,則為少陽之病。在三陰之部分,則為三陰之病。見於皮膚間者,為絡為陽而主外;絡於筋骨者為經為陰而主內。蓋在陽者可從外解,在陰者則內入而舍於臟腑矣。

《經絡論》

编辑

黃帝曰:「夫絡脈之見,其五色各異,青黃赤白黑不同, 其故何也?」岐伯對曰:「經有常色,而脈絡無常變也。」

言「絡脈之五色各異,而為痛痹寒濕之證者,其故何也?蓋經脈有五行之常色,絡脈則隨四時之變而無常也。」

帝曰:經之常色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 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

經,謂十二經脈,五臟具五色,亦皆應其經脈,而為青黃赤白黑之常色。

帝曰:「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岐伯曰:「陰絡之色應其 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帝言經脈應五臟而成五色,絡脈之陰陽,亦應其經乎。陰絡者,六陰經之絡,應五臟之經,各有常色而不變。陽絡者,六陽經之絡,合六腑之陽,隨四時之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並為變易者也。此皆五行四時之常色,謂之無病。若四時之中,五臟之絡,見青黑為寒,見黃亦則為熱矣。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此皆常色,謂之無病。五色具見者,謂之寒熱。

「凝泣淖澤」,謂絡中之血氣。

《方盛衰論》

编辑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 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 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餘, 知所不足。

持診之道,有陰陽逆從,有左右前後上下之診,論在《脈要精微篇》中,「醜善脈證之有善惡也。有餘之病,則起而行,不足之病,多坐而臥。知起之所為有餘,則知所以不足。蓋知此即可以知彼,知一即可以知十也。」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

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考證

事,謂通變也。「上下」者,氣之通於天,病之變化也。先度其上下之通變,因而窮究其脈之通變,是以形弱氣虛者死,此又無論其脈之平與不平,度其形氣而知其死也。形氣有餘,脈氣不足者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者生,是當以形證、脈氣通變審之,而後可必其死生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 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 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 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 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 言妄期,此謂失道。

「轉神明」者,運己之神,以候彼之氣也。「上觀下觀」者,若視深淵,若視浮雲也。八正,日月星辰四時之氣也。別五部中,先別五臟之脈也。按脈動靜,候其浮沉遲數也。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謂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濇者,尺之皮膚亦濇。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膚濇者,風痹也。尺膚熱其脈甚躁者,病溫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也。視其脈之大小,合之病能。「病能」者,奇恆之病也。「逆從」者,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也。苟能正其病名而後診,可十全不失其人情矣。「視息」者,候呼吸之往來,脈之去至也。「視意」者,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不知診道,妄與生死之期,此失經絕理,是謂失道矣。

《解精微論》

编辑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五臟,主藏精者也。心者五臟六腑之主,故為五臟之事。精心開竅於目,故目者心之竅。《五臟生成篇》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故華於色者,心之榮也。有德者,見於色而知心氣之和也。

《靈樞經》

编辑

《九鍼十二原篇》

编辑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 正。

此言上工「觀五色於目,知色之散復,即知病之散復矣。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 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 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曰:「夫 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鼓桴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 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 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 三則神且明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答曰:「色青者, 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 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 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乃五臟五行之神氣而見於色也。脈者,榮血之所循行也。尺謂脈外之氣血,循手陽明之絡而變見於尺膚。脈內之血氣,從手太陰之經而變見於尺寸。此皆胃腑五臟所生之氣血,本末根葉之出候也。形肉,謂尺膚也。知色脈與尺之三者,則神且明矣。青黃赤白黑,五臟五行之氣色也。弦、鉤、代、毛、石,五臟五行之脈象也,如影響之相應者也。故色青者其脈弦,色赤者其脈鉤,見其色而得脈之相應,猶坤道之順承天也。如色青而反見毛脈,色赤而反見石脈,此陰陽五行之反勝,故死。如色青而得石脈,色赤而得代脈,此色生於脈,陽生於陰,得陽生陰長之道,故其病已矣。

《經脈篇》

编辑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 皮節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 勝金也。

手太陰之氣主皮毛,是以太陰氣絕則皮毛焦。手太陰主氣,氣主熏膚澤毛,故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是以氣不榮則皮毛焦,津液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淖澤於骨節,潤澤於皮膚。氣不榮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則爪枯毛折矣。毛先死者,手太陰之氣先絕於外。丙篤丁死,肺臟之氣死於內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 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 勝火也。

心主血脈,故「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隨氣行

者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隨脈氣流行者也。夫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髦者,血氣之所生也。故血脈不流,則髦色不澤,面如漆柴。少陰氣絕,則血先死。壬篤癸死,心臟之火氣滅也。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脣舌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肉萎人中滿;人中滿則 脣反;脣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太陰之氣生於脾,脾藏榮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矣。脾開竅於口,主為衛,使之迎糧,故脣舌為肌肉之本,脈不榮則肉萎脣反,太陰之生氣絕於外也。「甲篤乙死」,脾臟之氣死於內也。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 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 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髮無澤,髮無澤者骨先死,戊 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少陰之氣主骨,故氣絕則骨枯。冬脈者,謂五臟之脈氣合四時,而外濡於皮肉筋骨者也。夫谿骨屬骨,肉本於骨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於骨,而骨肉不相親矣。骨肉不相親,則骨氣外脫,而齒長且垢矣。夫腎主藏精而化血,髮者血之餘也。髮無澤者,腎臟之精氣絕,而骨先死矣。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 筋急則引舌與卵,故脣青、舌捲、卵縮,則筋先死。庚篤 辛死,金勝木也。

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厥陰,肝脈也,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於肝脈,肝臟之氣合於筋也。「聚於陰器」者,筋氣之會於宗筋也。筋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於筋,則筋急而舌捲卵縮矣。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而肝臟之木氣絕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 志先死。則一日半死矣。

心系上繫於目系,目系轉者,心氣將絕也。火之精為神,水之精為志,神生於精,火生於水,故志死而神先絕,所謂「生則俱生,急則俱死」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一日半者,一二日之間,陰陽水火之氣,終於天地始生之數也。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 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三陽之氣,根於陰而出於陽,是以六陽將絕,則陰與陽相離矣。離則陽氣外脫,腠理發泄,絕汗乃出,而陽氣終也。三陽者,應天之氣,是以「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不能終天運之一周。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 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 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 乃調其虛實。其青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 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赤則有熱,蓋浮絡之血氣,皆見於皮之部也。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胃中熱,魚際絡赤。蓋皮絡之氣血,本胃腑所生,從手陽明少陽,注於尺膚而上魚也。氣者,三陰三陽之氣,胃腑之所生也。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氣益虛而不能行於外也。「悶甚則仆不能言」者,謂陰陽六氣,生於胃腑水穀之精,而本於先天之水火也。「少陰之氣厥於下,則仆而不得言,故悶則急坐之,以啟少陰之氣,如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之」一法也。

《師傳篇》

编辑

黃帝曰:「本臟以身形支節膕肉,候五臟六腑之小大 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 之而後答乎?」岐伯曰:「身形支節者,臟腑之蓋也,非面 部之閱也。」黃帝曰:「五臟之氣,閱於面者,余已知之矣, 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岐伯曰:「五臟六腑者,肺為之 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黃帝曰:「善。」岐伯曰:「五臟六腑, 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請幫助識別此字。「骨有餘,以候𩩲骭。」黃帝曰: 「善!」岐伯曰:「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 大。」黃帝曰:「善!」岐伯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脣舌 好惡,以知吉凶。」黃帝曰:「善!」岐伯曰:「腎者主為外,使之 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黃帝曰:「善!願聞六腑之候。」 岐伯曰:「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 鼻隧以長,以候大腸;脣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 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 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臟安乃良矣。

此言望而知之,斯可謂國士也。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在天主氣,在地成形,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是以五臟之氣見於色,臟腑之體應乎形。既能閱於面而知五臟之氣,又當閱其形以知臟腑之

形,知氣知形,斯可謂望知之神。𩩲骭,胸骨也。肝乃將軍之官,故主為將;脾乃轉運之官,故主為衛;腎開竅於耳,故主為外,言其聽之遠也。堅固者,五臟之有堅脆也。吉凶者,臟安則吉,臟病則凶也。性者,五臟有端正偏傾之性也。鼻乃肺之竅,大腸者,肺之腑,故鼻以候大腸。口乃脾之竅,小腸受盛脾胃之濁,而上屬於胃,故脣與人中以候小腸。目乃肝之竅,故目下以候膽。膀胱者,津液之腑,氣化則出。鼻孔在外,謂鼻孔之氣出在外,則膀胱漏泄,蓋上竅通而下竅泄也。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氣約則止,不約則遺。鼻柱中央起者,謂鼻之吸氣,從中央而起,則三焦乃約,蓋上氣吸入則下約,上氣呼出則下通,上下開闔之相應也。此言臟腑之形。外內相應者,亦由氣之所感也。謂天地人三部之相等也。

《五閱五使篇》

编辑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刺有五官五閱,以觀五氣。五 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願聞其五使當安出?」 岐伯曰:「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黃帝曰:「願聞其所出,令 可為常。」岐伯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 以應五時,各如其臟,經氣入臟,必當治裡。」

言五臟之氣,外見於五色,上通於五竅,五色更出,以應五時,各如其臟,此從內而應於外也。如從外而內,是當皮而絡,絡而脈,脈而經,經而臟,故曰「經氣入臟,必當治裡。」夫色見於皮膚,五臟之氣見於色者,蓋亦從經脈而出於皮膚,故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

帝曰:「善。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岐伯曰:「五官已辯,闕庭 必張,乃立明堂。明堂廣大,蕃蔽見外,方壁高基,引垂 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廣大,壽中百歲,見此者,刺之必 已。如是之人者,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鍼。」

此論五臟之氣,應土基之博厚也。「闕庭」,天庭也。「明堂」,王者聽政之堂,猶天闕在上,王宮在下也。「蕃蔽」者,頰側耳門之間,猶明堂之藩屏也。「方壁高基」者,四方之牆壁堅固,而地基高厚也。「引垂居外」者,邊陲在外,為中土之保障也。此土基之平博廣大,以配五色之潤澤高明,如是者,天地交而二氣亨,壽必中百歲而去。

黃帝曰:「願聞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 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 也。」黃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 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脣黃;心病者,舌卷短,顴 赤;腎病者,觀與顏黑。」

「官」之為言司也,所以聞五臭,別五色,受五穀,知五味,聽五音,乃五臟之氣,外應於五竅,而五竅之各有所司也。五官者,五臟之閱也,閱其五官之色證,則知五臟之病矣。

黃帝曰:「五脈安出?五色安見?其常色殆者何如?」岐伯 曰:「五官不辯,闕庭不張,小其明堂,蕃蔽不見,又埤其 牆,牆下無基,垂角去外。如是者,雖平常殆,況加病哉!」

此言土基埤薄者,其常色亦殆。蓋人秉天地之氣所生,得博厚高明,而後能悠久。

黃帝曰:「五色之見於明堂,以觀五臟之氣,左右高下, 各有形乎?」岐伯曰:「五臟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 下,各如其度也。」

「明堂」者,鼻也。「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言五色見於明堂,而臟腑之氣,各有所次之部位。

《逆順肥瘦篇》

编辑

黃帝曰:「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各有數乎?」岐伯曰: 「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 而留之,此肥人也。廣肩腋項,肉薄皮厚而黑色,脣臨 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廣肩腋者,廣闊於四旁也。項乃太陽之所主。項肉薄而皮厚黑色者,太陽之水氣盛也。脣乃脾土之外候,臨臨然者,土氣厚大也。黑者,水之色血。黑以濁者,精水之重濁也。氣濇以遲者,肌肉厚而氣道滯也。夫太過則能與,不及則貪取。貪於取與者,不得中和之道,過猶不及也。

黃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 廉然,薄脣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 此者,淺而疾之。」

「皮薄色少」,秉天氣之不足也。「肉廉廉而瘦潔,薄脣輕言」,秉地氣之不足也。「血清」者,水清淺也。「氣滑」者,肌肉薄而氣道滑利也。

黃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視其白黑,各為調之。其 端正敦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常數也。」

黑白者,水天之色也。端正敦厚者,坤之德也。此得天地平和之氣,故其血氣和調也。常數者,天地之常數也。蓋以人應天地之氣,而鍼合天地人之數也

《黃帝》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壯士真骨,堅

肉緩節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濇血濁,刺此者深而留 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先天之真元藏於腎,而腎主骨,天真完固,而後骨肉充滿,真骨堅,肉緩節「監監」者,筋骨和而肌肉充也。監監者,卓立而不倚也。其人重濁,則氣濇血濁;其人輕勁,則氣滑血清。蓋「元真者,乃混然之炁,已生之後,而有輕重高下之分焉。深而留之,淺而疾之,導其氣出入於外內也。」

《五變篇》

编辑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 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 皮不緻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

言皮不緻密,肉理粗疏,致風邪厥逆於內,而為漉漉之汗。蓋津液充於皮腠之間,皮潰理疏,則津洩而為汗矣。委中,太陽之部分也。蓋太陽之氣,主於皮膚,如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無分理者,粗理也。粗理而皮不緻密,則腠理疏而渾然汗出矣。

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 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黃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 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 也。」《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 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衝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 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 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暴剛 而肌肉弱者也。

消癉者,癉熱而消渴、消瘦也。《邪氣臟腑篇》曰:「五臟之脈微小為消癉。」蓋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皆柔弱,則津液竭而善病消癉矣。夫形體者,五臟之外合也。薄皮膚而肌肉弱,則五臟皆柔弱矣。夫柔弱者,必有剛強,謂形質弱而性氣剛也。故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其氣有長衝直揚之勢;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而血積於胸中,氣逆留則充塞於肌肉,血蓄積則脈道不行,血氣留積,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蓋肌肉弱則五臟皆柔,暴剛則多怒而氣上逆矣。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 弱肉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 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 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則其肉無䐃,其臂懦懦然, 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汗然獨異,此其候也。然 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腎主骨,顴者,腎之外候也,故顴骨為骨之本,顴大則周身之骨皆大,顴小則知其骨小也。䐃者,肉之脂標也。懦懦,柔弱也。臂薄者,股肱之大肉不豐也。地色者,地閣之色,殆不與天庭同色,此土氣之卑污也。髓者,骨之充也,骨小則其髓不滿矣。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骨小皮薄,則陰陽兩虛矣。陽虛則生寒,陰虛則發熱,故其人骨小皮薄者,善病寒熱也。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 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 「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理者,肌肉之文理,如粗疏而不緻密,則邪留為痹。夫皮、脈、肉、筋、骨,五臟之分部也。《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故各視其部,則知痹之高下。蓋心肺之痹在高,肝腎脾痹在下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 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 稸積留止,大聚乃起。」

「皮膚薄而氣不充,身澤毛肉不堅,而津液不能淖澤,如此則腸胃惡。」蓋津液血氣,腸胃之所生也,惡則邪氣留止而成積聚,乃傷脾胃之間。若再飲食之寒溫不節,邪氣稍至,即稸積,而大聚乃起。夫腸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氣;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故皮膚薄而肉不堅,則氣不充而津液不淖澤矣。氣不充而液不澤,則毫毛開而腠理疏,疏則邪氣留止,漸溜於腸胃之間,而成積聚矣。

《本臟篇》

编辑

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 傷於邪。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 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 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 持不一,無守司也。

心小則神氣收藏,故邪弗能害,易傷以憂也;心大則神旺而憂不能傷,神氣外弛,故易傷於邪也

肺者心之蓋,故心高則滿於肺中,在心主言,在肺主聲。滿則心肺之竅閉塞,故悶而善忘,難開以言也。《經》云:「心部於表。」 故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也。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蓋以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脆弱則津液微薄,故皆成消癉。心正則精神和利而邪病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 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欬;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脇下 痛;肺堅則不病欬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 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肺主通調水道,故小則少飲,大則多飲。肺居胸中,開竅於喉,以司呼吸,故小則不病喘喝,大則善病胸痹喉痹。」肺主氣,故高則上氣息肩而欬也。賁乃胃脘之賁門,在胃之上口。肺下則居賁間,而胃脘迫肺,血脈不通,故脅下痛。脅下乃肺脈所出之雲門,中府處也。肺堅則氣不上逆而欬,肺脆則苦病消癉,而肺易傷也。肺藏氣。氣舍魄。肺端正則神志和利。邪不能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痛;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 苦膈中,且脇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 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 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 傾,則脅下痛也。

「肝居脅下,小則臟安,而無脅下之痛。肝居胃之左,故大則逼胃而胃脘上迫於咽也;肝在膈之下,故大則苦於膈中,且脅下痛。肝脈貫膈,上注肺,故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居胃旁,故下則逼胃而脅下空」,空則易受於邪,蓋脅乃邪正出入之樞部,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而易傷也。肝藏血,血舍魂,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脅痛也。

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也。脾大則苦腠䏚而痛,不能 疾行。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於大腸,下 加於大腸,則臟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 病消癉,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 脹也。

脾為中土,而主於四旁,故小則臟安而難傷於邪。脾居於腹,在脅骨之秒,故大則苦腠䏚而痛。脾主四肢,故不能疾行。脅在䏚之上,故高則䏚引季脅而痛,下則加於大腸而臟苦受邪,蓋臟虛其本位也。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而易傷也。脾藏意,意舍榮,端正則神志和利,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 傷於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腎下則腰尻 痛,不可以俛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 若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 尻痛也。

夫臟者藏也,故小則臟安難傷,大則善病腰痛,腰乃腎之腑也。夫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故腰痛、背膂痛、腰尻痛,皆不可以俛仰。腎附於腰脊間,故病諸痛也。狐疝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狐乃陰獸,善變化而藏睪丸,上下如狐之出入無時,此腎臟之疝也。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脆則苦病消癉而易傷也。腎藏精,精舍志,臟體端正,則神志和利而難傷,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𩩲骭者心高;《𩩲骭》 小短舉者心下;𩩲骭長者心下堅;《𩩲骭》弱小以薄者 心脆;《𩩲骭》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骭》倚一方者,心偏 傾也。

小理者,肌膚之文理細密;粗理者,肉理粗疏。大肉䐃脂,五臟所生也。故候肉理之粗細,即知臟形之大小。𩩲骭,胸下蔽骨也。䐃肉本於臟腑募原之精津以資生,募原者,臟腑之膏肓也。五臟所藏之精液,溢於膏肓,而外養於䐃肉。是以五臟病者,大肉陷下,破䐃脫肉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 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 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肺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 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 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骹者,胸脅交分之扁骨,內膈前連於胸之鳩尾,旁連於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肝在膈之下,故「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兔者,骨之藏伏也。肝脈下循於腹之章門,上循於膺之期門,在內者從肝別貫膈,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脣」者,脾高;脣下縱

者,脾下。脣堅者,脾堅。脣大而不堅者,脾脆。脣上下好 者,脾端正。脣偏舉者,脾偏傾也。

脣者,脾之候,故視脣之好惡,以知脾臟之吉凶。

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 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 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 安,減則病也。

耳者,腎之候,故視耳之好惡,以知腎臟之高下偏正。凡此諸變,神志能持則安,減則病矣。

五臟六腑,邪之舍也。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 憂;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 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 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 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不可以為人平反覆言語也。

「五臟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志意」者也。故小則血氣收藏而少病,小則神志畏怯,故苦焦心,大憂愁也。五臟皆大者,神志充足,故緩於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此皆因形而情志隨之,和於中則著於外,故得人心也。善盜者,貪取之小人,語言反覆,不可以為平正之人。

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 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臟腑雌雄相合,五臟內合六腑,六腑外應形身,陰內而陽外也。故視其外內之皮脈肉筋骨,則知六腑之厚薄長短矣。「腎將兩臟,一合三焦,一合膀胱。」

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 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 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五臟內合六腑,外應於皮脈肉筋骨。是以肺應皮,而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臟腑之形氣,外內交相輸應者也。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 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 而脈沖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 腸結。

《邪氣臟腑篇》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皮脈之相應也有如此。

脾應肉,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麼者胃薄。肉䐃小而 麼者胃不堅;肉䐃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 利;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裹累者胃急;《肉䐃》多 小裹累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也。

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則下《脘約》不利,結則《上脘約》不利也。

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 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 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爪者筋之餘,故肝應爪,視爪之好惡,以知膽之厚薄緩急也。五臟六腑皆取決於膽,故秉五臟五行之氣色。

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 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 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 焦膀胱結也。

太陽之氣主皮毛,三焦之氣通腠理,是以視皮膚腠理之厚薄,則內應於三焦膀胱矣。又津液隨三焦之氣,以溫肌肉充皮膚,三焦者,少陽之氣也。《本經》云:「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是以皮毛皆應於三焦膀胱。

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六腑內合五臟,外應於皮肉筋骨,故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其所病矣。蓋六腑之厚薄緩急、大小而為病者,與五臟之相同也。

《五色篇》

编辑

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小子未知其 所謂也。」《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 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 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五臟生於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五色,及三陰三陽之六氣,故色見於明堂,脈出於氣口,乃五臟之氣見於色而應於脈也。故曰:「五氣者,五臟之使也,五時之副也。氣口者,左之人迎,右之寸口,所以候三陰三陽之氣。」三陰三陽者,五臟六腑之氣也。

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黃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 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 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 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

「五官」者,五臟之外候也。明堂者,鼻也。鼻之準骨,貴高起而平直。五臟次於中央,闕庭之中,肺也。闕下者,心也;直下者,肝也;再下者,脾也。臟為陰而主中,故候次於中央也。六腑挾其兩側,肝左者,膽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腑為陽而主外,故位次於兩側也。腎為水臟,故挾大腸而位於蕃蔽之外,應地居中,而海水之在外也,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應天闕在上,王宮在下,有天地人之三部也。闕庭者肺,肺主天而居上。極下者脾,脾主地而居下。「王宮」者,心之部,心為君主而居中也。五臟安居於胸中,而臟真之色,致見於外,五官惡得無辨乎。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聞乎?」《黃帝》曰:「五色之見也,各 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於病矣;其色部承襲者, 雖病甚,不死矣。」

不辨者,謂不辨其真色,而辨其病色也。五色之見,各出其色部者,謂五臟之病色,各見於本部也。《刺熱論》曰:「色榮顴骨。」熱病也。部骨陷者,謂本部之色,隱然陷於骨間,此必不免於病矣。蓋病生於內者,從內而外;色隱見於骨者,病已成矣。承襲者,謂子襲母氣也。如心部見黃,肝部見赤,肺部見黑,腎部見青,此子之氣色。承襲於母部。雖病甚不死。蓋從子以洩。其母病也。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 為寒,是為五官。」

青黑者,風寒之色。故為痛。黃赤者火土之色。故為熱。白者清肅之氣。故為寒。是以五色之所司。而為外因之病也。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 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 散者,病方已。五臟各有臟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 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 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 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麤明主陽,沉夭主陰,陰陽交見,故病甚。」夫色乃五臟五行之氣,從內而出,自下而上,以見於面。其色上行者,病氣方殷,故為益甚。夫地氣升而為雲,得天氣降而徹散,故病方已也。臟部,臟腑之分部也。五臟次於中央為內部,六腑挾其兩側為外部。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外因之,病從外走內也;其色從內部走外部者,內因之病,從內走外也。蓋腑為陽而主外,臟為陰而主內也。故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也。

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 也,別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 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地者地閣也。風乃天氣,故常候於闕庭,寒濕者地氣,故候在地部。風乃陽邪,故其色薄澤,寒濕者陰邪,故其色沖濁。」言風寒濕邪,可并於脈中,可入於臟腑,而為卒死之不救。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而為百病之長。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臟腑。治臟腑者,半死半生也。是以當明分部,審察外內。而用陰和陽,用陽和陰。勿使邪入於臟,而成不救。斯謂之良工。而萬舉萬當也。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 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 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 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

大氣入臟者,外淫之邪,入於臟腑,故不病而卒死。不病者,無在外之形證也。病小愈而卒死者,內因之病,臟腑相乘也。赤色出兩顴,黑色出於庭,即下文之所謂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蓋赤者火之色,黑者水之色也。小愈者,水濟其火也。卒死者,水淫而火滅也。蓋五行之氣制則生化,淫勝則絕滅矣。夫病在氣者,其色散而不聚;乘於脈中者,其色聚而不散。大如母指者,血脈之聚色也。腎脈注胸中,上絡心,「赤色出兩顴」者,腎上乘心,而心火之氣外出也;黑色出於庭者,腎乘心而心先病,腎為應而亦隨之外出,故色皆如是,言皆如母指也。蓋臟者藏也,五色之見於面者,五臟之氣見於色也。聚色外見者,臟真之外洩也。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 時。」雷公曰:「善乎!願卒聞之。」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 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 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 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 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 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 者,足也。巨分者,股裡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 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 當明部分,萬舉萬當。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 故曰「陰陽。」

「察色以言其時」者,察五臟五行之色,以知所死之時也。如赤色出於兩顴者,所死之日壬癸,其時夜半也;黑色出於庭,而死之日戊己,其時辰戌丑未也。臟腑各具五行之色,各有所主之部,故當明其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陰陽和調,萬舉萬當矣。陽從左,陰從右,能別左右,是謂天地之大道。男子之色,從左而右,女子之色,從右而左。男女異位,故曰「陰陽。」

審察澤夭,謂之良工。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 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 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 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 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 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 明不澤。其病不甚。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謂外因病,從外而內。察其色之浮沉,則知病之外內也。風乃天之陽邪,故色見黃赤;痛為陰痹,故色見青黑;色白為寒,色黃而膏潤為癰膿,赤甚者為留血,痛在筋骨,故甚則為拘攣;寒傷皮膚,故甚則為皮不仁。此外因之邪,見於五色,而各見其部。察其色之浮沉,以知病之淺深;察其色之澤夭,以觀人之成敗;察其色之散摶,以知病之遠近;視其色之上下,以知病之所在。積神於心,然後以知往古來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勿去,乃知新故。若色明不粗,而反見沉夭者,其病為甚。其色雖不明澤,而不沉夭者,其病不甚。蓋外因之病,宜從外散,而不宜內入也。

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腎 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

臟病之散而不聚,則其色散,如駒駒然,而病未有聚也。若摶聚於臟,血脈相乘,則見摶聚之色,而為卒死之病矣。駒駒然者,如駒之過隙,行而不留者也。其色行散,故病未有聚也。夫氣傷痛,其病散於氣分,而痛者聚未成於血脈也。若臟病不出於氣分,如腎乘心,則心先病而摶聚之。赤色出於兩顴,大如母指矣,腎即為應。而黑色出於庭。亦大如母指矣。此臟邪聚於臟,從血脈相乘,故色皆如是之聚而不散也。《金匱要略》云:「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非為一病。百病皆然。在外者可治,入裡者即死。

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圓直為莖 痛,高為本,下為首,狐疝,㿉陰之屬也。女子在於面王 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摶為聚,方圓左右各如其 色形,其隨而下至胝為淫,有潤如膏狀,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右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 也。

「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故男子色見於面王,為小腹痛,其圓直為莖痛。夫外因病從外而內,其色從上而下,故以高為本,下為所行之首,其病乃在下。狐疝陰㿉之屬也。女子色見於面王,為膀胱子處之病。男女之病,散在氣分則為痛,摶於血分則為聚。夫孤疝陰㿉之屬,乃有形之證。其形之或方或圓,或左或右,各如其色形。蓋病聚於內,則見聚色於外。形方則色方,形圓則色圓,此病形而不病,臟雖有聚色,非死色也。此五臟六腑,各有部分,有外內。能明乎部分,知其外內,萬舉萬當矣。胝者,面王之下部也。其面王之色,隨而下至胝者,主有淫濁之證。其色潤如膏狀者,為暴食不潔之物。蓋腑為陽而主外,主受納水穀,傳導糟粕,是以或外受風寒,或內傷飲食,皆為病腑,而色見於腑部也。色見於左,則為病在左;色見於右,則為病在右。其所見之色,或聚或散,皆斜而不端,其摶聚之面色,所謂如指者也。夫血脈傳溜,大邪入臟,則為卒死。今腑病而為狐疝陰㿉之屬,因邪摶而為聚病,故見其聚色。非入臟之死徵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皆端滿有別鄉。別鄉赤者。其色赤。 大如榆莢在面。王為不日。

青黃赤白黑,五臟五行之色也。「別鄉」者,如小腸之部在面王,而面王乃心之別鄉也。膽之部在肝左,膽部者,肝之別鄉也。大如榆莢者,血分之聚色,即如母指之狀也。「不日」者,不終日而卒死也。此言五臟之病色見於本部,五臟之死色見於別鄉。如心受外淫之邪而卒死者,其色見於面王;心受內因之病而卒死者,其色出於顴,皆非心臟之本部。但在臟者,其色端滿而不斜,在腑者,其色斜而不端,此臟腑死生之有別也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下銳下向,在左右如法。

「其色上行」者,上銳,首虛浮而上行;其色下行者,下銳,首虛浮而下行。蓋病從內而外者,其本在下,其首在上;病從外而內者,其本在上,其首在下。是以本沉實而首虛浮,此端滿之色狀也。有邪而不端者,其本在左,其首向右行;其本在右,其首向左行。皆如上銳首空,下銳首空之法。此病在腑,而摶聚為色也。

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 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上言「赤色出於兩顴,黑色出於庭,赤色在面王」,此心腎之色也。若以五色命臟,則五臟各有五者之色矣。至於肩、臂、膺、背、膝、脛、手足之部,俱各有五臟所合之皮、脈、肉、筋、骨,視其五色,則知病在內之五臟,在外合之形層。此五臟內合五行,外見五色。若外因風寒暑濕之邪而見於色者,六氣之應於色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