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四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四十六卷目錄
瀍水部彙考
考
瀍水部藝文
修瀍水和平橋記略 明劉健
瀍水部紀事
瀍水部雜錄
潁水部彙考
考
潁水部藝文〈詩〉
潁水翫月 宋歐陽修
泛潁 蘇軾
渡潁水 明盛世鳴
潁水部選句
潁水部紀事
潁水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四十六卷
瀍水部彙考
编辑《禹貢》豫州之瀍水
编辑
《瀍水》,源出今河南省河南府城西北穀城山,東流合 九眼泉水,至偃師縣入于洛。
考
按:《書經夏書禹貢》:「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傳〉《瀍》,出《河南北山》。〈疏〉《地理志》云:「瀍水出河南穀城縣 潛亭北,東南入洛。」〈蔡傳〉瀍水,《地志》云:「出河南郡穀城縣 潛亭北。」今河南府河南縣西北有古穀城縣,其北山 實瀍水所出,至偃師縣入洛。今河南府偃師縣也。 按《漢書地理志》河南郡穀城〈註〉《禹貢》「瀍水出潛亭北, 東南入雒。」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穀城,瀍水所出。」
按《博雅釋水》:「瀍,理也。」
按:《隋書地理志》,「河南郡河南。」〈註〉有關官。有郟山。有瀍 水。
按:《唐書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河南。」〈註〉有伊水。石堰。 天寶十載尹裴迥置。有瀍水。避武宗諱名曰「吉水。」 按《金史地理志》。河南府洛陽〈註〉有「伊洛瀍澗、金水」、銅 駝街、金粟山、金谷。
按:《明一統志》河南,河南府城西北五十里有穀城山, 連孟津縣界,瀍水出此。
按《河南通志》:「河南府瀍河,源出洛陽縣穀城山,東流 入于洛。」
按《河南府志》洛陽縣「瀍水,源出穀城山,自高廟溝起, 與九眼泉合,東南流,經孟津縣二十里,始入本縣界。 由邙山西北注向東南,至縣後復轉折而東行,始逶 迤而入於洛。」
瀍橋舊名「和平橋。」在府城東門外。
瀍水部藝文
编辑《修瀍水和平橋記略 》明·劉健
河南府城東門外瀍水所經,歲久成巨溝焉。雖有橋 以通往來,成壞不知其幾。蓋瀍水之流,褰裳可涉,而 府城地勢,北高南下,每當夏秋雨積,則潦水大至。及 桂林劉公本來知府事,始易以石,積數年乃成。然病 其為空太密,不能當潦水之怒,曾未踰年而復壞,則 其費不貲矣。令新昌何公鑑繼之,乃會僚佐與謀曰: 「橋成而易壞,第作之者未得其道耳,其試以某意作 之。」遂令匠氏石其兩岸及底於其中,以大木作一空, 屬之以鐵,鱗比然廣視其溝而深過之。其上錮磚三 重,然後平之以土石。自成化乙巳冬至明年夏,僅三 時而成,視前費不及十之一,而深廣堅朴,足垂永久。 民始疑其疏,而終服其巧,無不頌其便焉。
瀍水部紀事
编辑《穆天子傳》: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廟,乃里西土之數曰: 「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陽紆之山,三千有 四百里。」
《唐書五行志》:「元宗開元五年六月甲申,瀍水溢,溺死 者千餘人。」
《元宗本紀》:「開元六年六月甲申,瀍水溢。」
八年六月庚寅,《洛瀍穀》水溢。
十四年七月癸未,瀍水溢十八年六月,瀍水溢。
《五行志》:十八年「六月壬午,東都瀍水溺揚、楚等州租 船。」
《元宗本紀》:「天寶十三載秋,瀍、洛水溢。」
《五行志》:「天寶十三載九月,東都瀍、洛溢,壞十九坊。」 《文獻通考》:「後晉高祖天福四年七月,西京大水,伊、洛、 瀍、澗皆溢,壞天津橋。」
《宋史太宗本紀》:「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六月,穀洛瀍澗 溢,壞官民舍萬餘區,溺死者以萬計,鞏縣壞殆盡。」 《五行志》:「穀、洛、伊、瀍四水暴漲,壞京城官署、軍營、寺觀、 祠廟、民舍萬餘區,溺死者以萬計。又壞河清縣豐饒 務倉庫、軍營、民舍百餘區。」
「至道二年六月,河南瀍、澗、洛三水漲,壞鎮國橋。」 《元史五行志》:「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六月,河南府大霖 雨,瀍水溢,深四丈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
《河南通志》:「孟大智,洛陽人,庠生。母卒,廬墓三年。嘉靖 間,有詔毀先聖肖像,祀木主。洛人奉詔,移肖像於瀍 濱,將沉之水。大智衰絰詣府哭留之,卒得全祀東關 瀍水之左。」
《開封府志》:「神宗萬曆十五年,夏秋淫雨,瀍、洛、沁水泛 漲,決劉獸醫口銅瓦廂荊隆口,淮、黃合流。上以河臣 權分,乃使工諫常居敬視事疏塞之。」
瀍水部雜錄
编辑《梁書世祖元帝本紀》:「梁興五十餘載,平一宇內,德惠 悠長,左伊右瀍,咸皆仰化。」
《大業雜記》:「東都大城周迴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西 拒王城,東越瀍澗,南跨洛川,北踰谷水。」
潁水部彙考
编辑《周禮》之潁水
编辑
潁水原出今河南省河南府登封縣之潁谷,東流經 禹州、鄭州,至襄城縣為褚河,又東經臨潁縣,西合沙 河入于淮。
考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南曰荊州,其浸潁湛。」〈言義〉黃氏 曰:按今潁水出河南登封陽乾山,東南流至潁州潁 上縣入淮。鄭言宜屬豫者,據《禹貢》也。然周人畫地,當 有所更革矣。易氏曰:「《左氏傳》昭公元年,王使劉定公 勞趙孟于潁,杜氏謂潁水出陽城縣。按《漢志》,縣屬潁 川郡,即今河南府潁陽縣。」
按《爾雅釋水》:「潁為沙。」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潁水出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 西鄢北。一曰緱氏。」〈註〉今潁水出河南陽城縣乾山,東 南經潁川、汝陰,至淮南下蔡,入淮、鄢。
按:《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滎陽。」〈註〉卞水、馮池皆在西南。 有狼蕩渠,首受泲,東南至陳入潁。
密。〈註〉故國有大騩山,潩水所出,南至臨潁入潁。 《潁川郡》潁陽〈註〉應劭曰:「潁水出陽城。」
陽城。〈註〉陽城山,洧水所出,東南至長平入潁,過郡三, 行五百里。「陽乾山」,潁水所出,東至下蔡入淮。
按《淮南子說山訓》:「潁出少室。」
按:《後漢書郡國志》,「潁川郡,洧水,潁水出。」〈註〉《晉地道記》 曰:「潁水出陽乾山。」
按《水經》,「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注〉秦始皇 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 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也。《山海經》曰:「潁 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陽城縣陽乾山。」今潁水有 三源奇發,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春秋》:潁考叔為其 封人,其水東北流,中水導源少室通阜,東南流逕負 黍亭東。《春秋·定公六年》,「鄭伐馮滑。」負黍者也。馮敬通 《顯志賦》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于負黍。」京相璠曰: 「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黃城也。」 亦或謂是水為㶏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谿, 東合潁水,故作者乃〈宋本作于〉舉二三言,水所發也。《呂氏 春秋》曰:「卞隨恥受湯讓,自投此水而死。」張顯《逸民傳》、 嵇叔夜《高士傳》並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潁泂 古字通用〉
又東南過其縣南。〈注〉潁水又東,五渡水注之。其水導 源崇〈一作嵩〉高縣東北太室東谿縣,漢武帝置,以奉太 室山,俗謂之「崧陽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 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浦也。陽旱輟津,而石潭不 耗,道路遊憩者,惟得餐飲而已,無敢澡盥其中,苟不
如法,必數日不豫,是以行者憚之。山下大澤,周數里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昇陟。取暢。山〈當作幽〉情。其水 東流南陽城西,石溜縈委,溯者五涉,故亦謂之五渡 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縣故城南,昔舜禪禹,禹 避商均,伯益避啟,並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測日景 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為侯國也。縣南對箕山, 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之 上,有許由墓焉。」山下有牽牛墟,側潁水有犢「泉是巢 父。」〈一作樊父〉還牛處也。石山犢跡存焉。又有《許由廟,碑》闕 尚存,是漢潁川太守朱寵所立。潁水逕其北,東與龍 淵水合。其水導源龍淵,東南流逕陽城北,又東南入 于潁。潁水又東,平洛,谿水注之。水發玉女臺下平洛 澗,世謂之平洛水。呂忱所謂「勺水出陽城山」,蓋斯水 也。又東南流,注于潁。潁水又東,出陽城關,歷康城南, 魏明帝封尚書右僕射衛臻為康鄉侯,此即臻封邑 也。
又東南過陽翟縣北。〈注〉潁水東南流逕陽關聚,聚夾 水相對,俗謂之東西二土城也。潁水又逕上棘城西, 又屈逕其城南。《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城 上棘以涉潁者也。縣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頹基尚存, 舊遏潁水枝流所出也。其故瀆東南逕三封山北,今 無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時人謂之嵎水。東逕三封 山東,東南歷大陵,西連山,亦曰啟筮亭,啟享神于大 陵之上,即鈞臺也。《春秋左傳》曰「夏啟有釣臺之饗」是 也。杜預曰: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其水又東南流,水 積為陂,陂方十里,俗謂之臺陂。蓋陂指鈞臺取名也。 又西南流,逕夏亭城西,又屈而東南,為郟之靡陂。潁 水自堨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故 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營洛邑。徐廣曰:河 南陽城陽翟,則夏地也。《春秋經書》,秋,鄭伯突入于櫟。 《左傳》曰:「桓公十五年,突殺檀伯而居之。」服虔曰:檀伯, 鄭守櫟大夫。櫟,鄭之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周末,韓 景侯自新鄭徙都之。王隱曰:翟本櫟也,故潁川郡治 也。城西有《郭奉孝碑》,水側有《九山祠碑》。叢柏「猶茂,北 枕川流」也。
又東南過潁陽縣西,又東南過潁陰縣西南。〈注〉應劭 曰:「縣在潁水之陽,故邑氏之。」按《東觀漢記》,漢封車騎 將軍馬防為侯國,防城門校尉,位在九卿上,絕席。〈後漢 馬援次子馬防貴寵最盛與九卿絕席封潁陽侯〉潁水又南,逕潁鄉城西,潁 陰縣故城在東北,舊許昌典農都尉治也,後改為縣。 魏明帝封侍中辛毗為侯國也。潁水又東南,逕柏祠 曲,東歷罡臺北陂,陂水南流,積為江,陂,南逕慎城西 側城南,流入于潁。潁水又逕慎縣故城南,縣故楚邑, 白公所居以拒吳。《春秋左傳哀公十六年》,「吳人伐慎, 白公敗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劉賜為侯 國。潁水又東南,逕蜩蟟郭東,俗謂之鄭城矣。又東南, 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 蓋潁水之會淮也。〈自臺北陂以下原錯在東南臨潁縣注後今據宋本改正〉 又東南至慎縣,東南入于淮。〈注〉潁水東南流,左合上 吳、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細陂,南流注于潁。潁水又東 南流,陂水注之。水受大崇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 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馬彪曰:「襄城 縣有汾丘。」杜預曰:「在襄城縣之東北也。」逕,繁昌故縣 北,曲蠡之繁陽亭也。《魏書國志》曰:「文帝以漢獻帝延 康元年,行至曲蠡,登禪,于是地」改元黃初。其年,以潁 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城內有三臺,時人謂之繁昌 臺。壇前有二碑,昔魏文帝禪于此,自壇而降曰:「舜、禹 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銘曰:「遂于繁昌築靈臺也。」于 後其碑六字生金,論者以為司馬金行,故曹氏六世 遷魏而事晉也。潁水又東南流,逕青陵亭城北,北對 青陵陂,陂縱廣二十里,潁水逕其北枝,入為陂,陂西 則《漷水》注之,水出褒城縣之邑城下,東流注于陂。陂 水又東入臨潁縣之狼陂,潁水又東南流而歷臨潁 縣也。
又東南過臨潁縣南。又東南過汝南㶏強縣北,洧水 從河南密縣東流注之。〈注〉臨潁舊縣也。潁水自縣西, 小㶏水出。《爾雅》曰:「潁別為沙。」郭景純曰:「皆大水溢出, 別為小水之名也」,亦猶江別為沱也。潁水又東南,逕 澤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經》書「公及諸侯盟于皋 鼬」者也。皋、澤字相似,名與字乖耳。潁水又東,逕㶏陽 城南。《竹書紀年》曰:「孫何取㶏陽,㶏強城在東北,潁水 不得逕其北也。」潁水又東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東過西華縣北。〈注〉王莽更名之曰華望縣也。有東, 故言西也。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鄧晨為侯國。漢 濟北戴封字平仲,為西華令,遇天旱,慨治功無感,乃 積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遠近歎服。永 元十三年,徵太常也。縣北有習陽城,潁水逕其南也, 《經》所謂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過汝陽縣北。〈注〉縣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縣得 厥稱矣。闞駰曰:「本汝水別流,其後枯竭,號曰死汝水, 故其字無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隨讀改,未必一如闞氏之說,以窮通損字也。潁水又東,大㶏水 注之,又東南逕博陽縣城東,城在南頓縣北四十里, 漢宣帝封邴吉為侯國,王莽更名樂嘉。
又東南過南頓縣北,㶏水從西來流注之。〈注〉㶏水于 樂嘉縣入潁,不至于頓。頓,故頓子國也,周之同姓。《春 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陳,納頓子于頓」是也。俗謂之 潁陰城,非也。潁水又東南逕陳縣南,又東南左會交 口者也。
又東南至新陽縣北,《蒗蕩》渠水從西北來注之。〈注〉經 云:「蒗蕩渠者,百尺溝之別名也。」南合交口,新溝自是 東出。潁上有堰,謂之新陽堰,俗謂之山陽堨,非也。新 溝自潁北東出,縣在水北,故應劭曰:「縣在新水之陽。」 今縣故城在東,明潁水不出其北,蓋《經》誤耳。潁水自 東堰南流,逕項縣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魯滅項」 是矣。潁水又東,右合谷水,水上承平鄉諸陂,東北逕 南頓縣故城南,側城東注,《春秋左傳》所謂頓迫于陳 而奔楚,自頓徙南,故曰南頓也。今其城在頓南三十 餘里。又東逕項城中,楚襄王所郭,以為別都。都內西 南小城,項縣故城也。舊潁州治谷水逕小城北,又東 逕刺史賈逵祠北,《王隱》言祠在城北,非也。廟在小城 東。昔王凌為宣王司馬懿所執,屆廟而歎曰:「賈梁道 王凌,魏之忠臣,唯汝有靈知之。」遂仰鴆而死。〈干寶晉紀曰夌 到項見賈逵祠呼曰賈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汝有神知以其年八月宣王有疾夢凌逵為癘 遂薨〉廟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寶曰:「黃金可採,為晉中興 之瑞。」谷水又東流出城東注潁。潁水東側,潁有公路 城,袁術所築也,故世因以術字名城矣。潁水又南,逕 臨潁城北,城臨水闕,南面。又東逕雲陽二城間,南北 翼水,並非所具。又東逕丘頭,丘頭枕水,《魏書郡國志》 曰:宣王軍次丘頭,王凌面縛水次,故號武丘矣。潁水 又東南,于故城北,細水注之。水上承陽都阪陂水枝 分,東南出為細水,東逕新陽縣故城北,又東南逕宋 公縣故城北,縣,郪丘者也。秦伐魏,取郪丘,謂是邑矣。 漢成帝綏和元年,詔封殷後于沛,以存三統。平帝元 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於此,故號新 郪,為宋公國也,王莽之新延矣。細水又南,逕細陽縣, 新溝注之。新溝首受交口,東北逕新陽縣故城南,漢 高帝六年,封呂清為侯國,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應 劭曰:「縣在新水之陽,今無水,故渠舊道而已。」東入澤 渚,而散流入細。細水又東南,逕細陽故城南,王莽更 之曰樂慶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為侯國,細水 之。〈宋本作又〉東南積而為陂,謂之「次塘」,公私列。〈宋本作弘〉裂,以 供田溉。又東南流,屈而西南入潁。《地理志》曰:細水出 細陽縣,東南入潁。潁水又東南流,逕胡城東,故胡子 國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滅胡,以胡子豹歸。」是也。杜 預《釋地》曰:「汝陰縣西地有胡城也。」潁水又東南,汝水 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別瀆于奇雒城東三十里,世 謂之大㶏水也。東南逕召陵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 公四年》,齊桓公師于召陵,責楚貢不入,即此處也。城 內有大井,徑數丈,水至清深。闞駰曰:「召者,高也。其地 丘墟,井深數丈,故以名焉。」又東南逕征羌縣,故邵陵 縣之安陵鄉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 將來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闞駰引《戰 國策》,以為秦昭王欲易地,謂此也。汝水別瀆,又東逕 《公路》。〈此下原本錯寫入東南過潁陽縣注中今據宋本改正〉臺臨水,方百步,袁 術所築也。汝水別溝,又東逕西門城,即南利也。《漢書》: 「宣帝封廣陵王厲子劉昌為侯也。」〈謝云昌下一有寶字一作竇按漢書 王子侯表云宣帝本始元年七月封廣陵厲王子昌為南利侯克家云當作為侯國也〉縣北三 十里有孰城,號曰「北利。」故瀆出於二利之間,《關女陽》 之縣出,名之「死汝」,縣取水名,故曰汝陽也。又東逕南 頓縣故城。〈疑脫一字〉又東南逕鮦陽城北,又東逕邸鄉城 北,又東逕固始縣故城北。《地理志》:「縣故寖曰寖丘在 南,故藉丘名縣矣。王莽更名之曰治。孫叔敖以上浸 薄,取而為封,故能綿嗣。」城北猶有《叔敖碑》,建武二年, 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 別汝。又東逕蔡岡北,岡上有平陽侯相蔡昭冢。昭字 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闕,闕前有二碑,碑字淪碎, 不可復識。羊虎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東北流,逕胡 城南,而東歷汝陰縣故城西北,東入潁水。潁水又東, 逕汝陰縣故城北。《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 六年,封夏侯嬰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汝濆也。縣在 汝水之陰,故以汝水納稱。城西有一城,故陶丘縣也。」 《汝陰郡》汝城外東北隅有舊臺,翼城若丘,俗謂之「女 郎臺」,雖經頹毀,猶自廣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鄉,所 未詳。
按:《隋書地理志》,「河南郡嵩陽。」〈註〉有潁水。
按:《唐書地理志》:「陳州淮陽郡西華。」〈註〉有鄧門廢陂,神 龍中,令張餘慶復開,引潁水溉田。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潁出河南府陽城縣陽乾 山,東至壽春府下蔡入淮。」〈註〉皆古豫州地。《職方》以為 荊州,浸未詳。
按《金史地理志》:「壽州下蔡。」〈註〉有潁水許州長社。〈註〉有潁水。鈞州「陽翟。」〈註〉有潁水。
陳州「宛丘。」〈註〉有潁水。
項城。〈註〉有「潁水」、百尺堰。
商水:〈註〉本激水,宋避宣祖諱改。有潁水。
西華。〈註〉有潁水。
潁州,「汝陰。」〈註〉有潁水。
潁上。〈註〉元光二年十一月改隸壽州。有潁水。
《泰和》:〈註〉有潁水。
按:《續文獻通考》:「河南開封府潁水,源出河南府登封 縣潁谷,東經鄭州至襄城縣為渚河,又東經臨潁縣 西合沙河入淮。」
按《河南府志》,「登封縣東二十五里有陽乾山,潁水之 源出此,俗呼潁山。」
潁水,在登封縣西四十里。其源出自陽乾山,流入禹 州界。
少陽河在登封縣西南一十五里。源出少室山,流入 潁水。
雙溪河在登封縣北。其源出于嵩山之麓,南流合潁 水。
五渡水在登封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嵩山東谷,自 山頂下流,疏為二十八浦。山下大潭,中有立石,高廣 平整,其水縈委,泝者五涉,故名。東南流入潁水。 按《開封府志》:「潁河源出登封潁谷中,東流經禹州,又 名褚河。」《漢書》「以陽翟大賈褚姓所居,故名。東過臨潁, 受潩水,又東至西華,受石梁河水,經縣東南合汝水, 又東」南入商水境,合沙水,逕周家口,漸達于淮。 棗祇河在臨潁北三十五里,潁河之支流也。
五里河在臨潁北五里,潁河支流。
勒河,一名「土壚河」,在郾城北二十里,下流入潁。 靈泉有二,一在禹州北靈泉里,平地湧出,南流入潁 水;一在榮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流合潁水。
「湧泉」,在禹州玲瓏山谷,東流入潁水。
虹河在項城舊西。漢漕河舊闊十餘丈,歷城內,下達 潁水。
潩水,源出大隗山,一名「魯固河」,一名「清流河。」東南經 長葛縣西,又東至臨潁縣入《潁水》。
石梁河在許州西七里。源出密縣山谷中,流出超化 寺前,匯為黑白二龍潭,其深莫測。東流至禹州郭連 里,逕石固寨南,有石梁橋,為許州長葛分界。流入臨 潁北境,又名「五汲河」,東至西華界入潁水。
清流河源出許州東秋湖,流經鄢陵、西華二縣界,入 于潁。
按《江南通志》,「潁河在潁州城西,自西頓來,至趙家渡 入州境,東過沈丘,繞北門外,過留陵至正陽鎮入于 淮。」
按《鳳陽府志》:「潁川潁河在州西鄉,自南頓東來,繞州 北門外,至正陽入淮。」明宣德五年,西北淤塞,俗呼為 小河。上達古汴,下通淮泗。《山海經》云:「潁水出少室山。」 《通志略》云:「潁水出陽城縣少室山。今陽城省入登封。 東南至揚州,洧水入焉。又東南過南頓,㶏水入焉。又 東南至下蔡入淮。」《河南通志》云:「潁水在登封縣西四」 十里。按《郡圖》,水出登封西南百呢山,有故潁陽縣遺 址。又有少陽河、李莊河,俱出少室山入潁,是潁水之 所從來也。宋劉敞詩有「世亂潁水濁,世治潁水清」之 句。明洪武二十五年,黃河決,改流經此,河入于淮,遂 通汴梁。正統二年,復徙于鹿邑臼河入淮。
淮河在州南一百二十里。自汝寧東北流入潁。 小汝河在州西一百三十里,至沈丘北入潁河 西三十里河,在州西。自蠶方北畎澮諸水積成河,至 村南入潁河。
延河在州西。自新蔡東流入州境北,東過楊橋入潁 河。
龍封溝在州東三十五里。引張家湖水南入潁河。 「沙河」,在潁上縣東門外,即潁水東南流入淮。
官擺渡在潁州城西十五里潁河。
三里灣渡在潁州城東二里,潁河與黃河合處。 茨河渡,在潁州城西二十五里。潁河
留陵渡在潁州城東潁河。
按《潁州志》:「潁河在州北。發源自乾陽山,至小窯西華 縣東,匯澤南頓。洪武初,黃河自通許之西支,分陳州 商水,入南頓,混潁,東流項城趙家渡,潁州境澎湃乳 香臺東過沈丘楊橋,遶西古城,折而東北為長濟,又 折而南為私擺渡,經王莊鋪,遶城北門外,依黃霸堆 而東,合舊黃河,過留陵,出港口,經甘城至陽入淮河。」 宣德五年,西北淤塞,俗為「小河」,上達古汴,下通淮、泗。 霜後甘洌,可烹茗釀酒
潁水部藝文〈詩〉
编辑《潁水翫月 》宋·歐陽修
天行積輕清,水德本虛靜。雲收風波止,始見天水性。 澄光與翠容,上下相涵映。乃于其兩間,皎皎掛寒鏡。 餘輝所照耀,萬物皆鮮瑩。矧夫人之靈,豈不省視聽。 而我于此時,翛然發孤詠。紛昏忻洗滌,俯仰恣涵泳。 人心曠而閒,月色高逾迥。惟恐清夜闌,時時瞻斗柄。
泛潁 蘇軾
编辑「我性喜臨水,得潁意甚奇。到官十日來,九日河之湄。 吏民笑相語,使君老而癡。使君實不癡,流水有令姿。 遶郭十餘里,不駛亦不遲。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畫船俯明鏡,笑問汝為誰。忽然生鱗甲,亂我鬚與眉。 散為百東坡,頃刻復在茲。」此其水薄相,與我相娛嬉。 聲色與臭味,顛倒眩小兒。等是兒戲物,水中少磷淄。 趙陳兩歐陽,同參天人師。觀妙各有得,共賦「《泛潁》詩。」
渡潁水 明盛世鳴
编辑《立馬觀潁水》,潁水濁若斯。鬚眉不可見,況當洗耳時。 我欲泝上流,風波浩無涯。緬彼千載人,清風空爾為。
潁水部選句
编辑唐李頎《緩歌行》:「十年閉戶潁水陽,業就功成見明主。」 劉長卿《潁川留別司倉李萬》詩:「潁水東流是別心。」 時平後《送范倫歸安州》詩:「洛陽舉目今誰在?潁水無 情應自流。」
李白《行路難》詩:「有耳莫洗潁川水。」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詩:《仙遊渡潁水,訪隱同元君》。 韓愈《過襄城》詩:「郾城辭罷過襄城,潁水嵩山刮眼明。」 薛能《重遊德星亭感事》詩:「潁水川中枕水臺,當時難 別此重來。」
潁水部紀事
编辑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 退而遁于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焉。堯又召為 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有巢父牽犢 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 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 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汙吾犢口』。」 牽犢上流飲之。
《呂氏春秋》:湯將伐桀,因卞隨而謀,卞隨辭曰:「非我事 也。」湯曰:「孰可?」卞隨曰:「吾不知也。」湯又因務光而謀,務 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務光曰:「吾不知也。」湯曰:「伊 尹何如?」務光曰:「彊力忍詬,吾不知其他也。」湯遂與伊 尹謀伐夏桀,克之,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后之伐桀也, 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 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求詬我,吾不忍數聞也。」 乃自投于潁水而死。
《左傳·昭公元年》:「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館于雒 汭。」
《史記灌夫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貴戚。諸 有埶在己之右,不欲加禮,必陵之。諸士在己之左,愈 貧賤,尤益敬與鈞,稠人廣眾,薦寵下輩,士亦以此多 之。夫不喜文學,好任俠,重然諾,諸所與交通,無非豪 傑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宗 族賓客為權利,橫于潁川。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 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後漢書。獻帝本紀》:「建安十七年秋七月,潁水溢。」 《晉書宣帝本紀》:「魏正始四年秋九月,帝督諸軍擊諸 葛恪,車駕送出津陽門,軍次于舒,恪焚燒積聚,棄城 而遁。帝以滅賊之要,在于積榖,乃大興屯守,廣開淮 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于潁之南北萬餘頃,自是淮 北倉庾相望壽陽,至于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 《食貨志》:「正始四年,宣帝督諸軍伐吳將諸葛恪,焚其 積聚,棄城遁走,帝使鄧艾行陣項以東,至壽春地,艾 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大積 軍糧,又通漕運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又以為 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徐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 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 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 水東下,令淮北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分休,且佃且守, 水豐常收,三倍于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 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餘萬斛于淮北。此則十萬 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敵,無不剋矣。」宣帝善之,皆如 艾計施行。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泚 水,四百餘里。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 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于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 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 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汎舟而下,達于江淮,資食 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唐書王勃傳》:「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 名。照鄰,字昇之,范陽人。十歲從曹憲、王義方授蒼雅, 調新都尉,病廢,乃去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潁水 周舍,復豫為墓,偃臥其中,著《五悲文》以自明。病既久, 與親屬訣,自沈潁水。」
《冊府元龜》:憲宗元和八年十二月,鹽鐵使王播進供 《陳許琵琶溝年三運圖》。先是中官李重秀奉命視之, 還言「可以通漕,至堰城下北潁口,水運千里而近。」及 帝覽圖,詔韓弘發卒以通汴河,于是船勝三百石者 皆得入潁。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正月,陳州奏開潁河。
《宋史太祖本紀》:「建隆二年正月,導蔡水入潁。」
《河渠志》:「建隆二年四月,命中使浚蔡河,設斗門節水。 自京距通許鎮。三年,詔發畿甸陳許丁夫數萬,浚蔡 水,南入潁川。」
《五行志》:「開寶四年六月,蔡州淮及白露、舒、汝、廬、潁五 水並漲,壞廬舍民田。」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六月,潁州潁水漲,壞城門、軍營、 民舍。
五年五月,潁州潁水溢,壞堤及民舍。
《合肥縣志》:「劉虎字伯林,廬州梁縣人。擢鎮江副都統, 仍總轄淮陰水陸軍馬。時察罕擁兵攻濠,別遣阿朮 魯由渦、潁入淮,水陸並進。虎師于五河,率勇士奮前 拒戰,乘風縱火槍、火砲、火箭、火蒺藜焚之,察罕敗。」 《河南通志》:「何選,嘉定人。萬曆十二年由進士任臨潁。 時潁水衝決,民被其害,為築堤護之,民不擾而功立 就。」期年調治南昌。
《鳳陽府志》:潁水烈婦,不知姓氏,住潁河北。夫為人傭 工,病篤,婦泣曰:「事急矣,殮葬無所需,請鬻妾以備。」遂 自售于賈船,得資為夫置衣棺,市以酒肉炊糜食夫, 餘金付夫,枕下揮淚別。時隆慶三年,大水兩岸不能 辨牛馬,婦回首呼夫,投潁水而死。
潁水部雜錄
编辑《淮南子》:「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繞潁泗。」〈又〉潁、汝以 為「洫。」
《後漢書西羌傳》:「平王之末,周遂陵遲,戎逼諸夏。潁首 以西,有蠻氏之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