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七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七十九卷目錄
開封府部彙考十
開封府祠廟考下
開封府驛遞考
開封府兵制考
開封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三百七十九卷
開封府部彙考十
编辑開封府祠廟考下〈寺觀附〉 府志
编辑本府。〈祥符縣附郭。〉
崇法寺 在舊縣治東北。齊天保六年始建,名曰「建國。」 唐睿宗改為相國寺。明洪武初敕修,置僧綱司於內。成化二十年,更賜今額。嘉靖三十三年,周府重修。萬曆三十五年,又重修。崇禎十五年,河水淤沒。
皇清順治十六年,撫院賈公漢復捐俸重建,漸復其
舊
慧林禪院 俗呼「鐵佛寺」 ,在相國寺東,馬道街路北。明末,河水沒。
皇清有僧魁一、「募化」左布政使徐化成捐俸建,修復。
舊明楊漣詩:「何年鐵冶範金仙,勝占靈峰地最偏。徑入深林迷宛轉,庭撐古柏拂雲煙。談經案近巖巔月,煮茗鐺澆廚壁泉。藜杖看山時憩此,翛然疑到小壺天。」
木魚寺 舊名「興國寺」 ,在城南四十里,宋時建,金末兵燬,元初重修。
國相寺 在繁臺前。五代周顯德中建,名曰「天清」 ,又名「白雲。」 宋興國初修,明洪武十七年改今名。永樂天順間修葺,崇禎末兵燬。
皇清河道方大猷,捐造兩殿。其門廡續修。
南太黃寺 在舊縣東北母寺堡。元末兵燬,明洪武十五年,僧本受重建。
北太黃寺 在舊治東北陳橋堡南。宋仁宗曹太后敕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十年,僧法正重修。
興國寺 在舊縣西西和堡。明宣德元年,僧覺慧建。成化十六年,僧得來重修。崇禎十五年,河水沒。
隆興寺 在舊縣治東北。晉天順元年僧德淨建。成化十年僧真果重修。崇禎十五年,河水沒。祐國寺 ,在舊縣治東北。晉天福中,僧紫薇課初建于明德坊,名曰「等覺禪院。」 宋乾德間詔遷於豐美坊,即今所也。慶曆中改為上方寺,內有鐵色琉璃,俗呼為「鐵塔寺。」 元末兵燬,明洪武十六年,僧視全募修。天順間修葺,敕改今額。嘉靖三十二年重修。崇禎十五年河水淤,塔殿猶存。天王寺 ,在舊縣治安遠門外。明洪武二十年僧勝安建,內有《藏經》,閤明末河水淤平。
清涼寺 在城東梳頭岡。明景泰元年,僧本朗建。天順二年,僧真能重修。
景福寺 在城東四十里馬尾牆,始建未詳。明成化己丑、萬曆丙申重修。天啟乙丑,僧海潮、里人張志仁重修。
洪福寺 在城東北沙窩岡,宋崇寧元年建。明成化十六年,僧本資等重修。
能仁寺 在城北五十里魯岡,俗稱「魯岡寺。」 大道宮 在舊縣西南,明洪武二十二年建。初為祐聖觀,正德初敕改今額。明末河水沒,今道人康福臻復建於永寧王府舊地。
延慶觀 在縣治西。舊為朝元萬壽宮。明洪武六年改今額,置道紀司於內。成化十六年修。崇禎十五年,河水沒。元李準詩:「宋家天子朝元閣,南內宮中太乙壇。五夜星辰金榜動,九天風露玉階寒。朱衣魚鬣迎笙鶴,絳節龍光引佩鸞。八駿不歸遼海月,步虛空遶紫雲端。」
三清觀 在安遠門內,明永樂三年建,後淪於水。成化十四年重修。明末河水沒。
玉陽觀 在舊縣西北,即楊六郎故宅,明正德年間建。明末,河水沒。
白衣閣 在土街東路北,新建。
觀音堂 在火神廟後街路南,新建。
五龍宮 在縣西延慶觀側,新建。
「拈花菴 」 在府城南薰門內。
皇清左布政使徐化成創建。
陳留縣
聖壽寺 在縣東二里。創於元後圯,明正德七年重修。
寶峰寺 在縣東十里。宋元末燬,明洪武八年
遷於縣治東,改名為「聖壽宮。」 萬曆五年修,又復名「寶峰寺。」
虎丘寺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創于唐時,明成化間重修。
八官寺 在縣治南八里。創於明洪武八年,嘉靖間重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重修。
子陵寺 在縣治北《曲興集》五十里。創於宋時,明萬曆間重修。後有「子陵塚」 ,因以為名。
圓融寺 在縣治南二十五里《小城集》,「古有莘之國。」 西創於明洪武之十一年。正德間重修,萬曆二十四年重修。
雲霞觀 在縣治西三里。有道士種桃於此,因立重觀,遂以為修煉之所。當春三月盛開,如雲霞之掩映,故名為雲霞觀。西有大塚曰「九女塚」 ,創於明成化間,嘉靖年重修。
準提菴 在縣北七里。原係蔡宗故地。
白衣菴 在縣治西關外,創於明正德間。
皇清順治十三年重修。
觀音菴 「在縣治東。創于明天啟三年,僧性智增大之。崇禎年重修。」
杞縣
崇祐寺 在縣西北。宋開元間創,明洪武初重建。崇禎十五年燬。今重修。
南寺 在縣城內西南。俗傳明末佛光自燒。
皇清順治十六年,巡撫部院賈漢復修。
淨因禪院 在縣治西關。明僧元洞創建。黃河淹沒。
皇清順治三年,僧淨慮重建。
如意閣 在大西關
雲巖寺 在青陵堡
重興寺 圉城內
釋迦寺 ,在栗岡。唐時創建,燬於兵,明洪武時重建。
陳善寺 ,在韭木。明洪武十六年,僧昌林創建。慈母寺 ,在慈岡。明永樂初僧惠興創建。洪福寺 ,在竹林岡。魏武定五年創建。
聖壽寺 在外黃
總城寺 在雙塔,宋天聖中創建。
龍虎寺 ,在趙興。明洪武二十年,僧儀貴創建。「清涼寺 」 ,在文村。
三教寺 在守屯
隨佛寺 在咸岡
石陵寺 在石陵岡
大雲寺 在瓦岡
虎丘寺 在邢家口
曇林寺 在趙岡
延慶寺 在板集,唐初創建,明崇禎時增修。通許縣。
開元寺 在縣南煉城岡,明洪武五年建「開國寺 」 ,漢創,以祀唐武君。
長智觀音寺 。祀曹植處。
興國寺 宋建,孟昶墓西,祀昶處。
底閣觀音寺 明成化年間建。
鐵佛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元時建。
西雲寺 在縣西南戶岡。
溶泉寺 「在縣西闊岡。」
清涼寺 在大雙溝
太康縣
天寧寺 ,在縣北。明洪武中,置僧會司於內。《觀音寺 》,在扶樂社。
尉氏縣
興國寺 在縣東一里許。宋太平興國年建,後燬。
皇清順治初復修。
石佛寺 :在城內西南隅。元末燬。明初,尼圓秀建。嘉靖年,尼《真受》重修。
興福寺 在縣南三十五里。漢永平創,歷唐開元末,名「永菴。」 元廢,明初創建今名。
大覺寺 在縣西二十里大任村,唐安撫使任瓌香火院。大道觀 ,在縣西南。明洪武初,置道會司於內《洧川縣》。
福昌寺 在縣治內,明洪武十五年建,置僧會司於內。明何景明詩:「小院深沉夜半時,客懷無寐更誰知。疏窗紙隙風如箭,塵榻衾寒雨似絲。靜聽生公談佛法,偶題坡老和陶詩。曉來策馬匆匆去,漫欲留衣慰遠思。」
大覺寺 在縣西北,明正統十年建。
鄢陵縣
天寧寺 在縣內東南。宋崇寧三年建,明洪武
年,僧榮旺修置「僧會司」 於內。正德中,邑人劉訒,創建「毗盧殿」 五間。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七年,邑人鄭二陽重建。
乾明寺 在縣城外西北,唐建。元僧贄賢重修。內有塔一座,高十三層。明末燬於兵。
皇清順治六年,僧宗良、宗祥等重修。
壽聖寺 在縣南羅寨堡,宋至和間建。
大覺寺 在縣西,明永樂十年建。
太清觀 在縣南。宋時始建。明洪武初修,置道會司於內。明劉昌詩:「乘龍一去不堪招,遺宅荒涼在近郊。地上有碑牛礪角,牆頭無樹鶴營巢。雲開廢井丹光出,月映重關紫氣交。卻有道人傳舊法,夜深朝禮奏仙匏。」
扶溝縣
天寧寺 在儒學後,宋崇寧元年建。遇慶賀習儀於內,設「僧會司。」
天清寺 在縣東,明永樂五年建,天順六年重修。
興國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元大德二年建。白馬寺 ,在侯謝岡,唐貞觀元年建。
白雲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唐貞觀中建。龍泉觀 在縣西北,明景泰間建。明劉澤深詩:「金碧時瞻絳節懸,崚嶒飛閣聳雲邊。平臨松檜遲三島,低度銀潢落九天。夕照影浮琪樹月,曉風香送大羅煙。自憐茅屋瑤臺邇,草色常承玉露鮮。」
中牟縣
興國寺 在縣治南。原名佛道寺。宋太平興國三年敕額為「知度寺。」 今稱興國者,從年號也。洪福寺 ,在縣東南二十里張村,一名韓和尚寺。創於唐,有石佛座,刻開元十年造。明嘉靖七年至萬曆四十年,三加修葺。
寶光寺 在縣南大秦里。金大定二十三年建,明二次修葺。
皇清順治六年重修。
永福寺 在縣南高黃堡,俗名高黃寺。明嘉靖中,僧廣通重建。寺有石佛,刻「通天」 四年僧真宗造。
壽勝寺 在縣南皛澤里。寺有雙塔,今呼為「雙塔寺。」
興果寺 在縣南皛澤里。明天順間,僧可思創大殿五間。僧真圮募銅鑄佛一千一百尊,亦名「千佛寺。」
慈勝寺 在縣西南新興里。即見子臺。元至正間建,明正統五年修,成化間又修。寺原有大鐘,金時僧普濟鑄於見子臺,今移城內海子。水月菴 在縣東三十里,其地名「池家墳」 ,明僧性平建為菴。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晉淑軾拓而新之,開封府知府。
沈荃施田供養香火
陽武縣
觀音寺 在縣北一里許。僧會司在內。
文明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察院光引重修。延福寺 ,在縣東北。《延州集》。
《大元菴 》「在城小東街。」
原武縣
善護寺 在東門外,明洪武十二年建,置僧會司於內。
雙觀音寺 在磁堌堤,一在「張南村。」
元元觀 在東門外
封丘縣
普照寺 在縣東南隅。明正德二年,知縣熊重重建。
永寧寺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石佛寺 在縣東五十里。
錫引宮 在南街北,城隍廟東。
太虛觀 在北門外,明正統間建。
延津縣
大覺寺 ,在城內北街,唐時建,今改大士閣。萬壽塔一座,有元趙子昂書翰林揭徯斯長《明燈碑記》。
廣堂寺 在縣北二十里塔兒鋪。有塔建於唐天寶間,禱雨靈應。
興國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石婆固村,唐時建,有古佛一尊。
蘭陽縣
東昏寺 在東城,舊碑尚存。記在元時建,有石塔在碑右,號東昏知府。史載詩:「煙黃草碧夕陽沉,搖落秋思到貝林。竹筍常封元鶴靜,松花不掃白雲深。清鐘夜半法王語,曉月天空老佛心。回首長河那是岸,幾能一葉泛西岑。」
鐵佛寺 在符家寨
韓陵寺 在舊韓陵城
孟皎寺 ,在《孟皎集》。
元都觀 在銅瓦廂
三清宮 在後堤
儀封縣
普濟寺 在縣城西北巷。
無相寺 在《堌陽集》。
「城子寺 」 在黃陵岡。
挖泥寺 在「二泥河。」
新鄭縣
臥佛寺 在城西,隋開皇十年建。明洪武元年,置僧會司於內。
陳州
洪福寺 在北門外,宋仁宗幸此祭告。今置僧會司,朝賀習儀於此。
法華寺 在城內東南隅,今廢。
月波寺 在城內東南隅。四面皆水,寺居波心,今廢。
銅佛寺 在城內北,今廢。
商水縣
永福寺 在縣治東北。明洪武初建,置僧會司於內。成化九年重修。
西華縣
堤城寺 在縣西北。元延祐六年建。明洪武五年,置僧會司於內。宣德間重修。
壽聖寺 在縣西南,明永樂十年建。
大覺寺 在縣西南,明洪武十八年建。
項城縣
大吉寺 在縣東南。唐時建,今置僧會司。唐溫庭筠詩:「石路無塵竹徑開,昔年曾伴戴顒來。窗間半偈聞僧鼓,松下殘碁送客回。簾內玉峰藏夜雪,砌因藍水長秋苔。白蓮社裡如相問,為說遊人是姓雷。」
高皇寺 在縣東十里
上生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
潁陰寺 在縣西北八十里。
許州
興國寺 在州治西南,宋興國時建。
皇清順治十五年,汪潛重修。
洪濟寺 ,在州治東,舊名「大洪濟寺。」 元至正年,普大師立。
文明寺 :在州治東南,有文明塔十三層。明知州鄭振光建,許人立「懷鄭祠。」
天寶宮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石固鎮,宋天曆年建,明景泰年重修。
清真觀 在州西北,明永樂年建。
臨潁縣
商城寺 在縣南王上堡。其地四面水如辟雍。創建未詳,明宣德中重修。
龍泉寺 在南門。相傳掘地得鱔,有四足,人以為龍,因名。其水環遶一橋,南出稱勝觀。邑人杜柟詩:「渚水臨孤寺,殘碑識舊名松花鶴夢穩,蘚色竹房清。龍躍寒潭月,風呼老樹鶯。禪機如可悟,就此覓長生。」
襄城縣
乾明寺 在縣南三里首山。始於後唐清泰元年創建,屢經增修。今為襄城勝觀。
「皇清順治五年,少保高知縣佟重修。」《明范惟一詩》雲:
「峰上接鬱藍天,蕭寺迢遙架紫煙尚憶釆銅來帝輦還憐飛錫自唐年香雲佛座三花擁寶月臨杯一鏡懸偶憩公車聯眺覽非關耽慕竹林禪」 明楊嗣昌詩:「樹底尋蹊轉峰前導鳥來怪雲攔寺壁疏籟響經臺。淨侶論宗入,山傖避客回吾生塵擾擾到得變寒灰。」
王夢寺 在庾河,宋時建。
圓明寺 在縣治北,元大德二年建。
青塚寺 在縣西北房村,元時建。
王孟寺 在紫雲岡。相傳宋太宗興國中,王、孟二商建,故名。
湧泉寺 在襄城鎮,世代未詳,全像東有鐵,高丈餘,踞地。相傳有湧泉,得鐵佛鎮之,始不湧,故名。
南堂寺 :在葛塊堡,有古塔一座。
仙翁觀 在縣西南。詳《山水誌》。明王瀠詩:「具茨山下客行稀,一片人家任夕暉。漫道荒臺憑指點,葛洪丹井是耶非」 明譚性教詩:「驅車問俗到曛斜,仙院深沉覆落花。滿谷綠陰晴帶雨,抱門丹井夜生霞。雲連海岱思千里,煙冷村原淚萬家。我亦慚為勾漏令,救荒無計轉靈砂。」
紫虛觀 ,在縣西南十五里。
傳士宮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郾城縣
彼岸寺 在縣治西北,宋時建。明洪武五年,置僧會司於內。
長葛縣
瑞壁寺 在東門外,宋祥符五年建。明洪武元年,置僧會司於內。
禹州
天寧萬壽寺 ,在州西北。宋崇寧年建。明洪武賜《崇威符驗》一道。寺內有宋仁宗御書「天竺唵斛呾囉」 字碣。
正覺寺 在州西義讓里。宋時建。明洪武六年修,以文殊、龍福、崇因、龍潭、土城、清涼六寺併焉。子房寺 ,在西南三十里彰德都。明嘉靖改為里社。《韻府》云:「子房生於櫟。」 《舊志》:彰德都子房故里也。寺即舊故址,因名子房寺。有良父平墓存焉。
羅漢寺 在東晁喜里。始建無考。明洪武時,僧文淵重修。
龍福寺 在西北高臺里。隋開皇十二年建。明洪武間,僧崇威重修。
清涼寺 在玲瓏里。後周長安三年創建,劉魁改「紫山書院。」 方伯張鯤致仕於此,講學授徒,今復為寺。
清微高壽宮 在州西南。漢光武時建。明洪武十八年,道士寇德真重修,有光武敕書《玉璽》之文。今仍為宮。
太清觀 在州西隅子山,宋宣和年建。
崇元觀 在三峰山之陽。
密縣
法海寺 在縣西,宋咸平四年建,前有石塔寺四面勒鏨《蓮花經》一部。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李芝蘭重修。宋秦觀詩。《寒食山》
《川百鳥喧》。春風花雨暗川原。因循移病依香火,寫得《彌陀》七萬言。
超化寺 在縣南王村堡。隋開皇元年建。洧川源此,溱來會之,大有江南風致,宋元游賞名區,完碑尚有存。明天啟二年,掘地得唐碑一座,今嵌之壁。西岡有二塔。宋黃覲詩:「面南背水古招提,經歲重來覓舊題。摵摵敲秋黃葉下,陰陰結雨黑雲低,平生恐負清泉約,明日還愁步履迷。睡足一甌湯餅滿,更休作禮問曹溪。」 明靳於中詩:「選勝推超化,臨流嘆寂寥。斷垣扶舊宇,殘碣識前朝。有客題修竹,無人歌莠苗。興衰渾不解,歸路問漁樵。」 明阮漢聞詩:「曲洧疏源處,群山擁化城。繚門環秀水,夾路茂香秔。地借祇園勝,淵留定水清。隒厓藏紺殿,雲蓋覆丹楹。月滿標慈相,巖虛應梵聲。綵旛筵上動,寶座室中盈。出缽龍」 非養,依床虎不驚。講時鐘輒皎,齋日飯彌精。花自拈來笑,蘆因折次行。揚雄徵半偈,袁盎悟三生。瞥見嵯峨岳,疑聞縹緲笙。法王遺了義,深願覺迷情。
天寶觀 在縣城南。元泰定三年建。明洪武初,置道會司於內。
佑神觀 在縣東天仙堡。金崇慶四年建。純陽觀 在城東,元至正元年建,明成化四年重修。
鄭州
開元寺 在州治東,創於唐元宗開元年。山門內唐建舍利塔一座。
白佛寺 在州東二十里。
列子觀 ,在州東圃三十里。
《白衣堂 》在州西南孫家園。
滎陽縣
護聖寺 在縣治東。明永樂十一年建,景泰五年重修。
佛果寺 在縣南門外,宋皇祐四年建。明洪武初置僧會司於內,成化十四年改建城內河陰縣。
金山寺 在黃河之陰。明洪武元年遭河患,徙建之縣西北。正統年重修。其東西水峪之間,尚有金山寺、銀山寺遺跡。
文殊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創於金,明洪武年間,里人修建。宣德年,僧道通重修。
汜水縣
鎮國寺 在《虎牢》之地。
周固寺 ,在村西隅。宇文泰之族,世居周,其地有女祝髮,立寺於此。
佛陀寺 ,在五雲山南。明正統年,大變,寺僧淨元重修,有碑。
等慈寺 ,去邑城東北二里。故鄭州之墟,唐秦
王破夏建德以薦,陣亡者謂此等可慈,故名。唐石玠詩:「穹碑峙野草萋萋,字刻煙磨碧蘚迷。未落夕陽牛礪角,多經秋雨蚓蟠泥。紛來牧豎頻敲火,住過行人半認題。墮淚空遺千古恨,峴山愁絕等慈西。」
逍遙觀 在竹川之內。金大德甲辰,黃冠李之完重修,有碑。
重陽觀 在下窩西岡
開封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總數
開封府屬驛站並協濟及支發款,共原額銀二十萬九千七百九十四兩九錢零。至康熙二十九年,除荒實徵及協濟、撥協、兌解、改解、留用、解司,現額銀八萬四千三百六十九兩零,又經奉裁減銀一萬二千六百三十五兩三錢零,通共夫馬工料等項,歲共支解銀七萬九千六百九十九兩二錢零。如遇閏月之年,「再行照例加給。設通省驛傳道」 ,駐劄省城。
各州縣
祥符縣大梁驛,係省會之地,極衝。
陳留縣馬驛接壤大梁次衝。
杞縣雍丘驛與陳留縣同。途次衝。
通許縣接壤。大梁稍衝。
太康縣「東省餉鞘經由稍衝。」
尉氏縣馬驛接壤大梁次衝。
洧川縣馬驛與尉氏縣同。途次衝。
鄢陵縣簡僻
扶溝縣簡僻
中牟縣圃田驛接壤大梁次衝。
陽武縣簡僻
原武縣簡僻
封丘縣簡僻
延津縣廩延驛間,於梁衛極衝。
蘭陽縣接壤。《大梁》稍衝。
儀封縣與蘭陽縣同途,稍衝。
新鄭縣永新驛係南汝合路,極衝。
郭店驛係新鄭縣轄。腰站、南汝合路,極衝。陳州東省餉鞘經由,與太康同路,稍衝。
西華縣簡僻
商水縣東省餉鞘經由,與陳州太康同途,稍衝。項城縣簡僻。
沈丘縣簡僻
許州馬驛與臨郾同途,兼接「洧川、襄城兩路,差使極衝。」
郾城縣馬驛與臨潁、西華同途,兼接襄城一路,差使極衝。
長葛縣簡僻
禹州清潁驛極衝
密縣簡僻
鄭州「管城驛」 十字「極衝。」
滎澤縣「廣武」 與新鄭同途,極衝。
滎陽縣索亭驛次衝
河陰縣簡僻
汜水縣「夫站」 與滎陽同途,稍衝。
開封府兵制考 府志
编辑省城
「提督軍務」 巡撫一員,駐劄開封府標下左右二營。
原設撫標官兵,順治十八年裁,康熙十三年復設。「經制」 兵一千名,內馬兵二百名,步兵八百名。官馬四十四匹,兵馬二百匹。
標下左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分防
標下右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以上二營千把總內,每年輪派三員,分防鄭州、通許、尉氏。
鎮守河北總兵官一員。駐劄懷慶府。兼管轄開封營
王祿店營 原設「河北」 總兵官,駐懷慶府。康熙七年,移駐開封府,另設懷慶參將。八年,仍移總兵駐懷慶,裁參將。
「《開封城守》營」 都司僉書一員,駐劄開封府。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分防杞縣一員延津一員。
把總三員 。內分防滎澤一員,滎陽一員,王祿店守備一員
鎮守南汝總兵官一員,駐劄南陽府。兼管轄襄城營、陳州營
襄城營都司僉書一員,駐劄襄城縣;守備一員,千總二員,分防禹州一員,許州一員
把總四員 。內分防新鄭一員,郾城一員,洧川一員,陳州營守備一員,駐劄陳州。千總一員,分防太康。把總二員,分防扶溝一員,商水一員,總督提鎮。舊制
總督河南軍務一員。標下中、左、右三營,順治初設,直隸山東河南總督,十五年裁,十八年,復設河南總督。康熙四年,裁併三省總督。八年,裁提督總兵官一員。標下中、左、右三營,順治初設。康熙七年裁,十三年復設,十八年裁。
「鎮守開歸河南」 總兵官一員。標下左、右二營,順治初設。十三年裁。
「援勦河南」 總兵官一員。標下中、左、右三營,康熙十四年裁。
開封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秔 稻,屬八府皆有之。出鄭州者佳。其粒如霜,即《詩》所謂稌也。又一種曰秈,比于秔差小,其種甚早。今人號秈為早稻,秔為晚稻云。薯蕷 ,出祥符,一名諸薯。唐人呼為山藥,蓋避代宗諱蕷故也。《異苑》曰:薯蕷可食,土人謂之土藷,河內亦有之。
薏苡仁 ,許、潁田野多種之,土人採食焉。漢馬援載還,而人疑為珠者,即此。
梨 出鄭州,有二種,一曰「香水梨」 ,一曰「鵝梨」 ,大如瓶,落地則碎,土人以布囊承之。其味甘脆,食之可以解煩渴。
蕪菁 即蔓菁也,州縣皆有之。似松而小,有臺,一名封,一名須。《爾雅》曰:「須,薞蕪是也。」 今俗謂之臺菜,陳楚之間謂之蘴,趙魏之間謂之大芥。《圖經》云:「其根冬收,可以備饑歲。」
芙蕖 ,出陳許陂澤間。《爾雅》曰:「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古今注》曰:「一名水芝,一名水花。」 又曰:芙蓉,即荷華也。《楚詞》所謂「搴芙蓉兮木末」 是已。萱草 即諼草也,州縣皆有之。其草可以忘憂,《詩》所謂「焉得諼草」 ,言樹之背是也。一名丹棘,一名鹿蔥,其花名宜男。《風土記》云:「妊婦佩其花,可以育男。」
藍 ,州縣皆有之。《爾雅》曰:「葴馬藍,染草也。」 即今大葉冬藍為澱者是。《禮記月令》曰:「仲夏之月,民無刈藍以染。」 鄭氏云:「為傷長氣故也。」 後漢趙岐嘗就醫偃師,道經陳留,見居人皆以種藍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慨其遺本植末,遂作賦以傷之。即此也。
「紅花 」 出扶溝、鄢陵,潰膏可以染絲枲。他屬如西平等縣亦有之。
𦵧 ,出密縣大隗山。《山海經》曰:「𦵧草,狀如蓍而毛,青華白實,服之不夭,可以己腹病。」
玉簪花 ,出祥符,一名鶴。秋開白花,狀類簪,故名。
遠志 ,出祥符,俗傳產於堯門者佳。《爾雅》云:「葽繞蕀蒬。」 郭璞云:「即今遠志也。」 似麻,黃赤花,葉銳而黃,其上謂之小草。《廣雅》又謂之葽蒬。
羊蹄根 出陳留陂澤中,一名蓄生。《詩》云「言采其蓄。」 即此。
麻黃 ,出中牟縣龍脊山。
杏仁 出陳州
「威靈仙 」 ,出尉氏。
葶藶 ,出扶溝,《爾雅》謂之蕇。實、葉俱類芥,一名狗薺,一名丁歷,一名大適。陶隱居云:「今近道多有之,子細黃,至苦是也。」
榆 ,出潁川,《爾雅》謂之。又,白榆、白枌,漢成帝河平二年,旱傷麥,民食榆皮。故魏應據《與龐恭惠書》,亦以植榆為利民之術云。《博物志》曰:「食枌榆,則眠不欲覺。」
紫荊 出鄭州。《廣志》有二種:一曰楚,即《詩》所謂「朿楚」 也;一曰牡荊,赤莖大實是也。昔伍舉將入鄭,與聲子遇諸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又《孝子傳》。
曰:古有兄弟,意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欣聚,況我而殊哉!」 還為《雍和》,即此也。
鵝 有二種:一曰「𪀉鵝」,一曰「駕。」《卞子》曰:「鵝姓頑而傲」,蓋鵝峨首似傲,故名曰鵝。今𪀉鵝多出鄭、鄧,而鴐鵝則中牟之陂澤間有之。
鯉 魴 出黃河。《詩》所謂「豈其食魚,必河之魴之鯉」 是也。鯉一名鱣鯉,即今之赬鯉也。《神農書》曰:「鯉最為魚之主。」 今人以盤水養之,雖困,鱗不反白,蓋健魚也。魴一名魾比,即今之青鯿也。《郊居賦》曰:「赤鯉青魴,細鱗縮項」 ,魚之美者二魚。洛水、伊水亦有之。
貛 ,州縣田阜之間多有之。《淮南子》曰:「貛為曲穴,陰以防雨,景以蔽日。此亦獸之智也。」
全蠍 出陳留
班貓 出商水
鐵 出禹州。《禹貢》:「璆、鐵、銀、鏤同貢」 ,以其可以備器用也。在汝南州縣,所產尢多。舊俱有冶,今廢。弓 ,各府皆有之。出陳州者,堅勁可用。
瓷器 ,出禹州神后山。
穀屬
麥 ,黍 ,稷 ,菽,粱 ,芝麻 ,薥秫 ,蕎麥,黃豆 、黑豆 、菉豆 、扁豆、豌豆 、豇豆 、刀豆。
菜屬
東瓜 、黃瓜 菜瓜 、絲瓜、萵筍 、芋頭 、匏子 葫蘆、茄子 、白菜 、芹菜 、芫荽、莙薘 、茼蒿 、菠菜 蔥、韭 、筍 、蘑菇 、蘿蔔、芥菜 、黃芽菜。
果屬
蘋果 沙果 花紅 核桃文官 葡萄 蓮房 柿藕 榴 棗 桃杏 梅 李 瓜花屬
牡丹 ,芍藥 ,荷花 ,雞冠,金盞 ,木槿 ,薔薇 ,石竹,海棠 ,馬蘭 ,月桂 ,菊葵 ,臈梅 ,鳳仙 ,紫茉莉,紫丁香 ,千葉榴。
木屬
松 柏 楊 柳椿 槐 榆 檜楮 桑 柘 桐楸 楝 棠。
草屬
蓼 ,藻 ,蘋 ,蒲,葦 ,荻 ,茅 ,蒿,莎 ,蓬 ,稗 ,馬鞭,蒺藜。
藥屬
麻黃 甘菊 枸杞 桑白地黃 五加 香附 菟絲蛇床 艾葉 防風 蒼術黃蓍 柴胡 前胡 黃芩桔梗 半夏 蒲黃 麥冬柏仁 瓜蔞 楮實 葛根益母 楝根 車前 茜根苦參 百合 杜仲 連翹黃精 南星 菖蒲 石斛茱茰 天冬 紫蘇 旋復荊芥 地丁 牽牛 瞿麥薄荷 水薊 草麻 茵陳蟬退 商陸 茺蔚 芡實白蘚 元參 樗白 地榆漏蘆 青黛 射干 何首烏。《青木香 》。「金銀花 。」 《地骨皮 》。《蘿蔔子》,《天花粉 》。「《黃蜀葵 》《王不留行 》。」 《夏枯草》。《威靈仙 》。《酸棗仁 》,《天仙子 》。《劉寄奴》。《牛旁子》。
鱗屬
鯽 ,鯰 鰱。
介屬
蟹 蝦
羽屬
雉 ,雞 鴨 ,鴿鶉 鳩 鵲 鸛燕 鶯 ,雀 鴉。
《鴇 》「鷺 鴈 啄木」 ,「杜宇 布穀。」
毛屬
牛 馬 騾 驢羊 豕 狼 犬兔 ,貓 鼠 狐貉。
蟲屬
蠶 蜂 蟬 蠅蚊 螢 蚓 蝎蟻 ,蝦蟆 ,蜣螂 ,螽斯,蝙蝠 蝎虎 螳螂 ,蜻蜓,蝴蝶 ,蟋蟀
貨屬
絲 、綿 、縑 、紬布 、苧 、麻 、蠟、靛。
以上三十四州縣,大略俱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