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41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百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百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十九卷目錄

 懷慶府部彙考二

  懷慶府城池考

  懷慶府關梁考

  懷慶府封建考

  懷慶府公署考

  懷慶府學校考

  懷慶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四百十九卷

懷慶府部彙考二

编辑

懷慶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河內縣附郭。

懷慶府城 ,即古野王城。元至正二十二年增築,明洪武元年重築。周圍九里一百四十八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二丈五尺,闊五丈。角樓四,敵臺六,警鋪三十九。成化正德間,知府倪顒、周舉重修。隆慶二年知府紀誡、萬曆十四年,知縣黃中色繼修。崇禎十四年,知縣王漢重修,增高五丈,外闊三尺,易四門樓以磚:東曰《朝曦》,西曰《萬成》,南曰《朔南》,北曰「拱極。」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孫灝修。康熙二十七年知府。

劉維世重修四門樓,緣壕栽柳數百餘株。時霪雨,傾塌西面城牆十餘丈,知縣李橒重修。《舊傳》城為臥牛形,穿城濟水為腸,景賢書院池為肚,土地祠前小塔為臍,西門外池為眼,俗呼「牛眼。」

《池見縣志》

编辑

外州縣

濟源縣城 ,「隋開皇十六年建。明景泰四年,知縣李衍增築。周圍五里二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二丈五尺。成化十九年重修。崇禎十一年,知縣盧時昇改築磚城。」 修武縣城 始建未詳。明洪武初增築,周圍四里,高二丈,廣一丈,池深一丈,闊二丈。景泰初,知縣郭應誠重修。東西南、北門四座:東曰迎暉,西曰「歸化」 ,南曰「阜民」 ,北曰「仰高。」 門各有樓。正德間,知縣冷宗元重修。嘉靖十四年知縣賈如愚、隆慶三年知縣李可愛繼修。萬曆十年知縣趙可學、二十年知縣邵炯繼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李啟泰重修。

武陟縣城 ,唐武德四年始築。明洪武年間,知縣蘇輝、景泰三年,縣丞熊美繼修。四圍四里七十七步,高二丈,廣一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亦如之。天順三年,知縣王璽重修。嘉靖間,知縣于槁增角樓三、小堡四。萬曆間,知縣郭汝器、秦之英繼修。崇禎十年,知縣侯君擢重修,易埤為磚。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彭際盛,十四年知縣高宮。二十

六年知縣李春相繼重修。

孟縣城 。金大定中,因孟州故城有河患,徙今治。防禦使么公始築城。明景泰三年,知縣賈珍增修,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廣一丈,池深二丈,闊二丈二尺。正德四年,知縣劉澄改修,易堞以磚,增置四門樓:東曰「寅賓」 ,西曰「凝翠」 ,南曰「歌薰」 ,北曰「拱極。」 萬曆三十二年,知縣萬時俊重修。崇禎六年,知縣余宗重修。崇禎十四年知縣張兆羆重修。

溫縣城 唐武德四年建。明景泰元年,知縣虞廷璽重修。周圍五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廣一丈,池深一丈,闊一丈二尺。嘉靖三十年,知縣孟津重修。萬曆三十七年,知縣王承在改南門于東南。天啟二年,知縣馬貢仍改正南。崇禎十二年,知縣張兆羆重修。

懷慶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

本府。河內縣附郭。

大斛關 在府城北太行山,唐置。

碗子城關 在府北太行山畔。

丹河橋 在府城北十里。

沁河橋 在城北二里。每歲孟冬修築,其費徵派民間。萬曆十年,知府朱公期至,請以存留易米銀修橋,節省甚多,民大德之。今存留悉皆裁解。每歲詳請發河庫銀五十兩並丹河橋銀四十兩,而實費數倍,仍累民間,非經久可行之道也。

舉仙橋 在府城內縣署西。舊傳橋成時適邑人謝景修昇仙於此。

利津橋 在府城內西街。

覽勝橋 在府城內東街。

指方橋 在府城內東街。

沁水渡 在府城北

外州縣

軹關 ,在濟源西,兩山相交,勢頗險阻。戰國時置。「齊河清二年,詔司空斛律光督五營軍士,築戍於此處。」

狐嶺關 在濟源西

邵原關 在濟源西一百二十里。

通濟橋 在濟源東門外,金大定間建。

臨濟橋 在濟源東南

亞橋 在濟源東五里

龍渠橋 在修武東關外,知縣朱政建。

西七里橋 在修武西,知縣任轍重建。

政濟橋 在武陟東北沁水上。明天順初,知縣王璽建。正德元年,知縣江璋造舟為梁。每歲九月為木橋,以便往來。

黃河渡 在武陟東南六十里,南岸屬滎澤。河陽古關 ,在孟縣西南。野水渡,即古孟津,又名富平津。

穀旦橋 在孟縣城北十五里溴水上。明永樂年間知縣靳禮建。萬曆間知縣杜應楚易以石。東馬橋 在孟縣城東三里湨河上。明永樂間郭思叔建。

禹寺橋 在孟縣西北十五里大澗上。

侯村橋 在孟縣西北二十里大澗上。

河陽渡 在孟縣南十八里,即古小平津。白波渡 在孟縣西南,今名「渡口。」 漢高祖暨金婁室、元世祖渡師處。

溥濟橋 在溫縣城東門外。

汲引橋 在溫縣城西門外。

《府志》
未載關梁

编辑

各縣志

斗門橋 在濟源碑子村北。

鍾公橋 在濟源鍾王村東。明萬曆三十五年,趙村民郭學等建。

濟石橋 在濟源縣西北龍潭上。

乾溝橋 在濟源縣張金村東。明崇禎六年,本村民張來廂建。

南渡 在濟源縣南

枋口渡 在濟源縣

南陳渡 在濟源縣

關陽渡 在濟源縣

廣德橋 在修武縣東北里許,知縣宋師祁建。「孔村橋 」 ,在修武縣。

平政橋 在修武西四里許。康熙年間,知縣宋師祈易木為石。至三十年,霪雨傾圯,邑人吳文錦捐貲倡募重修。

馬道河橋 在修武縣

平陵橋 在修武縣

曹村橋 在修武縣

北三里橋 在修武縣

黃河關 在孟縣南黃河北岸。

乾溝橋 在孟縣城西二十里,明萬曆年間建。陳村橋 ,在孟縣城東北二十里沇水上。

懷慶府封建考        府志

编辑

《孟涂》國 夏時封。今孟縣。

隰國 炎帝後姜姓

蘇國 己姓子。在夏曰伯潞。《史》云:「今懷之武德有古蘇城。」

郗國 己姓在野王西北。

雍國 ,《左傳》:「雍文之昭也。」

邘國 ,武王子封。《左傳》:「邘,武之穆也。」

邢國 《漢志》:「邢丘,故邢國,周公子所封。」

向國 周向姜國

《懷國 寰宇記》云:「管蔡廢絀,康叔初封為懷侯。李侯 ,秦攻趙邯鄲,且降,傅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勝,分家財饗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與赴秦軍,秦軍退,李同死,封其父為李侯。」

殷王司馬邛 ,邛,趙將,定河內,數有功。漢元年,項羽立邛為殷王,王河內。

河陽嚴侯陳涓 ,漢元年起於碭,以二隊將從漢擊項籍,定齊地,封侯。孝文間,子信嗣。

平皋煬侯劉它 ,漢六年,以《碭郡長》初從功比軼侯,五千八百戶。實項氏,賜姓劉氏。孝惠五年,子遠嗣。

河陽齊侯其石 ,以中謁者從入關,漢定諸侯,封五百戶,功比高湖侯。子安國嗣。

埤山侯其章 石曾孫,元鼎四年封。《潞史》埤山、河陽地。

甯侯魏遫 ,以舍人從碭入漢,以都尉擊臧荼功侯,千戶。孝文十六年,子連嗣。

軹侯劉朝 ,以《孝惠子》侯。

軹侯薄昭 ,高祖七年,為郎從軍,十七年,以中大夫迎帝於代,以軍騎將迎皇太后,侯,萬戶。子戎奴嗣。

軹侯李壽 ,以將軍再擊北域,得王侯二千戶。山陽侯張當居 父尚以楚相,王戊反不聽,死事,子侯。

邘侯李壽 ,以新安令史得衛太子侯,一百五十戶。

臨蔡侯都嵇 ,武帝封。食邑河內。

東漢

山陽公劉荊 ,建武十五年封。

安國亭侯袁湯 ,以預議定策封侯,食邑五百戶,即今孟縣城北之安封。

三國

野王侯曹洪 ,洪累從征伐有功,文帝即位,為衛將軍,遷驃騎將軍,進封野王侯,益邑千戶。《溫侯呂布 》,布既誅卓,以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

山陽侯向靖 ,宋武帝封。

河陽侯王元邈 ,齊高祖時以平沈攸之功封,諡曰:「壯。」

元魏

山陽侯李佐 。佐有文武才幹,累遷冠軍、懷州刺史,賜爵山陽侯,尋加安南將軍、河內公、軹縣侯。《冠讚 》,姚泓滅秦、雍人千有餘家,推讚為主,歸順,拜綏遠將軍。其後秦、雍之民來奔河南、滎陽、河內者,戶至萬數。拜讚安遠將軍、南雍州刺史,封軹縣侯。

野王侯呂溫 ,以陷陳功,贈平遠將軍、豫州刺史、野王侯,諡曰「敬。」

河內公《常珍奇 》《珍奇》為《宋司州》刺史遣使請降顯祖以珍奇為持節平陽將軍豫州刺史河內公。

河陽縣開國侯李苗 ,梓潼涪人。爾朱世隆逼京邑,苖與賊𩰚,浮河而沒。帝聞哀傷,贈車騎將軍,封河陽侯,邑一千戶。子曇嗣。

平皋子張恂 上谷人太祖深器異之帷幄密謀頗預參議賜爵平皋子。

「河內侯樊觀 ,陳留人。為南兗州刺史,以功封河陽公。豆盧寧 永安昌黎,徒河人,燕裔。孝武西遷,以奉迎勳,封河陽縣伯,邑五百戶。大統元年,除前將軍,進爵為侯,增邑三百戶,拜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進封為公,增邑五百戶。」 《北齊》

河陽王《高孝瑜 》《孝昭帝》皇建時封。

後周

武德郡公宇文神舉 ,《周文帝》之族子。建德三年,自京兆尹出為《熊州》刺史,齊人憚其威名。及帝東伐,從下《并州》,即授刺史。州即《齊氏》舊都,多有奸猾,神舉示以威恩,遠近歎服。封武德公、修武縣侯。韋藝 ,字世文,武帝時,賜爵修武侯,以破尉淳功,改封武威縣公,以《修武》縣侯別封一子。

溫國公齊主高緯 ,建德六年封。

《修武公》侯莫陳瓊 ,上柱國崇之弟,歷位荊州總管。《大象》二年,封修武公,進位上柱國。

河陽郡公李綸 ,隴西成紀人,李弼第四子,最知名,有文武才用。以功臣子少居顯職,封河陽子。長稚嗣。

河陽侯樊叔略 其父觀為河陽侯高氏用事誅之叔略奔關西周文帝器之引置左右授都督賜舊爵河陽侯。

河內縣男慕容三藏 ,紹宗子。開皇中,以功封河內公。獨孤信 ,獨孤皇后之父。信自梁還北,大統三年,至長安,赦罪復職,拜領軍將軍。仍從復弘農,破沙苑,封河內郡公。十三年,大軍南討,時以蠕蠕為寇,令信移鎮河陽。十四年,進位柱國大將軍。次子善嗣。

修武縣公《楊約 ,素》之異母弟。

山陽郡公李繹 ,《霍王元軌子》。

《山陽郡王李緘 》。《通王謀子》。

河內郡王李潭 深《王悰》子,憲宗孫。

山陽郡公《杜德俊 》,《伏威子》。高祖時封。

河內郡公蘇珦 ,藍田人。以戶部尚書封河內。

考證

郡公

濟源縣男王忠嗣 ,華州鄭人。天寶元年,以河東節度使進封公。

河內公常袞 京兆人袞為相散官纔朝衣而無封爵郭子儀言於帝遂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河內公。

溫國公司馬光

孟王元儼 ,少奇穎,仁宗累拜太史,歷河陽三城節度使,封「孟土。」

衛王 ,太祖子。封於懷,尋卒。

鄭王瞻峻 ,仁宗第二子。初之國鳳翔,尋遷懷慶,諡曰靖。子《奇銑》嗣,諡曰簡。《簡王》世子殤,世孫《祐衿》嗣,是為康王。康王無子,東垣王嗣,諡曰懿。子《厚烷》嗣,以建言謫發,尋復國,諡曰恭。恭王子載堉已封為世子,疏請讓國,載璽不報。再疏上,制曰「可。」 載璽嗣,是為敬王。王薨,仲子《翊鐸》嗣。遭闖逆之變,今府第鞠為茂草矣。

《盟津王 簡王》第三子。

《東垣王 簡王第四子》。

《繁昌王 簡王》第九子。

《廬江王 簡王》第十子。

《德慶王 》恭王第二子。

《保平王 》《讓國世子》《載堉》之孫。

《考城王 》,即翊鐸,後嗣國。

附郡人爵封

「《河東公子》夏 」 溫人,孔子弟子。

陽平侯《蔡義 》,河內溫人。以丞相封,諡曰《節侯》。《宜陵侯息夫躬 》孟人

高武侯傅喜 溫人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從父弟以大司馬封諡曰:《貞侯》。

《昌武亭侯司馬遺 》溫人。

關內侯司馬芝 字子華,河內溫人。黃初中入為河南尹。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

高陽鄉侯常時 ,河內溫人林之子。以山陽太守封。

河津亭侯司馬懿 ,文帝即位封,又進封安國鄉侯。黃初五年,改封向鄉侯。二鄉皆在孟縣境內。

「安昌侯司馬攸 ,武帝同母弟,後封齊王。東平陵公。」 趙酆 ,溫人。

河內公郭默 河內人

南宋

曲江縣侯向靖 ,字奉仁,河內山陽人。永初間,以佐命封,位太子左衛。卒,加散騎常侍。

元魏

廣平公張蒲 ,字元則,修武人,攀之子。明元即位,以內都大官賜爵泰昌子,後改「壽張子。」 太武間,為相州刺史。卒於官。贈平東將軍、廣平公,諡曰《文公》。

修武侯張昭 ,蒲子。以功臣子襲父爵尋以功進爵修武侯。子昶嗣。

昌國子張《靈符 》,昭次子。和平中封,累進光州刺史。「立中將軍。」

譙王司馬《文思 》,河內溫人休之子。世祖時,以征南大將軍封。

《瑯琊王》司馬楚之 ,字德秀,溫人,晉宣帝弟馗之八世孫。以安南大將軍封,諡「貞王」 ,子金龍嗣。濮陽縣子《常景 》,河內溫人,字永昌,爽之孫,文通子。普泰中,以預詔命之勳封。

北山侯張安祖 ,河陽人,襲世爵。

蒼梧公司馬景之 ,字洪略,溫人。晉汝南王亮之後。太宗時封。卒,贈汝南王。子師子嗣。

淮南公司馬國璠丹陽侯。司馬叔璠 ,溫人,晉安平獻王孚之後。世祖平統萬,兄弟俱入魏國,璠賜爵淮南公,叔璠安遠將軍、丹陽侯。

溫縣侯司馬靈符,宜陽于司馬道壽 ,靈符叔璠長子。《神麚》中與弟道壽歸魏,靈符封溫縣侯,《道壽》封宜陽子。後靈符卒,子《惠安》嗣。

東海公司馬天助 ,溫人。晉驃騎將軍元顯之子。劉裕自立,歸,除東平將軍、東海公。子元伯襲,後降溫縣子。

漁陽縣子司馬悅 宗《慶宗》,金龍子。累仕至豫州刺史,以功封。

北齊

須昌縣公司馬子如 ,字尊素,溫人。齊受禪,以

翼贊功封

滎陽郡公司馬《消難 》,字通融,子如子。

北周

廣城郡公段永 ,字永賓,河陽人。初封《沃陽縣伯》,累以戰功進爵為侯,尋封公。諡曰「恭。」

瑯琊伯司馬裔 ,字遵引,楚之曾孫,諡曰《定隋》。

南陽郡公張衡 ,字建平,河內人。義寧中,追封《唐》

戶部尚書王琚 ,河內人。以誅「奸黨」 有功,封趙國公。

范陽縣男張廷珪 ,濟源人。以少府監封。諡《貞穆》。

祁連郡王李元淳 流寓河陽,有祖塋。見《孟縣志》。

昌黎伯韓愈 ,河陽人。

鴈平郡王王智興 ,字匡諫,懷州溫人。元和中。

以功封。卒,贈「太尉。」

祁縣子溫造 ,字簡輿,河清人。河陽節度使,以尚書右丞封。

南陽男張《建封 》孟人。

秦國公向拱 ,字星民,河內人。太平興國初封。卒,贈中書令。

魏國公馮拯 ,字道濟。父俊,周太祖時從居河陽,太宗時,以集賢殿大學士封。

魏國公許衡 ,河內人。諡《文正》。

東平郡公呂戜 ,字伯充。仁宗即位,召拜侍讀學士。卒,贈公,諡《文穆》。

渤海侯吳公祖 ,字景莊,孟州人。累遷建興、汀、福四路總管,追封侯,諡「正肅。」

孟國公蕭讓 ,字仲謙,武陟人。累官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司,追封公,諡「忠肅。」

戚畹附

崇祖侯 ,河內溫人,傅太后之父。元帝崩,哀帝即位,尊傅太后、恭皇太后,追尊后父為崇祖侯。崇祖侯同產弟四人,子孟,中叔子元,幼君。傅喜 子孟子至大司馬,封高武侯。

《傅晏 》中叔子,亦大司馬封孔鄉侯。

傅商 《幼君》子封汝昌侯為太后父崇祖侯後更號崇祖曰:「汝昌哀侯。」

三國

《毛嘉 》明,悼毛皇后父河內人。太和元年,后立,拜嘉騎都尉,又進為奉車都尉,寵鍚隆渥。頃之,封博平鄉侯,遷光祿大夫。青龍三年,嘉薨,追贈光祿大夫,改封安國侯,增邑五百戶,併前千戶,諡曰「節侯。」 四年,追封后母為野王君。

《向宗良》,向宗回 ,河內人,神宗欽聖憲肅向皇后之弟。后崩,哲宗追念不已,乃數加恩兩舅,皆位開府儀同三司,而自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

懷慶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察院署 在府治西,今改「總鎮公署。」

分守河北道 舊在察院西,後併為總鎮公署,乃改建府治西南。

懷慶府署 :在城之中,明洪武三年建。

皇清知府龔其裕重修。

軍廳 在府署內

督糧廳 、河捕廳 :俱在府署內。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府署內。

司獄司 在府署內。今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府治西南。

清化鎮督捕公署 在河內縣東四十里。河內縣察院 在縣治東。

河內縣縣署 在府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嘉靖二十四年重修。

河內縣縣丞宅 在縣堂東。

河內縣「主簿」 宅 在縣堂西。

河內縣典史宅 在縣治二門內東。

河內縣清化鎮稅課局 在縣東北四十里。《外州縣》:

濟源縣縣署 在宣化街東。隋開皇十六年建,明洪武十年修。

皇清順治元年,寇燬。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尢應運重。

濟源縣主簿宅 在縣宅東。

濟源縣「典史」 宅 在簿宅前。

濟源縣巡檢司 在卲原關。

濟源縣陰陽學 在縣治西。

濟源縣醫學 :在縣治北。

修武縣察院 在縣治東。

修武縣縣署 在城中。明洪武五年建。成化七年、弘治十一年、正德元年繼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卜永昇重修。

修武縣縣丞宅 在縣治左。

修武縣典史宅 在縣治右。

修武縣陰陽學 在縣治東。

修武縣醫學 在縣治西。

武陟縣察院 在縣治東。

武陟縣縣署 在縣內西北。洪武四年建。正德元年、萬曆十五年繼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趙奠麗增修。

武陟縣縣丞宅

武陟縣典史宅

武陟縣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南。

孟縣察院 「在縣治東。」

孟縣縣署 在城內正中。明洪武三年,同知黃道建。正德十三年、萬曆十九年修。

皇清順治元年,寇燬。十一年,知縣劉普重修。

「孟縣主簿」 宅 在縣堂西。

孟縣典史宅 在舊縣丞宅南。

孟縣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大門外。

溫縣察院 在縣治東

溫縣縣署 :在城內正北。明洪武四年建。景泰三年修,萬曆九年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滑彬增修。

溫縣典史宅

溫縣陰陽學 ,在縣治東。

溫縣醫學 在縣治右

豐儲倉 在府治東北。本府劉維世捐俸重修廒房,積穀賑貧。

預備倉 在府治南。本縣李公橒捐俸增建廒房三間,各縣皆有。

常平倉 府治及六縣皆有,即義倉。

養濟院 在府北郭,各縣皆有。

漏澤園 在府四郭及六縣皆有。

懷慶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懷慶府儒學 在府治東南隅。

先師殿五間,東西廡各十二間,戟門三間。《名宦鄉》

賢祠各三間。櫺星門、屏門、左右坊門、「泮池,俱至元間懷慶路判官楊果創建。明洪武間知府王興宗重修。正統間知府高奉、正德間知府徐以貞、嘉靖間知府孟重相繼重修。」

皇清知府彭清典、知府龔其裕次第重修。

啟聖祠 在府學。明嘉靖間詔建。

敬一亭 在府學。明嘉靖間,詔建御製《敬一亭箴》及「視聽、言動心」 五箴,共碑六通。

皇清御製《萬世師表》扁一面、《孔子贊》石碑一通,四配。

贊石碑一通

文昌閣 在府城上東南隅。

奎樓 在府學聖路東南。

明倫堂 「在府學右。」

御書樓 在「明倫堂後。」

教授宅 在「明倫堂後。」

訓導宅 在二門右

河內縣儒學 在縣治西。

「先師殿」 東西廡:戟門。名宦祠。「鄉賢祠。」 櫺星門。屏門。

左、右坊門「泮池。明洪武間,知縣陶晟重建。正統九年典史官原,正德間知縣高傑、縣丞蘇徵,嘉靖間知縣王濟民、胡玉璣,萬曆間知縣侯加采、盧夢麟、《傳》弘都崇禎間知縣周而淳。」

皇清知縣孫灝、教諭馮天培各重修。

奎樓 在南城上。知縣李橒、訓導焦栻重修,督工義民常立正。

啟聖祠 知縣李橒、訓導抗冠世重修。敬一亭 ,今廢。

「明倫堂 」 「在大成殿後。」

教諭宅 在文廟左

訓導宅 在明倫堂西

外州縣

濟源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

先師殿東、西廡:戟門、名宦祠、「鄉賢祠」 、櫺星門、「泮池。」

俱元至元十年知縣劉源創建。明洪武間知縣王繼成、縣丞齊威重建。天順間知縣段永、嘉靖三十九年知縣李資元、萬曆四十四年知縣石應嵩,「相繼增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夏霖、康熙間,知縣尢應運「重。」

奎樓 知縣尢應運重修。

文昌閣 ,「知縣尢應運重修。」

啟聖祠

敬一亭

明倫堂

教諭宅 俱在「明倫堂後。」

訓導宅 在文廟東

修武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

先師殿東、西廡:戟門、名宦、鄉賢祠、櫺星門「泮池。」

奎樓 金天會間,知縣翟中舍建。元至元間,知縣蒲察重建。明永樂十年,主簿王獻、十二年知縣劉昭改建。成化「間,知縣汪翰、正德間知縣冷宗元、趙可學,萬曆間知縣卲炯,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縣宋師祁。二十年,知縣李啟泰。

二十八年,知縣張明遠相繼修葺。

啟聖祠

敬一亭

明倫堂

教諭宅

武陟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

先師殿東、西廡:戟門、名宦、鄉賢祠、櫺星門「泮池。」

文昌閣

奎樓 俱元至正十年縣尹于誠建。明洪武間知縣蘇輝重建。正統「間知縣何翕、正德間知縣譚魯相繼重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趙奠麗康熙二十七年知縣。

甘國垓重修

啟聖祠

明倫堂

敬一亭

教諭宅

訓導宅

孟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

先師殿東、西廡:戟門、名宦、鄉賢祠、櫺星門「泮池。」

奎樓 舊在下孟州三城內。金大定戊申,徙建縣治東南,尋廢。元至元間,知州梁世英因舊址重建。明洪武間,同知韓進重建。成化「間知縣孫芳、嘉靖間縣丞黃知常,萬曆間知縣武元謨相繼重修。」

皇清康熙十四年,知縣胡希銓重修。

啟聖祠

敬一亭

明倫堂

教諭宅

訓導宅

溫縣儒學 在縣治正南。

先師殿東、西廡:戟門、名宦、鄉賢祠、櫺星門「泮池。」

奎樓 舊在縣治東南。元至正十二年,縣尹耶律惟謙創建。明洪武間,知縣沃野重建。嘉靖間,知府王德明檄縣徙置正南。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郭仰重修。

啟聖祠

敬一亭

明倫堂

教諭宅

訓導宅

懷仁書院 在府治東,知府詹啟東建以課士。昌黎書院 在河內縣署西,係文公廟。萬曆十九年知府詹啟東、推官王知堅修。

「太守劉公書院 」 在東郭沁河上。

啟運書院 在濟源縣西門外瀧河北。萬曆三十年,知縣史《記言》創建。

書院 在武陟縣儒學後,知縣秦之英創建。「同寅書院 」 在孟縣署東北隅,明嘉靖十五年知縣胡大紳建。

「造士書院 」 在孟縣察院前,即府館。

邑侯李公書院 ,康熙三十一年奉免錢糧,縣庭閒可羅雀。李公橒集生童,講《四子書》,終歲無倦,闡精析微,儼師塾焉。邑之人士感其德教,卜地於城之東郭,修建書院。

河內縣學田 ,兩學共地八頃三十八畝二分八釐,坐落利上、利下、崇上、崇下、寬平、萬易等里。明萬曆三十一年,知府王命爵、河內知縣袁應泰創置,以養兩學寒士。

義學 在府治西。知府劉維世捐俸延師設教。社學 府城內各縣村鎮皆有。

懷慶府戶口考     通志府志合載

编辑

歷朝總額

《河內郡》戶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四十六,口一百六萬七千九十七。

《河內郡》,戶一十三萬三千六百六。

《河內郡》戶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三十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

《河內郡》戶三萬二千三百一十一,口八萬八千一百八十五。

《濟源郡》戶三萬三千四百八十一,口七萬一百六十九。

懷慶路戶三萬四千九百九十三,口一十七萬九百二十六。

洪武二十四年,戶三萬一千二百九十四,口一十九萬六千六百九十。永樂十年,戶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七,口二十八萬九十八。成化十八年,戶五萬六千六百三十一,口四十三萬五千三百。嘉靖三十一年,戶五萬七千六百七十八,口四十二萬一千八百九十六。

《皇清》總額:

河內縣 按見在人丁三萬二千八百三十八丁,內,除各職役優免外,實徵丁銀二千七百九十四兩七錢四釐。

收懷慶衛見在活丁七百七十四丁,實徵丁銀三百四兩九錢。

共實徵:銀三千九十九兩六錢四釐零。

濟源縣 每丁五分,共丁一萬三千六百三十三丁,除逃亡外,實在活丁九千二百一十七丁,共丁銀六百八十兩六錢五分。除各職役優免外,實在活丁七千八百五十一丁七分,實徵銀四百一十九兩八錢九分一釐。

今按:見在活丁一萬一千六百二十七丁,內,除各職役優免外,實徵丁銀五百六十三兩六錢六分。

修武縣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人丁,俱無中下。每丁徵銀八錢,下上五錢,下中二錢四分,下下九分。

《舊志》:原額三等,共丁一萬三千七百四丁,除逃亡外,實在活丁二千七百二十五丁,共丁銀二百五十四兩四錢六分。除各職役優免外,實在活丁二千七十一丁,實徵銀二百三十四兩八錢四分。

今按:「見在活丁五千六百七十二丁。」

外「收并衛所見在活丁」 二百三十二丁。

新收更名「見在一十丁。」

共實徵丁銀五百四十六兩六錢五分。

武陟縣 上上,每丁徵銀九錢,上中八錢,上下七錢,中上四錢八分,中中四錢,中下三錢二分,下上一錢八分,下中一錢,下下六分。

《舊志》:原額三等,共丁一萬九百七十三丁,除逃亡外,實在活丁九千二百二十三丁,共丁銀九百六十一兩四錢。除各職役優免外,實在活丁七千六百二十四丁,實徵銀九百一十三兩四錢三分。

今按:見在活丁一萬三千九百八十八丁,內除各職役優免外,實丁銀一千六百三兩八錢九分。

康熙八年四月內,新收更名里見在人丁五十八丁三則派銀不等,共派丁銀四兩二錢六分。康熙八年四月內,併收懷慶衛見在人丁三百七十五丁,實徵丁銀一百五十四兩四錢。孟縣 上上每丁徵銀三錢,上中二錢五分,上下二錢,中上一錢五分,中中一錢,中下八分,下上六分,下中四分,下下二分。

《舊志》:原額三等,共丁三萬八千七百二十六丁,除逃亡外,實在活丁一萬一千四百四丁。共丁

銀六百七十二兩六錢四分。除各職役優免外,實在活丁九千七百六十四丁,實徵銀六百二十三兩四錢四分。

今按:「見在活丁二萬一千一百九十四丁。新收并衛所見在活丁一百一十四丁。」

共派丁銀七百八十二兩八錢八分。

溫縣 上上,每丁徵銀九錢,上中八錢,上下七錢,中上六錢,中中五錢,中下四錢,下上三錢,下中一錢八分,下下五分六釐。

《舊志》:原額三等,共丁一萬六百七丁,除逃亡實在活丁八千八百九十二丁,共丁銀七百九十兩六錢七分二釐。除各職役優免外,實在活丁七千六百七十五丁,實徵銀七百五十四兩一錢六分二釐。

今按:見在活丁一萬四千二百五十六丁,共派銀一千一百六十三兩六錢九分六釐。除各職役優免每年增減不等,見在丁銀一千一百五十兩三錢七分六釐。

《衛丁 》舊額活丁二千二百一十二丁,實徵丁銀八百七十七兩五錢。

順治十六年分,奉文歸併附近各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