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一卷目錄
順慶府部彙考一
順慶府建置沿革考
順慶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順慶府星野考
順慶府山川考
順慶府城池考
順慶府關梁考
順慶府公署考
順慶府學校考
順慶府賦役考
職方典第六百一卷
順慶府部彙考一
编辑順慶府建置沿革考 總志
编辑本府
《禹貢》梁州之域。商末,入於盧彝。周建巴子國。春秋時,為巴國地。秦惠王滅巴,初置巴郡。漢為充國、安漢等縣地,仍屬巴郡。漢末,劉璋分墊江以上,仍為巴郡,治安漢。晉屬巴西郡。劉宋分置宕渠郡。隋省宕渠郡入巴西。唐初,地屬隆州,尋置果州,治南充,尋復舊。大曆中,又改充州,尋復舊。五代蜀置永寧軍節度。宋初,以州隸梓州路,寶慶間,陞順慶府。元置東川府,又改順慶路。明仍改為順慶府。領州二,縣八:
皇清因之。
南充縣
漢巴郡充國地。晉屬巴西。宋置宕渠郡。隋廢郡為南充縣。唐立果州。宋為順慶府治。元併漢初縣入焉。明因之編戶八里,為順慶府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西充縣
漢安漢地。晉置西充縣,屬巴西郡。梁置木蘭郡。西魏改「晉城。」 唐復改西充縣,屬果州。宋、元、明俱因之。編戶八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蓬州
漢宕渠地。晉置巴西郡。梁置伏虞郡。周置蓬州安固縣。唐復置蓬州,治大廣縣。宋以蓬池縣為州治。元置蓬州路,後復為蓬州,治相如縣。明以相如縣省入編戶六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領縣一,編戶三里。
營山縣
漢宕渠地。梁置相如縣。隋屬巴西郡。唐置朗池縣,屬果州。宋改營山縣。元、明俱因之,編戶三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儀隴縣
漢閬中地。隋廢,縣屬隆州。唐置方州,尋廢,以縣屬蓬州。宋因之。元併蓬池、伏虞二縣地省入。明因之,編戶六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廣安州
漢巴郡之宕渠、墊江、安漢三縣地。晉屬巴郡。唐為果、渠、合三州地。元置廣安府。明改州。編戶一十里,領縣三,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渠縣
漢宕渠地。晉屬巴西郡。後魏置流江郡。唐為果州。元因之。明改縣,省流江入焉編戶十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大竹縣
漢宕渠地。晉屬巴西郡。隋置宕渠郡。唐分宕渠縣東界大竹屬蓬州,入鄰山縣。宋復置渠州。元併鄰山、鄰水二縣入焉。明改今屬。州編戶十三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鄰水縣
漢屬宕渠地。晉巴西郡。齊宕渠郡。梁立鄰水縣,于縣置鄰州。西魏改鄰山縣置鄰州。元復立,併鄰山入焉。明復分大竹地置鄰水縣編戶十七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順慶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順慶府疆域圖
本府。〈南充縣附郭。〉
東至梁山縣界,六百二十里。
西至鹽亭縣界,一百四十里。
南至定遠縣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南部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蓬溪縣界九十里。
自府治西至省城六百二十里,至
京師一萬五百二十里
東西廣七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西充縣:
去府治西八十里 。八至未載。
蓬州
去府治東一百四十里 。八至未載。
營山縣
去州治東六十里 。八至未載。
儀隴縣
去州治北一百八十里 。八至未載。
廣安州
去府治東二百一十里 。八至未載。
渠縣
去州治北一百三十里 。八至未載。
大竹縣
去州治北一百六十里 。八至未載。
鄰水縣
去州治南一百里 。八至未載。
形勝附
编辑本府。〈南充縣附郭。〉
開《漢志》:「嘉陵、大江襟帶於左,金泉、棲樂雄峙於右。」
《方輿勝覽》。「依山為郡,接連漢中」 ,
郡山矗於四望,溪水迤其西南。
《蓬州圖經》:「溪山奇秀,兩峰高峙,屹然霄漢。山多蘭菊,春秋開時,香滿山谷之間。」
《寰宇記》:「南鄰渠水,東枕大溪。」
宋何行中《廣安軍駐泊記》:「南連巴徼,北接通川。」 渠江《圖經》:「東流篆水,西倚秀屏,南望猊峰,北接馬瑙。」
《南充縣志》:「山川連綿,翩躚舞鳳。西湖十里,荷香青居,朱鳳白塔龍門,插漢迴旋,多仙人窟宅。」 西充縣
《鳳臺》《鶴鳴》,雄峙東西。《孝廉》《仙林》,屹立左右。群峰環抱,渠水瀠洄。
蓬州
連巴引梓,蔽蜀控夔。雙鳳飛其左,五馬馳其右。嘉陵漾其前,翠屏遶其後。東有黃合之奇,西有洪崖之固。南有合峰之險,北有清溪之流。群山環拱,大江襟帶。
營山縣
前擁翠屏,後據雲鳳。芙蓉拱。左太白接後《儀隴縣》。
金城、儀隴,擁于西北。伏虞、龍源,峙于東南。《廣安州》。
南建巴徼,北接通川複嶺,西橫西江,東下渠縣。
「渠江潛渝」 ,襟帶於左;玉環寶珠,環拱于右。封疆介夔梓之間,歌舞帶巴、渝之俗。
大竹縣
南引巴渝北抵通達
鄰水縣
首連夔達,尾引巴渝。海寶崑樓,聳於西北。臥龍鄰穀,介在東南。地間賨墊,水會岷江。
順慶府星野考 總志
编辑府總
參井之分鶉首之次
順慶府山川考 總志府志合載
编辑本府。〈南充縣附郭。〉
果山 層峰秀起,上多黃柑。晉御史陳壽歸隱於此。宋邵伯溫詩:「昔從遨遊盛兩川,充城人物自駢闐。萬家燈火春風陌十里綺羅明月天」 金泉山 在治西,唐仙女謝自然於此,白日飛昇,上有石像。宋李宏詩:「昔時謝女昇仙處,此日遺蹤尚宛然。蟬脫舊衣留石室,龍飛流水湧金泉。碑書故事封蒼蘚,殿寫真容鎖翠煙。」 薄暮嶺松聽鶴唳,猶疑彷彿是神仙。
西山 其來千里,郡中名家多卜地於此。寶臺山 在治西,與金泉山相對,上有覽秀亭。朱鳳山 在治南十里。相傳爾朱仙及李淳風修煉之地,其丹井尚存。蘇子瞻偕黃魯直居此,歲餘,魯直書《準提咒》刻石,今遺碑尚在。
鶴鳴山 在治東十里。相傳謝自然昇仙之日,有鶴飛鳴於上,旁有紫雲亭。
棲樂山 在治西十里。相傳謝自然昇僊之日,仙樂振響峰頂,因名。舊有「馭風亭。」
清泉山 在治北十里,有古剎,俯瞰龍門諸山。舞鳳山 在治西北十里。狀若鳳翔。
大方山 在治西,謝自然栖真於此。又有小方山,與此山相峙。千峰百嶺,週迴繚繞,若洞天然。清居山 唐姚昂詩:「天峙兩峰南北峭,地盤一水古今流。」 宋淳祐中,因兵亂嘗徙府治於此山。元至元初,建征南都元帥府於此山之龍筇壩。請雨山 在治東七十里。邑人禱雨有應,因名。大耽山 在治西一百里,與小耽山相對。隋居士楊耽修道於此。
諸葛山 在治東。孔明駐師於此,陣跡猶存。總真山 在治西三里。山勢巍峨,峰巒突屼,環山皆拱,面峙若屏。舊傳一夕風雨,飛觀音石像於此。郡人為之建庵,祈禱響應。
凌雲山 在治東。層峰聳削,高可凌雲,因名。佛龕山 。按《明一統志》在治西五十里,亦名寶玉山,上有普德祠。
徐仙洞 :在治西富安鎮。
朝陽洞 ,在治西金泉山左,兩洞相通,戶東向,因名。額刻「隱仙洞」 三字。
畫卦石 ,在治東四十里。其石如砥,上有八卦,相傳李耳以足畫者。
嘉陵江 在治東。自大散關歷興州、大安軍、閬州至此,為一郡形勝。又東至合州釣魚山,下合渠江。唐韋應物詩:「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清水溪 :在治東。居民藉以灌溉。
大斗溪 在治東八十里。源出老君山,與嘉陵江合。溪傍有石如斗,因名。
西溪 在治西。發源西充崇禮山,逶迤而來,遶城西面,距嘉陵江僅里許,南下朱鳳山,匯於江。「曲水 」 :在治西四十里,源自琉璃鎮,盤迴曲折,流入嘉陵江。
流溪水 在治西八十里,源出遂州,平流三十里,無灘,因名。
大小洲 :在治西三里。
冽泉井 在學東,泉味甚甘。
天封井 在治內。昔爾朱真人吐丹在內,有疾者飲之輒愈。
昆井 在城西六十里
江泉井 去治北五里,在江干,因名。味甚涼美。歲旱,郡人禱雨,請水輒應。
滴乳泉 在治西二十里。昔有道士何志全飲此泉,年至八十,面如桃紅。宋樊汝賢詩云:「雲液落山腹,脈與崑崙通。云何山下叟,八十桃顏紅。」 金泉 在治西二里。昔袁天罡宅此。李淳風來訪,瘞釵門外以試其術。袁曰:「子有金氣,然已化為水矣。」 李出視之,果成泉,因名。
神女泉 按《明一統志》「在大方山,相傳常有神女出沒其間。」
西充縣
西充山 在治西,為一邑之勝。
孝廉山 在治東上,舊有文昌祠。
化鳳山 在治東。上有《漢將軍紀信廟》。
鳳臺山 :在治西。山頂方如臺,因名。
亞夫山 在治東,與縣城相倚。
雙圖山 在治東十里。隋程太虛嘗浴於谷中,仙跡猶存。
隱居山 在治北十里。上有清泉宮。隋程太虛嘗居於此,因名。
鳳儀山 :在治南四十里。
南岷山 在治南十五里。上有九井十三峰。漢何岷隱居其上,因名。隋程太虛嘗修煉於此。歲堂山 在治南十五里。上有百福院,為歲時禳祝之所。
回龍山 :在治北三十里。聳翠紆青,縈迴盤繞,因名。
乾明山 :在治西北四十里。
拱辰山 :在治北五十里。
瓊珠山 在治西三十里。望若瓊珠相聯,故名。紫崖山 在治北六十里,上有利應廟。
扶龍山 在大陵鎮
鶴鳴山 在治內,有蕭君廟,若孤鶴摩空。仙林山 在治南郊外,上有列真觀。
青蓮山 :在治東郊外圭峰禪師何炯祠堂。塔曰「青蓮」 ,因名。
文筆山 在治南二里,即學宮之文筆。奇峰聳翠,勢若干霄;出沒煙雲,如花如霧。
鷺鷥山 :在治南二十里。上有井,相傳井側有巨人跡,室女履跡而孕,生圭峰,棄諸野鷺鷥以翼覆之,因名。
金粟山 在治南二十里。相傳,每晨有粟穗現於山嶺,隋因敕建「維摩院」 于上。
鳳凰山 :在治南二十里。
鳳頭山 :在治西北五十里,接古東關界。萬山攢伏,一峰孤聳。
天馬山 :在治南十里,即縣治對向,宛如飛騎凌虛,奔踶萬狀。
鹿巖山 在治東八里。郴州同知斯美嘗登眺山顛,養鹿建亭,集門人講說,《大易》。巖下即鹿溪,因名。
西嶽山 在治東十二里。相傳蜀漢趙雲屯兵於此,上有桓侯廟。
金貴山 在治東十五里。唐敕封建龍臺寺。紫鳳山 在治東二十里。唐時有碑飛來,巔上有文昌祠。
衣架山 :在治東四十里。上有應星廟,形如翠衣熠灼。
金華山 在治西三十里。唐射洪陳子昂訪友於此。山下清泉香冽,不減卓錫。
官祿山 ,在治西四十里。有徐丞相墓。古碑題「宋敕賜魚帶丞相徐之墓。」
奇鞏山 ,在治東北三十里。漢紀信將軍獲馬於此。後漢祖困滎陽,急信授高祖馬先馳去,信乘黃纛出降,漢祖始得免。
書樓山 :在治北三十里。宋徐丞相建書院於上,因名。
觀子山 :在治東十里。其勢旋繞秀折。
竇禪山 在治北四十里。白竇禪師修道于此,因名。
金子山 :在治東三十里。
織機山 在治西六十里,接古郪江界。奇峰插天,巉崖千仞。山巔有石室,室中有石穴幽甚,入不知所抵,額題「織女洞。」 世傳有仙女織機聲。先時,凡孝義貧窶者持線禱於洞口,三日往取,即成絹。
走馬嶺 在治東北三十里,下即紀信宅。《紀》載「扶龍村」 即此。信得神馬,常於此遊騎,因名。清虛巖 ,在小寧鎮。
降真崖 在降真觀。懸崖如削,真人何群題詩崖上。
琴洞 :在治北二十里,人履其中,聲響如琴,因名。
環潭洞 :在治西五十里。唐李洪潛修於此,後為神,號「土主洞」 ,通秋埡龍井。
《海棠川 》:環繞縣治內,多海棠。
虹溪 在治東郊外資福寺前。東流合派,直注奔趨。
象溪 在治北四里,環流繞縣,合於學前。陵溪 。在治西三十里,即小陵鎮河。
三河口 即東北二水合流。學前為泮池,順流而下,為郡之西溪,合于江。
鹿溪河 在治東二十五里,為縣東溪發源處。馬龍潭 在治東四十里。宋時有神馬夜飲于
此
九井 按《明一統志》在南岷山下,曰:「磨劎洗缽,清心蘸月,飲虎石雞,濯印浴丹,漱玉。」
蓬州
玉環山 在州治下。有玉環井。
鳳凰山 在治南。上有三峰,中一峰高峙,兩峰相接,如鳳凰飛舞之狀。
五馬山 在治北五里。五峰並列,勢若奔馬。壯山 在治北八十里。為蓬州主山。
崇覺山 :在治西二十里。上有崇覺寺。
雲山 在治東南二十里。宋淳祐間,嘗建州治。三合山 在治西五十里,三峰品峙,又呼「筆架山。」
五馬潭 ,在治西,怪石飛水間,若五馬浮水之狀。異人過此,有「五馬潭乾出狀元」 之句。
玉泉 在治南五十里,其泉湧出,一如噴玉。《營山縣》。
雲鳳山 :在治北門外,宛若雲中飛鳳。
太白山 在治西
集真山 :在治北八里,上有玉皇宮。
獅子山 :在治東三十里,以形似名。
封竇山 :在治西十里。
袞山 在治西十五里。上有鳳凰臺,石壁峭立,隱隱若龍鱗狀。宋郡守吳幾復《詩》云:「蒼石皺文龍脊在,清泉涵泳海源通。」
青羊山 在治東六十里。上有石池,水泉清洌,四時不盈不竭。昔有仙人修煉于此,嘗有青羊出沒。舊建有《青羊宮》。
大蓬山 在治東北七十里,與小蓬山對峙,一名綏山。《列仙傳》:「葛由得道於此。」 山上有龍湫,遇歲旱禱雨輒應。
芙蓉山 :在治西北八里。峰巒叢峙,秀若芙蓉,因名。
翠屏山 在治西一里。梧竹蒼翠,儼若屏障。透明巖 在大蓬山前,上有石穴,宛如穿鑿之狀,一名栖真巖。道士陳知禮有「巖穿徒使月出沒,路險何妨雲往還」 之句。
東巖 在治東。又有西巖,俯瞰大溪,為一邑登臨之勝。
藍溪 :在治西一十里。
七曲匯 在治東六十里。水流瀠洄七曲,兩崖石懸絕,飛湍噴沫,若煙霧騰湧。
儀隴縣
金城山 在治北。眾山環向如雉堞,故名。上有數石,如貯米囊,故又名「金粟山。」 唐義士何滔舉兵討賊,死于此,上建有祠。
南圖山 :在治南一里。
儀隴山 ,在治西三十里。上有石刻「儀隴」 二字,縣以此名。
伏虞山 :在治東五十里,為一方險要之地。隋《伏虞縣》以此名。
石城山 在治北三十里,四壁峭立如城。鐵山 在治北四十里,其色如鐵。
《觀隴山 》,在治東一十五里。登此,則隴之諸山皆見。
龍源山 :在治北十五里。上有石泉。
大儀山 在治西二十里。每覘煙雲,卜晴雨。上建高明殿,中真武殿,下敕建張公土主永濟廟。仙女山 在治北十五里。上有盤石,世傳仙姬遊此。
歷山 在治東一百里。峰巒插天,上建通明殿。岱華山 在治西南十里。
峰巒山 :在治北二十五里。山腰有石如船,上有生成石佛,世傳自蓬島飛來。
鳳凰山 :在治西三十五里。舊傳:鳳凰翔於其上。
高冠山 在治西南五十里,宛如冠形。世傳昔有鳳鳴其上,一名「鳳鳴山。」
九龍山 在治北五十里。宋狀元李協恭故址,建。有九龍觀。
金堆洞 ,在大儀山畔。石壁刻「金堆洞」 三字,相傳晉縣令張英遇仙處,至今石門宛然。
佛龍洞 在金城山。萬曆辛巳間,兩面崩出一大洞,內有生成石佛,上有「佛龍洞」 三字,中可坐四五十人,上下懸巒絕壁,各數十丈。縣人因就勢開鑿,建立殿宇。明知縣廖敦於山頂《抱朴子》修行處建樓,高聳摩空,下臨萬仞,屹然一方偉觀。
抱朴洞 ,在金城山。石壁刻「葛先生修仙處」 六字,洞曰「還朴。」
賈島洞 :在治南圖山內。有《讀書石案》。
鰲水 在治北三十里,水中有石如鰲伏。懸水 在治前城角下,石穴湧出。
流江溪 :在治南二十里。源出儀隴山,達縣注江。
平溪 :在治東十里,源出永家山。
觀音井 在崇福寺側。石壁有觀音像,天旱禱雨立應。
「月井 」 在金城山北峭壁間,石形如半月,水自石中出。
峭壁井 在治前,石壁一窩如缽,隨取隨盈。「永濟井 」 在大儀山右,大旱不涸。
高明井 :在大儀山嶺。冬溫夏涼。
乳泉 在大儀山左。懸巖有石如乳,泉從乳出,內有洞曰「乳洞」 ,世傳老子煉丹於此。
松花泉 ,在東龕寺右,味有松香。
廣安州
秀屏山 在治西。層崖峭壁,草木叢茂,宛如屏障。
白鶴山 在治東。《寰宇記》:「在新明縣西南十里,上有白鶴觀。」
猊峰山 :在治南一里。
子仙山 在治西二十五里。相傳漢馮緄之子修煉于岳門山。一旦辭父母,謂當仙去,以來晨白鶴飛翔為候,緄登此山望之,巳而果然。故又名望子山。
富靈山 在治東六十里。《郡縣志》:「在渠江縣東南七十里,峻峭多藥物,實仙靈所居。」
穀城山 :在治東六十里。山能興雲雨,有禱輒應。
鶴棲山 在治西南十里冀都鎮有碑。略云:唐貞元十年,果州女子謝自然白日飛昇,先有雙鶴棲于此山,後飛迎自然,駕之而去,因名香爐山 。按《明一統志》:在治北五十里,以形似名。
繫絛石 在治西崖下,石上有繫絛痕。相傳異人到此禮塔,解絛于石而去。
石龜山 ,在舊岳池縣治西一里,形如伏龜,上列《龜峰》二字。
龍穴山 在舊岳池縣治北五里許。山峰高秀,穴在山半,崖石中有巨龍回旋之狀。
姜山 在舊岳池縣治北二十里。蜀漢姜維屯兵於此。
岷山 在舊岳池縣治北二十里,最高峻,上有寺,俗呼為「禹山。」
羊山 在舊岳池縣治北三十里。峰巒秀異,下有洞曰「角竹。」 樵牧每見羊自洞出,叱之復回。世傳天監中,有居士於此栖隱講誦,二羊跪聽,因名。
速山 在舊岳池縣治東四十里。《唐地理志》:「岳池縣有龍扶速山」 ,即此。有環水出此山。
老君山 在舊岳池縣治北八十里。相傳唐天祐間,有人乘白鶴至此,化為石,又名「白鶴山」 ,因即其地建道宮。
封山 在舊岳池縣治北六十里。上有龍湫,旱禱輒應。
翔鳳山 ,在舊岳池縣治北一百二十步,上有三峰,如翔鳳之狀。
虎頭山 在舊岳池縣治東二十里。其山巉巖險峻。
山 在舊岳池縣治東二十里。其山與岳門山相聯,分峙三十六峰。
大龍山 :在舊岳池縣治西十里。蜿蜒起伏,狀若遊龍。
寶珠山 在舊岳池縣治西六十里,山有石搥,河有石鼓。
鴨山 在舊岳池縣治西二十里。昔人見雙鴨飛入山池,化為石,因名。上有「鴨山寺」 ,唐乾元中建。
金龍山 ,在舊岳池縣治西三十里,宋慶曆中狀元蒲信讀書處。碑現存。
石牛洞 在舊岳池縣治南五里靈溪水中有石似牛。
篆水 在治東北五里。灘石縱橫,湍流奔急,呼為「三十六灘。」 其間有兩渠相拒二尺,廣深半之,可以流觴。每歲冬春之交,水落石出,官吏士庶,常賞於此。
洄水 在治東,即渠水也。以其瀠洄,故名。又名「清淚。」
濃、洄二水 《寰宇記》云:「濃水出龍扶山,東入渠江。」 洄水,即渠水瀠洄為潭者。《唐·地理志》:岳池有龍扶速山,還水出焉。非濃水也。《州志》云:濃水即
西溪水色常濁,故曰「濃。」 發源蓬州綿壩,流至橡樹壩,二溪相合,經龍扶速山下龍溪灘,與還水合。至城南五里,東折入渠江,與洄水合。是龍扶速山乃三溪合流處,非源也。
《渠江 》江有三十六灘,水之灌輸其間者,渦、渟、「渠別,莫知凡幾。江中沱磧,有如鸕鶿,若繫絛,若張繖,有如明月團圓,神仙遊戲。州人常以三月三日往遊。宋大觀以及嘉定間知軍宇文能、承務郎張庭堅,德州參軍李陶、桃彥遠、何溫淑、游伯畏、何宋卿、楊次皋、安康民,各偕時髦遊賞其中。」
《琉璃淵 渠》江中,兩水相映,其一紫碧,其一「深清。」
龍鏡潭 ,在渠江。石盤間開一竅,團圓如鏡,清光鑑人。
龍窟 在學宮前,有龍窟出泉水,最甘。《古志》表之曰「壽水。」
「寒泉」 水 :在學前,泉自石罅出,極寒冽。
甘泉 在治南,井中有三穴,中一穴泉極甘,雖大旱不竭。宋郡守陳良刻石。
石泉 :在治東北二十里,源出石崖中,清冷甘冽,四時不涸。
酉溪 在舊岳池縣治西二十里。自舊縣發源,流入平灘。有酉溪寺。
《岳池水 》在舊岳池縣治北。
靈溪水 在舊岳池縣治西,水中有石若靈龜。渝水 ,在舊岳池縣,即流江溪,在渠縣北十里,源出儀隴,東入渠江。
龍穴水 在舊岳池縣。源出大竹金盤山,流至鄰水,入洪溪注江。
石牛潭 在舊岳池縣治南五里靈溪水中有石似牛。
金石井 ,在舊岳池縣鳳翔山下三百步,其水清洌甘美,四時不竭。崖上刻「金石」 二字。
將軍池 在舊岳池縣治東五里。相傳漢武侯嘗駐兵於此。
渠縣
福壽山 唐趙忠簡公於崖畔書「福壽」 二字。玉蟾山 在治西。峰巒聳翠,形如滿月,故名。八濛山 在治東北七里。八峰起伏,嘗有煙霞濛其上。張桓侯與張郃相拒於此。
樂山 :在治北二十八里。每歲人日,邑人將鼓笛酒食登此讌樂,以祈蠶事。
禮義山 在治西。宋寶祐間,以渠州嘗徙治於此,因名。
宕渠山 在治西五十里。一名大青山,又名「花果園。」 其山崇峻,險不可測,東西有二石門。綠沼山 在治東五十里,上有池水,四時皆綠。寶珠山 在儒學前百步。其頂特立,狀如圓珠。愨頭山 一名「大斌山」 ,在縣治東北六十里,與禮義山相峙壁立,四面峭削。正德十年,鄢、藍賊變,土人避兵於此。明末寇亂,邑人郭榮貴、榮昌率鄉中數千人,築砦居之,屢敗賊兵,存活數萬人。
鳳凰山 :在治東十里。《梓潼化書》「五十二鳳山化」 ,即此地也。
大青山 ,在治北六十里,上有馮緄祠。《方輿勝覽》以為即宕渠山,非是。
虹飲巖 在治西,其形類虹飲亭。上有滴水,下有石臼,大如盃,盛之日出,有虹影映巖下。㠓山砦 在治北七十里。邑人築砦避寇。梭羅砦 在治北五十里,四壁懸峻,土人避寇於此。
報恩砦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舊學基址,邑人曾鑑有詩勒石。
老關砦 在治北六十里。土人避寇於此。流賊來攻,夢漢壽亭侯來救,已而賊眾皆病,解圍而去,遂立廟祀之。
石子岡 ,在治西三百步,即今儒學是也。《梓潼化書》「第五十九旌隱化在此。」
白水洞 在治東四十里,有瀑布數十丈,自絕頂直掛洞口。下為龍湫,旱禱立應。
起文峰 在治東
潛水 ,在治東五十里。晉酈道元謂:「宕渠有大穴,潛水入焉。」
渝水 在治北二里,即流江溪。
渠江 在治東。源出巴山,流經達、蓬等州至此縣。又東經府界,流至合州,與嘉陵江會於渠口。白水溪 在治東三十里,以源出白水洞,因名。銅魚洲 在治南三里。其下有石磧,黃色若魚。舊傳凡開科之歲,水聲潺湲異常,是年必有第。
者
大竹縣
鄰山 :在縣治東南二百里。其山土色如鐵。唐鄰州及鄰山縣皆以此名。
皛然山 :在治南二百二十里。相傳有皛然真人嘗遊憩於此,因名。
仙門山 ,即今「盤山」 ,在治東一百里。峰高石聳,上有仙女石、梳妝石,皆突起奇特。
七碑山 在治東南百餘里。上有七石,望之如碑。
九盤山 在治西十里,其山高峻,盤旋九折。仙林山 在治東一里,程太虛於此修煉。黃城山 在治東八十里,絕頂寬平,四圍蒼黃,石壁如城。
龍潭峽 在治南六十里。其峽下有龍潭,祈禱必應。
鄰水 在治南二百里。中有大石磧,懸流十餘丈,流入岷江。唐有鄰水,縣以此名。
東流溪 :在治東七十里。源出獅子山,流入渠江。
鄰水縣
黃陵山 在治南五十里,崖半石窟,微有泉出,百人飲之不竭,經年不汲不盈。
掛榜山 在學宮之右。是年,邑有登第者,則大雷雨洗盡浮沙,赤土耀石,狀若金榜。
五華山 :在治東六十里。上有五峰,秀色如華,因名。
寶穀山 在治東五十里。相傳有老僧攜一徒倚石建庵,忽有穀自石罅出,日給二僧之用。「海寶山 」 在治西,無際禪師成道處。
崑樓山 在治北五十步,其形如樓。
鄰山 在治東北六十里。山色如鐵。唐鄰州及鄰山縣以此名。
玉屏山 在治後,其形如屏。
天馬山 :在治前二十里。形如天馬。
臥龍坡 在治東北三十五里。武侯嘗經此山,畔有石高二丈,刻「臥龍坡」 三字。
老君洞 ,在治南六十里老君山下。其水冬煖夏涼。
關門石 在治南四里。兩溪夾合,石壁如削,中有大石壁立,下有土洲,狀似魚。是歲水撲其首尾,可卜登第先後。
石船 在治東五十里寶穀山下。溪中有石形如舟,俗呼「石船,載寶穀。」
鄰水 在治南一百里。中有大石磧,懸流十餘丈,縣以此名。
鴛鴦池 :在治東北七十里。方圓數十丈,每有鴛鴦浮其中。
順慶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南充縣附郭。〉
順慶府城池 ,明洪武初,自北津渡遷於此,周一千三百丈,高一丈二尺,闊一丈,池深九尺,闊六尺。門九,曰「景和」 、「來薰」 、「阜成、陽、復餘」 小東門、小西門、小南門、小北門、西湖門,各覆以樓。崇禎甲申燬至。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李民聖重修,易其額。「東漢津南。」
鶴和,西金池,北儀鳳。康熙十五年,江漲入城,城崩池塞。二十二年,知府張經、知縣張宿焜捐俸重修。
外州縣
西充縣城池 明天順間,知縣張貴始築土城,周七里,高一丈。成化間,知縣柳金用石包砌,門四:「進賢、大安、仙林、恩光。」
蓬州城池 ,明天順間,判官李懋始築牆豎柵,周四里。弘治中,知州畢宗賢、同知段普相繼包砌,建樓門四,蓬萊、鳳山、龍溪、五馬。按《州志》載:「周五里七分,高一丈五尺。」
營山縣城池 ,明成化中,知縣李琳始築土城。正德中,知縣嚴傑包砌,周八百八十一丈,門四,「東秩臨清,西成覽秀。」
儀隴縣城池 明成化初,知縣明睿築土城,周洙豎樓。正德中,知縣利本堅遷城。北倚金城山,周一百六十丈,高廣各一丈五尺,包石門四,東作、西成、迎恩朝闕。
廣安州城池 ,舊豎木為柵,依山甃石為牆,周
六里明成化中,知州曾瑀、許仁修築,同知秦昇甃臺駕樓,砌石門四。柔安、鎮安、清安、《寧安志》載:「九里七分。」
渠縣城池 ,明成化中,知縣朱鳳始築,西南豎柵。正德中,知縣甘澤補築,通包砌石門四,各覆以樓,外環壕。《縣志》載:「周約四里,高二丈,置五門。」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雷鳴魯率士民歸城,修築如故。
大竹縣城池 ,明成化初,知縣李旻始築,砌石,周八百餘步,門四:「通濟、通渠、通賢、通達。」
鄰水縣城池 ,明成化「初,知縣于福削山砌石為城,周四里,門四。迎陽、永寧、鎮安、安慶」 、
順慶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本府
順慶府儒學 在府治南。宋慶曆間建。明洪武九年重修,亂後灰燼。
皇清康熙九年,知府李民聖重修。
嘉陵書院 在治北一里。明萬曆間,知府饒景暉建。
金泉書院 在治西一里。明大學士陳以勤建。嘉湖書院 ,明萬曆中,太守昝雲鶴、南充知縣吳嗣亮,築室率諸生講藝,獲雋甚多。後因塑二公像於院祀之。
果山書院 按《明一統志》:「在城北五里,蜀漢譙周建,後郡人邊速達以祕書大監致仕,歸隱於此,藏書萬卷。」 今為南充縣學。
學租 銀二錢四釐,租穀三石七斗九升三合。南充縣儒學 在治西南。舊在北門外,明弘治中遷入城,萬曆中知縣吳嗣亮重修。亂後灰燼。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湯裔振重修。十九年,知縣張宿
焜補修
外州縣
西充縣儒學 在治南城外。宋淳祐間建。明洪武二十年重修,亂後灰燼。
皇清知縣王葵錫重修,知縣戴民凱補修。
蓬州儒學 在治北。宋淳祐間,建於雲山。元至正中遷此。明因之。
果山書館 在治南嘉陵江。宋刺史王旦建。明成化中,刺史畢宗賢重修,今燬。
營山縣儒學 在治西。元至順間建。明萬曆間重修。亂後灰燼。
皇清康熙年間,知縣毛鳴岐重修。
儀隴縣儒學 舊在南圖山。宋嘉定中,遷城東北,倚金山,俱燬。
皇清順治間,劉在宸署居「金城山」,就上建廟三間。康
熙甲辰,知縣柳天植于西門外改建。
至聖廟,二十二年,復建于城東舊地。
廣安州儒學 在治東。舊在秀屏山下,宋嘉祐間,遷南岡。明建,治城西,亂後灰燼。
皇清康熙年間,州守黃標重修。
甘泉書院 在舊岳池縣西。明成化中,郡人吳伯通建,今燬。
渠縣儒學 舊在南門外飲虹亭側。宋嘉定間,知縣邸居正遷入治西石子岡,亂後灰燼。
皇清知縣雷鳴魯重建。康熙二十四年,知縣董鉅補。
修
大竹縣儒學 在治南。宋嘉定中建。元至正初重建,亂後灰燼。
皇清知縣高文泋重修。
學租 穀一石一斗八升。
鄰水縣儒學 在治東。宋崇寧初創。明萬曆中重修,兵燬。
皇清知縣蔣擢重修。
學租 穀一石二斗
順慶府關梁考 總志府志合載
编辑本府。〈南充縣附郭。〉
衛渠關 在龍驤山右,知縣甘澤建。
西橋 在治西三里,明大學士陳以勤建。馬宗橋 在治東四十里,宋邑民馬普宗建。觀音橋 在治東四十里,學士黃輝建。
浮橋 在治東白塔寺,知府沈僑建。
永安橋 按《明一統志》「在治西北五里。」
西充縣
桂花橋 在治南。橋前多桂樹。
文明橋 按《明一統志》「在治內。」
蓬州
毓賢橋 在治內
惠政橋 在治西
石佛橋 按《明一統志》「在治東,舊有石佛寺。」 營山縣
望仙橋 在治東六十里。相傳:昔有群仙會此,因名。
濟川橋 在治東
望使橋 按《明一統志》:「在治東三十里,舊為望使客之處,有碑,字畫剝落。」
儀隴縣
天生橋 在治北五十里。
天仙橋 在治南三里。廣三尺,厚一尺,長一丈,浮空橫渡,泉從巖底石穴中出。
廣安州
至喜橋 在治東。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因名「至喜。」
羅洪渡 、黃瓦渡 、洄水渡 、龍門渡 ,俱在治西。
靈溪橋 在舊岳池縣治內。
渠縣 《關梁》未載,無考。
大竹縣
永安橋 :在治東南三十里。
鄰水縣
觀音橋 :在治東南二十五里。
順慶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本府
順慶府治 :康熙十七年毀,暫建茅屋為聽事之所。
經歷司 照磨所 俱在「府治內」 ,毀。
司獄司 在府治東
僧綱司 、道紀司 ,俱在府治西。
南充縣治 在府治西
皇清知縣湯裔振重修。
外州縣
西充縣治 在西充山下。
蓬州治 今毀未建
營山縣治 ,在翠屏山麓,明主簿繼富建。儀隴縣治 ,在城南。
廣安州治 在秀屏山東,即宋元軍府舊基。明洪武間,知府左祥、知州王可尊建。
河泊所 在州治內清源坊。
稅課司 ,「在州治前」 ,裁。
養濟倉 在三溪里
永豐倉 在桃坪里
永膳倉 在清溪里
永安倉 在崇義里
盤龍驛 在州南,明嘉靖中建。
渠縣治 在城北
豐盈倉 在治西
大竹縣治 在峙山下。明知縣凌伯溫建。培賢倉 、豐禾倉 俱在治西。
龍溪驛 明嘉靖中建
鄰水縣治 在昆樓山南。成化初,知縣宋瑩建興濟倉 在治東。
養賢倉 在學內
順慶府賦役考 府志
编辑府總
《原額》稅糧、七萬二千四百七石三斗二合七勺三抄二撮八圭八粒
《人丁》七萬三百七十七丁。
《皇清》清丈實熟民田九百八十五頃七十四畝五分。
九釐一毫七忽三微九塵。
見載稅糧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一升八合五勺九抄五撮六圭八粒九粟。
《人丁》一千四十一丁六釐七忽一微三沙三渺。見徵《丁糧條》銀一千九百三十一兩六錢七分二毫八絲六忽四微八纖八沙。遇閏加徵六十五兩四錢三分九釐二毫八絲三忽六微四塵。每歲
上供白蠟四百二十三斤一十兩六錢七分。《核減》每
斤價銀三錢整,共銀一百二十七兩一錢六釐七毫八絲七忽五微。
魚油課銀一兩一錢五釐。
附鹽法
見總徵課銀四十三兩一錢六分。
稅銀四十六兩八錢四分三釐七毫。
南充縣
舊額稅糧四千七百五十七石一斗六升六合一勺六抄一撮五圭。
《人丁》八千七百九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七十四頃三十二畝三分七釐;
八毫一絲八微五塵
見載稅糧五十二石六斗五升二合一勺七抄八撮八圭二粒。
《人丁》九十三丁二釐七絲一忽三微六塵三纖,共徵大糧條銀二百一十兩九錢八分七釐七毫五絲五忽三微九塵三纖,遇閏加徵銀六兩六錢五釐二毫六絲八忽八塵一纖。
每年採買
上供白蠟三十七斤十兩六錢七分。每斤核減價銀。
三錢,共價銀十一兩三錢六絲二忽五微。原額中、下鹽井十眼,現存六眼。煎燒中井六眼,每井徵課銀五錢,共徵銀三兩。中下井一眼,徵銀四錢五分。下井三眼,每井徵課銀四錢,共徵銀一兩二錢。每歲中、下井十眼,共徵課銀四兩六錢五分。每年行旱票八十張,每張徵稅銀二錢七分二釐四毫,共徵稅銀二十二兩八錢八分一釐六毫。
西充縣
舊額稅糧四千六百三十八石六斗四升二合七勺四抄
《人丁》九千七百七十七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二百九十八頃八十四畝二分;
六釐八毫一絲八忽七微。
見載稅糧二百三十一石一升一合八勺六抄七撮六圭七粒二粟。
《人丁》四百七十五丁七釐九絲一忽九微六塵二纖。
共徵:大糧銀四百九十八兩七錢九分二釐八毫八絲七忽二微七塵五纖八沙八渺。遇閏加徵銀一十五兩四錢四釐二毫八絲二忽六微八塵九纖。
每年採買
上供白蠟五十五斤,每斤核減價銀三錢,共銀一十。
六兩五錢
鹽井二十二眼,崩塌十五眼,現煎七井。每年共徵課銀三十八兩一分,徵稅一十八兩五錢二分三釐三毫。
蓬州
舊額稅糧一千七百八十四石八斗五升五合。《人丁》五千五百一十二丁。
《皇清》清丈土著流寓及弁兵自首開墾田地三十三
頃六十三畝六分八釐八毫一絲八忽;
見載稅糧一十七石六斗一合八勺一抄四撮六圭八粒。
《人丁》四十九丁一釐一絲八忽七微七塵一纖。共徵大糧銀七十一兩七錢二分三釐三毫六絲五忽五微五塵六沙二渺。遇閏加徵銀三兩一錢九分三釐四毫五忽五微五塵八纖。現徵鹽課銀五錢。旱票二十張,共徵稅銀五兩四錢四分八釐。
營山縣
舊額稅糧一千七百五十四石七斗一升四合七勺三抄
《人丁》二千二百七十三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一百二十二頃三十八畝二分;
八釐一毫一絲六忽
見載稅糧一百二石六斗六升五合九勺八抄四圭九粒五粟。
《人丁》一百三十三丁一釐二絲二忽八微八纖,共徵大糧條銀三百五十九兩九錢三分九釐一絲二忽九微二塵九纖二沙六渺。遇閏加徵銀一十四兩八錢九分四釐四毫二絲四忽三微二塵三纖。
每年採買
上供白蠟一百二十六斤。每斤核減價銀三錢,共銀
三十七兩八錢
儀隴縣
舊額稅糧三千二百二十一石六斗二升四合三勺
《人丁》六千一百一十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七頃七十七畝七分八釐六毫。
四絲一忽
見載稅糧八石二斗四升九合二勺六抄七撮。
三圭八粒七粟
《人丁》一十五丁五釐三絲四忽三微二塵五纖,共徵丁糧銀一十二兩七錢九分八釐一毫四絲五忽九微一塵九纖九沙一渺。遇閏加徵銀七錢九分九釐九絲九微八塵三纖。
廣安州
舊額稅糧一萬七千七百四十九石九斗七升三合九勺九抄四撮八圭八粒
《人丁》一萬二千六百一十二丁。
《皇清》清丈實熟中下田地共二十六頃八十畝九分。
四釐四毫八絲六忽四微四塵。
《人丁》一十三丁八釐六忽四微二纖。
見載稅糧二十二石三斗二升八合七勺七抄九撮五圭七粒三粟。
共徵:大糧條銀四十二兩八錢四分六釐五毫九絲五忽八微二纖八沙五渺。遇閏加徵銀一兩四錢七分九釐三毫五絲八忽五微九塵一纖。
每年採買
上供白蠟三十五斤,每斤核減價銀三錢,共價銀一。
十兩五錢
《租穀》九斗三升三合。
渠縣
舊額稅糧六千九百一十石三斗七升八合三勺二抄
《人丁》四千二百九十五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共三百二十五頃一十二畝六;
分四釐八毫
見載稅糧二百九十七石二斗四升二合六勺一抄一撮四圭一粒二粟。
《人丁》一百八十三丁四釐五絲七忽二微七塵一纖。
共徵:大糧丁條銀五百七十兩一錢九分五釐一毫五絲五忽八微七塵八纖四沙五渺。遇閏加徵銀一十九兩八錢八釐四絲三忽三微四塵六纖。
每年採買
上供白蠟一百七十斤。每斤核減價銀三錢,共銀五。
十一兩
大竹縣
舊額稅糧八千三百九十三石一斗六升二合二勺九抄九撮四圭。
《人丁》四千五百六十九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三十四頃四十一畝二釐六毫。
五絲五忽
見載稅糧二十石二斗六合八勺八抄一撮一圭七粒八粟。
《人丁》三十五丁,四分一釐五絲八忽九微三纖。共徵大糧條銀五十四兩二錢五分七釐九絲一忽六微七塵二纖二沙二渺。遇閏加徵銀二兩一錢八分五釐二毫一忽四微三纖五沙一渺。
鄰水縣
舊額稅糧九千三百三十八石七斗五升六合四勺二撮一圭
《人丁》五千五百六十一丁。
《皇清》清丈中下田地共四十三頃五十八畝七分二;
釐二毫八絲
見載稅糧二十八石四斗八升七合三勺二抄六圭。
《人丁》一十七丁六釐一絲三忽九微三塵四纖。共徵丁糧條銀五十四兩六錢六分三釐九毫四絲八忽二微三塵六纖九渺。遇閏加徵銀一兩一釐三毫九絲四忽四微四塵一纖。
實徵魚油課銀一兩一錢五釐。。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