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77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七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七卷目錄

 安慶府部彙考五

  安慶府戶口考

  安慶府田賦考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七卷

安慶府部彙考五

编辑

安慶府戶口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順治二年編審,僅得人丁二萬七千六十丁七分六釐。

順治十四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六千三百一十三丁五分。

康熙元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六千七百八十八丁七分五釐。康熙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一千二百四十一丁七分五釐。康熙十一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存增人丁七百三十一丁七分五釐。「康熙十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 外,實增人丁七百四十九丁。

康熙二十一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六百六十一丁八分。

康熙二十二年,現共人丁四萬三千五百四十七丁三分一釐。內除大小鄉紳、舉、貢生員各優免本身一丁,共該免人丁二千一百三十三丁,實在當差人丁四萬一千四百一十三丁三分一釐。每丁各縣科徵徭銀不等,共科銀一萬六百一十一兩九錢七分一釐一毫六絲一忽三微四纖三沙四塵。

皖屬編戶共三萬三千三百八十四,口一十七萬九千六百一十二。

安慶衛戶口軍丁

原額屯丁一千九百一十一丁,內除逃亡人丁三十八丁外,實存現在屯丁一千八百七十三丁,原係駕運屯丁,昔無編派,徭銀。

《皇清清審》增出閒丁一百二十丁。內上則閒丁五丁。

每丁議徵銀五錢。中則閒丁六丁,每丁議徵銀三錢。下則閒丁一百九丁,每丁徵銀二錢。每年按期徵給本衛運丁幫造漕船之用。

康熙十六年,奉文編審,增出閒丁二百三十一丁。

康熙二十年,奉文編審,未經增丁。

康熙二十二年,現在屯丁三百五十一丁:懷寧縣:

順治二年編審,僅得人丁六千八百一十五丁七分三釐。

順治十四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二千三百四十四丁二分七釐。康熙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五十九丁。

康熙十一年編審,增丁三百一十九丁。

康熙十六年編審,增丁一百六十丁。

康熙二十一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六十四丁。

康熙二十二年,現共人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二丁。內除大小鄉紳舉貢生員各優免本身一丁,共該免人丁四百八十四丁外,

實在當差人丁一萬四千二百四十八丁,每丁科銀一錢六分八釐三毫四絲五忽二纖二沙九塵二埃,共科丁徭銀二千三百九十八兩五錢一分五釐七毫七絲五微四沙一塵六埃。右編戶一萬二千九十二,口五萬六千九百二。《桐城縣》:

順治二年編審:本縣四十一里,戶五千一十戶,口二萬五千五百三十口。

順治十四年編審:戶六千一百二十三,戶口三萬三千二十五口。

新增戶一千一百一十三,戶口七千七百三十口。

康熙元年編審:戶七千三百一十,戶口四萬一百二十口。

新增戶一千一百八十七,戶口七千九十五口。康熙十一年編審:戶九千一百一十二,戶口四萬五千三十口。

新增戶一千八百二,戶,口四千九百一十口。本縣原訂《全書》刊載:「人丁」 八千七百一十九丁。

該免人丁七百八十九丁外,

實在當差人丁八千一百七十三丁,每丁科銀三錢五分八釐七毫五絲七忽三微四纖六沙六埃,共科丁徭銀二千九百三十二兩一錢二分三釐七毫八絲九忽三微四纖八沙三塵八埃。

右編戶九千一百五十四,口四萬五千六百八十八。

潛山縣

順治二年編審,僅得人丁一千九百五十三丁五分。

順治十四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一千八十一丁五分。

康熙元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五百十四丁五分。

康熙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一千一百六丁。

康熙十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一百九十六丁。

康熙二十一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二百九丁。

康熙二十二年分,共人丁五千二百九十六丁。內除大小鄉紳舉貢生員各優免本身一丁,共該免人丁二百三十二丁外,

實在當差人丁五千六十四丁,每丁科銀三錢一分一毫五絲七忽二纖七沙一塵二埃,共科丁徭銀一千五百七十兩六錢三分五釐一毫八絲五忽三微三纖五沙六塵八埃。

右編戶五千九百二十六,口一萬五千八百九十八。

太湖縣

順治二年編審,僅得人丁四千六十七丁。順治十四年編審,清出及隱漏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七百四十一丁。

康熙元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四百八十五丁。

康熙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五十二丁二分五釐。

康熙十一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八十丁二分五釐。

康熙十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一百八十二丁五分。

康熙二十二年分,共人丁五千八百六丁。內除大小鄉紳舉貢生員各優免本身一丁,共該免人丁二百四十四丁外,

實在當差人丁五千五百六十二丁,每丁科銀二錢九分五釐二絲四忽八微三纖六沙六塵,共科丁徭銀一千六百四十兩九錢二分八釐一毫四絲一忽一微六纖九沙二塵。

右編戶二千一十二,口二萬一千一百一十一。宿松縣:

順治二年編審,僅得人丁四千一百七十四丁三釐。

順治十四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五百五十丁七分三釐。

康熙元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四十丁七分五釐。

康熙六年編審「未經增照康熙元年人丁」 當差。康熙十一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四十二丁。

康熙十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三十三丁。

康熙二十一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四十四丁八分。

康熙二十二年分,共人丁四千八百八十五丁三分一釐。內除大小鄉紳舉貢生員各優免本身一丁,共該免人丁二百三丁外,

實在當差人丁四千六百八十二丁三分一釐,每丁科銀二錢二分六釐三毫三絲二忽九微三纖八沙,共科丁徭銀一千五十九兩七錢六分九毫七絲七忽九微二纖六沙七塵八埃。方編:戶二千一百三十,口二萬二百七十。望江縣:

順治二年編審,僅得人丁三千一百一十五丁五分。

順治十四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三百八十四丁。

康熙元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一百二十九丁五分。

康熙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二十四丁五分。

康熙十一年編審「未增丁仍照康熙六年人丁」 當差。

康熙十六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一百七丁五分。

康熙二十一年編審,清出壯丁,除抵補、開除老故外,實增人丁一百四丁。

康熙二十二年分,共人丁三千八百六十五丁。內除大小鄉紳舉貢生員各優免本身一丁,共該免人丁一百八十一丁外,

實在當差人丁三千六百八十四丁,每丁科銀二錢七分四釐一毫六絲五微三沙八塵,共科丁徭銀一千一十兩七釐二毫九絲五忽九微九纖九沙二塵。

右編戶二千七十,口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三。

安慶府田賦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原額田二萬一千七百一十四頃四十四畝一分三釐七毫六絲七忽。又懷寧縣溢額田一頃八十八畝二分六釐九絲五忽。又桐城縣塘一百六十頃二十一畝六分五釐七毫。內明末流寇焚殺荒蕪過多於

皇清順治三年,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六縣

呈明撫院劉、按院毛、內院洪會題部覆:奉

旨蠲免荒田九千六百六十五頃六十六畝一毫一

絲二忽。續於順治四、五兩年,各縣報墾過荒田二千七百五十七頃三十五畝五分二釐六毫六絲。又順治七年間,因明末遺氛未盡,盤踞山寨,人民失耕,桐、潛、太、宿四縣,呈明撫院劉、按院陳會題部覆,奉

旨蠲免新荒田二千三百一十三頃二十二畝三分

一釐

順治七年,僅得「成熟田一萬二千四百九十一頃三畝九釐二毫二絲。」 并桐城縣塘

順治八年起、至康熙九年止,共勸墾過新舊荒田七千七百三十頃四十三畝八分三釐七毫八絲二忽九微。每年墾冊報部,照例三年後起課。

康熙二十二年,共實在成熟田二萬四百四十頃一十二畝六分八釐四毫三絲三忽九微。又桐城縣塘一百六十頃二十一畝六分五釐七毫。

共派秋糧本色米一十萬五千二百七十石八斗三升四合六勺七抄二撮八圭二粟三粒四顆八穎五黍五稷。

共派稅糧《條編》折色銀一十五萬四千二十七兩四錢四分九釐三絲八忽七微三纖五沙五塵四埃四渺五漠。

仍、潛、太宿三縣尚有荒田一千二百七十四頃三十一畝一分五釐三毫三絲三忽一微,共蠲徵荒田秋糧本色米七千四百六十七石二斗七升五合七勺三抄三圭一粟八粒七顆一穎四黍五稷。

共蠲徵荒田稅糧《條編》折色銀九千二百五十七兩九分七釐六毫二絲五纖四沙八渺九漠。屯田

原額田地九百四十九頃七十六畝六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微六纖六沙六塵六埃七渺。每畝科屯糧米七升五合,共該米七千一百二十三石二斗五升。每石折銀三錢五分,共折屯糧銀二千四百九十三兩一錢三分七釐五毫。原同外協支給本衛官丁。今無撥協,支給不敷,於

順治十四年,每畝加編行、月銀一釐八毫九絲二忽七微一纖六沙七塵八埃三渺二漠,共加編銀一百七十九兩七錢六分三釐九毫三絲三忽二微六渺六漠。同折色屯糧湊支官丁起運行月。

懷寧縣

原額田三千四百八十一頃五十畝一分四釐二毫二絲二忽。內因明末荒蕪、於

皇清順治三年,該縣呈明撫院題准,奉

旨蠲免荒田一千二百四十頃九十四畝六分五釐

八毫六絲二忽。內順治四、五兩年二次報墾過荒田四百二十二頃二十畝

順治七年,僅得成熟田二千六百六十二頃七十五畝四分八釐三毫六絲。

順治九年起、至康熙三年止,全墾過荒田八百

一十八頃七十四畝六分五釐八毫六絲二忽。康熙十六年,籌餉期於「有濟」 案內清出開墾溢額田一頃八十八畝二分六釐九絲五忽,原額并溢額田三千四百八十三頃三十八畝四分三毫一絲七忽。

共派秋糧本色米一萬八千四百九十八石七斗三升八合三勺一抄一撮四圭四粒六顆一穎五黍五稷。

共派稅糧《條編》折色銀二萬八千三百九十兩一錢四分二釐三毫五絲二忽七微三沙一塵三埃九渺。

桐城縣

原額田三千九百四十頃三十九畝七分三毫。內因明末荒蕪、於

皇清順治三年,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荒田一千九十六頃九十五畝三分。內于順

治四五兩年二次報墾過荒田三百七十九頃七畝六分七釐六絲。又順治七年間因寨氛作祟,人民失耕,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新荒田二百九十五頃七十二畝。

順治七年,僅得成熟田二千九百二十六頃八十畝七釐三毫六絲。

順治八年起、至康熙二年止,俱經全墾過新舊荒田一千一十三頃五十九畝六分二釐九毫四絲。

康熙二十二年,「照額熟田」

共派秋糧本色米二萬七百一十一石八斗二升四合九勺七抄四撮九圭四粟一粒。

共派稅糧《條編》折色銀三萬三千五百六十六兩九錢九分五釐八毫六微六纖八沙二塵四埃二漠。

塘一百六十頃二十一畝六分五釐七毫,共派秋糧本色米八百八十石七斗八升五合八勺六抄一撮五圭。

共派地畝賠貼折色銀一百五十二兩五錢三釐三毫一忽九微。

潛山縣

原額田三千二十頃八十二畝九分二釐二毫五絲。內因明末荒蕪、於

皇清順治三年,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荒田」二千二百四頃一畝二分六釐二毫五

絲內于順治四五兩年報墾過荒田九百四十四頃七十六畝三分。又順治七年間因寨氛作祟,人民失耕,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新荒田八百九十七頃二畝九分六釐

順治七年,僅得成熟田八百六十四頃五十五畝。

順治八年起至康熙九年止,共墾過新舊荒田一千六百四十六頃二十七畝四分九釐九毫。康熙十年起至十二年止,共成熟田二千五百一十頃八十二畝四分九釐九毫。

康熙十六年,於《籌餉期於有濟》案內,清出陞科舊荒田一百九頃一十四畝六分二釐二毫一絲六忽。

實在成熟田二千六百二十頃六十一畝六分二釐一毫一絲六忽。

共派秋糧本色米一萬三千九百一十一石九升三合四勺四抄五撮三圭四粟三粒一顆六穎。

共派稅糧《條編》折色銀二萬二千三十六兩九錢六分一絲四忽九絲七纖四沙六塵三埃九渺。

仍有荒田四百頃二十一畝三分一毫三絲四忽。

共蠲徵荒田秋糧本色米二千一百二十四石四斗六升二合五勺六抄八撮六圭一粟六粒八顆四穎。

共蠲徵《荒田稅糧條編折色》銀三千二百九十兩二分八毫七絲六忽九微三纖六沙五塵三渺四漠。

太湖縣

原額田四千一百九十六頃八十四畝三分八釐。內因明末荒蕪、於

皇清順治三年,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荒田」三千九十六頃八十四畝三分八釐。內

順治四五兩年,報墾過荒田七百五十七頃四十八畝一分五釐六毫。又順治七年間因寨氛作祟,人民失耕,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新荒田六百八十八頃四十八畝八分五釐

順治七年,僅得成熟田一千一百六十八頃九十九畝三分六釐。

順治八年起、至康熙九年止,共墾過新舊荒田二千四百七十三頃二畝八分四釐八毫八絲九微。

康熙二十二年,共成熟田三千六百四十八頃四十四畝一分一釐六毫九微。

共派秋糧本色米一萬九千一百九十七石五斗七升四合六勺七抄五撮八圭七粟七粒一穎。

共派稅糧《條編》折色銀二萬六千三百六十五兩一錢七分八釐一毫九絲二忽六微九纖二沙五塵五埃一渺一漠。

仍有荒田五百四十八頃四十畝二分六釐三毫九絲九忽一微;

共蠲徵荒田秋糧本色米二千八百八十五石六斗一升六合一勺九抄二撮七圭四粟二粒九顆九穎。

共蠲徵《荒田稅糧條編折色》銀五千三百四十兩六錢五分六釐五毫九絲六忽一纖一沙七塵一埃六渺七漠。

宿松縣

原額田四千四百二頃五十二畝二分二釐九毫。內因明末荒蕪、於

皇清順治三年,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荒田一千八百七十頃五十六畝。內於順治

五年報墾過荒田一百八十五頃九十二畝一分。又順治七年間因寨氛作祟,人民失耕,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新荒田四百三十一頃九十八畝五分

順治七年,僅得成熟田二千二百八十五頃八十九畝八分二釐九毫。

順治八年起、至康熙九年止,共墾過新舊荒田一千六百九十頃三十六畝一分二釐。

康熙二十二年,共成熟田四千七十六頃八十二畝三分四釐一毫。

共派秋糧本色米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七石三斗二升四勺八抄三撮八圭五粟五粒六顆一穎。

共派稅糧《條編》折色銀二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兩三錢九分八釐七毫六絲四忽一微一纖五塵七埃五渺九漠。

仍有荒田三百二十五頃六十九畝八分八釐八毫。

共蠲徵荒田秋糧本色米一千五百八十六石四斗八合八勺二抄八撮四圭六粟三粒五顆九穎。

共蠲徵《荒田稅糧條編》折色銀八千六十六兩八錢二分五釐六絲六忽八微六纖八沙六塵三埃七漠。

望江縣

原額田二千六百七十頃四十六畝五分。內因明末荒蕪、於

皇清順治三年,呈明撫按題准,奉

旨蠲免荒田一百五十六頃三十四畝四分。內於順

治五、六兩年,報墾過荒田六十七頃九十一畝三分。

順治七年,僅得成熟田二千五百八十二頃三畝四分。

順治八年,全報墾荒田八十八頃四十三畝一分。

康熙二十二年分,「照額熟田。」

共派秋糧本色米一萬三千九十四石二斗八升二合七勺八抄一撮四圭二粒。

共派稅糧《條編》折色銀一萬七千七百九十二兩五錢一分四釐二絲九忽一微五纖六沙二塵一埃一渺八漠。

雜稅附

六縣共商、牙、魚蘆、匠役、房地、礬課各課鈔,共徵銀一萬九千三百四十二兩七錢七分二釐六毫六絲九忽一微五沙七塵一埃九渺。遇閏之年加徵銀二百四十六兩八錢五分二釐二毫二絲七忽一微二纖。

《商稅》:「懷寧縣銀一百三十七兩二分五釐,遇閏加銀一十一兩一錢五分六釐六毫七絲;桐城縣銀三十四兩七錢八分九釐六毫,遇閏加銀二兩九錢八分五釐九毫。」

潛山縣銀三十九兩六錢五分四釐五毫八絲一忽。遇閏加銀二兩九錢七分七釐五毫。太湖縣銀三十一兩。

宿松縣銀三十一兩二錢三分四釐。遇閏加銀二兩四錢六分五毫。

望江縣銀四十一兩二錢三分五釐。遇閏加銀。

三兩六錢二分七釐。協濟昌平州銀六縣牙行辦納懷桐等六縣各銀三兩。

鹽課附

安慶府屬懷、潛、太、宿、望五縣例食淮南綱鹽,原額銷引共四萬九千二百四十六引,續於康熙十八年奉文按丁加引,是以懷、潛、太三縣因丁多引少,共加一千七百六十三引,共銷准南綱引五萬一千九引。桐城縣例食淮北綱鹽,原額銷大引四千五百引,續於順治九年奉文剖一為二,應銷小引九千引,通共銷南北綱引六萬九引。

懷寧縣額銷引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七引,續加一百三十一引,共一萬四千六百六十八引。《潛山縣》額銷引三千九百四十九引,續加一千一百三十八引,共五千八十七引。

太湖縣額銷引五千一百一十四引,續加四百九十四引,共五千六百八引。

宿松縣額銷引七千三百八十引。

望江縣額銷引一萬八千二百六十六引,桐城縣應銷小引九千引。以上六縣奉派引鹽,每年俱督銷全完、奏銷在案。所有鹽課銀兩,俱係商人在鹽運司衙門輸納、不由本府徵解。按鹽課係估人自納,原於郡邑徵解無關,故《前志》不載。然銷引既有額數,則條繫在所宜詳。今以為商稅也。附諸商牙之後。亦各從其類云。魚蘆課附:

京庫魚課麻鐵等料、係懷桐、宿、望四縣魚戶辦納。明季萬曆四十七年以後、全解折色。續於順治九年部文、照《水部考》冊內解本色白麻三萬八千五百二十八斤二兩。遇閏、加白麻一千八百六十二斤一兩。每斤價銀三分

本色魚線膠二千三百八十七斤。遇閏加魚線膠一百二十二斤十三兩八錢。每斤價銀八分。本色熟鐵一萬七千三百六十七斤。遇閏加熟鐵七百一十八斤三兩。每斤價銀二分

全折黃麻四萬四千二百二十九斤。原額折價銀九百六十兩三分六釐五毫八絲九忽七微。遇閏加黃麻三千二百三十二斤十二兩一錢。共原額折銀五十六兩三錢七分三毫七絲二忽一微二纖。

全折。翎毛七十八萬五千八百一十三根。每根價銀五毫,共折銀三百九十二兩九錢六釐五毫。遇閏加翎毛八萬七千七百五十九根,共折銀四十三兩八錢七分九釐五毫。以上等料,復於順治十年,將本色白麻、魚線膠二項,俱本三折七。本色熟鐵、本折各半,黃麻、翎毛,仍舊全折。又於康熙元年,將本色三分白麻內又折一半。其本折價值俱照原編每年辦解。本色時價不敷照通省確估,另行補徵

蘆課「安慶府潛、太二縣原無蘆課,所有懷、桐、宿望四縣并安慶衛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并水腳銀共一萬五千三百四兩四錢六分三釐零。內懷寧縣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銀二」 千一百九十七兩三錢五釐零,水腳銀二十一兩九錢七分三釐零。

桐城縣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籽粒共銀五千八百三十九兩三錢一分七釐,水腳箱扛銀共一百一十二兩九錢七分三釐零。

宿松縣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銀二千二百二十二兩五錢八分八釐零,水腳銀二十二兩二錢二分五釐零。

望江縣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銀二千四百八十七兩二錢三分八釐零,水腳銀二十四兩八錢七分二釐零。

安慶衛原額并節年丈增,現徵蘆課銀二千三百五十二兩四錢四分四釐零。水腳銀二十三兩五錢二分四釐零。

查皖衛課銀,自順治二年起至順治五年止,係本府江防廳徵解;於順治六年起至順治十三年止,改歸本府代徵。又於順治十四年至康熙七年,復歸江防廳徵解。自康熙八年至今,詳歸「皖衛徵解。」

又查各縣并皖衛課銀,自順治二年至康熙三年,解赴蘆政司交納。自康熙四年至康熙七年奉裁,蘆政司衙門改歸藩司交納。續於康熙八年復設蘆政司衙門,其蘆洲課銀,仍解本衙門交納。今於康熙十年復裁蘆政司,其銀兩仍解藩司交納。

府庫魚課房地等鈔、原係六縣魚戶佃民辦納鈔銀、六百八十六兩二錢四分七毫七絲。遇閏、加徵銀四十三兩三錢四分一毫六絲。解府支

給安慶衛官丁并桐、宿、望三縣官吏等鈔。後鈔銀奉《經制未編》內動支銀一百三十二兩九錢八分五釐一絲四忽六微七纖七塵四埃四渺,撥補池陽兵餉減荒。今兵餉總歸丁地款內,不應撥補,仍將原撥減荒之銀另解充餉外,尚存銀五百五十三兩二錢二分五釐七毫五絲五忽三微二纖九沙二塵五埃六渺,并遇閏加銀,照數湊給修造漕船之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