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54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四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二

  建寧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五十四卷

建寧府部彙考二

编辑

建寧府山川考二    府縣志合載

编辑

甌寧縣

紅漈山 下有石仙床坪,石峰森列。

鳳山 :形如飛鳳。唐黃隱齋建庵其中。

獅山 在縣城西南。從溪南渡,歷數招提始至。左紫芝而右雲際。其巔有庵,庵傍有鐵鑄文殊獅子像。術家謂府治來山,若猛虎出林,溪西諸山若隊羊然,欲其不為傷也。鑄鐵獅對山以鎮之。宋宣和間,移置開元寺。未幾,葉、范二寇繼作,有虎渡溪。紹興間,劉子翼復還故處。或云:「獅瞰城中,形家不利。」 乃即舊治廳事及「建安堂柱下埋小獅二十四,若子母相應然。弘治間庵燬,鐵獅亡矣。」 又云:「山對郡學,號文筆峰。昔有僧庵其上,鑄鐵塔山巔。郡人以其不利於科學,移置光孝寺。次年,盧覺中第,人為之語云:『城外打鐵塔,城裏得盧覺』。山麓有報恩光孝寺、禪寺及定光、彌陀二巖。南安巖下有滾坑山,相傳王延政時,有」 蛟滾出,洪水瀑作。延政遂以其年卒。

紫芝山 王審知據閩時,是山產芝,其地有紫芝坊。宋朱韋齋尉政和、尤溪二縣時,作環溪精舍,攜文公來往於此。文公沙上畫卦,即其地也。前有橋,橋上有寺,曰「方廣。」 正德間,敕立精舍,仍名「環溪」 ,以祀韋齋。

雲際山 下有永慶寺。寺後有陸羽泉,相傳唐陸羽所鑿,然羽寔未嘗到此。宋楊億詩:「陸羽不到此,標名慕昔賢。」 山麓有開元寺,晉太康中建,俗傳為吳呂蒙故宅。又云蒙子孫分居於此,後捨為寺,初名林泉,唐開元中賜今額。寺有佛牙,世為法寶。天順間,復建丹青閣於寺左半山之阿,駕橋以度。

梅仙山 在城南二里。漢梅福丹成之日,驂鸞而去,所乘馬及鞭從空墜下,天為降甘露,故今原曰甘露洲,曰墜馬渡、曰驂鸞岐、曰遺鞭。山巔丹井壇竈遺跡俱存。每秋陰,井上虹光時現,碑刻「大漢甲子梅福立。」 宋守韓元吉建堂,榜曰「梅仙山。」 後守李詵修廢,復匾曰「梅山。」 山半創二亭,曰「驂鸞」 、曰「虹光。」 楊億詩:「寒潭吞別派,孤嶼屹中流。昔日驂鸞客,因名墜馬洲。」

昇山 《舊志》:亦名朗山,云晉司馬王朗所遊,偽閩僭築郊壇於此。

覆船山 吳時太守王蕃、陳刺史駱文廣皆建郡治於此山。

龍首山 在縣城西,又名華源山。舊《志》:「昔有華氏廬此,下有華歆井,雖旱不竭。」

黃畬山 在城北五里。上有唐京畿令謝夷甫墓及祠。夷甫,越州人,江左諸謝後也。開元中,因鳳翔府總兵官孟濬大縱其眾盜掠,夷甫不待詔旨,奮兵擒之。時李輔國用權,與夷甫隙,譖夷甫於朝。肅宗時,坐流建州。既疾,召家人曰:「城北隅黃畬,山水奇秀,死則葬予,予以公正得罪,異日血食茲土矣。」 迨代宗即位,見夢於朝,訴其忠烈。有詔虔恭致祭,官為立廟,賜額「靈通。」

靈鷲山 山半有亭,藏仙骨一函,相傳自武夷迎置。

將軍旗鼓山 山有四峰,右峰如展旗,左峰如鼓,而中二峰雄峙如將軍。

「白石人山 」 ,山多白石,有人形似。

《洋峰山 》屹然眾峰,其頂平夷。山半有仙亭,雨暘應禱。

壺山 山瞰大溪,石壁削立,上鐫「壺天寒冰玉屏」 六大字,筆力遒古。

東魯峽山 山峽中斷溪流其間。

三峰山 山有三峰,中峰石壁上鑴「洞天」 二字。禪巖山 絕壁有巖穴。唐時有僧無垢自雪峰山來,坐禪其中,其後雨暘應禱。

小湖峽山 ,兩山為峽,溪流其中。

蔣峰山 舊有蔣姓者居此,下有蔣庵。

龍陽山 山勢雄偉,接順昌縣界。

石塘山 山巔三峰並秀,其麓石泉一泓。高峰山 在郭巖西,連亙延平、甌寧二縣界中。

峰挺秀,高千餘丈。郭巖,漢郭仙所居。古有庵,祀梅福、岐公像。舊《志》:梅福隱建城南山學仙術,後遊武夷,望郭巖有紫氣,往詣,則岐公在焉,因與同處,後俱乘鶴上昇。今里名「梅岐」 ,以此。又有《梅仙留頌》石巖,巖下有李偲墓,墓側有仙人跡、馬蹄痕石,相傳偲昇仙遺跡。

天湖山 自浙龍泉西北來,建鎮山也。山有三十六景,而雙虹泉、空翠亭、紫芝庵尤勝。宋郡守趙研有「美景天湖呈六六」 之句。左有古書院遺址,不知何代所建。古有梅巖、晦菴講學之所。黑牛山 上有黑石如臥牛,屹為郡鎮。

《西巖漈山 》有石壁,高十餘丈,上有亭,祠馬岐二仙。

高陽山 ,在楊墩之上。宋崇安人楊萬大,性好恬靜,結茅武夷,漁樵為樂。夜則懸燈獨坐,彈琴吟詩。一日有道士黃冠元服,狀貌甚偉,扣門止宿。萬大禮之後往返益勤。一日謂曰:「吾今當歸洞天,特來言別。君行甚善,天且報君在後人乎?吾有小舟,君可同往。」 萬大異之,既戚然請留,曰:「二親未葬,未可從公。」 道士曰:「待君襄事,與君偕往。」 因共舟至甌寧豐樂里,指示溪灣秀峰下曰:「某年月日,君奉父母柩於此,白狸眠處葬所也。」 萬大俟期奉柩至,果見狸眠葬。不逾年,別處子孫聞其地饒衍,多來居止,因名地曰楊墩,墓曰白狸。時萬大年九十有七矣。一日晝寢,夢前道士來迎曰:「今可俱去。」 覺即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大雪山 》山極險峻,石壁千仞,飛泉如布。下有三潭,潭側空洞常若風雷之聲。相傳神龍所居,旱禱即應。

東山 「大樂」 之水發源於此,石壁峭拔,潭居其巔,登者必攀緣方到。

《北山 南望雲際小竹諸峰隱隱如畫》。

石鼓山 有石如鼓,扣之輒鳴。

筆峰山 上有石洞,祀魏虞、楊三仙,凡祈夢者報如響。

「凌雲山 多古松。」 明李默建,有書室。

華陽山 峭壁凌霄,上有石門、龍洞、石鐘、石鼓。每旱,祈雨者擊鼓鳴鐘,甘雨立至。舊有寺觀,今圮。

《雙峰 》兩峰對峙,上有龍井,鄉民祈禱輒應。《葛仙山 》山色青潤,多修竹,筍味甘脆。

圓覺山 ,僧元徹建庵於此悟道,因名。

雙鳳山 ,形如翔鳳,有甘泉湧出。泉多糓貴,少則賤。

《群鳥山 》群峰交矗,東西環向如鳥。

大米山 ,秀峰高聳。又有小米山,兩峰並峙。相傳「有洞出米,足供寺僧」 ,因鑿破,遂絕。

金峰 在麻溪里。明時立祠祀馬氏仙。禱雨祈嗣者靈應。

盧峰 在麻溪里,地隔大河,界延邑。風起浪湧,水光接天。朱熹榜曰:「道學心傳。」

翠石嶺 ,高十五六里許,逕迴環,僅可容一人行;下臨深坑,惴惴恐墜。

大嶺 去鳳山東南里許。其下有水一泓。明黃渠有《大嶺寒泉》之詠。

躡雲巖 上有佛庵,并祀馬仙,匾曰「躡雲山。」 路極峻峭,人必攀蘿捫石始可到。

定光巖 ,在鐵獅山下。深邃奇絕,中祀定光佛。彌陀巖 ,在鐵獅山下。中有石室,高深各丈許,闊倍之。內有佛像曰「彌陀」 ,因名。

梅巖 在北津渡口,宋劉屏山先生書院。有八景三十六亭,亭有記。景有題。明末兵燹無存。徐將軍巖 前後二巖極高廣。黃巢入閩,鄉民千餘避亂其中。舊傳有徐將軍駐兵驅賊於此。將軍勇烈忠義,建安璜溪有徐將軍祠者此也。瑞雲巖 上有古剎,祀黃氏。相傳黃公羽化時,遺一衣與鄉人,歲旱,將衣招禱,即布雲雨。黃巖 一名「紫雲」 ,里人黃麗泉即其地建庵,供碧天禪師。在龍山金雞參禪,夜半聞雞而悟,講經空中,異香滿座。月下行數百里,有虎侍從,往返須臾。

雲巖 昔有普濟大師坐化其上,鄉人祀之。頂有二石,大者如獅,小者如鈴,名獅子鈴。石巖右有雪巖,雙峰並峙。連大師用指,大書「昇」 字於石,字跡尚存。今與普濟同祀,並著靈響。

仙枰巖 三峰高聳,頂有巨石如碁盤。相傳,邑童氏子因母足疾,採藥至頂,見二叟用小石對奕,遂舉五石以授童氏子,童氏子袖歸。母愈。後,五世孫生五子,俱貴顯。

北巖 下有北巖寺。宋政和間,陳朝老嘗讀書於此。

斗回巖 在甌寧縣。巖側有庵,以奉梅仙水,可愈病者。

石龍巖 ,下有庵,以祀馬仙,歲旱禱之,多應。峙獅巖 ,左有小洞,又有天湖池,上有梅、岐二仙庵。

寶石巖 在縣西萬石灘上,又名「寶國巖」 ,舊有寶國寺。

歸宗巖 一名「鬼子巖」 ,一名「梅巖。」 朱文公嘗講《易》其處。淳熙間,曹道人卓庵居此。有聽泉閣、振文堂、洗心亭、太虛寥廓亭、紫雲堆、補天遺品石、棲雲洞、風洞、落珠崖、石心泉、香爐峰。巖洞峭奇,一壑萬狀。

石龍巖 巖勢蜿蜒,若龍泉,出巖竇,飛瀉而下。有馬仙庵,旱禱多應。

馬大仙巖 舊傳即馬氏仙所居之地。

龍安岡 在宜君山後,地高峻,俯視郡城。上有祠,祀蕭公太保。

玉清洞 在縣城西移忠坊元妙觀前溪潭中。蕭子開《記》:昔有漁人捕魚入潭中,見石室金牓曰「玉清洞。」 升其庭,有紺青衣者出曰:「此司命真君府也,何得濫人?」 逐之出門,其室遂隱。

石橋洞 ,高峰環抱,石壁峭立,傍有游聖者庵。歲旱,鄉人來禱,歸未抵家,雷雨大至,溪漲陂壞,人號「游破陂。」

西峰洞 在縣西鄉、紫溪二里。內可坐百人,有鼎爐石床,石上五坎,其形如碗,皆盛石髓,各具五味之一,中寒氣逼人,相傳九仙居之。前有巨石如方座,高三十餘丈,上列石碁盤。洞左右二石廚,俗傳常有錦雞、野羊分宿其內,石壁如削,樵牧不至。

淮沙 在縣城西通濟門外。溪濱沙洲,聚散不常。又城南七里橋上下溪之中,亦有沙洲,西為淮頭,南為淮尾。舊讖:「淮沙圓,出狀元。」 明洪武十七年,沙聚而圓,郡人丁顯應之。

萬安洲 即大伏洲。在府城西北萬安灘下。沙聚平衍,肥饒宜蔬。

石門潭 :在葉墩水尾,有石若門。

井窠葉墩溪 :源出建安上里白塔,經房村入大溪。

花橋下埠溪 源出大武嶺,會井窠過房村入大溪。

南橋溪 源出梅岐里平陽,經東山會葉墩溪。麻溪 源發高陽之北,自西而南,合流樵水。盧峰溪 濱大河,界延邑,乃麻溪之砥柱。平溪 在大樂北,上有小橋溪水,自東山合溪頭,過吉陽通大溪。

石蓮溪 在葉墩水尾。白石若蓮花。

躍鱗溪 :源出郭巖之麓。溪有石龜,水自平溪背遶鳳山而去。

興賢橋「小溪 」 源出斗概山下,入大溪。

天寶山前小溪 在豐樂里。源出石源,經慈惠里徐墩入大溪。

交溪 為崇浦、建諸水之會,至西溪合流入海。萬石灘 在慈惠里萬石溪口。灘水迅急,亂石錯布,因名。

小湖峽 在禾供里。源出浦城,有魚漈、雙門、磨礱之險。

西溪 在臨江、通濟二門外。源出崇安、浦城及建陽諸溪之水會流於此。逕城西南,與建安東溪水合流,由延平至福州以達於海。

小松溪 :源出蓬頭嶺,逕城北達於海。

萬石溪 源出漈下,至慈惠里入於大溪。溪口有灘名「萬石」 ,上有石室巖,灘流甚急,而景亦奇。三山潭 在縣三山之麓。潭底有大小數石穴,人呼「魚屋。」

清潭 傍有渡,通浦城縣界。

大雪山龍潭 下有三潭相連。西有石壁千仞,飛泉如屑。潭側空洞,常若風雨聲。

東山林龍潭 石壁峭拔,潭據其巔,深而且廣。佛母潭 與宋家潭相近,常有巨魚出沒,人疑神物云。

七里灘 在三峰山前,源出大湖灘,清澈七里許。

青銅灘 在葉坊驛下。水如奔箭,長年戒心。鼓石泉 在縣東。石形如鼓,有異人椎之,泉遂湧出。

宜君溪 在縣通慈惠里粟步口入西溪。上有歸宗巖,宋曹道人居焉。由巖門入,有紫雲堆、落珠崖、石心泉、香爐峰諸勝。

玉溪 在縣東南。源出里之竹溪,逕禾義之蓬陂,逕小壺,入大溪。宋嘉祐間,有妖鼓浪,里人童

志賢以玉尺投之,其妖遂息。

龍村溪 在縣東。溪有巨石,舊為雷裂,有龍磨角痕。窮溪之源,有飛瀑由石巖下注,長數十丈。漈下有龍井,傍有龍王祠,遇旱觸之以錢輒雨。清潭溪 源出浦城縣漁梁一嶺,至是為潭,下連禾義里入大溪。

馬埂溪 流出九龍巖,經馬鋪橋、范屯,會井窠溪、週房村入大溪。

陳溪小溪 源出崇安南山嶺,下注清潭溪。舊溪側多陳姓。

東魯溪 源出西鄉里,逕東魯峽黃塘,會小湖水入大溪。

濠村溪 源出松溪縣太源山下,注於清潭溪而入大溪。

壺溪 源出浦城縣漁梁嶺下。

紫溪 源出松溪縣皆望山。

天寶山前小溪 源出石源,逕慈惠徐墩,入於大溪。

吉陽溪 ,源出順昌縣逕葉坊驛口,入大溪,其上出兔毫盞。蔡君謨《茶錄》:「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然其毫色黃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難得之。」

大雪山外小溪 源出巧溪嶺下逕豐樂里入於大溪。

貫道橋小溪 源出黃源嶺,下逕豐樂里入大溪。

桐溪 源出岩了嶺下。唐乾寧間,溪岸有大桐樹,上出雲氣,里人怪而伐焉。解之有《龍鳳》文,因製以進。一名「大夫橋。」 小溪逕豐樂里入大溪。《建陽縣》。

大潭山 在縣治內。下瞰大溪,潭水泓澄。舊《志》:閩越王無諸築城山上以拒漢。史稱「吳王六千戶屯大潭城」 ,即此地也。山勢蟠屈,亦名臥牛,邑人九日所遊,又名登高矣。上有福山寺。舊有擁青溪山第一、風望、廓如等亭。左瞰北溪,山高且平。右聯開福、景福、隆教三古剎,紺宮華宇,稱邑勝焉。

獅子山 :俗名「上巖頭」 ,縣治右翼也。

童子山 舊傳宋紹興間重修拱辰橋。落成之日,有七童子來遊,尋飛昇去,故里名「童遊」 ,而橋今名同。由文公辭官次潭陽,寓是橋之上。今學宮址在此山下。

《公裳山 》,山色青潤,巍然峙立,遠望若人著公服然。

赫曦臺山 在雲谷東。四圍皆劖削,頂平坦,雲濤彩翠,昏旦萬狀。朱熹嘗遊此,命以今名。元熊禾有《四景詩》。

《黃花山 》,在寶山之左,俗名「亡化山」 ,今漏澤園是也。

鳳凰山 ,上有瑞相庵。有泉州釋正映者,於是山度夏。值大水,因說戒救男女千餘人。正映寒暑一衲,不設床帷,門徒五百餘。有《潔庵語錄》:「硯山 去城四十里,而近記稱為二十八福地,漢淮南華子期師甪里先生,得隱仙靈寶法,修煉此山,一日能行五百里,力舉千斤,歲十二易形。舊名夫子案山。山有石,端平如案,上」 有微黑點,隱隱若現。又有方石傍立,名「書廚石。」 有泉七穴,每穴一掬而盡,須臾復出,盈科不溢。山麓朱氏族居焉。上有仙亭,可望數百里,雪霽雲開,明光逼人。中有硯峰教寺,唐景福時建。

《百丈山 》右俯絕壑,左控垂崖,疊石為磴,雖盛夏亭無暑氣,水皆清澈,其聲濺然。

章山 ,高廣百仞,下有章山廟,又名感應王廟。神姓蔣,諱仲賢。兄弟五人,五代時俱為大夫所居,里以是名五夫。五人既卒,鄉人分祀之五所,而神在章山。神之歿也,葬在五夫。一夕雨風暝晦,墓前香瓶移上茲山,眾創亭祀之,禱求皆應。宋寶祐中,里人王褫改亭廟焉。又建忠里有石郭廟者,祀神弟季實。神舊廟亦在五夫。一日,鄉眾席地而祭,忽大風決席,止今廟所,鄉人就祀之。宋范汝為熊志寧寇邑,神示威靈,寇捲旗宵遁,井里獲安。五夫里今屬崇安。

鼓角山 上有龍池,相傳唐時一日雷雨晦暝,有雙龍墜池,須臾大水,鄉人懼而禳之。既退,縣以聞,命立觀祀之,後改為僧寺,雨暘應禱。鶴峰山 五峰高峙,相傳宋有仙人跨鶴山巔。東山 山勢雄秀,中一峰挺出,名「妙高」 ,有妙高庵,峰傍有宋三濟大師遺跡,師邑人修煉於董巖,土人祀之,有禱皆應。下有環峰書院,宋黃文肅幹講道之所。文肅世居閩環峰下,從學朱文公,文公為築室考亭側,以是名其精舍,不忘先

橫山 ,與妙高峰聯屬。儒學,樂山縣左翼也。山麓宋時有橫山王廟,歲祭賽必用童男女,否則鄉里有災。紹興中,薩真人來建陽,王見夢。朱文公曰:「妖蟒據廟,食人男女,薩真官乃相委罪,煩先生為解。」 旦文公詣廟,有一道士施藥廟門,問姓名,薩守堅也,與言夢,許諾。比歸廟,以一大圓石鎮廟中。是夜王復見夢。文公曰:「業蒙公解,亡以為謝。此去護國寺風氣甚聚,福地也,公可居之。」 後文公議以其地建學,即舊學基也。大圓石,蓋真人以鎮蟒怪,今呼飛來石。按薩守堅,蜀西河人,少有利物心,學醫而誤,遂棄去。聞信州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及林侍宸、王侍宸道法,步往師之。至陝,行囊已盡,遇三道人,問堅所往,堅告之故,道人曰:「天師羽化矣。」 薩方惆悵,一道云:「今天師道法亦高,吾與有舊,當為作字,可往訪之。」 遂授以咒棗之術曰:「咒一棗可取七文,但日咒十棗。」 一道,與之㯶扇。一曰:「有病者以此扇之,立愈也。」 一道則授以雷法。及達信州投書,天師聞,舉家慟哭,有虛靜先師手筆書云:「吾與林、王二侍宸,遇薩某,各授一法矣,可更授未盡之文。」 薩由是道法大顯。後遊閩中,一日諸神將現形環侍云:「天詔召君,天樞領位真人,起身立化。」 東觀山 橫山後,逶迤而南,為縣治。下關山之麓舊有東觀,今廢。前有洲,諺傳沙高則米賤,低則貴,名米洲。又有潭名水東潭,亦曰浮橋潭。相傳潭滸有天機洞,今失所在。五季黃端公避亂居此。端公詩:「青杉木笏尚初官,未老金魚是等閑世上幾人多將相,門前誰有此溪山。」 按端公名子稜,字元威,洛陽人。隨父入閩,累官侍御史。寶山 後有岳山寺,左有黃花山。

勒馬山 與寶山相連,而山勢西來,右顧縣治,形如勒馬。山下有伏洲,古讖云:「睡龍驚馬出公卿。」 睡龍謂伏洲,驚馬此山也。又曰:「山足有田,水推出。」 元國初,洲田被水推,邑人丁顯應之。山麓有玉斗庵,距庵五六百步,有樓絕高。永樂中,溪水大發,居民魚鱉,獨避此樓者盡活。今樓枋上,紀永樂十四年丙申秋七月十四「日,水浸至此。」 意樓,宋元間物也。

翠屏山 ,考亭書院前山也。四時蒼翠,下二峰相連,其一稍高類馬首,名「蟹谷」 ,亦名「天馬。」 芳洲俛屬,遠渚浮動,山蘸水中,隔溪望之,最為佳境。古有羅漢山,羅漢之右曰「甕牖山。」

玉枕山 ,自雲谷過佛嶺而聳為是山。考亭在其麓,謂之考亭者,唐黃端公葬父於此,以望先壟也。端公之父為故唐禮部尚書。又云:「亭是侍中陳遜所建」 ,未知孰是。宋朱韋齋遊此,愛其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紹熙壬子,文公成先志,自崇安潭溪徙築,名精舍曰「竹林」 ,後更改曰「滄洲。」 前作孔子燕居廟匾堂中和中奉孔聖,配以顏曾、思孟。廡壁畫周濂溪、程明道、伊川、邵康節、張橫渠、司馬涑、水六先生像。後增李延平,為七賢。後有黃勉齋草堂,中有靖安、鷲峰、雲峰三寺。靖安寺,五代處士江為故宅也。雲峰寺有匙澗泉,田塍相湊如匙,而滄洲在路壖,故名龍舌洲,文公命之曰「滄洲。」 與玉枕山分支者,曰玉尺山,亦曰盤谷。文公九世孫格世居其下,曰「獅子山。」 山下有鯉魚洲。

九臺山 在縣東南樟灘之上,縣口山也。麓有九臺庵。

庵山 界陽、甌二縣間,建陽有五高山、白塔、蒼山、洪山、大同山,庵山其一也。後唐有石處士名湖者,結庵其上。今山麓有雲際廟,神即處士也,其像就石鐫琢。絕頂有濡泉。山北有石,號獅子巖,巖有靈泉,不盈不涸,可愈病,名「龍井」 矣。南峰有石平整,號「龍壇。」 壇上疊石為龕,中藏仙蛻,逶迤西去,又有小庵山、蘆嶺等山。

《時山 》,山高五百餘丈,經十三曲折,始造其巔。唐末有虎銜一小佛置其上,天降甘露,雙松連理,有朱道人者庵居焉。

蓮臺山 群峰環抱,中一小山,宛如蓮葉。山麓井泉甚冽,可愈眼疾,有《蓮臺水月庵》。

焦源山 岌嶪峭拔,登者曲折五里事《林廣記》載,此山為第三十一福地。《舊志》:「晉尹真人煉丹於此。」

「雙牛山 」 ,背遶高峰,若雙牛接舞山麓,為董巖庵。

葛源仙山 山最高,上有方石如碁盤。元延祐中,樵者葛蘭翁遇叟於此奕碁,傍觀至夕,叟曰:「盍歸。」 言訖不見。至家三載矣。

洪山 當陽、甌之界,下有洪山廟,祀張式,式邑。

人。唐末率鄉里禦盜,戰死,血漬地上,因名「洪山」 ,以音近「紅」 矣。山下溪有灘曰「洪灘」 ,險灘也。黃楊山 ,朱文公於此山著述三載,盧逵、盧達兄弟受業焉。庵中文公題匾尚存,相傳匾時有夜光,僧以為怪,金塗之,光遂絕。庵有一木梆,桐木也,材可以琴,亦文公時物。

太平山 縣發龍山也。去之三十里,有寒泉林,朱文公母祝夫人墓在焉。林中有湖曰「天湖」 ,飲之作翰墨香。文公築寒泉精舍墓傍,與呂祖謙編次《近思錄》於此。寒泉林之右,為宋劉懋母墓。世傳文公與東萊夜讀,文公精神百倍。東萊竭蹶,自愧不及,爰詢文公,夜坐書几下,若有物抵其足,據踏良久,精神倍旺。數歲後,一夕忽有神人頭有目光百餘,云多目星現已。嗣是几下物不至,而文公夜分亦必就寢焉。又傳懋越鄉授徒,歲暮得七金歸,道逢孕婦,攜兒欲赴水死。問之曰:「夫婦不相存,債迫到此。」 問:債幾何?曰:「七金。」 即解與之。及守歲,芻酒炙蝦,夫妻相對,了無慍色。且為詩曰:「蝦小紅爐炙,酒熟布裙芻。」 正歲之夜,遂有續題其門曰:「門將金鎖鎖,簾掛玉鉤鉤。」 居數日,有以佳壤告者曰:「金鉤掛玉簾,形也。」 懋以葬母。

崑山 界建、崇二邑間,高百餘丈,山上可數十畝。鄉人種西瓜,其長如枕,皮厚味甘,名曰「枕瓜。」 蘆峰山 朱文公愛其幽勝,作草堂讀書,號山曰「雲谷」 ,為《雲谷山記》。山下有蔡文正書院,劉文簡、文安兄弟亦築書堂其下,名曰「雲莊。」

西山 ,與雲谷對峙,周圍百里,四面峻削,而頂平曠,中有綠疇廣衍,舟楫通流。頂有石城遺基,蓋昔人築以避兵者。蔡元定少結廬山麓,忍饑讀書。時文公寓雲谷,每欲質疑,輒揭燈為望。及至,淹留數日,通夕晤語。理宗寶祐乙卯,敕建西山書院,繪塑二賢對榻講道像,修飾燈臺,御書「西山」 二大字,刻於西南崖山麓莒潭上有「化龍書院」 ,文公門人劉《韜仲》曾孫應李所建,以開義塾者,邑人熊禾為《記》。

五龍山 五脈分峙,中有小山,如五龍爭珠然。闌干山 與武夷山對,山半有石室,可容五六十人,古木周列,如闌干。石室中遠望之,隱隱床帳几案之屬,懸棺仙葬,大類武夷。

大同山 ,周迴四十里,界建、浦二邑間。旁有一巖,仰觀三四十丈,瀑布下瀉。文公葬長子塾於山麓,曰梓林山,中有大同寺。唐會昌中,蕭袁二師修行其處,人無知者。梁國公丘良居山下,屢得菜葉於水際,因尋源得二師。忽二虎驟至,師曰:「毋驚地主公。」 虎叩頭去。良遂捨地立寺,寺名大虫,後更名大同。窮崖絕壁上有龍湫、虎跑泉,左有黃連峰,舊有姓羅者修煉。峰下有巖名「羅巖」 ,巖半有龜峰庵。

天湖山 與「畫山」 相連。山勢高聳,頂上平曠,有天湖庵。湖長二十丈,其深莫測。

九峰山 九尖聳峙,下有大林谷,亦名後塘,文公葬所也。宋時有異人語文公曰:「龍居後塘,先生歸藏。」 後文公果得地焉,以葬劉令人,而自規壽藏其側,名亭曰「宰如」 ,庵曰「順寧。」 文公卒,合葬焉。又崇泰里亦有九峰,蔡文正居山之麓,因以為號,卒葬焉。

武仙山 舊傳有仙人武裝跨馬於上,今遺跡尚存,深可丈許,頂有石筍峰,石筍之北有疊石如樓臺。

唐石山 即大林谷也。山有石,方三四丈,厚五尺,平整如截。下搘三小石,中虛,可容數百人。相傳唐時異人架為游息之所,每風雨驟作,聞鼓聲,名「仙架石。」 後人名里曰「唐石。」 宋謝枋得嘗寓是里,去唐石三步許,有石長五丈餘,名笏石。又同由里,亦有南山。

毛虛《漈山 》,秀拔冠群。永樂丙申七月大水,推出平衍,可坐五十餘人。

「白塔山 」 ,山巔有石挺峙,黑白層分如浮屠,又夜火常明,亦名天燈也。山足跨崇安、鉛山、邵武、建陽四邑,高不知其幾千仞,四麓皆有半山庵,以宿遊人。上有三皇元君殿,殿悉鐵瓦,樓宇週遭。相傳唐時有三女修煉此山,丹成仙去。三女曰錢鬱霄,曰劉永志,曰李氏女。貞觀辛丑,呂師獵獸山中,見三女弈石上,因坐觀之。女食以半桃,俄頃,獵具朽爛,歸家幾十年矣。鄉人因挽師引至其處,忽睹圓光百丈,三女昇天,遂號三皇元君,立靈濟院奉之。院前有飛來石,其一云「唐貞觀時飛至」 ,其一飛自洪武間。又高頂有新庵,可觀《初旭》。又武山之陽,亦有白塔巖,亦以石巖如塔名之。山有洞,名雲巖,洞前井水清淺可掬。

世傳三皇元君所甃,旱禱即雨,可痊疫痢。洞口有試心碁盤二石。又庖有湧泉,少選不汲,溢出井欄。又有龍井,蓋以板石,啟則風雨交作,戒啟甚嚴,俱在是山矣。

廌山 宋游文肅公生其下,今為廌山書院。對山相近者曰「公裳山。」

岱障山 俗名「大將,頂」 ,有靈泉。宋紹興二年,太守虞翔有疾,取飲隨愈。

象巖山 在建陽縣,巖皆白石,高數十仞,曉望如積雪。蔡季通為堂曰「顯慶」 ,讀書其中。紹興辛巳,季通於堂中推演子孫世數,末有數終輪奐,猶有「代御史尹仁為吹噓」 之句。成化丙申,巡按御史尹仁入關,夜夢一老人來見,叩姓名,蔡某也。至建陽,訪《蔡家譜》,見顯慶堂推演詩,不覺悚然,即捐俸為建傳心堂。晉江蔡元偉曰:「周子出,則知數學者邵子,朱子出則知數學者西山。桃山 ,蔡廬墓在其下,世傳四代出《九賢集》。公山 舊名石壁山,宋江側聚徒讀書於此。忽一日梁間墜梧葉一片,書『集公山』三字。俄復墜一葉,書云:『公集諸賢於此』。」 既又墜數葉,皆書官字。後側與群弟子相繼登科,如葉祖洽、游酢、施述,其尤顯者。

龜山 山頂有石如龜,山腰泉一線出,曰龜山。宋崇安江灝、范元顗讀書於此。一日,山神告曰:「江當有官職,澤流後裔,范雖登科,未免於難。」 言訖不見。後元顗登科,竟死於兵。灝歷守郴、象、南康諸郡,以高壽終。三子世祿,俱登科第。又同由里亦有龜山。

龍湖山 又名湖峰,上有古庵,朝大同山,而羅巖、黃連峰,左右排列,風煙益勝。庵內有井,冬夏不竭。舊有龍藏此中,水溢為湖,故名龍湖。朱文公《與蔡季通帖書》:「堂高敞,遠勝雲谷、武夷,他時儘可相聚也。」

南山 與迴龍庵相對。宋謝枋得嘗寓此山之下,有《種竹》詩:「參天引風挺蒼玉,匝地印月篩黃金」 之句。

蒼山 ,一名「龜嶺。」 絕壁摩空,與庵山齊。上有龔聖者庵,雨暘應禱,產茶亦佳。

高仰山 ,山巔若仰掌,其中有湖,相傳有逆龍藏其間。元季,僧古梅建仰山寺於此,虞伯生為《記》。寺居林中,攀緣石磴,曲折五里許始達山後有鳳山庵,古梅與雲陽石塔在焉。古梅名正友,貴溪人。出家分寧雲巖寺,遍歷江淮兩浙二十餘年。泰定甲子,與釋巖迎師入閩。閩山高仰,東南參學日滿,其室雲陽名德。萬曆時,僧兀坐董巖庵,不爐不扇,不就寢者三十餘載。己丑歲,邑大旱,出口誦經,甘霖隨注。

鐵帽山 在崇化里。嵯峨千仞,山頂圓聳如鐵帽,故名。

竹原山 ,劉勉之舊隱,而朱文公問道之所。宋嘉寧中,曾松寓居是縣,慨想陳跡,作樂斯庵。其傍黃勉齋為記。

狀元峰 為舊學對山。相傳山舊卑陷,邑人積土崇之,丁顯遂及第第一。

霄峰 在洛田昌茂坊。宋尚書都官郎宋咸建,為論著所,後移建同由南山下,復廢。今在莒口。妙高峰 在水東,同由間挺出群山,陟其巔,環縣治,西東南北咸在目焉。上有庵,宋三濟大師遺跡在峰之傍。

連源峰 ,峰下有崇福院,唐咸通中建。宋紹興中,存真來遊,愛其山川清淑,乞地作庵。存真,甌寧人,結廬於仁德之沖源。出入間常有朵雲覆之,時時為人耕耘,雖絕炎熱,雲亦隨覆。值旱潦,頂香呼天,即晴雨應期。人有疾病,飲以法水,無不蹶然者。庵居二十餘年,坐化形體不壞,異香滿室。元至正間,賜諡「定應通覺惠昭善濟大師。」 每歲六月進香,四方雲集。其有不虔不蠲地神往往示罰焉。

玉田峰 一名美女山,又名草山巖。三峰削玉,高插雲漢。中有鐵爐嶺。山之陽,宋魏掞之居址在焉。峰下有龜山,舊有寺。宋陳軒讀書其中。及第後重游,有詩:「山樹似添新喜色,野猿猶聽舊吟聲。」

合掌峰 縣極西,山足跨邵武、順昌二邑。峰頂有庵,與南山菴相朝。

佛跡嶺 ,唐馬祖禪師出家始此。石上有祖經行跡如篆鐫。人建寺祀之,曰「聖跡。」

油巖 上有佛庵,舊傳石中出油,足供日燈,貪僧鑿之,遂絕。下有油洲,朱文公詩:「油洲巖下水泠泠,枕石何妨夢裏聽。要與他年成故事,漫尋幽處著新亭。」

獅子巖 在凌雲寺後。山頂有石嘴懸出,類獅子。又北門外五里亭及庵山頂亦各有石,山名獅子巖。下有龍洞,洞有物如泥鰍,四足,號曰「小龍。」 歲旱,迎致一二即雨。上有龍王洞。

天湖巖 ,上有井水清瑩不竭,因名「天湖。」 白水巖 ,上有飛泉百丈。又庵山之麓,亦有白水巖。

寶蓮巖 在建忠里百丈山後,劖削數百丈。鶴跡巖 ,巖中有鶴痕三處,下鶴卵二處,影各透入。臨深壑,稍前為龍爬巖,有龍爪痕。黃庭用《謁文公墓途中》詩:「洞裏故留仙鶴跡,巖中尤隱臥龍紋。」

望日巖 ,廌山祠在其下,傍有羅公井,嘗有蒼虯吐氣,簫鼓之聲相聞。諺云:「蒼峰之東泉有靈,下亢空洞神功冥。」

桃源洞 一逕紆人。舊有小巷,植桃種竹,前後映帶。中有古塘,大旱不竭。傳聞其下有竅,直通大潭,入縣,龍脈在焉。洞口有井名「桃源」 ,厥泉甘冽,冬汲不冰,響如銅壺之漏。

天機洞 ,在水東潭之滸。深不可測。

白雲洞 今為人家園囿。宋朱韋齋《招卓民表來白雲洞》詩:「剝啄渾無去客嗔,丁寧招換只懷人。南風殿角涼如水,來洗眼前朱墨塵。」

松岡 上多松,風,撼之有波濤聲。

烏石 在縣治後街,巷名「烏石」 也。

巖嶺石 其狀如屋,高三百餘丈,可緣而登。「飛來石 」 在禾平里白塔山龍濟院前。俗傳唐貞觀六年,有石自空飛來,倚於樹旁。明洪武二十四年,又有一石飛至,因名。

仙架石 ,石方三四丈,厚五尺,平整如截。下有三小石,架之中虛,可容數十人。相傳唐時有異人架此為遊息之所。每風雨驟作,聞石有鼓聲,後名其里曰「唐石。」

《龍石 》,石壁上有龍形,當脊脅間,非鐫非鑿,有紋如火焰,長二百餘丈。

印石 在永寧門外大溪中。

浮石 長二百餘丈,相傳此石遇漲,遠望如浮。寶蓋洲 ,舊《志》:王審知叛將,據其城寨,事敗棄寶物溪中,溪壅為洲,夜或發光,人遂呼為寶蓋洲云。

龍洞 在興賢上里獅子巖。下有洞,洞中有物如泥鰍,四足,號曰「小龍。」 歲旱,迎致一二即雨。俗名曰「龍井。」 上有龍王亭。

雙溪 源出嘉禾里,達於考亭。至此分二支,會於交溪右支。明永樂間堙於洪水。

錦溪 東合劉源、芝坑二水,注而與建溪會。淺而清,濯錦倍瑩,人擬之「蜀錦江。」 永樂間壅淤。景泰中,知縣龍韜濬復之。

芹溪 源自硯山而下,盤流九曲,注於交溪,潺湲清澈。《事林廣記》謂其第三十一福地,文公有九曲詩,而六曲之上,則丘子野隱居焉。

考亭溪 ,源自麻沙、莒口,二水合流,從楮巖環玉枕峰後,右旋瀛洲五里,無灘瀨,渟滀考亭書院前,俗名「書院潭。」

蔣溪 一名「玉溪」 ,水出庵山,達於洪灘。

河船溪 俗傳溪心有古槎上下,鄉人立「靈槎廟」 於此。

《南溪 》溪上有樟隱祠,祀祝和父先生,穆以和父嘗隱此。

「玉溪 」 源出陳源,達於長湍溪。嘗有怪陳勝投以玉環而怪息。

徐墩溪 源出五峰山,至此始通楫。

交溪 源有二:一出嘉禾里毛虛漈逕崇泰里而下,一出崇安縣分水關,合武夷九曲水而下,交注於此,為一大溪。唐翁承贊過是溪,遇僧亞齊,贈詩曰:「蕭蕭風雨建陽溪,溪畔維舟見亞齊。一軸新詩劎潭北,十年舊識華山西。」 武溪 源出毛虛漈山,合長平溪,合於交溪。宋游輔、游儀皆隱是溪之上,輔風調散逸,自號溪「上釣翁。」

長平溪 源出《毛虛漈》,達於交溪。

莒口溪 :源出蒼山仰山。

化龍橋溪 :源出鰲峰山。

《龍門橋》溪 源出雲谷西山。

馬伏溪 :源出大同山。

吳墩溪 :源出壩頭鑑源。

碗窯溪 源出蘆嶺

鄭灘 洶湧如雷轟

樟槎灘 在蓮臺山下。頑石森列,舊不通舟。元季鑿之,舟行最險。

潮灘 ,小澗灘也。劉文簡生時,其灘子午有潮。

後復無

贅湖 溪之別派,因以「贅」 名。

龍潭 相傳有二龍潛其中。一日見夢里人曰:「此地人稠,從此辭矣。」 翌日,陰雲四合,二龍飛昇去。

水東潭 一名「浮橋潭」 ,在東山觀前,深不可測。「龍池 」 ,在鼓角山上。相傳唐時有一日雷雨晦暝,因雙龍墜地,須臾大水瀰漫,鄉人恐懼,禳之始退。

匙澗泉 在三桂里資化寺前。

《靈泉 》泉出石罅,能愈疾病。一在均亭里,一在永忠里。

龜山泉 在洛田里。泉出山腰,細如一線。「大嶂山泉 」 在永忠里。泉出山頂,清潔能療病。宋紹興間,太守虞翔有宿疾,飲之遂痊。

《龍湖山井 》常有龍見井中,水溢為湖。

《桃源井 》在桃源洞口。泉清冽而甘,嚴冬汲起不冰,故可為銅壺滴漏之用。

開福寺井 在開福寺內,地勢最高,大旱不竭。舊《志》云:「宋建炎井水湧溢,民遭范汝為之亂。乾道丁亥,又溢,而歲荒。明永樂丙申,又溢,而閩縣大水。」

皇清丙寅,又溢,而邑大水,故老以為驗。

龍井 在興上里石獅巖。每歲旱,鄉人禱雨輒應。

靈巖洞前井 水堪手掬,甚清冽。世傳「三皇元君所甃。」 歲旱禱之即雨,疫痢飲之必痊。又庖有湧泉不汲,泉溢井欄。又有龍井,葢以石板,啟則風雨交作,戒啟甚嚴。俱在白塔山。

虎井 昔有高僧,術能降虎,虎為跑井,因以名庵曰「虎井。」

鐵欄井 在縣治北街。舊傳薩真人投鐵符井中,晨汲之,可愈病。鄉人鑄鐵為欄。。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