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96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卷目錄

 荊州府部彙考十

  荊州府古蹟考二陵墓附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六卷

荊州府部彙考十

编辑

荊州府古蹟考二    府縣志合載

编辑

公安縣

孱陵城 前漢置縣于此,南朝因之,隋始易名公安。宋末徙縣於油口,遺址猶存。魏奇有《過孱陵》詩:「秋風禾黍連阡陌,夜雨桑麻滿故城。舊日甘棠今在否,月明猶聽頌歌聲。」 蓋為庾子真作也。

夫人城 與舊孱陵城接,相傳孫夫人居此。然孫吳時,王夫人亦曾居公安,未知夫人誰也。呂蒙城 ,世傳以為孱陵舊址,或云即今舊城也。按:子明在公安封孱陵侯,即卒,不應有城。少陵,古本作「呂蒙營」 ,在縣治北。

古城 在舊邑南十五里大光村。

「雞鳴城 」 ,在郝鄔北一里,溝壘俱整。

「先主營 」 在油江口,今板橋一帶,壁壘參差,溪流宛轉,疑即其故址也。

劉郎浦 在渡口。宋趙抃過公安,有《劉郎浦》詩,今石首亦有劉郎渡。

走馬隄 相傳左將軍走馬處。一在大光村,一在東西村。

靈溪 《隋·地理志》:公安有靈溪水。按《宋書武帝紀》:「何無忌、劉道規既至江陵,與桓振戰于靈溪。鼉穴 在廖解村,吳孫亮時,有靈鼉鳴,即此穴。」 大賢里 ,智者禪師生處。《荊州碑》載:「禪師初欲出家,母謂之曰:『甘旨當誰具耶』?師遂指茅為穗。後人神之,因以名村,呼其里曰大賢里。」

聖母塔 ,即智者禪師之母,在茅穗里。

上明 《晉書》「江陵縣界北名上明,田土膏腴,可以資業。」 今松滋有上明城,疑即晉刺史桓沖治所,非此「上明」 也。

龍牆 在縣東四里,臨西河,亦舊城址也。上者曰上龍牆,下者曰下龍牆,中有城,亦曰雞鳴城,遺址甚具。地乃永安鄉,或即永鄉僑縣故壘。濯足池 在石馬橋,相傳洞賓濯足於此。又云:舊有碑,題曰「回道人濯足處。」

孟撫莊 在邑南門外,忠襄舊置莊也。

杜機園 ,龔侍御仲慶園也。在石浦河東岸,有光碧堂、雲在亭。又纍石為山,高數丈,其巔可席,因山為洞,曰「瀟湘。」 洞下為池,飛瀑注於簷端。有石生成花木,皆名品。少師申時行、侍郎劉鳳皆有詩。後以江漲欲移家,斗隄遂盡搬毀。

白蓮莊 鄒司徒文盛莊也,距舊城三里,內有《何氏塋》。

少陵草堂 ,相傳在中隄口,有亭曰杜息亭,久廢。子美有言:「數月憩息此縣。」 考史公安在隋唐徙治孱陵草堂,不應在此。而子美詩有「江深風浪」 等語,則為油口無疑。豈水國遷徙不恆耶?姑闕之以俟參考。

斗湖書舍 ,在中隄口。明祭酒王恂讀書處。山館 ,當是古郵。杜少陵有《公安山館》詩。「荷葉山房 」 ,明太史袁宗道讀書處,在長安村呂仙臺 ,距呂仙亭半里許,相傳洞賓渡女子於此。今大光村有仙女堆,禱雨輒應。

呂仙亭 當斗湖勝處。相傳呂仙曾遊此,後人追而亭之。地底有杉椿,旱乾時則往往見之。魏奇詩:「霜寒遠樹千年暗,月冷平湖一鏡明。」 憩息亭 在蒿港渡,亦子美遺蹟也。

空明亭 ,何方伯珊水亭也,在城西北隅,周迴皆水,公為亭於上,今廢。

西莊草亭 在板橋,亦王恂別墅。其《自記》曰:「西莊,王氏之故廬也。」

小竹林 王孝廉承光舊館,在斗隄之右,前臨油江,數十畝皆竹。

觀瀾閣 在油河口象鼻嘴,即舊靈均祠也。前有亭,俯視迴瀾,最稱勝地。今岸頹,遂不復存。《萊公竹 》,寇準貶雷州,卒,歸葬西京,道出公安,邑人皆設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掛紙錢,逾月,枯竹盡生筍,眾為立祠,歲時祀之。

石首縣

董王臺 :在縣治北五十里。俗傳董允與諸葛

武侯駐兵於此

望夫臺 在楚望山上。先主入蜀,孫夫人於此望之,因名。至今石臺尚存,高五十餘丈。

繫馬臺 在縣治南八十里。相傳宋岳飛討楊幺時於此臺繫馬,因名。調絃亭 在縣東六十里。相傳伯牙鼓琴於此,因名。又云「孫權射處,下有彈子山。」

錦幘亭 在楚望山上。昔昭烈駐馬於此。繡林亭 漢昭烈孫夫人於此結繡如林,因名。碓臼嶺 在縣治東六十里。東山之麓,有異僧駐錫於此。置石碓臼,容米八合,每晨得米飯僧。有行腳僧病其隘,因鑿拓之,米遂不產。至今石臼尚存。

土城壕 :在縣治西三十里。漢昭烈曾於此屯兵,基址尚存。

麒麟塚 在白洋鋪。相傳有麒麟產此,人以為怪,撲而埋之,塚自湧起如阜,因名。

照影橋 在縣西楚望山下。相傳孫夫人照影於此。

八仙洞 在縣西八仙山下。有洞,今塞外有石棋枰,邑人李文熙為亭覆之,今亭猶存。

劉郎浦 在縣大江北。漢昭烈駐兵於此,因名。插旗頭 在縣北五十里。相傳吳王駐兵於此插旗,因名。

飲馬池 在東山鹿角峰。范蠡泛舟五湖,嘗居此養馬,鑿池飲之。

落馬灣 在縣東十五里。昔關公追曹操走華容,偶駐於此,因名。

萬石灣 在楚望山下。萬石峭立,水甚湍急。汲之煮茶,其味雋永,不減三峽。

「三峰疊秀 」 ,古有《三公之讖》。

《藕池霽月 》,楊文定公故里。

黃山雲雨 ,有龍井、雲井、《朽木、樹兕》、牛岩諸景。石壇環秀 ,有「水繞石壇,縣出狀元」 之讖。白洋、龍潭 ,曾有白龍產麟之異。

黃蓮:晚收 湖產蓮花,其色甚黃,因名。

《古井晴嵐 》有龍湫,其深莫測,每遇奇旱不涸。《鹿角霽雪 》,有《劉忠宣碑記》。

監利縣

成都王國 。晉割南郡之華容、江陵、監利、豐都四縣,置成都王。潁國夏水自縣東北逕其故城南。

華容城 在府城東。漢置華容縣,屬南郡。今縣治即其地也。

監利故城 在上坊東村,遺址存焉,今曰「舊縣。」 走馬岡 在縣北南平王高季興躍馬處。伍員宅 在縣西北。宅中有「倒插槐」 ,員奔吳時所插。

薩德彌實宅 ,在荊臺之側。謙齋有瑞竹,不根而成,蓋插援之竹也。

濯纓臺 在縣北,屈原濯纓處。

荊臺 ,在縣西三十里土洲之南。《孔子家語》「楚靈王遊荊臺,司馬子綦諫之」 ,即此地。

章華臺 又名「三休」 ,在縣東,楚靈王築。張文昌、胡曾、李群玉、韋莊皆有詩。

獻珠臺 在縣東

璿臺 ,在縣北五十二里。

申家臺 在西北境上。或云「申無宇故宅」 也。申包胥舊臺 ,在北門外。

天井臺 在縣東六十里。

松滋縣

樂鄉城 有二:一在松滋縣東七十里,即吳陸抗與羊祜對壘處;一在巴東縣治東,後周置縣。鄖城 ,楚昭王時鄖公築。

諸葛城 漢孔明築

上明城 ,晉荊州桓沖自襄陽退屯於此,因築城焉。

上萊縣 ,在縣北三里。

裹河洲 在縣東南九十里。

程子山 明道先生講學處松,人士遂廣其宇,立廟於上以祀。

文公山 :考亭先生守潭時,過松滋,講學於此,後遂因其舊址建祠,額曰「文公講學處」 ,至今呼為文公山。

岑侯廟 「光武命岑彭取蜀,經此駐師。死後,邑人立廟祀之,每禱輒應。後賊盤踞,亂兵拆像毀棟,狂風暴起,飛瓦拔木,擊死甚眾。」

《一柱觀 》劉宋臨川王義慶在鎮,於羅公洲立觀,甚大,而惟一柱撐之。

「飛僊觀 」 ,相傳仙人所造。餘一角未完,後旋補旋圮。

雞鳴寺 ,相傳仙人於平地一夜構造,雞鳴而成。

苦竹寺 宋黃山谷於蝦蟆碚遺筆於水,至松滋尹甸,止草庵中,見佛爐中插一筆,取視之,乃前所遺者,遂問老僧於何處得來?僧云:「於井中汲水得之。」 山谷頤然而笑,命植地中,著土復活,筍幹森然,乃苦竹也。僧見奇異,遂募建一寺,以苦竹名。其竹猗猗遍繞佛殿隙地,但取植別處即死。緣是併知泉脈通蜀,其水之美,為第一泉云。山谷建寺後復經此,前後俱有題詠。

射垛崖 昭烈入蜀,舟行登陸於龍角洲,睹隔江懸崖,挽弓戲射,因名。

走馬嶺 昭烈入蜀,走馬於此。

丹池 ,呂祖煉丹於劍峰山,留有丹池,今尚存。學碑 ,張南軒先生至松滋手題學宮碑記併書碑石至今猶存。

南極亭 在縣東三十里,舊名「江亭。」 唐杜甫有詩。

枝江縣

白水書院 在縣西三里。元拔都抹溫司建,今圮。

庾臺 ,在百里洲北岸六十里,世傳庾亮講經處。一名「講經臺。」 又江陵縣有《庾信臺》。

《豐臺 》即「風臺。」

元道愛堂 尹程德建,今縣後廳乃其舊基也。《彝陵州》

陸抗城 ,在州西五里赤溪,其地尚存。又《宜都記》云:今縣治陸抗代遜都督時築,故不言州邑,但曰陸抗城耳。

彝陵故城 ,初在下牢溪。唐貞觀中,徙治步闡壘。宋建炎中,徙治紫陽山,又徙石鼻山。紹興中,復舊。端平中,在江南。元復江北。

臨江城 在州南二十里。魏武帝所築。梁置臨江郡及縣。後周置臨州,隨州郡俱廢。

步騭城  、步闡城 ,二城俱在下牢溪前。陸法和城 ,在峽口,梁命法和築。

劉封城 ,在三遊洞頂。

安蜀古城 在峽口。陳宣帝征江陵,後周軍於峽口,築壘以備陳,名「安蜀。」

宜都城 ,在州南境,吳陸遜所築。晉置郡,唐置縣,後廢。

楚西塞 ,即荊州虎牙山,公孫述作浮橋處。楚塞樓 在州治後。許自誠詩:「雄當蜀道三千里,嵬壓荊門十二州。」 張權詩:「巴渝東畔楚塞樓,江轉荊湖第二州。」 查籥詩:「浪痕自記岑彭壘,岡勢元依陸抗城。」 寇萊公詩:「道路連巴蜀,風煙接楚丘。」

爾雅臺 ,在州治北,郭璞註《爾雅》處。後人因祀璞以下四人於洗墨池。

「明月臺 」 與「《爾雅》臺」 相對,亦璞遺蹟。今二臺合為一景。

「至喜堂 」 在州治東。宋刺史朱職方為歐陽公立作《記》刻石。

絳雪堂 在楚塞樓前。宋知州朱慶基會飲,紅梨花甚開,命座客賦詩。歐陽修聯云:「風輕絳雪樽前舞;日煖繁香雪下開。」 因名其堂曰「絳雪。」 四賢堂 在州治東,祀宋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庭堅。

六一堂 在州治南。六一居士歐陽修建,有碑記。今移州學。

至喜亭 ,在州南。宋守朱慶基建。歐陽修《記》:湖上亭 ,在峽州。杜詩「秋日寄鄭監有此亭。」 來豐亭 ,在楚塞樓後。朱慶基在州,多惠政,時和年豐,建亭以彰其美。

墨池書屋 在城東隅。晉郭璞、宋蘇軾洗筆墨處。

《孝子甘泉 》,漢姜詩遺跡。

《武侯遺筆 》書「忠孝廉節」 四字。

《月峽仙蹤 》。上書「月峽張仙到此。」

黃金藏 州故有寶軸祕函,藏崖竇中。宋陳膺得遺書之一,乃古《易》傳,與今文絕異。

督郵石 ,《水經注》載,宜都、建平二郡,有倚石,如二人攘臂相對,傳二郡督郵立界於此。宜都即今彝陵也。其二石尚在峽口,舟行見之。

長陽縣

睦州城 在縣治東。隋開皇中置,尋廢。

廩君土舟 在府城西南境。《寰宇記》:「彝水自施州開蠻界流入西巴,蠻有巴、樊、譚、相、鄭五姓,未有君長,各乘土舟,約浮者奉以為君,惟巴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務相乃乘土舟,從彝水下及彝城,因立城其旁而屋之。」 今水名清江。

在長陽縣

藏書洞 宋郭雍藏書於此。

聚雲洞 三際和尚,曾於此飛昇。

仙人室 ,在龍角山東北,室可容數百人。相傳昔有仙人憩此,村民因採蜜見之,俄頃遂失所在。

宜都縣

彝道城 ,漢置縣,屬南宜都郡。隋屬峽州,唐廢。酈道元謂「宜都郡治在彝道縣東四百步,吳丞相陸遜所築。」 《宜都記》云:按陸遜所築為宜都故城,則彝道又自為一城矣。

鼓城 在虎腦背,濱江。相傳張翼德舊蹟。又傳磬寺後有鼓臺,傳為陸遜鑿,藏軍於河南岸,築臺於此擂鼓。

《江關 集覽》云:「荊門與虎牙二山之間,名曰江關。」

穿孔石 在縣西南十五里。有巖橫亙平衍,可通輿馬。其下如屋,可避暑。

仙女洞 ,在石羊山下。俗傳鄉民祝氏一日見九仙女從天而降,遊於洞內。縣令陶師文題曰「仙娥方洞。」

龍窩 在縣東十五里大江右岸,其深莫測。相傳曾有龍潛其中,故名。為「宜都一景。」

湖里淵 ,《水經注》:「宜都縣北有湖里淵,淵上橘柚蔽天,桑麻闇日。」 西眺佷山諸峰,層巒疊秀,青翠相臨,時有丹霞白雲,遊曳其上。

仙井 在宋山上。泓深清澈。宋時有宋氏女,梳洗於其旁,端坐而化。時人以為登仙,故名。遇旱禱輒應。

滾鐘坡 在縣東十五里。相傳金鐘寺,忽一日寺鐘滾出,挽拽不勝,經此坡入江,下流而去,不知所止,至今有蹟。

仙人橋 在十二碚。絕頂有石橫跨兩壁,如橋梁然,疑出神工鬼斧。又有石低垂,長約丈餘,如象鼻。

北山書院 在白羊元書院,山長文璋讀書處。吳相臺 ,在縣南三里。吳赤烏七年,以陸遜為丞相,屯兵拒蜀,因建此臺。

將軍臺 在縣北五里沙窩村,方圓十餘丈,亦陸遜所建。

《猇亭 》按猇亭即興善坊,俗稱「虎腦背。」

合江亭 在縣北濱江。元大德四年,譚文德登覽江表,二水合流,因建此亭。歲久圮廢。嘉靖間,知縣陶師文重建。

止渴亭 在邑南十五里。有嶺頗高,石谷間清泉流出,味甘。昔人於岩畔鑿竅盛水,以便行人。今亭廢。

望堂 ,酈道元言:「彝道城東北有望堂,地特峻,下臨清江,亦遊矚之名處也。」

一覽樓 在縣廨後。元大德四年,譚文德建,後圮。嘉靖間,知縣陶師文重建。

射堂龜礎 《述異記》:「宜都七里溪,有吳王夫差射堂,柱礎背如伏龜。」 按:七里溪不知何在,且夫差射堂亦不得在宜都,姑存之以備參考。楚宮舊磉 《異物志記》:「宜都彝道縣有楚宮,舊磉在焉。」 《宜都一記》曰:「楚宮,今無考。」 按:唐人陳伯玉「憶昔楚襄王朝雲無處所。」 杜少陵云:「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至今疑。」 則宜都楚宮,為襄王之宮矣。但伯玉少陵所詠,在今峽中,《異物志》言在彝道縣,則今清江之上也。未知孰是。近有人於宋山田間耕,見六方石磉一枚,材既細潤,制復工巧,豈即楚宮舊物耶?然不可知矣。晴霄山帶 在縣西,每天霽有嵐氣若匹練橫帶其上。唐韓君平詩「風吹山帶遙知雨」 ,即指此。晚吹江帆 在縣東北大江中。舟入三巴者,風裡張帆,迅如奔馬。

碧水迴瀾 在縣西。每春漲,水色紺碧,漩流一里,灌入龍滕溪,瀠洄而出。

《蒼巒積雪 》在縣西鯉魚山諸峰上。隆冬積雪,至春仲猶未盡消,遠望渾如殘粉。

《平湖牧笛 》在縣西,有西坪,俗呼「西湖。」

《遠浦漁燈 》在縣北洲渚多泊漁舟,至晚隔岸漁燈乍明乍滅,水鄉佳境也。

《斷岸垂虹 》在西門外。有太平、三義橋二。橋橫跨斷岸,如垂虹然。

懸岩飛燕 ,在縣西半里清江右岸皆絕壁,有岩特出江濆,名燕子岩。元人司馬頭陀《留記》云:「燕飛鱉走居民富,清江嘴長狀元出。」

銀屏洗雨 在縣南十里土地嶺。橫磧於前,如屏然,雨後麗色可觀。

玉鏡涵天 在縣後。大江水漲時,團環如鏡天。

光雲「影盡徘徊於中。」

遠安縣

舊縣 在東莊坪,離新城十里。廟祠、公署、民舍盡燬。

古舊縣 ,在縣治北二十五里亭子山下。今城隍猶存,民舍僅存什一。縣地分給居民,辦納學租。

南襄城 在縣治九十里。漢將軍關羽屯兵之地。去南襄堡半里許,置預備倉於內,今廢。臨沮廢城 ,漢邑名,在南漳縣界。

高安故城 ,晉邑名,在亭子山高處。後周遷於山下,以其近徭而遠置之,故名「遠安。」

石馬槽 ,在縣東三十里。漢將軍關羽屯兵於此,鑿為槽,故名。

大漢口  。小漢口 ,在縣北三十里。高岩絕壁,下有小逕通荊州,相傳「雲長屯兵於此,以拒曹操。」

白馬祠 在古舊縣一里白馬山下。「俗傳,昔有白馬,遇夜竊食田間禾苗,人莫能禁。久之,或見馬往西山,因立廟祀之,自是恠不復作。」 賈尚書廢宅 在縣境內。

歸州

丹陽城 在州東七里,北枕大江,即屈沱楚王城也。夏啟封孟涂於丹陽城。《元和志》:「周成王封熊繹於荊」 ,即丹陽地。即此。

夔子城 在州東二十里。春秋夔子之國。《水經》:江水東逕夔城南。注云:「熊摯始治巫城,後移此城。」 宋王十朋詩:「身乘蓽輅思熊繹,詞誦《離騷》弔屈原。」 城邑舊為夔子國,人民多是楚王孫。高陽城 在州境舊興山縣西。楚自以為高陽之裔,故有此名。

秭歸城 凡數遷,今在江之東岸,城背山面江,水劃兩岸而流。

劉備城 ,在州。後漢昭烈征吳,連營七百里,至秭歸。此城皆當時所築云。

昭君村 在州東北四十里。昭君名嬙,此即其住處。

三閭鄉 在州東八十里。

屈原沱 ,在州東五里。

「夔沱 」 ,周成王封熊繹於此地,即夔子國歸鄉。「沱 」 ,即屈原浮尸處。

羅沱 ,去州六十里。按歐陽公《硯譜》云:「大沱石斑斑有文,其色青紫,可作硯,亦頗發墨。」

《響鼓沱 》,近屈原宅,澗水與石相激,其聲如鼓。《女嬃砧 》,在《三閭鄉》。

風洞 ,在州西六十里。深崖懸壁,相傳四時有風,三洞相連。

《火洞 》:「熱氣如焚,草木不生。」

冰洞 夏月有冰,土人往取之,不言則見水。洞 在州北七十里,水從洞出,其內深遠,土人避兵於此。

蓮花洞 在州南五十里。洞內有石,宛如蓮花。濯纓泉 在州東南十里。內有神蛇,人污其水即見。

《洗面井 》,「昭君曾於此洗面。」

楚王井 在舊州內山巔,楚襄王造。

清林井 在州南九十里,有鹹水。相傳前代煎鹽,國妃病目,照之,今水猶鹹,常有清斑鳥飛來飲之。

玉米田 在三閭鄉,產米,白如玉。

插竈 在江之左岸,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中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時,行者泊舟崖側,以餘燼插之崖側,至今猶存,故相承謂之「插竈。」 米倉口 在江之濱,《兵書》峽內。夏水漲則無蹟,水落時其中必聚有沙,土人視之,以占歲之豐歉。沙盈則豐,沙少則半收,若無其年必歉,因名米倉口。

洗馬池 在舊州得勝門外一里。相傳楚襄王洗馬之所。

烏龍池 在州南五十里。相傳一日雲雨大作,見龍騰空而去。

唐王殿 在州西六十里。明萬曆間,土人白福耕地,得金盔、金甲、金人、金豆、箭鏃之類。

對罵場 與唐王殿相對咫尺,皆昔之戰場也。屈原宅 ,在州東北六十里,舊有原姊女嬃廟,有擣衣石尚存。唐杜甫詩:「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此有屈原宅?」

宋玉宅 在州舊治東五里,今有舊蹟,唐杜甫有詩。

「望高樓 」 在州治南。

清風閣 宋晏殊《類要》:在州戟門東南五里。銕棺 :在州白狗峽東,其地亦名銕棺峽。唐將軍王果為雅州刺史,舟經三峽,望見懸崖間有物似棺,令人視之,果棺也,骸骨存焉。旁有石,志云:「三百年後水漂我,將及長江,垂欲墮,欲墮不墮,遇王果。果視之愴然,因為殮祭而去。」

烏牛石 在州前江之中,與白馬石相對。有《記》云:「白馬對烏牛,江水兩邊流。有人識得透,富過十三州。」

《白馬石 》與《烏牛石》相對。

牛肝馬肺 在州東四十里。大江峭壁間,懸石如「肝肺。」

鎖江鐵練 在《兵書》「峽上有鐵索鎖江,隱而不見,見則不祥。」

《楚臺暮雨 》,相傳每夜暮則有微雨,濛濛,牛角朝雲 。此山有雲則雨。

《雞籠返照 日落後,獨此山有日返照》

「同氣連枝 」 相傳有一節婦遺其姓名,與夫偕行,遇賊殺夫,欲奪之。婦誘賊埋夫,以賊刀自殺,賊義而埋之。兩塚生兩樹,根異而枝連,至今傳為「同氣連枝。」

《野渡橫舟 》水落時不用槳楫,舟橫自渡,月下波濤 ,在迷月崖下。每月照臨所不及者,惟八月中秋,水底有月無風,鼓浪有聲。

《九龍戲珠 》在州城外,有一烏石,居江之中,其狀如珠,崖有九石條,修長若龍形,皆拱向焉,故名之。

玉虛三洞 在香溪二里,內一層有一大洞,名「玉虛」 ,上一層有二小洞,名「青蓮水簾」 ,常有行客遊觀於此。

興山縣

孔子樓 在縣東七十里。相傳宣聖曾至此。兩山排闥,一水紆迴,後枕高岡,前俯平阜。後人建樓於此山之麓。《野史》:「因宣聖遊此,其地無毒蛇。」 昭君臺 在縣山南之陽。原建有昭君祠,今廢。《三東 》舊傳之由失考。

《六陽 》即建陽、南陽、夏陽、中陽、紫陽、當陽,巴東縣。

信陵城 ,在縣治西十五里。梁為樂鄉縣,置信陵郡於此。

樂鄉城   。羅平城   。雙城。

新化城   土城

東路亭 在三岊坡,萬曆三十一年建。

西路亭 在東瀼渡口

相公泉亭 在壽寧寺東。泉從石隙中出,味極甘冽,四時不竭,居民賴之,呼為「涼水井。」 正德間,知縣盛杲建涼水井,亭後廢。萬曆三十三年,易今名,建有亭。

秋風亭 在舊縣治左,寇萊公建。蘇轍詩:「人知公惠在巴東,不識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今何處,江亭依舊傍秋風。」

白雲泉 在縣舊治左,寇萊公建,後廢。知縣盛杲建,今治壽寧寺前,近廢。

「清風亭 」 在縣治後山。

鹿卓亭 在學宮之後。寇公為令時,常有白鹿鳴於此。

白鹿臺 在寇公祠左。寇公為令時,常遊壽寧寺,有白鹿繞臺而鳴。

飛鳳臺 :在治南二十里。

萊公柏 在縣庭前。萊公為令時,手植柏二株,人以比甘棠。蘇軾詩:「萊公昔未遇,寂寞在巴東。聞道山中樹,猶餘手植松。」

施州衛

廢亭州 ,在衛城東一百七十里。後周置,以都亭山為名。隋併為庸州,徙治鹽水縣。

舊施州 在衛城東十里,即清江廢縣。城基《碑碣》尚存。

清江廢縣 在衛城東十里。後周於此置清江郡。隋初郡廢,置清江縣,後廢。

鹽水廢縣 在衛城東四十里。後周置縣,并置資田郡。隋初,郡廢。大業初,以縣屬清江郡。開彝廢縣 ,距衛城六十里。後周置飛烏縣。隋初,改曰開彝。唐廢。

佷山廢縣 ,在衛城西一百八十里。

施王屯 在衛城南二十五里。《廣輿記》:「州有施王餘址,故以為名。」

仙人室 在衛城北七十里。

「白坡書屋 」 在衛城南二十里。鄧楩建。

「客星山房 」 在衛城西,童昶讀書處。

玉印山房 在虎口岡,張問禮有《虎溪居士集》。半逸亭 在象耳山後,更名「向日。」

考證

釣魚臺 在衛城東南

觀瀾臺 在衛城南,古鐫有「觀瀾」 二字。

荊州衛

蓮花池 在右所屯,內接潛水西下。先時,吏部李士康產於此。

七星臺 在汪家湖水中,纍若連珠。

《刻木巔 》,在枝江所屯內,相傳古孝子丁蘭刻木居此。

荊州右衛

馬跑泉 在八嶺山,相傳以為關壯繆遺蹟。馬頭 ,《水經注》:「昔陸抗屯此,與羊祜」 相對。

陵墓附

编辑

本府。江陵縣附郭。

楚莊王墓 在縣西門外龍山。陪葬者十冢,皆成行列。

康王墓 在郢城西

平王墓 ,在縣城東。《縣志》:在城西莊廖台湖。昭王墓 ,在縣西北當陽界。

懷王墓 在縣境上

樊妃墓 在郢城西,莊王夫人樊姬也。

孫叔敖墓 ,在江陵故城中白土里,去郢城東二十里。叔敖嘗曰:「葬我於江陵,後當為萬戶邑。」 陶朱公墓 ,在城西北。

春申君墓 ,在縣東北七十里。有「黃歇冢。」 「梁元帝陵 」 ,在縣城津陽門外。

宣帝陵 在城北《紀山》。

明帝陵 亦在紀山

「忠烈世子墓 」 ,「元帝長子。」

愍懷王太子墓 ,元帝第四子。

「徐妃墓 」 ,元帝夫人也。其墓俱在城北紀山。「顏之推父母墓 」 ,在城東草市。

趙台卿墓 ,在郢城中。

「王子文墓 。」 「劉靈預墓。」

「劉妙士墓 」 劉虯之孫。以上諸墓俱在縣境內。「劉子和墓 」 ,在縣東門外。

高氏三王墓 :在城西龍山鄉。南平高氏。武信王季興,湘獻王從誨,正懿王寶融。

嚴武墓 相傳在縣南多福寺旁。

段文昌墓 文昌鎮荊,卒於官,故墓在荊州。唐質肅公介墓 ,在城西龍山。

畢狀元漸墓 ,在城東百二十里赤岸。宋紹聖中,知南郡。

湘獻王墓 在太暉觀側。

遼簡肅、靖、惠、恭莊六王墓 俱在城西北八嶺山。

「長陽昭和王墓 。」 「松滋安惠王墓。」

「益陽安僖王墓 。」 湘陰王墓。

「衡陽莊和王墓 」 、《應山悼恭王墓》。

宜城「康簡王墓 。」 「枝江莊惠王墓。」

「沅陵恭憲王墓 。」 「麻陽悼僖王墓。」

衡山「恭惠王墓 。」 蘄水「靖和王墓。」

蕭陵《悼靖王墓 》。長垣「恭順王墓。」

「光澤榮端王墓 」 、「廣元康僖王墓。」

以上諸王墓俱在城西北八嶺山。

劉節愍公儁墓 ,在城西龍山門外十里。錢光祿錞墓 ,在馬山。追贈光祿,號「錢光祿墓。」 張太傅勇墓 ,在城東南。

張文忠居正墓 ,在城東三里沙橋東南。劉懋墓 ,在城東四十里安興港。

劉悅墓 ,在城東北六十里泥港。

張尚書純墓 ,在城西南龍洲江岸。

劉文恪楚先墓 ,在城北七十里後港。賜諭葬。朱光祚墓 ,在城外十五里龍陂橋。

胡克敬墓 ,在城東六十里化港莊,地名「牛玨林。」

公安縣

謝晦墓 在黃山

段洪古墓 在黃山。柳宗《元志》:「洪古,安鄉人,剛方寡合,不事生產。人或交以非義,輒面叱之,故終其身無所遇。宗元稱曰畏友。」

明鄒文盛墓 在縣南二十里。

袁宏道墓 ,在縣西三十里冢子岡。

石首縣

晉謝安墓 在喪停港。時安為荊州刺史歿。喪回至此。一夕雷雨大作,其喪自葬。後人因以此名港。

梁孝宣三王墓 在縣西高陵岡,有疑塚七十二。

唐尚書劉度墓 ,在縣東山南畔,石柱尚存。宋謝海墓 ,在縣黃田湖南畔。「海」 ,宋將

學士趙觀墓 在縣白泥湖東畔。鄉人目為「花。」

學士趙嘉猷墓 在縣留田岡。

刺史鄭翼墓 在麓湖山西峰西畔。

刺史成懷墓 在縣沙湖成家橋東畔。

元蕭明墓 在縣治楚望山東畔。

李世英墓 在楚望山下。李家圻,荊湖北道廉訪使。

李廷瑞墓 在龍蓋山下,翰林學士

明高士鄭經墓 在麓湖《山龜》峰首。

敕葬楊文定公溥墓 在縣西二十里高陵岡東畔。

敕葬袁榮襄公宗皋墓 ,在縣東白泥湖。敕葬張文簡公璧祖墓 ,在縣西文仕岡。敕葬張文簡公璧墓 ,在縣大南門外。

喻參政墓 ,在縣東洛馬灣。

教諭傅鼎孫墓 在黃田湖「梓木林。」

按察傅汝霖墓 在武侯轄三角垸。

傅僉憲母楊氏宜人墓 、大理寺卿傅啟讓墓敕封僉憲傅啟讓妻李氏宜人墓 ,俱在縣七峰山。

鄭允齊墓 ,在麓湖稱桿山西北。

翰林院檢討鄭宗載墓 ,在麓湖山象鼻嘴。「貴州參政鄭宗古墓 」 ,在麓湖山「陳林園。劉永清墓 」 ,在火延山西畔。

本縣知縣趙必弘墓 在趙家山。

監利縣

伍子胥墓 ,在縣七十里梅花垸。或云「乃貟父兄之墓也。」

交阯太守胡寵墓 ,漢太傅廣之父也。廣身陪陵,而此墓側有廣碑,故世謂「廣冢」 者非。

范西戎墓 ,王隱《晉書地道記》,「陶朱冢在華容縣,樹碑云是越之范蠡。」 盛弘之《荊州記》、劉憕之《記》皆言在縣之西南。郭仲產云:「在華容縣東十里,其碑題曰『故西戎令范公之墓』」 ,稱蠡是其先也。碑「永嘉二年立。」 則郭說為確,無陶朱冢也。元郭太師墓 ,在縣城西江岸,逸其名。

明鄭忠墓 在縣西北七里。

趙緯墓 在保合門,賜諭祭。

都御史贈兵部侍郎謝公璉墓 在縣北,地名「隔斗灣」 ,今名「忠孝坊。」 崇禎間死節,賜諭葬松滋縣。

明伍文定公墓 在縣南臺山,賜諭葬。

張僖墓 在縣仁威觀右。

毛道成墓 ,在縣東三里。

枝江縣

楚穆王墓 ,在縣南二十里長樂鄉。

昭王墓 在縣西北、當陽兩境間。

懷王墓 在舊縣內。按唐張說詩:「王客死嶢關,返葬枝江。」

宋姚肩墓 在縣上百里洲。肩,枝江令也。史子翬墓 在縣石龍口。翬,朝散大夫。

覃逵墓 ,在縣西南十五里。逵乃「荊門州衛千戶。」

彝陵州

明劉尚書一儒墓 ,在州東山。

長陽縣

唐曹王皋墓 ,在縣西南六十里。皋,唐宗室,為江陵節度使。

宜都縣

三國吳陸遜墓 ,在縣東南十里。遜宜都太守,破蜀卒,葬此。相傳陸遜卒,建三十六疑塚,以防侵害。按:《綱目》:「赤烏八年,丞相遜卒,子抗送葬東還。」 《一統志》載陸遜、陸抗等墓俱在直隸松江府城西,則遜實未葬,茲三十六塚間也。都督周公瑾墓, 相傳「在雲池」,今失其處。宋張商英墓, 在縣東十里白洋驛後。商英,新津人,以忤蔡京謫歸州,徙峽州,卒葬於此。明鄒師顏墓, 在縣東清江北岸三里。顏,禮部侍郎

太常寺卿余謙墓 在縣東三十里清泥灣,唐旺墓 在縣白洋驛,大學士張居正之祖吳寶墓 在南門外。寶,揚州人,任本縣知縣,卒葬於此,子孫遂家焉。

王姬墓 在官莊鋪土地嶺之陰,乃遼國玉山郡主吳邦綾尚之卒葬於此。遼主親誌其墓。哲婦塚 在縣鄧家莊。

歸州陵墓無考

興山縣

張果老墓 相傳在舊縣西北。

向王墓

「賈尚書墓 在縣西」 ,今不知所存。

宋敻谷珍墓 ,在縣西三十五里。珍,進士第一。

巴東縣陵墓無考

施州衛

春秋巴蔓子墓 在衛北都亭山巴莊,蔓子為巴國將軍。

右蠻王墓 ,在衛南一百二十里。

羊角哀墓 在荊門州西南九十里,左伯桃墓亦在焉。昔羊角哀與伯桃為友,聞楚平王賢而歸之,道遇雪,度不能俱生,乃併衣與角哀,伯桃入樹死。角哀至楚為上大夫,王以伯桃賢,備禮葬之,角哀不忍,已榮自盡,因祔葬。

漢關羽墓 ,在當陽縣西五里。羽為蜀漢將呂蒙襲殺之,葬於此地。

胡安國墓 在當陽縣北十五里。其父淵墓亦在縣漳濱鄉。按:荊門、當陽舊隸荊州,故羊角哀、關羽胡安國墓姑炤,《一統志》編入「荊屬。」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