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55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卷目錄

 常德府部彙考一

  常德府建置沿革考

  常德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常德府星野考

  常德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五卷

常德府部彙考一

编辑

常德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

本府

《禹貢》「荊州之域。」 《漢書》:「周成王時,封鬻熊之曾孫繹於荊,為楚。」 舊《志》:「商周為蠻蜑所居。」 按王應麟《玉海志》:「漢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 酈道元《水經注》,「武陵有五溪,雄樠、酉、潕、辰,皆蠻彝所居,故謂五溪蠻,在今辰州界。」 又《漢書疏》:「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石室,可容數萬人。」 乃其地也。據此,則常德非蠻蜑所居可知。蓋其時武陵郡所統甚遠,五溪皆其邊徼,舊志譌舛,今宜正之。秦屬黔中郡。《通鑑》始皇三十六年,分天下置三十六郡,後增四郡。楚曰南郡、曰黔中郡、曰長沙郡。攷《漢書》,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取蠻彝地,置黔中郡。章懷《注》:「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西,常德其屬地也。」 漢高帝初,更黔中為武陵郡,後改為義陵。五年,更名雒陽,治索縣。領孱陵、臨沅、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佷山、零陽、充并索為十三縣。隸荊州刺史。新莽改建平郡,屬荊州。東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復武陵郡,治臨沅,領漢壽索。陽。嘉三年,更名荊州,刺史治,領孱陵、零陽、充、沅陵、辰陽、酉陽、遷陵、鐔成、沅南三國曹操赤壁敗後,遂與吳蜀三分。荊州北境屬魏,西境屬蜀,東境屬吳,武陵西境也,先主歿後所分地,悉屬吳。吳以武陵分置天門郡。晉武陵郡領臨沅、龍陽、漢壽、沅陵、黔陽、酉陽、鐔成、沅南、遷陵、無陽十縣。宋、齊皆為武陵。梁置武州,改為沅州。隋改朗州,復為武陵郡。大業初,州廢,復置郡治武陵,領武陵、龍陽二縣。唐復朗州,改武陵郡。天寶中,屬山南東道,領武陵、龍陽二縣。梁將馬殷因改朗州,執雷彥雄等送於梁,遂陞朗為永順軍,後馬殷以其子希振為武順軍節度。唐改為武貞軍,以朗人雷滿為節度。周廣順二年,改為武平軍。宋乾德三年,析武陵置桃源縣。大中祥符五年,改為鼎州,陞永安軍,又改靖康軍。政和七年,陞常德軍節度南度後又置沅江縣。紹興十七年,孝宗初以晉安郡王授常德軍節度使,即位於乾道元年,遂陞為府,領節度使,屬荊湖北路安撫司。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總管府,復改為路,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分隸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陞桃源、龍陽為州。明洪武甲辰年,復為府,屬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分隸湖北道,領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兼領澧州及安鄉、慈利、石門三縣。」 三年仍降桃源為縣。九年降龍陽為縣。十一年省沅江入龍陽,尋復置之。洪武三十年,歸澧州及安鄉、慈利、石門,隸岳州府,領縣仍四云。

皇清順治四年入版圖,府如舊。領四縣,屬湖廣等處。

承宣布政使司。分隸湖北道。康熙三年,以府分屬湖南布政使司。臨以分巡湖北道。康熙六年,裁減分巡湖北道。九年隸岳常分守道。

武陵縣

漢義陵郡索縣,東漢為武陵郡臨沅縣,順帝更名漢壽,為荊州刺史治。沈約《宋書》荊州刺史治武陵漢壽,魏晉治江陵。劉禹錫《漢壽城春望》詩自注:「古荊州刺史治,亭下有子胥廟,兼楚王古墳,在今漢壽鄉之崆巃」 ,其城址宛然。三國吳改為吳壽。梁置武州,隋改為武陵縣,屬朗州。武陵縣名由此始。大業初,改屬武陵郡。唐屬朗州。宋屬鼎州。為望縣,謂在五千戶以上,名曰望縣。乾德初,屬常德府。元屬常德路。明屬常德府。

皇清武陵縣屬常德。康熙三年,仍隨府分屬湖南。

桃源縣

秦屬黔中郡。未縣,漢屬武陵郡。未縣,東漢為沅南地。陽嘉三年,更名荊州,刺史治領沅南,以其縣南臨沅水,故名。桃源尚未縣,止屬沅南。隋省入武陵縣,屬朗州。唐如舊。天寶中,屬山南東道,領武陵、龍陽二縣,是時桃源仍屬武陵,尚未另縣。宋乾德二年,析延口等村,始置桃源縣為望縣,謂在五千戶以上,名曰望縣。然「桃源」 縣名由此始。元元貞丙申,陞為州,明洪武三年復為桃

考證

源縣,屬常德府,以縣南有辟秦人洞,名桃花源,去縣三十里,故因名其縣云。崇禎中,議更天下州縣同名,請改「花源」 ,未果。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仍隨府分屬湖南。

龍陽縣

漢屬武陵郡索縣地。未縣,東漢為漢壽縣地。三國吳始分置龍陽縣,以流水形勢如龍,縣在水南,故名龍陽。按沈約《宋書》言,吳立龍陽,改漢壽為吳壽。龍陽亦漢壽地。《符瑞志》言:「吳孫權赤烏十一年,黃龍二見武陵、漢壽界,孫氏以為祥瑞應,改漢壽曰吳壽,仍於漢壽地更立一縣,以龍見其陽,由是得名。」 晉隸武陵郡,十縣中之二。隋龍陽縣,屬朗州。唐龍陽縣屬朗州。宋大觀中,改曰辰陽。紹興三年,復龍陽縣舊名,額為中縣,蓋在二千戶以上,名曰中縣。元元貞中,陞為州。明洪武九年,復改為縣,屬常德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五,《坊村》。

沅江縣

漢益陽縣地,屬長沙國未縣。晉屬衡陽郡未縣。梁普通三年,於洞庭正南岸建縣,曰喬江,隸岳州郡。開皇中,改沅江縣,屬巴陵郡,沅江縣由此名。隋大業初,更為安樂縣。唐乾元中,復喬江縣,屬岳州郡。宋祥符中,因貢包茅,仍復沅江縣。詳包茅所產,蓋有三處:一在麻陽縣東,包茅山上有包茅庵,產茅以貢。一在沅江,元符初,為中下縣。以戶不滿千百,故名曰「中下縣。」 元屬常德路。明洪武十二年,併入龍陽,尋復置。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常德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

常德府疆域圖

常德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岳州府華容縣明山界三百六十五里,到岳州府四百零五里。

南至長沙府安化縣燕子洞界一百二十里,到長沙府安化縣二百四十里。

西至辰州府沅陵縣鐵巖界一百二十里,到辰州府三百八十里。

北至岳州府澧州鰲山鋪界,九十里到澧州。《二》

百里

東南到長沙府三百八十里。

東北到灃州安鄉縣,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到辰州府沅陵縣三百八十里。

西北到澧州慈利縣,三百六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二百一十里

東西廣四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三百一十里。《武陵縣》。

東至龍陽縣宣布鋪界,四十五里。

南至安化縣燕子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桃源縣高吾鋪界三十五里。

北至澧州鰲山鋪界九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桃源縣

東至武陵縣高吾山界,五十五里。

南至安化縣仙池山界,一百里。

西至沅陵縣官莊界一百九十里。

北至石門縣洞溪界,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龍陽縣》:

東至華容縣古樓界,二百一十里。

南至益陽縣牛鼻鋪九十里。

西至武陵縣河婆界,四十里。

北至武陵縣陽城村分水界,一百二十里。《沅江縣》。

東至湘陰縣畝口界,七十里。

南至益陽縣羊角界,九十里。

西至龍陽縣南疆鋪界,四十里。

北至本縣赤山嶺界,五十里。

形勝附

编辑

本府。武陵縣附郭。

《蜚英學記》:「洞花水芷,各有德色。」

《武陵集》「山林蓊鬱,多可獵之獸;湖水濬闊,多可漁之魚。」

宋袁申儒《三亭記》:「沅水演迤,陽山雄峙。」

《宋史地理志》:「旁通溪洞。」

《方輿勝覽》。「南楚上游」 ,「重湖舊壤。」

《元志》:「荊渚唇齒。」

舊《志》:「左抱洞庭之險,右控五溪之要。」

《古詩》:「水迴青嶂合,雲度綠溪陰。」

「武山」 為常武天關,「枉山」 為「捍門華表。」

德山「矙江近城,風回波細,飛帆去艫,舒徐上下。」 武陵在洞庭之北,五溪之東,陽山之麓,土壤饒沃,民俗淳龐。南楚上游,故郢裔邑。

吳蜀楚粵之會

「流祉發祥」 ,日月大異。

湖山饒衍

桃源縣

晉陶潛《桃花源記》:「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唐李白《尋桃源記》:「三十六天別為一天。」

《廣記》:「三十五洞白馬浪光之天。」

《舊志》:大江環帶,群峰拱列。高吾峙其東,仙池界其南,安陽障其西,浮山踞其北。

龍陽縣

袁申《儒書館記》滄浪:「山與水秀,可以挹奇可以發,華可以茹。」

納加臺,《墨池亭記》:「金牛居南,芷江在北,東望武口,西望陽山。」

面安益千峰之翠,帶湖湘諸派之流。

為荊襄之唇齒,通雲貴之門戶。

隆阜迤坡昂藏聳伏

沅江縣

居鄂岳之上流,分洞庭之右㲼。瓊堤拱其南,沙浦俯其東。石溪環其西,赤山護其北。

常德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漢書》:「楚地,翼、軫分野。」 按《星經》,「翼二十二星,凡十九度;軫四星,凡十七度。」 陳卓云:「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楚之分野。」 張宿止十七度。蔡邕言起張十二度,費直亦言起張十二度,此蓋指全楚分野而言。今江西、廣西皆屬翼、軫,古亦楚地也。《晉天文志》謂桂陽入軫六度,武陵入軫十度,零陵入軫十一度,其析麗頗詳。《玉海》又云「武陵。」

考證

入軫十一度,及他郡度數,俱各不同。所謂「毫釐之差」 ,其以此也。

十二次舍鶉尾巳位

二十八宿翼軫

《星經》:「玉衡星,主荊州,北斗有七,一樞,二璇,三璣,四權,五衡,六闓陽,七瑤光。」 《廣雅》云:「雍屬璇,冀屬樞,兗青俱屬璣,徐揚俱屬權,荊屬衡,梁屬闓陽,豫屬瑤光,常德荊域屬衡。候以丁卯日。」

五星屬熒惑

熒惑主霍山、揚、荊、交州,又曰主楚。《漢書》:「吳楚之疆,候熒惑,凡攷災祥,視熒惑之所經行。」

三台屬司命星

《天文志》: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於辰在巳,楚之分野,屬荊州。《史記注》:翼軫分野皆為鶉尾。《鄭語》《周史》云:「楚重黎之後,黎為高辛氏火正。」 此鶉尾為楚之分星。荊州之星土也,在諸侯謂之分星,在九州謂之星土云。北斗屬衡星。五車五星在畢東北。其西北大星曰天庫,主太白,秦也。東北星曰天獄,主辰星,燕趙也。「東南星曰天倉」 ,主歲星、魯、衛也。中央星曰司空,主鎮星,楚也。西南星曰卿,主熒惑魏也。

《宋志》:「三台六星為天階,太乙躡以上中下。上台為司命,主壽;中台為司中,主宗室;下台為司祿,主兵。又曰,上台上星主兗豫,下星主荊揚;中台上星主梁雍,下星主冀;下台上星主青,下星主徐。」

天市垣屬西垣第二星

天市,東西各列十一星。「東垣曰宋、南海,燕;東海,徐、吳、越、齊;中山,九河,魏、趙;西坦曰韓、楚、梁、巴、蜀、秦、周、鄭、晉;河間、河中。」

五車主司空星

《武陵縣志》:「北斗星明,主天下昌。」

第五星不明,或變色,廢正聲,務淫樂。

翼星明禮樂興

「星孛於鶉尾」 ,荊域有變。

星孛於翼,近太微上將兵興,有災。

「星孛於軫」 ,太白晝見,在軫,其地有兵。

日蝕在翼歲旱

歲星蝕月在翼,楚地饑。

太白犯軫荊楚有兵

辰星守軫歲水

熒惑色赤,循執,天下又安,年穀順成。若變色則災。

熒惑犯歲星,在翼,《歲》旱。

歲星、太白、辰星聚軫,兵興災。

《三台星》明,上下和,法令平。

「天市中星眾潤澤」 ,歲豐。

白氣貫北斗大風

黑雲氣,貫翼軫荊楚水。

五車司空星明,其地歲豐,倉廩實。

常德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武陵縣附郭。

陽山 在府治北三十里。由浮山左發一支,走石脈山,經羅紫山,於蔡家沖鍾靈凹過峽,遂結此山。其山高聳雄峙,為常德巨鎮。四時常有雲氣,可以占晴雨。山頂有廟,以祀陽山之神。《武陵舊經》云:「陽山之女,雲夢之神,嘗以夏首秋分獻魚。」 山上望江如環,望湖如鏡。唐時以漢梁松配饗,因名梁山。山下有寺,一名觀音寺,後廢。今重修,一名洞泉寺,在梁山後。飛泉瀑布,雷吼電奔,古木疏松,捲濤鼓浪。唐季緣觀開建。然梁山之名,其來自遠。《前漢書地理志》注:義陵縣有鄜梁山。《後漢注》:有松梁山。《水經注》:有嵩梁山。漢壽縣西有陽山。義陵者,武陵也。漢壽鄉去山不十里,則陽與梁,實合為一山明矣。

大龍山 :在府治北三十里。山勢蜿蜒若龍,故以「大龍」 名山。舊有興國寺。

風門山 在府治陽。山側有石門,每風將起,此門先出黑氣,若煙霧然,人以為候。又按:陽山有風洞、雷洞、雨洞,此其一洞云。

茶林山 在府治北三十里,產美茶,故名。長坡山 在府治北二十里。山不高峻,背枕陽山,前矙諸湖,為諸山之秀。

紱紫山 :在府治北七十里,在新興館之西南。有宋管「白雲先生之墓」 在其上。

鰲山 ,在府治北九十里,本名「獸齒山。」 相傳:昔有僧宣鑾、義存、文邃三人同遊此悟道,故其徒

稱鰲山悟道

七姑山 :在府治北八十里。

藥山 在府治北九十里。梁以此名縣。唐為僧惟儼道場,刺史李翱曾訪之。

文殊山 在府治北鴈門村,舊有雙松亭。宋黃庭堅詩:「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鳴琴。我登雙松亭,時步雙松陰。中自寂寞人,安禪無古今。」

龍巖山 :在府治北九十里。中有石橋,岩壁嵌空,石乳如筍,行可五里至其穴。泠然水流,不可俯視,禱雨輒應。

虎齒山 :在府治北二十里。形如虎齒,居民嘗以六月祭之。

浮山 在府治陽山西北三十里,為本郡少祖山分一支,下結陽山為府,枕落一支結府城。濱沅水。

花山 :在府治西二十里。山多杜鵑花,每春季鳥鳴,花開如錦屏橫列云。

善濟山 在府治西八十里。昔有妖女祠,唐袁映焚之,妖遂息。後人因名山曰「善濟」 ,而立袁烈士祠。

善德山 在府治東南十五里。一名枉山。隋刺史樊子蓋以堯曾讓天下於善卷,卷避之於此,故名善德山。其村曰善卷村,《道書》第五十三福地。又曰枉人山。《水經注》曰:「沅水又東歷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許,便得枉人山。」 山西帶循溪一百餘里,茂竹便娟,披渼蔭渚,長川逕引,直抵金霞。小溪迂折,遠注於沅。小灣乃善卷之釣灣也。渡枉水而西,為乾明寺,存米芾寶藏扁字。舊有「楚望」 、「臨睨」 、「仰止」 三亭,後俱圮。明萬曆間,郡人楊時芳者,斂貲倡建石塔一座、八方樓一座,為府學巽方文筆。蓋無是山,不可以為郡,堪輿家謂為捍門華表。明萬曆間,知府劉一全於塔前築樓三層,上供大士,中供善卷先生、三閭大夫,滄浪漁父,以風流俗,今俱廢。蓋寺宇昔稱壯麗,兵燹之後,荒圮頹敗。清辰常鎮少保楊遇明重修。木瓜山 在府治東十五里,有木瓜古寺。相傳李太白長流夜郎時宿此,有詩。

淳于山 在府治。盛弘之《荊州記》曰:「武陵舞陽縣有淳于、白雉二山,在寧州武陵之界,絕壑之半,有一石雉,遠望首尾可長二丈,伸足翔翼,若虛中翻飛,頭綴著石。」

古城山 在府治西南七十里。前有古堤,城砌宛然。攷司馬錯城,不知定處,或即此也。又有坡,亦名曰「望城坡。」

盤古山 在府治西南三十里。山上有盤古寺,創自唐同光元年。山旁為裴家沖,沖內有裴公古井,井泉歷久旱不竭。《碑銘》曰:「裴公古井,清泉皎冽。盤古之靈,液流不竭。」

五泉山 在府治西南四十里。山下有泉五處,四季長流不涸。五泉之水,其味不同,有冷者、甘者、小溫者、澹者、重者,故號「五泉」 焉。

三尖山 在府治西南一百里。層巒聳翠,三峰插天。舊《志》謂金霞為常城面山形勢猶少。偏如三峰,乃真文廟之文峰特秀者。山勢重。七寶洞綿亙百里而來,為大江以南萬山發軔之祖。山上石壁嶮峻,高插雲漢。中有六峒:一雷峒、二閃峒、三風峒、四雲峒、五雨峒、六龍峒。凡祈晴禱雨,詣峒響應。至此,山之晦明變化,千熊萬狀。西望烏雲山,隱躍天外。旁則稻蘿嶺聳出雲表;浪嶺坡層崖疊浪,神功寨森立嵌巉,茶合殿連峰接岫,三峰並肩,特出雲外,宜吾郡人文蔚起也。武山 在府治西二十五里,一名河洑山,又名大和山。山阿中有耆闍寺,山頂有道德觀,俱經兵燹。嘉靖初,方士即觀址建真武廟,改名太和觀。觀下有卓刀泉,又云德勝泉。有崔婆井,水甚清冽,往來人皆掬飲之。井後有關公廟,又有崔婆廟,今廢。其傍有西山仙井、白雲峒遺跡,即張虛白醉臥處,有巨石,明崇禎間,分巡陳公瑾於其上建馬伏波廟。其水出石下,謂武陵溪。石彎環如牛,俗名犀牛口。中有沙石高堆,俗呼「自來墳。」 石根潛行水中,名「石骨渡江」 ,堪輿以此為常武天關山。

高吾山 在府治武山側,一名「西山。」 盤踞森聳,周環百餘里,發跡甚遠。諸山四面攢拱,其下即武陵溪,合於沅水。晉漁父黃道真隱此。

鹿山 在府治高吾山下。古有鹿穴。武陵溪人射鹿,遂入石穴,見有梯,因上,豁然明朗,桑果陰森,歸以桃樹記之。後復尋前處,莫知所在。塔山 在府治西南九十里。

金霞山 在府治南八十里,為府儒學。前案「夕陽斜炤,光燦陸離」 八景中《金霞晚炤》是也。正德

考證

間,方士創立「真武廟」 ,遠近神之趨附者無虛日。嘉靖丁亥,知府方仕慮其惑眾,毅然除之,幻妄遂息。

滄山 在府治南一百二十里,與霞山相對。上有孟子巖,訛傳孟母教子曾遷於此。其水東北流出滄港,合於沅。舊《志》編入龍陽縣,誤。

霞山 按《一統志》:在府城南一百里,有淘金場。穿石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橫插大江,傳馬援穿石竅以避暑,恐非人力,春夏水溢,則江水穿流。

龍門洞 ,在府治西北六十里梁山北麓之七丘村。上有龍王廟,用軟梯以下,約四丈餘,始得路。巖石空杳,中有石柱,八稜如玉。前為石室,名曰「觀音堂。」 其大士遺像,皆水液滴成,宛如裝塑。後有龍床,鱗爪刻畫,宛同雕琢。半里許,小門內一石坪,上有小田七坵,以水之盈竭占歲之水旱,此又七坵之由名也。又約里許,前後有門,下有龍潭,幽深難料。投以石,半晌,潭底鏗然如鐘聲。門小開,不能入,止伸手門內以取水。禱雨者取而輒應,訛傳潭水與枉山白龍潭相通。唐司馬劉禹錫有《龍門禱雨歌》。明成化間,知府楊宣親至其處,因驗,作歌頌之。弘治間,知縣應能亦祈禱而驗。典史秦頎生入其中,詳其嶮異云:「大江 」 在府治南,名沅水。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為傍溝水。又東至鐔城縣,為沅水。其支從黃平州出諸葛洞,下鎮遠府,始通舟流。平溪與思州水合,過沅州經洪江與黎平水合,又過江口與漵水合。又流辰溪,與錦水合,東至瀘溪及辰州與酉水合,東下壺頭,經怡望,歷臨沅,則今本府城是也。東注龍陽,與滄浪水合。有澹水出漢壽,自鼎港復與沅合,始下注洞庭,與澬、澧合流云。漸水 在府治,一名澹水,出漢壽縣西陽山,今武陵縣東北四十里崆巃城,古漢壽縣城也。其地仍名漢壽鄉,城塹猶在縣西陽山則今梁山是也。所出之水,則梁山西麓靈泉寺側石罅中水轟殷不絕為溪河。逕崆巃城下,東北流,歷諸湖而出於今龍陽鼎港。按:此水為洞庭九江之一,

潛水 在府治東北一十五里。溯源九溪,下合大江。

枉水 在府治南。源出枉山,《楚辭》「朝發枉渚」 ,即此。

朗水 在府治南八十里。酉水自辰州流至此,謂之朗江。《漢書》:「何卲封於此。」

沅水 按《一統志》在府城南。上自辰州界流入桃源縣境,經此東流至龍陽縣北,入洞庭湖。油水 ,《水經注》:出武陵孱陵縣西界,東過其縣。縣北有白石山,油水所出,東逕其縣西,與洈水合。水出高城縣洈山,東逕其縣下,東至孱陵縣入油水也。縣治故城,王莽更名孱陵也。劉備孫夫人,權妹也,又更修之,其城背油向澤。

又自孱陵縣之東北,逕公安縣西,又北流注於大江。

泿水 ,《水經注》:出武陵鐔城縣北界沅水谷。《山海經》曰:「禱過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 是也。

又南至鬱林潭中,縣與鄰水合。水出無陽縣,縣故鐔城也。晉義熙中,改從今名,俗謂之「移溪。」溪水南至潭中,注於泿水。又東至蒼梧猛陵縣為清溪。又東至高要縣為大水鬱水。鬱林之阿林縣,東逕猛陵縣,猛陵縣在廣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陸也。泿水於縣左合鬱溪,亂流逕廣信縣。《地理志》曰:「蒼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開王莽之新廣郡縣曰廣信亭。王氏《交廣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羸」請幫助識別此字。縣,移治於此。建安十六年,吳遣臨淮步騭為交州刺史,將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蒼梧太守長沙吳臣,擁眾「五千,騭有疑於臣,先使諭臣,臣迎之於零陵,遂得進州。臣既納騭而後有悔,騭以兵少,恐不存立。臣有都督區景,勇略與臣,同為之用。」騭惡之,陰使人請臣。臣往告景「勿詣騭。」騭請不己,景又往,乃於廳事前中庭俱斬,以首徇眾,即此也。鬱水又逕高要縣。《晉書地理志》曰:「縣東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縣水居也。縣有鵠奔亭。廣信蘇施妻始珠鬼訟於交州刺史何敞,處事與釐亭女鬼同。」王氏《交廣春秋》曰:「步騭殺吳臣區景,使嚴舟船,合兵二萬,下取南海。蒼梧人衡毅、錢博、宿臣部伍興軍逆騭於」蒼梧高要峽口,兩軍相逢,於是遂交戰,毅與眾投水死者千有餘人。

又東至南海番禺縣西,分為二,其一南入于海。

鬱水 。《水經注》:分泿南注,又東過縣東南入於海。泿水東別逕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問云:「何以名為番禺?」 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與番禺縣連接。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為之番山,縣名番禺。」 倘謂番山之禺也。《漢書》所謂「浮牂牁下離津,同會番禺,蓋乘斯」 水西入越也。秦并天下,略定楊越,置東南一尉,西北一侯,開南海以謫徙民。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召龍川令趙佗曰:「聞陳勝作亂,豪傑叛秦,吾欲起兵阻絕新道,番禺負嶮,可以為國。會病綿篤,無人與言,故召公來,告以大謀。」 囂卒,佗行南海尉事,則拒關門,設守以法誅秦所置吏,以其黨為守,自立「為王。高帝定天下,使陸賈就立佗為越王,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將軍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二歲而亡,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 建安中,吳遣步騭為交州。騭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於何不有?海怪魚鱉,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佗因岡作臺,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複道迴環,逶迤曲折,朔朢升拜,名曰「朝臺。」 前後刺史郡守,遷徐新至,未嘗不乘車升履,於焉逍遙騭,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也。」 建安二「十二年,遷州番禺,築立城郭,綏和百越,遂用寧集。」 交州治中姚文式《問答》云:「朝臺在州城東北三十里。」 裴淵《廣州記》曰:「城北有尉佗墓,墓後有大岡,謂之馬鞍岡。秦時占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破此岡,地中出血,今鑿處猶存,以狀取目,故岡受厥稱焉。」 王氏《交廣春秋》曰:「越王趙佗,生有奉」 制稱藩之節,死有祕異神密之墓。佗之葬也,因山為墳,其壟塋可謂奢大。葬積珍玩,吳時遣使發掘其墓,求索棺柩,鑿山破石,費日損力,卒無所獲。佗雖奢僭,慎厥其身,乃令後人不知其處。有似松喬仙景牧豎,固無殘矣。鄧德明《南康記》曰:「昔有盧耽,仕州為治中,少棲僊術,善解雲飛,每夕輒凌虛歸」 家,曉則還州。嘗於元會至朝,不及朝列,化為白鵠,至閣前,迴翔欲下。威儀以石擲之,得以隻履。耽驚還就列,內外左右,莫不駭異。時步騭為廣州,意甚惡之,便以狀列聞,遂至誅滅。《廣州記》稱:「吳平,晉盧循為刺史。循鄉人語循蝦鬚長一尺,循以為虛,責其人,乃至東海取蝦鬚,長四尺,遠送示循。循始謝」 ,厚為遣。其一水南入者,鬱川分派逕四會入海也。其一即川東別逕番禺城下,《漢書》所謂「浮牂牁,下離津,同會番禺」 ,蓋乘斯水而入於越也。泿水又東,逕懷化縣,入於海。水有䱜魚。裴淵《廣州記》曰:「䱜魚長一丈,大數圍,皮皆鑢物。生子,子小,隨母覓食,驚則還入母腹。」 《吳錄地理志》曰:「䱜魚子朝索食,暮入母腹。」 《南越志》曰:暮從臍入,旦從口出。腹裡兩洞腸,貯水以養子,腸容二子,兩則四焉。其餘又東至龍川水,為涅水,北入員水。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東歷增城縣。《南越志》曰:「縣多鵔鸃。鵔鸃,山雞也。光彩鮮明,五色眩耀,利距善鬥,世以家雞鬥之,則可擒也。」 又逕博羅縣西界龍川,左思所謂「目龍川而帶坰」 者也。趙佗乘此縣而跨據南越矣。

便河 在府治北門外。元郡監哈。請幫助識別此字。所闢以民輸運艱於肩荷,乃從北門起至潛水十五里,開河以便之。歲旱,人得以溉田,民甚賴焉,故謠云:《哈》請幫助識別此字。「開便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後,恩在怨消磨。

港南湖 :在府治東郭外半里。舊屬居民漁利之所,漸成泥淤無幾矣。

東湖 :在府治內之東岸。傍有鐵船廟,有水星樓,以鎮府前一帶火變。今圮址存。

白馬湖 在府治西七里。一名「白蟒湖。」 謂昔有巨蟒出此。昔宋柳拱辰濱此以隱歸老橋,即其津也。

柳葉湖 :在府治東十里。郡人太常龍君御有《㶏園》齒於湖上。其南山之梅,功德菴之佛,堤柳漁歌,松風水月,皆極其秀。

盤塘湖 :在府治東二十里。

沾天湖 :在府治北三十里。

牛溪湖 :在府治北四十里。

青草湖 :在府治東北七十里紱紫山下。杜子美詩云:「青草續為名。」

笠湖 :在府治東北七十里。湖中沙洲數浮,其形如笠,故以「笠」 名其湖。

鷹湖 在府治東北六十里。漸水之所經。郡人羅時升以「晚蓋堂」 臨之。湖光月色,霜氣曉煙,使人應接不暇。諸名人題詠有詩。

沖天湖 :在府治東北七十里。

馬頸湖 :在府治東北一百二十里。

士橋湖 :在府治東北六十里。

紫苑洲 :在府治境內。其洲叢生紫苑,人因以此名其洲。

白沙洲 :在府治東三十里。八景中有曰《白沙晴月》。

雷家洲 :在府治西十五里。

陳家洲 在府治西十五里。上有民居,以種蔬為業者多。

丹洲 在府治西二十里。相傳掘土得丹砂,人以此名。又其土赤似丹,故名。楊太傅謂為吾郡稱鼎州者,以其形如鼎,此為鼎之一足。郡人太常龍君膺、總督楊君鶴於其洲以建寺,額曰「神鼎寺。」 久圮,今其洲人重修。

武陵溪 在府治西三十里,源出武山,入沅江。唐孟浩然有詩:「武陵川路狹,前棹入花林。莫測幽源裡,仙家信幾深。水迴青嶂合,雲渡綠溪陰。坐聽閒猿嘯,彌清塵外心。」

馬子溪 在府治西十里。有橋曰「萬相橋。」 蘇公溪 在府治西三十里。

岳王溪 :在府治南三十里。

陽家溪 :在府治北二十里。

莫家溪 :在府治南九十里。

李廣溪 :在府治北二十里。

唐家溪 :在府治南九十里。

何家溪 :在府治北二十五里。

馬龍潭 :在府治東四十里流花港口。其潭最深。

上、下百勝潭 :在府治東十里。德山上,鎮江渡下。

德山潭 :在府治德山下。傳有白龍蟠伏於其內,其底與山上白龍井相通。

楊樹潭 :在府治東十五里。

白沙潭 :在府治東三十里。

牛皮潭 :在府治東四十里。

德勝潭 :在府治東二十里。

朝宗潭 在府治東二十五里。以上俱上自河洑,下至龍陽楊旗嘴,屬本府河泊所,謂之「九潭。」 三閭港 在府治東二里。昔屈原遊此,故以名港。

羅卜港 :在府治東五里。傳傅羅卜孝傳里閭,故「崇孝港」 、「羅卜港」 皆以此名。郡人劉昌臣祖墓在此。

烏龍港 :在府治西二里。俗傳有烏龍潛此。新口港 :在府治西五里。

石塔港 在府治北二里萬金村。舊有小港,不通舟楫。永樂十三年,常德衛指揮李忠因城垣圮塌,開濬成港,以便裝運磚石,長約二十餘里。穿紫橋港 ,在府治西八里,賀奇母唐安人墓在此。

黃港 :在府治東十三里。通大江。

官倉港 :在府治南六十里。

余家港 :在府治西十五里。

沙石港 :在府治南十里。

大溪港 :在府治南三十里。通大江。

花葉港 :在府治南四十里,通沅水。

兩汊港 :在府治西六十里。通花葉、官倉二港,故名。

流花口港 :在府治東四十里。循大江旁由港入,通華容交港以達荊江,可避洞庭之險,又可刻途路之期,甚為往來之便。

崇孝港 :在府治東北八十里。相傳孝子傅羅卜居此,故名。今街為「崇孝街。」

石公渡港 :在府治北六十里。通大江。

清泥灣 :在府治西十五里。

竹灣 在府治西南二十里,八景中《竹灣》《雪艇》是也。江邊有高陂古寺,疏竹搖青,殘雲留谷,漁家數椽,茆屋幾籬,亦雅觀也。雪時洲宛如艇。龍灣 在府治西三十里。

唐家灣 :在府治西五十里。

芷頭灣 在府治東三十里。取沅有芷,故名。磨盤灘 在府治東北十里。陳洪謨有祖墓在此。

硯瓦灘 :在府治西二十里。

黃泥灘 :在府治北七十里。

九岡沖 :在府治東南六十里。

爛泥沖 在府治東南三十里。

下陽坪 :在府治西北十里。

高坪 :在府治東北十里。港水環拱如帶,遙望德山,在案若揖。

柳映池 在府治東報恩觀。

白鶴池 在府治內。昔有人來朗州鬻墨,索值笏一緡,無有肯售者。一日,以墨一笏授其道旁之貧者,不索其值。貧者挾以歸,開視之,乃金也。朗州人聞,競奪所有,群以白於刺史李翱。翱詰之,巳而所奪者皆土。翱知其異,因索其人,惟遺芒鞋一隻,以獻乎翱,翱不受。鬻墨者以鞋投諸池中,化為白鶴而去。因闢地為亭,扁之曰「白鶴軒。」 其軒修葺不一,明萬曆間,知府蕭騰鳳重修,因為記以傳于後。舊傳武陵太守偶出行道中見一人以鬻草屨於市,知為異人也,命市以歸。將躡之,為其家人所止,投之池,即化白鶴飛去,因命名曰「白鶴池。」 後復見之山中,其人口誦一絕曰:「芒鞋織得甚堅牢,萬兩黃金價不高。當時不聽妻兒語,跟我蓬萊走一遭。」 言終不見。事與《前記》相異同,故附載之云。

龍池 在府治前。宋謝承為守時,有黃龍見池水中,承繕表稱賀,遂名「池」 云。

火星池 在府治學後,俗傳曾有火星墜於其中。吳都御史廷舉命官清出按府學,「頖池之水,從後入火星池,過明月橋、土地祠,下通玉帶河,繞纏縣學。往年疏通無滯,故縣學科第盛於府學。今壅淤已甚,急宜修濬。」

明月池 ,有三,一在府治天慶觀前,俗稱放生池;一在桃源縣治西,一在龍陽縣治東。

《冽清泉 》:在府治慶豐坊西。

濯劍泉 在府治修真觀內。

卓刀泉 在府治西三十里。昔蜀將關公過此,以刀卓地出泉,故名。後人嘉其清冽,故名「清勝泉。」

聖惠泉 在府治修真觀前,同知吳寅開。「得一泉 」 ,在府治天慶觀前左。其水澄澈甘美。「無咎泉 」 ,在府治珠履坊北。

雙柏泉 :在府治戒石亭左。知府楊英得於雙柏下,故名。

龍坑 在府治清平門外。

澄清井 在府治東按察司前。

臙脂井 :在府治西街。每取水,桶中赤色一點,大如臙脂。或曰:「其水可染顏色」 ,故名。

果行井 在府治大善寺前。

四眼井 「在府治西四百餘步。」

銅板井 在府治「繡衣坊」 前。

玉泒井 在府治天慶觀西。

胡家井 在府治東南六十里中淰村,地名牛橋。其水清冽甘冷,然每年四季湧溢不竭,但於年終除夕之日一刻而枯,居民淘淨祭之。其次年元旦子刻即滿溢如常。自曆日改閏之年,便不相應。仍照《未來曆》所載,除夕之日枯,元日溢,亦類古蓂莢,彼定之於木,此定之井泉也。附記之,以章其異。

絲瓜井 在府治天慶觀之左後,縣學秀水斗門之前。傳劉海所戲之蟾於井中。每夜有白氣一道直衝雲漢間,人不知其異。獨劉海望而知之,取其蟾而仙去。人稱「劉海戲蟾」 ,即此物也。橘香井 在府治東。

白龍井 在府治枉山中,與潭通。

異泉井 在府治學黑門之東,滌生池之西。明成化八年,同知李泰承祀事,泉水忽出,人以為異泉。泰因鑿井構亭以覆之。今亭圮而井猶存,其味甘冽可飲。

功德井 :在府治慶豐倉街前。味甘,取八《功德》以命名。

博濟井 「在府治西五百餘步。」

義井 在府治北二十里上橋。泉甚甘冽。仙姑井 在府治北四十里大龍坡西。其泉清冽,久旱不枯,其味甘冷異常。上有仙姑廟。郡人陸幼禎《詩》云:「大龍坡西仙姑井。」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