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0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九卷目錄

 廣州府部彙考十一

  廣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九卷

廣州府部彙考十一

编辑

廣州府祠廟考一       府志

编辑

本府。南海、番禺二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清水濠,今蓋蓬廠致祭。

社稷壇 在城西北

城隍廟 在內城東

鄉厲壇 一在南海縣石頭堡。一在疊㴦堡南泉觀音廟 在佛山堡鶯岡前建平疇中,四路通達。踞村上游,望之有鬱蔥之氣,名為「蓮花地」 云。又一在汾水石南擎菴。

三界廟 在城西十二鋪。

關帝廟 在佛山堡汾水河旁,廣州府知府劉士芳重修。一在協天里,康熙十一年,奉督院金示,准將駐防廢衙門改建,徐藩司頒銜。一在鹽步司前。海面有石龍,凡過舫虔禱,可保利涉。有《重修碑記》。廟後有「青雲路。」 一在大圃,吳、葉二姓孔道時尸祝,其餘各鄉廟宇,細小未備。

三公廟 在沙坑岡上,當孔道。

五顯廟 一在鹽步村,有碑記。一在蜆岡山南堡。

天妃廟 一在疊㴦海邊。一在太平門外洪聖王廟側。一在瓦窯村河旁。一在太圃譚邊村前岡頂。其餘各村廟宇,細小未備。一在佛山柵下鋪河邊。

洪聖大王廟 在太平門外復古橋,有碑記。一在鹽步堡南井村。一在三江司。其餘各村廟宇,細小未備。

華光廟 在太平門外楊仁里。一在佛山堡觀音堂鋪涌邊。祀五顯神,有碑記。

真武廟 在疊㴦聖堂墟。萬曆乙丑,通堡士民重修。長史龐尚龍《碑記》。祀田二十畝。

岳廟 按《一統志》:在平洲堡,今改為五斗口巡司。

臨海廟 在海邊。都御史龐尚鵬重修。

南越王廟 按《一統志》在南海縣北,祀漢南越王趙佗。

龍龜廟 在麻奢,自唐、宋最為靈感,鄉人歲輪供祀。

虞翻廟 ,按《一統志》在南海縣西北三里。翻嘗為孫權騎都尉,以數諫徙交州。

浮丘祠 在縣治西門外一里。舊傳,周浮丘公曾遊其地,晉葛洪煉丹於此。有珊瑚井,歲久沒為民居。大學士趙志皋,明萬曆八年由侍讀出為清軍使者,詢得其實,遂闢而招之。建朱明館以奉浮丘葛仙。又建晚沐堂、大雅堂、紫煙樓、聽笙亭、挹袖軒。郡中詞臣騷客,結社觴詠其間。至二十九年,督稅太監李鳳復闢地創廟宇,改為廣仁觀,貯《道藏》十二函記,幅員三十餘畝。李忠簡公祠 在都司後街,原在西察院右。萬曆辛丑,以其地廣稅鹽公署,提學副使袁茂英特徙建於此,仍捐金落成,有司春秋致祭。崔清獻公祠 在縣學內東南,祀宋丞相崔與之,春秋致祭。

王陽明先生祠 在朝天街舊北隅社學,奉兩廣總留新建伯王守仁春、秋致祭。萬曆四十七年,巡按王命璿重修。崇禎四年,總制王業浩復修。

靈應祠 在佛山鄉,奉元武上帝,每年春秋致祭。原有各姓捨地田塘,萬曆三十三年丈過,實稅六十八畝。討賊義士梁廣、梁茂善、霍伯倉、梁厚積、霍佛兒、倫逸森、梁睿浩、冼浩通、梁存慶、何燾凱、冼勝祿、梁敬親、梁裔堅、倫逸安、譚履禎、梁裔誠、梁顓、梁彝甫、冼光、何文鑑、霍宗禮、陳靖等凡二十二人,以捍禦王蕭養有功,鄉民並尸祝之。崇禎八年鄉紳李敬問重修,何、蔡、鄒、李各姓佐之。崇禎十四年邑尚書李待問重修。

韓公祠 :在西樵山。士民以祀總督都御史韓雍。

督愛祠 在縣左。士民為本縣知縣蔣汝瑚建。陳尚書祠 在光孝街。總督陳瑞有功德於民。

公建一坊,為紳衿講讀《聖諭》之所。

文昌閣 一在大圃村前,下流為吳族「文風」 之砥柱。一在沙頭鄉。

「靖南王生祠 ,士民建,築在油欄門外河邊。」 「李督院生祠 」 ,士民建,築在佛山堡汾水頭。「雄鎮祠 ,在城西第二鋪。萬曆三十三年,居民呈建,以壯風水。」

文昌祠 :在佛山堡。康熙十二年,各縣屬紳衿士民仝建。文學陳元捷、義民盧德臣共捐祠地四畝三分。

倡義祠 在鰲頭堡市步岸村,與鄧岡守義祠相對。正統十四年,逆賊蕭肖養作亂,義士關許實、羅永敘築鎮拒敵,血戰固守,存活男婦數千餘人,保境安民有功。鄉人感恩,建祠。嘉靖初,督學魏校委官修祭。後兩經巡撫行查。

宋戶部尚書陳顯祠 在梯雲堡。

宋崔清獻公祠 。在季華堡。

宋觀察使陳公祠 。孫進士斌,舉人昇建。一在省城德宣街。一在平洲鄉。一在龍山鄉。

宋丞相葉顒祠 在大圃街。

宋承德郎鄒公祠 在泌沖堡,副使梁建辰題。「冼氏大宗祠 」 在簡村,祀始祖宋冼源盛十六世孫。康熙壬子解元懋才重修。

宋都運趙公祠 在吉利山。臺祀趙師楷。楷嘗平鼎安境內諸盜,鄉民祀之。

宋評事梁用圭祠 在輿賢堡。

宋彙亨陳氏祠 在朝天街。宋進士陳宜所建。十一世孫知縣陳三俊重修。

宋太學生陳宗祠 在簡村。

方文襄公祠 在彩虹橋外。

西莊霍公祠 在西樵山,祀贈尚書霍華、尚書何端恪公。「大小宗祠 」 ,在登雲堡,大學士徐階匾額。

彥誠郭公祠 在大同堡,祀光祿卿郭棐始祖恩賜「三代宗祠 」 ,在蘭湖里,祀郭棐始祖正父大治。

光祿卿郭公祠 在棗樹里,巡按柳寅東扁曰:「道在岷峨。」

關氏宗祠 在吉利堡,為宋評事關氓、宋學士關宗哲建,尚書葉夢熊、何維柏匾額。

「區氏流光祠 」 在金甌堡。祀知州區次顏祖。廣東參議周應治題。

徵賢祠 在平州鄉,祀明洪武十六年,三奉詔舉孝悌力田,歷官旌德縣尉陳守中、知縣劉廷元建。

「敦孝廣睦祠 」 :在張槎堡,知府龐嵩建,尚書湛若水題。

龐氏大宗、小宗祠、孝思祠、惺庵先生祠 在疊㴦堡,「俱都御史龐尚鵬建。」 「榮義祠 」 ,「舉人龐建楫、貢士龐建彬為其義繼祖建。」

義起祠 在祠之右,祀族中之無後者。尚鵬有記。

「《篤啟》宗祠 」 在張槎堡。同知龐一夔建,御史林培題。

鄭氏追遠祠 在西隅。祀祖瑞金令翼,參政黎民表題。

「潘氏宗祠 」 在吉利堡。知州潘廷相建,尚書湛若水題。

邵氏豸史祠 在桂華堡,為贈御史邵惠康建。梁職方祠 ,王陽明題。

李氏大宗敦睦祠 在佛山天官坊,祀戶部尚書李待問始祖。

贈戶部尚書李公永思祠 ,在佛山天官坊,尚書李待問為其祖建,兵部侍郎張鏡心題「封廷尉李公祠 」 ,在佛山隔海坊,刑部員外李陞問為其父建。

「李參軍祠 」 在佛山蓮塘坊,弟待問為其兄好問題。

李尚書祠 在廣城紙行街,祀戶部尚書李待問。

「郭氏大宗小宗」 祠 在夏㴦堡,「尚書郭尚賓建。」 「陳氏大宗小宗祠 」 在泌沖堡,府尹陳錫、尚書陳紹儒建。

鄉賢馬中憲公祠 在城書堂里。祀知府馬夢吉、督學曾化龍題。

《百歲承恩祠 》在城詩書街,巡按王以寧為歲貢封知府張繼先題。

張中憲祠 在城詩書街,憲使羅之鼎為副使張守讓題。

「世德祠 」 :在大圃堡。戶部吳以連為其祖父題。

高中憲祠 在城靖安里,祀知府高為表。《劉氏先祠 》在東門坊。知縣劉拱宸為其父封御史劉應鵬建。

《麥氏宗祠 》在城黃甲街,知府麥秀岐為其祖建。

麥氏小宗祠 在城西橫街,光祿卿郭棐為「義士」 麥罾題。

王氏世德宗祠 王氏太原分司 俱在羅村,祀寺丞王學,曾祖知府陳大科,光祿卿郭棐題。「方伯祠 」 祀布政使梁廷振,在會城內西石頭。節婦鍾氏旌表祠 在大歷堡,白沙陳先生題。陳侍御祠 舊在廣城忠賢坊,祀御史陳則,督學魏浣初題並聯。今建深村堡樂林莊。

顯承世祠 長史龐尚龍為其祖父建。

英山祠 為祖知縣龐尚鴻建。

郡馬梁祠 郡馬梁節尚宋榮王郡主,原居順德西雍鄉,後分居佛山,至八世孫建中、九世孫爝焯,並登科第。建祠岡子頭,世祀之。

世思祠 光祿少卿陳堂,萬曆間建,在西園龍津橋右。得黃畢廢宅,廓之為門,一亭、一廳、二樓,而廳各一樓曰「御書」 ,以藏誥敕;廳曰「貽謀燕翼」 ,以藏石刻小像。前廳曰「止足居」 ,亭曰「南薰」 ,樓之中曰「舒嘯臺」 ,樓之西曰「藏拙窩」 ,以為異日寢室庖廚畢具,而總曰「世思祠。」 參議袁昌祚為之記。祖德祠 在城西瀝水卷祖地,萬曆間,光祿寺少卿陳堂為其四代祖建,顏其門曰「祖德」 ,廳曰「孝友流芳。」 後有朱明洞、眠雲閣、青樾齋、觀竅亭、洗硯池、菊徑諸勝,堂為之記。

盧氏大宗祠 在疊㴦堡,祀布政使盧夢陽始祖門人兩廣部院吳文華題。

李氏北祠 :在南海佛山堡,祀武德將軍李振邦。

孔氏宗祠 在廣城大新街來虹橋。祀唐嶺南節度使孔戣裔孫孔承休。歷朝給衣巾陪祀,匾曰「闕里名家」 ,曰「天南聖裔。」 遺址尚存。明季嫡孫庠生孔尚東、尚紓、尚鉉等遷疊㴦重修。霍氏祠 在南海溶州堡。祀霍文敏始祖。《符氏世祠 》在沙丸堡世科里。邑人孝廉符行壯創建。

「廖氏宗祠 」 在龍津堡良寶村。

鄉厲壇 在番禺縣永泰鄉栖霞山下。

南海廟 在鹿步堡,邑治東南八十里扶胥口黃木灣四海之一,創自隋世。梁普通間,達摩航海來艤廟謁焉。唐天寶中,始封廣利公。元和十二年,廣州刺史孔戣奉詔致祭。宋康定二年,封為王。明洪武三年,始定曰「南海之神」 ,遣官春秋致祭。因屢著靈異,復賜金盒黃旛,以達神貺。有司春秋二仲壬日祀之。廟貌森嚴,古木蓊鬱,內藏古銅鼓。有波羅樹,俗曰「波羅廟。」 門左有達奚司空像,祠祀之。今殿宇,平南王重加修飾,煥然若新。茭塘都板橋、岡尾、新廳各鄉皆分祀之。天妃宮 ,一在小東門外,一在五仙門內。莆田林氏女著靈海上。明洪武元年,征南將軍廖永忠建,敕加聖號。春秋二仲月癸日,有司繼《南海神》致祭。

得勝廟 在小北門外,有二。庚寅歲,平、靖兩藩帥師恢粵,營札於此。迨克廣州,越二年壬辰,平南王建於左。又一年癸巳,靖南王建於右,因俱名「得勝。」 皆在白雲山前兩山之上。祀漢壽亭侯關公,有僧住持。

漢壽亭侯廟 按《縣志》「在越秀山麓,旁有桓侯廟,今廢。」 一在教場,一在拱宸街,一在南壕街,一在歸德門內城腳,皆新修。

真武廟 按《縣志》,「在城東永泰寺左,前有松岡,虯鱗森映。遇上已,鄉人發賽甚夥。一在城北,明稅監李鳳建。」

皇清順治十七年,劉國保重修。

康公廟 按《縣志》,在河南大塘市。一在官堂。三聖廟 按《縣志》,在白坭涌。宋豐熙間建,後祈應如響。林、曾二巨寇肆掠海鄉,獨茲境不犯,多所翊相云。

青龍廟 :在沙灣鄉。依巖結楹,臺殿巍峨。憨山德清曾駐錫於此,題曰「大海慈航。」

青龍宮 在沙灣

月泉廟 :《縣志》:在馬鞍街內,祀華光像。

藥王廟 按《縣志》,原在番禺縣治,順治十一年,總兵都督吳進功改建。康熙二十五年,修復縣署,廟遷木排頭。

慈濟宮 按《縣志》:「在市橋鄉。前臨滄海,後接飛鳳山。汪洋巨津,極目千里。蛋舟晚薄,漁歌之聲相接。」 徙海時,諸寺觀皆毀,而此廟以靈感巍然。

獨存云

大忠祠 在舊山川壇左,今縣治後。明初黃哲、李德、趙介暨南海孫蕡、王佐五先生結社處,名南園之故址。嘉靖初,御史吳麟建,祀宋信國文天祥,丞相陸秀夫、越國張世傑,有司春秋二仲上旬致祭。舊《志》:御史吳麟仍置祭田二頃六十四畝零,租銀九十餘兩。崇禎間,巡按葛徵奇增修,規模宏敞,後經兵燹頹毀。兩藩入粵,盡屬營地。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彭襄力為清理故址,重建《正氣》。

堂祀三大忠,左為遠風,右為巨範。爽塏巨觀。前池後壕,石梁複道,疏櫺欄檻,過者多遊適焉。恭惠祠 在城隍廟東。初祀巡撫楊信民,後巡按戴璟,增入毛吉、陳選、陶魯,配以番禺知縣高瑤,易名「遺愛。」 啟土時,獲「孤忠大節」 四字石刻於地中,人咸異之。久已頹圮,後修復,有司於三月十二日致祭。

粵三君祠 在北城鎮海樓東。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陳錠建。祀南海尉任囂、南越王趙佗、漢大中大夫陸賈。

名德祠 在越秀山,舊觀音閣,改祀歷代名德董正等,後仍改為梵閣。

二獻祠 舊在朝天街,祀唐張文獻九齡,宋崔清獻與之。宋寶祐中,安撫使方大琮建。

周元公祠 祀宋廣東提刑周敦頤。舊為書院,在城內春風橋北。元季燬,明正統二年,重建於藥洲西。嘉靖元年改提學道,遷祠於越山麓,春秋致祭。今廢。

菊坡祠 在蒲澗。祀崔與之。

忠簡祠 在備倭府故址,祀宋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李昴英。向在西察院,明萬曆辛丑徙建於此,春秋致祭。一在「海珠」 舊讀書處,一在沙灣世家鄉,今皆廢。

「二尚書祠 」 在大忠祠西,祀毛伯溫、蔡經。今僧居為菴。

汪公祠 在舊布政司,祀左丞汪廣洋,今廢。「營道堂 」 在河堂背街。薦紳馬夢吉等為按使徐用簡講學建,春秋致祭。

忠襄祠 在忠賢街,祀死節僉憲毛吉,今廢。忠勳祠 在忠襄祠右,祀明副使陶成、左布政陶魯父子。

白沙祠 在越秀山下。祀文恭、陳獻章,春秋致祭。今廢。

文康祠 在仁壽里。祀明少師梁儲。

東所祠 在南城外,祀明理學名臣通參張詡,今廢。一在西城西石頭。

文簡祠 在水關街,祀明尚書湛若水。初,巡按姚虞建天關書院,四方來學者聚會。後為第,子孫居之。一在小嵎洞,今廢。

文敏祠 在越秀山下。祀明尚書霍韜。向為「慎德書院」 ,今廢。

文裕祠 在粵洲書院後,祀明少詹黃佐。初,佐父畿讀書越井岡麓,築粵洲草堂。嘉靖十四年,巡按戴璟改為書院,中為世祐祠。十五年,巡按陳大用為建泰泉精舍,後為祠,今廢。一在栖霞寺,曰「泰泉書院。」

迂岡祠 在越秀山。祀明狀元諭德倫文叔,向為書院。

白山祠 在城北,祀明會元祭酒倫以諒。向為書院。一在朝天街,今俱廢。

永賴祠 在舊縣治右。祀明左副都御史龐尚鵬,為其釐正均徭,立條鞭法,海內賴之。粵人與蒞茲土者,咸感其德,建祠於鄉,亦異數也。後夙儒黎乘開講於此,生徒從之者一千餘人。祠今廢。

青蘿祠 在越秀山下。祀明主事王漸逵。向為「洛澄書院」 ,今廢。

諫垣祠 在仁厚里。祀明刑科給事中余經。子孫環居其旁,名「余巷。」 今廢。

一山祠 在越秀山,祀明御史黎貫,今廢。東井祠 在秉政街,祀明學憲陳政,今廢。兩山祠 在石亭巷,祀明知府張璝,今廢。郭公祠 在蘭湖里,祀明贈參政郭正、郭大治,今廢。

唯一祠 在舊縣左,曾氏子孫立。

董見龍生祠 在府學右,為明教授陞東部主事董應舉建。

《劉方瀛生祠 》在鹽倉街,為明南海知縣劉廷元建,今廢。

五賢祠 在「狀元坊。」 祀明總督吳桂芳、巡按陳聯芳,海道朱東光、莫抑,布政使滕伯輪附。

崇德祠 在木排頭,為明巡按朱鑑建,今廢。去思祠 在舊察院右,為明巡按陳道基建,今廢。

報德祠 在府學右,為明巡按潘季馴建,今廢。惠德祠 在府學右,為明巡按王有功建,今廢。遺愛祠 在觀蓮街。一為明鹽屯道黃日謹建,後遷城外,今廢。一為宋知廣州魏瓘建。

李直指生祠 一在鹽倉街,一在龍藏寺街,俱為明巡按李時華建,今廢。

秉正廟 祀漢張買,今廢。

穆侯祠 在仁壽里,為明邑侯穆天顏建,今廢。海鯬祠 在琵琶洲,為明總督戴燿建。

張大參生祠 在忠襄里。為明嶺南道張德明建,今廢。

張玉笥邑侯生祠 在舊縣永賴祠左,為知縣張國維建,今廢。一在波羅廟之右。

闕里南宗 ,至聖三十八代孫。唐嶺南節度使孔戣曾孫昌弼,光化三年避地嶺南,其後子孫散處建祠,皆為闕里南宗。在番禺者,始自昌弼裔孫巨舉宋進士,居詵敦鄉,建始祖戣祠,曰「尼山嫡派」 ,又曰「天南聖裔。」 春秋子孫祀之,歷朝優免子孫差役。

皇清順治八年,准裔孫孔聞祥等充「府庠從祀」,又昌

弼裔孫孔粹,宋熙寧間授宣教郎,出知封州,主管學事,攜子元勳居小龍堡。登宋進士,建始祖戣祠曰「闕里南宗」 子孫春秋祀之。明嘉靖間,給孔彥西從祀。崇禎九年,給宗子孔尚德等以生員從祀。順治八年,豁免通族差役。康熙元年,給孔引文、引祿等,以生員從祀。

「百世具瞻」 祠 在達德街,祀僉都御史蒙詔及父贈僉都御史蒙宗遠,今廢。

效忠祠 在德宣街。祀明憲使王原相。

德壽祠 :在新店街,為僉都御史蒙詔母太恭人李氏建。

李見羅祠 在小北門內興聖街石渠洞。韋憲文為其師中丞李材建。春秋二仲祀之。復置祠田,命子孫世祀。今燬。

順德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縣南一里。

社稷壇 定西門外一里。

厲壇 拱北門外一里

城隍廟 在治左。知縣李先建,吳廷舉重建。天妃廟 在海旁。明萬曆間,知縣歐學程、通判歐達政、知州歐達勳父子捐地鼎建。前有「玉帶沙」 ,係歐文溪祭業。

上帝廟 一在阜南門外,明萬曆十二年,邑民建。一在黃蓮鄉,民眾建。並作《鄉約亭》。

文武廟 在大良華蓋坊。

關帝廟 在縣西西山。明嘉靖甲子坊民呈建。主帥廟 在北門外岡頭。

三元廟 :在西山關帝廟右。

文昌廟 在北門外細橋頭。

王巡撫廟 在沙頭村

太尉廟 在龍頭,祀廷尉陳臨。龍津人。漢末居海島中,不混於蠻族,出守蒼梧,有政聲。建安中,徵為廷尉。鄉人思其賢,祀之。鄉名「陳村」 以此。廟今圮廢。

武靈侯廟 祀呂忠愍公。一在容奇堡馬岡鄉,一在容奇鄉。一在桂洲鄉。有邑人進士余雲祚《碑記》。

關敏廟 按縣志:在黃蓮鄉。敏,元末聚民保境,王師下廣,以眾歸降,未幾死事。詔贈敦武校尉、兵馬司副指揮,立祠,歲以秋九月祀之。載《大明會典》。

四賢祠 在梯雲山。吳公廷舉之為縣也,劉公大夏以行部至,鄒公智以謫吏目,石城至,李公承箕以《纂志》至,四公一時萬曆十二年,知縣葉初春想其風采,即鳳凰山祠焉。

崇義祠 在寶林寺東,本知縣錢溥生祠後。六十年,邑人羅虞臣毀之。督學張希舉以祀劉義、梁奎、區瑞。

忠勇祠 在都寧,祀錦衣百戶劉英,事具《英墓誌》。英死後七十二年,知縣吳廷舉毀都寧雷神廟祀之,額曰:「忠勇。」 令巡司歲清明領官錢特牲行事,今廢。以上祠祀事皆領於有司。若龍頭有忠義祠,祀死事梁曾甫,鄉人主之。龍江有貞女祠,祀貞女吳妙靜,鄉人主之。平步有貞節祠,祀烈婦周氏,子孫主之,皆有傳。貞女祠今廢。張鎮孫祠 在熹涌原,南海官窯人。登宋咸淳進士第一。景炎初,為廣州制置使,與元將梁熊飛大戰於海珠山,破之,克復廣州。後被元《酉塔》

出等攻陷,以鎮孫歸燕,道憂憤卒,家屬僑居海島。至五世孫張嘉稢,始立廟祀之。

忠臣祠 在龍江,祀將軍雷萬春。

東莞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南門外。

社稷壇 :在縣城西門外。

邑厲壇 在縣城東門外。

城隍廟 在縣西九十步。洪武初,敕封監察司民顯祐伯。三年,詔城隍神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始作新廟,前堂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嘉靖間,知縣孫學古、喬誥重葺。崇禎十二年,知縣江運光加修。

觀音廟 ,城內外鄉落多有之,應入寺內,姑隨俗編此。

真武廟 各處多有

文昌閣 在上清觀內,各鄉多有。

關帝廟 :在衛左,各處多有。

「南海王廟 」 在石岡者盛。

東嶽廟 宋崔與之有《記》。茶山劉鉅建於象嶺。張仙廟 ,邑人李元弼建於東洲。

龍王廟 在龍潭峽

敕封土地祠 在缽盂山。

英烈天妃廟 洪武十七年,指揮張賢建於縣西江口,後以其地為教場,遷廟於新村頭。永樂六年,內官張元建於海月巖。凡海上舟楫顛危,禱之輒應。神至必有火光花香之驗。侍郎陳璉作《迎神、送神樂章》。

龍母廟 《縣志》:「唐至德二年建,在縣西二百步。梁開平元年,移置江口二里。」

五顯廟 《縣志》:在資福寺側。

嘉濟廟 《縣志》:「在上清觀前。邑宰揭師愿禱雨有應,建。」

英烈王廟 《縣志》:「在桂華坊。」

三公廟 《縣志》:「在舊積善坊,今廢。」

雷廟 《縣志》:「在上清觀後,今廢。」

關公廟 《縣志》:「在英烈王廟之右。」

晏公廟 《縣志》:「在縣西北江口三里。」

「節婦祠 」 在城隍廟左。提學魏較建。祀李昌期妻何氏、李頤妻陳氏、元張一龍妻何氏、明黎醫叟妻陳氏、李禮寬妻盧氏、范瑛妻陶氏、游宗裔妻彭氏、蔡廷玉妻吳氏、彭景忠妻夏侯氏、彭恜妻陳氏、鍾諧玉妻林氏、李元弼妻陳氏、李惟一妻鄧氏,凡二十四人。

土地祠 在縣大門內譙樓左。國制以為懲創之所。嘉靖中,知縣孫學古撤其舊而新之。每朔朢日謁城隍廟後,即謁此祠焉。

東莞伯何公祠 在教場右。

《賢令孫公遺愛祠 》在上清觀內。公名學古,浙江蕭山人。

「賢令」 舒公生祠 在教場右。祠前建鋪四間,歲收租以供祭。公名應龍,廣西全州人。

「賢令董公生祠 」 ,在資福寺左,通邑鄉紳凡有公事公議,恆聚於斯。公名裕,江西樂安人。《賢令楊公去思》祠 在茶山。公名守仁,福建漳浦人。

賢令胡公去思祠 在衛前。公名繼美,江西都陽人。

「賢侯馮公遺愛祠 」 原在飛鸞橋左。公名士豪,鎮江人。

賢令何公去思祠 在演武亭左。公名价,湖廣衡陽人。

賢侯李公生祠 在教場右。公名文奎,福建候官人。

《賢侯李公生祠 》在西門內直街。公名模,南直吳縣人。

忠義祠 祀宋義士熊飛,一在銅嶺,一在石碣。孝子祠 在北關右,祀晉黃先生、舒臨川湯顯祖、江東瞿九思,邑人袁祚昌記之。

敕建「忠愍祠 」 天啟七年奉敕建,為遼將死事陳策在教場尾。

義祠 在學右,提學歐陽鐸行文建,以祀黎晦。施地遷學,黎友龍創經史閣,黎瓊、黎琚兄弟五人。施學宮之前魚池,以供丁祭。

蔡公祠 按《縣志》,「在慧雲寺。公邑之恩德里人,業農為生,嘗憩慧雲寺,喜齋僧供佛。一旦齋沐,跏趺而逝。蓋棺三年,其子將卜葬,忽聞扣擊聲,啟視之,已起棺中,扶置諸坐,儼然如生。紹熙三年,邑宰張勳迎之禱雨,膏澤隨應,為置祠於寺中,立石碑記其事。真身今在鳳凰巖。」

從化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三里。弘治八年創。

建。正德十六年修。嘉靖二十九年重修,建齋舍三間。今圮。萬曆三十九年遷於城北三里。崇禎五年復舊。

社稷壇 「在城外三里。弘治八年建,正德十六年修,嘉靖二十九年重修,建齋舍三間,今圮。」 厲壇 「在社稷壇之右。弘治八年創建,正德十六年修,嘉靖二十九年重修,建齋舍三間,今圮。」 萬曆三十五年,知縣沈順臣重修。

城隍廟 在察院之左。正德六年建。嘉靖二十九年改建,萬曆三十三年修,增建齋房,後圮。崇禎五年重建,近復圮。

皇清康熙元年重修。

關帝廟 在城隍廟之左。正德十三年建,嘉靖二十九年重建。萬曆三十二年增建前堂。崇禎五年重修,近頹毀。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孫繩等捐俸重修。

軍牙六纛廟 舊在所堂之右,今廢。

藍田廟 在城南三里。其來已久,為一邑之香火廟。前有古社,鄉人祈禱必於此。嘉靖甲寅,知縣呂天恩建「雨《暘時若》」 坊於門外。萬曆十七年,知縣陳文著捐貲重修。天啟年間,復圮。崇禎二年,知縣雷恆捐貲重建。

皇清康熙元年重修,歲正月上元日會祀。

元帝廟 在城北一里。鄉人祈禱之處,近頹毀。康熙元年,知縣孫繩捐俸重修,三月三日會祀。「石龍廟 」 在韶峒圓根山。封御史黎元昌居此。鄉人德之,因廟祀為地主。

鎮龍廟 在江邊田,神姓石氏,自言「石三五郎,甚著靈應。」 近歲盜賊屢欲劫其村,神必先知,或鐘鼓自鳴,或行像飛出以報。其鄉人預為防守。賊嘗乘夜潛伺,聞廟中如有人馬戈甲往來之聲,以是卒不敢近云。

高廟 :在馬村堡。神甚顯應。

文昌祠 在城北一里。萬曆九年,創建。二十六年修祠門。四十二年,重修祠屋。崇禎元年,訓導張勳捐俸置田,近傾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重修縣治,後山稍遠,故建此祠,以

為鎮護,其祭田土名「黃茆埔、老虎淵」 二號,共稅一十畝五分,在《水西》二十一圖九甲江斗象戶內。

侯公生祠 在馬村堡。萬曆十年,士民建祠祀知縣侯邦治。

張公生祠 在縣前。天啟五年,士民建祠祀知縣張得春。

孫公生祠 :在縣後會善街。康熙元年,居民鄧元貴、葉當泰等建祠祀知縣孫繩。

龍門縣

山川壇 :「在東郊外。」

社稷壇 「在西郊外。」

厲壇 在西郊外一里

城隍廟 按《縣志》:「在縣治北,坐闓陽岡,麓面搖光岡,地勢稍隆起。門外有石二,高不盈丈,而蒼怪陡絕。有大榕如蓋,蔭數畝,根荄盤踞石間,盛夏如秋,邑人多納涼於此。」

關帝廟 按《縣志》:「在東郭墟,弘治十二年建。」 天妃宮 ,《縣志》:「在萬壽寺右。」

觀音廟 《縣志》:「在萬壽寺左。」

相公廟 《縣志》:在南門外,原上。龍門巡檢司李太妻陳氏,弘治九年,賊劫鄉民,太身率鄉勇,殺賊有功,為賊所襲,遂遇害。妻陳氏不從死節。鄉人立廟祀之。

楚護國王廟 按《縣志》:在林村,與塔峰並峙。華表捍門,為邑水口關。

皇清康熙四年秋,副將趙昇雲進勦山寇,禱於神,《卜》

筊得吉往。寇平凱旋過此,施金重修。邑令楊輝、縣尉閻鍾英各捐貲繕塑,廟貌復新。

新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門外連珠山。

社稷壇 :在西門外歸化坊。

厲壇 在西門外歸化坊。

城隍廟 :在儒學文昌祠之東。正殿三間,兩廊三間,獻殿三間,大門一間。知縣熊文華創東、西十王殿。典史姚鼎泰重修。

文昌廟 在儒學東,城隍廟西,啟聖祠前。關聖廟 在廣府行館西。正殿三間,東西兩廊各一間。獻殿三間,大門三間。邑人伍如璧重建。捐田七十畝七分,為香燈費,復捐俸建。廚房一間,在廟之左。

「天妃廟」 二 :一在西門正街,西向;一在廣海衛城南。

文昌閣 在城上西南隅,久廢。

龍潭廟 祀真武,在城南河外。山巖洞空,潭水淵深,境勝神靈。

真武廟 在文章都灣邊村。

邑令王公祠 坐城西歸化坊,祠右有塘,樹木蔭森。萬曆四十三年建。公名尚賢。

邑令凌公祠 ,坐第一保南門街,西向地長二丈一尺,寬二丈六尺。公名「必顯。」

城守去思祠 在永定坊,東向。劉公名躍門,常公名《立林》,霍公名嵤。《增城縣》

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社稷壇 在縣北

厲壇 在縣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門東。明洪武二年,知縣吉添禮以卑隘徙於鳳凰臺。

真武廟 在會仙觀左

水仙廟 在會仙觀右

江東廟 在西門街

天妃廟 附城有三,一在東門外津亭右,一在南門月城左,一在相江鋪關帝廟右。

東嶽廟 在縣北城外

洪聖廟 在城外一雷鋪,臨江。又廟上有觀音巖,巖右有亭,可以眺遠。

華光廟 在洪聖廟左入,右有文昌閣。

龍母廟 在縣南塞嶺,下,臨江。

石公廟 在南門外迴龍關左。後人思石文光保障功德,立廟祀之。提學魏校改為「社學」 ,今復為廟。

靈山廟 在新街塘方壺洲中,黎榮祖創,今廢。「三教堂 」 在縣東水東村,今廢。有田八畝四分,後改入忠孝祠祀田。

崔清獻公祠 在鳳凰山陽。以祀宋丞相崔與之。

文昌宮 《縣志》有二,「一在鴈塔前,凡賓興必祀之而後行,今圮」 ;一在會仙觀。

土地祠 《縣志》:在縣儀門內左,西向。國制以為懲創之所,每朔朢日謁城隍廟,即謁焉。

忠孝祠 《縣志》:在城南相江鋪,為忠臣參議王綱、孝子王彥達建,有司春秋致祭。內祀田一十六畝一分三釐四毫,每年實納稅銀四兩零五分四釐。

六賢祠 《縣志》:在羅浮朱明洞。本縣建,祠祀周濂溪、羅豫章、李延平、陳白沙、湛甘泉、龐弼、唐六先生。春秋本縣遣官致祭。近以兵寇梗塞,遷祀於萬壽寺前正街,北向。

兵備王大用祠 《縣志》:「在北門城外,西向,有司春秋致祭。」 今為兵寇殘毀。

義士湛懷德祠 《縣志》:在沙貝村,有司春秋致祭。

綿竹令古成之祠 《縣志》:「在雅瑤村。邑人吳文燦市地得成之宅址,因為建祠。」

尚書張度祠 按《縣志》,「度有宅址在城南夏街,里人黃夢說因為立祠以祀之。」

白沙祠 按《縣志》:「在鳳凰山西麓。尚書湛若水創建,祀先儒陳獻章」 ,今圮。

僉憲張光道祠 按《縣志》:「在縣治左街。」 至正間,參尉鄧英甫剝害縣民,光道按縣逮繫,并其爪牙俱處死,民賴以安,因立生祠以報之。久廢,民至今誦之。

賢侯張孔修王良心祠 按《縣志》:「在豸嶺文昌宮前,春秋致祭。」 今大兵殘毀。

閩學憲胡廷蘭祠 按《縣志》:「在豸嶺張王祠前,春秋致祭。」 今大兵殘毀。

報德祠 《縣志》:在南山翔鳳觀,祀知縣徐震,鄉紳盧應科、周校、湯价。

賢侯鄒元忠祠 按《縣志》:「在鳳池書院大堂之左,春秋致祭。」

賢侯陸世科祠 按《縣志》:在東門津亭左,今大兵殘毀,宜修復。

賢侯謝士章祠 按《縣志》,在講院內,春秋致祭。賢侯錢忠愛祠 《縣志》:在相江鋪,今殘毀。賢侯陳世鳳祠 按《縣志》,即相江鋪練場址建,今廢。

賢侯陸清原祠 按《縣志》:在南門內分司左鳳臺書院內,春秋致祭。今為城守官所住。

賢侯林明興祠 按《縣志》,有二,一在南門內大街,為城守改造館舍。一在西菴內,被兵寇殘毀。邑侯游應龍祠 按「縣志」 ,在南門內,有司春秋致祭。俱為城守改造館舍。

香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東林山下成。

化間建,嘉靖二十六年重建。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石岐山下。成化間,知縣朱顯改門南向,建齋宿所一座三間,廚庫共一座三間,歲久崩圮。嘉靖二十四年重建。

厲壇 在縣北門外獺窟山上。嘉靖二十六年,知縣鄧遷建石壇一座。

城隍廟 在縣東側。洪武元年創建,知縣朱顯重修。嘉靖二十年重建。前堂三間,正堂三間,齋宿房三間,廊二間,夾室二間,道士房三間,店房七間,鼓樓三間。萬曆二十七年,知縣孟曾、孔耆民、周鎮等重修。

里社 在縣治西北永寧街。

文昌宮 在縣治東北舊學址。萬曆四十三年創建大堂三間,中門三間,門樓三間。崇禎十七年遷像於西門外西山。

蔡侯祠

皇清順治四年六月內,知縣劉起鳳、教諭王《威玉》遷

復舊宮

關帝廟二 一在迎恩街西武山下,嘉靖二十八年,香山所千百戶建。一在教場演武亭舊址。

皇清康熙元年五月,內邑人建。

天妃廟二 「一在官船廠,備倭官船灣泊之所。正德中,千戶盛紹德立,後廢。嘉靖二十四年,指揮田輗重建。一在石岐西山下,萬曆間,知縣但啟元等建。」

「北帝廟 」 :在小欖。內閣何吾騶建。

靈佑康元帥廟 :在小欖詩社。

洪聖王廟 在海洲村,今廢。

新會縣

山川壇 在西郭外,坐北向南,深一十七丈二尺,廣二十四丈。省牲所、齋房俱在壇東。

社稷壇 在縣北城外,坐南向北,深一十五丈,廣二十丈。齋亭、省牲所在壇之西南。

祈雨壇 在圭峰。知縣丁積建。

邑厲壇 在社稷壇南,坐北向南,深八丈,廣七丈。「社稷」 、山川、邑厲三壇俱知縣丁積建,知縣張文鳳、周思稷重修。

旗纛廟 在守禦千戶所後,成化三年建。嘉靖三年,千戶孫敏重修,深八丈,廣四丈。正堂三間,外門一間。萬曆二十九年重修。

忠義壇 在厓山「全節廟」 之右。嘉靖二十二年,知縣何廷仁建,以祀宋死義士卒。

城隍廟 在縣治西古岡山。洪武三年,知縣吳拳建。天順中,知縣陶魯、《丁積》重修,深二十五丈,廣四丈五尺。大堂三間,後堂五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嘉靖中,知縣王交重修,知縣余恩建感應門於儀門外。

全節廟 在厓山。舊名慈元殿,祀楊太后。弘治四年,布政司劉大夏建。邑人趙思仁助役,僉事徐絃奏請定今額,入《祀典》。正德九年,知縣徐乾重修。趙思仁之子鵬助役。深一十四丈。正殿三間,東西廡各三間,碑亭一座。

關帝廟 在新東城內。城壕之滸,有石橋,橋外樹綽楔,曰「天地正氣」 ,曰「精忠大節。」 都司陳宗智捐地。

騎虎廟 在東門

南山廟 在南門直街,內有觀音堂。門右為「先鋒廟。」

天妃宮 一在河橋直街,一在三賢祠右,一在江門市。一在江門石灣,有觀音堂。

文昌宮 在象山

北上廟 在北上橋邊,葉承澤捐地。

江灣廟 在東門外

五顯廟 在趙村

東山廟 在東門外,右為「觀音堂。」

張王廟 在泗沖步頭

帝臨堂 在流杯

果靈堂 在大口涌

環溪廟 在朴太墩

永安堂 在細墩

靈官廟 在瀝滘

藥王廟 在沙岡,宋金紫光祿大夫林德安建。元壇廟 在西關白虎頭,今廢。

雷北大王廟 在沙岡。宋雷州司戶林寬建。文昌宮   、元帝宮   、六祖堂。

觀音堂   。天妃宮   。泰山祠。

地藏祠 :《縣志》俱在龍興寺內。

眾懷廟 在白蓮池。載《縣志》。

元壇廟   、三官廟   原黃雲寺、六祖堂   、醫靈廟 俱在隆興觀內,載《縣志》。

岳武廟 按《縣志》「在演武亭左。」

薛公廟 按《縣志》在圭峰右石巖中。

文昌宮 按《縣志》,在圭峰左。

大忠祠 在厓山全節廟前。縣丞陶魯建正堂三間,東西廡各五間,儀門三間,外門三間,碑亭一座。初,知縣丁積割廢田三頃餘,供全節、大忠祠事。嘉靖初,巡按李美以圭峰南望厓山,遂建行宮行祠,以祀於圭峰。十一年,仍祀於厓山,恪修祀事。二十一年,督學副使林雲同建議,謂:「厓山全節大忠,死所不應,畏涉風波,望祭圭峰。」 遂毀行宮行祠,修復厓山祠廟。萬曆三十年重修廟祠,今俱廢。

丁侯祠 在歸德都白沙村。深八丈,廣四丈。正堂三間,兩廊各三間,儀門三間。明弘治間,邑人以丁有功於邑,故建祠祀之。趙思仁助祭田三十二畝,今廢。

吳、丁二公祠 在北門街,坐東向西,深六丈七尺五寸,廣三丈一尺五寸。正堂三間,儀門三間。明弘治十五年,縣羅令僑以丁積功在一邑,而祠乃建於白沙村,未洽輿情,故議建為「丁侯特祠。」 邑人鍾淑助金百兩,羅令置丁祭田四十九畝。崇禎十四年,以名宦吳拳特祠傾廢,附祠丁祠,撥大沙田六十一畝,以供祀事。

吳刺史祠 在縣東。宋嘉定中,知縣吳懿德建,以祀晉刺史吳隱之。後士民以懿德清白無忝,隱之遂以懿德配享。

吳公祠 邑人創,以祀吳拳。今此祠與《吳刺史祠》俱廢,其地皆不可考。

三廣公祠 初為勇敢祠。成化十五年,僉事陶魯建,以祀陣亡者。深二十丈八尺,廣八丈五尺。正堂五間,東西兩廡八間,外廳三間,儀門三間,外門三間。弘治中,知縣羅僑改陶公祠祀陶魯,而以陣亡者配享。兩廡祭田八十二畝。嘉靖中,額曰「三廣公祠。」

白沙祠 初在北門街。正德七年,御史高韶建,以祀陳獻章。嘉靖二年,布政使章拯移像於普庵堂,御史熊蘭、提學副使歐陽鐸改遷於關王廟,即今祠。刑部「尚書林俊捐貲置田二畝。嘉靖十年,都御史林富撥寺田二頃,知縣張文鳳易置民田一頃一十畝,以供祀事。」 二十八年重修。

皇清順治十七年,訓導陳龍光重修。

何道祠 在鳴山右。按察僉事何子明以築外城功,邑人建祠祀之。

伍公祠 在象山麓。邑人以築城功為知縣伍睿建。

林侯祠 為知縣林會春建,在禮義大圓洲社右,後附祀曾侯熙丙。舊有祀田為豪民所奪,官生何錩英查還,復修祀事。

三賢祠 在東門海濱,坐北向南,祀知縣袁奎、陳基虞、王命璿。萬曆庚戌年建,深十三丈,廣五丈。

卞公祠 為知縣卞應聘建,在仰德祠後。路由仰德祠左,知縣王泰徵額其門曰:「畏壘遺思。」 劉侯生祠 順治十一年秋九月,士民為知縣劉象震建,今遊擊府之左。正堂三間,大門三間,深六丈六尺,廣三丈一尺。祠後園地一方,長二丈五尺,大一丈五尺。今祠廢地存。

三水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外東南隅。為「木神牌」 三藏諸庫。至期即出。安於壇席而祭之。

社稷壇 :在城外西南隅。壇無石主,為《木神牌》二,藏諸庫。至期,則出於壇席而祭之。

厲壇 在城外西北隅。按《左氏》:「鬼有所歸,乃不為厲。」 此厲祭之壇所由設也。

城隍廟 在縣署後街西北,與縣署並建。嘉靖四十六年,知縣鄭孔道增修。萬曆三十六年,知縣韓紹忠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又修。

真武廟 在城北。按舊址在城內城隍廟左,後改建北門外,日久傾圮,至

皇清順治十七年修復,後數年,前殿火災。城內五甲

會眾修蓋

關帝廟 在城東。按舊址在南門內東偏,後改建東門外教場,上有明知縣陳原道「遷建碑記。」 廟後有小亭,刻關帝像於石而豎之。

北帝廟 在胥江。按舊址在華山麓,始於宋嘉定間,由元至明,歷有修葺。廟中有青蛇,鄉人奉為神將,奉祀切於所生,凡事難明赴質焉。至

皇清康熙九年火災,鄉眾捐資修復。

太尉廟 :在西南街尾。每年立春預日,本縣率屬至廟中迎春,取扮春芒春牛導引回縣。

洪聖廟 三江南岸,皆專廟奉祀。

清遠縣

山川壇 在縣南門外二里。正德二年,兵備吳廷舉立。

社稷壇 在縣西城外二里許。正德五年,知縣張欽立。

厲壇 在縣西北一里

城隍廟 在縣西南。鳳凰臺,即舊縣治基。真武廟 ,《縣志》:「在城北。」

文昌宮   天妃廟 《縣志》:「在城東。」

康王廟 《縣志》:「在下廓。」

晏公廟 《縣志》:「在上廓。」

太子廟 《縣志》:「在縣東北倉廒之左。」

三公廟 在縣南

旗纛廟 在衛右

著靈廟 按《縣志》,「在縣東北,神姓張,後岡人,少而靈異,死為神,旱疫祈之多驗。宋封為著靈將軍,久廢,萬曆中重修。」

二聖祠 按《縣志》,「在峽山寺之左。」

關聖嗣 《縣志》在衛東。

膚功祠 《縣志》在按察分司右,祀明兵備姜某。報德祠 《縣志》:在鰲頭塔。

新安縣

山川壇 按《縣志》:在南門外崇鎮鋪,南向,如社稷壇。

社稷壇 按《縣志》:「在縣城外西南隅,西向、東向各二丈,南北如之,高二尺有奇,各二級。壇外繚以垣,垣外有門,以時啟閉。明萬曆元年,知縣吳大訓建。」

厲壇

城隍廟 按《縣志》:在城西門內,明萬曆元年知縣吳大訓建,歲久傾圮,崇禎十五年知縣周希曜重修。

皇清康熙十年,颶風損壞,知縣李可成重修。

旗纛廟 按《縣志》,「在東莞所之左,軍牙六纛之神。歲霜降日致祭,所官行三獻禮。」 廟今傾圮。關帝廟 按《縣志》,在縣治東北隅。其後為三義堂。明萬曆十二年參將方伯、署縣事王維翰重修。天啟年間知縣陶學修重修。崇禎七年知縣烏文明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李可成、東莞所千總王肇璽。

重修

天妃廟 在南門外廠前嶺南重鎮坊。「左元壇廟 」 在南門新街口。

康王廟 在城西門外永盈街倉右。

五顯廟 在城南迎恩街。

三界廟 在城南門外

汪、劉二公祠 按《縣志》:「在南門外山川壇之側。明萬曆元年,知縣吳大訓、耆民吳祚等建。祠內有田租、鋪租、艇租供應。每年春秋,縣長官率士民親詣祭之。」 今艇租缺。

黃孝子祠 「按《縣志》」 ,「在邑之三都大鐘山之下。萬曆元年,潘甲第、汪桂等建,買置墳前田五畝。」 又夾洲田尾廣長河渡、河泊嘴、新田橫水渡,歲共收租供祭。其祠一座,週以垣牆,今圮缺。祭。鄧孝子祠 「按《縣志》」 ,「在邑五都大步側,萬曆乙未年建,今圮。」

四侯祠 按《縣志》:曾孔志、陳穀、彭允、李元也。紳衿潘甲第等建,在三都雲林墟側。田園、地租碑記猶存。共買土名「蚺蛇坑」 ,中田六畝八分供糧,稅入潘永昌戶。

花縣

山川壇 《縣志》:在城南門外三里。

社稷壇 在城南門外半里。

邑厲壇 在城北門外一里。

城隍廟 在治東

連州

山川壇 :在東南廂後街。

社稷壇 在州治西門外。按《州舊志》,在熙平門內,後遷城之西。嘉靖六年,郡守何士鰲遷今地,在劉相祠北。

厲壇 在熙安門外西

城隍廟 在州東南廂孝感坊。按舊志,「廟在城內,遷建歲月無考。宋元祐丁卯,張使君承嗣立石,不存。」 明洪武十五年,知州王彥銘復徙報恩寺,即今廟。

關王廟 按《州志》:「在千戶所西,守備張鸞建。」 伏波將軍廟 「按《州志》」 :「在朝天門外。神姓路,名博德,漢武帝間拜伏波將軍,領兵征南越,屯於桂陽,秋毫無犯。既還,民思之,立廟祀焉。」

郭將軍廟 按《州志》,「在山川壇右,神姓郭名孚。」

「仕漢為偏將軍,從路伏波征南越,故民並祀之。」 茨太守廟 按《州志》:「在育德泉南,祀漢桂陽太守茨充。充為桂陽太守,教民耕織,民德而祀之。」 鄧太守廟 按《州志》:「太守鄧阿魯。其廟有三:一在北湖塘,一在津頭村,一在連山古縣。」

區太守廟 祀太守區世略,今廢。

東嶽廟 按《州志》:「在州城東,紹興中建,鄉人祀之甚謹。」

廣利廟 按《州志》:「在高良龍口里,神姓袁氏,兄弟二人服勤稼穡,肇創龍腹陂,灌田五千餘畝。今感其惠,為之立廟。」

南津廟 按《州志》,在南津山下,鎮郡水口,遠行者祖餞於此。嘉靖甲子冬,曾象乾北上,晚宿其下,夜夢神語曰:「爾遇兩田即登第。」 後十三年,萬曆丁丑,卷號得「薑」 字,心竊喜,是年果中。

二賢祠 在東南廂興賢門外。舊在北山寺,因已廢而更新之,以祀韓愈、張栻。

四賢祠 「按《州志》」 :在北山寺,祀唐陽山令昌黎伯韓公愈,唐連州刺史中山劉公禹錫,宋樞密使魏國公張公浚,宋華陽伯南軒先生張公栻。劉相祠 「按《州志》」 ,在翠峰寺,祀唐宰相劉瞻。舊祠在光孝寺西,即今城隍廟,後廢於兵火。郡守王彥銘即其址建廟,祠中碑刻附州學。崇德祠弘治十年郡守曹鎬改建。

南軒祠 :在儒學內,為「啟聖祠。」 既廢,設木主於尊經閣。郡守林應昌改「北山寺。」

陽山縣

山川壇 按「縣志」 ,在縣東關之外。壇高三丈,周圍砌甎,橫直各三丈,南向;春秋祀之。社稷壇 按「縣志」 ,在縣西北半里。壇高三丈,周圍砌甎,橫直各三丈,南向,春秋祀之。厲壇 按「縣志」 ,在縣治北一里。壇高三丈,周圍砌甎,橫直各三丈,南向。祭鬼之無祀者。每年三月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祀之。先日焚牒城隍,以主此祭。

城隍廟 按《縣志》:「在縣東門外學宮之左,潘俊始建。陳九疇、趙文禎、陳懋陞先後增修。」

韓公廟 在儒學之東。唐貞元十九年,監察御史韓愈以言事貶謫,有愛在民,因立廟以祀。張侯廟 :按《縣志》:「在治西北一里螺峰之上。侯姓張,常歲鄉桃江水人。七歲聰慧,以草作舟過潭,於芙蓉山讀書。往來既久,人見其乘龍入潭中,策而上下。後顯靈為神,禱雨輒應。」 宋嘉定間敕封,宋寶慶元年又封為顯祐侯。今芙蓉山有嘉應祠,此特其行宮也。

關王廟 按《縣志》:在城東塔坑口,萬曆十八年張一德建。正廳一間,耳房、大門各一間。左繪陳國龍像,右為土地祠。

北帝東殿 按《縣志》「在東關外,郭升暨典史王占春重修。」

「三官閣 」 即湟關重鎮,其下為東閘門。

觀音堂 在城西河岸上。

天妃宮 :在《觀瀾亭》之後。

五顯祠 在北門外,明嘉靖元年移別處。《連山縣》。

山川壇 在縣東郊

社稷壇 在縣西郊

厲壇 在縣北郊

城隍廟 在縣東山川壇之傍。按《縣志》,東門外高第街,康熙三十一年知縣劉允元重修。關帝廟 按「縣志」 ,在縣治西,康熙三十二年三月,知縣劉允元新建。原有小祠東阜門內,久廢。北帝廟 按《縣志》,「知縣劉允元重修。」

觀音堂 在東門外

金花廟 按《縣志》,「鄉人於此祈嗣。知縣劉允元重修。」

東嶽廟 按《縣志》「在城隍廟傍,知縣劉允元重修。」

馬明王廟 在東門外

忠烈廟 按「縣志」 ,在茂古平天營,祀陳鵬,今廢。慈濟醫靈真君廟 按《縣志》,「在永福鄉鋪前。宋端平二年建,歲久頹廢」 ,今存舊址。

杉岡廟 按《縣志》:「在永福鄉。宋寶慶三年,鄉民唐永澄創建。舊傳神姓白,字元通,本縣人,歿而為神。歲久廟毀,故址猶存。」

潭口廟 按《縣志》「在永福鄉,宋嘉定二年鄉民唐海建。舊傳神姓黃,字滿金,本縣人,歿而為神。元末為兵火所毀,故址荒蕪。」

鵝岡廟 按《縣志》「在諸鷥鄉鵝岡陂,因名。紹興十年,鄉民黃子通建。舊傳神姓黃,名小童,本縣人,歿而為神,嘗著靈異以祐於民。」 元至元初毀。

於兵火故址蕪沒

普利廟 按《縣志》:「在永福鄉,宋嘉定三年,鄉民何仁壽等建。舊傳神姓黃,字若金,本縣人,壽八十,歿而為神嘗者靈異,民有疾病,禱無不應。」 元末,廟毀於兵火,基址蕪沒。

靈女廟 按縣志,在舊縣南。宋嘉定五年,鄉民歐道通創建。舊傳神姓虞,本縣人,七歲歿而為神,俗呼為靈女娘娘。元末毀於兵火,基址蕪沒。集靈廟 按縣志,在諸鶯鄉,奉六侯神。舊《志》云:「皇宋景祐中,嘗陰扞儂賊,頻著神靈。」 郡守王冥以其事聞於朝,得賜廟額。凡盜賊災旱,禱之最應。宋政和七年,郡侯丁悰奏乞封爵,踰月而詔書至。太守刻日率屬告於廟。會久雨不止,或請易日。太守曰:「神以茂烈,信食茲土,且雨暘隨禱久矣。今受天子爵命,可不益顯靈應耶?」 迺用先所卜日前一夕,雨愈甚,五鼓小霽。黎明,山川豁滌。至廟,日光煜然。神之英明如此。元末廟毀。鄧刺史廟 按《縣志》,在諸鶯鄉。《舊志》,刺史鄧阿魯,字約子,桂陽下盧鄉燒陂里人。幼有孝行,宋元徽間為郡吏。時館閣文帙遭火,郡國上民間所藏,郡遣阿魯進圖籍於京師。帝以其能興墜典,授以本州刺史。既領職還郡,乃創置州城,惠澤於民。後歿,民仰其德,立廟以祀之。後廟頹毀,洪武三年鄉民鄧仲才重建。

孔鏞祠 在頭門內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