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一百二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目錄
數目部彙考一
一類
二類
曆法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數目部彙考一
编辑一類 小學紺珠
编辑《一龍》賈會,里中號「一龍。」 魏華歆、管寧、邴原時人。
以「三人為一龍」 ,《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
一門忠孝:晉卞壼二子眕盱,忠孝之道,萃於一門。 一封軺傳,《漢律》當乘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
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乘傳參封之,有期會,累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也。乘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也。《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也。
一弓,《周禮》大司寇「束矢。」注:「古者一弓百矢。」
二類 小學紺珠
编辑兩儀天地《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正義。
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老子云「道生一」 是也。混元既分,即有天地,老子云「一生二也。」 兩儀,謂兩體容儀 。周子《太極圖》云:「無極而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此以陰陽為兩儀。《易本義》云:「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
「兩曜」,又曰「二紀日。」〈陽離〉月:〈陰離〉張衡《思元賦》「二紀。」
《五緯注》:「《二紀》日月,日行遲,一日行一度,一歲一周天。月行速,一日行天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計二十九日過半,已行天一周 。」 傅長虞詩二離
二至二分日景《周禮》說:「夏至景尺五寸,日南陸躔。」
東井,景短多暑。冬至,景丈三尺,日北陸躔牽牛,景長多寒。春分秋分,景七尺三寸六分;春分日西陸躔婁,景朝多陰;秋分日東陸躔角,景夕多風。
《二至》「月令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
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夏至》:〉「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慾,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冬至〉
兩戒、北戒、南戒。《唐天文志》一行以為「天下山。」
河之象存乎「兩戒 」 ,觀兩戒之象與雲漢之所始終,而分野可知矣 。「北戒」 北紀,以限戎狄。「南戒」 南紀,以限蠻夷。《星傳》謂「北戒」 為「胡門」 ,「南戒」 為「越門。」
二極:《朱文公書》說:「北極去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
地亦三十六度,嵩高正當天之中,極南五十五度,當嵩高之上。又其南十二度為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為冬至之日道。
二法《唐六典》:「太府以二法平物度量權衡。」
二氣陰陽《易》,自復至乾,為六陽卦,自姤至坤。
為六陰卦
二之日:《毛詩傳》:「一之日,周正,月建子;二之日,殷正。」
月建丑,三之日;「夏正月建寅,四之日」 ;周四月,夏之二月建卯。王氏《詩義》:七月九月陰生矣,則言月,一之日;二之日,陽生矣,則言日,與《易臨》至於「八月有凶」 ,「七日來復」 同意。四月正陽,言月陰生也。陰始於四月,生於五月。《南齊禮志》:孟春之月,以元日祈穀,又擇元辰躬耕帝籍。盧植云:「郊天,陽也,故以日;籍田,陰也,故以辰。」 日甲至癸也。辰,子至亥也。亥者辰之末,故《記》稱元辰法曰「吉亥。」 蔡邕《月令章句》云:「日,幹也,辰,支也。有事於天用日,有事於地用辰。」 元善也。
「兩尺」,漢章帝時,冷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為尺,謂
之。《漢官尺》,晉始平得古銅尺。《晉律志》:「兩尺長短度同。」 《大戴禮記》:「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 《公羊傳註》:「側手為膚,按指為寸。」 《投壺註》:「鋪四指曰扶,一指按寸。」 《國語注》:「五尺為墨,倍墨為丈。八尺為尋,倍尋為常。」
二首:亥有二首,六身。《左傳》:襄公三十年「三月癸未。」
《絳縣老人》曰:「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夏,正月。〉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三分甲六之一得甲子甲戌盡癸未奇二十日〉《師曠》曰:「卻成子會於承匡之歲也。」〈文公十一年〉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亥字二畫在上并三六為身如筭之六也下亥上二畫豎置身旁下二畫使就身〉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歲差二術,《隋書》。宋祖沖之於歲周之末,創設差分。
冬至漸移,不循舊軌,每四十六年,卻差一度。《梁虞》
𠠎曆法,嫌沖之所差太多,因以一百八十六年冬至移一度。隋張胄元以此二術年限懸隔,「追檢古注,所失極多,遂折中兩家,以為度法。冬至所宿,歲別暫移,八十三年,卻行一度,上合堯時,日永星火,次符漢曆,宿起牛初 。」 唐《大衍曆》議:「古曆日有常度,天周為歲終,故係星度干節氣。」 其說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虞喜覺之,使天為天,歲為歲,乃立差以追其變,使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反不及。《皇極》取二家中數為七十五年,蓋近之矣。
二始二終二中唐《大衍曆議》:「天數始於一地」
數始於二,合二始以位剛柔。天數終於九,地數終於十,合二終以紀閏餘。天數中於五,地數中於六,合二中以通律曆。《素問》「立端於始,立首氣於初節之日;表正於中,示斗建於月半之辰;推餘於終,退餘閏於相朢之後。」
二南:周南、召南。朱子《詩傳》:周國本在岐山之
陽。岐周,今鳳翔府天興縣。文王辟國日廣,徙都於豐,而分岐周故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扶風雍縣南有召亭。且使周公為政於國中,而召公宣布於諸侯,於是德化大成於內,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南,南方諸侯之國也。周公相成王,制作禮樂,其得之國中者,雜以南國之詩,謂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國而被於諸侯,不但國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國者,直謂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國被於南方,而不敢以繫於天子也。
兩周,平王東遷之後。西周,豐、鎬也。東周,東都也。
「威烈王」之後,西周河南也。〈王城,〉東周洛陽也。〈成周〉
《呂氏大事記解題》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
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惠公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於是有東西二周。
二渠《漢·溝洫志》:「禹釃二渠以引河,一出貝丘西南。」
一漯川
兩京唐又曰「兩都、西京。」〈京兆〉東京。〈河南〉
兩關。玉門。陽關。 《西域傳》列四郡,據兩關。
二越:《文選注》:吳越、南越、閩越。《漢書》。兩粵。
南粵閩粵
兩渠,《漢溝洫志》:「鄭國白公」,杜佑謂「秦漢鄭渠。」
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頃。唐永徽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曆初,減至六千畝。
河兩源,一出蔥嶺,東流;一出於寘南山下,北流。
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
二江,汶江,流江,江水出岷山,分為二江,《經》成。
都,《南漢溝洫志》:「蜀守李冰穿二江成都中。」
兩銅柱,《林邑國記》:「馬援植兩銅柱於象林南界,與」
《西屠國》分漢之南境。
二:「羊腸坂。」《漢書·地理志》:「上黨壺關,皇甫士安地。」
《理書》,「太原北九十里。」
二華:太華、少華。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注:「二。」
山
二崤。《左傳》:「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
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西都賦》:「二崤之阻。」
兩池《唐·食貨志》有鹽池五,總曰「兩池。」「安邑解。」
二津,《唐·杜牧傳》:「白馬盟盟津。」
兩河:河南,淄青,淮西,河北,成德,魏博,盧龍,唐憲。
宗曰:「兩河數十州,政令所不及 。」 《爾雅》:「兩河間曰冀州。」 《通典》:「西則龍門之河,東則浲水、大洛之河。」
兩畿。京畿治西京城。都畿,治東都城。開元十《七》
年,置京都兩畿按察使。
二戒命義。《莊子》:「天下有大戒,二子之愛、親、命。」
也,「臣之事君,義也」 ;
二物,夫治外,婦治內。《左傳》:子太叔曰:「為夫婦。」
「《外內》以經二物。」 注「各治其物。」
《二名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孫。」
綽《天台山賦》釋「二名之同出。」
二經春秋孝經《中庸注》孔子曰:「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固足以明之 。《公羊傳序》曰:「孔子有云云云。」 此二學者,聖人之極致,治世之要務也 。《孝經疏》,《孝經鉤命決》云:「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二用:用九者,《乾》之《坤》,用六者,《坤》之《乾》。《乾》爻七。
「九九變而七無為」 ,《易》占其變:「用九不用七」 ,坤爻八。「六六變而八無為」 ,用六不用八,於乾坤見之,其餘可知。九六變,七八不變者,揲著之法,遇純則變。《參同契》「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
二雅:《小雅》《大雅》
《孝經》二家:孔安國、鄭氏,或云鄭康成。 《隋志》:梁。
代二家並立國學,唐劉子元上《孝經注議》云:「《孝經》非鄭康成所注,其驗十二條。行孔廢鄭,於義為允 。」 司馬貞請鄭、孔並行,明皇纂諸說自注,以奪二家。
《孟子音釋》二家,張鎰、丁公著,孫奭等刊正二家集成音義一卷
二氏、老、釋〈韓文〉
史二體,編年始《左氏》,紀傳始司馬遷。呂氏曰:
論一時之事,紀傳不如《編年》;論一人之終始,編年不如紀傳。
《二賦》《許都》《洛都》,魏劉劭作《二賦》諷諫:
《二銘》,宋張橫渠先生作《西銘訂頑》,《東銘砭愚》,曰:「二。」
銘
文有二道:柳文著述出於《書》之《謨訓》《易》之《象、繫春》。
秋之「筆削」 《比興》出於虞夏之《詠歌》,殷周之《風》《雅》。
二友,陶淵明、柳子厚二集,東坡謂之「南遷二友。」 「二帝」,《國語》黃帝、炎帝。
《堯》。〈甲辰,即帝位。〉《舜》。
二代夏殷。 《論語》:周監於二代。
二后:文王、武王 《詩。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二
后文武也
二文晉文侯、仇文公、重耳《左傳》復二文之業。
二皇:伏羲、神農。張衡《東京賦》:「踵二皇之遐武。」
二祖:漢高祖世祖。
二周:西周、《東周。大事記》:「顯王二年,趙與韓分。」
周為二,東西周各為列國。《世本》:「西周桓公揭居河南,東周惠公班居洛陽。」
二公、「二伯」,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
《左傳》:椒舉言二公之事。《漢志》:「二伯,齊桓、晉文。」
二老:伯夷、太公。《孟子》:「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老子:老萊子。孫綽《天台山賦》:「躡二老之元。」
蹤
二儒:韓文公《進學解》,《孟子》軻,荀卿況。
二官「南正重,司天屬神,火正黎,司地屬民 ;史。」
《記》:「顓頊命重黎,其後二官咸廢所職。堯復還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曲之,而立羲、和之官。」
湯二相:伊尹右,仲虺左。 《晉志》:「成湯初置二相。」
以伊尹、仲虺為之 。《左傳》:「仲虺為湯左相,伊尹為右相 。」 《孟子》:「伊尹、萊朱。」 注:「萊朱,一曰仲虺。」 是也。
《二公書金縢》召公、太公《顧命》「召公、畢公」注。
二公為二伯
《二伯二相書正義》東伯周公畢公,代西伯召公。
《王制》:「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
下為左右曰二伯 。《公羊傳》:「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 。」 《史記》:「宣王即位,二相輔之。」 注:「召公、周公。」
二國士,里克、荀息 《晉語》丕鄭曰:「二國士之所。」
圖無不遂也
「二守」:齊國子高子。 《左傳》管仲有天子之二守。
《國高》,在天子所命,為齊守臣,皆上卿也。
魯二臣:「仲孫蔑、孟獻子、季孫行父、文子。 《左傳》。」
子叔《聲伯》曰:「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
二李:李固、李膺 皆師宗,《荀淑贊》曰:「二李師。」
淑
《二疏》:太子太傅疏廣,字仲翁,太子少傅疏受字。
《公子廣》兄子 宣帝時以老告退。
二耆艾。龔勝邴《漢 策》曰:「光祿大夫,大中大夫。」
耆艾二人
《魯兩生》:《叔孫通》徵魯諸生,共起朝儀。魯有兩生不?
「肯行」 《法言》曰:「齊魯有大臣,史失其名。」
二「逸民谷口鄭子真樸蜀嚴君平遵 揚雄著。」
《書》稱「此二人近古之逸民也。」
兩將岑彭、馮異 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
城以南,兩將之功為大。
二守任延九,真錫光交阯。 嶺南《華風》始傳二
守
《兩龔》龔勝字君賓,《龔舍》,字君倩,楚人。皆清節。
《法言》曰:「楚兩龔之絜,其清矣乎。」
《二良史》:司馬遷文直而事覈,班固文贍而事詳。
《後漢》論「二子有良史之才」
《兩伏波》路博德。馬援漢《兩伏波將軍》。
二仲:求仲、羊仲。 《高士傳》「蔣詡元卿還杜陵舍。」
中有《三逕》,二人從之游。
二子孝養毛義、薛包, 後漢二子能以孝養。
二《烈士》臧洪、陳容
二穉:周澤字稚都,孫堪,字子稚, 京師號「二稚 二君子。」張昭、周瑜、 陸機《辨亡論》。二君子,弘、敏。
而多奇雅達而聰哲
二子:顧榮、賀循。 瑯邪王至建業王導曰榮循。
「此土之望」 ,宜引之以結人心。二子既至,則無不來矣。
兩哲《劉頌》《李重 贊》曰:「懋哉兩哲,邦家之基。」
《二妙》。衛瓘為尚書令,與尚書郎索靖俱善草書。時
人號為「一臺二妙 。」 唐韋維為戶部郎中,善裁剖,員外郎宋之問善詩,時稱「戶部二妙。」
《二郎》,杜軫,成都人,李驤,涪人,為尚書郎,齊名號
蜀有二郎
兩玉人謝鯤、謝晦,同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時頓。」
有兩玉人
《二義士》:宋邊榮、程邕之, 齊袁昂、馬仙琕 《二協》,梁顏協、顧協。
《兩賢相》:徐勉、周捨,兩人俱稱賢相, 梁世言賢。
相者稱「范雲、徐勉。」
二驥,齊劉繪王詡 《豫章玉嶷》曰:「閤下自有二。」
驥
二超:郗超。檀超。 檀超自比。《晉》郗超。言高平有。
二超
「二少」,梁謝覽、王暕, 武帝時二少,實名家。
二鴻:崔鴻、李志,字鴻道。為《二鴻》於洛陽。
《二將》,梁韋叡曹景宗 《武帝》曰:「二將和,師必濟。」
矣
「二隱」《臧榮緒》《關康之》 《南齊京口二隱》
雙廟唐張巡、許遠廟,在雎陽。
《二孝》宋潘綜、吳逵、 王韶之有詩,唐侯知道。
程俱羅 。「《李華》作贊。」
二文公韓愈、李翱
二良《陸長源》汴州,「《鄭通誠》徐州」 白居易哀二。
良文
二龍:呂晦叔司馬君實 明道先生詩《二龍閒》。
臥洛波清
《二俊》:王文正曾、劉子儀筠、 陳恕領春官,以文
正為舉首,歲中,拔子儀於常選,云:「吾得二俊,名世才也。」
二名:「臣向敏中、張詠, 淳化中」「飛白書二名付。」
宰相曰:「此名臣也。」
「二相文彥博、富弼, 士大夫相慶得人。」《仁宗語》。
歐陽修曰:「朕用二相,人情如此,豈不賢於夢卜哉!」
二將:狄青、种世衡。 歐陽公言兵興以來,惟得
邊將二人
二卿劇可久張仁瑑 《國史贊》劇。張二卿用法。
持平
「二寶」,謝靈運《詩》 《書》,宋文帝稱為「二寶。」胡伸
汪藻 有聲太學,學中為之語曰:「江左二寶。」
《二絕梁顧野王畫古賢王褒書贊》宋伏曼容
袁粲《一臺二絕 》。北齊宋世軌廷尉少卿。
蘇珍之,大理正,時人以為「寺中二絕。」
二始 阮咸始平,顏延之始安。 宋顏延之出為
始安太守謝晦謂曰:「昔阮咸斥為始平郡,今卿又為始安,可謂二始 。」 梁裴遽左遷始安太守,《與呂僧珍書》曰:「阮顏有二始之歎,吾才不逮古人,今為二始,非其願也。」
兩儁何妥蕭謹 《隋·何妥傳》:時人語曰:「世有兩」
《儁》:「白陽何妥,青陽蕭謹。」
二子:北宮黝、孟施舍。 《孟子》曰:「二子之勇魏。」
成翟璜 。《史記》:文侯謂李克曰:「二子何如 司馬相如、枚皋 ?」 梁張率奏賦,武帝曰:「相如工而不敏,枚皋速而不工,卿可謂兼二子於金馬矣。」 李栖筠李鄘 《唐書贊》:「二子,其剛者歟。」
虞二妃,娥皇女英, 《後漢》劉毅曰:「有虞二妃。」《周》。
室:「三母」 二妃,堯二女。
二虢:虢仲、虢叔,文王弟。《國語》:「文王敬友二虢。」
齊二惠:公孫竈、子雅、公孫蠆、子尾, 皆惠公之。
《孫 左傳昭三年》,晏子曰:「二惠競爽猶可。」 欒、高二族,皆出惠公。
「晉二公子」,《左傳》:重耳、夷吾。
楚二穆,《左傳》子重、子辛皆出穆王。
《二卿》子,重子反。
《宋二》「華華」元「華喜。」
《竇氏》二君:長君《廣國》,字少君。竇氏兄弟 崔。
《駰》曰:「竇氏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
「一門二史。」後魏崔孝伯修國史,鴻撰《十六國春》。
秋
二王後杞,《宋 詩振鷺箋》:「周封夏殷之後 郊。」
《特牲》:「天子存二代之後 :殷紹嘉公,漢成帝封孔子世孔吉,平帝改宋公 。」 「周承休公,武帝始封姬嘉為周子南君,元帝尊為周承休侯,成帝進爵為公,平帝改鄭公 介酅。唐以周、隋為二王,後,封酅公。武后、元宗以周、漢為二王後,後復舊 酅。」
萊 ,後梁以介公為「三恪。」 以酅公唐宗子李崧。
為萊國公為二王後
兩獻:漢河間獻王德,沛獻王輔。 《晉書》「齊王以。」
兩獻之親,弘《二南》之化。
《二方》《陳紀》,字元方;《諶》字季方,太丘長寔之子。
《後漢贊》曰:「二方承則。」
《兩夏侯夏侯勝建》
《二馮》馮野,王君卿弟。立聖卿相,代為上郡太。
守治行相似。吏民歌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
相因循,周公康叔猶二君 ,唐馮宿拱之定,介夫,方漢二馮。梁蕭景再為兗州,弟昂來代,時人方之馮氏 。劉之亨代兄之遴為南郡太守,武帝曰:「豈直大馮小馮而已。」
荀氏二仁:荀彧文若荀攸公達。 《文中子》曰:「生。」
以救時死以明道
《兩唐》唐林子高尊伯高。
二蘇:蘇章孺文、蘇不韋公先 《後漢贊》曰:「二蘇。」
勁烈
《二班》:班彪,字叔皮,子固字孟堅。
《二鮑》鮑永為司隸校尉,《鮑恢》為都官從事, 光。
武曰:「貴戚宜斂手,避二鮑。」
二卿:馬嚴威卿、馬敦孺卿,號「鉅下二卿。」
二元:謝元、張元之時稱「南北二元。」
二《謝世說》謝安、謝萬
《二陸、二俊》陸機、《士衡》雲:士龍。張華曰:「伐吳之」
《役,利獲二俊 》。陳陸瑜、琰並以文學侍東宮,時人以二陸比「二應 。」 後魏陸暐弟恭之孫惠蔚曰:「二陸復在坐隅。」
《二范》范宣,范甯, 江州人士並好經學,化二范。
之風
《二王》,王戎衍。時人語曰:「二王當國,羊公無德。」
《晉王羲之》《逸少子獻之子》敬梁王銓弟。
鍚,時人謂「銓鍚可謂玉昆金友。」
二傅,《南史》「傅琰父子山陰令,二傅,沈、劉不如一。」
丘沈憲、劉元明、丘仲孚。
《二龍》,許劭子。將與兄虔、子政俱知名汝南人。《謝甄》。
稱平輿淵有二龍 ,齊柳氏二龍,悅惔 ,唐轅門二龍,烏承玼、承恩 ,南唐徐氏二龍。
《鉉鍇 》《陶丘洪》曰:「御二龍於長塗。」 《劉岱繇》。
《兩鳳》, 《北齊》崔㥄為侍中弟仲文為銀青光祿大夫。
同日拜受。時云「兩鳳聯飛 。」 隋魏景義、景禮有才行,鄉人呼為雙鳳。
《二荀晉》荀邃道元闓道明 明帝問王廙曰:「二。」
荀:「兄弟孰賢廙」 答以闓才明過邃。
二、《何世說》《何充弟準》
二吳《世說》:吳坦之、隱之, 唐吳通微、通元。
兄弟為翰林學士
兩到到溉洽兄弟比二。陸世祖贈詩云:雙
丁二陸何如兩到
二孫梁東莞二孫謙廉
《二安》:建安王偉、安成王秀好人物,世以「二安。」
重士方四豪
二母班彪《王命論》,「陳嬰母知廢,王陵母知興。」
《二高》高允高,閭時稱「二高。」
《二蘇》蘇亮綽世稱「二蘇。」
《兩邢二魏》:邢子明,子才。 魏季景,收洛中。
號兩邢二魏
《二柳隋》·柳機昂
再世賢相蘇瓌子頲,再世稱賢宰相 二鄭:鄭從讜,河東,鄭畋鳳翔以忠義號二鄭。
二蓋蓋文達、文懿以儒學稱,號《二蓋》。
二衡武元、衡伯蒼,儒衡延碩,《舊傳》贊曰「平一。」
《辭榮》「鍾在二衡。」
《二韋》韋處厚表微為翰林學士。
「二李李遜友,道建杓直。」《舊唐書贊》「二李英英。」
二包包何佶融二子齊名,世稱「二包。」
《二皇甫》皇甫冉茂政、曾孝常時號「二皇甫。」
二郗:晉郗愔弟曇郗純、士美。士美言十。
二父友蕭潁士、顏真卿、柳芳曰:「異日當交二郗之間。」
《二世修史》蔣乂子係伸,偕二世踵修國。
《史》,世稱「良筆。」
溫、顏二家兄弟:大雅在隋,與思魯俱在東宮。弟
彥博與愍楚同直內史省,彥將與遊秦並典校祕,閤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盛。學業顏氏為優,職位溫氏為盛。
《二賢》,唐郎餘令從父知年,霍王元軌曰:「郎家」
「二賢皆入府」 ,不意培塿而「《松柏為林》也。」
二扈後周扈蒙載兄弟並掌內外制,號「二扈。」
二、宋《宋庠公序》「元憲公。宋祁子京景文公。」
二蘇蘇軾子瞻,蘇轍子由
《二吳吳育春卿充沖卿》
二劉:隋劉焯炫唐劉懿之褘之夙賓之。
朔復之。宋劉敞仲原父攽、叔貢父敞攽。
奉世為三劉 :靖之子和、清之子澄、爚、炳。
二李李柬之李受致仕,命賦詩送之《王珪序》
《云二》李遠過二疏,李柟和伯樗迂仲。
二、杜杜純孝「錫紘君章」
《二程明道顥》《伊川頤》二先生
二任任孜遵聖伋師中,當時謂「大任小任二孫孫何漢公,僅鄰幾兄弟狀元。
渚宮二疏:朱昂、弟協,皆享眉壽,謂之「渚宮二。」
疏陳堯咨表其居為「東西致仕坊。」
家法二門,韓休穆寧。言「家法」者尚韓、穆二門。
梁韋叡、裴邃二門子弟,各著名節。
《二林》林敏功、子仁、敏修、子來。
《二管》管師復師常,兄弟齊名號「二管。」
《兩龔》龔夬弟大壯。
一宗二相吳陸遜凱。《世說》:「陸凱一宗二相五。」
侯
二史左史右史。 《禮記》「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
「史書之 。」 《漢志》「右史記事,左史記言。」
漢爵二等:王列侯,《史記、漢書》:「漢爵二等。」
二大大司馬大將軍。後魏、北齊典司武事。
二傅《太子大傳》:少傅,晉明帝為太子。賀循太
傅周顗,少傅燕、韓常、李座俱傅東宮。
二司:司徒《司空劉愷傳》:「頻歷二司。」
二宰:太宰、少宰。《左傳成十五年》:「宋向帶為太。」
「宰魚府為少宰 。」 宋朝政和中,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
《二國史》,「薛瑩為左,華覈為右。」史通,吳有左、右。
二國史之職
兩省:「門下。」侍中,審侍郎,省給事中,讀中書。
令宣侍郎奉舍人行 。《通典》敘職官以三師、三公、門下、中書兩省為先。
兩制:「翰林學士內制」,「中書舍人外制。」
二相乾道八年尚書左右僕射改左右丞相虞允。
《文》左《梁克家》右。
兩臺。武后改御史臺曰「肅政臺」,分左右, 左臺知。
百司監軍旅 ,右臺察州縣,省風俗。
二師,《左傳襄公九年》:「宋右師、左師。」《白虎通》云。
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為里右師,其次為左師 。《書傳》說:「大夫退老歸其鄉里,大夫為父師,士為少師。」
二丞梁天監九年詔曰:「二丞,尚書左丞、右丞。」
兩使節度觀察:
兩府中書、樞密
《二館選舉志》:「太宗置弘文館。」〈門下省〉 崇文館:〈東宮〉 兩監國子監東都國子監《選舉志》:「舉人舊重。」
兩監
二坊《百官志》:「東宮門下坊曰左春坊,典書坊曰」
右春坊 、左春坊庶子以比侍中,中允以比門下侍郎,司議郎以比給事中,贊善大夫以比諫議大夫,諭德以比散騎常侍 ,右春坊庶子以比中書令,中舍人以比中書侍郎,太子監國,則庶子比尚書令。
二柄:《韓子》:「二柄刑德。」
《二先》司馬文正公治身莫先於孝,治國莫先於
公
兩科《漢匈奴傳》贊縉紳之儒,守和親介胄之士。
言征伐
二急務:《漢晁錯言當世急務二事》:守邊、備塞、勸
農力本
二柄文武。魏元忠言天下之柄,有二文武。而
巳
二精玉帛《楚語》注。「明絜為精。」《周禮大祝》注。
幣號,玉云「嘉玉」 ,幣云「量幣。」
二球:《商頌》:「小球尺二寸之鎮圭,大球三尺之珽。」
《正義》天子所服所守,唯此二玉。
二體《左傳》舞者,有文、武二體。
二樂《罄師》注:「二樂,縵樂、燕樂。」
二社:大社王社。 《禮三正記》:「王者二社。」
兩社:周社、亳社。《左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注:
兩社之間,朝廷執政所在。
「兩學」:「國學教冑子,大學招賢良。」晉潘岳《賦》兩。
學齊列
二帶:《周禮疏》:「帶有二:大帶,大夫以上用素,士用練。」
即紳也 。革帶,所以佩玉帶劍。
二郊:鄭元《郊丘》為二,南郊祀感生帝,并圜丘祀。
天皇大帝北郊,祭神州地祗,方丘,祭崑崙之神。王肅郊丘為一。晉泰始初,并圜丘、方丘於南北郊祭,一天一地,用《肅義》。
合祭天地:漢元始、光武、魏黃初、晉元帝、唐武后、元宗,宋因之。元豐六年,不設地祗位。元祐合祭,親祠北郊。後魏《太和》、後周建德、隋開皇、唐先天、宋政和、宣和四祭。
《兩塾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門側之堂謂之「塾。」古
者,二十五家為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為左右師,坐於兩塾。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受教於塾 。《漢食貨志》:「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
《書傳》:「大夫七十致仕,退老歸其鄉里,大夫為父。」
師士為少師。新糓已入,餘子皆入學。距冬至四十五日,始出學。「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餘子畢出,然後乃歸。夕亦如之。」
《二禮》朝事薦黍稷,《祭義》「報以二禮。」注:
二衛:《晉》二衛:「左衛熊渠虎賁,右衛佽飛虎賁。」
兩軍。左右神策。分左右廂。為「天子禁軍。」貞元二年。
改左右神策軍
魯二廟《公羊傳》:「魯公之廟,文世室也。武公之廟,武」
世室也 。《明堂位注》:「此二廟象周有文王、武王之廟 。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 牲。周公用白牡,魯公用騂犅,群公不毛 盛,周公盛,魯公壽,群公廩。」
兩觀《公羊傳》注:「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闕一觀。」
《董仲舒傳》:「周設兩觀。」
雙闕,《三輔舊事》:「漢未央宮東有蒼龍闕,北有元武。」
闕
二廣:右廣、左廣。《左傳》:「楚軍之戎分為二廣,廣。」
有一卒卒遍之,兩十五乘,為一廣。
「二廄祥驎鳳苑」,唐為二廄,以繫飼之。
二部樂《唐樂志》:「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 堂下坐。」
奏謂之坐部伎
二舞,宋文舞,《元德升聞》。大中祥符五年,改《盛德》。
武舞,《天下大定》。〈《乾德》,〉 化成天下,威加海內。〈淳化〉
二社太社帝社。〈祭法王社〉《漢高紀》:「立漢社稷」,所謂
太社也。官社配以禹,所謂「王社」 也。光武不立官稷,魏以官社為帝社。晉太康九年,并二社為一。十年,復置二社 、太社、帝社、太稷凡三壇,二社一稷。梁大同初,加官社、官稷為五壇。
泉二品。《周禮》注:「泉始蓋一品。」周景王鑄大泉而有。
二品 ,漢唯五銖久行。王莽作泉布,多至十品。《周語》注單穆公云:「古者有母權子,子權母,而行二品之泉。」 古而然矣 。古曰泉,後轉曰錢。
兩下《儀禮注》:「東榮卿大夫以下,其室為夏屋兩下。」
《禮記注》:「殷人以來,始屋四阿,夏家之屋唯兩下。」
「二樓」,開元中,興慶宮西南置樓,花萼相輝。《勤政》
務本
《鬱儀結鄰》,在東內大明宮。
兩科經義、詩賦紹興十五年,詔分為兩科。
二十七年,詔「兼習兩科 。」 三十一年,復分科取士。
雙印,《續漢志》:刻書,文六十六字,曰「正月剛卯既決。」
靈殳
二路:大路。〈金路〉 戎路《左傳》:周襄王賜晉文公 雙節。《唐百官志》:節度使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
六纛《國史志》:「旌節,唐天寶中置。凡命節度使,有司給門旗二,旌一、節一,麾槍二、豹尾二。」
二耜《漢食貨志》。「耜廣五寸。二耜為耦。」 《考工記注》。
古者耜一金兩人,人併發之。今之耜,岐頭兩金。后稷始甽田,以二耜為耦。
再飯,卿大夫再飯。
二羞,房中之羞。內羞,庶羞。《詩楚茨》注:「豆謂內。」
羞,庶羞也 。正義《有司徹》云:「宰夫羞房中之羞,司士羞庶羞。」 注云:「房中之羞,其邊糗餌粉餈,其豆酏食糝食。庶羞,羊臐豕膮,皆有胾醢。房中之羞,內羞也。」 彼大夫賓尚有一羞,明天子正祭有二羞。《有司徹》注:「二羞所以盡歡心。內羞在右,陰也。庶羞在左,陽也。」
二匕:挑匕。〈今文作枕〉疏:匕。《儀禮》有《司徹》注:「此二匕。」
皆有淺升,狀如飲摻。挑,湯澆反或作桃。《詩》注「匕所以載鼎實。」
兩𦿉:上𦿉,下𦿉。《特牲饋食禮》:「兩𦿉執爵,拜 二簋。」《唐禮志》:簠簋皆一者,簋以稷,簠以黍,用皆二。
者,簋以黍稷,簠以稻粱 ,易損二簋可用享。內方外圓曰簋,盛黍稷;外方內圓曰簠,盛稻粱。皆容一斗二升。方曰簠,圓曰簋。
二竹簋方《聘禮》:「夫人使下大夫,勞以二竹簋方。」
器名,以竹為之,狀如簠而方 ,元被纁裏,有蓋,其實棗蒸栗擇,兼執之以進 。《考工記》:「案十二寸棗。」十二列諸侯純九,大夫純五,夫人以勞諸侯。注:「夫人,王后也。」
二事:魏管輅「持酒以禮,持才以愚。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