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第073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三卷
理學彙編 字學典 第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七十三卷目錄

 法帖部彙考十四

  宋陳與義法帖刊誤較正法帖劄子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

  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中興館閣錄名賢墨蹟

  趙希鵠洞天清錄建安帖真跡 魯公真跡 宋朝名賢書 北碑紙 御

  府珍儲 古人用墨 響搨偽墨跡 真跡難存 淳化閣帖 絳帖 潭帖 臨江帖 蔡

  州帖 武岡帖 武陵帖 彭州帖 元祐祕閣續帖 又名太清樓帖 淳熙祕閣續法帖

  汝州帖 蘭亭帖 樂毅論 鍾元常帖 顏碑 歐陽小字千文 鴈塔題名 徐騎省

  小篆 綏蠻校尉 南嶽碑 偽作王大令書

  曾惇石刻鋪敘大觀太清樓帖 太清樓續閣帖 淳熙祕閣續帖 慶曆長

  沙帖 新絳本 鼎帖 群玉堂帖

  曹士冕譜系雜說淳化法帖 敘說 二王府帖 紹興國子監本 淳熙

  修內司本 大觀太清樓帖 臨江戲魚堂帖 利州本 慶曆長沙帖 劉丞相私第本

  長沙碑匠家本 長沙新刻本 三山木板 黔江帖 北方印成本 烏鎮本 福清本

  澧陽帖 鼎帖 不知處本 長沙別本 蜀本 廬陵蕭氏本 絳本舊帖 東庫本 亮

  字不全本 新絳本 北本 又一本 武岡舊本 武岡新帖 福清本 烏鎮本 彭州

  本 資州本 木本前十卷 又木本前十卷

字學典第七十三卷

法帖部彙考十四

编辑

《宋陳與義法帖刊誤》

编辑

《較正法帖劄子》

编辑

右臣先准御前降到《法帖》一十卷,并《釋文》一冊,付臣較正。臣將劉次莊所釋,仔細尋究,其誤者改之,闕者補之。亦有次莊妄以意釋,臣雖疑之,而不能曉其何字者,皆存之不敢妄改。臣學書不廣,不能仰副使令,俯伏震懼。伏望陛下乙夜之閑,特賜睿覽,定以幸學者。所有《法帖》一十卷,《釋文》一卷,謹具上進。

第一卷

编辑

《宋明帝書》

编辑

《彧報》誤作「感報」明帝名彧。

第二卷

编辑

漢張芝書

《不日秋涼章》體艸如此寫,而次莊誤釋作「所為秋涼」, 《王廙章草帖》中「不」字亦如此寫。八月九日帖《不遂止》是「不 逐」字。同上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縱,可恨。知汝帖

晉桓溫書

《酒席意》誤作「治度意。」

王導書

《濕蒸》誤作「濕惡。」

王敦書

《憒憒》誤作《怏怏》。

王洽書

「承」字如此寫,恐是字畫失真。如此卷中衛瓘書「承」字 「乃」字。

王泯書

《明吾當下明日吾當下》也誤作「的」字。今欲帖

「王敬」只是「王家」字。同上

王廙書

「月何復半」,恐是月行復半。七月十三日帖今遣使《未北反書》。

郗愔書

《食進》不誤作「食逢不。」九月七日帖《石首》《千一節》。二十四日帖敬 豫何當來王恬字敬豫。想親帖

衛恆書

云:「耶,恐是之耶。」

第三卷

编辑

王徽之書

《可言》誤作「可」耳。

謝莊書

《頃日》誤作「須日。」

紀瞻書

「所謂」誤作「所須。」

王恬書

《不具》誤作「不宣。」

孔琳之書

「迷反」恐是迷具。

第四卷

编辑

蕭思話書

「《近說》寒」切。

陳逵書

請幫助識別此字。問:請幫助識別此字。「也。」與「訊」同

虞世南書

「願學」「學」字與第六卷《王羲之帖》中「熙」字下一字筆畫 相似而次莊,故知此亦未必是「學」字也。

第五卷

编辑

何氏書

地,便生異議。吞聲帖

古帖

《與爭峰》非「久」字。亮白帖

古帖

《直步廊》誤作《宜步廊》。既移屋帖《疾惛》誤作《病惛》。足下帖 《音介》,誤作《音分》。同上

第六卷

编辑

王羲之書

《憒憒》誤作《怏怏》。適得書帖《何物喻》誤作《何指喻》。伏想帖《平安 唯脩》載。諸從帖甚為簡闊遠。此諸賢帖胛風誤作「脾風」此後 有云「髀中」故不差。「髀」字筆法可見此非「脾」字。秋中帖熙 孝與第四卷虞世南「學字」筆畫相似,而次莊《釋》之不 同,故知皆未必是。又不能帖《願一一誨》之,誤音以「一」為乙。 同上《馳竦》誤作《馳疏》。疾不退帖「以」誤作「比」,逸少父子通用「以」 字為「已」字。此後一段「心以馳於彼矣」可見。吾有帖「懸耿 至忽忽」五字,誤作「懸能至具」四字,與第二卷《王導帖》 中「耿」字亦如此寫。月半帖《星火列宵》誤作「殷宵。」是月帖《豫》 誤作「潒。」敬豫帖《二康》恐是二庚。適知帖《不果復》若作「復」恐 非。當是「役」字。此後第四段一「役」字。其體正同。想第帖「足 下何如?」想清豫耳。羲之頓首帖《諸賢》誤作「往賢。」同上《自勉》誤 作《目勉》。適重熙書

第七卷

编辑

王羲之書

《豫》字誤作「潒。」長素帖《為益》誤作「為蓋。」知念帖《知有患者》誤 作「知有惠者。」云足下帖「胛」誤作「脾。」太常帖《懸竦》誤作《懸諫》。同上 莫亦嘗見,誤作「莫與。」鄉里帖「還來已久」早欲參。承足下帖「今」 誤作「令。」深以帖《須遲見》誤作《次遲見》。知遠帖《清晏歲豐》。知彼 帖念違誤作「念連」,第一卷《張芝帖》中無「違」字,可見。愛為 帖

第八卷

编辑

王羲之書

「行應至遲,卞公還具。」卞乃卞壼也。羲之死罪帖《承問》誤作 「年問。」同上《運代》恐是「運民。」其下文勢亦可見。伏想帖懸戶。 名下,言「今送其名字」,乃是名字。鄉里帖修齡來。得書帖 大炙不得力。阮公帖佳者誤作「不保。」同上《都督表》誤作《都 共表》。一時帖《與書》「督之」誤作「共之。」

第九卷

编辑

王獻之書

「未嘗暫撥。」誤作「暫掇。」相過帖《今已當向發》誤作已常。諸舍 帖有佳酒須服。誤作「佳」治。奉別帖氣力微,復充耳。誤先 耳。節過帖「殊」當誤作「殊常。」阮新婦帖「唯」當誤作「唯常。」雖奉帖「事」 當誤作「事常。」靜息帖「政」當誤作「政常。」不謂帖「諸吳」誤作「諸」 從。元度帖《問齡》前來。同上第八卷羲之《月半帖》中,有「痺差 不」字,此卷中願與上下帖,有「知婢日夕」字,卷末有「靜 婢」字。觀痺婢之筆法,知此非脾也。諸舍帖

第十卷

编辑

王獻之書

無湖誤作無御。蕪湖乃地名,從簡作「無」字。吾當帖《自脾 痛》。誤作「白脾痛。」同上《馳竦》誤作《馳疏》。疾不退帖《令人憂》誤作 「足人憂。」元度帖「可與為援」,誤作「可久為援。」七月二日帖「利盡 南海」誤作「利建南海。」《章草法》如此。同上《憒憒》誤作《怏怏》。 八月十九日帖若得消息者,誤作消息告。不審帖

《中興館閣錄》

编辑

 名賢墨蹟八十九軸朝廷續行降付并前錄所載 舊藏一百二十六軸一冊附錄名氏於此

编辑

魏一軸鍾繇《議事表》一。

晉十七軸:王羲之《十四日帖》一,《因緣》等九帖一,《二書 帖》一,《數年帖》一,《四月帖》一,《送梨帖》一,《奉憶帖》一,《十月 帖》一,《數有帖》一,《書至帖》一,《草書帖》三,王獻之《三帖》一, 《東山帖》一,王恬簡尺一,永和元年《金剛經》一。

齊一軸,蕭子雲《奏表》一。

梁一軸,簡文皇帝製,《通元寺石像》文一。

唐六十四軸《明皇嘉賓敕》一,《賜李含光敕》一,《批答李 含光表》一,《批答裴耀卿等奏狀》一,《肅宗賜李含光敕》 一,蕭瑀《歲旦詩》一,褚遂良臨王羲之《黃庭經》一,《鉤摹 王羲之十七帖》一,歐陽詢簡尺一,《新序帖》一,《書度尚 庾亮帖》一,《道失詩》一,《狄仁傑謝狀》一,《李白廿日醉題 詩》一,又《送賀八歸越詩》一,胡英《樂府詩》一,李邕簡尺 二,顏真卿敘一,《祭文草》一,《干祿字》一,李陽冰篆三,李 商隱《月賦》一,張顛《草聖帖》一,《率意帖》一,《諸舍帖》一,又 王粲評詩三,《李德裕啟狀》一,白居易簡尺二,《與劉夢 得帖》一,崔驥回《求字帖》一,李揆《連句》一,《畢諴啟狀》一, 柳公權《伯氏帖》一,曹剛中《投醪帖》一,王拾遺《草書千 文》一,蕭氏《示三兒生日詩》一,史維則篆隸一,褚庭誨 法書一,《顏氏家譜》一,孫思邈《粟米帖》一,吳綵鸞《切韻》 一,貝靈該《遊天竺寺詩》一,《禪月大師手帖》一,僧亞棲《草聖》三,又詩一,僧齊己《啟狀》一,《謝狀》一,僧高閑《草聖》 二,草書退之《送序》一,僧懷素草書《千文》二,《孝經》一,《自 敘帖》一,《上定襄郡王帖》一,僧智永《真草千文》一, 唐朝不知名者六十八軸一冊:張九齡告一,顏濋告 二,殷開山贈告一,朱巨川告二,顏允南告一,顏思魯 告一,楊美告一,桑如珪母王氏告一,張令曉守資州 磐石縣令告一,李叢告一,魏洽告一,嚴武告一,張彬 告一,李紳拜相告一,許圉師告一,李能告一,張庭詢 告一,許渾告一,鉤摹王羲之六帖一、十三帖一,《樂毅 論》二,鉤摹王獻之《洛神賦》一,臨王獻之《憂懷帖》一,鉤 摹《蘭亭》二書李郢《七言詩》一,《元和名賢書文館詞林》 一,《草聖千文》一,《唐韻》三,又一冊《琴手勢譜序》一,草書 《寄人詩》一,草書《洛神賦》一,《欲到帖》一,《釋氏說》一,《文思 博要》一,節《史十八節漢史》二節《史小楷》一,《晉陽秋》一, 《清淨經》一,又草書《清淨經》一,《佛本行集經》一,《小字〈法 華經〉》一,挂軸書《大中之寺》二:

五代十四軸南唐李後主書《誦經回向詞》一,《發願文》 一,《詩詞》一,《招賢詩》一,《錢玉牒》一,楊凝式二帖一,又四 帖一,《寄崔處士詩》一,宋齊丘《延賓亭記》一,徐鉉《送淨 公上人東遊詩》一,徐知訓臨《王羲之帖》一,《南唐沙門 應之千文》一,南唐人臨李陽冰小篆一,《序洛詩槁》一, 本朝四十九軸鍾離景伯《蘭亭》一,蔡君謨臨《懷素詩》 一,《壓勒千文》一,米芾《遊寶靈》詩一,《西山書院雜詠》一, 《請諫公住持疏》一,偈一,《和張磐韻》詩一,《避暑多景樓》 詩一,《觀雪湧金》詩一,又《觀雪碧湘》詩一,雜書詩文三 十八。

《本朝祖宗御書法帖》十卷五十六段。闕四字太宗,三十 一。闕三字仁宗九:英宗一,神宗一;哲宗一;徽宗五;欽宗 三,祕書監沈揆跋文一。以上石刻,嘉定三年改會要 所楷書,案為庫,置架設之,榜曰「御書石刻」,用東廊舊 碑摹刻。

太宗皇帝御書飛白「祕閣」字一,御製御書《祕閣贊》序 一,設祕閣下。

高宗皇帝《草聖歌詩》,摹刻漆屏二。嘉定元年,朝廷降 付,設於道山堂。

德壽、慈福兩宮御書《觀音經》,共八段,元在碑石庫,嘉 定三年置架,設於群玉堂東偏。

孝宗皇帝御書秋日幸祕書省近體詩一很,石銘一, 光宗皇帝御書《壽聖皇帝聖政序》一。以上皆在祕閣 西廂,榜曰「御書石刻。」

今上皇帝御書《聖安壽仁太上皇帝聖政序》一,設祕 閣下。

《淳熙祕閣續法帖》十卷七十三段:第一卷「魏鍾繇、晉 王羲之書;第二卷王羲之、王獻之書;第三卷唐歐陽 詢、蕭瑀、褚庭誨、孫思邈、狄仁傑、張長史、顏真卿書」;第 四卷唐明皇書;第五卷李白、胡英、李邕、白居易書;第 六卷唐張九齡、李紳書;第七卷李陽冰、李德裕、畢諴、 李商隱書;第八卷懷素書;第九卷高閑、亞栖、齊己書; 第十卷,楊凝式,無名人書。以上石刻在西廊史庫之 南碑石庫。

《群玉堂法帖》十卷,共一百四十一段。第一卷「高宗皇 帝御書《三生銘》《孝經》,孝宗皇帝御書《典論》,光宗皇帝 御書《甘泉賦》,憲聖慈烈皇后御書千文《歸田賦》」,第二 卷王右軍、王司徒、隋僧智永無名人書;第三卷歐陽 率更、虞少監、褚中令、李北海、顏魯公、徐內史、張司業、 高閑上人、柳諫議、楊少師書;第四卷懷素《千文》,第五 卷,晏元獻、杜正獻、范文正、文忠烈、富文忠、包孝肅、趙 清獻、唐質肅、張文定、韓獻肅、王文公、司馬文正、韓門 下、劉忠肅、蘇文定、鄒忠公、陳忠肅書第六卷,蘇東坡 書;第七卷,黃山谷書;第八卷,米南宮書;第九卷,李後 主、錢忠懿、徐騎省、李西臺、楊文公、錢內翰、宋宣獻、石 曼卿、蘇才翁、蘇滄浪、石徂徠、唐彥猷、陸子履、沈存中、 沈叡達、滕章敏、曾南豐、劉貢父、林和靖、錢文肅、王仲 至、范內翰、張存誠、張浮休、楊無為、秦淮海、張右史、晁 吏部、李姑谿、李龍眠、賀慶湖、劉巨濟、薛道祖、毛東堂、 周清真、蔡紫微、蘇後湖、韓陵陽、陳簡齋、張無垢書。第 十卷,「蔡忠惠、石曼卿書。」以上碑刻,元係安邊所申發 朝廷嘉定元年承朝廷降下三年,以著庭東廊屋三 間為庫,置架設之,榜曰「群玉堂。」石刻。著作佐郎傅行 簡書。

王獻之《保母誌》一「慶元間,山陰有人發地得此。嘉定 元年,朝廷降下,盛以漆匣,藏於搜訪庫。」

《韓魏公帖》四十三段,在碑石庫。

宰父《三館題名》一,《館閣續題名》二。以上在道山堂 進。《中興館閣書目題名》一,在西廊拜閣待班。所 著《庭記》一,嘉定二年著作佐郎楊簡撰并書。

《暴書會題名》:「淳熙五年九月、六年九月、七年七月、八 年七月,慶元二年七月以上在東廊拜閣待班所。」淳 熙九年七月、十一年七月、十二年七月。紹熙元年七 月、三年七月、四年七月。慶元四年七月、五年七月。「開 熙元年七月以上在西廊拜閣待班所

《趙希鵠洞天清錄》

编辑

《建安帖真跡》

编辑

王氏所藏右軍《建安帖》真跡,今在長沙士夫家。其帖 末云:「四月五日羲之報建安靈柩至,胡世將曾以此 帖勒于豫章。」其「建安靈柩」字,提起別作一行。蓋古人 簡帖,寫至他人事,或稱尊長者,舊處皆如今人提空, 此常事也。予屢見硬黃倣書,亦然。今長沙所見「建安」 二字,乃與羲之「報」字相連,而不提空,豈有硬黃提空, 而真跡反不提空?此乃搨《淳化閣帖》贗作無疑。蓋太 宗朝刻《淳化閣帖》,乃侍書待詔王著摹勒者,小人不 學,故於古人提空處皆聯屬之,此猶可也。至於蟲鼠 侵蝕與字之漫滅者,皆不空缺,而強率聯之,故多讀 不成。鬻書者多以故紙浸汁染舊跡墨,又以雜朱作 為印章,令昏闇。殊不知塵水浸紙,表裡俱透,若自然 舊者,其表故色,其裡必新,微揭視之,則見之矣。古人 印章必用上等朱,譬如古畫著色愈久愈新,初未嘗 昏闇也。

《魯公真跡》

编辑

顏魯公之後,寓居永嘉。好事者守郡,聞其家有《魯公 真跡》一筐,以獄事羅織之,而擇其尤者摹郡齋筐書, 遂歸泉南。晚年卜居武夷之下,以聲妓自隨。一夕暴 雨,洪水發,漂所居無蹤跡,其人暴尸溪側,筐不知所 在。

《宋朝名賢書》

编辑

朝中名賢書,惟蔡莆陽、蘇許公易簡、蘇東坡、黃山谷、 蘇子美、秦淮海、李龍眠、米南宮、吳練塘傅朋、王逸老, 皆比肩古人。莆陽典重有法度,許公無愧楊法華。東 坡草聖得意咄咄,逼顏魯公。山谷乃懸腕書,深得《蘭 亭》風韻,然行不及真,草不及行。子美乃許公之孫,自 有家法,草聖可亞張長史;淮海專學鍾、王,小楷姿媚 遒勁可愛。龍眠於規矩中特飄逸,綽有晉人風度。南 宮本學顏後,自成一家,於側掠拿趯動,循古法度,無 一筆妄作。練塘深入太史之室,時作「鍾體逸老」,殆欲 欺凌懷素,或謂過矣。

《北碑紙》

编辑

北紙用橫簾,其質鬆而厚,不甚滲墨,以手拂之,如薄 雲之過,青天猶隱隱見白紙處,凡北碑皆然,且不用 油蠟可辨。

《御府珍儲》

编辑

徽宗御府所儲書,其前必有御筆金書小楷標題,後 有「宣和玉瓢御寶。」淳祐壬寅,於臨安客舍見永嘉一 士人藏一法帖,乃唐人硬黃倣右軍書,前有金字御 筆云:「王右軍書《長者帖》」,後有「宣和玉瓢樣御寶」,今售 墨跡者。或云:古人真跡,皆筆勢相聯屬,後世贗作者 必逐字為之。殊不知此論行草者也。若楷書,則此說 難用。古人真字跡,書雖不連,而意實相聯屬,觀其意 可也,若泥其說,誤矣。

《古人用墨》

编辑

古人晨起,必濃磨墨汁,滿硯池中,以供一日之用,用 不盡則棄去,來早再作,故池必大而深。其真草、篆、隸 皆用濃墨,至行草過筆處,雖如絲髮,其墨亦濃。近世 獨吳傅朋深得古人筆法,其他不然也。

《響搨偽墨跡》

编辑

以紙加碑上,貼於窗戶間,以游絲筆就明處圈卻字 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然圈隱隱猶存,其字亦無精 采,易見。

《真跡難存》

编辑

世言「紙之精者可及千年」,今去二王纔八百餘年,而 片紙無存,不獨晉人。如唐世善書之跡,甫三百餘年, 亦希如星鳳。何也?嘗攷其故,蓋物之奇異者,常聚於 富貴有力之家,一經兵盜水火,則舉群失之,非若他 物散落諸處,猶有存者。桓元之敗,取法書名畫,一夕 盡焚,所喪幾何哉?良可悲也!

《淳化閣帖》

编辑

太宗朝搜訪古人墨跡,令王著銓次,用棗木板摹刻 十張于祕閣,故時有銀錠紋,前有界行《目錄》者是也。 當時用李廷珪墨拓打手揩之不汙手,惟親王、宰執、 使相拜除,乃賜一本,人間罕得。當時每本價已百貫 文。至慶曆間,禁中火災,其板不存。今所見閣帖,多乏 精神,焉有《絳帖》以閣本重摹,而《祕閣》反不如《絳帖》精 「神乎。」則此可以觀也。

《絳帖》

编辑

《絳州法帖》二十卷,乃潘舜臣用《淳化帖》重模,而參入 別帖,然比今所見閣帖精神過之。舜臣事力單微,而 自能鐫石,雖井闌階砌,皆遍刻無餘,所以段數最多, 或長尺餘者。舜臣死,二子析而為二,長者負官錢,沒 入十㢧于絳州。絳守重摹下十卷足之,幼者復重摹 上十卷,亦足成一部。於是絳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 火,石並不存。金人百年之間,重摹至再。慶元間,予官 長沙,嘗見舊宰執家有南渡初,親自北方攜得舜臣 元所刻《未分析時二十卷》,其家珍藏,非得千緡官陌不肯與人。乃北紙北墨,精神煥發,視金人所摹者天 淵矣。

《潭帖》

编辑

《淳化閣帖》既頒行,潭州即模刻二本,謂之《潭帖》。予嘗 見其初本,當與舊《絳帖》鴈行。至慶曆八年,石已殘缺。 永州僧希白重摹東坡,猶嘉其有晉人風度。建炎鹵 騎至長沙,守城者以為砲石無一存者。紹興初,第三 次重摹,失真遠矣。

《臨江帖》

编辑

劉次莊模《閣帖》于臨江,用工頗精緻,且石堅,至今不 曾重模,獨二卷略殘缺。然拓本既多,頗失鋒芒。今若 得初本,鋒芒未失者,當在舊《絳帖》之次,《新潭帖》之上, 然其釋文間有訛處。

《蔡州帖》

编辑

上蔡臨模《絳帖》上十卷,雖比《舊絳帖》少下十卷,而迥 出臨江之上。予嘗見於長沙兩府劉轙家。

《武岡帖》

编辑

武岡軍重摹《絳帖》二十㢧,殊失真石且不堅,易失精 神。後有武臣守郡,嫌其字不精采,令匠者即舊畫再 刻,謂之「洗碑」,遂愈不可觀。其《釋文》尤舛謬。然武岡紙 類北紙,今東南所見《絳帖》,多武岡初本耳,驗其殘缺 處自可見。

《武陵帖》

编辑

《武陵帖》亦二十卷,雜取諸帖重摹,而參以人間未見 者。其間惟右軍小字「黃庭」最妙,他帖無所用也。

《彭州帖》

编辑

《彭州帖》,亦刻歷代法帖十卷,不甚精采,紙色類北紙, 人多以為「北帖。」

《元祐祕閣續帖》

编辑

元祐中,奉旨以《淳化閣帖》之外續所得真蹟,刻《續法 帖》。元本在禁中,後過太清樓。今會稽重摹本,無不減 古《絳帖》也。

《又名太清樓帖》

编辑

《淳化祕閣帖》板,雖禁中火災不存,而真跡皆藏御府。 至徽宗朝,奉旨以御府所藏真跡重刊於太清樓,而 參入他奇跡甚多,其中間有蘭亭者是也,名曰《太清 樓帖》。

《淳熙祕閣續法帖》

编辑

高宗聖學天成,奎文煥發,肆筆成書,垂法萬世。壽皇 重規疊矩,宸畫尤妙。南朝訪遺書,多得晉唐舊跡,至 淳熙間,奉旨以御府珍儲摹勒入石,名《淳熙祕閣續 帖》,置祕書省。寶慶火災,其石不存。

《汝州帖》

编辑

《汝州帖》,乃王寀輔道摘諸帖中字牽合為之,每卷後 有「汝州」印,為黃伯思所掊擊,不值壹文。今會稽又以 汝帖重開,謂之《蘭亭帖》,真實侈靡耳。宋宣獻公刻《賜 書堂帖》於山陽金鄉,首載古鍾鼎器,識文絕妙,但二 王帖詮擇未精,今若不存。胡龍學世將刻《豫章法書》, 種種精妙,今已重模。後有小字隸書「范忠宣公子弟 戒」者是初本。許提學閑刻二王帖於臨江,模勒極精, 誠少詮擇。廬江李氏刻《甲秀堂帖》,前有王、顏書,多世 所未見,但繼以本朝名公書頗多,大抵今人書自當 作一等耳。曹尚書彥約刻《星鳳樓帖》于南康軍,雖以 眾刻重模,精善不苟,並無今人書。韓郡王𠈁胄刻《群 玉堂帖》,所載前代遺跡,多有未見者,後亦多本朝人 書。韓敗後,入祕書省。

《蘭亭帖》

编辑

《蘭亭帖》,世以定武本為冠。自薛珦作帥,別刻石易去 於元石,鐫損「清流帶映」四字以惑人,然元本亦有法 可辨,鐫損四字,一也;「管絃之盛」,上不損處,若八行小 龜形,二也;「是日也」「觀宇宙」兩行之間,界行最肥,而直 界伸腳十字下出橫闌外,三也。「管絃之盛」,「盛」字之刀 鋸利如鉤,四也;「痛」字改筆處勁不模糊,五也。「興感之」 由,由字類申;列敘之列,其堅如鐵釘。此其大略也。然 定武又自有肥、瘦二本,而鐫損者,乃瘦本為真定武 無疑。何以知之?今復州本以真定武本重模,亦鐫損 四字,其字極瘦。王順伯、尤延之爭辨如聚訟。然瘦本 風韻竟勝,豈能逃識者之鑒?其瘦本之石,宣和間就 薛珦家宣取,收入禁中,龕於睿思殿東壁。建炎南渡, 宗澤遣人護送此石至維揚。敵犯維揚,不知所在,或 云「金人以氈裘裹之,車載而去。」

《樂毅論》

编辑

世傳二王帖,皆以真跡摹勒,獨《樂毅論》就石書丹。其 石在高學士紳家,已殘缺。至「海」字後,轉屬趙立之處。 今重摹者,猶有趙立之印。予嘉熙庚子自嶺右回至 宜春,見元本於一士人家,用北紙北墨,無一字殘缺, 而清勁遒媚,正類蘭亭字形,比今世所見重摹本幾 小一倍。此蓋齊梁間拓本,真人間希世之寶。

《鍾元常帖》

编辑

鍾元常《力命帖》,惟此本與潭州本佳,他無足取。

===
《顏碑》
===顏碑在南北者尚多,《麻姑壇記》《吳興石柱誌》,「舊本《干

祿字》」,《妙喜寺記》,《西林題名》,皆絕品也。

《歐陽小字千文》

编辑

歐陽小字千文「在邢州,《溫彥博墓志》在東京。《九成宮 碑》《仲夏蘭若二帖》《化度寺碑》《丹州刺史碑》並在北方 會稽。」高續古家有重摹《化度寺碑》,咄咄逼真。

《鴈塔題名》

编辑

此帖有北本、彭州本。然北本為上,彭本頗失真。

《徐騎省小篆》

编辑

徐鉉深得古小篆法,有《篆千文》,刻石南昌,精妙,無愧 古人,今已重摹。

《綏蠻校尉》

编辑

予溯瀟湘,歷衡、潭、永、全道五郡,並無古刻,惟道州有 漢綏蠻校尉能君之碑,若《浯溪中興頌》,乃唐中世所 立爾,亦打石之工,人每因舊跡加洗刻以為衣食業, 故愈失真。

《南嶽碑》

编辑

余嘗見南嶽一僧云:「嶽山多秦漢以來碑,在林莽蔽 翳間。寺僧懼為官司所擾,匿不敢言,亦不敢遷至屋 下,故愈為霜露剝蝕,良可歎也。」

《偽作王大令書》

编辑

山陰僧偽作《王大令書保母墓志》,韓𠈁胄以千緡市 其石,予每疑其贗作,殊無一點大令氣象。及見東坡 所作《子由保母墓志》語,則僧實偽也。

《曾惇石刻鋪敘》

编辑

《大觀太清樓帖》

编辑

大觀初,徽宗視《淳化帖》石已皴裂,且王著標題多誤, 詔出墨蹟,更定彙次,并《武帝》一帖,合於西晉《武帝帖》 後。擇七卷後《右軍帖》內誤入智永書,列在第五卷,合 首卷古帖三段,併而歸一,及「躋晉宣於晉武上」之類, 使先後次序不紊。迨《名臣帖》亦然,俾蔡京書之。及卷 首末刊石太清樓下,此正國朝盛時,典章文物,燦然 備具,百工技藝咸精,其能視淳化草創之始,自然不 同。且當時盡出元藏真帖臨摹,定其舛誤,非若外方 但因石刻翻刊。京雖驕吝,字學恐出王著右。是《大觀》 之本,愈於淳化明矣。

《太清樓續閣帖》

编辑

「《續閣帖》十卷。元祐五年庚午,祕省乞以《淳化閣帖》所 未刊前代遺墨入石」,有旨從之。至徽宗建中靖國元 年辛巳八月工畢。歷十一年,費緡一十五萬乃成。模 寫者待詔邵彰,上其事者祕書少監鄧洵武孫諤也。 首卷晉唐帝后書;二卷、三卷悉王羲之書;四又羲之 暨其子操之等筆;五又所書《黃庭經》《樂毅論》《蘭亭敘》 六。又其家《寶章集》七卷,乃晉索靖所書《月儀》,八則虞 世南、賀知章、柳公權帖,後則《無名人帖》,九則李懷琳 書、《嵇康絕交書》。末卷唐無名人所書《月儀》諸帖,多不 入此刻,蓋徽宗朝碑方成,諸郡翻本,歲月在前,惟《鼎 帖》刊在紹興,故得取以攙入卷帙。

《淳熙祕閣續帖》

编辑

《淳熙祕閣續帖》十卷,十二年三月被旨摹勒入石,皆 南渡後續得唐朝遺墨。首卷則鍾繇、王羲之帖,次則 羲獻書,內黃庭小楷,後有「臣遂良臨」四字,三卷歐陽 詢、蕭瑀、褚庭誨、孫思邈、狄仁傑、張旭、顏真卿《七賢書》, 四卷則明皇批答裴耀卿等奏狀,五卷李白、胡英、李 邕、白居易帖,六則張九齡《三相》暨李紳告身,七則李 陽冰篆,李德裕、畢諴、李商隱書,八則懷素顛草,九則 高閑、亞栖、齊己書,末卷則楊凝式,并無名人帖,上皆 有內府圖書、「宣和」及紹興小字印章,或睿思殿印,如 李紳告身,高廟後有親筆跋語。《黃庭經》懷素顛草則 有「李主建業文房」之印,視今長沙所鐫,筆法迥殊。

《慶曆長沙帖》

编辑

《長沙帖》十卷,實祕閣前帖翻本,內《羲獻帖》略有增入。 慶曆間慧照師錢希白摹鐫,自五年乙酉至八年戊 子訖事。嘗觀《雜文》中載東坡自儋耳移合浦,見桂帥 程欽之《潭帖冊》,各題其後第八卷云:「希白作字,自有 江左風味,故長沙法帖比淳化待詔所摹為勝。」世俗 不察,爭訪閣本,誤矣。此逸少一卷尤妙。《容齋隨筆》謂 「坡仙遺墨,今藏其家,但二卷郗愔書」,第三卷帖何以 斷當字,分兩行?希白善書者,於此殆不可曉。今《長沙 帖》間不存希白臨摹歲月,或云土人又私翻,木板有 紋可辨。

《新絳本》

编辑

《絳帖》前後各十卷。相傳駙馬潘正夫以閣增損翻刊, 間摹淳化被旨歲月於卷末。然不見跋尾,無有稽考, 編次多有不同。閣以漢章帝書為首,列《倉頡》、夏禹書 於第五;《絳》則《倉頡》、夏禹書為初卷,寘歷代帝王書於 後帖之二卷。閣總二王帖為五卷,《絳》則前後帖皆有 之,衍而為十。且以第二卷張芝、王洽書析為第二、第 五卷,以第三卷庾元亮、卞壼書析為第三、第四卷。《古 帝王帖》,則刪漢章帝、晉宣帝、明康、哀簡文帝、梁高帝、 簡文《名臣帖》,則削司馬攸、王劭、王廞、梁蕭子雲、僧智永、唐李邕等數帖,卻增入王濛、羊諮書。《後帖》一卷,全 刊入本朝《太宗宸翰》二卷末《冬晚書院偶成》一章,則 當以《吳越忠懿王書》作標目,猶前段高宗皇帝書之 類,何由於諡號下花押如此?是自稱於生。前九卷增 入張旭《千文》四十五字,藏真草書,乃素書。跋顛旭語 後云:「顛草之趣,貴在雄逸。」藏真乃云其辭,又非專為 此卷千文。但絳初入石,定為直行,岡之與鼎,則為橫 碑。十卷增入顏魯公、王廙、高閑、李建中書。或謂他所 刊之帖,皆以橫石,而絳獨立石。印搨之際,上下字蹟 相聯,既裁為經冊手軸,則何所考竟?且匠者摹搨,必 通為一碑,無緣逐裁橫搨,何由相綴?又謂紗紙紋可 辨,要當自有眼目。嘉定間,李全在山東,印搨《絳帖》,以 遺要人,又有自榷場貿易以來者,殆古刻不存,再翻 新本,謂即《岡帖》偽為,非也。岡之梅斑麤率,況其筆意。 予所見《絳帖》,陸續幾十,覺藏真草書筆勢皆有截斷 處。良由元係橫書,絳刻入石,遷就移作直行。岡以絳 為祖,不敢有毫髮異。乃獨此帖易「直」為《橫鼎帖》,紹興 續刊者也。亦舍絳而取法於岡,是橫刊之為當矣。至 於以橫碑剪為直行裝褙,是又偽之拙者。此以《岡帖》 或《鼎帖》湊成,其文自不甚順,但今之辨帖者,執此以 別真贗。

《鼎帖》亦曰武陵帖

编辑

《武陵帖》二十二卷紹興十一年辛酉十月,郡守張斛 集祕閣法帖,合「潭』、絳、臨江、沙海諸帖,參校有無,補其 遺闕,以成此書,後列郡官名銜。

《群玉堂帖》

编辑

《群玉堂帖》十卷,本平章韓𠈁胄自鐫其家藏墨蹟,《閱 古堂帖》是也。首卷全刊南渡以後帝后御書,二卷則 晉、隋名賢帖,三則唐名賢帖,四則《懷素千文》,五六暨 九卷悉本朝名賢帖,七卷全刊山谷書,八卷全刊米 元章書,末卷則蔡忠惠、石曼卿帖。開禧末,韓以罪籍 嘉定改元,被旨儗入祕省,乃改今名。

《曹士冕譜系雜說》

编辑

《淳化法帖》

编辑

熙陵以武定四方,載櫜弓矢,文治之餘,留意翰墨,乃 出御府所藏歷代真跡,命侍書王著模刻禁中,釐為 十卷,各於卷尾篆書題云:「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 六日奉旨摹勒上石。」

《敘說》

编辑

太宗皇帝時,嘗遣使購募前賢真蹟,集為《法帖》十卷, 鏤板而藏之。每有大臣進登二府,則賜以一本,其後 不賜。或傳板本在御書院,往時禁中火災板焚,遂不 復賜。或云:「板今在,但不賜爾。」故人間尤以官法帖為 難得。余得自薛公期,云「是家藏舊本」,今世人所有,皆 轉相傳模者也。

太宗文德化成,靖無他好,留意翰墨,潤色太平。嘗借 王氏所收書,以集《閣帖》十卷,內「郗愔」兩行,「二十四日 帖」,乃此卷中者,而於「謝公帖親跋」三字,以還王氏,其 帖在李瑋家。

太宗萬機之餘,留情翰墨,嘗詔天下購募鍾、王真蹟, 集為《法帖》十卷,模刻以賜群臣。往時故相劉公沆在 長沙,以《官法帖》鏤板,遂布於人間。後有尚書郎潘師 旦,又擇其尤妙者別為卷第,與劉氏本並行。至予集 錄古文,不敢輒以官本參入私集,遂於師旦所傳,又 取其尤者散入錄中,俾夫啟帙披卷者時一得之,把 翫欣然,所以「忘勌」也。

《二王府帖》

编辑

山谷論「禁中板刻《古法帖》十卷,當時皆用歙州貢墨 墨本賜群臣,今都下用錢萬二千便可購得。元祐中, 親賢宅從禁中借板墨百本,分遺宮僚。但用潘谷墨, 光輝有餘,而不甚黟黑,又多橫木裂紋,士大夫不能 盡別也。此本可當舊板之半耳。」

予觀近世所謂《二王府帖》者,蓋中原再刻石本,非禁 中板本也。前有目錄、卷尾,且無篆書題字,蓋顯然二 物矣。

《紹興國子監本》

编辑

紹興中,以御府所藏《淳化舊帖》刻板,寘之國子監,其 首尾與淳化閣本略無少異。當時御府拓者,多用匱 紙,蓋打金銀箔者也,字畫精神,極有可觀。今都下亦 時有舊拓者,元板尚在。邇來碑工往往作蟬翼本,且 以厚紙覆板上,隱然為銀錠。請幫助識別此字。痕以惑人。第損剝非 復舊拓本之遒勁矣。

<a name="va59">.淳熙修內司本

《淳熙修內司本》

编辑

淳熙間奉旨刻石禁中卷帙規模悉同淳化閣本而 卷尾乃楷書題云淳熙十二年乙巳歲二月十五日 修內司奉旨模勒上石

《大觀太清樓帖》

编辑

大觀中,奉旨刻石太清樓,字行稍高,而先後之次亦 與《淳化帖》小異。其間有數帖,多寡不同,或疑用真蹟 摹刻,凡標題皆蔡京所書,卷尾題云:「大觀三年正月 一日奉旨模勒上石

《臨江戲魚堂帖》

编辑

元祐間,劉次莊以家藏《淳化閣帖》十卷摹刻堂上,除 去卷尾篆題,而增釋文。故家所藏往年拓本,猶有典 刑。所拓者字多頑缺,亦有補換新刻者矣。

《利州本》

编辑

慶元中,四川總領權安節以《戲魚帖》并《釋文》重刻石 于益昌官舍,石今已不存。權總,江州德安人。其家猶 有當時墨本甚多,《釋文》字畫較《臨江帖》為稍大。

《慶曆長沙帖》

编辑

丞相劉公沆帥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師希白 模刻於石,寘之郡齋,增入「霜寒十七日」、王濛、顏真卿 等諸帖,而字行頗高,與淳化閣本差不同,逐卷各有 歲月。

《劉丞相私第本》

编辑

劉丞相既刻法帖於郡齋,復依倣前本,刻石十卷,以 歸私第。予頃在九江見故家所藏一本,與長沙本絕 相似而小異,其後有人跋云:「此先丞相私第本也。疑 是劉氏子弟所跋。」後復見一本於姑蘇,與九江所見 本同,紙墨皆與《南碑》不類,而慶曆第題字止三兩卷 有之,蓋即劉氏本也。

《長沙碑匠家本》

编辑

舊傳長沙官本,扃鑰不可常得,碑匠之家別刻一本, 以應求者。予頃收一本,與《長沙古本》首尾略無少異, 而字體形模小少不同,疑其為碑匠家本。

《長沙新刻本》

编辑

舊刻毀于鬱攸之變,中興以後復刻石。其間凡遇舊 帖損缺處,並不復刻字,亦無卷尾歲月,刻手甚謬,殊 不足觀。

《三山木板》

编辑

三山帥司書庫,有《歷代帖》板本,蓋好事者以長沙舊 帖刊勒,卷帙規模皆同,今已散失不全矣。嘉熙庚子 備員帥幕,尚及見之。

《黔江帖》

编辑

秦子明常以里中兒不能書為病。其將兵於長沙也, 買石摹刻僧寶月《古法帖》十卷,謀舟載入黔江,壁之 黔江之紹聖院。刻石者潭人湯正臣父子,詳見《山谷 集》中。予淳祐甲辰道過三衢,見好事家適有此帖,其 卷帙之多寡,次序之先後,字行之長短,悉同《淳化閣 帖》。而紙墨髣髴,似戲魚堂中興以前拓本。其所以異 者,第一卷有淳化篆書三行,其次有楷書一行云:「降 授供備庫副使,充東南第八副將,訓練潭州諸軍,潭 州駐劄秦世章家本。」其後又一行云:「長沙湯正臣重 模男仙芝靈芝鐫。」第二卷至八卷尾各題「長沙湯正 臣重模勒」八字,卻無淳化篆書及世章銜位。又第八 卷,《取卿女婿帖》內第二行,「休」字立人作兩點。第二卷 《鍾繇宣示帖》內「再世榮名」作「榮石」,正與《戲魚帖》同。第 九卷尾題「長沙湯正臣摹勒」七字。第十卷題「長沙人 湯正臣重模男仙芝」為一行,「靈芝鐫」為一行。此下似 別有字偶裁損,不可攷矣。

《北方印成本》

编辑

余頃歲道過臨川時李編修伯高宰是邑,出所藏《法 帖》見示,乃板本印成者,是用北地厚皮紙印,每段自 成一板,四圍皆空,白紙不施筐緣裝表,而自然整齊 成冊,字畫亦甚可愛。

《烏鎮本》

编辑

舊傳湖州烏鎮張氏,以《絳閣》二帖鋟木家塾,或遇良 工模拓,亦有可觀。後聞板歸新市人家,每連紙一幅 可打一段。予在三山見一本於周氏,後數卷板內時 有直裂紋。比到霅上,獲一本于向氏叔堅之裔,偶缺 兩卷,且以元祐間所拓《戲魚帖》足之。此刻字畫差肥, 而極有筆意,頗勝諸帖,惜其間錯誤數字,為可恨耳。 趙宰叔愚云,「丙戌歲在宗庠,有以《法帖》板質於齋舍 族人者」,偶不記為何人,疑是此板,亦未可知。

<a name="va71">.福清本

《福清本》

编辑

福州福清縣民家舊有板刻絳閣急就章鴈塔題名 四帖其刻稍精賣碑家得之往往駕名官帖以惑人 但彼中匠者不善用蠟每每有砑光痕可以證驗

《澧陽帖》

编辑

澧陽舊有法帖石本其後散失僅存者右軍數帖而 已

《鼎帖》

编辑

武陵郡齋板本較諸帖增益最多博而不精殊無足 取

《不知處本》

编辑

豫章士友董良史家有法帖拓本數卷與淳化閣帖 規模相似而筆意差弱似不逮所見諸本且不知所 出姑識于此以俟識者

《長沙別本》

编辑

嘉定間,先君帥長沙,予隨侍在焉。時碑房中有斷石 一片,乃法帖第一卷尾段字行高低正與《淳化帖》同, 而絕不類古潭,末後亦有「淳化」篆字,此石實不知所從來。近歲三山林伯鳳重刻於家,直指為《古潭帖》,余 未敢臆斷也。

《蜀本》

编辑

予頃得一帖,凡數卷于蜀中,次序先後高低,皆與《長 沙古帖》同,初亦疑為《黔江帖》,今見秦氏真本,則顯然 二物矣。大率此帖全用長沙古本摹刻,而字行亦間 有增減處。既不知所出,未敢臆說,姑附見于此。

《廬陵蕭氏本》

编辑

右《法帖》十卷,用「十干」為號,後有崇寧五年蕭公綸記, 其略云:「皇祐先,伯父太博作邑和州之含山,得墨帖 於丞相兗國劉公,摹刊未畢,先君殿丞繼之,始終六 年,乃獲成就,迄今五十餘年,刓缺大半。今續完之,以 藏於家,蓋用《潭帖》刻也。慶元間已損失二十餘段,共 少三百四十餘行。」

《絳本舊帖》

编辑

歐陽公《集古跋尾》謂:「近時有尚書郎潘師旦,以官帖 私自模刻于家,為別本以行於世。」又云:「潘師旦者,竊 取官法帖中數十帖,別自刻石以遺人,而傳寫字多 轉失,然亦有可佳者。」觀此,則《絳帖》是矣。此帖世稱為 《潘駙馬帖》,或又稱《絳帖》,豈潘氏世居絳郡耶?帖凡二 十卷,其次序卷帙,雖與《淳化官帖》不同,而實則祖之, 特有少增益耳。

單炳文,博雅君子也。其論《絳帖》至為精密。頃刻石襄 州,有云淳化官本法帖今不復多見,其次《絳帖》最佳, 而舊本亦已艱得。嘗以數本較之,字畫多不侔。煒家 藏舊本第九卷大令書一卷,第四行內面字右邊轉 筆正在石破缺處隱然可見。今本乃無右邊轉筆,全 不成字,其「面」字下一字與第五行第七字亦不同,又 第七行第一字,舊本乃行書「止」字,今本乃草書「心」字, 筆法且俗。以此推之,今之所見,多非舊本。《臨江帖》大 率與舊本同,其間此一帖尤不差,但字體頗肥,不逮 《絳帖》之遒勁也。

「余既獲見炳文《絳帖辨證》,然後知近世所藏二十卷 帖,多非舊物,每恨未識真本,而襄州所刻第九卷《大 令帖》亦毀于王旻之變,慮其遂至泯絕,因以舊所藏 本摹刻于家,頗傳諸好事者。淳祐甲辰,自霅川官滿, 得闕遄歸,假道三衢,始獲觀真帖于滄洲毛監丞所, 不獨第九卷與單說正合,而二十卷首尾俱全,亦可」 謂珍玩矣。且云「得之金華潘氏,是殆師旦之苗裔耶?」 其帖之異同大略,條列于後。

《帖總》二十卷元無字號及段眼數目。

第二卷:《鍾繇宣示帖》,第一行內「報」字右邊直畫勾起 向左畔,第二行「茤」字內,下面「夕」字上畫微仰曲,第五 行「名」字右腳微有一點,第十行「當」字上三點全,旁有 微損,卻在空處。

「已欲日帖」,腳下有斷石紋。

此卷內第一段與第三段「石」 並缺右腳。

第九卷《大令帖》,正與單炳文襄州所刻石本纖微弗 差,故家所藏,未有其比。

 右《潘氏絳帖》二十卷,紙墨字畫模印,皆與今人所

藏本不同,而第九卷顯然可見。自非單公炳文表而出之,亦將泯於無聞矣。北方所刻諸本,往往南渡後北人轉相傳模,無足深怪。但武岡舊刻,未知始於何年,亦止用新本模刻,為可恨耳。

《東庫本》

编辑

世傳潘氏所居法帖石分而為二,其後絳州公庫乃 得其一,於是補刻餘帖,是名「東庫本。」第九卷之舛誤, 蓋始乎此。今好事之家所藏《絳帖》,率多此本,字畫精 神遒勁,亦自可愛。而《衛夫人》一帖及《宋儋帖》,頗多燥 筆,有如《蘭亭敘》群字落筆之精,此稍異於諸本。其所 以不及舊帖者,以第九卷大令書石不破缺,而炳文 所論三字已誤,且逐卷逐段各分字號,以「日月光天 德,山河壯帝居,太平何以報,願上東封書」為別。此又 異於舊帖也。

《亮字不全本》

编辑

此帖與東庫本絕相似,或只是一石,但《庾亮帖》內「亮」 字皆無右邊轉筆,蓋避逆亮諱也。

《新絳本》

编辑

二十卷首尾規模段眼字號並同《東庫》本,獨《衛夫人》 《宋儋》二帖無燥筆,又字畫較《東庫》本微局促,墨法雖 與《東庫》本同,然實是兩石,吾家與毛希元皆有之。

《北本》

编辑

二十卷。親戚劉用甫處有之,墨色與古本相近,而第 九卷《大令書》只同新本,未知何處所刻。

《又一本》

编辑

董良史家所藏本第九卷,大令書,字畫亦誤,獨「面」字 有右邊轉筆,異於他本,且不與舊本同也。

《武岡舊本》

编辑

二十卷不知刻於何時,碑段稍長,而「日月光」、「天德」等 字號間於行中,字畫亦清勁可愛。而第一卷「《衛夫人》 《宋儋》」無枯筆,第九卷《大令帖》諸字皆誤,信乎出于新絳也。

《武岡新帖》

编辑

《二十卷帖》,即舊石也。中厄於庸謬之人,厭其字畫清 瘦,頗加修治,遂失本真,其最可鄙笑者,第二卷《鍾繇 帖》內「再世榮名」,今名字已修作「谷」字矣。且拓匠不工, 凡損剝處鑿痕宛然呈露,而字畫模糊,略不可辨,帖 之繆者,莫甚于此。

《福清本》

编辑

詳見《淳化帖》條下。

《烏鎮本》

编辑

詳見《淳化帖》條下。此乃板本,非石也。長沙折府所藏 二十卷,模刻頗精,疑是此本第九卷復面「帖」字誤。而 《鵝群帖》止是微損,字畫尚完,此稍異於新絳。

《彭州本》

编辑

掘地得之,字畫清勁,頗類《舊武岡》而差優,予家有之。

《資州本》

编辑

資州以新絳前十卷刻石,予家多有之,前有《目錄》。元 刻麻石上續拓者,不逮舊所得本遒勁矣。

《木本前十卷》

编辑

「甲秀」陳氏藏此墨本,不知所出。

《又木本前十卷》

编辑

又一帖,頃獲於都下,不知所出,稍不逮《甲秀》所藏,雖 皆出於《新絳》,然亦自是一種。

余酷嗜古學,留意法書名蹟幾廿年,頗以鑒賞自居, 嘗集前賢文集、小說、法帖之說為攷一卷,以便撿閱。 淳祐甲辰冬,因侍陶齋曹公,相與稽訂,法書源流,多 所未聞。他日出示《譜系》一編,曰:「視子所記如何?」余曰: 「博矣。」迺請而刻之梓。東湖董史書。

庚申冬,鄰火煽虐,《潛心閣》殲焉。初余頗惜此板,不以他板雜,特儲之閣。逮是他板獲免秦禍,而譜系反為熒惑下取,豈固有數耶?余藏書滿閣,古帖名碑,祕之寶刻藏中,一旦滅沒於漲天之煙焰,生平日力事力心力為之一空,恨鬱無已,幾成怨天。雖然,天其可怨耶?因念曩與谷中,挍讎參訂,以成此書。谷中已矣,書「其可傳。」 遂訪舊本於友朋間,欲復板而行之。月樵劉氏慨然授所藏,俾就此志。嗟夫!余家名跡已如夢幻,誅茅蓋頭,政以為窘。顧切切於不急之務,痼疾尚堪療哉?板成載誌之末,時則景定壬戌夏五月也。《史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