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十二卷目錄
經籍總部紀事四
經籍典第四十二卷
經籍總部紀事四
编辑《魏書皇后列傳序》:「高祖改定內官監女尚書、美人、女 史、女賢人、書史、書、女小書女視三品。」
《昭成子孫傳》:「暉字景襲,頗涉文史,愛文學,招集儒士 崔鴻等,撰錄百家要事,以類相從,名為《科錄》,凡二百 七十卷。上起伏羲,迄於晉、宋,凡十四代。暉疾篤,表上 之。」
《河南王附傳》:「鑒字紹達,少有父風,頗覽書傳。」
《汝陰王附傳》:「修義字壽安,涉獵書傳,頗有文才,為高 祖所知。」
《任城王附傳》:順字子和,九歲師事樂安陳豐。初書王 羲之《小學篇》數千言,晝夜誦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徹。 豐奇之,白澄曰:「豐十五從師,迄於白首,耳目所經,未 見此比。江夏黃童,不得無雙也。」澄笑曰:「藍田生玉,何 容不爾!」十六通《杜氏春秋》,恆集門生討論同異。於時 四方無事,國富民康,豪貴子弟率以朋遊為樂,而順 下帷讀書,篤志愛古。家徒四壁,止有書數千卷而已。 撰《帝錄》二十卷,詩賦表頌數十篇,今多亡矣。
《文成五王傳》:「安豐王猛子延明,博極群書,兼有文藻, 鳩集圖籍萬有餘卷,所著詩、賦、讚、頌、銘、誄三百餘篇。 又撰《五經宗略》《詩禮別義》,注《帝王世紀》及《列仙傳》。又 以河間人信都芳工算術,引之在館,撰《古今樂事》九 章十二圖。又集《器準》九篇,芳別為之注,皆行於世。」 《獻文六王傳》:「高陽王子泰,泰兄端,字宣雅,美容貌,頗 涉」書史。泰弟叡,字子哲,輕忽榮利,愛翫琴書。
北海王詳字季豫美姿容善舉止高祖賜詳璽《書》曰: 「比遊神何業也。丘墳六籍何事非娛。」
彭城王勰字彥和敏而耽學不舍晝夜博綜經史雅 好屬文。
《孝文五王傳》:廢太子恂,詔詣代都入辭。高祖曰:「在途 當溫讀經籍,今日親見吾也。」恂不好書,學在困躓,頗 知咎悔,恆讀佛經,禮拜歸心於善。
清河王懌,博涉經史,兼綜群言,有文才,善談理。 汝南王悅,好讀佛經,覽書史,為性不倫,俶儻難測。 《燕鳳傳》:燕鳳,字子章,好學,博綜經史,明習陰陽讖緯。 昭成素聞其名,使人以禮迎致之,以經授獻明帝。太 宗世,與崔元伯、封懿、梁越等入講經傳,出議朝政。世 祖初,以舊勳賜爵平舒侯。
《崔元伯傳》:「衡字伯玉,少以孝行著稱。學崔浩書,頗亦 類焉。車駕巡狩,以衡為大都督。衡涉獵書史,陳備禦 之方,便國利民之策,凡五十餘條。」
《穆崇傳》:「羆子建,字晚興,性通率,頗好文史。起家祕書 郎,稍遷直閣將軍。」
《豐國》弟子弼,有風格,善自位置,涉獵經史,與長孫稚、 陸希道等齊名。
《賀狄干傳》:狄干在長安幽閉,因習讀書史,通《論語》《尚 書》諸經。舉止風流,有似儒者。初,太祖普封功臣,狄干 雖為姚興所留,遙賜爵襄武侯。
《高湖傳》:「謐字安平,有文武才度。天安中,以功臣子召 入禁中,除中散,專典祕閣,肅勤不倦。高宗深重之,拜 祕書郎。謐以墳典殘缺,奏請廣訪群書,大加繕寫,由 是代京圖籍,莫不審正。」
《封懿傳》:「偉伯字君良,博學有才思。弱冠除太學博士, 每朝廷大議,偉伯皆預焉。雅為太保崔光、僕射游肇 所知賞,太尉清河王懌辟參軍事。懌親為《孝經解》,詁 命偉伯為難例九條,皆發起隱漏。偉伯又討論《禮》《傳》 《詩》《易》疑事數十條,儒者咸稱之。尋將經始明堂,廣集 儒學,議其制度,九五之論,久而不定。偉伯乃搜檢經」 緯,上「《明堂圖說》六卷,撰《封氏本錄》六卷,并詩賦碑誄 雜文」數十篇。
《張濟傳》:濟字士度,涉獵書傳,清辯美儀容,太祖愛之。 《李先傳》:先字容仁,少好學,善占相之術。太祖曰:「卿既 宿士,屢歷名官,經學所通,何典為長?」先對曰:臣才識 愚闇,少習經史,年荒廢忘,十猶通六。又問:兵法風角, 卿悉通不?先曰:「亦曾習讀,不能明解。」太祖問先曰:「天 下何書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對曰:「唯有經書,三皇 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補王者神智。」又問曰:「天下書籍, 凡有幾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備?」對曰:「伏羲創制,帝王 相承,以至於今。世。傳國記,天文祕緯,不可計數,陛下 誠欲集之,嚴制天下諸州郡縣,搜索,備送主之所好, 集亦不難。」太祖於是班制,天下經籍稍集預字元凱,少為中書學生,聰敏彊識,涉獵經史。 《賈彝傳》:「禎字叔願,學涉經史。居喪以孝聞。」
《崔浩傳》:「浩字伯淵,少好文學,博覽經史,元象陰陽百 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太宗初,拜博 士祭酒,爵武城子,常授太宗經書。每至郊祠,父子並 乘軒軺,時人榮之。太宗好陰陽術數,聞浩說《易》及《洪 範》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凶,參觀天文,考定疑惑。浩 綜覈天人之際,舉其綱紀,諸所處決,多有應驗,恆與」 軍國大謀,甚為寵密。浩能為雜說,不長屬文,而留心 於制度科律及經術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嘗 之禮,豐儉之節,義理可觀。性不好《老》《莊》之書,每讀不 過數十行,輒棄之曰:「此矯誣之說,不近人情,必非《老 子》所作。老聃習《禮》,仲尼所師,豈設敗法文書,以亂先 王之教?」袁生所謂「家人筐篋中物,不可揚於王庭也。」 太宗詔浩曰:「卿為吾撰《列王者治典》,并論其大要。」浩 乃著書二十餘篇,上推太初,下盡秦、漢變弊之跡,大 旨先以復五等為本。初,太祖詔尚書郎鄧淵著《國記》 十餘卷,編年次事,體例未成。逮於太宗,廢而不述。神 麚二年,詔集諸文人撰錄《國書》,浩及弟覽、高讜、鄧穎、 晁繼、范亨、黃輔等共參著作,敘成《國書》三十卷。世祖 以浩輔東宮之勤,賜繒絮布帛各千段。著作令史太 原閔湛、趙郡郗標素謟事,浩乃請立石銘,刊載國書, 并勒所注五經。浩贊成之,恭宗善焉。遂營於天郊東 三里,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乃訖。浩又上《五寅元 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經》《論語》《詩》 《尚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復詔臣學天文星曆, 《易》式九宮,無不盡看。」至今三十九年,晝夜無廢,專心 思書,忘寢與食,至乃夢共鬼爭義,遂得周公、孔子之 要術。始知古人有虛有實,妄語者多,真正者少。自秦 始皇燒書之後,經典絕滅。漢高祖以來,世人妄造曆 術者有十餘家,皆不得天道之正。大誤四千,小誤不 可言盡。臣愍其如此,是以前奏造曆,今始成訖,謹以 「奏呈。」
《李順傳》:「順字德正,博涉經史,有才策,知名於世。 希宗字景元,性寬和,儀貌雅麗,涉獵書傳,有文才。 騫字希義,博涉經史,文藻冨盛。 太字季寧,涉獵書傳,太尉行軍員外郎。」
曄字季顯,涉歷書史。正光二年,南荊州刺史桓叔興 叛入蕭衍,持節督諸軍討叔興,大破之。
暉賓弟山儒,少而清立,學涉群書。
同軌體貌魁岸,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兼讀釋氏,又好 醫術。年二十二,舉秀才、射策,除奉朝請,領國子助教, 轉著作郎,典儀注,修國史。遷國子博士,加征虜將軍。 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講說,敕同軌論難,音 韻閒朗,往復可觀,出帝善之。三年春,釋菜,詔延公卿 學官於顯陽殿,敕祭酒劉廞講《孝經》,黃門李郁講《禮 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解《大戴禮》、夏小正篇。時廣招儒 學,引令預聽。同軌經義素優,辯析兼美,而不得執經, 深為慨恨。太平中,轉中書侍郎。興和中,兼通直散騎 常侍,使蕭衍。衍深耽釋學,遂集名僧於愛敬、同泰二 寺講《涅槃大品經》,引同軌預席,衍兼遣其臣並共觀 聽。同軌論難久之,道俗咸以為善。盧景裕卒,齊獻武 王引同軌在館教諸公子,甚嘉禮之。每旦入授,日暮 始歸。緇素請業者,同軌夜為解說,四時恆爾,不以為 倦。
《刁雍傳》:「雍字淑和,博覽書傳,性寬柔,好尚文典,手不 釋書,明敏多智,凡所為詩賦頌論并雜文百有餘篇。 又汎施愛士,恬靜寡欲,篤信佛道,著《教誡》二十餘篇, 以訓導子孫。」
整字景智,少有大度,頗涉書史,解音律,輕財好施,交 結名勝,聲酒自娛。
雙字子山少好學兼涉文史雅為中山王英所知賞 拜西河太守。
《袁式傳》:「式字季祖,漢司徒滂之後。是時朝儀典章,悉 出於浩,浩以式博於古事,每所草創,恆顧訪之。式沈 靖樂道,周覽書傳,至於詁訓倉雅,偏所留懷,作《字釋》 未就。以天安二年卒,贈豫州刺史。」
《李寶傳》:「敬安弟季安,粗涉書史。正光末,顥為關西都 督,引為長史,委以戎政,尋加驍騎將軍。」
《陸俟傳》:「希道字洪度,有風貌,美鬚髯,歷覽經史,頗有 文致。拜諫議大夫,以學關今古,參議新令,轉廷尉少 卿。」
《薛辯傳》:「謹字法順,容貌魁偉,頗覽史傳,授河東太守。 太延初時,兵荒之後,儒雅道息,謹命立庠,教以《詩》《書》。 三農之暇,悉令受業。躬巡邑里,親加考試。於是河汾 之地,儒道興焉。」
《劉休賓傳》:「子文曄有志尚,綜覽群書,輕財重義。」 《房法壽傳》:「景先字光胄,幼孤貧,無資從師,其母自授 《毛詩》《曲禮》。年十二,請其母曰:『豈可使兄傭賃以供景 先也,請自求衣,然後就學。母哀其小,不許,苦請從之。
遂得一羊裘,忻然自足。晝則樵蘇,夜誦經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贍。太和中,例得還鄉,郡辟功曹,州舉秀才,值州』」將卒,不得對策,解褐太學博士。時太常劉芳、侍 中崔光,當世儒宗,歎其精博。光遂奏兼著作佐郎,修 國史。尋除司徒祭酒、員外郎。侍中穆紹又啟景先撰 《世宗起居注》,景先作《五經疑問》百餘篇,其言該典,今 行於時。
《薛野傳》:「曇慶弟曇寶,初補散騎。高祖詔曇寶採遺 書於天下,歷侍御中散,直閣將軍。」
《宇文福傳》:「穆字朗興,性剛烈有壯氣,頗涉書史,好尚 功名。」
《韋閬傳》:「榮緒字子光,頗涉文史,除員外散騎侍郎。」 《蘇湛傳》:「湛字景儁,少有器行,頗涉群書。」 《裴駿傳》:「駿字神駒,小名皮,河東聞喜人。駿幼而聰慧, 親表異之,稱為神駒,因以為字。弱冠通涉經史,好屬 文,性方檢,有禮度,鄉里宗敬焉。崔浩深器駿,目為三 河領袖。」
楷字孝則,善草書,頗涉文史。
《許彥傳》:「琰弟璣。璣字仲衡。琰兄弟並通率,多與勝流 交遊。又有博陵許赤虎,涉獵經史,善嘲謔。延興中,著 作佐郎,與慕容白曜南討。後使江南,應對敏捷。雖言 不典故,而南人頗稱機辯滑稽焉。」
《盧元傳》「道將字祖業涉獵經史風氣蹇諤頗有文才 為一家後來之冠諸父並敬憚之彭城王勰任城王 澄皆虛襟相待所為文筆數十篇。」
道虔字慶祖,粗閑經史,兼通算術。
昶字叔達,小字師顏。學涉經史,早有時譽。
元明字幼章,涉歷群書,兼有文義。風彩閒潤,進退可 觀。善自標置,不妄交遊,飲酒賦詩,遇興忘返。性好元 理,作《史子新論》數十篇,文筆別有集錄。少時嘗從鄉 還,途遇相州刺史中山王熙。熙博識之士,歎曰:「盧郎 有如此風神,唯須誦《離騷》,飲美酒,自為佳器。」遂留之 三月,贈帛及馬而別。
《高允傳》:「允字伯恭,性好文學,擔笈負書,千里就業,博 通經史,天文術數,尤好《春秋》《公羊》。世祖舅陽平王杜 超表允等分詣諸州,共平獄事,以清平獲賞。府解還 家教授,受業者千餘人。後詔允與司徒崔浩述成國 記,以本官領著作郎。時著作令史閔湛郗檦性巧佞, 為浩信待。見浩所注《詩》《論語》《尚書》《易》,上疏言:馬、鄭、王、 賈雖注述《六經》,並多疏謬,不如浩之精微。乞收境內 諸書,藏之祕府,班浩所注,命天下習業,并求敕浩注 《禮傳》,令後生得觀正義。」浩亦表薦湛有著述之才。既 而勸浩刊所撰國史於石,用垂不朽,欲以彰浩直筆 之跡。允聞之,謂著作郎宗欽曰:「閔湛所營,分寸之間, 恐為崔門萬世之禍,吾徒無類矣。」未幾而難作。允恂 恂善誘,誨人不倦晝夜,手常執書吟詠,尋覽所製詩 賦誄、頌、箴、論、表讚、《左氏公羊釋》《毛詩拾遺》、論、《雜解》、議, 《何鄭膏肓》事,凡百餘篇,別有集行於世。允明算法,為 《筭術》三卷。
允子懷,懷子綽,字僧裕,少孤,恭敏自立,身長八尺,腰 帶十圍,沈雅有度量,博涉經史。
初,允所引劉模者,長樂信都人也,頗涉經籍,微有注 疏之用。允領祕書,典著作,選為挍書郎;允修撰《國記》, 與俱緝著。常令模持管籥,每日同入史閤,接膝對筵, 屬述時事。
《李靈傳》「籍之字修遠性謹正粗涉書史歷員外郎給 事中。」
《趙逸傳》:「逸字思群,性好墳素,白首彌勤,年踰七十,手 不釋卷,凡所著述詩賦銘頌五十餘篇。」
琰元孫翼,粗涉《書傳》,通率有器藝。
《胡方回傳》:「方回,安定臨涇人。父義周,姚泓黃門侍郎。 方回,赫連屈丐中書侍郎。涉獵史籍,辭彩可觀,為《屈 丐統萬城銘》《蛇祠碑》諸文,頗行於世。世祖賜爵臨涇 子。朝賢並愛重之。」
《胡叟傳》:「叟字倫許,少聰敏,年十三,辨疑釋理,知名鄉 國。其意之所悟,與成人交論,尟有屈焉。及披讀群籍, 再閱於目,皆誦於口。好屬文,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 為鄙俗之句。入長安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時 京兆韋祖思少閱典籍,多蔑時輩,知叟至,召而見之。 祖思習常侍叟不足,叟聊與敘溫涼,拂衣而出。祖思」 固留之,曰:「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叟對曰: 「論天人者,其亡久矣。與君相知,何夸言若是!」遂不坐 而去。
《宋繇傳》:「繇字體業,敦煌人也。少而有志尚喟然謂妹 夫張彥曰:『門戶傾覆,負荷在繇,不銜膽自厲,何以繼 承先業』?」遂隨彥至酒泉,追師就學,閉室誦書,晝夜不 倦,博通經史,諸子群言,靡不覽綜。呂光時舉秀才,西 奔李暠。歷位通顯,家無餘財,雅好儒學,雖在兵難之 間,講誦不廢。每聞儒士在門,常倒屣出迎,停寢政事, 引談經籍,尤明斷決,事亦無滯也。沮渠蒙遜平酒泉, 於繇室得書數千卷,鹽米數十斛而已。蒙遜歎曰:「孤 不喜剋李歆,欣得宋繇耳。」世祖拜繇為河西王右丞相,賜爵清水公。
稚字季預,師事安邑李紹伯,受諸《經》傳。
《宗欽傳》:「欽字景若。少而好學,有儒者之風。博綜群言。 聲著河右。在河西撰《蒙遜記》十卷。」
《闞駰傳》:「駰字元陰,博通經傳,聰敏過人,三史群言,經 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注王朗《易傳》,學者藉以通經。 撰《十三州志》行於世。蒙遜重之,常侍左右,訪以政治 損益。拜祕書考課郎中,給文吏三十人,典校經籍,刊 定諸子三千餘卷。」
《劉昺傳》:「昺字延明,隱居酒泉,不應州郡之命,弟子受 業者五百餘人。李暠私署徵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 暠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昺時侍側前請 代暠,暠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籍。吾與卿相值,何 異孔明之會』?元德遷撫夷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卷。 暠曰:『卿註記篇籍,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昺」 曰:「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昺何人斯,敢不如此!」昺 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 《敦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 《韓子人物志》《黃石公三略》,並行於世。
《索敞傳》:「敞字巨振,為劉昺助教,專心經籍,盡能傳昺 之業。涼州平,入國,以儒學見拔為中書博士。篤勤訓 授,肅而有禮。」
《陰仲達傳》:「遵和兄子道方,性和雅,頗涉書傳,深為李 儁所知賞。」 《李孝伯傳》:「孝伯少傳父業,博綜群言,美風儀,動有法 度。」
瑒字琚羅。涉歷史傳,頗有文才,氣尚豪爽。每謂弟郁 曰:「士大夫學問稽博古今而罷,何用專經為老博士 也!」
郁字永穆,好學沈靜,博通經史。自著作佐郎為廣平 王懷友,懷深相禮遇。時學士徐遵明教授山東,生徒 甚盛,懷徵遵明在館,令郁問其《五經》義例十餘條,遵 明所答數條而已。稍遷國子博士。自國學之建,諸博 士率不講說,朝夕教授,惟郁而已。謙虛雅寬,甚有儒 者之風。遷廷尉少卿,加冠軍將軍,轉通直散騎常侍。 建義中,以兄瑒卒,遂撫育孤姪,歸於鄉里。永熙初,除 散騎常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兼都官尚書,尋領給 事黃門侍郎。三年春,於顯陽殿講《禮》,詔郁執經,解說 不窮,群難鋒起,無廢談笑。出帝及諸王公凡預聽者, 莫不嗟善。
《高閭傳》:「閭字閻士,早孤,少好學,博綜經史,文才儁偉, 下筆成章。」
《游明根傳》:「明根子肇,字伯始,高祖賜名焉。幼為中書 學生,博通經史及蒼雅說林。高祖初,為內祕書侍御 中散。肅宗即位,遷尚書右僕射。肇外寬柔,內剛直,耽 好經傳,手不釋書。治《周易》《毛詩》,尤精三禮,為《易集解》, 撰《冠婚儀》《白珪論》、詩賦表啟凡七十五篇,傳於世。」 《劉芳傳》:「芳字伯文,雖處窮窘之中,而業尚貞固,聰敏 過」人,篤志墳典。晝則傭書以自資給,夜則讀誦,終夕 不寢。撰鄭元所注《周官儀禮音》、干寶所注《周官音》、王 肅所注《尚書音》、何休所注《公羊音》、范甯所注《穀梁音》、 韋昭所注《國語音》、范曄《後漢書音》各一卷,《辨類》三卷, 《徐州人地錄》二十卷,「《急就篇續注音義證》三卷,《毛詩 箋音義證》」十卷,《禮記義》十卷,《周官儀禮義證》各五卷 騭字子昇,少有風氣,頗涉文史,弱冠見莊帝于顯陽 殿,問以邊事,騭應對閑敏,帝善之。
懋字仲華,聰敏好學,博綜經史,善草隸書,多識奇字。 世宗初入朝,拜員外郎,累遷太尉司馬。詩誄賦頌及 諸文筆,見稱於時。又撰諸器物造作之始十五卷,名 曰《物祖》。
《鄭羲傳》:「長子懿,字景伯。涉歷經史,善當世事,為高祖 所器遇。」
懿弟道昭,字僖伯。少而好學,綜覽群言,好為《詩賦》,凡 數十篇。
子嚴祖,「頗有風儀,粗觀文史,輕躁薄行,不修士業。」 《崔辯傳》:「辯字神通,博陵安平人。學涉經史,威儀整峻, 顯祖徵拜中書博士,武邑太守。政事之餘,專以勤學 為務。」
巨倫字孝宗。幼孤,及長,歷涉經史,有文學武藝。 《崔挺傳》:「挺字雙根。少敦學業,多所覽究,家徒壁立,手 不釋卷。」
孝政字季讓。十歲挺亡,「號哭不絕,見者為之悲傷。操 尚貞立,博洽經史,雅好辭賦,喪記之禮,特所留情。 宣伯弟子朗,美容貌,涉獵經史,少溫厚,有風尚。」 《劉昶傳》:「昶字休道,義隆第九子也。昶雖學不淵洽,略 覽子史,前後表啟,皆其自製,朝廷嘉重之。」
《程駿傳》:駿字驎駒,性機敏好學,晝夜無倦。皇興中,除 高密太守。尚書李敷奏:「駿實史才,方伸直筆,千里之 任,十室可有。請留之數載,以成前籍,後授方伯。」從之。 顯祖屢引駿論《易》《老》之義,顧謂群臣曰:「朕與此人言, 意甚開暢《畢眾敬傳》:子元賓,少而豪俠,有武幹,涉獵書史,為劉 駿正員將軍。
祖朽身長八尺腰帶十圍歷涉經史好文詠善與人 交。
祖彥字修賢。涉獵《書傳》,風度閑雅,為時所知。
《李彪傳》:「彪字道固,少孤貧,有大志,篤學不倦。初受業 於長樂監伯陽,伯陽稱美之。晚與漁陽高悅、北平陽 尼等將隱於名山,不果而罷。悅兄閭博學高才,家富 典籍,彪遂於悅家手抄口誦,不暇寢食。既而還鄉里。 平原王叡年將弱冠,雅有志業,娶東徐州刺史博陵 崔鑒女,路由冀相,聞彪名而詣之,修師友之禮,稱之」 於郡,遂舉孝廉,至京師,館而受業焉。高閭稱之於朝 貴,李沖禮之甚厚。彪深宗附,高祖,初為中書教學博 士,後假員外散騎常侍、建威將軍、衛國子,使於蕭賾, 遷祕書丞,參著作事。自成帝以來至於太和,崔浩、高 允,著述國書,編年序錄,為《春秋》之體,遺落時事,三無 一存。彪與祕書令高祐始奏從遷、固之體,創為紀、傳、 表、志之目焉。彪在祕書歲餘,史業竟未及就,然區分 書體,皆彪之功。述《春秋三傳》,合成十卷。其所著詩、頌、 賦誄章奏雜筆百餘篇,別有集。
彪有女幼而聰,令彪每奇之,教之書學,讀誦經傳。嘗 竊謂所親曰:「此當興我家,卿曹容得其力。」彪亡後,世 宗聞其名,召為婕妤,以禮迎引。婕妤在宮,常教帝妹 書,誦授經史,後宮咸師宗之。世宗崩,為比丘尼,通習 經義,法座講說,諸僧歎重之。
《王肅傳》:「肅字恭懿,少而聰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仕 蕭賾,歷著作郎,祕書丞。肅自謂禮《易》為長,亦未能通 其大義也。父奐及兄弟並為蕭賾所殺,肅自建業來 奔。是歲太和十七年也。」
肅弟秉,字文政。涉獵書史,微有兄風。
《郭祚傳》:「祚字季祐,少而孤貧,涉歷經史,習崔浩之書, 尺牘文章,見稱于世。」
「景尚字思和,涉歷書傳,曉星曆占候,言事頗驗。」 《張彝傳》:「彝字慶賓,性公強,有風氣,歷覽經史。」
《邢巒傳》:「巒字洪賓。少而好學,負帙尋師。家貧厲節。遂 博覽書傳。有文才幹略。」
巒弟晏,字幼平。美風儀,博涉經史,善談釋老,雅好文 詠。
《李平傳》:「平字曇定,頓丘人也。彭城王嶷之長子。少有 大度。及長,涉獵群書,好禮《易》,頗有文才。太和初,拜通 直散騎侍郎,高祖禮之甚重。」
《崔亮傳》:「亮字敬儒,家貧,傭書自業。時隴西李沖當朝 任事,亮從兄光往依之,謂亮曰:『安能久事筆硯,而不 往託李氏也?彼家饒書,因可得學。亮曰:『弟妹飢寒,豈 可獨飽?自可觀書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光言之於 沖,沖召亮與語,因謂亮曰:『比見卿先人《相命論》,使人 胸中無復怵迫之念,今遂亡本,卿能記之不』?亮即為 誦之,涕淚交零,聲韻不異,沖甚奇之,迎為館客』。」 《崔光傳》:「光本名孝伯,字長仁,高祖賜名焉,東清河鄃 人也。光年十七,隨父徙代,家貧好學,晝耕夜誦,傭書 以養父母。太和六年,拜中書博士,轉著作郎,與祕書 丞李彪參撰國書,遷中書侍郎,給事黃門侍郎。甚為 高祖所知待,常曰:孝伯之才,浩浩如黃河東注,固今 日之文宗也。」以參贊遷都之謀,賜爵朝陽子,拜散騎 常侍,黃門、著作如故。又兼太子少傅。尋以本官兼侍 中,使持節為陝西大使,巡方省察所經,述敘古事,因 而賦詩三十八篇。世宗即位,正除侍中。初,光與李彪 共撰國書,太和之末,彪解著作,專以史事任光。彪尋 以罪廢。世宗居諒闇,彪上表求成《魏書》,詔許之。彪遂 以白衣於祕書省著述。光雖領史官,以彪意在專功, 表解侍中著作以讓彪。世宗不許。遷太常卿,領齊州 大中正。熙平元年二月,大師高陽王雍等奏舉光授 肅宗經。靈太后臨朝,每於後園親執弓矢,光乃表上 《中古婦人文章》,因以致諫,上《婦人文章錄》一帙。神龜 元年夏,光表:「《石經》之作,起自炎劉,繼以曹氏《典論》,初 乃三百餘載,計末向二十紀矣。經石彌減,文字增缺。 職忝胄教,參掌經訓,不能繕修頹墜,興復生業,倍深 慚恥。今求遣國子博士一人堪任幹事者,專主周視, 驅禁田牧,制其踐穢,料閱碑牒,所失次第,量厥補綴。」 詔曰:「此乃學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垂範將來,憲章 之本,便可一依公表。」光乃令國子博士李郁與助教 韓神固、劉燮等勘校《石經》,其殘缺者,計料石功并字 多少,欲補治之。於後靈太后廢,遂寢。正光二年春,肅 宗親釋奠國學,光執經南面,百寮陪列。光年耆多務, 疾病稍增,而自彊不已。常在著作,疾篤不歸。疾甚,敕 子姪等曰:「吾荷先帝厚恩,位至於此,史功不成,歿有 遺恨。」初,光太和中,依宮商角徵羽本音而為《五韻詩》, 以贈李彪,彪為十二次詩,以報光。光又為《百三郡國 詩》以答之,國別為卷,為百三卷焉。光崇信佛法,禮拜 讀誦,老而逾甚,終日怡怡,未曾恚忿。曾於門下省晝 坐讀經,有鴿飛集膝前,遂入於懷,緣臂上肩,久之乃去。道俗贊詠詩頌者數十人。每為沙門,朝貴請講《維 摩十地經》,聽者常數百人,即為《二經義疏》三十餘卷。 識者知其疏略,以貴重為後坐。〈疑〉於講次,凡所為詩、 賦、銘、贊、誄、頌、表、啟數百篇,五十餘卷,別有集。
鴻字彥鸞。少好讀書,博綜經史,撰《十六國春秋》,勒成 百卷。子元奏其父書曰:「臣亡考鴻,不殞家風,式纘世 業,古學克明,在新必鏡。多識前載,博極群書,史才冨 洽,號稱籍甚。」
《甄琛傳》:「琛字思伯,少敏悟,頗學經史,稱有刀筆,而形 貌短陋,尟風儀。舉秀才,入都積歲,頗以奕棋棄日,至 乃通夜不止,手下蒼頭,常令秉燭,或時睡頓,大加其 杖,如此非一。奴後不勝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辭父母, 仕宦京師,若為讀書執燭,奴不敢辭罪,乃以圍棋,日 夜不息,豈是向京之意,而賜加杖罰,不亦非理。琛惕」 然慚感,遂從許叡、李彪假書研習,聞見益優。太和初, 拜中書博士。所著文章,鄙碎無大體,時有理詣。《磔四 聲》《姓族廢興》《會通》《緇素》三論,及《家誨》二十篇,《篤學文》 一卷,頗行於世。
琛從父弟密,字叔雍。清謹少嗜欲,頗涉書史。疾世俗 貪競,乾沒榮寵,作《風賦》以見意。
《高聰傳》:「聰字僧智。涉獵經史,頗有文才。所作文筆二 十卷,別有集。」
《崔休傳》:「休字惠盛,好學,涉歷書史公事,軍旅之隙,手 不釋卷。崇尚先達,愛接後來,常參高祖侍席,禮遇次 於宋郭之輩。」
《裴延儁傳》:「延儁字平子,涉獵墳史,頗有才筆,舉秀才, 射策高第。世宗專心釋典,不事墳籍,延儁上疏諫曰: 臣聞有堯文思,欽明稽古;媯舜體道,慎典作聖。漢光 神叡,軍中讀書;魏武英規,馬上翫籍。先帝天縱多能, 克文克武,營遷謀伐,手不釋卷。良以經史義深,補益 處廣,雖則劬勞,不可暫輟。斯乃前王之美實,後王之」 水鏡,善足以遵,惡足以誡也。陛下道悟自深,淵鑒獨 得,昇法座於宸闈,釋覺善於日宇,凡在聽矚,塵蔽俱 開。然《五經》治世之模,《六籍》軌俗之本,蓋以訓物有漸, 應時匪妙,必須先麤後精,乘近即遠。伏願經書互覽, 孔釋兼存,則內外俱周,真俗斯暢。
延儁從祖弟仲規,少好經史,頗有志節。 景融字孔明,永安中,祕書監李凱以景融才學,啟除 著作佐郎。詔撰《四部要略》,令景融專典,竟無所成。所 作文章,別有集錄。又造鄴都、《晉都賦》云。
《劉藻傳》:「藻字彥先,涉獵群籍,美談笑,善與人交,飲酒 至一石不亂。」
《傅永傳》:「永字修期,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 答,請於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 涉獵經史,兼有才筆。」
《裴叔業傳》:「藹之字幼重,性輕率,好琴書。」
植字文遠,叔業兄叔寶子也。少而好學,覽綜經史。 粲字文亮,性好釋學,親升講座,雖持義未精,而風韻 可重,但不涉經史,終為知音所輕。時河東人柳元達 頗涉經史,曾著《大夫論》,又著《喪服論》。
《王世弼傳》:「世弼魁岸有壯氣,善草隸書,好愛墳典。」 《江悅之傳》:「安世,苻堅丞相王猛之元孫也,歷涉書傳, 敏於人間。」
《陽尼傳》:「尼字景文,北平無終人。少好學,博通群籍,與 上谷侯天護、頓丘李彪同志齊名。幽州刺史胡泥以 尼學藝文雅,乃表薦之,徵拜祕書著作郎。奏佛道宜 在史錄。後改中書學,為國子學。時中書監高閭、侍中 李沖等以尼碩學博識,舉為國子祭酒。高祖嘗親在 苑堂講諸經典,詔尼侍聽,賜帛百匹。尼有書數千卷」, 所造《字釋》數十年未就而卒。其從孫太學博士承慶 遂撰為《字統》二十卷,行於世。
藻字景德,少孤,有雅志,涉獵經史。太和初,舉秀才,射 策高第。
固字敬安,性俶儻,不拘小節。少任俠,好劍客,弗事生 產。年二十六,始折節好學,遂博覽篇籍,有文才。著《演 賾賦》,又作《剌讒嫉嬖倖詩》。
《賈思伯傳》:「思伯弟思同,字士明,少厲志,雅好經史。」 《曹世表傳》:「世表字景昇,少喪父,舉止有禮度,性雅正, 工尺牘,涉獵群書。與武威賈思伯、范陽盧同、隴西辛 雄等並相友善。侍中崔光鄉里貴達,每稱美之。」 《朱元旭傳》:「元旭,字君昇,頗涉子史,開解几案,無風操, 俛仰隨俗,性多機數,自容而已。」
《張烈傳》:「烈字徽仙,少孤貧,涉獵經史,有氣概。時青州 有崔徽伯、房徽叔,與烈並有令譽,時人號曰『三徽』。」 烈弟僧皓,字山客,歷涉群書,工於談說,有名當世。 《宋飜傳》:道嶼少而敏儁,世宗初,以才學被召,與祕書 丞孫惠蔚典校群書,考正同異。
《辛雄傳》:「雄字世賓,有孝性,頗涉書史,好刑名,廉謹雅 素,不妄交友。」
雄從父兄纂,字伯將。學涉文史,溫良雅正。
雄族祖琛,字僧貴。寬雅有度量,涉獵經史,喜慍不形於色。當官奉法,在所有稱。
《羊深傳》:「深字文淵,早有風尚,學涉經史,好文章,兼長 几案。」
《高崇傳》:「崇子謙之,字道讓,少事後母李有孝聞,李亦 有撫育,過于己生。論者兩重之。及長,屏絕人事,專意 經史,天文、算曆圖緯之書,多所該涉,日誦數千言。好 文章,留意老、《易》。所著文章百餘篇,別有集錄。妻中山 張氏,明識婦人也。教勸諸子從師受業,常誡之曰:『自 我為汝家婦,未見汝父一日不讀書。汝等宜各修勤, 勿替先業』。」
謙之子緒,字叔宗,明悟好學。謙之常謂人曰:「興吾門 者,當是此兒。」及長,涉獵書傳,好文詠。
謙之弟恭之,字道穆。學涉經史,非名流儁士,不與交 結。
《孫紹傳》:「紹字世慶,少好學,通涉經史,頗有文才,陰陽 術數,多所貫涉。」
《張普惠傳》:「普惠字洪賑,常山九門人。身長八尺,容貌 魁偉。父曄,為齊州中水縣令。隨父之縣,受業齊士,專 心墳典,剋厲不息。及還鄉里,就程元講習,精於三禮, 兼善春秋,百家之說,多所窺覽,諸儒稱之。太和十九 年,為主書,帶制局監,頗為高祖所知。」
《范紹傳》:紹字始孫,敦煌龍勒人。少而聰敏,年十二,父 命就學,師事崔光,以父憂廢業。母又誡之曰:「汝父卒 日,令汝遠就崔生,希有成立。今已過期,宜遵成命。」紹 還赴學,太和初,充太學生,轉算生,頗涉經史。十六年, 高祖選為門下通事令史,遷錄事,令掌奏文集。高祖 善之。
《鹿悆傳》:「悆字永吉,好兵書陰陽釋氏之學。」
《山偉傳》。「偉字仲才。愛尚文史。老而彌篤。」
《李琰之傳》:「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早有盛名,時人號 曰神童。李彪啟兼著作郎,修撰國史。少機警,善談,經 史百家無所不覽,朝廷疑事,多所訪質,云崔博而不 精,劉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學兼二子。謂崔光、劉芳 也。論者許其博,未許其精,當時物議,咸共宗之。又自 誇文章,從姨兄常景笑而不許。每休閒之際,恆閉門」 讀書,不交人事。嘗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不求身後 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所願,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 能,豈為聲名勞七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強。」前後再 居史職,無所編緝。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每有疑滯, 恆就琰之辨析,自以為不及也。
《祖瑩傳》:「瑩字元珍,范陽遒人也。年八歲能誦《詩》《書》。十 二為中書學生。時中書博士張天龍講《尚書》,選為都 講,生徒悉集,瑩夜讀書勞倦,不覺天曉,催講既切,遂 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曲禮卷上座,博士嚴毅不 敢還取,乃置禮於前,誦《尚書》三篇,不遺一字。講罷,孝 怡異之,向博士說,舉學盡驚。後高祖聞之,召入令誦」 《五經章句》,并陳大義,帝嗟賞之。瑩出後,高祖戲盧昶 曰:「昔流共工於幽州北裔之地,那得忽有此子?」昶對 曰:「當是才為世生。」以才名拜太學博士。瑩以文學見 重,常語人云:「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 人同生活也?」蓋譏世人好偷竊他文以為已用,而瑩 之筆札,亦無乏天才,但不能均調玉石兼有,製裁之 體,減於袁常焉。性爽俠,有節氣。士有窮厄,以命歸之, 必見存拯,時亦以此多之。其文集行於世。
《常景傳》:「景字永昌,少聰敏,初讀《論語》《毛詩》,一受便覽。 及長,有才思,雅好文章,廷尉公孫良舉為律博士,高 祖親得其名,既而用之。後為門下錄事,太常博士。延 昌初,受敕撰門下詔書,凡四十卷。後又敕撰太和之 後,朝儀已施行者,凡五十餘卷。正光初,肅宗以講學 之禮於國子寺,司徒崔光執經,敕景與董紹、張徹、馮」 元興、王延業、鄭伯猷等俱為錄義,事畢,又行釋奠之 禮,並詔百官作《釋奠詩》,時以景作為美。景自少至老, 耽好經史,玩愛文詞,若遇新異之書,殷勤求訪,或復 質買,不問價之貴賤,必以得為期。景所著述數百篇, 見行於世。刪正晉司空張華《博物志》,及撰《儒林》《列女 傳》各數十篇。
《外戚傳》:「馮熙字晉昌,長樂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 年十二始就博士學問,從師受孝經、《論語》,好陰陽兵 法。除洛州刺史。洛陽雖經破亂,而舊三字石經宛然 猶在,至熙與常伯夫相繼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頹落。 熙信佛法,自出家財,在諸州鎮建佛圖精舍,合七十 二處,寫一十六部一切經,延致名德沙門,日與講論」, 精勤不倦。所費亦不貲。熙二子誕、脩。
誕字思政,脩字寶業,皆姿質妍麗,年纔十餘歲,文明 太后俱引入禁中,申以教誡。然不能習讀經史,故兄 弟並無學術。
《儒林傳序》:「高祖欽明稽古,篤好墳典,坐輿據鞍,不忘 講道。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文 史達,其餘涉獵典章,閱歷詞翰,莫不縻以好爵,動貽 賞眷。於是斯文鬱然,比隆周、漢。」
《儒林傳》:「梁越字元覽,新興人也。少而好學,博綜經傳無所不通。」
梁祚北地泥陽人篤志好學,歷治諸經姊適范陽李 氏遂攜家人居於薊積十餘年雖羇旅貧窘而著述 不倦恆時相請屈與。《論語》經史為統萬鎮司馬,徵為 散令撰并陳壽《三國志》名曰:《國統》。又作《代都賦》頗行 於世。
平恆字繼叔耽勤誦讀研綜經籍鉤深致遠多所博 聞自周以降暨於魏世,帝王傳代之由貴臣升降之 緒,皆撰錄品第,商略是非,號曰:《略注》,合百餘篇好事 者覽之咸以為善焉時高允等為著作佐郎雖才學 互有短長然俱為稱職允每稱博通經籍無過恆也。 恆常忿其世衰,乃別構精廬,并置經籍於其中,一奴 「自給,妻子莫得而往。」
陳奇字脩奇少孤家貧愛翫經典博通墳籍高允與 奇讎溫古籍嘉其遠致稱奇通識非凡學所窺 常爽字仕明篤志好學博聞彊識明習緯候五經百 家多所研綜。
劉獻之,博陵饒陽人也。少而孤貧,雅好詩、傳。曾受業 勃海程元,後遂博觀眾籍,見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 「若使楊、墨之流不為此書,誰知其小也!」曾謂其所親 曰:「觀屈原《離騷》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六藝之文, 雖不悉注,然所摽宗旨,頗異舊義。撰《三禮大義》四卷, 《三傳略例》三卷,注《毛詩序義》一卷,今行於世。并《章句 疏》三卷。注《涅槃經》。未就而卒。
劉蘭,武邑人。家貧無以自資,且耕且學。三年之後,便 白其兄。蘭欲講書,兄笑而聽之,為立黌舍,聚徒二百。 先是,張吾貴所解說,不本先儒,惟蘭推經傳之由,本 注者之意,參以緯候及先儒舊事,甚為精悉。瀛州刺 史裴植徵蘭講書於城南館,生徒甚盛,海內稱焉。 孫惠蔚,字叔炳。年十五,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十八, 師董道季講《易》,十九師程元讀《禮經》及《春秋》三傳。周 流儒肆,有名於冀。入東觀,見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 聞聖皇之御世也,必幽贊人經,參天貳地,憲章典故, 述遵鴻猷。故《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然則六經百氏,圖書祕籍,乃承天之正術, 治人之貞範。是以溫柔疏遠,《詩》《書》之教;恭儉易良,禮 樂之道,《爻彖》以精微為神,《春秋》以屬辭為化,故大訓 炳于東序,藝文光于麟閣。斯實太平之樞宗,勝殘之 要道,有國之靈基,帝王之盛業,安上靖民,敦風美俗, 其在茲乎!」及秦棄學術,禮經泯絕。漢興求訪,典文載 舉,先王遺訓,燦然復存。暨光武撥亂,日不暇給,而入 洛之書二千餘兩。魏晉之世,尤重《典墳》,收亡集逸,九 流咸備。觀其鳩閱史篇,訪購經論,紙竹所截,略盡無 遺。臣學闕通儒,思不及遠,徒循章句,片義無立。而慈 造曲覃,廁班祕省,忝官承乏,惟書是司。而觀閣舊典, 先無定目,新故雜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數「十,無者 曠年不寫。或篇第褫落,始末淪殘;或文壞字誤,謬爛 相屬。篇目雖多,全定者少。臣請依前丞臣盧昶所撰 《甲乙新錄》,欲裨殘補闕,損併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 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其省先無本者,廣加推尋,搜 求令足。然經記浩博,諸子紛綸,部帙既多,章篇紕繆, 當非三校書歲月可了。今求令四門博士及在京儒 生四十人,在祕書省專精校考,參定字義。如蒙聽許, 則典文允正,群書大集。」詔許之。
刁沖字文朗學通諸經遍修鄭說陰陽圖緯算數天 文風氣之書莫不關綜當世服其精博。
李同軌趙郡高邑人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兼讀釋氏。 又好醫術。
李業興,上黨長子人也。少耿介,志學精力,負帙從師, 不憚勤苦,耽思章句,好覽異說。晚乃師事徐遵明於 趙、魏之間。時有漁陽鮮于靈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 聲譽未高,著錄尚寡。業興乃詣靈馥黌舍,類受業者。 靈馥乃謂曰:「李生久逐羌博士,何所得也?」業興默爾 不言。及靈馥說《左傳》,業興問其大義數條,靈馥不能 對,於是振衣而起曰:「羌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徑還。自 此靈馥生徒傾學而就遵明,遵明學徒大盛,業興之 為也。後乃博涉百家,圖緯風角,天文占候,無不詳練。 尤長算歷,舉孝廉,為校書郎。後永熙三年二月,出帝 釋奠,業興與魏季景、溫子昇、竇瑗為摘句。後入為侍 讀。遷鄴之始,起部郎中辛術奏曰:「今皇居徙御,百度 創始,營構一興,必宜中制,上則憲章前代,下則模寫 洛京。今鄴都雖舊,基址毀滅,又圖記參差,事宜審定。 臣雖曰職司,學不稽古,國家大事,非敢專之。通直散 騎常侍李業興,碩學通儒,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 訪詢。今求就之披圖案記,考定是非,參古雜今,折中 為制。」詔從之。天平四年,與兼騎常侍李諧、兼吏部郎 盧元明使蕭衍。衍散騎常侍朱异問業興曰:「魏洛中 委粟山是南郊邪?」業興曰:「委粟是圓丘,非南郊。」异曰: 「北間郊、丘異所,是用鄭義。我此中用王義。」業興曰:「然, 洛京郊丘之處專用鄭解。」异曰:「若然,女子逆降傍親, 亦從鄭義不?」業興曰:「此之一事,亦不專從。若卿此間用王義,除禫應用二十五月,何以王儉喪禮,禫用二 十七月也?」异遂不答。業興曰:「我昨見明堂,四柱方屋, 都無五九之室,當是裴頠所制。明堂上圓下方,裴唯 除室耳,今此止不圓,何也?」异曰:「圓方之說,經典無文, 何怪於方?」業興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 卿欽梁主《孝經》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 楯?」异曰:「若然,圓方竟出何經?」業興曰:「出《孝經援神契》。」 异曰:「緯候之書,何用信也?」業興曰:「卿若不信,《靈威》《仰 葉》《光紀》之類,經典亦無出者,卿復信不?」异不答。蕭衍 親問業興曰:「聞卿善於經義,儒元之中,何所通達?」業 興曰:「少為書生,止讀五典,至於深義,不辨通釋。」衍問: 「《詩》《周南》,王者之風,繫之周公;《召南》仁賢之風繫之召 公。何名為繫?」業興對曰:「鄭注《儀禮》云:『昔太王、王季居 於岐陽,躬行《召南》之教,以興王業。及文王行今《周南》 之教,以受命作邑於酆,分其故地,屬之二公,名為繫』」 衍又問:「若是故地,應自統攝,何由分封二公?」業興曰: 「文王為諸侯之時,所化止本國,今既登九五之尊,不 可復守諸侯之地,故分封二公。」衍又問:「乾卦初稱潛 龍,二稱見龍,至五飛龍,初可名為虎。問意小乖。」業興 對:「學識膚淺,不足仰酬。」衍又問:「《尚書》正月上日,受終 文祖,此是何正?」業興對:「此是夏正月。」衍言:「何以得知?」 業興曰:「案《尚書中候運行篇》云:『日月營始』,故知夏正。」 衍又問:「堯時以何月為正?」業興對:「自堯以上,書典不 載,實所不知。」衍又云:「寅賓出日,即是正月。日中星鳥, 以殷仲春,即是二月。此出《堯典》,何得云堯時,不知用 何正也?」業興對:「雖三正不同,言時節者,皆據夏時正 月。《周禮》仲春二月,會男女之無夫家者。雖自《周書》,月 亦夏時。堯之日月亦當如此。但所見不深,無以辨析 明問。」衍又曰:「《禮》,原壤之母死,孔」子助其沐槨。原壤叩 木而歌曰:「久矣不託音。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 孔子聖人,而與原壤為友。」業興對孔子即自解,言親 者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又問:「原壤何處人?」 業興對曰:「《鄭注》云:『原壤,孔子幼少之舊,故是魯人』。」又 問:「孔子聖人,所行必可法。原壤不孝,有逆人倫,何以 存故舊之小節,廢不孝之大罪。」業興對曰:「原壤所行, 事自彰著,幼少之交,非是今始,既無大故,何容棄之? 孔子深敦故舊之義,於理無失。」衍又問:「孔子聖人,何 以書原壤之事,垂法萬代?」業興對曰:「此是後人所錄, 非孔子自制,猶合葬於防。如此之類,《禮記》之中,動有 百數。」衍又問:「《易》曰『太極是有無』?」業興對:「所傳《太極》,是 有,素不元學,何敢輒酬?」還兼散騎常侍,加中軍大將 軍。業興愛好墳籍,鳩集不已,手自補治,躬加題帖。其 家所有,垂將萬卷,覽讀不息,多有異聞,諸儒服其淵 博。
《文苑傳》:「溫子昇字鵬舉,初受學於崔靈恩、劉蘭,精勤 不倦。長乃博覽百家,文章清婉。為廣陽王淵賤客,在 馬坊教諸奴子書,作《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見而善之, 故詣淵謝之。景曰:『頃見溫生』。淵怪問之,景曰:『溫生是 大才士』。淵由是稍知之。太尉長史宋遊道又為集其 文筆為三十五卷。」
《文苑傳》:「封肅字元邕,渤海人,尚書回之兄子也。早有 文思,博涉經史,太傅崔光見而賞焉。」
裴伯茂河東人司空中郎叔義第二子少有風望學 涉群書。
《良吏傳》:「宋世景,廣平人。少自修立,事親以孝聞。與弟 道璵下帷誦讀,博覽群言,尤精經義。族兄弁甚重之, 舉秀才,對策上第。」
羊敦字元禮性尚閒素學涉書史以父靈引死王事 除給事中。
蘇淑字仲和武邑人也。立性敦謹頗涉《經傳》。
《逸士傳》:「眭𡗝一名昶,趙郡高邑人也。少有大度,不拘 小節,耽志書傳,未嘗以世務經心。」
馮亮字靈通博覽諸書中山王英平義陽而獲焉英 素聞其名以禮待接。
李謐字永和,少好學,博通諸經,周覽百氏。初師事小 學博士孔璠,後璠還,就謐請業,同門生為之語曰:「青 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謐辭氣磊落,每曰:「丈夫 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絕跡下幃。」杜門卻掃,棄產 營書,手自刪削,卷無重複者四千有餘。猶括次專家, 搜比讜議,隆冬達曙,盛暑通宵。
鄭脩北海人也。少隱於岐南几谷中依巖結宇獨處 淡然屏跡人事不交世俗耕食水飲皮冠草服雅好 經史前後州將每徵不至。
《術藝傳》:「信都芳字王琳,好學,善天文算數,甚為安豐 王延明所知。延明家有群書,欲抄集五經算事為五 經宗,及古今樂事為樂書。又聚渾天、欹器、地動、銅烏、 漏刻、候風諸巧事,并圖畫為器準,並令芳算之。會延 明南奔,芳乃自撰《注後注》,重差勾股,復撰《史宗》,仍自 注之,合數十卷。」
江式字法安祖彊字文威太延五年涼州平內徙代 京上書三十餘法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由是擢拜中書博士。
蔣少游,樂安博昌人也。慕容白曜之平東陽,見俘入 於平城。性機巧,頗能畫刻,有文思,吟詠之際,時有短 篇,遂留寄平城。以傭寫書為業。後被召為中書寫書 生,與高聰俱依高允,允愛其文,遂並薦之,與聰俱補 中書博士。
《列女傳》:「清河房愛親妻崔氏者,同郡崔元孫之女,性 嚴明高尚,歷覽書傳,多所聞知。子景伯、景光。崔氏親 授經義,學行修明,並為當世名士。」
《魏收自序》:魏無知子均,均子恢,恢子彥,彥子歆。幼孤 有志操,博洽經史。歆子悅,悅子建,建子收,字伯起,小 字佛助。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值四方多難, 好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鄭伯調之曰:「魏郎弄 戟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坐板床,隨樹陰諷誦 積年,床板為之銳滅,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
《伽藍記》「報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為馮太后追 福,在開陽門外三里開道門御道東有漢國子學堂, 堂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表裡刻之,寫《春秋尚 書》二部,作篆科斗隸三種字,漢右中郎蔡邕筆之遺 跡也。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毀。復有石碑四十八枚,亦 表裡隸書,寫《周易》《尚書》《公羊》《禮記》四。又讚學碑一所」, 並在堂前,魏文帝作《典論》六碑,至太和十七年,猶有 四高祖,題為「勸學里。」里有大覺、三寶、寧遠三寺。武定 四年,大將軍遷石經於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