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會典 (四庫全書本)/全覽1

欽定大清會典 全覽1 全覽2


  大清會典序
  自
  郊
  廟朝廷放之千百國徼荒服屬之倫而莫之偝
  創業守文繩之億萬葉矩矱訓行之久而勿之渝非會典
  奚由哉顧惟自
  聖作
  明述政府粲陳其間有因者即不能無損與益而要之悉損益以善厥因則方策所麗乃一成不易之書非閲世遞輯之書也國家膺
  大寳命
  列聖肇興禮樂明備
  皇祖聖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
  始勑釐定會典則以時當大業甫成實永肩我
  太祖
  太宗
  世祖三朝之統緒不可以無述而述固兼作矣
  皇考世宗憲皇帝雍正五年
  申諭閣臣敬奉
  成編攷衷條系則以累洽重熙更兼
  皇祖景祚延洪化成久道不可以無述而述且未遑言作
  矣暨朕寅紹
  丕基祇祇翼翼壹惟法
  祖宗之法心
  祖宗之心𤼵冊披圖罔或偭隃尺寸會西陲大功告蕆幸
  纉承
  祖宗欲竟之
  志事而凡職方官制郡縣營戍屯堡覲饗貢賦錢幣諸大
  政於六曹庶司之掌無所不𨽻且我
  皇考勵精圖治十三年之間立綱陳紀復不可無紀以垂永世爰咨館局次苐具草乙夜手批是正而諗之曰嚮者𤼵凡排篹率用原議舊儀連篇並載是典與例無辨也夫例可通典不可變今將緣典而傅例後或摭例以殽典其可乎於是區會典則例各為之部而輔以行諸臣皆謂若網在綱咸正無缺而朕弗敢専也盖此日所輯之會典猶是我
  皇祖
  皇考所輯之會典而俛焉從事於兹者豈直義取述而不作云爾哉良以抱不得不述之深衷更推明不容輕述之㣲指稽典者當瞭然知宰世馭物所由來無自疑毎朝迭脩為故事耳若夫治法心法表裏兼賅精之而貫徹天人擴之而範圍今古如徃牒所稱惟睢麟足以行官禮者是又數典之原嘉㑹之本也朕其敢不懋諸敢不與子孫臣民交朂諸
  乾隆甲申春御製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
  凡例
  一會典以典章會要為義所載必經久常行之制兹編於
  國家大經大法官司所守朝野所遵皆總括綱領勒為完書其諸司事例隨時損益凡頒之
  綸綍議自羣寮舊制新裁與夫微文末義縷析條分並詳則例以典為綱以則為目庶詳畧有體一會典舊本每遇大典禮必臚序
  列朝行事即一事之更定一節之沿流亦必分年備書
  誠有如
  聖諭所云原議舊儀連篇並載反掩正文者兹謹裒集舊典所載並取到各衙門册籍通行校訂自
  本朝開國以來及見修會典告成以前一應典制薈萃源流斟酌詳備於
  朝
  廟典禮各定為一儀於官司事例各定為一則化參差之跡成畫一之規嗣後如間有因時損益之處其畸零節目止於則例内増改即有關大體者亦止刋補一二條無煩全書更動庶一勞永逸以便遵循
  一舊典分别在京文武衙門文職計四十有八武職惟鑾儀衞一官謹按八旗都統經理兵馬錢糧戸口田土世爵佐領等事多與戸兵兩部關會實有本職專行又領侍衞内大臣護軍統領前鋒統領居則周廬環衛出則折衝禦侮歩軍統領提督京營掌管門禁廵捕郊畿皆職任重大今並增輯以備武職之考
  一會典採取羣書折衷參定凡
  列聖
  實録内有應登載者皆從
  皇史宬敬謹鈔録以為全書綱領他若吏部品級考戸部賦役全書漕運新書關稅則例禮部禮書學政全書科塲條例兵部中樞政考軍衞道里表刑部律例全書督捕則例三流道里表工部河防一覽軍器則例工程做法欽天監數理精蘊樂部律吕正義
  大清一統志
  盛京通志諸書皆已刋刻頒行祗備參考無庸複載至於分門編類槩以各衙門送到册籍為憑或無册可稽者則行移各省督撫據咨覆載入一編纂之體因官分職因職分事因事分門因門分條每條冠以凡字其事本相類毋庸别立專條者則隔圏以書之其設官定制事有原委非條目所能盡者則於每門簡端畧叙數語以見大槩
  一部院諸司事多關渉惟於專掌衙門備載其關渉衙門止摘其要領略見顚末仍於本條内注明詳見某典某則
  一會典不書年分惟戸部丁賦𣙜稅每年增減不一仍遵照舊典覈得乾隆十八年額數登載工部𣙜稅仿此
  一衙門次第皆按品級遵照舊典序列其四譯館改隸禮曹行人司已經裁汰僧録道録兩司已詳禮典皆毋庸開載至增入之領侍衞内大臣八旗都統前鋒䕶軍歩軍統領與鑾儀衞共為一卷依次列於文職衙門之後
  一全書告成於乾隆二十三年凡在告成以後續定之例槩不登載惟理藩院職掌藩服恭遇西陲平定規制詳備展輯條例至乾隆二十七年其餘各衙門典則有奉
  特㫖增入者皆不拘年限
  一圖式凡
  壇
  廟規制職方輿地莫不有圖其五刑之具喪服之制皆
  具列以垂萬世章程













  會典館總裁和碩履親王臣允祹等恭承
  勅㫖纂修
  大清會典告成謹上
  表恭
  進者伏以
  帝治光昭官禮溥睢麟之意
  皇圖郁炳文明開黼黻之休
  作者聖而述者明協創垂之極軌
  聲為律而身為度昭法守於鴻編載籍聿新規模大備竊惟王者致太平必自典章盡善而聖朝有成憲每於簡策昭垂在昔唐虞首著典謨夏商亦傳誓誥周則監於二代紀乃六官凡以懸象魏以成一代之治功必當布方䇿以昭萬世之道法欽惟我
  皇上
  乘六以御
  奉三無私
  陳紀立綱觀人文以化天下
  綏猷建極考禮樂以等百王爰以
  勅幾省度之餘穆乎繩武紹庭之意
  謂本朝之典禮經
  列聖之訓行溯自
  肇迹豐岐已具經綸草昧洎乎握符華夏尤徴創制顯
  庸
  聖祖仁皇帝化協裁成道隆制作既登郅治旋潤鴻猷於康熈二十有九年成會典百六十二卷
  世宗憲皇帝復加研閱
  申命纂修固已美善必究其歸敷錫咸要於極矣顧時更廿載或輕重異宜事閱兩朝或質文異用雖大經大法固已酌今古而定厥中而盡制盡倫有當觀會通以神其變况或當時珥筆諸臣有未曾窺之蘊奥或向日分編衆手有不及訂之異同徒襲成編每虞膠柱我
  皇上幾餘觀覽洞矚源流
  特諭纂修
  親為指授既定全書之體式幷
  示舊本之舛訛凡有指歸悉經
  宸斷間多更正咸禀
  睿裁於是發凡起例若網在綱州次部居如裘挈領為繁為簡既損益之得中有革有因亦推行之盡利煌煌乎理器之兼貫洵宜古而宜今郁郁乎經曲之畢該皆有倫而有要繼志述事聿成纘緒之休衣德紹聞幷著貽謀之美布之明堂而會歸有極傳之天下而曲成不遺以正百官以正萬民禮樂興而刑訟息行乎州里達乎閭巷道德一而風俗同猗歟休哉莫可尚已等職忝校讐才慚潤色幸藉編摩之役仰窺
  制作之精愧尸素以頻年敢謂恪勤將事惟勾稽於衆籍尚虞掛漏貽譏完書具而法制詳咸快覩於致太平之迹大典昭而休明備敬拜手以慶王道之成等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總裁
  和  碩  履  親  王允 祹





  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孫嘉淦
  舒赫德
  班 第
  太 子 太 師 吏 部 尚 書汪由敦吏   部   尚   書王安國
  副總裁
  刑  部  左  侍  郎錢陳羣原 任 吏 部 右 侍 郎王㑹汾
  經 筵 講 官 户 部 左 侍 郎裘曰修刑  部  右  侍  郎蔡鴻業内 閣 學 士 兼禮部侍郎李宗文
  提調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世襲一等子積 德内閣學士兼禮 部 侍 郎 吳達善
  鶴 年
  世 臣
  雅 德
  内   閣  侍    讀輔 德
  來 朝
  巴延三
  富察善
  富勒渾
  賽尚阿
  滿纂修
  翰 林 院 侍 讀 學 士文 保
  朱蘭泰
  宏 亮
  翰  林  院  侍  讀吳爾泰翰  林  院  侍  講官 保翰  林  院  編  修僧格勒詹  事 府 少 詹  事德爾泰詹 事 府  左 庶  子世 貴詹 事 府  右 中  允法 亮詹 事  府 右 贊  善武極理戸 科 掌 印 給 事 中傅 參兵  科  給  事  中常 福掌江南道 監 察  御 史□ 柱吏   部   郎   葛爾福禮   部  郎    寧 福
  阿成峩
  工   部   郎   中洙蘭泰
  輔 德
  内   閣   侍   讀馬明阿
  杜成章
  趙 鍈
  吏  部  員  外  郎綽克托
  常 泰
  兵  部  員  外  郎朱章阿
  安 福
  刑  部  員  外  郎阿林泰太 僕  寺  員 外 郎方 泰吏   部   主   事邁拉遜太  僕  寺  主  事常 奇内   閣      書唐 訥
  寧 昌
  舒 賓
  太  常  寺  博  士明 泰
  漢纂修
  翰 林 院 侍 讀 學 士顧汝修翰 林 院 侍 講 學 士吳履泰翰  林  院  編  修朱佩蓮
  儲麟趾
  諸 錦
  李清時
  鄭虎文
  秦 鐄
  汪廷璵
  王居正
  翰  林  院  檢  討阮學浩
  陳兆崙
  程 恂
  程 巖
  吏 科 掌 印 給 事 中陳作梅戸 科 掌 印 給 事 中程盛修掌 京 畿 道 監 察御史陳大復福 建 道 監 察 御 史金 相吏   部   郎   中陳 鍔
  姚成烈
  戸   部   郎   中李清載兵   部   郎   中張若溎刑   部   郎   中尹嘉銓工   部   郎   中張忠震
  張曾政
  吏  部  員  外  郎王秉鑑
  趙春福
  馮成修
  孔毓文
  戸  部  員  外  郎徐 熊
  金祖靜
  王 鋌
  禮  部  員  外  郎鄭肇奎吏   部   主   事何曰熈禮   部   主   事秦朝釪
  沈清任
  兵   部   主   事張玊階工   部   主   事薄 岱
  魏夢龍
  兵 部  額 外 主  事王 宬
  收掌
  内   閣      書納錫泰
  皂 保
  沙 色
  圖 敏
  安 永
  喀爾崇義
  翰 圖
  重 祿
  兆 坊
  毓 奇
  翰 林  院 筆 帖  式富達禮
  恒 昌
  赫盛額
  特克圖
  繙譯
  内   閣      書巴尼渾吏  部  筆  帖  式五雲山候  補  筆  帖  式文 德
  富隆阿
  吉 祿
  繙     譯     官舒世祿
  佛爾格
  胡圖立
  福勒賀
  賀之傑
  鄂 岱
  德克菁莪
  永 成
  英 福
  特通額
  舒明阿
  德 福
  福 慶
  寳 舒
  岳 喜
  滿謄錄
  内   閣      書費揚古
  那永阿
  戸  部  筆  帖  式興聖訓兵  部  筆  帖  式德 慶

  曾 福
  書 泰
  刑  部  筆  帖  式髙大源
  慈 保
  翰 林  院 筆 帖  式閻 埰候  補  筆  帖  式噶 祿
  謄     錄     官卓爾馬
  清 泰
  劉廣嗣
  富興泰
  承 謨
  臧士林
  保 寧
  富僧阿

  那 明
  華連布
  漢謄錄
  州   同   職   銜黑 光
  沈鵬九
  陸華榮
  州   判   職   銜吳 馥候   補   敎   諭孟延祀
  陳祖槐
  縣   丞   職   銜桂正順
  沈霖潤
  彭以諶
  汪如汸
  舉           人范棫士
  凌 景
  張守約
  熊之福
  張三禮
  童翼熊
  監              生章引年
  萬 琳
  廩              生方國柱
  生              員朱廷璋
  武英殿監理
  御 前 侍 衞 和 碩 額 駙 署 理臣武   英   殿    事  務福隆安武 英 殿總 理 事 務 副 都 統和爾經額監造
  内 務 府 管 理 六庫事務郎中六十九内 務 府  廣 儲 司 郎 中誠 意
  内務府管理三旗銀兩莊頭處員外郎兼佐領中 敏
  副       管      領六 格
  扎 欽
  監           造永 善
  吉蘭太
  庫           掌塞 勒
  九 格
  六達色
  武英殿總裁
  兵部尚書管理國子監事務陸宗楷
  兵部左侍郎世襲一等輕車都尉蔣 檙
  提調
  左  春 坊 左 中  允陳 淦翰  林  院  編  修饒學曙翰林院編修敎習庶吉士彭元瑞
  漢文校對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錢大昕翰  林  院  編  修陳蘭森
  彭紹觀
  胡髙望
  翰  林  院  檢  討芮永肩翰  林  院  編  修劉 焯
  卜祚光
  翰  林  院  檢  討邵庾曾翰  林  院  編  修董 誥
  褚廷璋
  翰  林  院  檢  討李 鐸翰 林 院 庶  吉  士沈世煒
  清文校對
  兵   部   郎   中郭鵬翀工   部   郎   中孫 琦理 藩  院 員 外  郎恩 成戸   部   主   事赫 敏戸 部 縀 疋 庫 司 庫和隆鄂工 部 織 造 庫 司 庫富隆泰戸  部  筆  帖  式金 培
  惠 齡
  内 繙 書 房 繙 譯 官明 保工  科  筆  帖  式德 元
  漢文校刋
  候  選 復 設  教 諭周一鵬候 選 直 隸 州 州 判汪 雝候   選   州   同宋振德
  貢           生顧天駿
  李今萬
  孔傳灝
  戚健中
  金 統
  張應均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三
  欽定大清㑹典目錄    政書類一通制之屬
  卷一
  宗人府
  卷二
  内閣
  卷三
  吏部
  敘官
  文選清吏司
  官制一
  官制二
  卷四
  官制三
  官制四
  卷五
  銓政
  卷六
  考功清吏司
  考察
  致仕
  告病
  功過
  期限
  交代囘籍
  稽勲清吏司
  守制終飬附
  卷七
  驗封清吏司
  世爵
  功臣封爵表
  封贈
  廕敘
  土官
  書吏
  卷八
  戸部
  敘官
  疆理
  卷九
  戸口
  卷十
  田賦
  卷十一
  權量
  卷十二
  庫藏
  倉庾
  積貯
  卷十三
  漕運
  卷十四
  錢法
  卷十五
  鹽法
  卷十六
  關稅
  卷十七
  雜賦
  卷十八
  俸餉
  卷十九
  蠲䘏
  卷二十
  禮部
  敘官
  儀制清吏司
  嘉禮
  朝會一
  卷二十一
  朝會二
  卷二十二
  朝會三
  卷二十三
  登極
  尊崇
  卷二十四
  册立
  尊封
  册封一
  册封二
  卷二十五
  經筵
  視學
  巡幸
  御新宫
  卷二十六
  耕耤
  親蠶
  卷二十七
  授時
  頒詔
  頒賞
  卷二十八
  進表
  進書
  鑄印
  卷二十九
  婚禮一
  婚禮二
  卷三十
  冠服
  卷三十一
  貢舉
  卷三十二
  學校
  風敎
  鄉飲酒禮
  卷三十三
  儀衞
  卷三十四
  相見儀
  卷三十五
  軍禮
  親征
  命將
  獻俘
  受俘
  卷三十六
  祠祭清吏司
  吉禮
  祭統
  卷三十七
  大祀一
  南郊
  祈穀
  雩祭
  卷三十八
  大祀二
  北郊
  卷三十九
  升配
  卷四十
  大祀三
  太廟
  卷四十一
  升祔進玊冊寳附
  卷四十二
  陵寢
  卷四十三
  大祀四
  社稷壇
  卷四十四
  中祀一
  日壇
  月壇
  卷四十五
  中祀二
  帝王廟
  先師廟
  傳心殿
  卷四十六
  中祀三
  先農壇
  先蠶壇
  卷四十七
  中祀四
  天神壇
  地祇壇
  太歲殿
  卷四十八
  羣祀一
  羣祀二
  卷四十九
  羣祀三
  卷五十
  家祭
  卷五十一
  凶禮
  喪禮一
  喪禮二
  卷五十二
  喪禮三
  卷五十三
  喪禮四
  卷五十四
  喪禮五
  䘏典
  卷五十五
  䕶日䕶月附
  方伎
  卷五十六
  主客清吏司
  賓禮
  朝貢
  賓館
  馬館
  卷五十七
  精膳清吏司
  燕禮
  餼廩
  牲牢
  卷五十八
  樂部
  卷五十九
  兵部
  敘官
  武選清吏司
  官制
  卷六十
  職制上
  職制中
  職制下
  卷六十一
  守衞
  大閱
  大狩
  出征
  卷六十二
  恩䘏
  土司
  卷六十三
  職方清吏司
  營制
  卷六十四
  軍政
  軍功
  簡閱
  卷六十五
  關禁
  海禁
  詰禁
  巡防
  公式
  卷六十六
  車駕清吏司
  馬政
  郵政
  卷六十七
  武庫清吏司
  軍器
  兵籍
  武科
  發配
  卷六十八
  刑部
  敘官
  刑制
  律綱
  卷六十九
  聽斷
  秋朝審
  欽䘏
  督捕
  卷七十
  工部
  敘官
  營繕清吏司
  宫殿
  卷七十一
  壇廟
  卷七十二
  城垣
  府第
  公𪠘
  倉廒
  營房
  物材
  報銷
  卷七十三
  虞衡清吏司
  採捕
  鼓鑄
  軍器
  雜料
  卷七十四
  都水清吏司
  河工水利附
  海塘江防附
  橋道
  船政
  藏冰
  卷七十五
  器用
  織造
  關稅
  卷七十六
  屯田清吏司
  山陵
  墳塋
  薪炭
  匠役
  節愼庫
  卷七十七
  製造庫
  卷七十八
  盛京戸部
  盛京禮部
  盛京兵部
  盛京刑部
  盛京工部
  卷七十九
  理藩院
  敘官
  旗籍清吏司
  王會清吏司
  卷八十
  典屬清吏司
  柔逺清吏司
  徠逺清吏司
  理刑清吏司
  銀庫
  卷八十一
  都察院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卷八十二
  太常寺
  卷八十三
  太常寺
  祝文
  卷八十四
  翰林院
  起居注
  詹事府
  卷八十五
  光禄寺
  太僕寺
  順天府
  奉天府
  鴻臚寺
  國子監
  卷八十六
  欽天監
  太醫院
  卷八十七
  内務府
  敘官
  廣儲司
  會計司
  卷八十八
  掌儀司一
  卷八十九
  掌儀司二
  卷九十
  掌儀司三官學藥房附
  卷九十一
  都虞司
  愼刑司
  營造司
  慶豐司
  卷九十二
  上駟院
  奉宸院織染局附
  武備院
  卷九十三
  鑾儀衞
  卷九十四
  領侍衞府
  卷九十五
  八旗都統
  旗制
  戸口
  田宅
  卷九十六
  兵制
  卷九十七
  訓練
  授官
  襲爵
  敎飬
  優䘏
  公式
  卷九十八
  前鋒統領
  䕶軍統領
  嚮導
  卷九十九
  步軍統領
  卷一百
  火器營
  圓明園八旗䕶軍營
  健鋭營
  三旗虎槍營
  等謹案
  欽定大清㑹典一百卷乾隆二十九年
  勅撰伏考
  國朝㑹典初修於康熙三十三年續修於雍正五年至是凡三經釐定典章彌補條目彌詳考昔成周之制百度分治以六官六官統彚於周禮聖人經世之樞要於是乎在雖越數千載時勢異宜政令不能不増法制不能不改職守亦不能不分難復拘限以六官而其以官統事以事隸官則實萬古之大經莫能易也故厯代所傳如唐六典元典章明㑹典逓有損益而宏綱巨目不甚相逺然其書之善否則不盡繋編纂之工拙而繋乎政令之得失蓋一朝之㑹典即記一朝之故事故事有不能刪而不書故事之所無亦不能飾而虚載故事有善有不善亦不能有所㸃竄變易如唐六典先頒祥瑞之名目分為三等以代天下之奏報殆於上下相㒺然當時有此制秉筆者不能不載也又如至正條格中偏駁不公之令經
  御題指摘者人人咸喻其非然亦當時有此制秉筆者不能不載也國多粃政安怪書多駁文乎至於周禮一經朱子稱其盛水不漏亦其時體國經野事事為萬世開太平故其書亦傳之萬世尊為法守非周公有所塗飾於其間也我
  國家
  列聖相承
  文謨武烈垂裕無疆
  規畫既皆盡善我
  皇上執兩用中隨時損益又張弛皆𠂻於道增删悉合其宜則是書之體裁精宻條理分明足以方駕周禮者實
  聖主鴻猷上軼豐鎬也夫豈厯代規條所能望見
  涯涘乎乾隆四十四年三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校官 陸 費 墀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一
  宗人府
  宗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初制以親王郡王為宗今貝勒貝子為宗正鎭國輔國公為宗人厥後不拘一格惟擇賢能者任之
  皇族之屬籍以時修輯
  玉牒辨昭穆序爵禄均其惠養而布之教令凡親疏之
  屬胥受治焉
  府丞一人用漢人掌校理漢文册籍
  左右二司每司理事官二人副理官二人主事二人宗室旗員分半用分掌左右翼宗室覺羅之籍稽承襲次序秩俸等差及養給貧㓜優䘏婚喪之事書其子女適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諡以備
  玉牒紀載○經歴二人宗室旗員分半用掌出納文書○堂主事二人宗室旗員分半用掌奏疏槀案○漢主事二人掌漢文册籍○筆帖式二十四人宗室旗員分半用掌繙譯清漢文書
  
  天潢宗派以
  顯祖宣皇帝本支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為覺羅○宗室束金黄帶覺羅束紅帶生子女周嵗書其年月日時母某氏詳其適庶次第具册送府宗室載入黄册覺羅載入紅册○宗室以罪黜為庶人者束紅帶覺羅以罪黜為庶人者束紫帶所生子女備録送府如前法各附黄紅册後○宗室子女繋
  皇帝伯叔兄弟所生年至十有五奏請
  賜婚未及嵗已議婚者奏
  聞其餘宗室所生聽本家自擇成禮毋致逾時若以
  女與外藩䝉古結婣者均奏請得
  㫖迺行
  凡近支宗室
  命名向與
  御名上一字同者惟偏旁稍異之如𢎞字去一㸃之類免其迴
  避近支宗室子孫除
  欽賜名外上一字仍許與
  皇子
  皇孫同如永字綿字之類下一字不得與
  皇子
  皇孫名同偏旁如玉字部及心字部之類其用䝉古名及與漢人姓名相似者禁之
  凡纂修
  玉牒每十年由府題請以宗令宗正充總裁官按每年
  黄册紅册所紀彚入於牒以
  帝系為統以長㓜為序存者朱書殁者墨書誤同名
  改卑者及㓜者每修成一次於
  皇史宬本府
  盛京各尊藏一部
  凡封爵十有四等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鎭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鎭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皇子生十五嵗由府奏請封爵如奉
  㫖暫停每至五年再奏請○親王適子曰世子仍襲親王餘子封不入八分公天命間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凡朝㑹燕饗皆異其禮  錫賚必均及是為八分天聰以後宗室内有  特恩封公及親王餘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貝子凖入八分如有過降至公仍不入八分世子適子授爵視親王餘子餘子封一等鎭國將軍郡王適子曰長子仍襲郡王餘子封一等鎭國將軍長子適子授爵視郡王餘子餘子封二等鎭國將軍貝勒適子降襲貝子餘子封二等鎭國將軍貝子適子降襲鎭國公餘子封三等鎭國將軍鎭國公適子降襲輔國公餘子封一等輔國將軍輔國公適子仍襲輔國公餘子封二等輔國將軍不入八分鎭國公適子降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適子降襲三等鎭國將軍一等鎭國將軍適子降襲一等輔國將軍二等鎭國將軍適子降襲二等輔國將軍三等鎭國將軍適子降襲三等輔國將軍餘子均封三等輔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適子降襲一等奉國將軍二等輔國將軍適子降襲二等奉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適子降襲三等奉國將軍餘子均封三等奉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適子均降襲奉恩將軍餘子受封亦如之奉恩將軍適子仍襲罔替餘為閒散宗室○親王側福晉子封二等鎭國將軍世子側福晉子封三等鎭國將軍郡王側福晉子封三等鎭國將軍長子貝勒側室子均封一等輔國將軍貝子側室子封二等輔國將軍鎭國公側室子封三等輔國將軍輔國公側室子封一等奉國將軍○親王妾媵子封三等輔國將軍世子郡王妾媵子均封三等奉國將軍長子貝勒貝子妾媵子均封奉恩將軍















  皇女由
  中宫出者封固倫公主由
  妃嬪出者封和碩公主如
  中宫撫宗室女下嫁亦封和碩公主親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縣主貝勒女封郡君貝子女封縣君入八分鎭國輔國公女封鄉君○親王側福晉女封郡君郡王側福晉女封縣君貝勒側室女封鄉君貝子側室女授以五品入八分公側室女授以六品如親王郡王妾媵女有許字外藩䝉古者亦封鄉君餘並稱宗女不封授○親王世子郡王妻封親王福晉世子福晉郡王福晉長子貝勒以下至輔國將軍妻封夫人奉國將軍妻封淑人奉恩將軍妻封恭人○親王側福晉四人世子郡王三人長子貝勒側室二人貝子公一人冠服各降適一等
  凡襲封必以適子孫無適子孫許以庶子孫襲絶嗣則以同父兄弟及兄弟之子襲若大宗子孫因罪降革其祖父原爵繫軍功得封者許以旁支子孫承襲凡襲封之子弟均不限年○適子年及二十未襲封者先與餘子同授封爵親王郡王適子奉
  特㫖始封世子長子其未封世子長子者亦與餘子同授封爵至襲封時仍予以應封之爵爵同者改授封為襲封其先授之爵不準傳襲
  凡授封世子長子之適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及一等鎭國將軍如未
  恩封與餘子同考試授封○親王以下至將軍之子除父故襲封外其餘應授封者竢年及二十由府彚題試以繙譯馬歩射皆優者授應封之爵兩優一平者降一等一優兩平兩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及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皆停封竢學習有成再請考試
  欽定考試授封表
  優      三項皆優者封以應得品級優
  

  
  優       兩優一平者降一等平

  優優
  平優   一優兩平兩優一劣者皆降二等平劣

  平優
  平平  三項皆平及一優一平一劣者皆降三等平劣

  優平平劣

  劣劣劣劣
  奉恩將軍考試如停封再考者如前外其應降一等者以爵無可降仍與應得之封停俸二年降二等者停俸三年降三等者停俸四年其二等三等奉國將軍如降至奉恩將軍仍有應降之等亦每等停俸一年有半
  凡宗室追封以孫襲祖爵者得追封其父母以曾孫襲曾祖爵者得追封其祖父母父母大宗子孫因罪降革以旁支承襲者父在不得請封若追封得及三代其入繼大宗為後因而襲爵者不得追封其本生妻先故者依夫爵追封以庶子襲爵者適母故得封其生母降適一等凡封諸王因素行以定封號嗣王襲封即注名原
  册不換寶印
  凡給諡諸王請
  㫖酌給貝勒以下至輔國將軍請
  㫖酌定
  凡朔望
  太廟上香以王貝勒貝子公輪班行禮
  凡饗
  太廟奠帛獻爵
  前殿以宗室官六十六人
  後殿以覺羅官三十二人將事以領府事王公一人監
  視之
  凡遇典禮齊集之期自王以下至將軍均由府稽察以職名具奏
  凡遣祭
  陵寢遇
  忌辰及清明孟秋望冬至三節以王貝勒往嵗除以貝
  子公往均由府行太常寺奏遣○
  盛京
  祖陵以鎭國輔國將軍六人往居奉天各給田廬以承
  祀事○
  皇太子園寢遣貝子公往祭
  凡立教左右翼各設宗學一擇宗室子弟聰秀者入學每學以王公一人總其事宗室總管二人副管八人率教習繙譯共十有四人教習騎射共六人稽察課程京堂官四人嵗一校試别優劣定去留以勸學興行○左右翼各設覺羅學四擇覺羅子弟聰秀者入學每學以王公一人總其事覺羅副管二人教習清書一人教習騎射一人漢書生徒每十人漢教習一人總稽課程京堂官四人三嵗一校試分别優劣酌定去留學成與旗人同應嵗科及鄉㑹試並考用中書筆帖式庫使○
  盛京設宗學一覺羅學一凡居
  盛京宗室覺羅子弟擇聰秀者入學以將軍及奉天府尹總其事設總管副管清漢書騎射教習與
  京師同
  凡習射每月左右翼各三次自王公至閑散宗室皆㑹射於鑲黄旗教場由府稽其勤惰優劣注於册劣者給限學習仍怠惰者叅處
  凡驗閲軍器左右翼王以下至奉恩將軍甲胄弓矢刀槍旗纛閲五嵗以二日分閲府屬宗室官及王公等屬官軍器亦隨驗閲以覈軍實凡録用宗室不令與旗民同試有司不為部院屬官分府屬各官以半歸宗室升除鎭國輔國奉國將軍以理事官用奉恩將軍宗室佐領以副理官用五六品廕生以主事用考取一二等之宗室以筆帖式用○設宗室監察御史二人專稽府事由府屬宗室官考選其職事仍𨽻都察院○宗室理事等官開列出差及較俸升四五品京堂官與各部滿司官同宗室御史轉補六科給事中與旗員御史同轉科後仍以給事中兼稽府事○宗室侍衞九十人一等九人二等十有八人三等六十三人府㑹領侍衞内大臣簡選引
  見補授其侍衞什長即於宗室内補授其職事仍𨽻領侍衞内大臣○宗室侍衞及將軍雲騎尉廕生擢用叅領副叅領與旗員同
  凡選用覺羅由嵗科考應鄉㑹試考選翰林院庶吉士補授部院屬官及廕生貢監生員官學生録用均與旗人同
  凡旌表孝友貞節宗室覺羅均由府覈奏禮部覆題各給銀幣有差宗室仍
  賜勅奬諭詳見禮部
  凡優䘏無品秩宗室及無父㓜子月給養贍銀米有差○置庫於府以待宗室覺羅婚喪之費於王公及大臣内
  特簡二人總理以賢能司官專司之○每嵗季冬發庫銀萬兩為宗室無産者置田廬失産者復舊業餘充嵗暮賞給宗室之用
  凡禁令宗室不得濫交匪人其漢人落第留京輕薄好事之徒不得延訓子弟及與為容納○諸王以下有年少溺於逸樂躭絲竹狎優伶於城内外闗廂放鷹鷂擾居民者由府察實劾奏長史等官不竭誠規諫者并劾閑散宗室有犯亦如之
  凡議罪王以下及宗室有犯或奪所屬人丁或罰金非叛逆重罪不擬死刑不鞭責不監禁謂刑部監不革去宗室○宗室覺羅犯笞杖等罪有品秩者照職官降級罰俸例議處無品秩者笞十至二十皆罰養贍銀一月笞三十罰二月笞四十罰三月笞五十罰四月杖六十罰養贍銀六月杖七十罰七月杖八十罰八月至杖九十罰十月杖一百罰一年止犯軍流徒罪者照旗人折荷校日期以二日抵一日犯徒罪者於空室拘禁犯軍流於空室鎖禁皆於滿日省釋犯重罪者請
  㫖定議


  欽定大清㑹典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
  内閣
  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均由
  特簡贊理機務表率百寮補授後請
  㫖兼殿閣及六部尚書銜
  欽定殿閣名
  保和殿
  文華殿
  武英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尚書協辦閣務滿漢各一人○學士兼禮部侍郎銜滿六人漢四人掌敷奏本章傳宣
  綸綍○侍讀學士滿四人䝉古二人漢二人掌收發本章總稽繙譯○侍讀滿十人䝉古漢軍漢人各二人掌勘對本章檢校籤票○典籍滿洲漢軍漢人各二人掌收貯圖籍出納文移○中書滿七十人䝉古十有六人漢軍八人漢三十人貼寫中書滿四十人䝉古六人掌撰擬紀載繙譯繕書之事○中書科中書舎人滿二人漢四人筆帖式十人掌書
  
  勅
  
  朝廷徳音下逮宣示百官曰
  制布告天下曰
  詔昭垂訓行曰
  誥申明職守曰
  勅中外封章上達慶賀
  皇帝
  皇太后曰表
  皇后曰箋陳事曰疏内閣檢校出納惟允
  皇帝登極諸王貝勒文武各官賀表内閣撰擬其餘慶賀表箋翰林院撰擬均由大學士奏定頒中外遵行○各部院及直省題疏到内閣舊制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乾隆十三年定並改題夲大學士票擬進
  呈得
  㫖轉下六科鈔發各部院施行以副夲錄
  㫖送
  皇史宬存貯如原疏折出未定處分竢
  御門聼政時滿學士一人敷奏折夲大學士面奉諭㫖如前施行
  凡恭上
  皇太后
  尊號
  徽號
  奏書
  册寳
  册立
  皇后
  皇太子
  册寳由大學士恭閱所司撰擬文篆進
  
  欽定
  勅下禮部奉行○尊封
  皇貴太妃
  皇太妃
  册封
  皇貴妃
  貴妃
  
  嬪各
  册寳皆大學士恭閱所司撰擬文篆進
  
  欽定
  勅下禮部施行
  凡
  
  皇太子
  皇子
  皇孫名大學士承
  㫖選擬奏請
  欽定諸王公主封號亦如之
  凡封諸王公主福晉以下
  册寳
  誥命由大學士奏定封外藩王以下及公侯伯以下誥命亦如之其子孫襲封即於原奉
  誥勅内開注人名年月加用
  御寳給還○中外文武各官遇
  覃恩封贈五品以上者
  誥命六品以下者
  勅命宗室自鎮國公以下用為大臣侍衛者封贈與文武官同○外任官督撫學政鹽政織造提督總兵等官撰給坐名
  勅書布政使按察使道員運使及副将叅㳺等官止
  給傳
  勅
  
  覃恩肆赦大學士承
  㫖擬
  恩詔應行事款恭請
  欽定
  凡請用
  御寳先期知㑹内務府轉行宫殿監至期學士率典
  籍官赴
  乾清門驗用如遇
  行幸駐驆以内務府總管一人監視之
  交泰殿貯
  御寳二十有五
  大清受命之寳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盤龍紐髙二寸皇帝奉天之寳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盤龍紐髙三寸五分大清嗣天子寳以章繼繩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髙一寸七分皇帝之寳以布詔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龍紐髙二寸一分
  皇帝之寳以肅法駕栴檀香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盤龍紐髙三寸五分天子之寳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髙一寸三分
  皇帝尊親之寳以薦徽號白玉方二寸一分厚七分盤龍紐髙一寸三分皇帝親親之寳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二分交龍紐髙一寸二分皇帝行寳以頒錫賚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髙二寸五分皇帝信寳以徴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六分交龍紐髙一寸六分
  天子行寳以册外蠻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髙二寸三分天子信寳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髙一寸七分敬天勤民之寳以飭覲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一寸七分制誥之寳以諭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七分
  勅命之寳以鈐誥勅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三分交龍紐髙一寸八分垂訓之寳以揚國憲碧玉方四寸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二寸
  命徳之寳以奬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髙二寸一分
  欽文之璽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一寸六分表章經史之寳以崇古訓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一分交龍紐髙二寸二分廵狩天下之寳以從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五分討罪安民之寳以張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五分制馭六師之寳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四分交龍紐髙二寸二分勅正萬邦之寳以誥外國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五分盤龍紐髙二寸三分勅正萬民之寳以誥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二寸廣運之寳以謹封識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一分交龍紐髙二寸
  盛京尊藏
  御寳十
  大清受命之寳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蹲龍紐髙二寸四分
  皇帝之寳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龍紐髙二寸七分
  皇帝之寳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盤龍紐髙三寸
  皇帝之寳栴檀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紐髙五分
  奉天之寳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龍紐髙二寸
  天子之寳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龍紐髙二寸
  奉天法祖親賢愛民碧玉方四寸九分厚一十五分交龍紐髙二寸
  丹符出騐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二分
  勅命之寳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龍紐髙二寸五分
  廣運之寳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龍紐髙一寸五分
  凡纂修
  實錄
  聖訓㑹典諸書皆由内閣題請監修總裁等官書成於皇史宬及内閣各尊藏一部並送一部至
  盛京尊藏○内閣尊藏
  列聖實錄以次進
  
  皇帝恭閱周而復始日以為常
  
  起居注記載每嵗終送内閣大學士學士監視加封入庫收藏
  凡每月欽奉
  諭㫖於次月彚録進
  呈各部院奉
  㫖特交之事覆奏後具册送内閣其有未結者聲明
  緣由送覈月終則㑹計具奏
  凡
  
  廟
  陵寢神牌由工部送内閣中書敬書清文翰林官敬書
  漢文
  命大學士行禮
  
  尊諡
  册諡大學士承
  㫖恭擬奏請
  欽定
  勅下禮部奉行
  册文寳篆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恭閱進
  呈○諸王以下及文武大臣諡法均由大學士奏定諸王以一字為諡貝勒以下及大臣以二字為諡
  
  陵山封號大學士承
  㫖恭擬封各山川神祇亦如之
  凡祭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恭閱進
  
  壇廟祝版由太常寺送内閣中書繕寫大學士敬書御名○每嵗春秋祀
  先師孔子
  命大學士一人行禮
  御經筵日遣大學士一人祗告
  傳心殿
  
  賜祭
  賜葬由翰林院撰擬祭文碑文大學士閱定進呈
  
  殿試天下貢士由讀卷大學士等奏請
  制策以卷進
  呈
  皇帝親定甲第下内閣中書書榜傳臚武
  殿試亦如之
  凡庻吉士散館由内閣請期
  御試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同引
  見留館者授編檢職餘以各部額外主事及知縣用勅下吏部奉行
  
  命將征討大將軍經畧將軍
  勅書内閣撰擬大將軍經畧將軍或給印或闗防並
  諏出師吉日皆奏請
  欽定仍遣内閣官隨行管理
  凡勾決京外重囚刑部以秋朝審情實姓名册送内閣於冬日至前六十日次第奏請勾決
  皇帝素服大學士學士及刑部堂官
  起居注官咸常服祗𠉀
  召入滿學士一人跪奏囚册漢大學士一人秉筆遵㫖勾訖宻封下所司施行


  欽定大清會典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三
  吏部
  尚書滿漢各一人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掌中外文職銓叙黜陟之政釐飭官常以贊邦治所屬有文選考功稽勲騐封四司
  文選清吏司郎中滿三人䝉古漢各一人員外郎滿漢各二人主事滿一人漢二人掌班秩遷除均平銓法
  考功清吏司郎中滿三人漢一人員外郎滿二人䝉古漢各一人主事滿一人漢二人掌論劾考察旌别功過
  稽勲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二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兼稽在京文員俸廩
  驗封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二人漢一人主事滿䝉古漢各一人掌
  封贈襲廕土司嗣職
  堂主事掌文案者滿二人掌章奏者滿二人漢軍一人
  司務滿漢各一人掌出納文書稽察胥吏各部同筆帖式滿五十七人䝉古四人漢軍十有二人分隸各司視事之繁簡以為額掌繙譯清漢章奏文籍各部同
  文選清吏司
  官制一
  京官
  國家稽古建官立綱陳紀宗人府宗令宗正宗人皆王公領之所屬左右司半用宗室其制不隸於吏部惟漢府丞及司屬旗員之半以類相從列六部之次内閣
  絲綸是職政本繫焉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為九卿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以詳議
  國是均平政刑理藩院内務府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光禄太僕鴻臚諸寺國子監欽天監各治一官京尹敷化郊圻各修迺職率厥典常熙庻績焉
  太師 太傅 太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已上皆不專設以待大臣加衘及追贈
  内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  由各部尚書簡用仍從一品學士兼禮部侍郎滿六人漢四人從二品侍讀學士滿四人䝉古二人漢二人從四品侍讀滿十人䝉古漢軍漢各二人正六品典籍滿洲漢軍漢各二人正七品中書滿七十人䝉古十有六人漢軍八人漢三十人貼寫中書滿四十人䝉古六人均從七品○中書科中書舍人滿二人漢四人從七品筆帖式滿十人○
  皇史宬尉滿三人正七品
  吏部戸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滿漢各一人從一品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正二品所屬滿漢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司務從九品筆帖式自七品至九品以出身為差
  吏部屬司四郎中滿八人䝉古一人漢四人員外郎滿八人䝉古一人漢五人主事滿四人䝉古一人漢六人堂主事滿四人漢軍一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五十七人䝉古四人漢軍十有二人
  户部屬司十有四郎中滿十有八人䝉古一人漢十有四人員外郎滿三十八人䝉古一人漢十有四人主事滿十有四人䝉古一人漢十有四人堂主事滿四人漢軍二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九十九人䝉古四人漢軍十有六人○内倉監督滿二人○寳泉局監督滿漢各一人大使滿五人
  總理三庫無定員於大臣内  簡用所屬郎中三人員外郎六人堂主事一人司庫五人正七品大使四人筆帖式十有五人以上均滿員
  總督倉場户部右侍郎滿漢各一人所屬坐糧廰滿漢各一人由科道及各部司官内奏委倉監督滿漢各十有四人由各衙門司官内奏委大通橋監督滿漢各一人由各倉監督内奏調筆帖式滿四人
  禮部屬司四郎中滿六人䝉古一人漢四人員外郎滿十人䝉古一人漢二人主事滿四人䝉古一人漢四人堂主事滿三人漢軍一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三十四人䝉古二人漢軍二人○鑄印局員外郎漢一人大使漢一人未入流筆帖式滿一人○㑹同四譯館郎中兼鴻臚寺少卿銜一人由本部郎中内奏委大使漢一人正九品序班漢二人從九品朝鮮通事十有二人六品六人七品四人八品二人○馬館監督二人由禮部理藩院司官内奏委
  樂部以禮部滿尚書内務府總管及各部院尚書侍郎知樂者兼管所屬和聲署署正滿漢各一人署丞滿漢各一人供用官三十人均以禮部内務府太常寺鴻臚寺司官贊禮郎筆帖式兼理
  兵部屬司四郎中滿十有二人䝉古一人漢五人員外郎滿十人䝉古三人漢三人主事滿四人䝉古一人漢五人堂主事滿四人漢軍一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六十二人𫎇古八人漢軍八人○馬館監督一人由本部司官内奏委
  刑部屬司十有八郎中滿十有七人䝉古一人漢二十人員外郎滿二十四人䝉古一人漢十有九人主事滿十有七人䝉古一人漢十有八人堂主事滿五人漢軍一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一百有五人䝉古四人漢軍十有五人○贓罰庫司庫滿一人正七品○提牢滿漢各一人由本部司官内專委司獄滿四人漢軍二人均由本部筆帖式内奏補漢二人從九品
  工部屬司四郎中滿十有七人䝉古一人漢四人員外郎滿十有九人䝉古一人漢四人主事滿十有二人䝉古一人漢八人堂主事滿三人漢軍一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七十七人䝉古一人漢軍八人○節慎庫員外郎滿一人由本部司官内奏調司庫滿二人正七品筆帖式滿二人庫使十一人○製造庫郎中滿二人漢一人司庫滿二人正七品司匠滿二人從九品筆帖式滿四人䝉古一人漢軍二人庫使二十二人○寳源局監督滿漢各一人大使滿二人○琉璃窰監督滿漢各一人○街道監督滿漢各一人○木倉監督滿漢各一人○柴厰監督滿二人○煤炭厰監督滿一人寳源局以下滿漢監督大使均由本部司官筆帖式内奏委
  宗人府府丞漢一人正三品○左右二司理事官各一人正五品副理官各一人從五品主事各一人經歴一人正六品以上均滿員堂主事滿一人漢二人筆帖式滿十有二人
  理藩院尚書一人從一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二品均滿員或以䝉古補授所屬司五郎中滿六人䝉古五人員外郎滿十有八人䝉古十有八人主事滿四人䝉古五人堂主事滿二人䝉古三人漢軍一人司務滿洲䝉古各一人筆帖式滿三十六人䝉古五十五人漢軍六人○銀庫司官二人由本院司官内奏委司庫滿一人正七品筆帖式滿二人○䝉古繙譯房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唐古忒學司業䝉古一人正六品助教䝉古一人從七品筆帖式䝉古四人○内館外館監督二人由科道司官内奏委○游牧處員外郎䝉古十有六人○張家口喜峯口獨石口殺虎口古北口管理驛站官各一人由本院司官内奏委
  都察院左都御史滿漢各一人從一品左副都御史滿漢各二人正三品十五道監察御史從五品京畿道河南道監察御史滿漢各二人江南道監察御史滿漢各四人浙江道山西道監察御史滿漢各二人山東道監察御史滿漢各三人陜西道湖廣道江西道福建道監察御史滿漢各二人四川道廣東道廣西道雲南道貴州道監察御史滿漢各一人經歴滿漢各一人正六品都事滿漢各一人正六品筆帖式滿三十五人䝉古二人漢軍五人
  吏科戸科禮科兵科刑科工科掌印給事中滿漢各一人給事中滿漢各一人均正五品筆帖式滿八十人
  廵視五城滿漢各一人科道兼用五城正指揮各一人正六品副指揮各一人正七品吏目各一人未入流
  内務府總管正二品以侍衛府屬郎中内三院卿  簡補或以王公内大臣尚書侍郎兼攝無定員所屬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庫品級均與各部院同郎中二十一人員外郎五十九人主事十有二人司俎官五人正六品内管領三十人正五品副内管領三十人正六品司庫十有二人司匠二十人正八品贊禮郎十有七人正九品筆帖式二百九十八人
  武備院卿二人由侍衛補授一人由内務府郎中補授一人上駟院奉宸苑卿同正三品所屬郎中一人員外郎八人主事二人筆帖式二十八人庫掌八人掌蓋三人正六品司弓八人司幄三人均正七品司矢三人司匠八人均正八品
  上駟院卿二人正三品所屬郎中一人員外郎四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二十五人○廐長十有七人牧長十有一人均正七品○大凌河牧長三十人正七品
  奉宸苑卿二人正三品所屬郎中六人員外郎八人主事三人苑丞三十二人六品十人七品五人八品十有七人苑副三十九人七品十有六人八品二十三人庫掌二人六品七品各一人筆帖式五十九人漢牐官一人未入流
  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叅議正五品均滿漢各一人所屬經歴知事均正七品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六人漢軍二人○掌登聞鼓筆帖式滿洲漢軍各一人
  大理寺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均滿漢各一人所屬左右寺丞正六品滿洲漢軍漢各一人左右評事漢各一人堂評事滿一人均正七品司務滿漢各一人從九品筆帖式滿四人漢軍二人
  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滿漢各一人從二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均從四品侍讀侍講均從五品滿漢各三人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庻吉士食七品俸均無定員所屬典簿從八品孔目待詔均從九品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四十人漢軍四人
  起居注館記注官滿八人漢十有二人由翰林詹事坊局官簡用以原銜充補主事滿二人漢一人筆帖式滿
  十有四人漢軍二人
  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均滿漢各一人所屬主簿滿漢各一人從七品筆帖式滿六人
  左右春坊左右庻子正五品左右中允正六品左右贊善從六品均滿漢各一人
  司經局洗馬滿漢各一人從五品所屬正字漢一人從九品
  太常寺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均滿漢各一人所屬寺丞滿一人漢二人均正六品典簿滿漢各一人博士滿洲漢軍漢各一人司庫滿一人均正七品所牧漢一人從七品協律郎漢五人正八品讀祝官滿八人贊禮郎滿二十四人漢十有四人均正九品司樂漢二十三人從九品筆帖式滿九人漢軍一人
  光禄寺卿從三品少卿正五品均滿漢各一人所屬署四署正滿漢各四人從六品署丞滿八人典簿滿漢各一人均從七品筆帖式滿十有六人○銀庫司庫滿二人正七品筆帖式滿二人
  太僕寺卿從三品少卿正四品均滿漢各一人所屬司二員外郎滿二人䝉古二人主事滿二人䝉古二人主簿滿一人正七品筆帖式滿八人䝉古八人
  順天府尹一人正三品丞一人正四品所屬治中一人正五品通判一人正六品經歴一人從七品照磨一人從九品崇文門分司副使一人未入流司獄一人從九品○轄京縣二大興縣知縣一人正六品縣丞一人正七品典史一人未入流廵檢三人從九品牐官一人未入流宛平縣知縣一人正六品縣丞二人正七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廵檢四人從九品牐官一人未入流○儒學教授滿漢各一人正七品訓導滿一人正七品漢一人從七品
  鴻臚寺卿正四品少卿從五品均滿漢各一人所屬主簿滿漢各一人從八品鳴贊滿十有六人漢二人序班漢四人均從九品筆帖式滿四人
  國子監祭酒滿漢各一人從四品司業滿洲䝉古漢各一人正六品所屬監丞滿漢各一人正七品博士滿漢各一人從七品助教滿十有六人䝉古八人漢六人從七品學正漢四人學録漢二人均正八品典簿滿漢各一人從八品典籍漢一人從九品筆帖式滿四人䝉古二人漢軍二人○鄂羅斯館助教滿漢各一人○算法館助教漢一人
  欽天監監正滿一人西洋一人正五品監副滿漢各一人左右監副西洋各一人均正六品春夏中秋冬五官正滿洲䝉古各二人漢軍一人漢五人均從六品主簿滿漢各一人正八品靈臺郎滿三人漢軍一人漢四人從七品五官挈壺正滿漢各二人從八品五官監𠉀漢一人正九品五官司書漢一人正九品五官司晨漢軍一人從九品博士滿六人漢軍二人漢二十四人從九品天文生滿十有六人漢軍八人漢二十四人食從九品俸不食俸者不載筆帖式滿十有一人䝉古四人漢軍二人
  太醫院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所屬御醫十有五人正八品吏目三十人八品十有五人九品十有五人
  武職衙門司官凡武職隸兵部其武職衙門所設文員仍屬吏部銓選鑾儀衛主事滿一人經歴漢一人筆帖式滿七人漢軍三人
  三旗領侍衛府主事滿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步軍統領衙門員外郎滿二人主事滿二人司務滿一人筆帖式滿十有二人
  親王府管領四人正六品典膳一人從六品司庫二人從七品司匠四人從八品馬羣牧長二人從六品牛羣牧長羊羣牧長各一人均從八品
  郡王府管領三人正六品典膳一人從六品司庫二人從七品司匠四人從八品馬羣牧長一人從六品牛羣牧長羊羣牧長各一人均從八品





  官制二
  壇
  
  陵寢官
  天壇
  地壇尉各八人五品各一人六品各七人均滿員祠祭署奉祀各一人
  從七品祀丞各一人從八品均漢員
  太廟尉十人四品二人五品八人均滿員
  社稷壇尉五人五品一人六品四人均滿員
  日壇
  月壇祠祭署奉祀各一人從七品
  先農壇祠祭署奉祀一人從七品祀丞一人從八品帝王廟祠祭署無專員以漢贊禮郎司樂内一人委
  
  神樂署署正一人正六品左右署丞二人從八品以上均漢員隸太常寺
  堂子尉八人七品二人八品六人均滿員隸禮部
  永陵掌闗防官一人正四品副闗防官二人正五品筆
  帖式二人隸 盛京禮部
  福陵
  昭陵掌闗防官各一人副闗防官各二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均正四品内管領各一人筆帖式各四人
  昭西陵禮部郎中一人内務府郎中一人禮部員外郎二人内務府員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務府主事一人内管領一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禮部筆帖式四人内務府筆帖式二人總管衙門筆帖式二人
  孝陵掌闗防禮部郎中一人内務府掌闗防郎中一人禮部員外郎二人内務府員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務府主事一人内管領一人副内管領一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禮部筆帖式四人内務府筆帖式二人總管衙門筆帖式二人
  孝東陵内務府郎中一人禮部員外郎二人内務府員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務府主事一人内管領一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禮部筆帖式四人内務府筆帖式二人總管衙門筆帖式二人
  景陵掌闗防内務府總管一人正二品禮部郎中一人禮部員外郎二人内務府員外郎一人尚茶正一人尚膳正二人内務府主事一人内管領一人副内管領一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禮部筆帖式四人内務府筆帖式二人總管衙門筆帖式二人
  景陵皇貴妃園寢内務府員外郎一人讀祝官二人贊
  禮郎三人
  景陵妃園寢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禮部筆帖式二
  人總管衙門筆帖式一人
  東陵工部郎中一人員外郎四人筆帖式四人
  總理
  東陵内外事務衙門主事二人筆帖式二人
  泰陵掌闗防内務府總管一人正二品禮部郎中一人工部郎中一人禮部員外郎一人工部員外郎一人内務府員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禮部主事一人工部主事一人内務府主事一人内管領一人副内管領二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禮部筆帖式四人工部筆帖式二人内務府筆帖式二人總管衙門筆帖式二人
  泰陵妃園寢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
  總理
  西陵内外事務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二人
  孝賢皇后陵寢禮部郎中一人内務府掌闗防郎中一人禮部員外郎二人内務府員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務府主事一人内管領一人副内管領一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禮部筆帖式四人内務府筆帖式二人總管衙門筆帖式二人
  端慧皇太子園寢副内管領一人讀祝官二人贊
  禮郎三人
  聖賢後裔職均世襲
  先師後裔太常寺博士一人國子監學正一人尼山書院學録一人洙泗書院學録一人孔顏曽孟四氏學教授一人學録一人南宗五經博士一人元聖周公述聖子思子復聖顏子宗聖曽子亞聖孟子先賢仲子閔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言子卜子顓孫子有子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張子邵子後裔五經博士各一人朱子後裔五經博士二人先儒韓氏後裔五經博士一人闗氏後裔五經博士三人
  孔廟執事官
  三品執事官二人四品執事官四人五品執事官六人六品執事官一人七品執事官八人八品執事官十人九品執事官十人司樂一人管句一人典籍一人均七品








  欽定大清會典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四
  吏部
  文選清吏司
  官制三
  盛京官
  盛京戸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侍郎各一人正二
  品所屬郎中員外郎主事品級與在
  京部院同堂司官均滿員惟刑部有漢軍堂主事一人䝉古主事二人漢司獄一人戸部屬司三郎中二人員外郎五人主事四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滿二十一人漢軍二人○銀庫掌闗防監督一人副監督一人司庫二人正七品○正副倉監督各一人○管官屯六品官二人
  禮部屬司二郎中二人員外郎四人堂主事一人筆帖式滿十人○鳳凰城迎送官三人正五品○助教四人○讀祝官八人贊禮郎十有六人均正九品
  兵部屬司二郎中二人員外郎四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十有二人○驛站正副監督各一人
  刑部屬司四郎中四人員外郎滿六人䝉古二人主事四人堂主事滿一人漢軍一人筆帖式滿二十四人䝉古二人漢軍五人○贓罰庫司庫一人正七品○司獄漢一人從九品
  工部屬司二郎中二人員外郎四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滿十有六人漢軍一人○銀庫司庫二人正七品○製造庫司匠一人從九品○管理琉璃窰官二人正六品
  管理威遠堡等六闗口事務侍郎一人以五部侍郎内一人兼理所屬威遠堡英額門鹻廠汪清靄哈鳳凰城守口官各一人筆帖式各一人
  奉天府尹一人正三品丞一人正四品治中一人正五品理事通判滿一人正六品所屬經歴一人從七品○轄京縣一承德縣知縣一人正六品典史一人未入流司獄一人從九品巨流河廵檢一人從九品○儒學教授一人正七品
  盛京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一人○牛莊開原遼陽錦州蓋州寜遠廣寜義州等處倉官各一人○清河河莊口白土廠彰武臺新臺松嶺法庫明水塘寛邦九闗臺等處邊門並中後所筆帖式各一人
  吉林將軍衙門主事一人助教一人筆帖式一人○寜古塔錦州驛站官各二人正七品○寜古塔倉官二人○白都訥拉林倉官各一人筆帖式各一人
  黑龍江將軍衙門主事三人筆帖式二人○黑龍江齊齊哈爾黙爾根城等處驛站官各一人正七品○黑龍江齊齊哈爾黙爾根城胡蘭等處倉官各一人
  熊岳錦州副都統衙門筆帖式各二人興京遼陽復州義州岫巖金州開原鳯凰城城守尉衙門筆帖式各一人
  牛莊蓋州防守尉衙門筆帖式各一人旅順水師營廣寜寜遠協領衙門筆帖式各一人
  各省駐防筆帖式外省將軍督撫等衙門筆帖式仍屬京官具詳於左其止給月廪不食禄者不載
  江寜杭州荆州西安凉州綏遠城寜夏青州福州廣州將軍衙門天津水師營都統衙門筆帖式各三人直隸雲南總督衙門筆帖式各一人陜甘總督四川總督衙門筆帖式各二人山西甘肅廵撫衙門筆帖式各二人陜西廵撫衙門筆帖式一人山海闗京口副都統衙門筆帖式各三人莊浪熱河乍浦右衛四川副都統衙門筆帖式各二人保定府滄州德州太原府開封府鄭家莊城守尉衙門筆帖式各一人永平府三河縣玉田縣防守尉衙門筆帖式各一人獨石口古北口冷口防守尉衙門筆帖式各二人喜峯口防守尉衙門筆帖式一人羅文峪防守尉衙門筆帖式二人張家口總管衙門筆帖式二人歸化城和林格爾崑都崙托克托城薩拉齊清水河善岱協辦同知筆帖式各一人





  官制四
  外官
  直省設總督統轄文武詰治軍民廵撫綜理教養刑政承宣布政使司掌財賦提刑按察使司主刑名糧儲驛傳鹽法兵備河庫茶馬屯田及守廵各道覈官吏課農桑興賢能礪風俗簡軍實固封守督撫挈其綱領司道布其教令以倡各府府有知府同知通判以倡州縣州有知州同知判官縣有知縣有丞有主簿各治其土田户口賦稅辭訟司學校者府曰教授州曰學正縣曰教諭其貳皆曰訓導修四術造士以倡四民共成治化司府首領州縣雜職則有經歴都事理問照磨檢校知事司獄吏目典史驛丞廵檢牐官倉庫大使或司一事或任差委皆尊卑有紀小大相承以分猷効職阜成兆民
  總督正二品加尚書銜從一品直隸一人江南江西一人福建浙江一人湖北湖南一人陜甘一人廣東廣西一人四川一人雲南貴州一人
  漕運總督一人正二品加尚書銜從一品
  河道總督正二品加尚書銜從一品山東河南一人江南一人直隸河道以總督兼理
  廵撫從二品加侍郎銜正二品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直隸四川繋總督兼管
  學政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各帯原銜品級奉天學政以奉天府丞兼理福建臺灣府學政以臺灣道兼理
  鹽政長蘆河東兩淮各一人由  特㫖簡用或都察院奏差各帯原銜品級福建兩廣以總督兼理兩浙以廵撫兼理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均廵撫管理
  織造江寜府蘇州府杭州府各一人均於内務府司官内
  簡用各帯原銜品級

  廵察福建臺灣滿漢各一人由都察院奏差各帯原銜品級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從二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經歴從六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理問從六品直隸江蘇江西浙江湖南陜西雲南各一人○都事從七品河南福建各一人○照磨從八品山西福建浙江湖北甘肅四川廣東各一人○庫大使正八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倉大使從九品安徽一人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正三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經歴正七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各一人○知事正八品江西一人○照磨正九品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甘肅廣東貴州各一人○司獄從九品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
  糧儲道江南二人山東河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各一人驛傳鹽法道江蘇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雲南各一人鹽法道福建一人河道直隸四人山東一人河南二人江蘇三人分廵道直隸山西福建浙江陜西各四人山東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各三人河南安徽江西雲南貴州各二人甘肅八人四川廣東各五人均正四品○庫大使從九品直隸山東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雲南各一人江蘇三人○倉大使未入流陜西廣東各一人
  都轉運鹽使司運使從三品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運同從四品長蘆山東河東兩廣各一人○運副從五品兩浙一人○運判從六品長蘆山東兩浙各一人兩淮三人○監掣官正六品兩淮儀所一人○鹽課提舉司提舉正五品雲南三人○鹽課司大使正八品長蘆十人山東十人兩淮二十五人兩浙三十二人陜西甘肅各一人四川九人廣東十有三人雲南十有一人○鹽引批騐所大使正八品長蘆山東兩淮各二人兩浙四人兩廣一人○庫大使正八品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倉大使正八品河東三人○經歴從七品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浙兩廣各一人○知事從八品長蘆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廵檢從九品兩淮一人
  知府從四品直隸山西河南湖南各九人奉天一人江蘇安徽甘肅各八人江西貴州各十有三人浙江四川廣西各十有一人山東福建湖北廣東各十人陜西六人雲南二十一人同知正五品府或一二人或三四人分理督糧捕盗海防江防清軍理事撫苗水利諸務量地置員事簡之府不設直隸二十四人奉天一人山東十有二人山西江西各十有一人河南廣西各八人江蘇二十二人安徽七人福建湖北甘肅四川廣東各十人浙江十有五人湖南九人陜西貴州各六人雲南十有三人○通判正六品府或一二人或三四人管糧督捕水利理事諸務量地置員事簡之府不設直隸二十七人奉天二人山東河南各十有一人山西十有三人江蘇十有八人安徽雲南各八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各十人福建廣東貴州各七人浙江九人陜西四人甘肅廣西各五人○經歴正八品直隸山西福建湖南各九人奉天一人山東湖北廣東廣西各十人河南江蘇安徽甘肅各八人江西貴州各十有三人浙江四川各十有一人陜西四人雲南十有七人○同知經歴品級同湖南一人○衛經歴從七品四川一人○知事正九品江蘇四人浙江陜西各一人廣西二人雲南七人○照磨從九品江蘇六人安徽湖北各三人江西十有二人河南福建貴州各一人浙江五人陜西四人○同知照磨品級同江西一人四川五人○司獄從九品直隸四人山東十人山西貴州各二人河南安徽四川各一人福建廣東各九人浙江湖北廣西各七人湖南雲南各五人陜西三人○通判司獄品級同山西二人○茶馬司大使正九品甘肅二人○宣課司大使從九品江蘇二人○稅課司大使從九品江蘇二人浙江四人廣東一人○倉大使從九品直隸三人山東山西福建各二人江蘇一人廣東六人○庫大使未入流山西一人○茶引批驗所大使未入流江蘇一人○鹽茶大使未入流四川一人○遞運所大使未入流江蘇一人○檢校未入流江蘇四人○長官司吏目未入流貴州四人
  直隸州知州從五品直隸陜西各六人山西十人河南湖南各四人江蘇甘肅廣東各三人安徽五人江西廣西各一人福建二人四川十有九人○州同從六品直隸江蘇安徽四川各三人福建陜西甘肅各二人河南湖南廣東各一人○州判從七品直隸五人山西四人河南湖南甘肅各三人江蘇陜西廣東各二人安徽江西廣西各一人四川七人○吏目從九品直隸陜西各六人山西十人河南湖南各四人江蘇甘肅廣東各三人安徽五人江西一人福建廣西各二人四川九人○稅課司大使未入流江蘇一人
  知州從五品直隸十有六人奉天安徽各四人山東四川各十有一人山西河南各六人江蘇湖南各三人江西浙江各一人湖北甘肅各八人陜西五人廣東七人廣西十有五人雲南三十一人貴州十有四人○州同從六品直隸江蘇湖北雲南各三人山東九人廣西十有三人河南江西湖南甘肅四川各一人安徽四人陜西貴州各二人○州判從七品直隸十有七人奉天安徽江西浙江廣東各一人山東廣西各六人河南湖北各五人江蘇甘肅貴州各三人湖南四川各二人雲南四人○吏目從九品直隸十有八人奉天安徽各四人山東四川各十有一人山西河南各六人江蘇湖南各三人江西浙江各一人湖北甘肅各八人陜西五人廣東七人廣西二十三人雲南三十一人貴州十有四人○稅課司大使未入流山東一人○倉大使未入流山東二人○庫大使未入流直隸一人
  知縣正七品直隸一百十有八人奉天府七人山東九十六人山西八十九人河南九十九人江蘇六十一人安徽五十一人江西浙江各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陜西七十三人甘肅四十四人四川一百十有二人廣東八十人廣西四十七人雲南三十三人貴州三十四人○縣丞正八品直隸三十六人山東三十五人山西三人河南三十三人江蘇江西各四十八人安徽十有七人福建二十九人浙江四十五人湖北二十一人湖南十有三人陜西廣東各十有九人甘肅五人四川十有八人廣西六人雲南三人貴州八人○主簿正九品直隸二十二人山東十有三人河南十有四人江蘇四十人安徽五人浙江十有一人湖北甘肅廣東各一人○典史未入流直隸一百十有八人奉天七人山東九十六人山西八十九人河南九十九人江蘇六十一人安徽五十一人江西浙江各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陜西七十三人甘肅四十四人四川一百十有二人廣東八十人廣西四十七人雲南三十三人貴州三十四人○稅課司大使未入流河南一人江蘇二人浙江三人○倉大使未入流直隸一人○河泊所未入流廣東二人
  廵檢從九品直隸四十六人奉天六人山東三十人山西四十四人河南十有七人江蘇九十九人安徽六十二人江西九十二人福建湖北各七十四人浙江三十九人湖南五十七人陜西十有一人甘肅二人四川二十六人廣東一百四十八人廣西六十三人雲南二十五人貴州八人
  驛丞未入流直隸十有三人山西陜西各九人河南湖北各八人江西貴州各二人浙江四人湖南十有五人四川三人
  牐官未入流直隸一人山東二十八人江蘇十有三人
  教授正七品直隸河南湖北湖南各九人奉天一人山東山西福建甘肅廣東各十人江蘇安徽各八人浙江廣西各十有一人江西貴州各十有三人陜西六人四川十有二人雲南二十二人
  學正正八品直隸二十二人奉天四人山東陜西甘肅各十有一人山西廣西各十有六人河南廣東各十人江蘇六人安徽九人江西福建各二人浙江一人湖北湖南各七人四川八人雲南三十一人貴州十有四人
  教諭正八品直隸一百十有五人奉天二人山東九十一人山西六十二人河南九十九人江蘇四十六人安徽四十九人江西七十五人福建五十八人浙江七十六人湖北五十四人湖南五十七人陜西四十三人甘肅二十人四川八十六人廣東七十三人廣西四十二人雲南二十八人貴州三十三人
  訓導從八品直隸一百四十人奉天五人山東百有十人山西九十六人河南一百有五人江蘇五十九人安徽六十六人江西九十一人福建七十二人浙江八十八人湖北七十人湖南七十七人陜西八十四人甘肅五十三人四川一百二十二人廣東九十四人廣西六十四人雲南七十五人貴州六十人








  欽定大清㑹典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五
  吏部
  文選清吏司
  銓政
  凡滿漢出身之途由科目由貢監由廕生由薦舉由吏員遷秩改除在京四品以上及翰詹官在外運使以上官列名請
  特簡郎中道府以下循例銓選論俸序遷者曰推升不待俸滿者曰即升至署職試俸開復起復降補改補廻避告假悉有定制
  凡進士第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二名三名授編修二甲三甲
  欽定庶吉士及分六部學習外滿洲進士記名以知縣用者按名次銓選餘以通政使司漢字知事國子監丞博士典簿詹事府主簿光禄寺署丞翰林院典簿等官序科選用並考取順天府滿教授漢進士或以知縣教授即用或以知縣教授歸班序選均竢引
  
  欽定
  凡舉人授職近省竢㑹試三科後遠省福建湖南四川兩廣雲南貴州㑹試一科後呈部注册以知縣用如願就教職注册以教職用均序科銓選以知縣用者屆選咨取赴部時督撫覈騐如年力已衰即改用教職○直隸州州同亦以舉人選用升轉與知縣同○滿洲舉人選用知縣小京官及考補順天府教授均與滿洲進士同
  凡貢監考職以賔興之年五月文結限三月内到部考試不得濫取入選者覆試恩㧞副榜貢生分三等錄用一等以州同用二等以州判用三等以縣丞用捐貢監生分二等錄用一等以主簿用二等以吏目用均注册𠉀選貢生考職不限年監生未滿三年不與考其考授職銜未經選用者仍聽鄉試
  凡廕叙滿官一品廕生以員外郎用二品以各部院主事都察院經歴大理寺寺正光祿寺署丞用由侍郎廵撫廕者專以主事用三品以通政使司經歴太常寺典簿光祿寺典簿各部寺司庫用四品以鴻臚寺主簿用年二十以上咨部引
  見或以旗員用或分部學習均竢
  欽定分部者二年期滿甄别優者奏留題補其次歸班選用平庸者令回旗分䝉古漢軍一品廕生以員外郎用二品以主事用漢軍以大理寺寺正兼用三品四品以部院筆帖式用其隨旗行走分部學習之例均與滿官同○漢文武官正一品廕生以員外郎治中用從一品以主事用由尚書左都御史總督廕者以員外郎用正二品以主事都察院經歴京府通判用由侍郎廵撫廕者内用專以主事選從二品以光祿寺署正大理寺寺副用正三品以中書科中書大理寺評事太常寺主簿博士通政使司經歴用從三品以光祿寺典簿鑾儀衛經歴詹事府主簿京府經歴用四品官廕監與貢監一例考職序選其奉
  㫖外用者正一品廕生以同知用從一品以知州用二品以通判用三品以知縣用○漢文武官恩廕生到部奏請
  命大臣考試入選者引
  見以京外官錄用竢
  欽定後照例銓選文理荒謬者回籍讀書三年再試有夙嫻武藝願就武職者咨兵部○漢文職難廕三品以上官廕知州四品以下官廕知縣布按首領及州縣佐雜官六七品者廕縣丞八九品者廕縣主簿未入流廕吏目漢軍同
  凡薦舉徴召賢良方正山林隠逸之士督撫確訪具題送部請
  㫖○愽學宏辭科奉
  特㫖舉行或令三品以上及科道官保舉或令督撫
  學政疏薦
  召試入選者均以翰林官酌量補用○督撫幕賔有才猷出羣者許特疏薦引司道以下幕賔申督撫保題均送部請
  㫖考試分别録用
  凡考試筆帖式試繙譯一道按旗定額滿洲每旗十人蒙古漢軍每旗三人注册序選年未及十八者停選不入班次人員遇闕即補餘各按旗分班銓用食俸視出身品級為差○筆帖式由舉人恩㧞嵗副貢生考取者七品由生員監生考取者八品由官學義學生閒散及親軍䕶軍領催庫使驍騎考取者九品○在京見任筆帖式每三年考試一次入選者留任不入選者黜退如能學習三年後許再試一次臨試不到者議處有故不與者補試○
  盛京筆帖式由
  盛京兵部於本處旗人内考取以試卷封進
  欽㸃大臣覆閱等第奏定後注册送
  盛京兵部以次擬補見任者循例三年一試其分别去留學習再試及議處補試之例均與在京筆帖式同○
  陵寢筆帖式及各省督撫駐防城守尉等衙門筆帖式由京補用六年期滿各該處注考送部以京闕補用○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衙門筆帖式由該將軍等於本處駐防旗人内考取其閱卷注册序補之例與
  盛京筆帖式同
  凡吏員授職在京書吏供事在外吏攢均五年役滿考職詳見驗封司分四等一等以府經歴用二等以主簿用三等以從九品雜職用四等以未入流雜職用○在京事繁書吏役滿勤慎無過倉書役滿無虧空均免考以從九品未入流兼掣選用○禮部儒士三年期滿免考職以鑄印局大使及外府檢校京外典史選用○
  盛京各部及在京八旗外郎六年期滿考職以州同州判縣丞分别錄用
  凡考選翰林院庶吉士由二甲三甲進士考試
  命王公大臣公同驗閱引
  見
  欽授於大臣内
  簡用滿漢教習各一人三年期滿考試
  欽定甲乙引
  見留翰林院者二甲除編修三甲除檢討餘分別授官詳翰林院○監察御史滿洲蒙古由郎中員外郎内閣侍讀漢由編修檢討郎中員外郎主事内閣侍讀中書科中書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考選主事非由中書評事博士升任者二年俸滿方準考選中書評事博士非由知縣升任者不準考選各堂官擇屬官之勤敏練達立心正直者保送吏部滿洲蒙古不考試漢軍漢人由部請
  㫖考試均竢引
  見記名遇滿洲蒙古員闕以郎中二人員外郎等官一人漢員闕以翰林一人部屬二人引
  
  簡用漢人不由正途出身進士舉貢為正途捐貢不與及見任京官三品以上外省督撫之子弟均不得考選凡開列大學士以下至京堂翰林詹事官員闕均以應升官列名題請
  簡用應補者列名在應升官之前其轉補之員及其次應升外官應升均於疏内具名單進
  呈○本部尚書侍郎以各部院尚書侍郎轉補六部左侍郎以右侍郎轉補翰林院侍讀學士以侍講學士轉補侍讀以侍講轉補左春坊左庶子左中允左贊善均以右轉補○總督以左都御史侍郎廵撫開列廵撫以學士左副都御史府尹布政使開列本省布政使不開列布政使以按察使開列按察使以運使各道開列運使以知府開列○直隸江南浙江學政以侍讀侍講洗馬中允贊善開列餘省以俸深編修檢討十人郎中十人開列題授三年任滿題請更代其京堂科道及翰詹衙門侍講學士庻子以上間奉  特旨簡用
  凡月選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府以下均分雙單月選補審其資格覈其班次書籖彌封令應選人親掣旗員定於每月之初五日漢員以月之二十五日筆帖式以月之二十日在籍選補與外任擬升及出使移疾不能赴部者本部堂官代掣有事故者扣除應選知縣之各省進士舉人及應升知縣之首領佐貳教職等官先期檄令赴部曰截取以次選用將畢復截取如前八品以下選補均不赴部閏月不選京察大計之年是月内外官均暫停升補竢考覈具題
  命下後仍按班升補○旗員月選雙月有廕監學習進士散館庻吉士年滿大使三庫司庫等班單月有捐納議叙降調開復期滿教習年滿倉官等班雙單月均有進士舉人内用班按班序選惟奉
  㫖即用扣選别補迴避調京及指部人員均不入班次雙單月皆得先用病痊應補者單月不入班次即用丁憂過班人員各按原選月分先補計闕序補人員各按原定闕數銓補○漢員月選雙月有廕監教習肄業議叙就職考職役滿等班單月有行取外轉服滿開復降補七品京官鹽場期滿等班雙單月均有學習進士散館庻吉士進士舉人俸滿教職捐納明通等班按班序選惟奉
  㫖即用裁汰别補扣除别選親老改補近省服滿坐補原部及指定某部某省人員均不入班次雙單月先用迴避别補病痊坐補者歸於單月不入班次即用計闕序補人員與旗員同應選人赴部騐到滿五十五日者始得銓選每月朔赴部投供選授後集各員於
  午門㑹同九卿詹事科道驗看才品優長知之有素及行止不端出身不正者各舉以
  聞知縣内有年力就衰者請
  㫖以教職改用試各員履歴如政治確有所見繕摺
  敷陳者聽試卷進
  御奏請日期引
  見得
  㫖後具題除授○月選知縣於籤選人員外以其次應選者按班備擬班各一人一同驗看考試同籤選官引
  見遇有扣除即以備擬人員
  簡用○州縣選授福建有棚民之地及年逾六十而
  任在三千里外者均奏
  聞請
  㫖親老任遠者許呈明改選近省
  凡每月升調降革病故丁憂休致各員闕應歸月選者以科鈔及内外咨揭稽勲考功司付到之日均即日注册滿員闕以月之三十日為限漢員闕以月之二十日為限筆帖式員闕以月之十五日為限限前到者本月選限後到者次月選司官承辦遲延者分别議處
  凡論俸升轉旗員見任者遇應升應改員闕論俸擬正陪題補閱俸均則籤掣甲乙為序五品以下郎中科道侍讀侍講洗馬庻子司業通政使司叅議光禄寺少卿鴻臚寺少卿等官止以本任較俸餘均以入仕食俸日為始較屢任之俸武職改文職者通計武職所食之俸如由文授武復用文職者論前後兩任文職之俸武職俸不通論驍騎校䕶軍校前鋒䕶軍選補贊禮讀祝鳴贊等官以食餉二年準一年俸親軍考補侍衞筆帖式執事人對品題補部院員闕均以食餉之年通行論俸○漢員升轉止以本任較俸漢軍以漢闕補用者論俸與漢人同○外任官即升卓異者不論俸餘皆論俸推升司道閱俸二年始許升轉知府以下有邊俸有腹俸腹俸三年始許升轉閱邊俸二年半準三年邊俸腹俸相等者先升邊俸○内外官員均從實授到任之日論俸其裁汰告假丁憂告病者補官後扣除離任月日仍通理前俸應降應革遇
  詔免議或降革後本案開復或革職留任後經開復
  者亦論前俸惟廢員奉
  㫖起用者前俸均不準理
  凡試俸旗員員外郎主事等官由
  特㫖補授及議叙選授無前俸者均試俸三年年滿中書掌槀筆帖式司獄三庫大使寳泉寳源二局大使升主事者與議叙同降補者試俸二年廕補初任者試俸五年有主事前俸
  特授員外郎等官者試俸一年俸滿推升者員外郎等官試俸一年主事等官試俸二年遴選保題者員外郎等官試俸三年内閣侍讀理事同知通判同主事等官試俸五年理藩院起居注等處堂主事領侍衛府步軍統領黒龍江吉林將軍等衙門筆帖式及倉官升授主事並委署主事學習期滿進士實授主事者皆同均竢年滿始得升轉○在内郎中以下在外道府以下援例叙用者滿漢均試俸三年稱職實授○漢内閣中書試俸一年稱職實授○
  命徃試用之員自道府以下銜大於官銜與官相當者試用一年官大於銜者試用二年稱職實授凡即升議叙及卓異官不論俸遇應升有闕即升○各省沿河沿海邊地苗疆官員分限三年五年均期滿保題即升○煙瘴及水土惡劣地方各官分限二年三年五年均期滿即升詳見則例凡遴選升調直省道府員闕應歸月選者道以郎中知府府以員外郎同知推升序班銓選同知以下州縣以上以滿漢應用人員銓補其衝繁疲難之地或三項或四項道府以上請
  㫖簡用同知以下由督撫遴選題補至沿河沿海苗疆煙瘴臺灣等處均令督撫於屬官内遴選題補升任者引
  見補授調任者即令補授○滿郎中見任及前任曽列京察一等或由堂官保送者始得升用道府試時務策一道引
  見記名論俸序用漢郎中閱俸二年員外郎閱俸三年始推用道府先期令各部堂官甄别宜繁宜簡及留部咨部引
  見後或注册序用或留部或改用及休致均𠉀欽定其留部者屆應推時加一級以抵外用○直隸州知州要地員闕或調由府屬知州調或升由知縣升令督撫遴選題補送部引
  見事簡者歸月選令各部堂官先期於滿漢主事及與主事品級相當之小京官内保送到部引
  見注册以次序用○佐雜應調員闕令督撫遴選咨
  部彚題補授
  凡各省應題員闕督撫不得逾格保題惟遵
  㫖題補者如無合例之人許越銜題補應調員闕若合例無人或請升用或請部發均聽部議○由部推升他省者如原任𦂳要必需舊員方許督撫題請以升銜留任竢留任五年後方準照升銜題補遇事故離任者屆補時仍赴升任之省補用餘不準行
  凡府州縣官閱俸五年以上始許題升三年以上始許題調升補後蒞任三年政績卓著者保題以賢員注册加一級又閱三年加銜注册即用其有卓異及即升俸深者仍循例推升所加之銜改加一級或員闕𦂳要果人地相須雖年例未苻亦許以調補升署之處據實奏請凡保題即升卓異𠉀升人員未升時縁事離任應補時即予補用其已得推升未經引
  見縁事離任應補時不歸補班仍以原升班升用題
  升之員已準引
  見縁事離任於赴部𠉀補日引
  見請
  㫖佐雜教職擬升擬選及題升議準奉
  㫖補授者遇有事故均於題補日以升銜補用凡援例叙用人員由生員例監吏員出身者未經保舉注册不得升京官及正印官京察一等大計卓異或題升京官及外任正印官一次均準以保舉注册
  凡議叙恭修
  實録
  玉牒及編纂諸書告成總裁纂修繙譯提調官及收掌謄録舉貢監生員供事書吏均由該館請
  㫖交部議叙以歲月久近等第優劣為衡或應升或叙用或加級紀録各有差○刑部司官覆駮重犯出入得情外省遵駮改正者歲終彚叙每案予紀録二次○各學教習三年期滿引
  見進士舉貢生員筆帖式等分别叙用降官視等第給紀録有差廢員列優等者視其原品予職銜有差如再留三年仍列一等者分别録用○部院官兼内繙書房執事十年期滿列居優等者以應升予叙否則酌減○京通各倉監督威逺堡等六口守闗官年滿保題以加級予叙○
  盛京驛站正副監督年滿保題以應升予叙○駐防軍營理餉司官筆帖式三年期滿回京視該將軍所列等第見任者加級紀録有差額外者分班補用○坐臺筆帖式三年期滿回京視該管總管所列等第加級紀錄有差
  凡改補裁汰𠉀補官以對品改授其額少選補無期者許呈明對品改用例得告降者許降品改補提舉運副通判州同州判衛經歴正九品之主簿等官外不準告降○旗員以親老請養者𠉀選人員以京官選應升外官者停其外升均以京官一例較俸升轉藩臬以下回京引
  見𠉀
  㫖改用京官養親人員至應補外任之日如年己就衰停其外用○世爵武職改補文職者輕車都尉叅領以郎中用騎都尉副叅領佐領以員外郎用雲騎尉以主事用䕶軍校驍騎校等以七品小京官用其世爵均仍帯於本身侍衛改用文職者一等侍衛以三品京堂用二等侍衛以四品京堂用均遇闕開列三等侍衛以郎中用四等侍衛以員外郎用藍翎侍衛以主事用均歸月選其世爵均仍帯於夲身○直省不勝道府之人令督撫酌其才力或堪事簡之郡或堪府佐疏請改用否則勒令休致不得請以部員改補月選知縣引
  見改教者進士以教授即用舉人以學正教諭卽用督撫題請改教者繋遴選發往之人歸班改選繫選授之人送部引
  
  凡降補三品以上降官按品補用降至四品以下者如對品無官可補許降品借補仍照原降之品食俸推升○四品以上京堂降調不得補部院司官外任降官不得補正印官正途出身復由正印官降者仍許補正印官
  凡迴避京官尚書以下筆帖式以上祖孫父子伯叔兄弟不得同任一署令官卑者廻避官同則後補之人迴避外任官於所轄屬員有五服之族及外婣親屬母之父及兄弟妻之父及兄弟己之女婿適甥兒女婣親師生鄉㑹同考官取中者均令屬員迴避戸刑二部司官避本省司分順天直隸人員避五城指揮吏目漢軍避直隸府道以下等官亦不得用刑部司官外任官避原籍𭔃籍及鄰省接壤五百里以内教職止避本府如應迴避而隠匿及揑飾規避者議處
  凡給銜總督授都察院右都御史總河總漕同廵撫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應否兼兵部尚書侍郎銜由部請
  㫖○提督學政由部員
  簡用繋二甲進士出身者給翰林院編修三甲給檢
  
  凡官員升任紀録準隨帯其軍功議叙加級及題明隨帯或文武改補品秩相等者原任加級均準隨帯其餘每級改紀録一次加級食俸者初升以食俸之級改尋常之級再升仍改紀録一次議叙加級見在本任每級準改紀録四次升任仍作紀録一次
  凡停升内外官員降革留任未經開復及見有議處之案未結者均停升旗員有欠項未完外官有罰俸之案亦停升
  凡給假旗員有祖父母父母在外省駐防患病欲迎歸者或祖父母父母及親兄弟在外省駐防病故欲迎喪者均許給假京堂以上自行陳奏餘由該堂官酌給假期以四閱月為限如非見任由本旗都統酌給有逾限者罪之中塗阻滯及病所在印官結報展限○在京漢官告假回籍員闕即入月選食俸十年以上許省墓六年以上許省親五年以上許遷𦵏送親及歸娶不拘食俸均按逺近定限家居不得過四閱月聞親有疾或年七十以上急欲覲省者不拘俸亦不定限○教職食俸三年以上有故許假歸由督撫酌給限期該處兼設訓導者兩官不得並假以一人兼攝未設訓導者令知州知縣暫攝
  凡給憑赴任量逺近為限吏部書憑吏科填限外任官親赴吏科畫憑一月以上不到有罰兩月以上奪職在籍𠉀補𠉀選及在外推升之州縣佐雜並卓異引
  見未滿三年之州縣以上等官文憑封發各督撫轉給抵任按季繳憑違限者吏科覈叅計月議處逾限不及一月或中塗風水及疾病阻滯者所在印官具結皆得免議引
  見回任及
  命徃各省試用者給照逾期議處與憑限同













  欽定大清㑹典卷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六
  吏部
  考功清吏司
  考察
  凡天下文官三載考績以定黜陟在内曰京察在外曰大計京察之制三品京堂由部開列事實具奏𠉀
  旨四五品京堂請
  特簡王大臣驗看分別等第引
  見餘官各聽察於其長考以四格曰守曰政曰才曰年糾以八法曰貪曰酷曰罷軟無為曰不謹曰年老曰有疾曰浮躁曰才力不及各注確實考語具册宻送吏部都察院吏科京畿道各封門覈定等次守清才長政勤而年或青或壮或健稱職者為第一等守謹而或政平或才平年或青或壮或健勤職者為第二等守謹而才政平或才長政勤而守平年青及壮健供職者為第三等皆照舊供職八法官貪酷者革職提問罷軟無為不謹者革職年老有疾者勒令休致浮躁者降三級調用才力不及降二級調用加級紀録均不準援抵覈畢集聽察各官於部以次過堂㑹大學士都察院堂官吏科給事中京畿道監察御史公同閱看别其去畱繕册具題
  命下後榜示以昭勸懲○凡出征公差丁憂告病養親給假𠉀補降調未補者均由該衙門注考升轉降調及旗員改授部院官到任半年者從新任考覈未及半年者從原任考覈○一等官除内閣侍讀學士翰詹開坊各官不引
  見不優叙其餘各官由部引
  見準一等者加一級遇保薦時該堂官即於一等人員内選取閱俸未滿三年及離任已逾半年者均不得與一等升補官通理前俸降調起廢及外任改補京官均不通理前俸其入八法應去之員除貪酷外均引
  老疾不能引見者聽注考徇情及遺漏舛錯者罪之一等官於本任内犯貪劣事蹟者并罪原薦官自覺舉者免議在他處犯者亦免議○八法降革官呈辯已寃及誣訐注考官者罪之所告事不準行大計同○京察官以二月二十五日為始停其議處竢事畢出榜後補行奉
  特㫖者不在此例
  大計之制直省督撫覈其屬官功過事蹟注考繕册舉以卓異劾以八法不入舉劾者為平等限十一月内具題到部㑹同都察院吏科京畿道考察題覆如督撫蒞任未久不及周知屬官賢否者疏請展限○丁憂裁汰官未補授者從原任考覈升轉降調官改任一年以上者從新任考覈未及一年者從舊任考覈其老病休致終養官不必注考解任官惟糾叅貪汚者不注考餘或一事論劾或彼此訐告仍覈其平日政績注考不以一時緣事畧之○上考曰卓異自道府以至佐雜才守兼優閱俸滿三年者調任官員通計前俸均準薦舉其因公罣誤罰俸降級之員如居官廉能亦許别疏列薦由部覈覆得
  㫖後檄令赴京引
  見準卓異者注冊
  賜衣一襲回任𠉀升如薦舉不實遺漏該員處分之案者分别議處卓異官犯貪酷不法其原薦官或同省或不同省分别察議能自覺舉及經同薦舉官覺舉者皆免議○八法官處分及引
  見均如京察例糾劾失實者罪之○不入舉劾官自知州知縣以上仍令督撫以守政才年四格注考具册咨部覈定等次彚繕黃冊進
  
  致仕
  凡滿漢大臣引年乞休得
  㫖或以原品休致或晉秩或加銜或令乘傳還鄉或
  官其子孫或給以原俸皆出自
  特恩不為定制
  凡四品以下官吿休内則堂官覈咨外則督撫覈咨由部具題以原品休致其年老有疾戀職曠官者糾叅勒令休致
  告病
  凡京官告病聽囘籍調理不限年三品以上自行陳奏餘皆取具同鄉官結咨部彚題病痊赴補旗員告病該管官委官確驗酌給假期調治以半年為限逾限者咨部別選○外任官告病督撫委官確驗平庸者勒令休致優者疏請聽囘籍調治道府以上應否囘籍由部請
  旨病痊後州縣以上官督撫咨部引
  見以原官補用佐雜官州同以下咨部補用試用官仍赴原省試用○内外官員揑飾告病者本人及驗看出結官皆議處囘籍官營私滋事擾害地方者奪職有司不行申報及既報而督撫不具題者皆議處
  功過
  凡外任官地丁漕項全完鹽課鹽引全完運糧全完勸民墾荒營田緝獲𠒋盗逃叛私鑄私銷製造賭具私出海洋等犯以及牧字蕃息獄無疎脱修築水利捐穀貯倉河工栽桞栽葦者均分别議叙加級紀録有差
  凡議處官貟援引律文笞杖等罪名審其公私以定議公罪應笞一十罰俸一月二十三十各遞加一月四十五十各遞加三月杖六十罰俸一年七十降一級八十降二級九十降三級皆留任杖一百降四級調用私罪應笞一十罰俸兩月二十罰三月三十四十五十各遞加三月杖六十降一級七十降二級八十降三級九十降四級皆調用杖一百革職
  凡因公降革各部司官及五城指揮等官如實習練政務人才出衆者許該堂官保奏引
  見請
  旨或以所降之級從寛留任或降用或别用或照部議降革外任官自知縣以上均繕該員履歴附疏進
  呈如奉
  旨令督撫出具考語送部引
  見或以原官銓選者仍帶所降之級或降用或别用
  或照部議降革
  凡官員議罰升轉及降調者各罰現任俸裁汰給假丁憂解任官各竢補官日罰俸革職留任官竢開復扣抵○王公以下世爵任部院事者遇罰俸之案照本任應罰之俸於世爵俸内扣除餘俸仍給○外任官應追罰俸銀休致病故者豁免革職知縣以上仍追食過編俸佐貳雜職因貪贓枉法革職者追俸因公罣誤者免追凡官員升任後遇原任内應得降調處分以見任之職降調大銜借補小任之員遇降調之案係捐職考職者照現任降調原銜帶於降調之任不凖以原銜升轉如現任無級可降即革任以原銜休致不準補用係𠉀補𠉀選捐職即用者仍照原銜降調○降級留任官遇
  恩詔及議叙加級準其抵銷
  凡降罰係京察大計處分及虚降者皆不抵銷餘皆準以加級紀錄抵銷紀錄一次抵罰俸六月四次抵降一級軍功紀錄一次準作二次加一級準作二級有卓異即升注冊者皆準抵降一級因公罣誤降革後經開復仍給還原任内加級紀錄老病休致官任内應得加級紀錄仍注冊催徴督徴未完處分惟軍功及錢糧全完所得加級紀錄準抵餘不準抵司官遺漏抵銷及重複抵銷者皆議處
  凡降級留任官三年無過開復革職留任官四年無過開復在京三品以上在外督撫咨部具題餘由堂官及上司覈明送部奏請未開復之前有罰俸之案於年限内加扣罰俸月日見繳者免扣如復有降革之案係奉
  旨從寛留任者計案逓加扣滿年限方許開復係例應留任則計其後案開復在前案年限之内者前後案並準開復如在前案年限之外者以後降後革之日為始計滿年限開復○筆帖式從九品未入流等官無級可降議以革職如所降在三級以内咨詢平日居官賢否以别去留降級數多者仍革職其留任未開復又罹降調者革任
  凡官員兼文武職任並世爵兼文武職任者惟犯貪汚及行止不端爵職並革溺職者文武職任皆革其世爵應否存留具奏請
  旨若奉
  特旨革職者其所兼之職及世爵應否去留亦具奏
  
  旨至因公罣誤革職者止革本任降級停俸亦如之
  若所犯不由職任者從大銜議處
  凡出師官員應罰俸者注册事竣補罰應降調者帶所降之級仍留軍營應革職者應否留營効力具奏請
  㫖準留者事竣日送部引
  見○老病休致官應降者降去頂帶應革者革去職
  銜革職官有應罰俸降革者注冊
  凡内外官辦事錯誤自行檢舉者内自京堂外自藩臬以上或處分或寛免由部請
  㫖餘官按處分例酌減應革職者革職留任應革職留任者降四級留任應降調者降一級留任應降留者罰俸一年應罰俸者減半三月以下免議如係營私或先經發覺及斷罪已行論決雖經檢舉不得寛減
  凡官員議處之案一事有兩罪名相因而致者從重議處餘皆分别察議一人兼數任者遇同案處分止以一任議處至律例無正條又無可比擬者確察酌議於疏内聲明請
  㫖着為定例
  期限
  凡政事期㑹計各部院所受之日立之程限事易決者各部院衙門二十日戸部刑部三十日待咨詢及㑹藁各展二十日所㑹衙門吏禮兵工五日户刑十日九卿㑹議三十日户部奏銷四十日月終則㑹計已結未結之案具冊送科道察覈無故逾限者計日議處○外省奉
  㫖及部咨應題覆者限文到後四閱月具題兼轄兩省之總督於所轄隔省事件限六閱月違限者計月降罰有差如案情繁重限内不能完結者確覈具題展限
  凡承審限期盗案以十月為限命案以六月為限一切審案以四月為限限滿不結均再限四月定限之内自州縣至督撫又各有分限定限十月者州縣限五月解府州府州限両月解司司限一月有半解督撫督撫限一月有半題結餘仿此州縣初叅逾限罰俸二叅逾限奪職知府直隸州知州并議處其事屬難結二限不能審解者題叅展限承審官革職留任復限四月審結再逾革任䑃溷請展者州縣至督撫降革有差○承審官公出及人犯患病解審在途各日期均許於定限内扣除接審官視前官承審過日期分别展限上司苛駮以致遲延許承審官直掲三法司刑科覈實議處妄掲者罪之○甘肅各屬廣東瓊州及湖南苖疆州縣均於正限外展限兩月臺灣限十閱月
  凡承緝限期命案初限半年盗犯初限四月限滿不獲罰俸再限一年嚴緝三限亦如之如仍不獲命案降級留任盗案降級調用詳見則例其餘一切承追接緝等事均以一年限滿察叅分别議罰公出日期不準扣除
  凡各官承督未完遇
  赦免議即於
  赦後起限限滿不結仍作初叅處分其限未滿而告
  病終養者仍照例議處其
  特㫖升調及丁憂别案降革者皆以罰俸完結凡督撫題案違限不及一月者免議一月以上降罰有差因公出境入闈監臨並計日展限新任及接署者按定限展半通行各屬詳議之案視事理難易分别展限
  交代囘籍
  凡升轉降革裁汰患病休致丁憂各官任内無未完事件方許離任如不𠉀交代即離任者本官及上司皆議處○知府州縣運使等官新舊交代各有定限倉穀錢糧自二萬五千至十五萬以上及一人而有兩䖏交代者照例酌展限期逾初限者議罰逾二限者奪職上司督催不力或限滿不察叅及借端抑勒者降罰有差未完揑報已完及被役燬匿文冊侵匿銀者降革有差河工廳汛各官及教官交代一如州縣例
  凡交盤前官虧空後官不報者照徇隱虧空例議處虧項責後官賠補如上司䕶庇前官抑勒新官接受者許被抑之人直掲部科上司照徇庇例議處署印官有意遲延不肯接受者降調凡外任旗員離任歸旗以五閱月為限計程咨部旗察覈無故逾限或中塗逗遛及寄住他處者皆革職已革者治罪地方官不速催起程督撫以下皆議處患病及中塗阻滯情實者結報免議○歸旗人員家口令地方官具冊咨送部旗察覈隱匿者議處沿塗地方有潛匿者亦如之歸旗之人不𠉀給咨不竢察㸃䕶送而越渡者比照逗遛例議處
  凡内外漢官休致丁憂給假均聽囘籍如係叅革應於原籍追贓治罪者有司計程定限到籍後咨部察覈若罪止革職者立限催囘違限及中塗逗遛者本人及地方官皆議處○微員離任病故家口無力囘籍者地方有司酌給路費無親僕扶柩者遣役送還本鄉
  稽勲清吏司
  守制終養附
  凡漢官丁憂及承重者以聞訃日始解任囘籍守制不計閏二十七月服闋以原官起用其匿喪短喪及揑飾規避呈報遲延者皆議處月選官在京聞訃取具同鄉官結報即聽囘籍仍令原籍有司結報在籍選補官呈報有司具結咨部喪服未闋輙易衣冠拜官長與燕㑹者罪之○在京旗員丁憂及承重者百日後入署供職二十七月内停升外任則定限歸旗百日後本旗引
  見𠉀
  㫖以京職委署服闋仍補外任不宜外任者改用京職○出師者不得於軍營發喪以囘京日守制凡官員為人後者聞本生父母訃許囘籍治喪一年後赴補
  凡漢官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家無兄弟及有兄弟而篤疾不能侍養者許告歸終養年八十以上雖有兄弟或母老雖有異母兄弟亦許歸養其未合例而情有可憫者請
  㫖定奪旗員外任者亦如之○外任官於選補抵任
  後請歸養者補官日仍補原任
  凡滿漢官員筆帖式應給俸廪先期由各該衙門各該旗繕册送部察覈無訛方準移送户部仍於嵗終彚造清册具題










  欽定大清㑹典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七
  吏部
  驗封清吏司
  世爵
  國初開創功臣䇿勲錫爵爰及苖裔與河山共永矣
  定鼎以來凡忠誠宣力𢡟建軍功膺受封爵者或世襲罔替或承襲數世咸差等功次載在旂常若夫外戚之封以推
  恩澤衍聖公延恩侯以奉烝嘗酬庸展恩崇徳象賢
  典並隆焉
  凡世爵之等有九曰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曰輕車都尉曰騎都尉曰雲騎尉曰恩騎尉自公至輕車都尉又各有三等
  凡授爵自雲騎尉始如雲騎尉加一雲騎尉則合為騎都尉再加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再加為三等輕車都尉遞加至一等輕車都尉如再加一雲騎尉則為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再加則為三等男積雲騎尉二十有六為一等公
  凡公侯伯皆按其勲閥
  褒錫嘉名以垂永世
  凡軍功議叙由兵部覈定等第移部疏請授爵以戰功議叙者統兵參贊都統䕶軍統領前鋒統領副都統得一等功牌二再得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授雲騎尉營總叅領散秩官前鋒侍衞得一等功牌三再得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授雲騎尉委署同一二三四五等皆全者方授爵或不全有可抵算者準以上等功牌一作下等功牌二下等者不得積算上等若前後兩任所得亦準合算前鋒校䕶軍校驍騎校得一等功牌四再得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授雲騎尉署前鋒校䕶軍校驍騎校得一等功牌五再得二三四五等功牌各一授雲騎尉多一倍至數倍者由雲騎尉逓加不足者注册○以攻城議叙者視城之大小攻之難易分六等一等城池叙六人第一登城者授一等輕車都尉第二至第六以次遞減第二授二等輕車都尉第三授三等輕車都尉第四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第五授騎都尉第六授雲騎尉餘仿此都統及領雲梯攻戰官弁授騎都尉指路官弁授雲騎尉二等城池叙四人第一登城者授三等輕車都尉第二至第四以次遞減領雲梯攻戰及指路官與一等城池同三等城池叙三人第一登城者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第二第三以次遞減領雲梯攻戰官弁授雲騎尉指路官弁克兩城者授雲騎尉克一城者注冊四等城池叙二人第一登城者授騎都尉第二授雲騎尉領雲梯等官弁與三等城池同五等城池第一無雲梯登城者授雲騎尉率領攻戰官弁克兩城者授雲騎尉克一城者注冊凡已攻毁城池第一先登者授雲騎尉領戰官弁授騎都尉登城死者不論城池大小均授騎都尉○以水戰議叙者奪一等舟叙五人先登者授騎都尉第二授雲騎尉第三四五注冊奪二等舟叙四人先登者授雲騎尉第二三四注冊奪三等舟叙三人均注册在舟督戰官弁各照所奪之舟與第二人同其餘官弁與第三人同○以陣亡贈爵者統兵參贊都統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前鋒䕶軍統領副都統授騎都尉委署同營總叅領前鋒校䕶軍校驍騎校及有頂帶官授雲騎尉其先授世爵後陣亡者按其等次加以應贈之秩合為一爵令其子孫承襲至一等公以上爵無可加令以適子襲一等公以别子襲其餘爵
  凡八旗世爵承襲順治七年九年
  恩詔以前封爵均世襲罔替或論功授爵在
  詔後立功在
  詔前者亦世襲罔替其
  詔後軍功封爵除奉
  特㫖世襲罔替外其餘自雲騎尉襲一次遞加至一
  等公襲二十六次
  功臣封爵表
  一等公        襲二十六次
  二等公        襲二十五次
  三等公        襲二十四次一等侯兼一雲騎尉   襲二十三次
  一等侯        襲二十二次
  二等侯        襲二十一次
  三等侯        襲二十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   襲十九次
  一等伯        襲十八次
  二等伯        襲十七次
  三等伯        襲十六次一等子兼一雲騎尉   襲十五次
  一等子        襲十四次
  二等子        襲十三次
  三等子        襲十二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   襲十一次
  一等男        襲十次
  二等男        襲九次
  三等男        襲八次
  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襲七次
  一等輕車都尉     襲六次
  二等輕車都尉     襲五次
  三等輕車都尉     襲四次
  騎都尉兼一雲騎尉   襲三次
  騎都尉        襲二次
  雲騎尉        襲一次
  
  詔前已得世襲之爵
  詔後又以軍功得封合為一爵者至一等男以上世襲罔替自二等男以下除原世襲之爵仍世襲罔替其
  詔後所得之爵令按次承襲内有因陣亡給與者襲次已完仍授恩騎尉令其世襲若二人軍功所封之爵合於一人承襲者仍分計其應襲次數襲畢者次第覈銷順治七年九年三次
  恩詔所加雲騎尉承襲時覈銷○世爵承襲均由各旗
  
  誥勅送部覈定咨覆該旗奏請承襲得
  旨後仍以
  誥勅送部由部掲送内閣書承襲之姓名年月用寳給發
  凡外戚推恩
  皇太后
  皇后之父
  特封一等公殁者追贈其子孫世襲罔替由該旗具奏承襲咨部如不繫  適后及   誕聖推恩所封之公承襲時請  㫖其已襲之子孫有罪至革爵者不準承襲
  先師後裔以本支適長子襲封衍聖公由廵撫疏請部覆承襲○明後裔延恩侯世爵由該旗具奏承襲咨部
  凡世爵之姓氏及承襲之子孫均彚書於
  皇冊歳終合計一歳承襲之爵由部奏
  聞移内務府将
  皇冊送至
  保和殿㑹同内閣增注襲以錦囊貯以金匱藏之内府
  封贈
  凡職官恭遇
  覃恩得膺封典均如其品秩給以
  誥勅並推恩於其先五品以上授
  誥命六品以下授
  勅命一品封贈及三代存者曰封殁者曰贈二品三品及二代四品至七品一代八九品止封本身不封父母凡封贈之階十有七正一品從一品均封光禄大夫正二品資政大夫從二品通奉大夫正三品通議大夫從三品中大夫正四品中憲大夫從四品朝議大夫正五品奉政大夫從五品奉直大夫正六品承徳郎從六品儒林郎吏員出身封宣徳郎正七品文林郎吏員出身封宣議郎從七品徵仕郎正八品修職郎從八品修職佐郎正九品登仕郎從九品登仕佐郎命婦視夫若子之品一品封一品夫人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八品八品孺人九品九品孺人命婦但論品級不分正從有加級者得進階受封級多仍限以制七品以下不得逾五品五六品不逾四品三四品不逾二品
  凡推封父祖見任者不得受子孫封願解職就封者聽父職髙從父官卑則從子官武職之子任文職者亦如之武職給封舊隸吏部康熙三年改屬兵部兩子皆仕其父母受封從優品適母繼母適子謂父之繼妻曰繼母生母庶出之子謂所生母曰生母並得給封如父之職髙於子嫡母繼母從父官生母從子官或被出未嫁子有官者亦準封命婦因子孫受封者加太字受贈則否若夫在及夫之曾祖祖父在雖封亦不加封妻止於一適一繼○宗室女適公侯伯以下經禮部疏請
  賜鄉君以上名爵者不封外餘均視其夫若子官給封○為人後者已封贈祖父母父母始許以本身妻室封典貤封本生祖父母父母四品至七品官應封一代者許以本身妻室封典貤封祖父母八九品官許以本身封典貤封父母三品以上貤封者請
  㫖定奪㓜為外祖父母撫飬其外祖父母歿無嗣者
  許捐贈
  凡給封見任官應封之職以
  詔下日為定署事官奉
  㫖及題明者許給佐雜微員咨部署理已準部覆者亦準給升銜留任者以升銜給封兼任者以本任給封丁憂終養官及
  詔後身故者仍給病解𠉀補者不得與○各官任内
  遇前
  詔已封後改任者照改任封升任者照升任封加級者不準重封○各官有應封遺漏及先緣事革職復還職者補給所領
  誥勅燬失者許重給均疏請或誤開姓氏遺忘履歴檢舉求更改者掲送内閣更改○各官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有曽犯十惡等罪及妻非禮聘正室或再醮不許請封貪汚革職者不得封贈因公罣誤者仍許封贈
  詔後犯事革職及計察降調者不封○失誤軍機及
  貪汚革職者所領
  誥勅追奪若因公罣誤與别項革職者免追其祖父本有官階非因子孫封贈者不在追奪例廕叙
  凡官員恭遇
  覃恩文職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職京外二品以上送一子入監讀書三年期滿𠉀銓銓選品級詳文選司不論加級及宫保等銜均照實俸廕子非見任者不廕原品解任食俸者準廕
  凡承廕必以適長子孫適長子孫出仕或有故方廕適次子孫無適次子孫方廕庶長子孫如庶長皆無方廕弟及兄弟之子應合承繼者其子孫在
  詔後生及縁事治罪者均不準廕
  凡補廕各官廕監生未經出仕中式而病故及殘廢者許以
  詔前所生子孫補廕已補者不再補○各官縁事革職其廕子未仕者革廕已仕者免止於降調及文職雖革尚存武職者均留廕革職後如於本案還職即準還廕或
  特㫖起用品秩相當並逾於原品者亦将原廕監生題請還廕倘原廕之子殘廢病故或已出仕中式許以
  詔前所生之子補廕
  凡官員殁於王事者照本官應升品級加贈並廕一子入監讀書六月期滿𠉀銓銓選品級詳文選司其父母妻有申請恩䘏
  誥勅者察明題給
  土官
  四川龍安府土通判一人○龍安府土知事一人○牟托水草坪土廵檢各一人○竹木坎土副廵檢一人
  廣西果化州歸徳州忠州安平州萬承州全茗州龍英州下石西州太平州茗盈州結安州佶倫州都結州鎮逺州上下凍州思州江州憑祥州思陵州向武州都康州上暎州下雷州南丹州那地州田州土知州各一人○東蘭州土州同一人○陽萬州土州判一人○羅陽縣羅白縣忻城縣上林縣土知縣各一人○上龍司白山司興隆司那馬司定羅司舊城司下旺司安定司都陽司古零司大村峝小村峝小鎮安土廵檢各一人
  雲南景東府䝉化府孟定府永寧府土知府各一人○廣南府土同知一人○麗江府鶴慶府土通判各一人○開化府土經歴一人○北勝州冨州灣甸州鎮康州土知州各一人○北勝州順州鎮南州姚州土州同各一人○鎮南州新興州土州判各一人○景東府土知事一人○楚雄縣平彜縣雲南縣新平縣南澗土縣丞各一人○雲南縣定遠縣土主簿各一人○浪穹縣土典史一人○練象關南平關定西嶺青索鼻鳳羽鄉上江觜下江觜箭杆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蒲陀崆鎮南關納更山囘磴關沙矣舊三岔河保甸猛麻觀音山阿雄闗土廵檢各一人○版橋驛在城驛觀音山驛土驛丞各一人
  貴州鎮逺府獨山州土同知各一人○鎮遠府土通判一人○鎮遠府土推官一人○安化縣印江縣甕水司草塘司餘慶縣土縣丞各一人○安化縣餘慶縣土主簿各一人○重安司朗城司土吏目各一人○安化縣盤江土廵檢各一人
  凡土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知州州同州判吏目知縣縣丞主簿典史經歴知事廵檢驛丞等文職承襲由部給牒書其職銜世系及承襲年月於上曰號紙應承襲者督撫察覈先令視事令司府州縣鄰封土司具結及本族宗圖原領號紙納部具疏請襲適庶不得越序無子許弟襲族無可襲者或妻或壻為夷衆信服亦許襲子或年㓜由督撫選本族土舎䕶理竢其年十有五請襲○土官年老有疾請以子代者聽○土官受賄隱匿兇犯逃人者革職提問不準親子承襲擇本支伯叔兄弟兄弟之子繼其職若有大罪被戮則立夷衆素所推服者○土官支庶子弟馴謹能率衆者許申請督撫題給職銜視本土官降二等分管疆土視本土官或三之一或五之一再有子孫可分者分土如前例授職再降一等
  凡土官公罪應降三級以内調用者降一級留任應降五級以内調用者降二級留任應革職者降四級留任如有貪酷不法等罪仍革職遇降罰俸各按品級計俸罰米毎俸銀一兩折罰米一石書吏
  凡吏員充補内閣供事及在京各衙門書吏均有定額由召募考補或貼冩内遴選掣補嚴假冒禁闕主毋朋充毋濫役其承充者由部取原籍有司印結按遠近立限以結到日著役無結者黜○外省吏攅司道府州縣為典吏首領雜職等衙門為攅典經制闕擇勤慎無違礙者承充具結送該管衙門準著役每嵗終仍取結送覈○内閣事繁供事各衙門事繁書吏五年役滿無過犯送部免其考職以從九品未入流兼掣選用供事赴軍營効力者亦免考職給正八品銜先用事簡供事書吏役滿報部毎季闗防考試事繁供事書吏送修書各館者亦考職以館班别選告示申文各一道試卷封貯一考不到下次準補兩次不到除名其直省吏攅五年期滿申督撫毎年七月内闗防考試其試卷封固並原著役日期履歴册送部嵗終合内外吏員試卷校定等第具奏分别録用詳見文選司事繁書吏掣定職銜及各書吏考試後不得在
  京稽留即令五城官嚴催一月内囘籍令原籍官以到籍日期申報其考授執照發各省廵撫轉給




  欽定大清㑹典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八
  户部
  尚書滿漢各一人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掌天下土田户口財榖之政平準出納以均邦賦屬司十有四
  山東清吏司郎中滿二人漢一人員外郎滿三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山東布政使司及
  盛京民賦收支奏册兼覈長蘆等處鹽課請引疏銷
  山西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䝉古漢各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山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㳺牧察哈爾地畝河南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二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河南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游牧察哈爾及圍場捕盜官兵俸餉
  江南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三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江蘇安徽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江寜蘇州織造支銷奏册
  江西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二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江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
  福建清吏司郎中滿二人漢一人員外郎滿五人漢一人主事滿洲䝉古漢各一人掌稽直隸福建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直屬
  内府莊田及游牧察哈爾地畝
  浙江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二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浙江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杭州織造支銷奏册湖廣清吏司郎中滿二人漢一人員外郎滿二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湖北湖南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
  陜西清吏司郎中滿洲䝉古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三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西安甘肅二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並行銷茶引兼覈在京漢官俸廪外藩俸幣及廵捕三營俸餉各衙門經費
  四川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二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四川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本省闗税及在京入官户口
  廣東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三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廣東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八旗繼嗣歸宗更正户口廣西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四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廣西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京省錢局運銅鼓鑄及内倉支放供應芻豆
  雲南清吏司郎中滿二人漢一人員外郎滿三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雲南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山東河南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等省嵗運漕糈京通倉儲及江寜水次六倉收支考覈
  貴州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三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稽貴州布政使司民賦收支奏册兼覈各闗各口徴收税課堂主事滿二人掌八旗編審滿二人漢軍二人掌酌撥餉銀校勘奏章
  司務滿漢各一人
  筆帖式滿百人䝉古四人漢軍十有六人分隸各司視事之繁簡以為額
  管理三庫大臣於大臣内
  簡用無定員掌總稽庫藏節制出納○銀庫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大使二人司庫一人段疋庫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大使一人司庫二人顔料庫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大使一人司庫二人分掌銀幣物料解納收支○堂主事一人掌稽覈文移○筆帖式十有五人庫使二十六人分隸三庫○寶泉局監督滿漢各一人無專員於司官内遴選引  見令其兼管掌鑄造制錢收納銅課○大使滿五人於筆帖式内遴委分理匠役工料
  總督倉場户部右侍郎滿漢各一人總稽嵗漕之入以均廪禄以儲軍餉凡南北漕艘京通倉庾悉隸焉○坐糧廳滿漢各一人掌通濟庫收支錢糧兼覈漕船程限○大通橋監督滿漢各一人掌掣驗漕糧○京通十有五倉監督滿漢各一人分掌漕白糧出納○筆帖式四人收掌文書
  内倉監督滿二人於滿司官内奏委掌支放外藩朝貢及各學教習官役廪粟
  疆理
  國家統壹寰宇風行海表居重馭輕宏規無外矣兩京設尹崇首善也外列十有八省分之為府府領州縣直隸州亦領縣皆屬於布政使司而統治於總督廵撫廵撫專轄本省總督所統或三省或兩省乂或以總督管廵撫事或專設廵撫不隸總督莫非因地因時而立之經制以至苖服土司多歸郡邑長官夷目胥入版圖各相其山川道里形勢利便以定厥疆理任土任民而作之貢賦
  京師順天府領京縣二 大興 宛平 州五通 昌平 涿 霸 薊 縣十有七 良鄉 固安 永清 東安 香河 三河武清 寶坻 寜河 順義 密雲 懐柔房山 文安 大城 保定 平谷
  盛京南距大海訖於西南西達山海闗北接邊塞黑龍江東北繞之東南界朝鮮國○奉天府領京縣一 承徳 州二 遼陽 復 縣五 海城 蓋平 開原 鐵嶺 寜海○錦州府治錦縣領州二 寜逺 義 縣二錦 廣寜
  直隸總督治保定府兼管順天府屬各州縣所屬府九直隸州六東至於海南界山東西接山西北控邊塞東北達山海闗西南距河南○保定府治清苑縣領州二 祁 安 縣十有五清苑 滿城 安肅 定興 新城 唐博野 望都 容城 完 蠡 雄 束鹿高陽 新安○永平府治盧龍縣領州一 灤縣六 盧龍 遷安 撫寜 昌黎 樂
  亭 臨榆○河間府治河間縣領州一 景 縣十 河間 獻 阜城 肅寜 任邱 交河 寜津 呉橋 故城 東光○天津府治天津縣領州一 滄 縣六 天津 青 靜海 南皮 鹽山 慶雲○正定府治正定縣領州一 晉 縣十有三 正定 𫉬鹿 井陘 阜平 欒城 行唐 靈夀 平山元氏 贊皇 無極 藳城 新樂○順徳府治邢臺縣領縣九 邢臺 沙河 南和 平鄉 廣宗 鉅鹿 唐山 内邱 任○廣平府治永年縣領州一 磁 縣九 永年 曲周 肥鄉 雞澤 廣平 邯鄲 成安威 清河○大名府治元城縣領州一 開 縣七 元城 大名 南樂 魏 清豐 東明 長垣○宣化府治宣化縣領州三 蔚 延慶 保安 縣七 宣化 赤城 萬全龍門 懐來 西寜 懐安○直隸遵化州領縣二 玉田 豐潤○易州領縣二 淶水 廣昌○冀州領縣五 南宫 新河棗强 武邑 衡水○趙州領縣五 栢鄉隆平 高邑 臨城 寜晉○深州領縣
  三 武强 饒陽 安平○定州領縣二曲陽 深澤
  山東廵撫治濟南府所屬府十東至於海南至江蘇西至河南北至直隸東北至
  盛京○濟南府治歴城縣領州一 徳 縣十有五歴城 章邱 鄒平 淄川 長山 新城齊河 齊東 濟陽 徳平 禹城 臨
  邑 平原 陵 長清○泰安府治泰安縣領州一 東平 縣六 泰安 東阿 平隂新泰 萊蕪 肥城○武定府治惠民縣領州一濱 縣九 惠民 陽信 海豐 樂陵利津 霑化 蒲臺 青城 商河○兗
  州府治滋陽縣領州一 濟寜 縣十有三 滋陽 曲阜 寜陽 鄒 泗水 滕 嶧金鄉 魚臺 陽榖 汶上 夀張 嘉祥○沂州府治蘭山縣領州一 莒 縣六 蘭山郯城 費 沂水 䝉隂 日照○曹州
  治菏澤縣領州一 濮 縣十 菏澤 曹范 觀城 朝城 鄆城 單 城武 定陶 鉅野○東昌府治聊城縣領州二 臨清高唐 縣十有二 聊城 堂邑 博平茌平 清平 莘 冠 邱 館陶 恩夏津 武城○青州府治益都縣領縣十有一益都 博山 臨淄 博興 高苑 樂安夀光 昌樂 臨朐 安邱 諸城○登
  州府治蓬萊縣領州一 寜海 縣九 蓬萊黄 福山 棲霞 招逺 萊陽 文登榮成 海陽○萊州府治掖縣領州二 平度膠 縣五 掖 濰 昌邑 高密 即
  
  山西廵撫治太原府所屬府九直隸州十東至直隸南至河南西至陜西北控邊塞○太原府治陽曲縣領州一 岢嵐 縣十有一 陽曲 太原 榆次 太谷 祁 徐溝 清源 交城 文水 嵐 興○平陽府治臨汾縣領州一霍 縣十有一 臨汾 洪洞 浮山
  趙城 岳陽 曲沃 翼城 靈石 太平襄陵 汾西○蒲州府治永濟縣領縣六 永
  濟 臨晉 虞鄉 榮河 萬泉 猗氏○潞安府治長治縣領縣八 長治 長子 屯留襄垣 潞城 壺闗 平順 黎城○汾
  州府治汾陽縣領州一 永寜 縣七 汾陽孝義 平遥 介休 石樓 臨 寜鄉○澤州府治鳳臺縣領縣五 鳳臺 高平 陽城陵川 沁水○大同府治大同縣領州二 渾
  源 應 縣七 大同 懐仁 山陰 陽高 天鎮 廣靈 靈邱○寜武府治寜武縣領縣四 寜武 神池 偏闗 五寨○朔平府治右玉縣領州一 朔 縣四 右玉 馬邑左雲 平魯○直隸平定州領縣三 樂
  平 盂 夀陽○忻州領縣二 定襄 靜樂○代州領縣三 五臺 崞 繁峙○保徳州領縣一 河曲○解州領縣四 安邑夏 平陸 芮城○絳州領縣五 垣曲聞喜 絳 稷山 河津○吉州領縣一鄉寜○隰州領縣三 大寜 蒲 永和
  ○沁州領縣二 沁源 武鄉○遼州領縣二 和順 榆社
  河南廵撫治開封府所屬府九直隸州四東至山東西至陜西西北至山西東南至安徽西南至湖北東北至直隸○開封府治祥符縣領州二鄭 禹 縣十有八 祥符 陳留 杞通許 尉氏 洧川 鄢陵 中牟 陽武封邱 蘭陽 儀封 滎陽 滎澤 河
  陰 汜水 密 新鄭○陳州府治淮寜縣領縣七 淮寜 商水 西華 項城 沈邱太康 扶溝○歸徳府治商邱縣領州一 睢縣八 商邱 寜陵 鹿邑 夏邑 永城虞城 柘城 考城○彰徳府治安陽縣領縣
  七 安陽 湯陰 臨漳 林 内黄 武安 渉○衛輝府治汲縣領縣八 汲 新鄉𫉬嘉 淇 輝 延津 濬 滑○懐慶
  治河内縣領縣七 河内 濟源 原武 修武 武陟 孟 溫○河南府治洛陽縣領縣十洛陽 偃師 鞏 孟津 宜陽 登封永寜 新安 澠池 嵩○南陽府治南陽縣
  領州二 鄧 裕 縣十有一 南陽 南召 鎭平 唐 泌陽 桐栢 内鄉 新野 淅川 舞陽 葉○汝寜府治汝陽縣領州一 信陽 縣八 汝陽 正陽 上蔡新蔡 西平 遂平 確山 羅山○直隸許州領縣四 臨潁 襄城 郾城 長葛○陜州領縣三 靈寶 閿鄉 盧氏○光州領縣四 光山 固始 息 商城○汝州領縣四 魯山 郟 寶豐 伊陽
  兩江總督治江南江寜府統轄江蘇安徽江西
  江蘇廵撫治蘇州府所屬府八直隸州三東至於海南至浙江西至安徽北至山東○江寜府治上元江寜領縣七 上元 江寜 句容 溧水江浦 六合 高淳○蘇州府治吳縣長洲元和
  領縣九 吳 長洲 元和 崑山 新陽常熟 昭文 吳江 震澤○松江府治華
  亭婁縣領縣七 華亭 婁 奉賢 金山上海 南滙 青浦○常州府治武進陽湖領縣八 武進 陽湖 無錫 金匱 江陰宜興 荆溪 靖江○鎭江府治丹徒縣領縣四丹徒 丹陽 金壇 溧陽○淮安府治山
  陽阜寜領縣六 山陽 阜寜 鹽城 清河安東 桃源○揚州府治江都甘泉領州二
  高郵 泰 縣五 江都 甘泉 儀徴興化 寶應○徐州府治銅山縣領州一 邳縣七 銅山 蕭 碭山 豐 沛 宿遷睢寜○直隸太倉州領縣四 鎭洋 崇
  明 嘉定 寶山○海州領縣二 贛榆沭陽○通州領縣二 如臯 泰興
  安徽廵撫治安慶府所屬府八直隸州五東及北至江蘇南至江西西至河南東南至浙江西南至湖北○安慶府治懐寜縣領縣六 懐寜 桐城 潛山 太湖 宿松 望江○徽州府治歙縣領縣六 歙 休寜 婺源 祁門黟 績溪○寜國府治宣城縣領縣六 宣城寜國 涇 太平 旌徳 南陵○池州府治貴池縣領縣六 貴池 青陽 銅陵 石埭建徳 東流○太平府治當塗縣領縣三 當
  塗 蕪湖 繁昌○廬州府治合肥縣領州一無為 縣四 合肥 廬江 舒城 巢○鳳陽府治鳳陽縣領州二 夀 宿 縣六 鳳陽 懐逺 定逺 虹 鳳臺 靈璧○潁州府治阜陽縣領州一 亳 縣五 阜陽 潁上 霍邱 太和 䝉城○直隸六安州領縣二 英山 霍山○泗州領縣三 盱眙天長 五河○和州領縣一 含山○滁
  州領縣二 全椒 來安○廣徳州領縣一建平
  江西廵撫治南昌府所屬府十有三直隸州一東至浙江南至廣東西至湖南北至安徽東南至福建○南昌府治南昌縣領州一 寜 縣七南昌 新建 豐城 進賢 奉新 靖安武寜○饒州府治鄱陽縣領縣七 鄱陽 餘
  干 樂平 浮梁 徳興 安仁 萬年○廣信府治上饒縣領縣七 上饒 玉山 弋陽貴溪 鉛山 廣豐 興安○南康府治星
  子縣領縣四 星子 都昌 建昌 安義○九江府治徳化縣領縣五 徳化 徳安 瑞昌湖口 彭澤○建昌府治南城縣領縣五 南
  城 新城 南豐 廣昌 瀘溪○撫州府治臨川縣領縣六 臨川 金谿 崇仁 宜黄樂安 東鄉○臨江府治清江縣領縣四 清
  江 新淦 新喻 峽江○吉安府治廬陵縣領縣九 廬陵 泰和 吉水 永豐 安福龍泉 萬安 永新 永寜○瑞州府治高
  安縣領縣三 高安 新昌 上高○袁州府治宜春縣領縣四 宜春 分宜 萍鄉 萬載○贑州府治贑縣領縣九 贑 雩都 信豐興國 㑹昌 安逺 長寜 龍南 定
  南○南安府治大庾縣領縣四 大庾 南康上猶 崇義○直隸寜都州領縣二 瑞金石城
  閩浙總督治福建福州府統轄福建浙江
  福建廵撫治福州府所屬府十直隸州二東南至海西北至江西西南至廣東東北至浙江○福州府治閩縣侯官領縣十 閩 侯官 古田屏南 閩清 長樂 連江 羅源 永福福清○泉州府治晉江縣領縣五 晉江 南
  安 惠安 安溪 同安○建寜府治建安甌寜領縣七 建安 甌寜 建陽 崇安 浦城 政和 松溪○延平府治南平縣領縣六南平 將樂 沙 尤溪 順昌 永安○汀州府治長汀縣領縣八 長汀 寜化 上杭武平 清流 連城 歸化 永定○興
  化府治莆田縣領縣二 莆田 仙遊○邵武府治邵武縣領縣四 邵武 光澤 泰寜 建寜○漳州府治龍溪縣領縣七 龍溪 漳浦 南靖 長泰 平和 詔安 海澄○福寜府治霞浦縣領縣五 霞浦 福鼎 福安 寜徳夀寜○臺灣府治臺灣縣領縣四 臺灣 鳳
  山 諸羅 彰化○直隸永春州領縣二徳化 大田○龍巖州領縣二 漳平 寜洋
  浙江廵撫治杭州府所屬府十有一東至於海南至福建西至安徽北至江蘇西南至江西○杭州府治錢塘仁和領縣九 錢塘 仁和 海寜富陽 餘杭 臨安 於潛 新城 昌
  化○嘉興府治嘉興秀水領縣七 嘉興 秀水嘉善 海鹽 石門 平湖 桐鄉○湖
  州府治烏程歸安領州一 安吉 縣六 烏程歸安 長興 徳清 武康 孝豐○寜
  波府治鄞縣領縣六 鄞 慈谿 奉化 鎭海 定海 象山○紹興府治山陰㑹稽領縣八山陰 㑹稽 蕭山 諸暨 餘姚 上
  虞 嵊 新昌○台州府治臨海縣領縣六 臨海 黄巖 天台 仙居 寜海 太平○金華府治金華縣領縣八 金華 蘭谿 東陽義烏 永康 武義 浦江 湯溪○衢
  州府治西安縣領縣五 西安 龍游 江山常山 開化○嚴州府治建徳縣領縣六 建徳淳安 桐廬 遂安 夀昌 分水○溫
  州府治永嘉縣領縣五 永嘉 瑞安 樂清平陽 㤗順○處州府治麗水縣領縣十 麗水青田 縉雲 松陽 遂昌 龍泉 慶
  元 雲和 宣平 景寜
  湖廣總督治武昌府統轄湖北湖南
  湖北廵撫治武昌府所屬府十東至安徽南至湖南西至四川北至河南東南至江西西北至陜西○武昌府治江夏縣領州一 興國 縣九江夏 武昌 嘉魚 蒲圻 咸寜 崇陽通城 大冶 通山○漢陽府治漢陽縣領縣
  四 漢陽 漢川 孝感 黄陂○安陸府治鍾祥縣領州二 沔陽 荆門 縣五 鍾祥京山 潛江 天門 當陽○襄陽府治襄
  陽縣領州一 均 縣六 襄陽 宜城 南漳 棗陽 榖城 光化○鄖陽府治鄖縣領縣六 鄖 房 竹山 竹谿 保康 鄖西○徳安府治安陸縣領州一 隨 縣四 安陸 雲夢 應城 應山○黄州府治黄岡縣領州一 蘄 縣七 黄岡 黄安 蘄水羅田 麻城 廣濟 黄梅○荆州府治江陵縣領縣八 江陵 公安 石首 監利 松滋 枝江 宜都 逺安○宜昌府治東湖縣領州二 歸 鶴峯 縣五 東湖 長陽興山 巴東 長樂○施南府治恩施縣領縣六恩施 宣恩 來鳳 咸豐 利川 建
  
  湖南廵撫治長沙府所屬府九直隸州四東至江西南至廣東西至貴州北至湖北西南至廣西西北至四川○長沙府治長沙善化領州一 茶陵 縣十有一 長沙 善化 湘潭 湘陰 寜鄉 瀏陽 醴陵 益陽 湘鄉攸 安化○岳州府治巴陵縣領縣四 巴陵臨湘 華容 平江○寶慶府治邵陽縣領州一武岡 縣四 邵陽 新化 城歩 新
  寜○衡州府治衡陽清泉領縣七 衡陽 清泉衡山 耒陽 常寜 安仁 酃○常徳
  治武陵縣領縣四 武陵 桃源 龍陽 沅江○辰州府治沅陵縣領縣四 沅陵 瀘谿辰谿 漵浦○沅州府治芷江縣領縣三 芷江黔陽 麻陽○永州府治零陵縣領州一 道縣七 零陵 祁陽 東安 寜逺 永
  明 江華 新田○永順府治永順縣領縣四永順 龍山 保靖 桑植○直隸澧州領縣五 石門 安鄉 慈利 安福 永定○桂陽州領縣三 臨武 藍山 嘉禾○靖州領縣三 㑹同 通道 綏寜○郴州領縣五 永興 宜章 興寜 桂陽 桂東
  陜甘總督治陜西西安府統轄陜西甘肅
  陜西廵撫治西安府所屬府六直隸州六東至山西南至四川西至甘肅北控邊塞東南至湖北○西安府治長安咸寜領州一 耀 縣十有五長安 咸寜 咸陽 興平 臨潼 高
  陵 鄠 藍田 涇陽 三原 盩厔 渭南 富平 醴泉 同官○同州府治大荔縣領州一 華 縣八 大荔 朝邑 郃陽澄城 韓城 白水 華陰 蒲城○鳳翔府治鳳翔縣領州一 隴 縣七 鳳翔 岐山寶雞 扶風 郿 麟遊 ⿰氵幵 -- 汧陽○漢中
  治南鄭縣領州一 寜羌 縣八 南鄭 褒城 城固 洋 西鄉 鳳 沔 畧陽○延安府治膚施縣領縣十 膚施 安塞 甘泉保安 安定 宜川 延長 延川 定
  邊 靖邊○榆林府治榆林縣領州一 葭 縣四 榆林 神木 府谷 懐逺○直隸商州領縣四 鎭安 雒南 山陽 商南○乾州領縣二 武功 永夀○邠州領縣三三水 淳化 長武○興安州領縣六
  平利 洵陽 白河 紫陽 石泉 漢陰○鄜州領縣三 雒川 中部 宜君○綏徳州領縣三 米脂 清澗 吳堡
  甘肅廵撫治蘭州府所屬府九直隸州三東至陜西西達西番南至四川北控邊塞○蘭州府治臯蘭縣領州二 狄道 河 縣四 臯蘭 金渭源 靖逺○平涼府治平涼縣領州三 固
  原 涇 靜寜 縣七 平涼 崇信 華亭 鎭原 靈臺 莊浪 隆徳○鞏昌府治隴西縣領州一 岷 縣八 隴西 安定㑹寜 通渭漳 寜逺 伏羌 西和○慶陽府治安化縣領州一 寜 縣四 安化合水 環 正寜○寜夏府治寜夏縣領州一靈 縣四 寜夏 寜朔 平羅 中衞○西寜府治西寜縣領縣二 西寜 碾伯○凉州府治武威縣領縣五 武威 鎭番 永昌 古浪 平番○甘州府治張掖縣領縣二 張掖山丹○安西府治敦煌縣領縣三 敦煌 淵泉玉門○直隸階州領縣二 文 成○秦
  州領縣五 秦安 清水 禮 徽 兩當○肅州領縣一 高臺
  四川總督治成都府所屬府十有一同知一直隸州九土司五十有七南至貴州北至陜西東南至湖南東北至湖北西南至雲南西北至西番○成都府治成都縣領州三 簡 崇慶 漢縣十有三 成都 華陽 雙流 溫江新繁 金堂 新都 郫 灌 彭 崇
  寜 新津 什邡○寜逺府治西昌縣領州一㑹理 縣三 西昌 冕寜 鹽源○保寜府治閬中縣領州二 巴 劍 縣七 閬中蒼溪 南部 廣元 昭化 通江 南江○順慶府治南充縣領州二 蓬 廣安 縣八南充 西充 營山 儀隴 渠 大竹鄰水 岳池○敘州府治宜賓縣領縣十有一宜賓 慶符 富順 南谿 長寜 高筠連 珙 興文 隆昌 屏山○重慶
  治巴縣領州二 合 涪 縣十有一 巴江津 長夀 永川 榮昌 綦江 南
  川 銅梁 大足 璧山 定逺○䕫州府治奉節縣領縣六 奉節 巫山 雲陽 萬開 大寜○龍安府治平武縣領縣四 平武江油 石泉 彰明○潼川府治三臺縣領縣八三臺 射洪 鹽亭 中江 遂寜 蓬
  溪 樂至 安岳○嘉定府治樂山縣領縣七樂山 峩眉 洪雅 峽江 犍為 榮威逺○雅州府治雅安縣領州一 天全 縣五雅安 名山 榮經 盧山 清溪○敘
  永同知領縣一 永寜○直隸資州領縣四仁夀 資陽 井研 内江○綿州領縣
  五 徳陽 安 綿竹 梓潼 羅江○茂州領縣二 汶川 保○酉陽州領縣三秀山 黔江 彭水○忠州領縣三 酆都墊江 梁山○達州領縣三 東鄉 太
  平 新寜○眉州領縣三 丹稜 彭山青神○卭州領縣二 大邑 蒲江○瀘州領縣三 納谿 合江 江安○宣慰使四石砫 董卜韓胡 明正 徳爾格忒○
  宣撫使三 卭部 裏塘 巴塘○安撫使二十有三 長寜 加渴瓦寺 梭磨 小金川 大金川 沃日 瓜别 木裏 單東革什咱 巴底 綽斯甲 喇滚 瓦述餘科 竹窩 霍耳章谷 霍耳孔撒 霍耳甘孜麻書 霍耳咱 霍耳林葱 東科春科 下瞻對 上納奪○長官司二十
  有六 静州 隴州 岳希 松岡 卓克基 威龍州 普濟州 昌州 沈邊 冷邊 瓦述崇喜 瓦述毛丫 瓦述曲登瓦述他色 瓦述更平 霍耳納林冲 霍耳白利 春科高日 上瞻對 䝉葛結中瞻對茹色 泥溪 平夷 蠻夷 沐川九姓○副長官司一 馬喇
  兩廣總督治廣東肇慶府統轄廣東廣西
  廣東廵撫治廣州府所屬府十直隸州三東至福建南至於海西至廣西北至江西西北至湖南○廣州府治南海番禺領縣十有四 南海 番禺 順徳 東莞 從化 龍門 新寜增城 香山 新㑹 三水 清逺 新安花○韶州府治曲江縣領縣六 曲江 樂昌仁化 乳源 翁源 英徳○南雄府治保
  昌縣領縣二 保昌 始興○惠州府治歸善縣領州一 連平 縣九 歸善 博羅 長寜永安 海豐 陸豐 龍川 河源 和
  平○潮州府治海陽縣領縣九 海陽 豐順潮陽 揭陽 饒平 惠來 大埔 澄海普寜○肇慶府治高要縣領州一 徳慶 縣
  十有二 高要 四㑹 新興 陽春 陽江 高明 恩平 廣寜 開平 鶴山封川 開建○高州府治茂名縣領州一 化縣五 茂名 電白 信宜 吳川 石城○亷州府治合浦縣領州一 欽 縣二 合浦靈山○雷州府治海康縣領縣三 海康 遂
  谿 徐聞○瓊州府治瓊山縣領州三 儋 萬崖 縣十 瓊山 澄邁 定安 文昌㑹同 樂㑹 臨高 昌化 陵水 感
  恩○直隸連州領縣二 陽山 連山○嘉應州領縣四 長樂 興寜 平逺 鎭平○羅定州領縣二 東安 西寜
  廣西廵撫治桂林府所屬府十有一直隸州二土司三十有三東至廣東南至於海西至雲南北至湖南西北至貴州西南至安南國○桂林府治臨桂縣領州二 永寜 全 縣七 臨桂興安 靈川 陽朔 永福 義寜 灌
  陽○柳州府治馬平縣領州一 象 縣七 馬平 雒容 羅城 柳城 懐逺 來賓融○慶逺府治宜山縣領州二 河池 東蘭縣三 宜山 天河 思恩○思恩府治武縁縣領州一 賓 縣三 武縁 遷江 上林○泗城府領縣一 陵雲○平樂府治平樂縣領州一 永安 縣七 平樂 恭城 富川賀 荔浦 修仁 昭平○梧州府治蒼梧縣
  領縣五 蒼梧 藤 容 岑谿 懐集○潯州府治桂平縣領縣四 桂平 平南 貴武宣○南寜府治宣化縣領州三 新寜 横上思 縣三 宣化 隆安 永淳○太平府治崇善縣領州四 養利 左 永康 寜明縣一 崇善○鎭安府治天保縣領州二 歸
  順 奉議 縣一 天保○直隸西隆州領縣一 西林○鬱林州領縣四 博白 北流 陸川 興業○土州二十有六 忠歸徳 果化 下雷 下石西 思陵 憑祥 江 思 萬承 太平 安平 龍英都結 結安 上下凍 佶倫 茗 茗
  盈 鎭逺 那地 南丹 田 向武 都康 上映○土縣四 羅陽 上林 羅白忻城○長官司三 遷隆峝 永定 永
  
  雲貴總督治雲南雲南府統轄雲南貴州
  雲南廵撫治雲南府所屬府二十有一土司二十有一東至廣西南至安南國北至四川西南至海東北至貴州西北至西番○雲南府治昆明縣領州四 嵩明 晉寜 安寜 昆陽 縣七 昆明 富民 宜良 呈貢 羅次禄豐 易門○大理府治太和縣領州四 趙鄧川 賓川 雲龍 縣三 太和 雲南浪穹○臨安府治通海縣領州四 建水 石
  屏 阿迷 寜 縣四 通海 河西 嶍峨 䝉自○楚雄府治楚雄縣領州二 南安鎭南 縣三 楚雄 定逺 廣通○澂江府治河陽縣領州二 新興 路南 縣二 河陽 江川○廣南府領縣一 寶寜○廣西府領州二 師宗 彌勒○順寜府領州一雲○曲靖府治南寜縣領州六 霑益 陸凉羅平 馬龍 㝷甸 宣威 縣二 南
  寜 平彞○姚安府治大姚縣領州一 姚 縣一 大姚○鶴慶府領州一 劍川○武定府治元謀縣領州二 和曲 禄勸 縣一 元謀○元江府領縣一 新平○普洱府領縣一 寜洱○永昌府治保山縣領州一 騰越縣二 保山 永平○開化府領縣一 文山○東川府領縣一 㑹澤○鎭沅府領縣一 恩樂○昭通府治恩安縣領州一 鎭雄縣二 恩安 永善○永北府○麗江府以上不領縣○土府四 䝉化 景東 孟定 永寜○土州四 富 灣甸 鎭康 北勝○宣慰使一 車里○宣撫使四 耿馬 隴川 干崖 南甸○副宣撫使二 遮放盞達○安撫使三 潞江 芒市 猛卯○副長官司三 納樓 虧容 十二闗
  貴州廵撫治貴陽縣所屬府十有三土司六十有五東至湖南西至雲南東南至廣西西北至四川○貴陽府治貴筑縣領州三 開 定番 廣順 縣四 貴筑 龍里 貴定 修文○思州府領縣二 玉屏 青溪○思南府治安化縣領縣三 安化 婺川 印江○鎭逺府治鎭逺縣領縣三 鎭逺 施秉 天柱○石阡府領縣一 龍泉○銅仁府治銅仁縣領縣一銅仁○黎平府治開泰縣領縣三 開泰 錦屛永從○安順府治普定縣領州二 鎭寜 永
  寜 縣三 普定 清鎭 安平○南籠府領州二 永豐 普安 縣二 普安 安南○都匀府治都匀縣領州二 麻哈 獨山縣三 都匀 清平 荔波○平越府治平越縣領州一 黄平 縣四 平越 甕安 湄潭 餘慶○大定府領州三 平逺 黔西威寜 縣一 畢節○遵義府治遵義縣領州
  一 正安 縣四 遵義 桐梓 綏陽仁懐○長官司六十有二 中曹 白納養龍 虎墜 程番 上馬 小程 盧番方番 韋番 卧龍 小龍 金石 羅
  番 大龍 木𤓰 麻嚮 新添 大平平伐 小平 大谷龍 小谷龍 羊場慕役 頂營 沙營 楊義 都匀 邦水思南 豐寜上 豐寜下 爛土 平定樂平 卭水 偏橋 蠻夷 沿河 朗
  溪 都坪 黄道 都素 施溪 潭溪新化 歐陽 亮寨 湖耳 中林 八舟龍里 古州 洪州 省溪 提溪 烏
  羅 平頭 乖西 底寨 岩門○副長官司三 西堡 康莊 石阡














  欽定大清㑹典卷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九
  户部
  户口
  凡編審八旗戸口以三年為率屆期移文八旗滿洲䝉古漢軍都統及
  盛京將軍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副都統飭所屬佐領簡稽丁壯登名於籍達部彙疏以
  聞以周知八旗繁衍之數
  凡編旗丁每户書某氏某官未仕者曰閒散某上書父兄官職名氏旁書子弟兄弟之子及户下若干人或在籍或他往皆備書○駐防及居外省者編二册一申部一咨旗檢校
  凡八旗氏族載在册籍者曰正户僮僕而本主聽出户者曰開户由所隸佐領别宗支覈眞偽稽逺近考其譜系以時除注其有年久丁册脱漏世系無可稽考者别載册籍均條晰申部用資簡閱
  凡八旗漢軍除從龍勲戚子孫外或有田宅或依婣戚或操工作需在各省營生食力者許呈本旗都統及所在督撫隨其人地之宜聽其生業督撫於嵗終具册咨部彚奏
  凡旗人立後先兄弟之子次從兄弟之子次族姓擇昭穆相當者聽立為後立後時必聞族長呈叅佐領押字若本宗無人許撫異姓正户之子為嗣呈兩家族長佐領亦如之有同宗而立異姓及收僮僕並漢人者禁之
  凡旗人儥僮者官給印票記户册稽親鄰察其非犯罪脱籍假冒者徴信而質劑焉所儥繋旗人領催押字漢人兵馬司書劵在奉天各省者所在官掌其成市亦如之若滿洲䝉古壯丁越旗自鬻及以僮僕鬻漢人者論
  凡户下人隨主出征有先登得城者準其出户其親伯叔兄弟亦準隨出編入正户册
  凡直省户口以乾隆十八年奏報民數册計之得户三千八百八十四萬五千三百五十有四口萬有三百有五萬○直隸人丁三百七萬一千九百七十五户九百三十七萬四千二百十有七口○
  盛京人丁五萬九千二百十有二户二十二萬一千七百四十二口○山東人丁四百五十三萬九千九百五十七户一千二百七十六萬九千八百七十二口○山西人丁百七十七萬九千二百四十七户五百十有六萬二千三百五十一口○河南人丁三百二萬九千五百二十八户七百十有一萬四千三百四十六口○江南江蘇人丁五百四十七萬八千二百八十七户一千二百六十一萬八千九百八十七口○安徽人丁四百十有三萬六千一百二十五户一千二百四十三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口○江西人丁二百十有八萬五千一百九十五户五百五萬五千二百五十一口○福建人丁一百十有二萬七千七百四十六户四百七十一萬三百三十九口○浙江人丁三百四萬三千七百八十六户八百六十六萬二千八百有八口○湖廣湖北人丁百七十五萬六千四百二十六户四百五十六萬八千八百六十口○湖南人丁百六十六萬四千七百二十一户四百三十三萬六千三百三十二口○陜西西安人丁一百三萬三千一百七十七户三百八十五萬一千四十三口○甘肅人丁百萬二千五百十有八户二百十有三萬三千二百二十二口○四川人丁七十五萬七百八十五户一百三十六萬八千四百九十六口○廣東人丁百二十四萬一千九百四十户三百九十六萬九千二百四十八口○廣西人丁九十四萬三千二十户一百九十七萬五千六百十有九口○雲南人丁三十七萬一千二百八十四户百萬三千有五十八口○貴州人丁六十二萬九千八百二十五户一百七十一萬八千八百四十八口凡編審直省户口以五年為期州縣官通稽境内民數每百有十户推丁多者十人為長餘為十甲甲繋以户户繋以口編為一册城中曰坊近城曰廂在鄉曰里民年十六始傅六十以上除之布政使司以所屬比册上之督撫督撫疏報以册達部部受直省之册彚疏以
  聞以周知天下生民之數
  凡人丁計口出銀以代徭役前代相沿載在版籍者曰徭銀自昇平嵗久生齒益繁康熙五十二年廼因
  恩詔以五十年編册為率永免增丁之賦雍正二年以册存見數按直省州縣均入田賦代輸其無田之户悉免之閒有不便均輸者仍依舊制丁地分徴以從土俗之宜
  凡直省徭銀均入田賦者二百七十二萬六千二百十有一兩有竒每五年編審丁有滋生徭無加額若田有墾復升科者仍取田賦内代輸徭銀計其輕重而通均之
  凡保甲之法户給印单書其姓名習業出注所往入稽所來十户為牌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十甲為保立保長自城市達於村鄉使相董率遵約法察姦宄勸媺行善則相共辠則相及以安保息之政


  欽定大清㑹典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十
  戸部
  田賦
  粤自東土肇基於燕斯宅瀋遼奥區稱九州之上腴焉近畿五百里内當明季兵燹之後野多曠土
  定鼎之初以
  錫羣策羣力垂爲世業𭏟市不改邱冡如故有民田犬牙相錯者取别州縣閒田易之俾旗人各安其業以正經界其徵輸之籍盡除之直省民田則三壤以行兩税而常賦以定修和歲久田野日闢廼取徭銀計畝而均輸之永免口率之徵以寛百姓之輸將底愼
  國家之財賦
  凡宗室王貝勒貝子公將軍
  賜畿輔莊園各有差通計八旗萬三千三百三十八
  頃有竒
  凡勲戚世爵職官軍士
  賜畿輔莊田各有差通計八旗十有四萬百二十八
  頃七十一畝有竒
  凡畿輔旗莊
  國初頒賜已定厥後
  皇子分封公主贈嫁皆取諸
  内府莊田承平以來邊界益拓
  盛京東北及諸邊口外古稱甌脫不毛之土多闢爲腴壤八旗戸口滋繁咸取給焉
  凡八旗官兵所受之田毋許越旗賣儥及私售與民違者以隱匿官田論
  凡牧場近京之地阡陌相連盡給八旗官兵以沙地不耕者爲場
  盛京及沿邊之地廣漠無際屯墾所不能盡擇水草肥美者爲場以牧
  上廐馬及驝駝牛羊次給宗室王公八旗官兵以廣牧政
  凡直省田賦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共民田七百八萬千一百四十二頃八十八畝賦銀二千九百六十一萬千二百一兩糧八百四十萬六千四百二十二石各有竒草五百十有四萬五千五百七十八束○直隸布政使司民田六十五萬七千百九十一頃八十七畝賦銀二百四十一萬千二百八十六兩糧十萬千二百二十九石各有竒草九萬四千四百四束糧草均畱充本省經費
  盛京民田二萬五千二百四十三頃二十一畝賦銀三萬八千百有十兩糧七萬六千二百六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山東布政使司民田九十七萬千有五十四頃七畝賦銀三百三十四萬六千二百五十七兩糧五十萬七千六百八十石各有竒歲漕 京師三十四萬八千七百七十八石畱充本省經費十有五萬八千九百二石各有竒○山西布政使司民田三十二萬九千五百八十六頃二十一畝賦銀二百九十七萬二百六十六兩糧十有六萬九千二百四十六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河南布政使司民田七十二萬二千八百二十頃三十六畝賦銀乾隆三年蠲除百六十兩實徵三百三十萬三千八十兩糧二十四萬八千八百六十五石各有竒歲漕 京師二十一萬九千八百七十四石畱充本省經費二萬八千九百九十一石各有竒○江南江蘇布政使司民田六十八萬九千八百八十四頃四十五畝賦銀雍正三年蠲除四十五萬乾隆二年蠲除二十萬兩實徵三百三十七萬千三百三十四兩糧二百十有五萬五千二十一石各有竒歲漕 京師百七十一萬六千八百八十九石畱充本省經費四十三萬八千百三十二石各有竒○安徽布政使司民田三十三萬八千百二十頃九十三畝賦銀百六十八萬八千兩糧八十四萬五千二百四十八石各有竒歲漕 京師五十六萬六千二百七十六石畱充本省經費二十七萬八千九百七十一石各有竒○江西布政使司民田四十七萬九千二百七頃六十二畝賦銀雍正三年蠲除七萬五千五百四十九兩乾隆三年蠲除三萬七千七百七十四兩實徵百八十七萬九千八百十兩糧八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二石各有竒歲漕 京師七十七萬百三十二石畱充本省經費十有二萬九千四百九十九石各有竒○福建布政使司民田十有二萬八千二百七十頃八十七畝賦銀一百十有七萬七千八百九十九兩糧十有六萬八千四百五十三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浙江布政使司民田四十五萬九千七百八十七頃七十畝賦銀雍正五年蠲除八萬七千二百兩乾隆三年四年蠲除四萬五百四十兩實徵二百八十一萬二千四百四十九兩糧一百十有三萬四百八十一石各有竒歲漕 京師八十五萬六千七百三十九石畱充本省經費二十七萬三千七百四十二石各有竒○湖廣湖北布政使司民田五十六萬六千九百十有三頃四十九畝賦銀節年蠲除十有八萬二千四百五十四兩實徵百有十萬八千一百五十三兩糧二十八萬六千五百五十四石各有竒歲漕 京師十有三萬二千四百三石畱充本省經費十有五萬四千一百五十石各有竒○湖南布政使司民田三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七頃九十八畝賦銀節年蠲除十有八萬五百五十三兩實徵一百十有六萬三千六十三兩糧二十七萬七千六百四十一石各有竒歲漕 京師十有三萬三千七百四十三石畱充本省經費十有四萬三千八百九十七石各有竒○陜西西安布政使司民田二十五萬二千三百七十一頃三畝賦銀百五十三萬九百七兩糧十有六萬八千四百五十三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甘肅布政使司民田十有七萬七千八百三十一頃三十三畝賦銀二十五萬七千七百二十三兩糧五十萬三千四百七十六石各有竒草五百五萬千一百七十四束糧草充本省經費○四川布政使司民田四十五萬九千百四十六頃六十七畝賦銀六十五萬九千七十五兩糧萬四千三百二十九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廣東布政使司民田三十二萬八千八百三十二頃九十三畝賦銀百二十五萬七千二百八十六兩糧三十四萬八千九十五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廣西布政使司民田八萬七千四百頃六十畝賦銀三十八萬二千五百九十七兩糧十有三萬三百七十五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雲南布政使司民田六萬九千四百九十九頃八十畝賦銀十有五萬三千七百五十兩糧二十三萬八百四十八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貴州布政使司民田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一頃七十六畝賦銀十萬一百五十六兩糧十有五萬四千五百九十石各有竒糧充本省經費
  凡天下屯田咸給運軍軍運漕粮隸衛所田賦歸州縣徵収隸布政使司國初田隸衛所設屯田御史屯田道以綜覈之後裁御史及道以屯賦歸有司其賦或輸本色或輸折色或本折各半或本七折三所輸不同皆與民田同科○屯田荒蕪召軍民墾復無力者官給牛具荒地内有軍指爲民民詭爲軍者以時清釐○民册承差衞所毋許牽累軍册有役州縣不得重科民佃軍田輸租則免軍役軍佃民田完賦則免民徭○軍田許照民田售典與軍者聽與民者禁違則以田歸衞以直充公○各省布政使司屯田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共田二十五萬九千四百十有六頃四十八畝賦銀五十萬三千五百五十七兩糧三百七十三石各有竒○山東屯田二萬二千頃八十九畝賦銀五萬六千十有八兩各有竒○山西屯田九千九百九十九頃三十畝賦銀五萬九千百二十一兩各有竒○河南屯田七千二百五十二頃九十八畝賦銀萬七千九百九十一兩各有竒○江南江蘇屯田萬一千五百九十六頃九十二畝賦銀三萬七千三十五兩各有竒○安徽屯田萬一千八百五十六頃八十六畝賦銀四萬五千八百六十兩糧三百七十三石各有竒○江西屯田六千四百三十五頃六十六畝賦銀萬四千九百三兩各有竒○福建屯田七千八百四十五頃三十一畝賦銀四萬四千三百十有六兩各有竒○浙江屯田千七百四十一頃六十四畝賦銀萬七千八百九十七兩各有竒○湖廣湖北屯田二萬四百十有六頃二十三畝賦銀五萬二千七百兩各有竒○湖南屯田五百十有一頃十有八畝賦銀三千二百四十八兩各有竒○陜西西安屯田三萬九千二百三十六頃八畝賦銀七萬四百二十六兩各有竒○甘肅屯田十萬七千二百四頃七十八畝賦銀二萬八千五百七十五兩各有竒○四川屯田百三十四頃八十二畝賦銀一百兩各有竒○廣東屯田五千二百七十一頃八十四畝賦銀千八百七十七兩各有竒○廣西屯田千九百九十六頃六十二畝賦銀八千五百十有六兩各有竒○雲南屯田五千九百十有五頃三十七畝賦銀四萬四千九百七十四兩各有竒
  凡免科田
  郊壇
  社稷山川厲壇學校
  闕里
  孔林四氏學
  周公廟各聖賢祠墓寺觀地計三千六百二十頃有
  
  凡學田專供修學及贍給貧士其田與賦即在州縣田賦之中惟佃耕収租以待學政檄發閒有山塘園屋統名曰田所収有銀有錢有糧統名曰租田之多寡租之重輕各學不齊舊無定額直隸學田千四百二十九頃八十八畝租銀二千七百七十六兩糧千九百十有六石各有竒○山東學田四百十有七頃七十二畝租銀千三百二十九兩各有竒○山西學田二百七十七頃九十八畝租銀二百五十七兩糧十有六石各有竒○河南學田二百十頃七十一畝租銀九百六十五兩各有竒○江南江蘇學田四百十有八頃五十八畝租銀五千四百九十一兩各有竒○安徽學田二百二十頃十有八畝租銀千六百四十兩各有竒○江西學田六十八頃租銀十有八兩糧八千四百十有七石各有竒○福建學田九十頃七十畝山園池屋不計數租銀百五十四兩糧千二百四十九石各有竒○浙江學田三百頃十有七畝租銀三千五十兩有竒○湖廣湖北學田百二十頃五十七畝租銀八百三十二兩糧百九十二石各有竒○湖南學田七千三百頃八十畝租銀二十九兩糧四千三百五十八石各有竒○陜西西安學田五十五頃二十畝租銀百五十四兩糧千二百四十九石各有竒○甘肅學田三百十有一頃二十五畝租銀八十九兩糧千二百九十四石各有竒○四川學田二十三頃有竒田不起租以賦給貧士○廣東學田百五十一頃十有六畝租銀千九百三十兩有竒○廣西學田百三十四頃七畝租銀千七十三兩糧三十二石各有竒○雲南學田十有四頃八十八畝租銀三十六兩糧五百九十一石各有竒○貴州學田四十四頃十有八畝租銀二百四十六兩糧四百八十七石各有竒
  凡土司貢賦川廣雲貴布政使司所屬宣慰宣撫安撫長官等司及土府州縣社寨夷猺向化旣久或比年一貢或三年一貢各因其土俗以定制焉○四川布政使司所屬土司歲貢蕎麥馬牛狐皮貝母折銀四千七百二十三兩糧千二百七十石各有竒馬十有三匹三年一貢馬折銀三百十有二兩有竒馬五十三匹○廣西布政使司所屬土司歲貢馬折等銀六百三十三兩有竒○雲南布政使司所屬土司歲貢礦課及苧布鹿皮等折銀萬三千七百八十二兩有竒○貴州布政使司所屬土司歲貢米糓萬六千四百三十石馬折等銀二萬二千四百八十兩各有竒
  凡丈量按部頒弓尺廣一歩縱二百四十歩爲畝方廣十五歩縱十六歩有司於農隙時親率里甲履畝丈勘以定疆界杜占爭均畝賦有差委滋擾及徇私者罪之○州縣册籍原載邱叚四至不清者丈欺隱牽累有地無糧有糧無地者丈畝步不符賦則或浮者丈熟荒相間旗民鹽竈以及邊地民番相錯者丈壤界相接畛域不分者丈荒蕪召墾寄糧分隸田在此邑糧寄彼縣者丈水衝沙壓公占如開渠築隄占用民地應抵以他地撥抵應豁豁除糧賦者丈○瀕江瀕海之區五年一丈視其或漲或坍分别升免
  凡開墾各州縣衛所荒蕪膏腴地遷漲新開地各邊口外曠土咸分給兵民墾種沿邊牧地不準開墾無力者官給牛種招徠外籍入甲及徒流之人均準屯墾給照為業番夷地畝亦準租墾屯兵及邊地民苗不諳耕穫者為治耒耜傭夫教之以竢其嫻習開渠洞以資灌漑建房堡以備棲止○水田六年起科旱田十年起科如本管官召墾及官生捐墾者以田歸佃次年起科隱墾首報者就首報年起科有豫徴私歛者罪之○州縣衛所官勸墾多寡道府等督率勤惰歲終並入考成紳士倡率者予叙隱匿自首者免罪有横加科則抑報開墾者罪之
  凡勸課農桑由地方犬吏倡有司課民力耕耘修蠶織廣樹蓄以勤生業戒㳺惰懲蹂躪禁種妨農雜物以崇本計革暴殄浮靡以節物力舉力田老農榮以冠帶以勸勤勞凡有利於民生者均随宜鼓舞令民樂於從事不得督責嚴急繩以官法有忽視民隱奉行不善者劾之凡直省田賦由州縣官徴觧布政使司執其總而量度之或聽部撥觧京或充本省經費或需鄰省酌劑歲陳其數析為春秋冬三册由廵撫咨部春二月秋八月冬十月部受其計簿覈其盈絀授以式法列其留存撥觧之數以時疏
  聞以定財用出納之經○運觧京餉除陜甘四川雲南貴州等布政使司賦税全支本省經費餘省由部按廵撫所報實存册移文撥觧布政使司具批二一申部一申科廵撫選委觧官十萬兩上以府同知通判五萬兩上以州同州判官及縣丞簿五萬兩下以雜職皆擇其俸深亷幹者任之計程限日到部直隸近畿不立限山東山西河南以六十日江南江西浙江湖北湖南以八十日福建廣東廣西以百日過期者劾部限三日校數無闕以實収及原批發觧官齎赴戸科騐畢囘繳布政使司為信起運之時毎程給脚直毎櫝給扄鐍費銀有改煎給耗費所經州縣大道給車馬僻徑給擔夫不得沿塗累民督撫飭弁兵防䕶書櫝數於兵牌按程稽覈防䕶疎失者論○留充經費布政使司以毎歲經費之數申廵撫咨部留貯正賦以待支發歲終㑹訃以所屬計簿申廵撫奏銷○鄰省協餉由部按廵撫所報實存册以應協之數移文發餉受餉二省撫司撥餉布政使司鈐封部定權衡付觧吏齎往受餉布政使司騐印封覈収如銀數闕少權衡不符者委運承運官皆論如法其按程給脚直按櫝給扄鐍等費並與觧京餉同凡直省田賦酌留分貯備用於毎歲經費外按直省事務之繁簡道里之遠近賦入之多寡各畱賦銀有差或貯布政使司庫或貯知府直隸州庫貯司庫者遇省有急需督撫疏報即發貯府州庫者遇州縣有急需府州申詳即發事竣以時奏銷
  凡歲課奏銷布政使司㑹所屬見年賦税出入之數申廵撫疏報以册逹部曰奏銷册備載舊管新収開除實在四柱條析起運存留支給撥協採辦為數若干以待檢校部㑹全數而覆覈之彚疏以
  聞以慎財賦出入以定奏銷考成○量地逺近以定報銷之期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甘肅以四月到部江蘓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以五月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以六月有故疏
  聞展限若申册遲延一月至一年以上者册籍遺漏舛錯及數不符者廵撫以下皆論如法
  凡歲課考成按銀數以詔最見年賦税奏銷前全完者予叙經徵州縣以五萬兩下至十萬兩上督徵之道府直隸州以十萬兩下至二十萬兩上廵撫布政使司以五十萬兩下至百萬兩上為差經徵守備千總督徵都司於奏銷前全完者予叙以千兩下三千兩上爲差各衞督徵通判視知府經徵經歴視州縣按分數以詔殿州縣分經徵之數爲十分撫司道府州分督徵之數為十分見年賦税不完者州縣自不及一分至五分司道府州至六分廵撫至七分論劾有差舊逋賦税催徵州縣限一年督催司道府州限一年有半廵撫限二年限年内不完者再分三限自原叅不及一分至四分論劾有差各衞催徵守千視州縣督催都司視道府受代官見年徵催計賦額分數限年徵催計莅任月日攝篆官見年徵催攝一月後限年徵催攝一年後均按所徵所欠為考成
  凡州縣官徵収田賦如期運觧布政使司以待部撥其應充本地經費者如數存畱以待支給布政使司受其出入之籍而鉤考之以待奏銷凡州縣上計布政使司自下申牒曰批文以一紙為兩牒相連兩牒之閒書銀數編號中分之一申廵撫一發解役赴司交納自上給單曰實収布政使司於批解到日以部定權衡掣櫝校數無闕給實収及原批呈廵撫合批相符發回州縣存㩀
  凡州縣催科以分限之法紓民力以輪催之法免追呼以印票之法徵民信以親輸之法防中飽○分限之法州縣按全書所編賦額分為夏秋兩限及期榜諭俾納户周知其數二月開徵四月輸半五月停徵八月續徵十一月完徵若物土異宜四月未能輸半者督撫察所屬農事女紅収成早晚以定徵輸之期○輪催之法簡閲里甲或五户或十戸同立一單名曰滚單書納戸姓名於上毎戸區作十限以次遞催○印票之法毎票三聯名曰聯票書納戸所完賦額編號鈐印而三分之一畱縣一附簿一給納戸徵信○親輸之法置匭署前聽民封銀親投以部定權衡凖其輕重若竒零之數願以錢納者聽毎十錢當銀一分以禁吏胥侵漁○民有負賦者責追職官生監及吏役兵丁各以其所負之數别而論之横歛加徵者劾
  凡稽察庫藏督撫司道及本管府州毎歲於奏銷前覈視所屬庫藏如有虧闕叅革究追由法司覈實依律罪之
  凡賦役全書由布政使司彚所屬州縣衞田賦各數以地丁賦糧商牙課税為一書應支官役俸工驛傳料價為一書應解本色折色物貨為一書分别原額新增開除實在彚纂成編毎十年則修輯之書成申部科頒州縣以備考覈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十一
  戸部
  權量
  度量衡受法於律黄鐘絫黍漢志僅存其説
  聖祖仁皇帝考古法以制度而量與權衡準焉
  皇帝參古今尺度制爲嘉量而權衡攸同
  聖明相繼
  作述兼隆誠度越前規式昭萬禩矣
  
  横黍度  古尺  縱黍度  今尺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一>
  以絫黍定分寸之率一黍之廣度為一分横絫十黍得古尺一寸一黍之縱度為一分直絫十黍得今尺一寸今尺八寸一分當古尺十寸今尺七寸二分九釐當古尺九寸即黄鐘之長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總以尺該之工部製造頒直省布政使司通頒所屬以準度營造
  
  以寸法定輕重之率鑄金為方上下四旁均一寸各按其質求之赤金方寸得十有六兩八錢白金方寸得九兩紅銅方寸得七兩五錢黄銅方寸得六兩八錢黑鉛方寸得九兩九錢三分倭鉛方寸得六兩輕重之準既得廼隨大小之用制以為權其形圓其制以黄銅由部定式工部鑄造頒直省布政使司通頒所屬以出納邦賦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一>








  
  以寸法定容積之率
  升方積三十一寸六百分靣底方四寸深一寸九分七釐五毫












  斗方積三百一十六寸靣底方八寸深四寸九分三釐七毫五絲














  斛方積一千五百八十寸口方六寸六分底方一尺六寸深一尺一寸七分














  兩斛為石容積三千一百六十寸各得容量之準斛之制由部定式工部鑄造以鐵頒倉場侍郎漕運總督直省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如式造木斛通頒所屬以出納倉糧
  凡官司所掌營造官物収支糧賦貨賦下逮市廛里巷商民日用度量權衡皆如式較定有違制私造增减成憲者皆論如律

  嘉量圓制東漢嘉量度數中今太簇仿其式用今律度合黄鐘焉







  斛積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釐容十斗深七寸二分九釐冪一百十有八寸九分八十釐徑一尺二寸二分六釐二毫
  斗積八十六寸九十三分四百四十二釐容十升深七分二釐九毫冪一百十有八寸九分八十釐徑一尺二寸二分六釐二毫
  升積八千六百有九分三百四十四釐二百毫容十合深一寸八分二釐二毫五絲冪四百七十二分三十九釐二十毫徑二寸四分五釐二毫
  合積八百六十分九百三十四釐四百二十毫容二龠深一寸有九釐六毫冪七十八分五十三釐九十八毫徑一寸
  龠積容深為合之半冪徑同
  按工部營造尺為縱絫百黍之度營造尺九之九即律尺爲横絫百黍之度








  嘉量方制唐太宗時張文収造嘉量形方亦仿其制而用今律度







  斛積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釐容十斗深七寸二分九釐冪一百十有八寸九分八十釐方一尺有八分六釐七毫
  斗積八十六寸九十三分四百四十二釐容十升深七分二釐九毫冪一百十有八寸九分八十釐方一尺有八分六釐七毫
  升積八千六百有九分三百四十四釐二百毫容十合深一寸八分二釐二毫五絲冪四百七十二分三十九釐二十毫方二寸一分七釐三毫
  合積八百六十分九百三十四釐四百二十毫容二龠深八分六釐有九絲冪八分方一寸
  龠積容深為合之半冪方同
  按工部營造尺為縱絫百黍之度營造尺九之九即律尺為横絫百黍之度
  右嘉量圓方各一皆範銅塗金上斛下斗左耳為升右耳爲合龠其重二鈞聲中黄鐘之宫掌以工部陳之
  殿廷垂憲於億萬斯年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十二
  戸部
  庫藏
  凡庫藏之隸於部者有三一曰銀庫直省田賦及關市鹽茶諸税課歲輸至京者咸入焉二曰叚疋庫織造縑帛紗縠歳輸至部者咸入焉三曰顔料庫銅錫鉛鐵丹青赭緑香楮茶蠟之屬咸入焉
  凡三庫之政令
  特簡大臣綜理之其財用出入之數月有要歳有㑹
  皆覈實以
  聞
  凡三庫所藏各異其物其出入品式各異其宜皆設郎中員外郎分理之司庫大使屬焉主事一人兼掌三庫文案凡財賄之受藏於庫及取用於庫者皆書其數歳終乃執其總㑹三庫羣吏之籍而叅考之以待奏銷
  凡三庫司官各部院於所屬諸司遴選賢能者送部引
  見補用閲三年更選以代筆帖式庫大使如之凡直省賦税輸部者歳有常数覈数無闕廼移銀庫凖部定權衡受之如啟櫝驗封有作弊及数不實者論
  凡歳用縑帛紗縠由織造官江寧蘇州杭州各一人市絲民間織染輸部部移叚疋庫受之其上供
  御服者則輸於
  内府歳所需財用皆給公帑具册達部以待稽覈有造作不如法者論
  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良各有土産直省有司歳支正賦市自民間大者疏
  聞下部小者以册達部部覈其数移顔料庫受之採
  擇不精良者論
  凡
  朝廷經費官司庶物之待給者歲有常数其財用取諸三庫所司籍其数移部部稽其籍相符廼牒諸庫主事主事受其牒而書之頒之承用之府覈實而發之
  凡直省布政使司糧鹽驛傳道皆有庫庫設大使一人其他道府州縣庫以主藏吏司其出納典守不愼或積久滋弊者官吏並論如法倉庾
  
  京師倉十有三八旗三營兵食官軍牧馬豆貯焉通州倉二王公百官俸廩米貯焉又專隸本部倉一供
  内府奉祭祀待外藩屬國廩餼之米牧馬之豆咸貯焉倉各分廒每廒貯米以萬石為率正米萬石連耗作數出陳納新各依其序以為常法
  凡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政掌於總督侍郎承以坐糧㕔分司於大通橋監督及各倉監督坐糧㕔簡用科道部郎二年更代各倉監督簡用内閣中書部院監寺屬官三年更代均由部引
  見差委大通橋監督由總督倉場侍郎於各監督内
  簡選引
  見調補
  凡稽察倉儲京倉以都統副都統通倉以通永道通州副将專稽倉有渗漏米有盗竊者移倉場治之歳差滿漢御史通稽一歳之内収漕發米釐剔弊端閲四年
  特命王公大臣徧履諸倉察覈以重
  天庾儲備
  凡催船各省糧船既過天津抵通交兑以及空船回南皆總督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侍郎董率沿河文武官弁催行毋許停泊
  凡兑糧各省糧船既抵通州正兑漕糧於石壩交兑改兑漕糧於土壩交兑坐糧㕔察米色皆純呈驗於總督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侍郎廼按数起斛白糧交兑亦如之運軍有虧欠者以應給回空食米抵補不足則發本籍責追次年附運交倉
  凡轉運正兑漕糧由石壩入通惠河經普濟平下平上慶豐四牐每牐換船至大通橋監督掣驗無闕廼分水陸運交京倉収貯改兑漕糧由土壩裏河至通州城南換陸運交通倉収貯其起斛掣驗換車皆有號房暫貯過壩由牐上岸下船皆雇夫肩負石壩至京倉水運以經紀陸運以車戸土壩至通倉水陸運皆以車户承領各給運價有差白糧之運京運通亦如之凡収糧正兑漕糧以加二五斛改兑漕糧以加一七斛詳見漕運白糧以稱重百六十斤為一石連正耗同収以杜胥役侵漁之弊其轉運到倉總督倉場侍郎給以印单京倉期十日通倉期七日畢収如逾期留難及重斛有需索者稽察御史叅奏依律罪之
  凡發米王公百官俸廩以春秋仲月八旗兵食以四季每季按旗先後分月關支開倉時部委司官二人各旗均委叅領一人與監督互相糾察如攙和沙土通賄舞弊越陳廒發新廒及斛有重輕者稽察御史皆劾論如法
  凡隨糧耗米詳見漕運除牐壩盤折運軍回空食米入倉閲月至三年按月計耗有差其餘統入正米支銷
  凡隨糧經費詳見漕運各省皆先漕齎解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發貯通濟庫坐糧㕔司其出納歳發京通各倉水陸運價牐壩負運北河濬淺諸費運軍䉡夫羡餘起駮等銀咸取給焉
  凡倉糧収支庫帑存發總督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侍郎歳籍其数具疏以
  聞由部覆覈奏銷
  凡直省常平倉皆州縣官專司之社倉義倉建自商民官為經理省㑹重地大府雄鎮兵糈所貯屬之道府其他水陸四達之衢設倉以便轉運提鎮大標沿海沿邊距省遥遠偏僻汛防各設營倉積糧以備藉糶皆隨時制宜裕不匱之儲永為軍民之利
  積貯
  國家循古制設常平倉隨時糴穀用資振貸豐年則勸民出升斗以益之厥後戸口殷阜廼出庫藏市糴閒或截漕運貯各州縣衛分上中下等以三萬二萬萬六千石為差承平歳久生齒日繁益需委積聼所在俊秀納粟入監視其土地廣狹山川險易物産盛衰酌舊額而更定之直隸積穀二百十有五萬四千五百二十四石
  盛京百二十萬石山東二百九十五萬九千三百八十六石山西百三十一萬五千八百三十七石河南二百三十一萬九百九十九石江蘇百五十二萬八千石安徽百八十八萬四千石江西百三十七萬七百十有三石福建二百五十六萬六千四百四十九石浙江二百八十萬石湖北五十二萬九百三十五石湖南七十萬二千百三十三石陜西二百七十三萬三千有十石甘肅三百二十八萬石四川百有二萬九千八百石廣東二百九十五萬三千六百六十一石廣西百二十七萬四千三百七十八石雲南七十萬一千五百石貴州五十萬七千有十石凡三千三百七十九萬二千三百石有竒凡常平積貯之法必相風土之寒暄燥濕東南西北異方稻麥粟米異宜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廣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宜稻宜粟直隸
  盛京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或以米或以雜糧貯米者半穀之数每歳出陳易新土髙燥者以十之七存倉十之三平糶卑濕則存半糶半各因時地而變通之以均歳之豐歉督撫於歳終覈實奏銷以册送部稽察如有虧闕先請動帑買補将虧空官題叅照例治罪限年追賠
  凡買補之法春夏出穀秋冬還倉依市價於本地産穀之區或鄰邑價平處買運如数還倉遇歳歉市貴則展至次年若倉庾闕乏亟需補足者申明上官凖於價賤之州縣和糴抑富民派保甲者劾之
  凡順成之方本省倉庾既足督撫具疏請
  旨出庫藏委官収糴毋致價賤傷農若有多為麯蘖
  以糜穀者禁之
  凡直省倉穀有在常平額外者如河南漕穀倉江南江寧省倉崇明倉福建臺灣備貯倉浙江永濟倉玉環同知倉廣東廣糧通判倉或備本省急需或備鄰省協濟或因山海逺僻藉以充振備糶皆飭所在官按其額数時其出納以佐常平之所不及歳終彚入倉糧奏銷册内申報督撫送部察覈
  凡民間収穫時隨其所贏聼出粟麥建倉貯之以備鄉里借貸曰社倉公舉殷實有行誼者一人為社長能書者一人副之共領其事按保甲印牌有習業而貧者春夏貸米於倉秋冬大熟加一計息以償中歳則捐其息之半下歳免息社長社副執簿檢校歳以穀数呈官經理出納惟民所便官不得以法繩之豐年勸捐社穀在順民情禁吏抑派有好義能捐十石至百石以上者旌奨有差社長社副經理有方者按年給奬仍以息穀酌酬勞勩
  凡紳士捐穀以待振貸曰義倉各就市鎭鄉村建廒春頒秋斂取贏散滯奬善酬勞悉依社倉規條惟頒斂之期出入之籍時呈所在官覈之所在官於去任蒞任時授受簿籍察其虛實以行懲勸
  凡直省營戍沿邊沿海及去省遥遠者設倉貯穀曰營倉以營弁經理遇青黄不接之時或借或糶以接濟軍士如有那移虧闕照常平積穀例題叅追賠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三
  戸部
  漕運
  自元濬會通河明導汶水北會漳衞而東北之運道以通
  國朝南鑿桃宿之道開中運河以避黃河之險於是糧艘由淮浦渡河徑趨山東逹
  京師皆銜尾無阻刓弊剔姦以肅漕政垂萬世之利賴於無窮焉
  凡嵗漕
  京師者八省其漕有五等曰正兌米入京倉以待八旗三營兵食之用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山東十有五萬七千九百九十四石河南八萬一千六百二十八石江蘇百有七萬六千三百九十三石安徽三十萬七千十有六石江西三十五萬千五百有三石浙江五十五萬九百四十七石湖北九萬四千五百七十四石湖南九萬五千五百三十一石各有竒○曰改兌米入通州倉以待王公百官俸廪之用山東六萬九千四百七十三石河南三萬九千九百十有一石江蘇九萬二千四十四石安徽十有一萬八千八百四十五石江西十有五萬千八百五十石浙江二萬九千三百六十五石各有竒○曰白糧分入京通倉以供内府光禄寺以待王公百官各國貢使廪餼之用江蘇六萬九千四百四十七石浙江三萬五百五十三石各有竒○曰麰麥入京倉以供内府之用河南正兌五千八十六石改兌三千三十三石各有竒○曰黑豆入京倉以待八旗官軍及賓館牧馬之用山東正兌四萬五百有四石改兌萬六千五百石河南正兌三萬二千六百七十四石改兌萬五千五百八十八石各有竒
  凡漕糧改折曰永折米徵銀解部山東河南嵗折徵各七萬石江蘇十萬六千四百九十二石安徽七萬五千九百六十一石湖北三萬二千五百二十石湖南五千二百十有二石每石連耗折銀五錢至八錢○曰改折灰石米徵銀解部以待工部灰石之用江蘇嵗折徵二萬一千一百十有六石浙江萬三千三百二十三石各有竒每石連耗折銀一兩六錢八分
  凡漕糧經費曰正耗各省正兌米每石二五二斗五升後仿此加耗改兌米一七加耗以備通州五牐運耗貯倉折耗及運軍囘船食米之費○曰輕齎正兌米山東河南每石一六加耗江蘇安徽二六江西浙江湖北湖南三六改兌米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每石二升加耗山東河南改兌米不徵輕齎湖南北無改兌米均折銀徵解倉場通濟庫漕船至通計運道逺近每船給羡餘銀又按到通米數每石給䉡夫銀各有差惟山東河南道近不給䉡夫銀○曰船耗除山東河南及江蘇徐州府屬之銅豐沛蕭碭漕船不給耗餘船正兌米每石一五及五升加耗改兌米二三一三及八升加耗各有差以給運軍沿塗耗折○曰席木各省正兌改兌米每二石徵葦席一以十分之一七隨船解通為倉庾苫蓋之用江西湖北湖南每正兌米二千石徵楞木一松版九以十分之五解通為倉庾鋪墊之用餘均折銀徵解通濟庫浙江及江蘇常鎮安寧池太等府太倉州徵版木如之皆折徵解庫○曰行糧月糧各省運弁運軍凡出運之年各支行糧二石四斗至三石有差運軍月糧八石九斗至十有二石有差或折銀徵給或銀米各半各因其地之宜山東蘇松江安糧道所屬半於領運時發給半徵解水次六倉山東則臨清徳州江蘇安徽則江寧鳯陽淮安徐州沿塗發給○曰贈貼明代漕糧繋軍民交兌民受需索之苦
  國初改為官收官兌因酌定贈貼官為支給隨其方俗各省異名山東河南漕船每運米百石給潤耗銀五兩米五石江安糧道所屬給漕贈如之蘇松糧道所屬米同銀倍浙江給漕截銀三十四兩有竒江西給貼運銀三兩米三石副耗米十有三石湖北湖南給貼運米二十石皆隨漕科徵
  凡白糧經費江蘇每石正耗三斗浙江四斗五升以備入倉耗折及運軍沿塗折耗之費江蘇每船給束包人夫工食銀十有四兩每運米百石給漕截銀三十四兩食米七石各有竒又盤耗米二十石浙江給漕截銀如江蘇食米三十四石有竒運弁行糧運軍行糧月糧與漕糧同皆隨糧科徵
  凡漕糧轉輸薊州易州以待
  陵寢官兵俸餉之用薊州酌撥漕糧四萬六千八百七十石白糧千三百十有五石自天津府轉輸易州酌撥漕糧萬九千一百八十七石白糧四百五十石自白溝河轉輸均於各省應輸京通倉米内撥運後水師駐防俸餉同
  凡漕糧嵗留天津府滄州以待水師及駐防官兵俸餉之用糧船過滄留漕糧萬一千七百十有九石過天津留四萬五千石各有竒
  凡漕糧截留或一方偶遇偏災截漕轉運以備拯荒平糶之用或酌留直省分貯府縣每嵗出陳易新以為經久不匱之儲皆隨時調劑不限常數
  凡蠲免田賦之嵗漕糧以
  天庾儲備徵輸如常若被災府縣完納維艱令督撫確勘情形酌應緩應蠲之數具疏請
  
  凡漕船六千九百六十有九每嵗出運者直隸三十七均協運河南山東九百七十五運軍自備者三百十有一協運河南二百六十八蘇松糧道所屬五百八十九江安糧道所屬三千八十四協運河南百二十五協運蘇松千九百九十七内運白糧者百三十六於通省漕船内簡調三年踐更江西七百有八浙江千二百十有四内專運白糧者六十三湖北百八十湖南百八十二○成造漕船以長九丈載米四百石為度江西湖北湖南加長一丈每嵗修理出運十年改造如成造不堅固不及十年損壞者責運軍補造督運官弁皆劾論○遇運河水涸須分載過淺囘南阻凍不能依期歸次須以别船代運赴通均許和雇民船官為定價毋許運弁抑派及船户居竒髙索
  凡漕政掌於漕運總督各省以糧儲道專司之各府以管糧同知通判分治之徵收兌運由州縣官總其成於巡撫布政使司運道疏濬牐壩啟閉自江北至淮自淮北至天津則河道總督任之天津以北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侍郎經理之嵗以給事中御史分巡通州而下天津濟寧淮安至揚子江口以稽察運道剔除漕弊
  凡有漕之省隨漕之多寡以建衞每衞守備一人以治衞軍酌漕船之多寡以分幫每幫領運千總二人分年番休武舉一人隨幫効力每船領運衞軍十人每運選用一人由守備舉報濫舉不慎者論每軍出運副一人隨運以本軍子弟充之水手十人由運軍雇募令十船互保滋事不法者連坐
  凡徵糧以十月朔啟徵米取乾潔不分赤白兼收白糧則官為舂治民輸舂耗有差立聮三票稽覈如制詳見田賦
  凡兌運以漕船到次之日為始至十一月終兌畢以府同知通判為監兌官總漕按船數米數刋發全單開明耗贈糧道依全單之數分刋號單頒之州縣每單兌米百石一單兌足令運弁注明收數一船兌足即發水程開行
  凡察驗米色監兌官以米一石包封為式糧道親驗鈐印至淮總漕拆封掣驗通船米如式仍鈐封至通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侍郎拆驗亦如之其包封米作正交倉
  凡漕運行程重運北上順流日行四十里逆流日行二十里巡撫給以水程所過沿河州縣入境出境皆注日時至淮總漕察驗無誤換給水程所過州縣注日時至通州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侍郎察驗如之空船南下順流日行五十里逆流日行三十里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侍郎給發水程所過州縣注日時至淮總漕察驗如北上時先後還次不得過十一月巡撫察驗亦如之惟經渉河淮江湖重險不立程期守牐候風阻凍均準注限若内河無阻有違行程者領運官弁及運軍皆論如法
  凡通漕限期山東河南以次年三月初一日到通江蘇安徽大江以北本年十二月秒過淮次年四月初一日到通大江以南次年正月秒過淮松江府所屬寛限十日五月初一日到通浙江湖北次年二月秒過淮六月初一日到通江西湖南次年三月初十日過淮六月初一日到通受兌開行由巡撫疏報過淮由漕運總督經皂河由江南河道總督過濟寧逾臨清由河東河道總督皆具疏專逹天津以北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侍郎五日一奏報如過淮遲延責在巡撫抵津遲延責在漕河三督及所屬沿河文武官皆按期劾論
  凡督運山東河南漕船兌運已畢糧道簡委府通判管押赴通江淮以南則監兌官親送至淮候總漕察驗畢或即委監兌官或别委通判以行過淮已畢總漕隨運北上率所屬官弁相視運道險易調度全漕察不用命者俾舳艫相接畢渡天津廼入
  覲述職以重官守各省通判仍竢漕船卸載管押囘
  南廼既厥事
  凡催漕道府董率州縣官於入境時按程催行毋許停泊出境廼止沿河營汛鎮將董率汛弁催行亦如之催行不力致有羈遲者專催督催各官弁劾論有差
  凡屯田各省多寡不一詳見田賦皆按漕船均分給領運之軍耕以濟運其不能自耕者或官召民佃徵租贍軍或民賃軍田軍自取息有争訟則州縣官治之私相質買者與受皆辠
  凡優䘏運軍每船北上許隨載土産物百石頭工舵工水手共二十六石囘空隨載梨棗六十石經過闗津免其輸稅過淮如期抵通交糧無闕總漕酌加奬賞二十年領運無過給九品冠帶榮身
  凡漕運禁令州縣徵糧毋許吏役浮加斛面抑派雜費府倅監兌無許弁軍需索陋規私收折色重運北上空船南囘毋許運軍水手盗賣漕米滲水和沙或私帶客貨冒渡闗津或擾害民船强橫生事或行船越次以避稽察或中塗幷載脱船私歸運弁毋許擅離漕船催運弁兵毋許索運軍土物違者皆論如法
  凡漕運考成漕糧白糧並隨糧經費皆限本年徵足糧道造具四柱清册逹總漕疏報徵收官以經徵督徵之數作十分考成如有未完經徵之州縣衛所自不及一分至五分督徵之道府自一分至六分巡撫自一分至八分論劾有差叅後州縣衞所限一年道府限一年有半巡撫限二年逾限不完不復作分數照原叅分數叅處廵撫以完欠支存之數隨奏銷疏報轉運之官抵通交倉糧數無闕總漕糧道及押運領運官弁議敘有差如有未完按分數叅處勒限責償逾限不完者皆論如法
  凡漕船偶遭風浪在河淮江湖失事者如船糧漂没無存地方官勘實報總漕題豁若内河遇風收泊不慎或不戒於火致船與糧有失者皆不準豁免領運押運並地方文武官弁劾論如法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四
  戸部
  錢法
  凡鼓鑄緡錢以資
  國用農末之交利百物之流轉於是乎權衡焉過輕則民多私鑄過重則民利盗燬權輕重之中以重二銖八十有八黍為率鎔赤金和以白黑鉛及錫依古九府圜法制之徑八分輪郭外周中作字兩面皆陽起清文曰寳泉漢文著年號左右列通寳二字以頒行天下
  
  京師鼓鑄統設二局其隸於部者曰寳泉局嵗鑄錢六十一卯以萬二千四百八十緡為卯得錢七十六萬千二百八十緡遇閏加鑄四卯得錢四萬九千九百二十緡
  凡寳泉局政令掌於滿漢右侍郎其滿漢司官由部遴選保舉引
  見簡用二年更代大使由本部筆帖式選委咨吏部注册五年更代勤謹無過者任滿以應升官用不稱者劾
  凡寳泉局出錢以兵餉為大兵餉十分以錢一分或二分配銀給發皆視局錢之盈縮以定其增減之數
  凡銅之良者産於雲南召商開採嵗輸
  京師五百七十萬四千斤有竒分為六運承運官正副二人以府貳牧令為正丞倅為副以九十日為一運由尋甸東川水陸兼運至四川之永寧下三峽沿於江漢經湖南北江西安徽江蘇逹於運糧河由運糧河逹於京自起運至京以十有四月為期運舟由有司和雇舟不堅固致損敗者經理之有司論其觸險沉溺者所在有司責令雇水手探取銅有遺失者責償其輸納於部也必辨色之髙下以定其數色惡數不足者承運之官論持衡不平致有輕重低昻者主藏之吏論
  凡商賈有挾重貲願航海市銅者官給符為信聽其出洋往市於東南日本諸夷舟囘司闗者按時直收之以供官用有餘則任其售於市肆以便民用
  凡白鉛黑鉛産於湖南貴州亦召商開採嵗輸
  京師白鉛三百八十四萬千九百十有四斤黑鉛七十萬五百七十一斤分為上下二運上運起自四月至十月抵京下運起自十月至次年三月抵京錫之良者産於南洋諸夷國番舶之以時至者由廣東和買嵗輸
  京師二十一萬千七百十有二斤均以佐雜官承運
  凡運銅及鉛錫皆有定限計日到京逾期者論經行之地所在有司督催出境毋許淹留法與督漕同催行不力者糾劾
  凡直省奏準開鑄者直隸山西江蘇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有四省惟雲南即山採銅其他或收本境廢銅或買雲南餘銅各隨其地之宜作之泉布以利民用一面鑄清文寳字並本省一字其餘輕重制度咸如京局
  凡錢禁莫重於盗燬民有犯者立正典刑其次私鑄其次剪邊取鎔其次用古廢錢其次私行小錢犯者悉論如法中外文武官失察者皆劾若夫轉移出入上操其權交易流通下收其利有藏積私家居竒病民者並治之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五
  戸部
  鹽法
  凡𣙜鹽之法順物土之宜而理之或府海以收其利或産於池或汲諸井而成之皆通商轉運以便民食收其税以供
  國用
  凡
  盛京沿海之地皆民自煮鹽市易奉天府錦州府鹽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二十皆以州縣佐貳官司其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務不𣙜不幾統隸於奉天府尹
  凡直省沿海及有池井之地聽民闢地為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置竈開畦為鹽而售之商或官出帑收鹽授之商而行之以鹽課大使掌其場之政令與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地之徵治其交易審其權衡而平準之日稽其所出之數以杜私販之源運同運判分司其地而糾察之○長蘆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所屬分司天津運同治場八滄州運判治場二山東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所屬分司濱樂運同膠萊運判各治場五每場設大使統隸於廵視長蘆鹽政○兩淮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所屬分司泰州運判治場十有二通州運判治場十淮安運判治場三每場設大使統隸於巡視兩淮鹽政○河東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所屬中分司運同治山西解州安邑縣鹽池一場三每場設大使陜西甘肅定邊大池一設鹽池大使統隸於巡視河東鹽政其靈州小池一設鹽池大使别隸於甘肅巡撫以下督撫兼鹽政同○兩浙驛鹽道所屬分司寧紹運副治場二十嘉松運判治場十有一每場設大使統隸於浙江巡撫兼巡視鹽政○福建鹽法道所屬鹽場十有三在内地者十有一其八場委簡發試用官餘委知縣及首領佐貳官司其場務在臺灣者二以知府兼理之統隸於閩浙總督○廣東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所屬分司惠潮汀贑運同治場十有三每場設大使統隸於兩廣總督○四川驛鹽道所屬鹽井七千七百有三鹽井大使十有二人統隸於四川總督○雲南驛鹽道所屬鹽課提舉司三分轄鹽井十有六鹽井大使十有一人統隸於雲南巡撫凡行鹽以商商有世業行有地限其轉輸於各省者先納課而後領運各按應行之地隨時價而銷售之
  凡産鹽之省運使鹽道察場民之生計與商之行息而平其鹽價行鹽之省由驛鹽道或分巡道知府兼理之其水陸挽運必計其道里時其往來平其貴賤俾商無滯引民免澹食以聽於鹽政鹽政掌弊羣吏糾其徵收督徵之不如法者以時審其價而酌劑之凡鹽賦之奏課與鹽法之宜更者以
  聞總督廵撫兼鹽政者如之
  凡行鹽符信由部給引鹽政受而布之商其受鹽於場掣鹽於批驗所轉運於應行府州縣皆按引以知其數輸賦於運使鹽道上計於鹽政皆積引以定其算嵗周則收已行之引截角送部以待稽覈更頒新引
  凡鹽課視每嵗應行引數以定課最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直省共行銷六百三十八萬四千二百三十一引課入五百五十六萬五百四十兩有竒○長蘆鹽行直隸及河南開封彰徳衞輝陳州懷慶南陽府屬之舞陽許州屬之臨潁郾城長葛引九十六萬六千四十有六課入六十萬三百九十四兩有竒山東鹽行本省及河南歸徳府江南宿州徐州府屬之銅豐沛蕭碭正引五十五萬票引十有七萬千七百四十課入二十四萬五千六百八十八兩有竒○兩淮鹽行江南之江寧安慶鳯陽廬州池州太平寧國潁州淮安揚州各府六安滁和泗通海各州徐屬之邳宿睢寧三州縣江西之南昌饒州九江南康建昌撫州臨江吉安瑞州袁州河南之汝寧光各府州及湖北湖南引百六十八萬五千四百九十有二課入二百十有七萬九千二百六十四兩有竒○河東鹽行山西及河南之南陽河南陜汝等府州許州屬之襄城陜西之西安鳯翔同州邠乾商興安等府州引四十二萬六千九百四十有七課入四十二萬九千三百八十二兩有竒陜甘鹽行漢中延安鄜綏徳各府州引三萬九千四百課入八千九百八十兩有竒行蘭州鞏昌平凉慶陽寧夏秦階各府州靈州洮州等衞引七萬二千六百八十有八課入二萬四百十有六兩有竒○兩浙鹽行本省及江南之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徽州太倉廣徳江西之廣信等府州正引七十萬四千六百九十有八票引十萬六百九十有八課入七十三萬七千七百五兩有竒○福建鹽行本省引九十四萬六千四百八十有五課入三十九萬七千三百四十二兩有竒○廣東鹽行本省及江西之南安贑州福建之汀州湖南之桂陽郴各府州貴州之古州引五十三萬八千五百二十有二課入四十六萬八千七百八十七兩有竒行廣西引六萬五千六百有十課入十有一萬三千七百八十二兩有竒東課六萬六千二百六十八兩西税四萬七千五百十有四兩各有竒○四川鹽行本省及湖北之施南府宜昌府屬之鶴峯長樂二縣雲南之東川昭通二府曲靖府屬之南寧霑益平彞三縣引十有一萬五千百八十有五課入八萬九千五百三十六兩有竒○雲南鹽行本省以道逺不頒引按井給票課入二十六萬一千六百四十三兩有竒○貴州各府近湖廣者食淮鹽近四川者食川鹽不通商不頒引小民就近負販而輸税於官布政使糧驛道兼理之統隸於貴州廵撫課入七千六百十有五兩有竒凡竈地之徵視年之上下嵗登盡入其税給由單書其應入之數令如數輸納嵗終會而上之部荒則辨其等其宜蠲宜緩法如田賦
  凡商之徵責之運使鹽道引之行責之州縣官課登引疏通者予叙課有逋負引有稽滯者劾議各計其分數而殿最之
  凡無引而私行及越禁私販者有禁民或犯令由地方文武官緝治之疎縱者論若老弱孤獨擔負四十斤以下者免幾
  欽定大清㑹典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六
  户部
  關税
  凡天下水陸衢會舟車之所輻輳商旅之所聚集設闗置尹掌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貨賄爰繫之税以便詗幾以佐
  國家經費
  凡直省闗税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税入四百三十二萬四千有五兩有竒
  京師崇文門税入十萬二千百七十五兩左翼右翼均萬兩通州萬二千六百四十七兩直隸天津闗七萬四千五百六十九兩山海闗三萬二千二百兩龍泉紫荆獨石等闗口四千三百有六兩張家口二萬兩殺虎口萬六千九百十有九兩内工闗銀七千六百四十兩税解本部考覈由工部凡工闗同潘桃口七千六百四十五兩古北口二千六百六十九兩胡納胡河二千三十兩輝發莫欽二百八十兩白都訥二百有七兩均工闗奉天四千八十八兩中江三千二百九十四兩山東臨清闗四萬三千三百有五兩内工闗四千五百七十二兩山西武元城千二百三十一兩工闗江蘇海闗七萬七千五百有九兩滸墅闗四十九萬五千二百二十六兩淮安闗三十二萬五千一百六十三兩内宿遷工闗四萬八千八百八十四兩繫淮安闗兼管揚州闗二十萬一千九百有八兩西新闗十有二萬九千九百十有五兩内龍江工闗五萬七千六百有七兩繫西新闗兼管安徽鳯陽闗二十八萬七千九百二十兩蕪湖闗三十一萬六千八百二十五兩内工闗七萬一百四十六兩江西九江闗三十五萬四千二百三十四兩贑闗九萬六百八十二兩福建海闗三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八兩閩安闗二萬三千三百六十五兩浙江海闗八萬七千六百五十四兩北新闗二十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二兩内南新工闗三萬二百四十七兩繫北新闗兼管湖北武昌廠五萬三千九百六十七兩荆闗四萬一千六百十有七兩工闗湖南辰闗萬六千四百二十二兩工闗四川䕫闗舊名渝闗十有六萬三千一百十有四兩内工闗五千兩打箭鑪一萬九千六百七十五兩廣東海闗五十一萬五千一百八十八兩太平闗十有三萬七千二百九十七兩廣西梧廠六萬三千有八兩尋廠四萬五千八百二十兩各有竒
  凡直省闗務或差京官監督或以督撫總理或以將軍織造鹽政兼理京差由部疏請嵗周更代督撫委所屬道府專司之具疏以
  
  凡貨財之經過闗津者必行商大賈挾貲貨殖以牟利者廼徵之物有精麤直有貴賤利有厚薄各按其時地以定應徵之數部設科條頒於各闗刋之木榜俾商賈周知而吏不能欺其有匿應税之物者論如法至小民日用所需擔負竒零之物皆不在徵𣙜之條
  凡海舶貿易外洋者給之照以稽察之其出洋歸港皆慿照為信因按其照税之有藏匿姦匪私帶違禁之物者論如法
  凡内江内河賃載客貨之船經遼曠閲險阻皆給之照抵闗投驗以辨姦良各闗税貨税船各隨其地之宜有私冒越渡者論如法
  凡闗津之徵每嵗豫作空白册申部部於册内編定年月鈐印發還一曰親填簿商賈到闗輸税令揭其貨物按次月日親書於册不得假手吏胥一曰循環簿一留署一發闗據商賈所書貨物分析其應税之數亦按次月日備書於册循發則環留環發則循留司闗者隨時計度而鉤考之一曰稽考簿以循環簿所書一嵗徵收之數分記而總結之亦按次月日備書於册一送部一存闗一自收執親填簿循環簿於嵗終繳部稽考簿於任滿繳部由部覆覈之以待奏銷
  凡商販米穀往被災地方售儥者所在官司給照過闗毋許羈留及各省鼓鑄銅鉛官倉營汛所糴米穀驗其文符並免輸税
  凡闗税考成監督一嵗差滿條析經徵之數具疏專逹其隸督撫總理者嵗周疏報亦如之皆以册逹部部受其要而會之定其殿最以
  聞惟闗隸工部者賦輸部庫考覈則由工部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七
  戸部
  雜賦
  周禮山澤之賦供之大府金玉錫石之地卝人守之絘布總布質布廛人歛之盖利用通財而薄徵之以便民也前代以來雜賦繁重
  國家寬政頻施復除殆徧矣惟其治於有司者繫之賦籍俾在官者有稽焉
  凡瀕江沙淤成洲之地小民植蘆為業或治阡陌種麥稻與良田等均曰洲田其輸賦於官均曰蘆課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册計之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所屬蘆洲共七萬九千九百四十六頃四十六畝賦入十有九萬八千二百五十兩三錢各有竒○蘆洲夾大江兩岸沙隨水性遷移不常此落彼淤民以聞於官州縣官隨時親勘以申布政使司逹於巡撫備書之籍閲五年巡撫選道員㢘能者按籍履畝而覆覈之辨其坍於水者除賦水落沙長者分年起徵以方田之法度其丈尺周知其坍長之數而徵除之○徵除之法以新淤之地補其坍者如有餘地别給民工築其隔江對岸地分兩屬則令所治牧令會勘酌其盈縮以定抵補之數有不以實者官劾民論如律○清釐蘆洲以嵗十月水涸為始次年四月竣事巡撫疏
  聞下部部受其要而覆覈之其報竣逾期者論○蘆課之徵各隨其地之宜以定輕重之等其分隸兩江湖廣者各制上中下三則冬時開徵至次年嵗終迺綜其簿籍而申於部民有逋負者經理之官論
  凡山鄉宜茶之地土人樹藝為業者無徵惟商賈轉運而售之民者徵其商曰茶課○𣙜茶之法由部頒引州縣官暨茶馬司甘肅五司以道府同知兼之批驗茶引所江蘇設大使一人受而布之商商採茶於山及經過闗津居積待售於各府州縣運行於邊界土司皆憑引以為信無引冒行者為私茶私茶之禁與私鹽同○茶引之頒於各省者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嵗行三十六萬四千九百四十有九已行之引由所司照驗截角更頒新引○茶課之專入奏銷者陜甘嵗徵銀六千二百六十六兩有竒茶十有三萬六千四百八十箆十斤為箆四川嵗徵銀五萬九千七十兩有竒商有逋負者經理之官論若江蘇安徽浙江所屬茶課由經過闗津驗引徵收歸入闗税江西湖北湖南及貴州仁懷一縣歸入雜税雲南歸入田賦其他直省不産茶及雖産茶不頒引者皆聽民販運賦歸闗市不列茶課○陜甘茶商受引於本省市茶於湖南囘經河南由陜州照驗出闗均不徵課惟行於陜甘有徵其所賦箆茶初制於邊外互市以易番馬後停易馬之令所賦箆茶貯庫發售○四川茶引行於内地州縣者為内引行於沿邊者為邊引行於土司者為土引其賦入不同各酌土俗之宜以定其徵輸之等
  凡五金之産為器用所必需其藏於山巖土石之中者曰礦小民入山開採以資生計有司者治之因賦其什一曰礦課○廣西雲南貴州産黃金白金赤金錫鉛鐵水銀丹砂雄黃山西四川廣東産赤金錫鉛鐵湖南産赤金錫鉛鐵水銀丹砂雄黃皆召商試採礦旺則開竭則閉各省賦入視出産之衆寡嵗無常數○深山窮谷資斧不能繼及近民墓宅田地均不開採承商鳩工必用土著辨姦良四方客民走集者禁争訟滋事者禁以牧令丞倅掌其戒令戍之弁兵以防姦宄其經理之不善者論如法
  凡澤國多魚其漁者有税曰魚課明代多設河泊所大使以幾其徵
  國朝弛澤梁之禁惟留江西二所廣東三所餘皆裁革嵗課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廣廣東共二萬四千四百十有二兩有竒
  凡民間賣買田宅皆憑書契納税於官以成其質劑曰契税○税契之法布政使司作契帖鈐以司印頒之州縣民之賣買田宅者領契帖於官徵其税書其姓名揭其物數並原契予之以防詐偽以治訴訟其税輸藩庫布政使司覆覈之以逹於部嵗無常數
  凡城廂衢市山場鎮集舟車所輳貨財所聚擇民之良者授之帖以為牙儈使辨物平價以通貿易而税其帖曰牙税質庫商行操竒贏以逐利者有行舖税牲畜之鬻於市者防其暴盗有馬牛税豬羊税水陸之珍自逺至者有落地税若夫闤闠旗亭日陳百物販夫販婦擔負竒零皆無徵其徵於有司者嵗終則會與田賦合疏以
  聞以乾隆十八年奏銷之數計之直省嵗課共百有
  五萬二千七百有六兩有竒









  欽定大清㑹典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八
  戸部
  俸餉
  凡頒禄親王嵗支俸銀萬兩世子六千兩郡王五千兩長子三千兩貝勒二千五百兩貝子千三百兩鎮國公七百兩輔國公五百兩一等鎮國將軍至奉恩將軍凡十有三等禄自四百十兩每降一等減二十五兩宗室雲𮪍尉八十五兩授雲𮪍尉品級者八十兩○固倫公主四百兩和碩公主三百兩郡主至鄉君凡五等禄自二百五十兩遞減三十兩固倫公主額駙二百八十兩和碩公主額駙二百五十五兩郡主額駙二百三十兩縣主額駙百八十兩郡君額駙百五十五兩縣君額駙百三十兩鄉君額駙百有五兩○一等公七百兩二等公至雲𮪍尉凡二十五等禄自六百八十五兩遞減二十五兩恩𮪍尉四十五兩不入等次之公侯伯子男及授輕車都尉𮪍都尉雲𮪍尉品級者自二百五十五兩遞減至八十兩亦以二十五兩為差○在京文職八旗武職一品官百八十兩二品百五十五兩三品百三十兩四品百有五兩五品八十兩六品六十兩七品四十五兩八品四十兩均正從同禄九品三十三兩從九品三十一兩各有竒未入流與從九品同筆帖式七品三十三兩八品二十八兩九品二十一兩文職於正俸外加增一倍曰
  恩俸又一品至九品月給銀五兩至一兩有差曰公費每銀一兩折制錢九百文○禄米自王公至文武官弁均以俸定數每俸銀一兩支米一斛○
  盛京五部及
  陵寢文武各官俸銀與京官正俸同○王公公主額駙領俸以旗册呈宗人府滿世爵暨文武官由本旗漢文官由本部院册送吏兵二部覈實咨部嵗以春二月秋八月給發○外文職自一品至未入流頒禄與内文職正俸同○中外緑旗武職正一品嵗支俸銀九十五兩從一品八十一兩正二品六十七兩從二品五十三兩各有竒薪銀均百四十四兩三品俸銀三十九兩薪銀百二十兩四品俸銀二十七兩薪銀七十二兩五品俸銀十有八兩薪銀四十八兩六品俸銀十有四兩薪銀三十三兩各有竒正從相同七品俸銀十有二兩有竒薪銀與六品同○
  京營緑旗武職領俸由歩軍統領册送兵部覈實咨部給發外省文武各官册送布政使司給發○外藩喀爾喀杜爾伯特等汗科爾沁親王嵗支俸銀二千五百兩俸幣四十各親王均銀二千兩幣二十有五世子銀千五百兩幣二十科爾沁扎薩克圖郡王同各郡王均銀千二百兩幣十有五長子銀八百兩幣十有三貝勒同貝子銀五百兩幣十鎮國公銀三百兩幣九輔國公銀二百兩幣七扎薩克台吉等銀百兩幣四下嫁外藩固倫公主銀千兩幣三十和碩公主銀二百兩幣十有二郡主銀百五十兩幣十縣主銀百兩幣八郡君銀五十兩幣六縣君銀四十兩幣五鄉君銀三十兩幣四固倫公主額駙銀三百兩和碩公主額駙銀二百兩均幣九郡主額駙銀百兩幣八縣主額駙銀五十兩幣五郡君額駙銀四十兩幣四縣君額駙銀三十兩幣三
  乾清門一等台吉銀百兩二等八十兩三等六十兩四等四十兩子男輕車都尉𮪍都尉雲𮪍尉視八旗世禄減半授逹爾漢號者銀二十兩幣四八品官俸禄同均由理藩院咨部嵗終給發凡兵餉
  京師八旗前鋒軍親軍䕶軍領催弓匠長月支餉銀四兩驍騎弓匠銅匠三兩均嵗支米四十八斛歩軍領催二兩歩軍一兩五錢鐵匠一兩至四兩均嵗支米二十四斛礮手二兩嵗支米三十六斛由覺羅充前鋒軍親軍䕶軍者加一兩敎養兵一兩五錢馬駝芻牧月給銀三兩出牧之月停支均由本旗佐領具册申都統覈實咨部按月給餉按季給米閏月如之○緑旗廵捕三營馬兵月支銀二兩歩兵一兩米均三斗馬月給豆草銀二兩五錢由本營將備具册申步軍統領覈實咨部給發○直省駐防八旗兵餉月支銀二兩米二斗五升馬月支豆九斗至七斗五升草四十束至三十束各有差礮手月餉二兩弓匠鐵匠一兩水手修船匠一兩至二兩有差均由該旗册送布政使司申督撫咨部豫年撥本省正賦給發惟
  盛京
  陵寢及上駟院馬駝牧羣内務府牛羊牧羣太僕寺左右兩翼牧場並熱河古北口圍場各官兵均由部給發○直省標營兵餉馬戰兵月支銀二兩步戰兵一兩五錢守兵一兩均月支米三斗馬冬春月支豆九斗夏秋六斗草均三十束由標營册送布政使司申督撫咨部如前撥給凡優䘏俸餉王公薨逝無子襲封者親王郡王福晉嵗給銀千五百兩貝勒貝子夫人五百禄米如之公將軍夫人給夫俸之半咸終其身有子未襲封者鎮國將軍以下給半俸一年宗室無官爵者十嵗以上月給銀二兩年至二十者三兩覺羅年至十八者二兩孤子不拘年限宗室給三兩覺羅給二兩均銀一兩支米一斛八旗世爵年幼未入朝班及年老休致未承襲者均給半俸殁後無子襲封者給母妻半俸以終其身内外文職一品官
  予告歸里者請
  旨給以全俸武職一二品因老病乞休奉
  旨以原官致仕者所司上其軍功或給全俸或半俸
  
  旨定奪三品以下武職乞休曾出師受傷及得有功牌者給以全俸但經出師者半之八旗兵丁年老告退無親族可倚者月給銀一兩曾出師得有功牌者銀一兩米一斛官兵已故其妻守節者視其夫應得俸餉之半佽助一年其夫曾出師得功牌者全給之陣亡者嵗給俸餉之半竢其子入伍支餉足抵嵗給之數而止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九
  户部
  蠲䘏
  古者以保息養萬民嵗有不登則聚之以荒政
  國家頻賜天下租税鰥寡孤獨者有養其保息斯民者至矣一方告饑百岀其道以拯救之荒政於是乎詳焉所以有備無患而民不失其所也凡保息之政十一曰賜復
  國家府修事和屢豐既告務本節用繁費不興於是
  徳音時沛賜復天下一年計地之逺近以為先後凡三年而徧盖曠典也至於䘏民之艱或免新或除舊
  省方所至或賜半或賜全均由部遵
  諭速行使生民共食昇平之福○二曰免科江浙財賦甲天下前代以來賦浮於田小民困於輸納
  殊恩疊沛命有司覈實先後免江蘇正賦共六十五萬浙江正賦共十有二萬七千七百兩有竒民力以紓其他直省賦浮於田者報墾升科不實者山側嶺畔闢地竒零者江渚河洲海壖田圯於水者利興於山藪旺竭不常貨集於闗津往來靡定者以及藂雜之課累積於因沿科歛之條弊生於豪猾者稽其賦税雖載在地官之籍悉與豁除○三曰除役城郭宮室橋梁道路河渠墉防凡有大興作皆出公帑計工授直古所謂力役之徵並弛之官司所涖公私差遣則有水陸舟車廨署需用則有廚匠薪蔬吉嘉典禮則有采章服物或出自公帑或取給養㢘自昔里甲之供億商行之承直一切報裁○四曰振㷀獨設養濟院以居窮民無告者自
  京師以逮直省皆有養也土著之民願入者收之如流落異鄉視其年尚能歸籍者詢其里居移文本籍收養其不能歸籍者察實隨在收養嵗給銀米冬衣棉布各有差民有力者能出財佽助為嘉奬以勸之道府以事至所屬州縣必親為巡視如屋宇不修事廢弛者胥役侵漁者經理之官劾道府容隠並論如法○五曰養幼孤
  京師廣渠門設育嬰堂收養嬰孩之遺棄者給庫帑立産嵗收租息以供乳哺之費順天府尹覈其實而支給之直省則有司經理倡好義之民以廣其惠濟擇良善為衆所信服者董其事所收嬰孩識其年月日時及長有願收為子孫者登諸籍而予之其本家有訪求者歸之○六曰收羈窮五方之民多聚
  京師有貧病無依者五城各設棲流所以收養之日給錢米有差隆冬酌給棉被所傭一人扶持之病故者給棺以瘞標識其處以待其家訪尋者其費由部闗支冬十月至春三月五城設廠為飯以食羈旅行乞者其米由通倉闗支巡城御史督兵馬司指揮舉行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親省視之廣寧門外設普濟堂貧給飲食病有醫藥没為斂瘞起於紳民好義者捐設嵗頒崇文門税銀千兩京倉米二百石以倡率之○七曰安節孝婦女矢志守節養舅姑撫遺孤者或貧無以自存命有司察訪給糧以養之俾有所依賴嵗終以支給之數具册逹部○八曰䘏薄宦直省丞簿以下罷官囘籍者資斧維艱給以道里之費身故給以歸喪之費學官距本邑五百里外者囘籍亦如之嵗終部綜直省支給之數覆覈之具疏以
  聞○九曰矜罪囚民罹罪繫圜土饑寒切膚命司獄者體䘏之自刑部以逮直省按察使司府州縣獄每囚日給食米鹽菜隆冬給棉布襦袴嵗終具册送部稽覈○十曰撫難夷外洋夷民航海貿易猝遇飄風舟楫失利幸及内洋海岸者命督撫飭所屬官加意撫綏賞給糗糧修完舟楫禁海濱之人利其資財所攜貨物商為持平市易遣歸本國以廣柔逺之恩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救災川澤水溢湮田禾漂廬舍有司即率衆救濟申報上官視所壊民居辨其為茅苫為瓴甓給修理費各有差有傷人者加䘏之督撫立與施行具疏以
  聞有怠玩需遲致民衆流離者惟督撫之⿱自幸○二曰
  拯饑水旱成災督撫疏
  聞即行撫䘏先給饑民一月糧以免待哺廼察被災之輕重及民之極貧者與其次貧者除撫䘏一月外被災六分者極貧予一月糧被災七分八分者極貧予兩月糧次貧一月被災九分者極貧予三月糧次貧兩月被災十分者極貧予四月糧次貧三月每戸計口日授米五合幼弱半之如米穀不足則依時價以銀代給州縣官親為省視極貧之外凡乏食者皆作次貧毋許遺漏具籍申府司廵撫以逹於部豫為文告列戸口姓名首力農者次游手無藝業者書其發粟散財之數與日月次第使民周知頒之票以為信以防牙儈之冒領轉售者設廠城中必當四履之中鄉村則視居人稠集之地集待振之民於廠成戸者給以米一月一發㷀獨不能自舉火者為粥以食之每日一發饑民赴廠者男左女右老弱先壯者後其自逺鄉來赴者令就食於廠方冬為謀棲止及春和而後遣還寒士則學官具籍牒州縣官移粟黌舍就給以别於齊民胥吏楮墨諸費官為齎發以杜其需索若災出非常督撫特疏以
  聞則因時因地而量度之或於極貧加至五六月七八月次貧加至三四月五六月不拘常格有不盡心撫字及胥吏侵蝕致澤不下逮者論如法○三曰平糶穀賤傷農則增價以糴穀貴傷民則減價以糶倉名常平此常法也若嵗或大饑有司先酌時價應減之數以報督撫覈定具奏即與施行設廠城中及四鄉示期出糶以濟民食其散糶之法與拯饑同如倉穀不足則動庫帑遣官告糴於鄰省再不足則截留漕糧以濟之竢市價既平而止發倉儲者糴穀還倉動庫帑者易銀歸庫截漕糧者或增入常平或報部候撥皆因時酌定有經理不善者論如法○四曰貸粟或歉收之後方春民乏耔種貧不能耕或早禾初插夏遇水旱及既雨既霽民貧不能補種廼命府州縣開常平倉或社倉出穀貸之俾耕插有資以待秋熟其兵丁之貧乏者亦貸焉及秋視其收成之豐歉收成在八分以上者加息徵還七分者免息徵還六分者本年徵還其半來年再徵其半五分以下者均緩徵以待來秋之熟若上年被災稍重初得豐收其還倉也亦準免息直省有向不加息者各從其土俗之宜
  特旨本息均免者率視督撫奏請即與豁除○五曰蠲賦年不順成命有司察其實而蠲其租賦視被災之輕重以别其宜蠲之數被災十分者蠲賦十分之七九分者蠲賦十分之六八分者蠲賦十之四七分者蠲賦十之二六分五分者均蠲賦十之一○六曰緩徵如屢豐之後忽遇偏災雖民不重困而輸賦維艱或積歉之嵗舊負未償新逋又至廼緩其催科之期以寛民力被災八分以上者分作三年帶輸被災五分以上者分作二年帶輸均期至次年麥熟起徵若次年又無麥則期至秋收後徵之仍按其應緩之年麥後遞緩至秋後其帶徵之數已多亦視督撫奏請
  特旨均與豁除○七曰通商年不順成令鄰境毋遏糴以通有無商旅販米穀赴市者闗無幾詗市毋減價俾聞風輳集東南夷國島嶼大者地多産穀頻海諸省䑩客出洋貿易者令其歸舶載米為減税以招徠之嵗豐穀賤則復其舊○八曰勸輸縉紳士民有敦任䘏之風者遇嵗之不登或輸粟或輸銀糴穀或助官拯饑或依官價減糶或利及族婣或施及鄉里由州縣而府而司道而督撫為表其閭視所輸之多寡以為差等過二三百石者以聞於
  朝官予紀録民予品銜以旌奬之○九曰嚴奏報之期州縣官遇水旱即申知府直隸州布政使司逹於廵撫廵撫具疏以
  聞夏災不出六月秋災不出九月愆期及匿災不奏報者論如法廵撫疏聞下部部行覆勘逮其察實請拯也以四十五日為期其報可舉行造册逹部也以兩月為期逾期者論至督撫奏報水旱每降
  旨先事綢繆則較具疏部覈之期更為迅速○十曰辨災傷之等為水為旱為風為雹為蟲各有輕重夏災既告如晚禾可種及田有一嵗再熟者竢秋熟既穫再定其分數若夏種秋收之田災後不及晚耕者則不竢秋後即以成災論秋災既告督撫委鄰邑官會本邑牧令履畝親勘辨其成災五分至十分以别其為蠲為緩之宜及拯濟多寡之數疏聞即命舉荒政之宜行者速布於民其受災重者或
  特命廷臣或該督撫經紀其事未及分數者雖不成災亦省視民力以酌行緩貸之政○十有一曰興土功使民就傭嵗饑有力之家皆罷興作閒民轉移任執事者生計益艱迺命有司相時地之宜庀材鳩工或築城垣或濬溝渠或固隄防或治倉廨俾廢墜可修而民就傭賃得食以免於阻饑事竣則疏報所濟饑民與所費工築之數由部覆覈而奏銷之○十有二曰反流亡使民生聚郡邑猝被災祲州縣官曉示百姓毋得逺行覔食輕去鄉土即給一月糧以撫安之其已出在外者所在有司勸諭還鄉以就拯貸老弱被疾者暫為留養春和遣歸欲歸無力者計其費資給之





  欽定大清㑹典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
  禮部
  尚書滿漢各一人左右侍郎滿漢各二人掌吉嘉軍賔凶之秩序學校貢舉之法以贊邦禮所屬有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
  儀制清吏司郎中滿二人漢一人員外郎滿三人漢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嘉禮軍禮學校貢舉並隸焉○鑄印局員外郎漢一人筆帖式署主事滿一人二年稱職升主事大使漢一人掌鑄造
  寳印
  祠祭清吏司郎中滿二人漢一人員外郎滿三人䝉古漢各一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吉禮凶禮
  主客清吏司郎中滿一人䝉古一人漢一人員外郎滿二人主事滿漢各一人掌賔禮○提督㑹同四譯館兼鴻臚寺少卿一人以本部滿漢郎中奏請簡攝三年更代大使漢一人序班漢二人朝鮮通事
  八人掌通外國語言治館舍委積○馬館監督正一人以本部司官兼攝副一人以理藩院司官兼攝均一年更代掌圉人牧芻以待外藩朝覲
  精膳清吏司郎中滿漢各一人員外郎滿二人主事滿一人䝉古一人漢一人掌五禮燕饗之儀與其牲牷
  堂主事滿三人漢軍一人○司務滿漢各一人○筆帖式滿三十四人䝉古二人漢軍四人分隸各司視事之繁簡以為額
  樂部典樂無專員以本部滿尚書暨各部院堂官知樂者兼之掌五音六律以合隂陽之聲○和聲署署正滿漢各一人署丞滿漢各一人以本部暨内務府司官兼之供奉供用無定員以内務府太常寺鴻臚寺官充攝分掌協律之事
  儀制清吏司
  嘉禮
  朝㑹一
  凡元日長至次日
  萬夀聖節及遇
  國家慶典
  皇帝御太和殿羣臣上表稱賀則有大朝之儀在外直省官及四夷屬國豫期表賀至日各率屬望
  闕行禮與京朝官同月之每旬五日
  皇帝御太和殿受朝則有常朝之儀折本降
  㫖則有
  御門之儀随時
  聽政則
  御燕朝召臣工入對日以為常
  凡大朝常朝
  皇帝禮服羣臣朝服
  御門燕朝各從所宜服○元日
  萬夀聖節前後三日羣臣入朝咸朝服退朝在公所采服元宵節前後一日如之常朝日退朝在公所及月之朔望逄五逄十日咸補服
  凡陳設筆硯案在
  殿内右楹之南東嚮華盖在
  殿門外正中法駕鹵簿陳東西檐下及丹陛夹兩階至丹墀以南詳見鑾儀衛静鞭在午階下北嚮仗馬在左右階下歩輦在
  太和門外五輅在
  午門外馴象在五輅之南朝象在
  天安門外皆東西相嚮大朝慶賀設表案於殿内左楹之南西嚮遇
  頒詔設詔案二一於
  殿内左楹之北西嚮一於丹陛正中南嚮
  凡樂懸中和韶樂在
  殿檐東西丹陛大樂在
  太和門左右均北嚮鼓吹大部在
  午門外東西相嚮中和韶樂
  皇帝御座及還宫則奏之樂章
  御座元日奏元平長至奏遂平
  萬夀聖節奏乾平常朝奏隆平
  還宫元日奏和平長至奏允平
  萬夀聖節奏太平常朝奏顯平丹陛大樂羣臣行禮則奏之樂章王公百官奏慶平外國使臣奏治平大朝常朝同
  凡班位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一班貝子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一班在丹陛之上立位左翼西面右翼東面皆北上拜位親王一班世子郡王一班長子貝勒貝子一班鎮國公輔國公一班左翼西上右翼東上皆北面不入八分公以下文武百官在丹墀之内立位東西各九班班如其品滿官左翼四旗西面右翼四旗東面皆北上漢官東班吏部戸部禮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鴻臚寺國子監吏科戸科禮科内閣中書欽天監太醫院在左翼之南西班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鑾儀衛太僕寺中書科兵科刑科工科順天府京縣五城兵馬司京營将弁在右翼之南拜位正従各依品級山序立東西各十有八班左翼西上右翼東上皆北面外國使臣在西班末立位東面北上拜位北面東上大朝常朝同凡侍班大學士學士詹事少詹事讀講學士立於
  殿東檐第三柱西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立於西檐第三柱東面皆北上記注官四人立於
  殿内西三楹東面前引大臣十人在
  寶座前立東西面後扈内大臣二人在
  御座旁左右僉立内大臣率豹尾班侍衛左右各十
  人在
  寳座後兩旁序立大朝常朝同導
  駕大朝禮部堂官二人立於丹陛螭頭下常朝鴻臚
  卿二人立於丹陛上均東西面北上
  凡執事樂部典樂一人立於中和樂懸之次東面鴻臚寺鳴贊官四人立於東西檐第二柱引王公鴻臚寺官二人立於丹陛引百官引外國使臣鴻臚寺官序班各二人立於丹墀皆北上東西面鑾儀衛傳鳴鞭官六人立於丹陛西階每階二人皆東面大朝常朝同若大朝慶賀宣表官一人立於東檐第三柱内閣學士後西面凡糾儀御史二人立於西檐第三柱東面北上御史四人禮部司官四人立於丹陛御史八人立於丹墀班前御史四人禮部司官二人立於班後皆北上東西面御史四人吏部禮部司官各二人於班末東西立皆北面大朝常朝同
  御門聽政給事中二人御史二人立於西階下東面
  北上
  凡
  賜坐王公位
  殿内左右楹之後重行北上皆東西面大學士内大臣位王公後不入八分公以下文武百官位原立處大朝常朝同
  
  御門聽政以戸禮兵工四部分日首對三法司直第三班吏部直第六班若宗人府進章在各部之先均以滿漢司官各二人陪奏魚貫相次立於東階下進奏跪於
  御榻之左尚書左都御史一班侍郎左副都御史大理卿二班陪奏官三班皆西面北上記注官四人立於西檐下編修檢討四人立於西階下皆東面北上各部院豫期具所屬滿漢官各四人考語移送吏部是日吏部按序列名單随班引
  見亦曰侍班
  凡燕朝内閣部院每晨入奏事引
  見各官遇
  皇帝行幸駐蹕則分日奏事以六部都察院内務府鑾儀衛為九班其宗人府理藩院通政使司大理寺詹事府太常太僕光禄寺國子監鴻臚寺欽天監咸分附焉八旗奏事按旗次第輪直以為常如有事應速奏者不論班次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一
  禮部
  儀制清吏司
  朝㑹二
  凡大朝之禮元日長至次日
  萬夀聖節皆豫月由部疏請
  御殿受賀得
  㫖先期戒百執事至日五鼓鑾儀使率官校至太和殿前陳法駕鹵簿樂部率和聲署陳樂懸儀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官賀表入
  殿内陳左楹表案内閣中書奉筆硯陳右楹案上皆退質明王公暨文武一二品官從
  皇帝朝於
  皇太后宫三品以下官㑹
  午門闕下均行禮畢儀别具鴻臚官引王公暨一二品官入
  右翼門引三品以下官入左右掖門東班由昭徳門西班由
  貞度門外國使臣從西班咸入就位立禮部堂官二人詣
  乾清門奏請
  御殿
  午門鳴鐘鼓領侍衛内大臣二人率豹尾班執槍侍衛十人佩刀侍衛十人立於
  乾清門外禮部堂官二人立於
  乾清門階下前引大臣十人立於
  太和殿後階下祗竢導引
  皇帝乘輿出
  乾清門後扈内大臣二人及
  御前
  乾清門侍衛從禮部堂官二人恭導由
  保和殿
  御中和殿座侍班導從官於
  殿前行三跪九叩禮不贊禮畢侍班官趨出各就班位立
  駕興禮部堂官二人暨十大臣前導後扈如初中和
  韶樂作
  皇帝御太和殿陞寶座導從官各就位立樂止鑾儀衛官進至中階之右三傳鳴鞭階下三鳴鞭退復位鳴贊官贊排班丹陛大樂作鴻臚官引王公百官各就拜位班齊贊進衆進贊跪衆跪贊宣表宣表官入
  殿左門詣表案前奉表出大學士二人同至殿檐下宣表官正中北面跪大學士二人左右跪展表樂暫止宣表官宣訖奉表還於案復位立樂作鳴贊官贊叩興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引退復位立次引外國使臣就拜位樂作贊跪叩興各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引退復位立
  賜羣臣坐諸王公由
  殿左右門入大學士由
  殿左門入就位内大臣等各就本立位均跪行一叩禮坐
  賜王公以下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暨外國使臣茶受茶及坐飲畢皆行一叩禮鑾儀衛官傳鳴鞭如初衆皆興階下三鳴鞭
  駕興中和韶樂作還宫樂止鴻臚官引王公百官各
  以次退
  凡
  内朝之禮元日長至次日
  萬夀聖節及恭遇
  國家慶典内監設中和韶樂於
  乾清宫檐下設丹陛大樂於
  乾清門内均左右北嚮
  皇帝御太和殿受羣臣朝賀畢乘輿還宫入至乾清宫檐下降輿中和韶樂作樂章與外朝同後仿此
  皇帝御座樂止内監引
  皇后率
  貴妃
  妃
  嬪具禮服詣
  乾清宫
  皇后就正中拜位立
  貴妃
  
  嬪稍後左右立均北面丹陛大樂作奏雝平之章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畢樂止
  皇后率
  貴妃
  
  嬪各回後宫内監引
  皇子由東西階升丹陛就拜位立東班西上西班東上均北面丹陛大樂作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退立兩旁北上東西面立中和韶樂作
  皇帝降座樂止
  皇子各退○
  盛京三大節朝賀之禮是日漏未盡内務府官詣崇政殿啟扉拂拭
  御座禮部官恭設香案於
  殿外正中黎明将軍及戸禮兵刑工五部侍郎率所屬官弁按旗分左右翼於丹墀内列九班班如其品奉天府尹丞治中通判京縣等官從右翼協領叅領視府尹暨丞降一等東班西上西班東上朝服行禮與
  京師同○直省三大節朝賀之禮於行禮公所恭設
  萬夀龍亭於正中南嚮設香案於亭南将軍總督巡撫提督學政率所屬官弁文東武西於階下列班行禮分駐之提鎮道府州縣率僚屬行禮與省㑹同
  凡常朝之禮先期由鴻臚寺奏請
  御殿得
  㫖戒百執事至日各入陳設如儀鴻臚官引王公由午門左右門入
  太和門左右門引百官由
  午門左右掖門入
  昭徳門
  貞度門各就立位鴻臚卿二人鳴贊官二人詣乾清門請
  駕前導
  皇帝御太和殿受朝謝
  恩官暨見朝辭朝各官以次出班就拜位行禮外國
  使臣之以時至者行禮亦如之禮畢
  皇帝還宫餘儀與大朝同若常朝日
  皇帝不御殿王公㑹
  太和門階上百官㑹
  闕下左右門之南若
  皇帝行幸駐蹕王公百官均㑹
  午門前王公於
  闕下百官於
  闕門之南咸朝服按朝班東西列坐如儀糾儀用御史二人吏部禮部司官各二人坐班首御史二人吏部禮部司官各二人坐班末東班西面西班東面皆北上每月左右翼王公分單日雙日常服列坐月朔及月之十日二十日王公分翼暨八旗武官咸補服列坐班位均如常朝元日
  萬夀聖節均七日上元節三日上三旗四品以上官
  
  太和門外五品以下暨下五旗官於
  午門外咸朝服列坐亦如之
  盛京文武官遇月朔及每旬五日咸朝服㑹崇政殿八旗朝堂前按班列坐班視三大節皆東西面北上與
  京師同
  凡
  御門聽政之禮先期内閣得
  㫖傳知各部院官至日黎明咸集竢侍衛傳
  㫖宣入迺魚貫以進
  皇帝陞座記注官由西階升翰林科道至西階下咸就位立部院奏事官由東階升尚書一人奉疏折旋而西餘入就位西面跪奉䟽者至正中北面進詣黄案前跪恭設於案興少退趨至左楹轉入班跪奏某事畢興少退循東階左降其次各班依序進奏如前儀吏部引
  見各部院屬官畢退内閣侍讀學士二人升東階詣案前跪奉奏疏退降階翰林科道暨侍衛皆退大學士學士升自東階以次跪
  御榻之左西面北上記注官進立
  御榻之右滿内閣學士一人奉折本至黄案前北面
  跪奏每奏一事
  皇帝降㫖大學士學士承
  㫖訖興由東階降記注官由西階降
  皇帝還宮皆退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二
  禮部
  儀制清吏司
  朝㑹三
  凡元日長至次日
  皇太后聖夀節直省文武官豫期進表稱賀至日五鼔
  内鑾儀衛陳儀駕於
  慈寧門階下至
  長信門外詳見鑾儀衛東西嚮内監陳中和韶樂於
  慈寧宫檐下陳丹陛大樂於
  長慶門内左右均北嚮鴻臚官設表案於
  慈寧門東鴻臚官引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詣隆宗門外祗竢引不入八分公以下暨二品以上官於
  長信門外引三品以下文武各官於
  午門外各序立内閣學士自内閣奉表大學士随行内閣官二人前導至
  永康左門外學士奉表授大學士禮部堂官前引升
  慈寧門東階陳表於案内監四人舁案二人前導由
  左門入陳於
  慈寧宫
  寶座之東武備院卿設
  皇帝拜位於
  慈寧門正中質明禮部堂官詣
  乾清門奏時
  皇帝禮服乘輿出宮扈衛如常儀禮部堂官恭導出隆宗門至
  永康左門外降輿入王公随入
  皇帝升東階至
  慈寧門左西嚮立王公等階下左右立前引十大臣及侍衛立儀駕外御史二人鳴贊官四人郤立
  慈寧門東西檐下御史禮部鴻臚官各二人立長信門外又二人立
  午門外均東西面北上鴻臚官八人分立於永康左門
  右翼門
  熙和門
  午門内外傳示禮部尚書奏請
  皇太后御慈寧宮内監接奏
  皇太后禮服出宮中和韶樂作奏豫平之章
  皇太后陞座樂止禮部尚書奏行禮恭導
  皇帝就拜位北嚮立丹陛樂作奏益平之章鴻臚官引羣臣各就拜位立鴻臚官由内接傳逹
  午門外凡傳如之羣臣各就拜位立左翼西上右翼東上均北面鳴贊官奏跪拜興
  皇帝率羣臣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恭導
  皇帝復位立羣臣各復位立禮部尚書奏請
  皇太后還宫内監接奏中和韶樂作奏履平之章皇太后還宫樂止禮部尚書奏禮成恭導
  皇帝降階出
  永康左門外陞輿還宫王公百官各退内監移設丹陛樂於
  慈寧門内檐下左右北嚮女官設
  皇后拜位於
  慈寧宫檐前正中設
  貴妃
  妃
  嬪拜位於左右稍後公主福晉以下二品命婦以上自
  永康右門入進
  慈寧門序立東西丹墀禮部堂官奏請
  皇后行禮内監接奏
  皇后率
  貴妃
  妃
  嬪禮服乘輿出
  啟祥門前引女官八人恭導至
  徽音左門外降輿入
  皇后陞丹陛至檐前西嚮立
  貴妃
  妃
  嬪東西序立公主福晉命婦按翼於丹陛上立均東西面北上引禮女官四人立丹陛上左右東西面引禮女官奏請
  皇太后御慈寧宮内監接奏
  皇太后禮服出宮中和韶樂作樂章同前後仿此
  皇太后陞座樂止引禮女官恭導
  皇后
  貴妃
  
  嬪就拜位北嚮立公主福晉命婦各就拜位立左班西上右班東上均北面丹陛樂作奏雝平之章引禮女官奏行禮
  皇后率
  貴妃
  
  嬪行六肅三跪三拜禮公主福晉命婦随行禮畢樂止引禮女官恭導
  皇后
  貴妃
  
  嬪復位立公主福晉命婦各復位立引禮女官奏請
  皇太后還宮内監接奏中和韶樂作
  皇太后還宮樂止奏禮成恭導
  皇后
  貴妃
  妃
  嬪降階出
  徽音左門外陞輿還宮公主福晉命婦皆退内監引
  皇子詣
  皇太后宮行禮如儀○
  萬夀聖節
  皇帝率王公百官於
  皇太后宮行禮
  皇后千秋節
  皇后率
  貴妃
  
  嬪公主福晉以下二品命婦以上於
  皇太后宮行禮均與前儀同○恭遇
  皇太后聖夀大慶
  皇帝行慶賀禮大學士恭奉
  御製表文詣
  慈寧門東陳於案退竢於東檐宣表官稍後立大學
  士一人竢於西檐丹陛大樂作
  皇帝就拜位北嚮跪宣表官奉表至正中北面跪大學士二人同進左右跪展表樂暫止宣表官宣訖興奉表還於案樂作
  皇帝率羣臣行三跪九拜禮禮成
  皇帝還宮禮部堂官奉表授内監恭奉入
  宮餘同前儀
  凡元日長至次日
  皇后千秋節内外文武官皆豫期進箋稱賀是日皇后朝於
  皇太后
  皇帝禮畢
  御交泰殿行慶賀禮内鑾儀衛豫陳儀駕於
  殿前陳車輿於
  乾清門外均東西相嚮内監陳中和韶樂於交泰殿檐下陳丹陛大樂於儀駕之南均左右北嚮設
  貴妃
  妃
  嬪拜位於
  殿門内公主福晉以下二品命婦以上咸朝服集隆宗門外至時
  貴妃率
  妃
  嬪具禮服詣
  交泰殿陞丹陛序立於
  殿前東西嚮内監引公主福晉命婦由
  隆宗門
  内右門入序立於丹陛左班西面右班東面均北上引禮女官奏請
  皇后御殿内監接奏中和韶樂作奏淑平之章皇后禮服陞座樂止引禮女官引
  貴妃
  妃
  嬪就拜位立公主福晉命婦各就拜位立左班西上右班東上均北面丹陛樂作奏正平之章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畢樂止引禮女官引
  貴妃
  妃
  嬪復位立公主福晉命婦各復位立引禮女官奏禮成中和韶樂作奏順平之章
  皇后還宮樂止
  貴妃
  
  嬪各還宮公主福晉命婦咸出内監引
  皇子詣
  皇后宮行禮如儀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三
  禮部
  儀制清吏司
  登極
  
  登極之禮先期分遣官祗告
  
  地
  太廟
  社稷至日五鼓各執事官入
  太和殿設
  寶案於
  御座前正中設
  詔案筆硯案表案陳法駕鹵簿樂懸均如儀内閣學
  士一人奉
  詔書禮部儀制司官奉表内閣中書奉筆硯均陳於
  案大學士一人率學士詣
  乾清門恭奉
  皇帝之寶至
  太和殿奉安
  寶案正中質明
  皇帝詣
  几筵前行祗告受
  命禮畢至側殿更禮服詣
  皇太后宮
  皇太后更吉服陞座
  皇帝行三跪九拜禮至時禮部堂官二人詣
  乾清門告時
  皇帝由
  乾清門左旁門出乘輿導引扈衛如儀
  午門鳴鐘鼓
  皇帝御中和殿内大臣侍衛内閣禮部都察院執事
  各官於
  殿前行禮畢各共執事禮部尚書一人進至檐下跪奏請即
  皇帝位
  皇帝御太和殿陞座鳴鞭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
  畢大學士奉詔詣
  寶案恭視學士用寶訖廼
  頒詔布告天下  詳見頒詔儀禮成鳴鞭
  皇帝退朝至
  乾清門外降輿仍由左旁門入更衣還苫次大學士率學士奉
  寶至
  乾清門交貯
  大内是日宮懸大樂皆設而不作表陳而不宣餘儀均與大朝同
  尊崇
  凡恭上
  皇太后
  尊號
  徽號之禮遇
  國有大慶加晉
  鴻稱則有
  尊崇之儀均先期
  勅所司備儀物製
  册
  寳既諏吉分遣官祗告
  天
  
  太廟後殿
  奉先殿
  社稷前期一日恭上
  皇太后奏書所司陳
  皇太后儀駕樂懸如常儀設案於
  中和殿及
  慈寧門均正中南嚮大學士朝服奉奏書至
  中和殿陳於案禮部堂官二人奏請
  閲奏書
  皇帝禮服乘輿出宫導引扈衛如常儀禮部堂官恭
  導至
  保和殿北階降輿詣
  中和殿奏書案前北嚮立祗閲訖大學士一人恭奉奏書禮部堂官二人前導詣
  慈寧宮
  皇帝乘輿從至
  永康左門外降輿入奉奏書大學士由
  慈寧門中階升郤立左門之東西面
  皇帝陞自東階西嚮立大學士一人由西階升立於西檐下宣讀官一人從升稍後立鴻臚寺鳴贊二人分立於東西檐下禮部尚書奏請
  皇太后御慈寧宮内監接奏
  皇太后禮服出宮中和韶樂作樂章與三大節同
  皇太后陞座樂止禮部尚書奏行禮恭導
  皇帝詣案南北嚮立大學士進至案前左右立鳴贊
  官奏跪
  皇帝跪大學士跪進奏書於右
  皇帝受奏書恭獻授於左大學士跪接奉奏書詣案跪陳興皆退自東西階降贊宣奏書宣讀官進至案前北面奉奏書跪宣訖陳於案興退自西階降奏拜興丹陛大樂作樂章與三大節同
  皇帝行三跪九拜禮樂止復位立中和韶樂作樂章與三
  大節同

  皇太后還宮樂止禮部尚書奏禮成恭導
  皇帝降階出
  永康左門乘輿還宮大學士以下皆退○至日五鼓所司陳法駕鹵簿樂懸陳
  皇太后儀駕樂懸皆如儀設案於
  太和殿内又設案於
  慈寧門外暨階下均正中南嚮又設案於左門之東
  西嚮質明禮部堂官詣内閣奉
  金册
  金寶並
  册寶文於龍亭鑾儀校舁行禮部官前導至
  太和殿設
  册亭於案東
  寶亭於案西奉
  册寶陳於案皆退鴻臚官引王公由
  太和門左右門入序立丹陛上引公侯伯子男文武一二品官序立
  右翼門外三品以下各官序立
  午門外咸朝服届時禮部堂官奏請進
  
  寶
  皇帝禮服乘輿出宮導引扈衛如常儀禮部堂官二
  人恭導至
  太和殿北階降輿詣
  册寶案前北嚮立祗閱訖奉
  册寶官奉安於龍亭鑾儀校舁行詣
  慈寧宮
  皇帝乘輿從禮部堂官前導王公暨文武二品以上
  官各於所立位跪候
  册寶龍亭
  御駕過興以次從至
  永康左門外
  皇帝降輿入龍亭至
  慈寧門東階下止奉
  册寶官恭奉
  金册寶陳於階下案大學士二人奉
  册文
  寶文由中階升陳於門左案退立於案東西面
  皇帝陞自東階西嚮立大學士二人由西階升立於西檐下宣讀官二人從升稍後立均東面鴻臚寺鳴贊二人立東西檐下王公文武二品以上官記注糾儀傳贊各官序立均與三大節同禮部尚書奏請
  皇太后御慈寧宮内監接奏
  皇太后禮服出宮樂作樂章與三大節同
  皇太后陞座樂止奉
  册寶官就案奉
  金册寶升中階陳於中案退自西階降禮部堂官恭導皇帝詣拜位北嚮立羣臣各就拜位大學士進至中
  案前左右立鳴贊官奏跪
  皇帝跪羣臣皆跪奏進
  册大學士跪進
  册文於右
  皇帝受
  册恭獻授於左大學士跪接詣中案跪陳興皆退奏進寶
  皇帝恭獻大學士跪進跪接如之皆退自東西階降
  贊宣
  册宣讀官進至案前北面奉
  册跪宣訖陳於案興退贊宣
  寶亦如之皆退自東西階降内監四人舁
  册寶案二人前引由中門入陳於
  慈寧宮門外正中奏拜興丹陞大樂作樂章與三大節同皇帝率羣臣行三跪九拜禮畢樂止恭導
  皇帝復位羣臣復位立中和韶樂作樂章與三大節同
  皇太后還宮樂止禮部尚書奏禮成恭導
  皇帝降階出
  永康左門乘輿還宮羣臣各退是日
  皇后禮服率
  妃
  嬪公主福晉命婦詣
  皇太后宮行慶賀禮次日
  皇帝御太和殿羣臣上表行禮
  頒詔布告天下直省文武官及四夷屬國進表稱賀
  均與三大節同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四
  禮部
  儀制清吏司
  册立
  
  册立
  皇后之禮先期
  勅所司備儀物製
  
  寶既諏吉分遣官祗告
  
  地
  太廟後殿
  命大學士尚書充正副使前期一日
  皇帝親詣
  奉先殿以
  册立告至日五鼓所司陳法駕鹵簿樂懸陳
  皇后儀駕樂懸皆如儀設
  節案於
  太和殿正中南嚮設
  册案於左西嚮
  寶案於右東嚮内監設
  節案於
  皇后宫正中前設香案均南嚮設
  册寶案於兩旁東西嚮設
  皇后拜位於香案之南禮部堂官詣内閣偕内閣學
  士奉
  節及
  金册
  金寶
  册寶文於龍亭鑾儀校舁行禮部官前導至
  太和殿階下亭止執事官奉
  節
  
  寶以次升中階入
  殿内陳於案退質明授
  節大學士一人立
  殿左門外宣
  制官一人立大學士後均西面正副使立丹墀之東
  西面北上屆時禮部堂官奏請
  御殿
  皇帝禮服乘輿出宮導引扈衛如常儀
  御太和殿中和韶樂作
  陞座樂止階下鳴鞭鴻臚官引正副使就拜位丹陛樂作贊如儀行三跪九叩禮樂止引正副使由左階升立丹陛左北面西上宣
  制官進至
  殿中門外東立西面贊有
  制正副使跪宣
  制官宣
  制訖大學士由
  殿左門入奉
  節出
  殿中門授正使正使受興副使随興西面立執事官由
  殿左右門入舉
  册寶案出
  殿中門正使持
  節前行副使随案後均降自中階陳
  
  寶於龍亭鑾儀校舁行由
  太和門中門出
  賜王公百官坐
  賜茶畢鳴鞭中和韶樂作
  皇帝還宮樂止羣臣各退正副使至
  景運門外以
  節授内監内監持
  節舁
  册寶亭至
  皇后宮門外亭止以次奉
  節
  
  寶由中門入丹陛樂作
  皇后御禮服引禮女官二人恭導出迎於
  宮門内道右候過随入
  殿東面立内監奉
  節陳於中案
  册
  
  册寶文陳於東案樂止女官二人恭導
  皇后就拜位北面立又女官四人立拜位左右均東西面宣讀女官二人立東案之南西面引禮女官奏跪
  皇后跪贊宣
  册宣讀女官奉
  册文宣訖贊受
  册女官一人奉
  册自右跪進
  皇后祗受授於左女官一人跪接興陳於西案次宣寶受
  寶儀如之奏興
  皇后興奏行禮丹陛樂作
  皇后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畢樂止恭導
  皇后至
  宮門内道右立内監奉
  節出丹陛樂作
  皇后恭送如初迎儀候過樂止
  皇后還宮内監至
  景運門外以
  節授正使正使持
  節同副使詣後左門復
  命翼日
  皇帝禮服率羣臣詣
  皇太后宮行慶賀禮
  皇后禮服率
  
  嬪公主福晉命婦行禮如儀
  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
  頒詔布告天下
  皇后禮服朝於
  皇帝如儀
  皇后還宮
  貴妃
  妃
  嬪禮服公主福晉命婦朝服詣
  皇后宮行慶賀禮王公百官直省文武官及四夷屬
  國進
  表進
  箋稱賀均與三大節同








  尊封
  凡
  尊封
  皇祖妃嬪
  皇考妃嬪之禮
  勅所司備儀物製
  册寶印皇貴太妃 貴太妃 册寶太妃 册印 太嬪 册既諏吉前期一
  日遣官祗告
  太廟後殿
  奉先殿至日鑾儀衛設仗皇貴太妃 貴太妃儀仗 太妃以下采仗於本
  宮門外内監設
  册寶印案於宮内正中南嚮禮部尚書朝服詣内閣
  内閣官奉
  册寶印於采亭鑾儀校舁行列繖仗禮部官前導大
  學士禮部尚書各一人恭送至
  太妃
  太嬪宮門授内監内監舁亭入至階下亭止奉
  册寶印陳於案恭上
  太妃
  太嬪出告禮成大學士尚書各退如尊加
  太妃封號
  皇帝親詣行禮鑾儀衛設仗如前儀内監設
  太妃座於宮内皇貴太妃 貴太妃座西南嚮僉設 太妃西嚮旁設如同日並封皇貴太妃 貴太妃西南東南嚮僉設 太妃東西嚮旁設所司設案於宮
  門外正中南嚮又設案於門左西嚮禮部侍郎詣内閣暨内閣學士朝服奉
  金册金寶金印並
  册寶印文於采亭内鑾儀校舁行列御仗前導如儀
  至太和殿
  御座前左右陳設  册亭左寶亭右如同日並封僉設旁設各從其宜皆  册亭
  在上寶印亭在下

  皇帝禮服乘輿出宮導引扈衛如常儀
  御太和殿南嚮立閲册寶印訖鑾儀校舁亭詣太妃宮至宮門階下亭止大學士二人如同日並封兼用侍郎學士奉接皆同
  册寶印文由中階升陳於門左案郤立案後西面禮
  部侍郎内閣學士奉
  册寶印從升陳於中案退宣讀官二人如同日並封各用一人立西檐下糾儀御史禮部官各二人立西階下均東面鴻臚寺鳴贊二人立左右檐下東西面
  皇帝乘輿至
  太妃宮門階前降輿禮部堂官二人恭導陞自中階門左西嚮立内監啟
  太妃禮服升座
  皇帝詣正中案前北嚮立大學士進至中案左鳴贊
  奏進
  册大學士跪進
  册文
  皇帝立受拱舉仍授大學士大學士興陳於中案退
  奏進寶印儀與進
  册同大學士皆退自東階降贊宣
  册宣讀官進至中案前北面奉
  册跪宣訖陳於案興退贊宣寶印亦如之皆退自西
  階降内監舁
  册寶印案進設
  太妃座前奏跪拜興
  皇帝行二跪六拜禮
  太妃起避立座旁禮畢
  太妃降座還宮禮部尚書奏禮成
  皇帝由中階降乘輿還宮各退
  册封一
  
  册封之禮
  皇貴妃
  貴妃
  册寶
  妃
  册印
  嬪
  册皆製以金先期
  勅所司備物具禮既諏日遣官祗告
  太廟後殿
  奉先殿若專封嬪不告由部奏請
  命大學士尚書侍郎學士充正副使至日鴻臚寺設節案於
  太和殿正中設
  册案於左寶印案於右内監設
  節案於受封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宮内正中前列香案均南嚮設
  册寶印案於左右東西嚮設仗於本宮門前皇貴妃貴妃儀仗 妃嬪采仗鑾儀衛設采亭於内閣門外内閣禮部官奉
  
  册寶印及宣讀
  册寶印文陳於亭鑾儀校舁行前列繖仗禮部官前
  導至
  太和殿階下亭止奉
  
  册寶印升入
  殿陳於案大學士一人立於
  殿外正副使立於丹墀東咸朝服西面屆時鴻臚官引正副使升自東階至丹陛左北面立大學士入
  殿左門奉
  節由中門出正副使跪大學士奉
  節授正使正使受
  節興副使随興西面立禮部官入
  殿舉
  册寶印各案出正使持
  節前行副使随案後由中階降仍陳采亭内出太和門中門至
  景運門外以
  節授内監内監持
  節舁采亭入陳
  節於中案陳
  册寶印及文於東案受封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禮服出迎於宮門内道右候過随入引禮女官引就拜位北面跪贊宣
  册宣讀女官奉
  册文宣訖贊受
  册宣讀女官奉
  册文授侍右女官跪授
  皇貴妃
  貴妃
  
  嬪祗受訖授侍左女官女官跪接興陳於案次宣寶印受寶印亦如之迺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畢引禮女官引復原位立内監持
  節出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送如初迎儀内監出
  景運門以
  節授正使正副使詣後左門復
  命
  册封二
  凡
  册封親王暨王世子
  册寶皆金製郡王
  册印銀製飾以金以領侍衛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禮部侍郎内閣學士翰林院讀講學士充正副使長子貝勒貝子
  册紙製以内閣侍讀學士翰林院讀講學士侍讀侍講禮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充正副使先期備物具禮至日執事官設案於
  太和殿丹陛上正中南嚮又設
  節案於受封王等殿堂正中前設香案均南嚮左設册寶印案西嚮設王等儀衛於庭鑾儀衛設采亭於
  禮部儀制司官奉
  節舉
  册寶印陳於亭内鑾儀校舁行前列御仗禮部官前
  導禮部侍郎随行至
  太和殿階下亭止儀制司官奉
  節至
  太和殿階上陳
  節於案正副使朝服詣案左跪北面西上禮部侍郎
  
  節授正使正使受
  節偕副使興鑾儀校舁亭出
  太和門中門至
  午門外正使以
  節授禮部官出
  長安門咸乘馬将及府第下馬正使持
  節前行副使奉
  册禮部官奉寶印随行樂作受封王等率所屬官跪迎於府門外道右候過興随入樂止正副使奉
  
  册入殿堂禮部官奉寶印随入各陳於案正副使就案東立西面王等就拜位北面立樂作行三跪九叩禮樂止興進至香案前跪宣讀官宣
  册訖正使奉
  册授王等王等祗受轉授從官從官跪受興陳於案次宣寶印訖副使奉寶印授王等王等祗受如前儀興復位樂作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正使持
  節出副使從王等跪送如初迎儀
  
  册封公主
  册用金製以内閣侍讀學士翰林院讀講學士侍讀侍講禮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充正副使至日設
  節案於公主府聽事正中前設香案左設
  册案設公主儀衛於庭正副使自
  太和殿持
  節往封均如王等受封之儀及府第公主率所屬官命婦朝服跪迎於大門内道右候過随入及聽事正副使陳
  
  册於案退就案東立西面公主就拜位北面立樂作行六肅三跪三叩禮興進至香案前跪宣讀官宣
  册訖正使奉
  册授女官女官跪接以授公主祗受仍授女官公主興復位行六肅三跪三叩禮樂止正副使出公主跪送
  節如初迎儀
  凡親王世子郡王福晉長子貝勒貝子夫人每五年由部彚疏請行
  册封禮
  制册節使各視夫爵均先期備物具禮至日設節
  册案於王等殿堂設儀衛於庭正副使持
  節往封福晉等朝服跪迎正副使設
  
  册於案迺就拜位宣
  册受册行禮畢正副使出福晉等跪送
  節儀並與公主受封同
  凡郡主縣主郡君每五年由部彚請
  册封
  册以紙製餘儀與福晉夫人受封同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四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五
  禮部
  儀制清吏司
  經筵
  
  經筵之禮以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侍郎學士詹事
  
  經筵講官滿漢各八人嵗春秋仲月由部疏請得㫖翰林院列講官名具奏以滿漢各二人分講經書掌院學士暨直講官擬篇目撰講章奏請
  欽定至日黎明遣大學士一人祗告
  皇師
  帝師
  王師
  先聖
  先師於
  傳心殿親詣行禮則於前一日均詳見吉禮鴻臚官設
  御案於
  文華殿
  御座前南嚮設講案於
  御案之南北嚮翰林院官奉講章及進講副本左書右經各陳於案退記注官四人立西階下東面滿講官暨侍班之大學士吏部戸部禮部尚書侍郎通政使副使詹事少詹事立丹墀左西面漢講官暨侍班之兵部刑部工部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大理卿少卿立丹墀右東面糾儀給事中御史各二人鴻臚寺鳴贊二人立侍班官稍後東西面均南上如衍聖公入
  覲恭遇
  經筵立於東班之首至時禮部堂官詣
  乾清門奏請
  御經筵
  皇帝御常服乘輿出宮導引扈衛如常儀由後左門
  出左翼門至
  文華殿丹陛上降輿入
  陞座記注官升西階入立
  殿内右楹之西鳴贊升立東西檐下贊排班講官暨侍班官咸就拜位北面立贊跪叩興行二跪六叩禮畢鴻臚卿東西各一人引講官暨侍班官分行升自東西階滿講官由
  殿左門之右漢講官由右門之左入立於東西楹之南東侍班官由左門之左西侍班官由右門之右入立於講官後糾儀官随入立東西隅均東西面北上鴻臚卿退立於
  殿檐下鳴贊贊進講滿漢直講官四人出至講案前東班西上西班東上行一跪三叩禮復位立滿講官一人出就案左北面展講章進講四子書畢復位漢講官一人趨過案左進講如之
  皇帝闡發書義宣示臣工講官暨侍班官跪聆畢興又滿講官一人趨過案右漢講官一人出就案右先後進講經義畢
  皇帝闡發經義各官跪聆亦如之鴻臚卿引出殿至丹墀各就拜位立鳴贊贊如初行二跪六叩禮畢内監設坐氊於
  殿内東西各二行鴻臚卿引講官侍班官按品臚序仍升東西階入
  殿内
  賜坐
  賜茶儀與常朝同禮部尚書奏禮成
  駕興至丹陛陞輿還宮是日
  賜燕於
  太和門東廊講官暨侍班記注糾儀各官咸與燕畢詣内金水橋南丹墀東行一跪三叩禮各退
  視學
  凡
  視學之禮豫期由部疏請行取衍聖公五經博士至聖裔五人元聖周公裔四配十二哲裔各二人乘傳赴京暨各氏子孫列官於朝者各官學師生直省在京需次之進士舉人貢監生咸與觀禮内閣擬經書國子監祭酒司業撰講章均進
  
  欽定至日工部官張大次於大成門東設
  黄幄
  御座於彛倫堂内鴻臚寺設
  御案於幄前少東均南嚮設講案二於左右東西嚮祭酒司業奉講章及進講副本左書右經各陳於案
  皇帝禮服乗輿詣學  儀與丁祭親詣同法駕鹵簿前導前引後扈如常儀祭酒司業率所屬官暨進士舉人朝服諸生公服跪迎於成賢街道右
  皇帝至
  廟門外降輿入太常卿二人恭導詣
  大成殿釋奠於
  先師孔子儀詳吉禮禮畢出大成門入大次更衮服王公以下咸更采服王公序立於大次之南各官均先詣彛倫堂庭中按朝班東西序立衍聖公在東班之首五經博士各氏後裔在班末均東西面北上記注官四人立西階下東面糾儀給事中御史各二人鴻臚寺鳴贊二人立東西階下均東西面北上宣制官一人立東檐下西面祭酒司業率所屬官及進士舉人肄業諸生序立太學門内東西面南上禮部尚書奏請
  行講學禮太學鳴鐘鼓
  皇帝出大次至門外乘輿導迎樂作由太學中門入
  王公等随入祭酒以下跪候
  駕過興咸随入
  皇帝至彞倫堂降輿
  御講幄
  陞座記注官升西階入立堂内右楹之西糾儀官升東西階立東西檐下第三柱鳴贊升立第二柱王公立階上各官立階下均東西面鳴贊贊排班衍聖公率五經博士各氏後裔祭酒司業率所屬官及進士舉人諸生咸就拜位北面立班齊贊進衆進贊跪叩興衆行三跪九叩禮畢
  賜王公暨衍聖公大學士九卿坐鴻臚官引由左右門入堂内咸跪行一叩禮坐翰詹四品以下官國子監官六堂諸學師儒五經博士各氏後裔進士舉人肄業諸生皆列東西階下圜堂下聽講鳴贊贊進講滿漢祭酒二人由左門入司業二人由右門入均北面立贊舉案執事官舉
  御案至
  御座前
  賜直講官座祭酒就東案西面司業就西案東面各行一叩禮坐滿漢祭酒以次講四子書司業講經亦如之講畢贊舉案執事官舉
  御案置原位王公以下起立祭酒司業出率所屬官暨進士舉人諸生就拜位北面立禮部尚書奏傳
  制鳴贊贊有
  制祭酒以下皆跪宣制官進至中門左宣
  制曰聖人之道如日中天講究服膺用資治理爾諸生其勉之宣訖贊叩興祭酒率衆行三跪九叩禮先退至成賢街恭竢
  賜王公大臣茶跪受坐飲各行一叩禮畢由左右門
  出就階下序立禮部尚書奏禮成
  駕興陞輿出太學門導迎樂作祭酒以下跪送如初
  迎儀
  皇帝還宮次日衍聖公率五經博士各氏後裔祭酒司業率所屬官暨進士舉人諸生具表謝
  恩所司陳法駕鹵簿樂懸如常儀王公百官咸朝服
  
  闕下
  皇帝禮服
  御中和殿執事各官行禮畢
  御太和殿鴻臚官引王公百官各就位贊行三跪九叩禮次引衍聖公暨祭酒以下東西分班各就拜位跪宣表官奉表跪宣訖贊行三跪九叩禮
  賜坐
  賜茶均如大朝之儀是日
  賜衍聖公内閣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各官燕於禮部五經博士各氏後裔暨執事官咸與越三日頒
  勅於太學
  詔諸生而策勵之
  賜衍聖公貂冠朝服祭酒司業監丞五經博士各氏在京官衣皆一襲各氏後裔太學六堂師生宗學覺羅學咸安宮學景山學八旗學義學副管教長助教教習學生暨進士舉人白金有差増廣是科太學鄉試中額送各氏後裔觀禮者入監讀書○
  皇帝特舉
  幸魯盛典展禮
  先師迺講學於
  闕里豫期
  命大臣偕衍聖公遴選聖裔賢裔二人充直講官翰
  林院撰擬講章均奏請
  欽定前期一日有司張大次於奎文閣前設
  御座於詩禮堂内設
  御案於座前設
  勅案於左楹之東均南嚮設講案於堂西檐下東嚮
  至日翰林院官陳講章於
  御案進講副本於講案内閣官陳
  勅於
  勅案
  皇帝龍袍衮服乘輿出
  行宮詣
  闕里𮪍駕鹵簿前導前引後扈如常儀衍聖公采服率五經博士暨各氏後裔跪迎於廟門外道右
  皇帝至奎文閣前降輿太常卿二人恭導詣
  大成殿致祭於
  先師孔子  儀與丁祭親詣同禮畢出同文門至奎文閣
  入大次少憇随
  駕官暨地方守土官序立於承聖門左衍聖公以下
  序立於承聖門右禮部尚書奏請
  行講學禮
  皇帝出大次乘輿禮部堂官二人恭導入承聖門衆
  皆跪候
  駕過興地方官司道以下竢立於門外各官随入皇帝至詩禮堂降輿
  陞座各官至庭中仍按左右序立大學士一人立東
  檐下西面宣
  勅官一人立大學士後鴻臚卿二人鳴贊二人立兩階上東西面鳴贊贊排班衍聖公五經博士各氏後裔就西階拜位立北面東上贊跪叩興行三跪九叩禮畢復位贊進講直講一人升自西階詣講案前一跪三叩興東面立講四子書訖次直講一人詣案講經亦如之皆退復位立鴻臚卿奏宣
  勅衍聖公以下詣拜位立鳴贊贊跪衆皆跪大學士
  由堂左門入奉
  勅由堂中門循闑左出授宣
  勅官奉至階前西面立宣訖降自中階授衍聖公衍聖公祗受授執事官鳴贊贊叩興衍聖公率五經博士各氏後裔行三跪九叩禮畢鴻臚官引各官出毓粹門序立祗竢禮部尚書奏禮成
  駕興乘輿禮部堂官二人恭導出毓粹門詣
  孔林行禮畢儀見吉禮
  還行宮衆皆退翼日
  賜衍聖公蟒衣狐裘貂裘表裏書籍五經博士書籍衣幣各氏後裔衣幣白金各有差學政簡各氏弟子員有文行者貢入太學其在仕籍者均進一階増廣是年山東各府州縣入學名額




  巡幸
  凡
  巡幸之禮
  皇帝省方觀民
  特舉時巡盛典既諏吉王公暨内閣部院府寺監各
  官均列名具奏請
  㫖扈蹕先期一日遣官以
  巡狩祗告
  奉先殿至日鑾儀衛陳騎駕鹵簿於
  鑾輿所出禁門外
  皇帝御征衣乘輿出宮領侍衛内大臣前鋒䕶軍統領率禁旅翊衛扈蹕諸臣皆征衣乘騎以次随發王公百官咸采服跪送内閣學士率中書恭奉
  御寶以從部院有執事者攜
  行在印備用
  鑾輅所經禁随
  駕官弁軍士擾吏民踐禾稼内務府供
  御營器用守土官動公帑備糗糧芻茭有借端科斂者論如法○直省将軍督撫提鎮及所屬文武官弁咸朝服各於所治境外恭迎道右紳士耆老随逺近跪迎既
  駐蹕督撫提鎮率屬朝於
  行營正門之外至
  巡省之方翼日望秩於
  方嶽及祭古昔
  帝王功徳隆重者
  先聖
  先師皆
  親詣行禮境内山川先賢名臣忠烈祠墓並遣官致
  詳見祠祭司
  駐蹕行營日覲封疆大吏監司郡縣
  諮詢風土人情
  臨視河防
  指授方畧
  召試陳詩獻賦之士拔其尤者量授以官
  親閲方鎮重兵以辨将備軍士材武經過州縣賜復蠲租存問髙年賞賚各有差○
  皇帝回鑾守土官於所治境外跪送在
  京王公文武京堂武官副都統以上暨
  内廷供奉記注翰林科道等官咸采服出郊外跪迎
  駕還宮次日遣官以
  回鑾祗告
  奉先殿如初禮



  御新宮
  凡
  皇帝御新宮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祗告
  
  地
  太廟
  社
  稷屆期内大臣侍衛齊集候随
  皇帝臨新宮鑾儀衛設法駕鹵簿樂部設樂懸於太和殿前禮部官設王等所進慶賀表文於太和殿内左楹黄案上王以下文武各官咸朝服齊集於
  太和殿前禮部堂官奏請
  陞殿
  皇帝御中和殿陞座内大臣侍衛内閣大學士禮部都察院堂官鴻臚寺鳴贊官行三跪九叩禮畢
  皇帝御太和殿鳴鐘鼓樂作
  陞座樂止鳴鞭内外王以下公以上於丹陛上兩旁立鳴贊官贊進贊跪衆皆跪贊進表宣表官奉表文至檐下正中跪宣畢鳴贊官贊行三跪九叩禮畢各就原位立乃
  賜燕王公等入
  殿内内大臣侍衛在丹陛上各官在丹墀青幕内各就坐行一叩禮燕畢謝
  恩行一跪三叩禮禮成鳴鞭作樂
  皇帝還宮衆皆退
  凡
  皇太后御新宮前期一日遣官祗告
  太廟後殿
  奉先殿屆期豫設
  皇太后儀駕樂懸於宮門内外
  皇太后禮服乘輿出宮樂作儀駕前導引禮大臣命婦
  前引至
  慈寧宮候
  皇太后陞後宮暫憇執事官豫設
  皇帝拜位於
  慈寧門正中禮部堂官奏請
  皇帝禮服乘輿出宮禮部堂官恭導出
  隆宗門至
  永康左門降輿至
  慈寧門下東旁立禮部堂官轉傳内監奏請
  皇太后陞座樂作
  皇太后御慈寧宮
  陞座樂止禮部堂官恭導
  皇帝詣正中拜位上立鴻臚寺官引内大臣侍衛於儀駕末排立鳴贊官奏跪拜興丹陛樂作
  皇帝行三跪九拜禮内大臣等皆随行禮畢禮部堂
  官恭導
  皇帝復原位立轉傳内監奏請
  皇太后還宮樂作
  還宫樂止禮部堂官導
  皇帝出乘輿還宮執事女官豫設
  皇后拜位於
  慈寧宫檐前正中設
  貴妃
  妃
  嬪拜位於左右稍後禮部堂官轉傳内監奏請
  皇后禮服率
  貴妃
  
  嬪詣
  皇太后宫行禮依次乘輿自
  啟祥門出前引命婦八人恭導至
  徽音左門外降輿至
  慈寧門下東旁立
  貴妃
  妃
  嬪等序立引禮女官轉傳内監奏請
  皇太后陞座
  皇太后御慈寧宮樂作
  陞座樂止引禮女官恭導
  皇后詣正中拜位立
  貴妃
  妃
  嬪於左右稍後均北嚮立丹陛樂作二大臣命婦奏請
  皇后率
  貴妃
  
  嬪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禮成咸入
  慈寧宮内
  賜燕燕畢謝
  恩行二肅一拜禮二大臣命婦導
  皇后率
  貴妃
  
  嬪復原位立轉傳内監奏請
  皇太后還宮樂作
  皇太后還宮樂止引禮女官恭導
  皇后率
  貴妃
  
  嬪自
  徽音左門出乘輿還宮衆皆退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六
  禮部
  儀制清吏司
  耕耤
  
  耕耤之禮置耤田於南郊
  先農壇之東南中為
  帝耤築臺於耤田北為
  皇帝觀耕之位嵗仲春吉亥
  皇帝躬耕於
  帝耤豫期由部奏請
  命王三人卿九人從耕鴻臚寺豫於
  帝耤兩旁東西各設從耕位立表以識前期一日遣
  官祗告
  奉先殿如常儀是日順天府尹設二案於
  太和殿東檐下以龍亭三采亭四陳設耕具
  皇帝躬耕耒耜及鞭皆飾以黄布嘉種以稻從耕三王九卿布種以麥穀菽黍各貯青箱由
  長安左門入至
  午門外亭止府屬官恭奉入左門至
  太和殿東檐次第陳於案
  皇帝御中和殿閲祭
  先農祝版禮畢儀見祠祭司
  御保和殿戸部官舉案入
  中和殿陳於
  殿正中鞭耒案在前種箱案在後戸部禮部尚書侍郎率屬立
  中和殿丹陛之南重行北上均西面禮部尚書一人至
  保和殿請
  駕
  皇帝御中和殿閲耕具畢奏禮成
  乘輿還宮戸部官舁案出至
  太和殿東檐順天府官徹案奉耕具出
  午門仍陳各亭内鑾儀校舁行前列旗仗和聲署作樂前導送耤田耕所陳龍亭於
  帝耤左右陳采亭於東西從耕位至日
  皇帝禮服詣
  先農壇致祭畢儀見祠祭司
  御具服殿更龍袍從耕暨侍班各官咸退更采服以
  
  帝耤正中陳
  躬耕黄耒駕以黄犢戸部尚書一人立於右東面順天府尹奉鞭立於左西面耤田東西陳從耕朱耒各六駕以黝牛府屬丞倅奉青箱者咸竢於次樂部典樂一人和聲署正二人丞二人立耤田左右署史歌禾辭者十有四人司金鼓版篴笙簫者各六人頂帶老農四人以次立耤田左右麾五色采旗者五十人披蓑戴笠執錢鎛者二十人牽牛耆老三十四人上農夫十人中農夫十人下農夫十人立歌禾辭者之外相間為班均東西面魚貫序立鴻臚寺鳴贊二人侍儀御史二人夾耤田序立不從耕王公暨三品以上文武官序立於
  觀耕臺側禮部尚書奏請
  行耕耤禮
  皇帝出具服殿恭導至
  耕位南嚮立從耕三王九卿以次就耕位東西面立
  鴻臚官引王公各官至
  觀耕䑓南左右隅均南嚮立鳴贊贊進耒戸部尚書北面跪進耒贊進鞭順天府尹北面跪進鞭皆興退
  皇帝右秉耒左執鞭耆老二人牽犢上農夫二人扶犁禮部太常寺鑾儀衛堂官各二人恭導
  皇帝行耕耤禮和聲署署史揚采旗司樂官引署史鳴金鼓歌禾辭左右随行順天府丞奉青箱以從戸部侍郎播種
  皇帝三推三返每嵗奉  㫖加一推一返著為令畢歌止鳴贊贊受耒戸部尚書北面跪受耒贊受鞭順天府尹北面跪受鞭皆興暨順天府丞奉青箱仍設龍亭和聲署正率所屬退禮部尚書奏請
  御觀耕臺
  皇帝由午階陞座記注官四人由西階升立䑓上西南隅東面鴻臚官引王公百官退立於䑓下左右均東西面北上從耕三王九卿以次受鞭耒皆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順天府屬丞倅一人奉青箱一人播種三王五推五返九卿九推九返畢釋鞭耒入侍班位立執事官各設青箱於采亭鴻臚官引順天府尹及丞率所屬官耆老農夫至䑓前甬道西北面東上鳴贊贊跪叩興行三跪九叩禮畢退至耤田終畝禮部尚書奏禮成
  駕興由東階降乘輿還宮導迎樂作奏祐平之章王
  公從各官以次退是日
  賚耆老農夫布各四疋及秋玉粒告成擇吉收貯
  神倉以供
  天
  
  宗廟
  社稷之粢盛○恭遇
  時巡省方遣官祭
  先農禮畢順天府尹率屬耕耤與直省督撫耕耤禮同○直省耕耤之禮奉天府及直省府州縣於東郊
  先農壇側擇地為耤田嵗仲春吉亥既有事於先農迺行耕耕禮省㑹督撫秉耒府佐貳一人奉青箱一人播種司道秉耒縣佐貳奉青箱播種府縣秉耒首領雜職官奉青箱播種各府州縣如之專城衛所正印官秉耒掾史奉青箱播種咸采服每嵗收穫以供祭祀之粢盛督撫以奉行耕耤日期具疏以
  









  親蠶
  凡
  親蠶之禮置桑田於西苑
  先蠶壇之東南中為
  躬桑位築䑓於桑田北為
  皇后觀採桑之位設蠶母二人蠶婦二十七人掌蠶事置内監蠶宮令丞各一人以董之詳見内務府掌儀司嵗仲春吉已
  皇后躬祀
  先蠶詳見祠祭司禮成迺於蠶生日行
  躬桑禮豫期宮殿監督領侍奏請
  
  嬪二位内務府奏以公主福晉夫人三人命婦四人從採桑所司於桑田設從採桑位於䑓南東西立表以識前期一日宮殿監設案於
  交泰殿中内務府奉宸苑堂官率所屬以龍亭一采亭二陳採桑具
  皇后金鉤黄筐從採桑
  妃
  嬪銀鉤柘黄筐福晉夫人命婦鐡鉤朱筐各貯亭内由内務府入
  隆宗門至
  内右門外亭止宮殿監督領侍率蠶宮令丞暨内監恭奉入至
  交泰殿次第陳於案宮殿監督領侍等奏請
  皇后吉服
  御交泰殿閲採桑具畢奏禮成
  皇后還宮内監奉出
  内右門仍陳各亭内鑾儀校舁行前列旗仗和聲署作樂前導送採桑所陳龍亭於䑓右陳采亭於東西從採桑位至日豫引從採桑暨侍班公主福晉命婦咸采服至觀採桑䑓左右恭竢禮部内務府堂官詣
  乾清門奏請宮殿監督領侍等接奏
  皇后率從採桑
  妃
  嬪咸吉服乘輿出宮導從如常儀至内壝東門外降輿
  御繭館相儀女官二人奉鉤筐立於䑓前左右東西面掌儀司内監率歌採桑辭内監十人司金鼓版篴笙簫内監二十四人立䑓前麾五色采旗内監四十人於桑田内東西面魚貫序立傳贊女官二人立䑓前左右不從採桑公主福晉命婦序立於䑓側典儀女官奏請
  行採桑禮
  皇后出繭館引禮女官恭導至
  採桑位南嚮立從採桑
  妃
  嬪公主福晉夫人命婦以次就採桑位東西面立傳贊引不從採桑公主福晉夫人命婦至䑓南左右隅南嚮立相儀二人北面跪進鉤筐興退
  皇后右執鉤左執筐蠶母二人恭助
  皇后行採桑禮内監揚采旗鳴金鼓歌採桑辭皇后於第一行東西三採畢歌止相儀二人北面跪受鉤筐皆興奉鉤仍設龍亭内典儀奏請
  御觀採桑䑓
  皇后由午階
  陞座
  妃
  嬪侍立於䑓上左右傳贊引公主福晉夫人命婦於䑓下東西面序立均北上從採桑
  
  嬪公主福晉夫人命婦以次受鉤筐蠶婦二人助採
  
  嬪於第二行各五採福晉夫人於第三行命婦於第四行各九採畢釋鉤筐入侍班位立執事女官各設鉤於采亭傳贊引蠶母升階至
  皇后前北面跪相儀舉筐授蠶母蠶母祗受興引退至蠶室切之授蠶婦灑於箔蠶母還告典儀奏請
  御繭館
  皇后降階前引暨贊引女官恭導贊引相儀從妃
  嬪以下咸從典儀奏請
  皇后陞座傳贊贊行禮贊引引從採桑暨侍班妃
  嬪公主福晉命婦在丹陛上蠶母蠶婦在丹墀各就拜位北面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畢典儀跪奏禮成
  皇后降座引從如初至内壝東門外乘輿還宮公主福晉命婦以次退至獻繭日蠶母率蠶婦擇佳繭貯以筐恭獻
  皇后
  皇后獻
  皇帝
  皇太后以告蠶事之登遂率
  
  嬪乘輿出宮導從如儀
  親臨織室蠶母率蠶婦全獻繭之所登者
  皇后行繅三盆手禮
  妃
  嬪從繅以五為節蠶婦助之畢遂布於蠶婦之吉者使繅既成絲迺命染人朱緑元黄之以供
  
  廟黼黻之用禮成
  賜執事女官暨蠶婦銀幣有差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七
  禮部
  儀制清吏司
  授時
  凡頒朔之禮嵗以孟冬一日頒來嵗十有二月之朔欽天監官設黃案於
  午門外正中又設二案於
  御道左右奉恭進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時憲書於中案奉頒給王公百官時憲書於左
  右案陳設畢舉中案由
  午門中門入監正監副從至
  太和門陳於左右階監正等於丹墀左行三跪九叩禮畢授内務府掌儀司官奉至
  乾清門
  慈寧門恭進是日王貝勒貝子公以下文武百官咸
  朝服集
  闕下鴻臚寺鳴贊贊排班王貝勒貝子公序立御道上文武百官序立
  御道左右皆北靣東班西上西班東上贊有
  制衆咸跪宣讀官西靣宣
  制訖衆行三跪九叩禮王公百官皆以次跪領遂頒布於畿甸以前民用○直省布政使司各給欽天監時憲書印貯於庫歳四月欽天監以奏準來嵗時憲書式頒各布政使司刋刻成書鈐以所貯監印孟冬月彙送督撫署督撫設香案陳時憲書禮生引贊率所屬文武官朝服望
  闕行三跪九叩禮祗領訖布政使司廼分發專城之道府轉行所屬州縣分駐之提鎮轉行所屬標營到日行禮祗領均與㑹城同廼頒布民間山陬海澨無有不徧偽造者論如律○外藩䝉古部落内外扎薩克諸邊番夷由驛給發朝鮮國遣使赴部祗領
  凡迎春之禮順天府豫於東直門外製芒神春牛視嵗建干支辨其形色以迎生氣占嵗時立春前一日府尹率僚屬朝服迎春於東直門外隸役舁芒神土牛導以鼓樂至府署前陳於采棚立春日大興宛平縣令設案於
  午門外正中奉恭進
  皇帝
  皇太后
  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各陳於案欽天監𠉀時官報屆時府縣學生員舁案禮部司官前導尚書侍郎順天府尹暨丞後隨由
  午門中門入至
  乾清門
  慈寧門恭進
  皇帝
  皇太后
  皇后内監各接奏禮畢皆退順天府尹廼出土牛環擊以示勸耕之意○直省府州縣豫於東郊外各製芒神土牛立春之日率丞倅掾史暨師儒耆老迎春於東郊如順天府之儀









  頒詔
  凡
  頒詔之禮禮部鴻臚寺官豫設
  詔案於
  太和殿内左楹之南及丹陛正中鑾儀衞設黃盖雲盤於丹墀内龍亭香亭於
  午門外工部豫設金鳳朶雲於
  天安門上堞口正中設宣
  詔臺於東第一楹設黄案於臺上奉
  詔宣
  詔各官咸朝服恭竢領催耆老咸齊集
  天安門外金水橋南屆時内閣學士奉
  詔至
  乾清門恭用
  御寳畢奉至
  太和殿陳於東案
  皇帝御殿羣臣朝賀行禮畢儀別具大學士一人入殿左門詣案奉
  詔由中門循左闑出至
  殿檐下授禮部尚書禮部尚書跪受興由中階左降至丹陛正中陳於案行一跪三叩禮跪奉
  詔興由中階降置雲盤内禮部儀制司官奉雲盤張
  黃蓋由中道出
  太和門文武各官由
  昭徳門
  貞度門隨出
  詔至
  午門外禮部官奉雲盤設龍亭内鑾儀校舁亭前列御仗導引樂作禮部尚書率屬隨至
  天安門登城陳
  詔書於宣
  詔臺案上文武各官於金水橋前按翼序立鴻臚官贊排班文武各官按班次北靣立領催耆老序立於後宣
  詔官登臺西面立鴻臚官贊有
  制衆皆跪宣
  詔畢文武各官領催耆老均聽贊行三跪九叩禮奉詔官奉
  詔承以朶雲由金鳳啣下禮部官祗受仍設龍亭内鑾儀校舁行前列黃蓋御仗導迎樂作由
  大清門出至禮部禮部尚書侍郎率屬跪迎於儀門陳
  詔於大堂行三跪九叩禮畢恭鑴
  詔書謄黃頒行天下○直省㑹城傳集耆老衆庶於公廨𠉀聽宣讀将軍督撫提鎮率所屬文武官具龍亭黃蓋龍旗御仗出郭恭竢
  詔至跪迎齎
  詔官奉設龍亭内旗仗導行各官興皆乘馬從至公
  廨陳
  詔於堂上正中通贊贊排班禮生引各官就階下拜位文東武西北靣序立如朝賀儀贊跪衆咸跪宣
  詔官恭奉西靣宣讀訖贊跪叩興衆行三跪九叩禮
  畢廼謄黃頒布府州縣衞營汛宣播
  徳音無有不徧
  頒賞
  
  頒賞恭遇
  慶典
  恩詔王公百官公主福晉命婦各
  賜金幣有差詳見則例○恭修
  實録告成
  賜監修總裁副總裁各金幣有差鞍馬一提調纂修收掌謄録官各金幣有差供事各金幣有差匠役各金布有差詳見則例
  玉牒告成
  賜總裁副總裁各金幣有差提調纂修官各金幣有差收掌謄録官供事匠役各白金有差詳見則例均由部移取
  頒給監修總裁以下各祗領如儀○将軍總督都統
  廵撫副都統提督總兵官奉
  命除授述職入
  覲均由吏兵二部覈明咨部具奏請
  
  賜廵撫副都統總兵官鞍馬一将軍都統提督加賜櫜鞬一弓一矢十總督加
  賜朝服一由部於
  午門外
  頒賞本官朝服行三跪九叩禮○直省卓薦官得㫖準其注册者文官
  賜朝服武職
  賜采服各按品級詳見則例均由部發郵遞各省督撫轉給後
  報部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八
  禮部
  儀制清吏司
  進表
  凡進表之禮元日長至在京王公百官在外将軍都統總督廵撫提督副都統總兵官恭行慶賀進表
  皇帝
  皇太后進箋
  皇后均由内閣撰擬定式頒發王公百官恭進表箋先期儀制司官豫由内閣祗領在外督撫表箋具疏送通政使司轉送内閣具題将軍都統提督副都統總兵官表箋由督撫彙齊驛遞送部至日五鼓禮部鴻臚寺官設表案於
  太和殿内左楹之南儀制司官恭奉表文陳於采亭鑾儀校舁行和聲署作樂前導入
  長安左門中門由
  天安門
  端門左門至
  午門外采亭止禮部官奉王公百官所進
  皇帝表文入
  太和殿内陳於案恭竢
  皇帝御殿宣表行禮畢由殿内奉出並将軍都統總督廵撫提督副都統總兵官所進表箋均送内閣收貯
  萬夀聖節與元日長至同
  皇太后聖夀
  皇后千秋王公暨中外文武百官恭進表箋均陳於午門外竢行禮後送内閣收貯○恭遇
  國家有大慶典内閣臨時撰擬表箋定式頒發中外届期恭進均如前儀○朝鮮國王慶賀
  皇帝三大節表文遣使於嵗杪赴部恭進元日隨直
  省表箋送内閣○
  殿試傳臚後五日状元率諸進士上表謝
  恩是日鴻臚寺設案於
  午門外正中鳴贊二人監禮御史二人夾
  御道立序班引状元暨諸進士由
  長安左門北門入至
  闕下序立
  御道左右均東西面状元奉表詣案前北面跪陳於案三叩興退復位立鳴贊贊排班引状元暨諸進士就東西拜位北面立贊跪叩興行三跪九叩禮畢儀制司官奉表送内閣鴻臚官徹案皆退
  進書
  凡恭進
  實録
  聖訓前期一日禮部鴻臚寺設
  實録案
  聖訓案於
  保和殿正中設表案於
  殿門外稍東皆南嚮設表亭香亭龍亭於
  實録館内至日質明鑾儀衞陳法駕鹵簿於
  太和殿階下樂部設樂懸於東西檐如常儀王公集
  太和門外金水橋北文武百官集橋南監修總裁提調纂修各官集
  實録館咸朝服舉案侍衞於
  保和殿外内監於
  乾清門外恭竢咸采服届期監修官恭奉表文陳於表亭纂修官恭奉
  實録
  聖訓陳於龍亭各官行三跪九叩禮校尉舁行張黄盖列龍旗御仗作導迎樂鴻臚官前引監修以下官從以次入
  協和門中門至金水橋南王公百官跪迎𠉀過興香亭龍亭由中道入
  太和門中門表亭由道左入
  太和門左門監修以下官從至
  太和殿階下亭止監修以下官行一跪三叩禮纂修官恭奉
  實録
  聖訓鴻臚卿二人前引由中階升入
  太和殿中門監修官恭奉表文由左階升入殿左門至
  保和殿各陳於案監修以下官於丹陛東行三跪九叩禮所司設
  皇帝拜位至時引王公入
  太和門左右門至丹陛上文武各官入
  昭徳門
  貞度門至丹墀内均按翼序立禮部堂官奏請
  皇帝御殿恭受
  實録
  聖訓
  皇帝禮服乘輿出宫禮部堂官二人導
  駕後扈大臣侍衞扈從至
  保和殿後降輿入詣
  實録
  聖訓案前北嚮行三跪九拜禮興立案左侍衞入
  殿恭舉
  實錄案
  聖訓案表案由
  保和殿後中門出恭送至
  乾清門交内監送入
  大内禮部尚書奏禮成
  皇帝御中和殿執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禮不贊
  駕興前引後扈
  午門鳴鐘鼔
  皇帝御太和殿作樂鳴鞭均如常儀監修總裁纂修提調各官入百官班内序立鳴贊贊排班班齊贊進衆進贊跪以下行禮皆贊王以下各官咸跪宣表官一人進至
  殿中門外西面跪代致辭鴻臚卿宣
  制答致辭畢贊叩興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畢皇帝還宫各官皆退翼日監修以下官詣
  乾清門恭進副本○擇吉恭送
  實錄
  聖訓於
  皇史宬尊藏工部官豫設香亭龍亭於館内正中監修總裁纂修提調官咸朝服恭奉
  實録
  聖訓陳於龍亭行三跪九叩禮鑾儀校舁行龍旗御仗
  黄蓋前導作導迎樂恭送
  皇史宬藏於金匱是日纂修官送副本交内閣收貯○恭送
  實録
  聖訓至
  盛京尊藏先期宗人府奏遣王公一人禮工二部奏遣堂官各一人率
  實錄館提調官一人纂修官二人禮部工部司官各一人欽天監官一人乘傳送往届期工部官設香亭龍亭於館内正中纂修官恭奉
  實錄
  聖訓陳於龍亭送往之王公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畢校尉舁行黃蓋旗仗作樂導引如前儀至
  朝陽門外樂止旗仗前導如初所過地方文武官咸朝服出郭跪道右迎送至奉天府城外
  盛京将軍五部侍郎奉天府尹以下有頂帶官以上咸朝服出郭跪迎豫備龍亭鼓樂恭迎至
  崇政殿内安設各官行三跪九叩禮擇吉期恭舁龍亭至
  鳳凰樓前送往之王公各官暨守土官均行一跪三叩禮提調纂修官暨
  盛京五部司官恭奉
  實錄
  聖訓登樓尊藏於金匱既畢行三跪九叩禮
  凡恭進
  玉牒之禮禮部鴻臚寺官按
  玉牒卷數豫設案於
  中和殿工部官設采亭於
  玉牒館至日質明王公集
  太和門外文武各官集
  午門外咸朝服東西序立總裁王大學士尚書暨提調纂修官朝服集
  玉牒館恭奉
  玉牒正本及副本陳於采亭總裁王曁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畢鑾儀校舁行前列御仗黃蓋作導迎樂總裁以下乘馬從由
  大清門入至
  天安門外各官下馬至
  午門外諸王下馬齊集之百官跪迎至
  太和門外齊集之王公跪迎皆𠉀過興至
  太和殿階下亭止纂修官恭奉
  玉牒由中階升入
  太和殿中門總裁以下官由東階升入
  殿左門至
  中和殿陳
  玉牒於各案總裁率提調纂修官於丹陛東行三跪九
  叩禮畢總裁詣案前恭展
  玉牒禮部堂官奏請
  皇帝禮服乘輿出宫至
  保和殿後降輿至
  中和殿詣案左西嚮立禮部尚書奏
  
  玉牒
  皇帝詣中案北嚮
  閱畢奏禮成
  皇帝還宫總裁率提調纂修官恭奉
  玉牒交内監進
  呈移采亭於
  乾清門外竢
  大内交出仍陳於采亭内鑾儀校舁行前列御仗黃蓋由
  太和門
  協和門
  東華門中門出作導迎樂恭送至
  皇史宬尊藏齊集之王公於
  太和門外文武各官於
  協和門外跪送如初迎儀○恭送
  玉牒至
  盛京尊藏於
  敬典閣
  崇謨閣與恭送
  實錄
  聖訓儀同
  鑄印
  凡鑄造金寳金印
  皇太后金寶盤龍紐
  皇后金寶交龍紐
  皇貴妃
  貴妃均金寶蹲龍紐
  妃金印龜紐均清篆左漢篆右篆用玉筯文親王世子金寶龜紐郡王金飾銀印麒麟紐均芝英篆○朝鮮國王金印龜紐芝英篆安南琉球暹羅三國王金飾銀印均駝紐尚方大篆
  凡鑄造銀印闗防内外文職一二品尚方大篆内三品順天奉天二府以上外承宣布政使司尚方小篆均直紐内外武職一二品均栁葉篆虎紐○衍聖公尚方大篆直紐○䝉古諸部扎薩克盟長右䥴清文左䥴䝉古文虎紐
  凡鑄造銅印闗防鈐記内文職三品詹事府以下外提督學政提刑按察使司尚方小篆内四五品外三四品鐘鼎篆内六品外五品以下垂露篆内外武職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懸鍼篆均直紐
  凡増鑄之印内外文武官新設者改調職守者由吏兵二部㑹部擬定印文字數題準咨部付局鑄給
  凡改鑄之印内外官印嵗久糢糊應改鑄者題咨到部鑄給
  凡發印各印鑄成呈堂驗閱發司封固鈐以司印在内各部院寺監遣官齎文赴領在外文職府通判武職總兵官以上專差齎文赴領文知縣武副将以下發提塘郵寄於印四角加柱鈐封如前本官得印去柱啟封以用印年月日報部存案
  凡繳印内外官接到新印於舊印篆文中加鑴繳字送部銷燬
  凡封印開印前期劄欽天監擇吉具疏通行中外遵行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九
  禮部
  儀制清吏司
  婚禮一
  
  大婚之禮由部行欽天監諏吉翰林院恭擬
  册文
  勅所司製
  
  寶備儀物豫期行納采禮所司具儀物以禮部尚書一人充使内務府總管一人副之是日五鼓鴻臚官設案於
  太和殿丹陛左右鑾儀衞設采亭於丹墀左右又設案於
  皇后邸聽事正中内務府官奉儀物陳於丹陛各案陳馬於丹墀質明正副使朝服入執事官舉儀物案降自中階陳儀物於采亭前列御仗由
  太和門中門出至
  皇后邸后父朝服跪迎於大門外道右𠉀過隨入采亭止儀門外執事官奉儀物由中門入各陳於案陳馬於庭正副使以次奉儀物授后父后父北面跪受興率子弟望
  闕行三跪九叩禮仍送正副使於門是日就
  皇后邸設納采燕燕后父二品以上官咸與燕燕后母及内親屬二品以上官命婦與燕亦如之前期一日遣官各一人以
  大婚祗告
  天
  
  太廟廼行納徵禮所司具大徵儀物以禮部尚書内務府總管各一人充正副使各執事官具采亭設案於
  太和殿丹陛及
  皇后邸聽事正副使朝服将事至門后父跪迎入正副使以次奉儀物授后父后父跪受儀與納采同
  賜后父母金銀衣服鞍馬暨后之兄弟服物有差后
  父率子弟望
  闕行三跪九叩禮后母率諸婦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畢正副使出后父送於門至日發
  册奉迎以大學士一人充正使禮部尚書一人副之䕶送之内大臣侍衞暨前導後隨二品以上官命婦恭侍女官執事内監均豫期由所司疏名奏請
  欽定是日五鼓
  皇帝法駕鹵簿樂懸全設如常儀鑾儀衞設
  皇后儀駕於
  皇后邸設龍亭二於
  太和門階下鴻臚官設
  册案於左西嚮設
  寶案於右東嚮又設
  册寶案於
  皇后邸聽事設
  皇后拜位於案南禮部堂官内閣學士奉
  金册
  金寶及
  册寶文於龍亭鑾儀校舁行禮部官前導至
  太和殿階下亭止執事官奉
  册寶以次升中階入
  殿内各陳於案退質明正副使立丹墀之東西面内大臣侍衞立丹墀之西東面均北上王公百官咸朝服各按翼序立執事命婦女官内監豫詣
  皇后邸祗竢屆時禮部堂官奏請
  御殿
  皇帝禮服朝於
  皇太后宫行禮畢
  乘輿出宫導引扈衞如常儀
  御太和殿中和韶樂作
  陞座樂止階下鳴鞭鴻臚官引正副使就拜位丹陛樂作贊如儀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引正副使由左階升至丹陛
  御道左北靣西上立大學士奉
  册授正使奉
  寶授副使正副使跪受興由中階降陳
  册寶於龍亭鑾儀校舁行前列御仗自
  午門外鼓吹樂作正副使前導内大臣侍衞隨亭後由
  太和門
  午門
  大清門中道出廼
  賜王公百官坐
  賜茶畢鳴鞭中和韶樂作
  皇帝還宫正副使至
  皇后邸后父朝服率親屬跪迎於大門外道右𠉀册寶龍亭過隨入至儀門亭止正副使奉
  册寶授内監内監奉
  册寶以次由中門入
  皇后御禮服引禮女官二人恭導出迎於庭中道右后母及諸婦咸朝服跪𠉀過隨入聽事
  皇后東靣立后母及諸婦立
  皇后後内監奉
  册寶
  册寶文陳於東案引禮女官恭導
  皇后就拜位北靣立又女官四人立拜位左右均東西靣宣讀女官二人立東案之南西靣引禮女官奏跪
  皇后跪贊宣
  册宣讀女官奉
  册文宣訖贊受
  册女官一人奉
  册自右跪進
  皇后祗受授於左女官一人跪接興陳於西案次宣寶受
  寶儀如之奏興
  皇后興奏行禮
  皇后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畢恭導
  皇后入内内監奉
  册寶出授正副使正副使受
  册寶各陳於亭欽天監官報
  陞輿吉時鑾儀校舁
  册寶亭先行正副使隨行女官恭導
  皇后陞輿鑾儀衛内監舁輿儀駕鼔樂列輿前女官四人前導七人後隨均乗𮪍内大臣侍衛前導後從后母率諸婦跪送於庭后父率親屬跪送於大門外
  皇后輿由
  大清門中門入至
  午門外儀駕止
  皇后輿入
  午門中門正副使同内大臣侍衛退龍亭止内監奉
  册寶前導
  皇后輿入自中門至
  中宫階下降輿前導後隨女官各退恭侍女官迎
  皇后入中宫内監奉
  册寶安於
  皇后宫退至午時
  皇帝御太和殿賜后父及親屬燕王公百官咸與
  皇太后御宫賜后母及親屬燕公主福晉大臣命婦咸與合⿱氶巴 -- 卺吉時屆宫中設燕行合⿱氶巴 -- 卺禮翼日
  皇帝偕
  皇后朝於
  皇太后宫越三日
  皇帝率羣臣
  皇后率公主福晉命婦詣
  皇太后宫行禮畢
  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
  皇后詣
  皇帝前行禮畢
  御中宫公主福晉命婦行慶賀禮是日以
  大婚禮成
  頒詔布吿天下儀均與
  册立同直省文武官及外藩屬國進表
  皇太后
  皇帝前進箋
  皇后前各稱賀
  婚禮二
  
  皇子婚禮先期内務府行欽天監諏吉
  召福晉父采服至
  乾清門
  命大臣之夫婦偕老者一人傳
  旨以某氏女作配與皇子某為福晉福晉父祗受命謝
  恩行三跪九叩禮退
  皇子具采服往見福晉父母至門福晉父采服出門外迎入升堂
  皇子拜福晉父答拜凡三叩興請謁福晉母皇子拜福晉母答拜叩如前畢辭出福晉父送如初迎儀廼諏吉行納采禮所司豫日具儀物舁以采亭以内務府總管将事至門福晉父迎於門外使者入陳儀物於聽事以次授福晉父福晉父跪受訖興率子弟望
  闕行謝
  恩禮福晉母率其族諸婦行禮如之使者出福晉父
  送如初迎儀是日
  賜福晉父母服物鞍馬金銀各有差燕福晉父於其第公侯伯暨一二品官往㑹燕福晉族人之有職者咸與燕福晉母暨諸婦一二品命婦㑹燕亦如之至期迎娶
  命内務府總管一人率内務府官及内府䕶軍導從䕶衞以大臣命婦二人襄事福晉家咸采服以竢是日
  皇子采服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宫行禮如常儀屆時内務府官具絳輿至門福晉父出迎如納采儀輿入陳聽事正中執事女官以升輿吉時告福晉具吉服升輿母率諸婦送於庭父率子弟送於門内府䕶軍前導女官隨輿後内務府總管各官䕶從如儀至
  皇子所居宫門外從官各退女官導輿由中門入至宫前降輿女侍迎入宫合⿱氶巴 -- 卺吉時屆廼設燕行合⿱氶巴 -- 卺禮是日於
  皇子所居及前亭均結采内外具筵席燕福晉父母儀與納采日同翼日
  皇子偕福晉咸采服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宫行禮各如儀
  皇孫婚禮與
  皇子同惟納采儀物有差
  凡公主釐降之禮先期内務府行欽天監諏吉額駙采服恭竢於
  乾清門
  命大臣之夫婦偕老者一人傳
  旨以某公主擇配某人額駙祗受
  命謝
  恩行三跪九叩禮畢退廼諏吉行納采禮是日質明
  額駙詣
  午門恭進駝馬酒筵光禄寺具饌所司張燕設樂於
  保和殿暨
  皇太后宫屆時與燕之王公大臣暨侍衞咸采服入額
  駙之父率族人咸朝服先詣
  慈寧門外行三跪九叩禮廼詣
  保和殿序立丹陛上各如儀
  皇帝龍袍衮服
  御保和殿陞座鴻臚寺贊如儀額駙父率族人於殿外丹陛上行三跪九叩禮引入
  殿各就席坐進茶訖進酒大臣恭進
  皇帝觴額駙父率族人出班跪丹陛左右北嚮行一
  叩禮畢復位坐
  賜進酒大臣酒廼徧爵進饌作樂升歌既徹燕額駙父率族人出就丹陛拜位謝燕行一跪三叩禮畢
  皇帝還宫額駙父率族人詣
  皇太后
  皇后宫門前行三跪九叩禮畢退是日
  皇后率
  妃
  嬪具吉服詣
  皇太后宫如常儀額駙之母率族中諸婦咸朝服入宫門序立丹陛上
  皇太后吉服陞座引禮女官引額駙母率諸婦就拜位
  行六肅三跪三叩禮引入
  殿
  皇后以下各就席坐進茶訖進酒命婦恭進
  皇太后觴額駙母率諸婦出班跪丹陛左右北嚮行一
  叩禮畢復位坐
  賜進酒命婦酒廼徧爵進饌作樂升歌既徹燕額駙母率諸婦出就丹陛拜位謝燕行二肅一跪一叩禮畢
  皇太后還宫
  皇后率
  
  嬪各還宫額駙母率諸婦詣
  皇后宫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畢退燕儀詳見内務府既諏吉釐降豫期所司以近支福晉夫人名氏奏請
  欽㸃一人送嫁以内務府官率䕶軍導從䕶送及齎送装奩以命婦充襄事女官前一日額駙率族人詣
  乾清門
  皇太后宫門前行謝
  恩禮至日陳設奩具女官率女侍先詣額駙第祗竢
  額駙具馬駝甲胄牲酒饌筵詣
  午門恭進如納采儀鑾儀校舁奩具齎奩官導行至額駙第女官率女侍鋪装是日公主吉服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禮如儀屆時欽天監以升輿吉時告公主廼自宫門升輿女官前引後從出宫門外儀衞前列各官導䕶如儀送嫁福晉夫人乘輿隨行至門儀衞止輿入至儀門各官止立至聽事中降輿女官前引入室送嫁之福晉夫人隨入額駙禮賓於聽事女賓禮於中堂饗各執事人合巹吉時屆廼設燕行合巹禮禮成衆賓皆退是日燕於
  保和殿
  皇太后宫如納采儀翼日公主朝服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宫行禮額駙朝服詣
  宫門外行禮各如儀若公主下嫁外藩納采及下嫁
  日止進牲酒不進饌筵餘儀同
  凡王公婚禮王等自聘廷臣女為婚者既成言王等往謁福晉夫人父母如
  皇子儀遂諏吉行納采禮自親王至輔國公各具簪珥領約指環衣裳衾褥有差以府屬官充使從者以禮物從至門主人迎入使者陳禮物於聽事主人受禮廼饗使者使者退主人送於門是日設燕親王婚禮自親王以下侍郎男以上公主福晉以下郡王貝子夫人以上咸㑹燕世子郡王㑹燕與親王同貝勒婚禮自郡王以下尚書子以上郡主郡王福晉以下郡君貝子夫人以上咸㑹燕貝子婚禮自貝勒以下公以上及本旗官屬郡君貝勒夫人以下縣君輔國公夫人以上咸㑹燕鎮國公婚禮自貝子以下奉國将軍以上縣君貝子夫人以下鄉君奉國将軍淑人以上咸㑹燕輔國公惟貝子貝子夫人不㑹燕餘如鎮國公婚期前一日女氏齎奩具詣府陳於室至日具福晉夫人儀衞采輿往迎以府屬官充導從至門儀衞止輿入聽事中福晉夫人具吉服升輿儀衞前引府屬官隨從如儀至府由中門入至殿堂前降輿執事官退女侍迎入室屆時行合巹禮是日設燕與納采日同若聘外藩女為婚納采用鞍馬甲胄繒布婚期前行聘禮如之其物數多寡均以王貝勒貝子公為差聘禮又以外藩王貝勒台吉之女為差餘如前儀福晉夫人之父若母及外藩女之兄弟從人各分別給賞王等如奉
  旨賜婚具朝服詣
  太和殿前謝
  恩行禮如儀既成婚行禮亦如之王公之子未受爵者婚禮得視其父已受爵者各從其爵鎮國将軍以下至閒散宗室納采及成婚日親友僚屬咸㑹禮物燕席視公之數遞減各有差覺羅有官者從其品無官視閒散宗室餘均如前儀凡郡主以下于歸之禮王等自擇配既許字行納采禮自郡主至鄉君額駙各具鞍馬甲胄有差遣使齎禮物至府府屬官迎入陳甲胄於殿堂陳鞍馬於庭引使者見王等行二跪六叩禮饗使者使者退府屬官送於門是日設燕燕禮郡主視親王縣主視郡王郡君視貝勒縣君視貝子鄉君鎮國公女視鎮國公輔國公女視輔國公婚期前一日府屬官齎奩具往陳額駙家郡主以婢八人男婦五户從媵縣主郡君遞減其一鄉君鎮國公女以婢四人輔國公女以婢三人男婦各二户屆期本府具儀衞采輿府屬官充導從䕶衞郡主等具采服於王公福晉夫人前行禮畢媵婢侍奉升輿儀衞前引府屬官隨從如儀至額駙第儀衞止至聽事中降輿女侍迎入室屆時行合巹禮是日設燕與納采日同若嫁外藩王貝勒台吉納采用馬駝羊聘易駝以牛其數自郡主至鄉君各有差筵燕之牲如之餘如前儀
  凡品官婚禮先以媒妁通言二姓遂諏吉行納采禮自公侯伯至九品以上官各具簪珥領約衣服衾褥有差主人吉服命子弟為使從者齎禮物如女氏至門女氏主人吉服迎入從者陳禮物於聽事賓致命主人祗受告於廟廼禮賓賓退主人送於門使者還復命是日設燕燕具牲酒自公侯以下數各有差婚期前一日女氏以奩具往陳壻家至日壻家具合巹燕於室壻吉服以竢廼設儀衞以婦輿如女氏女氏主人告於廟笄而命之醴女以竢迎者迎者至姆奉女升輿行至門女侍導婦入室壻婦交拜訖行合巹禮是日設燕與納采日同品官之子未受職者禮得視其父已受職者各從其品士婚禮得視九品官庶民納采首飾數以四為限輿不采飾餘均得視士越三日主人主婦率新婦見於廟分不得立廟者見祖禰於寢如常告儀


  欽定大清㑹典卷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大清㑹典卷三十
  禮部
  儀制清吏司
  冠服
  凡禮服
  皇帝冠服春冬暖冠緣皮為題緣春以薰貂冬以元狐青表朱裏夏秋凉冠即緯笠素表朱裏緣以纁錦均覆朱緯青組纓施金龍頂髙四重上用珍珠一下三重貫東珠三為龍十有二間珠如龍之數凉冠刻金為金佛飾東珠十有五綴冠前蹙金為舍林飾東珠七綴冠後服色
  南郊用青
  北郊用黄
  東郊用赤
  西郊用玉色朝㑹均用黄有披肩腰襞積前後正幅如帷備十二章施五采襟袘及袂緣以金花青繒冬緣以貂衮服色用青長覆膝織金為卷龍文四大裘如衮服制長裾深袖表以元狐為之帶用黄組
  南郊施方青金石四銜以金石各綴東珠五
  北郊用琥珀
  東郊用珊瑚
  西郊用白玉銜金綴珠各如之
  宗廟朝㑹用綠松石四銜以金飾東珠如前制周綴珍珠各二十帶下左右均銜金環佩嚢彯帛各二帛二色鋭下垂以為飾朝珠用東珠
  南郊飾以青金石
  北郊飾以琥珀
  東郊飾以珊瑚
  西郊餙以白玉朝㑹無定飾系均用黄組○采服冠頂二重頂端銜大珍珠一或東珠服用龍袍色尚黄裾四啓備十二章施五采襟袂龍文青綺緣以金花青繒衮服如朝㑹禮服制朝珠以雜寳及諸香為之帯以各色寳石為之彯帛一色下方佩嚢同前○常服冠用結線頂袍色尚黄亦用諸色表衣用青均不施章采織文用卷龍及各色花文朝珠如采服制
  皇后冠施鳯頂髙四重上用大東珠一下三重貫東珠三刻金為三鳯鳯各飾東珠三冠前左右綴金鳯七各飾東珠九貓睛石一後綴翟鳥飾貓睛石一承以朶雲垂珠為歩揺凡五行二就行間施圓青金石銜以金綴東珠珍珠各六冠下施金約周蔽前後綴東珠十有三珠相間處飾青金石結珠垂後為歩揺五行三就行間施方青金石二銜以金各綴東珠珍珠八耳飾以金為之綴東珠十有二領約以金為之如環有端却結於後飾以珊瑚綴東珠十有五服色尚黄織為龍鳯翟鳥之文施五采襟袘及袂緣以金花青繒冬緣以貂表衣色用青長裾無袂織金為卷龍文八裳施龍鳯章采均綴以金珠朝珠以珊瑚琥珀為之飾以珠及青金綠松等石系用黄組○采服袍色尚黄裾啓左右織繡龍鳯文施五采表衣用青深袂長裾織金為卷龍文八裳朝珠如禮服制○常服袍無定色表衣色用青織文用龍鳯翟鳥之屬不備采朝珠如采服制
  皇貴妃
  貴妃冠頂施三鳯上用大珍珠一餘飾東珠十有二珍珠三冠鳯七鳯各飾東珠九翟鳥飾貓睛石一歩揺三行二就行間飾青金石綴東珠珍珠各四金約飾東珠十有二歩揺三行三就行間飾青金石二各綴東珠珍珠六領約綴東珠七餘制如前
  妃冠頂施金鳯二上用貓睛石一餘飾東珠十有一珍珠二冠鳯各飾東珠七餘飾與
  貴妃同
  嬪冠頂施金翟鳥二上用暗貓睛石一餘飾東珠八珍珠二冠前綴翟鳥五各飾東珠五歩揺二具行門一飾青金石一綴東珠珍珠各三一飾青金石二各綴東珠珍珠八餘並與
  妃同惟後翟鳥不飾貓睛石
  皇貴妃
  貴妃
  妃服用翟鳥龍文緣飾如前制表衣用圓龍文八嬪服視
  妃表衣用圓龍文四裳施繡備五采其服色均不得用黄○采服
  皇貴妃
  貴妃
  
  嬪均用翟鳥龍文各施五采裳如禮服制○常服皇貴妃
  貴妃
  妃
  嬪袍織文如采服表衣織文如禮服不施章采朝珠均以珊瑚琥珀為之
  皇貴妃
  貴妃飾以珠及青金綠松等石系用黄組
  
  嬪飾以青金綠松石系用柘黄組
  凡王公朝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頂均三重上用紅寳石中飾東珠親王飾珠十世子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以次減一冠前綴舍林親王世子飾東珠五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遞減如之輔國公與鎮國公同冠後綴金花親王世子飾東珠四郡王貝勒貝子遞減亦如之鎮國公輔國公各飾綠松石一服親王世子郡王用滿翠龍文繒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用蟒文采繒襟袂及袘緣以金花繒冬緣以貂補服親王用圓龍文四前後正龍左右旁龍世子郡王旁龍圓文四長子貝勒正蟒圓文二貝子正蟒圓文二鎮國公方正蟒二輔國公方正蟒二表裘得用元狐帶均用金黄色組施方玉四銜以金親王玉各飾貓睛石一東珠四世子郡王貝勒貝子各以次減一鎮國公輔國公止各飾貓睛石一○鎮國將軍冠頂同一品補服用麒麟輔國將軍同二品補服用獅奉國將軍同三品補服用豹奉恩將軍同四品補服用虎服均用蟒文采繒帶各如其所同之品其餘宗室及覺羅冠頂補服各從其品餘服宗室得視公以下帶用金黄組覺羅得用金花采繒及諸花素繒帶用紅組○公主郡主冠頂均三重郡君以下均二重上用紅寳石飾以東珠固倫公主飾珠十和碩公主九郡主八縣主七郡君六縣君五鄉君鎮國公女四輔國公女三其大簪金約耳飾領約飾珠各如之服公主郡主用翟鳥龍文滿翠繡繒縣主以下用蟒文繡繒緣飾用金花繒冬用貂補服固倫公主視親王和碩公主郡主視世子縣主視郡王郡君視貝勒縣君視貝子鄉君鎮國公女視鎮國公輔國公女視輔國公諸王貝勒側室女冠服降適二等貝子側室女視五品公側室女視六品裳自公主以下均得施采繡○親王福晉冠服視固倫公主世子福晉飾珠視和碩公主郡王福晉飾珠視郡主服均視親王福晉貝勒夫人冠服均視縣主貝子夫人飾珠視郡君服如貝勒夫人鎮國公夫人冠服均視縣君輔國公夫人冠服均視鎮國公女親王世子側福晉冠降適一等服如適福晉郡王側福晉及貝勒以下各側夫人冠服均降適一等若不入八分公夫人及鎮國輔國奉國各將軍夫人冠服唯正室得從夫品○民公侯伯冠頂均上用紅寳石中飾東珠公用珠四侯伯以次減一服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補服用方蠎文二表裘用貂帶用圓玉四銜以金公飾玉以貓睛石侯綠松石伯紅寳石子男冠服各從其品○固倫公主額駙冠頂上用紅寳石中飾東珠六舍林飾東珠二後花飾東珠一帶用圓玉四銜以金玉各飾東珠一服視貝子若爵在貝子以上則從其爵和碩公主額駙冠頂銜寳石如之中飾東珠四舍林飾東珠一後花飾綠松石一帶玉各飾貓睛石一服視公若爵在公以上則從其爵郡主額駙冠頂上銜珊瑚中飾東珠三帶玉各飾綠松石一縣主額駙冠頂用鏤花珊瑚帶用圓金版四各飾紅寳石一服均與和碩公主額駙同郡君額駙冠服均視三品帶用圓金版四縣君額駙視四品鄉君額駙視五品帶均用鋄金方鐵版四各側室女額駙冠服均降適二等○品官一品至八品均鏤金為頂一品上用紅寳石中飾東珠二品用鏤花珊瑚中飾小紅寳石三品用藍寳石中飾如二品四品用青金石中飾小藍寳石五品用水晶中飾如四品六品用硨磲中飾如五品七品用素金頂中飾水晶八品用鏤金頂九品用鏤銀頂未入流視九品服自一品至三品得用貂緣及蟒繡金花采繒七品以上得用金花采繒八九品得用素繒領袂均得用蟒繡及金花繒補服文職一品用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七品鸂𪄠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職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都察院左都御史至監察御史直省按察使均用獬豸其都察院都事經歴筆帖式按察使司經歴照磨等官仍從其品貂裘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用之帶一品用金銜方玉四各飾紅寳石一二品鏤金圓版四飾如一品三品鏤金圓版四四品銀銜鏤金圓版四五品銀銜素金圓版四六品銀銜玳瑁圓版四七品銀圓版四八品銀銜明羊角圓版四九品銀銜烏角圓版四○士庶公服狀元頂帶視六品㑹試中式貢士冠用裹金三枝九葉頂服均如常制舉人官生貢生監生冠帶視八品服皂繒緣青生員冠帶視九品服青繒緣皂外郎耆老冠頂以錫○公侯伯子男及品官已受封父母冠服並得從子婦冠服從其夫
  凡采服王公百官冠頂均二重王公冠頂用紅寳石民公侯伯及一品官均珊瑚二品鏤花珊瑚三品以下至未入流各視朝冠頂采服王公宗室裾均四啓親王世子郡王用龍文采繒貝勒貝子公用蟒文采繒公主福晉命婦各視其朝服所得用龍蟒各采繒為之民公侯伯以下文武官裾啓前後均用蟒文采繒襟袂緣以金花繒補服與朝服同
  凡常服親王至入八分公冠用紅寳石頂餘均如采服制袍色均用藍亦間用諸色表衣色用青均不施章采織文親王世子郡王貝勒用龍文貝子公用蟒文親王福晉以下各從其夫之服宗室各將軍民公以下四品官以上及
  御前侍從官均得用蟒文七品以上官得用諸花繒八九品官用雜花及素繒舉人視七品貢監生員視八品軍民商賈吏員得用綾絹餘並不得僭擬
  上用服色及色相近者王公以下均毋得用若有賜毋得如制自為之王等賞所屬服物不得逾其品品官革職留原任者仍視原品革職官無封銜者原品冠服不得用
  凡朝珠王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以雜寳及諸香為之禮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鳴贊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國子監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除在
  
  廟執事及
  殿庭侍儀外餘處不準用珠系及佩嚢惟諸王公主福晉得用金黄組貝勒以下均不得僭擬○孔雀翎翎端三圓文者貝子戴之二圓文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圓文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衞前鋒䕶軍各統領叅領前鋒侍衞諸王府長史散𮪍郎一等䕶衞均得戴之翎根並綴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䕶衞及前鋒親軍䕶軍校均戴染藍翎○坐褥親王冬用貂夏用龍文赤繒世子郡王冬用猞猁猻緣貂夏蟒文青繒貝勒冬用猞猁猻夏青繒施采貝子冬白豹夏采繒緣青繒均藉紅白氊鎮國公冬用全赤豹皮夏青花赤繒輔國公冬用方赤豹皮夏赤花皂繒均藉紅氊鎮國將軍視一品輔國將軍視二品奉國將軍視三品奉㤙將軍視四品民公冬用全虎皮夏皂繒侯伯冬均用方虎皮夏侯用緣花皂繒伯用青雲繒均藉紅氊子男各從其品固倫公主額駙視貝子和碩公主額駙視鎮國公郡主額駙冬用獾夏皂褐緣紅褐均藉紅氊郡君額駙視三品縣君額駙視四品鄉君額駙視五品文武官一品冬用狼夏紅褐二品冬用獾夏紅褐緣皂褐三品冬用貉夏皂褐緣紅褐四品冬用青山羊夏皂布均藉紅氊五品冬青羊夏青布六品冬黑羊夏椶色布七品冬用鹿夏灰色布八品冬用麅夏土布九品冬用獺夏與八品同均藉白氊○佩嚢彯帛左右垂帶下為飾王公百官咸用之佩刀櫜鞬飾雜寳
  凡寒燠更用冠服以季春季秋月之五日十五日或二十五日始先期請
  㫖通行若緣貂朝服及表裘歳以仲冬朔日始孟春
  十六日止
  凡遇雨雪服雨冠雨衣以氊或羽縀油紬為之
  皇帝用明黄色親王至宗室公用紅色職官一品至三品冠用紅色四品至六品紅色青緣七品以下有頂帶人員青色紅緣軍民用青色雨衣一品以上用紅二品以下均用青















  欽定大清㑹典卷三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大清會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