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釋 (四庫全書本)/注箋刋誤卷04

注箋刋誤卷三 水經注釋 注箋刋誤卷四 注箋刋誤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箋刋誤卷四
  仁和趙一清纂
  清水篇
  南流西南屈卷九一頁九行
  箋曰御覽引此作南流屈曲一清案今御覽作西南流屈曲朱氏所引尚失西字
  與神心妙逹卷九一頁十三行
  一清案逹呉琯本作逺
  歴澗流飛清洞觀卷九一頁十四行
  箋曰御覽引此作清泠洞觀一清案流飛御覽作飛流朱氏失引
  亦曰朝陽矣卷九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當作南陽
  秦昭王越長平卷九二頁三行
  一清案越下落趙字漢書地理志註校補
  有呉溝水卷九二頁九行
  一清案溝當作澤
  東則三十里卷九二頁十行
  一清案東則當作東西名勝志校改
  西則蔡溝入焉卷九二頁十行
  一清案蔡溝當作界溝溝下落水字
  北水上承河内野王縣東北界溝為長明溝卷九二頁十行一清案界溝當作光溝此文互見沁水篇
  故長明溝水東入石澗卷九三頁三行
  一清案故字衍文
  為之蔡溝卷九三頁五行
  一清案為當作謂
  東入呉陂又卷九三頁七行
  一清案又當作水
  陂澤卷九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陂當作際孫潛校改
  而東周永豐城卷九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城黄省曽本作塢
  天井固石卷九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石當作右
  寺十有餘僧卷九五頁二行
  一清案孫潛校本作寺有十餘僧
  世謂焦泉也卷九五頁七行
  一清案世謂下落之字
  穴東卷九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穴當作次
  即汲水新中鄉也卷九六頁十九行
  箋曰孫云汲水當作汲郡一清曰非也水當作之漢書地理志註校改
  太公甫生於汲卷九七頁五行
  一清案甫𨽻釋載此文作本
  水出西北方上山西倉谷卷九七頁十五行
  一清案方上山名勝志引此作方山上寰宇記衛州
  衛縣下引水經注云方山在衛縣是也元豐九域志衛州汲郡防禦古跡引水經注云方山西有倉谷落有字
  謂之清河卷九八頁九行
  一清案河黄省曽本作口
  惟流逕絶餘目卷九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姜宸英校本惟作滙餘目下落尚存二字
  曰尚存故東川卷九八頁十二行
  一清案六字衍文
  沁水篇
  沁水即洎水也卷九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說文洎灌釡也不云是水名寰宇記云沁水出沁州綿上縣覆甑嶺濁漳水注云有湼水西出覆甑山東流與西湯谿水合水出湼縣西山湯谷又東逕湼氏縣故城南縣氏湼水也然則沁水與湼水同源合注洎當作湼
  歴洛出左右近溪卷九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歴洛孫潛校改作沿歴
  又南入于澤水卷九九頁十六行
  一清案當作濩澤水落濩字下同
  出鹿臺山卷九九頁十七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即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七年封下訴為侯國卷九九頁十九行
  箋曰㙔按謝本作卞訴考史漢表並無其人惟琴操云卞和獻玉于楚王封為陵陽侯辭不受退而作歌一清案史記高祖功臣侯表陽河齊哀侯以中謁者從入漢以𭅺中騎從定諸侯侯五百戸功比高胡侯索隠曰陽河縣名屬上黨地理志上黨郡有陽和縣續志同魏書地形志高都郡領縣二高都陽阿二漢屬上黨晉罷後復屬方輿紀要云陽阿城在高平縣南六十里河字是阿字之誤齊哀侯漢表作齊侯其曰齊又是諡而失其姓與是注下訴均為不同下訴當作卞訢河水注云河水又東北逕陽阿縣故城西漢高帝六年封𭅺中萬訴為侯國雖彼文以上黨之陽阿證平原之阿陽出于舛繆然載筆之于書可知陽阿為訴封國與馬班可參同異今漢書侯表多脫誤卞萬互差要是傳寫之訛耳朱氏不察紛紛牽引甚無謂也
  水歴焦燒山東卷九九頁二十行十頁一行
  箋曰焦宋本作燋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嶕嶢東都賦注云嶕嶢高也若以火作燋燒果何義乎
  即開蹬也卷九十頁一行
  一清案穆天子傳云西絶銒隥即禹貢之岍山馬融本作開山隥郭璞註云阪也玉篇云或作蹬當從古文作隥
  其水東南流逕北卿亭下卷九十頁二行
  一清案卿當作鄉孫潛校改
  東南逕陽泉水卷九十頁三行
  一清案逕黄省曽本作注
  南流逕建興郡而卷九十頁九行
  一清案而當作西孫潛校改
  汾上下卷九十頁十二行
  箋曰汾宋本作沿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沿流上下落流字
  𫎇籠拔宻竒為翳薈也卷九十頁十三行
  箋曰拔宋本作茂竒宋本作最一清案䝉籠當从艸作蒙蘢竒字義通下云青青彌望竒可翫也是其詞例也
  沁水南逕石門也謂之沁口卷九十頁十五行
  一清案也當作世
  有沁水左逕沁水城西卷九十頁十六行
  箋曰左逕舊本作逕在一清案左逕二字不誤
  源出銅堤山卷九十頁二十行
  一清案堤當作鞮
  自然成者卷九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者寰宇記引此文作著
  沁水又逕沁縣故城北卷九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河内郡有沁水縣落水字
  南東入沁水卷九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南東二字當倒互
  出太行之阜卷九十二頁一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葢京氏之所謬耳卷九十三頁五行
  一清案所字衍文
  皇都遷治卷九十三頁十一行
  一清案治當作洛魏孝文帝自代遷洛陽魏書地形志懷州天安二年太和十八年
  絶水出泫氏縣西北陽谷卷九十四頁一行
  一清案陽谷當作楊谷
  今仍號曰白起臺卷九十四頁十行
  一清案號下御覽引此文有之字
  遺壁舊存焉卷九十四頁十一行
  箋曰克家云舊疑作猶一清案舊字不誤
  以封將軍衛青為侯卷九十四頁十二行
  一清案侯下落國字
  其東南流注絶水卷九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其下落水字
  水導源縣西北𤣥谷卷九十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章懷後漢書註曰泫氏縣名屬上黨西有泫谷水故以為名𤣥當从水作泫後魏改泫氏縣為𤣥氏然谷名當仍其舊
  丹水又逕二石入北卷九十五頁三行
  一清案入當作人古人字與入相似
  蘋藻冬芹卷九十五頁七行
  箋曰冬字疑誤一清案孫潛云冬釁冬也字不誤
  一水南流于沁也卷九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案南流下落注字孫潛校増
  自方口東南流卷九十七頁二行
  一清案方口當作枋口
  枝渠左水焉卷九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水當作出
  城殷殷即是城也卷九十七頁九行
  一清案殷字重文宜衍
  然殷之為名乆矣卷九十七頁九行
  一清案然下落則字
  朱溝又東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納沙溝水卷九十七頁十一行一清案朱溝下落水字湖水下又字衍文
  起祠堂于平陵平之肥牛亭卷九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下平字衍文
  沙溝又東逕隰城北卷九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沙溝下落水字
  陂水又值卷九十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值當作直又直下落武徳縣南至滎陽縣北九字全祖望校補方輿紀要懷慶府武陟縣下云沁河在縣東一里自河内縣流入又南逹于河其入河之處名南賈口支流復自縣東北引灌田二千餘頃禹貢錐指曰沙溝即奉溝之下流古濟水由此入河故謂之濟渠沙溝當在今武陟縣界也今懷慶府河内縣東有武徳城又有丹河在府東北二十五里名曰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沁水入河之處在武德縣界而為陂水之所直也
  淇水篇
  活水注之卷九十八頁八行
  一清案活水當作沾水全祖望曰漢書地理志上黨郡壺關縣下云沾水東至朝歌入淇此即沾縣所以得名也有沾縣因有沾城魏書地形志樂平縣有沾城是也有沾城因有沾臺晉書誤以沾城為玷城而是注亦譌沾臺為玷臺何超晉書音義從而實之頼有胡梅磵不錯今改正
  東北㑹水卷九十八頁十行
  一清案㑹下落沾字
  又歴之羅城西卷九十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之全祖望校改三
  東北與女臺水㑹合卷九十八頁十二行
  一清案㑹合義複衍㑹字
  㑹立石堰卷九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㑹上落水字
  晉定公二十八年卷九十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二字衍文竹書紀年校
  魏徙九原西河出軍諸胡卷九十九頁四行
  一清案出軍當作土軍漢書地理志西河軍有土軍縣魏書地形志有吐京郡即土軍也
  太和泉源水卷九十九頁五行
  一清案五字中有脫文太和下是言頓丘郡廢置之由泉源水當連下水有二源
  東南卷九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東南上落一出二字
  論撰考讖曰卷九十九頁十六行
  一清案論語撰考讖是緯書落語字
  戰國時皆屬于趙男女淫縱有紂之遺風後乃屬晉山嶮卷九二十頁七行八行
  箋曰宋本作晉土嶮舊本作晉王嶮㙔謂晉字屬上句若言土嶮不成文理或是山字乃通一清案朱氏此條可謂亂道土嶮謂土地嶮岨耳地理志云土陿而嶮文理未嘗不成也後魏書崔延伯傳云荆州土險蠻左為冦正與此文土險多冦相證晉字阿誰曽連下讀耶全祖望曰後乃屬晉四字當移在戰國皆屬于趙之上不然三家分晉趙乃在後若云造父之國則又不得云戰國也
  東流南屈至其城東卷九二十頁十二行
  一清案至當作逕
  更出卷九二十頁十三行
  一清案更當作東
  倦後深隍卷九二十頁十五行
  箋曰倦後二字譌誤未詳一清案廣韻淃水囘旋貎經典釋文春秋左氏傳音義曰浚深也倦後當作淃浚
  觀者若思不周賞卷九二十頁十七行
  箋曰疑作苦思一清案若字不誤
  其水更逕朝歌城北卷九二十頁十七行
  一清案更當作東
  惟王芻編草卷九二十一頁七行
  一清案編當作萹郡國志云共縣淇水出劉昭補註云有緑竹草唐韻篇竹草名
  不異毛興卷九二十一頁八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不異毛注一清案詩地理攷引此文是興字
  即詩所謂源泉之水也卷九二十一頁十行
  一清案源泉詩作泉源
  舊淇水南卷九二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南當作口
  至淇水口是卷九二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案是下落也字
  故渠歴楊城北卷九二十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楊城當作枋城
  東與宛口合卷九二十二頁二行
  一清案宛口寰宇記作菀口下菀水菀城並同
  得舊石沮卷九二十二頁四行
  一清案沮當作浢與逗同榖水注云又校流入石逗是也義與石竇通
  東入白祠陂卷九二十二頁六行
  箋曰宋本作白𣏌舊本作白祀未詳孰是一清案方輿紀要云同山在濬縣西南四十五里其麓綿亘四十餘里形若遊龍高處如龍脊曰龍脊岡龍脊之左有山曰白祀淇水所逕多溢為陂祀字是也
  今更東北注卷八二十二頁十行
  一清案今當作令
  次于雍榆城者也卷九二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春秋經無城字衍文
  白溝又北左合陽水卷九二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陽水當作蕩水亦曰湯水方輿紀要大名府内黄縣下云湯水在府西南自河南湯隂縣流入縣境合洹水入于衛河一名黄雀溝互見湯水注
  縣有黄澤者卷九二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世謂之義陽郭卷九二十三頁十七行
  一清案後漢書光武帝紀作羛陽章懷註云羛陽聚名羛與義同詳本卷
  白溝又北逕高城亭東又洹水從西南來注之卷九二十三頁十九行
  一清案東又二宇當倒互
  應劭曰縣故城魏武侯之别都也卷九二十三頁二十行
  一清案漢志註引應劭語無縣故城三字當移在應劭曰之上縣故城上又落魏字
  清河水東北逕信鄉西卷九二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信鄉下落縣故城三字以河水篇注參校
  王莽之河平亭也卷九二十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河平漢書地理志作平河
  漢桓帝延和元年卷九二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案延和當作建和
  清河又東北逕東武城故縣城西卷九二十六頁十七行
  一清案縣故城卷中恒有故縣二字當倒互
  清水北逕廣川縣故城南卷九二十七頁七行
  一清案水當作河
  縣有長河為流卷九二十七頁七行
  一清案縣下落中字以漢志校補
  今亭在縣東如此水濟卷九二十七頁十一行
  箋曰如當作而一清案如往也之也此當作北如北言自東往北也古𫝊如而字通用然非所論于此也
  王莽更名之曰治修卷九二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作修治
  左與黄漳板津故瀆合卷九二十七頁十七行
  箋曰板津宋本作枝津一清案黄漳當作横漳即衡漳也朱氏失箋
  地理志之臨樂縣故城也卷九二十八頁九行
  箋曰之疑作云一清案之字不誤
  又東逕于樂陵郡北卷九二十八頁十三行
  一清案于字衍文
  又東轉逕宛鄉故城南卷九二十八頁十四行
  一清案方輿紀要順德府任縣有宛鄉城云本漢南欒縣地後為閑廐之所謂之宛鄉志云石勒置縣于此又改為清苑縣後魏時廢魏書地形志任縣有苑鄉城宛鄉當作苑鄉下落縣字
  溝上承無棣溝卷九二十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上溝字當作瀆即上枝瀆也
  河間獻王卷九二十八頁十八行
  箋曰舊本作靖王一清案史表是獻王而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嗣王亦無諡靖者
  王莽之逆河亭巻九二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逆河漢書地理志作迎河莽多忌諱故以逆為迎也
  漢文帝後元年中封孝文后兄子彭祖為侯國卷九二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文帝當作景帝與下竇廣國之封其誤同年字以後文校衍
  清河又北逕皮城東左㑹譚地别瀆謂之合卷九二十九頁十行十一行
  箋曰地宋本作池一清案北逕二字當倒互譚地是滹沲之誤謂之合下落口字此文當與濁漳水篇注參校
  又東北逕浮陽縣西卷九二十九頁十三行
  一清案逕當作過
  河東北卷九二十九頁十四行
  一清案河上落清字
  東北逕高城縣之宛鄉城北卷九二十九頁十八行
  一清案高城漢書地理志作高成宛鄉當作苑鄉
  又東逕章武縣之故城卷九二十九頁十八行
  一清案故城下落北字孫潛校增
  魏氏土地記曰卷九三十頁一行
  一清案氏字衍文
  應劭曰浮縣浮水所出卷九三十頁六行
  一清案縣當作陽
  清河又北逕浮陽故城西卷九三十頁八行
  一清案浮陽下落縣字
  更封騎將軍平鄉侯劉歆為侯國卷九三十頁九行
  一清案驍騎將軍劉歆見後漢書岑彭傳落驍字
  又東北□沲别瀆注焉卷九三十頁十行
  一清案□字誤寫當作滹後並同
  又東北逕窮河邑南卷九三十頁二十行
  一清案逕當作過
  東北至泉周縣北入滹沲水經曰笥□泉周縣東南與清河合者目下為清河下邑也卷九三十一頁二行三行
  箋曰曰當作白□當作溝一清案曰字不誤目下之下衍文沽水篇經云又東南至雍奴縣入笥溝又東至泉州縣與清河合此即酈氏所稱經曰者也本文東北至泉周縣北入滹沲水經曰笥溝下落至字連下讀若依朱氏所云曰作白不知燕趙之境有白溝亦有笥溝而無白笥溝其誤審矣
  又東泉周泉出焉卷九三十一頁四行
  箋曰泉當作縣一清案孫潛校改作水泉周水即泉州渠魏書武帝紀鑿渠自呼沲入派水名平虜渠又從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詳見沽水注中朱氏改泉周縣非是
  蕩水篇
  盧林四王起事曰卷九三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隋書經籍志晉四王起事四卷晉廷尉盧綝撰林當作綝
  廣雅稱獄犴也卷九三十二頁三行
  一清案稱全祖望校改牖
  其水道源里山北谷卷九三十二頁十行
  一清案里山當作黒山見清水注
  淇水又東卷九三十二頁十三行
  一清案淇水當去水傍作其即長沙溝水也非出隆慮之淇水
  東北至内黄澤右入蕩水卷九三十二頁十五行
  一清案郡國志曰内黄縣有黄澤内黄縣名非澤名澤當作縣
  水又逕内黄城南卷九三十二頁十六行
  一清案水上落其字又下落東字
  洹水篇
  縣有黄水卷九三十三頁三行
  一清案黄水御覽玉海引隋圖經並作黄華水下同
  黄華谷地崖山高十七里卷九三十三頁四行
  箋曰地宋本作北一清案山隋圖經作上
  出林慮川北澤中卷九三十三頁十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川當作山
  又東北出山逕鄴縣南卷九三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逕當作過
  連逕殷墟北卷九三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連當作東
  自奄遷于此遂曰殷卷九三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此遂全祖望校改北䝉
  北逕東明觀下卷九三十三頁十七行
  一清案北下落水字下南水字可證
  碧林浦側可遊意矣卷九三十四頁五行
  一清案浦側當倒互作側浦意當作憩
  其水際其西卷九三十四頁五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其水當加水作淇淇水經云屈從縣東北與洹水合是也
  東北逕女亭城北卷九三十四頁八行
  一清案東北上落又字
  又東逕鸕鷀陂卷九三十四頁九行
  一清案鸕鷀陂下名勝志引此文有黄衣水注之五字今校増
  縣南角有斥丘卷九三十四頁十二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魏郡斥丘縣應劭曰斥丘在西南落西字
  又屈逕其北城卷九三十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北城當作城北
  石遵自孚城北入斬張豹于安陽是也卷九三十四頁十七行一清案孚城當作李城張豹當作張豺方輿紀要云晉永和五年石虎没其下張豺擅命虎子遵時出鎮關右至李城舉兵趨鄴晉書載記作季城誤也
  左側則溝出焉卷九三十四頁十九行
  一清案則當作白
  濁漳水篇
  發鳩山之漳水焉卷十一頁六行
  一清案之漳水焉四字衍文
  梁水出南梁山卷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出南二字當倒互
  北流至長子縣故城南卷十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至當作逕
  鄭取屯留尚子沮卷十一頁十九行
  箋曰沮一作泹疑作則一清案非也葢是湼字之誤
  屈從縣東北流注卷十二頁一行
  一清案注字衍文
  陶水南出南陶北流至長子城東卷十二頁二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南陶當作陶鄉魏書地形志長子縣羊頭山下有神農泉北有穀關即神農得嘉穀處有泉北流至陶鄉名陶水合羊頭山水北流入濁漳是也至當作逕
  絳水西出穀逺縣東發鳩之谷謂之絳水卷十二頁六行一清案之字當移在發鳩之上全祖望云謂之絳水四字誤文宋槧本是又有一水今校正胡東樵不識因以濫水為絳水之源大非
  故留子國也卷十二頁八行
  一清案子當作吁
  故桑欽云絳水屯留西南卷十二頁十行
  箋曰孫云水下當有逕字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注是出字
  陳水注之卷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案陳當作涷說文校正
  水出西發鳩山卷十二頁十一行
  一清案出西二字當倒互
  封景丹尚子為侯國卷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案尚子二字當倒互後漢書景丹傳校
  入關從水章聲也卷十二頁十六行
  一清案關當作河章當作東說文校正
  漳水逕壺關縣故城西卷十二頁十七行
  一清案漳水下落又東北三字孫潛校増
  與鞮水合卷十三頁一行
  一清案當作銅鞮水落銅字
  出八持山卷十三頁二行
  箋曰八持當作八特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西北好松山卷十三頁四行
  一清案西北下落出字
  東南注于銅鞮卷十三頁六行
  一清案銅鞮下落水字
  銅鞮水又東南流逕頃城西卷十三頁十四行
  箋曰頃一作項一清案朱氏下文既引後魏地形志長子有頃城而此又云一作項何無定見也
  銅鞮又南逕胡邑西卷十三頁十六行
  一清案銅鞮下落水字
  又東北過屯留縣潞縣北卷十三頁十九行
  箋曰謝兆申云宋本無屯留縣三字一清案全祖望曰謝耳伯所見是誤本非真宋本也上文注云壺關在屯留東不得先壺關而後屯留則經文以屯留置壺關之後明矣道元所以糾之奈何謂經無此文乎但今本屯留縣下脫去南字耳
  鄣固山泉卷十四頁四行
  一清案鄣固上落評字全祖望校増
  鬻水與軍入絹匹水二石卷十四頁四行
  箋曰入宋本作人一清案人古字與入相似然此是入字不是人字十六國春秋亦作入
  佗大川卷十四頁六行
  一清案佗上落無字何焯校増
  縣北對故壁臺卷十四頁八行
  一清案臺壁地名在今潞城縣北魏書地形志并州漢晉治晉陽晉末治臺壁是也二字當倒互下並同
  漳水于是左右黄須水卷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左右全祖望云當作左合
  土離兵害卷十四頁十三行
  箋曰離宋本作罹一清案方言羅謂之離易小過飛鳥離之義自通也
  有洹水西出覆甑山卷十四頁十六行
  一清案洹當作湼
  出湼縣西山湯谷卷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東與白雞卷十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白雞下落水合二字孫潛校増
  又東南與武鄉水㑹焉水源出武山卷十五頁一行
  一清案與字衍文武山當作武鄉山晉書載記云石勒居武鄉北原山下是也
  西南與鞸鞈白壁二水合卷十五頁三行
  一清案鞈當作鞳壁當作璧黄省曽本校
  水流西北出隠室山卷十五頁五行
  一清案流當作源
  東南注横水卷十五頁六行
  箋曰克家云疑作湼水一清案非也即上文黄水耳
  倉石水入焉卷十五頁八行
  一清案石當作谷下同
  方乃自津山頂卷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津當作臻
  即庚眩墜處也卷十五頁十五行
  箋曰庚眩未詳或當是爰眩之譌地志所謂猨眩之岸也一清案閻若璩云晉書庾衮傳衮字叔褒適林慮山石勒來攻乃相與登大山頭而田于其下将收穫命子怞與之下山中塗目眩瞀墜崖而卒殆是即庾衮眩墜處也朱氏不知妄為附㑹亦由未記晉書耳
  又注於蒼溪水卷十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蒼當作倉即倉谷溪水也
  又東過武安縣卷十六頁二行
  一清案武安縣下落南字以清漳水經文參校補
  漳水于縣東清水自涉縣東南來注流之世謂決入之所謂交漳口也卷十六頁三行四行
  箋曰謝云宋本漳水下有逕字一清案漳水于縣東自足成文不煩添補清水當作清漳水注流當倒互作流注下謂字當作為
  又東汗水注之卷十六頁八行
  箋曰汗宋本作泝一清案史記項羽本紀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户軍漳南與秦戰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徐廣曰在鄴西索隠曰汙音于郡國志鄴縣有汙城劉昭補註引水經注證之泝字非也
  里中作十二墱卷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御覽引此文里中上有二十字今校補
  東出石竇下注之湟水卷十七頁二十行八頁一行
  一清案䂖竇下落堰字地形志校補湟水當作洹水
  屈柱趺瓦卷十八頁四行
  箋曰屈柱似是屋柱之譌一清案屈柱曲柱也與趺瓦字對趺瓦今所謂筒瓦其形半圓
  今鄴西臺是也卷十八頁九行
  一清案當作鄴西三臺落三字
  其中曰銅臺卷十八頁九行
  箋曰謝云銅下當有雀字一清案通鑑注引此文無其字宜衍
  石虎更増二犬卷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通鑑注引此文石虎上有其後二字今校補
  南則金雀臺卷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金雀當作金虎事見魏書武帝紀李善文選魏都賦注云銅雀園西有三臺中央銅雀臺高十丈有屋一百一間亦曰中臺南有金虎臺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間亦曰南臺北則氷井臺亦高八丈亦曰北臺有屋一百四十五間上有氷室室有數井藏氷及石墨又有乘窖及鹽窖其言三臺名義制度詳晰如此温飛卿有金虎臺詩云碧草連金虎青苔蔽石麟初學記引陸翽鄴中記作金獸臺時避虎諱故作獸而劉逵文選注曰南有金鳯臺則誤也劉獻廷廣陽雜記曰方聲逺云考鄴都三臺碑記銅雀已没水中氷井尚餘其半金鳯上有真武閣乃獨存耳按齊文宣本紀天保九年八月改銅雀曰金鳯金武曰聖應氷井曰崇光則金鳯銅雀一也何以碑記之訛若此唐人避諱故以虎為武
  又有粟窖及監卷十九頁三行
  箋曰監疑作鹽一清案李善文選注作鹽窖黄省曽本作盬窖此落窖字
  呪當為河伯婦卷十十頁五行
  箋曰呪字誤史記作云是當為河伯婦一清案廣韵呪詛也通作祝書無逸厥口詛祝疏云以言告神謂之祝不當引史記以相難也
  溢水入焉卷十十頁十八行
  一清案溢當作濫濫水見前壺關縣注
  鄴師邯鄲師於平陽者也卷十十一頁三行
  一清案鄴師下落敗字寰字記云臨漳縣有平陽故城孫之騄考定竹書曰今本無之
  白渠水水出魏郡武安縣欽口山卷十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
  又東與拘潤水合卷十十一頁十三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云拘澗水東北至邯鄲入白渠潤字誤
  互相纒靡卷十十二頁十六行
  一清案靡黄省曽本作縻
  言覃漳水横流也卷十十三頁三行
  一清案覃字衍文孔安國傳云漳水横流入河
  漢元帝元康三年卷十十三頁四行
  一清案元帝當作宣帝别見淇水館陶縣注中
  又考史記同卷十十三頁十二行
  箋曰孫云史記二字疑誤一清案史記當作漢書葢曲周置縣與酈商封國班史志傳異文耳
  在縣市補履數年卷十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列仙傳作數十年落十字
  衡漳又北逕巨橋祗閣西卷十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祗當作柢柢閣即邸閣也柢邸字通
  服䖍曰巨橋倉名鉅鹿水之大橋也卷十十三頁十七行
  一清曰按史記殷本紀裴駰集解引服䖍曰巨橋倉名許慎曰鉅鹿水之大橋有漕粟也則鉅鹿水之大橋本叔重說今補此三字
  今河内北共山卷十十四頁十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河内郡共縣下云北山淇水所出清水注云共縣故城即共和故國共山在國北所謂共北山也北共二字當倒互
  降讀如城降于齊師之降葢周時國于地者卷十十四頁十二行一清案城當作郕此春秋之郕國也地上落此字
  故改之共耳卷十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之當作云
  又今河所從卷十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從當作徙
  共縣故本共和之故國卷十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上故字衍文
  不惡降而更稱卷十十四頁十七行
  一清案不下落因字
  但是水導源共出北卷十十四頁十九行
  箋曰出宋本作山一清案當作共北山
  𤣥因欲成降議卷十十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議當作義
  乃書有過降之卷十十五頁五行
  一清案之下落文字
  八牧代絶卷十十五頁八行
  一清案牧當作枝漢書叙傳云北亡八支
  猶謁斯廟為銅馬劉神寺卷十十六頁四行
  箋曰謁當作謂一清案𨽻釋載此文作揭
  其水與隅醴通為衡津卷十十六頁七行
  一清案隅當作湡寰宇記邢州龍岡縣下云湡水一名澧水說文音隅師古音耦
  其一水北出逕縣故城西卷十十七頁一行
  一清案逕縣當作經縣郡國志經屬安平國地理志堂陽縣下云嘗分涇縣即經縣也
  葢變引葭之名也卷十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引葭漢書地理志作列葭
  今於故縣城南卷十十七頁六行
  一清案故縣二字當倒互
  長蘆水又東逕九門波卷十十七頁八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坡一作城一清案通鑑注引此文作九門陂一統志九門故城在藁城縣西北本戰國時趙邑漢置九門縣屬常山郡後漢至晉因之後魏徙常山郡治此北齊縣廢陂在縣境故即縣以名之
  又東逕扶都縣故城南卷十十七頁九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信都國有扶桞縣都字誤
  封冦恂子楫為侯國卷十十七頁十行
  一清案楫後漢書作損
  城南有獻帝南巡碑卷十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是後魏獻文帝落文字
  及北流卷十十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及當作又
  屈逕陳餘壘而卷十十九頁三行
  一清案而當作西
  王莽更之曰申苗者也卷十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作暢苗申字誤
  白渠水又東南逕開縣故城北卷十十九頁十四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常山郡有關縣方輿紀要以為即春秋之欒也哀公四年齊國夏伐晉取欒葢欒武子之封邑矣漢以為關縣建武中以張汛為常山關長即斯縣也開字誤
  封許瘈為侯國卷十十九頁十八行
  一清案瘈史記侯表作瘛
  昔漸離擊筑傳工卷十十九頁十八行
  一清案當作高漸離落高字傳工當作傭工史記校正
  有武亭卷十二十頁二行
  一清案當作敬武亭落敬字
  白渠又東卷十二十頁三行
  一清案白渠下落水字
  地理志曰大白渠東至曲陽入洨河者也卷十二十頁四行一清案班志原文是東南至下曲陽入斯洨河今補三字
  于藁縣之烏子堰卷十二十頁十三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真定國有槀城落城字
  白渠泜水又東逕曲陽城北卷十二十一頁十一行十二行
  一清案泜當作枝曲陽上落下字此是鉅鹿之屬縣
  尋求父老不得卷十二十二頁五行
  一清案父老何焯校改老父
  逶迤東北注謂之九爭卷十二十二頁七行
  一清案九峥之名亦見濡水注此水逶迤屈曲似之故同其稱當从作峥
  引葭水注也卷十二十二頁八行
  一清案也當作之方輿紀要校
  淵之西南之側水有武强縣故治卷十二十三頁一行
  一清案西南下之字衍文
  俗名之東相卷十二十三頁十三頁
  一清案名之下落曰字呉琯本校増
  别出北卷十二十三頁十七行
  一清案名云衡漳于縣無别出之瀆北下落瀆字
  縣北者卷十二十三頁十八行
  一清案縣上落出字
  溝水自始決水也卷十二十三頁二十行
  箋曰始宋本作此一清案溝水當作瀆水即滹沱故瀆也下水字當作入
  魚釣隠身卷十二十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魚劉昭郡國志補註引決録注作漁
  舊溝又東逕修市故城北卷十二十四頁十九行
  一清案溝當作瀆
  循縣卷十二十五頁三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勃海郡有修縣應劭曰音條循字誤下並同
  分為二川北逕弓高城西卷十二十五頁八行
  一清案分為二下落一字孫潛校増
  謂之陽決口卷十二十五頁十行
  一清案決當作津
  樂成縣故城南卷十二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樂成兩漢為河間國治至桓帝始加陵字此文尚仍舊稱說見下
  漢文帝别為國卷十二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漢文帝下黄省曽本有二年字考漢志良是
  漢宣帝封子開於此卷十二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宣帝是章帝之誤
  故加陵曰樂陵也卷十二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三字縣也是水經特筆以見縣本以樂成陵三字結名與史志可參異同隂溝水篇有樂成陵令許嬰碑
  衡津又東逕建成縣故城南卷十二十六頁一行
  一清案津當作漳
  衡漳又東右㑹楊津溝水卷十二十六頁五行
  一清案楊當作陽
  自澤水東逕阜城南卷十二十六頁六行
  一清案澤水呉琯本作枝水亦誤當作溝即陽津溝也
  王莽更名吾城者卷十二十六頁七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又東北入清河卷十二十六頁十行
  一清案入胡渭校改合
  東北注之卷十二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案東北上落浮水二字全祖望校補
  東北逕參后亭卷十二十六頁十五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勃海郡有參户縣后字誤下同
  清漳亂而東注于海卷十二十七頁一行
  一清案清漳上落與字
  清漳水篇
  大黽谷卷十二十七頁三行
  一清案黽字誤當作□漢書地理志北地郡有大□縣師古曰□即古要字是注亦云大要谷可互證也
  清漳出揭戾山卷十二十七頁五行
  一清案揭當作謁
  舊名清漳縣卷十二十七頁八行
  一清案縣字衍
  東南注南水卷十二十七頁十四行
  一清案注下落于字方輿紀要校増
  訪梁榆之虛郭卷十二十七頁十八行
  箋曰謝云宋本作虛鄣一清案寰宇記是郭字通鑑註引此文同
  桓亦云卷十二十七頁十九行
  箋曰桓字誤似是松字謂袁松也一清案全祖望云非也葢是袁豹
  漳水于此有涉之稱名因地變也卷十二十八頁六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有涉河之稱葢名因地變也増二字





  水經注箋刋誤卷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