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五千一百四十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五千一百四十一
卷之一萬五千一百四十二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五千一百四十一 八隊

彖曰。兊。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

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

死。說之大。民勸矣哉。程子傳兊之義。說。也。一陰居二陽之上。陰說。於陽。而爲陽所說。也。陽剛居中。中

心誠實之象。柔爻在外。接物和柔之象。故爲說。而能貞也。利貞說。之道。冝正也。卦有剛中之德。能貞者也。說。而能貞。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說道

之至正至善者也。若夫違道以千百姓之譽者。苟說。之道。違道不順天。干譽非應人。苟取一時之說耳。非君子之正道。君子之道。其說。於民。如天地

之施。感於其心。而說。服无斁。故以之先民。則民心說。隨而忘其勞。率之以犯難。則民心說服於義而不䘏其死。說道之大。民莫不知勸。勸。謂言之而

勉力。順從人君之道。以人心說。服爲本。故聖人賛其大應應對之應。朱子本義兊。說。也。釋卦名義。剛中而柔。止勸矣哉。以卦體。釋卦辭。而極言之董

楷集說朱氏附録。兊說。若不是剛中。便成邪媚。下面許多道理。都從這箇剛中柔外来。說。以先民。如利之而不庸。順天應人。革卦就革命上說。兊卦

就說。上說。後人都做應天順人說了。到了順天應人。是言順天理。應人心胡致堂管見中辯。這箇也好。說。若不剛中。便是違道干譽。卜子夏傳兊

亨利貞。止民勸矣哉。剛中正而外柔順於物。萬物皆說。其澤。聖人以說先人。而民忘其勞。以說。犯難。民則忘死。非大人不能說。於民。而民咸恱而得

其正也。王弼注兊。亨利貞。重言利貞二十五。本卦二。餘附蒙卦。彖曰。兊。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說。而違剛則謟。剛而違說。則暴。剛中而柔外。

所以說。以利貞也。剛中故利貞。柔外故說。亨。兊。徒外反。恱也。八純卦象。澤說。音恱。卦内並同。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天剛而不失說。者也。重言順

乎天而應乎人二。萃一。本卦一。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先。西薦切。又如字。難乃旦切。孔頴達正義彖曰。兊。說

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兊。說也者。訓卦名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者。此就二五以剛居中。上六六二。以柔處外。釋兊亨利貞之義也。外雖柔說。

而内德剛正。則不畏邪謟。内雖剛正。而外迹柔說。則不憂侵暴。只爲剛中而柔外。中外相濟。故得說亨而利貞也。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廣明說

義合於天人。天爲剛德。而有柔克。是剛而不失其說也。今說。以利貞。是上順乎天也。人心說。於惠澤。能以惠澤說人。是下應乎人也。說。以先民。民

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說。以先民。民忘其勞。以下。歎美說之所致。亦中明應人之法。先以說豫撫民。然後使之從事。則民皆

竭力。忘其從事之勞。故曰說。以以先民。民忘其勞也。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者。先以說。豫勞民。然後使之犯難。則民皆授命忘其犯難之死。故曰。說以

犯難。民忘其死也。施說。於人所致如此。豈非說。義之大。能使民勸勉矣哉。故曰。說之大。民勸矣哉。李鼎祚集解彖曰。兊。說。也。虞翻曰。兊口。故說也。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虞翻曰。剛中謂二五。柔外謂三上也。二三四利之正。故說。以利貞也。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虞翻曰。大壯乾爲天。

謂五也。人謂三矣。二變順五承三。故順乎天應乎人。坤爲順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虞翻曰謂二四已變成屯。故爲勞。震喜兊說。坤爲民。坎爲

心。民心喜說。有順比象。故忘其勞也。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虞翻曰。體屯。故難也。三至上。體大過。死變成屯。民恱無疆。故民忘其死。坎心爲忘。或

以坤爲死也。說。之大。民勸矣哉。虞翻曰。體比順象。故勞而不怨。震為喜笑。故人勸也。歐陽文忠公童子問兌之彖曰。順乎天而應乎人。何謂也。

曰。兌。說。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莫大於此矣。而所以能使民忘勞與死者。非順天應人則不可。由是見小惠不足以說。人。而

私愛不可以求說。蘇軾傳兌亨利貞。止說。之大。民勸矣哉。小惠不足以勸民。陳了齋說亨利貞。故說也。剛中而柔外。是謂中道。說。以利貞。猶曰中孚。

以利貞其用也。豈用之乎。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也。說。之大。非說。之而大也。井之用可觀於此。張紫巖傳兌以說。爲體。說。而不正何以化。剛中則

不欺於天。而有以承天意。柔外則不拂於人。而有以合人心。是爲兌之貞。說。道於是行矣。卦剛在内。柔在外。二五得中。曰剛中。上卦之柔。天位也。下

卦之柔。人位也。而順之應之。則皆九五事。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言兌說之功如是。聖人以剛中至誠之實。躬

行仁義道德于身。以率先天下。故能得天下心。而天下樂從之。曰民忘其勞。天下大說而後與之同好惡。除患難。若水東注。勢無遏者。民知夫本

以生我。是以忘死効命。而求以報上。曰。民忘其死。真誠之感。理則然耳。禹湯文武周公。率循是道。大功大業。著見天下後世。于今未泯。本諸此也。萬

物役乎坤。至兌物遂其成。爲忘。其勞。乾戰之。坎勞之。而終歸於坎。爲忘其死。夫死之。乃所以生之。宜其說。也。坤爲民。坎爲難。郭雍解彖曰。兌。說。也。止

說。之大。民勸矣哉。兌之爲象。剛居中。而柔在外。剛居中則無私。柔在外則足以說。物。無私則貞。足以說。物則亨。此兌之所以亨利貞也。順乎天而應

乎人者。兌說。有道。則不能順乎天。而溺於私心。是亦不能應人之望也。昔湯之征也。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爲後我。此得兌說。之

道者也。武王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亦得兌說。之道者也。所謂順乎天而應乎人者。若湯武是已。孟子論以德服人者。中心說。而誠服也。

中心說。而誠服。兌之道也。是能應乎人者也。能應乎人。則順天矣。其應人也。非寒而衣之。飢而食之。又非有矜憐撫奄之言。使之聞之也。聖人惟知

道耳。故聖人知道而不知說。天下知說。而不知道。道行有必致之說。初非有期於民者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非聖人固如是

以說。人也。在道論之。則非民情之說。聖人有所不敢爲必說。在事爲之先。則民可忘勞。說在患難之先。則民可忘死。民或未說。而欲覬其忘勞忘死。

雖聖人不能也。是以聖人平居無事之日。使民飽食暖衣。養生送死無憾。所謂說以先之也。故文王事紂。非不能說。民也。武王卒伐。功非能說。民也。

順天應人之道。聖人不得私焉。昧者充私情。故勞而日拙。聖人明公道。故𨓜而日休。天下可以無事處之矣。說。道之大。有至於此。是以視民之自勸。

皆可見說。之大也。孟子嘗謂齊宣王曰。取之而燕民說。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說。則勿取。若孟子者。所謂知說。之先民者歟。李光讀易詳說兌之爲

義。孔子以一言釋之曰。說也。盖兌爲澤。潤萬物者。莫說。乎澤。故爲萬物之所說。也。兊之爲卦。一陰處乎上。二陽處乎下。外柔而内剛也。聖人涉世。外

曲而内直。外柔而内剛。内不失已。外不絶物。无徃而不通。以正說。人。故曰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也。湯武革命。南巢牧野之戰。勞民犯難

而民忘勞忘死者。豈以力驅之哉。能盡說。之道。得其心而已。古之興大役。動大衆。未有下不說。隨而能成功者。秦之長城。隋之遼東。二役興而天下

亡矣。說。道之大。民至相勉勵。以從上之命。何事而不可成乎。聖人所以大之也。朱漢上傳兊亨利貞。止說。之大。民勸矣哉。兌以一陰居二陽之上。陰

說。於陽。而見外者也。兊巽之反。初六之上六。四之三。柔說。於外。二五不失其中。以說行剛。而剛柔皆亨。故曰兌亨。彖曰。兌。說。也。此合兩體卦變而言

兌也。剛中則實。柔外則接物。以和說。而正。則和而不流。卦九五剛中而正。九二剛中。而又戒之以利貞者。二三四不正。不正則䧟於邪謟。悔吝將至。

故說。道利正。非道求說。不利也。亦何由亨哉。故曰。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此以兩體六爻言兌也。乾。天也。上五。天位也。坤。順也。初六之上。而說。順乎

天也。三四。人位也。六四九五相易。而說。應乎人也。天人殊位。順乎天者。要在於應乎人而已。天之說。萬物。陰陽相說。降而爲澤。說。之非其時。則亦不

能說。矣。湯武之征伐。出其民於水大之中。而民大說。。是所以順天也。知人。則知天。知天。則知說。之道。故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此以上六六三兩爻而

言兌也。坤爲衆。民也。坎爲勞。兌决。坎爲大川。險難也。坤爲死。以内卦言。兌先爲坤。說。以先民也。坤衆從之。兌見。坎伏。民忘其勞也。以外卦言之。巽服

而涉大川之險。坤化爲兌。民忘其死也。夫就佚辭勞。好生惡死。民之常情。用之以說。乃忘四體之勤。决一旦之命。而不頋。非說。之以道能如是乎。古

之人有行之者。周公之東征是也。故曰。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民和則氣和。氣和則天地之和應。說之大。天地不能違而况於民

乎。故曰民勸矣哉。此再合兩體兼伏爻而言兌也。在卦氣爲秋分。故太玄凖之以沈。李衡義海撮要彖曰。兌。說也。止說。之大。民勸矣哉。天之所𦔳者

順也。人之所𦔳者信也。柔外爲順。剛中爲信。故得順乎天而應乎人。鄭剛中窺餘兌亨利貞。止民勸矣哉。兌說。可以致亨也。然說。而不以正。非兌所

貴也。故兌亨利貞。二五盖兊之所謂貞也。五固正矣。二亦得為正者。以中故正。亦以勸其正也。兌者巽之反。巽之初六。為兌之上六。巽之六四。為兌

之六三。而巽之二五。雖為兌。未嘗失其中也。惟兩柔說而出外。聖人慮其過也。故有利貞之戒。此剛中柔外。說。以利貞之道也。夫天之心。即人之心

也。上能順天而爲天所說。則人之說。之也可知矣。天之說不可見也。其應乎人者是也。然天之所說。豈為其以諂求哉。有剛以立已。有柔以通物。内

外不失其正。而說道行乎其間。此天人所共與。兊之所以順乎天而應乎人也。或問。不曰順乎人而應天者。天人一道。順與應。不可以天人分也。舉

此則彼見矣。人君盡兌之義。則可以得民之所難。何則。小而服勞。大而効死。二者皆民之所難。民惡憂勞。我使之忘其勞。民惡死亡。我使之忘其死。

非得其所難者。能致是乎。古有行之者。湯武是也。非獨湯武。凡以說。道順幽明之心。而得民所難者。義皆如此。先民與犯難。乃在我之事。忘勞與亡

死。皆在彼之心。我行於上。民應於下。此兌說。之所以為大也。鼎祚易。謂二四變為屯。有震坎坎。爲勞爲心。兌為說。勞而心說。忘其勞也。坎爲難。震為

反生。犯難而忘其死也。集傳。又謂乾天也。上五。天位也。坤順也。初六之上而說順乎天也。三四。人位也。六四九三相易而說。應乎人也。安定胡先生。

謂澤水之所聚。滋息萬物。使之得所養而說。澤。聖賢欲感天下之心。必以仁義之道。恩惠之事。固不可以言語口舌而為說。故說。去言而為兊。楊萬

里傳兊奚而亨。天人說。也。天人奚而說。說。利貞也。聖人奚而利貞。剛中以正已。柔外以說。民也。惟民說。故天說。惟利民。故民說。惟不利已。故能利民

惟正已。故能不利已。湯之寛仁。兆民自不殖貨利始。不殖貨利。自不邇聲色始。革之彖曰。湯武革命。慎乎天而應乎人。今兊之彖亦云。革言天人之

說。乎。湯兊言天。人之所以說。也。天人俱說。是惟无事。有事而與民趨之。則勞而忘勞。是惟无難有難而與民犯之。則死而忘死。好𨓜惡勞。好生惡死。

人之情也。勞而忘勞。死而忘死。非人之情也。非人之情而忘之者。說而不自知其勞且死也。曷為而說。也。知聖人勞我以𨓜我。死我以生我也。是以

說。而自勸也。夫勸民與民自勸。相去逺矣。是以聖人大之曰。說。之大。民勸矣哉。勞而忘勞。禹之治水是也。死而忘死。湯之東征西怨是也。林東集觧

成卦曰。兊者。初為兊。二為離。三為巽。西又為兊。其義則備於前矣。兊亨利貞。何謂也。曰兊。說也。說。也者。事之所以立。而攻之所以成也。夫婦不說。則

家道陵遲。君臣不說。。則萬事隳壞。朋友不說。。則學問廢缺。百工不說。則技藝不進。庶民不說。則王政不行。惟說。乃能亨也。然易說。者。小人之情。而難

說。者。君子之性。是則說。者。其小人之道與。說雖小人之道。而兊之為卦。剛中而柔外。是則君子之說。而非小人之說。也。故曰利貞。貞者。正也。說以正。

則為君子。說。以不正。則為小人。子曰。近者說。逺者来。又曰。敬一人而千萬人說。夫百人之聚。未有不公而說。而况於千萬人乎。說。以利貞。所以得萬

國之歡心也。故曰。兊。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所謂順乎天

者。如天之剛徤中正。而能以美利利天下也。所謂應乎人者。聚其所欲。去其所惡。使天下翕然心悅而誠服也。不順乎天。无以應人。不應乎人。無以

順天。罔違道以千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已之欲。所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者也。民情莫不欲佚也。說。以率先。而使之忘其勞。莫不欲壽也。說。以犯

難。而使之忘其死。古之人。其必有道矣。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此之謂也。是故說。有大小。子女玉帛。車馬衣裘。

人之所說。也。說。於惠之所及。而不說。於惠之所不及。則所說。者小矣。利之以農桑。申之以孝弟。及其說。也。相勸而為之。則說。之大者也。是故兊之象

為澤。澤之所利者慱矣。其聚之也。足以說。魚鼈。其散之也。足以說。草木百榖。而生民之類咸說。之矣。其為說。也。不亦大哉。故曰。說。萬物者。莫說乎澤。

楊慈湖傳兊。說。也。得人歡心。豈不亨通。然利於貞。以不正說。人者有矣。壞人心於无窮。致大禍於後日。剛中柔外。其說。之道乎。剛之為德。不可以利

動也。不可以害動也。大中至正。不可移奪。是為剛也。其中則剛。其外則柔。以此得人之歡心。必不失乎貞正。得人之歡心而不失其正者。順乎天道。

應乎人心。何則。三才一道故也。如此。則說。以先民。則民咸從之。或忘其勞。說。以犯難。則民咸死之。咸忘其身。說。之大至於民。咸勸於善口豈不大哉。此

說。非有術以使之也。非違道以干之也。由正而行而正者人心之所同有。故上之人倡之。而下之人。自翕然應之。幾於神矣。故曰。敬一人而千萬人。

悅。所敬者寡。而說。者農。得其道故也。故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故又不止於民說。之。又死之。不止於死之。又勸於善口感民之所同有者。故无所不

通也。趙復齋說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順天應人。方是說。處。項安世玩辭順天應人。革與兊。皆言順天應人者。順天理之正。應人心之公。則革无私

意。說无邪心矣。革者。天下之大利。說。者。天下之美名。此二者。最易於失正。故革曰。元亨利貞。兊曰亨利貞。盖謂此也。兊自二至四互革。民勸矣哉。

民忘其勞。民忘其死。即所謂勸也。李謙齋詳觧兊亨利貞。止民勸矣哉。兊為澤。說。萬物者。莫說。乎澤。盖以其有潤物之功。是以萬物咸說。之也。夫天

下有真說。可以心感而不可以僞為。惟其出於中心之誠。故真笑未發而和。苟出於僞。則脅肩謟笑。盖有貌然而心不然者矣。故兊之所以亨者。以

其說。之出乎誠然者也。雖然。說。不可以非其道也。以我而說。人不以其道。則在我者為苟說。以人而說。我不以其道。則在人者為過諛。故必利乎貞。

貞者。所以持之而不使之至於流也。以卦之全體論之。二五以剛而居中。三上以柔而在外。以剛居中。則中无所苟。以柔居外。則外无所忤。外无所

忤。故說。中无所苟。故貞。說而貞。說。而不流者也。夫說。之為義大矣。上順乎天。下應乎人。湯武之所以救民於水火說。也。以此先民。而使之。則民忘其

勞。周公東山之詩亦說。也。以此犯難。則民忘其死。楚王巡撫三軍。而士如挾纊。亦說。也。夫民之所不欲者。莫若勞。而所甚畏。莫若死。乃今至於忘其

勞與死。而相勸以惟上命之從。則說。之為義。豈不大矣哉。蔡節齋訓觧彖曰。兊。說。也。釋兊義。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釋兊

彖辭剛中。二五也。柔外。三上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廣兊義。馮椅輯注兊志卦。說也。明卦義。說。今悅。几

十翼皆同。程正叔曰。二陰居陽之上。陰說。於陽。而為陽所說。郭子和曰。兊非有意於說。人。亦非有意於求說。天下有說之道。在上者。不違是道以臨{{{caption}}}

人。在下者。得其志而自悅耳。使有心於其間。非兊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以六爻明卦象占。剛中二五。柔外三上也。順

天應人亨也。以二陰在上之卦言之。九自三之五。順天也。六自五來三。應人也。三人位。程可乆曰。以柔外接物。故亨。以剛中處已。故利貞。不言亨。應

乎人。則亨可知矣。朱子曰。剛中故說。而亨。柔外故利於貞。盖說。有亨道。而其妄說。不可以不戒。又柔。外故說。亨。剛中。故利貞。亦一義也。程正叔曰。說。

而能貞。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李去非曰。世固有小人文為員外方内之說者。偱習以失正。則䧟於脅肩謟笑。脂而澤之。不勝其為柔矣。說。以

先民。民妄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以九五六三徃來。推廣卦義。先難。並去聲。九自三徃五成兊。上六陰。民也。五在上先。故曰說。

以先民。六自五避九來三。勞也。而忘之。九自三。直犯君位。。難也。九居五。則三忘矣。故曰。忘其死。爻為來兊凶。謂是也。鄭少梅曰。忘死言犯難。則知忘

勞之為服役矣。忘勞言先民。則知忘死之先說。矣。然則說。之所以為大者。不特使之忘勞忘死。而尤在於使之相勸。而忘勞死焉。所謂民勸者。盖父

詔其子。兄語其弟。妻勉其夫。朋友亦以是相責也。李㤗發曰。民至相勸。以從上之令。何事而不可成。聖人所以大之也。

田疇學易蹊徑離變兊圖

離下離上

兊下兊上

重離之卦以上九之爻。下而在離之初九之下。則離之初九上為九二。離之九四上為九五。故兊卦有剛中之象。離之六五。上而為上六故兊卦有

柔外之象。天之所𦔳者。順也。人之所𦔳者。信也。柔外為順。剛中為信。故有順乎天。而應乎人之象。彖曰。兊。說也。止民勸矣哉。前輩說兊之卦。以

為一陰居二陽之上。陰說。於陽。而為陽所說也。此但指三畫而言兊耳。然重兊之卦。則有巽離在焉。巽為萬物絜齊。離為萬物相見。至乎兊。秋成熟

之時。則萬物豈不歡說。乎。所以去言而名兊。以兊之說。盖有萬物不言而說。者存。說之不以言。是以為兊。伏羲正其名。文王繇其德。孔子則譛其義

者也。譛其義。則只當言兊之義在說。亦所以使人因說之一字。而可以悟兊之為說。者。不以言也。夫兊卦自離變。離之初九。上而為九二。離之九四。

上而為九五。二五皆剛。故曰。剛中。離之六五。上而為上六。故曰。柔外。剛不在乎中。則所說不出於誠心。柔不在於外。則所說。不入於人心。是必剛中

而柔外。乃見兊說。之象。然卦繇有亨利貞之辭。而釋彖之辭。不言亨者。聖人盖慮後世之為說。者。皆尚兊口之言。以求亨通之道。故略之。而不及於

亨。然剛中則亨乎已。柔外則亨乎人。亨之義。已寓于中矣。故不言亨。諸家解者。多以為說。道冝正。便以此来帶解利字。非也。兊之利貞。非其它。利於

正者。比也。兊之為卦。得秋之正。乃萬物各正性命之時。成就萬物。有利有貞。不可以為利於正也。施於人事亦然。說之以利。則如堯典之析因夷

隩。豳詩之稼穡桑麻是也。說之以貞。則如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說。之不以利。則口惠耳。口惠不足以結人。說之不以貞。則邪謟耳。邪

謟不足以服人。既說。以利貞。則上能順天。而為天所說。下能應人。而為人所說。夫天之心。即人之心也。天之說。不可見也。其應乎人者是也。孟子曰。

取之而燕民恱。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恱。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燕民恱。是天與之也。燕民不恱。是天

不與也。順天應人者如此。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者。以說之之道而施之於先。而用民於後。則民雖惡勞。亦自忘之而不惡也。所謂以佚道使民。雖勞

不怨是也。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者。以說。之之道而俾之犯難。則民雖惡死。亦自忘之而不惡也。所謂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是也。然小惠不足

以說。也。兊為澤。上互卦。巽為入。下互卦。離為麗澤之入於人者深。附麗於人者固。其說之廣大。則不特使民自忘其勞。自忘其死也。尤在於使之相

勸。而忘勞忘死焉。所謂民勸者。不獨東山之詩為然。如汝墳殷其靁之類皆是也。夫勸民與民自勸。相去逺矣。是以聖人大之曰。說。之大。民勸矣哉。

魏了翁集義藍田吕氏曰。兊有所說而不觳也。東萊吕氏曰。彖之言。王者之事。象之言。乃學者之事。此又聖人舉一隅以示人。欲學者以三隅反。

而見易遁之無窮也。在王者觀之如此。在𡖖大夫觀之如此。在學者觀之又如此。各隨所觀而見其義。至於說。之體。則一也。故易之觀象。有指一卦

之義而言之者。如艮之象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之類是也。有兼他義而言之者。如革之治歴明時是也。觸類而通。則兊之象。固可見矣。麗澤兊。兩澤

相並之象。大凡兩澤相麗。則水氣相通。浸潤浹洽。兩有所資正。如朋友之交相琢磨也。大抵。事皆不可遇於說。和易而過於說。必入於淫邪。恩意而過

於說。必至於煩瀆。至於朋友講習。最天下之可說。雖說。之過。亦無害也。講習之益。朝夕相處。不惟切磋琢磨之際有益也。其意氣相浹洽。如兩澤相

並浸潤漸漬。雖不言之中。而更相感發者固多矣。不惟就問能者。然後有益。雖不能者問於我。亦可因以自覺。無非有益於我者也。今之學者。唯其

不專意於講習。故群居相與。多至於爭是非。較勝負。使其一意講習。則祗見處衆之可樂。而不見其多事矣。學者欲自驗為學之進否。觀其處衆之

樂與否可也。鄭汝諧冀傳兊亨利貞。止民勸矣哉。從程氏趙以夫易通兊自乾來。亨也。以上為主。二五以剛居中。三上以柔居外。柔皆比剛為說。三

上皆不變為利貞。兊之本體也。然上下皆柔。未免敵應。故必變。其來卦之一爻。然後卦有其主。上用而剛變。兊為乾。上天位。三入位。三以柔順乎上。

上以剛應乎三。上順天而下應人。兊之變體也。以本體言之。兊之在上者為君。兊之在下者為民。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民忘其勞也。以生道殺民。

雖死不怨殺者。民忘其死也。說。道之大。至此。民不期勸。而自勸矣。彖辭不言變。文王自明其心也。夫子釋彖。乃繫以是以之辭。明卦之變體者。盖言

武王卒文王之功也。又申以先民犯難之義。明卦之本體者。盖言文王顯子西土。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人心歸之。可以王矣。猶

終其身。事殷而不變。此周之所以為盛德歟。易祓總義兊之為說。何也。一陰進於二陽之上。說之見於外者。人君之說。天下。猶兊澤之說。萬物。說。則

物情通暢。有亨之理。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則容說亦足以害正。故利乎貞。以卦體推之。二五陽爻在中。則中心誠實之義。三上陰爻在外。則接物謙

和之義。中心誠實。與天為徒。故言順乎天。接物謙和。與人為徒。故言應乎人。說。以利貞。天人之所同與也。兊自二至上。互澤火為革之體。革之彖以

順天應人。為湯武之舉。湯武非求說於民者也。以利貞之道先乎民而已。人情莫不欲𨓜。先王則節其力而不困。是以民忘其勞。人情莫不欲安。先

王則厚其生而不傷。是以民忘其死。說道之大。至此。民不期勸。而自勸。兊之所以為說。也。趙汝梅輯聞兊。說。也。止民勸矣哉。卦以象得名。說。者。象之

義。坎流則氣行。故能通。兊止則氣聚。故能養。物得所養而說。故曰兊。說。也。剛中指二五。柔外指三上。此固六爻之德。然以已而說。人。與說人之從已。

皆足為德之累。必有剛正者。為主於中。而以柔德順說。於外。剛中則不失已。柔外則不忤物。如是。亦可以說。矣。然人情不難於說。而難於正。說。之道。

利於正。而惡於邪。說。以正者。天以無私覆萬物。我秉道而人自說。無事於違道以干譽。可以順天之理。人以惠養望人王。所欲與聚。所惡勿施。無事

於枉己以求說。可以應人之欲。凡是皆正之自出。所以釋利貞之㫖也。夫人孰不喜𨓜而辟勞。樂生而惡死。文王之臺沼。唯與民皆樂。之意。先入乎

人心。則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民非說。勞也。說。有甚於勞而忘之也。湯武弔伐之仁。若時雨䧏。則東征西怨。不期而會。民非說。死也。說。有甚於生而忘

之也。說。之功用。如是其大。民之勸之。非力邀而強制者。不曰勸民。而曰民勸。民說。而無俟於勸也。寧若魯莊之戰。以小惠靳靳焉求於民哉。徐相直

說彖曰。兊。說。也。兊之義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陽剛居中。誠實之象。柔爻在外。和柔之象。故為說。而能正。利貞者。說。之道宜得其正也。是以

順乎天而應乎人。說。而能正。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說。道之至善者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君子之道。

感於民心。說服无斁。故以之先民。則民心說。隨而忘其勞。率之犯難。則民心說。於義而忘其死。說。道之大。民莫不知所勸勉。以從君。故聖人賛之曰。

說。之大。民勸矣哉。張應珎觧彖曰。兊。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二五剛中。三上柔外。說。以利而為正。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上下之氣和。乃說。

故能應天順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與民同樂。民相率而歸之。是以使民而民忘其勞。臨難而民忘其死。

此則說。之至也。陳深讀易篇彖曰。兊。說也。釋兊卦義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剛中。初一九五也。柔外。六三上六也。剛實在

中。而柔和於外。故說。說。之道利於正也。說而能正。是以順天理之正。應人心之公。順乎天。兊上也。應乎人。兊下也。天人皆通。所以亨也。說。以先民。民

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凡說。之道。以之先民。則民忘其勞。率之犯難。則民忘其死。勞非民之所說。也。以說。道使之。民心說隨。

雖勞不怨。死非民之所說。也。以說。道使之。說服於義。雖死不避。此說。之道大。而民莫不知勸勉也。忘勞忘死。即所謂勸也。蘇起翁讀易記彖曰。兊。說。

也。止民勸矣哉。兊說。之義也。二五剛中。三上柔外。兊為口。喜說。之過。則為諛佞。所以利在貞正。然說。而貞正。善說。之大。順天應人。天人胥說。說。之正。

說。之大也。以說。道先乎民。而使民忘其勞苦。說。以犯患難。而使民忘其死命。此說。之大者也。說道先民。是無事之時。使民飽食煖衣。養生送死无憾。

則一旦有事。民自奔趨忘其勞。忘其死。不知其所以然。民忘其勞。民忘其死。則民之有所勸勉。皆說。道使之也。二三四互澤伏坎。坎。勞卦也。伏則民

忘其勞矣。三四五互。巽伏震。震為反生。反生。則民忘其死矣。丁易東象義此釋兊彖辭也。兊之所以亨者。以上下相說。而為亨也。剛中而柔外。九居

二。體之中。而六居二。體之上也。說。以利貞。說。而不正。非利也。說。而得正。所以為利也。順乎天。而應乎人。上卦六在上。天也。下卦六在三。人也。又從而

推兊說之義。曰。說以先民。則民忘其勞。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也。說以犯難。則民忘其死。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也。說之義。其大如此。此民之

所以勸也。以彖言之。卦有互離伏坎。坎為勞卦。離見。坎伏。忘其勞也。又有互巽而伏震。震為反生。忘其死也。鄧錡圖說兊亨利貞。止民勸矣哉。說

卦言兊。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盖兊之所利者。在乎秋分之正。亦曰。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彖註之詳矣。兊自遯變。巽之反也。兊亨者。自遯而亨也。彖

曰。兊。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二五剛中。三上柔外。故曰。剛中而柔外。二五皆正。三比而正。上比五正。故兊正。所說。之利。在比於二五之剛中也。

故曰。說。以利貞。上比九五。順乎天也。三比九二。應乎人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者。應乎人也。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者。順乎天也。夫天人之道。皆以剛

中而柔外。和恱之所致也。故恱道之大。遂使天下之民。自相勸勉以從善也。不亦神乎。故自垂衣拱手以降。三王之道。莫不由此兊說。而致其亨也。

大矣哉。所以皇帝王伯用其化。教勸率也。故三王秋兊勸民以功也。故曰。說。之大。民勸矣哉。吳澄纂言兊。說也。釋卦名。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

以順乎人而應乎人。以卦體釋彖辭。剛中。謂二五。能得民之說。。而不言亨者。致之而有餘也。但言說。而亨在其中矣。柔外。謂三上為民。而說。以從君。

必利貞者。防其所不足也。三上。天位也。而柔處之。順乎天之理也。二五。人位也。而剛處之。中實能應乎人之心也。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

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廣兊義。先民。謂君率其民。犯難。謂民救其君。說。之大。猶言說。之至極。民勸。謂忘其勞。忘其死也。俞琰集說彖曰。兊。說也。止

長勸矣哉。說。和說也。兊以一陰居二陽之上。其柔外見而和說。故曰兊。說也。卦叠兩兊。則二五以剛爻居中。有中心誠實之象。三上以柔爻居外。有

接物和柔之象。中心誠實。則不欺于天。接物和柔。則不拂于人。其說。也以道。而所守者正。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故曰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

以順乎天而應乎人。向使外柔而中不剛。則内無所守。其說。必流。殆將无所不為。而違道干譽。又何順天應人之有。順天指上兊而言。應人指下兊

而言。乃若說以先民。說以犯難。此兩說。字。亦為重兊而發。夫和說。之道。若内若外。無施不可。在内而以之先民。則民皆欣然効力。忘其勞而不辭。在

外而以之犯難。則民亦欣然赴敵。忘其死而不顧。兹盖說。之以道故也。說。之以道。孟子所謂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是

也。以至父語之子。兄語之弟。遞相勸勉。皆忘其勞與死。而無怨心。則其說也。豈不大矣哉。故曰。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

勸矣哉。民勸。謂民自勸。非勸之使然也。孔氏正義云。先以恱豫勞民。然後使之犯難。則民皆授命。忘其犯難之死。胡震義兊亨利貞。止民勸矣哉。

兊。說。也。一陰居於二陽之上。陰說。於陽。而為陽所說。喜之見於外者也。兊為澤。說。萬物者。莫說。乎澤。陽剛居中。中心誠實之象。柔爻在外。接物和柔

之象。剛中故說。而亨。柔外故利於貞。夫說。可以致亨。而說之必以道。乃足以為說。也。君臣說。則尊卑之情通。父子說。則孝慈之情通。兄弟說。則友恭

之情通。夫婦說。則倡隨之情通。朋友說。則切偲之情通。兊之為說。固有亨道。然諛侫以取容者。不足以為說。私情以相比者。不足以為說。曲學阿世。

違道干譽。皆不足以為說。兊之說亨。必利於正者。寛裕温柔以相與。而齊莊中正之實。隱然而不悖也。和順樂易以相親。而恭敬撙節之實。確然而

不流也。如是。則說。之以道。何徃而不亨。東山之說。以使民。與叔于田之乆說。而歸。同一說也。而叔田不得與東山同。王民之皥皥。霸民之歡娱。同一

說。也。而霸民不得與王民同。何也。為臣而說。民。必有周公之正道則可。以叔叚而得民之說。不過私以眩民耳。為君而說。民。必有三王之正道則可。

以威文而得民之說。不過私情而市恩耳。嗚呼。古人之說。未嘗不以其道也。僖公一國之賢君也。而君臣亦以道稱。今觀詩人之所詠。醉而舞。醉而

歸。說意之孚也。鷺于飛。鷺于下。而禮義可觀者。秩然而不失其正。僖公尚然。况不為僖公者乎。彖曰。兊。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柔在外。和說而

剛健。居中則說。以利貞也。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亡其勞。說。以犯難。民亡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說。而能正。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

以之先民。則民皆趨事赴功而不愛其力。以之犯難。則民皆捐軀致命而不愛其身。說。道之大。至於父詔其子。兄語其弟。而相勸以勞。相勉以死者。

日益廣矣。其為說。也。豈不大乎。勞而忘勞。禹之治水也。死而忘死。湯之東征西怨也。文公曰。說。若不是剛中。便是違道干譽。便成邪媚。下面許多道

理。都從這箇剛中柔外來。朱子發曰。民至愚而神。苟不以正。徒事甘言求其忘勞忘死難矣。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佚之

生之。所謂說。以正也。此卦其變為民卦。其象兊為澤。有說萬物之象。其占利於正則亨也。張清子集註彖曰。兊。說。也。止民勸矣哉。丘行可曰。兊之

義。說也。剛中指二五。柔外指三上。外雖柔說。中實剛介。故兊亨。利在貞正。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革兊二彖。皆有順天應人之說。革之順應。以湯

武革命而言也。兊之順應。以剛中柔外說。以利貞而言也。兊上為君。兊下為民。夫𨓜與生。人之所好。勞與死。人之所惡。此常情也。今乃忘勞忘死。豈

人之情也哉。殊不知說。以先民。則勞之者。正所以𨓜之也。說以犯難。則生之所以為仁。殺之亦所以謂仁也。其說。之大。民不期勸而自勸矣。愚謂。

禹之隨山濬川。非說。而忘勞者乎。湯之東征西怨。非說。而忘死者乎。胡一桂纂註徐氏曰。剛中二五也。柔外三上也。剛中而柔外。則立已者正。而說。

人者非邪矣。趙珪觧兊之為說。陽剛皆得中。陰柔皆在上。下體之外。是說。以利貞也。說而貞。則上順天理。下應人心矣。以說道先民。而為則民說。從

之。而忘其勞苦。以說。道使民犯難。而行則民說緃之而忘其死。此說。之用為大。民說。則相勸從矣哉。胡炳文通說易於不正。必剛中而後說。也。正說。

之正。則能順乎天而應乎入。以先民。則民忘其勞。以犯難。則民忘其死。皆所以為說之大也。然不正。則不大矣。董真卿會通李氏舜臣曰。柔外故能

說。剛中故能利貞。内剛而利貞者。說之以道也。若柔見乎外。而内不剛。是乃所以為佞說之說。非和說。之說也。要必剛實在中。外雖和而中有守。是

以和而不流。此說。之出于貞。而與天人合也。雙湖先生曰。上六天位。順乎天之象。六三人位。應乎人之象。說。以先民。亦三也。三位人位。下有民象。

自三至上。似坎。有犯難之象。陳應潤爻變易緼剛中而柔外。二五之剛。三六之柔也。人君能以和說之道。利乎貞正。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上下皆

說也。說。以先民者。如周武王伐紂之後。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恱服。此說。以先民。民忘其勞也。說。以犯難者。如漢光武撃銅

馬之時。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此說。以犯難。民忘其死也。說。之入民之深。民心說。而誠服也。說。之大者。如此。民烏得

不相勸忘勞而忘死也。觧蒙精藴大義先儒曰。剛中故貞。柔外故說。以中而柔外。則立己者正。而說。人者非邪也。說。以利貞。則至公無私。而上有以

順乎天。歡欣浹洽。而下有以應乎人。至於民相勸以從上。何事不可成哉。聖人所以大之也。抑嘗觀巽兊。皆二陽一陰之卦也。一險居内。而自處卑

巽。一陰居外。而以柔說。人。巽兊之一陰。雖分上下内外。而以剛中為主。則同一意也。巽有卑順之義。不有剛中。則失之為足恭。兊有和說。之義。不有

剛中。則失之為佞諛。為睢旴容說。則剛中者。巽兊之主也。蒙謂聖人守正而能和。故未嘗違道以干百姓之譽。亦未嘗咈百姓以從已之欲。冝夫

子極言以賛之也。梁寅參義卦辭。為說亨。而利貞。而卦體。則剛中而柔外。人能剛中。則中心誠實。能柔外。則接物和柔。故其說。可以亨。而又得其正

矣。說。而能正。則上順天理。下應人心。將何事之不可為乎。說。以先民。而民忘其勞。無徃而非亨也。說。以犯難。而民忘其死。無徃而非貞也。孟子言以

佚道使民。雖勞不怨。其說。以使民者乎。又言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其說。以犯難者乎。王者之說道。順天而應人。可謂大矣。天下之人。固將皥

皥然莫知誰之使然者。而又安有不知勸者乎。吳說之易疑問曰兊言順天應人。說之大。民勸矣哉。兊說。之義大矣。而大象獨指朋友講習。於順天

應人所說甚相逺何哉。逍遥公曰。朋友講習。說於理也。於理有所說。則天人之理。亦無不順於理。不說。安能順天應人。曰。湯武革命。亦順天應人。

其理說。否。曰。不說。安能革命。𡊮莊臣經義說。以先民。惟有以作民情於未為。斯有以致民情之樂為。盖民情所在。上作而下必應。歡欣說。懌之情。

不生於無所肇率之日。而每見於有所倡始之際。一率先之有道。群然應矣。兊之聖人。以說。道使民。不強之從。不驅之來。惟有以先之而已。冝乎斯

民樂事勸功。畧無齟齬扞格之意。則其為說也可勝既耶。兊之彖曰。云云。以此。夫上無強求於下之心。下無強趍於上之意。則天下治矣。且人君之

舉事。勞民勸衆。能使之必從者。固難。而能使之樂從者。尤難也。於是以勢刼之。則民無自而𧨕。於是以力迫之。則民無自而說。於是以一切刑威驅

之。則民愈無自而說。。必鼓之有機。必感之有方。必倡之有道。則上下之間。感應昭焉。所感必有應。所應復有感。感者非倖。應者非誣。機之動。則籟之

鳴也。蟲之喓。則螽之趯也。銅山之東傾。則洛鍾之西應也。是故有以先之。則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况以道乎。無以先之。則說之雖以道。不說也。况非

道乎。然則以此說也。先此民也。以此民也。應此先也。其上下咸和訢合之勢也。是奚可以強求強趍者議之乎。且兊之人君。非徒以大寳我居也。非

徒於萬邦我有也。非徒以紛紛烝庶我役也。國有大事。必用乎民。以受邦職。以役國事。以任煩重。順其情可也。而逆之不可也。從其欲可也。而拂之

不可也。說以先之。機括在我。于以致其利。于以成其順。于以聚其欲。理義者。人心之所說也。則申吾之理義以先之。政教者。人心之所說。也。則公吾

之政教以先之。辭命者。人心之所說。也。則善吾之辭命以先之。感動之下。群心翕從。將見樂於役事。則鼛皷有弗勝者矣。澤門興謳尤有也。樂於軍

事。則鼖皷有弗勝者矣。辭甲諉鶴無有也。詔而子。語而弟。躍然其趍也。悉而心。委而慮。翕然其應也。樂而事。勸而功。歡然其從也。然則民之說。之也。

又曷嘗有一毫矯拂之意哉。嗟夫。人心本不大相逺也。同一好惡。同一避就。同一欣戚。倡之而必應。作之而必從。特在乎上之人何如耳。故先天於

乾。則咸覩之快。躍如也。先甲於蠱。則元亨之情。裕如也。先庚於巽。則柔之說晏如也。是冝兊之君。以說而先民。而民亦以說而應君。其斯為極盛之

世歟。我思古人。實獲我心。伐苗於神禹。而衆之濟濟者此也。為臺於文王。而民之歡樂者此也。宅洛於成王。而民之大和會者。亦此也。嗚呼盛矣。非

天下之至聖。其孰能與於此哉。趙必翰經義說以先民。民忘其勞。惟能感其心於事之所未為。斯能用其力於事之所難為。夫民之從上。至於盡

力所至。而不知其為難者。豈无自而然哉。有如感發之无素。而遽加之以力役之征。其不以我為病已者幾希矣。惟古之聖王。慈祥豈弟之德。日浹

洽乎人心之㣲。而斯民之愛戴乎上。至於歡忻說懌。而不能以自己。是冝有所不動。動而民莫不隨。雖其力役之事。出於人情之所難堪。而奔走聴

命。自不知其所以為勞者矣。然則隆古君民相與之至。其庸可以形迹論歟。云云所以見於兊之象。夫君民之相與。惟其仁而已矣。君不施仁。則无

以得其心於宴安之時。民不歸仁。則无以盡其力於艱難之日。或者不是之知。乃曰。后非民同使。民非后罔事。遂謂君之役民。自有言而莫予違之

勢。民之從君。自有奮而不顧其身之義。抑不思勞之於未信之時者。必无以弭天下厲已之謗。而不怨於雖勞之日。无非在上以佚道而感發於

其先也。何者好𨓜而惡勞者。乃人之情。而衆非元后何戴。實有所謂固結之道。苟仁愛之道。不施於閑暇无事之時。而力役之征。遽興於倉卒有事

之日。則心无所感於先。而力役必不盡於後。豈不戛戛乎其難哉。聖人知其然。謂夫狎侮小人。固罔以盡夫人之力矣。而得民之道。又豈外其心者

之所能邪。於是因其心之所欲。而與之聚之。因其心之所惡。而勿施爾也。則人情莫不欲壽。吾惟生之而不傷也。則說以壽而先於民矣。人情莫不

欲富。吾惟厚之而不困也。則說以富而先於民矣。至於節其力而不勞。非以說而先其情之所欲𨓜乎。扶之而不危。非以說而先其情之所欲安乎。

夫惟說。順之道。既有以先乎斯人之心。此所以心感乎内。而力盡乎外者。亦其理之所必然。而勢之所必至也。何者。君子學道則愛人。而小人學道

則易使。殆見未為而衆傒之。已為而衆從之。故將亨天下之大利者。其初必履天下之大害。而斯民惟欲有以利其上。自不知役之以除害之為難

也。將處天下於至安者。其初必涉天下之至危。而斯民惟欲有以安於上。自不知役之以去危之為難也。其親上也。如子弟之愛父兄。其衛上也。如

手足之捍頭目。樂於趍事者。无以倦其勤。善於赴功者。无以怠其志。謂之忘其勞。適念乎勞於王事。而自莫知其所以然也。噫。愛民之意達於先。使

民之道行於後。民心之既說。民勞之自忘。是豈勉強矯拂之所能致哉。雖然。兊者。說也。而卦必次於巽者。盖上既巽順乎其下。則人自說懌於其上。

然聖人必以利正而為說者。誠以違道干譽。與夫衆皆說。之。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惟夫誠心實德。存養乎其中。良法美意。周浹乎其外。則說。於未

有舉事之時。樂於不知其勞之曰。又豈有一不正之念者哉。昔之盡是道者。吾於文王見之。彼其以民力為臺為沼。若勞民於自娱者也。然庶民有

子来之衆。經營有不日之成。而歡樂之聲。至有靈臺靈沼之頌。文王何以使民忘其勞之若是耶。盖發政施仁於治岐之初。與夫西土怙冒於一二

邦之修者。其說以先乎民者。非一日也。故樂民之樂。而民亦樂其樂者。不亦冝乎。不特此爾。異時武王。順天應人之舉。與周公東征三年之役。且有

民忘其死於。說以犯難之時。又豈上於忘其勞而已哉。彼有好勇好貨之君。致其民於疾首蹙額以祖。告者。又安足以語兊之義。象曰。

麗澤兊。君子以朋友講習程子傳麗澤。三澤相附麗也。兩澤相麗。交相浸潤。互有滋益之象。故

君于觀其象。而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互相益也。先儒謂天下之可說。莫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固可說。之大者。然當明相益之象。朱子本義兩澤

相麗。互相滋益。朋友講習。其象如此。董楷集說程氏附録。天下之說。不可極。惟朋又講習。雖過說。无害。兊澤有相滋益處。一本注云。兊澤有日相滋

益之意。卜子夏傳兩說。而合者。莫過於朋友講習也。王弼注麗。猶連也。施說之盛。莫盛於此。陸德明音義麗澤如宇。麗。連也。鄭作離云。猶併也。孔頴

達正義麗澤兊者。麗猶連也。兩澤相連。潤說。之盛。故曰麗澤兊也。君子以以朋友講習者。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相說。之盛。莫過

於此也。故君子象之以朋友講習也。要義兩澤相潤說。為朋友講習之象。見前止義李鼎祚集觧虞翻曰。君子大壯。乾也。陽息見兊。學以聚之。問以

辯之。兊二陽。同類為朋友。伏艮為友。坎為習。震為講。兊兩口對。故朋友講習也。蘇軾傳取其樂而不流者也。陳了齋說君子以朋友講習。其有大於麗

澤乎。張紫巖傳道義之說無窮已。君子貴夫朋友切磋之益。其於道也。相與講明習行之。盖有自說。於中者矣。嗚呼。學之貴乎講習也乆矣君人者。

用是道。則人僞盡。心術明。可同民患。而終與之共其樂。書曰。學於古訓。乃有獲。後世若唐太宗。取學士十八人。與之朝夕論議。雖未知先王遜志之

學。而於兊說。之道。尚庶幾。夫用於身也。澤滋益為朋友。口舌為講習。兼山有物我兩止義。麗澤有内外俱說義。盖君臣上下。中國夷狄。與夫朋友交

相際。皆麗也。麗而說斯為兊。易象於兊。特取朋友講習為義。豈非大而天地萬物之說。次而一身以及夫中國四夷之說。皆自學問中來哉。郭雍觧

麗者。附著相連之意。亦見上下之說。誠意交而連結也。說之大。有見於順天應人。而其㣲有見於朋友講習。盖順天應人之說。與朋友講習之說。大

小不同。其情一也。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逺方来。不亦樂乎。此朋友講習。所以為說也。况天下大說。又在於朋友講習之間。李光讀

易詳說澤。陂澤也。人所資以為灌漑之利。禹貢曰。九澤既陂。雲夢之類是也。澤不相麗。或有時而竭涸。以澤麗澤。相繼不絶。故其為利無窮。君子體

此象。相與講習。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故其心恱也。孟子曰。理義之恱我心。猶芻豢之恱我口。朋友講習。互相滋益之樂。以發明其理義。故無窮也。然

則聖人所以恱民者。能使知其理義之所在。然後可用也。不然。安能使之犯難而忘其死乎。朱漢上傳麗。速比也。澤水所鍾。兩澤相麗。重說也。說之

大者也。天下之可說。而無斁者。无若朋友講習之為大也。易傳曰。兩澤相麗。互有滋益。朋友講習。互相益也。兊與兊。同類為朋。初上五始終以正而

動為友。兊為口為講。兩兊為習。九五初九之君子。以朋友講其所知。習其所行。相滋相益。體麗澤之象。李衡義海撮要說於聲色。極必有害。說於道

義。乆而彌益。鄭剛中窺餘麗。猶附麗之麗。澤附澤故也。兩澤。則彼此相滋益。故為朋友講習之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取此義也。鼎祚易。謂二陽

同類。朋友也。兊口對。講習也。易傳曰。朋友講習。固說之大者。然當明相益之象。楊萬里傳天下之可說者。莫小於聲色臭味。而莫大於義理。天下之

求益者。莫狹於晝思夜度。而莫廣於朋友講習。不觀兊之象乎。兩澤相麗。則水泉相益而不涸。二友相講。則義理相益而不窮。而况九澤與衆友乎。

是以君子說之。林栗集觧兊為澤。重卦為麗。澤麗相附也。交相滋益。說之象也。然坎兊皆水。坎為勞。而兊為說。何也。曰坎為大川。流而不盈。是以知

其勞也。兊為澤。止而不流。是以知其說也。君子以朋友講習者。取其交相滋益之義而已。人之相說。莫如朋友。朋友之相說。莫如講習。和而不流。樂

而不厭。皆麗澤之象也。或曰。君臣之相歡。夫婦之相說。反不若朋友之甚邪。曰君臣有義。夫婦有别。苟惟悅而已。吾未見其能乆也。是故以艮配兊

為咸。以震配兊為歸妹。是君臣夫婦之道也。若夫朋友平居講習。則各出其所有。而見其所長。漸漬琢磨。燕㳺諧謔。無所不有。而未嘗有辭色之失。

㴠洪停深。以待它日之用。取諸麗澤。不亦可乎。楊慈湖傳澤之相附麗。即朋友之相親麗而講習。自古朋友之講習者多矣。皆易之兊卦也。而知之

者有幾。知其說者。未足以為知也。心通内明。自知自信。而後為知。知之者。何獨知朋友講習之。即麗澤也。即六十四卦。即三百八十四爻。即天地萬

物。即日月四時。麗澤非彼。朋友非此。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趙復齋說朋友講習。講見於言。習見於行。項安世玩辭朋友以象二兊。講以辭說之。相會

以文也。習以身行之。相勸以善也。李謙齋詳觧象曰。麗澤兊。君子以朋友講習。兩澤相麗。更相滋益。此朋友切磋琢磨之象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

亦說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樂者。說之至者也。以得朋為樂。則說可知矣。蔡節齋訓解家曰。麗澤兊。澤附澤而相潤。兊說之象也。君子以朋

友講習。講兊說象。習重兊象。馮椅輯註麗澤兊。麗義見離彖賛。李仲永曰。麗澤者。相連而不離也。君子以朋友講習。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

相麗之象。講兊為口舌頰輔。習重習。麗澤也。鳥數飛為習。都曰。講其所未知而明之。習其所已知而行之。程正叔曰。猶麗澤之互有滋益。

田疇學易蹊徑兊大象

兊為口。兩口相應。朋友講習之象。習有學飛之意。月令所謂鷹乃學習是也。互卦離為飛鳥。互卦巽為風。又主風教鳥在風中而學飛。教習之

象。兊澤。坎水。皆水也。有相似之義。其實不同。愚嘗即二卦之爻象而思之。夫坎卦一陽在中。陽。動物也。動而在中。故在地之水。則為泉。為江海之

潮流水也。兊卦一陰在外。陰。靜物也。靜而在外。故在地之水。則為淵。為陂湖之澤止水也。夫地有水澤。天有雨露類也。水流而雨濺。澤止而露凝。亦

類也。然則坎在地為水。則在天為雨矣。兊在地為澤。則在天為露矣。何以明之。夫四時皆有雨。而雨水。則獨列於二十四氣之一。以坎離震兊四正

之卦論之。冬至之日。方得重坎之初爻。雨水之時。正值坎之九五爻。坎之為雨明矣。四時皆有露。而秋露獨白。盖兊居西方。其色白故也。兊之為露

亦明矣。然即二卦互體而言。坎藏艮震之卦。天降時雨。山川出雲。以坎之九五。在乎艮山之上也。春陽之中。雷雨作觧。以坎之九二。在乎震雷之始

也。兊藏巽離之卦。離為日。巽為風。風日藏閉。則有露。夜有風。則露之氣散矣。由巽之風。不藏故也。露遇朝陽必晞。由離之日。不藏故也。又不時此也。

露則結為霜。雨則化為雪。霜陰氣之變雪。陽氣之變也。霜之凝。則慘栗。陰氣之聚故也。釋則和霽。陰散故也。雪之飛。雖盛寒而不甚栗烈。陽氣之聚

故也。雪之釋則寒甚。陽之氣散故也。易之一經。不言雪。愚故於此而廣之。象曰。麗澤兊。君子以朋友講習。澤者。會聚衆水而為之者也。衆水皆来

附麗。故聚而為澤。萬物資之。而灌溉浸潤。自有不言而說。之意。故曰。麗澤兊。君子觀附麗之澤。而足以說物也。是以附麗於朋友而取以說焉。以朋

友而講習。即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義。夫人之大倫有五。朋友與居一焉。然詳求五者之說懌。亦无過於朋友。盖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情之

相通而悅懌。唯朋友為甚。又况講之以道。而使之知所未知。習之以業。而使之能所未能。則理義有以說其心者。當如何耶。伐木之詩曰。既和且平。

其兊之朋友乎。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逺方来。不亦樂乎。取此義也。愚嘗論兊為兩郊。故虞庠取其象。以朋友講習之地故也。禮記

言擇士之宫。謂之澤宫。孔頴達䟽。以為澤於寛閑之處。近水澤而為之。豈非制度取於兊之大象者歟。魏了翁集義濂溪先生曰。人生而蒙。長无師

友。則愚。是道義。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康節先生曰。兊。說也。其他說。皆有所害。惟朋友講習。无說於此。故言其極

者也。藍田吕氏曰澤用麗。則相漸潤。朋友講習。有相漸潤之益。鄭汝諧翼傳從程氏。趙以夫易通二澤相麗。日漸月潤。有相資益之義學而時習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逺方来。不亦樂乎。兊為亡。兩兊胥說。有講習之象。易祓總義麗澤兊者。上下皆說。故君子以朋友講習。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

說乎有朋自逺方来。不亦樂乎。盖樂與人同。固取乎友朋。而說由中以生。是以禮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則友朋尤貴乎講習。此講習所以

貴乎說也。趙汝梅輯聞麗。附也。卦之二剛陽。實地之象。一柔陰虚。水之象水在地中。為泉。在地上為澤。荀首曰。川壅為澤。兩兊胥麗。故曰麗澤。天下

之物。唯水與地。未嘗蹔離。况兩澤胥麗乎。一澤有時而竭。說物之功有限。兩澤胥麗。則潤澤交浹。其說无疆。君子體之。資朋尚友。胥與講習。求增益

其所未能。必如兩澤之親麗。情交意宻。日進月積。母斷織。母自畫。然後漸漬膏沐。有緝熈光明之功。盖不止以得友為說也。講。謂講明。習者。服習。易

象龜鑑凖曰。人君用此。樂從經術之士。講明天下有用之學也。兊為澤。兊說。也。上下皆兊。潤說。萬物。而有盛麗之象。上說。以從下。下說以告上。君臣

之間。以分則嚴。以道則親。謂之德友。言講習道義。相為樂也。文帝以道德為麗。得麗澤之說也。說。於聲色。極必有害。說於道義。乆而彌益。以堯舜禹

湯之聖。皆說於講學。堯學於君疇。舜學於務成昭。禹學於西王國。湯學於成子伯。至傳說亦告髙宗曰。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事

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以是知君臣有朋友之習。不亦說乎。徐相直說兩澤相麗交相浸潤。互有滋益。兊說之義也。君子觀象。朋友講習。互相

益也。不亦說。乎。姑汾遁叟証類指龜恩澤連至。說也。君子法之。講習道義互相潤澤。不亦說乎。張應珎觧兩兊相連附。故曰麗澤。兊為口為言。上下

純兊。一朋一友。相與講習也。朋友講習。皆有重兊之義。陳深讀易篇象曰。麗澤兊。君子以朋友講習。二澤相附麗。浸潤相滋之象。君子觀象。以朋友

講習。既講論於先。必重習於後。講而不習。安能浹洽而至于悅懌。故學而時習。所以說也。盖義理之悅。天下之真悅也。講兊為口舌。上朋友與習。重

兊象蘇起翁讀易記麗澤。二兊也。兊為澤。麗。兩相附麗也。兩澤相資。則水不竭。君子觀此。朋友講明義理。習而行之。猶麗澤焉。亦不困竭矣。交相浸

灌。互有滋潤。其喜何如。故朋友講習。天下之說。樂莫過焉。兊為口。故云講丁易東象義此釋兊卦畫兊。下兊。上。四字也。兊為澤。坎水而窒其下。水不流。

故為澤。内外皆兊。兩澤也。兩澤相麗。則水流通而相滋。所以為兊。君子觀兩澤相滋之象。故朋友講習。同門曰朋。合志曰友。皆取兩義。兊為口兩口。

相講之義故講。兊而又兊。故習。習者。重也。或曰。互離為飛鳥。習者。鳥數飛也。又伏坎。亦為習。鄧錡圖說天地以澤潤物。聖人以道潤民。以澤麗澤。

萬物之所說。也。以道傳道。萬民之所說。也。故民之所說。莫大於朋友講習。論語首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逺方来。不亦樂乎。此聖人之

心學也。故君子以之。吳澄纂言麗澤。此釋兊下兊上也。一澤在内。一澤在外。二澤相附麗也。兊。此仍羲皇八卦之名。而為重卦之名。君子以朋

友講習。二澤相滋潤之益。如朋友共講習之益。先已講而後又習焉。取重兊之象也。俞琰集說麗澤兊。君子以朋友講習。兊為澤。上下卦皆兊。則兩

澤相附麗。有交相滋益之象。君子以朋友講習。盖朋友相與切嗟琢磨。則彼此皆有滋益也。講者。講其所未明。講多則義理明矣。習者習其所未熟。

習乆則踐履熟矢。此朋友講習。所以為有滋益。而如兩澤之相麗也。若獨學无友。則孤陋而寡聞。故論語以學之不講為憂。以學而時習為說。以有

朋自逺方来為樂。盖極天下之至樂。未有如朋友講習之為樂也。兊為口。講也。習。重習也。卦疊兩口。講而又講也。所引節齋蔡氏曰。見前蔡節齋訓

觧。保八原㫖君子體而用之。麗澤者。二澤相附麗也。兩澤相麗。交相浸潤。互有滋益之象。故君子觀其象。而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互相益也。先儒

謂天下之可說。莫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固可說之大者。然亦當明相益之道。胡震衍義麗澤。二澤相附麗也。兩澤相麗。交相浸潤。互有滋益之象。

君子體之。朋友講習。互相益也。講者。講其所未知未能。習者。習其所已知已能。朋友非說。則道不相投。如員鑿方枘之不相入。講習何望焉。兩澤相

麗。互有滋益。萬物之說。朋友相麗。互有滋益。一身之說。楊氏曰。天下之可說者。莫小於聲色臭味。莫大於義理。天下之求益者。莫狹於晝思夜度。而

莫廣於朋友講習。張清子集註愚謂。二澤相附麗。有互相漸潤之象。君子體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逺方來。不亦樂乎。兊為口。兩兊胥說。

有講論重習之象。胡一桂纂註徐氏曰。天下之至可說者。无如朋友講習。講而不習。則言語徒詳。紬繹无得。雖曰為學。亦將枯燥生澀。而无可嗜之

味。危殆杌𣕕。而无可即之安矣。豈終能悅懌於心乎。故必從容論說。以講之於先。又必切實體驗。以習之於後。則心與理相㴠。而所知者益精。身與

事相安。而所能者益固。麗澤之益。庶乎其有相滋之實。而貞說在我矣。所引蔡氏曰。見前蔡節齋訓觧。趙珪觧君子觀麗澤兊之象。上下二澤。附麗

相潤。以朋友講習。相資益也。陳應潤爻變易緼麗。附麗也。兩澤相附曰。麗澤。兊為口舌。故又有君子朋友講習之義。陳納易象本義洊雷則威盛。兼

山則險極。隨風則勢迅。明兩則德著。習坎則水溢。至於麗澤。則兩陂相為浸漬。此之膏液。為彼之𦔳。彼之沾潤。為此之益。而相滋之深者。莫此若也。

故名之曰兊。兊。說也。而朋友之義在焉。是必悅之以道。而道日以進。及交漬功深。不知孰為我。孰為人。而此道渾㴠而為一。豈朝滿夕除之潢潦。輔

之以仁而仁日以充。及交潤時乆。不知孰為彼。孰為此。而此仁融會而无間。豈易盈易涸之溝澮。盖其沾溉以涓滴。積而深造。為淵淵之淵。浸潤以

濡沬。積而逢原。為浩浩之天。及其至也。則沛為教雨。而人心淑敷為化雨。而天下又是澤也。又將彌滿六合。充塞八紘。有不勝用者矣。或者擇友不

求其勝已。莫資其講學之功。取友或狹以長貴。又何以輔其時習之勤。則困於澤之无水。滓其山之出泉。而湛然之天。瑩然之質。終為泥沙所溷矣。

吁。昔哉。觧蒙精藴大義先儒曰。義理之說。人无窮。况朋友講習乎。從容論說。以講習之於先。又必切實禮驗。以習之於後。則心與理相得。而所知者

益精。身與事相安。而所能者益固。志氣之浹洽。疑殆之切磋。體麗澤之益。為相滋之實。而其說在我矣。彖之言王者之事。象之言學者之事。然學者

之為王者事。其義實相通歟。蒙謂義理之說人无窮。而聖人尤取其互相滋益也。梁寅參義兩澤相麗。則互相滋益。故彼此皆不至於枯竭。君子

觀麗澤之象。而以朋友講習。則我之進德。有資於人。人之進德。亦有資於我。是其為益。豈有窮乎。講者。討論而知其理。習者。重習而踐其事。朋友之

相資。在於講而已。然既講。則必習。故曰。以朋友講習也。又卦為重兊。說之至也。天下之說。不可過極。唯講習。則過說。无害。故於兊言之也。貢清之撮要

兊象餘意曰。麗澤兩澤相附麗也。兩澤相麗。浸潤而有泫益。君子用此之象。與朋友講習。亦猶麗澤之相益也。講兊象。習重兊象也。所引不謂之說

以下四條。見前李𢖍義海撮要。孔頴達正義。業開先經義說。之大。民勸矣哉。象曰。麗澤兊。君子以朋友講習。廣至和之用。斯民固相勉以趍夫道。

象至和之體。君子實相資以明乎道。盖斯民同得其說。與君子先得其說。何莫由斯道也。斯民難事而。易說。雖欲樂道於觀化之餘。君子易事而難

說。乃不樂於觀象之頃。則縱已容說。之私。豈能契民心說之公哉。且說。以大言。明卦德也。人之常情。覩和說。之大。則興和說。之感。以斯說也。為斯勸

也。民將覺悟於心。洞无所蔽。勸勉於善。迅不可禦。是民之趍於道。非至和之所感歟。然民之由是說。正以君子能運是說。也。兊以澤言。明卦象也。兊

之為澤。有交麗之勢。則有交濟之益。顧斯象也。為斯學也。君子以取朋友。人已兼盡。以為講習。體統兼該。是君子之明乎道。非至和之所本歟。彖言

說。孚於斯民。則以趍道為說。象言說。先於君子。則以明道為說。君說。而民未說。者。有以夫。未有下說。而上不說。者也。云云兊之彖象。則然。有治象之

說。有易象之說。播吾民之和。達萬民之說。斯民孚於治象。說之致廣大者也。會朋友之樂。務時習之說。君子探乎易象。說。之盡精㣲者也同此生也。

則同此心也。亦同有此道。同有此說也。不為聖而豐。豈為凡而嗇。不為智而加多。豈為愚而加少。惟小人悖之凶。鴻鵠一念。嘗不堪其憂。君子脩之

吉。蟬蚢衆攻。曾不改其樂。則夫民安物㤗。孰幹其樞。上恬下熈。孰轉其紐。是為鈞陶之造。是為皷舞之神。是為文明之祥。是為承平之運。凡太和之

暢者。必有召其和者。凡大順之溥者。必有達其順者。君子人歟。其格物審。其取類精。剖苛刻之藩。開衆正之閫。杜私邪之梏。造義理之淵。吾心說。於

道學。而人心則說於道化矣。柰何朝菌之儔。蟪蛄之屬。日用飲食於此。而乃醉生夢死於其中。說於貨利也。日尋貨利之斧。說是聲色也。日菌聲

色之鄕。樞機風俗橐籥教化者。乃不回狂瀾於既倒。屹砥柱於中流。頋乃孤立无儕。獨學无友。則吾心本潔白者。俄頃而污。吾道本澄澈者。瞬息而

污。我固未能樂其樂。而民豈能同其樂哉。嗚呼。兊之斯民孚以治。象之廣大。而趍道化之同然。必兊之君子。探乎易象。而明道學之自然。從可知矣。

且睽之說。而順明。益之民說。无疆。非不以說。言也。語說之大。則未也。節之說。以行險。中孚之說。以巽孚。非不以說言也。語說之大。則未也。兊之彖辭。

何以為說之大哉。想兊之斯民。仰瞻渙汗之敷。公則必說。非每人之說也。顒若巽命之申行。而莫不說。非紛華之說也。和氣充騰。在在呈露。祥風勃

鬱。物物怡愉。民所以為說。也。苟未至於能勸。則一念不渫。萬境皆迷。一息不澄。萬慮皆塞。說之不以道也。要必恬吾氣於旦畫。養吾神於清明。母為

次且之行。毋蹈盱遲之悔。亦克用勸。何可禦也。不賞而勸。莫可遏也。此非廣至和之用。斯民既相勉以趍於道乎。然說民者其化也。說己者其本也。

且隨之澤中有雷。夬之澤。上於天皆以澤取衆也。非兩澤之相麗也。萃之澤上於地。革之澤中有大。皆以澤擬象也。非兩澤之附麗也。兊之象辭。何

以為澤之麗哉。想兊之君子。觀上之澤麗。下之澤汪洋。則交浸也。觀下之澤麗。上之澤流潤。則交浹也。擬諸形容。灌漑不偏。象其物宜滋沃无間。君

子之所以為說也。苟不由於講習。則朋而不心。面朋奚益。友而不心。面友奚補。說之不以道也。要必取兼流之象。求十益之龜。勿疑以簪。其朋致一。

以得其友。與講習道原。无障蔽也。與討論理趍。无窒礙也。此非象至和之體。君子實相資以明其道乎。嗚呼。獨樂者不若同樂。與少樂者。不若與衆

樂。治象之可說。與衆同樂者也。所過則化矣。易象之相說。。與朋同樂者也。所存則神矣。要之說有先後。无精粗。有感應。无彼此。无間可容息。无端可

探求。一以貫之則可矣。岐而二之則惑矣。昔者伏羲。取物畫兊之卦。澤之象以明。文王演易。重兊之畫。麗澤之象益顯。夫子彖兊之材。像兊之象。而

兊澤之緼畢露矣。夫彖以兊說。言。且以利正言。惟說。則發而為和。極而為樂。惟利正。則和而不流。樂而不淫。是以說。於臨事之先。民不苟且以忘勞。

說。於臨難之頃。民不苟免以忘死。此說。之大。此民之勸。亦飛躍之鳶魚。機籟之塤篪者。因卦德之說。遡卦象之說。一陰居上。二陰居下。少者多之所

宗。即陰者陽之所說。也。兩澤之相為說。即朋友之相為說。也。初之和兊。則交非匿怨。二之孚兊。則交非便佞。此時此說。君固不知其至。民豈能知其

所從来哉。嗚呼。舜一兊之君子也。天下大說。𥠖民敏德。時㤗和矣。所謂聞言若决。所謂與人為善。有以階此說。也。湯一兊之君子也。罔有不說。兆民

允殖。時又安矣。所謂若隕于淵。所謂學焉後臣。有以基此說也。舜湯逺矣。後世有致廣太。盡精㣲之主出。則舜湯之盛。猶將見之。又麗澤兊。君子

以朋友講習。象不獨立。成相說。之卦。人不獨學。明相說之理。物以相附為說。即人以相交為說也。苟象所立者獨。奚以為有迹之說。人所學者獨。

奚以為无迹之說。何者。說。萬有者。莫說乎澤。今也一澤上滋。一澤下浹。兩澤相麗。於是以兊之名揭之。言相說。之卦也。易立象以說。吾取象以說。說。

一己者。莫說。乎交。今也。以此朋友。明此道學。朋友交益。於是以講習之辭發之。言相說。之理也。象不容於獨立。而相說。之卦成。人不容於獨學。而相

說之理明。要之澤之說。有限。而交之說。无窮也。象兊者曰云云。誠申其㫖。象之立者。形而下者之說。也。固有迹之可見。人之學者。形而上者之說。也。

每无迹之可觀。抑何哉。一卦取一象。一象取一義。為停波為蓄浸。相依以為說者。猶有涯涘。朋至斯孚。說則不可涯涘也。為潴浪為匯流。相資以為

說。者。猶有限隔。友来自逺。說則不可限隔也。倘不擬諸形容。觸兩水之流。不象其物宜。感兼澤之說。則將孤立无朋。討論道妙之說。未必知也。獨學

无友。辨論理趣之說。未必識也。盍思吾性鍾固有之和。吾心具本然之說。反不如水之沾漑。澤之浸潤者甚矣。其自戾於道也。兊之君子有是哉。无

是也。且澤嘗止於山矣。嘗䧟於水矣。謂之兊未可也。今也一澤上嚴。沾濡於前。一澤下麗。滋潤於後。兼演迤之儲。並汪洋之積。支𣲖臨浹。津涯比連。

揭之曰兊。是其名也。亦其義也。非相說。之卦成乎。著兊象在易。體兊象在人。朋嘗簮於勿疑矣。友嘗得於致一矣。謂之說。未可也。今也。以朋講習。朋

非面朋。以友講習。友非面友。窮義理之淵源。究道學之底藴。辨論澄澈。發越精深。言之曰講習是其交也。亦其理也。非相說。之理明乎。相麗之澤。盖

形而下也。講習之理。道形而上也。即彼兼流之象。喻此十益之龜。學易者。亦知器為外境之說。。而有禦。道為内境之說。而无際。則識兊說。之㫖矣。唯

兊有卦。取於兩澤。上體兊也。故一澤居上。下體兊也。故一澤居下。君子居則觀其象。動則法其象。如陰所說。者陽。陽所說者陰。於初之和兊則交之。

非匿怨也。於二之孚兊則交之。非便佞也。嗚呼。此正夫子聖人之意也。是故設教於洙泗。興嘆於川上。當時門人。與朋友交相從事講習。盖悟此矣。

盡意莫若象。不然。說。之不以道。不說也。栁正孫經義麗澤兊。觀物之益。則盡卦之理。理固未易𥁞也。不即諸物。吾何以觀之哉。兊。澤也。說也。然澤

足以言兊之說。。而不足以見說。之至。必也麗澤焉。其来无已。則其益无窮。人而默察夫相資之益。則兊之為說。誠有不待言而自諭者。卦之理於是

見矣。云云聖人所以言於象。昔者聖人擬形容。象物冝。然後立八卦之象。以盡八卦之理。欲知八卦之理者。求之象可也。然理固有不可勝窮者。又必於

重焉見之。巽不重。不足以由命。離不兩。不足以言麗。性洊至足以言坎。惟洊雷足以言震。盖理可得言。而理之至者。不可得言。易之所謂理。皆其至

者也。而况於兊為天下之至說。是說也。可以心諭。而不可以言傳。苟非自其相資之益觀之。則何以哉。說。言也。兊人孰不知兊之為言說。也。說萬物

者。莫說。乎澤。人孰不知澤者。所以明乎兊也。兊之理。其果盡於此乎。今夫理在天下。一時之僅可。而他日之不然。則不足以言說。摩撫之僅加。而浹

洽之不足。則不足以為說。惟麗澤也。相繼而無已。並至而不窮。有浸灌漸漬之功。而無朝滿夕除之患。凡物之說於斯。吾見慘者舒。蹙者遂。憔悴而

而不自得者。莫不忻愉歡悅。而自適其所。非桔橰之惠也。非揠苗之長也。盖至於此。然後見兊之說。物。悠逺而深長。天下之至說。以復加於此矣。

聖人取諸澤之麗。其善於明理也夫。不然。澤而非麗。則溝澮之盈。其涸可以立侍。兊之說。而止於是。吾恐卦之理。殆不若是然矣。雖然。兊為天下之

至說。則吾既得間之矣。而君子之說。乃獨以朋友言之何哉。盖理義之說。心。猶芻豢之說。口。而說。之不以道。則君子有所不為。漸摩之益。一入乎吾

心。則其樂有不可以勝窮者。非深造乎其地者。殆未易以說言也。斯道也。方有望於麗澤之君子。金璋經義君子以朋友講習。同氣相求。同心相

得。氣同則心同矣。朋友與我同氣者也。講習與我同心矣。氣同而後相求。心同而後相得。兊象下之辭曰云云。夫禀天地之秀氣者為儒。名不載於

農工商賈之版。所業則讀書著文。與我均名為儒者。均同氣也。脫軀殻而露時膽。剖形骸而披胷臆。相與釘金石交。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之云乎。

資友以成也。今夫同堂曰朋。舍志曰友。雲凝風休。氣味相投。螽動蠱鳴。氣類相感。神交精契於真純之天。心融意會於琢磨之地。講習乎詩書禮樂

也。講習乎孝悌忠恕也。講習乎禮義廉耻也。惟恐有聞。所講不精。惟恐有傳。所習不熟。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吁君子善與人交

矣。不然學之不講。夫子所憂。傳不習乎。曾子所省。吾師孔也。吾友曾也。舞雩水之春風。沐杏壇之教雨。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道德之源。朋友相

得之樂。詎可量哉。雖然。講習者。明道事也。所以為行道者地也。雲龍風虎。聲應氣求。同心同德。佐興唐虞。赫赫洸洸乎功業。遂日以新。名聲隨風而流。

聮步接武。皆今日講習人也。吳如愚麗澤兊說麗本離。義離。麗也。盖取明相附麗。而言兊說也。而象辭亦以麗言澤者。何也。當知麗字雖訓偶。而

又訓華與美。非但有附麗之義。亦有明義存乎其中。非明不可以見其麗也。故明兩作離。言麗而兊。以兩澤相附。亦言麗。是知兊之所以為麗者。以

卦畫詳之。畫有中虚之象。以卦象詳之。澤有中虚之義。中虚則明。非麗而何。况澤者。停水者也。水止不流。其光瑩净。自然悅澤兼之以澤。附澤交相

輝。潤則說而麗也。可知矣。此麗澤兊之象也。君子觀其象。以朋友講習。盖因其兩澤附麗。而知朋友之相親。即其互有滋益。而知講習之為樂。遂發

明朋友講習之㫖。朋者。同門者也。友者同志者也。講以究其所學之道。習以温其所學之事。惟其講貫習熟。遞相開發。理義斯有所明。於心斯有所

恱。孟子曰。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恱我口。人之悅於心者。孰有過於理義哉理講既悅心則舉斯心而加諸彼。說之大。民勸矣哉。亦由是而兊之

耳。欄江網賦句初吉二孚。具不已之愉快。二陰四陽。有不窮之動盪。内惟外此。則内外德浹。陰與陽對。則陰陽道濟。曰和曰引。合初上以一致。

孰内孰外。無剛柔之異冝。一陰首二陽。而正順相濟。一爻應五位。而吉孚如響。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五千一百四十一








重録總校官侍郎臣秦鳴雷

學士臣王大任

分校官修撰臣丁士美

書寫儒士臣章伯輝

圈點監生臣馬宗孝

臣扈進第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