濳研堂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五
濳研堂文集 卷第十五 清 錢大昕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嘉慶丙寅刊本
|
潛研堂文集卷十五
嘉定錢大昕
荅問十二
問吳才老於三百篇有叶韻之說而朱文公因之厥後
陳季立𢰅詩古音屈宋古音始知三百篇自有本音至
崑山顧氏𢰅音學五書而古音粲然明白矣然同時毛
奇齡已有違言豈古今音果大相遠乎曰古今音之別
漢人已言之劉熙釋名云古者曰車聲如居所以居人
也今曰車聲近舍韋昭辯之云古皆音尺奢反從漢以
來始有居音此古今音殊之證也但劉韋皆言古音而
說正相反實則劉是而韋非葢宏嗣生於漢季漸染俗
音因詩王姬之車君子之車皆與華韻遂疑車當讀尺
奢切不知讀華爲呼𤓰切亦非古音也古讀華如敷詩
有女同車與華琚都爲韻𢹂手同車與狐烏爲韻則車
之讀居斷可識矣自齊梁之世周彥倫沈休文輩分別
四聲以制韻譜其後沈重作毛詩音於今韻有不合者
謂之協句如燕燕首章遠送于野云協句宜音時預反
二章遠送于南云協句宜乃林反所云協句卽古音也
陸德明釋文剏爲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之說於沈所云
協句者皆如字讀自謂通達無礙而不知三百篇之音
諧暢明白未嘗緩也使沈重音尚存較之吳才老叶韻
豈不簡易而可信乎協句亦謂之協韻𨚍風寧不我顧
釋文徐音古此亦協韻也後放此陸元朗之時已有韻
書故於今韻不收者謂之協韻協與叶同顔師古注漢
書又謂之合韻合猶協也是吳才老叶韻之所自出矣
叶韻實由古今異音而作而吾謂言叶韻不如言古音
葢叶韻者以今韻爲宗而强古人以合之不知古人自
有正音也古人因文字而定聲音因聲音而得詁訓其
理一以貫之漢魏以降方俗遞變而聲音與文字漸不
相應賴有三百篇及羣經傳記諸子騷賦具在學者讀
其文可以得其最初之音此顧氏講求古音其識高出
于毛奇齡輩萬倍而大有功於蓺林者也但古人亦有
一字而異讀者文字偏㫄相諧謂之正音語言淸濁相
近謂之轉音音之正有定而音之轉無方正音可以分
別部居轉音則祇就一字相近假借互用而不通於它
字其以聲轉者如難與那聲相近故儺从難而入歌韻
難又與泥相近故臡从難而入齊韻非謂歌齊雨部之
字盡可合於寒桓也宗與尊相近故春秋傳伯宗或作
伯尊臨與隆相近故雲漢詩以臨與躳韻鞏與固相近
故瞻卭詩以鞏與後韻非謂魂侵侯之字盡可合於東
鍾也其以義轉者如躳之義爲身卽讀躳如身詩無遏
爾躳與天爲韻易震不于其躳于其鄰躳與鄰韻非謂
眞先之字盡可合于東鍾也賡之義爲續說文以賡爲
續之古文葢尚書乃賡載歌孔安國讀賡爲續非陽庚
之字盡可合于屋沃也又如溱洧之溱本當作潧說文
潧水出鄭國引詩潧與洧方渙渙兮此是正音而毛詩
作溱者讀潧如溱以諧韻耳溱卽潧之轉音不可據說
文以糾詩之失韻亦不可據詩以疑說文之妄作又不
可執潧溱相轉而謂蒸眞兩部之字盡可通也如謂吾
言不信則試引而伸之夫增與潧皆曾聲也毛傳于魯
頌烝徒增增云增增衆也此爾雅釋訓之正文而于小
雅室家溱溱亦云溱溱衆也文異而義不異豈非以溱
增聲相近而讀增爲溱不獨假其音幷假其字乎古人
有韻之文正音多而轉音少則謂轉音爲協固無不可
如以正音爲協則傎到甚矣顧氏謂一字止有一音於
古人異讀者輒指爲方音固未免千慮之一失而於古
音之正者斟酌允當其論入聲尤中肎綮後有作者總
莫出其範圍若毛奇齡輩不知而作嘵嘵謷謷置勿與
辯可也
問古今言音韻者皆以眞諄爲一類耕淸爲一類而孔
子贊易於此兩類往往互用崑山顧氏因謂五方之音
雖聖人有不能改者信有之乎曰此顧氏之輕於持論
以一孔之見窺測聖人也夫士女之謳吟詞㫖淺近聖
賢之制作義理閎深深則難曉淺則易知七月末章已
有岐音淸廟一什半疑無韻非無韻也古音久而失其
傳耳夫依形尋聲雖常人可以推求轉注假借非達人
不能通變如但以偏㫄求音則將謂國風之諧暢勝于
雅頌之聱牙而周公亦囿於方音矣有是理乎且後儒
所疑於彖𧰼傳者不過民平天淵諸字此古人雙聲假
借之例非舉兩部而混之也民冥聲相近故屯象以韻
正讀民如冥也〈瞑古眠字宋玉招魂以瞑與身韻〉平便聲相近故觀𧰼
以韻賓民讀平如便也淵音近環與營聲相近故訟彖
以韻成正讀淵如營也天汀聲相近故乾彖以韻形成
乾文言以韻情平讀天如汀也此例本於維淸之禋成
禎烈文之訓刑夫子亦猶行古之道而已矣古人訓膺
爲胸故膺有壅音說文膺胸也釋名膺壅也氣所壅塞
也蒙彖以應韻中功比彖以應韻中竆亦讀應爲壅也
未濟𧰼以極與正韻朱文公疑極當作敬顧氏以其非
韻遂置之不論子謂極从亟亟敬聲相近廣雅亟敬也
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相敬愛謂之亟則朱說非
無稽但不必破字耳革𧰼以炳蔚君爲韻按說文莙从
艸君聲讀若威漢律婦吿威姑威姑者君姑也君威同
音則蔚與君本相諧而炳虨聲亦相近葢讀炳如虨也
說文虨虎文彪也與易義相應是漢儒傳易固有作虨
字者矣豫𧰼以凶與正韻中正本𩀱聲字〈古無知照二母之分醫書〉
〈有怔忡亦取雙聲〉艮𧰼以中正也亦與躳終爲韻則正與凶亦
可韻也𧰼傳無不韻之句獨此三卦顧氏所不能通而
幷刪其文殊失闕疑求是之旨今以雙聲通之則渙然
釋矣古人之立言也聲成文而爲音有正音以定形聲
之準有轉音以通文字之竆轉音之例以少從多不以
多從少顧氏知正音而不知轉音有扦格而不相入者
則諉之於方音甚不然也五方言語不通知其一而不
知其它是之謂拘於方如實神質切亦讀如滿久讀如
九亦讀如几易傳皆兼用之此正聖人不拘方音之證
民平天淵亦猶是耳顧可以輕議聖人哉
問三百篇多以命與申韻易傳則以命與貞正韻豈亦
有兩音耶曰說文命从令聲令本眞先之類也而古鍾
鼎文令終字有作霝者詩題彼脊令與鳴征韻左傳引
逸詩講事不令與挺扃定韻領从令聲而節南山以韻
騁桑扈以韻屏釋艸苓大苦說文作蘦楚辭大招以命
與盛定韻此令可兩讀也周頌以時周之命與我徂維
求定爲韻抑訏謨㬪韻定命亦㬪韻此命可兩讀也夫
子乾彖傳讀命爲睂病切於姤𧰼傳讀彌吝切葢亦兼
用二音〈姤𧰼以牽賓民正命吝爲韻正振聲相近讀正爲振則全卦皆協不必轉命以從正音此以少〉
〈從多之例也〉顧氏不得其說槩以方音議之非也
問顧氏謂古音地如沱詩載寢之地與瓦韻不與裼韻
且引易繫辭俯則觀法於地與宜韻以證之其說信否
曰顧氏之說出於陳第第所據者惟楚辭橘頌亦未敢
改詩音以從楚辭也經典讀地字大率與今音不異易
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于地此以地韻晦也
夫子繫辭云廣大配天地變化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
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又云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一
與時韻一與卑韻顧氏皆棄不取獨引仰觀俯察四句
以證成已說愚謂此四句本非韻卽以韻求之又烏知
其不與物卦相協乎籒文地作墬从䧘不从也墬之爲
地殆起於春秋以後近取楚詞以遠繩詩易吾知其必
不然也許叔重說文雖以地爲正字仍兼取籒文漢碑
亦多用墬元命包云地者易也釋名地底也諦也皆不
取从也之音秦始皇本紀琅邪刻石文以地與帝懈辟
易韻淮南原道訓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太史
公自序維昔黃帝法天則地漢書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亦讀地爲弟也顧氏謂司馬相如子虛賦始讀爲徒二
反者誤
問顧氏論古音皆以偏㫄得聲合於說文之旨然亦有
自相矛盾者如旂沂圻皆以从斤爲古音則近亦从斤
也乃援詩會言近止與偕邇韻謂古音記當改入志韻
何邪曰凡字有正音有轉音近旣从斤當以其隱切爲
正其讀如幾者轉音非正音也如碩人其頎亦頎之轉
音禮記頎乎其至讀頎爲懇者乃其正音耳倩从靑而
與盼韻顒从禺而與公韻實从貫而與室韻怓从奴而
與逑韻皆轉音而非正音禮記相近於坎壇鄭康成讀
相近爲禳祈祈未必不可讀爲近也三百篇中用韻之
字不及千名烏能盡天下之音顧氏但以所見者爲正
宜其齟齬而不相入矣仇从九聲古人讀九本有糾鬼
二音故關雎以仇韻鳩兔𦊨以仇韻逵顧氏不知九有
二音乃謂仇當有二音如母戎興難之𩔖然三百篇中
亦不過四五字而已予謂三百篇中轉音之字甚多七
月之陰雲漢之臨蕩之諶小戎之驂車攻之調同桑柔
之瞻文王之躳〈釋詁躳身也〉生民之稷北門之敦召旻之頻
正月之局皆轉音也毛公詁訓傳每寓聲於義雖不破
字而未嘗不轉音小旻之是用不集訓集爲就卽轉从
就音鴛鴦之秣之摧之訓摧爲莝卽轉从莝音瞻卬之
無不克鞏訓鞏爲固卽轉从固音載芟之匪且有且訓
且爲此卽轉从此音明乎聲隨義轉而無不可讀之詩
矣識字當究其源源同則流不當有異求本衣裘字借
爲求與之義求祈聲相近故又有渠之切之音後人於
求加衣仍取求聲非衣聲也求裘本一字而顧氏析而
二之若鴻溝之不可越且同一从求之字也而讀俅爲
渠之切讀觩絿爲巨鳩切同一从九之字也而讀仇爲
渠之切讀鳩爲居求切不知求九元有兩音也瞏从袁
聲故字之从睘者皆在山仙韻而獨行睘睘乃與菁韻
讀環者睘之正音讀煢者睘之轉音也黍稷字本在職
德韻而生民首章稷與夙育韻讀如謖者稷之轉音也
簡兮以翟與籥爵韻君子偕老則與髢揥韻考褕翟闕
翟字或作狄狄有剔音正與髢協是翟有兩音也舊與
舅皆从臼聲三百篇中舅與咎韻〈伐木〉亦與首阜韻〈頍弁〉舊
與時韻〈蕩〉亦與里哉韻〈召旻〉舅从正音舊從轉音也知一
字不妨數音而辯其孰爲正孰爲轉然後能知古音知
三百篇之音然後無疑於易之音予葢深愛顧氏攷古
之勤而惜其未達乎聲音之變也
問毛公詩傳旣不破字何以知其有轉音曰大雅俔天
之妹韓詩俔作磬而毛亦訓爲磬音隨義轉卽讀爲磬
矣小雅外禦其務左傳務作侮而毛亦訓爲侮卽讀如
侮矣鄭風方秉蕳兮毛訓蕳爲蘭說文有蘭無蕳知蕳
讀如蘭也衞風能不我甲韓詩甲作狎毛亦訓爲狎卽
讀如狎也小雅神之弔矣毛訓爲至弔與質爲韻是讀
弔爲至也毛無破字其說葢出於王肅肅欲與鄭立異
故於鄭所破之字必別爲新義雖自謂申毛未必盡得
毛旨也試以它經證之賡之正音當如庚而書乃賡載
歌卽從續音說文續古文作賡是漢古文尚書讀賡爲
續矣丱之正音當近貫故齊風以丱與孌弁爲韻而周
禮丱人借丱爲礦字說文磺或作丱此依周禮讀非謂
詩總角丱兮亦當讀爲磺也賡續以義轉丱礦以聲轉
此古經轉音之例魏晉以後此義不講而讀經者動多
窒礙矣
問大雅訏謨定命四句顧氏以爲無韻據考槃干旌旣
醉告字並古沃切與則音不相近豈眞有無韻之句乎
曰說文嚳急吿之甚也𢚩吿爲雙聲白虎通嚳者極也
亟與𢚩通故嚳有極訓楚茨以吿韻備戒位抑以吿韻
則爾雅釋訓以吿韻忒食則慝職皆讀吿爲亟也讀如
穀者吿之正音讀如亟者吿之轉音顧氏拘於字有定
音之說於楚茨則云吿字不入韻於此章則云無韻
豈其然乎詩日月吿凶漢書引作鞠訩〈齊南山亦以告鞫爲韻〉而
釋訓亦以鞠與職慝韻則吿有亟音又何疑焉唯吿有
亟音故从吿之字亦可轉讀小子有造與士韻蹻蹻王
之造與晦介嗣師韻
問顧氏論詩母字凡十七見其十六皆讀滿以切惟蝃
蝀二章與雨韻而易繫詞如臨父母與度懼故韻是有
二音要當以滿以切爲正其說然否曰古音母讀如每
此爲正音其讀如今音者轉音也詩三百篇侮字四見
〈正月緜皇矣行葦〉皆與今音同侮从每聲每又从母聲惟母有
姥音故侮可入語姥部因流泝源其條理秩然不紊顧
氏不知音有正有轉輒疑轉音爲方音故於此𩔖未甚
了了
問雙聲昉於魏晉以後古人未之知也三百篇中間有
近似者祇是偶合初非先覺子乃謂雙聲之祕肇於三
百篇母乃矜管蠡之智以强附古人乎曰人有形卽有
聲聲音在文字之先而文字必假聲音以成綜其要無
過㬪韻雙聲二端而㬪韻易曉𩀱聲難知股肱叢睉虞
廷之賡歌也次且劓刖文王之演易也至詩三百篇興
而斯祕大啓卷耳之次章崔嵬虺隤兩㬪韻三章高岡
元黃兩𩀱聲碩人之次章巧笑㬪韻美目雙聲大叔于
田之次章上句磬控雙聲下句縱送韻出其東門之
首章綦巾𩀱聲次章茹藘韻七月之觱發栗烈雙聲
兼韻上下相對東山之伊威蠨蛸町疃熠燿四句連
用𩀱聲佻兮達𠔃哆兮侈兮旣敬旣戒旣霑旣足如蜩
如螗如蠻如髦不吳不敖不競不絿允文允武令聞令
望宜岸宜獄式夷式已之綱之紀以引以翼隔字而成
𩀱聲嘽嘽啍啍禺禺卬卬字而成雙聲與與翼翼隔
句而成雙聲居居究究隔章而成雙聲死生契闊搔首
踟蹰一句而兩𩀱聲旅力方剛山川悠遠一句而一
韻一𩀱聲其組織之工雖七襄報章無以過也其音節
之和雖壎箎迭奏莫能加也其尢妙者角枕粲兮錦衾
爛兮不獨粲爛韻而枕衾亦韻錦衾韻角錦又雙聲
也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暴馮𩀱聲虎河亦雙聲也此豈
尋常偶合者可比乃童而習之白首而未喻翻謂七音
之辯始於西域豈古昔聖賢之智乃出梵僧下那四聲
昉於六朝不可言古人不知韻字母出於唐季不可
言古人不識𩀱聲自三百篇晵𩀱聲之祕而司馬長
揚子雲作賦益暢其旨於是孫叔然制爲反切雙聲
韻之理遂大顯於斯世後人又以𩀱聲𩔖之而成字母
之學𩀱聲在前字母在後知雙聲則不言字母可也言
字母而不知雙聲不可也而𩀱聲已昉於三百篇吾於
是知六經之道大小悉備後人詹詹之智早不出聖賢
範圍之外也
問古人一字兩讀出于轉音是固然矣又有一音而平
側異讀如觀瞻觀示有平去之分好惡美惡有去入之
別以至先後上下高深遠近見聞視聽之等並以動靜
區爲兩音不審古人制字之始已有之乎曰昔倉頡制
字黃帝正名各指所之有條不紊許氏說文分別部居
以形定聲不聞於聲之中更有輕重異讀易觀卦六爻
童觀闚觀觀我生觀國之光觀其生皆從卦名取義人
之觀我與我之觀於人義本相因而魏晉以後經師强
立兩音千餘年來遵守不易唯魏華父著論非之謂未
有四聲反切之前安知不皆爲平聲此可謂先覺者矣
離騷好蔽美而稱惡與固悟古爲韻孰云察余之美惡
與宇爲韻是美惡之惡亦讀去聲左傳隱三年周鄭交
惡陸德明無音是相惡之惡亦讀入聲孝經愛親者不
敢惡於人行滿天下無怨惡陸德明並云惡烏路反舊
如字又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陸云好如字又呼報反
惡如字又烏路反葢好惡之有兩讀始于葛字苑〈顔氏〉
〈家訓言之〉漢魏諸儒本無區別陸氏生於陳隋之世習聞此
說而亦不能堅守且稱爲舊則今之分別非古音之舊
審矣予我之予錫予之予今人分平上兩音而詩三百
篇楚詞皆讀上聲當之當允當之當今人分平去兩
音而孔子贊易皆讀平聲漢儒言讀若者正其義不必
易其音如鄭康成注禮記仁者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
自古訖今未聞人有別音可見虛實動靜之分皆六朝
俗師妄生分別古人固未之有也顔之推譏江南學士
讀左傳口相傳述自爲凡例軍自敗曰敗打破人軍曰
敗〈補敗反〉此爲穿鑿而廣韻十七夬部敗有薄邁補敗二
切以自破破它爲別卽用江南學士穿鑿之例葢自韻
書興而聲音益戾于古自謂密于審音而齟齬而不安
者益多矣
問四聲始于周彥倫沈休文魏晉以前未有言及之者
豈三代漢魏有韻之文皆不辯四聲乎曰古無平上去
入之名若音之輕重緩急則自有文字以來固區以別
矣虞廷賡歌明良康與睉惰墮卽有輕重之殊三百篇
每章別韻大率輕重相閒則平側之理已具緩而輕者
平與上也重而急者去與入也雖今昔之音不必盡同
而長吟密詠之餘自然有別唯漢代詞賦家好用𩀱聲
韻如滭浡滵汨偪側泌瀄蜚纖髾翕呷萃蔡紆餘
委蛇之等連篇累牘讀者聱牙故周沈矯其失欲令一
句之中平側相閒耳沈所作郊居賦雌蜺連蜷恐人讀
蜺爲五兮反此其證也但古人一音異讀多由南北方
言淸濁譌變非眞義隨音異若涇渭之懸殊自葛徐
邈等剏立凡例强生分別而休文據以定四聲習俗相
沿牢不可破而漢魏以前之正音遂無可攷矣
問鄭樵七音略謂華人知四聲而不知七音以所傳三
十六字母爲出于西域後儒又謂字母出于華嚴經其
信然乎曰字母兩字固出華嚴然唐元應一切經音義
所載華嚴經終於五十八卷初不見字母之說今所傳
華嚴八十一卷乃實义難陀所譯出于唐中葉又在元
應之後而漢末孫叔然已造翻切則翻切不因于字母
也翻切之學以𩀱聲韻紐弄而成音有韻而後人
因有二百六部有𩀱聲而後人因有三十六母雙聲
韻華學非梵學卽三十六母亦華音非梵音也宋世儒
家言字母者始于司馬温公而温公𢰅切韻指掌圖無
一言及于西域則三十六母爲華音又何疑焉且華嚴
之母四十有二與三十六母多寡迥異其所云二合三
合之母華人皆不能解而疑非敷奉諸母華嚴又無之
則謂見溪羣疑之譜本於華嚴者妄矣特以其譜爲唐
末沙門所傳又襲彼字母之名夾漈不加詳攷遂誤仞
爲天竺之學耳予嘗讀一切經音義載大般湼槃經有
比聲二十五字曰舌根聲舌齒聲上咢聲舌頭聲脣吻
聲頗與見溪羣疑之序相似而每聲各五字與今譜異
別有字音十四則今所謂影喻來母也日母列于舌齒
聲不別爲類亦與今譜異竊意唐末作字母譜者頗亦
采取湼槃而有取有棄實以華音爲本若華嚴之字母
則與今譜風馬牛不相及矣華嚴雖有字母之名而湼
槃實在華嚴之前其分部頗有條理不似華嚴之雜糅
今人但知華嚴不知湼槃是逐末而遺本也
問牙舌脣齒㗋之別昉于何時曰凡聲皆始于㗋達于
舌經于齒出于脣天下之口相似古今之口亦相似也
閒關契闊馨香厭浥人知具出于㗋顚倒挑達荼毒栗
烈人知其出于舌參差輾轉灑埽悉率人知其出于齒
蔽芾匍匐黽勉反覆人知其出于脣卽㗋舌齒脣之分
而聯之以𩀱聲緯之以韻而翻切之學興焉後人欲
以宫商角徵羽相比附乃於㗋舌齒脣之外別出牙音
然玉篇卷末所載沙門神珙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㗋
舌齒脣牙五聲各舉八字以見例㗋聲則何我剛鄂謌
可康各也牙聲則更硬牙格行幸亨客也此二聲者分
之實無可分吾是以知古無牙音也〈廣韻卷末載辯字五音法以綱各爲〉
〈㗋聲與神珙同〉翁从公聲扞从干聲鎬从高聲浩从吿聲嫌从
兼聲酣从甘聲挾从夾聲見有現音降有音皋有浩
音茄有荷音囂有敖音亢有杭音感有憾音甲有狎音
夏有賈音然則牙音㗋音本非兩𩔖字母家別而二之
非古音之正矣自㗋而舌而齒而脣聲音已無不備增
牙音而爲五又析出半齒半舌而爲七皆非自然之音
也
問近儒言古音者每謂古斂而今侈如之之爲哈歌之
爲麻由歛而侈似乎可信曰此說亦不盡然葢有古侈
而今斂者矣如古之脣音皆重脣也後人於其中別出
輕脣四母輕脣斂于重脣也古多舌音後人或轉爲齒
音齒音斂于舌音也甫方扶房武分諸字本重脣今轉
爲輕脣而魏晉人所制反切不能改則爲類隔之例以
通之善學者卽類隔可以攷齊梁以前之音葢古人制
反切其音未有不和者而暖姝怐愗之夫遂謂古人眞
有𩔖隔之例夫亦大可哀矣古人讀陟敕恥豬竹張
丈皆爲舌音每用以切舌音之字沖弓反而說文讀
動此可證古音如特也字母家雖不知今之齒音
古多讀舌音而猶不敢輕改相傳之反切乃于舌音四
母之外兼存知徹澄三母不混于齒音此吾所以言三
十六母之爲華音也就今音言之此三母誠爲重沓然
因是可以攷求中華之舊音則亦不無裨益矣聲音或
由斂而侈或由侈而斂各因一時之語言而文字從之
如儀宜爲字古音與歌近今入支韻卽由侈而斂也豈
可執古斂今侈之說一槩而論乎
問三十六母旣爲華音則所宗者何家曰此譜實依孫
愐唐韻而作唐韻又本於陸法言之切韻則猶齊梁以
來之舊法也其以入聲配平上去三聲亦循唐韻之舊
一二三四之等開口合口之呼法言分二百六部時辯
之甚細字母家據其所分而列爲譜皆不出於梵書也
其與梵書相似者見溪羣疑卽湼槃之迦呿伽�〈其柯〉俄
也而去其一照穿狀審禪卽湼槃之遮車闍膳〈時柯〉若〈耳賀〉
〈反〉也而更其一知徹澄孃卽湼槃之吒咃〈丑加反〉茶咤拏
也而去其一端透定泥卽涅槃之多他陀馱那〈奴賀〉也而
去其一𣶢竝明卽湼槃之波頗婆婆〈去〉摩也而去其
一其餘皆不與湼槃合是僧守温定三十六母雖亦參
取梵音而實以華音爲正葢唐韻本中華相傳之學不
能以梵學雜之也
問輕脣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讀重脣也曰廣韻平聲五
十七部有輕脣者僅九部去其無字者僅二十餘紐證
以經典皆可讀重脣如伏羲卽庖羲伯服卽伯犕士魴
卽士彭扶服卽匍匐密勿卽蠠沒附婁卽部婁汶山卽
岷山望諸卽孟諸負尾卽陪尾苾芬卽馥芬有匪卽有
邲緐纓卽鞶纓方羊卽㫄羊封域卽域亹亹卽勉勉
膴膴卽腜腜蕪菁卽蔓菁封讀如窆佛讀如弼紛讀如
𡺳繁讀如婆亹讀如門妃讀如配負讀如背茀讀如孛
赩讀如勃鳳讀如鵬凡今人所謂輕脣者漢魏以前皆
讀重脣知輕脣之非古矣吕忱字林反穮爲方遙反襮
爲方沃反𨚍爲方代穮襮𨚍皆重脣則方之爲重脣可
知也忱魏人其時反切初行正欲人之共曉豈有故設
𩔖隔之例以惑人者乎神琪五音九弄反紐圖有重脣
無輕脣卽湼槃經所列脣吻聲亦無輕脣輕脣之名大
約出于齊梁以後而陸法言切韻因之相承至今然非
敷兩母分之卒無可分亦可知其不出於自然矣
問古音於曉匣影喻四母似不分別曰凡影母之字引
而長之卽爲喻母曉母之字引長之稍濁卽爲匣母匣
母三四等字輕讀亦有似喻母者故古人于此四母不
甚區別如榮懷與杌隉均爲𩀱聲今人則有匣喻之別
矣噫嘻於戲於乎嗚呼皆韻兼𩀱聲今則以噫於嗚
屬影母嘻戲呼屬曉母乎屬匣母矣于於同聲亦同義
今則以于屬喻母於屬影母矣此等分別大約始於東
晉攷顔之推家訓云字書焉者鳥名或云語辭皆音於
愆反自葛字苑分焉字音訓若訓何訓安當音於愆
反若送句及助詞當音矣愆反江南至今行此分別而
河北混同一音雖依古讀不可行于今也據顔氏說知
古無影喻之分葛强生分別江南學者靡然從之翻
謂古讀不可行於今失之甚矣
潛研堂文集卷十五 門人袁廷檮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