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294

卷二百九十三 經義考 卷二百九十四 卷二百九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九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著録
  漢書藝文志成帝時詔光禄大夫劉向挍經傳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録而奏之㑹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有六藝略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樂六家百六十五篇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爾雅附孟子十一篇
  按班固漢書依七略作藝文志誠良史用心而史家體例之不可少者也其後惟袁山松撰後漢書亦有藝文志顧不傳他若晉有荀朂中經簿元帝書目義熙祕閣目宋有殷淳四部王儉七志齊有永明祕閣新錄梁有文德殿尚書閣華林園諸書任昉所部劉孝標所挍殷鈞祖暅阮孝緒所撰名録乃自晉以下國史皆無述焉至隋書始勒成經籍志附著七録之目於下經典藉是略存而劉知幾反訕之謂騁其繁富凡撰志者宜除此篇抑何見之𥚹乎
  梁阮孝緒七録序略曰孝緒少愛墳籍長而弗倦遺文隐記頗好搜集自宋齊以來王公搢紳之館苟能蓄聚墳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見若聞挍之官目多所遺漏遂總集衆家更為新録其方内經史至於術伎合為五録謂之内篇方外佛道各為一録謂之外篇凡為録有七故名七録昔劉向挍書子歆撮其指要著為七略有六藝略今以六藝之稱不足標牓經目改為經典故序經典録為内篇第一易部五百九十卷尚書部一百九十卷詩部三百九十八卷禮部一千五百七十卷樂部二十五卷春秋部一千一百五十三卷論語部四百一十六卷孝經部一百四十四卷小學部三百一十三卷内見於隋志注者爾雅一十七卷石經四十二卷統計四千七百一十卷又術伎録緯讖部二百五十四卷
  按阮氏七録其書乆亡僅附見於隋經籍志注闕焉不詳唐終南山釋道宣撰廣𢎞明集特載其序目所謂禮失而求之野也今節録之
  隋書經籍志魏祕書𭅺鄭黙始制中經祕書監荀朂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羣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宋元徽元年祕書丞王儉别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梁有祕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録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故梁有五部目録普通中處士阮孝緒更為七録一曰經典録紀六藝隋平陳以後經籍漸備祕書内外之閣凡三萬餘卷唐武德元年克平偽鄭盡收其圖書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泝河西上將致京師行經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録亦漸濡殘缺今考見存分為四部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書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四十一部二百九十六卷詩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禮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計亡書二百一十一部二千一百八十六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孝經十八部六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論語爾雅五經六經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二十七卷緯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二卷又儒家類孟子三家二十八卷亡書九卷
  唐六典祕書郎掌四部圖籍分庫以蔵之以甲乙景丁為之部甲部為經其類有十一曰易以紀隂陽變化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三曰詩以紀興衰誦歎四曰禮以紀文物體制五曰樂以紀聲容律度六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七曰孝經以紀天經地義八曰論語以紀先聖微言九曰圖緯以紀六經讖候十曰小學以紀字體聲韻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書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七卷詩三十九部四百三十三卷禮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樂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三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孝經一十八部六十三卷論語并五經異義七十二部七百八十卷卷圖緯一十三部九十二卷小學三部四十六卷
  王鍇曰開元五年寫四部書以充内庫共二萬五千九百六十卷一曰甲為經經庫書白牙軸黄帶紅牙籤
  韋述曰開元十九年冬駕發京時集賢院經庫凡一萬二千七百五十三卷用白牙木書軸赤黄暈帶黄牙錦花織竹書帙籤天寳三載經庫七千七百七十六卷
  唐㑹要開元七年九月勅令麗正殿寫四庫書十九年冬車駕發京時集賢院四庫書總八萬九千卷經庫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二卷二十四年十月車駕從東都還京勅百司從官皆令減省集賢書籍三分留一貯在東都至天寳三載六月四庫更造見在庫書目經庫七千七百七十六卷
  舊唐書經籍志開元三年左散騎常侍禇無量馬懷素侍宴言及經籍𤣥宗曰内庫皆是太宗高宗先代舊書嘗令宫人主掌所有殘闕未遑補緝篇卷錯亂難於檢閲卿試為朕整比之至七年詔公卿士庻之家所有異書官借繕寫及四部書成上令百官入乾元殿東廊觀之九年十一月殷踐猷王愜韋述余欽毋煚劉彦真王灣劉仲等重修成羣書四部録二百卷右散騎常侍元行沖奏上之自後毋煚又略為四十卷名為古今書録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亂兩都覆没舊籍亡散文宗時鄭覃侍講禁中以經籍道喪屢以為言詔令祕閣搜訪遺文日令添寫開成初四部書至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廣明初黄巢再陷兩京曩時遺籍無存昭宗即位祕書省奏曰常省元掌四部御書共七萬餘卷廣明之亂一時散失省司購募尚及二萬餘卷及先朝再幸山南尚存一萬八千卷竊知京城制置使孫惟晟收在本軍望付當省挍其殘缺漸令補輯從之及遷都洛陽又喪其半今録開元四部諸書以表藝文之盛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其類十二一曰易二曰書三曰詩四曰禮五曰樂六曰春秋七曰孝經八曰論語九曰圖緯十曰經解十一曰詁訓十二曰小學凡經録十二家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易七十八部凡六百七十三卷尚書二十九部凡二百七十二卷詩三十部凡三百十三卷禮一百四部凡一千九百四十五卷樂二十九部凡一百九十五卷春秋一百二部凡一千一百八十四卷孝經論語六十三部凡三百八十七卷經緯七經雜解三十六部凡四百七十四卷小學一百五部凡七百九十七卷又儒家類孟子四部三十五卷
  新唐書藝文志六經之道簡嚴易直而天人備故其愈乆而益明今著於篇有其名而無其書者十蓋五六也易七十六家八十八部六百六十五卷失姓名一家不著録十一家三百二十九卷書二十五家三十三部三百六卷不著録四家二十卷詩二十五家三十一部三百三十二卷失姓名三家不著録三家三十三卷禮六十九家九十六部一千八百二十七卷失姓名七家不著録十六家二百九十五卷春秋六十六家一百部一千一百六十三卷失姓名五家不著録二十二家四百三卷孝經二十七家三十六部八十二卷失姓名一家不著錄六家一十三卷論語三十家三十七部三百二十七卷失姓名三家不著録二家十二卷讖緯二家九部八十四卷經解十九家二十六部三百八十一卷失姓名一家不著録十家一百二十七卷小學六十九家一百三部七百二十一卷失姓名二十三家不著録二十三家二千四十五卷又儒家類孟子六家四十五卷
  宋三朝志太祖太宗真宗易二十七部二百四十卷書十一部一百一卷詩十三部一百四十一卷禮四十部一千五十六卷内十一部儀注春秋七十二部六百五十八卷論語十六部一百三十九卷孟子五家二十七卷孝經六部十卷經解十五家一百七十一卷讖緯四部三十二部小學六十七部六百八卷
  孫逢吉曰龍圖閣蔵太宗御書閣之四壁設五經圖其下立六閣經典閣三千三百四十一卷
  按岳珂愧郯録載龍圖閣經典卷帙與孫逢吉職官分紀同
  李燾曰龍圖經典閣為卷三千七百六十二
  按林駉源流至論載龍圖閣經典卷帙與李燾長編同
  長編景祐元年閏六月辛酉命翰林院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編三館祕閣書目仍命判館閣盛度章得象石中立李仲客覆視之 慶厯元年十二月己丑翰林學士王堯臣等上新修崇文總目六十卷先是景祐初以三館祕閣所藏書其閒亦有謬濫及不完者命官定其存廢因倣開元四部録為總目至是上之所蔵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然或相重亦有可取而誤棄不録者
  崇文總目易一十八部一百七十一卷書七部八十一卷詩八部一百一十五卷禮三十三部一千九十七卷樂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一卷春秋三十三部三百九十六卷孝經五部九卷論語一十三部二百一十卷小學二十八部三百卷
  按崇文總目當時撰定諸儒皆有論説凡一書大義必舉其綱法至善也其後若郡齋讀書志書録解題等編咸取法於此故雖書有亡失而後之學者覽其目録猶可想見全書之本末焉乃夾漈鄭氏持論謂崇文目録每書之下必著説據標類自見何用更為之説又何用一一强為之説使人意怠於是紹興中改定此書僅存六十六卷之目悉去論説書之散佚者學者遂無由知撰述之本㫖矣幸而尚存其概者則鄱陽馬氏之功也
  宋兩朝志仁宗英宗易十一部七十三卷書二部一十三卷詩一部一卷禮三部五十二卷内一部儀注春秋十七部一百一十四卷論語二部二十卷孝經一部一卷經解二家七十九卷小學二十部六百四十二卷宋兩朝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易三十七部二百一十九卷書一十二部一百二十卷詩二十一部三百二十八卷禮二十五部三百六十七卷内一部儀注春秋三十六部三百七十五卷論語十三部七十八卷孟子九家九十二卷孝經六部五卷經解四家一百九十五卷小學二十二部二百七十七卷
  宋中興志易一百四十家一百八十四部一千三百六十六卷書四十二家五十一部七百一十六卷詩五十三家六十四部八百七十一卷禮六十四家九十一部一千二百六十五卷春秋一百二十九家一百七十四部二千二百七十一卷論語五十五家六十三部四百九十八卷孟子二十二部二百八十五卷孝經二十一家二十一部二十九卷經解二十二家一百四十九卷讖緯三家五部十二卷小學一百三十八家一百五十五部一千一百一十三卷紹興中祕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易三百三十七卷書四十二卷詩一百六十二卷禮四百六十六卷春秋一百三十三卷孝經一十四卷論語九十九卷宋史藝文志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次仁英兩朝次神哲徽欽四朝三朝所録則兩朝不復登載而録其所未有者四朝於兩朝亦然自太祖至寜宗為書凡四志藝文者前後部帙有亡增損互有異同今刪其重複合為一志易二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不著録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書六十部八百二卷不著録十三部二百四十四卷詩八十二部一千一百二十卷不著録十四部二百四十五卷禮一百十三部一千三百九十九卷不著録二十六部四百六十九卷春秋二百四十部二千七百九十九卷不著録二十三部四百八十八卷孝經二十六部三十五卷不著錄二部六卷論語七十三部五百七十九卷不著録八部八十二卷經解五十八部七百五十三卷不著録九部一百四十六卷爾雅十五部九十九卷又儒家類孟子三十部三百一十四卷
  柯維騏宋史新編藝文志易二百三十一部一千八百四卷書七十三部一千一十五卷詩一百部一千三百三十四卷禮一百三十三部二千卷春秋二百六十三部三千二百六十五卷孝經二十八部四十二卷論語八十二部六百五十一卷孟子二十八部三百九卷爾雅九部五十四卷經解五十二部七百六十八卷
  鄭樵通志略易二百四十一部一千八百九十卷書八十部五百九十八卷詩九十部九百四十二卷春秋二百四十六部一千三百三十三卷又外傳九部一百三十二卷孝經六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論語六十五部四百八十二卷爾雅二十四部一百三卷經解五十八部七百四十四卷周官二十一部二百六十五卷儀禮十五部一百一十八卷喪服傳八十八部三百四十七卷禮記四十九部八百一十八卷月令十七部五十六卷三禮及圖十六部三百九十卷參同契十九部三十一卷孟子九部五十卷按夾漈鄭氏疑詩序之非古而所輯六藝略反信偽三墳書為真未免多學而寡識也
  馬端臨經籍考易一百七家一千七十六卷書四十四家五百五十卷詩三十五家四百八十九卷禮六十一家一千八十四卷春秋九十六家一千五百二十八卷孝經十四家一十八卷論語四十三家四百二十八卷孟子二十七家二百七十一卷爾雅十一家七十六卷
  元祕書志至正二年五月簿録在庫書先次送庫經六部一百一十三册後次發下經書二百四十四部二千一百四十五册續發下經一百六十六部一千九百四十六册
  按元祕書志十一卷至正二年著作郎王士㸃著作佐郎商企翁同編統計經類四百一十六部四千三百四册而史子集不與焉元之儲蔵富矣惜不分著其目而洪武初修元史命吕復歐陽佑等采書北平當時若一關取則諸書具在以撰藝文志無難顧元史闕焉不能不致憾於宋王諸公也
  明文淵閣書目易七百六册書二百八十二册詩三百八十八冊春秋一千一百四十一册禮一千四百二十九册經解二百七十四册四書八百五十册按古書著録未有不詳其篇卷及撰人姓氏者故其卷帙寜詳無略殷淳四部書目三十九卷毋煚古今書録四十卷王拱辰等崇文總目六十六卷陳騤中興館閣書目七十卷而殷踐猷等羣書四録多至二百卷昔之人豈好騁其繁富哉蓋以述作者之意俾論世者知其槩焉爾迨明正統六年少師楊士竒學士馬愉侍講曺鼐編定文淵閣書目有册無卷兼多不著撰人姓氏致攬者茫然自失其後蔵書之家徃徃效之雖以葉文莊之該洽而菉竹堂目都不分卷鄞縣范氏天一閣目亦然惟涿州高氏百川書志連江陳氏一齋書目山隂祁氏澹生堂蔵書周藩西亭宗正聚樂堂藝文目録皆詳列篇卷姓名而祁氏於類書説部文集中遇有經解悉行列出差足法也
  萬厯重編内閣書目易一十九册書五十册詩七十二册春秋七百一十九册禮一千三百二十五册孝經一十九册論語一百册孟子六十七册爾雅四十九册經解二百四十五册四書三百九十一册按宋靖康二年金人索祕書監文籍節次解發見丁特起孤臣泣血録而洪容齋随筆亦云宣和殿太清樓龍圖閣所儲書籍靖康蕩析之餘盡歸於燕迨元之平金也楊中書惟中於軍前次伊洛諸書載送燕都及平宋王承㫖構首請輦宋三館圖籍至元中又徙平陽經籍所於京師且括西江諸郡書板又遣使杭州悉取在官書籍板刻至大都明永樂閒勅翰林院凡南内所儲書各取一部於時修撰陳循督舟十艘載書百櫝送北京又嘗命禮部尚書鄭賜擇通知典籍者四出購求遺書皆儲之文淵閣相傳雕本十三抄本十七蓋不特合宋金元之所遺而滙於一且奉使者復命必納書於庫縹緗之富古未有也惟因著録者不詳篇卷不著撰人故逺遜崇文中興館閣諸目攷唐宋元蔵書咸極其慎重獻書有賚儲書有庫勘書有員曝書有㑹至明以百萬卷祕書顧責之典籍一官守視其人皆貲生不知愛重而又設科専尚帖括四子書易詩第宗朱子書遵蔡氏春秋用胡氏禮主陳氏其有稍别於學官所頒者輒獲罪戾以是愛博者窺大全而止不敢旁及諸家祕省所蔵土苴視之盜竊聽之百年之後無完書矣迄萬厯乙巳輔臣諭内閣勅房辦事大理寺左寺副孫能傳中書舍人張萱秦焜郭安民吳大山挍理遺籍惟地志僅存經典散失寥寥無幾萱等略述作者之㫖較正統書目大為過之惜已殘闕無足觀有識者惟有撫卷浩歎而已
  王圻續文獻通考易一百七十四家書八十七家詩六十二家春秋一百二十八家禮九十六家論語五十六家孟子二十一家四書六十二家孝經一十二家經解四十三家
  按王氏續通考本以續鄱陽馬氏之書乃中間有卷帙者僅十之一二而已兼之世次之後先紊亂名字之稱謂錯雜典籍之篇目重複其牽率為已甚矣亡友嘉定陸元輔翼王毅然欲别撰續經籍攷一書以洗王氏之陋窮年抄撮積至數十册未經刪定而殁然元明遺籍索隱抉微不少又晉江黄虞稷俞邰在明史館分撰藝文志摭采特詳二子皆功崇稽古者也
  朱睦㮮授經圖諸儒經解周漢而下至金元作者凡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國朝三十九人經解凡一千七百九十八部二萬一千七十一卷
  按西亭王孫授經圖原本所載如右錢塘龔御史翔麟未仕時刋於白門俾黄徴君虞稷増益之凡増入古今作者二百五十五人經解凡七百四十一部六千二百一十八卷
  焦竑國史經籍志易二千二百一十八卷書一千二百四十九卷詩一千五百七十八卷春秋三千二百五十九卷三禮四千一百三十九卷孝經一百九十九卷論語一千三百七十四卷孟子四百三十九卷爾雅三百九卷羣經一千一百六十三卷四書六百五十一卷
  按焦氏經籍志萬厯中分撰明史而作故曰國史經籍志既非據見存之書而厯代史所載又重複録且考證未詳方諸鄭氏通志又遜之矣
  經義考卷二百九十四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經義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