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藤庵先生文集
卷之五
作者:裵尙龍
1859年
卷六

附錄

编辑

崇禎處士藤庵裵公墓碣銘幷序

编辑

萬曆末。穆從先人累官大嶺之南。初識公於居陀客館。公自守嚴取與正。樂稱君子之風。穆心敬之。其後寒岡鄭先生歿。相吊於加麻之列。後相阻十餘年。因南中士。求見前賢遺籍。時有上變者。連累善類。公以縲絏入京。持五先生禮說授之曰。吾死不負矣。後數年。穆避亂嶺外。從長者益聞所不聞。每過公以老德事之。頃年聞公之喪。哭於寢門之外。其葬也。爲之作哀詞。今遺有二孤旣三年喪畢。將表其先君之墓。問銘於穆。穆以慕德之誠。不讓論撰公善行表著者書諸石。公少才識過人。有文章。累選公車。不幸遭先將軍非命。不復求擧。沒命不出。力作以養母。有一弟幼孤。公心愈苦。病絶割指出血以救。敎訓以禮。有過則涕泣而撻之。學日就。名聞南州。此裵尙虎季章也。陞太學。無命早夭。公哭之傷心。益無意人事。或薦其賢。公不肯顧。以沒其身。早登鄭先生門。受義理之學。平生好善無竆。亦耻人之惡。未嘗一言假借。峻潔如此。親親仁愛。推及疎遠。一門皆勸。敎子弟嚴而有恩。所重冠㛰喪祭。編刊鄭先生文集。竪碑建院。有功於斯文亦大矣。晦迹之初。築室武屹下。從泉石以自老。別號曰藤庵。諱尙龍字子章。姓裵氏。星州人。大父司宰監正諱德文。考嶺南水軍節度使諱楔。二世皆贈戶曹參判。妣貞夫人宋氏。籍冶城。忠順衛源之女。公明萬曆二年我宣祖七年甲戌十月六日生。孝宗六年乙未八月廿八日歿。年八十二。孺人居昌愼氏。軍資監正仁恕之女。貞淑溫仁。先公廿三年癸酉七月初三歿。年五十一。合葬之墓在州西厚理洞。有二男二女。男世維,世綿。婿李惟銓,金是燧皆士人。公旣歿。其遺風餘敎。亦在子孫可觀。銘曰。

嗚呼。懷寶遁世。不見知而不悔。確而和忠。愨而不侉。鄕人畏服。尙有懿德。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右議政兼領經筵春秋館觀象監事許穆撰仍篆。

故處士藤庵裵公墓誌銘幷序

编辑

裵氏系出星州。其最先而著者曰三韓壁上功臣諱位俊。有諱晉孫判工部。有諱絺水軍摠兵。仕我朝以淸白名。於公爲七世祖。曾王父諱綢參奉。妣隴西李氏。陶隱先生五世孫。王父諱德文文科通訓司宰監正。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春秋館事世子左副賓客。妣貞夫人善山白氏。參軍巨鰍之女。參軍公膽勇聞一時。遂稱白將軍。公世有將家風。實自此云。考諱楔折衝慶尙右水軍節度使。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妣貞夫人冶城宋氏。左議政濂之六世孫忠順衛源之女。以萬曆甲戌十月六日生公。公諱尙龍字子章。自少時沈凝厚重。早績文攻藝。累捷試圍。中罹家禍。不復爲擧子業。終身不出。自號爲藤庵居士。公旣不得終事參判公。其奉養大夫人也。愛敬備至。大夫人之所欲爲而事之無害於義者則必委曲承順。若其滫瀡之供。可推而知也。迨寢疾而侍藥也。終年不解帶。嘗矢審證。無所不極。旣至大故。終三年執禮不變。士之稱行誼者歸之公。有弟進士公一人。生六歲持喪。疾不可爲。公斷指出血以全之。懷抱撫摩。如保嬰兒。課讀笞敎。不以愛弛。時復相對涕泣曰遭天降割。先君早世。吾又與世相違。異日門戶之望唯在汝。汝何放過爲乎。旣授室。公自管其生產。不令與知。蓋其意不欲以家累關心。而專意於學也。進士公遂發憤力學。知名士友。豈非人樂有賢父兄者耶。不幸臥篤疾。公至誠憂勞。每夜沐浴泣禱家廟。請以身代。其歿也。自小斂至于大斂。比及葬。靡不身親理之。情文備具。其友于出於天性者然也。曾王父參奉公墓道舊有徵文。乃公王父參判公自撰寫者也。曾踣傷於兵火中。公改伐石。臨刻舊文。一畫不差誤。祖若考兩世墓碣文。公皆自敍。外曾祖墓若從父墓若外祖墓。俱無嗣以主者。公恐久而不識也。並營立短表。且奉外祖母歸。生事死葬無憾。屬次子以祀。其於奉先之禮。尤致謹焉。雖隆冬必澡浴齋心。潔精祭需。省先墓無道里遠近。每春秋必躳瞻掃。至老而猶不廢焉。鞠兩姪以其早孤也。眷愛加於己子。疾病死亡。必盡心力。遇庶母羣孼。務得心無間言。仲妹早寡無兒。孑依夫族。公倡議優給臧獲。使得以資之。其待諸姊妹皆此類也。公早登寒岡鄭先生門。執爲弟子禮。先生特仗之。凡有事屬公。公又從吾先子遊。出入兩門。事之如一。逮丁卯冦亂。吾先子膺號召義旅之命。公追隨戎幕。參决軍政。公於師門凡可以致力者。無不殫竭其誠。鄭先生文集之刊也。書院之設也。神道碑之竪也。公實多所規畫焉。公嘗以人鮮順天知命爲言。疾革進藥物。公揮手不許。其不動於死生之際而自守達見有如此者。公以生質之美。而盡孝友之實則儘篤矣。如待族黨處鄕黨。善行之可稱者。豈無所推。而其得於師友觀感之間者。亦豈少哉。其局量類可以當大事。其識能類可以剸盤錯者。而公自不求於世。卒老於丘園水石之間。亦可謂之命歟。公以乙未八月二十八日終。用明年丙申二月十七日。葬于州治西厚理洞巳向之原。享年八十二。孺人居昌愼氏。軍資監正仁恕之女。判書仁道之七世孫。縣監柳誠其外祖也。溫惠淑愼。處兄弟娣姒睦如也。先公歿。享年五十一。初窆于公王考參判公兆右。公葬遷祔焉。男女各二人。男長曰世維。娶參奉淸州郭以昌女。次曰世綿。娶生員坡平尹英男女。女一適士人李惟銓。一適士人金是燧。內外孫男女若干人。公旣葬。孤世維等。以家狀來泣。且謂曰先君平日屬不肖等。吾死而求銘。必於子。今也罔極而先君棄諸孤。謹以請焉。噫此死生之託也。且公於吾外氏。戚而親者。豈可以蕪拙辭。以負公見許之志。以傷孝子之心哉。謹敍其世系行略如右納之竁。銘曰。

裵氏爰初。有德有位。于後垂裕。克世不墜。乃有藤庵。實其賢嗣。旣碩旣凝。亦文亦史。遭罹家禍。杜門屛事。終身痛慕。人苦其志。孝奉偏堂。奚啻甘旨。天殛荐酷。哀禮自持。弱弟嬰疾。指血淋漓。誰無兄弟。友愛因心。相彼先山。珉碣森森。奉祭誠愨。至老彌篤。恩施無缺。姊妹若孼。早就有道。寒岡大老。亦復師事。于我先子。幾年坐春。薰襲身親。師門致誠。無憾平生。病揮瞑眩。達去如斯。其畜旣厚。將若以爲。其竆不贏。吾爲之悲。厚理洞原。有崇四尺。欒欒孝子。泣請先託。我按其狀。用爲銘章。匪媚于辭。實闡幽光。月日。通政大夫前成均館大司成張應一謹誌。

處士藤庵裵公行錄

编辑

公諱尙龍字子章。星州本貫也。三韓壁上功臣諱位俊之後。入我朝有諱絺。爲水軍摠兵。以淸白名。於公爲七世祖。高祖諱孟成。妣仁州李氏。曾祖諱綢參奉。妣隴西李氏。陶隱先生五世孫。祖諱德文。通訓大夫司宰監正。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春秋館事世子左副賓客。司宰公受業于七峯金先生希參之門。號書巖。才德日就。聲名藉甚。癸丑登文科。內踐地部郞,漢城庶尹。外補彦陽,盈德,蔚山,古阜。壬辰之亂。本州赤山寺僧贊煕交通倭奴。引入州城。公率家僮數十。擊斬之。時招諭使報聞行在所。宣廟敎諭本道士民旨曰聞提督裵德文。又殺賊僧贊煕云。予信本道忠義在今日猶未艾也。事載州志。妣善山白氏。世稱白將軍參軍巨鰍之女。考諱楔。折衝將軍慶尙右道水軍節度使。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節度公英毅明秀。投筆登癸卯虎榜。再調邊堡。皆有聲績。壬辰之亂。從防禦使趙儆南征倭賊。儆敗。倡率鄕兵。衝冒鋒刃。奇功冠一時。招諭使金誠一以公爲假將。公領兵鎭于扶桑。以遏截往來之賊。星州屯倭與開寧屯倭。約爲七夕會。纔到洞口。揭竿大呼。諸賊背走。公鳴弓趕逐。十里平郊。僵屍相枕。倭將黑甸句。帶箭墜馬之際。見灑金尾扇飄落取而視之則題一絶于扇面云夢裏分明歸故鄕。雙親迎我問扶桑。可憐七月初三夜。竹露眞珠月似芒。其敗死扶桑之兆。見於此詩矣。事載州志。乙未陞本道右水使。俄徙善山。築金烏城。丁酉復拜水使。士卒相慶。所獲倭將之寶釰。傳于本孫家。妣冶城宋氏。忠順衛源之女。左議政濂六世孫。從夫職封貞夫人。

公以萬曆甲戌十月六日。生于道邨外家。乙未八月二十八日。考終于桑梓故里。享年八十二。丙申二月十七日。葬于州西厚理谷巳向之原。

公天資厚重。至性純美。自幼已有異衆之行。及長孝友彌篤。且局量弘廣。儀表方嚴。凝然有法度。

公志氣遠大。才識過人。學業早成。詞藻高潔。妙年累中發解。人皆以大有爲期之。己亥遭家禍。絶意榮進。秘迹丘園。自號藤庵居士。終身不出。以成其志。

奉母貞夫人。務盡愛敬。雖竆居草野。甘旨之養。不讓專城。恐一事或傷其志。事之無害於義者。必委曲順從。一以無違爲念。

母貞夫人患宿疾。公經年侍湯。衣不解帶。嘗矢甜苦。察病歇劇。至於叩地之日。已迫遲暮之年。而理喪持服。一遵禮制。血泣三年。未嘗少懈。

奉先之禮。尤致誠謹。雖在隆冬。必裸身浴灌。著明衣終日端坐。不以他事交於心目。祭需之供。親自省視。以致精潔。先世墳塋。不計道里之遠近。每歲春秋。躳行瞻掃。七旬之後。猶不廢焉。

外祖宋府君無嗣早歿。公奉外祖母朴氏。養于家。生事死葬。愛敬備至。別設祠廟。以奉祀事。因屬次子世綿。以爲永世不墜之計。

曾祖參奉公墓道徵文。乃王考參判公自製自書。而破折於兵火中。埋置墓側幾累十年。公改備新石。印刻舊文。一字一畫。少不差誤。父祖兩世墓碣文。皆親述焉。外曾祖白參軍墓山在於慶山。外祖宋府君墓山在於桼谷。從父處士府君墓山在於金山。而俱無似續。公恐久而湮沒。竭盡心力。並立墓表。

弟進士公生六歲遭天喪。執喪之節。一以公爲則。感傷榮衛。疾病危苦。公斷指出血。以續垂絶之命。

公愛進士公出於至情。食必同案。寢必共被。撫摩煦濡。如保嬰兒。尤勤於敎誨。或闕課程。則嚴加警責。小不假貸。旣施鞭扑之後。又憐其痛楚。必相對涕泣。

進士公少時氣宇豪邁。怠於肄業。公嘗垂涕而言曰遭家不造。先君早世。吾又與世相違。門戶之望。唯在於汝。而汝今放過。吾將何恃。進士公遂發憤力學。竟至成就。進士公有室之後。凡干產業。公躳自管攝。使進士公不得與知。而專意于學。

進士公登司馬榜。到門之日。公欲依父母生存例。別給田民。而祖業尠貴。特以妻邊來奴一口給之。

進士公得終身之疾。沈綿累歲。漸至危域。公食不下咽。寢不貼席。奔走醫藥之外。未嘗少離其傍。每夜雞鳴。沐浴入家廟。泣禱于考妣神位前。請以身代。及其歿也。哀慟過度。治喪營葬。情文俱備。

孺人愼氏貞淑溫仁。事姑承祀。一遵婦道。公深敬重之。未嘗以疾言遽色加之。而其於待進士之際。或有一事不如意。則以正色峻辭。自咎自責。孺人盡心承順。遇進士過於公。待其娣如同氣。

公之子二人。進士公之子亦二人。公以兩子兩姪。鞠於膝下。而以其幼孤尤加鍾愛。對食則置之坐側。當寢則懷之左右。得一美味。必先兩姪而次及其子。悤遽之際。亦不少變。

長姪世安沈疾彌年。公衰老之年。攜往醫家。躳執藥物。竭誠救療。

公有二庶母二庶弟三庶叔。一以誠意待之。雖諸母羣孼。出入家內。一家安和。少無違言。

公親愛姊妹諸兄。至誠無間。敎養諸甥。無異己出。恤竆賙急。常若不及。

仲妹早寡無子。託於夫族。公尤不勝悲戀。通議一家。優給臧獲。俾得爲生死依賴之地。

待內外族屬。不論親疎。唯務敦睦。在先行則尊敬之。爲弟姪則愛恤之。救其竆乏。濟其阨難。其有才氣稍優者。則必置之牀下。訓誨不倦。

公早歲納贄寒岡鄭先生門。服膺義理之訓。克盡事一之道。先生深加器重。凡有事必屬之於公。先生易簀後。又遊旅軒張先生門。以事先師之禮事之。尙德之誠。終始如一。

公尋常言語間。必稱道兩先生。使子弟有所矜式。至於祭祀之儀。㛰喪之禮。皆倣而行之。

公拳拳一念。常在衛道。凡所以爲斯文致力者。無不曲盡其誠。鄭先生遺集之刊道碑之竪。皆從公手中出。

壬戌。公與院長崔恒慶,進士李𥳕,生員李天封及地主康復誠刱建祠宇于百梅園。乃先生平日講道之址也。時當晦昧。士氣摧折。而公確然不爲動。躳自蕫役。至六年丁卯。始克揭虔焉。堂室門廡。井井有序。垣牆階級。矗矗不錯。凡片石一磚。無非公點撿指揮云。武屹乃先生冥棲考槃之所。公爲山長。齋室傾頹則稍廣舊制而增築焉。書舍滲漏則通于士林而重修焉。至於一草一木。無非公栽培沾漑云。

公杜門屛事。若將無意於世。而國有變亂則不勝桼室之憂。或驅馳戎馬。贊畫機宜。或倡義皷勇。激勵士氣。親上死長之志。前後不衰。

甲子适變。監司閔聖徽以本道觀望向背。發兵勢難密啓。公移檄道內。諭以聲罪籲閽之義。遠近聞之。莫不同憤。剋期齊會商山。以抗章刷耻回答。

丁卯冦亂時。旅軒先生膺號召義旅之命。公追陪幕下。參决軍政。代製通諭文。

丙子亂初。前承旨李彥英推公爲州義將。公倡勵鄕生。糾合義旅。兵糧器械。幾至就緖。會有媢嫉者沮焉。公棄之。將竄入伽倻。俄應軍書催召。卽赴元帥幕府。時沈監司演留鎭于境上。以公爲謀主。共議戎政。其後公輓李知禮㙉詩曰談兵戎幕聽危論。曺使君挺融哭公詩曰聞喜軍中獲拜公。皆言其會同嶺底時事也。

辛未年中。公遭搆捏之變。被逮。多賴廷臣伸理蒙釋。崔監司晛亦同時就拿。許眉叟穆撰公墓碣文。時有上變者。連累善類。公以縲絏入京是也。

公之一時其先輩則有徐樂齋,宋後邨潛滋薰陶之力居多。故一生尊慕。亞於函丈。其儕輩則如李石潭,李德耀,李叔發,朴子龍,李誠伯諸公。皆道義交也。

趙澗松任道以儒雅稱公。晩契於旅軒門下。託爲知己友。尺牘來往。多有推重。其取善如此。

許和父穆早負重名。公遇於客館。知其遠到器。授以圖書。期待不淺。其藻鑑如此。

庚戌聞朝廷有先將軍伸冤之議。卽赴京洛。祇受贈牒。

公於西厓完平兩相公。均被覆燾之澤。含恩感德。沒齒親戴。

公於交際之間。取必以端接必以禮。有所謀議則倒廩傾囷。誠心開導。有所顧護則不辭劇易。極力周旋。信義昭著。款厚兼至。一門儕輩。莫不愛悅傾嚮。託以心期。遠方賢士。亦皆聞風而樂與之爲友。

其在鄕黨。謙以處己。誠以待人。溫醇之德。溢於色辭。未嘗有一毫表𧟊之心。人無老幼貴賤。率皆輸心慕望。而亦有不惡而嚴底氣像。故媢嫉者時或有之。

每遇親舊喪。必爲文以祭之。致賻以助之。聞人匈訃。雖非相厚之間。如有一面之分。則悼惜行素。到老猶然。

公居家寬而且嚴。敎子弟必以軌儀。御奴隷並施恩威。內外上下。咸得其宜。

自遭蓼莪之痛。愈不喜紛華。凡所服用。皆尙朴素。奢麗之物。未嘗近身。

公自守堅貞。不以毁譽之自外至者。有所動其中。凡遇阨竆患難。以理自遣。

公識慮深遠。料事過人。且臨事果决不疑。

公旣以生質之美。又有踐履之篤。平生云爲。率循道義。

公酷好書籍。架揷萬軸。靜坐一室。手不停披。知古今事蹟。甚詳悉焉。且性癖山水。築室溪上。泉石自娛。常往來徜徉於立巖武屹之間。想像先生遺風。若遇佳賓韻士。則躡芒,扶藜。攜手而行。跌宕嘯傲。樂而忘歸。公遺戒以銘旌。只書居士。勿以郞階加諸。及終依命。弔者悅服。

公嘗以順天知命爲言。疾革子弟請進藥餌。則揮手不許。蓋自知天命之已定。而安於順受也。

銓曹因一鄕薦聞。注擬累次。未年蔭補宣敎郞。

公平日所著詩若文。與師友間往復書札。藏置亂藳中。

孺人居昌愼氏。行通訓大夫軍資監正仁恕之女。判書仁道七世孫。縣監柳誠其外祖也。淑愼之德。克合其配。入門之日。一家相慶。先公二十三年而歿。享年五十一。初窆于王考參判公兆右。公之葬也。遷祔焉。男女各二人。男長世維。娶參奉淸州郭以昌之女。次世綿。娶生員坡平尹英男之女。女一適士人李惟銓。一適士人金是燧。皆有子女。略述世系言行如右。以竢夫立言之君子云。丁酉三月日。甥姪進士凝川朴震耉謹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