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齋讀書志/卷九
目錄 | 郡齋讀書志 | |
◀上一卷 | 卷九 傳記類 譜牒類 書目類 | 下一卷▶ |
傳記類
编辑△《黃帝內傳》一卷
右序雲:「昔籛鏗得之於衡山石室中,後至漢劉向於東觀校書見之,遂傳於世。」《藝文誌》以書之紀國政得失、人事美惡,其大者類為雜史,其餘則屬之小說。然其間或論一事、著一人者,附於雜史、小說皆未安,故又為傳記類,今從之。如《神仙》、《高僧》,不附其類而系於此者,亦以其記一事,猶《列女》、《名士》也。
△《穆天子傳》六卷
右晉太康二年,汲縣民盜發古蒙所得,凡六卷,八千五百一十四字,詔荀勖、和嶠等以隸字寫之雲。按《春秋左氏傳》:「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有車轍馬跡焉。」此書所載即其事也。穆王好巡狩,得驊騮、綠耳之乘,造父為禦,以觀四荒。北絕流沙,西登昆侖,與太史公記同。汲郡收書不謹,多毀缺。雖其言不典,皆古書,頗可觀覽。郭璞註本謂之《周王遊行記》。勖之時,古文已不能盡識,時有闕者,又轉寫益誤,殆不可讀。
△《漢武內傳》二卷
右不題撰人,記王母降。
△《漢武故事》一卷
右世言班固撰。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後》雲:「《漢武故事》,王儉造。」
△《漢武洞冥記》五卷
右後漢郭憲子橫撰。其序言:「漢武明雋特異之主,東方朔因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故曰『洞冥』。」
△《十洲記》一卷
右漢東方朔撰。班固《贊》言:「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童兒牧豎,莫不眩耀。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豈謂此書之類乎?
△《襄陽耆舊記》五卷
右晉習鑿齒撰。前載襄漢人物,中載其山川城邑,後載其牧守。《隋經籍誌》曰《耆舊記》,《唐藝文誌》曰《載舊傳》。觀其書記錄叢脞,非傳體也,名當從《經籍誌》雲。
△《高士傳》十卷
右晉皇甫謐撰。纂自陶唐至魏八代二千四百餘載世士高節者,其或以身犭旬名,雖如夷齊、兩龔,皆不錄。凡九十六人,而東漢之士居三之一。自古名節之盛,議者獨推焉,觀此尤信。
△《閩川名士傳》二卷
右唐黃璞撰。錄唐神龍以來閩人知名於世者。效《楚國先賢傳》為之。
△《王子年拾遺記》十卷
右梁蕭綺敘錄。晉王嘉,字子年,嘗著書百二十篇,載伏羲以來異事,前世奇詭之說。書逸不完,綺拾綴殘缺,輯而敘之。
△《古列女傳》八卷,《續列女傳》一卷
右漢劉向撰。向睹趙、衛之屬,起微賤,逾禮制,以為王教由內及外,故采《詩書》所載賢妃貞女及嬖孽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前有王回序,其略曰:此書「有《母儀》、《賢明》、《仁智》、《貞慎》、《節義》、《辯通》、《嬖孽》等篇,而各公布其義,圖其狀,物以為卒篇。傳如太史公《記》,頌如《詩》之四言,而圖為屏風。然世所行向書,乃分傳每篇上下,並頌為十五卷。其十二傳無頌,三傳同時人,五傳其後人,通題曰向撰。題其頌曰向子歆撰,與漢史不合。故《崇文總目》以陳嬰母等十六傳,為後人所附。予以頌考之,每篇皆十五傳耳,則凡無頌者宜皆非向所奏書,不特自陳嬰母為斷也。頌雲畫之屏風,而史有頌圖在八篇中,莫得而考。以向所序書多散亡,獨此幸存而完,復為他手竄疑於其真,故並錄其目而以頌證之,刪為八篇,號《古列女傳》。餘二十傳,其文亦奧雅可喜,故又以時次之,別為一篇,號《續列女傳》。」
八武按:《隋經籍誌》有劉向《列女傳》十五卷,又有劉歆《列女傳頌》,項原《列女後傳》。今回刪此書為八篇,以合漢史,得之矣。至於疑頌非歆作,蓋因顏籀之言爾,又有項原《列女後傳》。今回刪此書為邪。
△《孔子編年》三卷
右皇朝孔傳取《左氏》、《國語》、《公羊》、《史記》及他書所載孔子事,以年次之,自生至卒。
△《東家雜記》二卷
右皇朝孔傳撰。孔子四十七代孫也。纂其家舊聞軼事於此書。
△《汾陽王家傳》十卷
右唐陳雄撰。雄本汾陽王郭子儀僚吏,後又從事渾瑊幕府,故傳不名。第九卷錄行狀,第十卷錄副佐三十三人,大將二十七人,曰《忠武將佐略》。
△《翊聖保德傳》三卷
右皇朝王欽若撰。建隆初,有神降於鳳翔民張守真家,開寶末,徵守真詣闕,屬太宗踐祚,封神翊聖將軍,築宮於終南山。祥符中,詔欽若編次其事,禦為制序引。
△《相國鄴侯家傳》十卷
右唐李繁撰。繁,鄴侯泌之子也。太和中,以罪繫獄當死,恐先人功業不傳,乞廢紙拙筆於獄吏,以成傳槁。戒其家求世間人潤色之,後竟不果。宋子京謂其辭浮侈雲。
△《晁以道揚雄別傳》一卷
右族父詹事公撰。雜取諸書所載雄逸事為一編,系之以贊。
△《忠臣逆臣傳》三卷
右皇朝楊堯臣撰。忠臣謂李若水也,逆臣劉豫也。
△《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右不詳何人撰。述梁大同末,歐陽紇妻為猿所竊,後生子詢。《崇文目》以為唐人惡詢者為之。
△《綠珠傳》一卷
右皇朝樂史撰。
△《趙飛燕外傳》一卷
右漢伶玄子於撰。茂陵卞理藏之於金縢漆櫃。王莽之亂,傳於世。晉荀勗校上。
△《楊貴妃外傳》二卷
右皇朝樂史撰。敘唐楊妃事跡,迄孝明之崩。
△《登科記》三十卷
右皇朝樂史撰。記進士及諸科登名者,起唐武德,迄天祐末。
△《唐制舉科目圖》一卷
右不題撰人。凡七十六科,仕至宰相者七十二人,唯劉ナ名最高而官最不達。
△《宋登科記》三卷
右皇朝登科人名氏。未詳何人所撰。
△《柳氏序訓》一卷
右唐柳玭敘其祖公綽已下內外事跡,以訓其子孫。
△《張忠定公語錄》四卷
右皇朝張忠定公詠守蜀,有善政,其門人李畋紀其語論可以垂世者。
△《西李文正公談錄》一卷
右西李文正公昉也。相皇朝,太宗其子宗諤錄其平生所談十七事。
△《魏國忠獻公別錄》三卷
右皇朝韓魏公琦相仁宗、英宗,其門人王巖叟記其言論事實。然以《國史》考之,其歲月往往牴牾,蓋失之誣也。
△《鍾山日錄》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紹興間,蔡卞合曾布獻於朝,添入《神宗實錄》。陳瑩中謂安石既罷相,悔其執政日無善狀,乃撰此書,歸過於上,掠美於己,且歷詆平生不悅者,欲以欺後世,於是著《尊堯集》及《日錄不合神道論》雲。
△《嘉祐名臣傳》五卷
右皇朝張唐英傳仁宗朝賢臣五十餘人。
△《開元天寶遺事》四卷
右漢王仁裕撰。仁裕仕蜀,至翰林學士,蜀亡,仁裕至鎬京,采摭民言,得開元、天寶遺事一百五十九條。
△《明皇幸蜀記》兩卷
右唐宋巨纂。記明皇幸蜀迄於復歸京師。
△《吳湘事跡錄》一卷
右唐大中中,李紳鎮揚州,陷吳湘以罪抵死。後其兄汝納辯訴其枉狀,錄總載焉。
△《唐宋科名分定錄》三卷
右不題撰人。元符間所著書也。序雲:》「己卯歲,得張君房所誌唐朝科場故事,今續添五代及本朝科名分定事,迄於李常寧雲」。
△《降聖記》五十卷
右皇朝丁謂撰。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十七日,聖祖降。七年,謂請編次事跡,詔李維、宋綬、晏殊同編。天禧元年之上。
△《先天紀》三十六卷
右皇朝王欽若集。聖祖趙諱,即軒轅黃帝也,故欽若奉詔編次傳記黃帝事跡上之,賜名《先天紀》。禦制序冠其首。
△《民表錄》三卷
右皇朝胡納撰。錄國朝循吏善政。李淑以為雖淺俗,亦可備廣記雲。納,瑗之父,天聖中,偕《賢惠錄》上之。
△《賢惠錄》三卷
右皇朝胡納撰。錄國朝賢惠之女。後一卷,瑗嗣成之。
△《萊公勳烈》一卷
右皇朝寇宗奭編。宗奭,準之曾孫也。編集仁宗祭準文及贈誥、墓碑、傳誌、贊詩等,為此書。
△《王文正公言行錄》三卷
右皇朝王文正公曾相仁宗,其弟皥錄其平生言行,凡六十七事。李清臣為之序。
△《韓魏公家傳》二卷
右皇朝韓忠彥撰。錄其父琦平生行事。近世著史者,喜采小說以為異聞逸事,如李繁錄其父泌,崔胤記其父慎由,事悉鑿空妄言。前世謂此等無異莊周鮒魚之辭、賈生服鳥之對者也,而《唐書》皆取之,以亂正史。由是近時多有家傳、語錄之類行於世,陳瑩中所以發憤而著書,謂魏公名德在人耳目如此,豈假門生子侄之間區區自列乎?持史筆其慎焉。
△《潛德錄》一卷
右皇朝呂誨獻可之孫撰。記其祖乞立英宗言章。
△《文潞公私記》一卷
右皇朝文彥博所撰。元豐初,王堯臣之子同老,以其父至和中所撰立英宗為皇子詔草上之,且曰:「時宰相文彥博、富弼知狀。」神宗以問彥博,彥博具以實對。至元祐中,賈易為言官,因為韓忠彥爭辨其事,彥博乃著此。其後雲:自古唯霍禹雲:「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此。」楊復恭自稱為「定策國老」,謂昭宗為門生天子,皆鞅鞅不道之語,卒被夷滅。
△《列仙傳》二卷
右漢劉向撰。
△《神仙傳》十卷
右晉葛洪弟子滕升嘗問洪曰:「古人之仙者,豈有其人乎?」洪答曰以「秦阮倉所記,有數百人,劉向所纂,又七十一人,今復錄集古之仙者,以傳真識之士」雲。
△《王氏神仙傳》四卷
右蜀杜光庭纂。光庭集王氏男真女仙五十五人,以諂王建。其後又有王虛中續纂三十人,附於後。
△《高僧傳》六卷
右梁僧惠敏撰。分《譯經》、《義解》兩門。
△《又高僧傳》十四卷
右蕭梁僧釋慧皎以劉義慶《宣驗記》、陶潛《搜神錄》等數十家並書諸僧,乃博采諸書,咨訪古老,起於永平十年,終於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二載,二百五十七人,又附見者二百餘人。分為《譯經》、《義解》、《習禪》、《遺身》、《誦經》、《興福》、《經師》、《唱道》十科。
△《續高僧傳》三十卷
右唐僧道宣撰。《藝文誌》作道宗,大明寺僧也。以慧皎會稽人,故其書詳於吳、越而略於燕、魏。故上距梁天監,下終唐貞觀十九年,百四十四載,編載二百四十人,附見者又一百六十人。分《釋經》、《義解》、《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凡十門。
△《求法高僧傳》二卷
右唐僧義凈撰。義凈垂拱中往天竺求佛經,既還,因纂集唐僧往西域者五十六人行事。
△《比丘尼傳》四卷
右蕭梁僧寶唱撰。起晉升平,訖梁天監,得尼六十五人,為之傳。以檢凈為首。寶唱,金陵人。《藝文誌》有其目。
△《僧寶傳》三十二卷
右皇朝僧德洪撰。其序雲:五家宗派,嘉祐中達觀、曇穎嘗為之傳,載其機緣語句而略其終始行事。德洪謂入道之緣,監終之效,有不可闕者,遂盡掇遺編別記,補以諸方之傳,又自嘉祐至政和,取€門、臨濟兩宗之裔絕出者,合八十七人,各為傳,系之以贊雲。
譜牒類
编辑△《姓源韻譜》一卷
唐張九齡撰。依《春秋正典》、《柳氏萬姓錄》、《世本圖》,捃摭諸書,纂為此譜。分四聲以便尋閱。古者賜姓別之,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後世賜姓合之,漢高命婁欽、敬項伯為劉氏是也。惟其別之也則離析,故古者論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則亂,故後世論姓氏,識其本異。自五胡亂華,百宗蕩析,夷夏之裔,與夫冠冕輿臺之子孫,混為一區,不可遽知。此周齊以來,譜牒之學,所以貴於世也與?
△《元和姓纂》十一卷
右唐林寶撰。元和中,封閻某於諸家姓氏為太原,其人乃言非本郡。憲宗令宰相命寶纂諸家姓氏,自李氏外,各依四聲類集,每韻之內,則以大姓為首。
△《千姓編》三卷
右不著撰人。
△《闕里世系》一卷
右皇朝孔宗翰重修孔子家譜也。《唐藝文誌》有《孔子系葉傳》,今亡。其家所藏譜雖曰古本,止敘承襲者一人,故多疏略。宗翰元豐末知洪州,刊於牘。紹興中,端朝者續之,止於四十九代。洪興祖又以《史記》並《孔光》、《孔僖傳》,及太子賢註,與《唐宰相世系》諸書校正,且作《年譜》,列於卷首。
△《釋迦氏譜》十卷
右唐釋僧祐撰。僧祐以釋迦譜記雜見於經論,覽亦難通,因纂成五卷,又取內外族姓及弟子名氏附於後。
△《鮮於氏卓紙譜》一卷
右唐喬琳撰。《藝文誌》有其目。
書目類
编辑△《藝文誌見闕書目》一卷
右《唐書藝文誌》。近因朝廷募遺書,刻牘布告境內,下註書府所闕,俾之訪求。
△《吳氏西齊書目》一卷
右唐吳兢錄其家藏書,凡一萬三千四百六十八卷。兢自撰書,附於正史之末,又有續鈔書列於後。
△《文選著作人名》三卷
右唐常寶鼎撰。纂《文選》所集文章著作人姓氏、爵裏、行事,及其述作之意。
△《十三代史目》三卷
右唐殷仲茂撰。輯《史記》、兩漢、三國、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周、隋史籍篇次名氏。國朝杜鎬以唐、五代書目續之。
△《崇文總目》六十四卷
右皇朝王堯臣等撰。景祐中,詔張觀、李若俗、宋庠取昭文、史館、集賢、秘閣書刊正訛謬,條次之,凡四十六類,計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康定三年書成。堯臣及提舉官聶冠卿、郭稹加階邑,編修宮呂公綽、王洙、歐陽修、楊儀、陳經各進秩有差。《國史》謂書目劉向至毋煚所著皆不存,由是古書難考,故此書多所謬誤。
△《大宋史館書目》一卷
右皇朝史館書。總計一萬五千一百四十二卷。
△《邯鄲圖書誌》十卷
右皇朝李淑獻臣撰。淑,若谷之子也。載其家所藏圖書五十七類。經、史、子、集,通計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萬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其外又有《藝術誌》、《道書誌》、《書誌》、《畫誌》,通為八目。
△《開元釋教錄》三十卷
右唐僧智昇撰。智昇在開元中纂釋氏諸書入中國歲月及翻譯者姓氏。以《楞嚴經》為唐僧懷迪譯,張天覺以懷迪與菩提流支同時,流支,後魏僧,其言殆不可信也。
△《道藏書目》一卷
右皇朝鄧自和撰。大洞真部八十一秩靈寶洞玄部九十秩,太上洞神部三十秩,太真部九十六秩,太平部一十六秩,正一部三十九秩,凡六部三百一十一秩。
△《成都刻石總目》三帙
右皇朝劉涇撰。元祐中,蔡京帥成都,以意授涇纂府縣碑板幢柱。自東漢初平,迄偽蜀廣政,凡二百六十八。
△《田氏書目》六卷
右皇朝田鎬撰。田偉居荊南家,藏書幾三萬卷。鎬,偉之子也,因成此目。元祐中,袁默為之序。
△《群書備檢》十卷
右未詳撰人。輯《易》、《書》、《詩》、《左氏》、《公羊》、《穀梁》、《二禮》、《論語》、《孟子》、《荀子》、《揚子》、《文中子》、《史記》、《兩漢》、《三國誌》、《晉》、《宋》、《齊》、《梁》、《陳》、《後周》、《北齊》、《隋》、《新》、《舊唐》、《五代史》書,以備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