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八章/第八節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第八節 藝文活動

本縣日本時期以傳統文學、新文學和美術最受矚目,文人及藝術家輩出,詩社林立,尤以王則修、吳萱草、黃金川、吳新榮、楊逵、郭水潭、吳晉淮、顏水龍和劉啟祥,最為知名,在新舊藝文的突破和傳承中,他們不斷地發光發熱,照耀整個南瀛藝文大地。

傳統文學

编辑

日人主台期間,雖輸入日本文學,引進世界文學,但傳統文學詩文,仍為文藝主流,主要在於日人漢詩藝文薰陶極深。此輩人士以詩會台詩友,大有人在。如森鷗外、森槐南、館深袖海、左倉達三、中村櫻溪等。尤以森鷗外,為「日人開台灣文學之第一人」[1]。而森槐南隨日總理大臣伊藤博文來遊,著「丙申六月巡台篇」,為「日人取材於台灣漢詩中最長篇者」[1]。大抵日人據台之初,有意收攬民心,乃大興文教,禮遇賢士,以詩會友,冀使官民打成一片。故日據前期,我傳統文學仍然居上。

中文文藝作家有下列[2]

(一)王則修(1867~1951)

王則修,又名王文德,號旅中速老、動化先生,前清廩生,[3]新化鎮人,曾設帳鄉里,培育子弟,以維國粹。昭和3年(1928),創設「虎溪吟社」,自為社長,後兼「光文吟社」顧問。以七絕〈虎頭埤八景〉聞名,著有《倚竹山旁文稿》、《眉齊雙壽詩冊》等書。[4]

(二)林泮(1891~1946)

林泮,號芹香,佳里鎮子龍廟人,號惕園,名儒也。其父曾與林崑岡一起抗日,負傷而回。設帳於麻豆,號「芹香書院」專授國學。昭和3年(1928)與高澄秋、黃珠園創立「綠社」,故麻豆「綠社」社員,多為其弟子。[5]

(三)黃清淵(1881~1953)

黃清淵,號憚園居士、柑園主人,下營鄉人,繼連雅堂「台灣通史」之後,著「茅港尾紀略」「茅港尾人物志」,因而聞名。並拜連氏為師,以鄉土史家為職志,有詩集「閩粵吟草」,曾被日人刑為「違反出版法」文字獄。著有《茅港尾屑》、《憚園筆譚》。[6]

(四)黃文楷

黃文楷,號珠園,號恭甫,麻豆鎮人,善詩。昭和3年(1928),麻豆「綠社」成立,任總幹事。[7]

(五)蔡知

蔡知,號哲人、春江,鹽水鎮人,為人亢直,曾設私塾於梓里,教授國學。大正11年(1922),與蔡和泉等創立「月津吟社」,為社長,尤長詠人物及歷史。「賦性磊落,有氣概」(邱麟翔語)。[8]

(六)王炳南(1883~1952)

王炳南,名清閩,號北嶼釣客,北門鄉人,為「嶼江吟社」創始人之一。詩文並工,曾任「白鷗吟社」顧問、社長,詩作頗多。亦精醫術。著有《北嶼釣客吟草》。被成大吳榮富教授譽為「漁村詩人」[9]

(七)王大俊(1886~1942)

王大俊,字一軒,號釣翁,北門鄉人,與王炳南、吳萱草並為「嶼江吟社」「白鷗吟社」三台柱,亦是「北門三王」[10]之一,昭和6年(1931),遠遊大陸,客死南京。一說昭和7年(1932)死於上海[11]

(八)吳萱草(1889~1951)

吳萱草,字牧童,號穆堂,將軍鄉人,後徙居佳里,生於北門嶼。十六歲入大儒吳溪之門。大正1年(1912),與王炳南、王大俊等創設「嶼江吟社」,為台南縣日本時代最早之傳統詩社。後歷任「白鷗吟社」、「琅環詩社」等社長,以風流詩酒聞名,所作詩二千多首,輯為「無憂洞天詩集」。[12]
弟吳炳丁亦為詩人,曾與將軍鄉人施獻忠,創立「將軍吟社」(1921),並為社長。其子是新文學作家吳新榮。

(九)洪權

洪權,號(字)子衡,北門鄉人。詩文並茂,尤以詩更清新可誦,歷「嶼江吟社」「蘆溪吟社」「白鷗吟社」等社員。著有《子衡詩集》[13]

(十)陳哮(?~1959)

陳哮,號(字)峻聲,七股鄉人,工詩。歷七股「竹橋吟社」社長,「白鷗吟社」「琅環詩社」等社員。著有《心聲詩集》[14]

(十一)鄭國湞

鄭國湞,號靜夫,佳里鎮人,工詩。歷「白鷗吟社」「琅環詩社」等社員。

(十二)徐清山

徐清山,號仰高,佳里鎮人,工詩書,「白鷗吟社」「琅環詩社」等社員。

(十三)蘇東岳(1901~957)

蘇東岳,號太虛,善化鎮人,善詩文,其師為善化武舉人蘇建邦,大正12年參加文化協會,為會員,昭和6年(1931)組織「淡如吟社」,昭和20年(1945)創立「光文吟社」,為社長。蘇氏平時熱心研究沈光文之詩文。編有沈光文傳。著有《小菜根詩集》[15]

(十四)李漢忠(1896~)

李漢忠,號步雲、快園,麻豆鎮人。師事黃珠園、林芹香,工詩,為「綠社」社員[16]

(十五)黃金川(1907~1990)

黃金川[17],鹽水鎮人,女詩人也。黃朝琴之妹,留學日本精華高等女學校,歸台後,師事蔡哲人於月津書院學詩。後嫁入高雄聞人陳啟清家,教子有成,為「三台才女」之一。著有《金川詩草》。(胡適題「宗國遺音」)[18]

(十六)陳昌言

陳昌言,號志光,善詩文。「竹橋吟社」「白鷗吟社」「琅環詩社」等社員。

(十七)黃標

黃標,號秋錦七股鄉人,工詩及書,七股「竹橋吟社」、佳里「白鷗吟社」、「琅環詩社」等社員。

此時期文人以提倡傳統文學,反抗日本人統治。《台南縣志》主要只列上述17位。至於遺漏者尚有:1、「新柳吟社」(1922)新營沈森奇、施水池、柳營劉明哲、劉獻池、劉神嶽、劉炳坤、劉明智等。2、西港「竹林詩學研究會」(1936)周麗中。3、關廟(歸仁)「敦源詩社」(1922)。

龔顯宗在《台灣文學研究》〈區域文學史(安平)--日據時代1895~1945〉中論及傳統文學提到:「此時期的本土文人雖仍以舊文學體裁來表現情志,但多具有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並且以之描寫新事物,挖掘新題材,擴大了寫作的領域。」[19]這可以為傳統文學作註解,並為日後新文學作很好的先聲。

新文學

编辑

日據期間,曾展開新文學運動。本來新文學運動,實乃和新文化運動同步,此時肇興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族意識興起,爭自由,謀和平,民主主義抬頭,反貴族文學,實踐白話文學之風於斯展開。台灣新文學運動與中國大陸「五四運動」(1919)同軌,改革方針一致,並因中文日文的交叉使用和思考,更合乎國際水準。

中文及日文雙軌語文能力的文藝作家有下列:

(一)郭水潭(1908~?)

郭水潭,號千尺,1907年生,台南縣佳里鎮人。日據時代初次攻日本古典文藝短歌,後轉新詩創作。昭和9(1934)年加入台灣文藝聯盟,擔任執行委員。昭和10年(1935)應日為大阪每日新聞社徵文,以小說「某個男人的手記」獲選佳作,同年與吳新榮、徐清吉等人成立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並且領導「鹽分地帶」,同年又與賴和、楊逵、廖漢臣、吳新榮等人共同組織台灣新文學社,擔任該社編輯委員。1940年加入台灣文藝家協會為隨筆部員。
光復後,郭水潭即停止文學創作,致力於調查與研究,重要學術作品有:台灣智識階級的傾向,台灣日人文學概觀、台灣舞蹈運動史,以及民間風情習俗的隨筆。
就郭水潭的文學創作而言,以新詩、小說為主,文學批評亦偶而為之,重要詩作有「三等病室」、「向棺木慟哭」、「斑鳩與廟守」、「廣闊的海」、「世紀之歌」、「故鄉之歌」、「宋江陣」、「牧歌一日」、「蓮霧」……等,以及小說「福爾摩沙」(此為十餘萬言的長篇小說,於台灣文藝只刊登序文,未發表小說內文即因個人因素,被家人所焚毀),及短篇小說「某個男人的手記」。[20]

(二)吳新榮(1906~1967)

吳新榮,號史民,筆名兆行,台南縣將軍鄉人,1906年生,日本東京醫專畢業,留日時深受新文學運動的影響,乃與台籍留學生,創辦文藝雜誌「里門會誌」及「南瀛」。昭和7年(1932)自日本返台,懸壺於佳里街,並參與領導「鹽分地帶」,活躍文學界。曾任台灣文藝聯盟執行委員、台灣新文學編輯委員,台灣文學同仁、台灣文藝家協會隨筆部員等。
吳新榮的文學創作,以新詩、隨筆為主,文學批評理論亦偶而為之,曾以「亡妻記」(發表於「台灣文學」第2卷第4期,1942年10月號)一作哀惋深刻,頗受當時文壇的重視,被黃得時先生譽為「台灣浮生六記」;又以「文學自殺論」(發表於1934年「台灣新聞」)乙文,與當時文憑家劉捷發生筆戰,對於當時的文學主張提出檢討。[21]

(三)楊逵(1905~1985)

楊逵,本名楊貴,工人家庭出身,因心儀《水滸傳》中李逵的俠義風範,日後及以楊逵為筆名。大正4年(1915),他進入公學校讀書,正逢噍吧年抗日事件爆發,楊逵就在新化鎮(大目降街)目睹武力統治的力量,決定他反抗的一生。他曾逃婚、退學、官費蜜月、參與農民運動、入獄多次,卻不改本色。228事時,楊逵曾為化解省籍衝突而寫了一千字不到的〈和平宣言〉,卻判刑12年,關到綠島去,成了台灣文學史上最貴的文字獄。(平均一個字要關5天。)楊逵〈送報伕〉這篇小說,被葉石濤先生《台灣文學史網》譽為「使台灣新文學運動發展達到尖峰。」並也是「反帶反封建為主題的台灣小說的集大成」。這是日文、中文寫作版《送報伕》第一次就深受日本、中國肯定的作品,也是代表台灣文學作品站上世界文壇的第一步。[22]

(四)張慶堂 

張慶堂,新化鎮人。他的小說作品有《鮮魚》、《年關》、《老與死》、《他是流眼淚了》等。張慶堂也是一位擅長台灣農林題材的小說家。他筆下的人物雖然在苦難中呻吟,但卻有著強烈的求生意志。[23]

(五)王登山(1913~)

王登山,北門鄉人,昭和2年(1913)生,日據日代台南二中畢業。初工日本古典文藝俳句,後工新體詩,曾參加新文學運動,為「鹽份地帶」新進作家之一,其作品均取材於鹽村風物,故有「鹽村詩人」之稱,他的作品特色:以描寫鹽村風光,敘述鄉土的可親為依歸。曾加入「南溟藝園」為同仁,以及「台灣文藝聯盟」會員、台灣新文學編輯委員。他的文學創作,以新詩、文學評論為主,在腳本方面亦有創作,其重要作品有新詩「沈澱的風景」、「海邊的春」、「夕陽」、「夜的淚」等。[24]

(六)林精鏐(1914~)

林精鏐,號芳年,筆名李秋華,昭和3年(1914)生,佳里鎮人,日據時高等科畢業。光復後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工商管理專修班。光復前曾任職於佳里街役場,昭和10(1935)年參加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
林精鏐的文學創作,以新詩為主,偶而亦為小說、文學評論,重要作品有新詩「乳兒」、「在原野看見煙囪」、「父」、「月夜墳墓和石獅子」、「季節和小女牛物」……等,有小說「文貴舍」、「某男子的婚約」等。
作品特色:以寫實主義為依歸,著重於揭發社會的黑暗面,描述鄉土的可親,以及抒發個人的關懷,作品內容充滿時代、社會的意義,並且注重寫作技巧。為傳統詩人林芹香之子,但創作卻以反傳統而著稱。

(七)莊培初(1916~)

莊培初,筆名青陽哲,另有筆名:嚴墨嘯,佳里鎮人,昭和4年(1916)生,畢業於日據時代台南二中,曾經擔任台灣新民報記者多年,曾參加新文學運動,為台灣文藝聯盟會員。
青陽哲事一為多樣表現的詩人,作品頗豐,大都發表於《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文學》、《台灣新聞》、《台南新報》等,重要作品有「有一天早晨的感情」、「一片傷感」、「冬月」、「壺」等。另有小說「鄙地世俗事」一文。
其作品特色:以抒寫個人浪漫的情感,追求純學的創作,重視寫作技巧。由於莊培出能直接閱讀西洋文學原著,故寫作技巧頗受西方詩人的影響。

(八)林永修

林永修,筆名林修二,麻豆鎮人,日本慶應大學文科畢業。工新體詩。昭和9年(1934),與楊熾昌,創刊「風車」雜誌。[25](林修二集,陳千武漢譯,呂興昌編訂,文化局出版)

(九)徐清吉(1907~?)

徐清吉,1907年生,台南縣佳里鎮人,,昭和6(1931)年加入「南溟藝園」為同仁,發表新詩。昭和7年(1932)與吳新榮、郭水潭共組「佳里青風會」,其目的:「為要提高青年之士氣,定每週集會一次,以鼓勵讀書並交換知識」。昭和10(1935)年與吳新榮、郭水潭等人成立「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並且領導「鹽分地帶」。

光復前,徐清吉只偶而寫幾首新詩,其中以「流浪者」、「煙囪」較佳,皆發表於「南溟藝園」。光復後,致力於台灣俚語俗諺的整理工作。

此時期新文學家雖然都受日文教育,但「文化抗日」的本質,與其父執輩並無不同。

文學團體

编辑

本縣文學團體可分為傳統詩社、新文學社二種,玆分述於後:

(一)傳統詩社[26]

1.琅環詩社(1947)

佳里鎮「琅環詩社」,其前身為北門庄「嶼江吟社」(1912)及繼佳里「白鷗吟社」(1936)。該社歷史之久,社員之眾,為全縣之冠。

2.月津吟社(1922)

鹽水鎮「月津吟社」(1922),乃繼佳里「白鷗吟社」(1936)而設立者,歷史之久,僅次於「琅環吟社」。

3.虎溪吟社(1928)

新化鎮「虎溪吟社」,取名當地虎頭埤而來,成立在昭和3年8月(1928)。

4.光文吟社(1930)

善化鎮「光文吟社」,乃合「浣溪」「淡如」二社,而組織者,取名當地清儒沈光文而來。

5.綠社(1928)

麻豆鎮「綠社」,創立昭和3年9月9日(1928)。曾與佳里「白鷗吟社」共同設立「曾北聯吟會」。

6.玉山吟社(1945)

白河鎮「玉山吟社」,草創昭和20年(1945),乃取名自當地名山「玉案」而來,為最後起之詩社之一。
此時期詩人並無強烈地域意見。皆「以文會友」。

7.新柳詩社(1922)

新營鎮與柳營鄉之「新柳詩社」,創立於大正11年(1922),沈森其與劉明哲是發起人。[27]

(二)新文學社

1.鹽份地帶社

昭和6年(1931)前後,台南子弟留學日本或中國,廣涉中外文學,學成歸台而藉報紙練作,並同時集合同好成立文社,發行機關雜誌,或用日文或用中文,倡導現代文學。其中首推「鹽份地帶社」。當初以本縣佳里鎮為中心的郭水潭、徐清吉、王登山等,曾參加台北之新文學社。至昭和7年(1932),吳新榮由日返台,遂集成「佳里青風會」。「鹽份地帶文學」[28],自此行成特殊的文學現象

2.台灣文學聯盟佳里支部

大正23年〈1934〉,台灣新文學步入高潮,為了促進全省之文藝團結,遂成立「台灣文學聯盟」,發行「台灣文藝」。經吳新榮、郭水潭奔走,本縣於大正24年6月1日〈1935〉,於佳里公會堂成立「佳里支部」,當時會員計有吳新榮、郭水潭、徐清吉、王登山、莊培初、林精鏐、鄭國津、曾對、黃炭、黃澤清、黃平堅、葉向榮、郭維鍾、陳挑琴、吳德修等十五名。

不過傳統文社與新文學社到了日本後期,後因戰爭皇民化運動而漸漸消聲潛沉了。

近代繪畫

编辑

以顏水龍、劉啟祥、李秋禾最有名。

(一)顏水龍(1903~1997)

顏水龍,下營人,西洋畫家,昭和2年(1927)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昭和5年(1930)赴法國巴黎深造。曾任廣告部門專員,昭和9年(1934)回台,歷任「台展」「省展」「台陽展」等審查委員。他注重生活工藝,對工藝品的推廣有卓越的貢獻。顏水龍是台灣廣告設計的先驅,也是工藝與生活美學的推動者,故也是日後美術人材的培育者。他曾和陳澄波、廖繼春、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等人,在蔡培火與楊肇嘉的聲援下,創立「台陽美術協會」(1929),提供了不少美術人展出的機會。顏水龍另一項貢獻是對工藝推動的不留餘力,他把純藝術作者輕視的手工藝品推上美展的大舞台。並鼓吹大善用天然資源,把傳統美術造型發揚光大,鼓舞了戰後台灣手工藝的振興。顏水龍的書作題材集中於原住民部落的眾生像,表現台灣地域色彩。

(二)劉啟祥(1909~1998)

劉啟祥,柳營人,西洋畫家,日本東京文化學院美術科畢業,後赴法國巴黎留學。歷任「省展」「台陽展」等審查員。他致力於美術教學,造就台南、高雄無數後起美術家。劉啟祥是純粹藝術國度的追求者,南台灣美術教育的舵手,指導了無數台南、高雄地美術家。包括他的子女耿一、尚弘、俊楨和姪子生容,都深受他影響。透過他們不斷籌組畫會、舉辦展覽,結合畫友力量不停地將美術教育推到世界舞台。

(三)李秋禾

李秋禾,麻豆鎮人,為國畫大師林玉山之高徒,多次入選「台陽展」「省展」。此外尚有柳德裕,麻豆鎮人,西洋畫家,曾入選「台展」。黃顯東,佳里鎮人,西洋畫家,曾入選「省展」及「台陽展」。
此時期美術家皆都有受很好的教育,在自由思潮中,也以「美術」進行抗日[29]﹝以「省展」及「台陽展」對抗「帝展」﹞,並為台灣培植出無不少本土畫家。

雕刻、剪黏

编辑

(一)雕刻

《台南縣志》載:雕刻師日據時只有張善惠一人,其北門鄉人,生平酷愛雕刻,擅長佛學,以木或象牙為材,未曾出展過。

(二)剪黏

何金龍,出生年不詳。一說為約1877~1878年,另一說為1869~1878年間。昭和2年(1927)受台南學甲慈濟宮所邀,主持剪黏工程。昭和3年(1928)受聘於台南縣佳里鎮金唐殿和將軍鄉保濟宮,主持剪黏工程。於1940年前後去世。[30]

註釋

编辑
  1. ^ 1.0 1.1 主修洪波浪,吳新榮,《臺南縣志》,捲6〈文化志〉,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頁1515。
  2. 計列22為傳統詩人,其中3人日籍,1人彰化籍,1人小說家,17可列入介紹。資料來源同註1,頁1516-1521。
  3. 廩生:科舉時代受廩祿的生員。
  4. 參考邱麟翔,〈南瀛詩苑〉,《南瀛文獻》32卷,1987,頁30;吳登神,〈台南縣詩苑〉,《南瀛文獻》22卷,1977,頁100。
  5. 參考邱麟翔,〈南瀛詩苑〉,《南瀛文獻》32卷,1987,頁50。
  6. 參考莊永名,《台灣古早味》,2003,時報出版。
  7. 參考邱麟翔,〈南瀛詩苑〉,《南瀛文獻》32卷,1987,頁58。
  8. 參考邱麟翔,〈南瀛詩苑〉,《南瀛文獻》32卷,1987,頁77。
  9. 語出〈漁村詩人王炳南先生詩初探〉,吳榮富,收錄在《蘿蔔庄崑崗情》。
  10. 「北門三王」即王炳南、王大俊、王克明。
  11. 參考邱麟翔,〈南瀛詩苑〉,《南瀛文獻》32卷,1987,頁31。
  12. 參考邱麟翔,〈南瀛詩苑〉,《南瀛文獻》32卷,1987,頁40-41。
  13. 參考邱麟翔,〈南瀛詩苑〉,《南瀛文獻》32卷,1987,頁53。
  14. 吳登神,〈臺南縣詩苑〉,《南瀛文獻》22捲,1977,頁100。
  15. 參考邱奕松,〈南瀛鄉賢錄〉,《南瀛文獻》30卷,1985年,頁135。
  16. 參考邱奕松,〈詩壇耆老–李布雲〉,《南瀛文獻》35卷,1990年,頁39-42。
  17. 謝弘昌、邱為君,《鹽水鎮志》,鹽水:鹽水鎮公所,1998年。
  18. 陳黃金川,《金川詩草》,1991年10月。
  19. 龔顯宗,《台灣文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12月。
  20. 羊子喬,《郭水潭集》,1994,新營:台南縣文化中心。
  21. 施懿琳,《吳新榮傳》,1996,台南:台灣省文獻會。
  22. 黃惠敏,《楊逵及其作品研究》,1994,台北:麥田出版。
  23.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1988,台北:文史哲出版。
  24. 羊子喬等,《鹽分地帶文學選》,1979,台北:林白出版社。
  25. 「風車」雜誌,為台灣第一個現代派詩社。語出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文史哲出版,頁103。
  26. 台南縣詩社以清季善化沈光文(東吟社)(1865)最早。
  27. 《柳營鄉志》,1999年,柳營鄉公所,頁1654。
  28. 「鹽份地帶文學」係指日本時期台南州的佳里、七古、將軍、學甲、北門、西港等區,含鹽分較多的地方,含有濃密的地域色彩,描寫鹽村風物人情,表現強烈抗爭精神,卻呈現勤勞、樸實、堅忍的性格。羊子喬,〈光復前鹽份地帶的文學〉,《鹽份地帶文學選》序,頁1。
  29. 洪波浪等,《臺南縣志》,捲六〈文化志〉,新營:臺南縣政府,1980,頁1515。
  30. 參考莊永明,《遊藝台灣人》,2002年,台北:遠流出版。
導言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