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卷十一
卷十 ◄ | 史通 外篇 卷十一 |
► 卷十二 |
|
史官建置第一
编辑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駒之過隙,發端庸淺。猶且恥當年而功不立,疾沒世而名不聞。上起帝王,下窮匹庶,近則朝廷之士,遠則山林之客,涼其於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夫如是者何哉?
皆以圖不朽之事也。何者而稱不朽乎?蓋書名竹帛而已。向使世無竹帛,時闕史官,雖堯、舜之與桀,紂,伊、周之與莽、卓,夷、惠之與跖、礄,商、冒俱弒父者。之與曾、閔,但一作「俱」。一從物化,墳土未幹,則善惡不分,妍媸永滅者矣。茍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恩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故備陳其事,編之於後。
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於三代,其數漸繁。案《周官》、《禮記》,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曲禮》曰:「史載筆,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大戴禮》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則有司過之史。」
《韓詩外傳》云:「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太史令也。」斯則史官之作,肇自黃帝,備於周室,名目既多,職務咸異。至於諸侯列國,亦各有史官,求其位號,一同王者。
至如孔甲、尹逸,名重夏、殷,史佚、倚相,譽高周、楚,晉則伯黶司籍,魯則丘明受經,此並歷代史臣之可得言者。降及戰國,史氏無廢。蓋一無「蓋」字。趙鞅,晉之一大夫爾,一有「猶」字。有直臣書過,操簡筆於門下。田文,齊之一公子爾,每坐對賓客,侍史記於屏風。至若秦、趙二主澠池交會,各命其御史書某年某月鼓瑟、鼓缶。此則《春秋》「君舉必書」之一本「之」字重二。義也。然則作「然而」用。官雖無闕,而書尚有遺,故史臣等差,莫辨其序。案《呂氏春秋》曰:夏太史終古見桀惑亂,載其圖法出奔商。商太《呂覽》作「內」。史向摯依《呂覽》作「向摯」。舊本作「高摯」,誤。見紂迷亂,載其圖法出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亦以其圖法歸周。又《春秋》晉、齊太史書趙、宣二。崔襄二十五。之弒;鄭公孫黑強與於盟,使太史書其名,且曰七子。昭二年,上文所引皆不書年,此三字疑衍。晉韓宣子來聘,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然則諸史之任,太史其最優乎?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章》。此則自夏迄秦,斯職無改者矣。
漢興之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馬談為之。漢法,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敘事如《春秋》。及談卒,子遷嗣。遷卒,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尋自古太史之職,雖以一無「以」字。著述為宗,而兼掌歷象、日月、陰陽、管窺天器,一作「度」。數。司馬遷既歿,後之續《史記》者,若褚先生、劉向、馮商、揚雄之徒,並以別職來知史務。於是太史之署,非復記言之司。故張衡、單颺、王立、高堂隆等,其當官見稱,唯知占候而已。
當王莽代漢,改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聽事,侍傍記跡言行,蓋效古者動則左史書之,當有「言則右史書之」六字,今缺。此其義也。
漢氏中興,明帝以班固為蘭臺令史,詔撰《光武本紀》及諸列傳、載記。
又楊子山為郡上計吏,獻所作《哀牢傳》,為帝所異,徵詣蘭臺。斯則蘭臺之職,一有「者」字。蓋當時著述之所也。自章、和已後,圖籍盛於東觀。
凡撰漢記,此當有「者」字。相繼在乎其中,而都為舊訛「謂」。著作,任著作之務也,時未立著作之名,故「謂」字誤。竟無它稱。
當魏太和中,始置著作郎,職隸中書,其官即周之左史也。晉元康初,又職隸秘書,著作郎一人,謂之大著作,專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宋、齊已來,以「佐」名施於「作」下。原注:改佐著作郎為著作佐郎。舊事,佐郎職知博採,正郎資以草傳,如正、佐有失,則秘監職思舊訛作「司」。其憂。其有才堪撰述,學綜文史,雖居他官,或兼領著作。亦有雖為秘書監,而仍領著作郎者。若中朝曹魏、西晉,之華僑、陳壽、陸機、束晳,江左專稱東晉。之王隱、虞預、干寶、孫盛,宋之徐愛、蘇寶生,梁之沈約、裴子野,斯並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選也。而齊、梁二代又置修《隋。志》作「撰」。史學士,陳氏因循,無所變革,若劉陟、一作「涉」,誤。謝昊、顧野王、許善心之類是也。
至若偏隅僭國,夷狄偽朝,求其史官,亦有可言者。案《蜀志》稱王崇補東觀,許蓋掌禮儀。又郤正為秘書郎,廣求益部書籍。斯則典校無闕,屬辭有所矣。而陳壽評云「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誣諸葛乎?別有《曲筆》篇,《內篇》第二十五。言之詳矣。吳歸命侯舊脫「侯」字。時,有左右二國史之職,薛瑩為其左,華核為其右。又周處自左國史遷東觀令。以斯考察,則其班秩可知。偽漢嘉平初,劉聰年號。公師或以太中大夫領左國史,撰其國君臣紀傳。前涼張駿時,劉慶遷儒林郎中常侍,在東苑撰其國書。蜀李義門訂本有「李」字,他本無。與西涼二一作「三」,非。朝記事,委之門下。
南涼主烏孤舊作「孫」,誤。初定霸基,欲造國紀,以其參軍郭舊作「郎」,恐訛。韶為國紀祭酒,使撰錄時事。自餘偽主,一訛作「事」。多置著作官,若前趙之和苞,後燕之董統是也。
元魏初稱制,即有史臣,雜取他官,不恆或作「常」。厥職。故如崔浩、高閭之徒,唯知知,如御史知雜之「知」。著述,而未列名號。其後始於秘書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其佐三史者,「三史」。一作「參史」,下同,未詳。不過一二而已。普泰前廢帝元。或訛作「晉秦」。以來。三史稍替,別置修史局,其職有六人。當代都之時,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詢國俗,兼取工於翻譯者,來直或訛「置」。史曹。及洛京之末,孝文遷洛。朝議又以為國史當專任代人,謂部人。不宜歸之漢士。於是以穀纂、郭本注以纂俊易之。山偉更主文籍。凡經二十餘年,其事闕而不載。斯蓋猶秉夷禮,有互鄉之風者焉。
高齊及周,迄於隋氏,其史官以大臣統領者,謂之監修。國史自領,則近循魏代,遠效江南,參雜其間,變通而已。唯周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為上士、佐郎為下士,名謚當作「號」。雖易,而班秩不殊。如魏收之擅名河朔,高齊。柳虯之獨步關右,字文周。王劭、魏澹展效於開皇之朝,諸葛穎、劉炫宣功於大業之世,亦各一時也。
暨皇家之建國也,乃別置史館,通籍禁門。西京則與鸞渚為鄰,東部則與鳳池相接。而一無「而」字。館宇華麗,酒饌豐厚,得廁其流者,實一時之美事。至咸亨年,以職司多濫,高宗喟然而稱曰:「朕甚懵焉。」乃命所司曲加推擇,如有居其職而闕其才者,皆不得預於修撰。原注:詔曰:「修撰國史,義存典實,自非操履忠正,識量該通,才學有聞,難堪斯任。如聞近日以來,但居此職,即知修撰,非唯編輯訛舛,亦恐洩漏史事。自今宜遣史司,精簡堪修史人,灼然為眾所推者,錄名進內。自餘雖居史職,不得輒聞見所修史籍及未行用國史等之事。」由是史臣拜職,多取外司,著作一曹,殆一作「始」。成虛設。此四句,即制詔中「雖居史職不得輒聞見所修」等句之意。凡有筆削,畢歸於餘館。語意不甚清豁,恐有訛字。始自武德,迄乎長壽,其間若李仁實以直辭見憚,敬播以敘事椎工,許敬宗之矯妄,牛鳳及之狂惑,此其善惡尤著者也。
又案《晉令》,韋名。著作郎掌起居集注,匯集而注記之。撰錄諸言行勛伐舊載史籍者。元魏置起居令史,每行幸宴會,則在御左右,記一作「紀」。錄帝言及賓客酬對。後別置修起居注二人,多以餘官兼掌。至隋,以吏部散宮及校書、正字閑於述注者修之,納言監領其事。煬帝以為古有內史、外史,今既有著作,是外史。宜立起居。是內史。遂置起居舍人二員,職隸中書省。
如庾自直、崔浚祖、虞世南、蔡允恭等,咸居其職,時謂得人。皇家因之,又加置起居郎二員,職與舍人同。此之舍人,亦曰起居舍人。每天子臨軒,侍立於玉階之下,郎居其左,舍人居其右。人主有命,則逼階延首而聽之,退而編錄,以為起居注。龍朔中,改名左史、右史。今上即位,仍從國初之號焉。高祖、太宗時,有令狐德棻、呂才、蕭鈞、褚遂良、上官儀;高宗、則天時,有李安期、顧胤、高智周、張太素、凌季友。斯並當時得名,朝廷所屬者一無「者」字。也。夫起居注者,編次甲子之書,至於策命、章奏、封拜、薨免,莫不隨事記錄,言惟二字恐當作「載言」。詳審。凡欲撰帝紀者,皆恐是「藉」字之訛。王本作「因」。之以成功。即依義門訂本。一無「即」字。一誤作「命」字。今為載筆之別曹,立言之貳職。故略述其事,附於斯篇。
又按《詩。邶風。靜女》之三章,君子取其彤管。夫彤管者,女史記事規海之所執也。古者人君,外朝則有國史,內朝則有女史,內之與外,其任皆同。故晉獻惑亂,驪姬夜泣,床第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楚昭王宴游,蔡姬對以其願,王顧謂史:「書之,此十二字舊木無之,必是脫文。無此十二字不成語矣。蔡姬許從孤死矣。」夫宴私而有書事之冊,蓋受命者即女史之流乎?至漢武帝時,有《禁中起居注》;明德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凡斯著述,似出宮中,求其職司,未聞位號。隋世王劭上疏,請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錄內儀,付於外省。《周禮》宮人、女史之職,掌於天官。>此疏猶存此意。文帝不許,遂不施行。
大抵自古史官,其沿革廢置如此。夫仲尼修《春秋》,公羊高疑脫穀梁赤。作傳。漢、魏之陸賈、魚豢,晉、宋之張璠、范曄,雖身非史職,而私撰國書。若斯人者,有異於是,故不復詳而錄之。
夫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書事記言,出自當時之簡;勒成刪定,歸於後來之筆。然則當時草創者,資乎博聞實錄,若董狐、南史是也。後來經始者,貴乎俊識通才,若班固、陳壽是也。必論其事業,前後不同。然相須而成,其歸一揆。本音上聲。
觀夫周、秦已往,史官之取人,其詳不可得而聞也。至於漢、魏已降,則可得而言。然多竊虛號,有聲無實。案劉《後漢》、曹《魏志》。二史,皆當代所撰,能成其事者,蓋唯劉珍、蔡邕、王沈、魚豢之徒耳。而舊史載其同作,非止一家。如王逸、阮籍亦預其列。一訛作「例」。且叔師研尋章句,儒生之腐者也;嗣宗沉湎曲蘗,酒徒之狂者也。斯豈能錯綜一作「措置」。時事,裁成國典乎?
而近代趨競之士,尤喜居於史職,至於措辭下筆者,十無一二焉。既而書成繕寫,則署名同獻;爵賞既行,則攘袂爭受。遂使是非無準,真偽相雜。
是非真偽,指列名言。生則厚誣當時,死則致惑來代。而書之譜傳,借一作「以」。為美談;載之碑碣,增其壯觀。舊本:既而自歷行事,稱其所長,則云「某代著某書,某年成某史。加封若干戶,獲賜若干段,」諸如此說,往往而有。遂使讀者皆以為名實相符,功嘗相副。昔魏帝有言:一脫「言」字。「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此其舊作「則」。效歟!